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四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4-10-13

分析化学四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共8篇)

分析化学四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篇1

分析化学四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结合农林高校的特点,以分析化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体系以及教材建设诸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分析化学的`课程体系和分层推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了分析化学“四位一体”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和<仪器分析>等课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作 者:李胜清 康勤书 陈浩 LI Sheng-qing KANG Qin-shu CHEN Hao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70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25(5)分类号:G关键词:农林高校 分析化学 研究性教学 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四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篇2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前言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2001年,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1]4号) 中就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依托经管类专业的传统办学优势,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 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以经管为主, 构建了覆盖经、管、文、法、理、工等学科门类的财经类高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充分发挥了实践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中的作用。

二、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由于长期以来受“重理论, 轻实践”思想的影响, 实践教学一直得不到足够重视, 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建设, 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由此高校针对本校特点和优势,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活动明显不足, 以致学生综合素质偏低,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弱, 对具体问题的理解不深入, 实际动手能力差, 直接表现为我们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符合度不够。另一方面, 由于对从事实践教学教师的实践教学付出肯定不够, 存在晋升渠道不畅, 传统观念上的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低一等的现象, 导致教师投入实践教学热情不高。同时, 由于实践创新教育存在多头管理现象, 往往是大家都在搞实践教育, 但由于系统性不够, 协同机制不完善, 等等, 导致有的项目内容大家重复在做, 有些实践教学区域却存在空白, 特别是在资源整合、协同推进基础上的一体化设计和整体提升做的尤其不足, 也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体化建设

1. 立足地方财经高校特色, 树立“大实践”育人观。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财经类大学, 肩负着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近年来, 学校在分析财经类高校实践教学相对理工科或综合院校实践教学起步较晚、基础较弱以及虚拟性强、社会验证需求性高等特点, 立足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要求, 充分考虑财经类人才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 提出了“大实践”育人理念:在范围上, 注重“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三个结合;在机制上, 强调“部门间协同、校内外协同、制度间融通”三方并进;在保障上, 落实“教师晋升考核保障、师生奖励制度保障、项目过程督导保障”三项措施, 形成了“三三制”共识, 教学、学团等实践教学建设主体部门形成了统一认识, 为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 重视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2012年, 学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大会, 启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 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整体推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等七大计划。2013年新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明确规定:经、管、文、法类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18%, 理、工类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28%, 各学科均高于教育部要求的实践教学比例3%;另对, 卓越班作了建设5个实践基地、引入行业认证、强化项目训练的要求, 完成了对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层面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

3. 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 构建财经特色一体化实践平台。

按照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层级推进、内外并重、内外互促”原则, 根据逐级推进院校级—校级示范—市级—国家级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路, 我校先后组建了9大实验教学中心, 建成1个国家级、3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个北京市校内示范性实践创新基地, 1个北京市级示范性创业培训服务基地;建成200余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其中1个国家级、3个北京市级、18个校级示范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能够同时容纳5000名学生实习实践。经过一系列的改革, 逐步形成了分类科学、层级完整、内外平衡、良性发展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为我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体平台支持。

4. 融通实践教学内容项目, 创建充满活力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近年来, 学校始终坚持以“大实践”观为指导, 以调动学生实践创新自主性为重点, 按照“项目驱动、学分牵引、融通推进”工作思路, 重点推进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梳理实践教学环节内容, 按照“能力—模块”对应方式设定各自学分类别及学分值, 明确学生能力培养程序, 同时, 拨付专门经费, 大力支持大学生科研创新、学科竞赛、开放性实验等项目;二是设立实践创新学分, 将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分为学科竞赛类、科学研究类、实践活动类、行业技能类四大类别, 并对各类项目进行定级、定分值, 综合考评学生实践创新情况, 激发学生自主实践、自觉创新;三是推进实践教学内容项目间的衔接, 立足搞活实践教学, 进行制度上的建设和绑定, 将集中实习—专题社会实践—大科创—挑战杯—学科竞赛—毕业论文 (设计) 等有机衔接融通。比如将学科竞赛按A-E级进行分层分类定级, 获奖师生分别由教务处、学生处进行奖励, 打通了通选课通道, 教师可以计工作量, 学生可以修选修学分。近年来,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可以在学科竞赛校际竞争性活动中得到显性体现。 (如下图)

5. 绑定协同管理资源,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的管理者也是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和内容项目的提供者或建设者, 建立各方协同管理的高效运行机制显得尤为必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学校内、外部机制和师生两大主体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在学校外部, 按照“共建、共担、共享、共赢”原则, 学校不断深化与校企、校地、校所、校校合作, 吸引企业参与我校人才培养, 参与实践教学, 比如, 校外合作方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内容设置、实践教学项目开发、实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深度参与, 对我校师生主题项目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学校内部, 成立校级层次实践教学领导机构, 如实验室建设与规划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专家组等机构组织的建立和完善, 从机制制度、部门协作、过程监控、支持保障上相互协作, 建立了大实践保障体系, 实现了实践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 形成了实践教学工作的合力。

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带来的促进作用

在理论上,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过程就是立足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要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学校内部建设者与学校外部参与建设者, 或者说学校的人才培养任务与社会需求在人才规格要求、人才培养理念、体系、路径, 以及实践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设、使用等方面在深度或广度上形成较好的统一性, 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体化提供了可能。在实践上,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过程, 一方面是实践教学各参与方围绕社会需求标准, 围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的绑定过程, 使校内外合作向融合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和实践教学内容项目向更为规范有效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在效果上, 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越来越表明其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上是可行的, 效果是显著的。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有效推动了学生由“被动应试性学习”向“自主研究创新性学习”的转变, 有效推动了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引导式、项目研究式”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进而为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创新氛围的形成奠定了内在动力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修水, 何小其, 钟伟红, 吴飞青, 关宏伟, 叶凌箭.“四维一体”渐进式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 (5) :150-152.

