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评价

2024-10-06

混合评价(共11篇)

混合评价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岩沥青在我国公路沥青路面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1]表明,天然岩沥青通常具有较好的抗车辙性能、抗水损坏性能和抗老化性能,同时改性工艺简单,性能稳定。由于国内新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车辙愈来愈严重[2],而岩沥青具有良好的抗车辙能力,因此从多种试验手段全面评价岩沥青的抗车辙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在本研究中,以70#沥青作为基质沥青,通过掺入不同种类以及不同掺量的岩沥青,以3种较为常用的车辙试验仪全面地评价了岩沥青改性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

1 几种车辙试验设备及原理

1.1 国标车辙仪

我国的车辙试验仪按照日本的原型研制而成,为试验机与恒温室一体化结构,试样固定在试验车上,试验车由曲柄杆机构驱动做往复运动。车辙仪采用橡胶制实心轮胎,加载轮外径为200 mm,轮宽50 mm,对实心橡胶层的厚度和橡胶硬度也有明确要求,通过动梁的杠杆作用控制轮压为0.7 MPa,行走距离为230 mm,速度为(42±1)次/min,试验时间为60 min,。车辙试验所用的试件尺寸为300 mm×300 mm×50 mm,在试验完成后,通过测定试验轮往返行走所形成的车辙变形速率以每产生1 mm变形的行走次数即动稳定度指标来评价混合料的性能[3]。

1.2 APA试验仪

APA试验设备的全称是“Asphalt Pavemen Analyzer”,即“沥青路面分析仪”,由美国佐治亚州PTI公司生产。APA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加载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水浴系统、操作面板等。试验中可以设置成不同的环境温度,通过设定使加载轮以恒定的压力在试件表面来回运动,通过计算机的数据采集系统,自动对试件表面的位移变形量定时采集,并绘出位移变形与运行次数的关系曲线。实际上,APA是通过3个加载凹形轮沿充气的橡胶管在试件上往复运动,轮载为445 N,橡胶管气压为0.7 MPa,即为施加于试件的接触压力。凹形轮在橡胶棒上的行走距离为285 mm,运动频率为60次/min,标准试验方法共加载8 000次,但是,500次、2000次、4 000次和8 000次时的车辙深度及车辙深度与作用次数的关系图均会被计算机记录下来,通过分析以上数据分析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APA设备和试验后的试件如图1所示。

1.3 RLWT车辙仪

RLWT又称为旋转车辙仪(Rotary Loaded Wheel Tester or Rut meter),是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美国出现的,因其轻便、易用,迅速受到关注。该车辙仪可以对直径100 mm及150 mm的混合料试件及芯样进行车辙试验评价。RLWT车辙仪它不像前两者属于往复运动的加载模式,使用的是一个不做水平位移的单向旋转加载轮,即在驱动旋转大轮边缘设置10个小橡胶轮,每个从动小轮的轴载为125 N,接触压强为0.7 MPa。该设备另外的一大特点就是没有封闭的环境控制温度,而是通过装在支架上的红外线温度传感器对准试样控温加热。该仪器可自动测出车辙深度及相应的加载次数,最大车辙测试深度为6.35 mm,最大加载次数为6万次胶轮打磨。RLWT车辙仪检验沥青混合料抗车辙能力指标是通过在指定加载次数下产生的累计变形深度,或指定的累计变形深度所需加载次数来衡量的。该设备和试验后的试件如图2所示。

2 试验内容

2.1 试验方案及材料

试验选用了2种岩沥青:印尼布敦岩沥青和四川青川岩沥青,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这里布敦岩沥青改性选择了20/80、25/75两个比例与基质沥青掺配;青川岩沥青改性选择了7/93、10/90两个比例与基质沥青掺配;基质沥青统一选用了山东滨州70#。试验采用的级配按照骨架-断级配原则进行设计的AC-16型,具体级配如表1所示。集料为石灰岩,经筛分后按照上级配逐级称量回配,采用马歇尔试验确定的最佳油石比成型试件。

2.2 试件成型及试验条件

国标车辙试验的试块按规范[4]JTJ052—2000轮碾成型法制作,制作是以最佳油石比对应毛体积密度的100%为标准,按照马歇尔标准击实密度控制用料量和空隙率。为了能够模拟重载交通条件下的高温天气,因此试验时车辙温度为70℃,将试件放置在温控精度±1℃的恒温箱中保温6 h,设定试验轮的接地压强为1.0 MPa。

APA试件是采用专用的旋转压实仪(SGC)以马氏毛体积密度的100%标准成型的圆柱体试件,成型尺寸为100 mm×75 mm。将成型好的试件在室温下(25℃±3℃)冷却4 h,然后放入APA试验机中,在60℃温度下养护4 h后,由气阀将充气橡胶管压强设为0.68 MPa进行试验。APA可同时进行6个圆柱体试件的平行试验,并且每种沥青混合料的平行试验的温度和荷载条件几乎完全相同。

RLWT试验试件的成型采用的是马歇尔击实方法,以马氏毛体积密度的100%为标准,成型的尺寸为101.6 mm×63.5 mm。试验时采用的是60℃水浴,0.7 MPa实心轮胎进行试验。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以上相应不同岩沥青粘结料所形成的试件进行试验,所得的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上述相关试验结果中可以明显发现[5]:

(1)在相同的集料和级配的情况下,无论采用哪种车辙仪进行评价,除个别情况外,不管是布敦岩沥青还是青川岩沥青,在合理的掺量范围内,掺量的增加均可以明显降低轮辙深度,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

(2)从国标车辙试验结果和APA试验结果可以看出10%青川岩沥青混合料的轮辙深度比掺入20%布敦岩沥青混合料的深度还要小,这说明选用优良的岩沥青品种比掺入大量的岩沥青更实用,更经济。

(3)在采用相同集料、级配和沥青种类等条件时,3种车辙试验在评价混合料性能好坏时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上面的结果中,当青川岩沥青的掺量由7%提高到10%时,国标试验和RLWT试验结果均表明掺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抗车辙性能,而APA的试验结果却相反。这一情况表明,各种车辙试验在评价混合料性能时原理有很大不同,各试验间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在相同的集料和级配的情况下,对比3种车辙试验的结果,可以发现,国标车辙试验深度最大,APA次之,而RLWT的试验结果比前两者小的多。这也就可以说明现行国标车辙对车辙试件作用最为保守,从满足重载交通角度考虑,采用国标车辙试验来评价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似乎更合理。但是,限于国标车辙试件尺寸,而其车辙深度较深,使得车辙试验结果受试模影响较多,试验结果的稳定性较差,这又是其不足之处。另外RLWT的结果比前两者小很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其加载方式不同于另外两者的往复运动双向加载,而是采用单向加载更加接近于路面的实际受力情况。

4 结语

本文通过选用不同岩沥青种类和掺量成型相关车辙试件,对比了国标车辙试验、APA和RLWT的试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在一定范围内,沥青胶结料中岩沥青掺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

(2)选用高品质的岩沥青种类比增加岩沥青用量对于提高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更重要。

(3)由试验结果看出,国标车辙试验深度最大,APA次之,而RLWT的试验结果比前两者小的多。这说明这三者的试验原理具有很大的区别,各具优势,这也为各种车辙仪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摘要:以70#沥青作为基质沥青,对不同种类和掺量的岩沥青改性沥青的高温抗车辙能力进行了研究,基于3种车辙试验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岩沥青掺量的增加,改性沥青的高温抗车辙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得出选用优质的岩沥青种类比掺入大量的岩沥青更重要的结论,从而为岩沥青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岩沥青,车辙试验,高温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张登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2]沙庆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及预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3]沈金安.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4]JTJ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S].

