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机制

2024-10-18

混合机制(精选7篇)

混合机制 篇1

0引言

Femtocell又称家庭基站, 作为一种新的低成本室内覆盖解决方案备受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1,2], 由此形成 的异构网 络也成为 学术界的 研究热点[3,4,5]。Femtocell支持3种接入方式:开放接入、封闭接入和混合接入[6]。混合接入方式下, Femtocell允许宏小区用户接入但只能使用有限的资源, 从而在保证授权 用户性能 的同时提 升网络整 体容量[7,8,9]。

然而, 由于Femtocell由拥有者购买和部署, 他们通常不愿意采用混合接入方式来和宏小区用户共享Femtocell的资源。为了激励Femtocell拥有者采用混合接入, Femtocell拥有者需要能够在和宏小区用户共享资源时获得回报。

现阶段已有文献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10,11,12,13], 但考虑的场景和本文均不相同。本文考虑多个宏小区用户被多个Femtocell重叠覆盖的场景, 研究如何通过Femtocell拥有者和宏小区用户之间的交易行为使双方获得共赢。仿真结果表明, 本文算法可以在保证Femtocell用户Qo S性能的同时使Femtocell拥有者在共享资源时获得收益。当Femtocell位于宏蜂窝边缘或者部署密度较高时, 该算法可以使宏小区用户获得比接入到宏基站更好的效用。

1系统模型

考虑由一个宏蜂窝和多个Femtocell构成的双层异构网络, 假设M个宏小区用户附近有K个Femtocell, 每个宏小区用户均可能被多个Femtocel覆盖, 如图1所示。

当宏小区用户移动到Femtocell覆盖范围内时, 会受到来自Femtocell的下行干扰, 也会对Femtocell用户形成严重的上行干扰, 从而使双方的传输速率均显著下降。让宏小区用户接入到Femtocell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 但是Femtocell拥有者不愿意自身资源被无偿使用。根据Femtocell自身的效用对其时隙资源定价, 宏小区用户则将他们和周围Femtocell之间的速率发送给运营商。运营商通过对每个宏小区用户的效用函数最大化来确定每个宏小区用户的接入策略以及其需要购买的时隙数。该模型中允许多个宏小区用户向同一个Femtocell购买时隙资源, 也允许一个宏小区用户购买并聚合使用多个Femtocell的时隙资源。

1. 1 Femtocell定价策略

考虑到Femtocell拥有者的效用随着其售出的时隙比例的增加而降低, 为了补偿Femtocell拥有者, 定义Femtocellj出售时隙比例为θj的总价格等于其由于时隙售出导致的Femtocell效用函数的下降值。可表示为:

式中, Ujf (·) 为Femtocellj和其服务用户平均速率相关的效用函数。这里使用常用的对数函数来表示, 即

1. 2宏小区用户的效用函数

宏小区用户购买Femtocell时隙获得吞吐量, 其效用函数定义如下:

式中, θi= [θ1i, θ2i, …, θ Ki]表示宏小区用户i向各Femtocell购买的时隙矢量;Um (·) 表示和宏小区用户获得速率Rm对应的效用, 用对数函数表示为:

1. 3问题描述

对于上述模型, 每个宏小区用户i均希望通过购买Femtocell的时隙资源最大化自身的效用函数, 因此, 优化问题如下:

式 (6) 表示Femtocellj分配给所有宏小区用户的时隙比例之和需要小于其能够出售的最大时隙比例, 式 (7) 表示每个宏小区用户在迭代周期内购买并汇聚的总时隙数不超过传输帧的时隙数目。

2基于博弈论的激励机制

由于Femtocell出售时隙的单价和出售给多个宏小区用户的总时隙数相关, 因此, 每个宏小区用户购买该Femtocell的单位时隙的价格受其他宏小区用户购买时隙情况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合作的博弈问题, 该博弈模型如下:

1参与者: 被K个Femtocell重叠覆盖下的M个宏小区用户。

2策略:每个宏小区用户购买的时隙比例:

3效用函数:

式 (9) 中, 第1项可以理解为宏小区用户购买时隙资源获得的收益;第2项可以理解为获得该收益需要支付的成本。

2. 1纳什均衡解的存在性分析

纳什均衡是非合作博弈问题的基本概念。但并不是每一个非合作博弈都存在纳什均衡解, 因此, 对该非合作博弈问题纳什均衡解的存在性做出了证明。

定理1:若对于任意用户i, 其策略空间{θji} 是非空的、凸面的、紧致的欧几里得空间的有界闭集, 且效用函数是对{θji}连续且为关于θji的拟凹函数, 则该非合作博弈问题存在纳什均衡解。

证明:由定理1可知仅需要证明宏小区用户的效用函数为拟凹函数。

假设

式中,

即证g (θi) 为关于θi的拟凸函数。

可以首先证明f0 (θi) 为凸函数, 即证对于任意0≤α≤1存在

假设

由于

所以对于任意0≤α≤1, h″ (α) ≤0, h (α) 为凹函数。又由于h (0) = 0, h (1) = 0, 故h (α) ≥0恒成立, 因此式 (13) 得证, f0 (θi) 为凸函数。

然后再证明fk (θki) 为凸函数, 即满足

恒成立, 因此式 (17) 得证, fk (θki) 为凸函数。证毕。

综上所述, Ui ( θi, θ- i) 为关于θi为凹函数, 故该博弈问题存在纳什均衡解。

2. 2算法描述

算法步骤如下:

1确定参加博弈的Femtocell和宏小区用户集合;

2初始化所 有Femtocell共享的时 隙比例θji= 0;

3基站收集宏小区用户i到各Femtocellk的平均数据速率Rki以及Femtocellj上传的与其用户间的平均数据速率Rj;

4对每个宏小区用户i, 基站对每个Femtocellj通过迭代求取最优的θji, 迭代公式为:

5重复步骤4, 直至达到纳什均衡点。

3仿真结果分析

仿真采用典型的城市环境。假设在距离宏基站正南方500 m处有一条10 m宽的街道, 街道两边并排着10栋公寓, 每栋公寓的大小为10 m×10 m, 使用Femtocell密度来表示每个公寓存在Femtocell的概率, 每个Femtocell服务3个Femtocell用户。Femtocell和Femtocell用户在公寓内随机均匀产生, 宏小区用户在街道上随机均匀产生。假设系统带宽为10 MHz, 噪声功率谱密度为 - 174 d B /Hz, 宏基站发射功率为43 d Bm, FAP发射功率为20 d Bm, 穿墙损耗设为10 d B。仿真使用工业界采用的路径损耗模型[14], 阴影衰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标准差为8 d B, 快衰落被建模为σ = 1的瑞利衰落。

采用基于博弈论的激励机制下Femtocell收益随宏小区用户数和Femtocell密度变化的关系如图2所示。仿真结果表明, 随着宏小区用户数的增加, Femtocell平均收益也在增加, 而随着Femtocell密度的增加, Femtocell平均收益在下降。这是因为宏小区用户数的增加使得Femtocell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将单位时隙出售, 而Femtocell密度的增加则会使得单位时隙价格下降。

保证Femtocell用户Qo S性能方面的效果如图3所示。这里假设Femtocell密度为0. 8并和开放接入方式对比。可以看到, 随着宏小区用户数的增加, 该激励机制可以较好地保证Femtocell用户的Qo S性能, 开放接入下的Femtocell用户性能则会随着宏小区用户数的增加而降低。

采用该激励机制时宏小区用户的效用仿真如图4所示。可以看到, 在给定宏小区用户数的条件下, 采用本文所提算法, 宏小区用户的平均效用会随着Femtocell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若将所有宏小区用户接入到宏基站, 即Femtocell采用封闭接入, 宏小区用户的平均效用则随着Femtocell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对于本文所提算法, Femtocell部署的越密集, 宏小区用户越有可能以较低的价格从Femtocell处获得相同的吞吐量, 因此其平均效用会逐渐增加。而对于封闭接入, 由于宏小区用户受到的干扰随着Femtocell的增加而增强, 因此其吞吐量下降, 效用也随之降低。

对比这2条曲线还可以发现, 当Femtocell密度较低时, 宏小区用户受到的干扰较小, 其接入到宏蜂窝下的吞吐量较高, 但如果接入到Femtocell, 则可能因为Femtocell密度较低导致单位时隙的价格增加, 最终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才能获得和接入宏蜂窝时相同的吞吐量, 所以Femtocell密度较低时让宏小区用户接 入到宏基 站是更好 的选择。而当Femtocell部署密度较高时, 系统中的跨层干扰严重, 接入到宏蜂窝获得的吞吐量较低, 接入到Femtocell则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吞吐量。此时采用本文所提的激励机制让宏小区用户购买Femtocell时隙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本文进一步仿真了图4中交叉点和Femtocell所处位置之间的关系, 如图5所示。

可以看到, 当Femtocell与宏基站间距离小于400 m时, 宏小区用户全部接入到宏基站的效用始终高于采用本文所提算法时的效用。但是, 随着Femtocell和宏基站间距离的增加, 本文所提算法的宏小区用户平均效用高于封闭接入所需要的最小Femtocell密度也会 下降。当二 者间距离 大于1 000 m时, 只要Femtocell密度大于0. 12, 本文所提算法即可让宏小区用户获得更高的效用。综上所述, 本文所提算法在Femtocell距离宏基站较远或者部署密度较高时使用可以让宏小区用户获得比接入到宏基站更好的收益。

4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混合接入Femtocell网络下基于博弈论的激励机制。考虑多个宏小区用户被多个Femtocell重叠覆盖的场景, 通过让宏小区用户购买Femtocell的剩余资源, 使双方实现共赢。上述问题被建模成一个宏小区用户之间的非合作博弈问题, 通过证明宏小区用户的效用函数为拟凹函数确保该非合作博弈存在纳什均衡点, 然后提出了一种迭代算法实现该激励机制。仿真结果表明, 该激励机制可以在保证Femtocell自身用户Qo S性能的同时对Femtocell进行补偿, 激励Femtocell拥有者采用混合接入方式。当Femtocell位于宏蜂窝边缘或者部署密度较高时, 该激励机制下的接入策略还能让宏小区用户获得比接入到宏基站更高的效用。

混合机制 篇2

近年来,恶意软件呈日益猖獗的态势,并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给企业用户和消费者带来巨大危害。据Joseph Telafici介绍,和以往相比,现在恶意软件的编写者更具专业性,他们往往具有资深的开发经验,有的甚至拥有自己的团队、资金以及Bug追踪系统,很多以牟利为目的,手段也日益丰富。在未来的几年里,防病毒将从单纯的签名转向混合式的机制,包括入侵防护技术、缓冲区技术、行为分析以及签名等等。

操作系统提供商完善自身的安全防护功能,比如微软IE 7能够监测和阻止部分钓鱼网站,在Joseph Telafici看来,这是远远不够的。恶意程序也可以绕过补丁,直接攻击操作系统。Windows自身防护会使恶意攻击变得更难,也提高了安全防护的难度,所以,微软系统安全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对防病毒软件需求的减少。

混合机制 篇3

机会网络(opportunistic networks, oppnets)[1,2]是一种不需要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存在完整通信链路,利用节点移动带来的相遇机会实现数据通信的自组织网络。由于节点的移动性,在机会网络中无法建立传统的基于TCP/IP协议的端到端连接,而是采用“缓存-携带-转发”的数据传输方式,运行时不要求网络的全连通,突破了传统网络对延迟和传输率的限制,更适合实际的应用状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大量低成本、具备短距离通讯能力的手持智能移动设备的出现推动了无线自组网的迅速发展,而人类个体作为这些移动设备的绝大部分载体,其移动规律对数据通信的影响非常值得关注。Spyropoulos[3]、 Hsu W J[4]]等人提出了随时间变化的社区移动模型,按照本地社区或漫游社区将每个节点划分为两种状态,状态之间采用马尔可夫链的概率来切换。文献[5]利用节点相遇统计模型,分布式计算每个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并将社会网络节点重要度作为数据转发决策的依据。Injong Rhee[6]等人在INFOCOM会议上探讨了人类移动模型中所展现的“Levy-Walk”特征。如何利用人类个体日常活动的相似性设计有效的数据转发策略是近年来专家学者对机会网络研究最关注的领域之一。文献[7]提出了一种在延迟容忍网络中基于社区的消息传输算法,它采用人类移动的真实轨迹作为节点的移动模型、利用消息单拷贝策略实现信息传输;文献[8]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根据节点之间的通信频繁程度来划分社区,采用消息多拷贝策略来改善社区内节点移动缓慢、社区间消息转发延迟大的问题;但该算法设计的社区模型简单规则,与现实情况还有一定的差距。文献[9]通过统计节点一定时间内遇到的其他节点数来确定节点的中心性,并且对消息副本数进行了限制。

