构建高校生态课堂研究(共11篇)
构建高校生态课堂研究 篇1
大学英语是高校外语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受各种条件的影响,高校学生学习英语主要靠课堂教授,因此,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十分必要。一直以来,人们对英语教学的研究多是从教学策略上入手,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还不多。随着教育生态学影响的范围逐渐扩大,国内学者也开始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高校英语教学,课堂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也开始被生态学逐步渗透,并从宏观教育生态研究逐步转变为微观课堂生态学研究。
1 教育生态学与生态化英语课堂
1.1 生态化英语课堂的内涵
生态学的概念诞生于十九世纪中期,最初是指生物体与其所处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到20世纪初,生态学的思想与方法开始广泛应用到社会学领域。早期的生态教育学,更多的是研究学校环境中个体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在Eggleston,J.发表The Ecology of the school之后,教学生态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得到拓展。有研究者认为,教学生态学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教育与社会、自然、规范等因素相互影响与作用规律的学科,研究对象为教育环境、教育活动及构成教育系统的人[1]。
通过对诸多资料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型大学英语课堂就是采用生态的视角、方法、与理论研究课堂,分析课堂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生态型课堂这个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活动都是生态因子,彼此制约并相互影响。
1.2 生态化英语课堂的特点
生态化英语课堂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1)稳定平衡性,生态化英语课堂能以特定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动态平衡;(2)系统整体性,生态化英语课堂能根据一定的规律将分散的科目组织起来,从而表现出系统整体性;(3)协同变化性,生态化英语课堂的各个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一个因素的变化将引起其他因素的协同变化;(4)动态开放性,构成生态化英语课堂的教师与学生都具有发展的特性与需求,因而使得生态化英语课堂具有动态开放性;(5)系统共生性,在生态化英语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在形式上表现出共生态,双方互为条件,互相影响;(6)可持续发展性,生态化英语课堂的最终形式是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型生态系统,从而进一步实现系统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1.3 构建生态型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教育理念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教育模式严格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安排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死板,强调唯一真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个性被抹杀,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生态型课堂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倡导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压抑的课堂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室表面的环境布置不仅会影响教室的形态结构,也会影响教室内人与人的关系,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丰富性与关联性。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压抑的课堂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当前高校的课桌椅仍呈简单的“秧田型”,极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一人主宰课堂的现象。建立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2 教育生态学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2.1 适应性教育理念
教育生态学将教育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教育生态学的适应性教育理念是指教育生态系统会以自身的变动来适应外界环境,而非要求外界环境来适应自身。适应性教育理念更加重视人类的实际需求,考虑人才的实践运用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应性教育理念要求英语教材要在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方面提供更加宽阔的平台,教材的选材要贴近生活,充满思想性、知识性、真实性与趣味性;教学内容也应更加系统与科学,强调听、说、读、写、译的全面发展;练习设计强调可操作性、新颖性与实用性。
2.2 主体性教育理念
教育生态学将教育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在生态化英语课堂这个微观的生态系统中,课堂、教师与学生是三个生态因子:课堂是客体性因子;教师是主导性因子;学生是主体性因子。三个因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任何因素的破坏或缺失都会导致课堂生态系统的失衡。主体性教育理念,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具有良好的课堂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主体性教育理念强调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教师不是课堂的控制者与权威者,而是合作者与引导者,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2]。在教学模式的改变上,更加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时间,提高自学能力。
2.3 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初指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是指协调教学主客体关系,更好的处理近期学习目标与长远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不但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最基本的语言知识与学习技巧,还要在学习中养成自己的人身观与价值观,促进自身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与应变能力。
3 生态型英语课堂的构建
生态环境是指有机体生存空间内的各种要素的总和。高校英语课堂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价值环境共同构成的复合生态环境。要想实现英语课堂生态环境的协调,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实现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平衡;(2)实现教学目标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平衡;(3)实现教与学的平衡;(4)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平衡。
根据以上要求,高校生态型英语课堂的构建可以从以下策略出发:
3.1 构建和谐的课堂物理环境
良好的课堂物理环境是建立生态型英语课堂的重要措施。当前,很多高校英语课堂的人数都较大,达到50~90人甚至更多,这已经严重超出了系统资源的承载能力,违背了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导致生态主体-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压力较大。在构建生态型英语课堂时,首先应重视物理环境的构建,不仅要根据系统承载能力设计合理的学生人数、座位分布,还应使教室的“照明、光线、颜色、温度、噪音”等条件均符合生态型课堂的要求,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满足教学活动进行的需要。在现代英语教学中,还应配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声像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课堂教学活动的需求。
3.2 实现教与学的平衡
应试教育过多的强调对知识点、考试点的讲解,教师常常单方面的主导课堂,学生被当成“容器”,被动的接受语言知识,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虽然也能考出高分,但却常出现不会适宜的运用语言的情况。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管教师与学生间存在知识储备、认知水平、经验积累等方面的差距,但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积极和谐的关系。首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确立其课堂主体的地位。积极的情感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生态教育学的理论来看,教师的职责应变成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人,而非拿出现成的真理的人。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创设情境,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则只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3 构建和谐的生生关系
高校英语课堂中存在很多生态因子,它们之间存在竞争与共生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在教育生态主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发生的,教育主体可以利用这种关系来演绎生态型英语课堂的教学。
共生类英语课堂:生物群落中的个体与主体常常存在互相联系、吸收营养的现象。对于英语课堂而言,学生个人学习是封闭的,而小组合作能使不同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多人的想法相互碰撞往往能产生更好的想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投入到小组学习中[3]。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型英语课堂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角度与思路,其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客服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缺陷,用生态学的眼光审视英语教学,强调以人为本,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使高校英语教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生态型英语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师生间的沟通也更加灵活,学生的自学能力明显提高,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良好的益处。
摘要:随着外语教学在我国的普及,英语学习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与此同时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高校英语老师的特别关注,即生态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从生态学观点来看,能够把英语课堂作为一种进行教育的微观生态环境,把教师与学生当做课堂生态环境中的主体。该文先是分析了生态型英语课堂的内涵,并讨论了构建生态型英语课堂的几点措施,希望对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帮助和启迪。
关键词:英语教学,生态型课堂,构建措施,高校英语
参考文献
[1]包桂影.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08-112.
[2]高凡,张媛媛.构建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生态化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199-200.
[3]王燕.学生与文本有效互动的新途径——评价理论视阈下的大学英语精读生态化课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53-255.
