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培训

2024-09-21

混合培训(精选10篇)

混合培训 篇1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教育培训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为了适应培训对象在时间、地点、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多样性要求, 新的培训模式的研究适在必行, 通过我们几年来在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中的实践探索, 在教师培训中采用混合学习模式是不错的一种培训模式。

一、教师培训的前期分析

(一) 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们培训的对象是中等专业学校骨干教师, 有着和其他培训对象不同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繁多, 教师身兼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 工作压力大, 工作时间不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在培训形式上动脑筋。增加培训的灵活性, 以适应在职教师学习的特点。

(二) 培训现状分析

目前主要通过传统的面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 采用假期集中进行半月到一个月左右的集中培训。而在培训中通常是4到5天就结束一门课程, 授课教师往往只是简单的把主要的内容讲授给学员, 课后由于地域和时间的关系, 有疑问学生和教师之间也不能方便的进行交流, 这样授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这也是目前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混合学习的界定

“混合学习” (Blending Learning) [1]被认为是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从本质上来讲, Blended learning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或学习理念。它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e-learning) 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传统培训中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发挥体现培训学员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以上给出的混合学习的定义可以得知:混合学习是多种学习方式的应用, 可以是传统讲授型学习、合作学习、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的混合[2]。

(二) 媒体选择理论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兰姆 (W.Schramm, 1954) 曾提出媒体选择定律[3], 用来解析影响人类选择接触或使用媒体的行为的依据, 定律可用方程式表达为:

预期选择概率 = 可能得到的报酬 / 需要付出的代价

从以上定律可以得出: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应以提高培训效果与代价之间的比值为首要目标。混合学习就是通过合理设计, 希望能够以付出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培训效果。

三、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师培训的策略

通过对混合学习理论的研究, 制定出以下实施策略:

(一) 教学结构:主导——主体的混合

单纯的主导 (培训教师为中心) 和主体 (函授学员为中心) 在实际培训中都不能起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学员之间可以通过解决教师设计问题的过程来实现自主探究、协作交流, 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进而完成学习过程。

(二) 教学组织形式:网络课程——面授课程相结合的形式

首先, 将培训课程中的理论部分制作成网络课程 (可以参考国家精品课的制作) , 供学员进行网上自主学习, 学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电脑、pad、智能手机等完成课程的学习, 这样可以充分解决在职教师学习时间欠缺的难题, 教师可以利用零星时间完成课程的学习。授课教师进行后台管理和必要指导、讨论答疑。其次, 建立专题网站, 加强网上课程管理, 并提供拓展知识、辅助资源、工具下载、虚拟实验室等模块方便学员的自学和对面授课程知识的巩固和复习。

(三) 培训评价: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相结合多元评价

教学评价的主要作用是诊断、激励、调节教学。在职教师培训不同于教师职前教育, 更需要教学科研以及实践技能的提升, 因此评价主要围绕教师实践技能的进行考核。鉴于目前现有的培训条件, 可以采用微视频的方式, 让老师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制成视频, 上传到教学平台上, 供教师和学习伙伴观摩评价。从而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对象多样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习伙伴和学习者。学生在对自己进行评价时, 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会寻找和思考评价的理性的标准, 从而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反思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 重视面授学习的机会

面授学习的重要性似乎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首先, 它几乎能够容纳从传递——接受到自主探究的任何教学方法, 如班级交流、全身心的参与等特点使面授学习对于远程学习者而言, 是极为“奢侈”的。其次, 大量网络学习属于专业教育, 心理学关于各领域专家专长的研究表明, 专家知识具有默会性、情境性等特点。

综上所述, 教师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的讲授过程, 在培训中要充分意识到教师已经具有的教育能力以及教师知识的情境性特征, 在情境中运用混合学习模式使教师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得到新的提高。混合学习培训模式为教师培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培训方式, 通过这用模式, 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资金, 同时解决了传统的培训由于资金只能满足极少数骨干教师的培训, 而多数教师不能参加的问题, 可以让更多的一线教师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 从而提升广大教师尤其是基层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祝智庭, 孟琦.远程教育中的混和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 2003:19.

[2]田世生, 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4:7.

[3]李克东, 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04:7.

混合培训 篇2

下面我就说两点我的观点。

老师们上课时的“教态”非常重要。所谓的“教态”,不仅单指外在的形象,更是教师课堂功底的体现,非一朝一夕能够练就,需要老师们日积月累的磨砺。老师上课时的课堂语言,必须标准,吐字清晰,不疾不徐,还得铿锵有力且富有感染力,说课比赛中的刘俊杰老师在这一方面真让人非常佩服,赞叹!

一堂课的成功,光靠老师唱独角戏是万万行不通的。还需要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之中。但是现在的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初一年级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如何把他们的注意力进一到课堂之中?需要老师在课前多媒体的制作上下一番功夫。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课堂效率也会得到提高。而课堂上老师单纯放多媒体吸引学生眼球,是会容易让他们疲劳的,这就需要老师做些创设性工作。比如创设活动情境,“小品进课堂”,从而学生能在轻松愉快中,加深对枯燥知识的理解,认识。说白了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比如张文斌老师在讲《摩擦力》的过程中,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之中。无论是学生自主完成学案还是合作完成实验。学生都能够对枯燥的知识有很好的理解。

混合培训 篇3

【关键词】混合学习 教师培训 应用

教师培训一直都是教育部门非常重视的环节,只有教师的水平提升了,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培训模式还是面授模式,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这种培训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等。采用混合学习的模式,可以对此弊端有较大程度的克服,因此需要对这种新的学习模式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一、混合学习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现状

混合学习是将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在线网络学习相结合,因此它也能把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但要实现混合学习的培训模式,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因素。目前混合学习的研究结果如下。

一项对教师培训的调查表明,3成左右的教师培训项目中没有网络培训或很少有网络培训。主要原因是除参加少数国家级培训或省级培训外,更多的模式是校内本地小型培训,这种培训仍以集中面授培训为主,网络很少用。

目前混合学习的网络学习平台上涵盖了很多资源,包括在线学习、教师课件、资源共享、教学录像等,教师可以在网上按照自己的需要强化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教师培训的时间。但目前的培训网站上没有交互功能,需要进一步开发更优秀的网络平台服务于教师培训。

对教师最近三年的主要培训方式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教师培训模式为混合学习模式。面对面培训模式占据的比例超过了四成,单纯网络教学也占到了三成,这表明以混合学习模式为主要培训模式的比重还很低。调查同时显示,接近六成的教师参加过混合学习的培训模式,这表明混合学习虽然还不是最主要的培训模式,但各地教师培训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都已经开始向混合学习的培训模式靠拢。

二、采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培训效果

混合学习模式的出现使传统面授培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混合学习,是一种新型高效的、低成本的混合型培训模式。它将传统面授培训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对被培训者进行有益的引导和启发,让被培训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让被培训者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获得最佳的培训效果。

