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前教育的论文(通用8篇)
农村学前教育的论文 篇1
张颖:日本农村教育的实施及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
作者:张颖 时间:2011-03-30 浏览次数:189 次
日本与中国同属东方文化的范畴,而且日本有着百余年的义务教育经验,日本农村的教育属于全国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现行的全国义务教育制度一样,实施9年制义务教育。对日本农村义务教育一些有益经验的吸收,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开展。
一、日本农村现状及农村教育的地位
目前,日本的农业教育和农村教育课题的实施已渗透到农村产业和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日本农业中兼职农民占有很大一部分,全职农民占有的比例非常低。如同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情况,日本在此之前就存在农业兼职的人员,那些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一举成为城市的农民工,而在农村则雇佣劳动力进行农活。这些兼职农民的农作物大部分是自给自足,家庭的收入中,农作物所得销售金额所占的比例极少。另外,在农村,完全脱离农业劳动的家庭也在不断地增加,形成了靠农业为生的农民家庭和非农业从事家庭混居的现象,甚至有些地区农村人口极度减少,而在以从事农业为中心的核心地区,形成了一个个独创的地域,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以农业经营为主的生产组合和公司组织的法人机构,农业所得大幅度地提高,形成了新型的农家。农业经营企业化展开,在农村,和中小企业家共同经营企业的农民数量也在不断地涌现。为此,农民学习经营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地提高,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成为现代农村的一道风景。教育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手段。与城市居民的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关系相比,农民居住的绿色生态更显优势。此外,由于城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的关心,使得把守食品安全的有机农业运动也在不断地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许多新的交流渠道。把农业作为新型职业渗透的城市居民也在不断地增加。尤其是近年来,完全没有农业和农村生活体验的,那些在城市成长的年轻一代,被农业的魅力所感染,纷纷选择与农业有关的职业,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长。在新一代的就农者中,从农家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在学校毕业后直接就农的人极为少见。即使在那些农家,他们也是走出农村,先去体验一下都市的生活,然后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活动。农村教育,在城市和农村的新型交流的展开2010.6281中,形成了所谓农家农业后继者教育的框架模式,由此确定了其在国民教育中的位置。因此,在称为义务教育的学校教育中,如何进行农业和农村的教育,一边重视农业体验学习等教育实践,一边试行农业教育。同时,把农业和农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自由选择。在日本,国立的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中从事农业工作的人也是很少的。在农业职高,扎根于地域教育实践,学生们可以自主地为自己设计好研究课题,然后进行相应的计划研究,毕业后,未必就限于从事农业活动。他们中的大多数会去农业以外的行业就职,然而,在城市生活后再次意识到农业的价值而从事农业活动的例子也有。从把农业职高的教育作为人生学习起点来看,农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农业后继者的教育,和多数的农村青年毕业后在农村生活的时代以及现代社会中多数的农村青年毕业后去城市生活的时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农业后继者和新型农业从事者中,农业教育同样在国民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作为日本农村学校经营基础的地域教育
在日本,农村小学一年总的学习时间设定为110个学时,实践以农为主要对象的教育。由于近代学校的形成,农村村落共同体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城市贫困地区相比,日本农村学校教育的普及正在不断取得进展。形成了日本学校和村落共同体或村町区域互相依存的特殊局面。学校成为了地域历史文化的中心地。如,在农村,有学校运动会还有地区运动会。这就形成了与村落共同体互相依存,地区活动仪式和学校活动仪式相结合的学校体制。
此传统在以农林渔业为生产的地区,从明治时期以来就一直行事,学校已经成为该地区的支柱。特别是在偏远的地区,国家和地方自治体的教育模式被抛弃的并不少见,而当地居民靠自己的力量积极提倡建立学校。在日本,近代以前江户时代的农村,就有同武士、平民、僧侣、神官、医生等人开办的平民教育机构,即寺子屋,从19世纪30年代起大量增加,直至明治时代为小学所代替。寺子屋是专门为平民子弟开设的初等教育机构。教育内容重视实用,主要进行读、写、珠算等对日常生活有用的知识、技能教育。儿童通常六七岁入学,学到十至十三岁开始当学徒,学习年限一般为四五年。寺子屋的经营管理者和教师绝大多数是农、工、商或医生等平民百姓。经营者在江户、大阪、京都等大城市多数是中层程度的商人;在农村和渔村,大部分是村长村吏等。寺子屋在日本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治维新后,日本普及小学,无疑是和幕府末期寺子屋的繁荣发展密不可分。直至后来的乡校,乡校设在乡村,一般是在幕府或藩的许可、监督和保护之下,由幕府、藩直接管辖,对武士子弟和平民子弟施以初等教育。有藩主及其亲族出钱资助创办的;也有民间热心教育事业的办学者办的;或由民间知名人士开办。教学内容主要是读、写、算,特点是重视道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介于藩校和寺子屋之间的教育机构。这种由政府监督设置和帮助的、面向本地各阶层民众的教育机构,显示了江户时代学校教育机构中公立因素的增长,成为近代公共教育的萌芽。到了明治时期,明治维新运动推行“学制令”,地区居民的学校设施充实意识非常强,地区居民自筹资金办校,当时的大部分教育费用并不是由政府负担,而是由乡镇村的团体或居民来负担的,由此可见民众对教育的重视。以农林渔业为生的地区居民,开设了可以学会掌握读书、计算的学校,成为了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农村,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小学不仅是孩子们学习的场所,也是成年人接受各类培训或进行扫盲的学校,很早以来就有这样的传统,小学校已作为农村农余时间补习的学校而被利用起来了。所以对于当地居民而言,学校已担负起各种各样的农村实用教育。