构建高校生态课堂研究 篇2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国内高校已基本普及了计算机和网络,网上的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是在使用的质量和深度上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高校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有:
1. 很多影响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诊断和制定教学决策的课堂教学信息没有被记录下来。
2. 缺乏管理知识的集成化软件环境,不能在备课、授课以及课后的教学环节中连续使用。教师在使用不同的软件工具时,常常由于不熟悉操作环境而降低效率、浪费时间。
3. 缺乏能够提供各种有效的分组和点名策略的工具软件。教师人工分组和点名往往费时费力,影响了教学效率。
4. 使用网络平台发布学习资源的操作比较繁琐,没有统一的规范,不能一次性分类发布资源。
5. 教师进行分数统计时,一般需要使用 Excel等电子表格或数据库软件,这就要求教师花精力去了解专业的数据操作语言和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以上问题,构建一套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帮助高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学。研究的着眼点是把知识管理的理论用到课堂教学上,结合教学设计和教育评价等理论,探索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如何高效地管理及利用知识和课堂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帮助教师全面地评价学生,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同时本系统还注重提供人性化的系统框架和工具来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二)知识管理系统同类产品调研
本研究对其他领域的知识管理应用软件进行了调研,它们的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但都有本领域的专业特点。
1. 电子政务中的知识管理主要是管理其内部和外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知识,并对公众和政府办公人员采用不同的知识分类逻辑。
2. 企业领域的知识管理产品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内部结构采用了不同的知识管理策略。
3. 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产品主要包括图书馆管理系统、网络资源库等教育资源库,以及电子教室、教师管理系统等教学知识管理软件。
4.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和网站提供了帮助个人搜集、存储、管理、发布知识和知识源的功能。
电子政务面对的是政府内部工作人员和广大的公众,企业领域的知识管理面对的是企业内部人员和众多的客户,而本研究的内容是构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因此,本系统在帮助教师备课、授课、评价的时候进行的知识管理更类似于个人知识管理;而当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交流、知识共享时,就需要参考电子政务和企业中的知识门户,建立教师和学生专门用于发布和交流与课堂教学相关内容的知识管理网站。
(三)相关理论对知识管理系统模型构建的指导
本研究在知识管理、绩效技术、教育评价、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对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模型进行需求分析。
1. 知识管理对本系统模型的理论指导
知识管理理论中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教学中的显性知识主要是教材上的学习内容、教案、课堂记录、学生作业、学习成绩等信息,这些是教师备课和讲授的主要内容,也是学习的主要对象,可以用知识仓库、文件管理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而教学中要记录的隐性知识主要是指师生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知识,也就是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后的隐性知识,和从教学活动信息中挖掘出来的知识,如学生的学习心得、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形成的看法、师生的交流经验、教学技巧、学习技巧等等。通过课堂记录中的描述,可以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与教学相关的重要信息。
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可以获取、整理、存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的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放在网络平台上让师生共享。有的信息还可以进行数据挖掘,供教师评价学生、总结教学经验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师生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自己的个性化知识库,到课程结束的时候都能在知识库中增加大量有价值的知识,并且在网络平台上实现知识共享,在交流中促进学习、进行知识创新。系统提供记录和引导课堂讨论的概念图工具可帮助师生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火花,进行知识创新。
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相对应的,教师对学生也应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
2. 绩效技术对本系统模型的理论指导
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帮助教师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例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积极的反馈,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等。同时,系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教师提供帮助,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例如提供高效合理的系统帮助文件,帮助教师熟悉系统的功能模块和操作步骤,通过操作过程中的合理提示来帮助教师快速决策。
3. 教育评价理论对本系统模型的`理论指导
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诊断,给予公平真实的评价。利用档案袋评价方法,系统可以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主动发言、演示成果的情况,以及在课堂知识管理网站上参与小组协作的情况,还可以收集、存储教师和同学反馈的评价意见。同时系统既提供分数和等级的评价方式,也提供描述性的评价结果。
4. 教学设计理论对本系统模型的理论指导
教学设计中的学习者分析是确定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认知风格、学习动机等情况,学习需要分析是弄清楚“现状”与“应该达到的标准”之间的差距,再分析资源与约束条件,认定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在使用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进行课堂记录时,可以参考学习者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的维度,方便地记录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教学设计总结和发展了多种教学模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由不同序列和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构成。系统模型可以为课堂讨论、同学发言、小组演示等不同的教学活动提供支持,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选择相应的引导策略和课堂记录的维度与方式。
(四)高校教师教学中有效知识管理策略的挖掘
本研究使用了观察法和访谈法,以发掘高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有效知识管理策略。
在选择观察对象时,笔者查阅了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学期本科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从中选择了其中综合评分比较高的几位教师。所涉及的课程兼顾文科和理科、研究生课程和本科生课程、专业课程和全校选修课程。观察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些优秀高校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室的各种软件辅助教学时易出现的各种状况,同时观察学生有哪些信息是需要被记录下来的。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和教育学院的四位教师,主要了解访谈对象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哪些信息技术的支持,目前使用的技术手段有哪些弊端,在教学过程中会针对课程的内容使用哪些教学技巧和策略。
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本研究总结了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发现其中有一些是非常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起到了帮助教师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这些教学策略包括:1.建立学生档案袋,收集学生的相关学习信息,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丰富的依据;2.记录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教学情况,形成教学日志,帮助教学评价、反馈和决策;3.为学生提供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情景的学习帮助;4.帮助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共同进步;5.使用激励策略来鼓励知识共享,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6.使用不同的讨论交流模式,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会使用一些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如思维导图工具、网络教学平台、博客等,来进行知识管理,实际也发挥了很好的教学作用。
二、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构建
通过对系统用户、同类产品和相关理论的研究,得出高校教师对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基本需求情况,从而构建了本系统的模型。
(一)系统模型的总体框架
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般是经过备课、授课、评价反馈、课下交流等环节。针对各个环节,本系统模型设计了不同的模块为教师提供支持。
图1是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的总体框架图。教师登录系统之后,可以进入五个子模块,分别是备课模块、授课模块、邮件管理模块、评价反馈模块和网络平台模块。每个子模块都与后台数据库中的数据表相对应。其中的评价反馈模块可以从备课模块、授课模块和邮件管理模块中调入评价信息,作为评价反馈的基本数据。网络平台模块可以与其他的四个模块进行数据传递,完成数据的导入和导出,这样就可以把教师使用的课堂知识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与相对应的课堂知识管理网站中的数据进行交互,为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扩展做好一个接口和铺垫。
(二) 五个子模块的功能设计
1. 备课模块
教师在备课时常用的工具是微软的文字处理、幻灯片等Office套件。在备课模块提供了直接调用这些工具的功能,可以简化教师的操作。教师的备课资料是一个小的文件库,备课模块提供了管理备课资料的文件管理器。备课资料库可以让用户分课程、年级、班级、小组存放备课资料,在备课资料库中可选择显示文件的标题、作者、日期等属性。提供这些属性作为检索项,用户可以快速查询资料。
2. 授课模块
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有很多教学环节涉及到学生管理。在授课模块中亦提供了相应的管理功能,教师可以节约相应操作的时间,提高上课效率。
授课模块包括六个方面的功能:
(1)学生信息管理功能:教师可以导入学生名单,按年级、班级管理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年龄、在班级中担任的职务、住址、电话等信息。
(2)点名功能:教师可以记录每次点名的时间、课程、年级、班级,统计答到率、缺课率。
(3)提问功能:可以用击鼓传花的方式选择小组或个人提问,能够设置不同的条件控制循环显示的范围,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分。
(4)分组功能: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组策略对学生名单进行分组,包括角色分组、手动分组、随机分组、条件分组等;若选择项目分组,则可记录每个小组的项目名称、任务要求、时限、难度等项目属性。
(5)课堂观察记录表功能:教师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风格、认知结构特点、起点水平等属性;可以记录学习内容的情况,包括学习难点、学习障碍、学习内容安排的不合理之处等;也可以记录学习活动的情况,包括学生汇报、小组讨论、全班学生听讲等。
(6)调用辅助工具的功能:教师可以直接调用思维导图软件、录音软件、计时软件等辅助工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 邮件管理模块
高校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比较有限,提交和批改的作业、个人和小组答疑、课外知识辅导,以及发布班级通知、任务分配等都需要借助电子邮件。教师要处理全班学生的邮件,工作量很大,而且重复性的工作很多。
本系统模型的邮件管理模块提供了收发和管理学生邮件的功能,能够简化很多重复劳动。教师可以建立学生邮箱列表,定制回复模板;可以管理查询学生的邮件,收集作业和提问,按照年级、班级、小组、任务建立子邮箱文件夹;可以保留经典的问题、回答和作业,把这些邮件和回复收藏到备课资料库中。
4. 评价反馈模块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需要先获得学生信息。在授课和邮件管理模块中有存储了学生的学习资料、课堂表现记录、作业等信息的档案袋。
评价反馈模块的功能主要是根据学生档案袋的资料,帮助教师按照不同的方法统计学生自评与互评、小组自评与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的分数,得出小组或个人的总成绩。教师还可以得到学生成绩的总体统计信息,了解全班的学习状况。
5. 网络平台模块
网络平台模块的功能是把备课模块、授课模块、邮件管理模块以及评价反馈模块的教学相关信息发布到课堂知识管理网站上,同时可以下载学生在网站上交流、讨论的信息,还能够保存并分类管理常用教学网站的网址,对浏览器进行安全权限设置。
(三)系统模型的可扩展性
1. 系统模型与课堂知识管理网站的数据传递
课堂知识管理网站是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网上发布平台,该平台具有与课堂知识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互传的接口,两者相互配合可以帮助教师管理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和知识。
