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共4篇)
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 篇1
相对于正常的学生来说, 听障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比较弱的, 由于他们的听觉受到影响, 教师不能采用传统讲授教学的方式。因此, 为了让这样的特殊群体能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对于他们的语文教学, 教师就应该想办法将抽象的事情具体化, 帮助他们理解和学习。而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知识的最好方式就是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将知识进行生活化的转换, 以提高学生的适应经验与适应能力, 总的来说就是要充分利用生活场景。
一、听障学生生活化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智力发育缓慢、听觉困难等情况, 进行生活化的语文教育。具体的做法是,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如毛巾、牙刷、桌子、床等生活中的实物, 将学生带到这样的场景中去观察感受这些事物,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加深学生的映像。对于听障学生, 教师应该辅以丰富的手语帮助他们理解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妈妈教我刷鞋》时, 先让学生认识“刷、鞋”两个字, 并配以“刷子”和“鞋子”的图片。
在对听障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时,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观察图片之外, 还可让学生去观察鞋子, 再通过一个视频播放刷鞋子的过程。如果条件允许,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际体验, 如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 选一名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 然后教师给他们肥皂、水、脸盆, 让学生按照视频所指导的步骤进行刷鞋任务, 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出色地完成“刷鞋子”。
很多教师认为, 这样有难度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但其实只要大胆地引导学生去实践、去尝试, 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完成这一项任务。而且整个课堂气氛很热烈, 学生对于这种“刷鞋子”的新鲜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于听障学生的语文教育, 与普通语文教育的一个差别就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语文教学中的生活技能, 理解某一个生活常识。这样就需要教师“寓教于乐”, 让学生离开抽象的事物概念, 回到生活实际中来。
二、接触生活环境, 充分利用生活环境
充分利用生活环境是指将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事物与教学相结合。我们都知道, 比起普通的儿童来说, 听障学生对于理解抽象的概念十分困难。比如说“中秋节”这样的节日, 他们能够通过学习认识月亮、兔子、月饼这些生活中存在的事物, 但是却很难理解“中秋节”这样的抽象概念。由此, 教师要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中秋节要设定在八月十五?而这可以通过让学生看一下四季的图片, 让学生知道, 八月十五是秋天的季节, 所以被称为“中秋节”。
此外,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解中秋节的场景。由于吃月饼、赏月这些行为都是学生在中秋节这样一个节日环境中可以感受到的, 因而教师在讲解时, 只要辅助以多媒体, 如图片、视频等, 就能够帮助学生去回忆中秋节的场景。
再比如教学关于“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时, 学生理解起来也是比较困难的, 教师可以利用教室这个环境帮助学生去理解。比如我会将“东西南北”四个字贴在教室的四个角落, 让学生反复识记, 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让学生分辨“东西南北”的概念, 提高他们辨别方向的能力。
三、设计生活小游戏
除了让学生接触生活场景之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小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感知抽象的知识。比如在教学《元旦》时, 我在教室里布置了元旦节的场景, 让学生在春节的气氛中学习这一篇课文。在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元旦时吃什么和做什么, 还可以让学生讲讲元旦那天爸爸妈妈在家都做什么, 他们会带着自己去做什么。如果仅仅是告诉学生这个节日的传统习俗, 这就是一个技能传授的课, 而不是一堂生活化的语文课。
又如教学《买菜》时, 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菜场的环境, 让学生说一说“我要买什么和什么”或者“我喜欢吃什么和什么”。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时, 学生在“玩中学”也能够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再如性别问题, 有些学生可能很难理解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区别, 教师就可以组织“找朋友”的小游戏, 再通过生活中男厕所和女厕所以及男浴室和女浴室之间的区别来让学生初步感知男女的不同。对于听障学生来说, 教师更应该采用这样的方式将学生带到生活场景当中。
总之,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观可感的事物, 让听障学生直观感受到事物的差别, 从而理解教学的内容。而生活化的教学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将知识放置于场景之中, 让学生去直接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
摘要:对于听障学生的教学, 应该紧贴生活, 在教学中要将抽象的事物实际化, 从而促进听障学生的学习理解。本文以此为导向, 从对听障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出发, 总结了相关的教学实践经验, 希望能提升听障学生语文教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听障学生,生活化,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杨梅.关于生态课程观融入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 2009 (07) .
[2]郑富兴, 姜勇.面向生活的新课改与完整性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04) .
[3]郭洪海.浅谈智障学生字形教学新举措[J].小学科学 (教师) , 2010 (02) .
[4]黄艳萍.引导智障儿童生活化识字的策略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 2009 (Z1) .
