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融合教育概述

2024-09-28

学前融合教育概述(精选6篇)

学前融合教育概述 篇1

摘要:普通学校教师对学龄融合教育的态度主要与相关人员的认识、教学管理、普通教师自身和开展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一些辅助条件有很大的关系。为了使教师转变对融合教育的态度, 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配合、理解和支持融合教育, 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也需要加强普通教师自身的专业培训和弥补融合教育辅助条件的不足, 上述问题的切实解决是融合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长久之计。

关键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普通教育

0 引言

学龄融合教育是指让有特殊需要的学龄儿童进入普通教育学校, 与其他的正常儿童共同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形式。其理念强调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其核心是公平, 即为公正、平等。所有的人都处于同等的地位, 任何人都不应该受到歧视和排斥, 特殊儿童应当享有与正常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普通学校应当接纳特殊儿童, 并为其提供同等的教育教学服务。

学龄融合教育, 是一种渗透着人文精神和运用高科技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形式, 是对整个教育目标和教育功能的深刻反思, 是对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定位的调整, 同时也是对普通学校教师的一种挑战。普通学校教师作为教育的参与者之一, 学龄融合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态度, 这是融合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同时也是推进融合教育的努力方向。

1 影响普通学校教师对学龄融合教育态度的主要因素

1.1 相关人员对融合教育的认识问题

学龄融合教育, 老师只是参与者之一, 要顺利实施教育教学还需要领导、其他同事、特殊儿童家长和学生对融合教育工作的重视、理解与支持。学龄融合教育, 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 特殊儿童不是只能永远在特殊教育学校或者机构里面, 针对有能力适合普通学校教育的特殊儿童, 学校的大门应该为他们敞开。然而, 相关人员对融合教育却存在误解或偏见: (1) 认为特殊儿童的教育与普通学校没有什么关系, 特殊儿童的教育是特殊学校的事情。 (2) 认为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没有什么意义, 特殊儿童各方面能力极差, 再怎么教育也不会有进步, 现在连普教都没有做好, 还搞什么特教, 不如把这个精力用来培养尖子生、高材生, 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3) 认为普通学校教育特殊儿童不具备条件, 缺乏基本的设施设备。 (4) 对普通学校教育特殊儿童持怀疑或否定态度, 认为会降低学校升学率。

1.2 教学管理问题

(1) 教学质量的评估, 特殊儿童怎么进行考试?特殊儿童没有进步怎么办?特殊儿童的考试成绩是否计入班级平均成绩?特殊儿童的学籍怎么处理? (2) 教学与教研问题, 普校教师因为缺乏特殊教育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老师不知道特殊儿童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特殊儿童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有何要求, 怎么样管理好有特殊儿童学生的班级。 (3) 规划与体系问题, 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领导对于特殊儿童进校是否有长远规划, 特殊儿童无法在普校学习怎么办, 普校与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如何配合。

1.3 教师自身问题

(1) 工作精力问题:根据《中国教育年鉴》公布的数字, 如果实施融合教育, 以一个弱智儿童的教学负担相当三个正常儿童来计算, 每个专任教师平均分管负责的学生数轻易就突破了30人, 我国普教师资队伍长期不足, 教师负担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势下, 开展融合教育就显得更为困难, 而且, 融合教育对老师有较高的能力要求, 对于素质差的老师就更加吃力。此外, 有相关调查发现, 一些教师体质较弱, 师资队伍年龄偏高, 教师确实存在工作精力不足的问题。 (2) 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经验问题:普通学校开展特殊教育, 确实属于新课题, 对于普通学校的教师来说, 他们很少甚至有些老师从来都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学龄融合教育, 普校的老师会对特殊儿童不知所措, 感到迷茫和困惑。主要是因为他们经验的不足和技能的缺乏, 无法给特殊儿童实施有效的教育评估等。

1.4 辅助条件问题

有研究显示开展融合教育下列辅助条件还存在不足: (1) 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机构少, 教师难以得到学习机会; (2) 缺乏特殊教育信息传播渠道和网络, 教师得不到必要的信息资料; (3) 我国特教科研力量薄弱, 专家极少, 教师很难有机会获得咨询和指导;⑷融合教育没有自己的教学大纲, 教材和教具资源稀缺。

