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阅读论文

2024-06-08

学前教育阅读论文(共12篇)

学前教育阅读论文 篇1

学前教育指的是所有对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有影响的活动, 它来自社会、学校 (主要是幼儿园) 、家庭等各个方面。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下文主要以幼儿园为例, 谈谈如何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阅读书目的选择

(一) 注重多样性

幼儿很多时候是凭着兴趣做某一件事情, 所以在为幼儿挑选阅读书目时, 应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为重, 比如, 坚持多样性挑选原则。在挑选阅读书目时, 可挑选漫画书、智力书、儿歌书、童话书等多种不同的类型, 变换着给他们看, 如果每天看的书都是一样的或者同一种类型的书经常重复的话, 他们很容易丧失看书的兴趣。另外, 在挑选书籍的时候, 一定不能挑选文字内容过多的, 而应该挑选图文并茂的, 最好是图像特别多、色彩特别活泼鲜艳的书籍。

(二) 注意区别性

众所周知, 幼儿园的教育分为大班、中班和小班三个不同的班次。在幼儿的阅读培养中, 对三个班次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 比如对小班幼儿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吸引其注意力, 培养其对阅读的兴趣, 而对大班幼儿阅读的培养目标是让其学会按顺序翻阅书页并能根据翻页顺序理解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 在选择阅读书目的时候也应该根据班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比如为大班学生选择的应该是具有连贯性的书目, 像《龟兔赛跑》《小红帽》等。

二、提供广阔的阅读环境

(一) 家庭中父母为孩子提供阅读环境

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此“阅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阅读, 还包括聆听、模仿等与阅读有关的行为, 因此在对幼儿进行阅读培养时, 要为其创造一个广阔的阅读环境。由于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是由幼儿园、幼儿家庭、社会等共同完成的, 因此, 上述三者都应为幼儿的阅读创造一个广阔的环境。比如, 在家庭中, 父母可以购买一些童话书籍、儿歌书籍等, 经常与孩子一起“看图识字”、给孩子讲故事等等;另外, 在家庭中, 父母也可在忙自己的事情时随口哼哼儿歌, 讲讲童话故事, 背背汉语拼音等, 让孩子在有意无意中进行聆听、模仿, 无形之中进行“阅读”。

(二) 幼儿园通过多种方式为孩子提供阅读环境

幼儿园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可通过课堂、游戏、活动实现, 也可通过多媒体等实现, 比如通过多媒体给孩子们播放动画片, 播放讲故事的视频、音频, 播放儿歌等等, 在观看动画片, 聆听儿歌、故事时, 孩子们已经在这个环境中进行了“阅读”。

三、培养方法的选择

(一) 悬念导入, 教师积极引导

正如上文所述, 幼儿园的孩子做事是凭着兴趣的, 对其进行阅读培养, 不仅要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 还要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 比如悬念导入法。教师在引导孩子阅读《龟兔赛跑》前, 可先提出问题:“同学们认为乌龟和兔子赛跑, 哪一个跑得更快呢?”这时候, 学生几乎都会回答“兔子跑得快”, 老师再接着说:“老师觉得不一定哦, 也许乌龟会跑得更快些”。这样设下悬念, 在激发孩子的兴趣以后再正式进入阅读方法的教授, 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比直接将孩子引入故事中更好。

(二) 经常巩固所习得的阅读内容

由于幼儿园的孩子记忆力还不是很好, 因而经常对其已经学会的内容进行巩固很关键。巩固的方法有多种, 比如老师在课堂中反复地讲某一个故事或是进行提问, 也可在游戏和活动中进行巩固, 比如在进行某一个游戏时, 老师边与学生一起做游戏边哼着儿歌, 或是在游戏的间隙重复某一个已经学过的童话故事, 在老师哼儿歌、讲故事的过程中, 有时学生也会一起参与其中。这样, 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就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

参考文献

[1]何雪莲.论幼儿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现[J].学周刊, 2012 (01) .

[2]刘齐.教学策略的新发展:以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策略发展为例[J].成功:教育, 2013 (16) .

学前教育阅读论文 篇2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卢梭:《爱弥儿》,彭正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福禄倍尔:《人的教育》,孙祖复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马荣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8)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毕淑芝、赵玮等译,见:《育人三部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陈鹤琴:《活教育是怎样实施的》,见:吕静、周谷平主编:《陈鹤琴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张雪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见: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册),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

(11)卡洛琳·爱德华兹等:《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罗雅芬等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吴颖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4)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5)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6)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8)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9)张燕:《学前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唐淑、王雯:《学前教育思想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朱家雄:《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冯晓霞:《幼儿园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24)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5)皮连生:《学前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7)王坚红:《学前教育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8)金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0)顾荣芳:《学前儿童卫生与健康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1)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许桌娅:《学前儿童体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周世华、耿志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5)姚伟:《儿童观及其时代性转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6)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37)董立言、刘振运:《舞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8)史静寰、周采:《学前比较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姚伟:《儿童观及其时代性转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学前教育阅读论文 篇3

一、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语文在初中各学科中最具人文性,这也是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它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具有熏陶的作用。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生命教育的内容,精选到教材中的课文也都有对生命的感悟。如《再塑生命》、《热爱生命》、《微笑着面多生活》等,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生命的感叹和热爱。

语文学习,并非只是学习课本,生活中处处生意盎然的情景都可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课外与语文有关的优秀读物中也有很多与生命价值有关的文章,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如渗透着真善美的《情感读本》,教会我们面对生活的《心灵鸡汤》都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注重人文教育。老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结合课文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及时教育学生珍惜生命,杜绝生命安全的隐患。例如,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的温暖,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二、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渗透生命教育,需要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深刻挖掘教材。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与生命相关的积极因素,老师可以引领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思考、拓展探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一次生命历程的深刻教育。

1情感体验,唤醒生命意识

课本中有很多的文章作者本身就因受到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才奋发而起,这种精神本身就可以给学生以震撼。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成《离骚》,我们在学习他们的作品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者饱受的挫折和打击,学习他们流芳百世的作品。当学生在读他们的作品时就会有众多感触,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文的时候他们就会去认识作者,触动内心深处的那根弦,激发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送东阳马升序》一课时,作者宋濂在劝勉马生时,用的是自己的现身说法。学习这一课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中的内涵,指导学生学习作者那种积极的精神,把这种正能量注入学生的血液中,唤醒学生珍惜生命积极奋进的意识。

2个性解读,领悟生命意义

选入教材的课文是我们分析最透彻、解读最深刻的文章。课文含义很丰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心理世界和不同经历对文意进行发掘。