分析化学四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工程型 四位一体 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114—02

培养工程型人才必须从改革教学形式着手。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基于企业实践的层层递进的教学形式,是培养本科应用型工程人才最好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层层递进的“课堂讲授、情境演练”与“项目实训、企业实践”四位一体的统一,不仅让学生具备了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让学生具备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真正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一、教学模式

适应工程化人才的培养,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工程化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将这样的知识点及工程化思想重点落在实践上。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由真实的项目贯穿始终。

开展这样的教学模式需要全面解决课程体系、教学材料、师资力量和实践环境四个方面的限制。任何一个方面解决不到位,出现短板,教学的效果都很难得到保证。同时,教学的实施过程应该是规范化的,符合教学组织、教学设计、项目管理和开发流程各方面的标准。

二、教学环境

工程化教学的实现,还需要相应教学环境的支持。普通机房、专业实训实验室和实践教学设计工作室是进行工程化人才培养必须具备的教学环境。

普通机房承担C语言、JAVA语言等相关课程的授课和课程实践活动, 专业实训实验室包括自动控制系统实训室、嵌入式系统实训室、硬件技能实训室、传感网应用开发实验室、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室。

每个实训室将配备服务器1台,安装相应的教学应用软件。实训室内所有计算机、服务器通过交换机组成局域网,学生所有活动均由实训平台软件管理。在机房中,通过软件系统、硬件设备和办公设施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并提供投影、白板和电子教室系统等辅助教学的设施。

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将由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工程背景的教师完成,包括:自主研发的实训教学软件、课件和实训案例。

(一)实训教学软件系统

实训教学软件系统是支持在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下,基于真实的项目完成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软件系统、配置环境和工作界面的总和。包括实训工作台和教学管理系统两部分。

实训工作台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时的主要工作界面,该界面可个性化定制,包括对门户中各个层次各类元素的配置;另外,教师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工作台对教学管理系统进行设置。

教学管理系统包括教学事务支持和教学过程组织两部分。教学事务支持实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管理,完整的跟踪与监控教学全过程;教学过程组织实现对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的管理,精细化的动态管理教学全过程。

教学软件的使用,改变了以前光依靠“试卷”考核学生的方式,学生的能力通过“绩效”来考核。这种绩效考核体现在岗位分析、考核指标和考核形式三方面。岗位分析是指软件开发中不同角色所具备的技能和需要完成的任务;考核指标是指业绩指标、能力指标和行为指标等;考核形式是指对被考评者的任务完成量及质量、出勤和工作行为所作的经常性考评和定期考评。实训教学采用了以结果考核为主,行为考核为辅的评价机制,同时将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

(二)教学课件

由问题形成活动,具体教学设计的课件以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活动为中心进行组织,每个活动是实际工作过程中有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不可替换的环节。活动也是实训教学组织的核心单元,理论知识的讲授围绕活动展开,每个活动包括:说明(角色、目的、输入、输出)、概念、方法、技术和模式,每个活动的知识点都通过教学示例、实验范例和项目实例三个层次的实践来强化。

(三)教学案例

使用真实的企业项目案例,通过对企业真实项目进行二次编排和教学设计,使之成为适合教师讲解、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项目案例。首先,教师将实际工程案例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再将若干个子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基本问题。学生实训从解决基本问题出发,层层深入和扩展,形成子项目,子项目再层层深入和扩展,最终形成实际的一个工程案例。

图2 层层递进的教学案例

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将共同承担教学任务,通过“课堂讲授、情境演练、项目实践、企业实践”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实现工程人才的培养。

通过以上的研究与实践,学生的培养目标更明确,教师队伍的工程化能力得到增强,教学目标更清晰,并且每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达到95%以上,学生的就业层次很高,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1]1号.

[2]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马力.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各环节中[J].大学教育,2012,(1):51.

分析化学四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篇4

[摘要]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关系到高职文秘专业的办学质量和特色,必须涵盖整个培养过程,分步推进、各个击破,各有侧重。文章提出了“四位一体”的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实施步骤。

[关键词]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聂振华(1970- ),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旅游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湖南长沙410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8年度重点立项课题“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J0800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7-0169-02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生产、管理、建设第一线办公管理综合性技能人才,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办公管理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和加强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构建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能充分体现高职文秘教育的特色,更有利于培养高职文秘人才的非知识技能素质,其意义十分重大。

一、“四位一体”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背景

目前高职学院各专业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已经起步,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实践教学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起步晚,因此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1.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学体系,实施比较随意。目前各高职学院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有所体现,且占有差不多一半的课时比重,形成了一定的实践教学序列。但整个实施实践教学序列特色不浓、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不密切、整个序列设计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各层次实践教学在实施中没有围绕整体目标而形成合力,在实践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2.实效测评难以量化、评价不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手段不完善,考核评价部分失真。高职文秘实践教学的考核,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很多环节难以量化考核评定。如学生的角色意识、参谋素养、协调能力等方面不是通过一两次实训就能获得和量化考核测评的。某些实训板块效果的测评和考核比较随意主观,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3.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比较困难,且校外实践教学难以实施和监控。调查发现:目前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存培养意识很薄弱,企业宁可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培训在职员工,也不愿意从人力源头上解决问题,甚至把安排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当成额外负担,最终导致高职院校在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方面存在实际困难。与此同时,较为分散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也不便于教师对教学实习过程进行紧密的跟踪和指导,从而导致校外实训实习的效果难以保障。

4.一流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难以选任和培养。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部分实习指导教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相关专业的从业经历,在实训指导时不能将秘书专业的岗位技能完整、准确地加以传授。加之,授课任务繁重,缺少挂职锻炼的机会,以及文秘专业技能提升周期长的特性,这些都给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形成了阻力。

二、“四位一体”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四位一体”是指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四种层次、一个目标。“四种层次”是指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的职业认知层次、课程专项技能实训层次、校内挂职综合智能训练层次、毕业前校外综合实习层次。“一个目标”是指培养复合型秘书所要具备的综合素养。这个整体目标又可以分解为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三个方面。知识目标包括秘书职业定位、分类、层次和职业素养,秘书事务处理知识、会务管理知识、文书处理知识等;能力目标包括秘书常规事务办理要领,会议策划、筹备能力,组织服务、管理能力,秘书办公设备操作等职业能力;情感态度目标包括培养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养成职业道德、强化职业意识、优化职业性格等。

