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保护系统

2024-07-14

混合保护系统(共10篇)

混合保护系统 篇1

1 概述

随着电网的不断扩大、继电保护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从事继电保护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而吕梁供电分公司, 由于地域差异和历史发展等原因, 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特别是继电保护专业人才更是如此。通过开发并建立一个基于数模混合仿真技术的继电保护仿真培训系统, 来系统地、快速地培训继电保护专业人才, 以提高我们继电保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 以适应电网的发展, 从而更好地保护电网的安全运行。在继电保护人员的培训环节上, 通常采用单纯的继电保护测试仪进行培训学习, 但是变电站二次系统复杂难以模拟, 其逼真度难以达到与真实变电站一致的效果。基于数模混合仿真技术的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能模拟电网的正常、故障下的运行状态, 同时可将正常或故障数据下发到数模转换装置来驱动各种二次设备, 培训室内的各种二次设备可监测到一个完整的电力系统数据。

2 系统设计

2.1 设计内容。

仿真系统中可以扩充的应用特需的元件模型、参数、画面等也应基于基础支撑平台进行统一扩充。基于数模混合仿真技术的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主要的各个模块及其功能如下: (1) 一次系统稳态仿真:稳态培训模拟基于动态潮流计算, 针对电力系统的静态特性, 考虑电力系统的发电、负荷以及其它装置的频率特性, 计算快速、准确, 能有效地反映电网在无稳定问题时电力系统的相应特性, 构成电网中长期仿真的基础。 (2) 一次系统动态仿真:采用全动态仿真技术对各种不同的简单故障、复合故障进行暂态、中期、长期动态模拟, 给出动态过程中的电压、摇摆角、频率、线路潮流、短路电流等模拟结果, 同时将故障仿真计算结果转为标准COMETRADE录波文件。标准录波文件可能是在培训过程中由动态仿真软件准实时生成, 也可能是由其它独立商用仿真软件离线生成后载入完成。 (3) 监控后台软件:该监控后台将完成对实际保护装置信号的采集和对实际测控装置信号的采集, 以及对模拟断路器的遥控等, 这一部分和常规变电站监控后台软件基本一致。同时, 该监控后台将显示并相应由仿真软件产生的电网一次系统及二次系统的各种信号以及操作指令, 这一部分相当于一个仿真的变电站监控后台软件。 (4) 数模转换装置:负责接收由动态仿真计算结果转换生成的标准COMETRADE录波文件, 其中包括电压、电流和开关量, 再将录波文件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发送给保护、测控装置, 在保护装置中形成波形回放。

上述各个功能模块通过过程控制及支持系统连接为一个整体, 总体的功能描述如下:

教员可在厂站图上设置故障, 对于教员设定的故障, 能够经动态仿真计算后实时通过数模转换装置发送给保护装置, 若满足动作条件, 则保护装置跳开模拟断路器。另外, 也可以使用离线准备好的故障录波数据驱动保护装置动作。

监控后台系统可实时监视到模拟断路器的动作以及保护装置的动作信息, 并通过仿真前置反送数字仿真系统, 重新形成潮流断面。在监控后台上可以对有关模拟断路器进行遥控操作, 其结果同样通过仿真前置反送仿真系统, 重新形成潮流断面。

站内的功率电压电流等模拟量首先由仿真系统进行计算模拟, 再由仿真前置发送给监控后台上进行显示。对于站内没有配置保护硬件的二次系统, 将由仿真软件进行模拟, 相关保护动作信号由仿真前置发送给监控后台上进行显示。

2.2 数模仿真技术路线。

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模拟电网的各种运行状态, 正常或故障状态下的电流、电压波形可生成COMETRADE格式文件, 并实时回放到保护、测控装置, 同时保护、测控装置状态实时反馈至数字仿真系统, 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仿真培训场景。教员可在厂站图中人工触发各种电气故障, 电力系统动态仿真计算出故障波形, 经数模转换装置后经功率放大器驱动实际二次设备, 故障下保护的相应动作结果通过动作报文反馈给监控后台, 继电保护人员可以培训熟悉在实际运行状态下的保护设备特性, 锻炼电网故障下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3 技术创新

3.1 HELP装置硬件开发, 实现数模混合仿真技术, 其将仿真的数字量转换为模拟量, 为故障数据的下发提供通道;HELP-9000继电保护测试装置是专门为完成传统高低压保护、测控、稳控以及数字化保护、合并单元等各类装置进行测试、仿真而自主开发的一种便携式多功能继电保护测试仪器。该项目中使用的HELP装置为数字化继电保护测试装置HELP-9000H, 其主要功能是将故障仿真数据下装, 将数据量转换为模拟量, 驱动保护装置动作。

3.2 HELP装置接口软件开发, 故障仿真数据由动态仿真程序生成, 并实时下发至HELP装置, 进行波形回放驱动保护装置;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模拟电网的各种运行状态, 正常或故障状态下的电流、电压波形和开关量可记录到COMETRADE格式文件, 并通过数模转换装置实时回放到保护、测控装置, 同时保护、测控装置状态实时反馈至数字仿真系统, 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仿真培训场景。教员可在厂站图中人工触发各种电气故障, 电力系统动态仿真计算出故障波形, 经数模转换装置后经功率放大器驱动实际二次设备, 故障下保护相应动作结果通过动作报文反馈给监控后台, 变电站运行人员可以借助此系统熟悉在实际运行状态下的保护设备特性, 锻炼电网故障下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4 结论

基于数模混合仿真技术的继电保护仿真培训系统重点在于进行事故处理培训, 就是在教练员计算机上设置各种运行方式下的各类故障 (可设置线路、母线、主变等设备的单相接地、两相短路、三相短路故障, 也可设置单一故障或由多重简单故障复合而成的复故障) , 并在仿真变电站中的控制屏、中央信号屏、继电保护屏及模拟断路器上反应。学员根据事故现象、各种信号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以确定事故的类型、范围, 快速、果断地处理事故。通过事故处理培训, 有助于提高学员分析及处理事故的能力, 从而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 通过认真、仔细的现场使用, 基于数模混合仿真技术的继电保护仿真培训系统模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时闭环数模混合仿真培训场景, 为变电站运行人员与继电保护人员仿真培训营造了更为逼真的运行环境, 有利于快速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 能节省大量时间和培训成本。

摘要:基于数模混合仿真技术的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拥有一个完整的电力网络模型, 能反映变电站的各种信号的动态特性, 模拟一个完整的变电站运行场景。系统能够模拟电网的正常、故障下的运行状态, 同时将数据下发到数模转换装置驱动各种二次设备动作, 通过培训室内的各种一次二次设备可监测到一个完整的电力系统动态。通过开发并建立一个基于数模混合仿真技术的继电保护仿真培训系统, 能够系统地、快速地培训继电保护专业人才, 提高继电保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 以适应电网的发展, 从而更好地保护电网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数模转换,HELP装置,故障模拟,二次仿真

参考文献

[1]赵晓波.220kV变电站混合仿真培训系统实现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 2011.

[2]邸凯.基于改进逻辑法的变电站继电保护仿真模型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1.