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网站上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形成的看法、交流的经验、教学技巧、学习技巧,还可以在讨论区进行小组或个人之间的交流。班级、小组、个人都有自己的档案袋。学生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作品,进行学习交流,浏览课堂知识库中的内容,查阅自己的档案袋,也可以通过网站下载自己的成绩、档案、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班级通知等。教师可以发布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资料到网站上,也可以从网站下载学生的交流信息、提问信息、小组协作信息等。网站可以记录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分工、对小组的贡献、参与的时间总量、小组的学习进度、小组交流情况等历史事件。
2. 系统模型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传递
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涉及到学生信息、学习资料等内容,如果能与相应的学校信息系统建立数据传递的接口,就可以直接导入这些内容。例如:从教务系统中获取学生名单、导出学生成绩等;从学工系统获取学生奖惩、党团关系等信息;从图书馆系统获取专业书籍、报刊、杂志的索引信息;从学校的资源库获取专业资料。
3. 对系统模型的结构化信息的数据挖掘
在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中收集存储的信息包括学生信息、小组信息、课堂活动信息、项目信息、作业信息、评价信息等。对这些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可以发现很多关联信息,建立各项信息之间的相关模型,找出数据发展的趋势,为教师提供教学决策支持。例如,分析得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布曲线、成绩与学生年龄的相关曲线、两次成绩的比较曲线等,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意见。
三、本系统的特点与不足
本研究构建的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模型区别于以往同类系统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环节的信息技术支持,突出了帮助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功能,同时该模型具有了很好的系统扩展性,便于模型以后的功能扩建。但是,本研究虽然尽量考虑了影响模型构建的各方面因素,但是仍然不够全面,对高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知识管理的需求分析难免会有所遗漏,需要再进一步地收集并分析用户的数据,以逐步完善该系统模型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朱洁兰,杨开城。 浅谈教学中的知识管理[J]. 教育技术研究,,(6)
[2] 王德禄。 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 朱从娜,杨开城,李秀兰。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及相关概念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8)
[4] 朱德全,宋乃庆。 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职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研究 篇3
【关键词】中职 英语 生态课堂 构建
21世纪以来,生态学的研究逐渐从自然科学领域延伸至社会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教育学者开始以生态学的视角来重新看待教育问题,并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当前中职英语教学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的制约,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从生态课堂的角度出发,分析中职英语课堂中存在的失衡问题并以此提出生态课堂的构建。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
生态学是用以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其重点强调的是生命的相互依存、相互关系和因果联系。随着对于生态学研究的深入,生态学的概念逐渐被引入到教育领域。生态课堂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Waller提出来的。由于生态的基本内涵是生命和关联,因此,当生态应用于课堂这个特定的域场时,课堂生态体现为课堂参与者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正如多伊尔和庞德所说,课堂生态界即为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互相联系的过程和事件所形成网络。
生态课堂关系到课堂的存在空间及每一参与者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整体性、协变性、共生性等基本特征。整体性指的是课堂是各教学活动和程序按照特定的教学规律和形成模式组成的整体,同时也是教学活动参与者和教学事件、教学环境的整体;协变性是说生态课堂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个方面的变化会引起其他方面的协同改变;共生性指的是在生态课堂的环境中,师生关系双方以对方的存在条件为前提,一方发生变化则另一方相应受到影响。
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小生态体系,课堂生态是通过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交换和相互交流以实现其功能的。
二、中职英语课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课堂是由教师、学生、环境、教学信息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当系统的组成因素的不协调时,整个系统生态就会失衡。因此,教学中的生态环境及教学模式的失衡,会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不良的后果。
1.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1)学习环境的营造失衡。学习环境涉及学生及教师进行学习和教学活动所在的场所。传统英语课堂上缺少相关英语元素的布置和配置,如期刊、读物、音频等,缺少英语学习的环境氛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和老师距离较远,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些院校 男女比例失衡,违反了生态的适度原则,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规律。
(2)课堂授课班级人数过多,且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中职院校的英语课程一般为大班授课,上课人数较多,教师只按照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进行授课,不能因材施教,影响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模式中的失衡
(1)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不一致。很多中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且学习程度不一,而且他们还认为学习英语的实用性不大,因此,学习效率较低,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只讲授课本知识,对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跨文化知识、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涉及较少,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2)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缺乏教学吸引力,师生关系不和谐。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关系。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处于不对等的失衡状态。教师作为英语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的地位。但教师为上课而上课,上课时只通过课本或PPT进行讲授,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课堂氛围不活跃。不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或仅仅注重成绩,造成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进而对英语课程产生厌倦心理。
(3)教学结果评价失衡.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考试依旧是衡量学生成绩的一杆大秤。学生成绩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考试的结果。中职学生由于其学习的特殊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而考试评估会否认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妨碍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4)教学的参与失衡。在中职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薄弱、觉得英语无用的心理作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低,经常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师不停的灌输知识,学生在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忽视了英语语言的教授重点在于运用语言,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中职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
1.形成多样性开放的生态课堂模式。生态课程不仅仅是强调学生自身的心智、精神、情感等的平衡发展,也注重与他人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因此生态课程的构建要求将学生从原有教学体制、教学大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学生更广泛的学习、更深入的学习。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相应的增加文化背景类及相关的政治、经济等的讲授,使各学科之间不再是单独的个体,也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能够扩展知识面,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也学得更多的新知识、新想法、新观念。
2.建立互动的生态课堂交流机制。互动是生态系统内的特征之一。生态课堂上的互动包括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信息的互动及情感的互动等。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为达到互动的教学效果,在中职英语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授课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同时在课堂之外,还可以组织各种英文演讲类、歌唱类的活动,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打破师生间的陌生敌对的关系,使其形成和谐平等的友好关系。使学生由沉默的旁听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由被动的获得知识向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
3.确立民主和谐平等的生态师生关系。课堂上存在着多种关系,例如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等。而其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生态课堂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中职英语的实际教学中,要成分给予学生尊重人格平等的权利,以及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权利。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懂得欣赏学生,表扬学生,肯定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并把对教师的尊重和喜爱移情到英语学习中来。
4.创立和谐的生态课堂环境。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舞台。和谐、安静、共生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得以全面发展进步的前提和基础。生态课堂环境包括物理课堂环境以及课堂中的行为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管月飞:2007)第一,物理环境的设置除了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因素外,还应该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设置各种类型的黑板报、英语角等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的良好外部条件。还可以运用多种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英语使用的实用知识。第二,文化环境的创设不仅包括实体的文化、还包括精神文化、世界观与价值观等。第三,行为文化要求教师在教授课程的同时,教学统一,以身作则。最后,心理文化要求在授课中实现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5.形成动态的发展的生态评估机制。教育成果的评估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生态课堂要求在中职英语的评估中加入动态部分,即学生的成绩不再由考试单项决定,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确定,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在中职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后组织学生的互评和他评,使学生的最后成绩不再由一次考试成绩决定。这样既符合生态课堂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课堂是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习得实现的基本平台,而构建什么样的课堂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习得数量。中职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有其自身的特点,生态课堂从生态学的角度,以英语课堂中的自然生态、行为生态、心理生态、文化生态为出发点,提出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造途经,有利于中职学生更好的习得英语知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远振,陈维振.课堂生态的内涵及研究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
[2]管月飞.论生态课堂及其构建[D].安徽师范大学,2007.
