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及实践分析

2024-10-06

构建及实践分析(精选12篇)

构建及实践分析 篇1

摘要:自主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探究型数学课强调学生探究,还强调“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和交流,收获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本人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多年,对课堂学生自主探索模式有研究,下面我与大家分享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主探索模式,构建及实践分析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学指导中的主要部分,学生在整个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但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来完成教学成为重要内容.本文从七个方面,以学生为主要对象,针对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构建学生的自主探索模式,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形成自主学习精神,数学教师就要根据课本内容知识创建合理的问题情境.对问题的创建可以利用一些图标、模型以及实验,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践知识,并引导学生能积极进行思考.在其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根据教学情境创建一些问题,然后学生对已经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解决.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存在一定限制,在对问题处理期间面临较大问题.所以在问题情境教学中,能在认知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思考意识,使学生能主动思考知识、解决知识.例如:高中数学北师大版教学中学习初步立体几何知识期间,教会学生加深对简单几何体、三视图以及直观图的认识,教师对这部分知识实施教学期间可以为学生在生活中找相关的对应模型,这样学生不仅能直观的认识几何体,还能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学生发挥自主探索

高中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是一系列的问题教学,如:数学概念、对数学知识的判断、数学计算以及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等教学内容.针对这些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分解,分为多个小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能够主动查询数学资料,并通过仔细观察、分析以及实验等过程,加深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以及定理证明的理解,并利用相关知识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而且,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数学教师还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将问题中的乐趣、机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知识探索能力.例如:根据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在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知识期间,根据N项和公式进行推导,并利用错位加减法来进行求解.针对该问题,数学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研究是否还有另外一种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分组实施讨论

分组讨论学习能帮助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学生在与教师进行讨论与交流期间,能降低教师的权威性,学生能针对相关的数学知识大胆发表意见,并充分展示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整体的思维能力.而且,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思路问题进行点评,并给出合理意见,使学生根据问题的讨论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例如:根据北师大版的高中数学知识,在学习抛物线、标准方程期间,根据抛物线的具体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能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

四、学生自主提问

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他们对问题自主提问,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要鼓励学生在课程上对知识自主提问,并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发挥想象,从而积极进行思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能积极提出问题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要手段,例如:在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期间,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举出一些例子,然后针对例子的相关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并让学生利用该知识中的规律,举出合适的例题.在这种自主提问教学中,不仅能形成问题提问的较大随意性,还能提升学生提问水平和思考能力.

五、教师科学指导

教师科学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分析问题、掌握问题的变换规律,并根据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但教师在指导期间,不能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引导学生自主对问题进行分析,给出学生一些思考思路,使学生能在自主思考问题过程中找出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利用“现想推理”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自身思维发展中得到锻炼,也锻炼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解决能力.

六、实施变式训练

为了使学生能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期间对知识灵活运用,数学教师就要利用一些典型例题、习题为学生实施变式训练,特别是一题多变以及多题一解等形式的习题,使学生能加深对该教学形式的认识.变式训练的教学形式能使学生利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提升自己的解题技巧,并使学生能快速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变式训练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还能增强学生的解题意识和解题能力.

七、自主总结

高中数学在课程教学期间,要构建学生的自主探索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在整个教学任务实施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环节实施总结.首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漏洞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对自己产生的问题进行扩展、优化,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结

由于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讲授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时间,而且,教师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学习状态.构建探索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剑.借助自主学习模式构建高效数学课堂[J].新课程(中学),2014(12).

[2]武长生.数学课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模式的实践[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4(Z2).

构建及实践分析 篇2

关键词:农业特色 环境科学 体系 实践教学

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是在湖南省内具有农业特色的优势学科,也是以农业环境为中心的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科学。构建符合社会对农业环境保护人才培养要求的环境科学实践教学体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构建及实践分析 篇3

关键词:服务类专业;职业能力;实践平台

一、服务类专业职业活动和人才职业能力特征分析

职业活动指的是针对是某一具体职业群,特制一项涉及到个人在工作过程消耗智体能的具体活动,职业活动研究以从事职业的人作为研究出发点和逻辑起点。职业活动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多因素构成的系统。

生产类职业活动中的人是直接作用于物。构成要素一般只包含了人、设备、产品等要素,并且工业类职业活动与顾客发生接触程度很小,如机械加工制造还是飞机设备维修等领域的职业活动,顾客参与程度很低。工作对象仅包含生产前的物料、各种生产加工设备以及最后的成品、半成品。而服务类职业活动与生产类职业活动特性迥然不同,服务多指服务工作人员和顾客之间的活动,顾客作为全过程的过程参与者,与工作人员间的互动程度高。

(一)服务类职业活动划分。服务类职业活动的核心要素是“人—人”间的关系。其构成要素“人”包含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有些服务类职业活动偏向于顾客的生理层面,作用于顾客的衣食住行,可以定义为“人—人具体”组合。如餐饮酒店服务类的职业活动,主要是针对顾客的餐食感官、体感舒适度等,如护理类的职业活动更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本身等。也有部分服务类职业活动主要作用对象是人的心理层面,可以定义为“人—人抽象”组合。如市场营销类的职业活动,主要是工作人员通过自身营销活动,使顾客的心理满足度提升并促使顾客购买其推荐的产品。

职业活动的工作对象除包括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外,工作对象还包括作用于物品或其他实体财产本身以及各类无形财产等。这些职业活动有别于“人—人”组合,主要作用对象是用户的所有物,但这类职业活动顾客参与度高,其服务宗旨归根到底是满足顾客的需求,或者说是为顾客解决满意的解决方案,其本质任属于服务类职业活动,可以定义为“人—财有形”及“人—财无形”组合。

以上划分主要参照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聚焦针对个体用户的服务类职业活动开设的专业。

(二)服务类专业共性职业能力分析。相对于生产类职业活动,服务类职业活动的根本属性之一是不确定性,这是由“顾客”变量的不确定性决定的。顾客参与度越高的职业活动,对把握顾客变量方面的职业能力也要求越高,服务类职业活动共性能力归纳如下:

1.匹配能力和客服能力是服务类专业职业能力的核心能力。顾客要素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服务类职业工作内容和方法上的不确定性,因而要求服务人员具备匹配工作任务与岗位知识的能力,如选择判断能力等。其次,服务活动的目标是提供给顾客满足其需要的服务,并非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制造,服务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必然包括客服能力。而客服能力的构成有两个核心要素:(1)较强的沟通能力。无论哪种服务工作,围绕顾客参与开展服务,实现服务人员与顾客间畅通有效的沟通都是服务人员必备的能力要求。顾客信息获取主要途径是通过与顾客互动沟通实现的,服务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不仅包含如会话等一般的交流能力,更体现在从业人员高水准的沟通技巧与方法,能从事商洽、谈判甚至是指导,更有甚者,工作任务本身都是语言沟通来促成的。(2)良好的顾客本位意识。服务类人才要求以顾客为本位,根据顾客的需求来设计服务过程,而不能要求顾客适应服务者。

2.过程控制能力是服务类人才的必备能力。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许多服务活动的工作内容及形式的多变性,因人、因时、因地,工作过程非标准化且复杂多变。服务专业的学生能否具有较强的过程控制能力已成为其主要的相对竞争优势,主要包括适情判断、顾客响应、信息处理、工作设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1)定制化的工作内容要求服务人员具备较强的工作设计能力。服务人员需具备根据工作环境及客户需求,综合顾客因素、可利用的资源、自己的职业能力等,即时设计工作内容的能力。如餐厅配餐过程中通过与顾客反复沟通,设计出满足顾客需求又符合企业利益指标的配餐方案。(2)定制化服务发展趋势要求服务类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注重顾客体验导致服务工作内容的定制性,必然导致服务人员提升自身个性化服务能力。创新在工作方法,才能满足顾客个性化体验的心理期望。服务人员与顾客间往往采用的是点对点互动模式,其时效性要求服务人员及时响应顾客需求,这也往往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关键因素。

(三)服务类专业个性职业能力分析。(1)“人—人具体”类职业能力注重感官敏感力。这一类组合职业活动中的辅助设备往往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的,如空中乘务、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护理等专业对接的典型性工作岗位都是此类型。该类组合中的多数岗位在整个服务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对于顾客的体感特征的细微观察,并提供符合顾客感官需求的个性化服务。(2)“人—人抽象”类职业能力强调语言的感染力。这一类组合中的多数职业并不需要太多的设备辅助,工作内容主要是传递信息及理念、实现有效沟通,工作方法主要通过服务人员的语言来影响顾客心理,促使顾客采取期望的行动选择,其语言的感染力直接影响工作任务完成效果。(3)“人—财有形”类职业能力侧重客户敏感力。这类组合的多数职业活动是直接作用于实体物品,也就是所谓的生产型服务行业,相对其他服务活动来说顾客参与度不高。该类的职业的活动重心是依据顾客需求,服务于顾客有形财产的过程。因此,探知顾客需求是服务质量的首要条件,客户敏感力是该类职业最重要的能力表现之一。(4)“人—财无形”类职业能力讲究数字的敏感力。这类组合的特殊性在于其与重要经济凭证、资金、文函的接触,数字的敏感力不光指精数学运算能力等,也不仅仅指诸多类似于点钞的技能,更多地体现在有效执行各类文书条例的柔性能力。

二、实践课程能力培养构建因素分析

(一)实践平台构建功能分析。职业院校实践课程的实施环境平台的主要依靠建设实训基地,职业能力需在与真实岗位情境一致的实训基地中得到培养。如何建设服务类专业实训基地,直接关系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品质。充分开发和利用院校模拟实训中心与企业真实岗位这两种场所,融工作情境于课程建设始终,是当前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的普遍策略。

市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模式转变的指向性因素,职业院校越来越注重社会、企业的人资需求,注重职业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实训基地不仅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单一目标,还承担着理实一体、知识整合的任务。实训基地的功能不仅是对学生单纯地进行技能训练,而是要以技能训练为主轴,融理论方法认知与职业情怀培育于一身。其设计也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设计再加以实施,而是要贯穿教学做一体,培育多元互动学习中的能力提升情境。

(二)服务类专业实践平台的培养取向分析。由于服务过程中劳动对象性质的差异性,不同组合类型的服务类职业对于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要求也各有侧重。结合服务类人才共有能力特征,以四个不同组合服务类职业为考量对象,实践平台的培养取向如下:

(1)“人—人具体”组合。对于该类组合,职业活动中的辅助设备是其工作任务的方法与工具,这类工具往往是直接与人体接触或作用于人体的。因此,实践平台的培养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工作辅助设备的合理运用及对顾客体征特征的认识和了解等。比如,空中乘务专业以各类客舱服务设备合理使用、客舱服务安全操作与依据顾客体征特征的识别判断的服务应对为主要实践内容。(2)“人—人抽象”组合。这类组合工作的核心是运用沟通能力来感染顾客,并实现影响顾客行动指向的目的。工作特征决定了实践平台应以校外真实岗位顶岗为主,培养重点是依据客户多样化需求的情境演练。能力培养中更多强调 语言艺术、消费心理学方面的实践演练,培养大众渲染力的演讲等,以及识别顾客需求的技巧等。(3) “人—财有形”组合。这类组合与生产型职业的特性比较接近,属于生产型服务业大类。因此实践平台能力培养注重客户的对象分析和规范化、流程化的服务操作,并侧重于增设寻找顾客需求,提升服务价值内涵等部分内容。(4) “人—财无形”组合。这类组合在四种组合中的特性比较明显,职业的操作流程对规范标准要求较高,同时由于服务载体多为文书类,因此实践平台的培养取向侧重于规范化工作流程及良好的文档、数据处理能力。

总体来说,“人—人抽象”和“人—财无形”组合共有的特点是设施设备依赖度低,实训环境的建设重点不是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而是情景模拟手段和校外顶岗实训平台的建设。而“人—人具体”组合和“人—财有形”组合对设施设备的依存度高,典型性岗位操作与实训情境的有机融合是职业能力提升的关键。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各类服务性专业因服务对象的特征因素不尽相同,其职业能力培养必然各有侧重。职业院校必须对接产业办专业,对服务对象的特征因素进行深度分析,设计并建设有指向性地实践教学平台,提升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晓春.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增值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5(6).

[2] 阎小平.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5).

[3] 胡晶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 2015(10).

构建及实践分析 篇4

1 基于母线负荷特性的预测系统的总体结构

1.1 系统的设计原则

本次研究中在基于母线负荷特性的预测系统的设计过程中, 应用了多层体系结构B/S以及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J2EE技术, 通过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应用, 本系统设计及应用的过程中, 能够有效的实现完全零客户端, 使得其安装维护过程中及升级工程非常的方便;并且系统中设立了有效的应用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 在网络化计算平台的基础上, 用户可以在远程登录的情况下, 开展负荷预测的计算、管理与数据查询等工作, 非常方面的实现大量有用数据的共享, 使得电网中的负荷管理工作能够实现敏捷化、科学化、自动化与信息标准化。

在实际的母线负荷预测系统的设计过程中, 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是:精益化、自动化、实用化的基本原则, 在整个预测系统的设计过程中, 坚持这些基本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其中的精益化原则主要是指, 应用当前所能达到的技术, 采取有效的措施, 最大限度的消除系统中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偏差, 举个简单的例子予以说明, 在负荷预测分析的过程中, 不能将负荷的波动归结为毫无关系的气象因素的影响, 这样设计出来的预测系统是很难保证其预测准确性的。自动化原则主要是指在整个母线负荷预测工作中, 应该采用相关技术, 尽量实现系统的自动化运行, 尽量的减少人工参与预测的工作量, 这对于系统运行效率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 对其实用化原则进行简单分析, 这是预测系统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设计原则, 这主要是指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 应该按照相关预测工作的实际情况, 最大限度的降低负荷预测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提升整个预测系统的工作效率, 如, 如果在电网的运行过程中, 有多个母线节点处出现了错避峰,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 应该坚持实用化的基本原则, 应用错避峰方案管理限电来对相关的负荷信息进行分析, 而不用对复杂错避峰方案进行查阅。

1.2 系统的基本架构

该预测系统在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应用于企业内部飞广域网中, 所有的服务器都放置于电力企业中, 相关人员可以在权限允许的情况, 通过企业内部的局域网进行WEB服务器的访问, 同时用户也可以在具有广域专网条件授权的情况下开展WEB服务器的访问, 以上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的用户可以采用拨号接入的方式, 与本次研究中的预测系统建立起有效的连接, 在系统登录的过程中, 需要应用指定的用户账号进行登录, 本次研究中的系统内部网络之间的通讯都要遵循HTTP通信协议。

本次研究中的基于母线负荷特性的预测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客户端与服务器端, 客户端的主要功能是:用户进入预测系统的主要工具, 用户可以通过在客户端进行各种操作来实现预测系统中的负荷预测、数据信息管理等各种功能;而服务器端的主要功能是:对用户的各种请求予以接收, 并实现大量数据信息的集中存储, 并要能完成系统中的所有的信息管理与分析预测运算。整个系统构建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三层体系结构, 服务器端的主要设备有: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网络接入等辅助设施, 其中的应用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业务逻辑层, 主要功能是:用户的接入、用户请求的接受及相关运算的执行, 在完成相关的运算之后, 还需要将运算结构返回给用户;数据库服务器是整个系统中的数据层, 其中包含有大型的关系数据库软件, 主要功能是:大量数据信息的存储、接受应用服务器的相关数据请求并配合其开展相关运算, 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 客户端是不与数据库服务器进行直接通信的, 所有的操作都需要应用服务器作为中间层来进行参与。客户端中主要的软件是浏览器, 用户在执行相关操作时, 只需要访问WEB服务器就能够有效的实现预测系统中的相关功能。

2 基于母线负荷特性的预测系统的主要功能

2.1 负荷的分析

在负荷预测过程中, 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负荷预测, 只有保证负荷分析的全面性与准确新, 才能保证负荷预测的准确性, 在负荷分析的过程中, 通常需要开展负荷相关性分析与负荷稳定性分析, 其中相关性分析主要是指应用序列的相关性分析原理, 将两条母线的一段实际负荷数据作为分析对象, 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通过开展相关性分析, 能够得到母线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能够为后续的偏差修正及负荷预测工作, 提供有力依据。稳定性分析主要是指对目标母线一段时间中的数据进行分解及成分分析, 对其中的波动性成分及可规律性建模成分进行提取, 从而对该段数据的可预测性及规律性进行评估, 对于预测精度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2.2 负荷的管理

本次研究中的基于母线负荷特性的预测系统, 在开展负荷预测工作的过程中, 需要应用到大量的数据信息, 这些数据信息是来自于电网运行过程中各个部分的, 其中包含有拓扑信息、电网参数、典型曲线、负荷特性、气象环境、负荷等各方面的数据信息, 做好这些数据信息的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需要系统能够对自动数据源所采集的大量数据进行有效的检验与辨识, 及时的剔除系统中存在的不良数据。保证负荷预测工作中个数据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对于预测系统预测准确性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2.3 负荷的预测

本次研究中给予母线负荷特性的预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有:负荷的预测、负荷的分析以及负荷的管理功能, 首先对其负荷预测功能进行简单分析, 在电网负荷预测工作中, 开展负荷预测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负荷预测得到一系列准确、合理、可靠性强的预测结果, 其主要的工作过程是:通过对被预测对象的历史资料的分析, 建立其有效的数学模型, 以便于对其发展变化规律进行预测, 所以在整个负荷预测工作中, 收集大量的电力负荷变化历史资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实际的数据采集工作中, 由于系统传输问题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 所收集的数据中容易包含较多的坏数据, 这些数据的存在会对负荷预测及分析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 极大的影响到了负荷预测的准确性, 对这些坏数据进行有效的修正非常的必要, 但是采用传统的人工修正方法是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的, 因此, 在预测系统设计过程中, 建立起了一套灵活性与适应性较强的负荷修正工具, 能够实现坏数据的自动检测与修正, 对于保证预测结果的正确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负荷预测工作中, 需要考虑大量与负荷变化相关的影响因素, 各种因素对于负荷变化实际的影响是具有显著差异的, 为了提升系统预测的精度, 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 会应用多元的非线性模型来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 并且为了提升工作效率, 该过程能够自动化的开展, 使得整个预测过程中的灵活性及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在本系统的负荷预测工作中, 会应用各种不同的算法结构建立起预测模型库, 在实际的预测工作中, 可以对母线负荷的历史数据模式进行有效的识别, 并开展有关的聚类分析, 并能够通过自适应机制对模型库中的各单一模型进行有效的分析, 找出最优预测参数, 同时, 还能够依据母线负荷特性构建出综合的预测模型, 在自适应机制的基础上, 获取综合模型的最优参数。之后, 在应用虚拟预测机制, 实现历史日母线负荷的虚拟预测, 对其精度进行有效的评估, 选取待预测日的最佳预测模型, 能够很好的解决母线负荷特性各异的问题, 具有非常好的预测性能。

3 结束语

电网运行的过程中, 其各项参数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尤其是随着电网建设规模的增大, 其复杂性也随之增加, 负荷预测是电网运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 建立起基于母线负荷特性的预测系统对于电网负荷预测工作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就结合相关实例, 对基于母线负荷特性的预测系统的结构组成及系统功能进行了简单分析, 对于电网负荷预测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建伟.母线负荷预测系统在山西电网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01) .

[2]赵燃, 康重庆, 刘梅, 成海彦, 黄文英, 陈志, 王强.面向节能发电调度的母线负荷预测平台[J].中国电力, 2010 (06) .

构建及实践分析 篇5

3.1确定实践能力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学院围绕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三种能力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在调查、研讨的基础上,各院系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实践训练基地的实际情况,组织老师编写单项技能实训教材、综合技能实训指导书等,在一定程度上为每个实践环节准备了实训教材,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3.2创新和践行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学院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为主、开放型的实践训练新体系,突出了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具有鲜明的特色。

3.2.1理论教学和实验(课内实训)教学融通合一。在实验(课内实训)教学层次上,以学院实训楼中的实验实训室与专业理论课教室合二为一以及新建并投入使用多个理实一体化教室为标志,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实验(课内实训)内容,通过边讲边做、边学边练,将“学做合一”落到了实处。

3.2.2实训教学与工学结合对接合一。在实训环节,根据培养目标的实际情况,对职业领域、岗位群等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确定,同时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培训要求,设计相应的实训内容。

3.2.3实习教学与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等全面合一。①顶岗实习。学院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积极为学生创造顶岗实习的机会,近3年,100%的毕业生顶岗实习在半年以上,其中80%以上顶岗实习在8个月以上,带薪顶岗实习学生占到毕业班学生的85%以上。学院建立了顶岗实习的校企共管共育机制,实施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和管理学生的制度,指导教师做到“跟踪到位、指导到位、作业文件到位”,进一步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②现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院对铁路施工工地进行充分的利用,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进行结合,同时安排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进行交替性授课,在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时,对实际的施工工期进行全面的考虑,进一步完成“工地变课堂,教师变师傅,学生变员工”,在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得到综合性训练。③技术服务。学院利用现有的师资、设备条件,积极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近三年学院承担了118项各类技术服务和科研项目,其中22项属于企业横向课题。

3.3建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学院通过实践、改革、总结,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首先结合各专业的实践训练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在实训过程中,根据训练项目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技能测试题库、综合技能测试方案等,同时采用国家考核和社会行业考核标准对国家统考、社会行业等进行考核。

其次是对评价考核方式进行确定。根据实践训练项目的实际情况,采用口试、笔试、识别等方式进行考核,同时增加相应的社会评价,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质量评价的社会化。

再次是对实践训练结果的评价形式进行确定。根据实践训练项目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必须取得相应的证书,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而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就业、创业的能力。

4结语

陕铁院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促进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协调发展,近几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届毕业生已有82.37%被多家企业提前预定,学院的“出口畅”带来了“进口旺”,在招生方面,该院连续几年都表现出良好的形势,无论是第一志愿人数,还是录取的分数线,以及新生报到率等,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锻炼和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知能俱丰”的双师素质队伍,促进了学院教科研工作,教师科研成果斐然。

综上所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一定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设计,在构筑实践教学体系时,需要综合分析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帮助学生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淑欣.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 (24):85一86.