本文总结了以上算法的相似性及其优缺点,在人类移动规律、社区特性及机会网络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类移动模式的混合转发机制(Hybrid Forward Mechanism, HFM)。该机制在文献[10]的移动模型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不同的网络环境与数据转发策略的相关性,根据个体所处网络环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数据转发策略,从而在网络开销、时间耗费都较小的情况下提高数据转发效率和可靠性。

1 节点移动模型与转发机制

1.1 节点移动模型

节点移动模型描述了节点的移动模式,包括位置、速度等特征的变化,是自组织网络的基础研究之一。从最开始的随机移动模型、到经典的独立同分布移动模型、基于统计的实际移动模型和基于社区的移动模型等,学者们在不断探索和研究。2008年Marta等人在《自然》上发表了“Understanding individual human mobility patterns”一文[10],指出通过对10万匿名手机用户进行为期6个月的手机信号跟踪调查后,发现人类个体的移动轨迹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即人类个体日常活动通常都存在若干个频繁往返地点(为方便描述,以下统称为目的地),且通常在目的地周围作频率较高的小范围移动;而如果离开,则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在另一个目的地周围作类似的移动。其活动半径服从近似幂律分布:

Ρ(Δr)=(Δr+r0)-βexp(-Δr/k)(1)

式(1)中:Δr为人日常活动半径, β=1.75±0.15。该模型具有明显的快速衰减与重尾特征,且对于少数固定位置的趋向性明显,其概率分布在固定的几个时间点上出现峰值并且独立于目的地个数。

基于以上移动模型,本文将人类个体移动状态分为两种:

1)Routine:在固定地点(单位、学校、商业中心等)内作速度较慢的小范围移动;

2)Moving:以较高速率从Routine _A到达Routine _B的途中。

则Routine对应图1中的阴影部分,Moving则是节点在阴影之间移动。并有如下假设:

1)在一个时间周期内(如一个星期),每个节点能够记录下与其他节点的相遇次数Ci;

2)每个节点(以人为载体的移动设备)保存有自己最频繁往返的地点坐标L(x,y)、到达时间Tc和停留时间Ts;

3)每个节点可以通过GPS等渠道获取并记录下自己当前的位置坐标、与特点地点的距离D

于是,以人为载体的机会网络可以描述为一个加权连通图G(V, E, W),用户组成节点集合V={v1,v2,…,vn},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由节点之间的边集E={eij}来表示,边上的权值大小则反映了用户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用[0,1]之间的实数表示。关系越紧密权值越大,本文参照现实的社会关系,把权值设定为W={1,0.8,0.5,0.2,0},分别对应“亲密、频繁、一般、偶尔、没有”五种级别(具体实现可利用手机的分组通讯录)。

1.2 Moving状态下数据转发策略

机会网络中,节点绝大部分都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用户大多具有“自私”倾向[11],不太愿意与陌生人合作,而且目前也确实存在许多广告、垃圾短信,因此即使一个邻居节点有着较高的目的地匹配率和较少的网络跳数,但其节点信任级别却很低,那么该节点很可能拒绝转发而将信息从缓存中直接删除。在这种情况下,该节点实际上是作了一次无用的数据转发,不仅浪费了网络带宽,同时也增加了传输时延。因此,Moving状态下,数据转发的关键问题就是中继节点的选取。通常的做法是对目的地节点进行匹配,选取网络跳数最少的节点来进行转发。但考虑到上述情况,本文采用如下转发机制:

由目的地匹配率(Destination Matching Rate, DMR)、节点信任度(Node Trust Degree, NTD)和网络跳数(Network Hops, NH)构成三因素集:u={DMR,NTD, NH},计算各因素的权重值,使u的效用最大化,即:

Μaximize{E(u)}(2)

各因素的效用函数表示为:

uij=u(ai,θj)(3)

Subject to

ai∈{DMR,NTD,NH};i=1,…,3;j=1,2,…,J

θj为相应因素所允许的状态,J为状态总数。

则期望效用函数为:

E[u(ai,θ)]=j=1Jwku(ai,θj)(4)

式(4)中Wk满足下式:

i=1lwk=1,wk{0,0.1,,0.9,1};l=1,…,3。

在机会网络转发决策中,效用就是决策者对下一跳节点分析后的数量指标。上述问题可以映射为一个有界背包问题,而有界背包问题已经被证明是一个NP_C问题,其最优解不可能在多项式时间内精确计算出来,但可以转化为单因素效用函数的线性组合,通过单一的效用值进行决策。这样决策者对某一因素的偏好程度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即采用下式(5)来近似计算:

E(u)=q1u1(DMR)+q2u2(NTD)+q3u3(NH) (5)

式(5)中u1(DMR)—目的地匹配率的效用函数;

u2(DTN)—节点信任度的效用函数;

u3(NH)—网络跳数的效用函数;

q1、q2、q3—3个效用函数的加权函数。

这三个加权函数反映了上述3个效用函数的相对重要性,且有q1+q2+q3=1。只要确定各效用函数的值和它们所占的权重,就可以计算出期望效用。

另外,为了简化实现中的计算,将中继节点与目的地的匹配率划分为两种情况:当该中继节点记录表中有目的地地址时,令DMR=1,否则DMR=0。同时用nh记录信息从源节点到当前节点所经历的跳数,则NH=1/nh;节点信任度设定为DTN={1,0.8,0.5,0.2,0},分别对应“亲密、频繁、一般、偶尔、没有”五种级别。