2 学龄融合教育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前面综述分析了影响普通学校教师对学龄融合教育态度的主要因素。通过这些因素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学龄融合教育急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第一, 认识问题, 这一问题涉及到相关参与人员对融合教育的看法, 对特殊儿童发展的认识和对教育公平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策略有: (1) 加强融合教育宣传工作, 促使相关人员树立起融合教育基本观念:学龄融合教育, 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 他们都是作为人的生命存在,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都具有同等的地位, 享受相同的权利, 不能因为是特殊儿童就受到他人的排斥和歧视。 (2) 开展特殊教育理论学习, 让相关人员对特殊儿童有一个全新而正确的认识:认识到特殊儿童不是一无是处, 各方面能力极差的孩子, 特殊儿童并不是不能教育的, 只要方法或策略对了, 特殊儿童也是能取得进步的。 (3) 学龄融合教育, 由于这一种教育形式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 很多方面都还不够成熟。普校在刚开始开展特殊儿童教育的时候, 基本的设施设备缺乏是很正常的, 这不应该成为怀疑融合教育的借口。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 学龄融合教育现在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不久的未来它一定会发育成熟, 相关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第二, 管理问题, 这一问题涉及到教学质量评估、特殊儿童学籍管理、教学与科研、规划与体系以及经费等, 针对这一问题的应对策略有: (1) 上级教育部门或学校领导对本部门本学校的融合教育工作要制定一个发展规划。 (2)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当地教育局的有关招生规定, 凡适合普通学校教育和生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龄特殊儿童, 准其入读普校。对修完课程且成绩合格者, 发给义务教育合格证书;对修满义务教育年限但未修满规定课程者, 发给肄业证书。对于跟不上班级进度不适合继续在普校就读的特殊儿童,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编入相应的年级。

第三, 教师自身问题, 学龄融合教育, 普校教师既要关注正常儿童, 同时也要关注特殊儿童, 由于班级人数的缘故, 老师的精力确实有限。另外, 不少普校教师面对特殊儿童会不知所措, 因为普校教师不了解特殊学生的需求, 不了解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 不具备基本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 不具备特殊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等。针对这个问题的策略有: (1) 在普通学校建立资源教室, 支持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的学习, 负责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和教学计划的制定, 帮助分担普通教师的压力和减轻老师的负担。 (2) 加强普校老师的特殊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让普校教师学习特殊教育理论, 了解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教育需求;重点培训特殊学生的评估知识、特殊教育的教学策略、融合教育的班级管理、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教学环境的管理和课程的调整;同时, 还需要培训普校教师的特殊学生行为观察、记录和分析技术、教具制作、特殊学生的问题行为处理和相关的特殊教育康复技术等。 (3) 普校教师还应该加强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让自己的教学能同时使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受益。

第四, 辅助条件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提到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特殊教育的信息资源和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 国家最近几年有着手解决并有所改善, 但是总体效果不是特别明显。面对这些问题, 国家需要加强教育法规和制度建设, 动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拓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渠道, 加大对特殊教育科研项目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此外, 还需要重点关注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学校教学大纲的调整和改革问题。

在我国, 学龄融合教育已经扬帆起航, 未来会有更多的特殊儿童进入普校学习, 普校教师也会慢慢地转变他们对特殊儿童的态度。这需要政府健全教育法律法规, 提供政策性支持;也需要改善教学环境和生活条件, 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还需要专业老师、言语治疗和物理治疗这类的支持性服务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在学龄融合教育中发挥作用, 提供专业支持;为特殊儿童创造更好的融合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春玲, 杜晓新, 姚健.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0 (3) :34-36.

[2]朱楠, 王雁.全纳教育视角下特殊儿童的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 2011 (5) :24-29.

[3]方俊明.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 :37-42.

[4]申仁洪.全纳教育的支持系统及其生态化走向[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 :106-110.

[5]彭霞光.培智学校教师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0 (4) :18-21.