[2]杨洪林.对改革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07

构建及实践分析 篇6

一、对国库会计分析的界定

(一)国库会计分析的涵义

国库会计分析是国库会计核算的延伸,它是根据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国库核算结果和国库会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剖析、评价、预测,对国库会计核算及国库资金的运行情况进行描述和反映的一系列活动。从这个意义上,国库会计分析应是一个涵盖国库统计分析的广义概念。但在实践中,国库统计分析工作已开展多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分析体系和指标框架,在此情况下开展国库会计工作,必须区别于国库统计分析,着眼于统计分析范畴之外的内涵,形成国库会计分析的特点和方式。

(二)国库会计分析的目标

由于国库会计分析来源于会计核算资料,它必须服从于国库会计工作整体,因此国库会计分析的目标应当与国库会计的目标相一致。国库会计的目标为“严格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如实反映和监督国家预算收入的形成和支出过程,提供国库资金现金流量和存量信息,从而反映、监督和促进国家预算的执行,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为国家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订、执行和调整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因而,国库会计分析的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准确反映国库财政预算收支任务的执行情况;二是反映国库内部管理的相关信息,为加强国库内部控制与管理提供参考;三是反映我国国库改革及国库业务体系运行情况,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库管理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信息。

二、国库会计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国库会计分析要素。

1、会计报表。包括日计表、月计表、年报表、会计账户余额表等。会计报表分析反映国库会计核算中相关会计科目、会计账户的借贷方发生数及相互的国库资金流转变动情况。

2、预算收支报表。包括一般预算收入报表、财政调拨收入报表、一般预算支出报表、财政调拨支出报表、财政库存报表、退库报表等。预算收支报表分析反映国库资金存量情况。

3、财政支拨退库凭证。包括一般预算拨款凭证、财政集中支付清算凭证、退库凭证、财政集中支付清算凭证等。财政支拨退库凭证分析反映国库资金的流出明细情况。

4、缴库凭证。包括税票、缴款书、电子税票清单、调库清单等。缴库凭证分析反映国库资金的流入明细情况。

5、其他会计资料。包括各类登记簿、财政部门提供的部门预算支出计划、对预算外单位拨款的指标文件等。其他会计资料分析反映预算资金的收支、资料交接、人员变动等情况。

(二)国库会计分析的内容。

国库会计分析应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1、资金流入情况。主要包括资金流入结构、来源、类别的分析,如分不同金融机构;分国税、地税、财政、海关等征收机关;分本级税入、退库退回、支出退回、中央返还跨地区所得税收入、还款收入等方式。

2、资金流出情况。主要包括资金流出结构、途径、类别的分析,如分拨往不同金融机构或地区;分拨款、退库、集中支付、国债兑付等类别;分拨往预算单位、非预算单位类别;分拨往预算单位、财政专户和商品与劳务供应商账户等类别。

3、资金存量情况。主要包括国库库存均值、结构分析及财政专户结构分析,如国库库存存量波动情况及变化规律;分地区国库库存的组成及变化;财政专户资金的数量及分布情况等。

4、国库会计状况分析。主要包括会计岗位设置,执行会计政策、财政政策、制度规定时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国库资金风险的分析。

(三)国库会计分析方法。

国库会计兼具人民银行会计和预算会计的特征,一方面,其分析方法可以采用一般的财务会计分析方法,比如通过分析会计报表、业务状况报告表、会计凭证和登记簿等相关会计资料进行信息提炼、数据加工和处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依据国库会计所特有的财政收支的特点,吸取和借鉴国库统计分析的方法,比如建立国库会计分析指标、采用动态和静态分析法对进出人民银行的预算资金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等等。基本分析方法:一是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期报表数据与上期、上年同期数据,揭示项目变动及趋势;二是结构分析法。计算项目数据占总量数据的比重,揭示个量与总量间的关系及变化;三是趋势分析法。考察项目数据在不同时点上的存量变化,揭示其变化趋势(一般以趋势图直观反映);四是因素分析法,综合分析影响项目数据变动的相关要素,揭示各因素对该项目数据变动的影响程度,分析该项目数据增减变动的原因。

三、国库会计分析的实践

基于以上思考和分析,我们结合业务实践,尝试开展了以“凭证-登记簿-账户”为载体,以“政策分析-监督管理-决策参考”为目标的国库会计分析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分析收入退还书,关注税收政策执行效果。会计凭证及附件是会计工作的原始要素,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信息。在大量的国库会计凭证中,收入退还书除了日期、金额等会计基本要素外,还包括退税企业、退税科目、退税级次等政策因素。为此,我们选择了“收入退还书”作为会计凭证分析的重点,指导辖内国库建立收入退还书台账,对收入退还书上的企业、科目等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对企业性质、退税科目、分成比例等要素进行聚类分析,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国家退税政策、退税计划进行比较,分析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形成定期外部报送制度,每年须向各级人大、税务部门报送退税分析报告,为政府部门提供参考。

(二)分析柜面登记簿,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国库会计除了反映预算执行的职能外,还有监督商业银行及时缴纳经收税款、合规开展集中支付资金清算的重要职能,指导辖内国库建立柜面监督反馈机制,对柜面监督登记簿所反映的不合规业务按照代理银行、业务种类进行定期分析整理,在季度“商业银行代理国库业务联席会”上予以通报,对于频繁出现差错的代理银行,开展约见谈话。通过以“柜面监督登记簿”为载体,分类分析商业银行业务差错原因,并对强化风险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极大提高了代理银行对国库业务的重视程度。

(三)分析库存账户信息,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奠定基础。账户是资金流动的集散地,而国库账户则反映了地方经济的荣与枯,我们利用国库库存账户资料,建立了国库库存资金变动季度分析制度,对国库资金流入流出及存量信息开展序时分析;同时,对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操作时机、投放规模的合理化选择进行了充分论证,为未来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开展提前打好基础。

构建及实践分析 篇7

一、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公司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对资源进行组织协调, 以完成特定经营目标所形成的能力, 它是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综合能力, 是支持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它将通过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产品开发和服务质量等体现出来。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新资源进行创新的能力, 包括研究开发能力、不断创新能力、组织协调公司内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经营的能力。

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不同于一般企业之处。首先, 保险企业无法依靠市场的分割或垄断建立核心竞争力。其次, 保险商品无法申请专利, 竞争对手是否推出这样的产品取决于对手的模仿能力和对产品市场前景的判断, 产品创造价值的多少, 不但取决于产品的设计, 还取决于服务的构成及附加服务的质量。再次,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 保险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品牌”的竞争。所以, 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于对手所难以模仿和获得的素质。就保险业的发展特征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开始从强调保险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或者说支配市场份额的能力, 转向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多种多样的, 综合国内外保险界人士的观点, 构成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各种因素, 归纳为表1 (1) :

核心竞争力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各保险公司可以从其典型的价值链中寻找其核心竞争力。保险公司的典型价值链为:

二、构建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建立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方面, 我们能够从定量上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和状况;另一方面, 核心竞争力指标将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劣势, 为制定竞争战略、改善经营管理、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 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1. 重要性原则。

不同的指标反映不同侧面和内容特征, 且对于某项具体的经济活动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有较大的差别, 选取指标时应考虑对核心竞争力影响的重要性, 即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程度, 做到所选指标个数不很多, 但严格区分主次, 取舍得当, 突出直接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

2. 可操作性原则。

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适应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 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

3. 科学性。

要求设计的各指标必须概念确切、含义清楚、计算范围明确, 既能系统科学地反映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全貌, 又能在某一方面提示对核心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4. 可比性和相对稳定性。

核心竞争力指标应在企业间普遍适用, 其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可比, 同时为研究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情况, 其指标前后时间不宜变化太大, 具有相对稳定性。

5. 目的性原则。

设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 衡量企业竞争力的状况, 找出企业竞争力弱的原因所在, 指出改善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 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6. 全面性原则。

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显在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不仅要反映企业竞争力的“硬”指标, 还要考虑企业竞争力的“软’指标。

7. 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

对定性的指标要明确其含义, 并按照某种标准对其赋值, 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

(二) 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定量指标 (即测评性指标) 和定性指标 (即分析性指标) 。测评指标分为两类, 一类是可以直接计量的指标, 另一类是难以直接计量的因素。对不能直接量化的因素, 用一些间接计量的指标来反映。从企业核心竞争力测评的目的来看, 测评指标要有综合性, 指标数不要太多, 力争用数量不很多的测评指标就可以基本上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果反映出来。分析性指标一般能够更详细具体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竞争力状况。这些指标可以解释企业为什么有竞争力, 或者为什么缺乏竞争力。测评指标所反映的是竞争的结果或者竞争力的最终表现, 而分析性指标所反映的是竞争力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

1. 定量指标。

(1) 盈利能力指标。资产利润率通常被用来衡量某一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 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指标。 (2) 运营能力指标。只表明短期盈利能力, 若评价持续盈利能力, 还要看保费收益率和资金运用率。资本充足率反映了保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3) 市场占有能力指标。市场集中度对保险企业竞争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过高或过低竞争力都不强。赫芬达尔指数是衡量市场集中度的常用指标。 (4) 偿付能力指标。保险公司负债经营风险产品的特征, 使得偿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否保持可持续竞争力。 (5) 信用级别指标。信用级别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因素、财务因素和管理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评级, 通过检验保险公司产品创新能力、销售能力、服务水平、管理效率等众多指标, 综合反映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见表3。

