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共8篇)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1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小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变革的需要,儿童成长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在童年时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2)扩充学生的阅读时间。(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5)寻求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实效的策略、途径。希望用课外阅读让学生夯实文化底蕴,铸造完美人格,提升生命境界,打好人生底色。同时也希望借此课题的研究,打造研究型教师,促进我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调查研究法
进行小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行动研究法
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编演课本剧,专题辩论,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等多种形式,拓展课内学习空间。结合每年的读书节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地课外阅读、背诵优秀诗文活动。组织参观、访问、办手抄报、剪贴本、开故事会、经典诵读、图书义卖、作家进校园等实践活动,开创课外学习空间。
3.经验总结法
以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为依据,根据研究过程中原始的事实材料,总结研究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指导策略、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课外阅读活动。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抓基础
1)调查摸底
在课题实施前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包括对学生阅读意识的调查、阅读的材料的调查、阅读的目的的调查、阅读方法的调查。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分析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慵懒行为、敷衍行为、偏食行为、功利行为、盲从行为、浮躁行为等几个方面。表现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可依,缺乏指导,课外阅读兴趣就会逐渐降低。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一直在课堂教材、精读的框架上下功夫,实际上,很多大家和名家的成才经历都证明,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是进行这项课题研究的根本依据。
2)落实分工
课题组成员各自职责如下:
1、马宏语文教研员具体指导实施、组织学习培训。
2、张国香校长全面主持课题工作。
3、胡俊副校长研究、设计活动方案,制定计划措施制度,组织开题结题,进行阶段总结。
4、盛厚祥教导处副主任具体落实活动,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5、杨玉翠教研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6、党国琴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7、赵晓兰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8、杨阚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9、丁美霞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10、陈春琴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3)科学制定课题方案,隆重开题。
为了使课题方案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实践操作,课题组查找了有关课题的文献资料,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反复研究,带领课题组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反思自身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为了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学习现状,促进课题实验扎实有效地开展,找出需要探索研究解决的问题,最后撰写出了课题实施方案,并制定出具体研究措施与研究方法。
xx年x月,我们请来凤凰母语研究所徐晓华主任、区教研员马宏老师为我们进行了隆重的开题仪式。徐主任对我校课题研究的思路、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校本教材的.编写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细心地指导。要求课题组紧紧围绕核心,扎实深入,求真务实地开展研究,力争研出成果,创出特色来,提升课题的推广价值。本次开题会提高了实验教师对课题工作的认识,更新理念,激发研究欲望。
4)后勤保障有力。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学校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实验课题组每学期一定的课题津贴,并拨出专项资金全力支持教师外出参加课题培训,还购买了与课题相关的书籍,充分体现了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二)研究阶段抓落实
1.氛围倡读。
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激励师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我校首先积极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校园里,营造书香校园,创建学校品牌的愿景激励着我们,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伴我成长的口号鼓舞着我们,读书长廊里一本本经典读物吸引着我们,图书馆里阵阵书香陶醉着我们,学校网站上307条书香专栏新闻记录着我们的足迹师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享受着阅读。
2.专家领读。
三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特级教师孙景华、陈树明、省小学语文教研员李亮、市教研室汪笑梅主任、市小学语文教研员芮琼老师、全国儿童阅读推广人余耀、《科学大众》、《少年文艺》杂志社等专家来校指导引领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创建书香校园。在市教研员芮老师的积极推荐下,我们有幸参加了市教研室、市文明办组织的南京市乡村阅读联盟校,在联盟校的活动中,我们得到了省市教育专家、省少儿出版社等专家的指导,同时与兄弟学校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3.书源保读。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读书资源匮乏,学生课外读物常常得不到保证,学校开源节流充实图书馆的藏书,同时积极向市区技装办申请复本:配备市区教育局、教研室推进的经典读物,我们坚持每年12套经典读物,每套55本,全校分年段漂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从书源上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工作的激情感动了南京市文明办的领导,他们为我们赠送了图书;我们读书的热情感动了西善桥街道的领导,他们为我们设立了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奖励基金,每年6万的基金保证了学生、教师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4.教师范读。
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学生的阅读。教师读书沙龙、读书演讲、美文诵读、故事讲述等活动,学校组织教师外出观摩中国儿童阅读论坛、参加亲近母语研讨活动,先后赴扬州市书香校园东关小学、无锡市书香校园育红小学、南京市首届金陵书香校园禄口小学观摩书香校园建设,提高了教师的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为学校书香校园的建设注入了鲜活的生机。
5.课题研读。
近几年来,我校积极申报了《营造书香校园 创建学校品牌》、《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能力的研究》、《科学认读,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等课题的研究,努力用教育科研提升我们研究的层次,用教育科研穿起我们实践的主线,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6.课程促读。
语文团队的教师们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南京市教研室推荐的课外读物开发编写了校本课程《书香》,以此作为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载体,同时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阅读的窗户。
7.课堂导读。
为了让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校每周从校本课时中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教师们利用阅读指导课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经典读物、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一节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教会孩子们阅读的方法、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我们不仅指导西小的孩子,还积极参加南京市教研室发起的蒲公英书香田园行志愿行动,语文团队的老师们定期到六合马集小学开展蒲公英书香田园行志愿活动:课外阅读指导课、一对一结对指导孩子们读书、给孩子们赠送经典读书。我们的老师被马集的纯朴的孩子们称作飞翔的蒲公英。
