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式教学模式

2024-09-21

螺旋式教学模式(通用12篇)

螺旋式教学模式 篇1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工艺、设备、控制和管理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特别是在石油、化工、冶金、轻工等部门,由于采用了自动化仪表和集中控制装置,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代生产过程连续化、科学化、复杂化,使得广大的工艺技术人员需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过程检测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1 - 2]。为此,我们嘉兴学院面向当地经济,在化工、轻化等专业开设 《化工仪表自动化》这门专业基础课,旨在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动化应用和开发现代化化工生产过程能力。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这门课程内容多、基本原理抽象、 枯燥,课时只有32学时,授课难度较大,而学生正值是接受知识的最佳阶段,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有很大的伸缩性,按传统教学模式,所教授的内容很有局限性。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前提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开展灵活启发式、双向互动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方法[3 - 5]。 作为该教程的教师,如何把握课程的特点,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在授课期间获取最有益的知识量,大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是大有必要探索与研究的。针对以上问题,授课教师做了一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改变和新的尝试,在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中采用 “思·学·研”螺旋式教学模式,结果令人欣慰,取得较好的教学改革成效。

1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我们生化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这门课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这门课的课程内容体系非常庞大,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它应用自动控制学科、仪器仪表学科及计算机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服务于化学工程学科[1],所以它所包涵的内容涉及大学物理、电工电子、计算机、化工原理等基础知识。可想而知, 在没有雄厚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在学习期间普遍反映这门课程理论多、概念繁复,难度较大。同时由于课程中所讨论的基本原理抽象、枯燥,许多学生也不愿去学,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抵制情绪,增加授课难度。

1. 2课程学时数少

如前所述的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这门课理论多,涵盖的知识面广,对工艺类学生的知识面要求高。我院化工专业学生大一学习 《大学物理》,由于时间跨度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模糊;《化工原理》、 《电工电子技术》 ( 少课时) 和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是同学期开设,所以基础知识比较匮乏。 另外加上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课时数减少,又是考查课,学生不重视,更难在缺乏基础知识下消化这门理论多、概念繁复的综合性技术学科。

1. 3实验与实践缺乏

由于课程学时少,授课安排紧张以及没有相关的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我院学生并没有在学习这门课程的同时将理论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许多基本原理没有直观的认识,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下,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1. 4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大部分课程内容采用 “黑板+ 投影”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特别在讲解各类检测仪表时,难以描述清楚仪表的结构原理,教学方法落后。大多数的教学还是老师在台上讲授,学生在台下被动听课,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因而显得内容枯燥,难于理解,学生学习兴趣不大,缺乏学习主动性。

2教学改革探讨

针对以上问题,该课程教学改革采用 “思·学·研”螺旋式上升教学模式,从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来看,将超过传统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积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集体研讨和锻炼机会,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6]。

2. 1思———教师精思授课内容+ 学生集思广益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涉及内容多,容量大,授课难度大。 许多同学都反映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同时在教学中,由于课程学时有限,不能对课程进行全部详细介绍和讨论。这就对授课内容的选择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所选择的讲授内容既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既要结合目前国内外化工行业的现状,选择的讲授内容要与时俱进,跟上科技发展潮流,不照本宣科[7]; 又要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突出教学重点。教师精思授课内容,将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布置给学生自学,让学生在第二课堂认真思考,做好课前准备,通过图书馆或网络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并以寝室为单位等组织成三四个人的小组讨论, 以小组形式集思广益,先解决可以解决的疑问,同时在部分知识模糊的情况下准备学习问题,在课前提出,教师将根据这些问题重点传道解惑,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 2学———转移课堂地点+ 教师授学静动结合

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对着课本内容进行满堂灌, “填鸭式” 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中的 “黑板+ 投影”大大约束了学生想象力。而实践可以产生直接经验,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事物的认识[8]。由于该课程学时少,培养计划没有专门的实验安排,但我们学院专门设立了化工模型/仿真基础实验室,教师通过转移课堂,把部分上课地点到实验室,通过化工仪表( 如流量表、压力表、控制器等) 静态的 “解剖”和化工过程仿真实验演示,可以将比较抽象的概念、结构复杂的仪表、控制过程等赋予生动、鲜活的画面,能够让学生清楚易懂地认知仪表和设备等构造、工作原理和应用; 在仿真实验的演示过程中,再配以具体讲解,可以使学生有步骤、有层次地掌握所学习的课程内容。这对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利于提高化工类学生就业竞争力[9]。

2. 3研———学生自主研讨+ 师生双向互动

经研究表明,学生对文字解说容易产生疲劳,恰当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自己制作的动画,可以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整个过程充满趣味,使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化 “静” 为 “动”,能寓教于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课堂之外自主学习,以小组形式提前学习每次教师授课的重点内容,组织讨论,整理仍不太理解的知识点。例如在学习第三章检测仪表与传感器中,椭圆齿轮流量计的工作原理,热电偶温度计中热电势的概念及计算,热电阻三线制原理、热电偶补偿电桥等; 第四章自动控制仪表中,双位控制中间区和微积分控制的设置和实现,比例度的概念及应用; 第五章执行器中正反作用在工业中的选择; 第六章简单控制系统操作变量的选择,纯滞后对控制质量的影响等; 第七章复杂控制系统中串级控制系统等工作过程。以上问题的提出,可以充分看到此类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

在课堂环节中,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以上这些问题,有重点地讲授知识体系,用FLASH动画演示相关内容,同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研讨、交流,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对该领域的研究发表意见,并要求学生课后补充自制FLASH动画,进行集中评比,纳入课程的评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能力。灵活启发式教育,双向互动,研究讨论,以能力考核为本,提高在最终考核成绩中的比例,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获得极大人气。

3结语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 “思· 学·研”的螺旋式教学模式在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的运用和探讨,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们反映获益匪浅。 这种以 “思·学·研”为主线,穿插灵活启发式、双向互动教学方法,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学会运用第二课堂,真正从一个 “考”生转变成 “学”生,在与小组成员互相讨论的过程中,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让我们学生觉得学习知识其实是容易的,同时也是一个快乐无比的过程。因此,此种教学模式受广大学生好评,是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摘要:根据嘉兴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针对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在我们学院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课程内容实施以螺旋式教学模式探讨,通过转移课堂地点,教学静动结合,学生自主研讨,师生双向互动,以此真正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学改革以能力考核为本。实践表明师生积极性很高,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关键词: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改革,螺旋式教学模式

螺旋式教学模式 篇2

【活动目标】

1、欣赏中国画蜗牛独特的螺旋造型。

2、学习运用中锋画出蜗牛的螺旋形。

3、体验国画创作的乐趣。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5、用舒适的方法握笔,享受大胆涂色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已了解蜗牛的结构和生活习性。

2、课件:蜗牛图片多幅。

3、国画工具材料。

【活动过程】

一、通过欣赏,体验画面中的情趣。

师:画上有什么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你感觉它们的心情怎样?

二、重点观察蜗牛壳独特的螺旋造型,讨论画法。

1、讨论蜗牛壳的螺旋形画法。

师:这些画中的蜗牛长什么样子?(背上背着蜗牛壳,蜗牛壳都是螺旋形,头上有触角)我们怎样才能画出这种螺旋形呢?

2、讨论蜗牛身体的画法。

师:蜗牛的身体怎么画呢?

