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镇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2024-10-18

元和镇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共8篇)

元和镇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1

**镇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近日,全国上下连续发生了几起幼儿园校车重大安全事故,为了切实做好幼儿园安保工作,进一步摸清农村幼儿教育现状,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宣传办结合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中的实地调研课题,特组织相关人员对全镇9所幼儿园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我镇现有私立幼儿园9所,其中镇区3所,农村6所,除其中2所外,其余7所幼儿园均为无证无照经营。

2、我镇现有3—5岁幼儿1131人,其中在园幼儿有1492(361名外来幼儿)人,其中接受学前一年教育的有142人。

3、9所幼儿园现共有教职工61人,其中老师42人,职工19人。所有工资及其他待遇均由幼儿园自筹自支,幼儿园园舍大型改造、设备添臵及更新均由幼儿园自行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村私立幼儿园纷纷出现,这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幼儿教育问题,减少了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但问题不少。

一是家庭“作坊式”幼儿园较多。所有私立幼儿园没有办园许可证,往往是园主一家老少齐上阵,既是教师又是司机,既是保姆又是厨师,孩子的学习、安全和健康成长无法保障。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幼儿园(班)园长、教师、保育员准入制度把关不严。目前一无幼师资格证,二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上岗的园长、幼师、保育员仍然存在。私立幼儿园教师中具有教师资格证或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比例不高,教学随意性大,要么是“保姆式”哄孩子,吃饱玩好不出事就行,要么是“拔苗式”超前教育,灌输小学知识,忽略了对幼儿智力的开发、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是学生安全难以保证。私立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远远赶不上公立中小学;绝大部分私立幼儿园无证无照经营;绝大部分幼儿园基础设施跟不上、办学条件差,校舍简陋、陈旧,有的校舍已成危房,如姚贾幼儿园、中心幼儿园、徐园幼儿园等;有的防护栏低矮;有的校园操场上堆放危险物品,如董口幼儿园教室门前堆放木材;有的无活动场所,如乌庙幼儿园等,教室面积不足30平方米,学生达60人,1也没有宿舍,学生睡午觉均趴在低矮的课桌上。有的无封闭条件,如涂园幼儿园院墙低矮且有缺口,不法分子能轻易进入;安保设施条件差,所有幼儿园都无专门治安岗亭及专业保安。

四是校车安全隐患大。私立幼儿园为了能多收学生,多创效益,往往都有校车接送学生。但大多数校车车况很差,有的甚至使用麻木车托运小孩。此外,校车超载现象严重,双语幼儿园一辆核载7至9人的面包车,硬塞进十几、二十几个孩子。

五是食堂卫生状况差。部分私立幼儿园生熟食不分开,幼儿餐具混用,对蚊蝇、老鼠灭杀不到位,炊事人员无定期体检,极易引发传染性疾病。

三、主要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是农村私立幼儿园多,无公办幼儿园,不能较好利用国家政策。国务院、省、市幼儿教育改革与指导意见精神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保证教育经费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做到逐年增长。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安排幼儿教育专项管理经费,主要用于师资培训、教研活动的开展、支持示范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保证幼儿教育管理工作和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要安排公办幼儿园的发展经费,用于公办幼儿园正常运转、教职工工资、示范性幼儿园建设等方面”。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私立幼儿园如雨后春笋,但是没有公办幼儿园,乡镇政府想要给予资金、政策支持也爱莫能助。政府对幼儿教育及中心园几乎没入任何投入,目前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设施陈旧,师资队伍老化,难以更好地起到乡镇幼儿教育的龙头示范作用。由此建立一所大规模的公办幼儿园已迫在眉捷。

二是扶持政策不完善。国家虽然明确鼓励企业和个人创办幼儿园,但都没有具体的政策,如许多园所在扩大规模时,难以得到贷款,幼儿园的收费大多较低,我镇农村幼儿月平均收费在150元左右(含中餐费),但由于农村幼儿分散,相当一部分幼儿园人数不多,达不到规模效益,导致不少幼儿园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二)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

一是幼儿园布局不够科学,我镇有幼儿园9所,全镇有34个村,而村级幼儿园只有6所,导致幼儿园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规模效应难以体现,无序竞争较为严重。偏远地区农村幼儿入学难,部分老百姓对其子女接受学前教育意识淡薄,政府对幼儿教育没有投入,这样