构建高校生态课堂研究 篇4
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 仅靠某一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可以将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各方面的支持进行系统整合, 形成一个像生态体系一样的良性循环系统, 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这一体系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 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 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
一、高校子系统的构建
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包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文化氛围等四个方面。
(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
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为了培养能够创办实体企业的学生, 而是为了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 大学生能够具有基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能力, 形成主动性、开创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具备独立生活、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事业。创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个人创业所需要的观念和技能, 使他们能够辨别出别人可能会忽视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洞察力, 使他们采取可能迟疑的行动[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其目标定位上应注重内在精神的培育, 减少外在功利的考量, 应突出长效, 拒绝近视, 建立起真正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目标体系。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对国内高校来说尚处在起步探索的阶段。自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 国内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了初步的有益探索。尤其是自2002年初, 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九所高等学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以来, 这些高校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 形成了“课堂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以及“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比较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许多高校也相继采取了相应措施, 开展创业教育, 支持创业活动。但从目前开展的情况来看, 有的以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为主体, 有的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相关课程, 有的以管理学、经济学的相关课程代替创新创业课程, 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需要内部各教学管理部门整合资源, 形成整体优势, 制定统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规划, 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新颖性, 在本专业基础上开设与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 形成专业课程、创业课程相结合, 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课程结构, 创建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 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 通过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丰富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和经验,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技能[2]。
(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管理学、经济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为主, 一方面他们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创业经历, 在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中以理论知识为主, 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等直观感受。而对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培训, 目前比较常见的以KAB、SYB培训等为主, 这些培训是以创新创业教育技巧为主, 缺乏对创新创业操作过程的实际经验指导。
高校应将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重点突破。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鼓励现有专业教师以全职、兼职、兼课等形式从事创新创业实践, 承担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和指导教师工作, 成就一批创业者兼学者。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 高校应不拘一格, 既要重视本校师资的建设, 又要重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甚至成功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作为兼职教师,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这是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人力保证, 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最关键因素[3]。
(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培育
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正向功能, 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校园文化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因素。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 惟其如此, 才能将创新创业实践变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创新创业文化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 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文化的积淀最终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创业技能。它包括洞察社会需要的能力、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二是事业心和意志力。足够的事业心和坚强的意志力是创业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三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经济的发展最终是满足人的需要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对创业者而言, 创业应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四是协作精神。现代社会创业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团结合作的素质。五是冒险与创新精神。创业过程存在风险, 冒险精神必然是创业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创业文化里要鼓励冒险, 允许失败, 宽容失败[4]。
二、政府子系统的构建
作为参与者和协助者, 政府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发挥着重要作用, 能够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舆论导向、服务体系、部门协调等多方面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起到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 进一步制定完善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优惠政策
目前,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惠政策, 各省市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系列文件。但这些政策主要是对高校创办实业的毕业生提供的系列优惠政策, 对在校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关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可结合高校实际, 充分考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 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 将政府和社会的指导、扶持和保护贯穿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 建立一条有效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通道。
(二) 通过多种渠道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
各级政府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资金支持时, 除了制定完善的创业帮扶措施, 不断完善劳动社会保障制度, 依法为大学生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减免税费, 提供小额贷款, 为他们提供人事档案托管, 进行职称评定, 还需要建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 不断扩大企业市场准入范围, 对经专家论证、项目可行、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降低门槛, 予以资金扶持。
(三) 加强宣传, 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舆论氛围
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创业尚未形成良好的氛围。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发挥相关作用, 积极宣传创新创业教育成功典型, 积极扶持创新创业明星, 引导社会形成崇尚创业、以创业为荣的良好氛围。同时要积极宣传创新创业相关政策, 提供创新创业辅导及相关后续服务, 使决定创业者能够得到支持、看到未来, 坚定创新创业的决心。
(四) 协调部门关系,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支持保障系统
大学生创业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 涉及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仅就政府而言, 也会涉及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多个部门, 政府有必要明确一个总体协调机构, 着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时, 还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支持系统。大学生创业存在经验和资金上的不足, 这有赖于各级政府在创业政策、资金支持和法律援助、市场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大学生在创业时最大的犹豫是万一失败怎么办。针对这一问题, 政府有必要研究建立一套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同时, 政府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推动机构, 在高校普遍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以优惠政策激发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创业教育的热情,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创业教育机构或与高校联合开展创业教育[5]。
(五) 将创新创业教育前伸, 建立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能力仅靠在大学阶段的培养, 难以具备完善的创新创业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 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主要着眼点, 是培养全体受教育者的就业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努力提供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的教育培训。惟有如此, 教育才能真正承担起教人生活、教人做人的重任。”我国要想真正的成为创新创业大国, 必须探索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贯穿整个教育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企业子系统的构建
各种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他们是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最直观的感受和奋斗目标, 因此, 企业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一) 企业应当加大创新研究的投入力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源泉, 更是创业者能够取得成功的制胜之宝。企业不断加强创新研究的投入力度, 所产生的示范效果,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来说是最为直观, 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加大创新的投入力度既可以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决心, 又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 密切与高校的合作, 实现企业与高校的有效对接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同时很多企业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发愁。为了破解这一难题, 很多知名企业开始与高校合作, 实行学生的订单式培养,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很好的接触企业、了解企业, 企业也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培养人才。这种方式无疑为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了难得的经验。但企业在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时, 需要制定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制度, 承担起部分社会责任, 而不是仅仅定位在为本企业培养合格的员工这一目标上。
(三) 热心公益事业, 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而言, 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存在实践经验上的缺陷, 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在着力破解的问题之一。对于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而言, 他们所拥有的丰富经验恰恰能够弥补这一缺陷。目前, 很多高校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正在通过邀请企业负责人到高校举办讲座或聘为兼职教授等多种形式, 为大学生们传授创业经验。我们的企业家们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 有必要、也有责任为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四、家庭、学生子系统的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学生, 只有学生接受了创新创业观念, 并勇于去实践创新创业, 才能说我们的教育起到了实际的效果。每一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 家庭的支持是学生实践创新创业的有力保障。
(一) 转变观念, 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多数家庭还存在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观念, 对创业存在着偏见。作为第一个接触而且是长期接触的环境, 家庭教育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要想使创新创业观念深入人心, 家庭教育观念的扭转是必不可少的。每个家庭都应该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在孩子的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观念, 这是影响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 也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值得每一个家庭重视。
(二) 接受挑战, 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着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缺失, 很多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 不具备创业素质, 不敢接受创业挑战。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宣传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 使他们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这是检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 也是影响国家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国的关键因素。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涉及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方面, 各个方面相互影响, 相互支持, 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的大力支持;政府的创新创业战略需要高校、企业、家庭、学生的贯彻落实;企业的壮大发展需要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支撑;家庭、学生需要通过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为自己开创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2) :12-15.
