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融合教育

2024-09-21

社区融合教育(共11篇)

社区融合教育 篇1

与传统学校教育有所不同的是,成人教育是基于社会发展实践需要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有效弥补了学校教育针对性相对薄弱的缺陷,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而随着社会发展的快速提升,走进校园式的成人教育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首先,成人教育的学员源自于各个行业的实践工作者,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来完成按部就班地进行;其次,成人教育的固有模式已经无法真正适应学员的需要了。因此,乡镇农村的成人教育应该努力地向社区转型发展。

一、联姻社区,改善成人教育和社区发展的基本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仅需要有丰富的营养食品、优越的住房,更需要从内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给予获得更大的认同与提升。这才能真正契合生命个体内在的认知需要。从这个角度审视,成人教育应该成为实现这一精神需求的重要平台。而将成人教育与社区进行整合可以有效地整合运用社会中的各项有效资源,从而为群众提供较为直接、较为优质的教育培训任务。而生活在社区中的群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自己需要的培训项目,从而让成人教育在社区力量的整合下,让每个群众都能够有效地选择自身成长的短板。这样,既有效提升了成人教育的针对性,也拓展了成人教育接受的范畴。纵观整个时代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普及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化、经济发展的统一化,这样的大潮已经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局面,已经成为了世界发展不可回避的趋势。在这种格局的推动下,每一个生命个体不仅仅是学生,都应该成为新文化、新知识、新体系的认同者、接受者, 这样才能在社会发展中站稳脚跟。鉴于此,成人教育必须要与社区的发展进行紧密结合,国家国民素质的提升应该作为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成人教育可以通过科学类、环境类、法制类、 职业培训类等多种项目,让群众形成新的认知体系,促进其劳动技术和价值认知的协调共生。

二、链接社区,整合成人教育和社区发展的有效资源

没有成人教育的链接与对应,很多非常有效的社区资源就意味着是白白浪费,根本就没有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效益。而在成人教育的介入下,社区的各项资源都能得到有效的整合优化, 可以让社区的育人功能走向和谐与温馨,从而彰显出勃勃的生机。在这样的基础上,各种原本性质不同、功能异样的资源就能够以教育的名义形成一个有机的和谐整体,从而彰显出其独有的教育功能,有效地化解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尤其处于当下, 我们的社会形态正是经济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时代,各种职业岗位对人员素质也相继提出了比原先更高的要求。如果社区不能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自身的功能,就会造成众多的人员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在渐行渐远中远离时代的发展, 形成新的矛盾。这种情况下,成人教育要利用主动寻求改变与突破,主动与社区联姻,形成全新的、适合社会发展的全新需求。 首先,要调整社区发展的目标,将传统娱乐性指向转化教育指向,让社区内的所有群众转变自身观念,形成走进社区就是学习、就是教育的理念;其次,要改变社区的制度,将建立学习型社区作为社区打造和发展的重要渠道,从而形成社区人人学习的良好风气。在这样的对接交融中,社区因为教育而更加和谐健康,成人教育也因为社区而展现出全新的生命活力。

三、结合社区,增强成人教育和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区是社会的浓缩,每一个社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健康而有效的经济促动、政治保障、文化熏陶和环境支撑等一系列的保障内容。这些要素的全面跃动,才能让学校的发展结合成为自主发展的有效秩序。这所有的一切都必须要借助成人教育的支撑才能实现。只有保障优质的教育质态,才能将社区中所有的一切要素形成,让学员的基本素养和全面素质得到有效落实,促进社会物质与文明的双重丰收。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活动,而成人教育更是将教学的对象锁定在具有较强主观能动性的成人身上,他们已经经历过工作岗位的实践洗礼,对于知识的渴求更加具有明确的认知,也能充分意识到当下社会发展趋势下,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过硬的劳动素质,将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群众普遍性的素质提升,对于促进社区的实际品质和人文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鉴于此, 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的有效链接不仅可以从外部环境的营造上为社区发展提供较为完善的文化氛围,更为每个社区成员保障了有效的智力支撑,并有效地激活了群众的体验动力,让他们在社区的生活中感受到鲜明的归属感,从而在成人教育的引导和浸润下实现社区发展的全面提升,更让成人教育走向更为辽阔的天地。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成人教育关上校门办学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发展的步伐和群众高涨的认知需求, 必须要率先求变。而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只有与社区联合, 成人教育才会迎来新的平台与全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成人教育一定会在迈出新的一步中迎来更好的明天。

社区融合教育 篇2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中,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都是城市社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的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明显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暴露除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管理的理念落后;管理的机制不健全;管理的效率地下等等,这些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对此,我们必须先了解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内容,然后找到具体存在的问题的,通过两者的融合创新模式的发展,促进我国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进而更好的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服务。

社区融合教育 篇3

关键词:网络研修社区;媒体融合;实践路径

一、引言

2001年,我国启用了“教师教育”的概念,从此我国逐渐将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发展纳入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网络研修社区是指以网络为基础进行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专业学习活动。在国外,网络研修社区主要解决教师的职前培养问题。在我国,为满足在职教师培训的需要,特别是“国培计划”的持续实施,网络研修社区主要服务于在职教师的培训。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网络研修社区也逐渐渗透在校大学生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将实现“开发网络学习课程”以及“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攀升,网络研修社区的发展会愈加完善。2015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中国手机网民数量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契机,创新网络研修社区涵盖的内容和形式,推动网络研修社区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网络学习的特点

1.方便快捷

与线下学习相比,互联网信息实时更新,信息量巨大,使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且成本低。有60%的网民愿意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分享。有80.5%的网民使用搜索引擎查找各级各类信息,其中70.3%的网民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与工作、学习相关的信息。人们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服务平台更新知识观念,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网络研修平台的兴起,旨在发挥高校专家和一线名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有效整合相关领域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学员参与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效用。

2.交互合作

互联网构建了一种虚拟的生存环境。人们可以不受身份、地位、种族等因素的影响而畅所欲言,同时也可以不受国家、地域的限制而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在公共聊天室、QQ群或是研修社区,同一时间所有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人都可以自由加入讨论组进行研讨,无需顾及人数、场地等问题,也可结合自身实际自行选择何时退出。基于互联网的社会性交往与合作相对便捷、简单,但同时不能忽视网络安全。

3.内容丰富

互联网上有海量资讯。人们通过使用搜索引擎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迅速获取相关资讯的链接。在传统学习中,人们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期刊、报刊或向权威人士请教获得相关信息。这些方式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较高,且获得的信息量易受多重因素影响。传统学习付出多、回报少,但获得的信息相对系统。相对而言,网络学习获得的信息数量巨大,但信息质量良莠不齐,有可能会耗费大量时间而无法获得核心资讯。虽然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各有利弊,但互联网极为丰富的内容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4.途径多样

人们基于网络的学习途径可有多种选择。例如,人们可以使用普通网站,也可以使用QQ、微博、微信,同样可以使用专业网站、研修社区等。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随着在线教育的兴起,政府和一些民营企业家投入了大量资金,以公益或盈利的形式,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行业的人们建立了一大批教育性网站。

三、网络研修社区的实践路径

1.操作界面简单易学

互联网的高普及率和网络学习的明显优势为未来网络研修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网络研修社区是未来在线培训的趋势,但目前还未成主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部分研修教师不会使用。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的主要群体是年龄介于10—39岁的网民,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比为31.5%,而这一年龄阶段的网民即是常被人们称为“数字原生代”“数字土著”的“80后”“90后”人群。相反的是,网络研修社区的对象包含了大量的“60后”“70后”。“60后”“70后”的网络应用技术并非十分娴熟,有的甚至是一窍不通。另一方面,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数量达1.78亿。调查显示,非网民不愿意上网的首要原因是不懂电脑/网络。因而,网络研修社区在设计时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强力保障,但其与用户的交互界面应设计越简单越好,防止因用户感觉操作困难而影响自我效能感和研修效果。网络研修社区在各个板块的操作步骤、资料上传和作业提交程序方面应删繁就简。2014年5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的数据表明,截至2013年12月,农村网民使用手机的比例已达84.6%,高出城镇5个百分点。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如果网络研修社区可以多种终端(比如手机媒体)操作,将会极大提高农村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积极性。