幼教收费较高,少数老百姓在其子弟就读一年级之前只送去上一年学前班,严重影响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二是园所条件参差不齐,条件好的能达到幼儿园设臵标准,差的场地窄小,硬件条件落后,安全隐患突出,没有任何幼儿保健设备,也未按要求配臵保健室、隔离室及消防设施,毛巾、餐巾、口杯共用,厨房与寝室只有一门之隔,炉灶、开水锅、菜刀等用具没有任何防护,甚至个别幼儿园连幼儿午休床都没有。

(三)人员配臵上师生比例过大

大多数幼儿园(班)为追求赢利,未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实行每班两教一保,部分幼儿园三个班百余名幼儿的幼儿园只有园长、教师、保育员共计5人,师生比1:20,严重超标。

(四)幼儿教育保教质量不高

由于对幼儿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够,重视不够,导致农村幼儿园(班)保教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一是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跟不上时代,大多数幼儿园(班)只考虑办园效益,尽可能少花钱,没考虑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质与教育科研能力,从而影响保教质量提升。二是保健水平低。为了招揽生源,幼儿园竞相压低学费,导致绝大部分园所收费偏低,为了确保赚钱,许多办园者不按国家规定和要求,一味减少保育员的人数,大多数幼儿园二至三个班只配一名保育员,且幼儿的伙食费不能做到专款专用,不按代量食谱开餐,伙食还不到规定的标准。

四、思考及建议

(一)切实提高认识,不断强化政府责任

1、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管理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2、增强行政主管意识,加强领导和管理。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10个部委《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和省、市幼教会议精神,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

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建议由市政府牵头成立协调机构,建立以政府领导统筹,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幼儿教育管理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切实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加大对无证办园和办园中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

(二)改革办园模式,理顺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均衡发展

1、坚持国家办学为主的思路,确保每个乡镇有一所规范幼儿园。建立顺畅有序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是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全镇有7所幼儿园属于无证办学,师资配备、设备配臵、办园思路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园所之间发展不均衡,影响了整体保教质量的提高,成为制约农村幼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们建议将幼儿园办学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坚持政府办学、规模办学、规范管理,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确保幼教资金的投入。建议每个乡镇建立一所公办幼儿园,各级政府应保证将幼教经费开支纳入财政预算,并做到幼教经费的投入比例逐年增大,管理体制的改变,有利于综合考虑教育资源合理配臵问题,有利于对中心园业务的统一指导,提高办学质量,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也能较好地发挥出了在贯彻幼儿教育法规、传播教育理念、开展教育研究、培训师资和指导家庭早期教育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

2、严把民办学校准入关,确保农村片区幼儿园保教资质。一要抓住当前小学布局调整的契机,按照各乡镇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继续推行联村办园的思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按规划程序完善审批制度,清理整顿关闭非法办园,确保幼儿教育有序、健康发展。

二要提高幼教师资队伍素质,稳定师资队伍。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及配套规章,做好幼儿教师的资格过渡及认定工作。切实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和保健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教师聘任制,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在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对尚不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的教师,应采取措施限期使其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具备教师资格的应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并注意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幼儿教育专家。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元和镇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2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

儿童阶段的孩子受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对亲人及周边人的模仿, 父母的言传身教起到关键作用, 老师的行为教导也对儿童影响较大。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既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外界帮扶, 又没有相应的给以辅助, 留守儿童大多感到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父母外出前对父母依赖度越高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后, 其感情波动越大, 孤独感越强, 而随着年级的增长, 即以三年级为出发点, 之前孩子差距较少, 随着学业难度增加任务加重, 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 父母在身边辅导的孩子成绩较好, 留守儿童出现了普遍的成绩下降 (见图1、表1) 。

数据来源:根据2011年实地调研

2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2.1 家庭教育问题凸显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 受监护人教育水平制约。吉林省农村儿童留守有三种主要监护类型:一种是单亲照顾, 即父母有一方留下来照顾孩子;一种是由亲戚朋友、老师等代理监护;还有一种是隔代照顾, 由父辈的老人照顾。这三种方式中,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留给父辈老人, 即隔代监护。以家庭教育为起点的传统教育体系失去其了基础, 孩子人格发展出现不健全, 孤僻、叛逆甚至有严重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严峻。