1.2.1 Moving状态数据转发流程

设节点vs携带消息Mi,中继节点集R={ },T=0;

Step 1 节点vs在相遇节点中选取DTN≥0.5的节点v1、v3、v4、v5,交换目的地地址记录数据,设置DMR的值;

Step 2 如果DMR=1,则将其加入中继节点集中,R={ v3、v5};

Step 3 如果card(R)>1(card(R) 表示集合R中元素的个数),则利用式(5)计算E(u),并令R={Maximize{E(u)}},然后转到Step 7 ;

Step 4 如果card(R)=1,则直接转到Step 7;

Step 5 如果card(R)=0,且T=0,则令T=1,并推迟一随机时间段后重新执行Step 1;

Step 6 在相遇节点中随机选取一个节点将消息Mi转发,结束;

Step 7 将消息Mi转发给R中的节点,结束。

1.3 Routine状态下数据转发策略

Routine状态表示节点在固定地点(如工作单位、学校或者商场等)内部进行范围不大的移动,节点移动速度较慢(一般为步行或者自行车),用户密度通常较大,如果采用诸如传染路由等洪泛(Flooding)方式进行传输,必定会造成资源消耗大、信道竞争、网络拥塞等问题。因此,本文在文献[11] 的基础上,将2.1节中的五种节点信任级别W={1,0.8,0.5,0.2,0}融入其中,用如下公式替换文献[10]中的Ci

ci=1/2(Ci+Wi)(6)

Ci表示每个节点i在过去一段时间t内所遇到的其他节点的个数,其值越大则中心性越强。但鉴于文献[10]所描述的“自私”倾向,将“信任级别”融入之后,能够在两者之间取得折衷,转发的几率会大很多。

2 仿真实验及分析

利用NS2[12]平台进行仿真实验,在2 000 m×1 500 m的矩形区域内,放置了300个节点,密集节点集中在四个区域,其他节点则稀疏分布在四个区域之间;节点运动速度分为两种:在密集区域内的节点平均运动速度设置为1.3 m/s,接近于人的平均步行速度;密集区域之间的速度设置为8.3 m/s,即接近于一般城市30 km/h的机动车速度。

由1.2节可知,能够被列为中继节点的相遇节点的DMR的值都被设置为“1”,则式(5)可以简化为:

E(u)=q2u2(ΝΤD)+q3u3(ΝΗ)(7)

式(7)中q2+q3=1。

这里采用“经验+实验验证”的方法来确定各效用函数所占的权重,通过对不同的权重组合进行仿真,比较后确定了如下的组合:q2=0.8,q3=0.2,也即节点信任度起决定性因素,而网络跳数只是对中继节点数量进行控制,避免局部连接数过多造成网络拥塞。

为了测试算法的性能,本文从消息交付率、网络开销、平均时延三个方面与其他类似算法Prophet[13]、RACS[10]、SARM[14]进行比较,所有测试结果取运行10次的平均值。

从图3(a)、(b)、(c)可以看出, Prophet在节点数目较小时,有较优的表现,但当节点数目迅速增加时,因缓存有限而造成大量丢包和重传,导致性能急剧下降;RACS由于采取了消息副本数限制的措施,在节点数目增大时,没有导致大量丢包、重传现象出现,但当节点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虽然交付比率能够保持在比较好的水平,但由于没有考虑到节点的“自私”倾向[11],部分消息在接近目的节点时被丢弃,而不得不利用其他节点传送,从而造成延迟增大;SARM采用将消息复制到最可能到达的目的地节点,但对消息的副本数没有进行限制,所以也存在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各种性能下降的情况。

图3(d)反映了各算法随着节点移动速度的增加,端到端延迟的情况。Prophet在节点移动速度较慢时(具体为0 m/s~4 m/s),延迟比较大,这是因为,在速度慢的区域,节点密度大,大量的丢包和重传导致了延迟较大;其他三种算法表现基本类似, SARM当节点速度变化较大时,根据当前速度计算的传输概率很快失效,所以SARM曲线在速度较快部分表现不稳定。理论上,节点移动速度的增加表明单位时间内将会遇到更多的节点,因此算法应该有较好的表现,然而当速度超过10 m/s后,可以看出所有算法的延迟都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了当有效链路还没有建立完成时(链路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某些节点就已经离开了有效通讯范围,从而导致了延迟加大的现象。

总体来说,HFM相对表现平稳,在消息交付率、网络开销、平均时延等方面都略优于其他三种算法。

3 结语

本文充分利用了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移动规律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提出了一种针对机会网络的数据混合转发机制,该机制针对不同的网络环境,设计了不同的数据转发策略。实验结果表明,HFM机制在消息交付率、网络开销、平均时延等方面能够取得较好的平衡,因此其性能表现较优。

摘要:为了更好地解决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问题,通过分析人类个体移动规律对机会网络数据转发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类移动模式的混合转发机制。混合转发机制通过多因素集选取中继节点,在不同的节点运动状态下采取不同的数据转发策略,以提高数据转发效率。仿真实验表明,与现有的几种算法相比,混合转发机制有更高的数据传输成功率和更小的延迟。

混合机制 篇4

一、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内部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健全的内部运行机制

就现阶段来说,我国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市场关系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该种领导体制实施的时间较短,再加上受投资者认识水平和投资形式等因素的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尚未形成权利制衡系统。大多数投资者将民办高职院校视为一个企业,并多采用家族化的管理模式,极易出现董事会的错位和越权,最终使民办高职院校的内部运行机制出现不和谐和不规范的问题。

2、缺乏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合理定位

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科学的科学定位,应该是根据其自身经济发展要求,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目标和工作重心,并开展一系列与高职院校相关的发展规划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规模也在不断地壮大,也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办高职院校若要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就应在发展过程不断调整内部管理机制。但是,一方面随着公办院校的不断扩招,民办高职院校生源的质量与数量都不是很乐观,且受到一种挤压式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受办学目标和专业定位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在追求学历还是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也存在相应的选择性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自身的健康发展。此外,给予发展基础和现有资源,民办高职院校投资者与管理者在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可以说,若民办高职院校无法对其进行科学定位,就难以保证其在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工作的正常运转,进而使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对“合理回报”的认识不科学