学前融合教育概述 篇2

绪论

一、学前教育学的涵义

(一)什么是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二)学前教育学的两层含义

一是作为教育学科分支之一的学前教育学。作为分支的一个学科,学前教育学是复数形式而非单数的,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课程和教学论、学前教育史、学前比较教育、学前教育管理等分支领域;

二是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学前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学前教育学”有时也可称“幼儿教育学”、“学前教育概论”等,它是随着幼儿教师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

(三)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861年,兰格将福禄培尔生前发表的15篇有关幼儿园教育的论文汇集出版,取名《幼儿园教育学》(Pedagogics of the Kindergarten),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幼儿园教育学命名的著作,标志学前教育学的独立。

二、学前教育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教育学的任务

1.研究学前教育现象

2.研究学前教育问题

(二)研究和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读者了解、认识学前教育

2.指导学前教育实践

三、学前教育学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二)文献法:文献法通过搜集、查阅、整理已有的相关文献以获得研究对象资料。

(三)调查法:调查法以访谈、问卷、测验等间接手段获取某一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现状、成因、发展等方面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特征做出概括

学前融合教育概述 篇3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精英化”的培养方式, 遵循旧有的框架和思路, 沿袭艺术院校传统的教学方法, 过分注重专业的细化, 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繁”、“多”“杂”且陈旧。课程设置单一, 学科之间缺乏贯通性、整合性, 强调学科本位。过于偏重技能技巧的重复性训练,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艺术实践的缺乏又导致学生创编能力、即兴伴奏能力差。

学前教育音乐学科主要包含钢琴、声乐、舞蹈、乐理、视唱练耳、儿歌创编、音乐欣赏等课程。而三年制大专学生的学制较短, 音乐课程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多, 总课时只有200多课时, 面对课时少, 学生基础薄弱, 如何优化课程内容?全面而快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基本技能, 已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重新审视, 根据学前教育特点, 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内容, 凸显学前艺术教育的特色性, 推进教学改革,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音乐学科融合的内涵及意义

音乐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性”, 钢琴、唱歌、奏乐、舞蹈、创编等都离不开旋律、节奏、和声、调式、调性等音乐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综合, 贯穿始终地出现在音乐作品中。因此, 音乐课程教学也存在知识结构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单纯多学科课程并列或量的增加, `而是各学科知识系统为适应跨学科学习而做的综合精简以及学科之间有机结合。

“音乐学科融合是在突出音乐主体的前提下, 注重音乐与各学科的综合与渗透的一种教学形式”。 (1) 将音乐理论、专业技能等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 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 相互“合作”, 通过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等多种感官, 构建整体性认识。乐理与声乐教学, 在训练声乐技巧的同时, 融入音准、节奏、音乐常用术语。学科融合不应流于形式, 要把每一种类别的系列课程都以系统论的观点加以观照, 使其内部形成有机联系。

音乐教学的融合还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 此外还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这种“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共同完成任务的交融关系, 深化并且精选了课程内容, 避免了教学方式的单一化, 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提升了教学价值和品质,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 为了寻求知识间更广泛的联系, 防止各个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 需要整合教师资源, 加强合作意识, 形成探究性的学术氛围。

3 构建音乐学科课程内容融合的对策

3.1 钢琴与音乐理论课融合——理论教学钢琴化

(1) 钢琴教学与音乐理论融合。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包括声乐、钢琴、视唱练耳、音乐欣赏、歌曲伴奏、幼儿舞蹈、创编等内容, 门类多、且采用分科设置, 强调学科本位。传统的音乐理论, 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 到学生的学习意识、始终是从理论出发点回到理论的落脚点。这一课程的分课将技能和理论基础严重割裂, 无法形成课程间相互渗透、作用、交叉和连贯的网络。“对课堂教学各项要求的设计, 保证教学和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即选择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导方案。遵循优化教学的原则, 保证课堂教学在耗费师生最少的时间的情况下, 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 (2)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 应对理论与技能课程的结构进行优化及学科间的高度融合为基点, 进行音乐理论课改革。如将识谱、记谱法、符号、音乐常用术语、音程调式、和弦的学习与钢琴弹奏相结合。从键盘入手系统地讲解音乐理论知识。及早将初级和声理论有机地引入到键盘技能教学中去, 为钢琴即兴伴奏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还可将钢琴演奏技术和器乐作品鉴赏相结合, 融合音乐欣赏的方法、音乐史等有关内容。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