我们在阅读九年级下册第七课《热爱生命》时,可以感受到小说主人公的那种求生的欲望。学生读完以后,不必先去分条分理地讲解课文,要给学生留出“震撼”反思的时间,厘清为什么主人公要这样坚持,乃至与死神作斗争,并获得最终胜利。这一切皆源于对生命的不放弃。由此,我们可以联系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在荒岛坚持生活28年,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重回“人类世界”。这些作品中透出来的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重。

对于这些课本上的文章,阅读时只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即可,不必大讲特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震撼,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多种对话,思考生命价值

学生因为知识储备的不同,阅读能力的高低,对文本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够理解文章透出来的生命主题,而有的学生却只能理解表层含义。所以,在阅读文章时,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温暖到学生的心灵。学生如果能够和文章的作者和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心灵共鸣,那么就可以把文章的内涵理解到位。当然,这个对话还包括学生与老师的对话,老师要适时点拨,稍作指点就可帮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此外,同龄人总有相同的看法和相似的观点,老师还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中学生已逐渐成熟,不尊重生命是因为意识不到我们今天生活的幸福。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就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仔细读来,就会感觉幸福像巧克力一样甜甜地萦绕于我们的身心。只要我们尊重生命,幸福就如自来水般源源不断,我们哪里还有理由不珍爱我们的生命呢?学生只要能够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就会更加呵护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4拓展阅读,建构生命信仰

教材中的课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中的冰山一角,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感悟更多的歌颂生命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七课《热爱生命》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奈和脆弱,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选段,当船撞上冰山从中间折断的时候,人们的生命是那样的脆弱,真是应了“沧海一粟”之说。在生命遇险的时候,金钱、权利都没有任何价值。当主人公杰克把生的希望让给露丝时,让我们明白生命不仅仅是活着,我们要树立更健康更伟大的生命信仰。

在课外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蕴涵着许多的生命营养,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毕淑敏的散文《我很重要》等,老师要循序渐进地介绍给学生阅读,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深化生命教育还需要读写辅助

俗话说:“读写不分家。”虽然阅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必需的过程,但是学生往往是读的时候泪眼婆娑,感动至深,放下书本几天就会将之忘到九霄云外。所以,生命教育不能仅仅是阅读感悟,还要有写在书面上的心得体会,这样更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对作品中生命教育的理解。

笔者在上课时,就会让学生拿出“心得体会本”,学课文的时候,也会给出学生反思的时间,把体会记录下来,哪怕是对几个句子的理解,也要写下来。拓展阅读的时候更要让学生多感悟、多体会,感受作品中透出来的积极因子,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读写结合,更能够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从而形成能力,提高个人素质,生命教育就会水到渠成。

网络阅读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教育 篇4

一、网络阅读的特点、阅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网络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 专指网络文化环境中的阅读活动, 即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 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

(一) 网络阅读的特点

1. 阅读过程的互动性

以线性文本为主流的传统文献阅读定位相对孤立, 文本隐而不显, 要查阅相关参考资料费时费力。而网络文献以非线性的交互功能突出了文本的衔接, 大大便利了读者在文本阅读时的转换, 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 为接受信息和应用信息提供了便利。

2. 阅读环境的开放性

网络信息资源的全球交流和共享使读者可以自由交往, 按需而阅, 阅读环境的开放使网上精品信息资源获得了广泛传播的机会。传播面愈广, 使用的人愈多, 其价值就愈大, 效益就愈好。

3. 阅读交流的即时性

网络使文献资源的生产者可直接面对使用者, 减少了中间环节, 因而阅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信息。

4. 阅读内容的丰富性

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可承载的信息量是纸质载体无法相比的, 网络的连通又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主机之间跨越时空限制, 加之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和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 使网络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

5. 阅读体验的多重性

网络资源是集成了文字、声音、图像的“超文本”形式, 它全面调动人的感知能力, 阅读效果因而获得明显改善。

(二) 阅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 大学时代是人一生中成长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对大学生人格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大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网络阅读作为一种新的数字化的阅读方式, 已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并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了很大冲击。但网络阅读的影响好比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网络阅读为教育开辟了令人向往的广阔天地, 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另一方面, 网络阅读也可能导致阅读的兴趣泛化或情感缺失, 甚至导致阅读注意力、鉴赏力等弱化、退化。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广大读者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找不到阅读的方向, 许多青少年被网络信息垃圾淹没而不能自拔, 而且人们的阅读日益从原来的“研读”“精读”演变成浅阅读甚至是浏览。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当网络把关者、引导者的角色, 指导读者提高网络阅读能力。

阅读教育就是对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和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增强阅读思维能力、阅读选择能力、阅读评价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当前, 阅读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图书馆在指导大学生网络阅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网络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阅读的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获取信息、交往、娱乐等带来不少方便, 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学习兴趣的激发、知识面的扩大、人际关系的改善, 但网络阅读对大学生也有许多消极影响。大学生网络阅读的心理特点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在网络阅读中他们存在着盲目阅读、逆反阅读、猎奇阅读、恋网阅读等不良行为和现象。

大学生网络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形式和载体的多样化、复杂化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与感官刺激。网络阅读中令人应接不暇的画面, 强烈吸引着大学生, 却很少给他们思考的余地, 使他们失去联想的机会。由声光电所构成的信息快速地打动大学生, 但这些信息却难以构成系统的逻辑体系而在他们头脑中留下长久的记忆。长此以往, 大学生的知识有限增长, 而联想思维能力却不断衰退。二是网络阅读常常使人缺乏对自然的人文关怀精神。数字时代是一种高度物质化、技术化的时代, 逼真的音效和画面只会使人的存在进一步虚拟化, 远离自然, 淡化人群的社会交往。三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馆藏从本馆扩展延伸到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庞大, 内容包罗万象, 但是网络信息发布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 没有经过筛选, 精华与糟粕并存。由于网络存在大量肤浅、无聊的信息, 加上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 很容易陷入其中。图书馆应对这种阅读加以引导, 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阅读习惯。

三、高校图书馆加强阅读教育的措施

面对网络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应该在大学生阅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的阅读指导同样适用于网络时代的阅读, 只是由于网络时代阅读的新特点, 这些内容也同样具有了新的内涵。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依托先进的网络阅读平台和丰富的网络文化资源开展阅读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阅读道德和技能的指导, 使他们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同时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分析和评价, 正确引导和控制大学生的网络阅读行为,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 净化网络阅读环境

针对不良信息, 图书馆一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信息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 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意识, 教育他们按照国家、学校和图书馆的有关规定, 遵守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相关条例、制度和纪律, 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 增强自我约束意识, 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和腐蚀。另一方面, 图书馆要依靠技术手段, 加强对网络的控制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 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网络阅读环境。同时加强对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大学生上网情况的检查与控制, 积极巡视, 阻止不规范操作, 及时处理大学生上网的违规行为。