[3]刘曲.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二次设备数据平台的研究与开发[D].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 2003.

[4]郝晓卫, 图木.呼和浩特供电局变电运行仿真培训系统设计思路[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6.

[5]宋丹.电力系统故障仿真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 2007.

[6]武卫平, 孔玉娟.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J].东北电力技术, 2010 (02) .

混合保护系统 篇2

关键词: 混合气体;熔化极气体保护焊;配比

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是一种熔敷速度极快,生产效率较高同时比较容易形成自动化模式的焊接方式,所以这种方式在日常的焊接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些年来,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的工艺不断地进行改革,从最初的单一气体保护焊开始向混合气体保护焊的方向迈进。和单一气体保护相比,混合气体具有较大的优势。将不同的气体按照一定的配比混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材料对于焊接工艺的要求,并且保护效果以及电弧特性都要远远的超过单一气体,所以单一气体保护的方法开始逐渐的被人们抛弃。但是应用混合气体进行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时,不同种类的气体以及不同的配比对于焊接的效果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1.混合气体种类及特性

现阶段熔化极气体保护焊中所应用的混合气体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二元混合气体、三元混合气体以及四元混合气体。一般情况下混合气体都是由Ar作为基本组成元素,然后添加入惰性气体、氧化性气体或者是还原性气体。常见的混合气体的类型有:二元混合气体Ar+H2,Ar+He,Ar+CO2以及Ar和O2还有Ar+N2。常见的三元混合气体的类型有Ar+O2+CO2,Ar+CO2+He。此外,四元混合气体有Ar+CO2+O2+He。将不同种类的气体加入到Ar中对于混合气体的性质有不同的影响,对于熔化极保护焊的效果以及质量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其中在Ar中加入惰性气体以及氧化气体所形成的混合气体电弧稳定性以及金属的过渡性能比较好,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中的效果也比较的明显,所以应用也比较广泛。

2.熔化极保护焊中混合气体的配比对于焊接效果的影响

根据实验数据证明同类的气体进行混合,不同的配比对于焊接的效果影响也有着一定的差异,以二元混合气体以及三元混合气体为例进行阐述。

2.1 二元混合气体的不同配比对于熔化极保护焊效果的影响

以Ar和He形成混合气體的试验数据为例

A r+H e

不同配比的Ar,He阴极斑点的位置也会有所不同,可以通过这两种气体的混合来增大电弧电压的强度以及热量,维持Ar的优势性能,但是当He的含量低于10%的情况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弧焊缝的性能,所以在Ar与He形成的混合气体之中,He的含量至少为20%才能保证产生稳定的喷射电弧效果。同时,He的含量还应该依照焊接板材的具体材料进行相应的调整。

A r+25 %H e。这是一种应用比较少的配比方式,但是对于熔深较大以及焊缝成型要求较高的场合比如铝焊的过程中应用比较的广泛。

Ar+75 %He。这种配比方式主要针对于焊板厚度高于25mm的铝焊平位置自动焊接,这种方式还能够增加6到12mm铜焊的热输入,并且有效地减少焊缝的气孔情况。

Ar +90%He。此种配比方式主要用于对厚度超过12mm的铜板以及厚度超过76mm的铝板进行焊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热输入,改善焊缝成型同时这种配比也可以应用于高Ni填充金属的短路过渡焊接过程之中。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铝及其合金的焊接过程中为了获得无气孔、无氧化膜夹杂的优质焊接接头,采用特种喷嘴,并向其熔池补吹35%到45%的He,Ar混合气体,这样可以保护焊缝和进缝区[2]。这种混合气体的配比方式可以一定程度规避在焊缝成型的过程中产生氧化膜和裂纹。

3.三元混合气体

3.1 Ar+O2+CO2

由这三种气体所组成的混合气体在短路过渡以及粗滴过渡还有脉冲等过程中都具有很好的效果,所以被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的焊接过程之中。

Ar5%+CO2+(1%-3%)+ O2。这种混合气体的优势主要的在于能够焊接各种不同的厚度的碳钢材料,合金钢以及不锈钢材料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能。

Ar +C02 (10%-20%)+O2。此种配比的混合气体可以产生热短路过渡的情况并且熔池的流动性较好。所以可以在采用三重脱氧焊丝的时候,可以使熔池呈惰性。

3.2 Ar+C02 +H2

不锈钢脉冲M IG焊时加少量HZ ( 1%一2%),焊缝润湿性改善且电弧稳定。CO2量要少(1%-3%),使渗碳最少,并保持良好的电弧稳定性。此气体使焊缝金属含氢量过高,焊缝力学性能不好且会出现裂缝,因此不适用于低合金钢。

3.3 A r+CO2+He

Ar中加He及CO2可增加焊接热输入并改善电弧稳定性,焊道润湿性和成型更好。

Ar(10%一30%)+H e(5%一15% )+CO2。这种混合气体的配比形式主要的用于对于碳钢合金以及低合金钢脉冲喷射电弧焊的过程之中。当CO2含量较低时能改善电弧稳定性,低电流脉冲喷射电弧焊也可以用。

(60%一70% )He+(20%一350)Ar+40%CO2用于高强钢,尤其适用全位置短路过量要低,以保持良好的焊缝金属的韧性。He可提供熔池流动性所需的热量,He含量不需要太高,因为熔池变得稀些容易控制[3]。(90%-75%)Ar+5%CO2用于不锈钢全位置短路电弧焊,CO2含量要低,使渗碳最少,以保证良好的耐腐蚀性,尤其是多道焊。添加CO2+A r可使电弧稳定性和熔透性好。

4.结语

随着焊接技术的发展,混合气体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中的应用日益的广泛,但是不同种类的混合气体以及不同配比的混合气体对于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的效果和质量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进行实际的操作时要对这些气体的配比以及种类进行不断的探索,从而形成一定的规律,更好的实现焊接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建春,王国荣,石永华,钟继光.混合气体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中的应用[J].焊管,2013,11(2).

[2]高兆宽.混合气体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工艺研究及应用[J].东方电气评论,2011,9(22)

混合保护系统 篇3

现阶段对于云计算的要求大都是服务器端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和较大的资源储存;而对海量的用户终端节点所包含各种有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予以重视,这些广大的用户终端节点也就是公有云。实际上,终端节点自身也具有计算、储存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由于这方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终端节点的这些功能经常得不到利用,处于闲置状态,这使得大量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节点中所包含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流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通过对终端节点所包含的各种潜在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在原有的私有云计算的基础上,利用公有云的资源,建立混合云计算模型,可以将互联网中服务器端和用户终端上资源的收集最大化,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当然,由用户终端来执行分配的计算任务时,一定要让计算的安全性和计算任务(例如企业进行大范围的数据分析)的机密性得到保证, 阻止恶意节点或竞争对手对该任务的窥探,实现让用户在不知道该任务具体内容的前提下执行该任务的目的,这个安全问题在混合云计算过程中必须得到重视并加以解决。

2 目前混合云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2.1 用户终端的安全缺乏保障

在混合云计算环境下,用户终端通过相关云计算平台来实现对计算任务的处理和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负责执行任务的用户终端节点受到计算任务本身包含的病毒和木马的攻击,或者用户的隐私信息(如网络地址、身份信息 )被一些服务商或其他恶意节点非法获取等情况。

