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保护规划

2024-09-21

系统保护规划(精选9篇)

系统保护规划 篇1

为了有效保障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制定相关电力系统环境保护措施, 并且环境问题本就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事实上, 所有的环境保护政策、方式以及技术的实施, 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要有资金作为保障。贯彻落实国家所制定的环保政策, 并且充分利用经济政策的作用, 是我国实施经济评价的重要目的。

一、电力系统环境保护与经济评价方式

1. 电力系统环境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环境保护工作是电力系统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电力系统贯穿于整个电力生产活动中, 对电力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无论是在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 还是如何规划发电问题方面, 都无法在短期内妥善解决。随着时间和空间跨度的增长, 不确定因素会越来越多, 从而为电力系统保护工作带来难度。污染控制技术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原煤洗选技术、脱硫技术等, 在选用相应治理技术的时候, 一定要依据现有的环境进行。电力系统环境保护工作的复杂性还体现于其政策和手段方面。许多污染控制政策是需要根据所规定的排放限额或发电配额来实施, 而一部分政策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落实。在电力系统中无论是实施何种环保技术或措施, 都会对其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此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经济评价。

2. 电力系统环境保护评价内容

(1) 环境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环境经济学要求人们能够了解环境的重要性, 将其看作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每一种资源都是有价值的、有限的, 都应该得到合理的利用。就电力行业来说, 电能的生产使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 环境资源具有特殊性, 不能像普通资源一样, 在市场环境中标示出自身价格。

(2) 评价电力系统的原则

依照环境经济学的评价标准, 电力环保的经济性评价应该包含下述内容:首先评价其是否将环境作为资源来看待。评价电力生产对环境所造成影响的程度;将环境看成是一种资源, 充分考虑其价值, 并且这也为后期评价与衡量提供了基础;其次, 各种环境法规与方式都限制了电力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外部环境的破坏, 但在实际生产环节, 电力行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仍旧存在。只有将这种外部的破坏影响转化为实际的惩罚措施, 才能够起到作用;要立足于电力系统的整体性, 考虑到电力系统的经济性, 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而促进电力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发展。实际上, 想要彻底消除电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是不可能的, 环境治理项目也必然要以牺牲经济作为条件, 以明确在电力系统中实施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 促进污染治理工作质量的提高。电力系统排放污染物的状况可以通过图一来详细分析。当电力企业并未采取有效的污染控制手段时, 其污染物的排放数值为E0, 其控制成本则为0;当实施污染控制手段将其排放量控制在E1值的时候, 其成本所对应的是C1值, 在这种情况下, 电力系统污染物水平需要下降到E2, 系统的控制成本就能够增加到C2。

电力系统在工作过程中, 首先要求电力企业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基于企业自身的状况来制定更高的污染控制目标。有效控制费用增加, 当系统污染物的经济成本低于污染物的外部成本时, 应该重新调整控制目标, 提高电力系统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水平。如果系统污染物所花费的经济控制成本相比于其外部成本还要更高一筹, 仅仅采用边界控制则远远不够。这就说明污染物的控制目标定位不准确, 就需要降低相应的污染治理成本。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 需要遵循一定的经济原则, 其曲线应该呈倾斜趋势, 而倾斜方向则是右方。

结合以往工作经验来看, 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要比上述内容复杂得多, 并且这一曲线也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发生变化, 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一方面, 要考虑电力系统的经济性, 一定要结合电力系统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实施有效的措施, 充分考虑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另一方面, 电力系统运行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并不只是单纯的一种, 而是具有多样性, 因而在治理的过程中要开拓眼界, 以实施更为全面的污染控制手段。

3. 电力系统电力与环保的综合规划

在电力系统中, 环保规划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规划过程, 电力系统的环保规划应该首先确定规划的范围, 包括时间范围和所要规划的地域面积。在确定所要实施环境规划的范围时, 一定要将其与电力工业生产相结合, 考虑到电力生产中所需要进行的污染物排放工作。其次需要掌握电力行业在自身确定的规划范围内各种相近的情况, 包含现阶段与未来的规划, 规划的资料内容包含一次能源的规划、发电系统的规划等。依据电力企业的发展特点确定相应的环保措施, 有效开发利用相关清洁能源, 积极应用新技术。认清电力行业环境保护的长期规划目标。在掌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 对整个系统范围实施长期规划, 确定其中最佳的环境保护方案, 并依据规划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提出解决与优化策略。

二、电力系统发电环保综合规划模型GESP-III的建立

1. 模型建立的数学原理

电力系统综合电力环保规划与传统电力规划存在一定的差异, 发电环保的综合规划不仅增加了对环境排放量的限制、污染的控制等, 还在有效满足电力供应需求以及各种技术条件约束情况下, 限制整个规划期中各个年份系统总排放量。在系统的费用中增加对污染物外部费用的考虑。在投资、计算运行费用的时候对污染物的控制措施进行综合考虑。

2. GESP-III模型的功能特点

GESP-III模型在电力企业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模型不仅可以完成电力企业综合发电的实际需求, 还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该模型的特点主要有:第一, GESP-III模型可以在大气污染排放收费的前提下, 对发电系统进行合理地规划和布置。实际使用过程中该模型能够减少企业生产产品的污染排放量;对大气污染排放收费标准进行合理的规划;减少外界因素对大气排放量产生的影响;缓解大气污染排放收费标准对发电规划的影响程度;选择合适的电力系统大气污染收费标准;第二, GESP-III模型能在多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对发电系统进行合理规划, 如减少发电系统控制成本;保障电源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对电源系统的影响;对不同类型的控制方案进行比较, 选择最合适的控制方案;第三, GESP-III模型还能减轻大气污染对发电系统的影响, 在提高电力企业发展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同时, 为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建设提供动力保障。

GESP-III模型实际上是一种对综合发电环保进行分析的手段, 能够对电力环保项目、污染物的控制等内容进行分析, 得出较为准确的分析结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前我国不仅重视电力发展规划的问题, 也开始关注电力环保规划的内容, 一直致力于将二者有效结合, 从而开发出一个全新的、具有综合性的发展项目。但是就目前而言这种效果还未达到, 这主要是因为在调整和规划的过程中, 我国并未提出明确的规划发展目标, 所采用的规划方式也有待改善。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 需要从环境经济与系统工程角度对整个电力工业的发展进行整体研究, 提出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与整体规划手段, 以更好地实现电力系统环境保护目标,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晓天, 严正, 冯冬涵, 等.大规模风电接入的电力系统低碳经济调度[J].现代电力, 2012, (5) :42-48.