(2) 音乐理论与即兴伴奏的融合;从对学生的调查和幼儿园反馈情况看, 普遍存在钢琴即兴伴奏与弹唱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 要提高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必须掌握大量的与其相关的综合知识。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技术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强、理论融合实践的课程。在钢琴即兴伴奏中需要有效地运用和声、视唱练耳、作品分析、复调等理论知识, 并与声乐有机结合并衔接起来, 使钢琴课转变为一门综合性的钢琴弹唱学科。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综合课, 传统钢琴课程设置分为先学习2年“钢琴”和再最后1学期“即兴伴奏”两门课程进行。时间短, 任务重。在钢琴课程中, 精挑细选一些乐曲, 由浅入深, 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 和弦的选配, 让学生模仿或自己设计和声织体, 编配一些简单的儿童歌曲。把涉及到的和弦连接、音阶、琶音、移调等伴奏音型, 通过大量的公式化训练使他们熟练掌握, 真正提高即兴伴奏和弹唱能力。

融合课程内容的观念是针对学科课程的分科设置传统及其缺陷而提出的, 体现了现代哲学和科学方法中的系统论思想, 也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 本着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结合“融合”“渗透”的理念, 将相关课程知识有机整合成综合课, 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3.2 姊妹艺术融合——乐舞融合

当今世界, 各门学科相互融合的理念迅速发展, 重视音乐与非音乐学科内容的关联与整合, 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在美国、加拿大已经将音乐、舞蹈、戏剧作为艺术学科群来架构。正是由于涵盖了不同的专业领域, 极大地丰富课程内容。

音乐、舞蹈从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来看, 是浑然一体, 不可分割的综合艺术形态。中国上古的六代庙乐, 都是歌乐舞合一的形式, 是“乐”的组成部分, 存在着内容, 情感、审美、表演的高度统一性、融合性特点。因此, 构建舞蹈与声乐学科融合——乐舞融合的教学模式, 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它遵循了艺术的自身规律。强调了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与资源的整合, 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可行性模式和发展空间, 是艺术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学生通过树木看见森林。” (2)

乐舞融合在设置及实施中应在保持声乐课自身特征的前提下, 实施舞蹈的综合性渗透教学。歌唱中, 教师如果只讲究运气、咬字收声、行腔技巧, 往往造成学生呆若木鸡的表演, 既感动不了自己, 也感动不了别人。通过寻找声乐与舞蹈语汇的契合点, 运用舞蹈元素, 将声乐与舞蹈高度融合, 共同参与, 发展即兴创作并即兴表演,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能力。因此, 掌握基本的舞蹈语汇, 如少数民族、各国代表性的舞蹈语言, 融入教学情境, 有助于共同表达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此外, 舞蹈塑造的形态之美, 能给人留下仪表端庄、落落大方的印象, 而手、眼、神的表现方式, 更达到传神、传情、达意的境界。在歌唱时, 将舞蹈的流畅性、呼吸性、韵味性和柔初性融入歌唱中, 运用组织化、美化、艺术化的舞蹈动作及组合, 塑造艺术形象。不仅展示演唱者的气质和演唱风格也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是艺术门类融合体现出的和谐之美, 魅力之处。在声乐教学中, 将舞蹈视觉艺术与声乐听觉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 有助于形成了综合审美教育。

乐舞融合符合学前专业培养目标, 有助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幼儿音乐活动、游戏教学屮, 舞蹈、歌唱、游戏、寓言故事不是孤立的, 它们将共同协调、参与, 通过模拟各种人物、故事情节, 表现儿童的童真、童趣和童心。

乐融舞合即“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 解决了艺术形式的多彩多姿与教学方法的单调乏味之间的矛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知识结构建立在更加广阔的知识背景上, 培养学生了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是教学资源不断重组、选择、优化、协调的结果, 教学过程的一体化, 使声乐教学“教得巧妙、教出美感、教出动感”。