3、教师小结:用中锋笔尖从里到外绕或者从外到里绕画蜗牛壳;笔尖用淡墨,先按后拖再提画出身体,最后添画触角。

三、幼儿创作,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师:你准备画几只蜗牛?你要画的蜗牛会在哪里?在做什么呢?

四、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评价。

师:你最喜欢哪一幅蜗牛图?为什么?

(评价可侧重于画面中色彩的丰富程度、内容和情趣性、用笔的连贯性等。)

【教学反思】

在该活动进行前,可以在科普区展示大量与蜗牛相关的图片,帮助幼儿了解、熟悉蜗牛的基本特征。活动结束后,可在美工区提供笔墨,供幼儿继续进行国画创作。

螺旋式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螺旋式教学初中英语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54

一、螺旋式教学方法介绍

所谓螺旋式教学法,就是一种以提高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基础,将训练学生的技能和智力作为出发点,运用现代素质教学的思路和现代教学手段。重点在于将课堂当作授课及进行思维操练的实验室,将传统的讲习课堂演变为活泼生动的学习过程,由于其融合了素质教育,因此若使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在思维上的逻辑性和深度。

二、螺旋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利用情景引出知识点

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结合一定的情景、语境进行教学,这样能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情绪欢快,兴趣倍增,既轻松掌握,又不容易忘记,就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效果。例如:

(1)利用课文(或课文图片)创造情景,教师可以利用手上的教材结合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提问。知识点为英语中感叹句的使用时,出示课文图片:

T:Look at the picture. Is this a school or a factory?

S:Its a factory.

T:Can you see any workers in it?

S:No, we cant see any workers.

T:We see a lot of robots working there. What a modern factory it is!

(2)利用對话创造情景,教师结合知识点与学生进行有交际意义的对话,创造情景,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形象生动。如:知识点为英语中过去时的运用,场景为学生看了一场电影。

T:Did you go to see the new film “broken arrow” yesterday afternoon?

S:Yes, I saw the film with my classmates.

T:How did you like the film?

S:Exciting, very exciting. All of us liked it very much.

T:Im sorry I missed it. If I had had time, I would have gone with you.

(3)通过播放英语电影的形式,教师事先播放一个有简单对话的电影片段给学生观看,结合电影情节和课程知识点进行分析,在课上讲给学生听(或录音)。

2.师生讨论

教师采用上述各种教学形式后,应该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前面的学习过程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之后继续提供的知识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向学生提供活用英语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自己通过练习、讨论得出结论。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作适当点拨,不能直接告诉他们结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初步归纳出学习方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加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一起挖掘出更合适的学习方法;结合电影片段时,教师也可场景重现,使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更形象地体会该知识点的运用方法。

3.归纳总结,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有关的语法规则,并进行各个知识点的讲解。

4.巩固操练,练习所学的知识点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让学生既有成就感,又便于掌握。

(1)机械训练,安排学生练习新学的某个知识点并尽可能地跟一定情景相结合,做到有意义地练习。这个练习阶段要重视知识点用法的准确性,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键词,且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2)灵活运用训练,在机械训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某个知识点。这个阶段练习的要求较机械训练高,要求学生围绕新学词汇和时态讲几句话,但比综合练习低,要尽量与一定的情景相结合。

5.综合运用

这阶段训练的要求最高, 这个练习阶段着重要求学生娴熟地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练习内容尽可能与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教师对于个别错误的指出可以放在练习最后集中进行。

通过以上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得知,若能将螺旋式教学法很好地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也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这让学生对初中英语的掌握也会有很好的帮助。所以,运用和了解螺旋式教学法,将能更好地让初中生掌握英语。

[参考文献]

[1]张愚,王伟周.《结构化学》螺旋式教学方法探索[J]. 广东化工,2013(14).

[2]刘衍辉.浅谈螺旋式教学[J]. 企业家天地,2010(9).

[3]鲍子颖.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螺旋式教学模式 篇4

教学模式设计思想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 采用小项目引导“四重循环”的“螺旋式”教学模式。所谓“四重循环”, 指在教学过程中, 每个知识模块采用一个小项目作为课堂教学项目, 学生上机实训采用类似的另外一个项目, 课外作业另外再设计一个项目, 课程结束后, 再安排一个综合实训项目。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循环练习四重项目, 真正提高学生实际编程能力。而在每次课堂教学项目中, 其实施过程具体如下:第一步, 一般先安排“温故知新”, 考虑到高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强, 再加上程序设计类课程知识的连贯性很强, 学生若是没有掌握好前面的知识, 会影响后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会使学生的学习情况产生“恶性循环”, 因此尽量安排5分钟左右的复习时间, 就会起到督促学生复习, 巩固知识, 提高编程能力的目的。第二步, 通过创设小项目情境引入任务, 接着讲解相关语法知识, 进行算法分析, 然后解决提出项目。第三步, 让学生“依葫芦画瓢”, 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实训练习, 对这个相关知识有个基本的熟悉和掌握。第四步, 就是对知识进行扩展应用, 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编程能力。最后是总结和巩固环节, 完成配套自编习题。

以C语言课程为例

(一) C语言课程地位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及有关专业中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程, 与其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紧密, 为学生进行后续课程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参加工作提供必需的程序设计基本理论与技能。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学习其他课程有很大关联。从实用角度讲, 目前大部分操作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及工业控制的软件都可以用C语言来完成, 可以用“基础地位显著, 实用前景广阔”来概括该课程的地位。

(二)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偏向理论, 实训操作相对欠缺, 而且一般理论和实训的课时安排大多都是1∶1, 即一半课程安排在多媒体教室, 另一半课程在机房进行, 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比较薄弱。

(三) “螺旋式”的教学模式

为真正提高学生实际编程能力, 笔者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实践并探索出一种小项目引导“螺旋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小项目不是从一个大项目拆分而来, 该模式的好处是项目相对独立, 学生如果对前一个项目不感兴趣, 对下一个项目的学习也不会有很大影响, 而且, 这样的小项目比从一个大项目拆分出来的子项目更适合相关知识和语法的讲解。整个教学模式是一环套一环, 层层递进, “螺旋式”进行, 对学生而言, 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项目选择在教学模式中, 项目的选择也十分重要, 要遵循典型性、适用性, 趣味性等原则。首先, 项目的选择应该和需要讲解的知识相对配套, 具有典型性;其次, 应该选择对学生而言相对比较熟悉的项目, 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再次,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该选择有趣味性的, 或者他们相对比较感兴趣的项目。