2.2 学校教育问题严重

学校教育体制扭曲, 观念落后, 没有切实可行的指导及方案。教师本身的素质有限, 致使他们没有办法更多地去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单一的教学, 损伤了孩子上学的积极性, 也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引导, 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障碍重重。由于吉林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留守儿童中的比例超过了1/3 (1) , 这一庞大的群体, 需要规模适中的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没有跟上, 其服务也欠缺:学校跟家长的联系较少, 没有及时反馈孩子在平日里的生活学习情况, 没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更没有考虑到儿童需要的特殊照顾。总之, 学校教育严重与现实情况脱节, 所面临的问题比较严峻。

2.3 制度保障力度不足

城乡二元结构壁垒, 及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一系列政策制度, 形成制度性障碍。同样, 吉林省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相关教育、医疗、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 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的强大的制度性障碍。城乡经济的差异, 使得流入城市的劳动力生活门槛变高, 在满足自己生活所需的条件下, 没有过多的资金供孩子使用, 孩子在城市中的生活就学都是其负担;外加财政方面资金补贴不足, 学校的运转及作为辅助的社区运转都存在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受教育阻碍重重。

3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3.1 家庭环境影响

吉林省农村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父母打短工, 离土不离乡, 大部分父母可以常常回到家中。但由于监护人教育水平差异, 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受到制约。调查显示, 永久镇的劳动力中监护人中88%的监护人只具有高中以下文化, 本身对教育的认识不够。在对代理监护人的调查中发现, 63.05%是留守儿童的祖辈, 文化素质较低。而农民的消耗仍停留在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导的层面。农民普遍仍不敢也没有能力去投资, 没有足够的经费去发展, 更没有能力改变孩子的教育现状提供较好的教育机会。

3.2 学校无力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吉林省农村办学条件目前在逐步改善, 但整体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经费紧张制约了学校的规模发展。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 (2) , 由于农村人口比重较多, 留守儿童也容易大规模存在, 本可以采取集中管理, 方便学校对留守儿童统一的教育, 这样孩子间还不容易出现心理偏差, 更容易融入社会生活。但是, 由于经济能力有限, 学校没有办法扩张自己的教学规模, 再加上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 大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负责人教育意识偏颇, 艰苦的办学条件让农村院校留不住素质较高的老师, 等等因素进一步影响办学的质量, 低下的教育能力无法适应当前教育的新形势, 学校发展受限。

3.3 社会大环境作用

就吉林省实际而言, 政府忽略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经费问题, 没有财政的后援, 缺乏专项资金,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显。农村基层政府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上缺乏认识, 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帮助的社会机构太少, 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明显。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的外在环境空间狭小, 大多受周围亲朋的影响。而农村大多老弱妇孺难以从事繁重农活, 就靠打牌消遣时间。留守儿童长期耳濡目染, 在没有丰富多样的诸如文化宫、图书馆等有益儿童身心发展的娱乐设施的情况下, 容易沉迷电子游戏、网吧。久而久之, 一些孩子甚至染上恶习, 赌博、打架、闹事,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 解决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主导, 保障制度环境

吉林省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 做好留守儿童的领导部署工作, 确实保障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正常展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从资金方面对留守儿童给予帮助, 同时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资助制度, 使各级单位在行使权力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根据自身实际, 加大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建设的投入, 并以村民自愿捐献援助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献援助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金, 使得农村基层社会组织能够维持资金的运转;政府还应加快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保障就业环境的平稳健康的发展, 从而促进经济繁荣, 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后续保障。

4.2 发挥社区功能

建立并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及监护体系, 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吉林省的农村, 社区间的邻居都有很多年交情, 亲密的邻里关系, 让社区对管辖范围内的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及其父母情况都很了解, 为社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奠定基础。根据实际, 可以发动当地农村的共青团、妇联等政府部门整合乡镇、村庄的资源, 推动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号召社会群众、志愿者担当“代理监护人”, 还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娱乐活动, 如带领留守儿童一起, 孤寡老人, 帮居民做些农活等。