围绕上述分解后的目标,我们把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个层次:以实现知识目标为主而设置的职业认知和理论课堂内实训层次;以实现能力目标为主而设置的课程专项实训层次;以形成职业情感态度等专业素养为主要目标而设置的校内顶岗实习层次;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整合生成为目标的毕业前校外实习层次(见170页图)。

三、发挥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效益的各种举措

1.要充分体现四个结合的教学思想。所谓“四个结合”,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共同指向秘书职业认知目标;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共同指向秘书职业能力形成;课内实训与课外校内实习相结合,共同指向秘书职业能力提高;校企结合,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基地,通过顶岗实习,共同指向秘书职业能力拓展和巩固,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相结合,共同指向秘书职业心理和态度等综合素质的升华。

2.必须建立有机相连、任务明确的实训层次和实训模块。高职文秘专业四种层次的实践教学必须各有明确目标定位,又相互衔接,各自为后一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做好铺垫,最后共同实现使学生具备秘书综合素养的实践教学总目标。

职业认知实践教学层次可设置职业任务认知模块、职业环境认知模块和职业素养要求认知模块等实践教学模块。这几个实践教学模块的主要目标是让专业新生感知秘书工作内涵、职业定位和职业环境、职业素养要求等,从思想情感态度认知上做好从事秘书工作、适应秘书角色的准备,这几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可以在课堂讨论分析、模拟职位环境和现实职业环境的观察中完成。

课程专项技能实训层次可分为秘书实务“三办”实训模块、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实训模块、秘书写作技能实训模块、文书与档案管理能力实训模块、秘书礼仪与沟通技能实训模块、语言(包括外语)表达与谈判能力实训模块、文字录入与常用办公软件操作实训模块等。以上实践教学模块的目标是形成秘书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在学校相关实训室中的反复操练而实现。

校内挂职综合智能训练实践教学层次可以分为模拟商务秘书事务所虚拟任职训练模块和学校各办公室秘书(干事)岗位挂职锻炼两个模块。目的是整合前两个实践教学层次所获得的认知、情感心理态度和专项技能,形成秘书岗位综合智能。这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商务秘书事务所虚拟任职锻炼和校内办公室挂职锻炼实施。

毕业前校外综合实习层次可以分为真实岗位认知对接模块、全面胜任岗位训练模块。这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完成学生由模拟秘书角色向真实秘书角色的转变,查漏补缺,全面完善升华秘书综合素养。

3.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打造“教学能手型、岗位技能型、行业专家型、企业兼职型”实践教学团队,是实现“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效益的关键。确保企业秘书一线专家从事兼职教师工作,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专任教师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跟踪新方法新技术,青年教师到第一线实践锻炼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外聘、内部轮训等形式,优化实践教学教师素质。

4.构建一批覆盖秘书职业岗位各种能力训练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首先,建立完善校内实训场地,提高校内实践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专建、借用、共用等形式完善文秘专业校内仿真实训场所,建立健全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室、文档实训操作室、礼仪模拟实训室、谈判沟通室、模拟会议室和办公室、商务秘书事务所、速录技能实训室等各种实训场所。

其次,对接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强化文秘专业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实践教学中,要兼顾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和要求,在文秘专业实践体系中,可以把秘书基本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同国家秘书职业标准相结合,强化学生的现代商务、现代办公设备应用、公关和企业管理等职业技能训练,要求文秘专业学生在文凭的基础上,持有至少四种技能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外语等级证书、秘书资格证书、普通话证书、公关资格证书(初级)、汉语速录员证书等。

最后,完善巩固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对校外综合实习的指导和监控,提高学生校外实习效果。第一,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建立起一整套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对话与协商机制,携手参与文秘专业学生的全程培养。鼓励教师下企业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参与行业企业技能培训。聘请企业一线专家上讲台,担任专业发展顾问和兼职教师等活动,使本专业毕业生秘书职业技能符合不断变化的岗位要求。第二,校企合作制订订单培养方案。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的开发设计;提供实习项目、实训设备、实习场地、实习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顶岗工作的岗位并择优录用毕业生;为专业教师提供横向课题研究、技术服务(或培训)和挂职锻炼的平台,培养优质“双师型”教师。第三,逐步建立起校企联动、分工协作、共同考核、证书管理的实习基地运行机制。实行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双方考核办法,企业根据学生的职业素养、工作态度与效果、出勤率、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等方面形成学生实习成绩,其成绩占顶岗实习总成绩的70%。学院根据学生的日常管理、实习总结、技能锻炼效果给予考核,其成绩占顶岗实习总成绩的30%。顶岗实习成绩计入学生成绩档案,学生实习成绩合格,由校企双方共同颁发认定的工作经历证书。

[参考文献]

[1]黄亚妮.国外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特色的评析和启示[J].高教探索,2005(4).

[2]冯钟.关于高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

[3]郑晓辉.试论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J].辽宁高职学报,2005(2).

分析化学四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篇5

---谭坊小学制度建设探索与实践

谭坊小学依据教育局文件精神,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学校生源实际状况和教育教学实际,充分听取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群众意见,制定了12项育人制度并扎实推行,使学校各项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现将主要做法概括如下:

一、以校为本,制度构建管理框架

1.健全导师工作机构。在“人人德育、事事德育、处处德育、时时德育”的理念引领下,形成校长负总责,德育主任具体负责,分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层层负责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度”工作网络。

2.完善导师工作制度。学校建立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度》、《全员育人导师工作考核办法》、《首遇负责制》等一系列导师工作制度,确保全员育人机制运转有序、有效。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建立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每两周导师至少与结对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学生每周向导师汇报一次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家长联络制度,每月至少一次电话访问,每学期至少一次家访或家长接待;建立个案分析制度,学校

视情况每月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导师将了解的学生情况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协同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3、建立问责制度。为使学校工作更具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促使教师尽职尽责,同时也为了减少问题发生的几率,我们建立了问责制度。针对此制度,学校先让教师讨论,献言建策,最后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制度。根据“问题排查制度”要求,我们建立了学校问题台账,明确了排查目标、排查责任人,确定问题排查人员同时是问题管理责任人,未雨绸缪,做好防范工作。排查工作采用轮流密集排查方式进行,排查时要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对排查出的问题实行销号制度,规定解决时限,确保发现一起,解决一起,不留后患。

