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化学生态课堂(共12篇)
构建化学生态课堂 篇1
摘要:化学生态课堂是由教师、学生、环境组成的动态平衡、开放有序的生态系统, 以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 通过探究、合作、启发讲授、自学、讨论、实验等方式和手段, 创设师生平等对话情境、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及设计最优的教学过程, 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构建健康、活泼、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课堂,平等对话,互动教学模式
化学生态课堂是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以人为本的课堂, 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达到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自主探究和谐统一, 课堂上充分体现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中职化学生态课堂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活动, 构建自由对话平台、互动的教学模式, 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开发, 每位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统一[1]。化学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构建互动教学模式、设计最优教学过程、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来构建生态课堂。
1 创设平等对话情境,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缓冲溶液”一节中,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然后提出问题: (1) 糖水和纯水通过什么隔开? (2) 半透膜内糖水的液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3) 如果没有半透膜存在, 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同时还会发生渗透现象吗? (4)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5) 渗透现象会无限进行下去吗?是什么阻止了渗透现象的继续发生?什么是渗透压? (6) 如果把稀糖水改成浓糖水, 渗透压会发生什么变化?渗透压与溶液浓度有什么关系?这些质疑式、探究式、递进式的问题设计为师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构建了平台, 且问题层层递进,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探究创设了交流的空间。
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创造性地设置有效问题情境, 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学生采取有效的探究活动,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师生间交流与讨论, 使每位学生都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最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师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发展需要, 引领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交流对话的启发者, 学习的指导者, 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 师生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共同收获新知识、新思想, 呈现健康、活泼、和谐的师生关系。
2 构建互动的教学模式,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轻学, 学生被动学习, 效率低、能力差,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脱节现象比较严重。生态课堂强调教师、学生、环境的和谐统一, 构建互动的教学模式, 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缓冲溶液”一节中, 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把实验搬进教室, 采取分组实验操作、边讲边实验互动的教学模式。每组准备的仪器和药品有试管、试管架、0.5 mol/L CH3COOH、0.5mol/LCH3COONa、0.1mol/LHCl、0.1 mol/LNa OH、纯水、p H试纸, 学生按教师设计引导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 (1) 取两支试管, 分别加入纯水4 m L, 测其p H值;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0.1 mol/L HCl后再测p H值, p H值有何变化?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1滴0.1 mol/L Na OH后再测p H值, p H值有何变化? (2) 另取两支试管, 分别加入0.5mol/L CH3COOH和0.5 mol/L CH3COONa各2 m L, 测其p H值;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0.1mol/L HCl后再测p H值, p H值有何变化?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1滴0.1 mol/L Na OH后再测p H值, p H值有何变化?学生边做边记录实验现象,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1) 在第一组实验中, 当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滴HCl或1滴Na OH溶液后, 纯水的p H值有没有明显变化?纯水有没有对抗外来少量酸或少量碱的能力? (2) 在第二组实验中, 当向CH3COOH-CH3COONa混合溶液中分别加入1滴HCl或1滴Na OH溶液后, 溶液的p H值有没有明显变化?CH3COOH-CH3COONa混合溶液有没有对抗外来少量酸或少量碱的能力? (3) 什么是缓冲作用?缓冲作用有没有限度? (4) 缓冲溶液的组成必须含有什么成分?讨论完毕, 小组间进行相互交流, 教师进行点拨、归纳和总结, 同时教师对学生正确的讨论结果予以肯定和表扬。该实验简单易操作, 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引发了对学习的极大兴趣和热情, 这种边讲、边实验、边讨论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主导的教育思想, 充分体现了教师、学生、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课堂, 让学生充分体验了获取知识的美好过程。
3 设计最优教学过程, 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学生是生态课堂的主体, 化学生态课堂建设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 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本, 他们的学习兴致、投入程度、思考方式、课堂反馈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其个性特点, 适时用探究性和实践性问题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思考;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接受能力, 设计最优教学过程, 不仅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更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情感意识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路与方法, 在合作、对话、探究、反思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 挖掘潜能, 开发智慧, 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学习“醛和酮”一节时, 笔者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上课地点:化学实验室。
物品准备:试管、试管夹、水浴锅、0.1 mol/L Ag NO3、2.0 mol/L氨水、0.05 mol/L亚硝酰铁氰化钠、1 mol/L Na OH、费林试剂 (甲、乙) 、希夫试剂、乙醛、丙酮。
教师活动:通过带领学生复习醇的氧化反应性质 (伯醇氧化生成醛, 仲醇氧化生成酮) , 引出醛和酮的结构。
学生活动:围绕以下问题分组讨论: (1) 醛和酮的官能团分别是什么?如何写? (2) 醛和酮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 它们的官能团分别在碳链的什么位置?
学生活动: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活动:各小组对其他小组结论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教师对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学生活动:按照醛和酮的结构特点, 每位学生分别写出5个醛和酮的结构式, 并由两名学生写在黑板上。
教师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对两名学生写在黑板上的结构式进行集体评价。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评价对方写的结构式。
教师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忆醇的命名, 并简述醛和酮的命名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对黑板上醛、酮的结构式进行命名, 并由两名学生写在黑板上。
教师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对命名进行集体评价。教师提出问题:醛和酮在结构上都含有羰基, 那么它们都应该具有什么性质?乙醛、丙酮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后分别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学生分别写出乙醛、丙酮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反应式。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醛、酮与醇之间的相互转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并进行归纳总结。教师提出问题:既然醛在结构上有特殊性, 那么在性质上有什么特性呢?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教材中内容, 分组完成银镜反应、费林反应与希夫试剂的显色反应实验操作, 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操作完毕,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将汇报结果填写在列好的表格中, 并总结醛的特性。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用化学方法鉴别乙醛和丙酮, 学生汇报并评价。
教师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对醛和酮的结构、命名、性质进行总结。
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给学生提供了交流、讨论的空间, 唤醒了学生的实验意识、思维意识、探究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能学、愿学、乐学、会学”的教学思想。
化学生态课堂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它以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 注重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学生、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构建了一个以师生互动和谐为特色的人性的、和谐的、科学的、实践的化学课堂新体系, 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高素质、强能力的中职生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必忠.高中化学生态课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 2011 (12) :11-14.