2. 定性指标。

(1) 产业创新能力:在产品开发方面, 中国的非寿险险种多年来一直停留在车险及第三者责任险、企财险、家财险等有形财产险种的经营上, 而保证险、信用险等无形利益险种处于较低的水平。据资料调查显示, 瑞士、英国每年有300多个新险种投入市场, 险种更新率为23%左右, 而我国的险种更新率仅为16%左右。险种的快速更替, 顺应了市场需求, 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产业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产品开发上, 还表现在技术等方面的创新, 比如承保技术、风险管理、分散技术等的创新, 就直接影响公司及保险产业的经营稳定性。 (2) 企业管理能力:法人治理机制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关键指标。良好的法人治理机制是打造核心竞争力和提高经营绩效的必要条件。当前, 我国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法人治理机制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 (3) 合理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目前, 我国非寿险企业股权结构呈现两个极端, 或者过于集中、一股独大, 或者过于分散。将股权结构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评价指标, 进行分析评价, 有助于企业优化股权结构, 改善治理结构, 提升保险企业竞争力。 (4)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是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作为服务行业的保险公司生产的是无形产品, 这就决定了“人本因素”在整个无形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的重要性。 (5) 销售和服务能力:客户服务方面, 非寿险企业是典型的服务性行业, 加强服务管理、提高服务水准和提升顾客满意度, 对于非寿险企业提高盈利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企业和产品的重要标志, 高价值的品牌会在消费者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忠诚度, 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强企业和产品的渗透力。具体见表4。

三、中国人保 (PICC) 与美国国际集团 (AIG) 运营的比较

美国国际集团 (AIG) 是世界保险和金融服务的领导者, 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性保险服务机构, 业务遍及全球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 其成员公司通过世界保险业最为庞大的财产保险及人寿保险服务网络, 竭诚为各商业、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服务。人保财险PICC是国内最大的非寿险公司, 在非寿险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主导着非寿险市场的发展。公司主要经营财产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业务, 在大型商业风险、政府采购、行业统保等集中型业务以及车辆保险、家财险等分散型业务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作为国内第一家海外上市的金融企业, 人保财险于2003年11月6日在香港成功发行股票。公司在海外上市后, PICC进一步成为国内、国际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知名品牌。

从表5中可以看出, 中国人保 (PICC) 与美国国际集团 (AIG) 在组织架构、产品开发、市场运作、培训、监控体系、薪酬和激励制度等方面具有较大差距。同时根据标准普尔报告显示, 近年人保财险的承保表现有所转弱, 目前公司的承保表现一般。人保财险的整体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 过去五年的收入回报率 (不包括已实现的投资收益) 为2%至4%。人保财险的投资趋向属保守, 但其投资资产素质较国际平均水平为低。2004年人保财险的总投资收益率由2003年的2%下跌至1%。在2003年11月首次公开招股后, 人保财险的资产负债状况得到显著的改善。2004年底, 该公司的股东资金总额为165亿元人民币, 在首次公开招股前则为100亿元人民币。尽管在2004年由于高增长而未能令公司的资本充足率相应提高, 但与其首次公开招股前偏弱的状况相比, 其资本充足率已提高至较稳当的水平。这可反映于该公司2004年底的股东资金与净保费收入比率虽然由2003年底的38.2%下跌至31.3%, 但与2002年底的27.7%相比已有改善。随着索赔模式的改变, 人保财险可能需要以较资产增长为快的步伐扩大其理赔准备金规模, 这将对该公司中期的整体利润率和资本充足率构成压力。

PICC在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具有代表性, 从以上比较中, 我们可以看出PICC与AIG竞争力的差距, 因此, 要想在今后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提高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四、培育我国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通过中国人保 (PICC) 与美国国际集团 (AIG) 的运营比较, 可以看出制约我国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瓶颈,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我国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一) 鼓励非寿险企业走专业化道路

促进市场主体走专业化道路是综合性经营的必要条件, 是提升我国非寿险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优化非寿险市场结构出发, 应当注重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性的保险市场主体, 大力促进管理人才、核心技能和产品服务的专业化。一是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像专业化发展。在我国保险市场现有的市场格局下, 应该培养各市场主体的专业化特色优势, 注重在专业领域培育技术实力。二是根据结构调整和细分市场的需要, 在市场准入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继续鼓励发展一批专业性的财产保险公司。三是推进非寿险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专业化, 发展一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理赔公司、客服公司等中介主体, 用市场交易取代内部分工, 使市场主体更加关注专业化经营, 增强行业竞争力。

(二) 加强信息化建设

继续推进业务运营系统的重构、整合和改造, 建设核心业务系统、数据仓库、渠道系统、交换系统、财务系统等多个系统;加快数据集中的步伐, 以数据仓库为基础, 借助OLAP、数据挖掘、模型库等工具, 形成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 提供多种形式的决策支持和分析, 尤其是增强市场分析、客户分析、财务分析、风险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 加强信息技术在保险业风险管理、决策支持中的应用, 带动企业组织架构按照信息化流程进行调整, 提高保险经营管理水平, 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 完善资金运用体系

1. 改善资金运用环境。

推动资本市场改革,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拓展债券市场, 进一步为保险资金运用开拓新的空间。

2. 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

加强对财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的监管;加强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内控的监管;完善监管手段。

3. 开放中长期投资项目。

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的情况来看, 由于比较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 致使无论资金来源何处、期限长短, 大多用于短期投资。开放投资期限较长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产业投资。

(四) 改善非寿险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1.优化股权结构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坚实基础。优化股权结构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远化方式进行融资, 在优化股权结构、增资扩股的过程中, 要谨慎选择保险公司的战略投资者, 要选择那些势力雄厚、对保险公司业务经营能够产生协同价值、长期稳定的战略投资者。

2. 加强董事会制度建设是完善保险公司治理机构的关键环节。

3. 加强保险公司竞争性经理人市场的培育是完善治理结构的重要外部条件。

4. 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的合规性制度建设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约束机制。

5. 明确公司监事会定位, 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

6. 通过采用集团控股的组织模式来提高民族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可取的有效途径。

(五) 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

是否拥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要留住人才, 必须激励与约束并行。

1. 激励措施:采取绩效工资制;安排职业培训和晋升机会;创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2. 约束措施:福利待遇的约束;培训和晋升机会的约束;劳动合同的约束。

(六) 提高服务能力

产品竞争和服务竞争相比, 服务竞争更为重要。保险行业归根到底是服务性行业, 作为一种风险规避手段, 服务是保险行业的核心内容。周到齐全的服务不仅是吸引潜在客户的重要因素, 也是巩固现有客户的主要因素。因此, 非寿险企业应该在日常经营中逐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公司服务文化, 以客户需求为经营宗旨, 以客户满意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拓展服务内容, 提高服务质量, 把客户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唐运祥 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几点思考[J]金融时报2004, (11) :12-15

[2]石新武 开放条件下的保险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4-270

[3]邹平, 刘虹 中国保险改革发展启示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3-67

[4]王宪 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命运[J]中国保险2005, (09) :12-14

[5]中国保险年鉴2003 2004

[6]唐运祥 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2004)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0-150

[7]张胜, 路风 企业竞争范围与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范式的解释[J]世界经济2003, (09) :20-24

[8]林江 引入外资后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59-360

[9]陶存文 保险公司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114-270

构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实践分析 篇8

1. 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现状分析

2007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充分肯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大意义, 并提出加大财政投入的原则, 以期扩大受助学生比例, 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目前我国国家大学生资助主要有扶贫济困的经济目的、激励上进的教育目的、引导人才流向的调节目的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政治目的等四个方面[2]。以笔者所在广东G大为例, 以扶贫济困为目的资助主要有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 以激励上进为目的的主要有校内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 以引导人才流向为目的的主要有学校一些龙头专业单独设立的奖学金, 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目的主要有临时性专项补贴、勤工助学等。作为广东省招生规模最大的广东G大, 在校生人数在4万以上, 学校贫困生的比例在20%以上, 学校贫困生人数在8000以上。可以说, 正是国家—社会—高校的多层次多种类资助政策使得这8000多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2. 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建设的意义与必要性

我国高校资助体系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 为公民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为建, 它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发展, 关系到广大公民机会均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国家一贯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 建设优化高校资助体系, 是党中央“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原则的具体体现, 是“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此外, 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有利于维护校园及社会的稳定, 提高高校学生对国家对党的信任感和热爱感。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是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 更是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3.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普及及深入, 更多学生受惠于政策, 顺利完成学业投身社会建设的同时, 学校资助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

3.1 对贫困生的界定模糊, 难以有明确的标准。

要实现对贫困生的资助, 首先要明确什么学生可以被认定为贫困生。然而,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贫富差距较大, 对家庭的实际收入水平无法确切得知, 缺少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科学界定[3]。例如有的学生在生源地并不属于困难户, 而在高校所在地由于消费水平高难以支撑学费及生活费, 这样的学生到底算不算贫困生还难以达成共识。目前多数学生以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家庭证明作为贫困生身份认定依据, 而实际上多数民政部门对于大学生办理贫困证明持“鼓励”态度, 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

3.2 高校提供的资助机会供不应求, 难以满足贫困生的需求。

2013年9月, 教育部公布的2012—2013学年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情况的统计数据中显示:在这一学年中共有2139万名学生受到各种资助, 资助总额为574亿元, 人均受到资助2683元。目前国内普通高等院校的学费大约在7000至8000元之前, 有些专业学费甚至在1万5以上, 学生所获得的资助莫说学费, 即使是平摊到9个月, 每个月不到300元连生活费都难以解决。随着高校扩招, 国家虽然不断加大学生资助的投入, 但由于基数问题, 难以满足贫困生的资助需求。

3.3 资助工作停留在助人而非育人, 缺乏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

高校贫困生人数增多, 学生资助工作繁琐, 工作要求细致, 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部和辅导员共同完成, 人手配备不足等原因导致对贫困生的资助主要停留在经济物质层面, 缺乏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注和培育。不少贫困生接受国家学校的资助, 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 却引发了自卑等心理问题[4]。部分贫困生对高校的贫困生公示政策表现出了焦虑和抑郁的情绪障碍, 归根到底, 这与高校缺乏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有关。

3.4 部分贫困生诚信意识的缺失使得高校资助工作遭遇尴尬。

高校资助工作的目标与意义在于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 为贫困生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部分贫困生诚信意识的缺失使得资助工作陷入尴尬境地。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例, 部分学生怀抱机会主义, 本着“不贷白不贷”的想法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占用了贫困生接受资助的名额。更有部分贷款学生毕业之后玩“失踪”, 故意更换联系方式, 以逃避学校和银行的催款, 造成违约现象。