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 篇2
关键词:听力障碍;留守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52-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农民工外出打工人数不断增加,留守儿童数量剧增,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乡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而听力障碍留守学生是这些群体中的特殊的弱势的群体,他们由于本身的缺陷加上亲情及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出现了各种心里及行为障碍,如违反纪律频繁,行为粗暴、打架,攻击性、反抗性强;猜疑狭隘与嫉妒、怯懦与自卑、偷盗和说谎、逃学离家出走等等。
留守听力障碍孩子的教育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外出务工农民的根本利益,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些不良心理问题和行为直接影响到了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关系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特殊教育学校如何做好听力障碍留守学生心里及行为问题的对策呢?
一、建立结对帮扶听力障碍留守学生制度
学校成立结对帮扶听力障碍留守学生领导小组,制定建立结对帮扶听力障碍留守学生制度。确立重点帮扶有心里及行为问题的学生,对有心里及行为问题的严重的学生配备帮扶教师。要求帮扶教师要做好帮扶教育计划,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听力障碍留守学生守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听力障碍留守学生成长日记,培养优秀教师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帮助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二、建立教师与听力障碍留守学生的沟通交流制度
学校制定与听障留守学生的沟通交流制度。每位帮扶教师要做好沟通方案,要求班主任和帮扶教师每星期与帮助学生谈心一次,了解其思想动向。详细填好记录卡,对个别有严重心里问题及不良行为学生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手工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三、制定对留守听障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学校制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听力障碍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聘请有关的心里专家到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校医每周要上一节青春期健康保健课,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成立家长学校以家校合作为纽带,加强亲情联系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家长学校。家校联起手来,对听障留守学生学进行教育,学校开办家长学校,有针对性的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系列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对教育的正确认识。每学期分别召开学生家长会,让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摒弃“送到学校就不管”的思想。召开“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为主题的中高年级学生家长会,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样的家长会学校每年都开办几期,效果都非常好,家长们受到了启发和教育,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各年级班主任更是不定期的召开各班的家长会,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及时和家长沟通。
同时建立家校联系卡。 一张小小的联系卡,随时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情况,每周班主任老师和帮扶教师就会把学生本周的表现记录下来,发信息给在外打工留守学生的父母看,同时给学生把自己的要求和想说的话发短信给家长,加强亲情的联系。
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 篇3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于社会主义主导价值思想、共同价值理想、核心价值精神、基本价值标准的全面系统的表达,从整体上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道路提供了理论根基,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石”[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价值认同系统,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动力源泉、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神支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构成的内在联系的价值体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就其性质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听障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通过对听障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育听障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树立牢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听障大学生大学阶段教育的本质规定和必然追求。听障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多样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大学校园历来是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活跃的场所,听障大学生在这种大环境下必然会受到影响。只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才能有效地引导听障大学生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处理各种矛盾。对听障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听障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确保听障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养和丰富科学思维方法。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引导听障大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听障大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引导听障大学生认识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自觉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把个人的追求与全体人民的追求统一起来,把个人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统一。通过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引导听障大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帮助听障大学生树立是非、荣辱观。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需求
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包括良好的自我意识、较好的社会功能、健康的应对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听障大学生思想的形成以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高尚的思想对心理健康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听障大学生心理与行为养成要依靠正确的思想为主导,以保证方向性、自觉性和有效性。心理素质的发展以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以一定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为主导。听障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法治观对于健康的心理有重要作用。所以,要提高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提高听障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最根本的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有决定作用的部分,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体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和符合人民大众的观念需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将时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相承接,反映了社会和人类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核心,决定听障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驱动听障大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只有加强听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才能帮助听障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听障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听障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和创新精神、培育听障大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促进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发展,从而自觉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听障大学生把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对社会发展和听障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保障
听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虽然在教育主、客体之间展开,但不单纯是主、客体之间的事,其他因素会对教育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作为规范教育主、客体地位的组织过程和组织机构,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
听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组织机构的工作思路应当是“全员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部门侧重于理论教育,学生工作部门与共青团系统侧重于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专业课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听障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学校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在各自的岗位上通过对听障大学生的贴心服务,以身示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宣传部门通过校园舆论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出校内外实践中出现的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保障
听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制度,就是高校为了调节、规范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听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中的行为而制定的措施和工作指南。加强听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制度体系”[2]。听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需要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用科学的制度管人、用合理的规范管事,人们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整个工作才能有效运行,为听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高校要制定和完善学校和院系层面党政联席的基本制度,明确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职责,使教育工作的基本程序制度化。要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方法,以调动学校全体人员参与听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要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为听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提供保障,更多地依靠制度、政策调控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听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保障
高校应该进一步提高对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积极采取措施,建设专业化、职业化、全方位的德育队伍,为当代听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队伍保障。
高校要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听障大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把服务学生的工作做好,为听障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作用,引导专业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德育功能,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对听障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各项管理工作要着眼教育,从严要求,主义方法,成为重要的教育途径;学校各项服务工作都应与听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相衔接,全体服务人员要热爱本职工作,以身作则,优质服务,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激励和教育。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保障
高校的文化氛围深刻影响听障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也深刻影响听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推进听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需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听障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更多地浸润在校园环境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直接促进听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要求渗透在教学、校园文化、校园环境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为听障大学生创造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高校在校园建设中坚持校园环境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听障大学生的美好情操。高校可以开展富有时代特征、符合听障大学生发展特点的社团活动、书画摄影展、文艺汇演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听障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听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摘要:对听障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解决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听障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不稳定性和教育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促进听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唐凯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科学体系,光明日报,2008-9-23.