2.2 对云计算平台的安全管理不足

随着云计算数据量、用户量的增加,相关平台所包含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多,自然就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因此,对云计算平台的安全管理非常重要,然而现阶段对该项目的研究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而针对云计算平台的安全管理体系并不健全。

2.3 对计算任务机密性的安全管理不够完善

混合云计算结合了私有云和公有云,作为任务发起者对私有云的安全性可以做到较好的控制,然而公有云是由海量用户节点构成的,根本不能确保没有恶意节点和执行环境的情况出现。因而,一旦缺乏有效地安全管理措施,整个计算任务的机密性和安全性就有可能遭到损害。

3 在混合云计算环境中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的一种有效方案

针对目前混合云计算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可行性方案, 也就是将移动Agent技术融入到混合云计算中, 这种以移动Agent技术为基础的算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3.1 移动 Agent 的含义和工作原理

移动Agent技术就是在智能Agent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移动性的技术, 结合了移动Agent技术编写的操作系统,具备了生存机制、计算机制、安全机制、通信机制、迁移机制,并通过科学合理的协调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体系。无论是根据地理因素还是逻辑因素分布的网络节点都符合这种算法的要求, 都能够运用这种计算模式,通过为相关网络节点提供信息服务,使移动Agent技术在各种混合云计算系统中都能得到有效应用。同时,在分配和执行任务的各终端节点上建立移动Agent的执行环境也很 重要 , 也就是移 动Agent服务设施 (简称MAE), 这样才能使移动Agent在各网络节点间自行移动。在混合云计算系统中, 所有计算的载体就是移动Agent,移动Agent负责的主要工作就是对计算任务进行封装和分配处理。

3.2 运用了移动 Agent 技术的混合云计算系统的工作方式

负责处理任务分配工作的节点在接受了用户提交的任务后,将任务进行分割,将大的整体任务分割成一个个子任务, 并且要确保各子任务之间存在的相同性、耦合性降到最低。如果能保证各子任务之间不存在任何交集,在独立的环境下被执行,完成任务后,将成果提交至分配任务的服务器节点, 这种方式在云计算的环境中,就可能会造成子任务粒度增加的后果,这就使得云系统执行效率的降低,同时也使各子任务执行终端节点的工作量变大,任务负担变重,从而增加了整个流程的循环时间,在工作效率降低的同时,也产生了安全隐患。在混合云计算环境中, 这样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旦具有较大粒子度的子任务被分配到了执行任务的终端节点中,那么该终端节点就可以很轻易地通过对这个子任务数据和代码的解读和分析,推测出整个任务的执行逻辑和具体目标, 在存在恶意节点或主机的情况下,必然会对提交任务用户隐私的机密性和整个云端计算的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

通过尽可能地降低子任务粒度的方式, 就可以让各子任务之间的关系保持两种形式: (1)各子任务之间的因果关系:一个子任务的执行要以上一个子任务的完成为前提;(2) 各分子任务之间不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各子任务可以同步执行。

根据用户提交的任务要求,将整个任务分割成具体的若干子任务,再把这些子任务分配到云计算系统的各个节点上,当然,这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移动Agent技术上。如果主要考虑信息的安全性和可控制性,那么就应该尽可能地把子任务分配到服务器端节点上;如果主要考虑任务的平衡性和网络资源被充分利用,那么就应该尽可能地把子任务分配到终端节点上,因为服务器端节点可利用的计算资源是有限的,而用户终端节点数量非常庞大,这就使得终端节点可利用的计算资源和储存空间比服务器端节点要巨大得多,更有利于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

4 保障混合云计算数据安全和隐私的其他途径

建立和完善第三方认证体系。第三方认证是提高双方信任的一种有效手段,即采用一个中立机构对信双方进行约束。

提高对企业信誉的重视度。企业信誉对于任何一个竞争领域的企业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越大的企业对自身信誉看得越重,不会为了利益去窃取客户的数据。

实行合同约束制度。云计算服务商应该提出相关符合自身情况的云计算服务协议, 明确自身的服务质量、技术水平、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定。

5 结束语

混合保护系统 篇4

1、SCADA量测与PMU量测的匹配问题

采用SCADA量测对运行状态进行估量的过程中,要事先寻找一个相应的节点,这一节点的作用主要是作为参考之用。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为了准确的测量出相差角的度数,应该选取合适的量测点,采用先进的技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能够有效的测量出相应的相角差,之所以能够有效的对电力系统的状态进行估量,这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加强电力系统状态的稳定性,才能有效的测量出相应的差值,最终与PUM量测进行匹配。为了进行更为精准的测量,主要选取两个点作为参考,其中这两个点之间的差距为相角差,记作φ,根据φ的不同随时对相应的量测值进行修改。电压相角可以记作θ,根据测量值的不同而改变相角的位置,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计量相角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加大电压的稳定性,从而有效的提高我国电力的发展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重视起电力系统的相应状态,使用混合算法是近几年来一种新形式的估算方法,这一方法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算法存在较大误差的情况,从而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实际状态,在这一要求下,加强对电力系统的保护就要从对状态的维护做起。而这种量测方式的应用,恰恰解决了差异性的特点,选取适当的参考点,进而测量出相应的相角差,最中对电力系统的状态进行准确的估量,这正是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带来的测量方式。将SCADA量测与PMU量测进行有机的结合,寻求出相适应的匹配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电力系统的工作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最中为电力系统的发展做出宝贵的贡献。

2、状态量转换预测

电力系统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状态是会随时发生转变的,尤其是电压幅值的变化会随着相应的关联性而出现较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并不能有效的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状态量的转化的方式开展预测工作。具体的做法就是将通用状态变量进行相应的转化,使之转变为非通用状态变量,并且非通用状态变量具有节点相关性较弱的特点,在转化的过程中,状态变量会出现较大的变革,因而可以有效的估量出相应的状态。再采用潮流计算的方式将状态量进行转变。转变的主要内容为电压值以及相应的角度,这些变化值最终的去向就是电流向量。在具体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的过程,其一是将当前的状态进行初次的转化,并且进行相应的预测,以作为历史数据记录下来,在完成状态预测后,再进行二次转化,在完成二次转化后,最终的目的地就是电流相量。完成上述的过程后,电力系统的相关联性就能明显的展现出来,从而保证了对电力系统状态预测的准确性。在今后的测量工作中,可以广泛的采纳这一测量方式,以达到高效、准确的目的。并且这一方式还具有更加安全的特点,保证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在测量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是应该值得注意的,首先是在最初的状态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方式为非线性网络方程,而在进行二次状态变化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式为潮流计算的方法,虽然这两种方法完全不同,但是都能够起到较为理想的转化目的,并且可以针对节点的不同而进行准确的测量,这正是现代化技术的优势所在,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之下,都能够达理想的结果。但是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节点电压过于稳定,已经达到恒定的状态,会对转换的数值存在一定的影响,以至于最终的测量状态不准确,只要采取合适的手段进行测量,相信这一问题是完全能够避免的。

