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2024-07-15

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精选12篇)

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1

教学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而生态课堂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 其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生成, 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以自由的思想与教师、与文本、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把灵性、智慧、真实的情感注入习作和生命之中, 从而营造出高效的学习氛围。那么, 如何构建小学高效的生态作文课堂呢?

一、营造习作生态环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环境就是最好的教育。学生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其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能渗透到学生的作文中去, 这便是“润物细无声”。如对教室里资源的整合, 布置作文展角, 传阅班级手抄报, 建课外书报站, 加强同学间、同龄人间的交流, 博览群芳, 取长补短, 对学生写作能起到强有力的激励作用, 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 以它特有的丰姿、无与伦比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 从而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另外, 网络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促进了学生的交流, 教师可以根据作文需要, 制作多媒体课件, 通过直观形象的音画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要在教学中尊重个体的差别性和生命的多样性, 构建一个符合学生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

二、亲身体验, 真实观察,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文教学生活化是给学生以一定的时间和活动空间, 放手让自己去观察、去发现, 通过分析比较, 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来写, 表现的是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我们在安排作文活动时, 往往只在题目或取材范围上作方向性的要求, 至于选题、选材、从哪个或哪些角度去表达哪一种体验或认识……整个过程都由学生决定, 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 因而作文活动常常因学生的不同需要而改变活动安排。夏日, 天气炙热。那天的作文课, 我原打算让大家坐在教室里说说对凉爽的渴望。可是, 有人提出:与其凭空说一说, 还不如让咱再去感受一下阳光!“好呀!”他的意见得到了很多同学的支持。于是, 大家来到阳光下接受太阳的考验……通过对熟悉事物的再次研究, 大部分同学都准确地表达出了“太阳”的特点。有的说“阳光刺眼, 我一出教室就沿着墙角走, 实在没办法, 就赶快将手掌放在额头上, 遮挡光线, 免得让它灼伤了我的眼睛”。有的说“太阳光好像一团火, 晒在身上就像是在火炉边。”。还有的说“班上那几个女生, 一听说要去晒太阳, 赶紧拿草帽、戴阳伞, 生怕弄伤了自己娇嫩的皮肤”……这种不盲目抄袭别人, 让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发展的精神就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的个性品质。有一个学生甚至发挥到“太阳的热情简直让人无法承受”的境界。学生在作文过程中, 通过自己细心的观察、感受生活, 他们做自己想做, 说自己想说, 写自己想写, 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突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运用个性化语言, 让习作文采飞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有新鲜感的词句。”由于性格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经历不同, 因此, 写出来的文章在语言表达上也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他们有的表现出喜欢叙述的倾向, 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绪化的色彩, 有的不太喜欢用修饰语, 有的则喜欢用词华丽……“万紫千红总是春”, 各具个性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之果, 因此, 我们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来影响学生, 更不能限制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如有位学生在《草丛中的发现》一文中写到:“一只七星瓢虫, 悄悄地落在我身上, 让我一点也觉察不到。它还像一个顽皮的小孩, 亲了我一下, 我才知道她在和我逗乐呢。”文中的“觉察”“顽皮”、“亲了我一下”、“逗乐”就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写出了这小小的七星瓢虫的可爱。对这样的“语言”我们就要给予鼓励、肯定。长期坚持下去, 我相信学生这种“特别的”语言就会越来越多。到那时我们不仅会看到一篇篇富有个性、富有活力的习作, 更会看到一个个富有个性、富有活力的学生。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被媒体刊载出来时, 人们交口称赞。他运用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整篇采用纯熟的古白话, 散整错综, 明白晓畅, 文采飞扬, 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 折服了阅卷老师, 作文得了满分。他的成功作文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个性化语言。对于学生的作文, 我们要多点欣赏, 少一点苛责;多一点感动, 少一些失落, 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

四、放低要求, 点评中肯

教师在点评作文时, 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 多鼓励, 多表扬, 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说写训练评价应放低要求, 摆脱“成人化”、“作品化”、“经典化”的认识误区, 对思想拔高、思维僵化、脱离生活、没有个性的作品说“不”, 对稚拙浅显却不乏五彩缤纷、童趣横生、个性迥异、激情澎湃的作文多加表扬。即使整篇文字一般, 但有一两个准确的成语、鲜活的句子, 我们都应表扬。当然, 我们的评价既要客观公正, 一视同仁, 又要因人而异, 要看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从而激励起每个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提倡并尊重个性的认识和原始的表达, 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文学潜能和语言天赋, 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书面语言的动机, 有助于学生独立地形成各种作文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2

摘要:本文在阐述生态课堂内涵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对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科学构建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策略,以期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生态课堂;教学策略

一、生态课堂内涵界定

美国教育学家威拉德?沃勒最早从生态视角研究课堂教育,并于1932年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在教育界产生了非凡影响[1]。我国对于生态课堂的研究起步较晚,1975年,台湾学者方炳林在其著作《生态环境与教育》中,阐述了教育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认为生态课堂应以生态环境这一因素为主体[2]。1990年,中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在《教育生态学》一书中分析了教育,但鲜见关于生态课堂概念的科学界定。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论著可以看出,生态课堂应具有开放性、和谐性、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3];秉承整体关联、自然和谐、动态平衡的原则,以师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运用生态学、教育学等理论对教育的各种现象、成因进行研究,在交流合作中传授、学习和探讨知识。综上所述,本文对于生态课堂内涵的理解是:生态课堂是一种新兴教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每一位学生意识、需要和发展,兼顾学生个性,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师生双方教与学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二、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现状调查

1.调查目的与对象

为了掌握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现状特征,以日照市某中学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本次调查。首先,对初一年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2份,有效率达94%;其次,与6位初中地理教师进行个别访谈。