4.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效路径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 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学生的共同努力, 其中, 高校任重而道远。

4.1 高度重视, 使学生资助工作制度化。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学校层面必须对资助工作引起高度重视, 通过资助工作的制度化, 实现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化。以广东G大为例, 学校制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 建立学校—学生工作部—学院—年级—班级五级认定工作机构, 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为特别困难、比较困难、一般困难三个层级, 并分别制定认定标准, 执行班级—学院—学校三级公示制度,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库, 由学生工作部和学院负责监督与管理, 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困难学生档案库的在库学生。资助工作的制度化使得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合理, 作为国家助学体系的有力保障, 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 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 正是奖励资助制度的合理规范化帮助实现了学生“零投诉”。

4.2 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鼓励贫困生学会“自助”。

在目前多元化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 勤工助学是唯一一个非直接性给予型的资助, 具有助学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多重功能[5]。学校提供的参加校内的助教助研及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勤工助学岗位, 不止能够为学生提供资助机会, 更有利于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实际实践结合起来。

4.3国家—社会—高校协力助学, 为贫困生创造更多资助机会。国家应鼓励企事业单位在高校设立奖助学金, 并给与这些单位政策性的鼓励, 营造企事业助学的良好氛围。学校应积极联系有能力的校友在母校设立奖组学金, 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 以国家资助为主, 国家、社会、学校相结合, 共同出力为贫困生创造更多的就学机会。

4.4以资助工作为契机, 加强学生德育工作。随着国家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不断深入, 新时期对资助工作的要求再不仅仅停留在“助学”上, 而是在经济援助的基础上, 充分理解、尊重贫困生, 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 注重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充分利用资助工作平台, 做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培育, 教导贫困生学会感恩, 正确看待自身家庭的贫困, 分析造成贫困的原因,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传递社会正能量。此外, 邀请出身贫困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 引导学生坦然面对自己, 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 树立坚强的人格品质[6]。

4.5加强人文关怀, 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学费制度改革之后, 急剧上涨的收费要求不止给学生带来经济上的压力, 更加引起学生自卑、焦虑等情绪障碍, 造成贫困生人际交往不融洽、学习能力低等现象。因此, 需要重视教育学生清楚认识贫困并不可耻, 逆境更能锻炼人的意志, 在逆境中成长, 贫困也会带来精神财富。此外, 高校应定期组织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高校贫困生往往对自身的要求高, 很多贫困生“出人头地”的想法强烈, 承担着比普通学生更大的压力。因此, 注重培养贫困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压能力, 引导贫困生学会宣泄以排解压力和苦闷, 以坦然豁达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摘要:近年来, 随着高校高校扩招,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 正是学生资助体系帮助许多贫困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然而, 我国高校资助系统仍存在改善的空间, 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 分析了高校资助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学生资助工作的意义的基础上, 提出高校资助系统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校,资助体系,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建奇.1983年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的演变[J].现代大学教育, 2003, (1) .

[2]赵力.关于中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

[3]王磊, 董双印.经困生认定工作浅析[J].创新教育

[4]霍仙丽.加强人文关怀完善贫困生助学贷款体系——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 (1)

[5]张蕾.高校勤工助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9

中学服务型领导的模型构建及实践 篇9

一、服务型领导概念的界定

罗伯特·K·格林利夫最早提出了“服务型领导”概念, 服务型领导 (Servant leadership) 又称为仆人型领导。所谓“服务型领导者”就是那些能把他人的需求、愿望和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上的领导者, 是那些首要动机是服务他人而不是领导和控制他人的领导者。服务型领导急别人所急, 以满足别人需要为己任。

服务型领导的目的在于使受到领导服务的人有所收获, 即他们得到服务之后, 体魄变得更加健康, 身心更加自由, 心智更加聪慧, 更加善于自我管理, 自身更情愿为他人服务。

笔者认为:中学服务型领导的内涵要把“领导”与“服务”的责任同时放在心中, 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从而把“服务型领导”具体理解为“领导即仆人”、“以服务为宗旨的领导”、“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等。

二、服务型领导相关理论的支撑

在《领导的公仆意识》一书中, 作者格林利夫谈到服务型领导的内容:服务型领导的内涵、危机与机会、个人动机、语言表达能力与想象力、战略撤退、说服而非制服、观念革新、治愈创伤、权力与权威的利与弊等。美国学者拉里·C·斯皮尔斯、米歇尔·劳伦斯还提出了服务型领导的特点。南洋理工大学张延明教授还在其讲授的《教育领导学》课上提出了八大原则等等。

1. 服务型领导的特点

善于倾听 (服务型领导的基础) , 移情 (换位思考的艺术) , 疗治创伤 (保持高昂士气) , 清楚意识 (了解自己感知世界) , 善于说服他人 (以终为始) , 概念性思考 (站得高, 看得远) , 预见能力 (指明前进的道路) , 服侍 (责任心和共同管理) , 下属成长 (致力于人的成长) 和义务等方面, 并认为“服务型领导”的这10大特征是相辅相成的[1]。

2. 八大服务原则

原则一:清与廉。清意清白, 廉意廉洁。清廉的意思就是清正廉洁、奉公守法。不损下, 不损公, 清正为根, 勤廉为本。公生明, 廉生威。清廉者, 两袖清风, 一身正气, 天下行。

原则二:制与度。制度即为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易经》:天地节, 而四时成。节以制度, 不伤财, 不害民。要“制”得合理合情, “度”得中规中矩, 做到制度的制定环节与尺度把握的和谐统一。

原则三:福与利。福利指享受的待遇及利益。生活上的利益, 特指照顾职工生活利益。福意幸福, 大多指精神层面的感受;利即利益, 多指物质层面的满足。服务型领导要兼顾二者, 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幸福指数。

原则四:培与养。培养意以适宜的条件促使其发生、成长和繁殖。这里专指领导培养下属。《易经》:天地养万物, 圣人养贤, 以及万民。领导慧眼识才, 注重培养, 注重传承, 积蓄力量。培养接班人宜养贤、养正。

原则五:乐于先民。《易经》:“说以先民, 民忘其劳。”领导工作之本悦于民, 使民乐。这就要求领导以身作则, 乐意走在前面, 以服务为宗旨。

原则六:民情为镜。《尚书·周书》:“人无于水监, 当于民监。”领导的举止行为, 乃至决策等, 一定要基于民情, 从实际出发, 为了民乐而为;要时时反思, 察看民情, 悦则推, 怒则改;顺民心, 达民意, 和谐而前。

原则七:尊与严。尊意尊重, 严意尊严。尊重指敬重, 重视。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 是领导开展工作、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尊严就是权利被尊重。尊重看人品, 尊严看人格。领导应亲君子, 远小人, 让每位员工都有尊严地生活。

原则八:不偏不激。偏意偏颇, 激意过激。偏激意为思想、言论等过火, 不适当。领导在管理过程中要深入实际, 要系统思维, 统整全局, 兼听则明, 广采贤言;切不可一叶障目, 一语塞听, 偏听偏信。

笔者就十大特点、八大原则, 结合自己理解进行了适度诠释, 以期对笔者提出中学服务型领导模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中学服务型领导模型的构建

基于上, 笔者提出中学服务型领导模型为:

模型内涵:中学服务型管理模型有三个维度, 即对己、对人和对事。在实践过程中, 对己指的是服务型领导针对十个特点的自我修炼,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这些方面的素养, 诸如善于倾听、预见能力等。对人是指服务型领导要有服务师生的意识, 要使师生间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关系, 要利用自己修炼成的素养, 诸如移情、服侍等, 主动为师生幸福生活献计出力, 同时也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诸如尊与严的原则, 尊重每位师生员工, 以人为本等。对事是指遵循原则, 依托自己的素养, 公平公正行事, 勤政廉政, 依法治校等等。

服务型领导在三个维度模型的实施实践中, 要融入动态治理理念中的三个能力, 即前瞻思考、反复思考和换位思考能力, 三种能力对三个维度中相关内容的实践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因为三种能力会使你的思考缜密, 考虑更全面, 决策更科学。前瞻思考指识别环境中的未来发展趋势, 理解其对社会经济目标的重要性, 及识别社会利用新机遇和处理潜在威胁的战略投资和选择的能力。反复思考指面对现有战略、政策和规划的绩效的现实情况, 并对其进行重新设计以取得更好的质量和结果的能力。思考的时间框架是从现状到未来, 由内到外地分析如何将现有政策和规划的绩效与理想的意图和结果进行比较。反复思考的目的在于识别环境的变化。换位思考是指跨越传统界限和边界, 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思想为自己所用, 它让人们思考如何创造新的联系, 如何用新的方法重组不同的思想以创造解决新问题的方法[2]。

下表仅以动态治理的三种能力, 在“对己”维度的相关方面融合, 使该方面的修炼更有实效, 如在培养下属方面, 前瞻性思考就是能为下属规划好美好的前景;反复思考就是根据其现状与未来目标的差距, 给予最佳的帮助;换位思考就是对其过去存在的问题, 有足够的包容心态, 择其长, 避其短, 发挥优势, 人尽其才等。

(注:★★表示动态治理中的能力有益于个人特质, ◇★这个表示二者无融入关联)

在我们模型的实施中由三大能力支撑, 会使我们的模型运作更稳妥。在我们的服务型领导模型的实施中, 前瞻思考是要求校长用望远镜去观看远方, 要看得远, 看得清, 看得准, 确保方向明, 道路清, 我们的规划与决策是基于热望的, 而非绝望。反复思考使用显微镜看自己的单位, 要明察秋毫, 要关注细节。换位思考使用放大镜察“彼”, 多看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积百家之长助己前行。

由此, 中学服务型领导模型, 在三个维度中有机融入三种能力支撑来使校长实现对师生、家长服务的宗旨, 践行“领导即是仆人”的理念。在模型中, 对己严是基础、是根本;对人宽是关键、是核心;对事正、有序, 是外显、是主干, 具体可示为:服务型领导=对己× (对人+对事) 。

四、中学服务型领导模型的实践探索

基于以上的模型和公式, 结合笔者做校领导十五年来的体会, 以及对周围校长同仁的观察, 下文对该模型的实施提出实践的范式, 以及一些领导管理实例的佐证, 以期更好地践行该模型, 有效推进工作。

1. 对己——律己, 身正为范

校长要领导好一所学校, 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自身的修炼, 其身正, 不令则行。

(1) 德高。校长一定要有高尚的品德, 正直诚信, 与人友善;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静心致远, 淡泊明志。德高的校长要做到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我在从教之初, 赶上一位老校长, 一位儒雅大气之君子, 他严于律己, 每天6:30前骑自行车到校, 从不搞特殊, 就连学校的奖金都不要, 为人坦荡正直, 为师生树立了榜样。

(2) 师本。《夏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 民可近, 不可下,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这句话体现了服务型领导必须具备的民本思想。对中学校长而言, 就是以师生群体为本。校长作为坚持民本思想的服务型领导者, 需要关注教师的价值、权益和自由, 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 最终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校长要真心诚意地去关心他们, 帮助他们, 聆听他们的声音, 解决他们的困惑, 让他们有尊严并诗意地生活。所以, 做服务型领导的校长一定要有谦恭的态度, 礼贤下士, 降低自己的重心, 不高高在上, 而是平易近人, 依据服务型领导之原则, 为师生谋福利, 助师生幸福成长。

(3) 学习。当今校长欲成为服务型领导须臾离不开学习, 通过学习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学习, 获得最新资讯、最佳的服务范式等等, 以不断地改进工作方式, 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学习才能发现差距, 学而后知不足, 知不足方跃进等等。学习是我们立身之根本, 立业之基石, 立功之钥匙。

在校长的个人修炼中, 德高是本, 师本是道, 本立而道生;而学习就是使德高、使本固、使道通的有力助推剂, 所以, 要使服务的理念贯彻到底, 就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终身学习, 勤思不辍!