(二) 加强阅读技能指导, 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超文本阅读是网络时代阅读的新生事物, 受到年轻一代的极大欢迎。由于网络超文本引入了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关系, 读者可以自由地控制阅读路径, 但是由于选择太多, 读者也常常会陷入“迷航”的处境。迷航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不知道怎样去自己的目的地。针对这些迷航现象, 图书馆馆员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阅读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指导读者上网时应将有限的注意力分配好;始终牢记自己的上网目标;必要时使用网站导航;熟悉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注意网络阅读的系统性;加强读者阅读卫生习惯的培养, 避免不正确的阅读姿势, 适时休息等。大学生要把文本阅读与网络阅读紧密结合, 在拓宽阅读渠道的同时重视阅读的品位与质量, 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信息素养的培养应包括良好使用信息习惯的养成, 如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习惯, 不滥用他人版权所属的信息, 不在网络阅读评价中恶意攻击他人等。

(三) 加强对资源的管理与正确评价网络资源

网上的资源极其丰富, 却良莠不齐, 这就需要图书馆馆员进行筛选整理工作。如同在传统阅读指导下所做的推荐书目和专题书目一样, 网络阅读指导也需要“推荐网站”和“专题网络”资源导航。此外, 还需指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 学会阅读中的各种评价标准, 然后创建自己的Web评价标准, 并用自己的标准来评价与研究课题有关的Web站点。如果说, 做一些“推荐网站集锦”和“专题网站导航”是“授人以鱼”的话, 那么上述的指导则可以称为“授人以渔”, 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目前有许多图书馆在自己的主页上就设有网站导航、图书借阅排行榜、推荐网站等, 建立专题和特色数据库。

(四) 举办形式多样的导读活动

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及时下载党和国家最新的政策、时事热点与焦点、学科专业发展动态等, 过滤垃圾信息, 制成特色数据库, 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网络知识竞答、网络信息咨询、网上科技知识问答、网上操作设计竞赛、个人网页大赛、网上阅读、多媒体课件展示、图书馆网友沙龙、电子刊物阅读等活动, 展示大学生的能力和个性,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吸引大学生到图书馆的文化环境中来, 以期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五) 开展网络教育服务, 利用校园网, 引导大学生正确阅读

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集散中心和传播场所, 应当为大学生网络教育服务, 让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发挥创造性的工具, 而非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建立一个网络导航系统, 有针对性地对网上的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和链接, 使无序的信息资源有序化, 并提供给大学生读者使用, 以方便他们查找所需要的信息, 避免大学生在网上盲目浏览。在校园网上建立“精品网址中心”, 为读者提供集成化的阅读信息检索界面, 内容包括精选的期刊、图书和报纸等, 对这些信息分别记录其网址, 描述其内容, 介绍检索利用方法, 为大学生提供积极、有益、健康的网站评价信息。图书馆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图书评介”“新书预告”和“读书咨询”等网络板块, 组织有关教师通过网络引导大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 增强大学生对网络资源的选择、整合能力及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

总之, 网络阅读既为大学生开辟了广阔的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空间, 又使大学生在面对信息爆炸时不知所措。所以高校图书馆以及相关教育部门有必要对大学生的网络阅读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 及时发现大学生在网络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阅读意识, 建立适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健康向上的网络阅读体系, 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责编:李瞻

参考文献

[1]熊俊超.网络时代的阅读与导读[J].图书馆论坛, 2003, (1) .

[2]周英.网络时代的阅读与图书馆阅读指导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4) .

[3]耿玉玲.网络文献与网络阅读探析[J].图书馆论坛, 2006, (2) .

[4]谭泽红.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教育[J].图书馆论坛, 2006, (5) .

阅读教育专著体会 篇5

衣晓红

书名:《魏书生教育思想专著》 作者:魏书生 体会:

久闻魏书生思想席卷中国教育界,本学期读了有关他的教育理念这方面的著作。从中我发现书中他写到的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更多的是那些特别实实在在的,在他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的一些具体教育方法。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精辟地归纳为:一句话;两本书;三个魅力;四字精髓;五点启示;六步教学法;七个一分钟。全面且简洁明了地涵概了魏书生的基本教育思想。其中的“三个魅力”让我的内心蓦然升腾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魏书生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成就魅力使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催化自己发奋图强而更加卓越,他以自己的经历勉励着取经者要做到“天人合一,解放自我”,正是这种解放才使魏书生有能力有勇气去创造一般人难以创造出来的奇迹。“七个一”使孩子们脱胎换骨改变了过去的机械记忆,背书就头疼的现象,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专家魏书生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他认为:“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主体的范畴,是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每次自学过程好像点,自学习惯好像线,线才能组成面,最 终构成自学能力体。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的运转起来了。”从他介绍的经验我们看到,通过他的三年训练,学生在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自学习惯初步养成。这是:学生养成了一篇短文听一遍,就试着归纳中心,分析层次结构,复述课文内容的习惯。养成了口头作文、口头总结每节课学习过程的习惯。养成了自学教材、读课外书,积累格言,观察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就写的方面而言,学生养成了自留作业,自己批改作文,互相出考试题,写日记,办《班级日报》的习惯。以写日记为例,三年中最差的学生都写了15万字以上的日记。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语文教学要取得突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迫切的。魏老师培养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哪一样却都需要花费心血。其中最需要的、最考验人的就是教师的耐心和学生的持久性。

书中我也非常欣赏的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当你每做一件极小的事,都能做得如诗如歌,有滋有味,你就能够享受快乐!”。现在让我们也这样想:我正在从事着快乐的事业,也正在享受着快乐!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与责任。老师就是给孩子提供服务,要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服务,要以孩子为中心,牢固树立服务的观念。“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要琢磨怎样才能发挥它的艺术性,我们要把能走上讲台培育下一代,能传授自己的所学所知而感到自豪和荣耀。

阅读教育专著体会

解静芳

书名:《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 作者:吴正宪

我在本学期阅读了吴老师的《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这本书,如饥似渴地读完这本书,书读完了,摘录了一些自己觉得比较经典的内容,写下这篇读后感。人们常常这样描述吴老师: 用心去拥抱事业; 用爱去拥抱生活; 用情去绘画风采。

上过吴老师课的孩子们常常被她高尚的师德、优秀的人格以及独具魅力的教学艺术所深深地感染着。吴老师是在用心、用爱与孩子们交流,她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尊重和信任。

一、永葆童心,做孩子们真诚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们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做孩子的朋友,永葆童心,世界在我们面前将永远是灿烂的阳光。”我觉得吴老师在这点上更值得我自己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永葆童心,做学生的朋友。如果学生喜欢你,那他们就一定会喜欢上你的数学课!