2.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围绕生态课堂的内涵,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师素养四方面设计相关问题,其中,学生问卷共12个问题,教师访谈共8个问题。对调查结果按选项进行汇总,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从教学方法相关问题(问卷第1~3题和访谈第1、2题)来看,多数地理教师课堂上会选用多媒体教学,较少利用地理辅助教具,教师在课堂上普遍存在讲授时间过长,组织探究活动较少的现象;从教学环境相关问题(问卷第4~6题和访谈第3、4题)来看,学生地理学习热情一般,多数学生认为挂图、地球仪、地理模型等地理直观教具应用较少,到地理标本室或野外进行地理实践学习的机会更少,多数地理教师认为学生座位的排列方式对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有较大影响;从师生关系相关问题(问卷第7~9题和访谈第5、6题)来看,地理课堂教师都会关注学生感受和言行,对待学生和善,且多数学生也喜欢与地理教师课上互动,认为教师能比较公平地对待学生,但也有极少数学生不喜欢与地理教师沟通交流。从教学素养相关问题(问卷第10~12题和访谈第7、8题)来看,地理教师能不同程度进行教学反思,多数地理教师不满意自己目前的科研状况,大部分学生认为地理教师经常拓展课外资源,比较满意教师的教学态度,但有近一半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新学地理知识。

3.初中地理生态课堂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主要表现在辅助地理教具(地球仪、挂图、模型等)较少、教学仪器欠缺,传统授课方式依然占很大比例,合作探究教学更显得负担累累等方面;在有条件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将课本简单搬上屏幕、读屏幕内容等现象屡见不鲜,忽略了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地图展示、动画模拟等优势,使本应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从而扼杀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课堂环境有待完善。在多次地理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室内地图、地理手抄报等地理课堂文化较少,并且学生座位普遍是传统的“秧田式”排列,虽易于教师教授知识,却不利于学生探究交流、小组讨论。地理教师也表示,学生学习氛围一般,没有动力,说明课堂环境还要提高和完善。

人际关系不太和谐。虽然多数地理教师表示能友善对待学生,但多次地理课堂观察发现,当学生出现上课迟到、打盹、小动作等问题时,教师常用罚站、抄书、打扫卫生等方式处罚学生,而不是通过沟通谈话的方式化解问题。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种强制约束只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教师难以真正走入学生内心。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使教学反馈得不到保证,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师生矛盾。

教师素养亟待提升。调查发现,虽然多数学生对地理教师的教学态度比较满意,但还有近一半学生认为不能及时掌握新学地理知识,说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还不到位,课堂讲授或节奏太快、或不够深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访谈了解到初中地理教师普遍都有专业提升的愿望,但因教学任务繁重、班级事务繁琐,几乎没有精力再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从而直接阻碍了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脚步。

三、初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1.生态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地理教师要灵活多样地创造情境和机会,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在地理课堂的导入环节,可用引导、启发的方式增加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可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举一反三等方式加深学生印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在合理利用地图、地球仪等地理教具时,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优势,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生态的课堂环境

从硬环境来看,除必备设施外,还应使地理教室环境个性化,如墙壁挂学生的地理绘画作品、教室摆放学生发明创造的地理教具模型;由于初中学生好动,地理课堂需要合作探究,因此学生座位可以从传统的“秧田型”变为“马蹄型”、“小组型”等排列方式,并定期调整座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从软环境来看,应积极营造趣味性、参与性的地理课堂,创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让教师愉悦教授、学生欣然学习,使师生双方相互合作、教学相长。

3.生态的人际氛围

教师应具有“伯乐”眼光,善于发挥“引导”作用,能够发现学生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阶段好动的特点,积极组织画图、拼图等地理课堂活动,有条件时也可组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地理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更便于教师了解、引导学生。寓教于乐,在有趣的活动中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理解和尊重的需求比较强烈,教师应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多倾听学生的声音,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避免因缺乏有效沟通而导致师生关系僵化。

4.生态的专业素养

首先,地理教师应从生态课堂内涵出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其次,地理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对地理案例和活动进行精选、补充,并做出必要修正,合理把握教学进度,体现教育生态智慧。最后,地理教师还应具备改良知识框架、添补养料的专业能力和拓宽教学视野、建立远大蓝图的目光,不断吸取有益能量充实自己,既做到术业有专攻、又能对其它领域涉猎了解,使教师焕发职业生命活力的同时,也使地理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关于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构建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态课堂;构建;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生态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让教学中各个要素“生态平衡”,要营造和谐、自主、可持续的课堂,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成为课堂的主人。小学学科教学中,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之一,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奠定思维基础和理论基础,作为学校,作为教师都要给予重视。课堂教学三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密不可分,互相作用,共同推动学科教学,数学教学中,除了重视三者之间关系,更重要是创设适合教师教,学生学,共同研究教材的良性课堂教学环境,从而构建一个良好生态的课堂教学模式。什么样的课堂才算得上是生态的课堂呢?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回顾教学活动时更生动、更有趣味性、更具启发性,在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构建生态课堂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更能促进学生进行发散思考,使学习效果得到有效地提高。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广大教师要特别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构建生态课堂。那么,如何构建好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呢?

一、积极开展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在小学的所有学科中,数学由于缺乏语言性,娱乐性不强,学生普遍反应学习起来不仅单调,而且乏味,再加上数学教材中内容在安排就是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写一写,在趣味性性也远远不及小学语文学科。数学教学中,如果只是按部就班,一五一十地开展数学教学,不动点小心思,不创设新意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自然难以调动了。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集中思维的时间短暂,很容易走神分心。要想让小学数学课堂生动有趣,活动轻松,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童心,语言要儿童化,表达时要力求做到生动有趣,形象易懂,体现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渗透情感。要把这种心态,这样的语言贯穿整个课堂始终,融入各个环节教学中,一句温和的提问,一句轻声的提醒,一句中肯的评价,都要注意措辞和语气,以鼓励赞扬为主,批评提醒为辅,突出正面教育,给予学生正能量。教学中,还要注重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做到因材施教,动静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之中,敢于说,能够说,由想动口表达发展到想动手实践。

二、明确课堂目标任务,简化课堂教学环节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初步逻辑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就要在教学前明确这一点,分数不能成为教师教学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不能让追求学生分数成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这种只追求分数,不注重学生素质发展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为分数而教学,为考试而考试,学生对学习没有任何积极性,根本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正确地弄明白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来确定教学任务,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为促进学生全面素质而服务。