[2]陈曦.电网规划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问题探讨[J].中国电子商务, 2010, (11) :146.

系统保护规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规划范围内历史文化资源,高瞻远瞩,对历史负责,为后人着想,解决好历史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协调好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风景名胜区保护规范以及其他相关规范编制保护规划,以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及历史保护名城、国家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市域自然、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全面、系统、科学地保护好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城市品位,促进黄山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规划原则

呈坎镇作为黄山市中部重要的小城镇,应协调好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加强村镇用地的规划管理,要妥善处理城镇建设与基本农田保护之间的关系,重视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实现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1、历史文化资源的全面保护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结合,通过历史环境的保护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造更有利条件。

2、保护和利用的原则。在对历史文化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对历史文化遗存合理利用和开发。

三、规划目标

尊重历史,延续文脉,秉承真实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特色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特色性原则,抓住重点,凸显文化底蕴和城市的人文个性。

以保护为基础,旅游开发为手段,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实现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

规划期末,大气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Ⅱ、Ⅲ级标准,空气污染浓度值符合(GB3095-1996)要求;工业污水处理达标率100%;主要河流水质达国家Ⅲ类地面水标准,饮用水源达标率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镇区噪音昼夜等效声级控制在45-60分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镇区绿化覆盖率50%。

四、自然资源保护措施

1.农村生态保护措施

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保证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1)控制农业污染。科学合理施用化肥,提倡使用高效农业发展中伴随着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因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无(低)毒农药。禽畜养殖业的发展与布局应考虑周围环境的承载力,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对于重要的生态动能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等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文物和历史遗迹保护区、居民区、文教区等敏感区域,要划定为禁养区域。

(2)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推广液化石油气,进一步发展沼气、太阳能热水器,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使清洁能源比例不断上升。

(3)强化水土流失的防护。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适当修筑梯田埂并实施茶园密植。坡度15°以下缓坡地应沿等高线栽植,15°~20°坡地应修筑等高线水平梯田,梯地水平面最窄处不少于1.5米,土层深度要求30厘米以上,土壤为壤土、沙壤土;20°以上坡地和立地条件较差的,如石砾土、贫瘠土退耕还林。

(4)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遵循生态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坚持生态、景观、示范和观光相统一的原则,建设高标准林业生态区、农业观光区和水利景观区、重点开发支柱产业,大力指导开发有机茶、蚕桑基地,建立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农业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

2.森林资源的保护

(1)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扩大公益林比例。划定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公益林,进行重点保护,加快生态薄弱地的植被恢复,同时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机制。

(2)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对部分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3)森林保护工程。森林保护工程主要包括防火能力建设,营造防火林带和林道,添置放火器具与消防物资,建造瞭望台哨,完善交通、通讯与火灾报警监视系统,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以林场或林业站为单位设预测预报点;以生物措施防治森林虫害;防止松材线虫等严重病虫害的传入、传播。

3.水资源持续利用

(1)加强水资源保护。实施退耕还林,加强水源林的保护。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确保从源头保护水资源。

(2)加快水利、防洪工程的建设。规划采取以下措施: ①疏浚清理河道,严禁向水体倾倒各种垃圾; ②严禁建筑侵占河道,尽量扩大河道断面;

③疏浚完善原有排洪沟,沿河道两侧新建防洪堤岸。

(3)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要注重对水资源的保护,搞好水土保持工程防洪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工程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从而提高生态经济转化和循环效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1、保护层次

呈坎镇物质文化资源包含二个层次:古村落、文物建筑。

2、保护原则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其进行保护,由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并结合本规划划定的重点保护区,划定紫线范围并公布,由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紫线管理工作,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紫线范围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部分,并应该由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在入口处进行文物的挂牌说明。

3、规划保护措施 ●古村落

1)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并制定相应保护措施; 2)保护好古村落传统街巷格局。整治重点文物古迹建筑周围与传统建筑不协调的房屋; 3)核心保护区内严禁新建建筑,对已建的要进行整治,要严格控制为1-2层,为传统徽派建筑建筑形式;建筑控制区建筑高度可逐渐升高,但是应以徽派建筑形式为主;

4)保护好村落自然环境,周围山场退耕还林,低处种茶桑,高处植树,河道清淤,严禁倾倒垃圾。

古村落保护建议名单:呈坎、灵山、东干、水埠口、杨干、容溪、上汪村、里塘、小容、新安等10个村庄。

●文物保护单位

系统保护规划 篇3

1 电力系统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作为电力行业发展的关键部分, 其环境保护的复杂度较高, 需要加强资源配置、经济投入、工艺优化等方面的处理, 保障整体操作过程的科学合理性。电力系统一般贯穿各行业的全过程, 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为此, 实现电力系统的环境保护对时间、空间等变化趋势而言意义重大。

最新的尾气排放标准SO2≤400mg/m3, 氮氧化物和粉尘的指标都是≤120mg/m3。部分电厂 (华能高碑店、华电永利) 采用4层SCR催化剂。改造后系统脱硝效率可以提升至85~90%, 采用现有技术可以满足超净排放NOx<50mg/Nm3要求。对于改造机组, 多采用增加一座吸收塔的方式, 改进后系统脱硫效率达到98~99%, 可满足超净排放SO2<35mg/Nm3的指标要求。

此外, 国家能源局、发改委针对机组超低排放标准进行了分析, 对不同容量的燃煤机组改造提出了不同要求。具备条件的, 要求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机组, 包括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10万千瓦及以上自备燃煤发电机组, 暂不含W型火焰锅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 力争2020年前完成改造5.8亿千瓦;对于不具备改造条件的机组, 要求安装高效脱硫脱硝除尘设施, 实施达标排放治理, 计划改造机组容量约1.1亿千瓦;对经整改仍不符合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要求的小火电机组, 由地方政府予以淘汰关停, 优先淘汰改造后仍不符合能效、环保等标准的30万千瓦以下机组, 特别是运行满20年的纯凝机组和运行满25年的抽凝热电机组。