3、线性静态状态估计混合算法

根据SCADA量测以及PMU量测的特点,将这两者进行相应的对比可以明显的发现其中的优劣所在。例如前者在采样间隔的用时上需要浪费较长的时间,而后者的时间则明显要短很多。一般需要的时间仅仅少则5ms,最多不超过30ms。并且后者具有更加完善的量测配置,而前者的量测配置并不全面。从另一方面而言,这二者量测的种类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相角量测以及网络拓扑信息在这两种量测方式上具有完全不同的要求。并且后者所使用到的混合算法更加快速,从而提高了对电力系统进行的状态估量。在具体的混合算法中,要事先设定一个时间,通常以1min为基准,在此基础上,采用传统的计算方式进行计算,也就是小二乘法,在此基础上,根据所测得的类型的不同将相应的系数进行分配,自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大约相隔5s再进行一次测量,以此类推,根据PMU量测的数值作为参考基准,并且结合传统的测量方法,最终计算出线性运行的状态,以达到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准确估计。

由于PMU的数据满足不了系统观测性的要求,需要增加伪量测以满足可观测性的要求。伪量测源自传统小二乘状态估计的结果和状态量转换预测的结果,即根据传统状态估计的结果、系统超短期负荷预报和由传统SE维护的母线负荷预报系数,计算得到当前时刻的母线注入功率,再根据发电计划得到发电机机端电压,调用潮流计算模块,得到当前时刻的系统状态,将其转换为母线注入电流向量的形式,作为伪量测与PMU量测一起进行线性状态估计计算。若PMU量测中包含某些母线的注入电流相量量测,则以PMU量测为准,状态量转换预测的结果只用于补充没有PMU注入电流相量量测的情况。通过状态量转换预测模块,将PMU数据与SCADA数据有机结合。将不可观测变为可观测,形成了线性状态估计,是现有方法的结合。该方法提高了状态估计的运行速度,可使状态估计的运行周期从分钟级降至秒级,从而从时间意义上提高了状态估计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对PMU量测的研究以及分析,将其应用在实际的电力系统状态的估计中,能够起到理想的效果,并且为电力系统今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有效的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从而降低不利因素对电力系统相关参数的影响。

混合保护系统 篇5

随着云计算应用的发展, 混合云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混合云是由多种云环境构成的, 如私有云、公共云、社区云等[1], 具有许多优点。例如, 混合云支持私有云基础设施范围扩展到公共云中, 从而获得满意的成本投资回报。另外, 混合云模式下, 可以将关键业务部署在私有部分, 将非关键业务部署在公共云部分, 从而避免将业务完全部署在公共云时存在的基础设施失控风险[2]。

等级保护是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机制。云计算本质上属于信息系统范畴, 相应的等级保护对于云计算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3,4,5]。针对云环境下的等级保护问题, 人们提出了许多方法和策略。沈昌祥提出参照GB/T25070-2010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构建在安全管理中心支持下的可信通信网络、可信应用边界和可信计算环境三重安全防护框架, 并参考GB/1785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中的评估准则进行评估[6];朱圣才从应用安全和系统安全两个角度给出了云计算安全中的等级保护要求[7];张京海等人从5个层面的技术要求和5个层面的管理要求对传统等级保护要求进行了扩展[8];赵继军等人指出了等级保护测评中需要关注的控制项和风险[9];姜政伟等人则提出基于等级保护的云计算安全评估模型及云计算安全评估指标体系[10]。这些工作为云环境的等级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然而, 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面向私有云或公共云等单个云环境, 对于混合云环境并非完全适用。为此, 本文设计了一种混合云环境下适应等级保护要求的安全策略。

1 等级保护遇到的挑战

混合云环境下, 等级保护首先面临可控性问题。由于混合云用户对公共云基础设施的没有控制权, 私有云下的等级保护要求并不能直接应用到公共云基础设施。此外, 虚拟化技术的引入带来了资源和网络边界动态化, 等级保护所关注的保护对象和保护区域边界具有了动态性, 数据和业务可以在不同云环境下迁移。与此同时, 多种虚拟化技术在技术标准、可移植性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实施统一的等级保护措施变得困难。

2 混合云安全策略设计

2.1 基本思想

本文假定的混合云环境由私有云和公共云构成。为了适应混合云模式下的等级保护要求, 本文提出了一种混合云的安全策略, 主要思想内容如下。

1) 确定等级保护的适用范围。针对系统、数据、用户等保护对象, 按照同类、同级集中的原则进行分类, 确定安全保护等级对应的适用范围。

2) 安全域划分。根据等级保护思想, 遵循“分级、分域”的方针, 将复杂的混合云环境划分为单个安全域环境, 从而为实施等级保护措施提供基础。

3) 安全部署架构。混合云安全部署架构以安全域为基础, 分别对混合云中私有云和公共云的安全要求及安全措施进行设置, 确保这些要求和措施的相对独立性及关联性。

2.2 等级保护适用范围

为了构建适应等级保护的要求混合云环境, 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确定等级保护的在混合云中的适用范围。私有云和公共云的系统层次模型相同, 都划分为4个层次:物理层、基础设施和平台层、虚拟资源层、应用和数据层。混合云用户只对私有云部分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而对公共云部分, 只拥有虚拟资源层及以上的应用和数据层的控制权限。所以, 对私有云部分, 4个层均按照等级保护要求设置安全措施;对于公共云部分, 应对可控的应用和数据层、虚拟资源层按等级保护要求设置相应的安全措施, 对不具备绝对控制权限的物理层、基础设施层进行等级核查、安全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审查。混合云中的等级保护适用范围如图1所示。

2.3 安全域划分

混合云是由多个不同云构成复杂信息系统, 但在建设适应等级保护要求的安全体系时, 也必须满足按域分级的思想。通过对混合云按域划分, 就可以根据混合云业务安全需求, 以安全域为单元实施具体的安全措施。

按照等级保护要求[11], 可以将混合云环境划分为如图2所示的4个安全域。

1) 安全计算域。由私有云平台中的安全计算域和公共云平台中安全计算域构成;私有云安全计算域中的保护对象包括数据中心物理设施, 主机, 终端, 应用服务器, 存储网络, 云管理系统, 数据库系统, 虚拟机等。公共云安全计算域的保护对象包括云应用, 用户虚拟机, 用户数据等。

2) 安全接入域。由物理接入边界和虚拟接入边界设备构成, 保护对象包括混合云边界网关, 负载均衡等构成。

3) 安全网络域。由传统物理通信网络和虚拟化通信网络构成;保护对象包括路由器, VPN服务器等。

4) 安全管理域。由混合云中安全管理系统中心构成, 主要保护对象是安全管理系统。

2.4 安全部署架构

根据所提出的混合云安全域架构进行安全措施部署, 具体技术或方法可以根据用户业务的安全需求来选择, 图3给出了一种安全部署架构。其中, 框图表示安全域范围, 箭头表示各安全域上报安全事件及日志信息至安全管理域, 从而实现统一安全管理。各安全域的安全要求和措施如下。