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的生态课堂就是学生兴趣浓郁的课堂,就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就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课堂。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积极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共同进步,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

一年级学生生性爱玩,还没有完全适应小学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抓住小孩子爱玩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不能死板地按教材中的步骤进行教学,这样根本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也调动不了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把认识人民币的知识融入到游戏当中,创设游戏情境。一座大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动物,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就要开始了,羊爸爸参加了跳高比赛,他的两个孩子决定,运动会那天每人拿着一面小红旗给羊爸爸加油助威,小红旗1角钱一面,于是他们决定用他们存钱罐里的钱去买小红旗,但存钱罐里的钱全都是1分的硬币。羊哥哥说:“硬币带着不方便,又多又重。”于是羊哥哥和羊弟弟就拿着硬币去跟羊妈妈换钱。游戏讲到这个时候,教师就扮演羊妈妈,学生就扮演羊哥哥和羊弟弟,让学生拿着课前准备的1分硬币来换1角钱,大家都热情高涨,兴趣盎然,排着队到我这里来换钱,换钱的过程中,有的拿两个1分来换,我说不行,有的拿五个1分来换,我还说不行,只有拿着十个1分的我才换给他,经过几次的换钱,全班同学都换到1角钱,在换到钱的时候,学生也就掌握了10分=1角,通过学生玩游戏,轻松地掌握了1角=10分这个教学难点。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不断研究创新,积极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的全新的生态课堂,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更好地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白雪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2期

小学数学教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4

一、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应体现简约性

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与设备,呈现出一种开放、扩大与多样化的趋势,现在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包含了教师、学生、课堂环境、教学内容等许多课堂生态因素.这就使得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基于环保、健康、生态的教学要求,构建生态课堂,这正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简约型要求,是数学课堂走向节约化的显著标志.例如:在教学“圆”这一部分内容时,老师就要想到生活中有许多的圆.可以制作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圆的课件,利用生态性的演示去让学生们熟悉圆的外形,进而理解圆的特征,掌握圆的画法.通过生动实体的展示,学生尽情欣赏课件华丽的外表,也就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式时,摆脱原来旧的教学思维与方式,通过黑白两种颜色展示各种图案,分析圆与其他图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同时可以通过将三角形围着一个点进行旋转,运动的点也就形成了一个圆.学生们的视角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在数学的感性之美、理性之美中透露着简约之美.从上面可以看出,简约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要充分掌握和利用已有的教学环境、资源与条件,积极探寻和利用生态教育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升.

二、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应体现平等性

小学生态课堂的平等性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在教学过程中的应有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信任的基础并相互尊重.作为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确立平等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话的方式来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构建生态课堂.在课堂上,每名学生都可以进行自己设想的活动,进行创新性思维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完全开放的,可以尽情地进行自由沟通与交流,取得对方的尊敬与理解,也可以以合适的身份、恰当的方式向对方提出自己的意见,深入探讨,达成共识,共同进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与分享,构建教育教学的生态课堂.例如:在学习“两位数除法”的时候,121÷11,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情境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索与创新,最终解决这个问题.问题如下:121÷11表示的是什么?是否能够用算式的形式表达出来?第一步怎么算?然后怎么进行第二步?最后得出的结果是什么?这样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在解决这个题目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在这平等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我们不能将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回答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连续不断的问与答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这就构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应然的一种关系,构建了疑问相遇、思想碰撞、思维创新的生态式数学教学课堂,让教师与学生在经验和智慧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应创设评价机制

构建生态课堂 篇5

【摘要】随着生态学理念对教育教学领域的渗透与影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态属性和课堂教学中“人”的生命性。本文围绕何为生态课堂教学、构建中学政治课生态课堂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构建中学政治生态课堂教学等三个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致力于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来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力图探究中学政治课生态教学的对策,以期实现中学政治课教学的良性生态运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丰富学生智慧。

【关键词】生态课堂中学思想政治课新课改

伴随着现代教育向生态方向的发展,将预示教育教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教育生态时代的到来。教育生态时代的崛起和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视野,它以生态观来思考、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

一、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教学的内涵解释

“生态”一词在《辞悔》中的意思为: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联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来,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生态课堂是课堂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良性循环的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生机勃发、思维迸发、情感激发、智慧生发的课堂。从“生”角度看,生态课堂就是生命课堂、生成课堂、生活化的课堂;从“态”的角度而言,生态课堂就是智态课堂、情态课堂、神态课堂。可具体表述为:生态课堂就是让学生鼓起生命风帆、激起生命活力、燃起生命激情的具有浓郁学习情境的激情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学生全程、全员参与,自主探究、知情统一的互动课堂;是预设与生成、收与放、动与静相统一,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开放课堂;是促使学生自主、自悟、自得,敞开心扉、袒露情怀、表露真情、倾吐心声,充满课堂民主、平等和谐的个性课堂;是讲练结合,以训练为主线,学生具有充分的阅读、思考、交流、操作练习时间的体验性课堂;是让学生从“听者”、“答者”、“记者”单一角色走出来,成为“思者” 1

“评者”、“问者”充满思考与对话、探索与交流的探究课堂;是充分利用学习时间,最大限度让学生说和做,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高效课堂。

二、构建中学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的必要性

1、构建中学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在社会转型时期,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主张,这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是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而教育必须以变革来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主张生态教育、提倡生态课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2、构建中学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

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生态教学理念要求用生态的观点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中学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教学的策略

1、构建生活化课堂

生活化课堂,就是要把生活的范式引入课堂,将知识与概念赋予生活的内涵,使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使师生在生活的氛围中通过有效的互动,实现思想共识、价值认同和情感提升。将理论与现实的生活世界相融通,使理论鲜活、生动起来,进而提高思想理论的感染力、影响力,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课堂上恰当的创设丰富多样的生活情境恰恰能够弥补政治课本的不足,在形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把认知过程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中“多变的价格”一节时,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模拟市场买卖进行情境创设,让一个学生扮演屠宰场的老板,再让一些同学扮演卖猪肉、羊肉、牛肉的,另外一部分同学扮演买肉的顾客,现场模拟肉市交易。要求“屠宰老板”在利益方面根据“肉市”漂浮不定的供求变化和各种肉类价