2 电力系统环境保护评价内容

2.1 经济性内容

环境经济学提高了资源的重要性认知, 保证大众可充分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其使用价值重大增加了其应用处理能力。为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需要充分加强电力行业中环境特殊性、不可再生性的考虑, 促进电能的高效应用, 避免对环境更多的负面影响,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稳定局面。

2.2 电力、环保综合规划分析

环保规划作为现代电力系统的必要部分, 对其范围需要进合理划分, 以便包括时间范围、空间地域范围两方面。环境规划中需要考虑电力行业、环境规范的内容, 保证电力生产排放物质的合理控制, 如氮氧化物、硫化物的排放等。保证电力系统在规划限制范围内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结合最新环保理念、并充分借助新技术的应用, 提高环保效果, 必要时可开发新能源、清洁能源, 带动环保工作的科学落实。

2.3 电力系统评价原则分析

根据经济学要求, 电力环保的评价标准分析如下:将自然环境定义为一种资源, 从价值、后期影响等进行衡量分析, 评价其可控能力、潜在价值, 电力行业的发展无法避免环境的破坏, 需要充分遵循环境法规限制内容的处理, 加强奖惩制度的落实, 促进规章制度的科学落实, 提高电力工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持续发展性。

3 电力系统环境保护规划分析

3.1 能源结构方面分析

国内电力行业的发展中, 火力发电的比例较高, 对环境破坏作用强、危害大, 需要充分加强传统旧机组的淘汰, 降低能耗过高的火力发电设备应用状况。借助超临界环保机组等新设备提高发电效率、降低煤耗率。再者, 国内水电资源丰富, 但是利用效果差, 未充分实现科学开发, 需要加强水电建设在未来工业方面的应用, 保证生态环境的顺利开展, 可充分提高水电在电力系统的应用比例, 实现降低环境破坏率的目的。

国内煤炭燃料的应用过多, 增加了氮硫化物的排放, 需要充分加强新能源发电的应用, 结合当地环境特点建立核电站、水电站等实现能源的均衡利用, 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如国家能源局最新要求规定:到2020年各燃煤发电企业需承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配额, 与火电发电量的比重应在15%以上、实现配额途径:自建项目或者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绿色证书;对于未完成非水可再生能源配额要求的燃煤发电企业取消其发电业务许可证。

3.2 电力的科学规划分析

工程经验表明, 电力系统中, 工艺技术落后会导致环境影响作用明显, 增加了后期治理、维护的经济投入。国内工业区、居民区一般相邻较近, 电力系统的负面作用对当地居民的负面影响极大, 需要充分加强科学规划、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处理, 保证电力系统、环境规划、经济效益、居民环境的均衡管理, 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长期稳定发展。为此, 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合理的进行电力规划、经济评价控制, 避免环境破坏后的处理, 尽量在前期进行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董晓天, 严正, 冯冬涵, 等.大规模风电接入的电力系统低碳经济调度[J].现代电力, 2012 (5) :42-48.

文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篇4

规划》。该规划概要如下:

规划原则:

1、对文明街历史街区划定范围进行整体保护;

2、在对重点传统街巷及有价值的传统建筑完全保护的同时,对整个历史街区传统风 貌进行保护。

3、恢复建设中应集中体现昆明的传统文化,使该片具有更典型,更集中的传统文化含 量。

4、强调传统旧城生活及经营理念的延续,使街区具有旺盛的人气及经济活力。

5、以人为本,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使其成为地域特色浓郁的现代城市公 共活动及游览空间。

主要规划内容:

1、街道保护—恢复文明街、甫道街、文庙直街总体风貌,对临街建筑的轮廊、立面及色彩原样恢复;对街区风貌及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及恢复建设。

2、片区修复—对甫道街东西片、文明街东片、文庙直街东西两片在现状基础上进行恢复性建设,并逐年拆除区内的非传统建筑,恢复传统巷道及院落。

3、环境改造一通过规划适当降低建筑密度,形成公共绿化活动空间,适当设置停车泊位,综合解决片区内的交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片区环境质量及抗灾能力。

4、特色展示一重视街、巷、院的传统肌理及传统风貌的保持,增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环境,重现鲜明的建筑地方特色,提高传统街区的文化内涵,多层次地恢复与展现老昆明的传统文化。

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l)完全保护建筑

确定胜利堂、云瑞东路、西路交叉口建筑、甫道街聂耳故居、福林堂、小银柜巷7一8号及其他18处建筑为完全保护建筑。

(2)修复保护建筑

如甫道街临街建筑,文明街、文庙直街建筑以及部分结构较完好的建筑,此类建筑保持其传统结构及外观,对内部空间及使功能可进行改造设计。

(3)原址重建建筑

对部分破损严重的建筑可按原有传统风格进行重建。

(4)拆迁重建建筑

对影响传统街区的非传统建筑逐年拆迁,恢复建设传统建筑。

街巷保护规划:

把文明街、文庙直街、景新街辟为步行街区,清除临街摊点,恢复临街商铺

传统特色。保护恢复传统风貌片区的巷道体系,保护其原有空间尺度,适当打通 部分巷道,并结合巷道形成一定的开敞空间。

绿化及庭院空间保护规划:

保护片区内的庭院及绿化,清除院内临时构筑物。保护并恢复完善传统的街道绿化。保护并补充传统巷道的绿化。强调雨道街、云瑞花园、胜利堂绿化轴线。

保护片区交通规划

形成步行商业街区,片区交通依托云瑞东西路、正义路及五一路迂回,光华街实行限时交通。片区停车依托胜利堂地下车库。在进入风貌区的各主要入口处设自行车停车场地。

片区旅游规划组织

以胜利堂为起点,通过胜利堂沿轴线游览雨道街及片区内部的建筑及巷道、庭院空间,参与其中的活动体验,在经过文明街、文庙直街片区内的游览至文庙收头。形成以胜利堂为起点、文庙为终点,两条景观轴线为重点的旅游大环路。

墓础设施规划设计

消防规划:打通部分较宽的主要巷道,在紧急情况下可通过消防车,次要巷道每60m间距设一个消防栓。

排水规划:改造设计片区内的排水管网设施,以保证污水及雨水的及时排放。供电规划:建议区内炊事采用电能,以减少污染,并增加用电负荷。

电信规划:在规划改造建设中,全部电信管网一次性规划容量到位,并留有余地。

在改造建设中,全部管线应入地,以保证传统街区的空间风貌特色的完整性。保护区建筑功能规划区内以传统文化及旅游经营为主,功能涉及传统茶室、画廊、书社、手工作坊、传统小吃店、旅游以及部分居住。