以教师传统面授培训和混合学习培训时间与效果比较为例,阐述混合学习模式的优越性。如果面授培训需要七天时间,则教师要凑出来七天的时间到培训现场听讲,前面已经讲述面授培训的弊端,单从培训时间上就很难保证培训教师的出勤率,这无疑又使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改为混合学习模式,七天的面授就变成一个月的网络培训课程和两天的面授课程,教学时间拉长了,不再是集中时间的灌输。教师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在网络上学习,参与感会增加,学习效果也会变好。两天的面授时间,刚好给教师一个机会,把在网络学习上遇到的难题与培训教师或者其他人分享,顺利解决难题。面授的时间不多,出勤率也能得到保障,这种混合学习的培训模式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认可。

但混合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需要自己安排时间,主动地融入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遇到问题也可以在网络上同其他人进行交流,而这些都需要教师有足够高的积极性。

混合学习同时也可以避免很多问题,解决单纯面授培训和单纯网络培训的弊端。它可以避免在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整合中片面强调网络学习的优势而忽视课堂教学,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教学中心而忽视学生的互动参与,也可以避免刻意追求网络媒体上的丰富教学内容而忽视传统媒体的内容。

三、混合学习模式的应用带来的改变

几千年来,人们学习的知识都来源于师者教授书本的内容,这种形式在现在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混合学习的出现必将在将来改变这一状况。网络上丰富的资源,使提问者可以有多个问题的答案选择;在网络聊天群里,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一块讨论,一块得出答案,这比传统教学来得更加方便和快捷;教师对自己所要讲述给学生的内容可以更大限度地进行扩充、整理。混合学习不仅要让教师学好,还会监督教师在网络中对所学内容进行考核,教师再不能是上完课就没事了的状态。培训者能在网络上指导学生,更加便捷,不受空间地点和外界不良环境的约束,在场地和路程上都给教师提供了便利。

四、结束语

面授教学在现代社会依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模式。但在教师培训中,混合教学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不仅能调动教师培训的积极性,让教师不再因为地点或其他非人为因素受到限制,还能让培训时间相对分散,提升培训的整体效果。但混合学习模式要实现更全面更深入的发展,还需要更多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开发、研究、应用。这种模式的大力推广,能让教师培训这一难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将来也会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模式推广到其他教学领域,让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唐进.混合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03):126-129.

[2]张玉倩,郑春厚.混合学习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以广东省番禺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04):48-50.

[3]石大维,张倍倍.混合学习原理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11):46-48.

混合培训 篇4

一、中小学体育新教师培训现状的审视与反思

就我们目前的中小学体育新教师培训的现状来看, 入职培训还只处于探索阶段, 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模式, 这种现状距中小学体育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小学体育新教师的培训至少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于体育新教师这个群体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缺乏培训规划和计划的前瞻性, 更缺乏完善的制度保证。二是对于体育新教师培训愿望与需求缺乏系统研究和调查分析。三是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合科化, 培训内容层次不清晰, 针对性不强, 培训后获益不大。四是培训模式单一, 主要以集中专题讲座、报告为主, 没有更多考虑学科差异, 学校差异、新教师个体差异等因素。五是培训师资队伍薄弱, 培训机构 (如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 为主的师资力量难以完全满足中小学体育新教师多层次的需要。六是对新教师培训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缺乏对参与培训情况的考核以及科学评价。

二、混合式培训模式在中小学体育新教师培训中的有效实践和探索

根据体育新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新教师的实际需求, 我们在体育新教师培训中进行了混合式培训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所谓混合式培训就是把传统的集中式培训方式和现代化网络培训以及个性化的校本培训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合理、科学地协调好三种培训形式之间的关系, 充分发挥三种培训形式中的资源要素, 达到优势互补, 协调共进的效果。培训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 培训模式立体化

传统的单调的集中培训往往停留在合科的理论讲座上, 很难对单科新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更缺少实践层面的指导。只有立体化模式才能体现教师的认知特征, 才能充分满足新教师不同时段不同内容的学习实践需求。

所谓立体化培训模式就是借助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传统培训和网络培训等形式, 从不同层次不同途径不同环境立体交错地对新教师进行学科实践指导培训。

立体化培训要求专家的集中培训理论指导必须具备实践性操作性。学员要在专家的引领下, 以小组为单位观摩案例、参与研讨、进行实践操作、汇报交流。

培训部门在网络培训时要借助网络平台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和交互工具, 使学员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传统环境培训同步/异步的学习交流讨论的目的, 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立体化培训要求新教师所在学校要利用校本资源对新教师进行实践培训指导。在立体化培训中学员可以通过专家讲座或是一线教师课堂实例得到启示。

立体化培训形式要充分发挥各形式要素的功能和作用:

(1) 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是新体育教师培训最主要的模式。集中培训时要注意专业性实践性和交互性三个要素。

集中培训首先要体现专业化要素。可以通过减少公共理论课、增加分科指导课或跟班学习等方式提高专业化效果。

在培训内容上, 根据新教师的具体情况, 可按层次分别制订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计划, 以适应不同水平的新教师。

在培训形式上要着力探索和构建学员主体参与的培训模式, 提高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我市体育培训班中, 我们就非常注重示范课实践课的开设, 非常注重观课后的讨论交流。比如, 学员们曾经围绕着优质课为什么能成功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学员们认识到硬件条件好只是成功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和手段的因素, 这样的课很值得学习。

(2) 网络培训

网络培训是维系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交流互动、协作研究活动的桥梁。网络培训一般在经过一阶段的集中培训的引导和训练后进行。

网络培训的方式很多。比如可以开设网络课程, 把专家讲座放在网络上供学员学习, 这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也为学员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

也可以创设网络学习平台。比如, 我市在教师教育网站上开通了新教师在线网页, 设置了政策法规、教育动态、体育论坛、课程学习等专栏, 把要求学员自学的课程提纲、作业放到页面上, 让参训的体育新教师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上学习, 提交作业。

(3) 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在教育专家指导下, 以体育新教师任职的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 以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 通过教育教学和教学教研活动来培训新教师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

新教师的校本培训方式主要通过校内师徒结对帮扶、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来进行的。校本培训要注意资源教师 (即指导老师) 的落实, 要对资源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要注意培训课程的规范化, 培训过程要全程化, 要进行跟踪听课跟踪指导。要注意培训内容的细节化, 要深入学员的教学课堂, 分析得失, 指出优劣, 使新教师能很快成长。

2. 培训内容生态化

混合式培训模式要求培训内容要体现生态化特点。所谓生态化就是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和教师的自身知识学养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链, 学习内容能促进学员学识技能的提高, 反过来学员的学识技能又促进他们对学习资源学习内容作自主评判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思想, 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成果又能成为培训的资源和内容。导引性自主性能动性是培训内容生态化的主要特征。

因此, 在安排培训内容时, 既要有规定的学习内容又要有自主选择的资源。要包括预设与非预设的学习内容, 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安排学习计划。