8.晨诵午读。
为了保证孩子们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课外阅读,我们的教师坚持每天组织学生晨诵午读。每天清晨,朗朗的读书声;每天中午专注的阅读,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样保证了学生每天40分钟的阅读时间。
9.活动品读。
在我们西小孩子们每年最盼望的节日就是儿童节和读书节,因为在读书节里,孩子们可以开展班级读书会,可以爱心义卖图书,可以参加书香夏令营,可以加入春蕾文学社,可以表演童话剧、课本剧、可以观看经典童话剧,可以美文诵读,可以获得书香班级、书香小明星的殊荣,可以与作家零距离。孩子们在读书节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0.国学诵读。
国学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让学生走进国学,品味经典,我们成立了国学书院,邀请北京育灵童国学院专家来校为全校教师、学生、家长开展国学专题讲座;组织领导、教师赴南师大、北京大学参加国学研讨活动,为每个班配备了国学电子课堂,组织师生开展国学诵读表演,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师生徜徉在国学的殿堂,品味着国学的魅力。
11.亲子共读。
为了营造和谐的家庭读书氛围,我校成立了家长学堂,邀请专家作主题讲座,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学校图书馆为家长和部分社区居民办理借书证,坚持开展亲子共读知识竞赛、书香家庭评选,促进家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总结阶段重分析
三年的研究,我们的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显着成效。
1.学生成长。
(1)、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有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掌握了多种自主阅读方法,这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产生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在学生读完之后,他们的收获,他们的情感又能在阅读小组中与同龄人交流,他们的自我学习价值得以体现,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的再次阅读。再加上我们经常组织开展故事会,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有趣的活动,所以,这一课题的开展使得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学校中也形成了人人都阅读,人人都乐读的良好氛围。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课内外的巩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如: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品词评句的习惯;善于联系的习惯;想象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终身学习都大有好处。
(3)、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掌握了许多自主阅读的方法。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几种读书方法;查--定--找--释--分--结--疑七步预习法;将阅读与讲述、画图画、表演、思考、比较、写作相结合的读书方法;会记眉批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会写读后感。运用这些读书方法,学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在课题研究中,三个班级被评为南京市书香班级,小书虫志愿服务岗获区志愿者行动服务岗。一名学生被评为阅读小天使,四名学生被评为金陵读书小明星。学生习作在各类杂志、报纸上发表,因为读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多名学生获全国创新发明大赛一等奖,全国百名好少年、江苏省金钥匙大赛一等奖,南京市百名优秀小公民等荣誉称号。
2.教师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将教育的眼界从课内引向课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每年均有近百篇的教师科研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奖。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雨花电视台、江苏科技报、金陵晚报、家教周刊、南京教研网、江苏教育网等媒体分别多次对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以及教师的论文进行了报道和发表。我们教师的研究论文分别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南京教育》等等教育刊物登载。学校教科室多次在市区受到表彰,教师也多次受到市区教科所(室)的表彰并且获得教科研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3.学校成长。
三年来,在创建书香校园的路上,我们实践着,收获着,学校被评为:南京市xx届金陵书香校园 江苏省小学语文实验工作先进集体;语文团队获南京市语文先进教研组;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优秀组织奖;语文团队获大家语文博客网网络教研优秀团队;《书香》校本课程获南京市二等奖;20xx年获区读书节优秀组织奖。
四、研究工作的反思
三年多的研究,我们品尝了收获和成功,特别是学生的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备尝了探究的艰辛。尽管我们时刻在思考,不断在努力,但研究并非完美,我们认为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改进:
1.完善《书香》校本课程。
(1)拟定《书香》课程目标;
(2)精选《书香》推荐篇目;
(3)编写《书香》教师用书;
(4)提高《书香》课堂实效;
(5)完善《书香》评价体系。
2.面对儿童读书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化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如何落实亲子阅读等问题,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就这些问题可以作为小课题进一步探究。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2
1.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 受研究的客观因素, 大多数学者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均外出务工, 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代为照顾的儿童。本文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首先是农民工的子女, 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 由父母的一方或亲友等监护人抚养照顾的儿童。
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各方教育工作者多采用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 结合所得数据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及切实可行的建议。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发达国家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突出, 欧洲多国对于公民的权利保障方面可以说是令人生羡, 政府会有大量的资金专门扶持这些群体, 相关的法律、规定也十分有力度。
二、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教育问题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 受到经济的局限等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广泛注意。基于以上的情况,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宁德市蕉城区福洋村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及成绩问题。由于监护人的监管不力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滞后, 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纯文盲占了63%, 文化水平堪忧, 监护人不能很好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上的指导和教育。研究数据表明, 留守儿童成绩差的占了78%, 而成绩优秀的仅占18%。由此可见,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并不乐观, 这和留守儿童缺乏学习上的指导有很大的关联。
2.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行问题。陆士祯等认为, 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 生活和教育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危机:儿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 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小学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父母常年在外务工, 大多数监护人对于他们的行为表现并不过于关注, 留守儿童多出现组织斗殴、抽烟、偷窃, 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一些地区, 这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35%以上。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父母与留守儿童长期分隔两地, 父母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归结起来有:由于亲情需要不能满足所引发的情绪问题;由于内心的不平衡而出现的交往问题;由于缺乏心理支持而出现的自卑心理;由无奈的反抗所导致的逆反心理;等等。据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冷漠的竟高达60%, 而孤僻的也占到了10% (详见表2) “一项历时5年的跟踪调查表明, 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8%, 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访谈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发现, 他们时常与监护人顶嘴, 脾气异常暴躁。