实施及操作建议

1、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

2、政府严格监控及强制维修,制定相应的古建筑维修保护手册;

3、严禁区内新建非传统建筑;

4、停止自由改造及装修传统建筑,应由规划部门统一管理,组织规范的改

造及装修;

5、对区内破损严重的传统建筑应及时抢救维修。

6、对进入保护区内的经营项目进行限制。

小结,该规划实现了对历史街区全面保护的思想理念。是一个以社会效益为

系统保护规划 篇5

以三块观赏型绿地:盐城市人民公园、盐渎公园和串场河公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

1.1 盐城市人民公园

1.1.1 盐城市人民公园的现状。

盐城市人民公园是盐城市最早期的公园之一, 盐城市烈士陵园位于公园内, 园内还有动物园, 并且设有小型儿童游乐园。烈士陵园纪念塔, 四周配植苍松翠柏, 显得十分庄重。园内树木高大粗壮, 具有良好的遮荫效果, 身处其中使人心情舒畅。

公园中部是大型水域区, 水生植物应用较少, 只有少量鸢尾散生在河边, 河水散发臭气, 并且周边植物养护管理措施不够, 杂草丛生, 极大地破坏了人们游玩的兴致。

1.1.2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对策。

公园建于早期, 且疏于管理, 在植物多样性规划上需要稍许改进。

(1) 古树名木的登记造册。按照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有关规定、建档立卡、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 (2) 增加色叶植物和水生植物。色叶乔木如, 银杏、鹅掌楸、榉树、黄连木等;灌木类如洒金桃叶珊瑚、大叶黄杨、红叶小檗等;水生植物类如美人蕉、千屈菜、再力花、黄菖蒲等。 (3) 加强植物养护工作。“三分种七分管”, 按成年树木树冠的大小来确定种植距离, 合理选用种植密度, 加强林木的管护和绿地的养护。 (4) 利用植物的围合性创造空间感。在私密性场所中, 运用小灌木密集栽植造景的方式来营造空间感。可以选用金叶女贞、棣棠、石楠、火棘、小刺柏、忍冬等。

1.2 盐渎公园

1.2.1 盐渎公园的现状。

盐渎公园绿化面积达30万m2, 占总面积51%以上, 公园有大面积的湖泊, 人与自然有机融合。作为新建成的大型绿地, 公园植物种类色彩丰富, 植物的养护工作到位。通过错落有致的植物种植, 使林缘线曲折变化、林冠线高低起伏, 以体现群落整体的韵律美。

1.2.2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对策。

(1) 加强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 增加植物群落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保持绿化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如在棚架、走廊栽植爬山虎、紫藤、常春藤、佛甲草、络石、爬行卫茅等植物。 (2) 突显绿地自身特点。融合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地方文化特色, 以"绿底水魂"为主题特色, 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水世界和绿色和谐的生态园。

1.3 串场河景观带

1.3.1 串场河景观带的现状。

串场河景观带是一条长条形的河滨景观区。植物种类较丰富, 色叶树种考虑相对周全。然而, 公园内的土壤板结龟裂, 植物长势不好。植物死伤的原因主要是:土壤通透性差, 粘性重, 有机质含量低;公园靠近河岸, 河水含盐量大, 河道上还有船只来往, 水体受污染;河对岸有工厂, 有烟囱排放污染气体。

1.3.2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对策。

针对不利的植物生存环境, 有以下几个方法可以改善:

(1) 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有较强的抗逆性, 可以降低养护管理的成本, 节约能源;其次, 具有一定的普及性, 能够大面积栽培, 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种植耐盐碱和抗污染性的植物。乔木可以选择:柽柳、冬青、雪松、黑松、栾树、臭椿、国槐、紫花泡桐、白蜡等;灌木类:紫穗槐、雀舌黄杨、金叶女贞、金边黄杨、龟甲冬青、小叶女贞、小叶黄杨等。草本地被类:马莲草、黑麦草、黄习菜、碱蓬、盐灰菜、蒿子草等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 (3) 建立复层生物群落结构。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空间资源, 重视植物配置的多样化, 建立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植物相互配置的群落。如春季可以配置群落为, 雪松、垂柳、臭椿、女贞、紫叶桃、紫荆、榆叶梅、迎春、紫花地丁、苔草、马蔺、鸢尾、五叶地锦等;体现夏景的植物群落如圆柏、云杉、国槐、栾树、紫叶李、紫薇、石榴、卫矛、蜀葵、小叶女贞、木槿、珍珠梅、月季、美人蕉等。

2 结论与讨论

论文针对三块不同类型的观赏型绿地的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和研究, 分析绿地植物群落的特征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类型观赏型绿地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对策。

系统保护规划 篇6

在我国海岛保护规划体系中,海岛海岸线保护是重要内容之一。《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和省级海岛保护规划分别对全国和省域内的海岛海岸线管理提出原则性指导意见;根据上位规划,县级海岛保护规划即单岛规划则将海岛海岸线的功能、开发和保护的定位及相关保护措施作为规划重要内容。海岛海岸线纳入海岛保护规划是保护海岸线资源的有效途径,但由于海岛海岸线资源稀缺、生态敏感、存在地域差异,科学、合理地规划海岛海岸线是重要的技术问题。本研究在分析我国海岛海岸线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海岛海岸线的规划目标、规划类型和技术流程,并以青岛市海岛海岸线为例进行实例研究,以期为海岛海岸线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1 规划目标

利用和保护好海岸线资源是海岛规划的重点[2],应结合海岛的定位和规划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配置海岸线资源。明确规划期内海岛海岸线的保护与利用定位,提出海岛海岸线集约节约利用的要求,明确保护目标和内容,对受损海岸线采取必要的修复措施。

2 规划类型

海岸线的功能定位是规划的基本内容之一,这就需要对海岛海岸线进行分类。基于功能用途,可将海岛海岸线在生产岸线、生活岸线和保护岸线[3]的基础上划分为8类(表1);基于开发和保护程度,可将海岛海岸线划分为严格保护岸段、适度利用岸段和优化利用岸段(表2)。前者可以清晰地定位海岸线的性质,后者有利于在规划实施阶段对海岸线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管理。