在一些被国家遗忘的偏僻地区,他们靠当地的共有财产以及一些捐助款,靠自己的力量办学,虽然设施非常简陋,但他们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一些穷乡僻壤地区仍然建有不少学校。在明治后期实施的学校统合制度,使得学校作为地域居民的组合而存在下来。
当地居民可以申请创办私立小学,他们只需向县厅(相当于中国的省政府)提交设立认可申请书,纳入统一的管理,由当地政府部门和村会的学校统合部门进行督查。根据当地住居民的捐款数,进行学校的建设和教员人数的确定,学校成为了当地居民的共有财产。所以,在日本的很多偏僻的山村和孤岛都建有自己的学校。例如,在日本南部鹿儿岛的孤岛之一的冲永良部,就是该地区最贫瘠的地区,该地区自筹资金建立起自己的小学校。该学校在明治6年,只是由两间简陋的家庭住所建立起来的,总共只能容纳十多名学生;到明治10年,改为四间茅草房,校操场不超过20坪;明治15年,学校的学制发生了变更,并具有了完整的教学设备,成为了当地行政公认的设备齐全的正式小学。
日本战前的学校制度采取的是拔尖课程和普通课程同时进行的双轨制度。大正时代开始寻求的是日本农村教育的实施及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2010.6282以农村副业措施和自耕农创办的地域振兴措施为代表的地区人才培养模式。在小学校里,广泛开展以青年为对象的夜校实业补习教育,培养地域性人才。
三、日本农村小学校具有特色的农业教育
在日本,农村的教育除了传统的教科教育外,还积极地导入了具有农村特殊的农业、传统的民众文化教育。综合学习时间除了传统的地域教材指定的课程教学外,还配有适合当地农业特色的实践教育。比如有些山村组织了绿色少年团,体验山村的林业资源。这些绿色少年团的成员由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全体学生参加,定期实施体验学习,并由当地的共有林业部门和地区公民活动中心积极协助,这项活动已成为当地小学校区的一项传统。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自主性,同时还要向学生们收取一定的会费,由校方的学年主任负责。
学校培养地域性综合人才已经成为今后学校教育的一大课题。当地的传统地域文化和长辈的口传文化已经在地域文化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地域的特性。作为向孩子们传递声音的老人会,也担负起了地域文化教育的任务。地域的小学教育综合学习时间也渗透到了地域文化、地域特色和地域体验的学习计划中。很多地区开展了具有农村综合特色的实践活动和地域人才活用教育计划。根据地域教材的学习,孩子们认识到了农业和粮食的重要性,整个学习过程日渐系统化。体验学习不光是出汗等体力上的活动,更多的是认识的全过程,形成了人的能力开发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地域和家庭的协力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事前号召协力,不光靠教师,还要依赖地区的有学识之人共同出力献策,制定授课计划,进行具体指导。
孩子们的学习更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学校开展实际指导,培养孩子们在友好团结,集体主义的前提下,展开互助学习、竞争意识的培养,班级团体中实行共生、共学的理念。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作为学习的一部分而展开,定期组织农村学生和城市孩子进行交流互访活动。地域性的各种活动和学校运动会等活动互相结合,这一活动自战后就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地域中,孩子们的父母和学校的教师之间会加强联系,他们不仅参与学校的活动,有时还参加全国性的农村特色知识教育活动,比如参观牧场,了解牛乳生产;参观蔬菜基地,了解大棚种植;参观茶厂,了解茶叶采摘和制作过程等等。
四、日本农村教育模式给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从教育规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一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基本做到了县有重点高中、职业高中或农民中专,乡镇有普通初中、农民文化技校等,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比例适当、规模适度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和网络,适应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但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许多农村教育的内容不同程度上脱离了经济、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农村地方特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的生活脱节,农村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造成农村教育在培养农村试用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了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农村人口质量和农村地区生产力的提高。
针对以上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借鉴日本一些既定的财政转移制度和公立、私立学校分离制度,从而保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把财政的支付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工作待遇方面,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充分允许利用现有的社会力量办学,拓宽办学渠道。其次,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加强城乡教师间的交流,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可以参照日本的做法,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城乡教师定期轮岗制度(每3到5年轮岗一次)和进行定期的交流。再次,在加强农村学校基础建设的同时,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后阶段的升学和就业工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学习日本的工作分派体制,对农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向用人单位推荐。最后,参照日本80年代后期推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和教育体制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学生个性和技能的培养,从而为农村培养全面应用型人才。参考文献:
[1]李琳.日本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过程及其相应政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于洪波.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3]杨华祥,杨华君.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6,(2).