1) 安全计算域。要求确保私有云安全计算域和公共云安全计算域的可控性。私有云安全计算域可采取的安全措施主要包括:4A系统、虚拟安全网关、主机加固和加密机等设备和手段。公共云安全计算域, 采取用户云应用安全加固和基础平台安全审查结合的方法。对于混合云应用安全加固措施包括虚拟机镜像加密、访问控制、以及租用公共云服务商提供的安全加固服务 (如病毒查杀) , 保障扩散到公共云平台上的资源、数据安全可靠。

2) 安全接入域。要求对物理网络接入边界和虚拟网络接入提供访问控制能力。对于传统的物理接入边界, 可以部署传统安全网关设备, 对于虚拟化平台内部的网络, 由于虚拟化厂商不公开虚拟化平台接口, 因此, 主要采用面向开源环境的虚拟化安全网关来实现防护。

3) 安全网络域。要求从外部网络接入云计算中心的通信网络及私有云和公共云之间的通信网络支持VPN功能。主要措施是通过在虚拟化平台内部和私有云和公共云边界处部署基于SSL、IPSEC的VPN设备来构建安全隧道。

4) 云安全管理中心。要求对私有云和公共云中的用户资源、资源的运行状况以及行为、安全事件、安全预警等进行集中监管。主要措施是通过SNMP、Syslog、ODBC、API等协议接口, 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安全报表和整体安全态势报告。

3 混合云安全策略分析

3.1 可行性

1) 技术可行性。在虚拟化方面, 尽管商用虚拟化平台的封闭性 (如VMware、Citrix虚拟化平台) 限制了混合云的安全策略实施, 但随着KVM、Open Stack等开源平台的普及, 虚拟化平台上部署虚拟安全策略已具备了可行性。同时, 随着混合云在技术标准化方面的推进, 构建自主可控的混合云基础设施也将成为可能。

2) 管理可行性。混合云的安全管理涉及2个层面, 其中安全管理中心主要实现对安全风险的集中管理, 帮助安全管理人员实时感知当前安全状况, 集中安全事件管理, 减轻管理复杂度;另一个层面是用户的管理, 包括用户的账号、授权、认证等方面。本文通过部署比较成熟的安全管理平台和4A系统来实现安全管理任务, 减少了实现复杂度, 确保了管理可行性。

3) 经济可行性。安全策略充分考虑了传统网络安全需求, 不需要完全替换用户已有的安全防御资源, 对虚拟化部分的管控, 只增加了虚拟化环境部分的安全措施, 如虚拟化安全网关, 成本较低。

3.2 适用性

安全策略涵盖传统信息系统安全和虚拟化安全2个类别, 其中传统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具备较高的成熟性;虚拟化平台下的安全网关技术、云存储加密技术等, 也具备较为标准的实现方法, 可以广泛的适应主流开源的云平台环境;在商用虚拟化平台开放接口的情况下, 这些技术也可以快速实现和平台适应。

3.3 合规性

安全策略参考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思想, 对私有云、公共云混合情况, 从物理层、基础设施和平台 (主机, 网络, 存储) 层、虚拟资源层、应用和数据层这4个层面进行等级保护要求设置, 并提出了“一个中心 (安全管理中心) 、三重防护 (安全计算域, 安全接入域, 安全网络域) ”的安全部署架构, 符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的基本要求。

4 结语

针对混合云环境下的等级保护需求, 本文提出了适应等级保护要求的安全策略, 从等级保护适用范围确定、安全域划分及安全部署架构设计3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结果表明该安全策略是合理的, 可以增强等级保护要求下用户对混合云环境的可控性及虚拟化环境的安全管理。

摘要:等级保护是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机制。云环境下使用等级保护技术的问题备受关注。在已有单个云环境下使用等级保护技术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私有云、公共云构成的混合云环境下适应等级保护要求的安全策略。主要思路是基于业务需求确定等级保护适用范围, 按“分域”方式划分混合云环境, 最后在域架构下确定具体的安全要求和措施。通过可行性、适用性、合规性三方面的分析, 认为这一安全策略是合理的。

关键词:混合云,等级保护,安全策略

参考文献

[1]Mell P, Grance T.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EB/OL].http://csrc.nist.gov/publications/nistpubs/800-145/SP800-145.pdf.

[2]To p T h r e a t s Wo r k i n g G r o u p.T h e n o t o r i o u s n i n e c l o u d computing top threats in 2013[EB/OL].https://downloads.cloudsecurityalliance.org/initiatives/top_threats/The_Notorious_Nine_Cloud_Computing_Top_Threats_in_2013.pdf.

[3]孙铁.云环境下开展等级保护工作的思考[J].信息网络安全, 2011 (6) :11–13.SUN Tie.Cloud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orks carried out under levelthinking[J].Netinfo Security, 2011 (6) :11–13.

[4]谭剑, 余智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在云计算时代的现实意义[J].广东科技, 2012, 21 (11) :231.

[5]白秀杰, 李汝鑫, 刘新春, 等.云安全防护体系架构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 2013, 4 (5) :46–48, 58.BAI Xiu-jie, LI Ru-xin, LIU Xin-chun, et al.Study on the architecture of cloud security[J].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Technology, 2013 (5) :46–48, 58.

[6]沈昌祥.云计算安全与等级保护[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2 (1) :16–17.SHEN Chang-xiang.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and classified protection[J].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s Privacy, 2012 (1) :16–17.

[7]朱圣才.基于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的云计算安全研究[J].微型机与应用, 2013, 32 (14) :3–6, 10.ZHU Sheng-cai.Research of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based on classified protection[J].Microcomputer&Its Applications[J].2013, 32 (14) :3–6, 10.

[8]张京海, 张保稳, 杨冰, 等.云计算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框架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 (9) :98–105.ZHANG Jing-hai, ZHANG Bao-wen, YANG Bing, et al.Classified protection framework for cloud computing system[J].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s Privacy[J].2013 (9) :98–105.

[9]赵继军, 陈伟.一种基于云安全模型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方法[J].信息网络安全.2013 (z1) :43–45.

[10]姜政伟, 赵文瑞, 刘宇, 等.基于等级保护的云计算安全评估模型[J].计算机科学, 2013, 40 (8) :151–156.JIANG Zheng-wei, ZHAO Wen-rui, LIU Yu, et al.Model for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assessment based on classified protection[J].Computer Science, 2013, 40 (8) :151–156.