3 技术流程

本文基于海岛海岸线功能用途的分类进行规划研究,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从地貌特点、水深条件、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对海岛海岸线资源进行全面了解,并在发展方向的指导下制定保护和利用的原则。

其次,进行海岛海岸线资源评价,不仅包括水深条件、稳定性等一般性评价,而且需要结合海岸线功能分类对资源利用适宜性和生态保护适宜性进行评估。应根据本地区海岸线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类型功能适宜性的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通过适宜性评价根据资源条件将海岛海岸线进行分类、分等、分级。根据生态保护优先、因岛制宜的原则,对评估为生态适宜的海岸线直接确定为规划类型的“生态岸线”。

再次,进入综合评估阶段。生产、生活岸线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岸线资源的本底情况,还应当综合考量海岛的功能类型、相关规划要求、规划期内主要目标、岸线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等因素,在海岸线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确定海岸线的最佳规划功能类型。

最后,提出不同海岸线功能类型的利用和保护要求。

4 青岛市海岛海岸线规划实例

4.1 青岛市海岛概况

青岛市辖海域内自北向南分布海岛共120个,包括有居民海岛7个、无居民海岛113个。其中有居民海岛包括田横岛、大管岛、小管岛、竹岔岛、灵山岛、斋堂岛和沐官岛,面积大于500m2的无居民海岛有67个。青岛市海岛海岸线总长约122.9km,以基岩岸线、砂质岸线、粉砂淤泥质岸线和人工岸线为主。

4.2 海岸线功能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青岛市海岛海岸线基本情况、海岛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进行旅游岸线、渔业岸线、码头岸线和生态岸线的功能适宜性评估,评估指标如表3所示。

4.3 规划结果

根据海岛海岸线评价结果,将青岛市海岛海岸线划分为旅游岸线、渔业岸线、码头岸线、生态岸线和预留岸线等5类功能岸线。规划岸线总长122.9km,其中预留岸线和旅游岸线总长度最长,分别为33.7km和33.6km,各占规划岸线总长的27%;生态岸线次之,总长度为32.0km,占规划岸线总长的26%;渔业岸线总长度为14.4km,占规划岸线总长的12%;码头岸线总长度最短,为9.2km,占规划岸线总长的7%。

生态岸线分布在三平大岛、赭岛等29个海岛上,以海岛生态保护为功能定位的长门岩岛群、朝连岛岛群、大公岛岛群除必要的码头岸线外均规划为生态岸线。渔业岸线主要分布在田横岛、大管岛等有居民海岛上。旅游岸线集中分布在以旅游为主要产业发展方向的岛群,包括三平岛岛群、田横岛岛群、大管岛岛群、竹岔岛岛群、前海一线岛群、斋堂岛岛群和灵山岛岛群等(图2)。码头岸线主要分布在有居民海岛、规划期内重点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和具有重要生态价值且需要完善陆岛交通设施的海岛上,包括竹岔岛、三平大岛等19个海岛。预留岸线主要分布在白马岛岛群、东央石岛群等保留类海岛、具有资源储备条件和需要的海岛以及规划期内不重点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

5 讨论与建议

5.1 重视海岛海岸线规划,合理配置岸线资源

海岸线是宝贵的资源,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海岸线的自然价值日益增加。相对于大陆海岸线,我国海岛海岸线总量相当,但海岛相互隔绝,海岸线资源相互补充、共享或调配难度较大,因此对于单一海岛其自身海岸线资源十分稀缺;此外,由于海岛海岸线利用难度较大以及同一区域海岸线同化,优质的、宜开发的海岸线资源较为稀缺。伴随海岛地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岸线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频繁且活跃,以大陆海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严峻形势和各涉海行业用海矛盾的日益突出为鉴,应重视海岛海岸线的规划,提前进行资源配置和布局,避免海岛稀缺的海岸线资源被浪费和破坏。在利用上应遵循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目前利用条件不成熟的暂时不用的原则,在保护上应以自然状态为主、减少不可逆的开发,尤其是在经评价确定为生态敏感地带的海岸线,应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活动。

5.2 积极探索研究,加强海岛海岸线规划的科学性

我国海岛海岸线规划尚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海岛海岸线规划既与海洋功能区划、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涉海规划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又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海岛海岸线受岸线两侧陆域、海域共同影响,是多种资源的交汇处和承载体,对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科学判断。目前在单个无居民海岛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存在仅根据需求导向而不考虑海岛资源特性和长远发展需要的现象,因此应加强海岛海岸线规划类型划分、岸线利用规模和岸线资源利用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科学划分海岸线类型、确定海岸线利用规模,促进完善以海岸线基本功能为核心的保护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赵梦,岳奇,徐伟.论海岸线的资源属性和特点[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3):33-36.

[2]陈长青.我国海岛规划浅谈[J].中国建设信息,2005(11):35-38.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 篇7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急剧递增, 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 城市资源和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环境危机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保证城市的正常持续发展, 环保必须在城市规划的初期就介入, 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整个规划中。

1 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规划作为市政工作的主要内容, 是优化城市资源配置、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手段。中国城市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并且长期来延续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城市在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 城市污染正以与其相同或更快的速度扩展。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震动污染、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自然灾害频发, 人类生存环境已到了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1.1 废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1) 工业废水;2) 生活污水;3) 农用化肥、农药、地面固废经雨水冲刷污染地表和地下水。据环境部门监测, 全国城镇每天约排放1亿吨未经处理的废水, 全国1200条河流就有850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80%的地表水不适于饮用, 1/3的水体超过了渔业用水标准, 1/4水体超过了农用水灌溉标准, 50%的地下水污染严重, 我国大部分城市缺水都是由于水体受到污染引起的。

1.2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主要来源:1) 工业排放的大量粉尘、SO2、CO2、NOx、H2S、HCL、氟化物、有机化合物等;2) 机动车排放的大量粉尘、CO2、CO、NOx、碳氢化合物等;3) 加油站汽油泄漏挥发形成的致癌的碳氢化合物;4) 家庭、单位取暖, 小型餐馆燃煤排放的SO2、H2S、CO2、粉尘等;5) 各种喷雾剂的使用增加了大气中原来没有的成分而造成污染;6) 市政建设和装修排放的大量粉尘、甲醛、挥发性苯系物等。这些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一定浓度会对人体产生致命的伤害, 特别是些有机致癌污染物。排放的酸性气体物质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酸雨会造成农副产品的减产以及建筑物、桥梁、铁路等露天设施的腐蚀。大量CO2、CFC会造成全球气候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危机。