4.3 学校教育多方面入手

吉林省是一个教育大省, 农村院校应向城市院校多多学习, 借鉴经验共享城市资源, 摆脱以往的旧理念, 以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 不论是学校大环境, 还是老师对其的教育关怀都应具有针对性, 加大关怀力度。学校还需要结合当地政府部门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对周边的电子游戏厅和网吧等经营场所进行监控, 让不法经营者没有空子可钻。在学校周围设定点交通岗, 与派出所及社区联合, 学生上下课及交通高峰期进行维护交通秩序, 避免意外的发生, 保障校园周围安全。

4.4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代理监护人应积极配合学校, 主动与老师沟通, 保障孩子的教育质量, 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代理监护人在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时, 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技巧;也应多与学校沟通、多与孩子沟通、多与在外家长沟通;而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使得农民外出打工不会离家太远, 父母常回家陪陪孩子才是根本, 可以设置城镇直通车, 给农村劳动力提供回家的便利, 让家长更多地与孩子进行互动。

5 结论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父母在“离土不离乡”转移模式下仍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位现象, 本文剖析了该现象及其他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包括保障制度环境, 加大政府关注的力度;发挥社会功能, 提升留守儿童素质;加强交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配合学校教育等。希望通过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几个方面的合力, 尤其是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回归, 有效地解决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科恩.教育经济学[M].王玉昆, 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2]黄祖辉, 许昆鹏.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4) :9-15.

[3]曹春华.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J].教育探索与实践, 2007 (5) :73-74.

农村学前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3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对云南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学前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相关部门对农村学前班教育的管理和指导不到位,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高,学前班的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农村学前班的硬件设施和游乐设施欠缺等,结合实际提出改善农村学前班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学前班;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13-02

长期以来,云南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师资、农村适龄幼儿入园率低、办学条件较差和质量不高的问题,截止2012年底,学前3年毛入园率仅达37.43%。临沧市地处云南西南部,毗邻澜沧江,西南与缅甸交界,临翔区辖7乡1镇2个街道,93个村,9个社区,总人口32万人(2012年),总面积2652平方公里。共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等23个少数民族分布。受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影响,该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落后,举办学前班是现阶段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农村学前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延缓了自身的发展。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下辖5个村委会和7个社区,居住着汉、彝、傣、拉祜等20多种民族。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昔本村委会、新村村委会、石方村委会、五村村委会、竹篷村委会五个村委会,每个村委会都有学前班,本次教育现状调查选取的对象是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学前班的老师和学生家长。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通过自编家长问卷了解学前班家长对学前班教学的看法和意见,通过访谈学前班教师了解学前班的幼儿情况、教师情况和物质环境情况。本研究共发放家长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访谈10名教师,获取有效访谈记录10份。

二、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农村学前班教育现状调研结果

(一)农村学前班幼儿情况。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学前幼儿班人数不超过四十人,调查结果显示学前班幼儿人数大部分已超过50人。学前班班级人数数量多,而且班级内混龄现象极为明显,幼儿年龄跨度从3—6岁,还有部分幼儿年龄超过6歲。有些幼儿进入班级年龄较小,需要读两年或两年以上的学前班才能进入小学学习,而有些幼儿年龄已经超过6岁,却还在学前班学习,班级内幼儿年龄不统一,影响了老师的正常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学前班教师基本情况。

学前班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即将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小学老师担任,这些老师不仅没有学习过有关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也没有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在学历方面,一半以上的老师都是初高中学历,专科层次教师较少。从班级教师来看,基本上是一个或二个教师承担一个学前班的教学任务,教师任务重,压力大。

(三)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

在调查中发现,学前班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参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教育教学,教材基本上是语文、数学,对艺术领域、科学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教学欠缺。从授课方式来看,学前班教师模式基本上和小学一致,上课时间都为40分钟,教学方法单一,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的理念基本没有落实。幼儿学习压力大,不仅每天有作业,学期期末还必须考试。学前班小学化倾向非常严重。