2. 对人——宽人, 体验心流

校长在实施服务型领导模型中, 重要的工作是调整好人与人的关系, 校长要调整好与上级的关系, 尊重但不盲从;要处理好与同仁的关系, 互助而不对立;处理好与师生员工的关系, 最大限度地关怀每个人, 尊重每个人, 激励每个人。本部分主要谈谈领导和同事的关系, 即对人宽以相待。

在与同事交往中, 要有度, 要细致而不烦琐, 关怀而不干涉, 放心而不放任, 批评而不指责, 欣赏而不偏爱。

(1) 关怀。校长在管理实践中一定要学会关心下属, 关心他们的生活, 让他们尽可能地衣食无忧, 要关心他们的成长, 包括个人的家庭生活, 当然更重要的是专业成长, 给他们搭台阶, 铺路子, 促他们自动自发地追求卓越。

(2) 尊重。校长在管理实践中要尊重每一个人, 让每位成员都有尊严地工作生活。尊重每位员工的人格, 尽量做到喇叭表扬, 电话批评, 学会包容, 允许教师出错;尊重每位教师的意愿, 每项决策出台前都广泛征询大家的意见, 只要说得对我们就采纳;尊重每位教师的选择, 每到学年末人事工作安排时, 都要根据其意愿结合学校工作实际, 合理安排岗位, 不强人所难, 尽可能让人人找到合适的岗位, 人尽其才。

(3) 赏识。校长在管理实践中还要赏识每一位教工, 给他们以及时的表扬, 适度的期许, 这些都是教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阳光。校长首先要学会发现, 发现教师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放大, 以促其璀璨夺目;校长还要学会聆听, 学会从不同角度采集信息, 来更加准确地评价一个人, 切忌偏听偏信;校长面对教师存在的不足, 要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学会恰切地指出, 学会等待, 不劈头盖脸地挖苦讽刺, 要多些同理心, 多些换位思考;校长的领导不是控制, 而是赏识激励。

此外, 校长还要学会将团队带到更高的自我管理境界, 让教工们愿意为集体的目标而努力, 在工作上尽最大的努力以发挥创造力, 在工作中体验心流。在心流中, 一个人需要做的事情和他的能力范围完美匹配。达到心流, 不仅仅是一瞬间的事情, 而且应该作为生活规范:为了实现专精而保持美丽的“聚精会神”的神情, 让教师们的自我主导、自我实现的生活成为现实。

校长在处理与教工的关系时, 尊重是前提, 关怀是保证, 赏识是催化剂, 以此激励大家前行。当然, 最好的情景是让每位教工都能在工作中享受心流体验, 忘我而痴迷地工作。

3. 对事——正事, 精致精细

校长在管理实践中就是理人管事。理人本文已经谈及, 管事即正事, 正就是正确、公正、公平, 做正确的事, 公正评事, 公平办事等等。在具体实施服务型领导模型中, 校长要做好决策、授权、用人等三件事。

(1) 决策。管理大师西蒙讲:领导就是决策。校长在决策时要不断地前瞻思考以感知环境的变化, 要反复思考以准确把握当前的形势及现状, 要换位思考以向他人学习, 不断地将新认知、反思以及他山之石有机地融入, 审时度势, 高瞻远瞩, 运筹帷幄, 提出真知灼见, 描绘出诱人的愿景, 把握好学校的发展路径, 指明前进的方向。

(2) 授权。服务型领导一定要学会授权, 这样校长才会抽出身来思考大事, 决策大计;才能够有时间俯身而行, 抬头思考, 放眼未来。校长要学会授权给下属, 让人人有事干, 促使人人能干事, 确保人人干好事。校长自己由于恰切授权, 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做最重要的事情, 确保学校定位准确, 选干部用人得当。

(3) 用人。《周易》:天地养万物, 神人养贤, 以及万民。校长要养贤、养正, 培养下属。首先校长要学会选拔干部, 任人唯贤;其次, 在工作中锻炼干部, 给有潜质的人以重任,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能使下属得到锻炼和成长;再有, 校长要学会宽容、保护下属, 要推功揽过, 助推下属成长、成功。

校长在实践服务型领导模型时, 对事的三个层面, 决策要科学民主——远见卓识;授权合理, 激发大家携手共创辉煌;用人得当, 确保学校有较好的传承力, 使基业长青!

中学服务型领导模型的构建是基于相关理论, 借助动态治理的三种能力的有机融合;在实践层面, 模型的三个维度又都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期望这一模型能为我们中学校长在管理实践中提供一种借鉴, 使我们的管理更好地服务师生, 更好地促进人们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拉里·斯皮尔斯, 米歇尔·劳伦斯.服务型领导: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高愉, 孙道银,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构建及实践分析 篇10

以这个集约式的预约服务平台为导向, 各家医院的自主预约成为主体, 统一的预约流程、规范和安全保障措施成为核心, 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的加入作为补充, 至此上海的门诊预约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即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立体式门诊预约服务体系, 为患者提供公益免费、统一规范、形式多元的预约就医服务, 逐步转变患者的就医模式与医院的服务模式。

1 上海门诊预约服务体系总体框架 (见图1)

上海门诊预约服务体系由4部分组成: (1) 市级统一预约服务平台 (即医联预约平台) , 由政府主导建设, 吸纳各医院加入, 在统一的平台上为患者提供医院、医生信息, 并提供免费的预约服务; (2) 医院自主预约, 由各家医院自主建设, 为患者提供免费的预约服务, 提供的预约方式包括医院现场预约、诊间预约、出院预约、自助机预约、社区预约, 以及部分医院自行开展的电话和网络预约; (3) 统一的预约流程、规范和安全保障措施, 统一的号源分配、预约周期、预约和取消预约流程和区域化的诚信管理机制等; (4) 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 提供电话专业座席, 提供短信支持服务等。

2 门诊预约服务体系构成要素

2.1 基础要素是提高医院门诊预约服务质量

在市级统一平台的总体构架下, 各家医院在信息平台的基础上, 建立了医院的预约平台, 取消了手工预约的形式。建立了一整套预约诊疗管理制度作为保障, 规范医生的出诊、停诊、相关人员的培训等, 并对预约的相关信息进行及时的公示, 使病人第一时间了解, 以便准确便捷地预约医生。绝大部分医院倡导预约优先理念, 号源100%开放预约, 预约不满的情况下才提供门诊现场挂号, 并且预约患者号序在前, 优先就诊。为使病人的等候时间减少, 大部分医院还开展了分时段预约, 疏导高峰期的病人。对预约成功的患者在就诊前通过电话、短信提醒等方式提示他们及时就诊, 减少病人失约比例。

2.2 核心要素是确立统一的预约流程、规范和安全保障措施

在市级统一平台的指导下, 参与医院统一了预约的流程和规范, 并提出了安全保障措施。

2.2.1 预约范围。各医院的专家号源均已全面开放预约, 部分医院还陆续开放了普通门诊和专病门诊预约。

2.2.2 预约周期。预约周期一般为2周, 各医院也可根据实际业务需求不同, 将预约周期设定为1周或8周等。

2.2.3实名制预约。市级统一预约平台及各家医院均实行实名制预约, 需提供有效身份证号、医保卡号或自费医联卡号, 提供有效手机号码, 就医时需读取登记的有效证件挂号。

2.2.4 取消预约管理。市级统一预约平台规定因故无法就诊的患者须于就诊前一天的中午12:00以前按原途经取消预约。部分医院建立了取消预约管理制度, 大致为提前1~2天取消预约, 通常来说取消预约与实际就诊时间越接近, 越有助于患者按时就诊。

2.2.5 爽约管理。市级统一预约平台根据各医院的就诊反馈信息, 建立了统一黑名单管理制度, 即1年内在联网医院内无故爽约累计满3次的患者, 自第3次爽约之日起的180天内将不能在统一预约平台上进行预约, 但不影响医院的现场预约。统一的黑名单管理制度, 有利于信息及时汇聚, 发现恶意爽约行为, 尤其是对制约黄牛贩号有积极的作用。其目的是保障患者利益, 使专家号源充分利用, 最大限度地服务需要的患者。考虑患者预约就医的习惯尚有待培养, 因此在实施统一黑名单制度时需酌情处理, 尤其是对因天气灾害等客观因素造成的爽约予以特殊处理。

2.3 关键要素是建立市级统一预约平台

依托上海“医联工程”建设, 采用集约式医疗预约服务技术, 搭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市级统一预约平台。市级统一预约平台采用Webservice技术作为联网医院预约信息发布与交互的基础服务层, 在此基础上利用各医院前置机进行内部数据交换, 医院可定时上传预约资源和下载预约结果, 无需手工导入和人工干预, 预约信息即可进入医院信息系统 (HIS) 。同时市级统一预约平台还开发了面向患者应用的门户网站和面向医院管理应用的预约管理平台, 实现了预约服务高效管理。

2.4 保障要素是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的支撑

作为上海门诊预约体系的保障, 目前上海有多个向患者提供公益性预约服务的第三方机构, 其中一部分为市级统一预约平台及各医院的预约平台提供网络、电话坐席, 短信支持等保障服务, 另一部分则从医院获得号源, 直接向患者提供预约服务, 患者只需支付电话预约产生的市话费即可享受免费专业的门诊预约。