4.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多为粗放型, 监护人安全教育意识薄弱, 导致留守儿童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闽东农村留守儿童与国内其他地区留守儿童的共同点
1.心理负面效应。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 教育管理能力不足。逐渐的, 胆小、自卑、冷漠都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2.学校及师资力量薄弱。农村的学校条件有限, 无专门的心理课程和心理教师, 对于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教育力度都不够。
3.道德品行方面。留守儿童的自制力和判断力均不高, 基于这种情况, 在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 更是导致了留守儿童犯罪的严重后果。
四、闽东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比较分析
1.生活管教的差异。闽东农村留守儿童看护人文化素质低下, 缺乏指导学习的能力, 有的甚至放任留守儿童沉迷虚拟网络世界, 致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除此之外, 他们也不像非留守儿童的家长那般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 一系列的原因间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逃学, 从而成绩下降。
2.学习条件的差异。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个社会越发体现出来, 但均衡教育却难以实现。非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尽量把孩子送往师资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的地区进行学习;而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在当地农村的小学就近上学,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缺乏, 学习条件艰苦。基础教育没有打好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不公平且无法弥补的。
五、闽东留守儿童教育建议
基于国外的研究手法对闽东地区情况调查提出策略及建议。
(一) 加强政府的管理
政府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主体应加大力度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管理。
1. 完善政策, 加大保障力度。
政府应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对已有的政策、法规如《未成年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进行完善, 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施性。
2. 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皮亚杰曾在研究了“个体的认识发展”之后指出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 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 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 政府要加大力度整顿社会风气, 抓住任何的契机给留守儿童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 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留守儿童常年生活的居所, 对留守儿童起到生活指导、受教育的作用。父母的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缺少了亲情的滋养, 加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素质等差异, 自身也缺乏相应的教育知识和能力, 这无疑让留守儿童失去了健康成长的保障。
1. 慎重选择监护人并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
监护人的教育关系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品德养成等各个方面, 因此监护人要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监护人要做到严而有爱, 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辅导学习, 其次要具备责任感, 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行为和身心变化, 充当桥梁, 加强对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 让留守儿童感受父母的爱。
2. 加强与子女的沟通。
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不可代替。留守儿童在学校里易遭到嘲笑, 这对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久而久之, 缺乏家长的疏解,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就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 父母应采取多种方式密切联系留守儿童, 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多给予肯定和赞赏, 让留守儿童找到爱的归属感。
(三) 发挥学校作用, 加强指导和关怀
在农村, 应该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基础, 有针对性地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 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位”, 实现学校教育的“补位”。学校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教育和管理作用。
1. 转变教育理念, 倾入师爱。
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 导致各个学校之间出现了成绩效益的攀比, 为此, 教师容易出现对待上的差异。因此, 新时代的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 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质量。另外, 要加大校内的教师关怀力度并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游戏和活动中让留守儿童感受来自同伴和教师的关爱。
2. 引导留守儿童实现自我管理教育。
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相比较于非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 因事件的冲击易产生暴怒、自卑等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独立性成了严峻性的问题, 因此, 实现对留守儿童自身的管理具有一定意义。教师要帮助留守儿童充分、较为准确地认识自己, 引导留守儿童在必要时进行自我管理教育, 实现对自己的监督控制。
六、结语
综上所述,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十分突出, 同样身为祖国未来的希望,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协同合作, 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和关注, 共同缔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是教育问题。近年来, 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呈上涨趋势。基于这一背景, 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心理问题等方面, 对闽东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展开调查。结合地方特点, 就改善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议, 以期践行两会精神, 关注留守儿童, 实现社会公平, 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秀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与思考[J].中国妇运, 2004, (10) .
[2]陆士祯.预防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滑坡[N].人民日报, 2004-05-18.
[3]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研究, 2005, (7) .
[4]吴承红, 蔡澄, 邰启扬.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 2005, (12) .
[5]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J].中国改革 (农村版) , 2003, 6 (45) .