[5]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混合评价 篇2

基于粘弹性损伤模型的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评价指标研究

在常用的各种力学模型中,修正Burgers模型是目前公认相对准确而又简单的`模型,然而该模型只对静态荷载下混合料蠕变特性适用,且不能将延迟粘弹性变形与粘性流动变形区分出来,以此进行车辙预估必然导致预估车辙偏大.将修正Burgers模型看成是由三单元范德普(Van Der Pod)模型与修正的外置粘壶组成,就能将永久应变与弹性应变区分开来,更加合理.考虑耦合损伤的修正Burgers模型能反映混合料高温变形的三阶段,且当卸载时间为加载时间的10倍左右时,残余粘弹性变形占不到10%,可以略去不计.推导间歇加载半正矢波下混合料的本构模型,用origin7.5软件进行拟合,相关度0.99以上.最后提出基于耦合损伤力学模型的混合料高温性能评价新指标蠕变度和平均车辙深度.

作 者:向晋源 朱湘 XIANG Jin-yuan ZHU Xiang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京,210096刊 名: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23(2)分类号:U414关键词:修正 Burgers模型 耦合损伤 半正矢波 拟合 蠕变度 平均车辙深度

混合评价 篇3

关键词:混合式整合

G642.4

“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混合式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特点达到一个合理的学时分配。

一、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更深层次整合,推动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在线教学则凭借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各种交互工具、认知工具的有力支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千秋,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则融合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把“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突破了传统远程教学无法实施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局限,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实现了1.传统课堂“变身”2.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学习,光靠课堂上老师"喂养式"的教学远远不够。科学研究表明,带有主动意识的探求性学习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潜能和获取知识的效果。”这种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互联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的教学,又被称作是“混合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混合式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特点达到一个合理的学时分配。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 学习时空不受限

通过加入信息元素的“混合式教学”,使传统教学课题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过去同步递进的大班教学,使很多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因赶不上老师进度,而逐步产生厌学思想,甚至于放弃学习,而“混合式教学”,通过互联网环境,使学生多了课前预习及课后补习的渠道,知识可以在网络上得到,课堂上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答疑解惑。

三、解决由于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带来的弊端

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多种交互渠道,对于弥补课堂教学中面对面教学的不足有重要作用。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混合式教学? 特别是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上,我们一致认为,线上离不开网络资源,线下离不开文本资源,在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是如何开展混合式教学的。

课前:

1.充分利用媒介推送预习资源:通过平板电脑、班级微信群或QQ群等多种方式将任务单、微视频推送给学生预习使用。

2.监控预习效果:比如在布置听课本单词、对话录音作业,我们一般采用两种方式结合进行:1)学生根据文本,听音跟读,家长签字2)使用一起作业网的“主观作业”功能,让学生录音并提交,这样就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学生的听力和朗读效果。

3.课前调研,提前了解学情。1)课前问卷调查。2)在一起作业网上,查看学生作业情况,根据学生“在线检测”的情况,对于出错率较高的单词或句子,在新课开始前在全班有针对性的讲解一下。

课中:

1.资源包有效呈现文本内容:通过观看视频动画,结合传统课堂的任务导学,小组合作等,让学生在完成相应任务的同时,保持学习的好奇和兴趣。

2.利用微视频攻克重难点:在课堂上展示微视频,并提出相应的任务,这样即有利于学生的课上学习,也有利于部分学生课下的巩固和复习。我们微视频的主要来源有:自己用手机录制;肥城市小学同步学习网、泰安教育云平台,乐教乐学网、一起作业网等网络平台来下载。

3.检测巩固:

(1)利用一起作业网中的“智慧课堂”进行检测或拓展。

(2)利用自己制作的听力材料进行听力检测。

(3)使用“乐教乐学”网或“学习任务单”设计检测内容。

(4)在对话学习后,我们结合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課后:

1.布置当天作业和复习任务。

2.推送新的预习任务单。

总之,混合式教学并不只是意味着远距离的教育,在线教学同样可以在传统校园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混合式教学进入校园,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替代式的进入,而是不断与传统教学相互碰撞,在碰撞中逐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实践中有效可行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体系。可以说,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而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使它逐渐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它主张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电化教育研究[J], 2004(3).

[2]余胜泉.网上教学、学习与课程设计.

[3]余胜泉.混合式教学支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D].2000-6/2005-7-9.

[4]路秋丽,余胜泉. 面向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中国电化教育.

作者简介:

混合评价 篇4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推广应用,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作业人员往往面临更为广泛的职业危害,许多职业危害因素,诸如化学有害物质、生物有害因素、物理因素均在作业场所存在,对作业人员的健康产生程度不同的危害。而且,许多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同时存在多种危害,如在同一作业场所同时存在粉尘、毒物、噪声、高温等危害因素的两种或多种,根据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调查,这种混合接触多种危害因素的情形在矿山、冶金、化工、涂料、皮革、印刷、建材等行业较为常见。

同时接触多种职业危害因素,每种危害因素均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危害效应,多种危害因素被人体同时吸收后,还可能产生更为复杂的混合作用。如何对多种危害因素的混合危害作用进行评估,引起国内外职业卫生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和健康研究中心把混合作用作为一项重点研究内容[1],并确定了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方向,分别为:如何识别混合接触的危害因素;如何预测危害及评估因素的混合危害作用;如何有效抑制和避免混合危害作用等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从事职业危害的研究人员在评价多种职业危害因素的混合危害作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Gunnar F. Nordberg和Katarina Victorin就开展了多种化学有害物质(包括致癌和非致癌物质)对混合危害作用[2],Richard Cary等人开展了噪声和毒物的混合危害作用研究[3]。在国内,戴冬梅研究了高温和噪声对人体健康的混合效应[4],刘卫东研究了高温对井下作业人员的影响[5],李莉娜等人探讨了多种危害因素的联合作用[6],李敏等人研究了几种职业危害因素对作业人员心电图的影响[7]。由此可以看出,职业危害因素的混合危害作用这一过去常被忽略的问题,现在已经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因此,科学的方法是进入这一新领域的关键钥匙。

2 混合作用的描述

同时接触多种危害因素的危害性评价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描述危害因素之间的混合作用,这是与单一危害因素的危害性评价最大的区别。无论采取何种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都必须面对这一问题。

目前,许多单一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已经掌握,但这却无法用来解决多种危害因素之间的混合作用。国外学者曾经提出了多种表述不同危害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应用较为广泛的经验模型有三种。第一种是将两种危害因素视为独立,其混合作用可用单一因素的危害作用累加[8]。在这些方法中通常把不同危害因素的危害效应视为独立或相似,常用危害效应叠加及添加因素的相互影响因子来描述混合作用。

由于危害因素之间的混合作用比三种经验模型更为复杂,美国学者Wylie DN等人曾提出了更为全面的描述方法,不同危害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有五种方式,即独立、累加、对抗、强化、配合[9],如表1所示。

表1所示五种相互作用的方式能较为全面地描述不同危害因素的混合作用的方式,如何准确地判断并定量描述这些相互作用还没有统一的方法与标准,但这些作用方式通常是危害性综合评价重要前提。