(四)农村教学环境基本情况。

学前班的教学环境质量不高。从室外环境看,体育游乐实施少,形式单一,安全措施不力;从室内环境看,桌椅陈旧,座位不适合幼儿的坐高,影响幼儿学习;游戏材料单一,大部分是球类玩具,有些学前班甚至连一样玩教具都没有。教学书籍单一,音响设备基本没有,教室环境创设简单,黑板上全部是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

1.学前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与小学共存。

在调查的五个学前班中,新村、石房村、五村、竹蓬村的学前班都是与小学共存,只有昔本村的学前班是独立于小学之外。学前班基本无独立的园舍,学前班教室布置和小学教师相差无几,没有专门的活动室,50多个幼儿聚集在一间教室里,采光不好,通风条件差。学前班与小学教育设施共用,本身农村学校户外教学资源不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幼儿由于年龄小,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他们能接触户外活动设施的机会其实不多,幼儿没有户外活动时间不仅不能满足2小时的要求,在安全保障上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农村学前班大多数缺乏玩教具,缺少幼儿图书、录音机、电子琴等教学资料和设备,更没有手工区、玩具区等区角活动。

2.学前班的娱乐设施较少。

昔本学前班的娱乐实施相比其他学校种类较多,如大型滑梯、秋千、球类玩具、积塑玩具等,基本能满足幼儿娱乐需求,而新村学前班、石房村学前班、竹蓬村学前班仅有少量的娱乐设施,而五村学前班基本上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完全不能满足幼儿的户外需求。农村学前班是为了上小学做准备的,平时幼儿的活动范围只有教室和操场,活动范围狭窄。班级里没有任何硬件设施,缺少玩教具、缺少音响设备、缺少图书资料,也没有任何区角和区域活动的开展。

(五)家长教育观念情况分析

1.家长送孩子上学前班的原因分析。

有50%的家长送孩子上学前班是为了让孩子学习知识,有30%的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幼儿园是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途径,甚至有10%的家长纯粹是为了能有人照顾孩子而送孩子上学前班。

2.家长对学前班上小学课程的态度。

有85%的家长对学前班上小学课程内容持肯定态度,也非常认可和支持幼儿教育小学化。大部分家长对学前班的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主要以孩子会认多少字、会做多少计算题,会念多少诗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前班教育质量高低的依据。

三、学前班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部门不够重视。

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但是事实上当地主管部门对学前教育的管理不到位,从政策保障到资金投入做的不到位,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学前班教学质量水平不高,学前班混龄现象严重。

(二)学校的条件有限。

1.当地农村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与小学共存的学前班,学前班教学活动时间与小学上课的时间一样,一节课为40分钟,一天上四节课。这样时间安排使幼儿自由活动少,加之幼儿的活动范围只有教室和操场,活动范围狭窄。教室里面的环境设施缺乏,没有玩教具以及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无法正常开展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区角活动。

(三)教师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欠缺。

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者和任课教师都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学前班教师基本上没有学过学前教育,没有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幼儿被动的接受知识,违背幼儿身心发展和学前教育规律,基本上没有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开展教学活动。

(四)家长教育观念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农村学前班家长受长期观念影响,对学前教育认识不足,他们没有意识到学前阶段是幼儿的习惯养成、潜能开发、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能留下深刻的烙印。家长对学校教育评价的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成绩来判断老师的教学水平,严重影响了学前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四、农村学前班发展的对策和思考

(一)政府加大对农村学前班的经费投入。

云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应将学前班的一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重点帮扶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加大经费投入,设立农村学前教育经费。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发挥职能部门职责,确保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长,并能做到专款专用,真正落实国家对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其次,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筹措更多的资金,例如社会资助、校企合作等方式,在农村开办质量高、条件好的幼儿园,创设适合农村幼儿的成长环境。

(二)学前班独立于小学,创办适合当地特色的學前教育机构。

受小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学前班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都与小学有一致性,导致学前班的教育教学形式与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背道而驰,这不仅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也违背了幼儿教育的目标。结合云南学前学前教育普及率低,教学质量低的现状,当地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如条件允许,农村学前班应独立办学,体现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从普及一年学前教育开始,逐步提出普及二年、三年学前教育的目标,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让更多幼儿接受到普惠性强、质量高的学前教育。