2.专家团队动态引领

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因此专家团队可以由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一线名师组成。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地区在教育政策、教育理念、师资培训、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都会千差万别,知名学者和一线名师对宏观和微观教育问题也会存在不同的视角。网络研修社区可以整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展示各家观点,分享一线名师的教学经验,以期支撑和引领各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调查表明,最受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欢迎的是一线名师,其次才是知名专家。因此,网络研修社区应适当考虑一线名师在专家团队中所占的比例。专家团队不能数年一成不变,应根据研修进度和研修教师需求热点的转换进行动态调整,也可根据国家或是地方教育改革和人才储备的需要进行预见性调整。

3.研修内容紧贴实际

网络研修社区应从研修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研修内容。参加过研修的教师认为研修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过于强调知识的专业化和理论性,缺少与专家直接沟通的机会和培训后缺乏跟踪指导。网络研修社区可在其主页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直接收集研修教师的需求;也可安排专人或委托调查公司到各级各类学校实地调研和召开座谈会,详尽掌握某一区域教师的实际需求。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目前共同关注的有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与运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只有扎实做好前期调研,才能设计出符合研修教师需要的研修内容。另外,研修教师比较关注“短、平、快”的研修内容,容易忽视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之类的内容。因而,研修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不仅要关注研修教师当前需要,还要具有前瞻性。

4.绩效评估简洁高效

网络研修社区通过案例反思、教学设计、教研论文、课件作品、课题研究、学习心得、研修计划和研修总结等多种形式对研修教师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阻碍在职教师参加培训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工作和学习的矛盾,难以抽出时间。因而,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应考虑研修教师的时间成本。尽量用较短的时间对研修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研修教师最喜欢的考核方式是课堂讨论参与率,最不喜欢的考核方式是结业考试。相应地,在设计研修绩效评估指标的时候,网络研修社区要适当考虑研修教师的偏好,用核心指标考核研修教师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丁月.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14,(5).

[2]杨卉,王陆,张敏霞.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设计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

社区融合教育点亮智障儿童的生活 篇4

智障, 被定义为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者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知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智障儿童又称为智力残疾儿童。面对智障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需要全社会从认识、情感、行为上真正接纳, 通过政府组织、社团公益等多形式合力才能为他们“推倒”人为歧视的“藩篱”, 助他们融入社会、走上自力更生的阳光大道。下面,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搭建学校、家庭与社区融合平台

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 是一个小型社会, 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在具体的社区内进行, 是智障人士生活、学习、融入主流社会的重要场所。智障儿童接受社区融合教育, 实则是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体验、尝试乃至真正确定社会角色的过程。社区实施融合教育可以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改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互独立、相互隔离的状态。因此, 社区管理者要把智障儿童融合教育作为一项重任, 整合社区资源, 专设社区融合教育机构, 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社区辅导员, 及时协调处理相关事宜, 与学校、家庭构建起一个教育网络体系, 形成社区、学校、家庭相融合的教育力量, 加强三者的互动和合作。社区通过举办适合智障儿童的实践活动、家庭教育讲座、家长与辖区居民沟通交流等形式, 既能为智障儿童提供真实可行的教育环境, 又可以引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还可以让社区居民消除对智障儿童的偏见和歧视, 从而真诚接纳他们、关爱他们、帮助他们。

二、把课堂教育迁移到社区

我们可以把智障儿童从教室带出来, 让他们逛超市、学游泳、乘公交、进电影院, 这也是进行社会融合课程的一部分。这种真情实景的体验和实践, 有助于智障儿童的生活化和社会化。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智障儿童学会自理、学会生存、学会技能, 从而融入社会, 因此, 学校教育不能只是“空中楼阁”, 而是要引导智障儿童“多接地气”, 把最简单的“1+1”的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 变死板为创造, 让他们在超市买自己最喜欢的两支铅笔, 就比单纯地告之答案更具现实意义。如, 《认识交通设施》通常用图片来一一指认, 还不如带孩子们到社区某个十字路口认红绿灯、过斑马线、走人行横道、穿地下通道、上天桥走走, 这样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可以达到“知行合一”。教育即生活, 把课堂教育迁移到社区, 就可以给智障儿童一个真实可行的生活场景,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智障儿童更顺利地适应生活。

三、设置社区融合教学课程

开展社区融合教学, 要有一套支持性的融合教学课程。由于智障儿章的差异性比较大, 传统书本中的教材纲要, 例如多学科的划分都不适合智障儿童的现实需要, 更不要说能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顺利接轨。再加上“大而统”的陈旧教学模式, 使得智障儿童的个性特征得不到尊重和发掘, 因此, 要真正实现教育权利, 教育体制的设计以及教育项目的执行都应该考虑智障儿童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需要。针对智障儿童的教育目的并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 其着力点应是为他们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因此, 随着融合教育的兴起, 设置智障儿童的教材纲要, 就要从社会需要、学生个人需要、课程发展需要三方面出发, 突出社会化和个别化, 构建以康复训练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和潜在课程为支柱的课程体系, 开展以适应智障儿童、家庭、社区为目的的教学训练;教材的基本内容要以主题单元为龙头, 兼容不同的学科基本内容, 不同科目围绕主题单元展开不同的教学。同时还要不断开发课程资源, 整合多种资源为单元开展服务。

四、建构社区融合支持体系

社区融合教育 篇5

一、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特征

(一)目标一致性

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具有一致的目标。家庭体育可以增强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预防其疾病的发生、保持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同时还可以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和睦,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开展社区体育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提高社区人员的身体素质,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交流,构建和睦又好的社区。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都不关注体育成绩的好坏,更多的重视成员的参与度,因此,二者具有目标一致性。二者的目标一致性也说明了社区体育的公益性,然而,社区体育仍有部分项目不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其目的主要是盈利等问题,这些问题亟需相关部门来解决。

(二)主体重叠性

社区是由单个家庭构成的,而单个家庭又是社区的一份子。社区是联系家庭与家庭、集体之间的纽带,是公共的活动空间,因此,家庭成员是家庭体育活动和社区体育活动二者的共同主体。

(三)时空连贯性

对社区成员来说,家庭模式主要是“421”结构。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其活动空间就是家庭、社区和学校,除学校之外,社区和家庭就是青少年活动时间较长的地方;对于老人来说,其活动主要空间就是社区和家庭;对于青年来说,除工作领域以外,其主要活动场所也是社区和家庭。每天出门就是社区,进门就是家庭,足以证明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具有时空连贯性。

二、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融合发展策略

(一)转变观念,加强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

社区体育作为大众体育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是今后城镇居民体育运动形式的主要发展趋势。但由于部分民众思想观念上的保守,并未认识到社区体育的重要性,认为体育运动是自己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家庭体育搞好就行了,对社区体育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加之各地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了当前我国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程度不高的现状。针对此问题,首先要统一认识,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其次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宣传,组织人力对相关方面进行普及教育,增强群众认识。

(二)把家庭体育作为评价社区工作情况的一个指标

要认真贯彻执行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要求,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相结合,社区、家庭共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工程对家庭和社区的体育活动情况都做出了明确要求和规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没能贯彻执行,政策的不执行导致了我国家庭与社区体育运动长时间的发展乏力。要想切实促进我国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踏上新的台阶,就必须破除一切阻力,严格按照“一二一”工程的要求和规定,贯彻执行相关标准。

(三)完善大众体育的服务系统

完善服务系统,一是要加强硬件建设,这方面的重点在于资金投入。除了体育彩票筹措的`公益金外,要大力吸引社会投资、鼓励捐赠活动,扩大支持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资金来源,用来建设体育场地、增添体育设施及器材用品等,提高大众体育的硬件水平。二是要加强软件建设,软件方面要积极发挥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宣传。具体来讲,首先是做好大众体育信息网,详细介绍各类体育信息和贴士,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其次是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报纸、电视公益广告等媒介宣传造势,发挥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同时普及科学的体育运动方式,常见运动伤的处理方法等内容,引导群众科学锻炼,提升运动效果。

(四)努力吸引社会赞助

在组织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时,可以通过对赞助商实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对家庭、社区体育活动的支持和赞助,同时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类媒体加强对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利用广告效应来吸引企业赞助。努力吸引社会资金对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进行赞助,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又有效促进了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发展,可谓双赢之举。