浅议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 篇4
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学者柯克 (Kirk, 1983) 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动作或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 偏离一般或常态儿童, 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 而这样偏离的情形, 得靠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 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 才可发展其最大潜能程度。
学前教育指的是0—6、7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这个时期的音乐教育尤为重要, 其重要性表现为:1.有利于尽早填补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2.有利于改变和优化特殊儿童的大脑结构;3.有利于正确引导和提高特殊儿童的形象思维;4.有利于保护和促进特殊儿童心理活动的正常发展。
二、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学习语言和发展认知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听觉障碍也称为听力残疾, 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听觉困难, 听不到或是听不清环境及言语声音。儿童正处于听觉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听力障碍严重的损害了儿童的语言功能, 影响了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发展, 导致许多听障儿童的心理发育不完善, 常出现自闭、内向等性格缺陷。需要注意的是, 听障不完全等于聋哑, 听障儿童是可以通过助听器去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的, 也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去练习发声和正常交流的, 这些儿童更需要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不少听障儿童在学龄阶段虽然进入正常小学, 但在二、三年级以后成绩不断下滑, 不能达到学校的教学要求, 最后父母还是选择了聋哑学校, 造成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外, 更重要的是这些听障儿童在学前阶段, 其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等抽象的思维能力方面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发展, 因此, 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升高, 知识层面的学习越来越抽象, 他们无法理解, 加上个人身体和心理的缺陷, 导致成绩直线下滑。因此, 听障儿童的教育应该比一般正常儿童的教育更早, 而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开发儿童的大脑发育, 刺激和训练其听觉、语言表达和认知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如果错过了某方面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会对儿童的康复造成很大的困难。
三、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
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教育, 这听起来好像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事实上, 虽然他们不能完全获取和理解音乐,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音乐元素对他们进行音乐启蒙教学和训练。例如:一般的儿童早期教育, 教师会选择歌唱、韵律和欣赏等手段对其进行启蒙教育, 但这些看似很简单的音乐活动对听障儿童来说却是很困难的。换个角度看, 要让听障儿童开口歌唱或许很难, 但只要方法适当, 韵律活动、倾听感受音乐、音乐欣赏等活动还是可以应用到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启蒙教育中的。
(一) 韵律活动。一般的儿童进行韵律活动是训练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 而在听障儿童的音乐教育中, 韵律活动是为了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和听辨能力。孩子可以通过助听器去听辨节奏的变化, 在音节数量、音型、强弱、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变化中, 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听辨能力, 培养其良好的节奏感, 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孩子对身边声音的捕捉能力, 并快速地反应出来, 同时也可促进大脑的发育。
(二) 倾听感受音乐。倾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听障儿童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教师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教学, 播放不同的音乐片段, 让孩子告诉老师听到了什么。音乐可以是动物的叫声、乐器的演奏声, 也可以是儿歌。通过这样的游戏教育形式, 孩子会知道声音有大小、强弱、长短等差别, 能够寓教于乐。
(三) 音乐欣赏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聆听不同的节奏、情绪的音乐来感受音乐的内涵。这时, 教师要注意音乐的选择, 教师需要选择一些结构简单、节奏明显、易于理解的音乐, 还可以带领孩子编排音乐剧, 使其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体验音乐的结构, 建立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
四、小结
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是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进行学前音乐教育帮助孩子感受环境、生活和音乐的美。但需要注意的是, 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孩子, 不要把学前音乐教育活动变成机械的康复训练。
摘要:特殊音乐教育是音乐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又是特殊音乐教育的一个主要分支, 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但由于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很多音乐教育者都对特殊音乐教育避而远之, 导致特殊音乐教育教师匮乏。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特殊音乐教育中的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让更多的音乐教育从业者关注特殊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 从而普及我国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 满足不同学生的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关键词:听障儿童,学前,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刀维洁.听障儿童康复教学教法[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推荐阅读:
国学与现代教育的融合07-18
音乐教育与美学的融合06-22
人文教育与高中地理课堂的融合论文02-02
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12-06
社区融合教育09-21
文化融合教育09-23
融合教育理念01-11
专业课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途径探索06-26
融合教育与现代教育11-12
学前教育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