格波动及时作出是扩大畜养规模,扩大畜养种类以赚取利润还是减少畜养规模,减少畜养种类以避免价格下滑,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同学对“屠宰老板”的每一次决策进行评价。可想而知,作为“屠宰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扮演顾客的激烈争论,各方出自自己所在身份利益考虑,不约而同的会使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进行辩论,这样如此贴近生活,形式上又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如果教师安排的恰到好处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浓厚兴趣的支配下每个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化课堂同时需要课堂教学话语的生活性还原。采用生活化的课堂语言说,使原本呆板枯燥的政治理论生动起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在课堂内容的阐释中,要广泛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无形的理论描述有形化,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使课堂语言产生一种“情节性”的效果;其次,要了解“90后”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学会用学生喜欢的话语体系来阐释概念,言说理论。这样,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共同话语”环境,学生也愿意接受教师传递的理论信息。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有深厚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要有创新能力、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

2、构建生成性课堂.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的、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乃至错误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的教学。正如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所认为的:“生成性教学就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传统预设求细,传统课堂追求对预设完整落实。这在现实中确实有着它的巨大的优势,能够在短时间里使学生 “获得”知识和能力。但是从它的后续能量来看,这是一种没有后劲的教育,没有在学生学习原动力上起大的积极作用。因为预设过度,使得课堂上教师挤占学生生成的空间,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自己体验、感悟、生发、生成;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知识,而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使教育的实际意义大打折扣。

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认为生成性资源开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逐步增强,能自觉利用网络、图书馆、阅览室等课堂资源,却忽视了身边的生成性资源。而这种生成性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转瞬即逝。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例如,讲《经济生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关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问题时,我组织学生对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进行了比较,以帮助学生准确区分不同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准确掌确它们的内涵。当讲到私营经济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是存在剥削性质的经济形式时,一位学生举手发问:“既然私营经济是存在剥削性质的经济,私营企业主与雇工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为什么我国还允许私营企业主加入中国共产党?这还能说明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吗?”我很愕然也很惊喜:因为能提出如此问题的学生说明他对教材知识和相关时事非常关注,学习时有所思考,感情纯朴率真;同时,也说明学生理解上存在诸多疑点,不搞明白,单凭空洞的说理难以服人。

我随即让学生讨论该问题,并利用学生讨论之际进行网上相关链接,将查到的温州本地私营企业发展的事实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一些私营企业主致富不忘社会、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种善举:如浙江华滨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等就捐资100多万,深入贫困山区、革命老区,慰问特困户、三老人员。此外在胡润慈善排行榜上温州民营企业榜上有名,在民营企业中排名第一的是正泰集团,共捐款6800 万元。正泰集团的有关负责认为,“慈善榜比富豪榜更有意义,我们希望多看到一点慈善榜、纳税榜。富豪榜体现的是企业创富能力,而慈善榜则体现了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真实感人的故事使学生获得了对部分私营主奉献社会的感性认识。之后与学生再进行理论总结。有了这样一段小插曲,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私营企业发展与国家的相关政策,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思想政治课中,凡能促进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因素,都应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生成性资源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要利用动态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呈现动态生成的勃勃生机.这样课堂才有了生命和活力,师生才有了智慧和创造.课堂里燃烧着火热的激情,闪现着智慧的灵光,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迸发着创新的火花,流淌着诗意的美丽,充满着成长的气息.因此,我们应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善于开发利用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只要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珍惜课堂生成性资源,用好课堂生成性资源,相信我们的教育将会更加成功。

当然,教师应做好课程资源的重组者,在学生互动过程中应避免课堂教学的散漫无章,零乱而无系统,使课堂生成性资源更具有方向性、成效性。

3、构建生命课堂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提出的,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生命教育有了更广泛的内涵:不仅要教育人珍爱自然生命,还要帮助人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自觉意识和生命发展的反思能力,即推进个体精神生命的成长。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所在,抓住了教育的灵魂。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因此,用生命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就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生命为中心来设计课堂,以知识学习为手段来促进智慧的发展、人格的陶冶和心性的完善,实现学生生命的和谐。

应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导教学,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生命特征。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具体的、丰富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所以教育的起点应是鲜活的生命,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了解课堂中活动着的人,尊重其中人的生命及其特征。还应营造和谐、宽松的人文化的教学氛围,在和谐课堂教学氛围中,让学生生命在舒展、自由状态下进行高效自主地学习,教师成功地对学生生命进行点化和润泽;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性格、认识、知识水平、感情等不同的生命特征,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课堂,最终实现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和润泽生命的统一。

爱因斯坦曾极力主张:“教育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而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授人以知识、技能、谋生的本领,在其深层意义上是使人成为人,进一步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课堂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还应关注学生主体的情感、意志、兴趣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各方面。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实现应将学生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将学习过程看做是生命的体验过程,是学生生命整体的综合的多方面的发展过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不仅应掌握科学知识,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善于搜索信息、处理信息、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而且有正确价值观、情感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建构政治生态课堂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以上的做法并不是孤立进行的,我们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适时、适度地发挥各种因素的力量,才能达到如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聪明.教育生态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黄忆春.生态主义课堂教学观的再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1)

[3]叶澜.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M]三联书店.1999

[4]李利萍.课堂动态生成的五大方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4)

浅谈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6

关键词:生态课堂;和谐;自主发展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生态课堂洋溢着人文的光辉,它能够让灵感轻舞飞扬,情感得以沟通、智慧得以交流。教师不仅要创设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学情境,走向学生的内心,深入到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发现他们的潜能,焕发他们的生命激情,还要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发掘数学的文化美、语言美、艺术美,使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有机融合,成为学生数学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小学数学生态文明课堂的基本特征

生態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协调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和谐的生态课堂讲究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衡。虽然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一节课要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但客观地讲,这些目标的立足点仍然是知识本位居多,特别是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达成也还是以有效为价值追求,因而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数学的文化价值,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就数学学科教学而言,关注其文化价值,对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无疑是有帮助的,对改变数学的枯燥无味的错误认识也是很好的切入点,这正如成尚荣先生在《人民教育》2010第23期撰文那样:数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呈现,只有这样,小学数学教学才能唤醒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他们长大后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看待世界处理问题奠定基础。