(五)社区组织,家庭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康活动

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不同于正规赛事的竞技体育,可以有更多的随意性和趣味性,增强对普通大众的吸引力,提高参与积极性。由社区牵头组织体育运动会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既加深了社区居民间的了解和友谊,又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了身体素质,为全民体育健康活动的推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结语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全民健康体系的体系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者的融合发展、共同促进能为我国全面健身运动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传志,翟爱民,杨冉。家庭体育与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5)。

[2] 龚忠勇。社会转型期西部地区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6)。

社区融合教育 篇6

【关键词】幼儿园 社区 互动策略 资源共建

在大课程资源观的指导下,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幼儿园课程资源也需要引进社区资源,并对社区资源科学地整合,将社区有利于幼儿园发展的课程资源发挥教育职能,坚持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两手抓,加速幼儿园与社区的有效互动,最终实现资源的共建融合与重组。本文将富力半岛艺术幼儿园与社区有效互动的成功尝试,分享给各位同仁,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依托社区资源,培养幼儿参与能力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结识了很多同龄伙伴,告别了家里的专宠独爱,便于对幼儿的自信心,自理能力的培养。但光依靠幼儿园,这一“封闭净土”教育天地还是远远不够,需要社区资源的引进。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对幼儿教育的活教材。广州市白云区富力半岛艺术幼儿园周边社区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富力半岛花园内,东临珠江,南面半岛广场,西靠胜佳超市,北依富力半岛足球场,这一城区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富力半岛艺术幼儿园以“给孩子妈妈般的关爱”为宗旨,培养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同伴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环境,分工合作。用唱歌、舞蹈、绘画、手工、表演、游戏等形式,让幼儿体验美、感受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园以体育、阅读为特色教育,受到社区活动的青睐,幼儿被邀参加社区活动的机会很多。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社区资源,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发展。每逢松洲街半岛社区有社区活动,我园以班为单位,全员参与,让每个幼儿都有感知社区,在社区学习交往、表现自己的机会。每次社区活动,孩子们都可以得到热诚的欢迎,对于小的失误也是宽容。这样就使得向胆怯的幼儿得到了锻炼,不在腼腆,他们感到自己是勇敢和受欢迎的。一些在园里表现率性的幼儿,在得社区成员的重视下,变得心里不再只有自我,通过社区活动自制力明显加强。在社区活动中,幼儿的艺术活动整体行很强,尽可能达到完美,幼儿在活动中都需要融入集体,忘掉自我,共同的成就感增强了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充分挖掘社区资源,拓展幼儿学习空间

我园不断的学习思考、践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将社区与幼儿园紧密联系,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打开社区的大门,一起与幼儿徜徉在红瓦绿树之间,共同学习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本“教科书”。

富力半岛艺术幼儿园地处风景秀丽的松洲街半岛社区,社区里空气清新,风景宜人,美丽的珠江在小区旁流过。优美的自然资源,是幼儿最好的教科书。一年四季,我们都会让幼儿与社区亲密接触。盎然的春天,讓幼儿走进社区,鼓励幼儿“发现春天”,寻找春天的影子,回到园内进行报告交流、表达出自己看到的春天。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发现,都能在自己的探究中捕捉到春来到的气息。明丽的夏日,最吸引幼儿的莫过于知了的叫声了,它是谁?家住哪里?让幼儿议论,个别的幼儿偶尔在树干上捡到“蝉蜕”。它们也有性别吗?是怎么脱壳的呢?幼儿在一次次好奇中找到了答案,回家还会发现秘密一样讲给爸爸妈妈听。金色的秋天充满变化,但风光无限美好。带幼儿到社区爬山、看树、寻草进行秋游远足活动,捡回你认为特别的落叶制成标本,在草丛中寻找昆虫,收获多多,幼儿们个个流连忘返。秋游过后回园都会举办绘画活动----“树叶娃娃会跳舞”,从颜色、心态等方面激发幼儿想象力,最终作品个个栩栩如生,可见,他们眼中的秋天是如此灵动灵。小区静谧的冬日,在幼儿的眼中不是苍白,尤其是大班幼儿,他们能看到常绿的松柏想象到时冬天的卫士,在守护着小区。未来让教师内也有绿色,自己在一次性纸杯中种上花草的种子,记录发芽长叶的时间。

在教学中,自然界的每次改变,我园都会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让幼儿在听看、触摸中体会和了解大自然。

三、生活就是教育,社区也是课堂

《纲要》中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富力半岛艺术幼儿园挖掘抓住“社区工作人员”这一宝贵的资源,进行重组和利用,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对我院的幼儿开展教育活动。

如,邀请松洲街半岛社区医生,来园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讲座,邀请松洲街半岛社区警察,来园与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游戏;邀请街边收藏古币的老人,来园为幼儿大班讲授货币知识。在一些我国的传统的节日,让幼儿与社区的老人一起度过,从小让幼儿就接受感恩教育。如,开展了“小社区,大家庭”的活动。在中秋节和社区老人一起学作月饼,在重阳节组织幼儿慰问社区的老人。在劳动节,为社区的清洁工叔叔阿姨送上一杯水活动。雨季清洁工用手抓路边排水孔中的污泥烂叶,跳到下水井中清淤,全身被汗水湿透,和幼儿开展“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讨论,教育幼儿从小要尊敬爱戴身边的辛苦的劳动工作者,感知并感谢他们为社区所做出的奉献。

同时,我园还积极合松洲街半岛社区街道、居委会的规划,带领幼儿走向街头,用诗、琴、歌、舞等形式,热情地为保护环境及爱国卫生等工作宣传呐喊。组织幼儿参加广州市区“扶贫济困慈善”活动,把自己在幼儿园学到的技艺表现出来,鼓励幼儿捐出自己的旧衣物和多余的文具,支援贫困地区幼儿园的同龄伙伴。在富力半岛艺术幼儿园开放公开教育活动或家园联谊活动过程中,我园让幼儿承担简单的接待工作、让幼儿承担主持工作,为来园的社区客人和爸爸妈妈做向导,全方位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幼儿园与社会、家庭建立起合作、互补关系,在互动中,共育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大势所趋。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发挥社区中利于幼儿园发展的人力、物质、财力、文化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可以使幼儿园教学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提升办园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幼儿园、家庭、社会的互动,形成全方位、系列化的教育体系的构建。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分享,培养幼儿从小具有同情心、爱心,以及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基本意识。

【参考文献】

[ 1]李生兰.教师在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时扮演的多重角色[J]. 幼儿教育. 2011(Z3)

[2]吴秀婷,郭月霞.利用社区资源建构园本课程的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 2012(11)

[3]何媛.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基本视角:儿童的经验[J]. 学前教育研究. 2012(07)

[4]张斌,虞永平. 让“儿童意识”融入公众意识[J]. 幼儿教育. 2011(27)

[5]陈红梅.幼儿园与社区互动行为类型及其推进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 2013(05)

[6]沈丽华.幼儿园课程开发中社区资源的整合[J]. 学前教育研究. 2010(05)

[7]杨志仙,万小懿. 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 2010(03)

社区融合教育 篇7

一、社区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 它是一种社会教育, 也就是说, 社区教育是为解决社区面临的许多社会问题而组织、实施的, 是为社区的建设、发展服务的。社区的需求决定了社区教育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不需要像普通教育那样正规, 不一定学几年、开多少门课、考试拿文凭。社区教育很多是非正规的教育、非正规的学习。社区教育既有教育的性质也有服务的性质。“社区教育”一词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人们对社区教育的定义也很多, 在社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不同的国家走过了不同的历程, 体现了不同的特色、形成了对社区教育的不同理解。社区教育 (Community Education) 一词最早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 (Deway, 1915) , 他提出的“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学校理念, 提倡学校为社区的基本雏形, 学校为社区生活的缩影, 从而引发出社区教育这一概念。在美国, 社区教育的实践源自于美国密执安州由私人资助的社区学校运动。在当时被称为“一种为发展人的潜能和参与地方决策的教育和社区发展措施”, 这种措施在对待种族、阶级或者性别上是平等的, 在民主决策上也是平等的。在实施过程当中, 公立学校为社区教育提供了资源, 它通过提供经济的、教育的、娱乐的、业余爱好的等方面的帮助, 推动社区居民参与。