内容的生态化可以有效弥补教学内容的不足, 可以让学员及时吸收到有用的资源信息。

3. 培训管理综合化

混合式培训模式在组织管理上采取分级逐层传递和专家团队巡回指导相结合的综合方式。

培训管理力量由培训机构、学校和资源教师三级构成, 集中培训由专门的培训机构负责管理, 网络培训和校本培训由培训机构指导督促学校和资源教师进行操作。

要注意对资源教师队伍的培养, 资源教师可以由各学校的体育教研组长、体育骨干教师组成。先由专家团队对资源教师进行集中辅导, 这些资源教师在接受培训之后, 将组织和实施各自学校的校本培训。为保证校本培训的有效执行和培训质量, 专家团队在校本培训过程中通过巡回指导和网络远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质量追踪和监控。同时提供网络课程平台、书面培训指导手册等立体化资源进行支持。

综合管理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促进体育新教师培训的有效有序进行。而管理的多层次也弥补了师资的不足, 面授讲师、网络专家和本校导师组组成了强大的指导队伍, 为体育新教师培训的全程全面顺利进行提供了充裕的师资力量。

4. 培训评价多元化

多元化评价是采用多种途径在非结构化的情景中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所采用的评价方式是过程评价, 是动态的、持续性的。评价活动是持续和频繁进行的, 评价主体是多元的。

混合式培训模式的评价主体包括培训者 (专家团队) 、培训质量监测者、教师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多元化评价方式要把结构化的量规评价和实作评价、教师自我分析与上级评价相结合。

三、对体育新教师混合式培训模式的反思

混合式教师培训不是形式上的简单组合。集中培训中, 主讲者要发挥启发思考, 总结与提炼观点的作用, 及时关注在培训现场生成的来自参与者的新问题及其解决, 对体育新教师的思想和发言及其观点进行启发式提问、评论与分析, 以求新教师讨论和反思的深入。

校本培训以学校为单位, 在组织时间安排, 培训目标的针对性、适应性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但必须要有严格的执行计划和质量追踪。只有充分发挥集中, 网络和校本培训各自形式的优势, 在设计上实现三者的紧密配合和衔接, 才能达到1+1+1≥3的混合优势。

参考文献

[1]朱天忧.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浙江体育科学, 2008 (2) .

[2]张明伟.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1 (4) .

[3]郭绍青, 金彦红.基于网络的分级分层混合式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1 (1) .

中小学校长混合式培训心得体会 篇5

——2016年中小学校长混合式培训工作总结

2016年10月18日--12月31日我参加了“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混合式培训”。培训分为两个阶段,10月18日到10月29日我代表学校参加了“影子培训”,聆听了许多专家的讲座,并深入到武汉市一些名校去实地观摩,了解这些名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智慧。12月1日到12月31日,我带领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继续进行网络研修学习,借助中国移动搭建的平台学习到全国不同地区、很多名校、名校长、名师的教育管理智慧和教育教学经验。通过学习自己收获很大,下面就从我的学习和认识谈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关于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如何领导好一个学校?身为校长,就必须去深入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最微妙的细节,溯本清源。为此,校长需要理清思路、科学定位、明确方向、精细管理为目标,谋划学校发展蓝图。

一、践行师德师风,做率先垂范的引领者

师德是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长虽然是学校的管理者,但他首先必须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具备了崇高的师德,才能赢得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尊重,才能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深入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一岗双责”廉政机制。坚决反对“四风”问题,积极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主动排查廉政风险,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带头执行财经纪律,并要求干部按各自的权限范围办理,自己不贪权揽权,不越权行事。遇重大问题决策,坚持请示汇报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此外,切实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努力打造一支纪律严明、师德高尚、治学严谨、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师德师风的精神,进一步弘扬崇高的师德风范,定期举办师德师风集中培训。

二、忠诚履职尽责,做学校发展的引路人

校长的工作对学校全局起指导、组织、协调和统揽作用。忠诚履职尽责,任何时候都是我们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最底线标准,通过增强工作落实力和执行力,才能以良好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回应社会群众的关切和期盼。因此,校长必须把自己的办学思想贯穿于日常的管理活动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影响、带动教师,把自己的办学思想转化为教师的行动。同时,要注重办学经验的积累与扬弃,努力形成学校内在的精神累积和成功的管理理念。培训结束后,我将组织召开班子会、校委会。明确学校要发展的核心因素,必须选择一种的教育模式展开实践,紧紧围绕理清办学思路、狠抓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关注学生成长四个方向,从而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品牌学校、窗口学校、特色学校。为此,我认真思考了学校未来发展愿景。

(一)理清办学思路,找准学校发展定位。深入思考大川学校今后办成什么样的学校,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在今后一年内,通过多方调研确立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找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模式。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在实践中制度化,形成学校有故事有内涵的文化积淀。真正做到不因人因时废事,坚定不移地长期走下去。

(二)狠抓学校管理,厘清学校发展关系。深入思考大川学校管理中是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一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对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管理方式进行提炼和总结,实现真管理、简管理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以量化思维开发基于大数据为依托的多元学校管理方式,积极践行民主集中制并建立起校内大数据评价体系,扩大校务公开、校内民主决策与管理范畴等。在今后一年内,在干部队伍建设上通过整合校内各班子成员、各部门职能定位,确立扁平化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轮岗任职管理制度;与此同时,积极引入中高年级在校学生的参与学校管理,激发学生主人翁精神,为学校管理注入新活力。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以培养管理干部的多元管理才能、学生的自治管理能力等为主要方向,提升学校管理的整体高度。最终,逐步实现制度化管理走向自动化管理。

(三)提高教学质量,扫清学校前进瓶颈。深入思考教育教学中还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一方面,不放松对常规教学的管理要求力度、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和三大课程建设等;另一方面,充分依托和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综合平台,实现教师对教与学有深度地成长性思考,集中全部优势精力发现、观察、研究、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每一细微问题,开发和开展好有质量有水平的校本课程等。今后一年内,在实现教学质量优生率达80%、年轻教师讲好常规课、示范课等方面做出努力,积极组建校内全学科教与学资源电子化共享资源库、校内教与学过程性评价的跟踪档案资料库、校内教与学问题分析研究参考资料库等,深度开发已有校本课程。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实现教学质量优生率达90%、年轻教师成长为区级骨干教师;同时,努力寻求软件技术支撑,不断完善和更新校内共享资源库,汇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档案,扩大校本课程推进与推广范畴等。

(四)关注学生成长,打造家校合作共同体。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如何把好学生的脉,必须深入思考学校教育如何与家庭教育互动?为了关注学生全方位的立体成长过程,学校的大德育观就需要将家庭教育纳入德育管理中。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强化班主任的专业成长,通过专业阅读、现象研究等方式提升管理艺术,并建立学生校内德育成长档案;另一方面,采用线上线下多途径开展家庭教育,建立家校联系途径,利用校内德育课程搭建家校合作平台,丰富学生校外德育成长档案。今后一年内,加大学生工作管理者专业学习,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依据每月德育主题编写德育课程,依靠各类平台开展家校联动主题活动,成立学生管理组织。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健全学生成长管理的校内、校外联动管理制度,组建家长委员会参与德育活动,打造家校合作共同体。