4、构建应助尽助制度,开启“四维绿色空间”

一是以经济支持解决学习资源问题。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建立《贫困学生救助制度》,有针对性地做好救助预案,开启贫困学生救助“绿色通道”,通过直接帮扶给予学生最为贴心的财力支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二是以智力支持解决学习能力问题。开设 “绿色成长课程”,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实施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档案追踪档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坚实的“能力基础”。

三是以心理支持构筑温馨学习氛围。学校充分考虑到各种困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造成的严重影响,在认真落实各项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开展“全员育人导师制度”系列活动和“让心灵自由的呼吸”“梳心小屋”心理咨询活动,形成导师与困难学生“点对点”、“点对面”的学习交流制度体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引导他们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积极进取。

二、以师为本,制度调动工作热情

1.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培训制,提高导师全员育人软实力 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导师培训制度》、《师德考核评议制度》和《学情会商制度》,并积极搭建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研训一体的导师发展平台,以德育管理培训会、心理辅导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每一名导师管理学生、辅导学生、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定期举行“专家讲座”“班主任工作论坛”“导师成长论坛”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实施《导师工作反思制度》等系列研修活动,以写促思,以思促教,教思相长,促使导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为全员育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合理导师评价机制,激发教师自主成长内驱力

学校充分发挥评价的规范、导向与激励功能,建立健全了导师工作评价体系,对每位导师实行教学与育人工作双线管理,将教师的“教书”和“育人”业绩进行整体综合评价,并通过举行导师聘任大会、表彰优秀导师、宣传优秀导师事迹等多项措施鼓励,引导导师自觉、主动地开展工作。

三、以生为本,制度激发学生潜能

学校以生为本,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制度体系建设。

1.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学校要求全校教职工人人做学生的成长导师,依据“用心沟通,竭诚交流;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发挥教职工的亲和力,注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对学生思想上进行引导、学业上进行辅导、心理上进行疏导、生活上进行指导,做到“导学”且“导行”,教书又育人,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抓住养成教育切入点。坚持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始终把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全员育人工作切入点。全校从领导到教师、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从教育到管理,实施全天候、无缝隙管理,做到“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

3.创新家校联系形式。针对学校 “八类特殊学生群体”的现状,由导师分层组织召开外来务工、留守儿童、单亲子女、学困生、特长生等各种不同层面的家长会,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困惑,探索常态化、个性化、高效化家校联系形

式,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凝聚家校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4.实施阳光零距离家访。导师走入学生家中与家长“零距离”交流,本着“让心距为零”的家访总原则和“谦、真、精、细、实”五字方针,变“倾诉”为“倾听”,真正“走进家庭,走进心灵”。

5.建立“校内外联动,家校社一体”的家本课程体系。导师充分利用家、校、社三方资源,结合学校“家本课程”的构建,开启“家校直通车”,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提供亲子课程“菜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掌握正确的育子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三位一体”全员育人导师制度的实施,为教师发展和学生成才搭建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和高效的实践载体,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分析化学四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篇6

摘要:本文对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及工商管理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并介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

关键词:工商管理; 实践教学; 本科教育;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Abstract:This paper sets out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existent problems with its practical teaching. After that, it discusses how to construct such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abou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erformed 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Keyword: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我国高校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国外引进工商管理教育以来, 已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输送了大量的管理人才, 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学子已成为中国管理界的精英, 其成效是显著的。但是,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培养具有扎实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 熟悉企业市场运作, 具有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和应用型国际化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 已成为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必须尽快解决的任务。本文将对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及工商管理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构建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并介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 旨在对我国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参考作用。

一、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近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市场对高素质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 为此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发展到今天, 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 几乎都偏重于理论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 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 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其结果是:毕业的大学生看起来满腹经纶, 但做起事来普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得用人单位不无感叹。高校自认为已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而用人单位则抱怨在社会上招聘不到他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导致此现状的原因在于:

1.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使得市场环境诡异多变

日趋复杂, 企业要快速地响应市场的需求, 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必然对经营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经营管理者不仅具备过硬地管理理论知识, 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人文素养, 同时还应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 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有较高的反应能力和判断力、决断力, 具有进取精神、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及外语沟通能力。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要满足市场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必然会依托越来越多的学科, 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就不可能少。

2. 随着近年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 要求补充

相当数量师资力量, 但遗憾的是各高校绝大多数的教师都直接来自于象牙塔, 没有任何企业或社会的实战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不能融会贯通, 有的教师对管理知识的理解自身都只是囫囵吞枣, 谈不上旁征博引、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更无暇顾及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引导, 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3. 各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在我国重点高校中由于将本科教育定位为精英教育, 所以更重视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 而一般院校又由于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及影响力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无法有效的开展实践教学环节, 从而弱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众多高校中,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包括实验与实习两个环节, 其中实验主要有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 但遗憾的是有些高校实验所用的硬件 (装备简陋) 和软件 (设计简单) 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于实习, 大部分院校都包括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部分。在上世纪80年代, 一般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 专业教师带队, 企业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 通常学生被安排在相关职能部门, 从最基础的事务做起, 并由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具体指导, 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所学理论, 并将所学的先进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 从中发现问题, 并为企业提出解决方案, 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 企业竞争加剧, 为求效益, 企业在人员设置上一个萝卜一个坑, 每位员工都有任务指标且与绩效挂钩, 员工本身尚且自顾不暇, 岂敢有闲情去接待学生, 更不用说对学生指导了。即便有企业接受学生实习, 企业基于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不愿意让学生过多地涉猎, 学生只是帮企业打打杂, 走马观花式看看, 根本达不到实习的目的。尤其是近几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 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的竞争对手, 还要面对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 企业则更是不敢掉以轻心, 由学校组织的学生到企业实习遭到了冷遇甚至是拒绝, 许多高校只得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自找门路实习, 企业实习已流于形式,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以往有效的实习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 管理是一种实践, 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 其惟一的权威就是成就[1]。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对于其它专业而言, 更强调实践性、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来说, 虽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 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 但理论学习仅仅是技能掌握的前提, 真正的技能必须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实践强化才能掌握。因而, 要培养满足市场上需求的管理人才, 必须对工商管理教育进行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 这不仅因为实践教学的设置深刻地体现着一种教育指导思想, 更在于它是管理理论的继续、补充和深化, 具有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2]。