构建化学生态课堂 篇2
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贯彻落实教育局在全市中学开展实施“有效生态课堂”实验研究,提升教育质量。根据我校实际,特制订《“有效生态课堂”构建月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和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以扎实有效的过程为基础,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以科学的组织为保障的课堂,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和健康成长。
二、活动目的
以实现学校内涵提高、科学发展为宗旨,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开展“有效生态课堂构建月”的活动,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课堂效益,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三、创建有效生态课堂的措施: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召体全体教师会,贯彻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学实际,让每位教师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创建生态课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对比,发现不足,在全校掀起创建生态课堂的热潮。
2.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有效有效生态课堂构建月”活动领导小组。分工具体明确,学校安排活动,教研组实施。学校督查、总结。
3.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
结合上级精神,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理论学习。教师要建立理论学习笔记,业务学习心得,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搞好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研。重视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注重教研组的力量,加强各组的教研活动,形成长效的教研机制。
4.建全听课、评课制度
学校实行推门听课制度。学校领导、教师、上级领导等听课均任选班级,随到随听。
5.及时总结,建立奖励机制
创建生态课堂活动中,抓先进,确立学科骨干教师,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创建生态课堂,实行量化计分。对表现突出,进步较快的教师进行奖励,最终达到节节都是高效课。
四、时间安排: 2017年4月至5月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阶段(3.20——3.24)
传达学校“生态课堂推进月”实施方案,营造活动氛围,强化课改理念。组织学习市局“有效生态课堂”教学研究和我校自主生态课堂策略。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任课教师每人撰写“生态课堂
之我见”材料一份,谈谈自己在生态课堂实践中的做法、认识和体会。
(二)推进阶段(3.27——4.14)
1、开展生态课堂专题学习专项阅读活动。全体任课教师自学阅读有关生态课堂方面的书籍、文章,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各一篇。
2、实行课堂开放。活动期间,要把相互听评课等校本教研作为重要内容。所有听课必须进行不同范围内的评课交流,并填写课堂评价表,附在听课记录后面,做好交流记录。
3、开展课堂打磨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由教研组长组织,在本组推选一位教师上示范课,然后组织同组教师观看、评课,对课进行精细打磨,重点在教材处理、课堂结构、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表现、目标达成等方面找优点、查不足、促进步,形成具有学科特点的生态课堂基本策略。
4、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挑选部分骨干教师的生态课堂加以展示,供教师学习借鉴,既帮助教师提升教学特色,又在全校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示范课活动要求全员参加并认真进行评课,评课过程分为授课教师说设计思路及原因(教材的理解、方法的选择、重难点的处理等等)、教师质疑提问授课教师解答和教师评课三个环节,务求实效。
5、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在部分学科中开展青年教师同汇报课,领导小组参与指导。教学中体会课堂设计技巧,体会教无定法的真谛,激活教师思维,构建个性课堂。在比较中感悟彼此的闪光点来丰富自己的教学,交流评析不足,找准原因。
6、严格常规管理活动。要落实常规管理活动的管理力度,特别是听评课、理论学习等。常规环节中,课前重点抓好“教学设计”,课中重点抓好“教学组织”,课后重点抓好“教学反思”,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前延后续”的复合体。
(三)巩固提高阶段(4.17——4.21)
主要是针对已形成的生态课堂策略进行再认识、再学习、再完善、再提高。“请进来”,请专家指导,请校外名师授课;“走出去”,组织生态课堂攻关小组成员外出学习参观,更好地把握课改方向,进一步完善我校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
(四)总结阶段(4.24——4.28)
一是开展反思提高活动。全体教师要针对“有效有效生态课堂构建月”活动展开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理顺自己对生态课堂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思想、理念和策略,更好地把握课堂。活动结束后,每位教师要写出对生态课堂的再反思、再理解的材料,教师通过持续的反思探究,不断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
二是对活动进行总结考核。教导处要形成书面的、详实的、全面的“构建月”活动总结,对“构建月”活动中表现优异的教研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六、领导机构
1、组 长:
2、副组长:
构建高中化学生态课堂探究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生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81-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所呈现出的诸多弊端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如何真正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让所有的课堂元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等等,成为广大教师热议的话题,于是,构建生态课堂,实现优质高效教学要求呼之欲出。
一、何为高中化学生态课堂
高中化学生态课堂是以整体、协调、联系与开放的生态学教学观认识课堂活动,在课堂这一特殊环境中的教师、学生、教室、媒介等几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下,建构一个以“师生互动和谐”为特色的人性的、和谐的、科学的、实践的化学课堂新体系。
本文“生态课堂”指在课堂上,在教师导引下,师生生态地(和谐共长、动态平衡)地发展。它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和谐统一,将课程结构、师生关系、实践范式等进行重新构造,是一种正视“人”和“生命”、倾听作为生态因子的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呼唤的课堂,在其各个环节中充斥的是联系、发展、共生、平衡、开放等理念,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中重视技术控制的模式,是一种更具生命活力和生态属性的课堂教学形式。
二、为何构建生态课堂
构建生态课堂,实现优质高效教学,源自多方面的需要。
1、构建生态课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下,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如何重新审视课堂,促进和谐、科学发展,理应成为我们思考和聚焦的重点。
2、构建生态课堂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传统教育存在“惟科学”和“惟工具”的两大误区,教育必须从这两大误区中走出来,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理解生命的意义,研究生命的规律,挖掘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价值。
3、构建生态课堂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使命在于使学生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然而受功利主义影响,有些教师在课堂中“见物不见人”,一切以知识为重,学生对于学习本身的兴趣和激情正一点点丧失,课堂沦为知识的加工和传输场,全然没有了智慧的对话、精神的召唤和生命的会晤。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有必要在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中重新解读教育,重新发现生命价值,提高思维品质,形成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进一步探究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及其彼此联系,实现有效教学。
三、如何构建高中化学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的核心成分是通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构建自由对话的平台,互动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统一。教学中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改变教学方式,设计最优教学过程,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来构建生态课堂。
1、创设问题情景,构建自由对话的平台
教学中通过有效的途径,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把能够真正进入学生视界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学生采取有效的探究活动,提出有效的问题假设,通过有效的实验、师生间有效的交流与讨论,得到有效的科学知识,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一节中为分析电解原理,我在采用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后设计如下问题:①通电前溶液中有哪些离子?通电后溶液中离子如何运动?②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铜棒上有一层红色的固体析出,说明什么。③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石墨棒上有气泡产生,判断可能是什么气体?如何检验?④根据实验事实你能得出哪些离子优先放电?这些质疑式、探究式、递进式问题的设置为师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构建了平台,问题层层递进,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探究创设了交流的空间。
2、改变教学方式,构建互动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轻学,学生被动学习、效率低、能力差,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生态课堂强调的是教师、学生、环境的和谐统一,而构建互动的教学模式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课堂,表达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美好过程。
3、设计最优教学过程,开发学生潜能
化学新课程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而建立生态课堂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求,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最优教学过程,不仅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情感意志及健全人格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路与方法,在合作、对话、探究、反思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挖掘自己的潜能。
总之生态课堂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更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只要正确把握好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课堂环境和谐自然,学生的交往环境呈现多边互动状态,构建的生态课堂一定是美丽的。
参考文献:
[1] 化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构建化学生态课堂 篇4