三、科学规划部署,做精细管理的深耕者

一所学校质量的高低,是否有竞争力,关键看这所学校校长的管理能力。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校长的精细管理水平,这次培训让我更加坚定了科学规划各项工作安排的重要性。我将通过明确目标定位,详细制定每月的工作清单,更加积极主动地大胆管理、严格管理,用规章、用情感管人。

(一)党风廉政: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必须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落实“一岗双责”。为此,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并开展好校务、党务公开,接受监督,做到党政协调,共谋发展。牢牢把握党建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结合,努力打造一支创新的团队,做到依法治校,科学管理,从而达到环境优美、管理优化、欢快和谐,质量优良的办学目标。

(二)教学管理:校长工作的核心是务必狠抓教育质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是师生的荣誉。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解决过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重知识轻创新,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效果,重教法轻学法,在课堂上要有平等和谐的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把课上成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一方面,校本研训应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建立校本研训的奖励制度,建立评价监督机构,从组织型,自主型两个模式进行校本研训,集体学习理论,集体备课、评课,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也自主学习、自己反思,写心得体会,要通过教研活动,研究小问题真现象,要让教师写教育叙事、写日记记录教学真实的事情,提倡教师终身阅读,努力建设书香校园。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所以校长要增强教师的信息素质,让教师在其它学科中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学校要不断充实资源库,调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稳定性,让每位教师都能熟练应用多媒体,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教师幸福的教学。

(三)德育管理:强化德育目标,培养良好习惯、提升德育工作水平。通过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完善班主任管理考核制度,规范了少先队一日常规,做到每月一次大型德育主题活动,每周一个小型德育教育主题,每学期一次大型文艺汇演;注重校园文化及班级文化建设,对学校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规划、设计,通过校园及班级文化加强对师生的德育渗透;规范贫困生资助工作流程及办法,完善资助工作档案收集,做到了精准帮扶。结合三大课程开设篮球、信息技术、舞蹈、竖笛、棋类等社团活动,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

(四)后勤管理: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校的后勤应以“服务师生”为宗旨,“服务教学”为目标。提出了“做好服务、提供保障、当好服务员”的口号,积极做好物品采购,及时做好公物维修,严抓食堂操作规程及食品安全,改善食堂伙食,提供优良服务。通过目标化管理,后勤工作为教育教学真正起到保障作用。

(五)安全管理:安全重于泰山,确保学校安全稳定是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学校要根据上级有关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完善学校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安全管理做到“制度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每月一个安全教育主题及一次应急演练,扎实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我提高了认识,明确了职责。知道了一个好校长是成就一所好学校的关键,清楚地意识到了身上肩负的神圣使命。今后的工作中,一定把此次学习所获、所悟、所感,应用并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改革与创新,寻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的发展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混合培训 篇6

关键词主题活动 导向 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 研究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各方面能力就是教师素质。教师素质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进而影响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要重视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师培训。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出台了许多政策加强教师培训。但以往的教师培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存在许多问题。以主题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顺应时代发展,有利于我国教师专业的发展。

一、现有教师培训模式及其不足

教师培训模式就是一种方案体系,它为教师培训实践提供各种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指导,以一定的培训理念为指导思想,系统分析教师培训的各个要素,建立一套教师培训方法,指导教师培训。目前在我国有多种教师培训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远程培训。远程培训借助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课程平台来实施。远程培训是一种新兴的教师培训模式,它可以充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可以实现高效大范围的传播知识,并且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但该模式严重依赖网络,离开网络将不能进行。二是专家讲座式培训。把教师集中在一个场所,分成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在一定时间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专题讲座。这一培训模式的优点在于培训效率较高,大量的理念和经验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介绍给教师。但在这一模式下,培训的内容完全由专家决定,这样的培训内容有可能不符合教师的需求,还有可能超越教师的接受范围,教师处于被动地位。三是参与式培训。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共同参与到培训中,培训教师不是绝对的主导,受训教师不是绝对的被动,二者在培训过程中进行大量的互动交流,受训教师可以亲身体会合作探究学习,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四是校本培训。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针对本校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校本培训通常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这些培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单一培训形式的效果不理想

在教师培训中,如果采用单一的培训模式,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例如,只采用专家讲座式培训模式不能照顾到教师能力存在的差异,只注重规模效应和时间效应,基础好的教师不能进一步提高,基础差的教师跟不上。只采用远程培训模式,教师都是在网络上接受培训,虽然打破时空对培训的限制,却增加了培训者与受训者的距离,这不是面对面的培训,教师不能有效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得教师的能力不能得到足够的发展。只采用校本培训模式,让骨干教师对在校的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骨干教师对校本培训的方式不熟悉,另一方面自身的知识还不成系统,这会影响培训的效果。单一培训形式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往往是顾此失彼,不能满足教师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学生获取知识渠道越来越便捷,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培训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单一的教师培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对教师能力培训的需要。

2.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的差异性需求

教师的能力基础是有差异的,他们想通过培训提高自己不同的能力,培训应该考虑教师在需求上的差异性,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应该进行科学分类。而远程培训、专家座谈式培训、校本培训和参与式培训,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培训内容无差别、没有针对性,不能照顾教师的差异性需求。大部分培训内容都是与城市教师有关,农村教师或来自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消化吸收这些内容的时候有很大难度,不利于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培训中使用的案例大多是城市学校的,偏远农村地区学校不适用这些案例,缺乏适合农村教学环境的案例,不能满足农村教师的案例需求。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有差异的,他们对培训有不同的需求,培训内容在设置的时候应该照顾到教师的不同需求,让教师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但在现有教师培训模式中,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3.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混乱

在培训中,学习活动设计不够科学和合理,受训教师参与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有效的参与机制没有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不能保障受训教师积极参与到培训过程。教师不能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不利于培训效果的实现。例如专家座谈式培训,整个培训过程专家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专家向教师灌输各种理念和经验,教师只能被动的聆听,培训缺乏交流和反馈,不能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教师都有教学经验,通过学习活动要能够让教师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反思,因此学习活动要能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在教师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应该渗透现代化教学的核心理念,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课堂教学。但在现有的教师培训模式中,存在学习活动主体设计混乱的问题。在学习活动中,不能很好地调动受训教师的积极性,受训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