二、为什么要构建小学数学生态文明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教学过程”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数学生态课堂就必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维互动,使生态课堂系统中的各要素在不断递进式地循环变化,使生态课堂在 “平衡——失衡——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实现形态的更新和能量的转化、充盈,最终促进生命的成长,达到對本真生命的超越。

生态课堂是有利于师生交往、师生间关系处于平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所谓生态课堂,是建立在生态理论基础上,辩证的看待课堂中人际关系,是人文意识的具体体现。生态课堂是有利于师生交往、师生间关系处于平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从中感悟抽象、推理、建模的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由此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质性改变。

三、怎样构建小学数学生态文明课堂

国外学者汤普森197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专业数学思想的形成与他们表达数学内容的典型方式存在着一致性。这有力地说明了教师的数学观、数学信仰和爱好的确影响着他们的教学活动。基于上述观点,要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构数学文化生态,就要求数学教师自觉地修炼数学文化素养的功夫,学会用数学文化的眼光分析教材,设计目标达成,深入浅出地挖掘数学知识所呈现的文化价值,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数学文化生态建构。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数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经验共享的过程。要建立“师生互动”的数学教学、学习氛围,我们必须要丢弃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对数学课堂的霸权控制,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学习,要敢于承认自己有不如学生的地方,以伙伴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讨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作为学生中的一员,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以伙伴的身份跟学生一起探讨不同的想法,以引导者的身份激励学生发现问题的结论,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师生间的互动昭示着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教师和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互相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间的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地解放。对教师而言,通过融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但体味、领略了教学的神圣和精彩,而且自身也得到了学习,得到了发展,数学课堂成为师生共赢、共同发展的地方。

这正如著名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所说,数学有两重功能:一个是科技的功能,一个是文化的功能,不应忽视文化的功能。因为数学的文化观念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数学文化观念中蕴含着的观点、信念和态度,如客观、公正、理性和追求完美等,可以影响人们的人格素质和个性品质。

数学生态课堂就像是链,链是一个个环做成的,最终表现出来的是环环相扣,生命不止的循环。在这个循环系统中,学生和教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得到自己的需要,学生获得的是关爱、机会、知识、方法、信心、帮助……,教师获得的是享受、回应、提升、成就……,师生共同获得的是欢乐、收获、信心,是生命的自由成长。让我们一起营造生态的氛围,在关注教学的有效性的同时,思考数学文化的生态建构,做一名大气的、有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师。

论小学数学教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7

一、构建民主且平等的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的性质体现为共生性、整体性, 这就告诉我们, 生态课堂是和谐的, 是以民主与平等为前提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 是两个平等的生态元素, 他们是建立在知识前提下的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知识是来源于历史的积累, 并不完全是由老师创造的, 教师是知识的指引者, 同时也是知识的消费者.与学生的区别是教师是知识或者信息的后加工者, 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为学生提供指引相比教师而言, 学生在知识重构或者加工方面不如老师, 但是必须注意, 学生并不是被动的吸收知识, 而是对知识与信息的再加工, 进行着各种不同方式的知识重构.所以教师不能成为高高在上的“真理主人”或者“文化权威”, 而是一个创新思维的激发者, 学生学习的积极引导者, 学生潜在机能的开发者, 高质量生态课堂的构建者, 生命活力的重要调解者作为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作用,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教师要信任学生、动员学生、积极配合学生, 学生反感的事情轻易不要做, 平等对待成绩好与差的学生, 关注和关心课堂上的每一名学生, 适当的时候多关注一下成绩稍差或者不是很活跃的学生.与学生平等的商量就是尊重学生, 创造心灵沟通的境地, 搭起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民主和平等程度越高, 这座连心桥就越宽阔, 越牢固

二、以旧知识为基础促进师生互动的生态课堂

小学生态教学课堂提倡活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 有效地进行创新性思维与新知识的再构.作为教师, 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 使学生们在遇到疑难问题时, 能够自然而然地回忆起已经掌握的知识, 启动自身的基础性知识, 有较强的处理疑难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教师的目标就是在学术遇到疑难问题时, 习惯性地想起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 已经掌握的知识是如何规定的, 分析这些已经掌握的知识与这个疑难问题具有多大的关联性, 对解决这个问题具有多大的作用.久而久之, 定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在生态课堂的构建过程中, 互动是至关重要的, 他是教师与学生探索新知识, 进行心与心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互动的形式有多种, 其中包括教学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与已经掌握的知识的互动, 学生与原有学习经验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 在教有关时、分、秒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故事.大钟爸爸有三个孩子, 老大时针矮且胖, 老二分针身材中等, 老三不好好吃饭, 高且苗条三个兄弟都是淘气鬼, 成天跑个不停, 大家看看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之后, 一定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积极参与回答.在互动的过程中, 学生们掌握了有关时针、分针与秒针的知识.这种课堂生态环境的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 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 使得课堂教学富有创造性, 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新知识.

三、构建彰显个性的生态课堂

作为教师, 我们知道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使每名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不同个性的学生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 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行的是统一的教学方案与统一的作业.这就完全忽视学生的个性与差异.以模板式的教学方案去教学只能使有限的学生得到提高, 却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因而作为教师, 应该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 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 尊重差异, 彰显个性, 包容差异, 要接受学生不同的观点、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式, 等等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创造互动的情境,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组织不同类型的学生活动, 对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与解决能力予以最大限度的尊重, 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互动, 提出自己的观点,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能否得以发挥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 所以生态课堂的构建教师必须尊重个性、彰显个性、发挥个性.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8