农村学前教育的论文 篇2
一、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的现状
总的来说,我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不高。根据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的数据来看,全国农村劳动力人口都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其次则是小学文化程度占据多数。而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仅占非常小的比例,如表1所示。因此,我国当前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还以初中和小学程度为主,其中的中西部地区情况尤其突出。[1]
从局部的数据来看,从对江苏北部某村庄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2]该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也不容乐观,受教育水平同样也是以初中和小学为主,基本上和全国的情况相一致。
从全国以及个别样本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农村教育还很不发达,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那么,我国的农村教育发展应该采取何种策略呢?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和处理好三对关系:即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二、发展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
据测算,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到2000年的15年间,中国大约有1.5亿左右的农民子女没能完成初中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近3800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00多万人。[3]
2004年,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的调查也显示,广西省某中学按2003~2004年度初中在校生2067人计,‘普九’辍学率不能超过3%,即辍学学生最多不能超过62人。但是现在辍学了的学生有140人,辍学率已达6.67%。就全国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的农村教育目前还停留在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阶段,农村地区还需要大力发展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
因此,笔者认为,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农村地区应该选择发展中等教育,在发展中等教育的同时巩固初等教育,考虑到存在的地区差异,可适当发展农村地区高等教育,这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合理选择。
三、发展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
现在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失学人口,为什么有这么庞大的失学人口?现有的众多研究都表明,经济困难是导致农村孩子失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文也认同此观点。但他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些人认为读书无用,农村教育不能很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不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5]比如职业教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根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0年,全国农村地区职业高中在校生数由67万人下降到5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出现生存危机,农林中专更是难以为继。一方面农村学生无学可上,另一方面学校招不到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落差?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学校并不能为农村学生带来很好的就业出路,传统的农村职业教育一成不变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需求,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弱。[6]
如果农村孩子考不上学,则他们所受的前期教育毫无用处,非但产生不出明显经济效益,反而有可能成为“呆子”,在农业生产方面还不如那些没受过教育的人。所以,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该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基础之上,应结合当前农业生产技术、家庭副业生产技术以及小城镇私营企业等行业领域的需要,着力发展职业教育,使教育成为农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帮手。
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
针对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农村教育研究室主任李水山认为,农村教育的“出口”是关键问题,要彻底解决“出口”问题,就要让受教育的农村学生有一个满意的“归宿”。[5]所谓“出口”和“归宿”,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吉林省九台市第八中学,初二学生李德勋因厌学而辍学最后又回校的原因是“学校办的农机维修班我感兴趣”。他所在的班就有5名学生是辍学后重返校园的。而在九台全市农村辍学后返校的目前已有203人。[7]
为什么吉林省九台市的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如此之好?原因就在于其农村教育结合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农民的经济生产,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到招生计划、培养规格的制定,都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与经济水平紧密结合,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2004年九台市共有农村初中毕业生12388人,其中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有4400人,参加职业技能教育的学生有3931人,这部分人基本上都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转移就业;经过“绿证”教育并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后回乡务农的学生有4057人;基本上做到了农村初中毕业生通过三条途径得以合理安排。[7]
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主要在于中等教育发展,这是前文已经论述的。就职业教育发展而言,根据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更符合实际,也能解决目前存在的农村学生的“出口”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由我国农村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总之,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能脱离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应该着力解决我国目前农村教育的困境,坚持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原则,使教学内容、专业设置适应农村社会发展需求。
摘要: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发展改革,最主要的问题是发展战略问题,它事关农村教育发展的前景和全局。结合目前的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考虑,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战略要处理好三对关系:发展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分析发现,考虑到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农村教育需要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
参考文献
①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1[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18.
②张玉林.通向城市的阶梯[J].南京大学学报,2004,(4)34~41.
③张玉林.从数字看教育不公[J].中国改革,2004,(12) 22~24.
④李健.中央党校调查探寻农村教育困境与出路[N].中国青年报,2005~01~14.
⑤⑦张景勇.专家把脉农村学生辍学顽症:他们缘何离开校园?[EB/OL].http://www.china.org.cn/chinese/EDU-c/ 407335.htm.
⑥孙承斌,李薇薇等.农村教育三大症结: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EB/OL].http://www.china.org.on/chinese/ EDU-c/407349.htm.
当前农村民办学前教育的思考 篇3
一、存在的问题
1.硬件设施设备不齐全、办园条件简陋。
现有139所民办园中,园舍达标的仅6所,绝大多数幼儿园为“家庭作坊式”,园舍为租用民房或利用自家住宅用房进行改造,基本都达不到校安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甚至租用租金便宜的闲置危房办幼儿园,园舍安全得不到保障。园舍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幼儿活动室普遍偏小。因园舍基本为民房改建,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很小,更谈不上土、沙、草地兼备了,绿化几乎为零。
从玩教具配备来看:除了2012年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以奖代补配备的大型组合玩具外,民办幼儿园4种功能以上的大型组合玩具配备为零。一般幼儿园只配备一些简单的小型体育器材、桌面玩具,但在数量上、功能上基本不达标。
2.办园思想不端正,办园理念落后。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有了幼儿入园的需求,在公办园空白的情况下,民办园应运而生。为了保证利益最大化,举办者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建设园舍、购置设施设备、培训培养教师,而是低薪聘请经验匮乏或非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师,办园质量无法保证。另外,农村民办幼儿园举办者一般兼做园长,其中大部分的园长不是幼教专业出生,对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幼教工作的基本规律知之甚少,再加上还兼做幼儿园教师、司机、炊事员、保安,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先进的幼教理念。在没有先进的理念指导下的幼儿园,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办园目标和发展规划,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阻碍了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3.资金不足。
农村民办幼儿园办园经费以举办者自筹和幼儿缴纳保教费为主,由于布局规划不够合理,幼儿园之间为争抢生源降低收费标准,造成很多幼儿园回报少,怨声大,办园难,投入改善办条件经费少,极不利于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从随机看的7所规模较大的农村民办幼儿园来看:每个孩子平均每学期收费500元,每个幼儿园平均人数约180人,一学期一个幼儿园收入约90000元。一学年是180000元。每个幼儿园员工约10人,每人每月工资约1100,每月支付的工资是11000元。每学年约支付十个月的工资,付给员工的工资约110000元,再扣除房租、水电,幼儿园已所剩无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设备设施怎么增加?教师的学习、进修经费得不到保障?幼儿园谈何发展?