4.缺乏系统的质量评价

培训效果如何,培训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培训目标,教师是否在培训中获得了真知识、真能力,了解这些答案有赖于对培训进行质量评价。质量评价是保障培训效果的重要措施,现有的培训模式大多没有系统的质量评价。例如远程培训中,培训活动是在线进行的,对活动的讨论和交流也都是在线进行的,由于网络课堂有充分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很难对培训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在参与式培训中,受训者往往要进行分组讨论,尤其讨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很难评价谁对谁错,不能很好的监控培训的质量。教师培训的质量如何保证,这就需要针对教师培训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而在现有的教师培训模式中,有效的质量评价是缺失的,对教师的受训效果缺乏考察和评价,这些都使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得不到保障。培训活动结束后,其效果怎么样,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质量评价可以很好的监督培训活动,监督培训专家是否认真培训、活动设计是否合理、监督受训教师是否认真接受了培训、是否学到了东西。质量评价是培训效果的重要保障。

二、以主题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及其设计

现有教师培训模式存在种种不足,为了提高教师培训水平,对教师培训模式进行了创新,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即混合式教师培训。混合式培训模式综合了现有各种培训模式的优点,克服了它们的不足。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是大规模教师培训的理想模式,它采用分级组织的方式,培训内容会根据教师、学科、地区等的不同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与调整。近年来,以主题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在社会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是以混合培训模式为基础,以主题学习活动为核心,围绕主题活动开展探究式、参与式的学习活动,完成对教师的各项培训。这种混合式培训模式能够满足学习者多时空自由选择的学习需求,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精心设计各种主题学习活动,实现培训的目标。

1.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模式的结构模型

图1是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模式的结构模型。通过该结构模型,我们可以知道学习主题贯穿于整个混合培训模式,根据主题学习活动安排网络课程,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进行授课。骨干教师在培训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参与式学习活动,既可以在线上(网络课程学习)进行也可以在线下(专家集中面授)进行这种学习活动。骨干教师把不同学校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各个学校形成学习共同体。骨干教师培训结束后,各个学校的骨干教师回到各自学校,成立校本培训小组,开展校本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对本校教师进行全面培训与指导,过程中可以让培训专家进行远程协助。培训专家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有效的巡回指导,巡回指导一般都是针对教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帮助教师及时解决问题和困难。在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结束后,培训专家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便在下一轮培训中,根据反馈信息对培训的内容和策略进行调整,改进培训过程,从而保证培训效果,实现既定的培训目标。

2.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模式的活动设计

在设计主题学习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活动中要处处考虑如何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受训教师充分参与到主题学习活动中。培训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活动的引导者、协调者和组织者。有一个适合主题学习的情景,这对受训教师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培训者在整个培训过程的主要任务。培训者在活动过程中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把控,必要时对受训教师进行引导,教师分组讨论完后,培训者要对他们的观点和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实质上,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学习模式不是固定的,学习者在学习方式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学习方式具有自由开放的特点,这给活动设计带来了一定难度,但即使这样学习活动的设计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活动在设计的时候有一些基本步骤和程序,主要包括学习资源的准备、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活动策略的制定等。

3.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模式的过程

通过结构模型我们可以看出,校本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构成了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的两个核心培训过程。骨干教师是一种国家级的培训,国家把从各个学校抽调的骨干教师集中到一起,对他们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教师培训。其实,骨干教师培训就是借助国家力量,为各个学校培养资源教师,所以骨干教师培训又称资源教师培训。接受完国家培训的骨干教师,回到各自学校,成为学校教师的中坚力量。骨干教师要发挥种子作用,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再教给本校教师,组织本校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在校本培训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让专家团队在线上进行指导,这样才能确保受训教师真正掌握培训内容,并且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校本培训具体包括制定计划、分主题培训、教学应用等。

4.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模式的主题选择与确定

在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模式中,主题是整个培训活动的核心,因此培训模式主题的选择与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根据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和确定培训模式主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能力的基础阶段。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具备基础的信息技术能力,比如会使用基本的文字处理软件、会播放视频文件等。二是知识深化应用阶段。教师在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不断深化知识,提高能力。尤其在网络时代,信息化教学日益流行,教师应该掌握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三是知识创新阶段。教师不能停留在简单教学阶段,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深入研究学生特点和课堂教学,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我国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教师培训模式存在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的差异性需求、单一培训的效果不好、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混乱、缺乏系统的质量评价等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对教师培训的要求。以主题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从教师专业出发,针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全面有效的对教师进行培训,形成了一个科学复杂的系统过程。该模式从受训教师的差异性出发,准确判断和把握教师不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方案,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在教师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牛海娜.基于服务导向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2.

[2] 金彦红,徐斯佳,李华,徐丹.网络环境支持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8).

[3] 梁琪,滕涛,刘刚,韩飞翔.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4] 陈晓娜.混合式学习视角下的成人教学变革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5] 赵健.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运行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6] 王栋.教师行动学习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作者:高东平(1976-),女,吉林松原人,吉林省白城市教育学院讲师。]

混合培训 篇7

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继续教育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继续教育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构建一种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非常必要。

二、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研究

(一)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概念界定

所谓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指将混合学习原理应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领域, 整合面授培训和网络培训, 将培训有机优化组合的一种新的培训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是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整合, 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有机整合。

(二)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的特点

与单纯的面授培训和网络培训相比,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表现出以下优势:

1.混合培训模式是网络在线学习、 面授答疑与校本研修的结合。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针对教师培训需求, 对在线学习、 面授辅导、 校本研修等多种培训方式的深度整合, 发挥各种方式在不同培训情境下的优势, 以期将培训效果最优化的学习模式。

2.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多种学习方式和策略的结合。

在教学方式层面, 混合学习是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 包括典型的讲授型学习、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混合。 在混合培训模式实施中, 面授辅导主要以讲授型学习进行 (专家讲座形式) , 而网络学习包括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3.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资源整合、 共享与资源重复利用的结合。

混合学习培训模式通过网络在线学习、专家讲座、校本研修等多种培训方式, 可以实现培训者与受训教师之间、受训教师相互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 且培训具有长效机制, 资源可以重复利用, 极大地节约了培训成本。

4.混合培训模式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自评与互评及他评的结合。

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注重终结性考核, 培训结束后的最终考核在评价中占据极大比重, 混合培训模式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 通过学习监控、管理系统可有效获取学习过程数据, 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的相互结合和渗透。

(三)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的构建

1.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架构。

混合培训模式架构主要是将网络在线学习、专家讲座、校本研修相结合。 受训教师主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集中培训 (专家讲座) 前预习、填平差异,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交流互动和在线考试等, 面授 (专家讲座) 进行重、难点解读和答疑, 通过校本研修提高个人教学研修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进行教学反思和体现教学成果。 各种方式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循环巩固, 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整体。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架构如图1:

2.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流程。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在流程上应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培训实施和评估总结四个环节, 如图2所示。

三、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实践

(一) 总体设计

1.培训平台设计。

本次培训依托QQ群、 学校平台进行, 采用摄录像技术、flash技术和, html技术制作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及教学案例等形式的培训内容, 针对教师工学矛盾突出情况, 尽可能选择了教师迫切需要的知识进行学习, 如网页制作、微课等新知识进行了培训。

2.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为视频讲座等课例, 并提供文字材料, 经过培训过程后问卷调查教师的学习情况, 发现课例为10分钟左右的比较受教师们欢迎, 在课例制作时可以参考微课程制作的方法, 把讲解的内容分解成几个单独的部分, 可以很好地强化培训的效果。

(二) 评估总结

为了解混合培训模式的有效性, 本研究对教师培训中的效果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三个方面的评估 (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效果) , 评估结果显示, 教师对该培训模式的三个方面满意度均达到了90%以上。

四、结语

实践表明, 教师继续教育采用混合学习培训模式非常可行, 这种方式是开展大规模、低成本、有质量的培训教师的有效途径。 同时, 混合培训模式在实践中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 (1) 受环境条件限制, 如部分偏远地区计算机软硬件缺失, 培训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2) 以传统面授培训为主的培训方式根深蒂固, 这对受训教师的学习自主性具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阮连法, 张素江, 周朝农, 等.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的构建[J].继续教育, 2012 (6) :7-10.