1 生物化学课堂生态观
目前, 生物化学做为独立学院生物及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其课堂质量的高低对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独立学院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来看, 生物化学这一课堂生态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三种生态因子所构成的微观生态环境, 是一个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 其中教师与学生属于课堂生态主体, 课堂环境属于课堂生态环境;这三个生态因子功能应协调一致, 形成既相对独立, 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开放、共生、多样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教学环境。
1.1 开放的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 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是开放的, 才能实现与外部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才能生存与发展。生物化学课堂作为一种开放的微观生态系统不仅要与外界生态系统通过信息流和知识流的输入与输出发生联系, 而且其系统内部各组成因子之间即师生及学生之间也在发生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1.2 共生的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
教育生态学整体观和平衡观认为, 在生物化学这一课堂生态系统中, 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这3个生态因子相互联系, 其中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互相促进、密不可分, 形成一种合作与共生的关系, 使生物化学课堂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生态整体。如果其中一个因子被破坏, 将会引起连锁反应, 继而导致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失衡, 呈现不和谐的局面。
1.3 多样性的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
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丰富多彩。按照生态学观点, 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比—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更为稳定。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也具有多样性。这表现在课堂中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的。
1.4 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生态环境的重要特征。生物化学课堂不仅要传递给学生关于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 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学会终身学习, 从而更好地完成本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2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生态失衡问题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内容非常广泛, 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知识点前后联系紧密且更新快。同时, 一般工科院校安排的课时量又相对有限,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点时难度相对较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共生性不强, 且普遍欠缺多样性, 具体体现在教师教授模式针对性不强, 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的讲授, 与现代生物化学发展脱节, 学生学习方式也相对单一, 在课堂中主体性体现不强, 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相互学习和合作的机会较少等方面, 导致一系列诸如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生态主体、课堂生态环境失衡等各要素之间的教学生态失衡等问题的产生。
3 生物化学生态课堂构建的策略
生态课堂应该是多样性的、统一的, 是彼此之间具有多元的关联, 而不是单向的孤立发展, 为了统一协调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内各因子之间、各因子与内部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使其结构趋于合理, 功能趋于完善, 并向良性方向发展, 进而构建平衡协调的生物化学生态课堂, 以教育生态学和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 笔者现提出下列构建策略。
3.1 创建开放的生物化学生态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是生物化学生态课堂系统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微观教育生态系统的生物化学课堂必须是开放的, 因此教师作为生态课堂系统中重要的一个生态因子, 必须具备敏锐的学科专业触角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 不断与外界进行交流, 及时掌握前沿知识, 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 全面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此同时, 学生作为生态课堂系统中的另一个生态因子, 将自己定位为持续发展者, 要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 充分利用网络、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 打破课堂时空局限, 走出教室小课堂;除此之外, 教师和学生这两个重要的生态因子之间也要畅通无阻地完成信息交流, 从而使生物化学课堂成为一种开放的微观生态系统。
3.2 创建共生的生物化学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会换位思考, 保证教学内容适合学生。教师要了解学情, 着眼于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 从目标、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设计教学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习方案。首先, 是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起点, 关注学生的需要, 设计更具有挑战意义的教学环节, 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其次, 讲究学案的“留白”艺术。教师要在生态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思维的自主权, 教师只是学生思维的领路人, 真正具有价值的思考过程不能由教师代劳。“留白”就是要留出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操作, 教师的“讲”要让位给学生的学;第三, 学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体参与到生态课堂教学中来, 生态课堂教学就应该尽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技能, 重要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完善个性和道德情操的人。生态课堂教学要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整合。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这是新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 因此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 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 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助力等功能,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
3.3 注重生物化学生态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来看, 生物化学课堂这一微观生态系统还应该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性。教师除了要教授生物化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点, 还应该是创新型素质教育的践行者。生物化学的理论课程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理论性、技术性都很强;而且, 生物化学的实验课程也是其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对学生学好以后的专业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学中, 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目的, 将教学内容从单一的专业知识教学, 拓展到素质认知知识、多元文化知识, 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 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例如可尝试在生物化学实验上进行教学改革, 将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单一性验证型的实验模式转变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与研究性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达到生物化学生态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4 小结
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篇5
摘要:本文在阐述生态课堂内涵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对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科学构建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策略,以期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生态课堂;教学策略
一、生态课堂内涵界定
美国教育学家威拉德?沃勒最早从生态视角研究课堂教育,并于1932年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在教育界产生了非凡影响[1]。我国对于生态课堂的研究起步较晚,1975年,台湾学者方炳林在其著作《生态环境与教育》中,阐述了教育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认为生态课堂应以生态环境这一因素为主体[2]。1990年,中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在《教育生态学》一书中分析了教育,但鲜见关于生态课堂概念的科学界定。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论著可以看出,生态课堂应具有开放性、和谐性、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3];秉承整体关联、自然和谐、动态平衡的原则,以师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运用生态学、教育学等理论对教育的各种现象、成因进行研究,在交流合作中传授、学习和探讨知识。综上所述,本文对于生态课堂内涵的理解是:生态课堂是一种新兴教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每一位学生意识、需要和发展,兼顾学生个性,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师生双方教与学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二、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现状调查
1.调查目的与对象
为了掌握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现状特征,以日照市某中学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本次调查。首先,对初一年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2份,有效率达94%;其次,与6位初中地理教师进行个别访谈。