二、让数学变得容易些 让数学变得容易些,首先教师自己要充分去备课,把“人为的拔高”降低一点,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其次还要不断地整合教材,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

吴老师认为:“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在吴老师的经验中,她认为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会提问题意味着学生会发现问题,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学习。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有积极性!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常说,作教师的不仅要对学生的今天负责,还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让学生从小养成好习惯是对孩子一生成长最重要的责任。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了。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习惯是一个极普遍的心理现象,习惯是达到自动化的动作方式。吴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而且用自己的好习惯来影响学生。我特别欣赏吴老师对学生学会倾听习惯的培养,她在这里做到五点:第一、先让学生听懂。在课堂上多追问:“你听懂了吗?”第二、要求倾听别人发言时,双目要注视对方。第三、教师 讲话不要啰嗦和重复。第四、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励学生。第五、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首先应带头做到。反观自己的教学,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学生学会倾听方面,自己其实也很重视培养,但收效甚微,现在想想是自己的方法不对头,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听课的效果。

总之,看了吴正宪老师的这本书,收获甚大,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学习好的经验,结合实际,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阅读教育专著体会

郭彩芝

书名:《教你如何赏识孩子》 作者:周弘 体会:

前段时间读了周弘老师的《教你如何赏识孩子》,使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一段是:记得女儿七岁刚接触应用题时,有一次,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周弘老师满怀深情的对女儿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做对了一道。”女儿这时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她还想进一步证明自己。就说:“爸爸,你小时侯会不会做?”爸爸说:“我肯定不会做象你这个年龄,这么难的应用题,爸爸连碰都不敢碰。”女儿顿时信心倍增,仿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在数学知识的天空里,仅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

读到这里不由得使我想到,换了其他家长‘十道题只做对一道时’可能两记耳光早就过去了。错一道应用题还情有可原,错九道那就不可饶恕。而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孩子哭大人叫,什么也干不下去,更无从谈孩子会喜欢数学,成绩优异,对数学不反感就已经不错了。周弘老师的成功也提醒我们反思我们在教学中的做法,赏识孩子是使我们教育成功的有力武器。我们何不拿起他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呢? 在自己的教学中,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的现象时有发生,我经常忍不住说:你怎么上课的?这么简单还不会做。说说为什么?说得孩子少 了几分信心,多了几分厌学。如果我们改用赏识的方法和语气,效果就会大大不同。没有看这本书之前,对差生我总是粗暴的对待,缺少耐心和赏识之心,结果是差生越来越差,离自己越来越远;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做法,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差生,使差生增加了学习的信心。比如我们班的钟志豪同学,上课不太认真,学习较差,但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自己没有针对他的优点对他进行引导,而是一味地挖苦他,结果是他越来越差,对学习无所畏。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这位学生不再是批评而是以鼓励为主,使他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我的数学课越来越感兴趣,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慢慢地上来了,几次测验都能在90分以上。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要让孩子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之后,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阻力的强大动力。

“教育”“阅读”主打 篇6

今年全国卷Ⅰ中使用的作文材料就是一幅根据夏明作品改编的漫画,这幅漫画通过对比的手法,直陈当前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教育评价方面存在的痼疾:两个孩子参加考试,第一次考试,考100分的孩子得到亲吻,考55分的孩子被打耳光。第二次考试,原先考100分的孩子考了98分,结果被打耳光;而之前考55分的孩子得到了61分,结果得到亲吻。

这幅漫画构图简单,但形象地揭露了我们的教育(其实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甚至也包括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对孩子的教育评价简单粗暴、功利甚至势利、只看分数不看能力等弊端。这种“评价模式”的具体特征是:一、对孩子的奖惩与考试成绩直接挂钩,且只允许进步,见不得起伏。二、考分至上,考分背后的各种因素被完全忽略,将分数视为孩子成长的唯一指征,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三、宠溺与体罚充斥于教育之中。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后果是:破坏了对孩子成长的科学的评价机制,使本应致力于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变成一种简单的考试集训;弱化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丰富的情感交流,使二者之间的关系演化成一种分数与情感上的交易;让孩子变得想赢怕输,难以承受任何困难和挫折,甚至导致他们心理上的扭曲和变态。由此看来,最该做做这道题的是家长和老师,而不是饱受这种教育之苦的孩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已经不再是孤军作战,微信或QQ中的“家长群”已将每位家长串联到了一起。今年北京卷“微写作”中的话题之一便是请考生对这种现象发表评论。如果这些“群”旨在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传递正能量,那自然多多益善;若成了相互攀比、炫耀或传递“伪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所谓教育经验的园地,那不如取缔。

今年全国卷Ⅱ的作文题则继续关注教育,并且更为具体和细微——将话题细化到了“语文学习”。将“语文学习”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甚至与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相联系,真的是将语文这一学科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按重要性排序刚好与文题材料中给出的顺序相反,应当是:生活、阅读、课堂。所以,这篇作文如果写靠上好语文课来提升语文素养,很可能流于平庸;而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反会活色生香。谓予不信,看看那些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多少是靠语文课教出来的?

这里又要说到北京卷“微写作”中的一则话题了:“高中阶段的学习最需要注意什么?请给即将进入高中学习的同学提一两条建议。”课堂固然重要,但任何一位优秀学子都不是单靠课堂打造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单语文学习如此,其他学科也是一样。

提升语文素养,生活是最大的课堂,而阅读则是一门终身必修的课程。今年京津两地的高考作文题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与“阅读”相关的文题。北京卷“二选一”作文题中有一道要求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北京卷似乎更多地想在“读书之趣”上做文章——一张书签,可以跟你交流读书体会,可以帮你化解读书中的疑难与困惑,甚至帮你找到你想读的书或为你推荐书籍……若是在古代,具备如此功能的应该不是“书签”而是“书童”;而在今天这样一个WiFi遍布到世界每个角落的时代,一台平板电脑、一部智能手机就完全可以满足这一要求了。考生们面对此题,估计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在脑海中浮现出电脑、智能手机的身影。

相比较而言,天津卷的作文题更为“时尚”一些,命题者似乎更懂得年轻人的心理,在阅读方式、阅读内容等方面表现得更为包容和开放: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浅议幼儿阅读教育 篇7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早期阅读教育目标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我国幼教界开始关注幼儿早期阅读问题。但由于对什么是科学的早期阅读教育缺乏足够认识,或因“望子成才”心切而置科学的早期阅读教育于不顾, 出现一些无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盲目进行所谓的早期阅读教育的不良倾向。正确的做法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尊重儿童的天性,而不是扼杀儿童的天性。

首先,应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儿童学习最好的老师,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很显然,没有对阅读的兴趣,阅读就会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我们摒弃特别注重老师讲、幼儿听的传统语言教学模式,以激发幼儿阅读兴趣为前提,变幼儿被动学为主动学,引导幼儿阅读图书。