(三)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期是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体力增长的关键期,教师应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开展教学,树立新的学前教育观念,利用农村资源和地方特色,进行课程资源的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幼儿感受大自然,获得多种体验,发展自身多项实能力,实现农村学前班教学改革。

农村幼儿园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特色和优势,学前班应该充分利用和整合农村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让幼儿回归到自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户外活动和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到田野里跑步、玩泥巴,到山坡上爬山、摘果实,参加和体验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活动,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感受不同民族的风情和文化,教师可以依据地方特色和农耕节庆,用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开展主题单元活动,不仅能丰富教育资源,扩展教育内容,也能帮助教师调制教学方式,增加幼儿学习的趣味性。

(四)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受学前班教师的学历水平、年龄结构和专业素养层次低的制约,学校领导应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采用园内专业培训,外出参观学习、现场观摩、自我反思等方式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从长远来看,学前班教师最好选择接受过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或者培训的老师担任,不断改善农村学前班教师的工资待遇,从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选择和聘用优秀学生从事农村学前教育工作。当然,当地教育局应该严把幼儿教师的“入口关”,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人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保证农村学前班师资队伍的质量。

(五)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学校领导和学前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家园合作的方式,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将陈旧的以知识、成绩评价孩子的观念转变为注重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如何做人。在家庭中,应多和幼儿沟通与交流,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求,与幼儿开展亲子活动,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在家园合作中,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的开展,参与和体验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逐步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张玉堂,周倩倩.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9).

[2]姜素梅.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长江教育,2008(12).

[3]罗仁福,张启然.贫困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J]. 学前教育研究,2009(1).

[4]许志勇.影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2010. (1) .

第一作者简介:

元和镇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4

接到区远教办《关于做好全国远程办基础高施建设项目验收前期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近日银达镇对镇村15个终端接收站点工作进行了自查自验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认真回访,进一步完善站点各项工作

1、站点管理运行情况。对全镇15个站点软硬件建设情况、“五防三到位”措施落实情况、站点标牌悬挂情况、各项规章制度统一上墙情况、设施设备日常管理维护情况、宽带网络运行情况进行了回访,并针对部分管理员操作不熟练情况,镇党委政府组织参加了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班,并派出专人到站点对管理员进行了实地操作和培训。

2、健全完善各项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基础台帐。以镇远教办为主,对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基础相关软件资料按照要求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装订。对其它资料,如与各村签订的工作目标责任书、配发或自购教材书籍和教学光盘、上级检查工作和开展学用活动图片、以及远程教育有关文件、通知、制度、报表、总结等进行了分类保存。及时下发了《银达镇2011年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 作 要 点》和《银达镇2011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指导计划》,按月下发了月学习内容,收集了反馈信息。各站点认真开展 “五簿一册” 教学活动,站点管理员对所学内容进行了认真记录,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收看平台节目,从而达到学用相结合的效果。

二、及进开展“回头看”,认真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一是针对部分村网络信息不畅通,及时联系电信公司到站点进行了维护;对怀中村因收看而未收看记录的原因及时向区远程办汇报并解决;对拐坝桥村网络通而平台不能正常点播、收看的原因进行了及时维修和解决。

二是对终端站点标牌悬挂不醒目、不规范的站点进行了及时整改,严格落实“五防”“三到位”措施,并利用公开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远程教育相关知识的宣传,同时书写了宣传标语。

三是针对村两委换届后,部分行政村更换站点管理员不会操作的问题,镇党委政府组织参加了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班,并派出专人到站点对管理员进行了实地操作和培训,使各站点管理员达到基本达到会讲解、会管理、会使用、会维护、会排除的“五会”要求。党员信息户普遍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知识和信息搜索和下载、使用等。

四是对各站点必须具备的接收、播放、存储和回放远程教育节目等基本功能进行了自查。

元和镇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5

——石潭镇八角村香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人杰地灵,风光旖旎的涟水之滨,320国道南侧,美丽的古城崛起一座以香菇产业引领农民致富的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湘潭县石潭镇八角村。该村辖2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507公顷。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后盾单位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党支部书记冯应龙同志带领村支两委和广大村民团结奋斗,大力发展香菇特色产业,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优选香菇品种,提高种植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走四方”品牌香菇和她的美味、她的传奇伴随着创业的泪水和艰辛、成功的欢笑和幸福一道走出家乡、走出省门、走向四面八方。