2.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围绕生态课堂的内涵,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师素养四方面设计相关问题,其中,学生问卷共12个问题,教师访谈共8个问题。对调查结果按选项进行汇总,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从教学方法相关问题(问卷第1~3题和访谈第1、2题)来看,多数地理教师课堂上会选用多媒体教学,较少利用地理辅助教具,教师在课堂上普遍存在讲授时间过长,组织探究活动较少的现象;从教学环境相关问题(问卷第4~6题和访谈第3、4题)来看,学生地理学习热情一般,多数学生认为挂图、地球仪、地理模型等地理直观教具应用较少,到地理标本室或野外进行地理实践学习的机会更少,多数地理教师认为学生座位的排列方式对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有较大影响;从师生关系相关问题(问卷第7~9题和访谈第5、6题)来看,地理课堂教师都会关注学生感受和言行,对待学生和善,且多数学生也喜欢与地理教师课上互动,认为教师能比较公平地对待学生,但也有极少数学生不喜欢与地理教师沟通交流。从教学素养相关问题(问卷第10~12题和访谈第7、8题)来看,地理教师能不同程度进行教学反思,多数地理教师不满意自己目前的科研状况,大部分学生认为地理教师经常拓展课外资源,比较满意教师的教学态度,但有近一半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新学地理知识。
3.初中地理生态课堂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主要表现在辅助地理教具(地球仪、挂图、模型等)较少、教学仪器欠缺,传统授课方式依然占很大比例,合作探究教学更显得负担累累等方面;在有条件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将课本简单搬上屏幕、读屏幕内容等现象屡见不鲜,忽略了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地图展示、动画模拟等优势,使本应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从而扼杀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课堂环境有待完善。在多次地理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室内地图、地理手抄报等地理课堂文化较少,并且学生座位普遍是传统的“秧田式”排列,虽易于教师教授知识,却不利于学生探究交流、小组讨论。地理教师也表示,学生学习氛围一般,没有动力,说明课堂环境还要提高和完善。
人际关系不太和谐。虽然多数地理教师表示能友善对待学生,但多次地理课堂观察发现,当学生出现上课迟到、打盹、小动作等问题时,教师常用罚站、抄书、打扫卫生等方式处罚学生,而不是通过沟通谈话的方式化解问题。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种强制约束只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教师难以真正走入学生内心。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使教学反馈得不到保证,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师生矛盾。
教师素养亟待提升。调查发现,虽然多数学生对地理教师的教学态度比较满意,但还有近一半学生认为不能及时掌握新学地理知识,说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还不到位,课堂讲授或节奏太快、或不够深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访谈了解到初中地理教师普遍都有专业提升的愿望,但因教学任务繁重、班级事务繁琐,几乎没有精力再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从而直接阻碍了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脚步。
三、初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1.生态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地理教师要灵活多样地创造情境和机会,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在地理课堂的导入环节,可用引导、启发的方式增加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可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举一反三等方式加深学生印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在合理利用地图、地球仪等地理教具时,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优势,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生态的课堂环境
从硬环境来看,除必备设施外,还应使地理教室环境个性化,如墙壁挂学生的地理绘画作品、教室摆放学生发明创造的地理教具模型;由于初中学生好动,地理课堂需要合作探究,因此学生座位可以从传统的“秧田型”变为“马蹄型”、“小组型”等排列方式,并定期调整座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从软环境来看,应积极营造趣味性、参与性的地理课堂,创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让教师愉悦教授、学生欣然学习,使师生双方相互合作、教学相长。
3.生态的人际氛围
教师应具有“伯乐”眼光,善于发挥“引导”作用,能够发现学生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阶段好动的特点,积极组织画图、拼图等地理课堂活动,有条件时也可组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地理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更便于教师了解、引导学生。寓教于乐,在有趣的活动中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理解和尊重的需求比较强烈,教师应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多倾听学生的声音,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避免因缺乏有效沟通而导致师生关系僵化。
4.生态的专业素养
首先,地理教师应从生态课堂内涵出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其次,地理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对地理案例和活动进行精选、补充,并做出必要修正,合理把握教学进度,体现教育生态智慧。最后,地理教师还应具备改良知识框架、添补养料的专业能力和拓宽教学视野、建立远大蓝图的目光,不断吸取有益能量充实自己,既做到术业有专攻、又能对其它领域涉猎了解,使教师焕发职业生命活力的同时,也使地理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构建化学生态课堂 篇6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生态问题”日益严峻,阻滞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人类社会要取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生态意识,树立生态建设、科学发展的观念。伴随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摈弃机械记记、重复训练的传统做法,对有效教学的呼声愈来愈高,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由“师问生答”的单向互动走向提问、交流、对话、质疑等多元化互动。一、传统课堂存在诸多“非生态”现象1.师生关系被异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扮演着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路人,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但部分教师始终走不出“自我中心”的角色,放不下“师威”的架子,师生间缺乏语言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一味以“命令”的口吻下达学生任务,学生被动学习,日益产生厌烦情绪。2.教学情境被异化。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化学实验仪器大多成为摆设,部分教师以“口头实验”、“黑板实验”、“视频实验”、“做题实验”替代真实的实验过程,虽然能应付考卷上的实验题,但对于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无益,也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3.教学方式被异化。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而当前很多教师仍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讲替代学生的思考、探究,学生被动接受,课堂缺少学生的提问,更谈不上质疑了。二、生态课堂的内涵生态教育源于美国学者克雷明于1976年提出的“教育生态学”概念,将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教育、环境、人类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一种状态。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环境枯燥乏味,师生之间呈单一的“教与被教”的互动状态,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学生被动接受所学知识,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而生态课堂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将教师、学生与环境之间有机统一起来,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通过理性的交流、沟通、讨论、争辩,使不同的观点得以交融,不同的思想得以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有活力、有生命的课堂。三、初中化学生态互动课堂的构建策略1.营造互动教学的生态环境。在化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重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师生活动的场所——教室的布置美化。教师在充分考虑教室的环境因素,积极营造有利于师生开展互动活动的生态环境。(1)舒适的教室环境。教室是学生长期驻留的场所,学生在这里交换信息、分享经验、共同成长,教师精心为学生打造优美恬静、温馨舒适的生态空间。如在讲台上摆放绿色植物,在侧面墙壁上挂上学生创作的字画,在后墙角设置一个化学展台,方便学生将生活中的物品带做化学实验,让学生制作化学手抄报。(2)合理地编排座位。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座位编排方式,运用“圆型”、“环型”、“马蹄型”等方式增加学生交往的机会,便于同组学生的交流讨论。如笔者所任教的班级采用“马蹄型”的座位编排方式,6人聚在桌前围成一个马蹄形。笔者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组,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有小组长、纪律组长、记录员、汇报员、作业员、宣传员。(3)营造积极的互动氛围。教师不迷恋于权威,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交流,要及时帮助和鼓励学生,充分关爱信任学生,关注后进生的发展,努力营造和谐、愉悦、互动的氛围。2.组织生态互动的课堂教学。(1)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与理解。教师在充分遵循学生,挖掘他们的优点,激发学生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成为他们走向成功的引路人。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二氧化碳的认识,有学生回答:“CO2对人体虽然无害,当超过一定量时会使人产生酸中毒,特别是在低洼处会使人产生头错、心悸,严重会使人窒息死亡。”也有同学认为:“CO2具有温室效应,会逐渐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引起海平面上升,给生物造成灭顶之灾。”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有些片面,教师要适时引导:“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二氧化碳有其不利的一面,也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固态CO2压缩后叫干冰,它在灭火、食品、人工降雨、餐饮、工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生生之间充分合作与交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促进自我发展。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存在差异,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争辩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以便取得全面认识,达成共同意见。在合作学习中,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如提出问题:“向盛有高低不同燃烧着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谁会先熄灭?”有的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有的同学认为低的先灭。教师让学生在争论中明辨是非,能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化学的应用价值。(3)开展灵活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师生互动。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梯度,能够层层深入逐步解决问题。有效的问题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敢说、会说,在师生交流中掌握知识、发展提高、培养情感。如在“水的组成”教学中,教师播放“氢气燃料环保汽车”的视频,提出问题:“氢气既然可以作燃料,说明氢气具有可燃性,那么可以随意点燃吗?燃烧后生成什么物质呢?”通过师生交流、小组讨论、自主实验后,分析现象,得出“氢气燃烧的生物是水”的结论。“后课改”时代的到来,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要从生态学的视野,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合作,使环境、教师、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状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构建语文生态课堂初探 篇7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现在人们所说的“生态系统”普遍指生命有机体与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 把生命的有机体与其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 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其精髓是“普遍联系与和谐发展”。