其次,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注重幼儿个别差异,分层次提出要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按美国课程专家瑞夫·泰勒的观点,早期阅读目标应是从孩子兴趣、认知、能力、习惯、态度等方面考虑。那么作为启蒙阶段的幼儿阅读教育更应着眼于人的价值潜能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幼儿发展,充分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幼儿早期阅读教育还是幼儿园语言教育, 在语言教育中具有独特价值, 因此, 构建目标时必须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

二、早期阅读教育两大误区的解读

在研究非常匮乏的状况下,不少人轻易地将“早期阅读”和“早期识字”等同起来,加上诸多商业运作的原因,出现识字课本和识字读物满天飞的现象。毫无疑问,这样的“早期阅读”教育将对幼儿发展产生比较严重的不利影响。尽管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已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对早期阅读研究的不足,因此人们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不得不引起重视。

误区一:早期阅读就是提前识字和认字。“早期阅读”究竟是什么, 目前绝大多数人认为“早期阅读就是提前识字和认字”。这种观点之所以流行,除了受我国千百年来对“文字”和“神童”盲目崇拜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外 ,还与对早期阅读的错误认识有直接关系。

实际上,幼儿经过多次前阅读活动,对汉字的结构、偏旁意义形成初步认识, 或在前书写活动中逐步体验文字符号的作用,自然而然地习得一些文字,我们并不反对。但问题是应该把谁放在首位,其实,我们应该把幼儿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培养放在首位, 并尽可能使这一指导思想成为阅读教育的指导思想。那些认为“早期阅读就是提前识字和认字”的做法只会让父母们的虚荣心拨乱孩子成长的航标。因为识字量的多少并不能衡量早期阅读活动质量的高下, 识字量不是早期阅读活动成效的佐证。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早期阅读与小学生正规读写有着本质区别,仅是一种“读写萌发”,是在真实生活情境中为了真实生活目的而自然发生的学习活动,是正式读写学习的准备。

误区二:早期阅读有利于幼儿潜能开发。很多人认为早期阅读之所以很有必要,因为可以开发幼儿潜能,其实这种说法隐含了两个观念,其一是幼儿的潜能开发最为重要,其二是提前读写必然导致潜能开发。真正意义上的早期阅读对儿童全面发展有着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价值, 但这种价值并不体现在“开发幼儿潜能”上,而体现在使幼儿通过接触书面语言获得与书面语言有关的态度、期望、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培养幼儿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发展终身学习能力。

三、了解本班幼儿在早期阅读方面的现状

在开始探索时, 首先对本班幼儿进行一次现状调查,发现大多幼儿“不会看书”,他们要不把书一下子翻到中间,又一下子翻回到前面,要不把书从后往前翻,没几分钟就不愿意看了。书本的损坏率较高而阅读率很低,具体调查情况统计如下表。

调查表明:大多数幼儿还是喜欢阅读图书的 ,但对怎样阅读、怎样正确翻阅图书、爱护图书还未能掌握。 通过和5位能有序翻书的幼儿交谈了解到,这些孩子家中普遍存有许多幼儿图书,在家里家长教过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平时,家长有空会经常陪他们讲故事、看图书,还教他们认读一些简单的汉字。大人讲解时一边翻书,一边指着文字讲,有的还边听故事录音边看图书,所以这些幼儿对阅读已经不陌生,阅读能力较强。但还是有两名幼儿不愿意参加阅读活动,对图书兴趣不高。面对这样的抽测结果,该如何正确引导幼儿走进阅读大门,学会阅读这门艺术呢?我们在为幼儿创设丰富的阅读环境时,在阅读活动中有目的地对幼儿活动进行探索和指导。

摘要:阅读兴趣的培养对幼儿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期是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启蒙期,在幼儿时期培养的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将使幼儿受用一生。本篇以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重要性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幼儿阅读现状,诸如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不能有效激发幼儿阅读兴趣,阅读方法不正确等。最后提出充分利用读书角,利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引导幼儿正确阅读等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具体建议。

论幼儿早期阅读教育 篇8

一、早期阅读教育的关键性

学习要抓住一个关键期,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关键期, 幼儿阶段是智力发展及表达能力发展的高峰期, 也是一个关键期, 抓住了这个关键期, 学习起来将事半功倍。心理学家认为: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5岁是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这说明幼儿已经具备了阅读的可能, 只要使用一些正确的方法加以培养, 孩子们都可以获得很大的提升。而且在这一阶段幼儿的记忆力是超强的, 幼儿可以在这短短几年学好一门语言, 有很好的背诵能力和模仿能力, 这些对于幼儿个性及习惯的形成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 早在五十年代有些国家就开始研究阅读, 并对6岁儿童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具有良好阅读能力的儿童求知欲比其他儿童要旺盛, 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能运用语言大胆与人交往, 理解能力好,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乐观向上;不会阅读的儿童则对学习缺乏兴趣, 表现得没有自信。到了八十年代, 一些发达国家将阅读能力的培养列为智能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并且特别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前期经验的提供。可见幼儿早期阅读经验与幼儿本身的身心及智能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重视阅读环境的创设

在早期阅读阶段, 幼儿刚刚开始接触阅读, 无论是在已有的知识还是在已有的社会经验上, 都表现得能力比较薄弱和不足。因此, 在早期阅读阶段, 要重视阅读环境的创设, 通过环境的创设直接对幼儿补充一些社会经验,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和场所, 正确引导幼儿去观察和感受书面语言, 使幼儿在有形和无形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

例如, 在布置活动区时配上适当的文字, 诸如“积木乐园”、“娃娃的家”等文字标签, 定期更新一些图书, 为幼儿提供适宜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 并及时加以指导, 让幼儿可以在适宜的环境中阅读。教室内的墙饰和图画等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时令和季节去更换, 比如冬天来了, 可以在教室内画上雪人、雪花、没有叶子的树枝, 一些冬眠的动物, 还可以画一些棉衣、棉帽、手套等, 让幼儿可以根据图片和文字, 联系真实的景象, 比如自己身上的帽子和手套等等。这些的主要目的都是在与充实周围的环境, 使环境中也含有有关书面语言的信息, 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去体会, 去获得语言和文字方面的知识。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 他们都会主动去从事那些令他们感到舒服、愉快的行为。因此, 创设一定的学习和阅读环境就显得很有必要, 在阅读的同时, 让孩子把阅读与一切愉快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 增强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三、重视阅读材料的选取

鉴于幼儿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在早期的阅读中内容的选取一定要适宜, 尽量提供一些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内容。幼儿喜欢图画多的并且还是要五颜六色的, 要有这些元素才能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因此, 我们要选取一些易于理解, 便于阅读, 内容丰富, 色彩鲜艳, 文字与画面结合, 并且主题要接近儿童生活, 文字在读本中重复出现, 伴随识字。这些图文并茂的故事图片, 配上有一定规律可寻的文字, 都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有关书面语言的初步知识。