二、美国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的融合及互动

美国是社区与学校互动机制比较完善的国家, 它非常重视在文化氛围和学术系统内推动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的融合, 大学与社区的合作有稳定的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本支持, 其典型策略值得关注和借鉴。

美国宪法规定教育是地方政府管辖的事项, 发展社区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州政府, 联邦政府和国会主要通过立法施加影响。经费主要是从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当地税收而来, 平均来说大概39%的经费来自州政府的税收, 18%来自当地政府拨款, 30%来自联邦政府拨款, 其余来自学费、企业资助、校友捐赠, 或者是在社区内开征社区税, 发行债券等多种多样的途径。州设有社区学院理事会, 负责审批、管理和指导全州的社区学院。而对社区学院内部管理产生重要影响的管理机构是负责聘任与考核学院院长、审议学院经费预算、发展计划和重要人事安排的董事会, 董事一般由学院服务区内的居民选举产生。社区学院招生基本无“门槛”, 但日常教学管理是非常细致、严格的, 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 开设菜单式的课程, 学生自由选课, 考试没通过可不计次数重修。学院从开设的课程中配套组合成不同的证书, 学员完成相应的课程之后, 可向学院申请结业证书、学历文凭, 或准学士学位证书。社区学院追求高质量和效率的管理制度, 正是其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美国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的互动非常良好, 其主要措施有:

(一) 美国在推动高校与社区的融合

上, 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政府支持体系, 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以及法律的支持。多年来, 联邦政府实施了许多小规模举措, 支持大学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其中包括鼓励服务学习计划、与社区建立伙伴关系计划、现存联邦项目之间的调整等。另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卫生研究院大幅增加了高校对基于社区的研究的支持。支持策略一是开发基金项目。如国家海援基金, 支持在全国的沿海大学建立海援学院。二是提供小额基金支持起模范作用的项目。如改进中学后教育基金。三是利用现有的联邦政府计划, 改变基金使用用途, 鼓励合作。如联邦科学基金项目中的以社区为基地的研究。这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美国少数裔健康状况调查中心2005年建立的一个基于社区的研究与援助办公室, 目的是支持专业学院与社区组织的合作。除此之外, 各州的政策对于大学与社区的关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各州政府的支持包括:一是使用政令改变入学标准。如加州209提案在公共就业、公共教育以及公共合同领域取消了对少数种族和妇女提供特殊照顾的政策 (肯定性行动) , 加州大学通过其社区学院合作中心以及学业进步项目实施了新的计划以增加社区学院学生 (大部分都是有色族裔) 向高一级大学的转学率。另外, 在德州、佛罗里达还制定政策从成绩差的高中录取更多的学生。二是直接投资一些项目以拓展大学的研究。如加州2004年通过的71号提案, 在未来10年里将为加州的干细胞研究资助3亿美元。三是把基金与特定的目标联系起来。例如, 根据加州协定 (2004) , 该州提供基金给高等教育, 以换取其承诺不增加学费并满足该州的需求, 如培训数学与科学教师在公立中小学任教、加强针对社区的服务计划等。此外还有对于服务学习的基金支持以及把参与社区服务作为评估学校内容的有关地方规定, 等等。美国《高等教育再授权法案》还把大学与社区的合作列为考查大学的一个标准, 这无疑为高校和社区间的互动提供了法律支持。

(二)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和社区教育之间的融合互动。

为推动社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融合, 美国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在社区和学校的互动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已有500多所大学校长签署了“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的校长宣言”, 承诺将履行高等教育服务于大众的使命。与此同时, 联邦政府的社区援助与合作中心每年提供7百万美元资金支持大学社区服务中心的建立和发展, 大学的社区合作中心宗旨是帮助社区解决问题。目前已经发展了100多个合作中心。由于该中心能协调多方的力量, 因此, 成为大学与社区合作的重要力量。

(三) 美国的社区教育全面并且多样化, 拥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化的队伍。

在美国, 社区教育既是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 又是讲究效益、相当有序的。这就要归功于一些专门的机构与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对于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前面已有介绍, 再如纽约、芝加哥类的大城市, 都设有若干所区学院, 如何实施高效的管理就又成为一个问题。他们的做法是联合为一所城市大学 (city university) , 城市大学总部设于其中一所社区学院内, 人员非常精干, 并不直接干预各学院的人、财、物管理, 而把协调教育需求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职责, 避免了在多样、多变、多层次的社区教育需求面前出现有的事大家抢着干而浪费资源, 或者有的事没人干而不能满足社区需要的现象。美国的社区教育已经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他们热爱社区教育事业, 熟悉社区教育的特点和基本规律, 善于挖掘社区教育资源, 捕捉社区教育需求, 长于组织各种社区教育活动。20世纪60年代, 正是美国社区学院迅速发展时期, 当时, 有10余所处于领导地位的大学如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等, 以及许多州立学院承担起了为社区学院培养行政领导人和师资的任务, 设置了相应的专业和硕士、博士学位, 对于建设—支高素质的社区教育专门队伍起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 美国高等教育和社区教育之间的互动有着很好的资金支持。

美国的社区基金会是联结社区和学校的重要资金支持体系。美国的社区基金会的经费来源和运作方式都有很明确的章程。基金会主要以三种经费来运作:行政经费、对外奖助经费及永久基金。在基金设置上, 共同基金是由个人捐赠及其他来源累积而成, 由基金会的奖助委员会根据目前社区的需求来决定使用的方式。信托基金是每一笔信托基金采取个别管理, 根据捐赠者的兴趣所在, 由奖助委员会来调配运用。指示用途基金是提供给想要积极参与的捐赠者之选择, 让捐赠者可以在符合基金会宗旨的前提下, 建议或共同规划捐款使用的方向和方式。特定领域基金主要是为了捐款金额较小, 但希望指定用途的捐赠者所设计。通过以上机制进入社区基金会的捐款,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区和学校的双方意愿, 有利于学校和社区在资金面的融合。社区基金会在章程中明确规定董事的任期, 有任期的限制可让社区基金会持续发掘社区中不同的、新兴的领导人才。同时, 章程中也会设定机制, 不在同一时期更换多数董事, 以确保推展工作的延续性。多数社区基金会设有不同功能的委员会, 如执行委员会、奖助委员会、专业领域委员会等。为了提高社区的参与、广征公信力, 不同社区依本身的特殊需求, 创造出不同协助治理的机制:有些社区基金会邀请社区民众列席董事会, 有机会表达意见但不参与投票;有些则建立外围治理机制, 邀请卸任董事提供咨询。

(五) 社区各界和民众的积极参与, 也

是促进美国高等教育和社区教育之间良好互动的一大动力。社区教育如果没有各界、各阶层人士的积极参与, 也就失去了存在、发展的基础。尽管社区教育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可是, 从“自然形式”发展到“自觉形式”, 总还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美国没有经历长时期的封建社会, 受陈旧的教育传统的束缚较少, 社区教育观念较易为大家接受, 即使如此, 社区教育的发展亦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从美国的经验看, 社会知名人士、政府领导人的推动、社区教育观念的广泛宣传, 以及社区教育成功典型的示范作用都推进了这一事业的发展。

三、启发与建议

(一) 我们应当建立更完善的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体系。

首先, 从国外先进经验来看, 大规模的社区教育不利于知识的深入及普及。应将社区界定为居民委员会辖区, 也就是说, 在每一个居民委员会都应建立属于自己的社区教育体系, 当然, 这一体系中, 社区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互动形式可以根据本社区的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其次, 办任何一项事业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高等教育和社区教育之间要很好的融合互动, 建立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都需要资金的投入, 国家政府应当是社区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者, 但目前, 教育经费十分紧张, 几乎都用于传统教育, 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 要国家拿出大量资金资助, 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社区教育还必须依靠高校和社区的力量来创办。第三, 由于社区教育是以居民委员会辖区为单位, 因此, 每一个市辖区都会存在大大小小的很多社区教育, 这么多的社区教育, 办学场所和教师从何而来?由于资金的有限性, 我们的社区教育不可能像传统教育或者国外那样有固定的办学场所和教师, 利用空暇教室上课, 提供教室的学校可对社区教育的出资适当减少。因此, 在这一环节, 高校方面就需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为这一互动提供更多支持, 同时社区负责人也应发挥自己社区的力量, 联系辖区内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知识的离退休人员、教师、大学学生、医生组成讲师团体, 轮流执教, 这将与高校提供的支持相辅相成。第四,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 都应有其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和社区教育在互动过程中, 为学习者提供他们需要的教育的同时, 也应该有相应有效的评价体系, 这样更能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和效果。