一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应体现简约性

如今的课程改革给小学课堂带来了很大的优势, 他们不但可以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教材和课本, 还能体现出课堂的简约性。那么简约的课堂应怎样实现呢?首先它还是应建立在原有的课堂基础之上, 然后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改革创新, 创造出经济型的课堂。而“经济”其实就是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和精力, 掌握最有效的知识点, 这样就体现了课堂的经济性。而现在在小学生态课堂中, 很多教师都会利用课堂环境来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所沟通交流, 从而创造出多元化的交流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能够体现课堂的简约和经济性, 让学生学到更有用的知识, 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 同时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新课标有指出, 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就需要老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 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数学的应用能力。首先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的思想意识、认知能力、人生追求的。作为老师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上, 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和学生建构建平等的关系, 和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尊重学生, 懂得耐心听取学生的想法和建议, 对好的建议进行采纳和认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打下基础。其次就是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用心去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点, 对学生的错误要用宽大的胸怀去包容、用情感去感化, 不断给学生鼓励和表扬, 让学生在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中学习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应富于生活气氛

学习氛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高低, 教学中要尽可能帮助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接纳程度、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来优化课堂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数学本身就来自生活中, 又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列举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例子引起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让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更加透彻地理解数学。

四小学生态课堂应构建科学的立体化评价机制

科学的立体化评价机制主要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主体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不仅有老师还有学生自己, 评价的内容不只是单纯涉及学生的成绩, 还包括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评价的方式不仅是考试和日常作业, 还有学生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科学的立体化评价机制不仅能全面评价学生的成绩, 帮助学生分析出自己目前存在的优缺点, 然后进行知识能力上的弥补, 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进取心,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而且还能让老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教学方式的优化, 提升教学效果, 这也是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保障。

五结束语

总之,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是体现出对新课程实施的一种落实, 也是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更是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提升实践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 值得小学数学教师不断地探索和追求。

摘要:在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化发展下,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也是实现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将对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赵卫军.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J].时代教育, 2014 (6) :182~184

[2]戴厚祥.关于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思考和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 2008 (15) :46~48

[3]赵秉苓.探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学周刊, 2013 (36) :79

构建充满活力的小学英语生态课堂 篇9

关键词:小学英语,充满活力,生态课堂,构建

因为小学生是刚刚接触到英语这一门功课,刚开始会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奇的想要了解更多、学的更多,这个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这个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英语丧失兴趣的话,那以后的英语就会学的很难。因此,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英语中。因此,根据英语新课标,运用生态化、情景化等手段构建小学英语生态课堂。

一、善用生活情景,让课堂教学内容生动活泼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但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老师就成为了孩子的第二任老师,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学生在最开始对科目的最基本认知,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对这个科目的第一印象。因此,老师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利用自身的言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英语课堂上,老师可以没必要按照课本上的来毫无变化的念,可以将课本上的内容用更生动的语言或是更丰富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是严肃、呆板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英语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仅可以利用自身的言行,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利用话剧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将课本上的内容用话剧表现出来,让课本内容还原现实生活,让学生亲临其境的感受课本上的内容,这样,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例如:课本上出现了一段关于人物的对话,这时,老师可以把课堂基本布置成课本内容的场景,然后让学生扮演课本内容上的人物进行对话,但是,一定要尽量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而不是单纯的将几个学生叫起来就这样干巴巴的对念课本上的内容。将课本内容用话剧形式还原生活的教学模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课堂上交流的机会,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善用真实的生活差异,让课堂内容熟悉亲切

新时代我国的教育思想是人性化、生活化。小学英语教学亦是如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少一些呆板的听、多一些活力的实际体验。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浓厚,就必须要有特点,要根据实际的生活情景,将课本上的内容更直观、更详细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这种展现并不是脱离实际生活场景的展现,而是,在现实生活场景的基础上,根据课本内容让学生表现出来。如果教学内容脱离了真实的生活,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这样更不利于学习。

三、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关注学生个性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这是句古语,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但是这句古语既有对的地方,又有不对的地方,或许,这句话在古代是使用的,但是在新时代,老师的责任变得更加的重大了,分工也比古代有了很大不同,是因为新时代老师不仅要负责把学生领进门,还要尽量保证学生都能得到圆满的修行。

古语说:“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在现代,老师不仅仅是只负责解答学生的疑惑了,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学习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同时,在课堂上,老师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差异以及其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学,例如,有的学生聪明,一点就透,而有的学生是需要去体验才能理解所学知识的,因此,老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兼顾到每个学生。

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10

一、增强趣味, 激发热情

新课程标准把听觉和编创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欣赏教学不单是听听音乐而已, 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 受到美的熏陶。新教材很大地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如在《赛马》编创教学活动中, 安排有趣的练习, 把节奏训练与蒙古族舞蹈动作巧妙结合, 学生可以模仿飞身上马、策马飞奔、骑马射箭等动作, 边听音乐边用“嗨, 嗨”、“哒, 哒哒”为歌曲伴奏, 在有趣的模仿中进行小组与小组间的马术项目比赛。学生在“玩”、“乐”中自然地掌握了各种节奏与蒙古舞的基本动作。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大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在形式上不拘一格, 努力增加兴趣点, 进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凸显创造, 发展个性

音乐本身是一种非语言的信息。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 并伴随独特的创造行为。一年级的新教材更像一本连环动画册, 几乎每课都增加了创编活动, 歌唱表演中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自编动作的内容, 这就为学生的个性张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整套教材内容要深入准确地把握。经过仔细研究, 我发现一年级新教材歌曲, 大多以四分音符节奏、八分音符节奏为主,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 他们很难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名称, 但我们又要使其掌握准确的时值。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与能力, 我将《快乐的音乐娃》改为律动游戏, 将“跑跑” (八分音符) 、“走” (四分音符) 等较难掌握的节奏以小组“自我介绍”的游戏活动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反复练习, 开口讲, 动手拍。

例:

在看似简单的“自我介绍”活动中, 学生掌握了单名 (四分音符) 、双名 (八分音符) 的节奏练习, 更可贵的是小组中遇到同学学习困难时大家都争着帮助他, 做正确的示范给他看, 直到他学会为止。有了节奏的铺垫, 新教材的创编活动更是如鱼得水, 游刃有余。

三、拓展引申, 求异创新

求异创新指的是创造出某种新颖、奇特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旨在“提高课堂质量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求异创新思维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从不同的角度或沿不同的方向, 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 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找变异、多角度、全方位寻求、探索新的多样性方法及结论的开放式思维。