农村学前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3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对云南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学前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相关部门对农村学前班教育的管理和指导不到位,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高,学前班的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农村学前班的硬件设施和游乐设施欠缺等,结合实际提出改善农村学前班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学前班;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13-02
长期以来,云南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师资、农村适龄幼儿入园率低、办学条件较差和质量不高的问题,截止2012年底,学前3年毛入园率仅达37.43%。临沧市地处云南西南部,毗邻澜沧江,西南与缅甸交界,临翔区辖7乡1镇2个街道,93个村,9个社区,总人口32万人(2012年),总面积2652平方公里。共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等23个少数民族分布。受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影响,该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落后,举办学前班是现阶段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农村学前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延缓了自身的发展。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下辖5个村委会和7个社区,居住着汉、彝、傣、拉祜等20多种民族。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昔本村委会、新村村委会、石方村委会、五村村委会、竹篷村委会五个村委会,每个村委会都有学前班,本次教育现状调查选取的对象是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学前班的老师和学生家长。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通过自编家长问卷了解学前班家长对学前班教学的看法和意见,通过访谈学前班教师了解学前班的幼儿情况、教师情况和物质环境情况。本研究共发放家长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访谈10名教师,获取有效访谈记录10份。
二、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农村学前班教育现状调研结果
(一)农村学前班幼儿情况。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学前幼儿班人数不超过四十人,调查结果显示学前班幼儿人数大部分已超过50人。学前班班级人数数量多,而且班级内混龄现象极为明显,幼儿年龄跨度从3—6岁,还有部分幼儿年龄超过6歲。有些幼儿进入班级年龄较小,需要读两年或两年以上的学前班才能进入小学学习,而有些幼儿年龄已经超过6岁,却还在学前班学习,班级内幼儿年龄不统一,影响了老师的正常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学前班教师基本情况。
学前班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即将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小学老师担任,这些老师不仅没有学习过有关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也没有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在学历方面,一半以上的老师都是初高中学历,专科层次教师较少。从班级教师来看,基本上是一个或二个教师承担一个学前班的教学任务,教师任务重,压力大。
(三)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
在调查中发现,学前班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参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教育教学,教材基本上是语文、数学,对艺术领域、科学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教学欠缺。从授课方式来看,学前班教师模式基本上和小学一致,上课时间都为40分钟,教学方法单一,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的理念基本没有落实。幼儿学习压力大,不仅每天有作业,学期期末还必须考试。学前班小学化倾向非常严重。
(四)农村教学环境基本情况。
学前班的教学环境质量不高。从室外环境看,体育游乐实施少,形式单一,安全措施不力;从室内环境看,桌椅陈旧,座位不适合幼儿的坐高,影响幼儿学习;游戏材料单一,大部分是球类玩具,有些学前班甚至连一样玩教具都没有。教学书籍单一,音响设备基本没有,教室环境创设简单,黑板上全部是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
1.学前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与小学共存。
在调查的五个学前班中,新村、石房村、五村、竹蓬村的学前班都是与小学共存,只有昔本村的学前班是独立于小学之外。学前班基本无独立的园舍,学前班教室布置和小学教师相差无几,没有专门的活动室,50多个幼儿聚集在一间教室里,采光不好,通风条件差。学前班与小学教育设施共用,本身农村学校户外教学资源不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幼儿由于年龄小,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他们能接触户外活动设施的机会其实不多,幼儿没有户外活动时间不仅不能满足2小时的要求,在安全保障上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农村学前班大多数缺乏玩教具,缺少幼儿图书、录音机、电子琴等教学资料和设备,更没有手工区、玩具区等区角活动。
2.学前班的娱乐设施较少。
昔本学前班的娱乐实施相比其他学校种类较多,如大型滑梯、秋千、球类玩具、积塑玩具等,基本能满足幼儿娱乐需求,而新村学前班、石房村学前班、竹蓬村学前班仅有少量的娱乐设施,而五村学前班基本上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完全不能满足幼儿的户外需求。农村学前班是为了上小学做准备的,平时幼儿的活动范围只有教室和操场,活动范围狭窄。班级里没有任何硬件设施,缺少玩教具、缺少音响设备、缺少图书资料,也没有任何区角和区域活动的开展。
(五)家长教育观念情况分析
1.家长送孩子上学前班的原因分析。
有50%的家长送孩子上学前班是为了让孩子学习知识,有30%的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幼儿园是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途径,甚至有10%的家长纯粹是为了能有人照顾孩子而送孩子上学前班。
2.家长对学前班上小学课程的态度。
有85%的家长对学前班上小学课程内容持肯定态度,也非常认可和支持幼儿教育小学化。大部分家长对学前班的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主要以孩子会认多少字、会做多少计算题,会念多少诗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前班教育质量高低的依据。
三、学前班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部门不够重视。
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但是事实上当地主管部门对学前教育的管理不到位,从政策保障到资金投入做的不到位,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学前班教学质量水平不高,学前班混龄现象严重。
(二)学校的条件有限。
1.当地农村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与小学共存的学前班,学前班教学活动时间与小学上课的时间一样,一节课为40分钟,一天上四节课。这样时间安排使幼儿自由活动少,加之幼儿的活动范围只有教室和操场,活动范围狭窄。教室里面的环境设施缺乏,没有玩教具以及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无法正常开展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区角活动。
(三)教师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欠缺。
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者和任课教师都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学前班教师基本上没有学过学前教育,没有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幼儿被动的接受知识,违背幼儿身心发展和学前教育规律,基本上没有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开展教学活动。
(四)家长教育观念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农村学前班家长受长期观念影响,对学前教育认识不足,他们没有意识到学前阶段是幼儿的习惯养成、潜能开发、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能留下深刻的烙印。家长对学校教育评价的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成绩来判断老师的教学水平,严重影响了学前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四、农村学前班发展的对策和思考
(一)政府加大对农村学前班的经费投入。
云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应将学前班的一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重点帮扶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加大经费投入,设立农村学前教育经费。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发挥职能部门职责,确保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长,并能做到专款专用,真正落实国家对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其次,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筹措更多的资金,例如社会资助、校企合作等方式,在农村开办质量高、条件好的幼儿园,创设适合农村幼儿的成长环境。
(二)学前班独立于小学,创办适合当地特色的學前教育机构。
受小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学前班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都与小学有一致性,导致学前班的教育教学形式与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背道而驰,这不仅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也违背了幼儿教育的目标。结合云南学前学前教育普及率低,教学质量低的现状,当地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如条件允许,农村学前班应独立办学,体现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从普及一年学前教育开始,逐步提出普及二年、三年学前教育的目标,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让更多幼儿接受到普惠性强、质量高的学前教育。