[2][5]杨雪萍.试论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J].开封大学学报, 2008, (3) :62-64.
[3]刘振忠, 等.影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3) :33-35.
构建高校生态课堂研究 篇5
3.1在生态体育视域下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体育硬件建设是构建高校生态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保证。高校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利用和维护,重视对体育器材的维修和定期的维护,保证学生体育课器材的使用安全。这是实现人和体育和谐发展的基础。此外,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不仅要满足高校体育课教学、训练和文化活动之用,还应该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便利,加大体育场地和场馆对社会的开放度,让高校体育场地和场馆成为社会体育运动场所的补充,避免过度建设及对自然的破坏。高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是生态体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
3.2在生态体育视域下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校园生态体育文化发展的有效保证。高校领导要从生态体育出发,改善高校校园体育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加强或完善校园体育制度管理,使之更科学有效。高校教师要秉承生态体育理念,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创建生态校园体育课堂,将生态体育文化溶于日常教学中,避免纯粹的竞技活动或比赛,有计划的组织校园内外体育活动和社团活动,制定相对完善的学生运动评价或量化标准,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度。
3.3在生态体育视域下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要加强生态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在校师生对生态校园体育文化有深刻认识,例如,在场馆内设立环境保护的温馨提示,组织开展以生态校园体育为主题的活动等。通过宣传,让校园生态体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到生态体育活动中,实现人,体育和校园的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增加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研究水平。
4结语
从生态体育的观点出发,以辽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构建及其路径为研究对象,阐述发展高校生态体育文化的意义和现状,并提出构建路径。发展高校生态体育使学生形成自觉的体育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进行“绿色”体育运动,促进我省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跃宁.学校体育生态化与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30(5):89-91.
[2]刘竹青.学校生态体育的开发与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
构建高校生态课堂研究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构建式生态课堂;教师行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6-0072-03
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具备一定优越性,当前国家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得到普及,传统课堂式教学将会逐渐被新型课堂模式而取代。教育按照阶段成长可划分成为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同阶段教育其教学目标不同。在初中阶段教育中,学生思想行为皆具备一定自主性,加之青春期叛逆心理行为影响,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摆脱传统束缚,要求更加自主化,更加趣味性教学。而“构建式生态课堂”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一阶段学生成长发育特点,回归学生原有的教学地位,重新组建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基石实施初中课堂教学,将知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知相关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优质型人才。
一、构建式生态课堂概述
“构建式生态课堂”以新课改教学理念为依据,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当前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特点而提出的,“构建式生态课堂”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构建式生态课堂”其中心主旨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各教育行为一切围绕学生发展而实施,与传统教学课堂相比,“构建式生态课堂”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皆进行了较大改变,且在教学活动中为师生之间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学生可在生态课堂中自主运用教学资源,挖掘新型知识点,并与教师共同享用构建式课堂教学设备,营造师生互助互交协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1]。通过“构建式生态课堂”,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构建新型思维,从不同角度领悟知识,并构建生活知识舞台,促进知识生活化,运用知识指导生活,领悟生活,体验知识带来的乐趣。
“构建式生态课堂”最终要实现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构建学习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共同得到知识见解,要求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之中,而并非传统课堂被动式参与,但促使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中并非一件容易实现的事情,因此需师生一同构建,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传统教学行为,尽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但在参与过程中教师也应适当控制教学活动氛围,“构建式生态课堂”并非随心所欲放任自流,而是要求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基础上得到对知识的理解,在切磋中改变对知识的传统认知,最终达到精神境界的提升。
二、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当前,新课改进程不断推进,但有些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教学仍然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因此,积极变革传统课堂模式将成为当前初中物理教学首要任务。总结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其主要问题为以下几方面。
(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收知识
由于部分学校初中物理教学上出现一定偏差,因此导致难以构建“构建式生态课堂”,部分学校初中物理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一切教学活动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参照课程标准拟定教学计划,在课堂知识讲解中,按照教学计划照本宣科,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得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在传统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往往掌控全局,为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而加快教学速度,学生无法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有效知识,因此导致学生被迫参加校外课程辅导班。为此,不仅浪费了有效的教学资源,更助长了校外教学机构的发展态势,导致学生在接受教育阶段无法获得更多的业余时间,失去童年成长欢乐,沉浸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感受知识学习的乐趣[2]。
(二)教学方式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是一门指导生活、解释生活现象的学科,新课改教学理念要求物理学科知识的掌握应以生活为基石,帮助学生将生活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学习,辅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通过分析思考与实践,为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提供平台,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并教会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3]。但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部分初中物理教学方式枯燥,学生在长期学习中难以找到兴趣点,并逐渐丧失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模式单一
物理学科教学在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潜能的激发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来看,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有些教师为加快教学进程,而忽略实验过程,使得课堂成为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无法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使得初中物理教学效率难以有效提升。
三、“构建式生态课堂”优化教师行为方法研究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为优化教师行为提供良好环境
“构建式生态课堂”的教师行为要以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为主要依托,通过校园环境对教师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初中物理教学方式改革和创新,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学校的教育管理者要大力加强教学环境建设,创建积极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初中物理的教学及教师行为进行良好渲染,大力宣传民主平等、和谐自然、创新求实、探求合作的教学理念,并开展教师行为培养活动,积极鼓励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行为方法、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例如,在第三章《光》现象这一内容的讲解中,学校要大力开展对光现象的宣传教育,并且鼓励学生开展以光现象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4]。
(二)增强教师改革意识
初中物理的构建式生态课堂建设并非一项简单的教学手段,而是一项贯彻于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战略目标。在当代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的当前,各个阶段的教学均在新课改影响下进行着空前力度的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是每一位教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增强教师转变教学思想的主动性,全面更新教育理念是实现生态课堂创设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弊端,并认识到构建式生态课堂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让物理学科回归生活,从意识层面切实转变为行动,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为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提供积极的指导,进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初中物理构建式生态课堂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优化教师行为,促进教学方法改进
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具有主观性,不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对于生活成长的理解,学生已经逐步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应从教师行为着手,首先改变教师传统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在实施教学活动时,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主动位回归于学生,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利用不同教学方法,构建“构建式生态课堂”。例如,在讲解八年级《物态变化》一章时,学生准备相应教学器材,采取小组学习合作方式,在教师实验后,小组之间进行实验,分析汽化和液化现象,记录每组学生得出的结果,在做实验过程中,教师也应掌控好课堂秩序,使得课堂教学课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构建式生态课堂”课题的提出,无疑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之路增加了新意,在这种氛围之下,初中物理教师的转型刻不容缓。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针对初中物理这一特殊学科,教师既要善于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又要能够带动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初中物理“构建式生态课堂”中,教师的行为研究能够促使初中物理教学更具实效性,并为其他学科的教师行为研究提供了参考,这对教师的行为方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要化压力为动力,加强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增进物理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协调与统一,才能攻坚克难,切实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 燕.初中物理“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师指导策略研究[J].中学物理,2014,20:7~8.