语文生态课堂是从生态学及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用生态的眼光审视语文教学, 使语文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全面发展, 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和潜能发挥,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能让师生感受到生命的勃发、灵感的闪光、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这种课以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基础, 以生命活动为本质, 以情感意志为动力, 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生态的和谐美。
二、语文生态课堂的特点
(一) 开放性
1. 教学目标的开放,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学习, 归根到底是为了自身的发展, 所以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身心是否愉悦、学习是否积极主动, 要看他们是否以之为乐。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教学必须改变教学目标过于狭隘的传统教学模式, 使教学目标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 教学内容的开放, 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 而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网络、录音、录像等众多的现代化媒体为拓宽学生的知识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3. 教学形式的开放,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上,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孤立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环境之间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沟通与合作。
(二) 整体性
1. 突出语文知识的整体性
语文知识的教学, 有一定的序列性、系统性。我们应该在对教学内容总体把握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计划, 对所教内容进行有效监控。如关于小说教学, 大家都知道应该突出小说的“三要素”, 而“三要素”中尤为重要的是人物形象。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一篇课文都面面俱到地分析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而只能从小说教学的整体出发, 根据不同小说的特点, 有所侧重地分析其中的某个方面。这样等所有的小说教完后, 学生就会在有序的训练中完整地掌握相关的全部要点。
2. 注意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
很多学生认为, 语文知识不像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知识那样联系紧密, 即使几天不学习也不会影响成绩。其实, 语文也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紧密的学科。一位高明的语文教师应该依据语文各知识要素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复习与之相关的原有知识, 前后融会贯通, 使新旧知识连贯成一个新的整体。
(三) 创造性
创新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本身就应该是不断创新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自己创新, 又要善于发现、捕捉学生的创新表现;既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固有的创新因素, 又要及时点燃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新火花。在生态的课堂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 要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学生同权威论争, 敢于否定权威的结论。
(四) 可持续发展性
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必须是和谐的, 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也必须是和谐的, 也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一个生态的语文课堂, 必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胸怀远大, 对语文教学有长远的计划,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三、如何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一) 营造绿色生态的课堂环境
课堂就是一个小小的生物圈。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心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宽松和谐, 让人心境明净、心旷神怡, 犹如一个充满关爱的大家庭, 使人乐在其中。课堂物质环境是课堂活动的基础, 它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立足于学生学习的最小压力和最大效率。比如, 教室内物体的颜色、教室的采光以及座位的编排方式等, 都应该符合健康心理学的要求。可在教室角落开设“生态角”, 让学生展示自己种的小植物和自己养的小动物, 课间欣赏, 充满情趣。这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良性物质空间, 仿佛是一个温暖的家园, 师生在此可以最大程度上获得身心的放松, 从而以饱满的情绪共同投入教学活动。
(二) 关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关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与天职。”语文教师应把爱心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向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学生越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心, 就越信任老师, 也越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学。
(三) 进行对话教学
对话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的“对话”是“互动”的一种外化, 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阅读教学是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建立多元互动的信息通道, 进行信息沟通并产生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昭示着学生、教师的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景, 接受感染和熏陶,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双赢境地。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有生本对话、师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以前的语文课堂, 学生只是倾听者, 谈不上和谁去对话、交流。而生态的语文课堂, 则给学生一个对话、交流的空间, 以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
(四) 发挥教育智慧
什么是智慧?《辞海》认为:“智慧就是对失误能认识、解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有人说, 知识只是让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 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智慧则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 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精髓与灵魂。生态的语文课堂追求智慧教育, 它以教师或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关注学生的未知世界、智慧生成。构建充满智慧的语文生态课堂,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五) 追求课堂的开放和灵动
开放的语文课堂, 不仅仅是学习时空的开放, 还包括思想的开放、心灵的自由、感悟的多元。要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 呵护学生闪现的创新火花, 彰显学生的自由阅读时空, 给予学生自主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让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比如教学《端午的鸭蛋》一课, 在学生深入了解文本之后, 教师可以设计多姿多彩的实践作业, 以拓宽学习时空。常见的形式有: (1) 尝一尝, 买来红咸鸭蛋尝一尝; (2) 做一做, 在父母的帮助下, 自己动手腌制咸鸭蛋; (3) 找一找, 通过网络、书籍查找自己家乡的特产; (4) 写一写, 写一篇赞美家乡特产的佳作; (5) 说一说, 把收集到的资料到课堂上来说一说, 让大家分享; (6) 办一办, 动手出一期黑板报或者手抄小报, 专门介绍家乡的特产。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8
一.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内容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是指在高中语文的授课过程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发展个性为基础,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发扬自身的特有性格,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与教师共同建立一个理想中的授课课堂,使学生能在授课的过程中得到知识、性格、能力、道德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特点包括民主、合作、自然、多元、开放等等。具体来讲,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和谐的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方式讲究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相互合作的授课模式,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地位,而不是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独霸话语权而学生只是学习的陪衬。这种自然和谐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语文科目内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全面开放的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内容并不仅仅只是对语文科目教材内容的学习,还包括了对学生思维能力、个性展示、情感培养、课外阅读量以及生活体会的诸多内容的讲解和引导。在高中语文生态课堂中,语文科目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性格引导、思维方式的引导、情感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或者说语文教师会在语文科目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科目内容的学习能力。