(三)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期是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体力增长的关键期,教师应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开展教学,树立新的学前教育观念,利用农村资源和地方特色,进行课程资源的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幼儿感受大自然,获得多种体验,发展自身多项实能力,实现农村学前班教学改革。
农村幼儿园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特色和优势,学前班应该充分利用和整合农村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让幼儿回归到自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户外活动和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到田野里跑步、玩泥巴,到山坡上爬山、摘果实,参加和体验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活动,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感受不同民族的风情和文化,教师可以依据地方特色和农耕节庆,用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开展主题单元活动,不仅能丰富教育资源,扩展教育内容,也能帮助教师调制教学方式,增加幼儿学习的趣味性。
(四)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受学前班教师的学历水平、年龄结构和专业素养层次低的制约,学校领导应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采用园内专业培训,外出参观学习、现场观摩、自我反思等方式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从长远来看,学前班教师最好选择接受过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或者培训的老师担任,不断改善农村学前班教师的工资待遇,从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选择和聘用优秀学生从事农村学前教育工作。当然,当地教育局应该严把幼儿教师的“入口关”,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人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保证农村学前班师资队伍的质量。
(五)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学校领导和学前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家园合作的方式,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将陈旧的以知识、成绩评价孩子的观念转变为注重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如何做人。在家庭中,应多和幼儿沟通与交流,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求,与幼儿开展亲子活动,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在家园合作中,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的开展,参与和体验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逐步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张玉堂,周倩倩.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9).
[2]姜素梅.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长江教育,2008(12).
[3]罗仁福,张启然.贫困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J]. 学前教育研究,2009(1).
[4]许志勇.影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2010. (1) .
第一作者简介: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4
今年暑假,我在当地农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教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八个中小学,调查了小学生25人,初中生34人,教师及校长29人。经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当前当地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景
1.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期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我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可是从调查情景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教师待遇低,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我的家乡。
(4)教学资料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进取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应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教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研究,对教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教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一)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经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调入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先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可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教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我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教师请教等等。调查证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经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我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梦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善,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是留守儿童,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36%的家长选择“一般”,5.8%的家长认为“较差”。能够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如某某乡,拥有招商引资的集团公司,当地农民收入较高,但由于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景了解程度”时,仅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明白”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明白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先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本事。绝大部分家长是爷爷奶奶或留守妇女,大多只是初中水平,并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本事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期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翻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提议
结合调查情景以及自我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1.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资料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本事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我的知识,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景。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供给理解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能够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可是从调查情景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以往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所以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贴合农村的条件,仅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取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私立学校应当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们当地农村,私立学校就那么几所,而义务教育阶段的私立学校就少之又少。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独家经营,始终处于“老大”地位,传统、封闭、死守教条,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药。所以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5
班级:五0八现代教育技术(1)班 学号:08504230132 姓名:周锐
调查背景: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广大地区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健康成长的基础,关系到亿万农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整个农业,农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应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较重,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为了解我市农村义务教育情况,就罗定市太平镇农村义务教育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义务教育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困难还比较多。
调查目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调查时间:2011年12月
调查地点及对象:罗定市太平镇部分学生及家长
调查方法:实地观察及访谈法
调查的第一站 —— 太平镇中心小学
通过走访调查以及在学校旁听当地小孩上课,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盼。听到的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通过走访调