4 结语

艺术学科的融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 它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理想教育观念, 它具有综合性、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等特征。融合综合理念超越了传统的分科的界限, 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 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统一的发展, 弥补分科课程的单一性与枯燥性等弊端。表示学科教育中, 各学科内部的知识和跨学科间的知识, 通过“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等促使各个要素从内容到形式都相互融合, 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以点带面, 调动多种感官, 加深对课程的理解程度,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兼顾音乐知识、能力、个性的协调发展, 将人文素质、学科知识、艺术素养有效整合, 以适应“综合型”、“全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摘要: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存在着课程门类多, 教学单一, 理论比重偏大, 内容重复、缺乏渗透等诸多问题。因此, 需要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进行改革。构建音乐学科之间的关联与融合。文章探究了音乐课程融合的方法与对策。提出将钢琴与音乐理论、声乐与舞蹈教学相互渗透、融合的理念。完善知识结构, 发展立体化、最优化的教学思路。使教学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的特点,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了教学内容, 通过合作互动, 不断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钢琴,音乐理论,乐舞,融合

参考文献

学前融合教育概述 篇4

关键词:中职;信息技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学生专业素质。在了解中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笔者用详实的教学案例,从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生活实例、提供教育示范资源、创设交互情境等四个方面,讨论了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学结合,提高学前教育学生教学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中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学现状

(一)从生源质量看。

职业学校为了满足职业教育发展和某些学生入学的要求,有时不得不放开招生,致使生源普遍较差,录取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缺乏自信、厌学、学习习惯与自我约束能力差。

(二)从学习兴趣看。

由于对现行竞争机制理解不够,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在学校只要学好与就业有关的专业技能课就行。他们特别重视五项专业技能训练,即唱歌、跳舞、弹琴、画画、讲故事。至于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对语言教育课程学好学坏漠不关心。

(三)从家长要求看。

由于不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上了中职,只要能安安稳稳上学,拿张文凭,今后找个幼儿园工作就行了,在学习上没有给他们提出过高要求。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看。

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步骤仍是机械地重复:教师讲述、板书、偶尔提问等,形成教师“满堂灌”现象。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导致课堂缺少活力,没有突出提高教学技能的特点,大大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在中职学前儿童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化解枯燥理论。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向学生面对面地传授知识的灌输性讲授形式通常只能是听其形而不能观其形,一些很简单的事物描述得很复杂也不能使学生明白。将音频、视频设备引入到教学中,用显示文字、图形、动画、录像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让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有助于学生对抽象事物及其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例如,教学“词义泛化”、“视听文化”等概念,可以利用课件、动画及声音解说等多种手段以清晰显示,使学生获得在课堂上难以得到的直观经验体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和改善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理解效果。

(二)展示生活实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儿童学习生活联系特别密切。要让学生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概念和原理,就必须联系学前教育实践,把大量的学前儿童教育实践中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利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将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生活中的事实与现象,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脑中建立与教材中语言文字符号相对应的表象,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语义。

(三)提供教育示范资源,丰富学生观摩学习内容。

教师向学生讲解语言教育教学法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教育设计能力、讲授实施能力。笔者利用教育技术中心信息搜集平台,搜集全国各地幼儿园优质课、示范课教学录像,并结合教法理论,指导学生观摩。

(四)创设交互情境,促进课堂互动。

互动是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方式,是师生在同一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互动总是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因此可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教学视频,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教学创设一个互动的情境。在多媒体构建的交互情境中,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思维也被激活,达到对教材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

三、结束语

学前融合教育概述 篇5

关键词:地域特色文化,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融合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学前教育受关注程度的逐渐提高,我国各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兴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打破了以往学前教育不受重视、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高校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培养的摇篮,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培养,对提供我国学前教育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基于此,下文中笔者尝试以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为例,拟就地域特色文化与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融合做出简要的分析。