3 评价方法

3.1 毒理学方法

毒理学方法应用于职业危害评价中,其本质是通过定量描述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机理与后果来评估职业危害的后果及严重性来评价其危害性。毒理学研究分为两大部分,即毒物动力学和毒效动力学,如图1所示[10]。毒物动力学研究危害因素或物质的吸收过程和途径,毒效动力学则关注危害因素或物质进入人体后对机体的危害原理及规律。

不同危害因素的混合毒理学效应的研究在实验数据、生物样本监测、危害性评估都比单一因素毒理学复杂。鉴于这种复杂性,一些学者提倡以每种因素的毒理学数据以及对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判断来简化混合毒效应研究。

基于这种思路,可以根据危害因素的组合形式及单一因素的危害性数据判断,从而采取不同的研究策略[11],如图1所示。

如果各因素的混合作用可以视为一个整体,即可以看成危害因素的叠加,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危险评价,如果无法视为整体,还可以用可比的混合接触数据来进行评价。对于简单混合来说,涉及的危害物质或因素较少,而且每一类因素或物质的危害性已被掌握,而对复杂混合来说,不仅包含的因素或物质种类多,而且,一些物质或因素的危害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两种混合类型其下一步的研究流程如图2所示。

从图1和图2所示的流程图可以看出,多种危害因素混合作用的毒理学研究往往还会因为相关数据的缺乏或一些危害因素危害性认识的盲区而无法进行到底。

3.2 流行病学法

流行病学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近年来,流行病学方法在职业危害的评价中被广泛应用,并逐渐形成独立的职业流行病学学科。职业流行病学在职业卫生与职业病

工作中的应用包括研究各种职业病在某些职业人群中发生的频率和分布状况,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各种职业性疾病的关系,接触剂量——反应(或效应)关系,提出某些职业病的发生、死亡预测预报值或趋势。

从以上的应用内容可以看出,职业病流行病学法能为职业危害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可以通过寻找暴露与职业病发病之间的关系来评价多种危害因素混合接触的危害性。

流行病学评价职业危害通常是在作业人员接触危害因素到患病的时间序列上选取部分和全部时间段来进行分析,根据选取的时间段,研究方法可分为六种,以下将对照图3分别加以说明。

(1)实验职业流行病学:

研究者选择研究对象,并安排在A时刻暴露于危害因素;

(2)描述流行病学:

研究者开展调查,把在A时刻暴露,B时刻发病,C时刻患病或D时刻死亡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3)前瞻性队列研究:

选择在A时刻暴露于危害因素的人员为研究对象;

(4)回顾性队列研究:

选择在B、C或D时刻选择曾经暴露于危害因素的人员为研究对象;

(5)病例-对照研究:

根据有无疾病或身体异常状况在B、C或D时刻选择接触危害因素的人员为研究对象;

(6)横断面研究:

在C时刻同时调查研究对象的暴露经历和职业病的发生情况。

流行病学法分析多种危害因素的混合作用,开展详细而全面的对比研究是非常关键的,除了常见的暴露与非暴露人群、有病与无病人群的对比外,还应该对单一危害因素的接触人群和多种危害因素的接触人群的暴露水平、发病率、死亡率甚至身体各项生理指标等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只有这种可靠的比对分析才能给多种危害因素的混合作用的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

3.3 风险评价法

风险评价是以实现系统安全为目的,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常用的风险分析方法分为两大类,即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包括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性分析、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等;定量分析法包括DOW火灾、爆炸指数法、蒙德评价法、日本的六阶段风险评价等[12]。

风险评价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到职业危害的评价分级中。通常从考虑职业危害的各个因素,建立风险定量或定性的评法方法,从而进行评价。例如,英国的健康与安全局把风险评价方法引入企业职业危害评价中,开发了EASE模型,从危害因素的暴露浓度、毒性、物理特性和防护水平等方面来进行风险评价[13]。德国也发展了基于作业场景的风险评价方法,以危害因素的暴露浓度和接触人数为主要指标来进行风险评估[14]。此外,一些公司,如美孚石油公司也把风险评价方法利用到职业危害的评价中,构建了以暴露等级和健康危害效应等级组成的风险评价矩阵[15]。在国内,风险评价方法在职业危害评价中也应用广泛,我国的很多有毒有害作业的评价方法及标准均是以风险评价法为基础的。例如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及有毒作业分级评价方法、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评价方法、噪声作业危害程度评价方法、高温(低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评价方法、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及体力搬运重量限值、冷水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评价方法等。此外,国内的一些学者也研究了基于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和风险指数法的一系列风险评价方法用于作业场所、企业的职业危害因素危害性的综合评价。

利用风险评价方法开展职业危害评价时,通常不以单个的作业人员为评价对象,而是以作业场所或企业为评价对象,综合考虑危害因素的毒性、暴露强度、接触时间、防护水平、接触人数等因素。建立一个能综合体现职业危害后果及可能性的风险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评价或分级。

4 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对三种方法的概述和分析,可以看出每种方法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对毒理学方法来说,其主要特点有:(1)专业性极强,研究过程复杂而严谨;(2)需要以各种危害因素危害性的全面认识及危害性数据为基础;(3)通常要进行大量的动物、人体实验研究,需要较长的研究周期;(4)多种危害因素混合作用的毒理学研究还没有广泛认可的方法,对于不同危害因素之间的混合作用认识有限。

流行病学法的主要特点有:(1)以大量的调查统计数据(接触史、暴露水平、发病情况)为基础;(2)研究十分强调可比性,包括暴露与非暴露人群、有病与无病人群、接触单一危害因素与多种危害因素人群的进行率(发病率、死亡率、生理指标等)的比较。(3)研究方法有着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受时间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果选择某个暴露群体,观察其在未来的生理指标和发病情况,由于许多职业病从暴露到发病要经历一段时间,因此,研究所需的时间较长;如果以收集以往的病例资料为主,则对病例资料数据的准确性与全面性有着很高的要求。

风险评价方法的特点主要有:(1)方法较为灵活,实现方式更为多样化;(2)评价方法便于推广应用,但往往以一些经验法、定性判断为基础,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3)难以从微观的角度严谨地描述混合作用,通常以整体的模糊处理为主;(4)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强,便于在企业及监管部门中推广应用。

综合来看,毒理学法侧重于研究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机理来评估危害性,流行病学法侧重于研究接触人群职业危害的形成与发生过程来评价危险性,风险评价法则侧重于宏观、整体角度来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危险进行综合评价。毒理学法和流行病学法更为专业,研究过程也非常严谨,同时,研究工作的开展也容易受到实验环境、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而风险评价法最容易开展,其实用性和灵活也更突出,可很方便地为职业危害管理提供帮助。

5 结论

混合出来的动感 篇5

这款本田雅阁混合动力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平实、朴素的,如果不是尾部的“Hybrid”标志,你很难把它和普通雅阁区分开来,可见厂家的意图很明显,告诉大家不要“以貌取车”,虽然长相平凡无奇,但内在却是真材实料的双动力系统,这一点打开发动机舱就可一目了然。本田雅阁Hybrid装配了排量为3.0 L的V6发动机,一台可在12~144 V范围内工作的交流发动机安放在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组成了本田雅阁的电动机辅助系统(IMA)。在驾驶该款混合动力车的过程中,发动机会始终处于工作状态,IMA系统视加速情况给予动力上的补充而不能单独提供动力。因此,实际上它与丰田普锐斯的混合动力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