3 门诊预约服务体系实践路径

3.1 成立院领导领衔的医院预约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各家医院均由院领导领衔, 在门诊办公室的统一协调下, 安排信息和管理方面的专人对预约进行管理, 主要工作如下:

3.1.1 信息技术人员。前期对医院进行HIS接口改造, 实现HIS与医联预约服务平台直连, 集中采集和交换信息, 后期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

3.1.2 信息专管员。在HIS上对所有普通门诊、专病门诊、专家门诊进行电脑排班, 随时接收门诊信息更新 (医生出诊、停诊、更改时间等) , 每天定时将排班信息进行上传, 并将病人的预约信息进行下载。

3.1.3 信息联络员。收集医院所有出诊医生的个人信息, 包括照片、专长、出诊时间等, 将信息上传医联预约平台, 每月定期将新增医生的信息上传, 用户可在网站上浏览医生情况, 进行预约, 并随时与医联平台工作人员保持联系, 反馈遇到的问题。

3.1.4 现场人员。接待预约后来院的病人, 处理遇到的问题, 及时与医联平台进行沟通, 反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2 建立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范

3.2.1 医生出诊管理。在HIS上对所有类型门诊进行电脑排班, 对医生的出诊有明确的要求, 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每周专家门诊不得少于2次, 以保证病人能找专家就诊。

3.2.2 停诊管理制度。每家医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专家的停诊、改时间出诊进行严格控制, 制定制度, 将医生停诊率作为对医生考核及奖金分配的一个重要部分, 最大限度保证病人的利益, 医生停诊后即采取电话/短信通知病人, 改时间就诊。

3.2.3 门诊相关人员培训。针对门诊管理及窗口人员, 如预检、导诊、门诊办公室工作人员、分诊人员等进行定期培训, 以便使他们准确掌握医院的预约规则和流程, 明确预约工作的重要性。

3.2.4 预约评价体系。包括预约号源分配合理性、预约工作人员满意度回访、爽约病人原因分析等。

3.3 对门诊预约进行大力宣传

3.3.1 在医务人员及患者群体中进行大力宣传, 推广预约的理念。在医务人员群体中大力宣传门诊预约, 召开专题培训, 告知预约的优点、途径和方式。并在医院各个醒目位置张贴有关门诊预约的海报, 摆放易拉宝, 制作门诊预约信息的小卡片, 各类宣传小纪念品等发放给就诊患者, 在各种平面媒体及电视广播媒体宣传医院进行门诊预约的情况。

3.3.2 预约信息公开。为使病人及时了解预约情况, 方便病人预约, 所有医院都对预约诊疗的途径、时间、方式、流程及出诊医生信息、门诊时间等在门诊大厅醒目位置、医院网站等进行公示, 大部分医院还对预约的动态信息进行实时的公示, 如在医院网站和门诊大厅 (预约中心) 实时公布停诊医生的信息、预约的剩余号源数等。

3.4 强化预约管理

3.4.1 合理分配预约号源。对于门诊预约服务, 最重要的资源即门诊号源, 各医院将专家门诊的号源进行合理分配, 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提供给市级统一预约平台, 主要提供电话和网络预约, 约占开放预约号源的50%;二是提供给医院自主预约, 有现场、诊间、自助机、社区等方式。部分医院已实现号源统一管理, 这两部分号源可以实时共享, 动态调配, 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

3.4.2 科学实施分时段预约。调查显示, 患者在医院有60%的时间是用来等候的, 真正就诊时间很短[2], 分时段预约挂号是解决这一问题, 分流门诊病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分时段预约挂号使门诊就医流程更为合理, 分流了高峰时段的病人[3]。

目前大部分医院专家门诊分时段预约是以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为一个时间段, 部分医院已精确到分钟。从分时段预约管理来看, 大部分医院分时段预约只是起到告知、提醒患者的作用。部分医院实施了时段内挂号制度, 即信息系统设定必须在规定时段内挂号, 提早及过时均不能挂号, 未在规定时间内挂号者视为违约行为, 从技术手段促使病人养成按约定时间来院就诊的习惯。据上海新华医院实践, 医院采取了人性化管理, 根据初诊和复诊患者不同的诊疗特点, 安排初诊患者靠前预约, 便于完善相关检查;复诊患者靠后预约, 以便错开就诊高峰, 让患者“焦急地等在医院”转变为“安心地等在家里”。

4 讨论

4.1 扩大覆盖医院类型顺应医改趋势

目前市级统一预约平台主要覆盖上海的三级医院, 患者只需一次注册便可享受34所医院的预约服务, 高效便捷, 使患者足不出户便能安排好就诊的行程, 避免了往返奔波。随着医改深化, 家庭医生制度实施和推进, 市级统一预约平台也将陆续覆盖到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实现医疗机构全覆盖, 成为市民们就诊的帮手。患者对三级医院的需求点集中在专家门诊和专病门诊, 对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更多的是需要普通门诊的分时段预约, 即时间资源, 减少排队等候的时间。

4.2 拓展预约类型满足医患需求

市级统一预约平台和各家医院的预约服务类型主要集中在专家门诊。专家号源属于稀缺资源, 从此入手比较容易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从目前来看, 部分医院开展的普通门诊和专病门诊预约, 患者的热情并不高, 除了部分限号的专病门诊, 普通门诊的预约率较低。分析原因, 普通门诊并未有限号等措施, 患者认为普通门诊总能挂到号, 不需要预约, 对此各家医院应该积极引导, 将普通门诊和专病门诊预约与分时段紧密结合, 联手推出, 对于预约的患者给予优先就诊, 缩短他们的等候时间, 以此来引导病人使用普通门诊预约, 使他们从原来被动盲目的就医行为变成自主的有序行为, 患者可以准确安排就诊时间, 提高就医效率从而提高医院的效率。

4.3 优化号源分配机制提高预约管理效率

市级统一预约平台整合了上海三级医院的号源, 对于各家医院节约了重复建设的资金, 对于病人节约了研究各家医院预约政策和反复注册等重复劳动时间。但目前号源分配制度大部分是独立分配的, 即每一种预约途径都是独立享用固定的号源, 造成各种预约途径之间的不平衡, 常常会遇到某一医生的号源, 在一个平台上供不应求, 在另一平台上少人问津, 如能建立一体化的平台, 号源实时调配, 实时更新, 则能最大限度地使用资源, 方便病人。

预约诊疗服务是大势所趋, 上海的门诊预约服务体系已经成功构建, 这个立体式的预约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 在实践过程中, 市级平台将会与各家医院共同努力, 不断改进, 不断提升, 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1]何萍, 林靖生, 左铭, 等.医联预约服务平台建设及实践[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1, 32 (10) :27-30.

[2]刘力松, 姚峥, 吉训明, 等.北京市门诊预约挂号现状及流程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 19 (24) :3810-3812.

构建及实践分析 篇11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业实践 研究生

近年来,研究生创业受到各高校及相关部门的重视。高校研究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正待解决。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发现,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是高校研究生参与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创业实践平台在研究生创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高校针对研究生的创业教育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构建科学的创业实践体系,建设合理的创业实践平台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国内外创业实践平台研究的理论成果

近年来,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无论大学生还是研究生,都更愿意选择创业的道路。研究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人才,拥有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是实现创业成功的最好群体之一,而创业需要有效的实践平台作为保证。就此问题,不少学者已经进行过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1.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引导大学生理性创业的重要一环,不少学者对其进行分析。吴婕的《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2009)剖析了当前大学生创业现状,阐述了可行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创业教育问题。

梅伟惠、徐小洲的《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2011)提出中国学校创业教育应采取观念指引、分类建设、制度保障的发展思路,树立立体创业教育观,重点加强师资团队与课程两个核心环节建设,建立促进创业教育良性发展的支撑体系。这些文献都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2.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模式

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涌现出不同模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郭万牛在《“五位一体”—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2011)中提出政府、高校、学生、社会、企业“五位一体”的新型创业教育模式。

李霞、熊东萍在《创新视野中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2008)中认为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应以教学为主渠道, 同时通过创业创意设计和科技制作竞赛等培养大学生的核心创业竞争意识;通过分组教学和社团创意竞争等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创业合作精神和团队创业组织能力;通过市场调研和社会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操作实践能力;通过创业法律咨询和社会调查活动等培养大学生的政策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创业教育特别训练营等模拟创业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来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3.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困难与瓶颈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对于当代学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大学生创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杨立安在《简述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与未来》(2005)中认为,一方面,创业教育基础薄弱,缺乏创业教育思想的指导和系列课程;另一方面,大学生资金、知识经验等生产要素有限。教育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大学生创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二、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意义

创业实践平台是深化研究生创业教育理念的重要基础。推进各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将有利于深入开展创业教育,为研究生创业实践提供有效载体。

1.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对于提升高校创业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创业教育质量是评估高校学生创业素质的重要标准。学生无法通过单纯的创业理论知识来取得成功,更需要在真实的创业过程中去体验和领悟。学生通过在创业中的实践来加深对创业过程的认知,从而掌握创业技巧,总结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2.创业实践平台是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不仅包括课程部分,也包括实践部分。创业教育体系不只是学校和学生参与,更需要社会来介入,它不仅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同时也具有实践性。目前,高校均普遍强调创业课程教育。在学校将人力、物力大量投入的情况下,还须把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作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真正投入到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中。

3.创业实践平台是学生创业活动的有效载体

高校重视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学生通过平台探索创业过程、熟悉创业模式,同时不断接受创业培训,积累创业经验。通过这样的形式,使研究生更深刻的理解创业教育。

三、在校研究生创业教育现状

1.研究生创业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创业教育是近几年才逐步开始的。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但是在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却不足2%,远低于发达国家。在2002 年全球创业观察活动中,中国TEA指数在亚洲发展中国家里是最低的。

在对华南农业大学200名在校研究生进行的创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有意向进行创业的学生约占42.5%,而已经准备好进行创业的约占6.5%。这说明,学生对于创业的热情高,但无从下手。高校的创业教育及创业环境已经对在校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对于学生具体创业实践的指导还远远不够。因此,推进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将有利于深入开展高校创业教育活动,为研究生创业过程提供有效指导。

2.研究生创业教育平台

研究生创业教育平台类型主要有教学式创业教育平台和实践式创业教育平台。教学式创业教育平台分为讲授创业基础理论的课堂教学,讲授创业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公司管理与实践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的讲座培训。