查,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学生的信息热情很高,但普遍不满意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调查表的数据汇总,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在校学习感兴趣。并有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很有必要,其中半数的人认为应该加大英语的学习力度。
农村学生普遍表现出了对学习的热情,但与之相对的,更多的人不满意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认为目前农村教学质量差,不能因材施教,硬件设备不齐全,课程资源难以开发。这样的教学条件导致老师上课仅仅只能照本宣科,拓宽不了教育视野、扩展不了教学内容、丰富不了课堂教学。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一方面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据了解现在中学中的教师大部分是中专毕业,小部分是全日制大专毕业,更有甚者是在70年代初中毕业的。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据了解,农村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500元左右。
另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骨干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使农村生源流失。在有些地方,农村生源流失问题已比较严重,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
或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都流向了城区比较好的学校。在农村很多地方有写老师甚至算是半路出家,教音乐的老师可以去教历史,教计算机的该教物理。在优秀教师流失的同时,农村中小学因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生活艰苦,比较难吸引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去工作,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也较突出。
从学生家长的反映看,有大部分的学生对学校的师资条件不满意,认为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敬业精神不够。反映问题有:有的教师教育时间缩水,往往让学生自学;有的教师不批
作业由学生代批,个别甚至连考卷也不批,仅根据平时的印象来给分;有的教师体罚学生等。
(三)农民负担的教育费用仍较重
政府出台的九年义务教育受到了农民的爱戴,但是根据调查反映,农民仍然觉得教育费用是一个比较重的负担。虽然使他们少缴了很多书学费,但是现在的费用对部分农民来说,仍然是难以支付的。因为还要交校服费,甚至还会被强制交商业保险费,他们用于子女教育的支出仍比较重。这对于贫苦农民来说,是一个很重的负担,因而,我的调查中有大部分的家长觉得孩子上学的费用负担很重或者比较重,有少于十分之一的家长还反映不能按时足额缴纳学费。太平中心小学的校长向我们介绍到,每学期收取费用都很困难,往往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才能把费用收齐。
(四)学校经费紧缺,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跟不上
由于经费短缺,乡村学校的教育设施都得不到改善,校舍不能得到及时修缮和增加,学校环境得不到改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太平镇黄豆坪小学教学楼及器材非常简陋。在我们调查的学校中,大部分是没有标准操场的,更不用说足球场了。有的学校只有一个设备比较简陋的电脑室,有的甚至没有。
(五)学生压力大
有一多半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大,一半的学生认为课本难度大,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课余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农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的刺激,如考试的压力,作业的压力,家长期望压力等。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往往比城市学生更大。
解决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
(1)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尽量缩小与城市教师的差距。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也应自觉地进行专业发展,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学校要鼓励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的求学欲望。
(2)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应从压力情境、压力体验、压力反应入手。而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师生关系紧张、以考为本的僵化的学校管理体制,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已经成为学生过重学习压力的更为深层的原因了。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是减轻作业负担,课业负担,考试负担,而必须是在探明学生学习压力的来源、类型、现状、差异程度的基础上,站在素质教育的高
度上,以学为本,改变陈旧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重建令人向往的学校生活。
总结: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6
今年暑假,我去家乡的县底镇联合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虽然学生已经放假回家,但留校值班的王副校长还是热情接待了我,带我参观了校舍,还带我走访了几位农村老教师和就读的小朋友的家庭。我之所以选择去农村调研教育现状,主要是因为据统计:我国有80%的学生是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这些学生的素质会影响到我国整体学生的素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我的调研和总结,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调查的县底镇原来有两所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因此生源逐年减少,最后两所学校合并成一所联合学校,合村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实际上并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伤害部分村民感情等问题。而且目前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的小学教育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使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二、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
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三、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河南省农村成人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篇7
一、数据整理和分析
(一) 农村劳动力教育现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次调查采取了多阶段抽样调查。第一阶段抽取地市中17个县市;第二阶段抽取17个行政村;第三阶段在抽取的行政村中, 实行等距随机抽样, 共抽取有效样本698个, 构成了这次调查分析的主体。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农民整体受教育的水平不高。在接受调查的460户家庭中, 27.3%的家庭中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最高为小学, 55.2%的家庭为初中, 14.7%的家庭为高中, 2.1%的家庭为中专, 0.6%的家庭为大专。家庭人口平均数为4.19人, 由此可以推断出每个家庭中劳动力一般在2人或2人以上, 而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一般来说比较低。
1.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对家庭职业选择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 随着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家庭的职业选择机会增加, 从事的职业明显呈现多样化。在问卷中我们列出了10个职业, 包括种植业、家庭加工业、养殖业、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工业、其他职业等。劳动力最高受教育水平为初中以下家庭, 从事的职业分布在种植业、养殖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初中水平的家庭从事的职业有8个;高中及高中以上的家庭从事的职业有10个。这表明随着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其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而且为职业的重新选择提供了可能。同时, 随着家庭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从事种植业的比例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2.对经济收入来源的影响
通过建立受教育水平与主要经济来源的交互分类统计数据显示, 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现状影响着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在小学和小学以下的家庭, 主要经济来源比较单一, 随着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呈现多样化趋势, 并且主要经济来源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同时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种植业收入所占的比重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劳动力最高受教育水平为小学和小学以下的、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占到57.8%, 最高受教育水平为初中的家庭以种植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为37.6%, 高中及以上的家庭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为22.4%。以企业的工资收入、养殖业收入和其他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随着其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3.对家庭收入和支出的影响
通过对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与人均年收入、月支出作Eta系数的相关分析, 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与家庭的人均年收入、月支出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并通过了F检验, 说明家庭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越高, 人均年收入就越高, 人均月支出也就越高, 家庭的整体生活状况良好。
4.对家庭生活状况的影响