[2]孙晓航.初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5,18:65~66.
[3]孙 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管理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研究 篇7
生态课堂是佐藤学所讲的“润泽的课堂”, 是适合于学习型共同体发展的课堂。生态课堂的内涵包括课堂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制度规范生态三个方面。为了进一步建设学习型共同体课堂, 就要充分理解生态课堂的内涵。“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在任何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中, 每一生态元素都会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自由地生长、发展, 而课堂同样可以看作是这样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 组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我们称之为生态课堂。
所谓课堂的自然生态环境, 是指课堂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教学的物理环境等, 是影响课堂的物质生态环境。以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元素, 既有生物的又有非生物的, 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 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 这些因子相互依赖、和谐共生, 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上师与生是和谐的, 教与学是和谐的, 教学目标与方法是和谐的, 师生应在和谐的环境中共同生长, 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的展现。
早期有关课堂环境的研究, 往往是与一般环境问题的研究融为一体的, 独立的课堂环境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 以课堂环境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的独立的课堂环境研究领域才逐渐形成。这一时期著名的课堂环境研究是一个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建筑研究实验室主持, 福特基金会等机构赞助的大型系列研究计划。该计划的研究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二是具体研究课堂环境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在六年的实验研究中, 研究者们分别对课堂的建筑空间、温度、光线、声音等物理因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得出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实验数据。同时, 他们还从一般意义上探讨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与人类的互动关系等问题。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实现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可能会被一般人所不理解, 但是生态课堂确实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它是把每个人的个性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 不再是填鸭式教学, 而是珍惜“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学氛围。从生态学上理解, 它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其中学生、老师、环境三者和谐共处, 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三者之间的物质、感情等的交流最终达到一种平衡。那么, 如何构建生态课堂让中学语文课程充满活力呢?
1、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
“生态课堂”的构建中良好的教学方式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以自己良好的情趣去感染学生, 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态势, 接下来就是利用良好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发学生最大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那么怎么才能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呢?
我在这里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实例:在《雨巷》的课堂教学中, 我安排了两个课时, 第一个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自行朗读课文, 让他们初步感受诗歌的基本感情, 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秋日的私语》、《广陵散》, 让学生自行选择和诗歌相匹配的音乐, 再播放自己预先准备好的配音朗诵磁带, 把学生带入文章意境之中。古人云:“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焉。”音乐与人的情感相互呼应, 配乐诗朗诵就是要通过音乐的传情功能, 创设情感氛围。自由的环境创设,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而且更利于教学的深入。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媒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中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有效实施, 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非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光”、“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现在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仅仅考虑如何借助多媒体课件来上好一堂课。其实, 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 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导, 对于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 不能过分依赖, 人为物役。教学原则也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教学手段, 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表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恰当地选用教辅工具, 力求简单实用。
比如, 使用传统的教具, 如挂图、模型、黑板、卡片等就能解决的问题, 就不要用课件, 否则费时费力, 而且效果不一定好;用传统教学方法不好解决的, 就选择恰当的、简单有效的多媒体课件,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疑点, 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 提高教学效率。我在讲述《背影》这一课时, 并没有急于向同学讲述课文, 而是带他们到多媒体教室一起观看《父爱如山》电视剧的片段, 然后让他们再去带着感情学习课文, 期间又播放了歌曲《父亲》, 很多学生感动的落泪, 而且也真正意识到了朱自清是怎么利用一个细节来表现父爱的伟大, 放学的时候我还布置了“给父母洗一次脚”的家庭作业, 这种教学方式也受到了广大家长的好评。
3、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利用特长带动学习
激发学生情感因素, 是构建生态初中语文课堂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闪烁情感和智慧的火花, 让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乐土。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促进学生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对于每个课程设计都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资源, 通过情感的把握, 让他们愉快的学习。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指导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充分使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手段, 因材施教, 并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结合一些设计竞赛、动手实践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 让学生主动探索, 激发他们的兴趣, 使被动的“教”成为主动的“学”, 最终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的那样:没有情感, 就没有教育。
比如上课回答问题的环节上, 我们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处理方式。当后进生积极回答问题时, 我会鼓励他, 即使没有回答正确问题。如果回答对了, 我会积极赞扬他, 甚至让全班学生击掌鼓励, 让他意识到成功, 并在成功中体味到快乐。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回答问题, 我也会进一步鼓励他, 说:“你的思维很灵活, 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你的回答, 令老师很受启发”等等。这样就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 增强每个学生的课堂效率, 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
三、结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要建构学生积极的心态, 营造适宜学生发展的生态课堂,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挖掘其潜能, 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观, 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使课堂真正超越了传统的千人一面模式。课堂是有机的, 相信只要灌溉如涓涓清泉, 等待像云海观日, 让师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 我们必将构建起一种新的教育情境, 一种保持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且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愿我们的努力, 会让语文课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剑萍, 魏薇.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方锦娣.让语文课堂回归绿色生态[J].文学教育, 2010, (7) .
中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篇8
一、中小学生态课堂的现状分析
生态课堂是课堂构建模式中的理想型课堂,也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而当今我国中小学课堂还有很多的不和谐和异化的现象,分析和认识这些异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构建生态课堂。
其一,师生关系的异化现象。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通过提出明确的硬性要求对学生进行片面的评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在自己的合法权利范围内控制学生非期待行为的出现,进而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由于教师的霸权行为,学生往往表现出对教师的顺从,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大多是以“应答”的行为表现.教师这种顽固的霸权主义思想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拓展是一种阻碍,它的存在遏制学生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失去自我学习的主动性。
其二学生群体关系的异化现象。从生态学的角度,一个班级代表一个群体,他们都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相同的受教育程度,面对相同的学业压力,是属于处在同一生态位之间的不同个体。而严峻的学业压力使原本朝气蓬勃的中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沟通贫瘠,彼此之间缺乏合作探究,存在严重的病态排斥竞争关系。
其三是,超耐度的生态空间环境。班级教室规模小,班集体的人数大。这种情况往往会增添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压力,影响学生的上课效果。同时,又由于超过了教师的能力负荷范围,很难逐一了解学生个体的具体学习情况,不能做到切实的指导。
二、非生态课堂产生的原因
通过以上阐述的内容,总结我国现在中小学非生态课堂产生的原因为: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化的唯一场所,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面对掌握知识源泉的老师,和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一直谦逊恭敬的态度服从于老师的训导。但是由于中小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没有成熟,长久下来,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在这种高压政策下, 学生之间的活动也很难愉快的发展,造成彼此之间沟通贫瘠,逐渐消弱学生之间的社会群体属性。再加上,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各地方人口流动波动大,往往造成学校的教学用地的紧张。再加上对学校教育方面的资金有限,也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生态规划的进行。
三、中小学生态课堂模型的构建策略
第一,建立良好的师生主体间性。所谓主体间性,它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强调师生之间都适度发挥主体性。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接受者,忽视了学生作为人存在的属性。这种错误的观念,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限制性因子,阻碍着师生之间正常的交往模式。师生的关系应该是在沟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通过学习,思维,辩论,交换意见等主观活动来推动人的发展和进步,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观思考的能力还没有形成成熟,需要老师的引导,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喜欢学习。如果你所讲的内容或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还应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顾问”和“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通过组建小组,使生生之间多多的进行沟通,增进友谊,形成和谐的生态课堂氛围。
第二,建立和谐的学生群体关系。一个班的学生是一个正规的群体,优秀的班群体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会运用“活动理念”帮助学生学习,通过组织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多多合作、沟通,这种学习的活动方式不仅仅在于获取知识本身,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使学生拥有群体意识。在这样的氛围中, 不但同一生态位的个体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而且学生之间,师生之间, 也可以通过这种整体性的学习系统进行良性的反馈,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这种良性循环使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
第三,建立和谐的课堂物理环境。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室是学生进行愉快学习的基础,而现在的教室往往光线较暗,并且拥挤。根据谢尔福德的耐度定律,和生态哲学所倡导的整体论观念,人与环境是一整体, 所以无论是灯光、教室墙壁的颜色,还是空间范围都不能超过人体最适范围,即教育生态学中的阈。无论是教育的直观性还是教育的形象性都要依据阈值的规定。所以,建议学校实施小班制上课,使教师精力集中,因材施教,更好的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良性的互动。在传统的教师编排上,大多采取的是“秧田式”的座位编排,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也是单方向的进行交流,如果实行小班制上课,教室的座位更易挪动, 教师可以根据所要进行学习内容进行”马蹄式“圆桌式”“半圆式”等的座位安排,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好的进行信息的交流。
创建良好的生态课堂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作关系。创建良好的生态课堂对于现代的教育迫在眉睫。
摘要:在教育生态学的视野下,课堂的生态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为了建设良好的生态课堂,首先我们得分析现在非生态课堂形成的原因,并且究其原因给予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森,王牧华,张家军.课堂生态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张录强.生态位理论及其综合应用[J].中学生物学,2005,21(7).