项目举例例如, 传统教学过程中, C语言的“数据类型与表达式”这一章语法知识很多, 讲解起来十分繁琐, 学生不容易接受, 以本章为例, 笔者对该内容的教学模式进行如下设计:首先, 由一个计算器导入项目情景, 提出项目的目标是设计并完成一个简易计算器, 并且完成最常见的加减乘除运算;其次, 学生学习要完成该项目所需要掌握或使用相关语法知识, C语言中的数据类型、常量和变量、运算符和表达式等;最后, 实现完成项目。学生模拟完成简易版的计算器, 并要求学生对其功能进行完善, 进一步对知识进行扩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编程实战能力。又如, 在介绍函数时, 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 笔者设计了一个打字母游戏的项目。游戏较为传统, 即从屏幕上方随机掉下一个字母, 然后快速敲打相应的键, 该字母就消失。此游戏只是做了简单的实现, 功能并不完善, 比如生命数和分数等都没有完成。要求感兴趣的同学自己课后完成。在教学过程中, 这样的项目, 学生比较感兴趣, 课题气氛活跃,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有余力的学生, 自行对该游戏功能进行完善, 不同学生有不同要求, 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项目顺序安排笔者教学过程中发现,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函数一般是放在最后几章讲授, 函数就知识点来讲不难, 主要是在教授过程中, 在没有介绍函数之前, 程序的编写一直都是写在一个main函数中, 学生对这种方式习以为常, 再加上教学进度等各种原因, 结果学生对函数的掌握和使用不理想。因此, 笔者做了一个尝试, 把函数放在三种结构语法介绍完成之后讲授, 即介绍完顺序结构、选择结构以及循环结构之后, 设计一个模拟ATM取款的流程, 结果教学效果更好。其具体安排是:首先提出项目情景, 模拟ATM工作流程, 然后提出完成该项目需要掌握的语法知识, 条件语句、循环语句以及函数等, 接着完成该项目。学生可以边学边用, 一步步实现模拟ATM的取款流程。当然, 等基本工作流程完成后, 要求学生对其功能进一步完善。在此后的项目中, 都运用本项目中的函数的知识, 这样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函数应用。

“四重循环”的“螺旋式”教学过程笔者把每个循环项目都拆分成一些子项目或是子任务。而且, 每个环节在难度等各方面的设计都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效果看, 学生比较适应该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 教学模式对高职计算机程序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从“满堂灌”的教学过程, 转换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导演式角色中来, 学生也只有在自己不断实践的过程中, 真正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青.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案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0) :26.

[2]李永明.程序设计课程“螺旋式”教学法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9) :72-73.

螺旋焊管机组工艺 篇5

作者:螺旋焊管设备编辑部

点击率:249

发布时间:2010-09-07

螺旋焊管:是将低碳碳素结构钢或低合金结构钢钢带按一定的螺旋线的角度(叫成型角)卷成管坯,然后将管缝焊接起来制成,它可以用较窄的带钢生产大直径的钢管。螺旋焊管主要用于石油、天然气的输送管线,其规格用外径*壁厚表示。螺旋焊管有单面焊的和双面焊的,焊管应保证水压试验、焊缝的抗拉强度和冷弯性能要符合规定。

螺旋焊管工艺流程 :

开卷——上卷——校平——对接焊——铣边——成型——内焊——外焊——切管——破口——后续焊——水压试验

螺旋焊管质量检验工艺如下:

原材料检验——校平检验——对接焊检验——成型检验——内焊检验——外焊检验——切管检验——超声波检验——坡口检验

——外形尺寸检验——X射线检验——水压试验——最终检验

为保证产品质量,我们制定了完善的质量计划,现场工作程序及检验、试验计划。针对以上要求,我们着重抓好以下二方面的工作:

·严格打砂工作程序以保证除锈质量,并在1小时内完成内外底漆的喷涂,这是保证防腐质量的根本。

·在制定防腐工艺时我们特别要求玻璃丝布首先浸透环氧煤沥青涂剂,半机械滚缠,并对玻璃丝布由人工用滚筒推平的方法操

作,以保证外涂层的均匀细密。

·内外防腐的管子,放在露天堆场达4个月检验,内涂层没有黄色麻点等不良现象,外防腐层电火花试验仍可达10千伏的要求

螺旋式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中职;螺旋式教学法;Flash动画制作

一、螺旋式教学法的基本思想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螺旋式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螺旋式课程(Spiral Curriculum)。他认为,要掌握并有效运用知识,不能只靠一次学习就达到目的,必须通过反复学习,通过在越来越复杂的形式中加以应用,不断加深理解,进而逐渐掌握。

螺旋式教学法是按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去芜存精,突出有效信息,把复杂问题简明化,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其基本思路是:各个阶段都包含知识、方法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训练,每一阶段具体内容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都要建立在一个整体的基础之上。即在整体概念的把握中,从简单的阶段到复杂的阶段反复学习,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递进和发展,如此循环几次直到掌握好基本技能为止。在教学中,结合教材不同章节中不同的知识点,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设计若干个案例,这些案例由简单到复杂、既有重复的可训练的任务,又可以改变条件或结果,成为难度递增的新任务。

二、螺旋式教学法在《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实施

(一)《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教学现状。

《Flash动画制作》课程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课程。目前,教师在讲授《Flash动画制作》中一般采用多媒体演示与上机结合的方法,按照教材顺序从基础操作到实例应用,但由于受到课时限制,一般重点都放在基础部分,学生学完该课程只是对Flash制作有一定的基础,只能相对机械化地进行实例模仿,而不会解决实际的问题,更难发挥自身的创意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动画。

(二)螺旋式教学法在《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实施。

科学地提炼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并依据学生学习的逻辑特点,不断拓展与加深课程内容,将核心知识点尽可能早地反映在教学中。螺旋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的指导性和师生互动性,要求将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通过“模仿学习-案例分析-综合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达到有效学习、高效学习、智慧学习。在Flash教学中,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设计成若干个逐步拓展的案例,教师示范第一个案例的解决方法,并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用到哪些知识,传授要学习的知识点。Flash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的重要性。学生在观察和了解示范案例后,教师对范例做出适当的改变,要求分析问题,解决任务,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训练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重复解决相似的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解决能力,也适合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较低的现状。在案例分析与制作完成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可提出更高难度的综合练习题,要求学生参考之前模仿完成的范例或案例,完成给出的任务。在这样一个个任务的实现过程中,学生的应用能力会“螺旋式”上升,最终能独立解决问题。其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三)螺旋式教学法在《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案例。

“遮罩动画”是Flash中最为常见也是应用最多的一种效果,下面以具体教学案例“遮罩动画——探照灯效果”说明螺旋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 通过模仿学习,掌握基本技能。

在选择案例时,选择趣味性强,贴近实际生活的实例,可以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兴趣,同时,也为教学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这一阶段,学生对遮罩动画的原理与制作方法不熟悉,我们采用的教学策略是“讲练结合,模仿练习”。首先播放一段用Flash遮罩技术制作“合作、沟通、理解”的精彩公益动画,导入新课,提出“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图片都在指定图形框里”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将此公益动画分解成为多个小案例,案例的安排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增加知识。所以,以范例“简单探照灯效果——偷窥城堡”完成来讲解遮罩动画的相关知识和创建方法,学生通过模仿学习,初步掌握“遮罩动画”的创建方法及操作步骤,然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新的问题,如探照灯的圆形是否可以时而变大,时而变小?探照灯的形状是否可以改变?学生带着思考在做中学,学中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和技能。

2. 通过案例分析,巩固知识。

在这一阶段,学生对制作“遮罩动画”的基本方法有一定了解,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任务驱动,自主探究”,通过更多的案例的分析与制作,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播放“望远镜效果——远观洪水”动画案例,在播放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分析动画表现的方式、制作的方法及技巧,理解“哪个是遮罩层,哪个是被遮罩层”和“哪个图层移动”,对动画进行深度的分析,与前一个动画比较异同、找到联系,总结规律,再次理解遮罩动画的原理,提出完成任务的思路和基本步骤,并动手演练,完成“远观洪水”动画。案例分析与练习既帮助了学生对动画制作方法的理解,又提升了学生对动画制作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实践中丰富了设计经验和技巧,能够合理的完成动画设计。