4.师资力量薄弱。
在市场竞争形势下,不少农村民办幼儿园靠压缩编制、增加班额、降低工资等方式维持生存、获取利益。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基本上是一个教师包一个班。教职工普遍工资低、福利差,根本无法吸引有幼儿教育文凭的或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加入到民办幼教队伍中来,教师学历、专业普遍不达标,且流动性大。师资配备的严重不足,教师超负荷工作,让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准备、去总结。再加上专业、学历不达标,直接影响了科学保教的质量。
二、发展对策和建议
1.加大投入。
资金的不足,是制约诸多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单靠幼儿园每学期每个孩子500元的保教费来实现园舍达标、设施设备齐全、师资配备齐全是根本不可能的。民办幼儿园的生存发展必须要政府加大投入,除了中央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奖补资金外,也应考虑民办幼儿园的财政性生均经费。一是享受生均经费是每个入园幼儿的权利,二是利用这个经费可以改善办园条件,优化幼儿入园环境,切实让农村幼儿受益。还可以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把一部分新建或改建的又没有师资的公办幼儿园交给民办幼儿园管理,既解决了公办师资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民办园舍不达标的问题。同时要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建园时土地部门可适当减免建设费用,电力部门可对其用电给予最大方便等。
2.加强指导。
农村民办学前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学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幼儿园园长、老师还处在想做好还没有能力做好的阶段。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指导,让农村民办幼儿园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做到“规范办园,科学保教”。要定期分层分类开展各级各类园长、教师培训活动,提高园长的理论水平、管理水平,教师的科学保教水平;要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对农村民办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经常开展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通过比赛、观摩、研讨、交流等方式,让教师在实践、交流中充分认识游戏的重要性,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支持,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采取幼儿园之间结对帮扶、通过评优评先、职称评聘优先等方式,鼓励示范性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定期送教下乡,确保幼儿游戏及教育活动优质高效。
3.规范管理。
一是合理规划幼儿园的布局,关、停、并、转一批幼儿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和办园过程。严格办学资格条件审核审批,让资金雄厚、资质合格、办园经验丰富、规划设计合理的举办者承办幼儿园。要合理调整幼儿园布局设置,要鼓励联合办园,规模办园。要统一收费标准,防止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影响民办幼儿园的良性发展。
二是要加强园务管理,提高保教质量。要进一步贯彻《规程》、《纲要》、《指南》精神,重视幼儿园教育和科研工作,加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要建立幼儿园安全长效管理机制,明确职责,落实到位。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的要求。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三是加强检查。要出台专项关于纠正“小学化”的文件,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评估细则,对幼儿园办园理念、办园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作息时间及班额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保证幼儿在园游戏和活动的时间。每年对民办幼儿园的各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幼儿园的各项指标达到要求。
4.优化教师队伍。
一是配足配齐幼儿园师资。各级主管部门要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民办幼儿园配足配齐教师,同时也要把师资配备情况纳入对民办幼儿园考核的指标。二是提高教师的知识化、专业化程度。要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式,加强理论知识的的学习,加强对教师教育技能,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园教育资源,搞好园本培训。三是要保证师训工作的实效性。在《国十条》里提出了三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强调了培训的普及性。但是,培训的内容一定要结合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城乡教师起点不同,层次也不一,应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培训,切实让教师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因此,在确立培训内容之前,一定要进行深层次的调研,了解农村幼儿园、农村幼儿教师的现状,存在哪些不足,最需要什么“营养”,确保培训的实效性。千万不能让培训流于形式,为培训而培训,既浪费了财力、人力,又失去了对培训对老师的吸引力,得不偿失。
总之,这些条件简陋甚至是家庭作坊式的农村民办幼儿园,他们在办园条件上、理念上、管理上、教育教学上都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极大程度地填补了农村学前教育的不足,是农村学前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农村孩子也有幼儿园可上,让一部分留守的孩子有了更多的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机会,开阔了孩子的视野,提供给孩子更多成长过程中的快乐!相信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扶持下,在幼儿园自身的不懈努力下,农村民办学前教育一定会走上规范化、规模化的道路。
农村学前教育的现象及发展 篇4
焦圻镇新苗幼儿园:李本红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终生发展的起始与奠基阶段,它对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全面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办园理念逐步得到贯彻与落实,办园质量呈现逐步提高的良好局面。但是仍然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管理机能不完善,师资队伍不稳定,民办幼儿园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要想解决这些影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深入的思考:
一、总结农村学前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发展获得有益的经验。
自《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两个法规的颁布和《幼儿教育指导纲领》实施后,农村学前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一是办园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每个县级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性国办幼儿园,特别是社会力量办园如雨后春笋。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发展速度稳步上升,幼儿入园率逐年增加。二是逐年建立地方政府分级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在这一管理体制下,教育部门充分发挥了主管作用。对幼儿的登记注册,评估验收,办园标准等做了大量的工作,不断促进学前教育向规范化轨道发展。三是通过《幼儿教育指导大纲》的实施,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教育教学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四是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宣传力度越来越大,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终身发展的起始与奠基阶段。它对巩固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教育的观念能与时俱进。
二、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的转型,企事业单位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包括各个系统的机构改革,对教育特别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前办园方向,办园宗旨及办园途径都产生很大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大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重视不够,政策不配套,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虽然出台了一些学前教育相关性的指导意见,但与中央的学前教育政策体系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国家转型期间的体制改革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资金投入不足,师资素质滑坡,教师待遇得不到保障,城乡差距大,农村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低等一系列问题都无法适用法律,法规来保障。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
2、行政管理力量不足,幼教管理工作缺乏保障。目前,部分区县教委没有幼儿教育行政管理编制,更没有设专职的幼儿教育行管干部,这样难以履行基本的行政管理职能,更无法有效面对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