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 许多学校已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构建了一定的实践教学体系, 但距离应达到的实践教学目的还有相当的距离, 目前国内高校在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正确, 实践教学内容简单

长期以来, 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一直处于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 实践教学安排也只是作为理论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仅仅只是验证理论教学的内容[3]。而对于学生反应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没有真正落实。在上述思想指导下, 其实践教学内容普遍采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专业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实验等实践模式。

2. 实践教学条件严重不足

在前面我们谈到学生实习所存在的问题, 一些高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或自建实习基地, 在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有些高校建立的企业实习基地实际上只是形式, 每年带学生去企业参观, 并没有真正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即使有也只是少量的学生, 而学校自建的产学研基地, 普遍立足于研究生层次, 结合本科建立的偏少。各院校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导致所建的实验室功能单一, 缺少功能完善的实验中心。目前, 许多高校还没有形成适应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工作需要的、完备的实践基地网络[4]。

3. 具有实践水平的师资不足

教师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着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目前, 我们的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来自于高校, 虽然他们具有较高学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也擅长于理论教学, 但由于没有从事过工商管理的实际工作, 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 必然缺乏进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

4. 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不健全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在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与管理上, 而疏于管理和缺乏明确操作规程及标准的教学环节是不能很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目标的。长期以来, 由于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内容, 许多高校实践教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教学计划, 其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只是理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没有形成规范的考核指标, 以考核者的主观意志为主要依据, 考核存在很大随意性。

从以上的问题可以看出, 各高校要提高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质量, 必须改革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 十分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校应从本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出发, 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根本, 以面向社会服务为宗旨,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和管理体系所构成。

1.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 起引导驱动作用, 因而目标的正确性非常重要。我们所确立的目标: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专业的基础知识, 掌握工商管理类专业最新实用技能, 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作风, 使学生的反应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应如何合理配置。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 笔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应包括:课程设计、实验 (课程实验、综合实验、仿真实验) 、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 、创新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对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配置应以学生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为主线, 按素质教育、专业知识认知、专业技能掌握和应用能力提高四个层次, 由验证到认知、由单一到综合、由应用到创新, 连惯性由浅入深地安排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一年级为学生基本素质教育阶段, 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是公共基础课, 在这一阶段,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由学生社团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机能力, 开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 如英语演讲比赛、PPT设计比赛等。进入大学二年级, 学生将开始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 这一时期, 可以将企业参观、调研、课程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 使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有深刻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大学三年级, 是学生专业课的主要学习阶段, 这一时期, 学生的专业知识日渐丰富, 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 更快地掌握专业基本方法和技能,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引入专业实习、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科技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从对专业知识的认知逐渐过渡到专业技能的掌握, 并从单一知识掌握逐渐进入到综合知识的应用, 创造性地设计方案。大学四年级, 是学生专业选修课学习, 也是学生个性化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 可以通过实训、仿真实验、科技活动、创新活动、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形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能力得到显著地提高, 为学生毕业后进行就业和创业奠定思想和业务基础[5]。

3. 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境具体包括实验室的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对学生课余专业实践活动的支持等。有关实验室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充分考虑前瞻性和持续性, 统筹规划、优化配置, 使实验室的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 保证既能满足于课程教学、专业教学的需要, 还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并尽可能使实验室能够承担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 发挥其最大效用。为了满足培养人才实践教学条件的需要, 弥补校内实践条件的不足, 学校应充分利用资源, 本着“双赢”的原则, 主动出击, 通过学校、学院等不同层面与企业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校企合作, 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多层次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的支持,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余专业实践活动, 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 支持学生参与专业调研活动, 鼓励学生在不影响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到企业做兼职工作, 形成重视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良好氛围。营造一种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形成一种开放式与社会化的实践模式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

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者, 更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者。当前高校中具备专业理论、实践操作两重知识和能力, 综合素质高且掌握教育规律的教师并不多见, 这必然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为此可以采取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如可以招聘引进既有高学历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 为企业提供咨询或培训、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等, 积累教学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训的机会;聘请企业界的专家来校指导。

4.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灵活多样、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 其管理工作难度较理论教学大得多, 要确保实践教学各项措施落实和运行, 就必须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

有关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 现许多高校存在多头管理, 如实习教学归教务处管理, 实验教学归实验室管理部门管理, 而课外科技活动由学生处负责, 各个主管部门又归不同的校领导负责, 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 使实践教学的整体计划被分割若干部分, 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建议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应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总负责, 由教务处统一管理 (如涉及到学生处、实验室管理部门、校外实习基地, 则必须与教务处进行沟通与协商) , 各个学院具体负责, 学院的各系、教研室具体落实, 最后由实践指导教师进行具体的实践指导、检查、管理和执行功能。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学院教学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各个实践教学文件的制定和教学环节的落实、组织工作。由各专业负责人及相关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 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 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学院对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指导教师、经费、场所和考核具体落实;并做好检查环节和结束的成绩评定及总结工作。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 为了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 学校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同时制定完整的、规范的各类实践教学运行操作规章, 建立系统的激励机制和质量监控体系, 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教学监督和检查有制度可依, 并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考核, 促使实践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属的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5个本科专业, 物流管理、电子商务2个目录外专业, 自1985年开始招收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以来,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这就是“良好的思想品德、优秀的专业素养、过硬的外语技能与突出的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及“强化专业特色, 突出外语能力, 造就高素质的国际通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 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军中国市场,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探求国外市场,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融合, 这促使许多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 广外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对专业建设进行了大胆改革, 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几年的建设, 从整体上看,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实践教学环境已初具成效, 实践教学经验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 建有先进的教学实验室。

近年来, 广外大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力度, 目前,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可以利用的实验室包括:ERP沙盘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物流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商务谈判全景仿真实习中心、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金融与证券实验室。共享大学实验室有:语言实验室、计算机中心实验室、宽带多媒体实验室、听力实验室、远程同步交互实验室。特别是一些仿真实验室都实现了交互网络系统连接, 能够为学生创造全方位的仿真模拟环境, 使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 全面、系统、规范地了解经营业务的全过程, 进行高度仿真的实际操作, 培养了“实战”能力。