以唱歌为主要形式的音乐教育, 在我国已奉行百年左右, 学生头痛于没完没了的唱歌、识谱, 教师也疲于应对, 但都忽视了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要针对实践、体验、领悟、设计、创造等多项环节贯穿审美教育, 建立审美的层次目标,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与人格完善。在《大鹿》这课, 有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情感交流目标、自然发展目标、求异创新目标。我设计了三种教学法:说音乐, 即用文字讲解和理解音乐, 描述音乐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画音乐, 即用线条和色彩来展示音乐意境和音乐形象;跳音乐.即运用肢体语言准确演绎歌曲内涵, 解决小学低年级歌唱教学的难题, 凸显出小班化教育的精髓。我请几位学生与我合作为练声的乐曲作一幅画, 学生的兴趣从热切的目光中显露无遗。练声开始, 与老师一起作画的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所听、所感布置画面。如从C~G,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向上的有幅度的斜线;练习连音至跳音的唱法可画出短波浪线;练习顿音的唱法可画出小雨点;练习音由弱到强, 体现风呼啸声, 可画出高山色彩的浓、淡……不一会儿, 画就完成了。我指着“山水画”对同学们说:“老师发现你们都具有非凡的艺术天分, 除了国画以外, 你们会不会画动物卡通画?我们今天来画一画‘大鹿’。”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 (4~5人) 发一大张淡色的底版纸, 学生可用各种色彩纸根据《大鹿》歌曲内容自行设计动物形象, 分工合作创作画面。各组展示时推选一名组员谈谈本小组的创作构想, 并集体演唱。接着, 请学生互评一下各组的演唱, 结合老师伴奏音乐的特点阐述。最后, 我再次总结, 解决学生始终无法唱好的那个乐句:

这一句有七个音, 而且都是全曲的高音乐句。我启发学生, 当小朋友们看到兔子快被黑狼抓住, 向大鹿发出求救的呼喊时, 应该用怎样的声音表达?学生说:“急切, 着急, 声音很响亮, 很远就能听到了。”“那么你们也学一学小白兔的声音, 加上表情体现着急的语气。”课后, 我还请同学们为《大鹿》创编第二段歌词。看来枯燥的练声曲, 经过教师创新, 将歌唱教学中的唱法技巧融入一幅山水画, 在音画整合的创新教学中, 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使审美的情感得到反复体验,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与人格完善。学生通过互相学习、互相质疑来自己解决问题, 激发起他们的成就感, 更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了山水画的铺垫, 学生更乐于自己动手大胆尝试, 为歌曲情绪创作埋下了伏笔。教师可以通过画面及学生的创作灵感, 及时调整、设计《大鹿》歌曲处理。这也是解决歌曲感情的需要, 节奏快慢、轻重、渐强、渐弱、刚柔, 收放高音支撑技巧等问题, 达到“死谱活唱”的创新目的。通过集体交流的方式, 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小结的机会, 并让学生在与同学、与老师的交流中, 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自我评价, 歌唱教学中最难的高音问题在创新教学过程中迎刃而解。从案例“山水画”到《大鹿》的过渡, 其实就是教师的引渠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主动探求、反馈检查、反思总结等环节, 最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正确性、简捷性、灵活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自主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求异创新。在案例中, 教师以师生互动音画结合的创新练声方法, 将学生引入音乐圣殿,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讨, 在自主学习中不断释放潜能, 发现和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 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教师, 从而达到求异创新的个性化发展目标。

四、体现综合, 和谐发展

《大鹿》这些课的创编活动, 每个小组都表演了自选的主题, 在拓展部分更可以用诗、歌、画等不同的艺术途径表现歌曲内容, 展现生活中的美;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意志品质、道德观念等等得到全面的体验和熏陶, 在“综合”的过程中促使健全人格的形成。“生态教育”理念下, 评价一个人是否成才的标准是非常全面和深刻的。它重视人的和谐发展, 强调要通过课堂教学的“综合”使学生的人格由片段化向完整化的和谐发展中转变。

例谈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篇11

叶圣陶先生很早便强调回归原始课常,崇尚自然与质朴,还原自由与灵动。这样,教师才能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到学生身上,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观察他们讨论的状况,灵活应变,因势利导。简约而灵动,才是我们追求的生态课堂。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构建生态课堂呢?

目标定位:科学合理,简洁明确

语文,是各科学习的基础,但我们往往给它赋予了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由此,很多语文课千头万绪,目标模糊。其实,语文教学最忌蜻蜓点水,“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只会让学生一无所获。因此,每堂课应把握“三个维度”和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依据单元训练重点与课文特点,拟定简洁而明确的教学目标。

如《天鹅的故事》一文,教学目标可定位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天鹅破冰场面;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意识。既符合年段目标,又整合了三个维度;既把握了课文重难点,又简洁明了。

当然,教学目标除了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年段要求外,还要根据每篇课文的具体情况来定。有的教材适合读的训练,有的适合写的训练,有的则适合想象练说,教学时应有所侧重。这样科学合理地设定,一课一得,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文本解读:详略适当,简约精炼

于漪老师说:“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备课时,需深入地研读教材,围绕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的兴趣激发点、知识生长点,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体会、感悟。

教学《赶海》一课时,为节省教学时间,我以“趣”作为教学的“抓手”,上课伊始,直奔第三自然段,让学生抓住“摸”“抓”“咦”“嘿”等词充分体会赶海的有趣,进而理解赶海前“我”的期盼和兴奋,赶海后的“我”留恋与不舍,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后,我深深明白:深入钻研教材,找准突破口,对课文内容大胆地再创造,宜详则详,宜略则略,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方法选择:朴实无华,简便高效

陶行知曾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是的,虽说“教无定法”,但是最需要的还是“贵在得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努力追寻最简便、最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曾看到一位教师教学《生命桥》:先出示羚羊图片,然后介绍羚羊,唱《爱的奉献》,接着又是羚羊生活的录像,最后拓展阅读《斑羚飞渡》。五花八门搞了许多,留给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却少得可怜。在这方面,一些名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课堂往往既无课件,也无表演,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却能获得满堂喝彩。可见好课堂不是靠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堆砌出来的,不是依赖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而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语文姓语”,形象地阐明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读出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语感。