3.完全平等的教学地位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对教师和学生之间完全平等的学习的地位的构建。在高中生态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成长个性尽可能的采取引导和鼓励的措施,而学生则是享受在课堂中多元开放的语文教学模式和学习过程,两者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这与以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授课的霸权地位以及对学生的学习严格要求并且对学生 的思维方式都要严格禁锢的局面是完全不同的,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更强调两者共存的自然和谐性。
总体来说,高中语文生态课堂除了对语文内容的教学以外,更强调对学生性格以及思维方式还有情感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最大程度的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长成,而不是只图谋能够培养满足应试教育学习成绩的呆学生,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学习成绩优秀、个人性格良好、拥有敏捷思维能力以及善良情感的学生。
二.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措施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措施应该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1.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创建教师与学生完全平等的学习地位
在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过程中,首先应该要求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抛弃以往教学方式中教师为尊、学生为辅的教学观念,在语文授课过程固然要求学生仍然遵守尊师重道的基本礼仪,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必须保持在平等的程度上。教师应该对自身在授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进行新的鉴别,学会在授课过程中保持自身引导者的位置,更多的鼓励学生自主的展开对语文科目内容的学习,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引导学生自我性格的展现和注意对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育。同时,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作出更新,不仅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和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更要注意对学生健全人格、优良性格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高中语文课堂成为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质的引导和提升。
以高中语文课文《我的四级》为例。在课文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自读讨论,让学生自己概括本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对这篇课文有何看法,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或者生活历程,鼓励学生主动表达,相互辩论,共同对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作出归纳性的总结。教师应该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2.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创建更加真实和更加先进的高中语文课堂
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已经成了构建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必然措施,在当前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应该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最终达到创建一个与社会实际接轨、与高中生的学习心理有关、与高中生的个性展示有关、与高中语文的实际生活运 用有关的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高中语文课文《赤壁怀古》为例,教师可以在教授《赤壁怀古》 的过程中,通过对《三国演义》 等相关题材以及词人苏轼个人生涯背景的介绍的视频和音乐作为学生学习《赤壁怀古》 的背景,帮助学生加强对该词的理解和体验, 并且利用小组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的沉浸在该词蓬勃庞大的意境中,使学生能够对该词读出韵律、读出情感、读出气势,熟读成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课文的体验。
3.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程度进行加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生态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其目的就是要对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进行培养,最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高中语文生态课堂中,语文教师应该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各类与语文实际运用相关的活动多多举行,对学生语文实际运用的能力与生活结合起来,发现更多的语文应用素材,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的实际场合提升语文科目的运用能力,从而增加学生对语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并且发扬学生的实际个性,增加学生的应用表达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高中语文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为例,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内带领学生与实际盲人进行接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盲人实际生活过程中诸多不便,体验作者海伦对这个世界深沉的爱,并且锻炼学生与社会接触的能力,增加学生对他人的尊重,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依托三个课堂, 构建生态校园 篇9
1.社会层面:中国最美湿地开发、保护母亲河活动的深入与经济支柱产业石矿开采、生猪养殖之间的矛盾, 使生态现状不容乐观, 学生认识产生偏差。
2.学校层面:轰轰烈烈搞生态教育, 扎扎实实抓教学质量, 往往流于形式, 疲于应付, 缺失了乡风野味和乡土人情, 因此缺乏生命力, 不接地气。
3.师生层面:身边的风景, 因为熟, 所以不觉其神。再加上传统的广播、黑板报、告家长书、标语横幅的形式, 缺乏新鲜感和渗透力, 难以激起师生的保护热情, 因而缺乏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生态文明教育, 绝不能只停留在“爱我家乡、保护环境”的口号上。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如何使社会、学校、师生三者和谐共存、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呢?
可喜的是, 我们没有坐而论道, 而是起而立行, 在实践中反思, 在挫折中前行, 以“三个课堂”建设为依托, 构建了教室、校园、社会三位一体和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系统教育网络, 称之为“防风文化生态园”工程, 使生态文明教育呈现出课程化、艺术化、活动化、生活化的新局面。2011年, 我们将其写入学校新三年发展规划, 提出了清晰的管理体系和操作流程:
三年来, 我们踏实工作, 大胆创新, 以三空间活力课堂为突破口, 多措并举, 走出了富有校本防风文化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之路。
夯实第一课堂:教室课堂, 快乐学习地
“同学们, 让我们摆上瓷盖碗, 配上绿茶、烘青豆、卜芝麻、胡萝卜丝儿、橘子皮, 沏上热水, 防风神茶就新鲜出炉了!这可是德清三合独有的, 我们的祖先防风氏喝后神力大增, 治水功成。我们也快来品尝一下吧!”
这是我校三年级语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口语交际课中的生动一幕。一杯防风神茶, 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兴趣盎然。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 也是渗透生态文明意识最佳的途径, 我们组织各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涵, 尽量联系家乡的一草一木, 采用生动活泼、有声有色的形式进行教学,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拓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堂, 生态培育室
防风书画社中,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以下渚风景、防风神话为绘画题材, 或以水粉颜料、或以农家五谷, 附着于农家的竹匾、瓦片、河蚌壳、葫芦瓢之上, 稚拙可爱;教学楼前的大片绿地, 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蔬香乐园, 孩子们种植、管理、收获, 每次农作物的丰收都凝聚着汗水, 都带来惊喜:青菜、大蒜、萝卜、蚕豆……这些活动源于生活, 体现乡土, 富有情趣, 特别为学生所喜爱。这就是三合中心学校别具一格的半日校本课程《可爱的家乡———三合》。
校本课程内容以“认识三合”、“研究三合”、“发展三合”为主题, 介绍了家乡三合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风俗节庆、丰富特产、优秀诗文等, 不仅知识丰富, 同时也留给了学生许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
让孩子们在有滋有味的活动中成长, 闪耀着学校的育人智慧。这种智慧, 在三合中心学校里随处可见。学校立足防风文化, 申报立项市级课题《依托防风文化资源开展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音美教师结合乡土资源, 积极撰写教育论文, 如《开凿方塘源、美育引活水》、《广开源·巧借势·善谋略》等均获好成绩, 生态文明教育往纵深发展, 成了提升师生素养的培育室。
延伸第三课堂:社会课堂, 成长大舞台
“小脚丫, 走家乡, 青山秀水人人夸。我是湿地小导游, 大家跟我一起走。下渚湖, 绿盈盈, 水草丰美鱼儿肥。芦苇摇, 莲儿睡, 白鹭蹁跹野鸭游。防风山, 历史远, 神话传说景点多。百丈崖, 蝙蝠洞, 人杰地灵显神韵……”
听, 湿地小导游生动有趣的讲解获得了游客们的一致称赞;看, 防风书画社的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 行走于三合的山山水水间, 或摄影, 或写生, 建立起了以下渚水光、防风山色25处风景为主要内容的自然风光素材库, 形成了以神话唯美、巧夺天工、淳朴民风等为主要内容的19个人文景观题材;瞧, “悠悠禺溪传古韵”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们, 攀爬计筹山, 寻访子昂碑, 呼吁村民及时清理河道, 回程中受到父老乡亲的邀请, 参加杨坟村的打茶会, 正喝着香气扑鼻的烘豆茶呢!在社会大课堂中, 学生成为了最有收获的人。
三合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从教室小课堂突围到社会大课堂, 显然领先了一步。更难得的是, 学校并没有使之孤立起来, 而是通过开辟防风艺苑、防风文化墙、防风文化长廊, 开展防风艺术节等形式, 开发“三合春色”、“湘溪之夏”、“下渚秋意”、“防风冬情”等主题, 及时地物化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果, 使学校洋溢着浓郁的有情有趣的防风文化。
构建生态阳光的体育课堂 篇10
一、尊重学生———营造民主、互动的体育课堂