2. 注重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学院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时, 一方面结合专业教学的需要, 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就业取向, 同时, 也考虑实习基地的国际化程度。目前有广东省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岭南会计师事务所、珠海伊斯佳化妆品有限公司、中山恺撒威登食品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鼓励学生在校园周边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 如学生自主创办了云山咖啡屋、云山书屋、云山小站和云山网球俱乐部等, 这四个休闲场所已成为本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的校内实习基地, 除为全校师生服务外, 还对社会服务,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丰富的社会和课余实践活动。

作为对校内专业教学的重要补充, 学院每年都利用寒、暑假组织全院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学生中的团、学 (共青团、学生会、学会) 这个平台, 围绕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应用, 开展一系列的课余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一年一度的“社会实践周活动”和在校内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英文戏剧大赛”、“英语综合技能大赛”、“营销调研大赛”、“模拟交易会”、“物流调研及讲介大赛”、“会计制度设计比赛”、“模拟招聘”等等,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 让学生真切地触摸到现代企业管理的操作流程。此外, 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去做实习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余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和企业, 巩固加强所学专业知识, 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专业知识大赛, 如“挑战杯比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用友ERP沙盘模拟大赛”、“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两岸三地’大学生会计专业辩论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 通过参加高水平的竞赛, 提高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横纵向课题,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5. 重视课程设计。

各专业都非常重要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 通常要求学生以小组进行, 既要求学生通过设计既熟悉专业知识,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创新能力。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学院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 着力狠抓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使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颖.德鲁克的128企业管理思想解读[J].经济论坛, (9) :81-84.

[2]张荣耀, 刁兆峰.企业管理类专业实验体系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6) :104-105.

[3]厉敏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J].教育与现代化, 2008 (3) :25-29.

[4]胥悦红.推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J].民族教育研究, (4) :52-57.

分析化学四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篇7

CBE理论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CBE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理论源自北美, 意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这里所说的“能力”包括完成一定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CBE理论引导着职业教育, 通过职业分析, 使能力形成的目标具体化了。学校按照企业的需要与企业共同确定培养方案, 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人才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我们就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教学目标必须根据岗位的需要确定具体的能力点。

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满足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基于CBE理论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构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BECP人才培养模式, 即以商务 (Business) 为背景、以英语 (English) 为平台, 以能力 (Competence) 为主线, 以技能实践 (Practice) 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构建了在商务环境中以英语基础知识为平台,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主线, 以职业技能实践为核心的多模块 (即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素质模块三大模块) 的课程教育体系。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中, 能力培养是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计划的一条主线, 体现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按照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所需要的能力结构, 每一种能力都有相应的课程作支撑, 专业基础模块重在培养学生基础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素质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立身之本和职业素养, 专业技能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职业技能。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 以知识和素质为两翼”的专业建设思想, 同时BECP人才培养模式也体现了CBE理论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基于CBE理论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验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实训教学, 是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训练的教学环节, 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 (3) 实习教学, 一般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此外, 还包括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活动。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了解职业, 将校内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转换的重要教学环节, 强调内容的覆盖性和综合性。

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只是搭建了专业建设的一个框架, 而课程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实施才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一方面, 我们必须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专业设置应突出“职业性”, 目标岗位能力突出“技术性”;另一方面,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应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零距离”, 专业设置与市场“零距离”, 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和道德水平,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因此, 我们在进行内涵建设时, 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的现状, 突出、强化实践教学, 创新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有效实施, 依赖于对实践教学改革内涵的正确理解, 实践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实践课程的准确设置, 校内、校外实践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 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优化, 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专业特色的显现。因而,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兼顾和融合语言学习和商务知识、商务技能的学习与培养, 有效衔接商务知识学习和商务操作技能训练, 对于培养高职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实践教学正是融合和衔接相关知识、促进各项技能协调发展的关键, 也是凸显高职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优势、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基于以上考虑, 我们构建了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如图1) 采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以实践教学为主体, 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等环节进行重新整合,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促进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最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另外,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以职业活动为起点的职业教育特性的需要, 以职业活动为起点建立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学习者必须采用不同于学科理论的学习方式, 即以实践为主线, 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 以“做中学”为主要形式。该体系与BECP人才培养模式中“以技能实践为核心”相一致、相吻合, 也突出反映了CBE理论“能力本位”的思想。

高职英语教育的教育目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分别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而这些特点无疑都体现了“以技能实践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理念。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也必然要突出这三种特点, 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应有别于大学英语教育。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既要加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又要重视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体现“英语”与“商务”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又具备一定的商务操作技能和现代商务办公技能, 并获取相关的职业证书。对于高职教育三年制商务英语专业来说, 简单的“英语+商务”模式不能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有鉴于此, 基于能力本位思想, 我院商务英语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就包括: (1) 语言技能实验; (2) 商务技能实训; (3) 综合或创新实践。

在图1中, 语言技能实践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期, 旨在打造好BECP人才培养模式中所表述的“以英语为平台”的作用。语言技能的实践性表现为学习者经历语言技能的描述示范、自动化、自如化三个阶段, 但语言技能的实践活动不能脱离语言的文化内涵。因此, 在BECP人才培养模式中, 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语言技能实践一定不能脱离商务背景, 而这又恰恰照应了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商务为背景”的表述。语言平台搭建好之后, 就着手商务技能实践, 即在商务背景下, 运用语言技能进行商务磋商、洽谈和单证制作等商务运作活动;而综合实践或创新实践则是将语言技能与商务技能进行有机融合后完成综合性任务的实践活动, 是在更高层面上对语言与商务知识、技能的融合提出更高要求, 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预演和综合演练。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面向国际商务人才需求市场, 遵循高职教育规律, 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也许能够做到, 但要将设想付诸实施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硬件环境和具体实施的内容, 有一个完整的过程。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建设, 在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中, 构建实践教学实施环节体系, 形成了课内实验 (课堂训练) 、商务模拟实验室仿真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见图2) 。