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八角村原来是个粮猪型农业大村,“稻谷加稻草”的经济模式,使其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2001年冬,由县委、县政府引进的香菇产业落户八角村,2004年八角村成立了“湘潭县香菇产业合作社”,在长达七年的发展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攻破了道道难关,香菇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种植面积由刚开始的80

亩发展到现在的520多亩,辐射周边的10多个村,香菇产业合作社员也由原来的68户扩大到现在的347户,从业人员由100人扩大到1000多人。2009年,八角村常规种植香菇亩产值突破4.5万元,全村人平纯收入10800元,超出全县人平纯收入5642元的91.42%,而香菇产业纯收入占到了全村纯收入的61%。

为进一步提升香菇产业的发展水平,推动香菇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拓市场,把香菇产业打造成帮助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八角村制订了《湘潭县石潭镇香菇高效种植与开发发展规划》,总体规划是:品种多样化、大棚立体化、生产机械化、产品品牌化、服务统一化和产业高效化。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香菇种植面积发展到1200亩,全部建成标准化高效温控香菇大棚进行常年栽培和多层立体栽培,菇棒生产4000万棒以上,亩产达10万斤以上,并开展精深加工。

二、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食用菌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以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首次列入国家科技的主体计划。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三大产业之一,而且已经成为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越来越显示出“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占地小,用水少,投资小。

见效快”的独有特点,能够把大量的农作物废弃燃料转化为可供人类食用的优质蛋白质和健康食品,并安置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食用菌成为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农产品。因此,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生态良性循环,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高效农业,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选择,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空间。

石潭镇八角香菇产业在省、市、县老科协的关心和支持下,香菇技术研究所进行的系列大型实验和技术改造获得成功,已凸显出其独特优势。

(一)、产品优势

1、香菇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据科学分析,香菇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矿物质钙、磷、铁以及多种维生素。香菇的蛋白质含量高,质量也好,其蛋白质中含有18种氨基酸。而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香菇就占了7种。香菇还含有多量的谷氨酸、各种糖类等,而这些正是构成香菇的营养价值固有的清香、风味的重要物质。故营养学家称香菇的营养价值是牛肉的4倍,把香菇誉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

2、香菇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香菇性平味甘,具有益气补虚、健脾胃、活血之功效。长期食用,能降低血液中胆

固醇含量,使血液循环保持正常,改善心、脑及微循环供血,对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均有治疗效果。香菇富含一般蔬菜所缺乏的维生素D,可增强人体抵抗力,并有助于儿童骨骼和牙齿的成长,有利于防止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香菇中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30多种酶,对糖尿病、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神经炎有治疗作用。香菇还是多糖体,能缓解便秘、调解内分泌系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在抗癌、防癌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技术优势

八角香菇,经过10年种植和摸索,成功进行了“工厂化生产”、“水帘式温控”、“立体型育菇”、“半生料灾菌”四大技术攻关,目前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9年成立“乡镇香菇研究所”,依托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的科技支持,向精深加工方面发展。

1、工厂化生产。从粉碎、拌料、制棒、高温消毒全部采用机械化生产。引进年产千万棒的成套香菇棒自动生产线,改原来的单家独户的高能耗、低成品的制棒程序为到香菇制棒厂进购低成本、高品质香菇棒程序,大大缓解了劳动力缺少和技术缺乏的矛盾。

2、水帘式温控。将国防科大科研成果“远程自控系统”广泛应用于香菇产业,利用本地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经过特制水帘器形成水循环,通过大型风机工作,使大棚内形成负

压,迫使空气通过水帘器,使水蒸发达到降温目的。在外部气温达到40℃时,棚内都能控制在27℃以内,其投资成本只有常规空调的1/5,运行成本只有1/10,可使一年四季出菇。

3、半生料灭菌栽培。2009年初引进的半生料栽培技术,大大减少了棚内消毒时间,由原来100℃维持24小时,变为90℃维持5小时,不但大大节约了种植成本,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高了香菇棒的成品率和出菇率,成品率由原来的75%提高到现在的95%~98%,出菇由原来的每棒1.3斤提高到现在的每棒1.6斤左右。