混合保护系统 篇6

为了创造良好的公路营运环境, 给市民出行带来安全。不少公交公司、运输公司着力改善营运车辆的马达启动安全性能。目前, 公交大客车的启动马达普遍存在启动时间较长后, 容易发生超负荷运转和高温冒烟乃至燃烧的现象, 为此对其安装启动马达保护控制器就显得非常的必要, 汽车启动马达保护控制器可以有效保护马达性能, 其的应用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可行性。

1 起动马达冒烟故障的原因分析

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研究分析, 笔者认为, 汽车启动马达发生启动事故的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汽车启动马达前端盖轴承套磨损严重。

磨损严重后的启动机转轴和轴承套之间空隙较大, 从而使得启动马达工作时, 会受到飞轮齿的反作用力而发生错位, 从而使的启动机的定子和线圈产生摩擦, 进而导致线圈的发热短路和烧毁现象。

1.2 操作不正确导致启动事故。

很多司机对启动操作存在错误, 根据汽车启动的基本要求, 以及车辆使用的基本要求规定, 操作者对汽车进行启动马达时, 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规则规定启动的时间不能太长, 一般为10秒以内, 同时还要保证启动要有一定的间隔, 间隔时间为5-10秒。但是在实际的汽车启动过程中, 有很多司机并不严格按照规则要求执行, 当他们在启动马达不成功的时候, 就会接二连三的启动汽车马达, 直到把汽车马达启动起来为止。这样就会导致马达在较长时间内通过较大的电流, 大电流的影响下, 必然导致严重的发热, 最终有可能造成导线包裹的绝缘漆受热而遭到破坏, 进而导致短路引起冒烟事故, 还有可能导致火灾事故。另外, 还可能因为高温原因, 致使电枢转轴轴承的润滑脂迅速挥发掉, 使轴承套和电枢转轴产生干摩擦, 干摩擦导致轴承磨损严重, 进而出现线圈和定子的碰刮短路, 引起事故。

1.3 还有些是因为点火锁匙开关有问题。

这种情况是磁吸线圈无法正常回位, 单向啮合器不能正常退出、同时, 马达电枢在发动机的带动下以高于发动机转速的速度高速旋转, 这样就使得离心力使电枢轴承变形进而导致刮碰, 引起故障或事故。

2 启动保护器工作过程及功能

2.1 工作过程

启动器的工作原理:首先是启动保护器对汽车启动开关的检测, 启动开关开启后, 这时变速箱是处于空挡上的, 这时汽车的发动机不在工作状态, 接通车身电器电源继电器, 切断车身电器负载电源, 延时0.5 s后, 接通起动控制继电器, 起动机通电起动。当起动开关断开或者发动机转速达到300 r/min后, 控制器释放起动控制继电器, 起动机断电停止工作, 延时0.5 s后。释放车身电器电源继电器, 接通车身电器负载电源, 起动完成。

2.1 主要功能

2.2.1 正常起动

汽车的启动开关从关闭状态到打开状态后, 这时蓄电池的电压处在一个正常值上, 然后就启动了马达保护控制器, 进而启动汽车的启动继电器, 这时就可以启动起动机起动。当发电机的电压过高时, 钥匙开关就会从起动开关返回原来位置, 控制器就截断电路, 同时释放启动继电器, 启动机的启动任务完成, 停止工作, 控制器记录启动的次数这时整个启动过程结束。

2.2.2 重复起动保护

当发动机正在处于发动的状态, 而且发电机电压有超过了一定的电压值, 这时启动开关从关闭的位置打开到启动的位置时, 启动保护器就不会对其作出启动的信号, 从而使得汽车不再进行启动, 启动也不能产生效果。

2.2.3 低电压报警及保护

如果电源电压稍微低于正常值, 保护控制器将会发生报警提示, 报警器鸣叫短、中、长三声警报, 这时启动机可以启动。但是如果电源电压低的太多, 这是除了报警器鸣叫短、中、长三声警报, 当启动开关从关闭的位置打开到启动的位置时, 这时保护控制器将对启动进行保护, 启动就无法进行。

2.2.4 起动时间控制

启动开关从关闭的位置打开到启动的位置时, 起动的最长时间控制器限定为5秒, 如果5秒之内, 汽车的起动没有启动, 保护控制器将自动进入保护状态, 停止输出。开关回位后, 要等待1秒才能继续启动, 因为保护控制器在进行保护, 如果连续进行3次启动都没有成功, 启动系统的电路就回产生大量热量, 这时启动机输出功率就减小了, 控制器为了保护就会阻止启动工作。这时, 可以保持点火开关处在关闭状态10秒, 等报警器发出可以再次启动的警报后, 在进行启动, 如果需要立即启动, 可以关闭汽车的整车电源, 1秒后, 就可以进行再次启动。

2.2.5 控制器自身输出短路保护

当保护控制器出现问题, 或者引线等出现短路, 控制器就会自己切断电路, 等检查排除故障后, 控制器才能正常的进行工作。

2.2.6 点火开关问题或线路短路

控制器有时会频繁的接收到启动的信号, 这种问题可能是点火开关的接触不良问题或者线路的短路问题, 这种问题如果没有保护控制器的保护非常容易引起事故, 如果安装了保护控制器, 经过保护控制器的芯片的分析, 控制器将对启动时间进行延时, 或者禁止启动。有效避免事故发生。

结语

混合动力公交启动马达的保护控制器是根据汽车的启动环境以及经济可靠性而设计而成的, 结构简单, 设计新颖, 同时能有效保护和控制不良的启动, 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较低的成本优势, 应用在汽车马达的启动上可以有效提升车辆的启动安全性能, 降低因启动引起的事故, 节约维修成本, 给广大用户带来实惠, 为社会节约了资源。

参考文献

[1]王盛良.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与检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混合保护系统 篇7

随着焊接生产的不断发展,不锈钢气保焊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混合气体保护焊中,保护气体成分不同时,焊缝成形会有明显的差异,并且直接地影响着焊接接头的机械性能,以及混合保护气体的使用成本。在我们综合国力还尚不发达的中国,考虑到即能降低成本,又保证质量前提下,选用合适保护气就显得较为重要。

1 不锈钢的焊接性分析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奥氏体类不锈钢,如:0Cr18Ni9、0Cr18Ni9Ti等,因为焊接性良好,能获得优良的焊接接头,奥氏体类不锈钢常用来与同类钢、异种钢进行焊接。奥氏体类不锈钢之间焊接时,由于母材和焊缝金属的物理性能和金相组织极为接近,不易出现气孔、裂纹等焊接缺陷,焊缝的抗晶间腐蚀能力强和焊缝的成形较好;与异种钢焊接时,由于焊缝区熔合比的不同易产生成份、组织、性能和应力场分布的不均匀性,较难焊接,施焊时尤需注意。

2 不锈钢的气体保护焊

不锈钢的气体保护焊的设备简单、生产率高,得到了广泛使用。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机械制造方面熔焊有三分之一是气体保护焊焊接的,至今大约已超过了二分之一,将来还会更多一些。

当焊接不锈钢与不锈钢时,常用的焊丝牌号为308L,直径准1.2,焊缝形式为T型角焊缝,采用较细的焊丝易实现焊接时的喷射过渡,此时的焊缝成形良好,综合力学性能较高,生产率也相对较高。

散热慢、高温停留时间长的不锈钢材料,只有连续喷射过渡很难得到高质量的焊缝,还要求有更强的保护作用。要加强气体的保护作用,通过采用不同成分比例的气体试验,对焊接不锈钢实芯焊丝的保护气体进行了分析研究。

(1)纯氩气。气流量调为20L/min,焊接设备为唐山松下KRⅡ500型焊机,电流及电压根据不同的板厚作了相应的调整。试验结果表明:焊缝的颜色为较好的红色,焊缝表面光滑,波纹比较均匀;但焊缝边缘不齐,焊缝宽度不一致,焊道突起,焊缝的咬边及未熔合现象严重。在焊接时飞溅一般,故纯氩气用于焊接不锈钢熔化极气体保护不甚理想。