师生交互,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 建立了平等理解、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满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 还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转变角色, 改“一言堂”为“群言堂”, 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 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努力创设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 建立一种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 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 让学生不迷信古人, 不迷信名人, 不迷信老师。这样, 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学自己的体育
一般的体育教师任教多个年级, 这样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时, 可能很难顾及到每一位学生, 与其照顾不周, 还不如让学生自己来开发教学内容, 这样学生学的是他们自己的体育, 相信他们一定会喜欢。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创编准备活动, 教师只提出创编的要求, 提供活动的器材。如在素质《过障碍》活动中, 可以让学生利用体操垫设计几种有关跑、跳、绕、爬相结合的游戏方法, 他们互相合作, 互相商讨, 创造出搬运接力、跳过立垫、绕过立垫、钻过地道 (竖起两张垫子, 再在上面铺上一张垫子) 等方法。练习、比赛中, 学生们个个磨拳擦掌, 奋勇争先, 将教学推向高潮, 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想, 正是因为他们尝试着自己设计的游戏, 进行着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 才不再出现心不在焉的学生, 更没有人愿意到树阴下乘凉, 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他们在进行着自己的体育。
三、巧设悬念———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生态体育课堂的模式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的体现,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研究, 使学习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这就要求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少给学生具体方法, 追求由教到不教, 由不会学到会学的境界。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忽视学生需要和情感体验的现状, 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少些干预, 创设情景 (包括问题情景) ,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得到锻炼。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掌握动作技术, 更要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技术合理运用, 创造性练习, 要启迪学生的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 多问几个为什么, 让学生多做几种尝试, 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打破以往教师告诉学生怎样做的传统教学法, 而改成只给学生条件, 让学生自己去发明创造, 使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通过实践, 经历成败, 体验快乐的过程, 变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新课程改革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四、课堂形式———多元碰撞引发生成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突破书本知识的局限性, 把学习活动延伸到社会、自然中, 以活泼多样的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大胆创造, 让学生的思维闪出火花, 使整个学习过程的信息十分丰富。在教学中, 教师要提出富有挑战性、包容性、针对性, 并能有效激发和导向学生进行动态生成的弹性问题, 使学生能根据教学目标来生成资源。
五、合作探究———思维创新的摇篮
创造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 需要一定的知识, 创造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 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 更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 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少讲, 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 推动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因为,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 经过确定的过程, 得出确定的结论, 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 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体育课堂就会成为学生创造的摇篮。
六、多些激励———留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表扬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 体育教学过程也离不开表扬的教育方法, 表扬可以肯定成绩, 激发热情, 对后进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要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 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表扬, 鼓励指导, 对部分素质差学生, 不应过于苛责, 不应使其丧失信心, 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婉转处理, 及时进行评价激励,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极大的热情,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篇11
聚焦问题使课堂“生命涌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鲜活的、发展的生命个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应该最大限度地得到尊重和关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一个“生命涌动”的语文课堂。有一位教育专家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教‘活’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活”用教学方法。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写作者通过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黄果树瀑布其景之壮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时,我就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读感悟文本。
笔者用一个问题贯穿整节课,即:作者到黄果树瀑布景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继而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有的学生朗读体味,有的学生偏好默读思考,有的学生喜欢在书上点线勾画,有的学生喜欢小组讨论,有的学生注意查阅相关资料……此时我没有硬性规定用什么方式学,这使得课堂气氛大大活跃起来。在大组交流时,大家畅所欲言,说得有条理,读得有感情,很快便感受到了黄果树的壮观景象。语文教学,不是靠老师的讲解就能掌握的,而是要让课堂“活”起来,靠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赏析琢磨。
关注情感使学生“激情涌动”
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是最高级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和气氛中学习,在进取和创造中成长。教师要带领学生冲破教材的桎梏,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学习,体验丰富而有序的生活真谛。
教育者应是个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扬激情于课堂。成功的教师离不开激情,理想的课堂离不开激情。一个有激情的教师,课堂上就会投入,创意就会无限,诗意就会彰显,个性就能飞扬。但是,仅仅教师拥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文本,产生激情。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热烈赞颂了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深情。在导读这篇文章时我紧扣一个“战”字,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战”,是怎样“战”的,“战”的结果如何,从中体会对人民子弟兵的敬佩之情。在讲解怎样“战”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例?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展开阅读。文本阅读是一个阅读、理解、领会、欣赏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瞬间完成,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大约过了十分钟,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找到了三个典型事例:大堤抢险、铁汉本色、勇救群众。在学习这三个典型事例时,笔者“退居二线”,完全放手让学生学,让学生边读边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穿梭”“奔跑”“全然不顾”“鏖战”“伤痕累累”体现了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看到——看到——就像看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了军民鱼水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当同学读到“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一句时,读得语速偏慢,并无激情。我并未直接指出,而是将发言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讨论思考这个排比句写出了什么?再让学生读,结果进步很大。如此一来,学生便更深地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激情朗读让学生记住这个彻夜难眠的惊心动魄的夏季,记住了这些舍小家顾大家的解放军战士们。
突破文化陌生 构建生态课堂 篇12
1.突破文化陌生,跨越交际障碍。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如果只是从我们母语文化背景出发,哪怕是最简单的交际,还是达不到交际目的。中国文化与英语民族的文化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如中国人喜欢含蓄,英美人喜欢直白;中国人听到表扬习惯谦虚客套,而英美人则在表示谢意的同时欣然接受;中国人对长辈、老师、上级的称呼讲究“避讳”,而英美人则直呼其名表示亲密;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而英美人宣扬个人独立。这些差异都不可能从语言语法规则上找到。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学生也便不可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说出符合交际常识的句子,有时甚至会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伤害。要消除这类由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外语教师必须真正认识语言的基本功能:交际。
2.构建生态课堂,提高语用 素养。我们知 道,汉文化推崇儒家的“温良恭俭让”,强调推崇含蓄内敛,而与西方文化崇尚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文化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以“letmetry”的积极心态投入到学习和活动中,从而加强文化融合。
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的DouglasBrown教授在他的《语言学习与教学原则》一书中,提出“第二语言习得的生态”的观点。作者认为,所有第二语言习得环境都涉及不同程度的文化陌生,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加强语言习得的生态环境建设,拉近心理距离,防止语言隔膜,培养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亲近感,提高他们融入习得语言文化的舒适度,从而提高语言习得的敏感性。