媒体运用:恰如其分。简单实用

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启动,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但时至今日,多媒体的滥用现象引起了很多教育专家的重视。须知,技术的先进并不代表理念的先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三者的地位及相互作用,是任何电教媒体无法代替的。

曾听过于永正老师的爱徒林燕老师执教《蚁国英雄》。整堂课,只用了蚂蚁和燃烧的火焰两幅画面和一段音乐,却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营造了真实而感人的情境。由此可见,课堂上教学媒体的使用要删繁去简、恰如其分,要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12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在教学中可以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感悟诗意。用角色情境———分角色朗读,扮演小说人物,走进人物内心,体验人物感情。用背景情境———展示与文章有关的事件、时代特色等材料,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人物形象的认识。比如在教学《山行》一诗的学习中,整首诗本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于是我先让学生认真看注解诗、理解诗,想象诗中的意境和画面。然后引导他们在黑板上作画,于是一条通向远山的石径、一间山峰的小屋出现了,火红的枫叶密匝匝的,一辆两轮的简易马车停靠在了枫叶之下……板画为古诗教学增色不少,学生们认真地注视着,仔细地品味着,那种对枫叶的喜爱之情流露于板画之上,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二、开发课堂的生态资源

1. 教科书的运用。

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导语。围绕题目,从解题入手,或用设问的形式;或巧设悬念、投石激浪;或旁敲侧击,活化文本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参与度,准确把握课文精彩部分。通过设疑、比较、表演、讨论等形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整合文本资源与师生资源,创造课堂教学的高潮,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体会文章的主旨,领悟作者的匠心。适当拓展延伸,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少不了深刻而简约的结尾。结尾要以课文为依托,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在时空方面的延伸与拓展,把文本资源和学生生活资源相结合。

2. 学生资源的运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弥足珍贵的有效教学资源宝库。学生资源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凡可被教师利用的课内、课外表现出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包括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的、通过师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可以是学生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或者是在课堂中突发的某一事件,或是学生的特殊表现,如学生的语言、行为、情绪等。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其知识、经验和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体验性课堂中的学生资源具有生成性及动态性,它也是最丰富、能再生、最直接的资源,可以随取随用,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但它的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多样,往往不容易被察觉,需要教师及时开发与利用。

3. 媒体资源的运用。

广播录音、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图片、图像、影视直观地展示出来,往往能达到现场体验的效果,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光彩。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切不可喧宾夺主,取代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课堂。

三、引导课堂的体验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代表性的提法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然而,从阅读教学双边活动的实际操作层面而言,“体验”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议而不行”的谈兵形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学生如何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怎样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并不是一个“纯生活”的简单反馈,而且,若简单地用学生单薄的人生经历体验“文学作品”及其他文本的生活,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处于阅读的原生状态,教师在启悟学生的生活时,如何“催化”学生的生活资源,为学生的“体验”开辟更深邃的渠道,拓展更广阔的空间,这是阅读教学的立足点,更是激活“体验”的触发点。

1. 在朗读中体验。

声音是语言文字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我们首先通过它获得对形象的间接感受,而阅读者在诵读文章时声音的轻重缓急,无不浸透着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而他也是在重复诵读中,通过对声音的调整和感情的控制,越来越贴近作品构成的形象世界,在诵读中,感到自己跟作品渐渐融为一体。陈慧瑛执教《梅花魂》时,指导学生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吟诵,注意语音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张弛缓急,感情的起伏跌宕。学生们心领神会,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构思美、意境美。

2. 在合作探究中体验。

让学习主体在合作探究中学习知识,体验快乐。《少年闰土》中人物的评价,就可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请同学用“我喜欢文中的(人物),因为他(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勾勒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合作探讨。此环节,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借助自己的阅读体验,谈阅读感受,掌握了小说阅读的方法,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3. 在想象中体验。

想象是利用头脑中储存的已有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是人类通向艺术殿堂的翅膀,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阅读教材中有不少作者特意设置的空白点,或言尽而意无穷,或意境深远,教师可以此为出发点,引发学生大胆想象,体验作品的无穷魅力。如《火烧云》一文,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并找出课文中描写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学生找出相关词语后提出:“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象出哪些颜色?”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说出课文中描写的火烧云的形状,接着问学生:“你还能想象天空的火烧云还会变成什么形状”之后,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

4.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文学作品人物的语言蕴含着特定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般很难分析,但可以在虚拟的真实中借助表演等方式体验。可请学生当演员,表演话剧,然后由形象入手,让学生谈谈剧中人物的是非曲直。课后再来一次小练笔。这样,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深切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引起情感共鸣,触发情感体验,在喜怒哀乐中得到升华。比如在组织《找春天》这一活动时,学生找来大量有关的诗歌、歌曲、散文、故事、对联、图片,影像……当时,我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把材料分类型整理,即通过欣赏影片和照片赏春,用画笔绘春,用诗歌赋和对联颂春;二是以歌曲《春天在哪里》为主题音乐,以情景剧的形式赏春、绘春、颂春。无论学生采用了哪种建议实施起来都会感到比较容易有趣。如在《成语擂台赛》这一实践活动中,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成语,在实践生活中寻找应用成语的途径和范例,有一定积累后,再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慧眼识错”、“成语接龙”、“巧填表格”、“趣填成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对这一中华文化瑰宝产生兴趣,然后去生活中寻找它的踪迹,通过交错等形式活学活用。

摘要:本文立足于从生态视角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创造, 以培养语文素养为宗旨, 通过创造课堂的生态环境, 开发课堂的生态资源, 引导课堂的体验生成等多种途径,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扎实基础知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品质和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态阅读,生态环境,生意资源

参考文献

[1]吴鼎福, 诸文蔚.教育生态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余文森.小学语文生态阅读课堂教学的研究.江苏教育, 2009, (6) .

上一篇:半刚性路面的特点下一篇: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