[2]吴东醒.网络环境中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6) :72-75.

混合培训 篇8

建设一套与实际相结合的变电站仿真系统可以实现各级检修及运行人员的离线技能培训, 通过仿真模拟变电站的真实运行工况及各类型故障, 提高相关人员的技能水平。本文主要介绍贵阳供电局与北京科东电力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的多级联合仿真培训系统TS2000的总体结构, 阐述了该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实现以及现场应用效果。

1 系统结构

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数字仿真系统实现变电站及相关局部电网的实时仿真数据量的模拟。原有的变电站测控系统实现对全站工况的的监控与报警。数字仿真系统产生的数字信号通过高速总线发送给接口及模拟部分。从而实现与真实变电站一致的培训环境。

数字仿真系统基本功能简介如下:

(1) 实时电网及全电网仿真服务器。实时电网服务器负责运行教学变电站相关的电磁暂态仿真程序, 由双CPU构成, 一个CPU用于仿真计算, 另一个运行通信及协调软件, 为信号输入输出接口提供准确、可靠的数字信号源。

(2) 调度员学员台。该子系统为学员提供真实的控制中心环境和SCADA软件功能。实时电网仿真程序模拟前置机向SCADA系统发送仿真电网的遥信遥测数据。调度员学员台可仿真数据采集和更新、派生数据计算和数据处理、越限和变位监视、拓扑着色、报警处理和人机界面等SCADA软件功能。

2 关键技术及其实现

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接口技术

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接口保证了实时地将数字量转换为模拟量。

系统采用PCI总线技术将各功能模块紧密集成。数字模拟转换器精度为16位, 具有多路同步D/A转换输出的能力。实时操作系统通过软件信号驱动数字模拟转换器、开关量输入输出器, 电网实时仿真数字信号经数模转换、电流和电压功率放大器处理后转换为足以驱动变电站实际二次设备的电流、电压模拟量。

实际设备的位置辅助触点连接至开关量输入器, 当位置发生变化时, 辅助触点的电位发生变化, 开关量输入器根据采集端子的电位可以判断出状态变化并将其转换为0或1的数字量。同时, 中断服务例程定时通过PCI总线读取开关数字量, 从而实现开关或刀闸状态的采集。

3 小河教学基地实施方案

在原有的小河教学变电站二次回路中, 接入仿真系统, 模拟现场CT、PT二次侧电压电流, 采集相关开关量状态, 将变电站二次设备驱动起来。其他一、二次设备均采用原有综合自动化设备不做改动。

3.1 硬件系统配置

3.1.1 仿真服务器为了满足系统性能要求, 实时仿真计算机的具体配置为

CPU:2颗2.13GHz Intel Xeon四核4MB Cache, 4GB内存, 146GB SAS硬盘, 15K RPM, 网络适配器:100/1000MB Adapter 2块

3.1.2教员机

教员机主要用于教案编制、运行方式的整定、一二次故障设置、系统维护管理、数据组织和对学员的监管等功能。采用DELL OPTILEX 960MT, 具体配置为:

英特尔 (R) 酷睿 (TM) 4核处理器Q94002.9GHZ, 2G内存, 250GB硬盘, PCI 1000M网卡, 显卡:ATI Radeon HD 4870 512M独立显卡, 键盘、鼠标、电源线, 19寸宽屏液晶显示器, 操作系统软件为windows XP professional edition操作系统。

3.1.3 信号输入输出接口装置

信号输入输出接口装置是I/O信号扩展转换箱, 高速、高精度同步输出数字模拟转换器, 高速通信及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 电流、电压功率放大器构成。

3.2 软件配置

操作平台采用Linux实时操作系统, 应用软件根据小河教学变实现功能的情况配备:仿真软件支撑平台软件, 交互式、全过程电磁暂态仿真软件, I/O接口软件。

4 现场应用情况

110 k V小河教学变采用数字物理混合技术进行仿真, 其主接线如图2所示, 小河教学变及相关电网一次设备仿真采用数字仿真进行模拟, 通过信号输入输出接口装置驱动小河教学变的二次设备。图3是母线发生CA相永久接地故障的仿真结果, 其中从图3可以看出:在t=100ms时发生设定的故障, 110k V#1母线的C和A相电压降低为0, 110k V#1进线中A和C相由额定电流增大至1.63k A (有效值) , 在t=200ms时, 110k V#1进线的母线侧开关三相跳闸后切断故障电流, 110k V#1进线电流和110k V#1母线电压均降低为0。表明该培训仿真系统可以达到严格的实时性要求。

5 结论

本文介绍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技术在小河教学变电站的运用。解决了目前现有仿真系统与实际脱离、培训效果不佳的缺点, 成功实现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与仿真系统的联合一体化仿真。从而使的培训人员, 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 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邦志, 林昌年, 蒲天骄等.变电站集中监控仿真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网技术, 2004, 28 (15) :21-24.

混合培训 篇9

关键词: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各方面能力就是教师素质。教师素质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进而影响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要重视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师培训。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出台了许多政策加强教师培训。但以往的教师培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存在许多问题。以主题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顺应时代发展,有利于我国教师专业的发展。

一、现有教师培训模式及其不足

教师培训模式就是一种方案体系,它为教师培训实践提供各种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指导,以一定的培训理念为指导思想,系统分析教师培训的各个要素,建立一套教师培训方法,指导教师培训。目前在我国有多种教师培训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远程培训。远程培训借助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课程平台来实施。远程培训是一种新兴的教师培训模式,它可以充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可以实现高效大范围的传播知识,并且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但该模式严重依赖网络,离开网络将不能进行。二是专家讲座式培训。把教师集中在一个场所,分成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在一定时间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专题讲座。这一培训模式的优点在于培训效率较高,大量的理念和经验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介绍给教师。但在这一模式下,培训的内容完全由专家决定,这样的培训内容有可能不符合教师的需求,还有可能超越教师的接受范围,教师处于被动地位。三是参与式培训。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共同参与到培训中,培训教师不是绝对的主导,受训教师不是绝对的被动,二者在培训过程中进行大量的互动交流,受训教师可以亲身体会合作探究学习,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四是校本培训。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针对本校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校本培训通常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这些培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 单一培训形式的效果不理想