(二) 高等教育和社区教育之间的互动合作应当多元化。

因为这一互动的目的就是为全社会提供学习机会和平台, 针对的人群非常多样化, 因而只有提供多种学习形式, 才能真正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从而使这一互动良性循环下去。

四、小结

与美国相比, 我国高等教育和社区教育之间的融合起步较晚,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都处于探索阶段, 在总体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应在建立并完善这一系统的立法和规则, 从法律的层面来保障, 并加大国家和社会各个阶层的资金投入, 积极探索合作模式, 争取多方支持;同时, 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使这一互动形成一种可操作的长效运作机制。

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互动的特点及其经验, 并对于我们发展社区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区教育,经验

参考文献

[1]、梁艳萍; 黄大乾; 美国大学教育与社区教育之融合——来自美国普渡大学的经验及启示, 纪念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30年大会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  2008 年

[2]、沈光辉, 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推进措施研究《, 继续教育》2008年第1期

[3]、Initiative for a Competitive Inner City and CEOs for Cities, Leverag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Urban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An Action Agenda [R].Boston, MA:ICIC and CEOs for Cities ,  2002

[4]、利用各种资源发展社区教育 王铁军中国远程教育, 2007 (4) .

[5]、史秋衡, 宁斌1 美国社区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结构及设计思想[J ].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8) .

社区融合教育 篇8

城乡从对立反差走向融合发展, 是人类聚居系统自组织的必然结果。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乡村会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诸方面的转型与重构。此时, 乡村虽仍具有人口与聚落密度较低的景观特征, 但农业已不再是乡村的支撑产业, 而是在地域空间中占比最大、赋予乡村系统特性的基本产业类型。已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国家, 例如法国, 农业生产的增加值只占到全国生产总值的2%, 农业用地却占到国土面积的55%。乡村与城市在行政上享有平级关系, 不论超百万人口的巴黎, 还是分布于乡村地区不足百余人的居民点均称为“市镇”。在高城市化率下, 仍有相当比例的国民居住于这些乡间“市镇”。如在巴黎大区的欧尔芬市, 共有300多户, 900多人, 仅有6户从事农业耕作。与此同时, 即使耕地保有量富足, 可推行现代化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模式, 乡村经济仍需要第二、三产业的支撑。例如2001年多伦多注册农场平均有1516亩的农田, 但是农户的纯收入只能达到多伦多都市区平均家庭收入的59%。乡村产业的非农化和多元化成为必然。

因而, 乡村地区可以定义为以农业用地为主要空间构成, 与城市相区别的低密度人类聚居地域空间。那些分布于乡村地区的, 与城市进行频繁物质能量交换的聚落, 与传统村落在主导产业、居民职业构成和聚落形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受到城乡互动发展的剧烈影响, 可称之为“城乡融合型社区”。

2 城乡融合型社区的发展特征

城乡融合型社区是传统村落受到城市发展影响进行自组织演化的结果。由于受到“竞争—协同”动力机制的作用, 不可避免的有如下发展趋势。

2.1 社区内部要素之间, 社区之间存在非平衡发展现象

社区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独特性, 才能从外界争取更多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和消费人群, 获得发展可能, 这导致了城乡融合型社区内部要素之间, 社区之间显著的差异化发展。

2.1.1 社区类型极为丰富

城乡融合型社区依据主导产业性质, 可分为旅游业驱动型、工业驱动型和商贸驱动型三个基本类型, 而其子类型的丰富度极大地超过了以往乡村聚落系统各演化阶段, 如旅游业驱动型又有乡土文化体验型、绿色交通驿站型、生态农业园区型、郊野休闲度假型和都市文化渗透型等多种形式。

2.1.2 社区形态结构差异明显

首先, 社区规模差异变大。在自组织演化中, 处于竞争优势的聚落会对周边聚落的发展产生抑制性, 使自身不断扩张, 发育为中心村或小城镇, 而周边聚落发展缓慢甚至空废衰退, 由此导致了社区规模分化。其次, 因主导产业的形成, 以及产业结构复杂化, 导致了社区在用地类型、各类用地构成和空间结构的显著区别。

2.1.3 社区人口构成及职业构成复杂

社区产业结构从单一农业转变为多元产业结构, 居民职业也随之产生分化, 并以非农人口为主。如“浙江近代典型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对浙江专业市场型村落进行抽样调查, 样本村落的非农人口比例已高达86%~95%。除此外, 社区因产业发展需要而吸纳了大量外来劳动力。如西安长安区滦镇上王村外来从事经营农家乐的人员就达到了130户, 占到总经营户数的48.15%。在旺季时, 更可提供300~500个临时就业岗位。社区人口构成、职业构成复杂化, 是社区系统要素增加, 并呈非平衡发展的表现, 意味着系统有序度提高, 社区生产效率增加。

2.2 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社区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剧

社区间的差异化发展, 也使得社区自身无法在系统中保持自给自足的孤立状态, 城乡之间、社区之间、社区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剧。

2.2.1 城乡互动频繁

城市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已相当明显, 城乡融合型社区有赖于城市充裕资金、先进管理方式、高科技术和消费人群的持续支持。城市企业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社区建设成为趋势, 如社区的生产经营形式, 已包括了“企业+农户”、“企业+社区+农户”、“企业制模式”、“政府+企业+农户”等多种模式。

2.2.2 社区之间形成紧密的社会经济网络

不同的社区之间会产生衍生促进、相似竞争或相异排斥等相干作用, 逐渐形成了紧密的社会经济网络。工业型与商贸型城乡融合型社区具有十分明显的相互衍生作用。例如, 原先工业并不发达的义乌市在小商品市场形成后, 直接促生了周边区县160个生产百货的工业型村落。商品生产及交易活动又带来服务业的就业需求, 如物流运输业、酒店餐饮业、娱乐休闲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推动了周边村落向商贸业驱动型社区转型, 甚至发育为小城镇。

2.2.3 社区内部三产联动现象明显

三产联动发展是城乡融合型社区的主要经济特征。例如,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2005年利用工业积累的原始资本建立了“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同时带动了旅游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 使三产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发展关系。又如, 高春凤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北京市平谷镇东鹿角村三个产业的关联系数, 如以第三产业为参考数列, 与一产、二产的关联系数为0.9578、0.5803, 三产之间已出现高度关联。

3 城乡融合型社区的类型

主导产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区的形态结构, 结合国内现有城乡融合型社区实例, 本文将其分为旅游业驱动型、工业驱动型和商贸业驱动型3个基本类型和9个子类。

3.1 旅游业驱动型

以乡村独特的景观和农业活动为吸引, 着力发展娱乐观光、民俗体验、农事参与等第三产业, 是城乡融合型社区的主要类型。

3.1.1 乡土文化体验型

该类社区一般富于人文历史资源, 往往由古村、古镇发展而来, 以展示传统村落空间、地域性的农耕文化、乡土风俗为主, 并提供餐饮、食宿等附属设施。例如, 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座落于昭陵下, 全村共260人, 320亩耕地。2007年, 袁家村建立了一座占地110亩的关中印象体验地, 通过老建筑移建, 再现了关中古镇风貌。村内主街分布药坊、醪糟坊、豆腐坊、面坊等作坊, 供游人品游。同时, 将传统技艺与都市生活相结合, 如开设销售自酿“女儿红”的酒吧 (见图1) 。

3.1.2 绿色交通驿站型

该类社区位于风景区或乡村绿道周边, 为在绿道中步行、慢跑、自行车越野和游憩的居民提供物资补给、餐饮和休憩的场所, 成为绿色交通的驿站。例如, 北京赵家台老村位于京西潭木石寺镇二级风景保护区内, 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 全村人口403人。2004多数村民搬迁至新村后, 老村被打造成风景区内的一个林中驿站, 为热爱探幽寻古的游人提供休息场所, 以及作为摄影、绘画写生, 甚至影视作品的取景点。