从本质上讲,大多数投资者对民办高职院校进行投资最主要的是为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这就使得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具有较强的经济性质。从这一方面讲,民办高职院校投资者要求合理回报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从不同的立场来看,关于民办高职院校收入与结余的分配以及“合理回报”等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答案。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并且,作为国家实施的一种鼓励和奖励措施,民办高职院校投资者所取得的“合理回报”应有助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企业。另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资金循环、“企业化”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此,投资者若不能正确处理办学条件和收取“合理回报”之间的关系,不能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则会使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出现倒闭的情况。

二、确保民办高职院校内部和谐运作的措施

1、加强内部投资者与管理者的联系

从一定程度上讲,民办高职院校的投资者与管理者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在利益上具有统一性。因此,强化两者的良性互动,不仅能够提高各管理工作人员的凝聚力,还有助于促进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讲,两者关系的妥善处理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其一,应坚持以法律为依据。投资者与管理者应将依法办学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底线,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明确规定投资者与管理者各自的职权,明确“合理回报”的内涵,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决策机构和议事章程,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内部运作程序的规范性、透明性、公开性。其二,应加强内部运行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应不断完善相应的组织和制度设计,采取契约的方式明确两者的权责和利益,并建立有效的问责和制衡机制。应注意的是,为保证民办高职院校私利性与公益性的平衡,应确保其内部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程序安排和制衡方式公平合理、周密明确。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财务预算制度、监督制度、工作管理制度和活动分析制度等与民办高职院校财务有关的制度,并可聘请一些专业人士参与民办高职院校的财务工作,确保管理者拥有资金的支配权。其三,投资者应端正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意识。为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内部运作的顺利进行,投资者应从民办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熟悉掌握教育规律和市场运作。

2、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方面,应建立健全有效的政府监管制度,规范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行为、教学秩序,并其相应内部事务的完善。另一方面,应认真落实相关的扶持政策,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工作协调机制。具体来讲:一是应加强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审计监督;二是应安排专职人员做好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三是应注意净化校园的周边环境;四是应做好民办高职院校财务状况的监管工作。

3、实现与企业的有效联系

与民办高职院校相比,企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更加能够掌握市场的需求与变化,且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就目前来讲,双方实现有效互动的最有效的途径是校企合作。这主要是因为校企合作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并帮助其研发专利产品,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和丰厚的经济效益,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确保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够更好地解决。因此,为有效避免教育和社会资源的浪费,确保双方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民办高职院校应强化与企业的互利合作关系。

三、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办高职院校若要获得长远的生存与发展,应充分考虑混合所有制形式,强化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处理好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与企业的联系,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强化校企合作。

摘要:新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获得迅猛发展。但是,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内部运行机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为促进民办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探讨基于混合所有制的民办高职院校内部运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内部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

关键词:制,内部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斌,唐永泽.民办高职院校实施“混合所有制”的探索与思考——以南通理工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5,03:78-81.

[2]赵景阁,李群力.创新体制机制,依法规范管理,促进转型升级——对民办高职院校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32:112-113+111.

混合机制 篇5

关键词:政府主导,巨灾补偿基金,风险证券化

随着中国经济城市化与工程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环境污染、地震灾害, 洪涝灾害等问题日趋严重。此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地区人口越来越密集, 财产总值越来越大, 社会财富集中度越来越高, 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秉文就已经提出, 中国应充分发挥国家与市场、政府与机构双重作用的风险补偿机制框架, 发挥保险业的综合作用和国家的信用作用, 尽快建立混合型“国家巨灾补偿机制”。而在中国经历洪水、泥石流、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多次自然灾害, 为中国经济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之后, 我们更应充分意识到,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完善的巨灾补偿机制正当其时。

目前, 中国的巨灾损失补偿机制主要以财政补偿、传统的保险方式与社会捐助为主, 其中财政补偿占到了绝大部分。而中国财政补偿的基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是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并不算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政府的财政收入总量是有限的, 这远远无法弥补巨大灾害过后, 对中国造成的财政缺口。而目前的保险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承保能力仅占到中国全年灾害损失的一半。

一、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创建巨灾补偿基金

(一) 明确政府责任

我们将政府责任分为三个方面:经济、政治和社会。在建立巨灾补偿机制的过程中,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便是政府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又可分为经济补偿和市场监管, 保险市场失效时, 经济补偿可以提供良好的补漏措施, 同时通过市场监管来督促保险市场的发展, 可以避免由于政府过多干涉而导致的效率损失。

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 政府意味着保障, 有政府的承诺便等于拿到了一张保证书。因此, 政府不能仅仅对中国的经济市场负责, 还要对我们的人民负责, 真正的为人民着想, 切身体会自然灾害过后人民的艰苦处境, 着重强调防灾防损, 并且将目光放到防灾防损与风险转移并重的实际举措中。担负起巨灾补偿机制中的主导责任, 突出合作, 引领和推动市场企业、慈善机构共同建立混合型巨灾补偿机制。

(二) 实施政府调控

1. 对灾后地区提供财政支持, 这属于经济主体的自我补偿。

用一部分财政收入对灾后重建地区进行补贴。虽然由财政预算安排的灾害救济支出只是财政计划支出中的一小部分, 远远无法达到灾后需求。但这却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政府的全方位支持, 会使受灾人民失去重新站立起来的信心, 这代表着政府的态度, 政府的立场, 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2. 对灾难多发地区实行强制保险。

虽然实行政府救助是必不可少的, 但会降低巨灾保险的需求和防灾防险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巨灾保险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 强制保险是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 可对投保人进行费率的补贴, 但强制保险的范围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这种强制保险应与一般的商业保险区分开, 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目前人们的风险保险意识还不足够, 巨灾的发生是偶然的, 无法预测的, 所带来的风险也是无法准确估量的, 因此强制保险在特定状况下也是可实施的。