3. 通过综合实践,学会解决具体问题。

学习知识的目的不仅在于简单的模仿,更应该是应用、创造,学会解决具体问题。但在实践中能否学以致用呢?笔者再次提出制作“舞台探照灯”的动画,要求模仿真实的舞台灯的效果,在不同时间,出现不同探照灯效果。在这一阶段,采用的教学策略同样是“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任务的分析,收集素材并整理创作思路,然后形成作品。在这个过程当中,实践练习可以不拘一格,各显神通,根据自身的知识建构,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来完成。最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验收并做出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展示及点评作品,促使学生反思,以保持学生的求知热情。通过完成综合实践任务,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角,不仅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会超越“纸上谈兵”,与实际“融会贯通”,实现创新提高。

三、螺旋式教学法在《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教学效果

螺旋式教学法在《Flash动画制作》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尝试和初步探索,证实该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具体教学效果表现在:

(一)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Flash课程的特点决定教师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创新和自主探索的乐趣。在螺旋式教学法中,每一个过程都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个过程均含有适量的新知识点,每个任务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解决任务的途径,并且选择最佳方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该过程的设计得和组织者。

(二)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好习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程都有一个总的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时,须先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的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有机组合起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学生对这些小任务的认真完成和总结,更能够有效地实现课程总体的教学目标。螺旋式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作精神,使学生感到真正学到了知识,掌握了一门实际技能,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和好方法。

(作者单位:东莞经济贸易学校)

参考文献:

[1]李薇,王磊.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9,(2).

[2]沈慧娟,辛克东.跨越式螺旋上升教学法在电大开放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

[3]陈民,吴婷.动画设计与制作Flash CS3[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4]李美凤,李艺.“螺旋上升”式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初中作文螺旋式教学法探微 篇7

一.从小学到初中作文教学的衔接需要螺旋式教学

很多一线的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 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不会写作文了。特别是初一新生, 笔下的作文保留着小学作文的原汁原味。教师们有困惑, 孩子们也不能适应初中作文的评判方式。笔者觉得从小学到初中的作文教学缺少必要的衔接过程。小学和初中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总目标第8条: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三学段 (5~6年级) 中, 对写作的要求是: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 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 (删:学写读书笔记) 4.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调整:不提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原7条, 现5条) 。201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四学段7~9年级中, 对初中生的写作要求是: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2.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5.写记叙文, 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 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 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 写日常应用文。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 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 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 进行改写。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 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通过对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课程标准的比较不难发现, 从小学到初中作文教学有很多重叠的地方, 但又有着提升的要求。例如:5~6年级学段中“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和7~9年级学段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都要求学生能从生活的观察中寻找写作的素材, 但是很明显7~9年级学段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一些, 不仅要求观察和发现, 更重要的是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再如:5~6年级学段中“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 到了7~9年级学段中则上升为“写记叙文, 做到内容具体”, 可以看出小学和初中都有对学生记叙文写作的要求, 但是不难看出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能条理通顺地完成一篇记叙文即可, 但是初中阶段要求记叙文中描写要具体, 甚至是立意要深远。

从以上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难看出, 初中的作文教学以小学作文教学为根基, 而作文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需要重复, 但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有提升性的加强和巩固。是有层次性的加深和提高。由此得出结论一:从小学到初中作文教学的衔接需要螺旋式教学。

二.从7年级到9年级初中作文教学的分层需要螺旋式教学

目前初中三年中作文教学中很难分清哪些教学内容是7年级的作文教学内容, 哪些是8年级的作文教学内容, 到了9年级更是混沌一片。初中作文教学缺乏清晰的年级层次性。很多教师都是按照课时要求来完成教学, 没有系统的作文教学的规划, 想写什么作文就写什么作文, 随意性太强, 造成学生在初中阶段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困境。

要解决这一问题, 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需要教师有统观初中三年作文教学的意识, 也就是系统教学的观念。决不能把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割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在不同年级的文体训练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7年级要抓住记叙文的训练不放, 8年级要适当增加说明文的指导, 9年级要重视议论文的写作训练。

2.不同年级对记叙文的训练层次要有所不同。记叙文是中考乃至高考最重要的文体, 也是最能表达学生生活感受和认识的文体, 因此不管是哪个年级都要把记叙文的训练放在首位。但是教学的侧重点颖根据年级的不同, 进行必要的调整。7年级要重视记叙文的片段训练, 8年级要重视记叙文中景物描写和结构安排等, 9年级要指导学生提升记叙文的立意。每个年级都在训练记叙文, 但是不是简单地重复, 而是有目的、有层次的递进。

3.初中三年要针对作文教学的需要, 围绕一个话题, 拟定合适的作文题目进行有效的训练。例如:7年级可以写《温暖的家》, 训练学生抓住家中带给自己温暖的人和事, 可以让学生从片段入手, 抓住家庭中一件温暖的事情来写, 然后写上两三件事, 达到从局部片段到完整的习作的效果。8年级可以写《温暖的冬日》, 训练学生抓住事件发生的冬日, 指导学生学会景物描写, 再加上冬日和温暖形成的鲜明反差, 让学生学会运用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等。9年级可以写《温暖伴我前行》, 作文题目很有指向性地告诉学生要写出温暖的人和事对自己的触动、鼓励、推动, 这就达到提升作文立意的目的。

从以上对不同年级的作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就不难看出, 初中作文教学必须要在相同的点上进行挖掘、推进、深入, 这就势必要求教师重视三年教学的连续性、延展性。由此得出结论二:从7年级到9年级初中作文教学的分层需要螺旋式教学。

三.从指导学生由仿写到创作的教学过程看需要螺旋式教学

作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和其他的知识传授过程有很大的区别。作文教学的另一面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 也就是说, 写作更多是学生习得的过程。因此我们再从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来进行一定的思考。

学生从进入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写作, 从简单的连词成句到看图说话, 再到想象作文, 再到观察生活写实作文, 这样的过程是从简单的句子到段到章的过程, 但是初中阶段的孩子已经基本掌握完整的文章完成的过程。可是想要学生能有进一步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就比较困难。所以初中作文教学的难度就随之增加。但是倘若教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就不难发现, 初中作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写作能力基础上进行提升。教师的教是一方面, 学生的学是更重要的一面。

学生从阅读中感受到文章语言的魅力, 开始仿写, 这是写作的起始阶段。当学生自己进行写作的时候会有意识地把仿写的词句甚至是段放在文章中。当学生在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 他们会进行个性、自主的创作。这就是学生从仿写到创作的写作过程。例如:学生在学习沈从文的《端午日》 (江苏教育出版社7年级上侧第11课) 一文时, 学习到了作者对赛龙舟场景的精彩描写。笔者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 将捉鸭子的场景描写出来。学生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描写, 从点到面地展现了捉鸭子的场景。然后要求学生完成习作《我记忆中的节日》。因为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掌握了场景描写的方法, 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就得心应手了。

教师在指导学生从仿写到创作的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 场景描写的学习过程是渐进式的。学生在学的过程是逐步的提升的过程。从感知场景描写的精彩到仿写场景到创作中运用场景描写, 表面上看是在重复, 而实际的效果看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应用的过程。

从教师指导学生从仿写到创作的教学过程不难看出,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的过程, 这种提升的过程需要回到原点进行强化、拓宽和延伸。由此得出结论三:从指导学生由仿写到创作的教学过程看需要螺旋式教学.