对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与该家庭在本村的生活状况作Gamma系数分析, 呈现显著的强相关关系, 并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 表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 家庭在本村的生活状况就越好。
(二) 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
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主要得益于农村劳动力在进入农村工作和生活前所接受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实际上他们一旦进入农村工作和生活, 这种教育就基本上与他们脱离, 而离开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农村劳动力的再教育, 主要是通过农村成人教育来完成的。
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如何?在问及“村里有没有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时, 在被访问460户家庭中, 8.3%的家庭认为“经常搞, 主要是文化教育”, 6.6%的家庭认为“经常搞, 主要是技术教育”, 两者合计共有14.9%的家庭认为村里经常对农民进行文化或技术教育;20.6%的家庭认为村里针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很少搞”;32.6%的家庭认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是“做样子”;32.2%的家庭认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从未搞过”。这表明基层组织对农民的教育不够重视, 没有认识到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没有将这项工作作为日常工作来抓。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第六条规定, 村民委员会应当发展文化教育, 普及科技知识。而这项工作的开展显然不到位。
另外对村民委员会的调查表明, 农村缺乏专门负责对村民进行教育的机构和组织, 在村级基层组织一般只有这样一个职务——农业技术人员。然而在问及“村里有没有农业技术人员”时, 在被访问的460户家庭中44.1%的家庭认为“没有”, 有11.2%的家庭认为“不知道”, 只有44.7%的家庭认为“有”。这说明农技员在农村并未真正起到推广农业技术的作用, 因而导致其影响不大。从农村访谈中我们发现, 农技员并没有什么实际工作。这一点在对知道有农技员的家庭调查中可以得到反映:35.9%家庭认为, 农技员“从来没有向他们推广过农业技术”, 另有18.6%的家庭认为“有, 只不过是做样子”, 有26.8%的家庭认为“有, 但不多”, 只有18.7%的家庭认为“有, 很多”。对于农技员推广农业技术的问题, 在对农村家庭了解农业知识主要途径的调查中也可以得到较好的回答。只有21.2%的家庭认为农业技术来自于“农技员的推广”。村级基层组织未能履行好自己对村民的教育职能, 导致对村民进行教育的途径产生断裂,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发展。
最后在问及有没有必要进行这些教育时, 村民给予了非常肯定的回答。在被访问的460户家庭中, 88.6%的家庭认为“非常必要”或“有必要。农民非常渴望能够接受多种形式的教育, 也非常希望有关部门与单位送科技下乡, 传授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知识。
二、农村成人教育与农村社会变迁
国际成人教育协会秘书长罗杰斯指出, 成人教育是现在教育面临世界性危机的一部分。而对于我省的农村成人教育而言, 占全省人口70%强的农村教育以及对潜在和现实的农村劳动者教育的实施和保障等方面的“危机”和“忧虑”, 并没有融入现有的、主流的教育危机与忧患意识之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市场成为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就业模式的改变, 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技术的进步, 都大大加速了农村社会变迁的进程。每个人都必须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参与社会, 参与社会的全面服务。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里, 农村成人教育在农村社会变迁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将直接推动着农民这个主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促使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是传播和教育。社会变迁有三个阶段:发明、传播、取得成果。发明是指新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传播是把新思想传送给社会广大成员的过程;取得成果是指采用或者拒绝这种成果, 从而引发的社会系统的变迁。
农村成人教育的实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社会的推动, 社会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途径;二是农民必须有较强的受教育意识;三是对教育的投资。教育的投资是前两者实现结合的关键。西方学者一般用恩格尔系数来测定人们的教育投资需求, 当恩格尔系数低于40%时, 受教育者才有强烈的要求进行教育投资, 而2006年, 我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8.6%, 这说明大部分农民并没有较强的教育投资意愿。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基层组织应将对农民的教育放在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来认识, 切实转变作风, 实现村民自治所规定的内容。切实将对农民的教育与传播实用技术结合起来, 力求获得实效, 不走过场, 使之对贫困人群产生吸引力, 再逐步过渡到对农民的全面教育, 使乡村社会成为农村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
摘要:对河南省农村成人教育水平的调查分析表明, 目前农村成人教育基础薄弱, 农民整体素质低下, 受教育水平不高。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将继续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 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这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农民,继续教育,提高,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就河南怎样就怎样建设新农村答记者问www.GOV.cn, 2006.3.5
[2]于伟, 张力跃.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 2006, (4) 124.
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 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已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而且每年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人数也在呈递增的发展趋势。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及200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一亿,并且规模还有持续扩大的趋势。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得不将自己的儿女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在家的儿童。据统计,目前已有超过2000万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深入了解农民工留守子女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现状,寻求改善教育环境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出路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及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根据江西省统计局公布的江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江西省总人口数为4339.13万人,0~14岁的儿童为1009.28万,占全省总人口数的23.26%。城镇的儿童总数分别为3,903,897人,农村的儿童总数为6,188,907人。全省留守儿童数为2,234,160人,约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6.1%,占全省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
本文是建立在江西省妇联对江西省赣州、吉安、九江、南昌、萍乡、上饶、新余和鹰潭八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临时监护人的调查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留守儿童问卷共发放5200份,回收5009份,回收率96.3%,其中223份因回答不完整或矛盾被剔除,有效问卷4786份,有效率95.6%。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问卷共发放4800份,回收4221份,回收率87.9%,其中210份因回答不完整或矛盾被剔除,有效问卷4011份,有效率95.1%。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共发放问卷4800份,回收4276份,回收率89.1%,其中105份因回答不完整或矛盾被剔除,有效问卷4105份,有效率96.0%。
此次调查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在校生,年龄分布在5~17岁之间。小学学龄阶段(5~13岁)3224名,占67.4%;初中学龄阶段(14~17岁)1298名,占27.1%;其中有264名中小学生没有填写此项,占5.5%。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留守儿童父母亲外出务工情况
有3630个留守儿童的父母亲是一起外出务工,占调查总数的75.8%;父亲外出占15.3%;母亲外出仅占7.9%。
(二)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情况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亲外出务工后,孩子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比例最高,为66.9%;与亲戚等人生活在一起或寄养在别人家里,占25.7%;还有5.7%的是自己生活的。
留守儿童生活费每年在2000元以下有2391人,占59.6%;2000~5000元有1395人,占34.8%;而每年生活费在5000元以上的有193人,仅占4.8%。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每年的生活费都包括了生活、购买衣服和一些学习用品等。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
调查结果发现,有3255名留守儿童觉得平时在学习上是有困难的,占68.0%,;有1515人觉得没有困难,占31.7%。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的人数不多,为387人,只占到8.1%;处于“中上游”的为1779人,占37.2%;成绩“一般”的为1984人,占41.5%;“不太好”的人数为623人,占13.0%。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求助老师”和“自己解决” 的占到调查总数的半数之多,占59.9%。其中“求助老师”的为1003人,占21.0%;“自己解决”的为1860人,占38.9%。有898人会“求助同学”,占18.8%;还有744人会“求助亲戚”,占15.5%。