构建生态课堂要体现文化性、开放性、互 动性等特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强化英语知识的掌握,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文化素养。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内容和方法
1.创设课堂情境,营造文化氛围。
(1)课前讲演。每节英语课前,教师利用 预备铃后几分钟,举行“英语小讲坛”的活动,为学生真实运用英语提供一个练习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然、有效的导入文化的渠道。比如,西方有众多的传统 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愚人节等。在 这些节日 期间,教师设计西方节日的专题,组织学生广泛收集该节日的相关信息和习俗,并进行整理,在课前讲坛时间由代表向全班进行展示。展示以口头汇报为主,可辅以多种形式,比如制作PPT、制作文化知识卡片等。
(2)聚焦热点。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 展,文化的更新和变化也是日新月异。高中生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对新生文化更易于包容和接纳。流行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文化商品生产为特征、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流通文化,通常以电视、电影、畅销书、音乐 等为载体。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流行文化中的一些热点和焦点中吸取有益成分,将其融合进课堂,为学生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选秀(talentshow)话题,教师可以从ChinaDaily、21stCentury和国外网站上摘取相关资讯,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辅助下,会对话题投入更高的关注,同时教师也可以此为话题,鼓励学生自己去相关报刊、网站上搜集资料,获取英文新闻信息,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总结,甚至形成英文调查报告。
以流行文化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有趣的英语学习情境,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从形式(form)和意义(meaning)上都能够有所得。
(3)课题探究。合作探究的环境如能得到正确的利用,则能够鼓励更持久的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建构,文化知识的习得同样如此。教学中可以通过课题讨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尊重异国文化,同时不断地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例如“让座”这个话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 上,拟题让学 生写出自 己的想法,如:“Haveyoueverhadtheexperienceofgivingseatsonthe bus?”“WhydopeopleinWesterncountriesdisliketobe givenseats?”等等。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文化特征进行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异国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如果学生的结论与作者意图不一致也没关系,因为学生的价值观体现了本国文化的价值内涵。通过冲突和矛盾,可以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尊重、正视异国文化的态度。
(4)角色扮演。中英文语言表达形式不同。要使语言表达得体,体现出异国文化的不同内涵,教师可以依托课本,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积极开展课堂交际活动。
教材中适合角色扮演的任务有许多,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表演和体验来完成。教师在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当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来关注表情、手势和语气等在日常交际中的作用,以达到理解英语文化内涵的目的。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一内容,剪辑一段无声的录像,要求学生根据该剧的内容,分别给各 自扮演的 角色配音。JeremyHarmer在《怎样教英语》中指出:课堂语言教学应该包含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之一是“运用”(activate)。“运用”的典型示范就是“角色扮演”。他认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机会稳妥地‘运用’知识,那么要使语言习得和学习转换成在真实世界的语言运用,就会碰上麻烦。”“运用”是语言在“真实世界的排演”。
如Module1Unit2Homealone中就包含了美国著名经典喜剧《小鬼 当家》节选,有些文本 虽不是剧 本形式,但适宜改编成剧本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如在初次阅读时,将全班分成几个大组,每个大组负责不同的角色,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过后,可以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揣摩不同角色的特点、对话,上台进行课本剧表演。
为了扮演好剧中角色,学生必须对 文本深度 阅读,充分理解剧中人物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指示的语言。角色扮演使学生感受了语言在真实情景中的运用,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角色意识,提高了学生对不同文化的 感悟力,而且还训 练了学生 的口语表达,可谓一举多得。在表演过后,教师可以引导 学生进行思考:在处理与子女关系上,中西方文化有什么差异?
(5)文化旁白。文化旁白(cultureaside)是指在上语言课或其他课程时就有关内容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介绍人物、历史、风土人 情和社会 习俗等,可利用投 影仪、录音机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这样能为学生创设理解英美文化的情境,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文化知识变得易 于理解吸 收。例如,在教学Module3 Unit3LostCivilizations时,由于学生 对庞贝古 城和楼兰古城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很少,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配有英文解说的相关视频片段(如Discovery的相关纪 录片),在阅读前呈现给学生,学生边看视频边听解说,教师对解说中的难点作必要解释。文化旁白法的使用增强了阅读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化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了学习内容的广度,扫除了因背景知识缺乏而导致的阅读障碍,提高了阅读教学效果。
2.开辟第二课堂,加强文化渗透。
(1)开设选修课程,普及文化知识。教师对 英语的文化渗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在课外也可以有效利用多种形式“见缝插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学校和教师可以开设校本课程与选修课程,如“英美概况”、“美国文化探秘”、“英语语言知识”等,分门别类地向学生系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情况,如姓名称呼、衣食住行、教育文化、经济金融、传统节日等,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可以运用英语电 影、电视、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例如,教师可开设有关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的选修课。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 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时常与恶劣的海洋气候相抗争。在英国人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英语中形成了许多与海洋有关的 习语,如:allatsea不知所措;betweenthedevilandthedeepbluesea进退两难;Whileit isfineweathermendyoursail未雨绸缪。此外,西方文明强调天人对立,侧重向外探寻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由此形成了 英美人重 开创、求进取、善 于抓住机会、大胆冒险的人生观。故英语习语中有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通过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将英美文化的背景知识渗透进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2)布置教室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很多班 级都会在教室内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励志金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方法同样可 以如法“炮制”在 英语文化学习上。教室里可以专门开辟一面英语墙,上面用来张贴英文标语,这些标语既可以是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得来的,同时更鼓励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名言警句”。每次围绕 一个主题,比如信心(confidence)、志向(aspiration)、勇气(courage)等,收集相关英文句子,将经典的名人名言和精彩的学生原创进行全班展示。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能够为他们的英语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3)加强课外读写,吸取文化养分。阅读是 获取知识、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要想让学生充分接触并吸收英语文化知识,光靠课上的有限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读书会或读书俱乐部的形式,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定期交流。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先进行把关,可以向学生推荐既充分体现英美文化又通俗易懂的英语读本,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希腊神话、圣经故事等,根据高中学生的词汇能力和接受能力,这些读本最好是经过保留了文化的原汁原味的改写本。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 英文习语 就出自这 些书中,比如golden fleece(金羊毛)、Pandora’sbox(潘多拉魔 盒)等。很多故事不仅是英 语文化的 积淀,亦已成为 世界文化 的瑰宝,如诺亚方舟、亚当夏娃、力士参孙等。在开展课外阅读时,教师可布置相应的读书任务和完成周期,学生一方面积累书中地道的英语表达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在读书会或读书俱乐部上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提升难度,选择或让学生自选一些难易适中的英文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翻译,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水平。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英语课堂内外为学生创设学习英美文化知识的情境,帮助学生突破文化陌生感,让他们广泛接触鲜活的异国文化,一方面促进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从而达到语言形式和内涵的有效习得。
摘要: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语言学习也是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从文化教育的角度,创设多样的活动情境,拓展课堂的时空,使学生感知到英语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
【构建化学生态课堂】推荐阅读:
构建绿色化学课堂06-06
化学自主课堂的构建10-19
化学有效课堂的构建08-09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10-05
构建高中化学有效课堂07-31
多元化高中化学课堂的构建论文10-10
构建英语生态课堂07-30
构建语文生态课堂09-16
构建生态数学课堂08-15
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