3、经费匮乏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基本保障。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事业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中没有专项列支,久而久之导致农村幼儿园条件简陋,教育教学设备不齐全,从而严重制约了幼教事业的发展。
4、队伍不稳定,人员配备不足,师资量少质弱。目前,除国家独立办园的幼师有编制外,其余小学附设幼儿园的幼师编制很少,有的甚至连专职的幼儿教师也没有,政府实行的幼师津贴与义务教育的差距之大,职业认同感降低。特别是民办幼师的工资,保险和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整体素质地提高。在人员配备上十分不足。首先有资格幼儿园少,造成幼儿园保教等常规管理相对薄弱。其次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还有专职保育员和专职保健员配备数量和专业能力成问题,因而幼儿教师工作量大任务重。另外,在师资队伍的素质上,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年龄偏大,而且缺乏专业知识,教育理念陈旧,方法简单。特别是幼儿教育有“小学”化的严重倾向。所以幼儿教师也要像小学教师一样参加各种各样的幼师培训和学习,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
5、城乡差距大,发展不均衡。随着城镇面积的扩大和外来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学前教育的整体容量的需求问题,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常常出现大班额的现象。即使是农村小学的附属中心幼儿园,在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与国办幼儿园也相差很远。
6、家庭方面——农村的留守幼儿问题突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剩余劳力纷纷涌入沿海等经济开发区,夫妻双双外出打工挣钱,将幼儿留在家中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这样不仅给幼儿们在身体上,心理上造成了严重伤害,特别是爷爷奶奶在教育方法,观念上与时代的发展相抵触,而且在幼教方面没有正确认识,也不科学。这样严重影响农村幼儿的良好品质的形成与幼儿教育的发展。7、0--3岁婴儿教育滞后,家长受训率低。截止目前,虽有少部分3岁左右的孩子入园上学,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0--2岁的儿童的教育更为薄弱,特别是家庭优质教育还是一片空白。
三、面对学前教育的新任务,对乡镇农村学前教育改革思路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重视学前教育,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关注民生,构建均衡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化,学前教育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是政府确立学前教育的公立性质和基础地位,将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明确政府管理职能并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保障体系,构建经费保障体制;二是制定适应社会发展的学前教育规划,制定学前教育管理,评估督导体系,并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与指导。让幼儿教育沿着优质,规范的双轨并行发展,提高幼教质量;三是加强幼师培训,稳定教师队伍,建立健全幼师资格准入制度,实行园长负责制,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全面落实学前三年教育的发展规划,启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建立以示范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多种正规和民间的早期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教育网络,实现托幼一体化的建设。让民办的幼儿园教师享受国办的待遇。
关于重视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提案 篇5
提案人:
内容: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作为学前教
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按照国家的现行政策,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国家的财政支持并没有延伸到这一阶段,而是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由于在城市缺少住房,城市幼儿园收费高,总量不够等原因,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绝大部分选择把孩子留在老家。因而农村各地出现了一些村、乡镇一级的民办幼儿园。然而,农村学龄前儿童依然面临家庭关爱不足、家庭教育缺失、学前教育滞后、专业幼儿教师严重缺乏、社会关注不足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的瓶颈,为促进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对农村地区幼儿园的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严格审批制度,提高民办幼儿园的准入门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和硬件建设要求,采取动态管理的办法,对达不到要求的或已办证后出现不足的坚决予以取缔。
2、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特别是民办幼儿园。还要
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指导和管理。
3、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投入,完善硬件设施,丰富软件
配置,积极营造良好的幼教环境。
4、借鉴中小学教师招聘办法在中职学校幼师专业中招聘专业幼教老
师。鼓励优秀幼教毕业生回乡实习、任教。
5、召集本地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如高中毕业生、返乡寻求就业机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进行幼师教育培训,鼓励她们投身幼儿教育。
关于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6
成都电大崇州分校10春学前专业王君
农村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石,质量的优劣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更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来抓。目前的农村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我想就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做一下分析:
一、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1、政府管理的力度严重不到位。
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没有硬性指标的制约,幼教事业的发展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党政领导的认识程度,管理缺失,这就直接导致城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幼教投入严重不足。
2、幼儿教师编制过紧,配备严重不足。
大多数农村幼儿园都是2—3人,一个教师一个班的现象相当普遍,离省规定的最低要求“半日制幼儿园每个班须配备2名教师,全日制幼儿园须配备2名教师、1名保育员”的要求相去甚远。另外,男女比例极不合理,男职工、男教师太少,几乎没有男教师,这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3、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低,生活无保障。
尽管《教师法》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也就是说国家已经把幼儿教师纳入到了中小学教师行列,这其中当然也就包括农村幼儿教师。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幼儿教师是否是“教师”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幼儿教师既不属于民办教师(原来的民办已经转正),也不属于公办教师,身份不明,工资自然就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二个问题是前途未卜,广大农村幼师普遍有后顾之忧,目 1
前还看不到任何转正的希望,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长期从事农村幼教工作的老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致使农村优秀幼儿教师大量流失。
4、农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学前教育意识不强。
通过入户走访统计,认为孩子不必进行学前教育,只要能正确数数,背几首唐诗,等上小学后再正规学习也不晚的农村家庭占50%,认为孩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接受学前教育的占35%,认为孩子必须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只占15%,这个数字充分体现了当前我市农村整体对儿童学前教育观念的滞后,反映了各有关部门对农村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做的还不到位,学前教育意识还有待加强。
二、建议与思考:
1、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普遍较低,希望有关部门对幼儿教师的工资给以关注。只有物质基础有了保障,幼儿园教师才能安心地从事这份职业。工资待遇差是农村幼儿教师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需要幼儿教师要付出更大更多的耐心与耐力,政府应适当考虑增加财政拨款,拓宽资金来源,扶持农村幼儿园的建设。政府还应从制度上给与农村幼儿教师稳定的政策保障。
2、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营造尊师重教的环境。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教师身心愉悦,减轻工作压力,激发爱园敬业的热情。因此应呼吁主管部门和社会给与农村幼儿园教师多一点关爱,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倾听他们的心声,要搞好农村幼儿教育需要我们营造一个尊师重教、关心支持农村幼儿教育的良好氛围。