3. 由政府建立国家巨灾保险基金, 其最大的特点是由政

府直接控制和管理, 在巨灾发生时作为财政补偿的一种补充形式, 对购买巨灾补偿基金的受灾人进行补偿。为了保持基金的稳健运行和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巨灾, 需要借鉴封闭式基金的特点, 限制了基金持有人在未发生巨灾时要求基金赎回并兑现的权利;另外, 为了保持基金的流动性, 且考虑到巨灾发生的非经常性, 又要为基金设计开放式基金的特征, 即基金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 持有人可以通过二级市场将基金变现。这样, 基金也具备了普通基金或金融工具的投资特征。

巨灾补偿基金具有一系列的优点。首先它的设立拓宽了巨灾补偿的资金来源渠道, 将巨灾风险防范和证券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更为有效的转移和分散巨灾风险, 迅速聚集全社会的资金, 增强中国抵御巨灾风险的能力。其次它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转让, 兼具了保险的保障和共同基金的投资功能。这些特点让巨灾保险基金顺利兼顾公益性和商业性。

巨灾补偿基金有多方的资金来源, 一部分基于国家政府的财政支持, 一部分来自于巨灾风险证券化, 还有基金持有人购买份额、基金的投资收益及利润留成等。基金可以作为巨灾风险的准备金, 随时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做好大量投入资金的准备。

二、使巨灾风险证券化, 逐步转向资本市场

(一) 中国巨灾保险市场现状

1952年底, 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合作社的财产绝大多数都办理了保险, 其中的责任范围中就已经有地震、洪水等巨灾风险。但不久之后1959年, 国内保险业务停办, 刚建立起的巨灾保险制度中途夭折。一直到1980年, 中国巨灾保险才慢慢进入恢复期。这个时间段是中国在保险体系的初步建立起。目前中国财产保险的承保能力约为1 109亿元, 承保能力只占到中国全年灾害损失金额的一半。同时仅2003年中国就有两起自然灾害损失超过30亿元, 国内承保能力严重不足。相比发达国家, 中国保险赔偿仅占灾害损失的5%。

中国对地震保险与洪水保险一直采取谨慎的承保策略。家庭财产的地震保险仍被关在保险大门之外, 实际上中国保险业目前还没有用于地震保险的独立条款和费率。同时中国也没有与美国相似的洪水保险计划, 没有鼓励扶持洪水保险的具体条文。一旦这些灾害发生, 灾民的生活甚至生存都受到了威胁, 财产受到毁损或消失。因此就中国现状来看, 巨灾保险是不完善的。

(二) 中国的巨灾再保险市场

中国的再保险业起步的较晚, 而且规模还小, 专门的财产再保险公司仍仅有中国财产再保险公司一家, 仍旧极不成熟。中国再保险业供求不平衡, 主体及市场体系不健全。在巨灾风险评估、自留额的确定、超额赔款再保险费率的厘定方面都极需要专业人才, 这也是中国再保险业无法成就飞跃性跨越的原因之一。

面对着现在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现状, 中国政府必须要承担起最终再保险人的责任。仅仅靠市场或是仅仅靠国家政府的能力, 都是无法大量分散巨灾风险的, 要将两种形式结合起来, 由政府支持市场再保险业的发展并为其担任最后再保险人, 缓解巨灾保险市场的巨大压力。

中国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政策性巨灾再保险公司, 用以分散保险公司承保的巨灾风险, 或者对中国再保险公司承保的这类风险提供财政补贴。

(三) 由保险市场向资本市场转变

保险发达国家的巨灾风险基金的建立主要依赖再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 更多的是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巨灾风险证券化, 把风险通过资本市场分散出去从而筹集更多的资金。到目前为止, 全世界已有芝加哥、百慕大等多个交易所赏识交易巨灾期货、巨灾期权、巨灾债券、巨灾互换、人寿和年金风险证券化等保险风险证券化产品。巨灾风险证券化可以弥补国家财政与保险业资金不足, 提高补偿能力。向机构投资者提供高风险、高收益证证券以及高回报率的投资方式和最小化信用风险。巨灾风险证券可以比传统保险产品成本低, 具有较高的效率优势, 又扩大了发行者的范围, 从而使应付危机的资金来源多样化。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呈良好的发展事态, 为大力发展以巨灾风险债券为代表的替代性风险分散工具提供了条件, 从引进国际巨灾风险管理新产品开始, 兼顾公平和效率,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分散巨灾风险。从长期来看, 巨灾风险证券化可以弥补中国巨灾损失补偿机制的缺憾, 提高中国抵御巨灾损失的能力。

巨灾风险证券化的部分收入, 也将成为巨灾补偿基金的资金来源之一, 更紧密的将政府与市场相联系, 共同抵御巨灾风险, 防灾防损。

三、充分挖掘慈善机构作为“第三补偿机制”的辅助作用

在中国目前的巨灾补偿机制中, 慈善机构并没有发挥太过显著的作用。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应对巨灾风险的意识薄弱, 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缺乏有组织、有计划的公益行为。往往是灾难发生后, 才会有非规范的, 建立在被动基础上的慈善事业。因此中国的慈善事业是缺乏计划性、统筹性和前瞻性的。

作为混合型巨灾补偿机制的“第三条腿”, 慈善机构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国民缺乏对政府和民间慈善机构的信任, 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慈善活动无法开展, 即使是在灾难发生过后, 人们也情愿亲赴灾区支援, 而不愿通过某种慈善渠道, 将他们的爱心传递至灾区。这样的现象归根结底不仅是人们的思想问题, 也是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慈善机构的自身建设问题, 主要体现在对捐助资金的使用缺乏科学、透明和高效的管理与监督。若是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则无法建立平衡发展的混合型多层次的巨灾补偿机制。

要重新扶植起社会公正这个“软力量”, 这个任务是艰巨而深远的。毕竟中国慈善事业也才起步不久, 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不可相较。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加强慈善的宣传力度, 从小抓起, 让人民从心里建立起对巨灾风险的防范意识, 并且全面整顿中国的慈善机构, 力求规范化、公正化。在发挥政府与市场责任的同时, 努力使慈善事业在巨灾补偿机制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秉文.社会保障体系的巨灾风险补偿功能分析——美国“9.11”五周年的启示[J].公共管理学报, 2007, (1) .

[2]李永.巨灾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与补偿机制研究[J].华北地震科学, 2007, (3) .