1.3 噪声污染

噪声主要来源:1) 工业噪声, 如工业机器、车床、空气压缩机、鼓风机等;2) 交通噪声, 如汽车、火车、摩托车、拖拉机、飞机等;3) 建筑施工噪声;4) 商业噪声, 如高音呐叭、公共娱乐场所的喧闹噪声;5) 生活噪声。高强度的噪声对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和视觉、听觉、智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噪音污染是城市污染,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交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已成为主要的噪声源。

1.4 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分为生活垃圾、一般工农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和危险废物。据统计, 目前我国每年工业固体废物总量达七亿吨左右, 并在不断上升, 约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中。固体废物如不妥善处理处置, 将会对大气、水体、土壤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甚至危及人的健康。生活垃圾中还含有有毒有害物质, 如废电池、废弃油漆和过期药物等, 还有检测部门实验室排放的废弃药品也混杂在生活垃圾中, 这些剧毒的化学药品经雨水冲刷一旦渗入土壤、水体就会进入生态系统食物链, 最终危及生命的安全。

1.5 生态环境污染

水体污染, 大气污染, 土壤污染, 森林及植被覆盖率锐减, 生态退化, 水土流失严重, 生物多样性丧失, 资源短缺, 洪水、干旱、旋风、地震、海啸、山崩等自然灾害频发。

2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规划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城市的规模、性质、发展方向的基础上, 根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必须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总方针。环保规划是城市规划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只有在城市规划的初期完成, 才能做到未雨绸缪。环保规划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规划, 不仅包含通常环保规划所涵盖的环境污染整治规划, 还应从保护和利用城市生态资源环境的角度出发, 与城乡一体的土地利用发展规划、有机的城市产业用地结构框架、节能环保的交通规划、城市自然环境资源保护规划、城市文物保护规划、城市减灾防灾综合保障规划、雨污水处理利用规划和城市园林绿化及垃圾无害化处理规划等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综合完整的城市生态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现简要从环境污染的五个方面进行分述。

2.1 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是环保规划的基础, 主要包括:1) 自然环境, 如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2) 社会环境, 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3) 环境质量状况, 如水、气、声、渣的质量现状及其治理状况;4)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与功能区划等

2.2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策略

大气排放规划就是在分析城市大气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划分功能区, 根据既定的环境规划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排放浓度, 并制定出科学的排放规划。具体整治措施:1) 优化产业结构、工艺和布局:优先发展高附加值、能耗低、排污少的清洁生产型产业和工艺;将污染型产业布设在城市的下风向, 并保留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功能, 将高污染的产业布置在环境容量大的地方, 尽量避开环境敏感地段;2) 优先和充分发展节能、高效、污染少的交通系统:禁止销售和淘汰尾气超标车;加快机动车燃料改造, 使用天然气和电能等清洁能源;市区内禁行拖拉机、机动三轮车及非市区牌号的摩托车;大力提倡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3) 改变能源系统及能源转换技术:实行区域集中供热、供气, 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 或者把煤等污染重的能源集中转换成清洁能源后再使用;4) 减少建筑扬尘:规范市政建筑施工和城市卫生管理;敷设管线要一步到位;增加城市硬化率, 尽量减少扬尘污染;5)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建立城市立体绿化体系:有效利用植物来净化大气环境;6) 强化污染源治理, 控制污染物总量:引进先进治理技术及设施, 尽量实行污染物集中治理和资源的再利用。

2.3 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策略

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指在对水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容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其整治措施是:1) 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减少污水排放量。如加强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雨污水截留管网等的建设, 有效提高城市污水治理率和回用率, 减少污水排放总量;2) 河道的综合整治:河道治污工程量大面广, 需要大量投资, 所以寻找先进实用、造价低廉的技术如生物净化技术对受污染河道进行治理修复, 从而提高其溶解氧水平和河道自净能力已迫在眉睫。人工浮岛生态修复技术是生物净化技术的一种, 它具有成本低, 能耗少, 治理效果好等特点;3) 加强城市防灾、减灾保障规划工作, 减少灾害来临造成的对自然生态水体的污染危害;4) 污水回用:生活污水可用于农林灌溉;增加工农业用水及其处理废水的循环利用率;鼓励城乡居民重复利用废水, 以降低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及污水排放总量;5) 推行少废无废的清洁生产工艺;6) 采用先进污水治理设施和工艺, 提高处理效率, 减少污染物排放。

2.4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策略

固体废物是指丧失了原利用价值或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弃置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和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其污染整治措施是:1) 建立完善的垃圾清扫、分类收集和储运处置利用及运营系统:一般固废应与危废按特性分类收集、储存与处置, 禁止混合收集、储存、运输、处置性质不相容而未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危废必须送往有资质的专门处理机构处置。对这些设施、设备及场所的规划应立足长远, 远近结合, 同时要加强管理维护, 以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拆除固废处置设施和场所。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固体废物, 特别是在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场所。储运处置固体废物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其他防止次生环境污染的措施。垃圾分类后及时送往相关部门回收, 特别是对已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国家应采取有利于固废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来鼓励固废回收和利用行业的发展;2) 禁止进口列入禁止目录的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3) 国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可重复利用产品及易生物降解产品的生产和使用;4) 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垃圾本来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分类后资源化利用是最终真正实现其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唯一出路, 如垃圾焚烧发电、生活垃圾堆肥制农肥及沼气等等。传统的处置方法不仅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还会造成严重的次生环境污染。因此地方产业政策应该多向这类生态型产业倾斜;5) 垃圾实行谁生产使用谁治理的原则, 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 尽量做到废物的有效利用及资源化, 减少排放;6) 在产业布局上, 将可综合利用资源的产业集中设置, 形成相关产业综合利用有序的“投入、产出”生态产业链。