例如, “一字歌”的内容为:一颗豆, 一粒米, 一颗一粒要爱惜;一点油, 一滴水, 一点一滴都珍贵;一枝花, 一棵树, 一草一木要爱护;一分钟, 一秒钟, 一分一秒不放松;这些文字容易记忆并且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并且还配有丰富的图片来帮助儿童的理解, 老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讲解, 这些阅读不但可以提高儿童的阅读水平, 还可以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四、重视分享阅读

分享阅读, 可以是朗读出来, 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再去复述, 我们强调的是一个故事的阅读活动要反复地多次进行, 这个过程是一个让孩子感受语言、习得语言的过程。分享阅读可以让儿童从“听故事”过渡到“读故事”和“讲故事”, 把书本的语言变为自己的知识。随着儿童阅读活动的多次重复, 儿童可以变得越来越熟悉故事中的情景和语言, 在老师朗读上一句的时候, 儿童可以在心中形成对下一句的预期, 慢慢的, 儿童也可以跟着老师一起朗读了。

通过分享, 儿童从最开始的听老师讲故事, 到自己阅读故事, 再到讲故事给其他小朋友听, 讲故事的过程中想象并模仿角色的声音和表情。儿童的这种模仿, 具有很高的价值, 他们正一步一步地参与到阅读中, 在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并最终逐步过渡到自己主动读故事。因此, 成年人应该对他们的模仿行为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及时的鼓励, 多给机会让儿童自己讲, 尽量不要去打断, 让儿童独立进行朗读。只有在儿童不能继续朗读的时候, 才给予帮助, 对于发音不正确的地方, 及时提醒、纠正。这时的儿童会觉得自己真正独立进行了朗读, 从而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分享阅读不以识字为目的, 却可以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识字。

五、总结

早期阅读是幼儿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促进幼儿的思维、语言、个性、习惯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在幼儿教育阶段应该重视早期的阅读学习, 充分调动幼儿各方面潜能, 抓住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期, 努力为儿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晓蓉, 幼儿道德成长与早期阅读, 《学前教育研究》, 2011.07

[2]傅敏敏, 关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研究, 《学前教育》, 2005

在阅读中渗透哲学教育 篇9

一、课内———每学必思

思考是人类的本能, 是获取知识的基础。儿童思想活跃, 对未知的领域充满了好奇, 若善加引导, 则“好奇”很快会变成“惊喜”, 近而获取追求智慧的愉悦。可见, 思考对于得天独厚的探究者来说, 仅仅是一场智慧的游戏。这便是儿童哲学中“思”的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 把握学生追求愉悦思考的心理, 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以《番茄太阳》为例。首先, 课前设问。问即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你见过像番茄一样的太阳吗?”“盲人有什么特点?”教师可通过肢体动作, 展示盲人用手触来识别物体的特点, 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欲望。其次, 建立假设。从这一步开始, 教师逐渐将阅读的主场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假设。比如假设自己是一名盲人, 会如何形容从未见过的“太阳”呢?第三, 引导阅读。此时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心已被调动起来, 教师提出课文的主线, 适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四, 寻踪溯源。当学生理清了课文的主次脉络后,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高潮, 并剖析课文主旨。这篇课文的主旨意在展现盲人小女孩豁达乐观的心态, 与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五, 交流感悟。这是体验学生阅读深度与理解深度的环节, 由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 交流感受, 并选出一位代表作为小组的代言人, 在课堂上发言。第六, 教师点评。教师对于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 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发言, 将全篇课文的重点落在“希望”二字上, 给学生的思考留下总结性的符号, 以备学生回味体察。

二、课外———每读必问

“问”是“思”的延续, 是学习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儿童会对未知的事物提出“为什么”, 这是对知识的质疑与渴望。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口提问, 并且勇于突破教材的局限, 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 作为教材知识的外延补充, 有益于学生深化课内知识, 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读书贵在选书, 教师与家长可通力合作, 相互配合, 培养学生自主选书, 根据自身兴趣与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去选择适宜的图书。然后就是自主阅读, 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读书计划, 由家长督促实施。而阅读计划并非简单地罗列书单, 而是规定出每天的读书内容, 启发学生找出阅读中的疑惑, 即提“问”。如《三顾茅庐》一课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第三十回的片段, 原章节名为“司马徵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 鉴于古代白话文知识与理解能力稍显不足, 阅读整本小说存在困难, 教师可推荐学生部分阅读, 理清刘备三顾茅庐的处境与起因即可。同时, 鼓励学生对课外阅读提出质疑。如诸葛亮明明算准刘备会来拜访自己, 为什么在他前两次造访时都故意避而不见, 又为什么在第三次时现身相见?这个问题提得妙, 教师在解答中, 正好向学生介绍诸葛亮的为人智慧, 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沟通———明理在辩

“辩”是“思”的外在体现, 是知识外化的过程。“辩”带有明显的批判色彩, 为什么还要鼓励学生“辩”呢?因为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即为“思辩”。“辩”从形式来看, 是思想的沟通, 是智慧在相互撞击, 所以道理在辩论中才会越来越明朗。

阅读中的“辩”, 是学生在完成“思”与“问”两个行为后产生的, 通过沟通的形式表达出来。首先, “辩”需要足够的空间与自由。教师在教学中, 给学生适当留白, 促进学生自主思考, 给“辩”提供素材。其次, 教师引导学生在“思”的基础上, 归纳心得体会, 鼓励学生提出独树一帜的见地, 甚至要求学生发言内容不能重复, 以便激励学生思考。最后, 教师要做最好的听众。如《番茄太阳》一课, 学生对于文中提到的“捐献”各执一词, 认为小女孩的“捐献”过于做作, 也有的认为小女孩心地善良。教师对学生的见解给予肯定、激励为宜, 而不是加以褒贬, 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辩”的目的在于明理, 不在于对错。因此, 教师在辩论中并不是扮演裁判的角色, 而是一位欣赏者, 聆听学生们的精彩演说。

转变教育观念指导课外阅读 篇10

一、课外阅读不是可为可不为的“个人行为”,而是非为不可的“课程要求”

新课程标准是中小学各科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宪法”。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不仅对原来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做了变动,而且对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做了增加,因此,抓好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的要求。然而新课改推进几年来,很多人对课外阅读“无动于衷”,即使有动,也是星星点点、零敲碎打者居多,既无区域推进的“深谋”,也无系统安排的“远虑”。原因之一就是课外阅读被视为可为可不为的教师个人行为,而没有上升到非为不可的课程要求的高度。因此,观念上若没有“个人行为”向“课程要求”的转变,课外阅读的现状就很难有较大改观。