[3]田华, 张岳.巨灾风险管理中的政府责任边界分析[J].保险研究, 2007, (12) .

[4]潘席龙, 陈东.设立中国巨灾补偿基金研究[J].西南金融, 2009, (1) .

[5]徐美芳.国外巨灾融资新趋势:防损、合作和效率[J].上海经济研究, 2009, (3) .

[6]郭瑞祥.重建中国巨灾损失补偿体系的构想[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3) .

混合机制 篇6

人工砂颗粒由于具有棱角和表面较粗糙, 因而拌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差, 可引起混凝土的较大泌水, 但人工砂中通常含有石粉可以部分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但石粉含量超过一定的值时, 混凝土的粘聚性增强, 导致新拌混凝土的坍落度减小, 工作性不好, 所以应该对石粉含量进行必要的限制。

在相同的水胶比条件下, 随着机制砂的亚甲蓝MB值的增大, 混凝土坍落度和扩展度下降。对硬化混凝土的抗折强度与7 d抗压强度有明显降低作用, 增加了混凝土各龄期收缩值, 轻微降低了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 显著加快了混凝土的冻融破坏, 不利于混凝土的高性能化。

重庆地区多使用特细砂作为混凝土的原料之一, 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及周边缺少天然中粗砂。单纯使用特细砂配制, 混凝土容易分层, 施工部位出现厚厚的浮浆层, 使硬化后的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不均匀。特别是厚大体积混凝土和竖向混凝土的施工, 其浮砂厚度为200~500 mm。不仅混凝土强度降低, 而且会导致混凝土出现严重的分层和裂缝, 这无疑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强度和混凝土质量。因此, 使用颗粒较粗的机制砂和特细砂混合、合理搭配, 用于混凝土配制, 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试验用原材料

(1) 水泥。

重庆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P.O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

(2) 机制砂。

重庆建工集团机制砂;

(3) 天然细砂。

重庆腾航建材有限公司配送的湖北枝江砂;

(4) 碎石。

重庆产5~20 mm碎石;

(5) 粉煤灰。

贵州习水原灰;

(6) 矿粉。

重庆睿亮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S95级磨细矿渣粉;

(7) 外加剂。

重庆吉升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萘系 (lons-500) 减水剂;

(8) 拌合水。

为自来水。

2细度模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1 机制砂、枝江砂的细度模数和颗粒级配

选用的机制砂的细度模数为2.78, 枝江砂选用了细度模数分别为1.03、1.17、1.31、1.48的四种。

2.2 试验配合比

2.3 枝江砂的细度模数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及抗压强度的影响

2.4 试验结果分析

由图1可知, 随着试验用枝江砂的细度模数的增大, 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始坍落度也随之增加。对于细骨料, 砂的细度模数愈小, 颗粒愈细, 在相同用量下总表面积大, 用以包裹其表面并填充砂子空隙的水泥浆需要量也愈多, 单位用水量与水泥用量就愈大。由图2可知:①在养护龄期相同的条件下, 随着枝江砂细度模数的增大,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也逐渐增加;② 随着养护龄期增加, 掺有不同细度模数的枝江砂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逐渐增加。

由以上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砂的细度模数对所配制的混凝土性能影响较大。所以控制混凝土用砂的细度模数是设计配合比和施工现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3枝江砂与机制砂相对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选用的机制砂、枝江砂的细度模数分别为2.78、1.10。

3.1 试验配合比

试验采用C30等级的配合比, 水泥用量为290 kg/m3, 细骨料为693 kg/m3, 碎石为1 120 kg/m3, , 粉煤灰掺量90 kg/m3, 水的为175 kg/m3, 外加剂的掺量为2.69%。

3.2 枝江砂与机制砂相对含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

3.3 试验结果分析

由表2可知, 随着替代率的增大, 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呈现增大的趋势, 但是7d的龄期以后替代率为50%的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均大于其他替代率的混凝土的强度。这说明:机制砂与天然砂的比例存在着一个最佳掺量, 在这个最佳掺量范围内, 混凝土的拌合物不但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 而且硬化后的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

4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机制砂中的石粉主要是磨细的岩石粉末, 对水泥起一种惰性掺和料的作用, 石粉可以填补混凝土骨料之问的空隙, 改善混凝土和易性, 提高混凝土密实度, 因而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 也有益于混凝土的长期耐久性。

4.1 试验配合比

4.2 不同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3 试验结果分析

由表4可知, 4~6%石粉含量可增加混凝土坍落度。在胶凝材料用量相同的条件下, 不含石粉的机制砂和含有4%的石粉的机制砂配制C30混凝土进行对比试验, 结果见表5。

综合表4和表5可以看出, 砂中含有少量石粉, 混凝土各龄期的抗压强度有所提高, 抗拉强度、抗折强度等性能亦均略有提高, 然而石粉含量超过一定比例, 混凝土各龄期抗压强度则均略有降低。

5砂率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试验所使用的砂为混合砂, 即枝江砂和机制砂以固定比例混合使用。

5.1 试验原材料

矿粉为S95级磨细矿渣粉, 比表面积4 530 cm2/g, 掺量为胶凝材的2.0%。细骨料为枝江砂与机制砂的混合料, 粗骨料为5~20 mm连续级配的碎石。

5.2 试验配合比

本次试验采用C50的配合比, 具体见表6。

5.3 砂率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5.4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由表7可知, 混凝土的坍落度随砂率变化的趋势是先随砂率的增大而逐渐增加, 而后又降低, 表明混凝土坍落度与砂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 是存在一个最佳值。

分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可知, 砂率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存在同样的变化趋势, 在本实验条件下, 最佳砂率值为35%左右。

从上述结果可以发现:砂率对混凝土的工作性、抗压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混凝土的工作性受砂率的影响尤为显著, 且存在最佳砂率值。五组试验均是使用相同水泥用量, 在水泥浆含量不变的情况下, 砂率过大会造成集料总表面积及隙率的增大, 水泥浆将相对减少, 造成混凝土拌合物的粘聚性增大流动度降低, 如果砂率过小, 在粗集料之间不能保证有足够的水泥砂浆也会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 还易造成离析、流浆等现象。

6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细骨料的性质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通过研究, 发现了细骨料性能对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并得出以下结论:枝江砂的细度模数增大, 在相同用水量和水泥用量的前提下, 混凝土的初始坍落度会增大, 硬化后的抗压强度也相应提高。用机制砂和枝江砂混合砂配制混凝土时, 在本实验条件下, 机制砂的掺量为50%时, 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力学性能可以达到一个最佳状态。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初始坍落度随着砂率的增大先呈增大趋势, 后又逐渐减小, 因此在配制混凝土时存在一个最佳砂率, 在本实验条件下, 最佳砂率值为35%左右。 [ID:7236]

参考文献

[1]徐健, 等.人工砂与人工砂混凝土的研究现状[J].国外建材科技, 2004, (3) :20-24.