3.1.3 生态农业园区型

该类社区一般具有特色农业或科技资源, 建设集精品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科普教育及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例如,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的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总面积4647亩, 以“凤舞九州·花开四季”为主题形象, 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区、农业观光体验区、现代设施生产区和湿地生态涵养区四大功能分区。

3.1.4 郊野休闲度假型

该类社区依托自然乡野风景、地热温泉和生态空间等资源, 利用乡土建筑与自然景观, 开发休闲、娱乐、餐饮、农事体验和健身等项目, 包括度假村、乡村俱乐部和乡村公园等。

例如, 西安市长安区滦镇上王村的产业分布以农家乐为主, 果树种植业为辅。农家乐经营户已达到141家, 占总户数99.3%。现上王村实施了生态园的建设工程, 设有休闲娱乐区、种养殖区、深加工区, 游客可进行参观游览, 体验垂钓、烧烤、水果采摘的乐趣。

3.1.5 都市文化渗透型

该类社区一般位于大城市边缘区, 富于自然人文历史资源, 往往有城市居民、艺术家和国际友人的入住, 具有传统与时尚、乡野与都市、地域与国际相融合的文化特征。如长城脚下著名的国际文化村北京市慕田峪村, 有着400多年悠久历史。目前有美国、丹麦等12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在此落户, 大多从事艺术创作和经营餐饮旅游业。社区内著名的意式“小园餐厅”和11幢独栋房舍组成的别墅酒店, 均由村内小学旧址和老宅改造而成。

3.2 工业驱动型

该类社区多位于区位经济、交通优势明显的城市郊区或工业发展轴线上, 在城市工业的辐射带动影响下发展而来, 又可分为制造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两大类。

3.2.1 制造业驱动型

该类社区又可分为市场带动型、资源带动型和城镇带动型三个类型。市场带动型社区由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带动形成。资源带动型社区因依托当地独特资源, 形成特色工业。城镇带动型社区紧邻中心城镇, 凭借区位优势发展现代工业。例如,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三桥街办和平村紧邻西安西三环。1 9 9 5年建起了占地1平方公里的村办工业园, 2009年初被确定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园”, 入驻企业达158家, 涉及家具、新型建材和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 2011年产值过18亿元。

3.2.2 农产品加工型

该类社区周边一般会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村、专业市场、生态农业园等, 以农产品深加工业为支柱产业, 与周边的村落形成相关产业链。例如, 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北郎中村村域面积6500亩, 人口1500人, 是闻名全国的养猪专业村, 在1996年组建了北郎中农工贸集团, 相继建立起市级定点屠宰厂、肉食制品厂、面粉厂, 以及香油厂等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 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和观光休闲农业为主的都市农业。

3.3 商贸业驱动型

该类社区以商贸业为社区主导产业, 又可分为工业产品市场型和农副产品市场型两个子类。

3.3.1 工业产品市场型

该类社区一般具有规模化的专业市场, 以销售特定种类或相关工业产品为主要产业。例如, 浙江永康市古山镇市场村落群, 在古山镇有生产五金的传统, 并形成了五金专业市场, 由此催生了以古山村、前黄村、世雅村、大园东村为主的以经营五金原材料、辅助产品的商贸型村落群,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物流服务的经济链。

3.3.2 农副产品市场型

该类社区凭借特色农业资源, 以生产并销售特定种类或相关农副产品为主导产业。例如, 诸暨市长乐村珍珠专业市场村落共住户354户、人口1227人, 有1495亩水田, 200余亩水面。依托珍珠养殖业发展珍珠加工业和珍珠专业市场, 从珍珠养殖, 到加工、销售、科研, 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珍珠产业链, 2004年达到总产值1.2亿元。

4 城乡融合型社区的规划模式

城乡融合型社区的规划必须符合其形态结构的自组织规律, 具体表现为:第一, 居住用地占比缩小, 第二、三产业用地类型和用地量大幅增加, 已完全突破《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标准;第二, 不仅生产、生活用地分区明确, 生产用地同样因产业多元化而产生不同功能分区;第三, 因产业的集聚效应, 出现工业园、商务园、物流园和农业科技园等经济园区;第四, 形态上呈现集聚建设的动态发展过程, 从聚落内部的土地整理, 演变为土地资源打破多个聚落行政界线壁垒, 在聚落群内重新优化分配。

城乡融合型社区具有高度开放性, 规划不仅要解决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需求, 还需承担城市休闲娱乐教育等功能, 考虑外来人员和城市居民的多项需求。城乡融合型社区的规划模式应从社区功能和空间结构两方面进行重点把握。

4.1 功能分区

(1) 居住生活区:满足居民居住及生活的基本需求, 包括住宅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由一个或多个居住组团构成, 采用低层或多层建筑形式。

(2) 经济产业园区:满足居民生产活动和就业需求, 是社区内第二、三产业的生产用地, 根据社区类型, 以工业园、生态园、农副产品市场、度假园、民俗商业街、主题园等多种形式存在。该功能区是社区最重要的经济载体, 集中体现了城乡融合互动的特点, 具有对外服务功能, 游人可参与其中, 在社区各类用地中开放性最强。

(3) 农副产品生产区:社区内没有转化为第二、三产业, 以及不提供参观、采摘服务的农业用地, 由耕地、经济林地、鱼塘等构成, 向城区供应农副产品、新鲜果蔬、花卉苗木和禽肉水产等, 或者为社区第二、三产业提供生产原料。

4.2 总体布局

4.2.1 基本构成单元

能提供“生活—生产”完整功能的最小单元就是社区的基本构成单元, 对应于居住生活、产业园区和农副产品生产三个基本功能区, 可由“宅—园—田”三部分组成。“宅—园”有“分离”和“一体”两种形式, 如工业驱动型社区, 居住区和经济园区, 即“宅”与“园”完全分离, 而旅游业驱动型社区, 往往会利用民宅及其庭院, 提供娱乐、餐饮、休闲等服务, 属于“宅”、“园”一体的形式。而用于第一产业的基本农田则围绕“宅—园”周边布局。一个社区根据规模、经济发展程度, 以及外部环境条件, 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基本单元构成 (见图2) 。

4.2.2 簇群式布局模式

系统自组织的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这导致城乡融合型社区间的协同发展, 会逐渐形成聚落群, 具有动态发展演变的特征。例如,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从2001年开始陆续兼并了周边20个村落, 通过土地整理, 形成了“北部粮仓, 中部天堂, 南部钱庄”的总体格局。因此, 对城乡融合型社区的规划应具有动态适应性, 以满足社区经济发展的内生需求, 可以通过增加基本单元的方式, 不断扩张, 在总体布局上呈适度集中、簇群式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多个“宅—园”单元之间产生分工协作关系, 承担社区不同的生产生活功能。如乡土文化体验型社区就可以形成休闲娱乐、农业生态园、乡土文化体验等多个主题或功能各异的“宅—园”单元, 分布于耕地、林地、鱼塘等农业景观基质中 (见图3) 。

5 结语

综上所述, 城乡融合型社区有非平衡和协同发展的趋势, 因此必须建立动态规划观以满足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通过“基本单元”形成簇群式的布局模式, 可以满足社区日渐复杂的功能分区需求, 适应于社区的动态发展。同时, 我国幅员辽阔, 故而仍需要针对各地经济水平、地形地貌和社区类型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摘要:在城乡趋向融合发展时, 乡村内涵将发生转变, 那些分布于乡村地区的, 与城市进行频繁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聚落, 与传统村落在主导产业、居民职业构成和聚落形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有着鲜明的城乡融合特征, 可称之为“城乡融合型社区”。本文对城乡融合型社区的特征、类型、形态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乡融合型社区可行的规划模式。

社区融合教育 篇9

2001年, 我国启用了“教师教育”的概念, 从此我国逐渐将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发展纳入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网络研修社区是指以网络为基础进行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专业学习活动。在国外, 网络研修社区主要解决教师的职前培养问题。在我国, 为满足在职教师培训的需要, 特别是“国培计划”的持续实施, 网络研修社区主要服务于在职教师的培训。然而,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持续推进, 网络研修社区也逐渐渗透在校大学生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 到2020年, 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将实现“开发网络学习课程”以及“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攀升, 网络研修社区的发展会愈加完善。2015年1月,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中国网民数量达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中国手机网民数量达5.57亿,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其中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 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契机, 创新网络研修社区涵盖的内容和形式, 推动网络研修社区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网络学习的特点