3、加强硬件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办园条件。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社会捐助筹措资金,大力改善办园条件,增补有利于幼儿智力开发和品德培养的教具和玩具,定期维修、更换园内存在安
全隐患的教具和玩具,使办园条件逐年有所改善。
4、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认真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扎实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计划,夯实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广大教师综合素质。开展巡回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公办实验幼儿园的作用,派遣教师骨干,深入农村,送教下乡,并根据当地实际的需求,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
5、关心农村幼儿教师,落实他们的教师资格,建立相应的职称评定制度,核定农村幼儿园教师编制,提高工资待遇,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对大龄教师办理退休退养手续等,已成为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必要前提或是当务之急。还要注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对自学成才、工作出色的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让各方面条件合格的教师有“民转公”的机会。
当前开封农村学前教育的思考 篇7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育机构单一, 物质条件简陋。
本研究随机抽取开封农村56所学前教育机构 (包括学前班、私立幼儿园、镇 (乡) 中心幼儿园) ,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学前教育还处于较落后的状态。这主要表现在:学前班为数最多, 他们均附设在小学里而且数量相对比较少, 分布又比较集中, 是农村孩子进入小学的必经之路。民办幼儿园越来越受到青睐, 但是为数不多。由于资金的缺乏、地理条件不好、领导不够重视和管理不善等原因, 民办幼儿园的物质基础条件更是简陋。一方面, 大多数民办幼儿园的面积不大, 人均占地面积不足3平方米。一些民办幼儿园采用居民用房作为教室和午休室, 这些房间欠缺必要的保洁、消毒设施, 无法保证学前儿童的卫生和安全。另一方面, 大部分民办园都存在缺少教具、玩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的现象。
(二) 教师素质不高, 教师队伍不稳定。
调查发现, 农村学前班多是一个教师一个班。这些教师绝大部分从小学抽调。为保证小学的教学质量, 学前班只能从小学抽调那些素质相对不高, 年龄偏大的教师。一些农村私立幼儿园每个班只配备一名教师, 而每个班的学前儿童则多达40—50人, 师幼比高达1∶40。这里的教师既要承担孩子们的教育工作, 又要承担孩子们的保育工作。她们每天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 而每一个月的薪水也不过几百块钱。一些私立幼儿园为降低教育成本, 尽可能多地雇用一些乡、村干部的亲戚、熟人, 她们成为农村学前教师队伍的主流, 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具有初中甚至是小学的文化水平。他们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更是无从谈起。当然, 也有极少数的私立幼儿园聘请的是受过幼儿师范教育或职高教育的教师, 但受经济所迫, 他们不得不纷纷离职跳槽, 寻找新的出路。
(三) 管理水平低下, 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在农村幼儿园主要办园方式是村小学举办的学前班和由个体私人举办的幼儿园。学前班是小学的附属机构, 本应和小学统一管理, 但实际上, 都属于放任状态。在农村, 大部分私立幼儿园, 都未经教育部门审批。这些幼儿园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更缺少应有的监督机制。不少办园者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为获更多的利润, 大打“价格战”。这样无疑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正常发展。
(四) 家长认识片面, 家庭教育薄弱。
在农村, 学前儿童的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在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上, 家长看法不一。一些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由于“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 所以他们早早把孩子送到能实现自己愿望的私立幼儿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他们一味地强调孩子认识了多少字, 学会了多少知识, 而忽略了学前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另一些家长则还没有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认为孩子小, 吃好长好足矣。在这样的家庭里, 孩子在上小学之前也只能接受一年的学前班教育。
另外, 在关于“学前儿童离园后的情况”的调查中获知, 学前儿童回家后, 经常在家里玩耍或自由流动的占95%以上。很明显, 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意识相当淡薄。
诸如此类的问题影响着农村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 时刻制约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解决的对策
农村学前教育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与重视, 为改善农村学前教育的上述境况, 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发挥乡 (镇) 中心幼儿园的示范作用, 鼓励多渠道办园。
根据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大力提倡和支持社会各界办好各级各类幼儿园。学前教育以乡镇为主的管理体制, 建立“一乡 (镇) 一中心公办幼儿园”模式, 确保示范幼儿园的引领与指导地位[1]。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帮助其向公益型、普惠型发展。
(二)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
工作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良好的物质环境是农村学前教师生存的必备条件。为留住更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政府应适当考虑增加财政拨款, 以改善农村学前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呼吁社会各界给予农村学前教师多一些关爱, 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需求, 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这样一来就能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营造一个尊师重教、关心支持良好氛围[2]。当然, 政府还应结合开封市各县的经济发展状况, 鼓励各县采用灵活的养老保险制度, 以解决农村学前教师的后顾之忧, 使得学前教师能安心地从事这份职业。
为及时弥补农村学前教育师资欠缺的现状, 政府应拓宽农村学前教师的来源, 比如政府允许农村幼儿园招聘中专学校、高中、初中毕业生,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 经短期培训, 考核合格者即可上岗。
(三) 完善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 保证农村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各地政府应加大管理力度, 规范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行为, 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监督管理。首先, 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应制定出农村学前教育管理制度, 使其有法可依, 以规范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其次, 当地政府教育部门要建立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监督机制, 加强督导, 定期检查, 及时向社会反馈信息, 加大学前教育的透明度, 引领农村学前教育向科学化、民主化发展。
(四) 提高家长教育意识, 提倡家园共育。
为实现家园共育, 当地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委派或培训等措施, 做好本辖区内的学前教育宣传工作, 以提高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意识。学前班和幼儿园利用家长会、家访、建立家园互动手册等形式向家长介绍科学的育儿理念, 帮助家长了解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3]。鼓励家长参与学前教育, 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前开封农村学前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通过发挥乡 (镇) 中心幼儿园的示范作用, 鼓励多渠道办园, 完善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等途径可以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应以现代的管理方式、科学的教育模式, 因地制宜, 从而实现自身的健康和谐发展。
摘要:由于农村经济的制约和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村学前教育出现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正确看待、反思这些问题对于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学前班
参考文献
[1]张玉堂, 周倩倩.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 (9) :148.