螺旋式教学模式 篇8

我们应如何看待新增知识?对于出现在不同教学模块的可连贯性知识, 要不要打乱编排顺序一口气讲完?我们的教学方式应进行什么样的优化?

结合这几年对新教材的探究和讲授, 笔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螺旋式教学”的引进正是我们解决这些疑问的方法之一.布鲁纳认为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变成各种年龄的学生都能够理解的结构, 并以一种最佳的呈现顺序去安排这些结构.他的这种教学思想具体的做法之一就是“螺旋式课程设计”.这种课程设计是把“某个社会认为值得它的成员经常关心的重大问题、原理和价值”, 转化或改写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去教给那些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我们现在所提到的“螺旋式教学”正是布鲁纳观点的缩影.

其实, 在教材调整前, 我们的教学就一直渗透着“螺旋式教学”的思想, 在新教材中它的应用更能够从广度上深化我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现以我们熟悉的“恒成立问题”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 在“函数”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就已经开始渗透恒成立的思想.例如

题目一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x2-ax+2a>0在R上恒成立,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题目一解答:因为不等式恒成立, 所以Δ<0, 即a2-4·2a<0, 所以0

解答原因:若使x2-ax+2a>0恒成立, 利用最值的思想, 即f (x) =x2-ax+2a的最小值大于零.由于f (x) =x2-ax+2a的图像开口向上, 只需Δ<0.

在函数章节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发现恒成立问题的主要解答思路就是最值思想的应用.

题目二设函数f (x) =x2-mlnx, h (x) =x2-x+a.当a=0时, f (x) ≥h (x) 在 (1, +∞) 上恒成立,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题目二解答:由a=0, f (x) ≥h (x) ,

可得-mlnx≥-x, x∈ (1, +∞) , 即

记则f (x) ≥h (x) 在 (1, +∞) 上恒成立等价于m≤φ (x) min.

当x∈ (1, e) 时, φ' (x) <0;

当x∈ (e, +∞) 时, φ' (x) >0.

故φ (x) 在x=e处取得极小值, 也是最小值,

即φ (x) min=φ (e) =e, 故m≤e.

解答原因:这就是学生们在解决恒成立问题中掌握不好的分离变量的方法.其实, 分离变量只是一个化归的技巧.利用分离变量, 转化为恒成立, 把陌生问题化归为常见问题, 再利用最值解决恒成立问题.

“导数”章节中再次遇到恒成立问题, 此时对“利用最值思想解决恒成立问题”的认识, 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数学思维的成熟, 就比较清晰了.

最后, 直至新教材中的《不等式选讲》中也出现了恒成立的题目.例如:

题目三若不等式|x+1|+|x-2|≥a对任意x∈R恒成立, 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学生们很快作答:因为|x+1|+|x-2|≥3对任意x∈R恒成立, 所以有a≤3.可见, 纷杂变换的数学题们原来来自同一个渊源, 恒成立问题升华成“最值思想”的应用.

在不同时段不同章节, 利用“螺旋式教学”开展教学, 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中抓住主要矛盾, 正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其次, 笔者认为, 在某些出现在不同模块的连贯性知识的教学中, 不一定要调整顺序一口气讲完, 这也是“螺旋式教学”的一个过程.

心理学上有个“高原现象”, 学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个停滞时期, 再要有所提高就很困难了, 非得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感到进展;同时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 我们的大脑接受外界信息以后, 都有一个自我消化和梳理的过程, 这种活动即使在我们的睡眠中也在进行.所以, 应用“螺旋式教学”, 使理解有难度的知识分批出现, 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 自然能够接受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和完善.

比如对“回归分析”的学习, 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上充分体现了“螺旋式教学”的必要性.必修3第二章《统计》的学习中, 我们开始接触回归方程.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 学生们开始了对两个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变量进行研究.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对初学者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 对建立模型的拟合效果的研究及非线性相关的变量的学习, 并没有马上继续, 而是在学生有一定知识沉淀后, 放在了选修1-2中.这种课程的安排, 合理地避免了“高原现象”的产生.

看来, “螺旋式教学”的引入确实为我们教学中的困惑提供了解决方法.当然, 这种教学方式作用的发挥, 也需要在一线教学中教师的合理引导与探究.

参考文献

[1]2012年福建高考卷

[2]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螺旋式教学模式 篇9

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 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根据这一思想,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应为“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此,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更应强调如何实现“技术应用”。然而, 以往有些教育者因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培养, 或者没有把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从而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目前, 中职学校的生源总体上素质不佳, 差异比较大, 比普通高中的学生的基础薄弱, 尤其在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自律能力等方面比较欠缺。面对生源质量不佳的现实情况, 要保证高质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必须在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 只有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 才能实现培养的目标。

本文以《Flash动画制作》课程为例, 提出在教学中采用“螺旋式”教学法, 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以实效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二、螺旋式教学法的基本思想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表及里, 由局部到整体, 由具体到抽象, 由低级到高级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螺旋式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 (J.S.Bruner)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螺旋式课程 (Spiral Curriculum) 。布鲁纳认为, 要掌握并有效运用知识, 不能只靠一次学习就达到目的, 必须通过反复学习, 通过在越来越复杂的形式中加以应用, 不断加深理解, 进而逐渐掌握。

螺旋式教学法是按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炼, 去芜存精, 突出有效信息, 把复杂问题简明化, 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其基本思路是:各个阶段都包含知识、方法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训练, 每一阶段具体内容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都要建立在一个整体的基础之上。即在整体概念的把握中, 从简单的阶段到复杂的阶段反复学习,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递进和发展, 如此循环几次直到掌握好基本技能为止。在教学中, 结合教材不同章节中不同的知识点, 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设计若干个案例, 这些案例由简单到复杂、既有重复的可训练的任务, 又可以改变条件或结果, 成为难度递增的新任务。

三、螺旋式教学法在《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实施

(一) 《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教学现状

《Flash动画制作》课程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同时, 也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课程。目前, 教师在讲授《Flash动画制作》中一般采用多媒体演示与上机结合的方法, 按照教材顺序从基础操作到实例应用, 但由于受到课时限制, 一般重点都放在基础部分, 学生学完该课程只是对Flash制作有一定的基础, 只能相对机械化地进行实例模仿, 而不会解决实际的问题, 更难发挥自身的创意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动画。

(二) 螺旋式教学法在《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实施

科学地提炼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并依据学生学习的逻辑特点, 不断拓展与加深课程内容, 将核心知识点尽可能早地反映在教学中。螺旋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的指导性和师生互动性, 要求将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 通过“模仿学习-案例分析-综合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方式, 达到有效学习、高效学习、智慧学习。在Flash教学中, 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设计成若干个逐步拓展的案例, 教师示范第一个案例的解决方法, 并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传授要学习的知识点。Flash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的重要性。学生在观察和了解示范案例后, 教师对范例做出适当的改变, 要求分析问题, 解决任务,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指导, 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训练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重复解决相似的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解决能力, 也适合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较低的现状。在案例分析与制作完成后, 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点, 此时, 教师可提出更高难度的综合练习题, 要求学生参考之前模仿完成的范例或案例, 完成给出的任务。在这样一个个任务的实现过程中, 学生的应用能力会“螺旋式”上升, 最终能独立解决问题。其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三) 螺旋式教学法在《Flash动画制作》课程中的实施案例