不过在驾驶过程中,笔者感觉电动机与发动机的配合还是相当默契的,当用力踩油门加速时,可以从中控台的显示屏上看到电动机开始输出源源的动力,但实际上除了感觉到提速很快和强烈的推背感之外,一切还是那么的流畅和自然。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套油电混合动力装置使用了气缸间歇系统VCM(Variable Cylinder Management),该系统的特别之处在于当车辆保持低速或匀速巡航状态时,发动机会自动关闭6个气缸中的3个,只有余下的3个发挥作用,从而减少了油耗和排放。本田雅阁Hybrid采用无级变速器CVT,换挡时动力衔接流畅,配合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加速时反应灵敏,操控自如。

仪表板的设计与普通雅阁相比有一些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中控台上的显示屏,这似乎成了混合动力车的一大特征。不过想想这也是有道理的,既然有先进的东西就是要让人们看到嘛!当踩下制动踏板时,可以看到制动产生的能量被反向存储到蓄电池中,而低速状态下只有3个气缸在工作,所有的变化都能及时地显现在你的眼前。

正因为电力辅助系统IMA和气缸间歇系统VCM时刻都在帮助驾驶者减少能源消耗,所以该车的油耗也是比较低的,厂方公布的数据是城市路况百公里8.3 L,高速路况百公里只有6.4 L,这个数据对于一辆3.0 L排量的车来说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在经济性方面,雅阁Hybrid基本上可以和思域打个平手,而在动力性方面,雅阁Hybrid又以明显的优势胜过3 L V6发动机的普通雅阁。这款混合动力车的最大功率高达190 kW(6 000 r/min),最大扭矩315 N·m(5 000 r/min),在动力性能方面比同排量的普通雅阁有所提高。

冷铺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 篇6

1 冷铺沥青混合料疏松性和压实性评价

西班牙Cantabria大学提出了磨耗损失率法。该方法本来是用来评价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抗松散性能的一种方法,经过改进用来评定冷补材料的疏松性和压实性。其试验方法是将1 000 g混合料在15 ℃下正反击实20次成型为马歇尔试件,称重后在15 ℃下保温4 h,然后将试件放入洛杉矶磨耗机内,不放入钢球,旋转100转后从滚筒中取出最大的一块称重,以损失质量与原试件重之比作为指标,称为磨耗损失率。若磨耗损失率大,则表示混合料疏松性好,而压实性差;反之,若磨耗损失率小,则压实性好,疏松性差。同济大学指出,为兼顾两者,磨耗损失率宜在5%~20%范围内取值。虽然采用磨耗方法能反映混合料的性能,但试验比较麻烦,费时费事,同时一般沥青混凝土厂也没有洛杉矶磨耗机,所以这种方法还是存在局限性。

最佳含水量法。在反复试拌冷补混合料的过程中,常常抓起一把混合料捏紧,看混合料能否结合成团,然后另一只手再拍打一下,看混合料能否松散。这使我们联想起在路基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检验土壤是否具有最佳含水量而常用的简便方法。由于冷补沥青混合料的疏松性和压实性与其用油量有关,如果混合料捏紧能成团,则表明混合料经碾压可以成型而不松散;如混合料捏紧后不能一下子被拍散,则表明混合料疏松性不好,储存中易结团,结团后难以松散,因此这一方法完全可以用来评价混合料的疏松性和压实性。 虽然该方法没有数据,全凭经验,但却简单实用,能方便并能较为准确地检验混合料的压实性和疏松性。

2 冷铺沥青混合料初始强度评价

国内外在对初始强度的评价上基本一致,多采用马歇尔稳定度进行评价。参考日本大有株式会社对冷铺沥青混合料提出的技术标准(见表1),他们把沥青初始稳定度细分为三个部分:1)作业稳定度:拌合料作业时的控制指标。将混合料在常温下正反面锤击50次或75次,制作成马歇尔稳定度试块,脱模后测定的常温下马歇尔稳定度即为初始稳定度。它既可以用来评价混合料初始强度,又可以评价混合料压实性。2)初期稳定度:摊铺碾压后第7天的稳定度。3)使用稳定度:沥青混合料在铺筑碾压通车7 d后使用的稳定度。

3 冷铺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评价

抗水损坏能力是冷拌沥青混合料的薄弱环节,由于冷拌沥青混合料必须选用粘度小的基质沥青作为结合料,沥青的粘度小,对抵抗水分的置换能力就不强,而混合料在路面压实后,存在一定空隙率,水分极易进入,而且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较差,再加上交通荷载的反复冲击作用,气候条件等影响,很容易在早期产生严重的水损害。因此对冷铺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害能力进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混合料水稳定性的方法,我国常采用浸水马歇尔试验。该方法试验简单,易于操作,且能区分开不同沥青等级,不同性质集料水稳性好坏,所以本文建议用此方法来鉴别冷铺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试件分两组:一组在60 ℃水浴中保养0.5 h后测其马歇尔稳定度S1;另一组在60 ℃水浴中恒温保养48 h后测其马歇尔稳定度S2。然后计算残留稳定度S0。

而同济大学模拟连续3 d下雨的路用状况,将试件在常温下浸水3 d,测其马歇尔强度S1,并以残留马歇尔强度来评价混合料的水稳性,即P=S1/S0×100%,并提出P应大于70%。

4 冷铺沥青混合料的成型强度评价

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在铺筑之后,随着添加剂的挥发,沥青粘度的增大,混合料的强度是不断增大的。为了保证沥青路面在夏季高温季节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不致产生诸如波浪、推移、车辙等病害,混合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抵抗永久变形能力。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评价有许多方法,马歇尔试验、单轴蠕变试验、三轴蠕变试验、轮辙试验等。马歇尔稳定度是评价混合料稳定性的一种经验性指标,经研究表明用它来衡量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存在着局限性。但是考虑到马歇尔稳定度试验在我国较为普及,在一般沥青加工厂由于试验设备和技术限制较大,故希望从易于掌握的马歇尔稳定度试验中获得较为理想的评价办法。

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日本大有株式会社要求沥青混合料在铺筑碾压通车7 d后的使用稳定度大于3.0 kN。这种试验方法需要铺筑试验路及钻探取芯,操作起来非常麻烦,且未对通车7 d的交通量进行定量。同济大学采用相同组成配合比的混合料作标准马歇尔试验,考虑到溶剂尚未完全挥发,要求稳定度大于5.0 kN即可。而标准马歇尔试验要求很高的温度,这将非常不利于溶剂的安全性,易发生危险,因此这种试验方法也不太适合。长安大学则采用了烘箱加热法,促进溶剂挥发,使混合料快速成型。他们制定了两种试验方案,方案A:将储存好的松散沥青混合料放入盘子中,均匀摊铺成厚50 mm的一层,放入105 ℃烘箱中24 h后取出,立即按标准马歇尔试件成型方法击实成型,冷却后脱模,放入60 ℃水浴中保温30 min~40 min,测其60 ℃马歇尔稳定度。方案B:将储存的松散沥青混合料先击实成型为标准马歇尔试件,不脱模横向放置于105 ℃的烘箱中24 h后取出,立即两面分别击实25次,冷却后脱模,采用上述相同方法测其60 ℃马歇尔稳定度。两种方案的测试结果分别是:方案A成型稳定度4.12 kN,方案B成型稳定度2.18 kN。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到,方案A得到的试验结果比方案B得到的试验结果明显大,这说明试验方法A能更有效的表示出试验的目的,较真实的反映沥青混合料的成型强度,而且显而易见,试验方法A操作简便,与规范中标准马歇尔试件成型方法相同,易于推广。他们提出了成型稳定度的建议值应大于4 kN。他们的分析和试验方法较为科学,不失为一个评价混合料成型稳定度的好办法。