[2]徐卓婷.对当前农村幼儿教育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6, (5) :83-85.
农村学前教育的论文 篇8
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儿童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是儿童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不分种族、阶层和文化背景的儿童能够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各国的共同理想和公认理念。为实现教育公平,许多国家针对国内处境不利的儿童实施学前补偿教育项目,如美国的“提前开端计划”、土耳其“亲子教育计划”、印度的“ICDS项目”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各国学前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儿童个体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对提升国民素质也起到了明显作用。
我国既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由于历史、经济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学前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农村学前儿童属于处境不利群体,当前仍有很大部分农村儿童没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受教育权是中国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是人生的起点,是社会公平的支点。农村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不仅关系到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对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国家人力资源的储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也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只有大力推进和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才能为农村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才能将缩小城乡差距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真正促进教育的公平。 二、城乡学前教育的差距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条件的落后,制约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1、入园率较低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坚实力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对当地学前教育发展状况有着直接影响。一直以来,国家把大量社会资源投入到城市发展中,对农村的投入相对较少,致使农村幼儿园数量不足、质量较差。同时,由于历史和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居民收入普遍较低。试想一个家庭连温饱问题尚且难以解决,又何谈有富余的钱让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呢?家庭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入园情况。在农村地区,只有那些能支付得起入园费用的家庭才能让儿童享受到学前教育,而一些无钱支付基本入园费用的农村适龄儿童则只能望园兴叹。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农村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和学前教育的普及率远远低于城市水平。
2、设施设备落后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农村幼儿园硬件条件较差,装备水平落后,文体设施严重匮乏,除了用来教学的房子和几张桌凳外,其它必需的设备几乎为零,这样的教学条件根本无法保证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不仅限制了儿童身心的发展,而且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无法实现,严重阻碍了农村学前教育科学、持续地发展。 (二)未能得到充分重视,使农村学前教育裹足不前
1、政府部门政策忽视
长期以来,由于对开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评价考核制度不够完善,政府部门忽视了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和发展,更没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放在改善民生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政府更是责任落实不到位,农村学前教育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严重匮乏,与城市学前教育相差甚远。首先,在资金投入上,我国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本就严重不足,而在有限的经费中,相关部门又将原本不足的教育资源向城市幼儿园倾斜投放,而落后的农村地区则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其次,在物力投入上,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再有,在人力方面,农村幼儿教师大多是没有编制的在岗教师或无证上岗教师,他们都不能享受在编教师的待遇、工资、医疗与保险等社会保障,也不能接受定期的培训以提升自身素质,导致许多幼儿教师不愿意留在落后的农村,而转向福利待遇更好的城市幼儿园。师资缺失以及教师素质较差,严重制约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2、农村居民思想认识不足
许多农村地区交通闭塞,信息失灵,人们普遍读书不多,人口整体素质偏低,教育事业也相对落后。许多农村儿童家长自身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根本不了解学前教育在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学前教育不够重视。这种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伴随大规模农民工进城,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新的边缘化群体,也是基础教育阶段最值得关注的弱势群体。 (三)师资培养层次分化,导致农村幼师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在培养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层次分化,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城市幼师普遍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素质,而农村幼儿教师的文化程度和素质却令人忧心。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文化程度低。多数农村幼儿教师为高中以下学历,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有些甚至是闲在家中的务农人员,迫于生计才从事幼师工作;二是幼师职业道德素质偏低。农村幼师普遍学历低的同时也有许多失业改行人员和无证上岗人员,他们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幼儿教育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懂得孩子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不能有效施教。而改行和无证上岗人员中,大多迫于无奈才从事幼师专业,他们通常不会用爱心和热情去教育孩子,当孩子吵闹或哭闹时,大多会很不耐烦地采取训斥或体罚手段,方法简单粗暴,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四)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幼儿安全和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由于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幼儿园在监管上没有合理界定责任与权限,相应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使得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游离在管理范围之外,幼儿的安全和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一方面,承担农村学前教育重要力量的民办园大多数缺乏办园资质,办园不规范,设施条件缺失,安全隐患严重,幼儿教师“无证上岗”现象突出,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如2011年发生在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的“11·16”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幼儿园校车与运煤货车相撞,造成21人死亡(其中幼儿19人)、43人受伤。另一方面,管理不规范,农村幼儿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小学化”问题较为严重,不能充分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合理设置课程,而是将教学形式小学化、教学内容小学化和教学管理小学化。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农村学前教育的保教质量。 三、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策略