二、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而是与课内学习平起平坐的“分内任务”

“课内学习是硬任务,课外阅读是软指标”“课内学习必须抓紧抓牢,课外阅读可以号召号召”,人们习惯地认为,学生“抠课本”、做作业,那是分内事,是“务正业”,学生一旦看起课外书,则是分外事,是“看闲书”。事实上,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是辩证相关、有机统一的,是互相补充、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二者都是学生基本学习生活的构成部分。根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对180所中小学,7000多名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家庭藏书量看,当家庭藏书量达到50本左右时,两个年级学生的数学、语文、生物等学科的成绩都随着家庭藏书量的增加而上升。每天阅读一定量课外书籍,坚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生,各科学业成绩都高于其他学生。我们不妨说,只注重课内学习,不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实际上是学习生活有严重缺失的学生,因而只能称其为“不完全的学生”。只抓课内学习,不抓课外阅读的学校,实际上是功能失调的学校,因而只能称其为“不完整的学校”。要真正使课外阅读成为“完全学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成为健全学校功能的“义”中应有之事,就必须破除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观,确定其与课内学习至少是同等重要的“分内任务”观。

三、课外阅读不应是“快餐”式的阅读,而是让经典书籍先入为主的阅读

有学者认为,当今时代差不多成了“读图时代”,阅读文字的人越来越少,孩子们对充满视觉刺激的绘本越来越感兴趣。人类的未来要靠想象力来推动,而最能激发想象力的恰恰是对抽象文字的阅读。暂且不说专家们这种观点是否过激,当下从成人到孩子,要么不读书,要读书则远离经典,往往只满足于入眼不入脑的浅表性阅读,满足于过眼云烟式的娱乐性阅读,满足于缺乏精神营养的快餐式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是中外学者一致公认的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方式。经典著作能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类面临哪些重大问题,并为处理这些重大而永恒的问题提供理论模式。经典著作是人类共有的体验和思想浓缩的精华,为我们提供了完善人性的典范、高尚生活的原型、净化灵魂的境界和赏心悦目的美感。“在人们重温柏拉图和莎士比亚的著作时,他们将比其他任何时候生活得更加充实、更加美满,因为阅读经典作品将使之置身于无限深蕴的本质存在,使人忘掉短暂纷杂的现实生活。永恒完善的人性不仅过去存在,而且永远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能够伸展自己探索的指尖触摸到它,这样做将不断完善我们那不完善的人性。”因此,教师应该站在为学生终身负责的高度,引导学生防止和克服快餐阅读“时尚”的影响,学会正确和自主选择文化品位更高的书籍阅读,从而养成以经典阅读为主的习惯。

四、课外阅读不是可今天读或明天读,可此生读或彼生读,而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养成的终身阅读习惯

这里强调的是两个“每”字,一个是每位学生都要读,一个是每天都要读,这是课外阅读指导方略的要旨和灵魂,是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境界。身为人师,只要还有一名学生不读课外书,就应当放心不下,甚至食不甘味;身为学生,只要哪一天未坚持课外阅读,就应当像失去了什么,甚至坐立不安,这就是我们对读书理想境界的形象描述。就一个学校或一个年级、一个班级而言,如果经过指导后,始终只有一部分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在这一部分学生中,又只有一部分学生有每天阅读的习惯,那么,这样的指导也无成功可言。有人或许会说,无成功可言是否言重了,可否说是部分成功呢?坦率地说,在课外阅读上,即使教师不做任何工作,不加任何指导,都会有部分学生自发地坚持阅读。因此,只有能够引导学生全员每天阅读才是课外阅读指导的真正成功。只有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上都能面向全体、对每一位学生都负责的教师,才是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教师,只有让每位学生坚持每天课外阅读的学校,才是对学生真正关怀的学校。

五、课外阅读不但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阅读,而且是童年时代储蓄、积累的阅读

课外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背景(知识面),书读得越多,知识面越广,就越能促进课内学习,使学习生活越来越轻松。所有这些无疑是我们劝读的理由,也是令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能够“动心”的理由。然而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在知识层面,人的一生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精神尤其是童年精神的储备。由于人的生命底色是在童年时代铺就的,所以童年并不只是作为一个阶段而存在,并不只是一种过去时,而是覆盖和影响着人的一生。爱因斯坦说,他的成功不过是把童年时的问题和兴趣一直保存下来。“童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年龄的界限,在一生中发挥着神奇的力量。”“如果拥有快乐、饱满的童年,就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一个安全的精神基础。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亏欠’了孩子的童年,如果社会不能善待孩子的童年,他们长大成人后有可能不会善待社会。”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孩子们储蓄自己的童年积累。储蓄童年积累的途径有接触大自然、听长辈讲故事、与同伴玩游戏等,除此之外,最好的、最长效的途径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鉴于此,有人说,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读书问题,得阅读者得天下,一个学校的成败是培养学生阅读的成败。

六、课外阅读指导不单是语文教师的事,也是所有学科教师的共同使命

习作教育始于阅读、写话 篇11

写话练习1:

楼下一个人家,有一只小花猫,它很可爱。有一天,我的外婆在门口织毛线,一不小心毛线团掉在地上。小花猫听见声音,一睁眼看见线团,两只耳朵马上竖起来,眼睛死死地盯着线团。外婆拉了一下毛线,线团滚了二下,小花猫一下扑了上去,用它的前爪拖住了线团,愉快地玩起来了。它竖起长尾巴,跳过来,跳过去,有时候还用一只前爪去拍打着线团,就象小孩子拍皮球一样,真有意思。我最喜欢这只小花猫!

读着这些写话练习,你一定想不到它们出自于才入学一年的小朋友之手吧!从刚入学时写一句话,到现在的写一段话,孩子们的进步真是令人刮目相看,由此让我深深感到小学生的阅读、写话练习应早起步。

一、积累语言促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我选定大量识字为突破口,实行课内、课外双轨识字。课本识字。凡是课本中出现的字都要求学生能认识,只是要求不同,课内生字表的生字必须掌握,达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理解、会运用。生字表之外的字,只要能读并大体知道意思即可。在利用自读课本进行阅读识字时,我注意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并且是连词记忆。我还创造性地将小组学习引进阅读识字课堂,让学生在组中学习生字,检查生字,他们互帮互学,积极主动,情绪高涨。环境识字。我们根据一年级的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把识字与已认识的事物结合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二年级开始,我让学生学会摘录。鼓励学生剪贴报纸,摘抄报刊杂志中写人记事的好词佳句。学生兴趣盎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逐渐养成了积累语言的习惯。