[4]蒋秀玲.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建构[J].2001,04.
构建高校生态课堂研究 篇9
一、创建英语对话教学情境
教师要创建英语对话教学情境,将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口语交流能力,让原本沉闷、呆板的课堂变得轻松、活跃。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以小学英语教材内容为基础,根据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英语的认知情况,有目的地引入适当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表达动机,进一步将生态教学导入对话教学之中,实现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在译林版五年级下册“Chinese festivals”这一课文的讲解中,教师可以事先搜集与中国节日有关的资料,如视频、图片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途径对学生进行有效展示。以中秋节为例,教师可以播放与中秋节有关的英文歌曲,将赏月、吃月饼等活动融入其中,为学生构建中秋节教学情境,并且熟练掌握“The Spring Festival is in January or February”等句型的使用,从而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二、逐步拓展对话教学内容
教师要逐步扩展对话教学内容,引导教学内容朝着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发展,以便为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口语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构建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进行高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将原本呆板、无趣、空泛的教学内容逐渐丰盈,通过教学内容延伸与扩展,提高学生的英语认知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要在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迁移和升华,将各部分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联,为学生构建系统化的英语知识网络,在理解和感悟中提升对话能力。例如,在译林版五年级下册“Seeing the doctor”这一课的讲解中,教师要明确本课的教学难点及教学重点,着重培养学生对情态动词should的运用,明确肯定和否定形式的不同用法,正确运用“What’s wrong with…”“What should…do”等句型的用法。同时,教师要将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的区别对学生进行讲解,有效扩充学生的知识覆盖面。
三、创新英语对话教学方式
教师要创新英语对话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和创新,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发展内涵,特别要注重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断增加学生的英语阅读量,扩充学生的英语学习范围,实现英语学习能力的多元化提升和全方位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角色,从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和启发者,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现阶段,在对话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一般以空间开放为主,而这种教学的开放性不再是让学生就文本内容进行背诵和阅读,而是要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感受,适当扩充内容,以此来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例如,在译林版“Our school subjects”这一内容的对话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交流对话平台,让学生以“subject”为主题,将自己在学校生活学习中的所感所悟进行有效交流。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感所悟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传阅,交流自身的理解经验,特别要注重“What subjects do you like…I like…”等句型的应用。通过此种教学方式的开展,可以极大地提升英语对话教学的效率和水平,引导英语对话教学朝着高效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返璞归真为主要理念构建生态式英语对话课堂,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各项英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进行逐一调整,不断改善英语对话教学方略,让学生与教师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之中实现两者的双向发展。
摘要:文章以返璞归真为主要理念,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方面入手,对构建生态式英语对话课堂的策略进行简要探讨,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生态课堂,对话课堂,英语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王玉红.生态成长在课堂——构建“生态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6(01).
[2]孙丽.对小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6(02).
[3]黄国耀.培养学生四种意识优化小学英语对话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9).
构建高校生态课堂研究 篇10
关键词:“生态式”艺术教育,中学舞蹈课堂,舞蹈教学模式,艺术课程改革
21世纪的今天, 人们愈来愈认识到, 艺术素养已成为复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这不仅成为衡量学生“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更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生命质量。然而, 传统中学的“灌输式”教学, 过于保守的传承, 一方面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也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今, 艺术学科已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意在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使之培养为一个完整的“人”。
于此, 生态式艺教育应运而生, 它打破学科界限, 寻求多元融合, 引领了艺术教育的新方向。舞蹈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加需要回归学生本体, 立足当下, 在充满人性教育的课堂中, 丰富生命的厚度。然而, 何以实现从“灌输型教育”到“创造型教育”的转变, 也正是近些年舞蹈教育界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就此提出了“生态式”教育模式与舞蹈课堂相融合的畅想, 试图将具有“生态”特性的教育模式引入舞蹈课堂, 打破中学舞蹈纯模仿的尴尬现状。
这将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望借此突破单一化教学模式, 实现舞蹈课堂教学改革的自身目标。继而, 通过超越舞蹈课堂的学习行为, 在跨学科、多途径的教学中, 激发学生舞蹈的激情。
一、舞蹈课堂的建构与“生态模式”的应用
1、关注生命尊重差异
生态课堂对艺术教育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 舞蹈教育的过程应基于对学生差异性的尊重, 对于个性的挖掘, 对性情的培养。人本主义教育学家认为, 真正的教育涉及到整个人, 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 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唯有当教师把自己的教育对象看作是一个有情感、有思想立体的“人”的时, 其选择的教育方法才能使这个“人”在教育过程中愈发饱满、立体。
2、启发式教育发散性思维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 即启发式教学, 对现今艺术教学有重要意义。舞蹈的课堂若可融入“启发式”教学, 在音乐、画面、道具、场景的烘托下, 一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自主获得知识和经验;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与想象能力, 有效地促进其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挖掘学生的潜在智慧, 通过情景和客观现象的理解想象, 拓展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
3、“动态”课堂自主教学
对中学舞蹈教育来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传统的舞蹈课堂强调的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进行知识的单向传递, 缺乏参与性与自主性, 忽视了学生对舞蹈的体验、思考与表现, 压抑了其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面对素质教育的挑战, 我们无疑要更新教学模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动”起来、“舞”起来的过程中, 体验创新, 有所创新。
4、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
中学舞蹈教育正处在一个自我完善的成长时期, 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健康的生命体, 我们要特别加强在人文性教育方面的投入, 将舞蹈教学融入人文科学的大背景中, 发挥舞蹈的核心作用, 辐射到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进而, 将美育与智育有效结合, 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创作题材, 开启多元的创作灵感与艺术心灵。
5、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以往的学习中, 学生扮演的角色一直是一个接受者, 对于知识的接受, 舞蹈风格训练的接受, 却很少有学生进行批判性或者创作型的反思。是不会还是不敢, 这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什么样的环境和氛围, 教师与学生之间该建立怎样的交流关系, 才能培养出有反思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学生。
在新课堂中教师应起到一个导游的作用, 将学生带到一个新世界, 余下的便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 去发现, 去学习, 去享受, 去成长。老师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意见, 大胆创造, 无所谓对错, 打开新窗才是最重要的。
二、新课堂的创新之处
1、科学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的互渗:
艺术教育是一种感性教育,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影响, 感性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然而, 改革后的新课堂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及不同风格的艺术特色及功能, 在多元文化的下增加学生对自我和本土文化的了解, 将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巧妙的融合在整个课堂中, 拥有传统课堂远远不能达到的价值。
2、艺术与“艺术能力”
在生态式艺术教育看来, 艺术不是技术的极致, 不是技术娴熟的演员、画家演示的技术, 也不是只有技术精到的人创作的东西。当艺术的知识技能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 化为个人的一种特殊表达时, 即使技术上不怎么精到, 也是艺术。反过来, 如果单纯的艺术技能展示, 即使技术上熟之又熟, 精之又精, 也不是艺术。
舞蹈教育的“生态化”课堂, 将充分实现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核心精华, 不再把艺术的知识技能作为课程的目标, 而是用“艺术能力”代替, 是艺术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相互渗透和补充的产物。
3、释放教师的创造力
艺术教育在改变着课堂, 激发着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于此同时, 也在无形中改变着师生的生活方式, 真正的实现了教学相长, 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解放学生天性的同时, 也释放了教师的创造力。