“遮罩动画”是Flash中最为常见也是应用最多的一种效果, 下面以具体教学案例“遮罩动画———探照灯效果”说明螺旋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 通过模仿学习, 掌握基本技能

在选择案例时, 选择趣味性强, 贴近实际生活的实例, 可以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兴趣, 同时, 也为教学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这一阶段, 学生对遮罩动画的原理与制作方法不熟悉, 我们采用的教学策略是“讲练结合, 模仿练习”。首先, 播放一段用Flash遮罩技术制作“合作、沟通、理解”的精彩公益动画, 导入新课, 提出“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图片都在指定图形框里?”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将此公益动画分解成为多个小案例, 案例的安排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逐步增加知识。所以, 以范例“简单探照灯效果———偷窥城堡”完成来讲解遮罩动画的相关知识和创建方法, 学生通过模仿学习, 初步掌握“遮罩动画”的创建方法及操作步骤, 然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新的问题, 如探照灯的圆形是否可以时而变大, 时而变小?探照灯的形状是否可以改变?学生带着思考在做中学, 学中做, 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和技能。

2. 通过案例分析, 巩固知识

在这一阶段, 学生对制作“遮罩动画”的基本方法有一定了解, 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任务驱动, 自主探究”, 通过更多的案例的分析与制作,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播放“望远镜效果———远观洪水”动画案例, 在播放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分析动画表现的方式、制作的方法及技巧, 理解“哪个是遮罩层, 哪个是被遮罩层”和“哪个图层移动”, 对动画进行深度的分析, 与前一个动画比较异同、找到联系, 总结规律, 再次理解遮罩动画的原理, 提出完成任务的思路和基本步骤, 并动手演练, 完成“远观洪水”动画。案例分析与练习既帮助了学生对动画制作方法的理解, 又提升了学生对动画制作的兴趣, 同时, 学生在实践中丰富了设计经验和技巧, 能够合理地完成动画设计。

3. 通过综合实践, 学会解决具体问题

学习知识的目的不仅在于简单的模仿, 更应该是应用、创造, 学会解决具体问题。但在实践中能否学以致用呢?笔者再次提出制作“舞台探照灯”的动画, 要求模仿真实的舞台灯的效果, 在不同时间出现不同探照灯效果。在这一阶段, 采用的教学策略同样是“任务驱动, 自主探究”。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 进行综合任务的分析, 收集素材并整理创作思路, 然后形成作品。在这个过程当中, 实践练习可以不拘一格, 各显神通, 根据自身的知识建构, 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来完成。最后,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验收并做出评价, 有针对性地进行展示及点评作品, 促使学生反思, 以保持学生的求知热情。通过完成综合实践任务,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角, 不仅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会超越“纸上谈兵”, 与实际“融会贯通”, 实现创新提高。

四、螺旋式教学法在《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教学效果

螺旋式教学法在《Flash动画制作》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尝试和初步探索, 证实该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具体教学效果表现在:

(1)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Flash课程的特点决定教师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 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创新和自主探索的乐趣。在螺旋式教学法中, 每一个过程都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 每个过程均含有适量的新知识点, 每个任务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解决任务的途径, 并且选择最佳方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教师是该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2)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好习惯,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 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都有一个总的教学目标, 设计学习任务时, 须先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的目标, 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通过这些小“任务”有机组合起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学生对这些小任务的认真完成和总结, 更能够有效地实现课程总体的教学目标。螺旋式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简单到复杂, 从具体到抽象, 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作精神, 使学生感到真正学到了知识, 掌握了一门实际技能, 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和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薇, 王磊.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09, (2) .

[2]沈慧娟, 辛克东.跨越式螺旋上升教学法在电大开放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12) .

[3]陈民, 吴婷.动画设计与制作Flash CS3[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4.

浅谈“螺旋设计”下的概念教学 篇10

高中新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到“为充分体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 设计两个必修模块, 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 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 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 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 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的编写明确提出, “化学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及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均有安排, 既有学习阶段 (初中、高中) 的层次性, 又有必修、选修 (高中) 的层次性, 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重叠性, 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形态;教材采取从简单到复杂, 由具体到抽象, 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螺旋式上升’的顺序, 整理和概括生物学的事实、概念、原理、方法、理论以及应用范例等, 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 更多地探讨‘为什么’和‘怎么样’”。

从内容标准的具体内容来看, 以元素化合物知识类的内容标准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是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角度选择元素化合物;然后再按照元素周期系中的代表性选择了典型的金属元素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进而综合考虑在周期系中的代表性、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 以及对生产生活与环境保护有着广泛影响的典型元素和化合物。其次, 标准没有明确给出和限定要学习这些元素的哪些具体的化合物, 弱化了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传统做法, 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覆盖面上与以往现行课程的差别不大, 但是内容的组织线索、具体化合物知识内容的选取以及处理的深广度、学习的重点和方式等都有较大的变化。另外, 新课程标准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酸、碱、盐的电离等概念原理归入这个内容主题, 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整合。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将有机化学知识和有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主要安排在必修化学2中。综合考虑有机物的类型和官能团体系的需要, 选择在生产生活、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代表性物质进行学习。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 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必修2紧接在必修1之后, 引导学生从认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具体化学反应到探索原子结构、化学键、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规律以及化学反应原理的初步知识,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必修2的三个内容主题又分别与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结构与性质三个选修模块具有对接关系。综上所述,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构建了以科学素养为核心、体现三个维度课程目标、化学核心知识主题覆盖全面、水平层次螺旋上升的新型知识内容整体结构。

如何实施“螺旋式上升”的课程内容,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将学生在学科上的发展, 以及学生的成长过程, 自然地融为一体, 往往需要相应的教学形式相匹配。其中,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学生获益最大, 自然流畅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果过于强调“窄而深”或“广而浅”或“少而深”, 不仅有可能导致过大的课程难度, 而且容易加大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损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实现。

螺旋式教学模式 篇11

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原理并不复杂,使用操作也较简单。为了促使同学们准确读数,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正确读数的关键在于理解它们的构造原理,即它们的精确度是怎样得出出的。所以,在教学时先要帮助同学们弄清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构造以及它们的精确度是怎样得出来的。游标卡尺主要由主尺(固定刻度尺)和游标尺(可动刻度尺)组成;主尺的最小分度是1 mm,游标尺上有的有10个小等分刻度,有的有20个小等分刻度甚至50个小等分刻度,它们的总长度分别等于9 mm、19 mm和49 mm。游标尺上的每一小等分刻度与主尺上的最小分度分别相差1/10 mm、1/20 mm和1/50 mm,它们的精确度分别为0.1 mm、0.05 mm、0.02 mm(即1/10 mm、1/20 mm、1/50 mm)。螺旋测微器主要由固定刻度尺和可动刻线组成。固定刻度尺上的最小分度为0.5 mm,可动刻度线每转一周,它在固定刻度尺上前进或后退0.5 mm。可动刻度将0.5 mm分成50等分,每一等分表示0.01 mm,这也就是螺旋测微器的精确度。