[2]尹志府.用石砂配制高强混凝土及流态混凝土[J].混凝土, 1993, (3) :8-13.

[3]曹伟宏.远距离高泵程机制砂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 2000, (11) :16-19.

[4]杨德斌, 徐家保.石灰石石屑在混凝土及建筑砂浆中的应用[J].混凝土, 1991, (2) :22-26.

[5]李飨民, 李宝忠.特细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00, 26 (2) :132-134.

[6]谭锐新, 林勇.浅析细砂在商品混凝土中的应用[J].建材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5, (2) :52-55.

混合机制 篇7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 抓好实践教学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实践课程通常由两部分组成:理论课和实训课。但由于课时数不够等原因, 导致了教师理论讲解不透彻、实践力度不够、理论与实践无法透彻融合, 影响了课程的实施效果。因此, 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保证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并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是高职实践类课程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 伴随着网络技术以及移动技术的逐步发展,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完善, 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不断革新, 数字化教学方式成为高职教育中实践类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向之一。基于E-learning的教学模式和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微课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MOOC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和教学方法, 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受到青睐, 并大规模地进行推广, 至今方兴未艾。

二、MOOC环境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MOOC环境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具体流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课前学生自主、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实践与反思阶段。

1. 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课前,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重难点, 制作完成各位资源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视频、PPT、动画, 借助交互平台, 进行自主学习, 并简单评价。

2. 课堂教学阶段。

课中, 既有教师活动, 又有学生的活动, 线上线下相融合, 在线学习与课程教学相补充, 师生充分互动。

3. 课后实践与教学反思阶段。

课后, 主要是教师反思以及学生拓展实践为主, 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特长生工作室来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三、MOOC环境下实践教学所需创设的条件

明确了实践操作类课程在MOOC环境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接下来就要为实施创造必须的条件。

第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平台。学校的数字化校园为数字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学生与教师可以进行各方面的互动。平台应该能提供课程资料的上传下载、在线浏览、在线测试、作业讨论等。这样就能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 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学习要求与进度, 并能进行适当反馈。

第二是要有合适的教学软、硬件。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 所需要的硬件系统为Windows操作系统, Visual C++6.0的软件环境。就目前来说, 这个条件并不高, 基本上家用的机器都能满足, 可以保证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正常展开。

第三, 教师进行充分的课程开发。对于动手操作学习环节较多的实践类课程, 尤其要注意课程资源的碎片化、趣味化。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 课程依托于国家软件技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共建成设计了课程简介、学习指南、课件、视频、实训、习题试题库、项目库、考核方案、源代码等15大类资源, 方便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在线作业、在线测试、在线答疑及在线交流, 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而且, 课程开发应尤其注意以视频为中心。教师需将各知识点精心筛选、编排和整理, 针对各个知识点或抽象而难以理解的内容录制教学视频, 让知识点更直观、生动、有趣。视频必须短小精悍, 便于视频的上传和学生在电脑以及移动设备上正常观看, 格式建议为“mp4”。笔者以《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单元“选择结构程序设计”为例, 共开发了9个微视频。除教学视频之外, 教师还需制作各种资源, 比如动画、PPT演示文稿以及教学案例等。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一维数组排序”知识点为例, 共制作了9个排序来辅助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排序过程, 从而内化知识。教师针对建成的丰富多样的素材, 能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进行选学, 弥补教与学之间的“断层”。

四、优化课堂教学

MOOC环境下, 学生可以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获得基本的知识, 但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使其高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指导以及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实践类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有机会在教学环境中应用其所获取的知识, 参与到项目实践,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工作实践。

以《C语言程序设计》中“一维数组”知识点为例, 在课前的学生自主学习中,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维数组定义、初始化级使用的基础的知识。课堂中, 教学实施分成五个步骤:问题引入、教师示范、课堂实践、汇报展示和课堂总结。教师和学生将一起完成“学生成绩平均值”以及“学生成绩排名”两个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全员参与。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 进行当场汇报,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检验了学习效果, 还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 进行当场评价。作为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在设计完教学过程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巡视指导、答疑解惑的作用,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五、强化知识巩固

完成了课堂基础项目后, 学生对课堂知识点、难点与重点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 掌握了知识的应用, 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依托软件技术资源库, 我们专门建立了项目库, 里面有专门的单元案例库和课程综合案例库, 如图1与图2所示。学生将拓展项目完成情况汇报给教师, 以便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巩固的情况, 为下一步教学设计提供依据。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 还专门开设了微信平台、QQ群辅助教学, 主要用于常见问题以及重难点问题的探讨, 实现了课上、课下教师联动, 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六、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

动手操作环节较多的实践类课程的学生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进行。课程评价由三部分组成, 分别是态度性评价、知识性评价以及技能型评价。知识性评价由“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测验+考试”组成, 主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技能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七、结语

实践类课程在MOOC环境下混合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必然途径。这种教学模式, 不仅能够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还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实验软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强化对MOOC课程中动手操作学习环节的教学, 提升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慕课的广泛应用, 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尤其是对于动手操作环节较多的实践类课程的学习, 成为当下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 强化对MOOC课程中动手操作学习环节的教学, 提升教学效果。

【混合机制】推荐阅读:

混合输送10-14

混合作用10-14

混合模型05-12

混合痔疮05-23

混合法05-24

混合传输05-28

混合励磁06-05

混合基础06-13

混合加工06-28

混合所有07-09

上一篇:寓言文学下一篇:运动区域活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