课内实验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的实验, 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期间, 与课程同步进行, 由任课教师组织在校内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进行。主要采用的是“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训教学形式, 如听力、口语、商务翻译、外贸应用文写作等技能课程的教学, 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专业知识了解和运用, 尤其是对专业课程知识点的认知和技能点的训练。

校内实训室实训是在一门或几门课程讲授完成后, 为了将知识系统化而进行的训练, 一般为几周的时间, 由实训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或校内实训基地内进行。主要目的在于将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有机的结合, 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线。校内实训室实训作为仿真操作实训教学形式, 如商务单证制作、外贸业务模拟等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 可以实现从交易前准备、交易磋商与订立合同到合同履行, 包括备货与报检、催证、审证、改证、租船定舱、保险、装运通知、制单结汇、核销退税等一系列进出口业务环节, 以及撰写和缮制合同、发票、装箱单、报关单、报检单、国际结算单证、装运通知、提单、保险单等项目的教学。通过校内实训室实训教学, 为学生创建一个贴近实际工作环境的仿真环境。

商务实习、毕业实践用于体现商务英语知识的综合应用性, 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习时间一般为两个月到半年, 由系部总体布置, 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检验, 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积累结合实际进行创新, 完成商务英语专业的学习任务。此外, 开辟英语和商务第二课堂也是综合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组织诸如英语演讲比赛、短剧表演比赛、“CCS英语之角”、编辑出版《GOLDEN BAY》英文报刊, 以及开展诸如“迷你广交会”、中英文输入技能大赛、商务技能大赛、校园商务谈判大赛等活动, 增加学生职业技能, 提高学习商务英语专业的兴趣, 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 丰富课余活动内容。

实训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效果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训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动手能力训练,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任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现, 必须有相应的程序保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要有相应的思想保证体系、组织保证体系、过程保证体系、制度保证体系、质量评估保证体系等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配套, 才能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1) .

[2]徐小贞.中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371-372.

分析化学四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篇8

摘  要:骨干专家型教师可由“教育信念、教育理想、教育情感、教育能力、教育意志”要素构成。一个教师只要具有“信、想、爱、能、会”等特征,其骨干专家型教师的追求就会成为现实。骨干专家型教师的要素结构预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必须做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关键词:骨干专家型教师;要素结构;培养实践

一、骨干专家型教师培养的背景

骨干专家型教师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正因如此,国家十分重视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如2002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提出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将继续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中的“特级教师计划”,务使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培养一批“造诣高深的中小学特级教师”,支持和培养一批“在教育界有重大影响的教育专家和名师”。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相应促进措施,如“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

“创强”是指创教育强省、强市、缉获 (县)等,“争先”是指迎娶实现教育现代化。“争先建高地”是广东教育今后若干年的发展目标。创强无论哪个学段的教育,其目标的实现均需要培养一批具有追求卓越意识和能力的骨干专家型教师。

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我校“十二五”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追求卓越、具备自主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体到师范专业,就是为中小学校培养造就骨干专家型教师。

二、骨干专家型教师“五位一体”要素分析

“骨干教师”一词在我国始于1962年12月,教育部《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批骨干教师。相关资料的研究显示,“骨干教师”一般被界定为: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师德修养,职业素质相对优异,有一定知名度、被大家公认的、具有较为丰富的中学教育经验,在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了较重的工作量,对教育研究方面有一定兴趣和较为突出的能力,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并对一般教师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能够支撑所在地区或学校的学段或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的优秀教师代表。

骨干专家型教师应具有“骨干”和“专家”教师的特质,应是善于教学、育人和研究,乐于助人,在学科教学、学生培养、学科研究、同事成长上具有较高深造诣、起着一定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教师。这样的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教育信念和理想,怀有对教育事业热爱之心,具有驾驭学校教育工作的知识和能力,具有逾越教育教学挑战的勇气和决心。换言之,教育信念、教育理想、教育情感、教育知能和教育意志等是影响一个教师能否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重要因素。

教育信念对教师能否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信不信”,如教育能否促进人的成长、教师能否促进学生发展、学生能否转变发展。教育理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想不想”,如想不想把教育工作干好、想不想追求卓越,想不想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教育情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爱不爱”,如是否热爱教育、是否热爱学生。教育知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能不能”,如能不能把课程讲授好、能不能把学生引导好、能不能与家长沟通好、能不能把日常事情诠释好、能不能对教育活动反思好、能不能对教育现象诊断好、能不能与同事合作好等。教育意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会不会”,如遇上教学挑战时会不会坚持深入思考、遇到学生叛逆时会不会创新方法与继续引导。一个教师只要具备了“信、想、爱、能、会”的特质和行为,其对卓越的追求将会成为现实。

骨干专家型教师的主要影响因素预示着要培养这种教师,仅校内培养不够,必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仅课堂学习不够,必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仅理论学习不够,必须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仅有专业知识不够,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仅有教育信念不够,必须具有理解学生、教育学生和促进自身发展的知识和能力。仅具有上述因素不够,必须各个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组合优化。

为此,我们从培养机制、主体、课程、路径、平台、师资队伍、实践环节等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五位一体”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骨干专家型教师“五位一体”培养实践

内容决定形式。“信、想、爱、能、会”五个主要特征构成了骨干专家型教师的要素结构,显示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内容与途径。

1. 理顺部门关系,构建“五位一体”培养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保持“本色”、迈向综合是国内师范大学的发

图1 “五位一体”培养机制

展趋势。如何在迈向综合性大学过程中保持“本色”、甚至更加“出色”是师范大学在培养机制上必须逾越的藩篱。为此,前些年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是否成立类似教师教育学院这种机构统管师范生培养工作。对这设想,仁者见仁,意见不一,原因在于这种机构的功能定位。比如它究竟是一个教学单位还是管理单位?如果是教学单位,教育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学科教学法教师、以及师范生是否归并一起由它管理?如果把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从原教育科学学院剥离出来,教育科学学院的根基何在?如果学科教学法教师从原专业学院剥离出来,这些教师后续的学科根基何在?他们的工作意愿与积极性是否会更高?如果师范生从原专业学院剥离出来,专业学院是否抱着像开设公共必修课的心态开设专业课?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否有保障?