(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情况
有2789名农村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有时侯会”感觉孤独,占总数的58.3%;“经常觉得孤独”的人数为478人,占10.0%;而“不会”孤独的人数为1508人,占总数的31.5%。
对于身在异乡打工的父母,有2500名留守儿童表示“很担心”父母在外打工的人身安全,占总数的52.2%;“有点担心”为1913人,占总数的40.0%;有345人并不担心,占总数的7.2%。
留守儿童与临时监护人相处时,有1720人感到“愉快”,占总数的35.9%;有549人感到“不愉快”,占总数的11.5%;有2350人感到“有时候不愉快”,占总数的49.1%;还有139人没有发表意见,占2.9%。
留守儿童在和临时监护人发生冲突时,有2675名留守儿童选择“闷不吭声”,占总数的55.9%;“向父母诉苦”的有911名,占19.0%; “采取某种行为发泄”的有804人,占16.8%;有329人会选择“吵架”,占总数的6.9%。
(五)农村留守儿童对父母务工的态度
在父母外出务工的问题上,有2403名农村留守儿童并“不同意”父母外出打工,占调查总数的50.2%;有1338名 “同意”父母外出打工,占28.0%;其中有747人持“无所谓”的态度,占总数的15.6%。
有2542人表示“想”和父母一起去外地,占总数的53.1%;回答“不想”的为1199人,占总数的25.1%;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为1016人,占总数的21.2%。
三、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呈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问题及其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亲情的缺乏对留守儿童生活上造成的影响
父母一起外出打工的占到调查总数的75.8%,有52.5%的父母一年才回家一次,一年两次的占40.5%,多年未回家的为2.1%。父母都在外务工,对留守子女生活方面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父母不在家,孩子大部分是由祖辈照顾,存在很大问题。祖辈很多时候是重养不重教的;他们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另有些祖辈自身生活上就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留守子女来照顾,难免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很多都得做家务活,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再次,很多正是需要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学习上造成的影响
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都是正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时候,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有很多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着困难,且成绩大部分处在中等偏下水平。虽然,身在农村的父母自身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有1.1%的父母是文盲;有20.6%的父母是小学文化程度,有59.8%的父母是中学文化程度,还有14.2%的父母是有着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可是,相对于留守儿童的祖辈,他们在学习上还是可以给予一定的辅导的。留守儿童的祖辈大部分都是文盲,并不能给他们进行辅导,有44.9%的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没有能力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辅导,他们惟一能做的就是问问孩子们作业完成的情况而已。
(三)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上造成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所担忧和害怕的事情有很多,诸如“担忧父母在外不舍得吃”“怕父母在外受骗”“最担心父母的身体”“担忧父母会为了钱而不去看病”等。可以看出,父母在外打工,给留守儿童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他们承受着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多留守儿童都觉得自己很孤单、寂寞。有了困难,有了挫折,无处可诉,无人可帮助,由此而影响到学习,长期这样下去,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
四、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对于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人才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所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是否能实现的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该站在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站在如何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的角度出发。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一)家庭方面
1. 家长要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加强自身教育,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的发展。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因此,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了解家庭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多关注孩子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所产生的困惑、需要、兴趣等,要注意到孩子的身心方面的变化,及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 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观。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家庭常住人口发生变化,留在家的以老人和孩子为主,家庭教育逐渐演变成隔代教育。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缺点是管理失效,表现在管理方无力管理和被管理方拒绝管理。由于祖辈们自身大部分都是文盲,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我们建议,要开展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学习、交流、咨询、娱乐等活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培训,督促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并教给临时监护人科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让他们意识到恰当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二)学校方面
1. 学校要开设相关的心理咨询课。我们知道,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是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作为留守孩子,他们在心理方面承受了普通孩子所没有的压力。如何很好地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建议学校要专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让心理老师给予孩子在心理方面正确的引导。
2. 教师要更加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学校的老师,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心。不能因为他们的成绩差,影响到教学效果,就用有色的眼光去看他们,对他们置之不理。教育部门应考虑如何用更加合理的考核方式去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
3. 学校要开展更多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关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知识讲座,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孩子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提高孩子的道德修养。多种活动的开展,会让孩子觉得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三)政府方面
1.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在农村引进企业,让外出务工人员能够就近务工,如此,他们就不用到很远的地方打工,将子女留守在家中了。
2.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社会上对未成年人的诱惑是很多的,一不小心,他们就会走上歧途。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类似网吧、歌厅等社会娱乐场所,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3. 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将相关政策的内容落到实处。政府可以建一些条件较好的寄宿制学校,在住宿、饮食、娱乐、安全等方面能够给予孩子细心的照料,学校老师要做到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认真负责。
参考文献
[1]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005,(4).
[3]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了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2002 ,(9).
[4]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江西统计信息网(www.jxstj.gov.cn).2007-03-31.
*本文数据来源于江西省妇联2007年3月对江西省8区市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后所得,作者参与了数据的录入、整理、分析过程,同时对一万多份问卷的开放性问题进行了整理。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07-30
Rqssyc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06-19
关于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09-01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08-26
对县部分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09-25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06-30
农村学前教育的论文08-27
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08-18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规划08-29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