2010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政府应主导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幼儿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新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这一政策的初衷是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园,以缓解政府财政投入的压力。但由于此政策淡化了学前教育的福利性和普遍性,而强调学前教育的地方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导致“九五”、“十五”期间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出现滑坡现象。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村幼儿园由1995年的10.67万所下降到6.0221万所,减少43.56%;在园幼儿人数也由1995年的1624.90万人下降到1016.9235万人,减少37.42%。实践证明,学前教育市场化是无法解决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将学前教育推向市场是难以保障学前教育的公平性,这种“多条腿走路”的良好愿望是无法实现的。 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实现教育公平是政府责任和政府行为,在追求城乡学前教育公平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点,不仅具有教育性,还具有服务性,而且其服务型性的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政府责无旁贷,必须承担起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公平的责任,保障农村儿童的合法权益。 (二)科学规划,系统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1、合理规划农村幼儿园布局
现如今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闭塞,人口密度小,居住较为分散,所以农村幼儿园的布局也应受到重视。应在全国农村地区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布局合理、适用性强、办园规范,面向区域内适龄儿童的普惠性幼儿园,幼儿园的布局应按照农村地区居民居住的人口规模,由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分析后统一安排,要根据“大村独立,小村联办,就近方便”的原则,科学合理安排地址,把农村闲置的校舍等扩建为幼儿园,合理确定幼儿园服务半径和覆盖范围,实行资源的高效配置,而不是幼儿园创办者为图自己方便省钱而选址。这样下来,基本上每个村都能有属于自己的幼儿园。幼儿不致无园可上或走远路去上学,也减轻了农村家长的接送负担与经济负担,解决了农村幼儿 “无园上”的难题。
2、打造农村示范性幼儿园
在农村可采用“示范引导、以点带面”的发展策略,高规格、高标准打造一批示范性幼儿园,制定具体、科学、操作性强的示范性幼儿园扶持政策,确保示范性幼儿园在资格认定、福利待遇、教师继续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公办园同步。农村示范性幼儿园验收合格后,要与所在地区公办幼儿园形成长效扶帮机制,实现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共享。与此同时,示范园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以点带面,通过对口支援、互相挂职、区间研讨等办法支持农村地区其它幼儿园发展,使农村幼儿园办园质量逐步提高,从而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持续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对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与质量。由于农村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对学前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同时,农村居民收入明显低于城市居民,许多农村家长无法独自承担学前教育费用。所以,政府应在财力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一方面,建立持续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另一方面,制定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保障措施、农村幼儿园学生经费标准和财政拨款标准;再次,严格落实国家实施学前教育工程的配套资金。通过这些举措,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入园的需求,保障农村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四)多措并举,加强农村幼儿师资队伍建设
在财力和物力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还需要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所以,应当把幼儿师资的培养作为农村学前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
1、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
幼儿教师流动性非常大,农村幼儿教师更是如此。为何有如此之多的幼儿教师想要离开岗位?据调查,在幼儿教师的离职原因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工资低”和“工作压力大”。农村幼儿教师的严重流失,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要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首先要解决幼儿教师基本的生存问题,明确非在编农村幼儿教师的合理身份。一方面,可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制度,考核合格者可享受在编教师的工资、医疗与保障、职称评定和养老保险等待遇,免除其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建立工资量化考核制度,多劳多得,调动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依法贯彻落实幼儿教师资格制度和聘任制度
农村幼儿园由于工资待遇低,引进的教师素质也比较低,不少幼儿教师是无证上岗,这样的师资队伍大大降低了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为让农村学前儿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保障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必须贯彻落实幼儿教师资格制度和聘任制度。农村幼儿教师应当从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及以上学历学校并持有幼师资格证的人员中录用,而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聘请无证幼师,并将幼师资格证作为留园和工资待遇的必备条件。在录用之后,要按照《劳动法》的规定签订劳动合同,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3、完善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
教师的成长是教育的力量源泉,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实践中加速成长,高质量的教育目标就无从实现。教师的成长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育部门应完善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制定科学、具体的师资培训计划和考核目标。当然,培训对象不仅仅为公办幼儿园中的幼师,还要普及到所有在岗的幼儿教师。各地区要加强城市园与农村园之间的合作联系,通过举行定期的专题讨论会和广泛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通过组织农村幼儿教师到城市幼儿园跟班学习,让她们在享有较好教育资源的同时,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从而在合作中实现对农村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消除教育不公,实现学前教育公平, (五)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监督管理机制
1、加强幼儿园准入制度
由于农村学前教育长期缺乏监督管理机制,所以农村地区创办的幼儿园质量大多良莠不齐,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幼儿园准入制度建设。首先,政府部门应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管理,对于未取得办园许可证或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任何单位、团体或个人不得创办幼儿园。其次,对无证上岗幼儿教师应予以停职或辞退,保障幼儿园师资素质。
2、加强幼儿园安全监管制度
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所创办的幼儿园大部分存在园舍、设施设备等安全隐患,严重威胁幼儿园的安全。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幼儿园的安全监管。首先,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幼儿园基础设施的安全监管。其次,制定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第三,完备和落实幼儿园的年检制度,采取年检、突击检查等方法将幼儿园安全监管问题落实到位。对存在安全问题的幼儿园监督整改,整改合格予以继续办园,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幼儿园,坚决取缔。
3、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督政有力的农村学前教育督导制度,是保障并促进政府主导职责切实落实的有利保障。
第一,认真细化各部门的职责,将此项工作列入单位目标考评,做到参与监管的单位有章可循。
第二,加强日常督查,制定常规督查制度。
第三, 强化主体责任,建立督导结果公示与问责制,提高社会关注度。 从教育实践来看,只有政府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基本普及农村学前教育,保证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均等,才能实现教育结果的公平,才能要缩小城乡差距,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农村学前教育的论文】推荐阅读:
农村幼儿学前教育11-01
农村地区学前教育11-15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11-05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规划08-29
农村学前班儿童培养11-15
农村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研究综述06-17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报告10-28
农村学前班混龄教育初探05-18
农村小学教育的论文08-21
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