艺术综合课程教学要求原处于不同分科领域的教师必须共同协商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分配各自的任务, 并在教师集体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任务。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不断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更是激发了教师对实现自身的创造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探索与追求。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南京出版社, 2008年3月。
构建高校生态课堂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1 前言
体育教学是师生在运动场地进行人体技能和体育综合知识传授的多边活动,有较多的情感交流和身体接触,与其它学科在教室内的纯理论教学有明显区别。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知识的效果和质量。本文在论述高校体育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内涵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高校体育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2 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内涵辨析
“课程模式”是典型的以简约的方式表达的课程范式,它具有特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功能,与某类特定的教育条件相适应;它既是一种结构模式,也是一种功能模式,它既规定了课程的内部构成并设定其相互关系,同时又是以特定的功能假设为指向[1]。
“教学模式”则是在一定教育和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对教学过程诸要素加以设计、协调、控制、反馈,实现一定教学任务的策略体系,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2]。“课堂教学模式”从广义上讲,指的是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的组合关系;从狭义上讲,指的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步骤,诸要素的组合关系[3]。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上[4]。也可以把体育教学模式理解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而形成的规范化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学模式的重点是解决怎么教、为什么教的问题,而课程模式是解决教什么为主的问题,二者在内涵上有很大区别。当前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教学模式有: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概念获得模式、范例教学模式、现象分析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6]。但由于体育学科的性质和课程目标多样化要求,仅仅靠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很难达到多种教学目标。因此,构建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实现多种体育课程目标的必然途径,也是未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3 高校体育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师生互动概念的阐释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对“互动”是这样界定的:互动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韦氏词典对“互动(interaction)”解释为:Mutual or reciprocal action or influence,have the same feelings one for the other.由此可见,互动强调动作(情感)相互作用的对等性或对称性,强调双方或多方的共同作用和影响。[7]
“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它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性,提高教学效果,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3],它对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教学效果有积极影响。
3.2 师生互动类型及适用时机
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而且还伴随着师生间、学生间情绪及情感交流,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沟通模式与人际言行的多向互动过程。据此,高校体育课堂可建立以下几种互动类型(图1-4):
双向互动模式:课堂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间主要是双向交流,表现在体育教学中的提问与应答、要求与练习及个别辅导等过程,特别是课的开始部分和传授新技术动作时期,教师此时的任务是讲解、示范和说明注意事项等,学生作为独立个体与教师交流,这种互动对学生掌握新知识和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多向互动模式和多维互动模式:包含了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群体间的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主要运用于组际间交流、教学竞赛等时机,教师作为普通一员参与互动过程。这类互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学习态度,而且对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组织群体的能力、集体参与意识和荣誉感有积极效果。
多级互动模式:可用于全班分组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并融入到各组的活动中,小组长是教师和学生群体联系的纽带。这种互动对学生学会接受群体规范和培养集体观念,从而形成善于人际交往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虽然按一定标准体育教学模式可分为以上几种类型,但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不能只采用一种教学模式,也不能把教学模式格式化、模型化,应根据不同的时机选择合适的互动模式。同时,教学实践中无论选择哪种模式,教师都必须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愿望、所具有的水平与需求,作为选择课堂教学决策的依据;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要积极与教师沟通与交流,及时把自己的感想、问题或疑惑反馈给教师,使互动渠道通畅,以能保证课堂教学效果[8]。
4 高校体育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体会和建议
4.1 紧随时代发展,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理解教育工作本质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观念和理性信念,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是有旺盛的生命力、有独特个性、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是教育的中心。因此,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意调动他们在体育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充分的主导作用。
4.2 提高教师素质,有效调控课堂
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传输教学信息(体育知识、运动技能),而且应不失时机的运用自身能力和知识对课堂进行调控,把握体育课堂结构和进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完善个性品质,教师还应具有适时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对教学进行有效促进的能力。
4.3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多种互动
互动式教学中师生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平等、相互作用的关系,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中走出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教学比赛、游戏、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和亲身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技术动作和体育知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理念的提出,师生互动也应从课堂扩展到课外,如利用博客等网络工具进行体育知识的传授和师生交流,对学生体育视野的开阔和体育知识的掌握能起到有益的补充。
4.4 建立有效评价机制,优化互动效果
合理的课堂互动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反过来也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的课堂表现、进步情况、学生内部自我评价等都应纳入评价体系;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应建立完善的体系,以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优化课堂师生互动效果。
4.5 找准师生互动关键点,把握互动时机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双向活动,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交互影响的过程,教师以教来促进学生的学,而学生以学来促进教师的教。因此,要达到理想的体育课堂师生互动效果,教师首先要找准师生互动的关键点,这里教师就要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二是明确学生学习的探究点,三是明确学生学习的思维点,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的进行师生互动教学。
4.6 精心设计教学,深化师生互动程度
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对课堂必须有一个清晰、理性的预设,从学生出发,灵活演绎教案,对集中讲解、分散练习、个别指导等时间安排要有计划性,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但在当前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注意到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流等还没有引起重视,这是我们需要改善的地方,也是为最终形成合作式学习模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1.
[2]张燕杰.高校体育课的新型师生关系[J].体育学刊,2006,13(5):78-80.
[3]李永夫,徐秋芳.高校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7):106-107.
[4]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4):41-48.
[5]肖焕禹.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类型及应用条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76-81.
[6]乔伊斯(美),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2.
[7]马艳红,邢金明.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几个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2):91-94.
[8]李波,汪现义.论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长沙大学学报,2006,20(2):121-123.
【构建高校生态课堂研究】推荐阅读:
德育生态课堂构建研究09-07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流程构建研究论文09-05
构建化学生态课堂05-15
构建英语生态课堂07-30
构建语文生态课堂09-16
构建生态数学课堂08-15
高校绩效会计构建05-11
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07-15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05-12
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