(2)90%氩气、10%二氧化碳的二元混合气。焊接时气体流量,电压、电流均未做大的改动。焊缝颜色为不太好的灰色,成形良好,飞溅一般,灰色在酸洗之后仍会是同母材一样的银白色。

(3)95%氩气、5%氧气。加入了氧气的保护气体是想增加焊接时熔池内钢水的流动性。焊缝表面成形及外观质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焊缝边缘整齐,焊道平缓,焊缝的咬边现象基本消除。焊接过程中液态金属表面生成一定的氧化膜,达到稳定阴极斑点和焊接电弧的目的。但焊缝颜色依然为灰色,且焊接时的飞溅也有些增大。

(4)80%氩气、20%二氧化碳。焊缝成形尚可,颜色仍为灰色,飞溅一般,还是不理想。

(5)95%氩气、5%二氧化碳。焊接时的基本参数不变,但焊缝的质量出现了明显的改观,颜色为红色,焊道美观,飞溅较小,且在快速焊接时还能出现良好的蓝色。较适用于焊接奥氏体不锈钢与不锈钢。

(6)97%氩气、3%二氧化碳。想提高焊缝的质量看能否出现最理想的颜色金黄色。试验结果是焊缝颜色为红灰色,飞溅不大,但易出现未熔合现象,不能采用。

经过试验,95%氩气、5%二氧化碳的二元混合气的保护效果已相当不错,若能在保护气(氩气)、平衡气(二氧化碳)的二元气中加入少量的稳定气体(如氦气),效果可能会更佳,这样的三元气成本太高,故没有采用。保护效果可通过焊接区正反面的表面颜色大致评定,表1是不锈钢焊接区颜色和保护效果的关系。

3 结束语

综合上述试验研究及分析表明:不锈钢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时保护气体成分不同,对焊缝表面成形的影响十分显著。经过仔细调整后的气体成分,可以获得优良的焊缝表面成形。恰当的气体成分,既可以保证获得良好的焊缝成形,又可以节省大量的保护气体,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及工业应用价值。

摘要:本文研究不锈钢熔化极气保焊保护气体成分与比例不同对焊缝成形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气体的优缺点,为合理选用保护气体成分、获得优良的焊缝成形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不锈钢,气保焊,保护气体,焊缝成形

参考文献

[1]杜则裕.工程焊接冶金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堵耀庭.不锈钢焊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数据与服务混合加载系统 篇8

申请公布日:2016.10.26

申请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100037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

发明人:周顺平;李晨阳;万波;胡茂胜;左泽均;叶亚琴;杨林;商云涛

Int.Cl.:G06F17/30 (2006.01) I

混合保护系统 篇9

作为业界领先的多媒体视频切换及传输设备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凯新创达的高级行政会议室解决方案由数字高清摄像跟踪系统、高清录播系统、高清视频播放设备(高清真彩手写屏幕、PC电脑、DVD播放器)、高清远程会议系统、高清大屏幕显示、高清辅助显示系统、数字高清液晶升降系统、高清交互平台、数模高标混合切换系统及数字高清远传系统组成。

卓越功能

1)多媒体显示可实现16:9宽屏幕1080P@60Hz真彩数字高清大屏幕显示

2)具有画中画、浮显、双流显示和合成显示技术

3)具有远程会议数字高清16画面分割显示和辅助数字高清本地显示

3)具有自动语音摄像跟踪、触摸摄像自动跟踪和视频同步自动切换功能

4)具有本地和远端会议历史数字高清视频采集和录制功能。

5)具有模拟标清信号、模拟高清信号、数字高清信号、数字标清信号自动识别、自动转换数字高清显示功能,支持任意路由显示

6)具有全自动控制和自动切换功能,可实现无人值守

7)可实现多种方式控制功能、红外遥控、中控触摸屏幕、远程控制、PC电脑本地RS232控制,面板控制等等

8)可实现7天24小时全天候工作,部分设备带有双电源冗余热备份功能

9) 具有真彩高清液晶桌面显示功能和主席触摸板手写功能,可实现无纸办公

9)节约设备成本、实施成本和运营成本

设计原则

在高级行政会议室数字高清系统输入端设备主要有数字高清摄像跟踪系统、高清录播系统、高清视频源、远程会议终端五部分组成。

数字高清跟踪系统主要高清1080p摄像机(可采用SONY HD1 1080p@30Hz 数字接口HDSDI输出,模拟接口YPbPr输出;AnWeil PRO-HD系列摄像机1080P60Hz 数字接口HDMI输出、模拟接口YPbPr输出)、摄像跟踪器、混音器、鹅颈电容话筒组成。

跟踪部分可以采用智能混音技术(日本Audio-technica、美国GDS等),也可以采用数字手拉手技术(德国BOSCH、中国快捷、中国台电等);高清播放设备,包括蓝光DVI播放器、个人电脑和输入手写屏幕;远程高清会议系统支持POLYCOM、TANDBERG等主流视频会议产品。输出端主要由大屏幕主显、辅助显示和录制系统构成,屏幕大小和辅助显示的选择主要根据房间的大小、最远可视观众、房间的高度和可视内容来决定。录制系统主要DVD录像刻录一体机或硬盘录像机构成。

系统设计的关键在于中间路由设备的选择,它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兼容性。数字高清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是系统的“一贯性”(也称为“短板效应”),要求整个系统的设备必须都能够支持到数字高清的要求,其中任意一个环节不支持都不能称得上是数字高清系统,整套系统的性能和指标取决于系统中最薄弱的那个环节。

在会议系统设计中我们经常会有各式各样的视频接口和视频信号接入,例如CVBS的模拟标清视频信号(CVBS 全程Composite Video Broadcast Signal复合视频信号)常见于标清设备DVD、标清摄像、标清远程会议终端等等,常见的PC电脑上的VGA模拟标清信号、DVD和模拟远程终端的Ypvpr和RGBHV可实现模拟高清信号、高清摄像机和广电常用的SDIHDSDI3GSDI的数字标清、数字高清的设备、大屏幕和终端设备常用的HDMI和DVI的高清数字信号等等。各种各样的视频格式、视频编码技术给系统的兼容和传输距离上制造了麻烦。因此路由设备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考虑系统是不但要考虑信号的转换、兼容性、传输距离、性能、功能特性,还有考虑系统的造价和施工问题。

在数字高清系统中间部分设计中,除遵循“一贯性”原则外还有考虑系统的稳定性、扩展性、易维护性、兼容性和先进性原则,而且还要符合现代会议系统整体设计原则,提出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模块化和高度系统集成化。

凯新创达行政会议中心解决方案采用Kensence H-Mix系列矩阵轻松实现了:

1)数字、模拟、高清、标清的混合输入,数字高清输出,实现高清HDTV 720@60Hz,1080i@60Hz,1080p@60Hz 16:9 真彩高清视频显示,系统采用无压缩视频传输路由。