在教师培训中,如果采用单一的培训模式,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例如,只采用专家讲座式培训模式不能照顾到教师能力存在的差异,只注重规模效应和时间效应,基础好的教师不能进一步提高,基础差的教师跟不上。只采用远程培训模式,教师都是在网络上接受培训,虽然打破时空对培训的限制,却增加了培训者与受训者的距离,这不是面对面的培训,教师不能有效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得教师的能力不能得到足够的发展。只采用校本培训模式,让骨干教师对在校的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骨干教师对校本培训的方式不熟悉,另一方面自身的知识还不成系统,这会影响培训的效果。单一培训形式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往往是顾此失彼,不能满足教师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学生获取知识渠道越来越便捷,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培训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单一的教师培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对教师能力培训的需要。

2. 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的差异性需求

教师的能力基础是有差异的,他们想通过培训提高自己不同的能力,培训应该考虑教师在需求上的差异性,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应该进行科学分类。而远程培训、专家座谈式培训、校本培训和参与式培训,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培训内容无差别、没有针对性,不能照顾教师的差异性需求。大部分培训内容都是与城市教师有关,农村教师或来自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消化吸收这些内容的时候有很大难度,不利于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培训中使用的案例大多是城市学校的,偏远农村地区学校不适用这些案例,缺乏适合农村教学环境的案例,不能满足农村教师的案例需求。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有差异的,他们对培训有不同的需求,培训内容在设置的时候应该照顾到教师的不同需求,让教师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但在现有教师培训模式中,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3. 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混乱

在培训中,学习活动设计不够科学和合理,受训教师参与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有效的参与机制没有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不能保障受训教师积极参与到培训过程。教师不能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不利于培训效果的实现。例如专家座谈式培训,整个培训过程专家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专家向教师灌输各种理念和经验,教师只能被动的聆听,培训缺乏交流和反馈,不能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教师都有教学经验,通过学习活动要能够让教师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反思,因此学习活动要能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在教师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应该渗透现代化教学的核心理念,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课堂教学。但在现有的教师培训模式中,存在学习活动主体设计混乱的问题。在学习活动中,不能很好地调动受训教师的积极性,受训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

4. 缺乏系统的质量评价

培训效果如何,培训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培训目标,教师是否在培训中获得了真知识、真能力,了解这些答案有赖于对培训进行质量评价。质量评价是保障培训效果的重要措施,现有的培训模式大多没有系统的质量评价。例如远程培训中,培训活动是在线进行的,对活动的讨论和交流也都是在线进行的,由于网络课堂有充分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很难对培训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在参与式培训中,受训者往往要进行分组讨论,尤其讨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很难评价谁对谁错,不能很好的监控培训的质量。教师培训的质量如何保证,这就需要针对教师培训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而在现有的教师培训模式中,有效的质量评价是缺失的,对教师的受训效果缺乏考察和评价,这些都使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得不到保障。培训活动结束后,其效果怎么样,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质量评价可以很好的监督培训活动,监督培训专家是否认真培训、活动设计是否合理、监督受训教师是否认真接受了培训、是否学到了东西。质量评价是培训效果的重要保障。

二、以主题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及其设计

现有教师培训模式存在种种不足,为了提高教师培训水平,对教师培训模式进行了创新,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即混合式教师培训。混合式培训模式综合了现有各种培训模式的优点,克服了它们的不足。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是大规模教师培训的理想模式,它采用分级组织的方式,培训内容会根据教师、学科、地区等的不同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与调整。近年来,以主题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在社会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是以混合培训模式为基础,以主题学习活动为核心,围绕主题活动开展探究式、参与式的学习活动,完成对教师的各项培训。这种混合式培训模式能够满足学习者多时空自由选择的学习需求,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精心设计各种主题学习活动,实现培训的目标。

1. 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模式的结构模型

图1是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模式的结构模型。通过该结构模型,我们可以知道学习主题贯穿于整个混合培训模式,根据主题学习活动安排网络课程,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进行授课。骨干教师在培训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参与式学习活动,既可以在线上(网络课程学习)进行也可以在线下(专家集中面授)进行这种学习活动。骨干教师把不同学校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各个学校形成学习共同体。骨干教师培训结束后,各个学校的骨干教师回到各自学校,成立校本培训小组,开展校本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对本校教师进行全面培训与指导,过程中可以让培训专家进行远程协助。培训专家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有效的巡回指导,巡回指导一般都是针对教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帮助教师及时解决问题和困难。在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结束后,培训专家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便在下一轮培训中,根据反馈信息对培训的内容和策略进行调整,改进培训过程,从而保证培训效果,实现既定的培训目标。

2. 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模式的活动设计

在设计主题学习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活动中要处处考虑如何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受训教师充分参与到主题学习活动中。培训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活动的引导者、协调者和组织者。有一个适合主题学习的情景,这对受训教师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培训者在整个培训过程的主要任务。培训者在活动过程中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把控,必要时对受训教师进行引导,教师分组讨论完后,培训者要对他们的观点和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实质上,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学习模式不是固定的,学习者在学习方式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学习方式具有自由开放的特点,这给活动设计带来了一定难度,但即使这样学习活动的设计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活动在设计的时候有一些基本步骤和程序,主要包括学习资源的准备、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活动策略的制定等。

3. 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模式的过程

通过结构模型我们可以看出,校本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构成了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的两个核心培训过程。骨干教师是一种国家级的培训,国家把从各个学校抽调的骨干教师集中到一起,对他们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教师培训。其实,骨干教师培训就是借助国家力量,为各个学校培养资源教师,所以骨干教师培训又称资源教师培训。接受完国家培训的骨干教师,回到各自学校,成为学校教师的中坚力量。骨干教师要发挥种子作用,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再教给本校教师,组织本校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在校本培训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让专家团队在线上进行指导,这样才能确保受训教师真正掌握培训内容,并且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校本培训具体包括制定计划、分主题培训、教学应用等。

4. 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模式的主题选择与确定

在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模式中,主题是整个培训活动的核心,因此培训模式主题的选择与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根据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和确定培训模式主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能力的基础阶段。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具备基础的信息技术能力,比如会使用基本的文字处理软件、会播放视频文件等。二是知识深化应用阶段。教师在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不断深化知识,提高能力。尤其在网络时代,信息化教学日益流行,教师应该掌握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三是知识创新阶段。教师不能停留在简单教学阶段,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深入研究学生特点和课堂教学,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我国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教师培训模式存在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的差异性需求、单一培训的效果不好、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混乱、缺乏系统的质量评价等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对教师培训的要求。以主题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从教师专业出发,针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全面有效的对教师进行培训,形成了一个科学复杂的系统过程。该模式从受训教师的差异性出发,准确判断和把握教师不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方案,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在教师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牛海娜.基于服务导向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2.