一、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

在每个地区总会有那么一些事物是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称之地域特色,通常这些特色会透过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比如节庆、祭祀、衣食住行等等。同时对于任何艺术而言,其都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映,其起源于生活,最终又将回归到生活,舞蹈也不例外。在地域舞蹈之中,其不仅能够将该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一一的反映出来,同时地区的地域特色也将透过舞蹈展现在众人面前。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合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课堂之中,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地域文化中的舞蹈知识,帮助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将舞蹈表现出来。比如在学习新疆舞时,教师仅是告诉学生新疆舞中一些肢体动作的展示技巧是不够的,教师应适当的加入一些对新疆地区或维吾尔族生活地区特色文化的讲述,以增进学生对维吾尔族舞蹈的掌握;同样在教授傣族的孔雀舞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述傣族生活地区的一些特色的文化和习俗,比如与孔雀舞有关的传说、孔雀在傣族人心中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以及傣族特有的泼水节、“赶摆”等等。通过对这些富有地域特色文化的讲解来深化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解读。同时,相比传统学前教育舞蹈课堂教学中单纯的舞蹈技巧和知识讲解,将地域特色文化引进课堂教学之中,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课堂教学的氛围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质量。

二、邀请地方文化艺人进入课堂开讲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时也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承者,也就是地方文化艺人,地域特色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地方文化艺人的传承。邀请地方文化艺人进入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课堂开讲,不仅有助于促进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这对于地域特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言也有着较大的裨益。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方面可以邀请一些民间或地方文化艺人走进课堂,请他们向学生讲述当地的地方舞蹈文化形式与特色,或者也可以请这些文化艺人以现场表演的形式,将富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舞蹈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甚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尝试采用问道的方式,增进文化艺人与学生之间互动,从而在丰富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认识的同时,更好地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兴文化与潮流元素给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且民族民间文化口耳相传的继承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导致当前不少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濒临失传的危机。邀请地方文化艺人进入高校开讲(演),其实也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将地方特色文化流传给下一代,所以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压力。需要指出的,之所以不是由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直接授课,而是邀请地方文化艺人对学生进行讲述,主要是考虑到地方文化艺人本地域特色文化的权威性,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该地域文化有最直接和透彻的理解与认识,他们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通过他们的讲解学生可以对地域特色文化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三、参观采风,走近地域特色文化

最好的教育往往不是来自于课本与课堂,而是来自于现实的生活,要想促进地域特色文化与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融合,促进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质量的提升,仅是将地域特色文化引进课堂教学是不够,还要让学生走出去,让学生语地域特色文化有近距离接触才行,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提高学生对地域特色舞蹈文化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参观采风的形式,组织学生直接到当地感受地域文化。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交流,从居民口中了解到更多的地域特色文化。此外,在条件允许,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采风时,可以选择在该地区正在举行民俗活动的时间出行,因为地区民俗活动一般涉及了地域日常活动中的多个方面,地域文化特色都将在民俗活动中有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系统的表现,所以,选择在此时出行,学生将接触到更加丰富的地域文化,且不少一般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民俗文化也将在活动中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对地域文化特色的了解也就更加全面,有有助于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

四、观摩再现,不断创新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每个地区独一无二的瑰宝,不仅对本地区发展有着深刻意义,同时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而言,也具有着无法忽视的意义。地域文化不应该仅局限于本地区的传播,应该将其推广至更大舞台,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到它,;同时地域特色文化也并非都是精华,其中也存在落后的、不可取的内容,所以我们要秉持扬弃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对地域文化有直接的感受与领悟后,组织他们对地域文化进行搜集整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鼓励学生在保留地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创新与发展。

五、结语

学前融合教育概述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信息化,融合体验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给人类带来了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学习的方式和渠道增多, 利用网络学习, 无疑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同样, 网络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和较好的平台。

1 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优势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 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教学前安排好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 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地参与。而如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优化整合, 那就可以更好地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作为教师, 都希望学生自己的学生能热爱自己的学科。作为幼儿师范学校的一名计算机信息技术老师, 相当于一位公共课程的老师, 如果整个学校各科教师能通过信息技术聚在一起集体教学教研, 那么这个学校的教学活动将会是生机勃勃、活力十足的。

我们该如何入手呢?其实, 信息技术课程在其他的各个课程里都能融合进去, 就看我们如何灵活运用。

2 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融合体验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 教务处一般都会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开课程, 会安排在一年级的时候开始学习。学前教育专业早期在我国教育领域被称为幼儿教育专业,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中, 要求幼儿园的教师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特别是对艺术 (音乐、美术、舞蹈) 及相关专课程知识技能, 都有相关的具体要求, 因此在培养从事幼儿园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 音乐、美术、舞蹈及相关专业课程都占了较大的比重, 而传统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的个别指导和学生课后的大量练习, 常常使个别学生得到指导而其他学生则失去相应的机会, 使得整体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这时, 信息技术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 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 为学前教育的相关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现以美术、舞蹈及幼儿园的活动设计这3门课为例, 分享信息技术与三门课程的融合体验。