2)数字高清传输不守距离显示,可以采用普通五类双绞线传输可以传输60米高清视频信号,采用单根多模方式传输可以传输350米,采用四芯多模传输可以传输1公里,采用四芯单膜传输可以传输10公里至30公里高清视频信号。

3)兼容性强大,可以支持多种分辨率,多种制式。例如,4:3、16:9、5:4的大屏幕显示,更快兼容多种视频分辨率,并自动读取EDID信息,自动识别扩展设备及其自动适用分辨率。

4)强大的第三方控制能力、具有多种控制方式例如:RS232串口控制,可以连接中央控制系统或PC电脑进行控制;红外遥控功能,可以采用红外遥控器对设备进行红外遥控功能,网络控制能力,可以通过LAN局域网或WAN广域网对多台矩阵群体进行控制,实现远程集中控制,并可以兼容网络控制系统,开放的控制协议更方便的被网络系统能够控制,可视化操作软件可直观控制;多功能前面面板控制可以根据LCD可视状态操作,并具有一键调用预设和一键全切功能。

5)强大的安全保护措施、所有数字高清接口多可以实现热插拔操作,双电源热备份功能更是可以7天24小时全天候连续工作,HDCP(High-bandwidth Digital Content Protection,中文名称是“高带宽数字内容保护),可以显示影视大片和防盗版措施,DDC2B协议标准可以实现双向传输视频和控制数据,系统更加安全可靠。

6)全数字8通道高清晰音频传输,采样频率为192KHz,24比特无压缩音频,可以兼容输出Dolby Digita 5.1,Dolby TrueHD 和 DTS-HD Master Audio的数字环绕影视高保真音频。

7)超强的带宽设备由原来TMDS连接带宽从原来最高165MHz提升到340MHz,设备带宽由原来4.96Gbps提升到了10.2Gbps,视频的表现域更加强大。

交支流混合系统的仿真 篇10

本程序为交、直流系统潮流计算程序, 采用FORTRAN语言, 其中包括两个主程序:“数据输入程序DA”和“潮流计算程序NR”。主程序NR中调用四个子程序:“计算支流潮流子程序DCL”、“形成雅克比矩阵子程序JNR”、“形成雅克比矩阵因子表子程序FAC4”和“求解修正方程子程序SOL4”。

计算中选用直角坐标形式的功率方程, 采用“牛顿-拉夫逊”迭代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在交、直流系统潮流计算中, 对直流系统的处理:将流经换流站的有功、无功功率当作交流系统的注入功率。采用交替迭代法交替地计算交流系统与直流系统的潮流。

“数据输入程序DA”视为“潮流计算程序NR”服务的, 它包括:动态节点编号优化和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等内容;用于形成NR程序所需的数据输入文件。另外, 它还可以与“暂态稳定计算程序TS”配合使用。程序计算规模为:500条支路, 300个节点, 100台发电机, 10条双端直流线路。若干程序在做少量的修改, 可是计算规模变得更大。

本程序具有根据直流系统运行要求和交流系统运行情况自动选取换流变压器变比的功能, 并且能方便地保证直流系统整流侧或逆变侧的直流电压和功率为给定值。这些功能对系统潮流调试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程序采用交替迭代法计算交流系统与直流系统的潮流分布。将流经换流站的有功、无功功率当作交流系统的注入功率。计算时, 先给定系统各点电压的近似值, 然后求出直流系统吸收或发出的有功、无功功率, 在将其作为交流系统新的注入功率, 重新计算交流网络的潮流、电压分布, 再返回直流系统计算其吸收的有功和无功功率……不断重复上述过程, 直到满足计算精度为止。

2 暂态稳定计算程序TS

2.1 TS程序功能介绍

TS程序是AC/DC电力系统暂态稳定仿真程序, 与AC/DC电力系统数据准备程序DA, AC/DC系统潮流程序NR配套使用。可计算大型交、直流混合电力系统的机电暂态过程。直流系统能计算调节器的影响。是用于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运行调度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大量计算。

2.2 TS程序特点

1) 可计算最大不超过300个交流 (负荷) 节点;500条交流支路;100台同步发电机组 (调相机组) ;10条双端 (单、双极) 直流输电线路, 并可计算换流站的调节系统。

A同步机可使用E’q恒定的经典二阶 (ω、δ) 模型或E’q变化的三阶 (E’q、ω、δ) 模型;发电机可考虑调速器, 调压器的作用;

B负荷可处理为恒定阻抗或感应电动机模型 (在感应电动机模型中可以考虑任意比例的恒定阻抗) ;

C直流输电线、换流站采用准态化模型;

D换流站可以考虑各种标准控制。例如:定α, β, δ, 以及定电流、定功率控制。

2) 可计算切发电机、切负荷、切无功设备、制动电阻及直流系统、交流系统故障对机电暂态过程的影响。

3) 采用改进欧拉法解系统微分方程。考虑到电力系统中各元件的时间常数相差较大, 程序中对时间常数较小的元件 (如电压调节器, 感应电动机, 直流调节器, 直流线路) 采用比系统微分方程求解步长小的分步长求解, 以提高精度。

4) 程序中交直流接口采用了外推预测、插值及迭代等数学手段, 是精度得以提高。

5) TS程序要求的系统。发电机, 调节器, 直流调节器, 直流系统参数及潮流结果都是以数据文件的形式输入。分别由专用程序 (D A, N R, RD) 形成数据文件。一次形成后可多次使用修改十分方便。采用人机对话的形式, 准备数据较方便。

3 交直流混合系统的实际分析

十三机系统的主要有关数据及线路结构如上图表所示, 这里我们给定8号机为无穷大机, 给定系统前后31-34支路加上直流线路。下面我们利用TS程序进行仿真研究, 首先我们选择支路29-30发生三相短路故障进行分析。

加入直流后的系统发电机的稳定性都大大增强了, 三相短路的影响也显得很小, 而且趋于稳定的速度也明显加快了。特别是11号和13号发电机距31-34支路比较近, 效果也相对比较显著, 1号与4号距较远就没有那么明显。特别是1号机, 距离故障线路和直流线路都比较远, 受影响后不稳定的程度也不是很大, 受到直流的作用也不是很大, 11号发电机相对距故障线路和直流线路都很近, 效果也都特别的明显。加入直流的支路, 距发电机远近不同, 对其影响的效果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再来看看, 加入直流前后结点电压的特性曲线。首先由31号32号和26号结点看出, 加入直流后结点的电压受到故障的影响相比不加直流来说减小了, 可以看出距接直流线路的支路较近的结点受到的影响比较大, 效果会更好些。但比较加入直流前后, 加入了直流对系统的稳定性还是起到了作用。

4 结论

我们主要是简单研究交直流混合系统加入直流部分前后对其暂态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仿真程序的分析做了讨论和研究。在此只十三机系统做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比较系统发生三相短路故障时加入直流前后的稳定性影响, 得出了以下结论:

1) 加入直流后的系统发电机的稳定性都大大增强了, 三相短路的影响也显得很小, 而且趋于稳定的速度也明显加快了。

2) 加入直流的支路, 距发电机远近不同, 对其影响的效果也不一样。距离较近的效果会更明显。

上一篇:经济管理理念下一篇:识别数据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