我国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冷补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方法:称取混合料1 180 g在常温下装入试模中,双面各击实50次,连同试模一起以侧面竖立方式置入110 ℃烘箱中养生24 h,取出后再双面各击实25次,再连同试模在室温中竖立放置24 h,脱模后在60 ℃恒温水槽中养生30 min,进行马歇尔试验,并且要求得出的冷补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试验稳定度不小于3 kN。

5 结语

通过对冷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的研究,提出了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各项技术指标的评价方法及推荐值:1)冷铺沥青混合料的初始强度采用马歇尔初始稳定度试验来测定,其推荐范围为2.5 kN~3.0 kN。2)冷铺沥青混合料的疏松性和压实性采用最佳含水量法来评价,虽然该方法没有数据,但却简单实用,能方便并能较为准确地检验混合料的压实性和疏松性。3)冷铺沥青混合料的成型强度采用马歇尔成型稳定度试验来测定,其推荐范围为4.0 kN以上。4)冷铺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采用25 ℃水浴箱中保温48 h测定残留稳定度,其推荐范围为70%以上。

参考文献

[1]郝培文,符俊.预拌式冷补沥青在道路日常养护中的应用[J].公路,2001(12):23-24.

[2]Charle.Parker,W.H.Hinman.Cold Mix Bituminous Concrete.AAPT,1994.

[3]昌伟民,李立寒.冷铺沥青材料的特性与配制技术[J].华东公路,2002(2):98-99.

[4]杨枫,张洋.冷补材料在道路养护工程中的应用[J].华东公路,2003(4):57-58.

混合评价 篇7

一、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的缺陷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物流企业都是利用平衡计分卡工具进行绩效评价,虽然这种绩效评价模式能够满足企业追求最大利益的运营要求,但却忽略了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平衡计分卡工具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将评价对象分成了四个不同的维度,增强了评价的针对性,而且选择的评价指标既有财务指标,也有非财务指标,但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并不能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下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需求。

首先,物流市场的不确定性较之一般市场更高,再加上物流企业的业务总在不断变化,因此,要求绩效评价体系应该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而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则是封闭的,无法满足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需求。其次,平衡计分卡工具未能满足利益关联者的内在需求。实际上,物流企业提供的并不是商品,而是服务,因此,物流企业具有服务业企业的基本属性,想要获得理想收益与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令客户满意,同时还要满足利益关联者的内在需求,但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完全没有这种功能。最后,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未能反映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由于物流企业的主营业务基本上都是高碳业务,因此其运营过程对环境造成的损害非常大,如果从低碳发展角度衡量,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无法真实衡量出企业的运营绩效。

二、基于绩效棱柱与平衡计分卡的混合绩效评价模型

(一)绩效棱柱模型

绩效棱柱模型的构建者Andy Neely认为,在评价企业绩效时,应综合考虑企业发展战略、业务流程、价值创造能力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利益关联者产生的影响。虽然利益关联者对企业实际运营过程的参与程度并不高,但他们也可以在某些方面推动企业的运营与发展,从而与企业建立起双赢的合作关系。因此,棱柱模型将企业绩效分为五个不同的维度,并分别从每个维度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这五个维度分别为:一是利益关联者满意度维度,该维度的评价重点是利益管理者的身份及其追求的利益;二是利益关联者贡献维度,该维度的评价重点是企业通过利益关联者获得哪些收益;三是战略维度,该维度评价的重点是企业为了最大化自身以及利益关联者的利益,制定了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四是业务流程维度,该维度评价的重点是企业各项业务流程的执行效率;五是能力维度,该维度评价的重点是企业具有哪些支持业务流程正常运作的能力。绩效棱柱模型如图1。

(二)混合模型

现代物流企业想要提升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就应该将低碳发展思想引入评价体系之中,而棱柱模型刚好能够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再加上平衡计分卡模型,就能够实现对企业绩效全面科学的评价。本文设计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由六个维度构成,分别是:财务维度、业务流程维度、利益关联者维度、创新与成长维度、环境责任维度以及社会责任维度。因此,设定的运营目标也可以分为以下六个维度:(1)财务维度。该维度下的物流企业希望达到预期的财务指标水平,不但最大化股东利益,也最大化利益关联者的利益,从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为后续发展累积资本。(2)利益关联者维度。该维度下物流企业希望在向利益关联者提供利益的同时,也获得他们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从而实现双赢。(3)业务流程维度。该维度下物流企业希望在保证各方利益的同时,达到预先设定的生产与效率标准,从而提升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4)创新与成长维度。该维度下物流企业希望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并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5)环境维度。该维度下物流企业希望运营活动既满足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也能保证一定的盈利性。(6)社会责任维度。该维度下物流企业希望自己成为社会责任的维护者,通过不懈的努力为保护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同时也会帮助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声誉,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信誉基础。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了六个维度之后,就需要选择每个维度的绩效评价指标,同时需要为这些指标赋权重。为了保证赋值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该方法为每个维度中的评价指标赋权重。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不同要素指标的重要性,来最终计算其权重。根据混合模型的六个基本维度,选择了相应的评价指标,构成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以下三层。第一层,设定绩效评价的目标,将其作为绩效评价的指引;第二层,根据每个维度的评价标准设定评价准则;第三层,根据评价准则选择评价指标。通过参考业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暂时还没有学者同时将利益关联者满意度及低碳作为选择绩效评价指标的依据,基于此,对现有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与修正,构建出满足混合模型评价需要的指标体系,体系的架构如图2所示。

(二)评价指标选取

(1)财务指标。物流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其运营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最大化自身利益,选择的绩效评价指标自然也是以财务指标为主的。另外,为了反映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以及资产增值效率等,还应选择一定数量的财务指标相对数作为评价指标。由于物流企业希望转为低碳的发展模式,还需要选择能够评价其低碳运营活动所产生的成本与收益的指标,如获得的环保补贴以及税收优惠等。

(2)业务流程指标。本文基于物流企业的业务特点,将其业务流程分成仓储、分装、搬运、运输等基本环节,并为每个环节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为了遵循低碳发展的原则,仓储环节的评价指标选择环保材料与设备的使用百分比;分装环节的评价指标选择包装物的重复利用率;运输环节的评价指标选择了清洁燃油的使用比率、运输过程的碳排放减少量等。需要说明的是,个别物流企业可能暂时还没有对业务流程进行明确划分,因此,在选择指标前必须将业务流程理清,以保证指标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利益关联者指标。企业虽然是独立的运营个体,但是其运营过程直接影响到很多内部与外部利益关联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需要引入利益关联者指标。基于绩效棱柱模型,提出了利益关联者维度,在选择评价指标的时候不但考虑了企业内部利益关联者的诉求,也考虑了企业外部利益关联者的诉求。随着低碳经济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物流企业必须将低碳发展作为基本的战略发展思想,并及时对现有的运作流程以及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从而为开展低碳绩效评价奠定坚实基础。至于具体的指标选择,则可以设定一些利益关联者的满意度指标,以反映他们对物流企业运营活动的满意程度。

(4)创新与成长指标。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既要创新技术与产品,也要创新管理模式。低碳经济环境下,物流企业应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创新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另外,物流企业还应关注成长指标,不但关注企业成长,还要关注员工的成长。具体的指标选择可以引入低碳化研发费用投入率、科技创新费用投入率等。