[2]金彦红,徐斯佳,李华,徐丹.网络环境支持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8).

[3]梁琪,滕涛,刘刚,韩飞翔.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4]陈晓娜.混合式学习视角下的成人教学变革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5]赵健.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运行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混合培训 篇10

聊城大学作为聊城市教育局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培训机构,自2009年起,先后三次组织实施了“聊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经过四年多的实践,聊城大学在中小学教师混合式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特色的管理服务体系和功能完善的培训平台。本文以 “聊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为例,分析混合式培训模式下教师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贴近教学实际的课程资源是核心

教学资源一直被认为是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核心因素。为了切实保证培训项目的实效性,课程资源应最大限度地贴近教学实际。

1. 课程资源的选择贴近教学实际

在前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培训团队就培训目标的设定、课程资源的选择、学习活动设计等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研讨。在课程资源的选择方面确定了“以核心问题为中心, 以典型案例为载体,以学习模块为组织形式”的设计理念。

核心问题的梳理来源于培训团队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以及在前期调研中记录下来的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些内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出,切实地帮助一线教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例如: 在《音频素材的采集与处理》单元中,我们梳理了五个一线教师面临的核心问题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 1) 如何利用计算机录制声音; ( 2) 如何裁剪声音文件; ( 3) 如何更改音量大小; ( 4) 如何制作声音淡出、淡入效果; ( 5) 如何制作配乐朗诵。

案例的选择以能说明问题为依据,用案例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案例既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与课堂实录,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视频片段,但要求能说明教学问题。例如: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单元中,我们选取了“勾股定理”、“食物链”、“怀素写字”等课堂实录片段。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讨论、模仿创新,帮助一线教师解决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会用, 用不好”的难题。

另外,培训课程资源采用模块化的组织形式,一个教学模块可包含多个核心问题。考虑到时间等方面的因素, 每一个核心问题的阐释视频控制在15分钟左右。80学时的培训课程由5 - 6个模块组成。

2. 课程资源的呈现形式多样化

课程资源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体元素呈现在学员面前,而课程资源的呈现形式设计对培训内容的有效传达和培训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如果课程从头至尾只采用一种呈现形式,无论是只有文本,或是只有Power Point讲稿, 还是只有专家视频,都难以让学员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 课程资源的呈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媒体的组合,这种组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媒体特点,灵活地选择媒体形式。在媒体选择时,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两种类型,一般来说,理论知识采用文本、图表、专家讲座等呈现形式,通过解释原理、揭示规律、设置问题等,引导学员探究和发现; 经验知识采用现场视频、屏幕录像等呈现形式,通过提供典型案例、操作示范等,供学员模仿和练习。

3. 基础资源与生成性资源相结合

在培训项目中,除了通过远程培训平台提供系统化的课程资源供学员进行线上学习,我们还注重把每个阶段学员的学习成果补充到课程资源中去,动态地丰富和发展培训课程资源库。学员在培训活动和教学实践中动态产生的各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对培训有促进意义的资源,如一线教师个性化的教案、独特的知识经验、创造性的教学思路等。

二、结构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是保障

结构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混合式培训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为保障大规模教师混合式培训的顺利进行,聊城大学在长期的培训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导学、助学、督学”等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并明确各岗位聘用机制和岗位职责,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升。

1. 导学

混合式培训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在对学员的管理上采用了基于“班级”的管理模式。将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参训教师按学科分成不同的“班级”,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各一名。在培训过程中,他们扮演着组织者、管理者、引领者、评价者、合作者的角色。 辅导教师负责引领学员学习、评价学员的主观性作业、编辑学习简报、提炼学员典型问题给专家、组织学科研讨等。 班主任负责组织班级的学习活动、记录学员的学习情况、 跟踪学员的学习进度、检查学员作业、采取有效方式督促掉队学员等。辅导教师和班主任在学习引领、答疑解惑、 提高学员参训率、组织线下研讨及岗位实践研修活动等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助学

为了帮助学员克服远程学习的陌生感和技术上的畏难情绪,培训项目建立了一支业务精干、技术过硬的学习支持服务团队。在第一次集中面授开班仪式之后,学习支持服务团队为学员分发学员手册,并在网络机房集中讲解培训平台的操作方法。在培训过程中,学习支持服务团队通过电话、网络咨询平台、E - mail、QQ群、短信平台等方式为学员提供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确保了培训过程的顺利实施。

3. 督学

混合式培训项目建立了聊城大学督导与市级督导两支教学督导团队。聊城大学督导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对辅导教师和班主任进行组织与管理; 定期抽查各班级的情况; 及时发现辅导教师和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指正。 市级督导的主要工作是深入项目实施的各环节,关注学员的学习和研修情况,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和处理; 督促参训单位落实训后课题研究、行动研究和岗位实践研修等。两支教学督导团队分工明确、全程参与、 时时网络监控、现场督导检查,有效地保证了培训的质量。

三、科学的学习活动设计是关键

混合式培训包括线上学习活动和线下学习活动。线上活动主要是基于远程培训平台的自主学习、在线测试、提交作业、交流研讨、课程答疑等。线下活动主要包括集中面授培训、班级学员集中研修等。混合式培训强调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以学习引领实践,以实践促进发展。

1. 线上学习活动———清晰明确

美国异步网络教学已经形成了一些经验法则,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如下: ( 1) 教学过程要简单明了; ( 2) 教学活动要保持一致性。这两条经验法则的目的是尽量让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本身,而不是浪费在技术平台和教学手段上[1]。聊城大学在混合式培训项目中注重遵循这两条法则设计学习活动,在线上为学员构建操作便捷的学习环境。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被设置在课程主页面中,并按照时间线索组织,学习者只需要按照时间线索,顺序完成课程主页面中的各项学习活动,就可以顺利完成培训课程的学习。在时间安排上采用“大同步、小异步”的方式, 按序开放教学模块,并设定每个教学模块的学习时间,在该时间段内,学员可以自主选择时间进行学习。

2. 线下学习活动———与岗位实践相结合

线下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主题丰富的研修活动,大家同备一节课,同制一个课件,共同观课议课,畅谈教学经验,碰撞教学思想,收获教学智慧。线下学习活动把“中小学校”作为基地,把“教学实践”作为渠道,促进了学员之间的协作互助,有效地提升了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2]。

四、完善的培训平台是支撑

混合式培训要求实时学习与异步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与专家引领相结合、协作交流与个人反思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这些都需要一个功能完善、操作便捷的培训平台做支撑。

【混合培训】推荐阅读:

混合模型05-12

混合痔疮05-23

混合法05-24

混合传输05-28

混合励磁06-05

混合基础06-13

混合加工06-28

混合所有07-09

混合反应07-13

混合方式07-25

上一篇:高校应用转型下一篇:螺旋式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