实践式平台包括创业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创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创业服务等。即一方面注重创业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践锻炼机会,提升创业活动能力。此外,研究生创业教育平台还包括科研反哺平台、信息服务平台、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四、研究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和难点分析

1.影响研究生创业行为的因素,包括创业环境、创业服务体系等

在创业初始阶段,学校通过教育平台对创业者进行理论课程的深入教授,以及实训课程的具体操作,可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在企业设立阶段,学校通过金钱奖励等办法鼓励学生创业。在企业成长管理阶段,学校可通过智力支持影响学生创业过程,因为高校是充满知识与智慧的地方,可以为创业者提供重要的智力服务。

在对华南农业大学200名在校研究生进行的创业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周围环境(同学、朋友创业行为)对自己创业行为有影响的约占16.5%,学校政策及创业体系吸引自己进行创业的约占62.5%。这说明,高校的创业环境和相关创业政策对在校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研究生创业遇到的瓶颈问题主要有资金问题、时间问题、技术问题等

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在被调查的200名研究生中,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其中父母经商的约占32.5%,父母能提供创业资金来源的约占9.5%。对于在资金上能支持子女创业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

作为在校学生,如何做到课程与创业兼顾也是他们面临的一个艰难抉择。在华南农业大学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休学创业,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校内孵化基地创业,都有可取之处。另外,技术问题也是他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校学生并不了解公司的运作模式,学生团队往往缺乏实战经验,无法制定恰当的公司发展战略,这些都制约着创业者公司的发展。

五、促进在校研究生创业的对策

创业实践平台对于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高校重视研究生创业理论的培训与实践的指导,但要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就必须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搭建完善的创业实践平台体系,让学生在创业实践体系中去积累创业经验。

第一,构建线上与线下的创业学生交流互动平台,并成立专门的研究生创业咨询中心,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

第二,积极联系企业为在校生创造更多锻炼机会或鼓励大学教授吸纳学生参与项目,夯实学生的基本工作技能和科研水平。校企双方根据当地经济特色与产品结构进行创业项目的构建。

第三,建立研究生的创业社区,提供免费的创业基地,帮助研究生实现创业梦想。创业社区直接为研究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定期为学生提供课程培训和实践指导。创业社区由学校搭建,提供场地和服务,营造企业孵化的市场环境。

第四,随着政府和高校政策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大,关于研究生的创业政策表现出显著的统一性和稳定性,这使自主创业的政策基础得到了巩固。但是具体到实际工作,尤其是具体到正在创业或者准备创业的研究生身上,政府的政策扶持还不是特别到位。

因此,需要完善创业实践活动的政策支持体系,为研究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细则,对参加创业活动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等措施,做到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吴婕.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5).

[2]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9.

[3]郭万牛.“五位一体”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4]李霞,熊东萍.创新视野中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8.

[5]杨立安.简论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与未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6]陈敬良,魏敬赋,李琴. 创新与创业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7]方蕾.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2009(6).

[8]林立荣.构建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33).

构建及实践分析 篇12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构建,新体系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需单独开设, 分析化学实验的任务是训练学生正确掌握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技能、完成定量的分析测定, 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树立科学上“量”的概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提高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1]。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是我院开设最早 (1976年) 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历经三十多年来的发展, 尤其是2000年学校“升本”以来, 在校系 (院) 两级领导的关怀下, 经过几代老师的艰苦努力, 特别是近十年来分析化学教研室老师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等进行建设和改革[2,3,4,5,6], 使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能够满足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然而, 根据我国“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以及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我校“建新校、办新学”的定位和发展的大方向, 现有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在实验仪器、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新构建。

1 实验仪器现状

1.1 分析天平严重落后于时代

分析天平是化学分析实验中称重的精密仪器, 我们现有的仪器是1985年购买的上海精科仪器厂生产的等臂电光天平, 等臂电光分析天平存在的问题: (1) 构造复杂, 操作步骤繁琐, 学生难以掌握, 用于学习天平称量技术的学时是6学时, 耗时长。即使掌握称量技术, 每次用于称量的时间也很长, 直接称量法一份样品需要10 min左右, 差减法称量三份样品需要大约是40~60 min; (2) 随着学生人数日益增加, 天平的使用频率由每周1~2次增至每周8~10次, 其超负荷使用, 使得天平的玛瑙刀口损伤严重, 称量的准确度大大降低; (3) 电光分析天平体积大, 需要单独的天平室; (4) 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从事化学研究实验室、化工企业的化验室已不再使用电光分析天平, 掌握了电光天平的称量技术也没有用武之地。

1.2 量筒使用中存在问题较多

量筒是分析化学实验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量取液体体积的量器,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 量筒是玻璃仪器, 又因其形状细长而容易碰倒, 所以破损率极高, 造成极大的浪费; (2) 由于量筒的口径较大且是敞开的, 在量取挥发性物质时有明显的弊端。比如:在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中, 要求配制0.1 mol/L的HCl溶液, 由于浓HCl的强腐蚀性和挥发性, 量取时不易进行操作, 即便是在通风厨中操作, 还是有部分氯化氢气体分散在实验室中, 严重腐蚀实验仪器和影响师生身体健康; (3) 量筒的精密度太低, 试验中引起的误差较大。

2 实验内容需要充实和调整

2.1 实验内容现状

目前我院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包括三大模块:第一模块, 分析天平称量练习 (6学时) 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两个基本操作 (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的使用3学时) 技能性实验9学时;第二模块, 12个验证性实验36学时;第三模块, 1个综合设计性实验共6学时, 共54学时。主要存在的问题在: (1) 技能性实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把酸、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基本要点和注意事项较多, 学生掌握不牢固;讲解时间较长, 学生练习的时间较少;另外, 酸、碱滴定管的使用方法有许多相似但又完全不同的地方, 学生容易混淆; (2) 因为称量样品时间长,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与实际样品的测定要分成两次实验来完成, 有的标准溶液放置一周后浓度会发生变化, 造成样品测定结果不准确, 另外实验不系统、不完整, 不利于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验的成败得失; (3) 仅1个综合设计性实验太少; (4) 缺少研究性实验。

为了能培养出掌握现代分析化学方法和技能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我们结合化学分析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 对该课程的实验仪器、实验教学内容和管理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构建措施。

2.2 实验仪器构建

首先, 由万分之一的精密电子分析天平代替万分之一的等臂电光分析天平, 理由如下: (1) 电子分析天平具有自动调零、自动校准、自动扣皮和自动显示称量结果等功能, 其称量快速、简便, 还能与计算机、打印机及记录仪等联用, 可在数秒之内将称量的质量显示并打印出来, 远远优越于电光分析天平; (2) 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学生易懂易学易操作, 节省实验时间, 提升教学效果; (3) 电子分析天平基于电磁学原理制造, 在称量过程中仪器不易受损, 称量的准确度较高; (4) 电子分析天平称量快速, 直接法称量一个样品瞬间完成, 差减法称量样品三份只需5分钟左右, 实验可4人共用一台天平进行称量, 每个实验室仅需5~6台/天平, 由此可把分析天平室和实验操作室合二为一, 即节约实验室占地面积 (408室和412室两个分析天平室的实际使用面积约为120 m2) , 又节省实验时间, 使用电光分析天平进行称量时间大约需要40~60 min, 约占整个实验时间的1/3~1/2, 而电子天平称量只需要5 min左右, 更便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实验室管理;称量时间减少可以扩充其他所有内容; (5) 从价格上来讲, 电光分析天平约1 200元/台, 电子分析天平约3 000元/台, 一个容纳20人的化学分析实验室需约1200元/台×20台=2.4万元购置电光分析天平或需约3000元/台×6台=1.8万元购置电子分析天平, 费用相当, 但是电光分析天平不仅需要独立的天平室, 而且每台还需要配备独立的操作台和电源连接, 后期费用远高于电子分析天平。

其次, 用各种规格的实验用塑料或玻璃注射器代替量筒, 理由如下: (1) 注射器具有气密性好、易操作、体积小、可调节、透明度好、易观察等优点, 由此具备量取、转移、反应器等多种传统实验仪器无法替代的功能, 大大提高了化学分析实验的安全系数, 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2) 价格低廉, 结实耐用, 大大降低了仪器损耗。

2.3 实验教学内容构建

若用电子分析天平代替电光分析天平、用注射器代替量筒, 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 因此需对现有的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内容作出调整。 (1) 删去实验一分析天平称量练习 (6学时) ; (2) 加强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把酸式和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分两次课进行讲解, 一为学生节约了大量的练习时间, 二避免学生混淆酸、碱滴定分析操作要领; (3)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滴定分析基本操作, 在滴定基本操作练习后直接进行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 即把实验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和实验三Na OH和HCl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的教学内容重新分配成两次课, 学时数不变; (4) 溶液的配制、标定和测定由原来的6学时教学变为3学时, 这样不仅使实验时间变得紧张、紧凑, 而且一次完成整个实验体系, 能使学生较为系统的分析实验的成败得失。比如:把实验七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和实验八水的总硬度测定合为一个实验等; (5) 增加3个理论验证性实验 (总学时减少为30学时) ; (6) 增加3个综合设计性实验, 使每一种分析方法均有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 (总学时由6学时增加到21学时) ; (7) 在每一种化学分析方法的理论验证性实验后紧跟着综合设计性实验, 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性; (8) 增开综合研究性实验, 在实验室开放时间由学生独立进行, 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科学研究的方法, 又能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调整前后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对比表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调整前后实验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增加设计性实验, 充实了实验内容, 实现了多层次实验教学。

3 结论

在不增加资金投入的前提下淘汰落后、陈旧的实验仪器, 购买新仪器使化学分析实验向着简单化、微型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最大限度的地减少仪器的损耗和对实验人员身体的损害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构建实验仪器和实验教学内容, 构建了化学分析实验课程新体系。通过对构建的分析化学实验新体系两年的实践, 结果表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大大提高, 学生实验的分析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大大提高, 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理论课的效果也有提高, 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显著提升, 总之, 我院化学分析实验课程新体系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符合我国“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以及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我校“建新校、办新学”的定位和发展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郁兆莲, 李冠峰.分析化学实验[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3.

[2]郁兆莲, 杨卓, 吉苏宁.综合评定分析化学实验成绩方法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6 (2) :117-118.

[3]郁兆莲, 李冠峰.新建本科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设想[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2 (2) :128-129.

[4]李冠峰, 张永花, 郁兆莲, 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5 (5) :133-134.

[5]李冠峰, 郁兆莲, 胡少强.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7 (2) :132-134.

上一篇:应急报道下一篇:混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