1. 方便快捷

与线下学习相比, 互联网信息实时更新, 信息量巨大, 使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而且成本低。有60%的网民愿意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分享。有80.5%的网民使用搜索引擎查找各级各类信息, 其中70.3%的网民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与工作、学习相关的信息。人们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服务平台更新知识观念, 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网络研修平台的兴起, 旨在发挥高校专家和一线名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有效整合相关领域网络资源, 最大限度发挥学员参与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效用。

2. 交互合作

互联网构建了一种虚拟的生存环境。人们可以不受身份、地位、种族等因素的影响而畅所欲言, 同时也可以不受国家、地域的限制而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在公共聊天室、QQ群或是研修社区, 同一时间所有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人都可以自由加入讨论组进行研讨, 无需顾及人数、场地等问题, 也可结合自身实际自行选择何时退出。基于互联网的社会性交往与合作相对便捷、简单, 但同时不能忽视网络安全。

3. 内容丰富

互联网上有海量资讯。人们通过使用搜索引擎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迅速获取相关资讯的链接。在传统学习中, 人们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期刊、报刊或向权威人士请教获得相关信息。这些方式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成本较高, 且获得的信息量易受多重因素影响。传统学习付出多、回报少, 但获得的信息相对系统。相对而言, 网络学习获得的信息数量巨大, 但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有可能会耗费大量时间而无法获得核心资讯。虽然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各有利弊, 但互联网极为丰富的内容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4. 途径多样

人们基于网络的学习途径可有多种选择。例如, 人们可以使用普通网站, 也可以使用QQ、微博、微信, 同样可以使用专业网站、研修社区等。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随着在线教育的兴起, 政府和一些民营企业家投入了大量资金, 以公益或盈利的形式,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行业的人们建立了一大批教育性网站。

三、网络研修社区的实践路径

1. 操作界面简单易学

互联网的高普及率和网络学习的明显优势为未来网络研修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网络研修社区是未来在线培训的趋势, 但目前还未成主流,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部分研修教师不会使用。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的主要群体是年龄介于10—39岁的网民, 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比为31.5%, 而这一年龄阶段的网民即是常被人们称为“数字原生代”“数字土著”的“80后”“90后”人群。相反的是, 网络研修社区的对象包含了大量的“60后”“70后”。“60后”“70后”的网络应用技术并非十分娴熟, 有的甚至是一窍不通。另一方面, 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 数量达1.78亿。调查显示, 非网民不愿意上网的首要原因是不懂电脑/网络。因而, 网络研修社区在设计时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强力保障, 但其与用户的交互界面应设计越简单越好, 防止因用户感觉操作困难而影响自我效能感和研修效果。网络研修社区在各个板块的操作步骤、资料上传和作业提交程序方面应删繁就简。2014年5月,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的数据表明, 截至2013年12月, 农村网民使用手机的比例已达84.6%, 高出城镇5个百分点。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 如果网络研修社区可以多种终端 (比如手机媒体) 操作, 将会极大提高农村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积极性。

2. 专家团队动态引领

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因此专家团队可以由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一线名师组成。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地区在教育政策、教育理念、师资培训、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都会千差万别, 知名学者和一线名师对宏观和微观教育问题也会存在不同的视角。网络研修社区可以整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充分展示各家观点, 分享一线名师的教学经验, 以期支撑和引领各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调查表明, 最受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欢迎的是一线名师, 其次才是知名专家。因此, 网络研修社区应适当考虑一线名师在专家团队中所占的比例。专家团队不能数年一成不变, 应根据研修进度和研修教师需求热点的转换进行动态调整, 也可根据国家或是地方教育改革和人才储备的需要进行预见性调整。

3. 研修内容紧贴实际

网络研修社区应从研修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研修内容。参加过研修的教师认为研修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过于强调知识的专业化和理论性, 缺少与专家直接沟通的机会和培训后缺乏跟踪指导。网络研修社区可在其主页进行网络问卷调查, 直接收集研修教师的需求;也可安排专人或委托调查公司到各级各类学校实地调研和召开座谈会, 详尽掌握某一区域教师的实际需求。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目前共同关注的有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与运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只有扎实做好前期调研, 才能设计出符合研修教师需要的研修内容。另外, 研修教师比较关注“短、平、快”的研修内容, 容易忽视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之类的内容。因而, 研修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不仅要关注研修教师当前需要, 还要具有前瞻性。

4. 绩效评估简洁高效

网络研修社区通过案例反思、教学设计、教研论文、课件作品、课题研究、学习心得、研修计划和研修总结等多种形式对研修教师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阻碍在职教师参加培训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工作和学习的矛盾, 难以抽出时间。因而, 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应考虑研修教师的时间成本。尽量用较短的时间对研修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研修教师最喜欢的考核方式是课堂讨论参与率, 最不喜欢的考核方式是结业考试。相应地, 在设计研修绩效评估指标的时候, 网络研修社区要适当考虑研修教师的偏好, 用核心指标考核研修教师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丁月.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 2014, (5) .

社区融合教育 篇10

关键词:工业园区,社区,产城融合,社区建设

经济园区就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群集大量企业, 以产业群集聚或产业链耦合为基础, 吸纳生产要素集中投入从而形成区内经济增长乘数效应的一类经济组织。工业园区是经济园区的一种。是政府合理布局工业的一种方式, 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工业企业的集聚, 以发挥集聚效应。园区按产业集聚形成方式可分为政府组织型和自主组织型。一些经济开发区大都属于政府组织型的。这种类型的园区集中体现了强烈的政府意愿, 由政府及相关部门规划管理, 在资金、政策、人员等方面一般具有较大的优势。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司的一份最新数据表明, 目前我国已有各类开发区3837家。其中国务院批准的232家, 省级批准的1019家。市、县、镇的就数不胜数了。尽管有相当多的园区是不符合国家要求的, 但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工业园区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等方面的一种积极反馈, 或者说是对工业园区建设的一种期望。

当前, 陵口镇踏上了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航船, 迈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后期”阶段, 发展方式必须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园区是陵口镇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必须把园区建设和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相较之下, 刚刚起步的陵口创意新社区, 其园区建设正处在萌芽并快速发展阶段。根据镇江市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高新技术园区发展要求, 按照“一年成势、三年成型、五年成心”的建设序时, 陵口创意新社区将通过3年~5年时间, 力求打造一个“产业高端、科技领先、人才集聚、金融创新、产城融合”国内一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陵口创意新社区的“园区+社区”建设发展之路, 首要的必须明确以下路径。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发展是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指挥棒”

一份好的规划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什么是好的规划?苏州工业园给出了明确答案:一张规划图管了近二十年没有改变。我们的园区发展, 也要从拥有高质量的规划入手, 具体来讲:一是科学定目标。首先要体现超前的胆识, 把眼光放到十年、二十年之后, 站在苏南甚至全国角度, 认真分析本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态势和速度, 高标准、高规格设定发展方向和目标, 做到既有理性的适度超前但又不失压力和动力, 还要与城镇的长远发展相适应。二是执行讲规矩。要真正做到以规划统领建设和发展, 一张图纸管到底, 不允许在规划的落实过程中讲条件, 变相执行或者拒不执行, 更不允许擅自更改规划, 以确保项目建设、园区发展有序推进。三是修编重延续。好的规划应该注重延续性, 不能连年修编, 更不能边建边修编。当然, 对于因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 导致不便操作或难以执行的地方, 必须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 但调整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操作执行, 避免因规划问题导致经济波动、发展受阻或者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园区规划要体现大气魄。即:根据自身区位条件和外部发展机遇, 从全局的角度出发, 立足长远, 对园区进行科学、合理规划, 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充分发挥园区作为科技和经济发展重要载体的作用, 同时实现环境保护、合理用地和满足特殊项目用地需要的规划目标。

二、基础设施先行, 是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助推器”