2.5 噪声污染综合整治策略

噪声污染整治规划是在噪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各功能区划的噪声控制要求, 制定出具体的整治措施规划。其整治措施是:1) 用规划的手段防治:噪声防治必须遵循规划先行的原则, 从空间地域避免噪声的污染, 在区域功能布局上, 充分考虑噪声污染的控制要求。各功能区不能混杂设置, 特别是噪声敏感目标必须要远离工业区及交通干道。城市绿化规划也可以有效阻隔噪声的污染;2) 运用法律手段防治:噪声防治遵循过错责任原则、先入为主原则、无污染免责原则, 以法律手段规范责任方的行为;3) 运用噪声控制标准手段防治;4) 运用技术手段防治:噪声防治遵循分类指导原则和全过程控制原则, 可从空间地域、施工时间、操作规程和噪声源等方面进行控制。对噪声源可以采用吸声、隔声和减振等手段控制, 如立体绿化和隔声墙就是很好的隔声措施。

2.6 生态环境整治策略

城市规划项目在选线、选址、组成和内容、工艺技术、施工和运营方案等方面凡涉及不可替代、极具价值、极敏感、被破坏后很难恢复的敏感生态保护目标时, 必须提出可靠的避让措施或生境替代方案;涉及采取措施后可恢复或修复的生态目标时, 也应尽可能提出避让措施, 否则应制定恢复、修复和补偿措施, 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应按项目实施阶段分别提出。

3 结论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是城市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们在利用地球环境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 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生态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生态规律的惩罚, 充满生命的生物圈就已不再适合以人类为主体的生物的生存, 资源枯竭, 就更谈不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城市的规划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 城市规划环保规划必须先行, 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

摘要:城市规划领航着城市的发展, 其中环境保护规划对整个城市的后续发展以及环保的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如何进行环境保护规划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 篇8

城市问题实际是人、城市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 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 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 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 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环境。近年来, 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 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要解决城市问题, 应从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景观及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着手。人类已进入21世纪, 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等已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目标。因此, 城市生态环境景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1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 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1.1 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大气污染主要是指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的种类很多, 对人体危害严重的多达几十种。我国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炭型污染, 主要的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 此外, 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这些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 不经过肝脏的解毒作用, 直接由血液运输到全身。所以, 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 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 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 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 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 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严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 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 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 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 而且加剧建筑物, 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 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2 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 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 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 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 850多条受到污染, 在七大水系中, 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 在统计的138个城市河段中, 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 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 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1.3 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物质, 如采矿业的废石, 工业的废渣, 废弃的塑料制品, 以及生活垃圾等。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 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 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 累积量超过64亿吨, 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生活垃圾量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 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 不及时加以处理和利用, 越积越多, 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 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1.4 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 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 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 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 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 B, 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 B;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 B。

2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 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 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 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环境景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营造生态化、景观化、宜人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以及和睦、亲切、具有活力的城市环境。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 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 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 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 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2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 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 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 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 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燃烧方式, 提高燃烧效率, 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 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 提高道路硬化率, 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 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合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 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 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2.3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当前我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污染程度在加剧, 范围在扩大, 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的污染水1996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02.9亿吨, 含化学需氧量704万吨、重金属1514吨, 氰化物2457吨以及砷、酚类、油类等污染物数万吨;生活污水约占年排放总量24%, 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 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 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 减少污水排放量, 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 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 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2.4 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 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废物量, 及时处理, 合理利用, 变废为宝。应当认识到, 多数固体废弃物只是在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 实际上往往可以作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被利用。

2.5 噪声综合整治规划

噪声对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第一, 损伤听力。长期在强噪声中工作, 听力就会下降, 甚至造成噪声性耳聋。第二, 干扰睡眠。当人的睡眠受到噪声的干扰时, 就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第三, 诱发多种疾病。噪声会使人处在紧张状态, 致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甚至诱发胃肠溃疡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疾病。第四, 影响心理健康。噪声会使人心情烦躁, 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和工作, 并且容易引发工伤和交通事故。因此, 我们应当采取多种措施, 防治噪声污染:一方面依靠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还有赖于立法管理和政府的行政措施, 特别是环境噪声源的管理, 对防治噪声污染至关重要。

3 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日益增强, 保护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而城市问题的本质就在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 由于人类自身的破坏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景观恶化, 必然反过来严重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状况。城市环境破坏主要体现在大气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保护规划的目的就是要将破坏性开发转变成为非破坏性开发, 使城市的发展既不损坏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利益, 又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 防止城市污染和破坏, 保障城市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使自然、他人、自身在新的和谐中共存。

摘要:城市问题实际是人、城市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看, 它既是具有不可避免性, 又完全具有可将其调控、限制在一个微小幅度之内的可能性。长期以来, 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局限性, 致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提出了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指出了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物和噪声的危害和整治, 阐明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 篇9

传统村落代表着特定环境中和谐的人类聚居空间, 有着悠久的历史, 承载着璀璨的地域文化, 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古村落遗产的保护规划发展, 其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五方面。

1) 历史价值。传统村落是居住、生活、生产活动的物质载体, 综合体现地理环境、地域文化、乡土特色和独特生活方式, 是区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特征的凝聚。对传统村落讲, 时间价值是最能衡定遗产稀缺性的指标。传统古村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残存下不少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脉络的延续真实地体现在传统村落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从村庄的住宅、古堡、寺庙等遗存现状, 可以看到古代建筑的风貌, 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考察价值。

2) 艺术价值。许多古民居中的精致雕花、构架, 民族服饰以及传统的文化, 体现出一个古村落独特的艺术魅力。传统村落集建筑构造、地域特色、传统民俗等于一体,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科学价值。一些典型的少数民族村落, 有其藏传佛教积淀形成的宗教特色。同时, 村落格局的变化、民族信仰的传承, 也为我们研究历史演变和地方文化提供了基础。古庙、寺院、祭坛等古堡遗址, 与民居有机结合, 分区明确, 体现出其特有的科学合理性。

4) 旅游价值。古村落是千百年来遗留下的宝贵文物, 它记载了一个时代, 一段历史。认识古村落的旅游价值, 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是保护发展古村落的重要途径。古村落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优美的自然风景。话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许多古村落都建在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里, 秉承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秀丽的自然生态风景对游客是巨大的吸引, 发展古村落的观光旅游, 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能有效保护古村落的生态环境;b.体验乡土文化。古村落是乡土文化的发源地, 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多年的群聚式生活,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礼仪形式、传统民俗和独特思想。与城市里的现代化比起来, 显得神秘而独特。在安静祥和的古村落里, 人们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 体验有趣的农家生活, 感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c.感受历史的变迁。古村落里有很多历史遗迹, 记录每个历史时期古人的生活方式。同时, 古建筑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及宅院高墙展现了古人的设计智慧, 通过研究他们对风水的了解和地理环境的考察, 对现代建筑的设计是很好的借鉴帮助。