二、巧妙引导促写作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认为“阅读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善,要因生、因文、因地制宜,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求实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未上学之前,就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和表达能力,所以我们在大量识字的同时,也提早了“写”的时间,即学生学完拼音,一开始学字就开始在读写本上练习写。为了保证写的质量,我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了细致、耐心的指导:

1、会写先从会说起。儿童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必须抓住这一时期,培养他们运用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和良好的说话习惯,逐步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学会当众说话,学会有条理地叙述生活现象,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我常常利用课前两分钟,进行“爱说什么就说什么”的说话练习,让学生随便讲讲在电视、报纸上看到的,广播里听到的,以及校内发生的趣事或观察到的各式各样的图案等,并让在座的小朋友仔细听,根据听到的内容回答问题,训练听的能力。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说话、听话习惯和表达能力。

2、写话先从写句起。对写话的要求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在看图读拼音识字阶段和看图学词学句阶段是让学生看图写一个词或一句完整的话,如贴一座大山的图写“一座大山”或“这座山真高啊!”再要求写四素句,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齐全的句子,如“放学后,小明在教室里打扫卫生。”到学课文阶段就开始写几句话,可以就图上的事物每样写一句。最后要求写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在内容上,要求“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要具体真实,要用自己的话表达真实的感情。从一年级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开始,我就指导学生写日记,要求孩子们把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不拘形式,不论长短。

3、创新先从兴趣起。兴趣是认识的需要,也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写作的质量要靠兴趣来保证,为此,我引进了激励机制:对学生的读写本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批改,把学生写的好词好句都圈点出来,并且经常让学生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句段当众朗读;还经常举行优秀读写展览、开辟优秀写话角,开展朗读比赛、说话比赛等活动,对学生及时鼓励,适时表扬,使学生始终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写作水平提高很快。

三、抓住课堂促发展

怎样实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 篇12

一、培养幼儿阅读兴趣

“启其蒙而引其趣”是我们进行早期阅读教育的首要任务。兴趣属于一个人的个性动力系统,是人的进取之源、发展之本,人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探索,且产生愉快的情感和体验。

1.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合、适用的教育内容,设立可实施的教学目标,在可操作的范围内让各年龄段幼儿参与活动、快乐游戏、健康成长。例如:小班选择《在农场》《好吃的水果》等阅读内容;大班选择《奇异的梦》《地球清洁工》等阅读内容。

2.创设温馨的教育环境。

利用日常生活、区角活动、主题墙等环境吸引孩子,让环境熏陶童心。例如:在阅读活动《感恩的心》中,我和孩子们制作感恩卡,装扮教室里的主题墙,孩子们可看、可摸、可说、可想,带动他们积极、快乐、主动、自由地参与活动。

3.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幼儿爱模仿,教师是幼儿最喜欢的模仿对象,其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影响着幼儿;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教师对幼儿的肯定、认可与表扬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动力。同时,要积极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与同伴交流,体验语言交流的快乐与魅力。

4.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内容。

幼儿喜欢熟悉的内容,可以吸引他们主动快乐地参与活动。例如:在阅读活动《小熊的梦想》中,我引导孩子们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建党90周年等社会活动内容拓展到阅读活动中,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二、阅读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幼儿园如何组织和实施阅读活动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观察阅读内容。

结合阅读内容和幼儿已有的个人经验,形成阅读期待,通过观察阅读内容中的画面,建构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幼儿看色彩、看场景、看动态、看表情、看故事、看结果等。例如:看这是什么季节?草地上有什么?小动物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在说什么?等。让幼儿仔细观察图画内容,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认真倾听同伴的想法,建构对故事的基本理解。在阅读活动《谁是小偷》中,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蜜蜂婆婆的蜂蜜丢了,有的觉得小偷是从窗户进来的(因为窗户是开的),有的孩子认为是熊偷的(因为在窗户下面看到有一个熊的脚印)。孩子们通过看图画和图画中的故事内容,还知道了许多防盗常识,加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2.表达故事内容。

借助图书中的文字内容,教师发音准确、生动形象地示范念读文字内容,结合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引导幼儿跟读、念读、阅读,并理解故事内容。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方式,可以为幼儿创设区角游戏、小话吧、小舞台、小播音员等平台,激发幼儿快乐阅读。

3.拓展阅读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

通过各领域的活动,幼儿可以在活动中更加深入地理解阅读内容,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策略、方法等,多角度、多形式地延伸阅读活动,体验阅读乐趣。

三、教师的指导策略

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从选择阅读内容到组织实施,如何把握自己的角色,指导幼儿参与活动、体验快乐呢?

(一)做阅读活动的设计者

选择趣味性强,幼儿喜欢的、适合年龄特征的阅读内容,精心设计活动环节与指导策略,让幼儿感到:我想看、我想说,真好看、真好听、真有趣、真好玩……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积极、快乐地看、说、玩。

1. 选择适宜的切入点。

将多样化的方法导入活动内容,激发幼儿兴趣,吸引他们的各种感官,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2. 灵活设计观察顺序及形式。

用开放式的提问和引导,通过具体反馈和追问等教学技巧发展幼儿有序观察、准确表达、认真倾听,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观察画面线索,培养他们理解、预测、假设及概括的思维能力。

3. 引导阅读图画内容。

结合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解释和梳理文本中的重点词汇、短句、句式、情感色彩及题材特点。

4. 迁移和运用阅读活动。

发展思维、丰富经验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融合,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及其他环境。在阅读活动《地球清洁工》中,拓展到健康领域“环保小卫士”、科学领域“清洁高手”、艺术领域“美丽的地球”等。

教师的活动设计从始至终有助于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有助于阅读活动的开展,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二)做阅读活动的支持者

尊重个体差异,不强求幼儿的表达与书中的文字完全一致,允许幼儿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建构,教师要引导幼儿结合个人已有的知识合理想象。

因幼儿年龄特征、个体差异、生活环境、地域特征、语言环境等条件不同,对语言的学习就具有个体化的特点。教师要重视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及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走入幼儿的心灵,牵扶幼儿的小手一同在阅读活动中快乐游戏、健康成长!

(三)做阅读活动的指导者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活动中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首先,不过多干预,不过多约束,引导幼儿喜看爱说,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刺激幼儿的视觉,吸引幼儿的感官,将看到的说出来,不干预说多少,对不对,只要动口就很好,就有进步,就是成长。其次,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与生活结合。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表达方式,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仅靠教师直接单一的“教”是难以掌握的。因此,要利用各种机会、生活环境等引导幼儿积极用语言表达、传递自己的思想。

通过以上实施策略的具体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他们在阅读活动中不断地感知内化,获得丰富的感受与体验,逐步积累阅读经验,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进一步观察我发现,在获得阅读能力的同时,孩子们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社会性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上一篇:实时视频水印技术下一篇:追踪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