国际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两种模式:一是先招商建厂, 根据生产的需要和扩展情况逐步解决交通、动力、供水等问题。另一种模式是从整个工业区发展全局出发, 按照总体建设规划的要求, 先投入主要力量建成一个完整的基础设施, 为园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瞄准一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的陵口创意新社区, 理所当然采取了后一种, 并且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更要同步发展各种社会服务设施, 使陵口创意新社区成为一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综合体, 即“产城融合”。这就要求基础设施要坚持大手笔。没有完善的硬件环境, 园区招商、企业扩张就不可能得到大的飞跃。虽然我们做不到像苏州工业园那样每年投入几百亿资金, 建设世界一流的良好硬件平台, 但完全可以在现在基础上加力度, 把一年提升一个档次缩短为半年上一层台阶。硬件上去了, 我们的招商就更有底气, 园区就更具潜力。一是基础要先行。当前, 各地呈现竞相发展态势, 表现最突出的就是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建设, 以园区优势争取招商优势。企业考察项目首先看的就是园区硬件环境, 招商机遇可能稍纵即逝, 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的园区建设慢不得、拖不得, 必须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 注重建设质量, 只有赶在项目进来之前把“巢”筑好筑漂亮, 才能吸引更多的“金凤凰”, 才能引来更大的投资项目。二是设施全配套。在推进园区开发的过程中, 物流仓储、污水处理、商务金融、信息平台、员工住宿等配套设施要同步高标准跟进, 卫生保洁、治安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要及时予以全覆盖。特别应该注意, 在加强设施配套的同时, 必须严控企业随意修建临街商铺、职工住房等非生产性设施, 从事与企业生产无关的其他经营行为, 真正把园区打造成为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经济活跃的集聚地。三是服务大提升。苏州工业园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集聚了人气、财气, 这是他们实现高速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近年来, 丹阳市花大力气整治经济发展环境, 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服务无止境, 要想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必须从政府层面着手, 在服务上做文章, 理顺体制、精简流程, 营造“亲商”环境, 让客商能够真正安心创业, 全心发展。

三、多元化的社区管理模式, 是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永动机”

在探索“园区+社区”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我们应考虑采取多种方式, 不断进行创新。一是创新园区社区治理结构。按照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要求, 切实整合好参与社区建设的多元化主体, 积极探索政府推动力、资源运作力、社区自治力和群众参与力“四力合一”的运作模式和治理结构, 实现社区公共事务分类管理、参与协作。二是创新利益协调机制。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是社区管理利益协调机制的一种实现形式, 但也还存在操作性不强、约束性不强等问题。一方面可从效果上考虑, 如制定“四位一体”评价考核体系和操作规范, 量化和测评“四位一体”运作情况;另一方面可从模式上考虑, 找到一个相对紧密的载体或组织来承接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既是社区管理的难点, 也将是社区管理的出彩点。三是创新园区社区公共服务发展模式。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企业的市场服务和社区居民互助服务, 这三种服务互补的“共生服务”。我们可以试想将社区视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经济组织, 也就是“社区型企业”, 政府拥有公共服务设施的“产权”, “经营权”则委托给企业。在重视政府导向作用的同时, 通过市场化运作, 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也就是说, 通过建立自治型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委托规范的非营利性组织管理和运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既节省资源, 具备较高的管理效率, 又能赢得社会效益, 以这种思路去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四是创新园区内居民自治的形式。认真研究解决影响居民自治的体制性障碍, 核心是如何真正实现议行分设。

社区融合教育 篇1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所中学30名在校生和2个居委会30名居民以及2家俱乐部参加健身30名成员, 并各自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了抽样调查。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统计分析法, 文献资料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90份, 回收90, 剔除无效量表2份, 有效回收率97.8%。对量表处理后显示:有22.2% (20人) 为良好, 处于好的有40% (36人) 。

由此可见, 有关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问题是对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以及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为了逐步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是发展体育事业重要的途径之一。

3、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因素

3.1、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尽管现今在学校中体育相对比以往受重视度逐渐的上升, 但是还是离不开社区体育建立的铺垫, 所以在目标和宗旨上,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 都是为了发展群众体育运动, 不断增强人民的体质, 两者是一致的、共同的。任何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 都是社区成员。学生作为个体, 不但要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 而且要参加校外的体育活动。学生通过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可以弥补在学校体育运动中的不足。这样, 既可加强学校和社会、家庭的相互联系, 树立起教育社会一体化的观念, 有助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尊师重教新风气的形成, 使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更加贴近。而且, 社区体育的开展有助于在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知识、信息的同时, 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社区体育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首先, 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意识。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多样, 灵活多变, 生动有趣, 自我选择性强, 符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为学生提供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在学校体育过程中学到的体育基本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机会。

其次, 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 学生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自愿选择活动内容的形式, 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产生心理上的满足。

3.2、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认识

3.2.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发展, 能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

目前, 大多学校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特别是在节假日几乎空闲。这与大多社区没有运动场馆形成反差。同时, 学校基本都配有专职体育教师, 他们能够很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技术服务。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发展, 一方面满足了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需求, 另一方面向社区收取一定的费用, 对学校的体育经费积累也有实际的意义。

3.2.2、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发展, 促进了学校体育科研和改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便于进一步收集, 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同时,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发展, 使学校体育改革更加明确了方向, 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实际和个人的需要而学校体育科研和改革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人民。

3.2.3、筹集资金, 加强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人才引进

针对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不足, 专业体育指导员人员缺乏等问题, 一方面, 政府部门要加大社区体育资金投入, 对社区体育产业大发展要放宽政策, 提供便利。另一方面, 社区居民要自主筹集, 发动群众, 提高认识, 视社区体育建设为利己利民, 造福后代的大事。同时, 学校要负责培养专门从事社区体育指导的高级人才, 社区要注重人才的积极引进。

3.2.4、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

针对目前社区居民体育能力比较薄弱的特点, 学校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人力资源的优势, 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开办培训班时, 要按照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如老年人适合太极拳, 中、青年男子适合篮球、足球、武术, 中、青年女子适合健美操, 少年适合体操、武术等。

3.3、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展开以及实践效果

学校与社区密切合作, 扎扎实实开展每一项活动, 并在系列活动中, 不断提高认识和策划实施的能力,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首先, 进一步密切了社区关系, 扩展了学校的开放程度。以体育为纽带, 以体育活动为载体, 促进学校向社区的全面融合。明显地表现为:学校社区联系经常化, 互动频率远远高于过去。三个层面的互动, 学校与街道居委会, 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社区体育俱乐部, 学校体育教研室与学生家庭, 不同层面互动, 为社区组织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和教育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其次, 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社区、家庭体育一体化和全民健身的开展, 不同人群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均较过去有大幅的提高。而且健身与健心并举, 为建设和谐社会、文明社区发挥了体育育人的特殊功能。体育活动的相互交流, 绝非是单纯的竞技, 团结、合作、追求卓越、相互帮助、热爱生命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对人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减少了家庭、邻里、楼群之间的各类纠纷, 社区、楼组氛围日趋和谐。最后, 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社区的影响力。与社区比较而言, 学校作为这项课题的主要实施者, 付出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社区从不同的层面上感受到了这种付出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 因而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更加支持, 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社区居民和学生家长也在一系列活动中, 认识、了解、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 学校的亲和力明显增强。学校、社区、家庭体育的一体化, 也使三者逐渐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教育共同体。

4、推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措施建议

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背景下,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实践, 具有强烈而又鲜明的时代性。学校体育走向社区, 社区体育引入学校, 重新构建体育新文化, 提升学校体育的地位。从学校来看, 体育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广泛性和群众性, 发挥体育的优势, 构筑回归社区的有效通道, 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 “学校与社区融合互动”的重要一环, 是现代学校建设的当然选择。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互交织, 社区体育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并存的必然。发挥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作用, 以群众体育活动场所为实习基地, 弥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不足, 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素质。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是发展群众体育的重要条件。

5、研究启示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主体的多样性、覆盖的广泛性、活动的有效性、文化的渗透性。体现了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原则, 从学生到社区各类人群都在它的服务范围内, 为各类人群的体育健身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和时空的保证。

学校与社区的文化的渗透性它是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框架内, 以体育资源的融合互动为载体, 实现学校回归社区的探索性实践。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是以社区、家庭、学校一体化体育理论为指导思想, 同时又以此为基础而拓展的一项创新性实践。

参考文献

[1]沈建华, 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体育发展研究[M].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2.[1]沈建华, 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体育发展研究[M].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2.

上一篇:螺旋式教学模式下一篇:企业会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