(5)环境指标。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保护环境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初衷,也是为了保护环境。基于此,物流企业在评价运营绩效的时候,应引入一定数量的环境指标,具体的指标可以选择运输车辆的排量、燃油消耗数量等。

(6)社会责任指标。企业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同样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对物流企业来说,低碳运营是其提升运营效率、优化自身品牌形象的有效手段,同时还能实现降低环境损害、保护环境的目标。实际上,导致温室效应的元凶就是二氧化碳,物流企业的很多业务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想要提升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效率,就必须引入一定数量的社会责任指标,可以选择环保费用投入总额、环保捐款等作为评价指标。

确定评价指标后,物流企业就可以根据各指标的数值进行绩效评价。这种混合评价模式不但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运营收效,还符合低碳经济对企业的运营要求。

参考文献

[1]陆庆平、刘志辉:《企业内部绩效评价控制系统的建立研究》,《会计研究》2003年第12期。

沥青混合料水损害性的评价方法 篇8

1沥青混合料浸水马歇尔试验

根据现行试验规程制作标准马歇尔试件, 上面层和中面层各两组, 放置24h后, 用表干法测定试件的空隙率, 测定标准试件和浸水试件的稳定度和流值, 并计算强度比。根据实验结果说明, 采用浸水马歇尔试验测定的残留稳定度偏高。不能较好反映实际沥青混凝土路早期水损害情况, 用其残留稳定度作为指标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与实际工程状况相差较大且评价指标的区分度不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1从沥青混合料的强度理论来分析。马歇尔稳定度试验中, 试件只受到径向的压力作用, 而试件承受这部分压力主要是矿料的嵌挤力和内摩阻力, 没有充分反映沥青混合料中粘结力的作用, 而粘结力强弱恰恰是影响水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用残留稳定度作为评价指标, 与工程实际不符, 其有效性不够。

1.2从模拟路面野外现场条件来看。一方面, 室内成型的标准马歇尔试件的空隙率比实际路面早期空隙率要小的多, 特别是闭口孔隙的存在, 水分不能充分浸入到试件的孔隙中, 也就不能造成对沥青膜的侵害作用, 而且没有模拟冻融对沥青膜的反复侵害作用;另一方面, 试件只是浸在静水中, 不能反映在车轮荷载条件下, 动水压力和真空负压抽吸对沥青膜产生的机械冲刷及反复吸压作用, 而水压的作用又是造成沥青混合料水损的一个重要原因。

1.3从试件成型的方法来分析, 根据现行标准马歇尔试件成型方法, 无法控制空隙率。在击实的过程中还容易将某些矿料颗粒击碎, 改变了混合料的级配及沥青溢出造成试件表面空隙率减小。所以, 击实成型方法直接影响到体积指标的有效性。

2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试验

根据现行试验试验规程中制作标准马歇尔试件, 上面层和中面层各2组, 放置24h后, 用表干法测定试件的空隙率, 试件在冻融、劈裂的条件下, 试件的劈裂抗拉强度比比浸水马歇尔试验的残留稳定度降低了。从试验的过程来看, 该试验有其明显的优点。

2.1在劈裂的条件下试件内部呈受拉状态, 试件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内部的粘结力不足以抵抗外荷载的作用而逐渐造成的, 而粘结力又是影响水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 该试验方法为研究沥青混合料的水损创造了有利的机理条件。

2.2在真空饱水的条件下, 水分能够比较容易进入到试件的空隙中。一方面, 能使水分较易浸入到沥青和集料的界面, 最终导致沥青的粘附性降低并逐渐丧失粘结力;另一方面, 水分对沥青起到乳化作用, 造成沥青混合料的强度降低。

2.3冻融劈裂试验还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 使得沥青混合料的强度比还是偏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A、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试验可以看出, 根据现行试件成型方法 (双面各击实50次) 成型的试件, 空隙率还是小。有资料表明, 对低空隙率的试件冻融有可能低估混合料的抗水损害性能, 即使在真空饱水的条件下, 饱水率还是较小, 不能充分体现水分对沥青混合料的侵害作用。

B、从模拟现场条件来看, 既没有解决由于交通荷载作用下动水压力和真空负压抽吸对水损的影响, 又没能模拟现场路面成型时揉搓压实情况, 而且击实法成型试件, 不能模拟实际路面的空隙结构 (不是仅指空隙率) 。

3 SHTOT283沥青混合料抗水损试验

根据AASHTOT283试验规程制作标准试件2组进行劈裂试验测定劈裂抗拉强度, 计算破坏强度比TSR.试验结果表明, 试件的劈裂抗拉强度和其强度比都明显低于前2种试验方法, 有的刚达到设计要求,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用传统的试验方法测定的强度比较容易达到设计要求, 而实际工程中却出现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损的尴尬局面。这与该试验的有效性是分不开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该试验将拌和均匀的沥青混台料放在60℃, 通风的烘箱中养生16h, 使沥青中的轻质油分挥发一部分, 沥青膜变脆变硬, 针入度变小, 粘附性降低, 较好地模拟了施工过程中的短期老化,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

3.2采用旋转压实仪成型试件, 旋转压实仪和揉搓成型能较好地模拟路面压路机碾压的成型机理, 尤其是比较接近路面的实际空隙结构, 防止试件表面空隙率减小。这一方面模拟了实际路面成型时的压实方式, 使试件的内部结构和空隙尽量接近实际路面的状况;另一方面又能很好模拟沥青混凝士路面早期真实的空隙率, 使试验较准确地反映路面早期的水损情况。

3.3试件饱水的条件下冻融次数增多, 也加强了水分对沥青的乳化作用。将水损害的影响集中、强烈化了, 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模拟路面遭受较长时间的影响。

但是, 从实验的过程来看, AASHTOT283沥青混合料抗水损试验也没能模拟交通荷载作用下水压力和真空负压抽吸对沥青混合料水稳性的影响, 这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4结语

浸水马歇尔试验虽然操作简单, 但由于试验时试件呈径向受压状态, 主要由试件内部的嵌挤力和内摩阻力承受外荷载, 没有反映和沥青混合料水损害有关的粘结力的作用;试件的成型方法、空隙率及水压作用不能很好的模拟野外现场水损条件;评价指标的区分度和有效性不足, 不宜作为水损害的有效评价方法。冻融劈裂试验在劈裂条件下, 试件内部呈受拉状态, 反映了和沥青混合料水损害有关的粘结力的作用;在真空饱水和冻融条件下, 使沥青膜受到一定的乳化和温度胀缩作用, 模拟了水对沥青膜的侵害作用及野外现场温度变化对沥青混合料强度的影响。但由于试件的空隙率还是偏小, 饱水不够, 室内试验与野外现场使用结果缺乏良好的相关性。AASHTOT283沥青混合料抗水损试验能比较真实的模拟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的短期老化、路面的碾压、揉搓成型以及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的空隙率;在多次冻融的条件下, 比较好的反映了温度胀缩作用和沥青乳化对沥青混合料水损的影响, 实验结果同路面使用质量有较好的相关性, 是目前最严格、最有效地评价方法。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使用的沥青混合料水稳定评价方法与工程实际的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各使用单位宜结合实际工程条件酌情进行选用。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及AASHTOT283试验的结果, 分析3种试验方法的优缺点和使用条件, 探求现有的评价方法与沥青砼实际使用中究竟具有多大可靠性, 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水损害,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沈金安.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混合评价 篇9