2.1 信息技术在学前专业美术教育中的融合体验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中, 教师一般都是先展示相关的教学绘画内容, 让学生对该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个整体理解, 然后通过讲解相关绘画技巧, 教师进行范例演示, 学生动手, 最后教师个别指导绘画。尤其是教师示范绘画环节, 学生必须围在教师身边观察教师的绘画技法, 由于视角的问题会使部分学生无法看清教师的绘画过程及绘画技巧。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艺, 尤其是儿童画的绘画技巧, 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在学前教育学生的信息技术课上, 信息技术老师也只讲解简单的图片处理, 与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衔接是很少的。因此, 如果能在学前教育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能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教学效果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大大提高, 例如:教师在绘画的过程中可以应用投影仪和绘图仪, 辅助教学, 投影仪的操作技术很简单, 如果教师应用绘图仪学生通过大屏幕即可观察到教师绘画的每一个环节, 从而感知绘画技法;同时此教学过程也可以通过录播系统录制并放至校园课程录像网络点播系统供学生课后学习。

2.2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教育中的融合体验

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里有一门是《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 幼儿教师通过开展一个活动, 让幼儿掌握知识,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活动设计的准备工作自然会需要有一些道具、素材、音乐等, 如果靠收集现成的道具, 有时会有一定的难度或不完整。例如:活动主题《找春天》, 在设计这一主题时, 教师可能会让幼儿的爸妈带他们是去大自然找春天, 找树叶, 找花朵等等, 收集所发现的。主题活动课上, 小朋友收集到的树叶、花朵会不齐全, 学生的知识构造会出现片面。这时, 信息技术就可以用上场了, 通过事先在网络上准备好的树叶、花朵等图片, 用PPT或微课方面给幼儿构建一个全面的认识春天的概念。

2.3 信息技术在学前专业舞蹈教育中的的融合体验

为了能更加细致地抓住学生舞蹈技术要领, 教师在传授舞蹈动作之前, 同样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课件将各部分舞蹈教学视频分动作讲解, 然后教师再亲自示范教学, 最后学生自己练习过程教师加以指导。与教师在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中, 先示范教学, 然后学生通过舞蹈室的镜子跟学并加以规范自己的舞蹈动作, 在这个过程可以大致纠正部分动作, 但有些细节部分还得课后加以练习。两种教学方法, 明显前者更全面, 教学效果更好。同样, 在前者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自主练习还都可以通过视频录播系统全方位录制, 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校园课程点播系统下载学习, 学生在录制的教学过程视频中可以仔细分析自己的动作细节, 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练习还没有掌握的动作要领, 直至将整个课堂教学内容中的舞蹈动作全部掌握。

3 融合体验的几点感受

(1) 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摸索过。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 但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 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 不匹配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 会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难以系统化, 有可能会造成画蛇添足的局面。

(2) 教师在自制教学课件时, 投入过多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 任意类型或任意内容的课, 为追求新意, 不管合适不合适, 一堂课从头到尾, 不写一个粉笔字, 全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这并不见得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精神。更有甚者, 一些公开课、观摩课, 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 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师, 他/她的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 挖空心思地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 而是转到“会学”上, 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灵适运用的学习气氛中, 学生畅所欲言, 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 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 从而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 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 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因此, 现代化教育手段对教学受益匪浅,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引导学生善于学习方式, 积极探索, 大胆联想,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使信息技术参与的教学效果大大改善。

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课程领域的灵活应用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任何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在今后的教学科研中积极主动地探索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 共同推动我国的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妮.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探究[J].教育探索, 2013 (4) :36-37.

[2]邵新杰, 于贵波, 阎文.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10 (16) :94.

[3]魏书华.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融合的模式探究[J].教育观察旬刊, 2012 (5) :81-84.

上一篇:设计人性化之面面观下一篇: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