如果拟成立的机构作为一个管理单位,它与教务处关系如何?教务处很多常规性的工作是否进行师范与非师范边界的划分?如果划分了,拟成立的机构不就是另一个教务处吗?

反复的论证以及管理的功能整合趋势使我们打消了增设机构的念头。为此,我们对原有机构的功能、关系等进行了理顺,构建了“教务处统筹—专业学院培养—教心院参与—学生工作部、校团委配合”的培养机制。教务处负责培养方案的审核、教育实习布点与组织、通识课程设置及教育类课程的把控、“‘为了明天课堂教学技能大赛”等校内外赛事的组织、教学法师资队伍建设等。专业学院负责学生的管理、专业课的开设、教育调查、见习、技能训练等。教心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心理学院)负责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学生工作部负责学生思想的引导,团委负责课外活动等。五方职责明确,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校内协同机制,使整个培养工作有效有序进行。

2. 拓展培养路径,构建“五位一体”培养主体,丰富学生体验

骨干专家型教师“信、想、爱、能、会”的特点预示着培养仅有校内力量不够,必须充分发挥校外优质资源的“为我性”,让这些资源服务于骨干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为此,我们拓展了培养主体。一是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等开展一学期或一学年的交换培养,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形成更好的学风。二是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广州执信中学、广州广雅中学等名校以及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爱学网、春桃慈善基金会、狮子会、合生珠江教育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开展联合培养,使学生在应对真实的教育问题中成长。与此同时,设立学校、学院两级讲堂,定期邀请基础教育名校长、名教师在学校层面开设教师专业发展通识类专题讲座,在学院层面开设专业类专题讲座。一线教育精英的演讲不仅引导了师范生的学习,而且增强了他们的教育信念,激发他们的教育理想和情怀,强化他们的教育意志。

图2  “五位一体”培养主体

3. 深化教学改革,采取“五位一体”培养策略,促进目标实现

培养职责明确了,培养主体拓展了,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平台建设、技能训练、教育实践便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培养的关键因素。只有这五要素协调运行,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培养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培养质量。师资队伍质量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培养质量的高低。几年来我校在学科队伍建设上采用了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的“引育”策略。一是通过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加强学科建设。目前已引进6名广东省领军人才、2个创新团队,他们的加盟进一步激发了学科教师的活力,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二是通过分类设岗调动教师从教积极性。目前我校教师岗位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三是通过与中小学开展学科共建创设理论与实践对话平台,促进教师研究中小学教育实践、改进中小学教育实践,从而实现自我改进。四是通过研训改善教育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如学校把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学生工作副书记等送往新加坡、香港的知名大学研修培训。

图3  “五位一体”培养策略

(2)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协调发展。课程是学生成长的依赖途径,没有合理的课程结构难有学生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较大调整,把课程划分为四类。通识类、学科大类、专业类和教育类,要求师范生修读168学分,其中,通识类课程49~50,学科大类课程30,专业类课程60,教育类课程28。

通识类课程包括提供师范生必须获得的基础知识以及必须达到的基本技能的必修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军事、体育、英语、计算机等,以及体现基础性、广博性、综合性和通用性的选修课程。通识类选修课程分“人文与艺术”、“自我与社会”、“自然与科技”、“教育与心理”四个模块,每模块下设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2学分。师范生必须在“教育与心理”模块修读4学分。通读和精读一些教育心理类名著,研读一些名校长、名教师的成长事例,以增强他们对教育、教学、教师的理解,对中小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心理的认识,强化他们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信心。

教师教育类课程分为理论类课程、研究与拓展类课程、实践类课程,总学分28。其中理论类课程8学分,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8学分,实践类课程12学分。师范生通过对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增强育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具有改革创新精神,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学会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中小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实施以赛促练,促进技能提升。训练是学生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径。为了调动学生日常训练的积极性,我们引入了竞赛机制,以校级、省级、国家级、国际级四级别比赛为载体,构建公共基础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综合创新竞赛三层次竞赛体系。不同级别、类型的系列竞赛既为学生训练及才华施展提供了平台,又培养了他们的反思精神,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提高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4)优化平台建设,提供条件保障。实验实训平台是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物质条件,也是激发学生自主性、促进合作的舞台。学校建有25个微格室及多个多媒体素材制作室的广东省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采用预约式管理。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建有物理学科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数学科学学院建有数学建模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化学、生物、计算机、教信等学院均建有多个科技创新实践室。此外,学校成立“华南师大—普通中小学”协同发展发展联盟,发展了遍布奥东西北珠三角地区的180所名校(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为主)作为教育实践基地。这些实验实训实践平台不仅解决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需的物质条件,而且形成了一系列促进师范生自主训练、合作交流的管理制度,促进了他们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5)改进教育实践,拓展实践知识。针对以往教育实践目标的模糊性,我们构建了“分段式、层次性四年一体”实践模式。该模式强调教育实践贯穿大学四年,不同年级的实践要求、内容、形式不同,但相互之间又是连贯、一体的。如大学一年级的目标是感悟,通过寒暑假对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进行访谈区分出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特质和行为的异同,为后续的学习明确方向。大学二年级的目标是领会,通过课堂观察了解课堂教学环节和规范,体验教学激情,领会教师课堂教学技巧,增强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动力。大学三年级的目标是掌握,通过微格教学或传统训练掌握必备的教学技能。大学四年级的目标是提升,通过到基地学校扮演教师角色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教学技能。

我校教育实习分为常规实习和顶岗实习,无论是常规或者顶岗,均采用混合编队形式,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实习队到基地学校开展实习。常规实习安排在国家示范性高中或广东省一级学校进行 ,时间为2个月。参加这种实习的学生,他们能享受到优越的教学条件,能得到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的指导,能参加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他们在实习中的所见、所闻、所为会强化其成为一名骨干专家型教师的欲望。顶岗实习安排到革命老区或边远山区的农村中小学进行,时间为4个月。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他们能体会到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艰苦,能感受到留守儿童的需求,能体验到通过自身努力而促进学生行为与学业改进带来的喜悦。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了他们对美好教育追求的情怀,增强了他们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决心和信心。双元的教育实习满足了不同学生群体的实习需要,为学生实践性知识的增加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上一篇:收房法律问题下一篇:低年级语文组研讨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