1 SAI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1.1 原材料试验

本研究各集料采用辽阳小屯产石灰岩石料,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要求;沥青胶结料采用中国石油盘锦沥青厂提供的SBS改性沥青,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1.2 级配的选定

关于级配理论,目前常用的是最大密度曲线理论和粒子干涉理论,这是按照不同的粒径相互嵌挤的原则或干涉原则,按一定公式计算的。最大密度线为集料颗粒排列最紧密,而使集料达到最大的密实度。当然,这种情况在设计中应该避免,因为集料之间空隙率很小时,其中很难填充一定的沥青,通常不具有适合的矿料空隙率(VMA)。对于最大粒径为9.5mm以下的SAI沥青混合料,我们通常需要调整级配曲线远离最大密度线以获得较大的VMA。表2列出了美国和科氏公司推荐的SAI级配范围。

从表2中可以看出美国规范和科氏公司推荐的级配范围具有较宽的上下限范围,总的来说,矿料级配属连续级配、密实结构。由于道路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SAI的级配控制方向也会不同。本文根据SAI的特点按级配范围选择了粗、中、细三条级配曲线进行配合比设计,结果如表3所示。

1.3 体积指标的确定

确定最大理论密度的方法不同,对空隙率的影响也不一样。规范中有两种实际测定最大理论密度的方法和计算法。实测的方法主要有溶剂法和真空法,本研究采用计算方法确定最大理论密度。空隙率对于SAI沥青混合料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体积指标。美国规范推荐的改性沥青混合料SAI的空隙率范围在0.5%~2.5%之间。SAI在具有足够的密实度前提下,可根据道路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按不同的空隙率进行控制。沥青面层较厚的情况可以适当降低SAI的设计空隙率,而沥青面层较薄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设计空隙率以提高该层的抗车辙能力。路面实际压实度要求可以达到最大理论密度的(97±2)%。压实完成后孔隙率应控制在1%~3%之间。

三种试拌级配沥青混合料体积指标测定结果如表4所示。

级配1在最少压实次数下的压实度不满足设计要求,而级配2与级配3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但级配3与级配2相比略粗,不利于吸收裂缝尖端应力,因此,级配2被定为最终选取的级配。

1.4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在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的时候采用体积设计法和力学指标法两种方法综合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对选定的级配2,分别按沥青用量为7.0%、7.5%、8.0%、8.5%、9.0%制作旋转压实试件,混合料在不同沥青用量下的体积特性结果见表5。

根据表5在设计旋转压实次数(Ndes)下每个沥青胶结料含量的体积特性,最终确定SAI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为8.5%。

2 低温抗裂试验

2.1 试验方法

本论文采用《公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中规定的小梁弯曲试验对SAI沥青混合料进行低温抗裂性能评价,主要检验其抗弯拉强度特性和弹性特性。用车辙试模碾压成型,把车辙试件切割制作成尺寸为30mm×35mm×250mm的小梁试件,试件在恒温箱中保温3h,保温温度为-10℃±0.5℃,在沥青混合料材料性能试验系统(LMT-3)中进行小梁弯曲试验。

2.2 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对比试验

为评价SAI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严格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规定对AC-13、AC-20、AC-25、Sup-13、 Sup-20及Sup-25进行配合比设计,其中,除AC-25和Sup-25沥青结合料采用辽河90号沥青外,其余均采用SBS改性沥青,课题组对各种类型沥青混合料分别进行大量的小梁弯曲试验。

经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对比试验可以看出(见图1、图2),SAI沥青混合料抗弯拉强度和最大弯拉应变均大于其他类型沥青混合料,其中最大弯拉应变表现比较显著,比其他类型沥青混合料高出3~4倍。

2.3 沥青用量对SAI低温抗裂性能的影响

从图3中可以看出,沥青混合料小梁弯曲试验中,最大弯拉应变和抗弯拉强度均随沥青用量的增加而增大,换言之,沥青用量对于SAI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的影响较为显著。

3 结论

(1)本文借助Superpave混合料设计与分析体系对应力吸收沥青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设计中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别:Superpave一般在空隙率4%下估算沥青用量,考虑到SAI工程实际特点,其空隙率应控制在1.5%左右;SAI集料最大公称尺寸为4.75mm,Superpave中还没有专门涉及此方面的设计实例。

(2)通过对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进行低温弯曲试验,数据表明SAI最大弯拉应变远远大于其他类型沥青混合料,这也证明了此类材料具有超强的低温抗裂性能。

(3)通过对SAI沥青混合料进行不同沥青用量下的小梁弯曲试验,结果表明:要进一步提高SAI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在满足设计及工程需要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沥青用量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同时要考虑应力吸收层用途中是否考虑高温抗变形能力的均衡性。

参考文献

[1]White TD Effect of fibers on HMA performance[J].Proceedings ofthe 7$th AnnualMeeting[C],Washington D C,1999:19-26.

[2]Kose S,Guler M,Bahia H U.Distribution of strains within asphalthinders in HMA using imaging and finite element technique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00(1):11-15.

[3]KANERVA Hannele K,Low temperature cracking field validation ofthe thermal stress restrained specimen test.SHRP-A-40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4:26-29.

[4]余东坡.沥青路面低温开裂问题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4,(4):23-24.

家居的混合主义 篇10

业主:家里的斑斓色彩,使每个区域都充满不同的味道,每天都充满新鲜感,心情也随着好起来。

我认为家是某一种刻骨铭心的载体,里面承载着各种心情,各种状态,而生活中就在这样的载体中慢慢地度过一年又一年。经过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与积累,你会发现,家是平凡却让人难以割舍的存在。装修好的房子,就好比为家增添新的可能,这种可能是可预见或是预料之外的,这样的结果为载体增添了无限的活力。而每一次装修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修行,经历重重艰难,最终修成正果。

因为这次装修的是自己的房子,所以在设计初期增添了一些实验性质的设计元素。我想把我的想法转化成一种可能,然后再去落实。家里的斑斓色彩,使每个区域都充满不同的味道,每天都充满新鲜感,心情也随着好起来。住在这样视觉冲击力强烈的房子里,客厅、卧室等绚丽、甜美的色彩,为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未知的可能性。

说起这次装修特别难忘的事,就是砌墙体的时候。这里所有的墙体都是全部敲掉重新砌成的,还存在一定的倾斜度,这样加大了装修难度,在设计与施工时花费了我不少心思进行处理,等工程完成后再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我还挺满意的。不过,最令我满意的还是卫生间,卫生间面积不大,但整个空间却打破了拘束与狭窄的感觉,变成了清新、自由的空间。我理想中的家面积当然要比现在的大一些,有四个房间最理想了,这样就可以把喜欢的东西都运用进去。不过经过装修,我这套小居室也变得玲珑剔透起来。归根结底,设计才是最重要的,好的设计不仅能改变你的居住环境,也能提升档次。同时,不妨利用色彩进行居室改造,利用色彩的魅力,为居室加分。如果不是特别擅长多色的使用,用单色或同色进行装饰,也能达到居室环境的协调与统一。

混合评价 篇11

木工机械作为危险性较高的产品, 包含了如机械危险、电危险、噪声危险等, 同时机械的危险可能来自机械自身、机械的作用对象、人对机器的操作, 以及机械所在的场所等。有些危险是显现的, 有些是潜在的;有些是单一的, 有些交错在一起, 表现为复杂、动态、随机的特点。因此, 必须把人、机、环境这个机械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 用安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进行评价[1,2,3,4]。