弄清了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原理后,再在实验中引导同学们找出读数规律。对于游标卡尺:待测物的长度=主尺读数+游标尺读数。其中主尺读数为游标上零刻线在主尺上的位置所读出毫米的整数。若游标上第n条刻度线与主尺上某刻度线对齐,则游标读数为n×精确度,游标卡尺的读数规律可用公式表示为

L=a+n×δ ……(1)

式中L表示待测物的长度,a表示主尺上的读数,n表示游标尺上第n条刻度线与主尺上某条刻度线对齐,δ表示游标卡尺的精确度。若待测物的长度小于1 mm,则a=0,待测物长度就等于游标尺上的读数。

由于游标尺上刻度不同,其精确度δ也不同,很多同学往往就是由于游标卡尺的精确度弄不清而导致读数出错。为了避免记忆上的混淆,不必要求同学们死记游标尺上不同刻度的游标卡尺的精确度。游标尺上有几个小等分刻度,它的精确度就是几分之一毫米,如游标上有10个小等分刻度,它精确度就是1/10 mm,游标上有20个小等分刻度,它的精确度就是1/20 mm。若游标尺上的小等分刻度用N表示,则公式(1)可写成

L=a+n×(1/N)……(2)

应注意,在应用上式读数时,a的单位要用毫米。

下面举例说明公式(2)的应用。

例1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中,用游标为20分度的卡尺测量摆球的直径,示数如图所示,读数为___________cm。

解析:主尺读数是6 mm,游标上有20个小等分刻度,其中第15条刻度线与主尺上毫米刻度线对齐,因此读数为L=a+n×(1/N)=6 mm+15×(1/20) mm=6.75 mm=0.675 cm.

螺旋测微器的可动刻度线的数量都是50条,它们的精确度均为0.01 mm.公式(1)也适用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此时公式(1)中a表示固定刻度尺上的读数,n表示可动刻度上与固定刻度尺上的水平线对齐的刻度线。读数时应注意估读一位。

例2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安徽卷),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中,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示数如图所示,读数为___________mm。

解析:从固定刻度上读出0.5 mm,可动刻度线的第11条与第12条之间与水平线对齐,直接读出11,估读为0.7,故n=11.7。金属丝的直径为L=a+n×δ=0.5 mm+11.7×0.01 mm=0.617 mm

螺旋式教学模式 篇12

19世纪中后期至今, 大学在经历了两次学术革命后, 正发生着从“研究型”向“创业型”的变革, 创业型大学除了研究和教学之外, 还承担着第三种使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创业型大学的构建已成为国际大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这种新兴的大学模式正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有关资料显示, 鉴别、创造知识产权并使其商业化已成为各大学的制度性目标。创业型大学已经展示其独有的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

2005年, 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活动中, 杨玉良 (现国务院学位办主任) 发表了“如果复旦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按照现在提出来的概念, 就是创业型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就是复旦最好的榜样”的讲话。他认为“创业型大学”是大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官、产、学三螺旋理论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是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和荷兰学者罗伊特·雷德斯多夫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有关企业、政府和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互动关系理论。这一理论利用生物学中有关三螺旋的原理来解释社会经济发展中企业、政府和大学之间的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关系。该理论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我国也受到部分学者的重视。三螺旋理论的出现有助于我们理解高等学校运作中的众多的复杂理念和相互关系, 为我国大学向创业型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 三螺旋模型理论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 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表现为一种创新性的三螺旋模型 (Triple Helix) 。三螺旋理论提出了一种非线性螺旋形的创新模式, 大学、产业、政府在创新过程中通过结构制度等的安排与设计实现三方密切合作、相互作用, 以加强资源分享与讯息沟通, 提高整体效率。同时, 三螺旋合作模式表现为大学、产业、政府在机构上彼此独立在范围上互有重叠 (如图1.1) 。

在三螺旋模型中, 大学、产业和政府的触角可以伸向属于另一方的领域, 使旧有的边界日渐消失, 范围不断重叠并相互渗透, 各种功能有机结合, 融为一体, 形成一种如DNA三位螺旋体之间的共生关系, 相互依赖, 共同发展, 实现跨边界的协同合作。政府拥有决策权力, 可利用决策过程来干预或调控大学及产业的运作;大学作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来源, 是知识经济的生产力要素;产业的市场力量, 则通过消费、声望和品质来影响政府与大学的经营绩效。这种新型的三方相互渗透关系是推动知识生产、传播和转化的重要因素, 在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 各参与者相互作用, 从而推动创新系统螺旋上升, 促使创业活动深入发展。

“创业型”大学在知识经济的新角色是“三螺旋模型”理论的核心之一。亨利·埃茨科维兹在《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一书中, 对“创业型”大学这样定义:经常得到政府政策鼓励的大学及其组成人员对从知识中收获资金的兴趣日益增强。这种兴趣和愿望又加速模糊了学术机构与公司的界限, 公司这种组织对知识的兴趣总是与经济应用和回报紧密相连的。由此可以看出, “创业型”大学是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关系发展的原动力。高校正在把越来越多的资源转到创业和商业化操作中。“创业型”大学通过为企业做咨询和直接创建新企业等形式服务于产业, 通过政府重大研究项目, 特别是一些军事相关项目等服务于政府。所以大学不仅是知识生产与转化的关键, 还是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得以形成的关键。

(三) 创业型大学的衡量标准

“创业型”大学是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和扩展了原有的教学职能、研究职能和服务职能, 包括研究成果的转化、创办衍生公司等, 并在这些方面表现突出。

国外学者伯顿·克拉克和埃茨科维茨对“创业型”大学的衡量标准分析具有代表性。伯顿·克拉克从高等教育内部入手, 分析了欧洲5所大学的发展变化, 总结了20世纪晚期欧洲大学对复杂多样的社会需求所做出的创业反应, 对“创业型”大学做出了确切的特征描述: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加强与外界联系、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强有力的学术核心和“创业型”的校园文化。伯顿·克拉克认为“创业型”大学“能够说明那些立足自身适应高度复杂和高度不确定性的世界的现代大学的特性, 尤其能够说明这种大学的优势”。

被誉为“三螺旋之父”的埃茨科维茨将创业型大学定义为,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型大学。他在著作《三螺旋》一书中总结的“创业型”大学五项标准, 可谓是欧美“创业型”大学的普遍衡量标准:

1. 知识资本化:

知识的创造和传播, 不仅为了学科的发展, 也是为了知识商业化的应用;知识资本化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 使作为发展和传播知识机构的大学在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相互依存性:

创业型大学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 创业型大学与产业、政府彼此互动密切, 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大学须从策略的角度来发展与产业、政府等潜在合作者的关系。

3. 相对独立性:

创业型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机构, 并非从属于另一个机构的产物, 即既不在政府掌握之下, 又不在产业控制之下, 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两者相互作用, 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合作计划。

4. 混合形成性:

是互相依存和彼此独立原则间衍生紧张关系的解决依据, 同时也是实现这两种目标的混合组织产生的动力。创业型大学既要与其它机构相互依存, 又要保持自身独立。只有生成一些混合组织形式 (如研发中心、孵化器、科技园等) 才能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

5. 自我反应性:

当大学与产业、政府的关系发生变化时, 大学的内部结构也会持续不断的更新, 形成知识、功能与组织结构的共同演化。

(四) 我国创业型大学的构建模式

三螺旋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赋予了大学在创新体系中更高的功能要求, 要求大学蜕变为“创业型”大学。的确, 国外少数著名大学已经成为了“创业型”大学。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是“创业型”大学的典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则是亚太地区“创业型”大学的典型代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著名大学也提出了要创建“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基于三螺旋理论, “创业型”大学成为了未来大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 “三螺旋”理论起源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比较成熟, 学术能够自由、自主发展, 且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基础, 科技和经济实力都比较深厚。这些为“创业型”大学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我国高校受政府影响比较大, 自主发展程度低, 且科研能力也较弱, 有科技实力的“研究型”大学不多, 部分大学还只能算是教学型大学。所以, “三螺旋”模型并不能简单直接在中国套用, 经研究笔者认为, 我国“创业型”大学在构建时可以尝试以下的思路。

1. 转变观念

与传统的大学相比, “创业型”大学对大学使命有新的描述:其一, 在教学上鼓励师生到企业参加实习或参与合作研究, 并试图在校园中营造一种自主创业的文化氛围, 以影响、改造人们的思想, 使他们对自主创业产生认同感。其二, 在科研上更多地考虑科研选题来自大学的外部, 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 构建更多的组织机制, 如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专利办公室、科技园等, 以促进大学科研成果在产业中的转移、扩散和应用。其三, 强调如何利用自身的科技资源优势积极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所以, 我国大学应该用全球化思维, 逐步接受企业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和政府的地方利益最大化原则。接受知识的公有性向专有性、无私性向私有性转变, 积极推动知识的商品化、市场化。

2. 提高学术创新能力

目前国内对“创业型”大学的相关研究中, 多关注“创业”而忽视“创新”, 即忽视了提升高校创业必须的知识技术创造能力, 使得高校缺乏高效服务社会的能量来源——强有力的科研实力, 从而造成创业行为成为无源之水, 难以为继。所以, 大学领导人需要平衡大学功能及教育目的以促进创新。正如斯坦福大学虽然在创业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 但始终坚持把教学和科研看作是它的主要任务, 确保教学和科研的核心地位。

我国大学的创新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高校自身的创新, 体现在学术上的科学研究能力大幅增强;二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体现在教学水平上。即首先在原有大学基础上引入创新精神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使其朝“研究型”大学发展;然后以雄厚的知识储存和科研能力为基础进行创业。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 大学教学工作需要深度思考这种社会变动下的教育目的, 注重知识的生产与应用, 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新精神, 培育学生成为专业的知识工作者。

3. 建立合理的教师激励、管理制度

大学教师需要在如何平衡追求大学机构卓越与满足个人需求之间的冲突。为了响应多元的社会需求, 教师工作时间与压力在与日俱增, 应该适当将教师工作的内容进行弹性调整以维持大学教师的专业自主性, 从而增进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能。

以克拉克五个个案中的芬兰大学为例, “弹性工作负担” (flexible work load) 方案是该校推动企业型大学的重大改革之一, 教师可和院系主管商议其在教学、研究、服务与其它责任间的工作时间分配, 并逐年调整其工作组合内容, 结合该校特有的院系“整笔经费预算” (lump-sum budgeting) 制度, 教师在充分自主与责任要求中发挥螺旋式交互而上的作用, 造就学校转型为创业业型大学的辉煌成果。

其次, 大学须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及激励性的奖酬制度, 以促动教师发挥企业精神的创新作为。学校管理层应结合行政运作进行策略性的资源配置, 通过建立校园完善的资源供应配套设施、给主要研究人员配置适量的协助教师和行政及技术人员等支持系统, 以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出台创新教学与卓越研究成果经费补助办法、智慧财产与专利权的权利归属与利益分配制度等, 以激发教师在教学与研究创新的不断追求。此外, 合理化的规范机制也不可或缺, 建立教师评估制度以淘汰不胜任的教师, 或限制产学两栖或官学两栖教师的校外服务时间以解决双方的利益冲突, 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的整体效益。

4. 加强领导核心建设

首先, 改变高校高层领导选拔制度中的行政性、内定性、封闭性、偏学术、偏背景性, 保证具有前瞻性、创新能力、丰富经验的高素质人选成功当选;确保高层领导选拔过程中的民主性及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其次, 精简校级管理机构, 强调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 改变因人设岗、机构臃肿、官满为患、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现状;增强管理者为学校发展、为全体教工、学生谋福利的意识, 提高管理者的学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充分发挥教代会在行政决策上的作用。

再次, 从校长开始, 自上而下, 平衡校内各方关系, 促进各类团队的协调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发挥;同时加强与校外关系的互动, 积极拓展外围业务。

5. 创业文化建设

创业型大学的构建, 离不开创业文化的宣传与培育。创业型大学领导人首先应不断地和全体教职员工沟通理念与价值观, 并塑造共同愿景, 以促动创新作为。例如荷兰Twente大学由1980年代起建立新的组织价值观, 认为大学不再只是“文化机构”, 而将其定位为“公共服务机构”, 据此基础积极推动新使命与价值观的落实而成功转型。

学校应通过举办各种具体的活动活跃校园中创业文化的氛围, 让成员深刻体会创业所带来的好处。如:举办工作坊或研讨会提供培养创业精神的训练机会, 在讨论中完成将知识产业化的提案, 让非企业背景的教职员工了解将创业理念与学术结合的优点, 及其产生收益的外溢效果。这样一来, 在价值观的改变与实务运作的转化中, 在信息与资源的分享下, 发展跨学科学术团队与创业管理团队, 校园的创业团队精神文化便逐渐成形。

6. 找准自身定位, 合理推进大学创业

(1) “研究型”大学与政府或产业界的合作。一般高校更多的是承担那些为政府或企业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含量较低的科研任务, 接受由政府或企业委托的短平快性质的研究和转化项目。我国“研究型”大学在与产业界合作时, 应该以优秀研究项目或课题为纽带, 加强高新前沿技术领域的合作。美国的“研究型”大学越来越重视与产业界在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 计算机与微电子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领域开展合作。我国也应努力在这些领域有所突破, 在高新技术领域与产业界开展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 从而使“研究型”大学在为产业界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和人才支撑的同时, 也使自身的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 校办企业。对于我国的校办企业, 首先, 应尽快完成高校全资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在高校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高校企业改制过程中, 要积极推进高校企业的社会化进程, 引进社会企业作为高校企业的股东, 促进高校企业股东多元化, 以此建立高校企业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 避免因企业经营问题而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推动高校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参与社会分工和市场竞争。其次, 创办和发展高校校办科技企业, 要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主要任务, 以孵化小型科技企业为工作重点, 以转化具有本校学科特色和优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特别是以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化过程中还需不断技术投入、社会企业一时难以转化的科技成果为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Leydesdorff, Loet.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Triple Helix Relations among Universities, Industries, and Govern2ments[C].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Triple Helix Conference.Copenhagen.November2002.

[2]李建.在建设创新型大学中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22) :7-8.

[3]Loet Leydesdorff.The Triple Helix Model and the Study of Knowledge-based Innovation Systems[J].Int..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42, No.1, (2005) :12-27.

[4]Clark, B.R. (1998) .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Organizational pathways of transformation[M].Oxford, England:Pergamon Press.

上一篇:混合培训下一篇:社区融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