5) 文化价值。文化传承的典型性是传统古村落所继承并有效发挥的传统文化特征, 是人们创造自然、认识自然并将对自然独特的理解方式运用到村落建设中, 并被完整的保留下来, 成为村落的典型特征。

2传统村落消逝的原因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逐步实施, 农村经济实现了逐年增长, 但是传统村落却在慢慢消逝。总结起来, 导致传统村落消逝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1) 缺乏合理的规划指导。许多村落建设长期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状态, 导致村庄空间布局混乱、基础设施不配套、居住环境脏乱差等一系列问题。2) 传统建筑与传统生活方式不被接受。随着经济发展, 广大农民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小康生活, 对于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量古建筑遭到破坏, 政府盲目拆迁, 建立楼房等新式建筑。许多传统的文化习俗也渐渐被人遗弃。3) 城市化发展导致农村萧条。经济的发展, 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城里打工, 农村人口越来越少, 出现“空心村”现象。人力资源的缺失, 使农村经济更加贫困。一些宗祠都只是成为了旅游景点而失去了它往日的文化意义。这对传统村落的文脉延续, 是巨大的威胁。

3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原则

1)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规划保护包括村落肌理、空间布局结构、街巷道路尺度、绿化植被特征、文物与保护建筑等历史信息系统各要素的真实性;传统建筑的修复以及新建建筑的设计, 应建立在对本地传统建筑文化严谨调查的基础上, 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的历史特色。

2) 人文结合自然的整体性原则。古村落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牵涉面很广, 需要管理者在工作中贯彻综合性的原则。保护内容既要包括实体对象, 还要包括非实体对象, 如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历史氛围。将传统街巷与周边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保护;完整保护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村落景观风貌, 以及与历史典故相关的重要历史场所;整体延续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保持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自然环境背景。

3) 循环互动原则。为了使古村落保护具有持续的动力, 必须确保开发与利用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互动系统中。在利用中保护, 在保护中利用, 良性滚动, 从制度上保证循环互动的运行。有效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市场导向原则。总体来说, 村落的旅游开发是以旅游的供需关系和市场导向为核心, 必须面向市场, 研究市场, 拓展市场,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市场需求, 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优势旅游资源, 通过策划、设计、加工、组合、包装成多元素、多功能的有卖点的旅游产品, 让传统村落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古村落之一的徽州民居, 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子。

4传统村落保护的具体策略

传统村落是宝贵的民间遗产, 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越来越多的古村落消逝, 这是人类文明的消逝, 也是社会无法弥补的损失。除了悠久古朴的传统建筑, 壮丽灿烂的文化景观, 传统村落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古村落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因此, 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具体策略, 主要提出以下几点:

1) 传统建筑群是重点, 需要进行分类保护与更新。

传统建筑是古村落的核心, 是重点保护对象。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修旧如旧”, 根据村落现状, 对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保护与更新的主要措施有:保护、改善、保留、整饬和拆除五种方式。

a.保护。主要针对重点保护的建筑, 比如庙宇、寺院、古堡等标志性建筑。保护方式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 重点修复等。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法进行保护, 不得改变原有面貌, 即使要进行相应修缮, 也必须尽可能保持文物原貌。做到“修旧如故”, 并严格按审核手续进行。b.改善。针对传统风貌建筑, 多是村民自行建造, 历史文化元素较少的建筑。这些建筑时间较旧, 符合人文需求, 但色彩、材料、形式上与传统风貌明显不协调。由于它们对村民很重要, 可以根据空间布局对其进行相应的改动和修缮。有受到损坏的, 要尽量做到原样修复, 必须根据现有的相关资料, 对原有建筑遗迹做深入的研究, 按照原有形式, 最大限度的接近历史原貌。c.保留。保护区内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新建建筑, 并且建筑质量佳。这类建筑需要采取保留措施。d.整饬。传统村落的建筑应该保持地方风格, 尽量保留地域特有的历史文化元。对于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建筑, 对现已建成的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建筑, 特别是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 要及时整饬。e.拆除。没有保留价值的, 建筑质量极差的, 以及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 必须拆除重建。

2) 发展旅游业, 同时注重开发保护相结合。

不可否认, 发展旅游业是进行村落保护、发展村落经济的有效途径。开发旅游资源不仅可以继承和发展古村落的传统文化, 而且可以带动古村落经济的发展, 还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 旅游业也是一把双刃剑, 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过度开发会给传统村落的文化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人流的增加往往也会扰乱村落安静祥和的气氛。所以开发保护传统村落旅游资源时, 不能只在乎眼前利益。必须尊重当地风俗, 保护环境杜绝污染, 尽可能保持古村落原始的淳朴风格。

3) 关注当地村民, 保护村民传统生活方式。

村民是古村落的核心主体, 是村落保护中该优先考虑的。如果只机械地保护传统村落, 完全不管居住在其中的村民, 就会导致人流外失、人口降低, 形成“空心村”现象, 这样只会使古村落慢慢走向毁灭与消亡。村民是重要的人力资源, 通过他们所进行的文化遗产保护才是有价值、可实施的。

4)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a.建立法治保护,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只有相应法规政策的管制和约束, 坚持依法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才能长久地进行下去, 人们的保护意识才会慢慢建立起来;b.加强科学管理, 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 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c.加大宣传力度。应该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活动。教育部门更有必要将非物质文化中体现民间特色的精华部分适当编入有关教材, 开展教育活动。对村落文化必须发扬光大, 加大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外地人理解喜爱。皖南民居作为中国名村, 就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例子。培养村民保护意识, 不得对村庄随意开发改建和污染;d.完善档案记录。古村落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都必须有详细的记载和介绍, 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全面的记录,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完好无缺地保存流传下来;e.借鉴他人经验。学习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 再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来建设符合该村落的保护制度。

5结语

上一篇:尊重理念下一篇:员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