1 混合型风险评价方法的特点

目前, 机械安全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5种类型: (1) 风险矩阵法; (2) 风险图法; (3) 评分法; (4) 定量风险评价法; (5) 混合型方法[5]。混合型方法由前面1~4方法中的两种方法复合组成, 相对单一类型的风险评估, 混合型风险评价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 评估范围全面。混合型方法评估一般通过建立工作小组来进行, 评估的内容包括电气设计、机械设计方面, 同时兼顾考虑安装工程师和说明书技术编辑的意见。通过熟悉运用混合型风险评价方法的人作为总体评估的领导, 能够全面地对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充分的评估。这种全面性在用作设计审查的时候, 可以确保所有方面的安全被考虑到, 同时不会产生太多的安全措施冗余。

(2) 危险描述更灵活和直观。混合型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类型机械的特点以及使用环境等采用各种不同的评价组合方式, 既可以是对定性参数的量化, 也可以将危险的层次进行定量, 同时将一定数量的定量集成到定性方法中去。因此, 相对单一的风险评估方法, 其描述的方式更加灵活、直观, 并且更加贴近实际应用。

(3) 适用性强。目前, 混合型风险评价方法和工具已经用于全世界的包装工业很多年, 一些官方监督部门也在使用该方法。同时, 混合型风险评价方法也可以用于任何与机械相关的产品和相关的工业。以木工机械为例, 通过评分法和矩阵法结合使用, 可以简单直观地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评级以及列出采取的相关措施。

2 建立混合型的木工机械风险评价系统

2.1 设置风险评价的顺序

建立风险评价系统前, 首先要设置风险评价的步骤, 并确定相关的机械评价范围和限制内容。主要评价顺序可分解为以下三个步骤。

(1) 步骤1:预风险评价

预风险评价在设计初始阶段阶段进行, 在没有细节设计的情况下, 根据机械的主要功能和系统进行评价。评价的结论可以影响要采取的装置和防护措施, 例如木工机械联锁装置的采用、光栅防护栏的设置和吸尘口的布置等。

(2) 步骤2:中间风险评价

中间风险评价主要在研制过程中根据预风险评价的要求, 指出了详细的保护措施, 并在保护措施落实后进行再评估。应该注意的是, 在实际机器变更相关设计时, 要对设计评审同时进行风险评价, 评价改进后出现的新风险。

(3) 步骤3:跟踪风险评价

跟踪风险评价是对已经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进一步的评价, 跟踪风险评价主要考虑到采取保护措施后综合风险水平。当出现新的风险或某种风险在采取保护措施后仍然处于超出范围的水平, 则要求对新风险和不足的防护措施再次进行跟踪风险评价。由于不同的状态和时间, 同一个危险可能多次重复该步骤。

确定评估方法的顺序后, 根据木工机械危险多样性的特点, 本混合型风险评价系统将采取将评分法和矩阵法融合的方式, 达到综合评估的作用。

2.2 建立基本参数

根据混合型风险评估的特点, 主要参数分为发生概率 (Pr) 、暴露频率 (Fr) 、可能的伤害程度 (Se) 、伤害等级数 (Cl) 、规避 (Av) , 每个参数都有具体的分值对应的具体的量化指标 (见表1) 。

其中, Se (可能伤害程度) 分为4个等级, 其数值0.1、0.5…15是与其他因素的运算因子, 同样, Cl (伤害等级数) 也分为4个等级, 其数值 (0~5) 、 (5~50) … (>500) 是与其他因素的运算因子。两者的区别是, Se是以操作者为对象的风险描述;Cl是以机械本身的风险水平为对象的描述。

2.3 建立评价规则

Cl通过Pr、Fr、Av的参数因子进行计算和评级, 同时通过防护措施的要求达成情况, 体现出Pr、Fr、Av因子对Se发生的后果的影响 (见表2) 。

N——不需要采取防护措施;

O——采取适当警示;

R——采取适当防护措施;

M——必须采取严格防护措施。

Pr、Fr、Av为动态评估输入参数, 通过Se与Cl的矩阵确定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等级类别 (N、O、R、M) , 然后根据防护需要的程度, 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中间过程中可以再次进行评估并改变表内Pr、Fr、Av的参数, 使得产生的危险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3 混合型风险评价示例

本例是木工机械中的木工切床, 主要采用电力驱动、手持送料操作的工作方式。根据预风险评价, 其危险主要是主电路中的电击危险和运行过程中对板料进行压料、切料时产生的机械伤害, 以及由于人工上下料中重复性弯腰、抬举动作导致的人类工效学伤害。表3为压料和切料装置进行的风险评估。

(1) 电击危险评估。由于装置主电路为380 V的高压供电, Se等级达到4。在充分防护的情况下, Pr参数评估为1。根据平常检修的需要 (平均约每个月一次) , Fr评估为1, Av评估为1。根据表2的评价规则, 输出结果为R, 但本例的电路设计已经按照相关电气要求采取了防护的技术措施, 可评估为充分安全等级。

(2) 机械危险评估。压料和切料等造成的手指伤害属于不可恢复的伤害水平, 可能伤害的程度Se为3。压料和切料每个动作过程都有可能造成伤害, Fr评估为5。当危险发生时已经不存在规避可能, Av评估为4。压料为切料的前置动作, 从防护位置来说, 压料防护可包括切料的防护, 因此, 压料的Pr评估为5, 输出结果为M, 要求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切料的Pr评估为2, 输出结果为R, 要求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由于是人工进给送料的方式, 在进料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进行防护。因此, 装置前面可设置活动式防护, 在压料动作之前在板料的上方落下防护装置防止手指的进入, 同时, 在外围采用红外感应的联锁装置, 当手臂或部分手掌进入危险区域时, 不能进行压料和切料动作。采取上述风险减少的方法后, Pr降低到0.033的水平, 跟踪风险评价达到安全水平。

(3) 人类工效学危险评估。在送料过程中, 若高度设计不当还存在弯腰、提举等动作风险, Se评估为2;根据动作的频繁, 将Fr、Pr设置为5;由于是可预见的风险, 可通过个人调节站立的工作台上下料, 因此Av评估为2。通过表2的评价规则输出结果为N, 但由于Cl为50, 为输出评估结果N与O的临界值, 可适当增加安全冗余, 如在说明书中对此产生的人类工效学危险作相关说明。

4 结论

单一的风险评估办法有其简便易用的特点, 但对于识别和描述木工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危险、危险状态以及预测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的描述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混合型方法对木工机械安全进行风险评估, 可以发挥其全面灵活的特点, 使风险评估的过程更加直观和明确。

参考文献

[1]张慧玲.出口木工机床安全检验要求[J].检验检疫学刊, 2012 (1) :74-76.

[2]田志成, 夏明珠, 李利.机械安全风险评价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2011 (9) :367-371.

[3]高凯.浅析机械安全风险评价的方法及其应用[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0 (4) :52-53.

[4]周友涛, 张元榕, 郭金泉, 等.RBI技术在港口门座起重机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机电工程, 2013 (6) :645-648.

【混合评价】推荐阅读:

混合模型05-12

混合痔疮05-23

混合法05-24

混合传输05-28

混合励磁06-05

混合基础06-13

混合加工06-28

混合所有07-09

混合反应07-13

混合方式07-25

上一篇:构建及实践分析下一篇:自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