4、立体型育菇。建造高效大棚,实行温控立体多层摆放,由一层改四层,产量提高4倍,亩产值可达10万元以上。

(三)品牌优势

八角香菇通过国家工商局注册“走四方”商标,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湖南省技术监督局根据八角香菇产品制定了全国鲜香菇质量标准体系,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八角香菇牢牢占据了省内市场,与步步高集团联手合作,签订了年销2000万元的销售协议,鲜菇直销上海、深圳、香港,极品菇远销韩国和日本。

(四)、资源优势

湘潭县是湘莲之乡,据统计,全县每年有3万吨以上的莲壳被弃置。八角村将传统香菇种植的基质改为湘莲壳,大大节省了原料,并有效提高了香菇产量、质量,不仅将湘莲壳变废为宝,而且大大减少了对树木的砍伐量,有效实现产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香菇种植时间短,见效快。全部技术改造后,一季每亩由原来摆放1万棒提高到4万棒,每棒每季按1.5市斤计算,亩产量6万市斤,每市斤按单价3.0元计算,亩年产值达18万元,除去成本、劳务工资共4.8万元,每亩获纯利13.2万元。一季可收回全部投资,其设备和设施继续使用,大大减少后续种植成本,按一年两季计算,年亩产值将达到20万元以上。

(二)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香菇高效产业1000万棒规模,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800人,实现劳务收入1600万元,并带动和辐射全镇产业发展。大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了中央1号文件解决“三农”问题落到实处。

四、产业发展规划

(一)品种多样化 把八角村建设成一个以香菇为主要产品,集秀珍菇、杏孢菇等多种食用菌系列品种共同发展的产业基地,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积极推广应用,使八角成为以食用菌为主的科研基地、产业基地、致富基地。

(二)大棚立体化 参照浙江种菇模式,按照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原则,针对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越来越紧张、农民工价日益上涨的趋势,从提高抗风险能力、节约使用土地、避开用工高峰等方面考虑,推广立体大棚,大力推广复式铺棒种菇。

(三)产品品牌化 应本着品牌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生命这个理念,尽快制定一整套生产质量标准,包括从产前的原辅料购进、成分配比、制棒、消毒、接种等;产中的菇棒铺摆、水份、香菇的形体控制;产后的产品分级、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都要有严格的生产质量标准来控制,大力打造“走四方”品牌,宣传品牌文化,进一步优化香菇品种和品质,完善检验检测和监督体系,努力打造绿色、无公害香菇品牌。

(四)产业高效化 强化管理,节约各种生产管理成本,切实提高香菇产业效益。推广大棚种植示范基地,继续引进香菇棒全自动生产线,配备大型粉碎机、自动搅拌机、卷扬机全自动装袋机、大型锅炉设备,建成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香菇棒生产基地,达到年产4000万香菇棒的规模;依托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继续进行香菇精深加工,开发精品干香菇、香菇松、香菇调料、即食型

元和镇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6

农村医疗卫生调查报告

——下车镇医疗卫生现状与分析

社调组:蒋烨杰 指导老师:李朝峰 程欣

调查时间:2010年7月17-24 调查地点:广东省河源市下车镇

调查对象:对下车镇辖行政村的村民进行实地调查。

调查方法:填写“下车镇医疗卫生调查表”、重点医疗机构调查、以蹲点与跑面等具体形式走访调查、聊天等方法。

前言

2010年7月17日起,我们对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下车镇医疗卫生情况开展了调查,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实施与完善情况,以及医普的力度与效果,调查看病就医的相关情况,为更好地解决实质性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法,关于下车镇医疗状况的改善,应当遵循卫生与经济必须协调发展这一宏观现象。

一 下车镇调查情况

(一)下车镇医疗卫生现状(4)

当前下车镇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医疗条件与硬件设施比较落后,当前下车镇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而解决此问题具有急迫性和重要性。

1、下车镇医疗卫生资源

当前广东省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各大、中城市,县、乡镇以及农村卫生资源只占

20%,医疗配置不合理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城市卫生需求状况导致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而维持当前下车镇的农村医疗卫生的卫生院,出现医疗技术与硬件设施老龄化等问题。而有关医药品资源,7月19日,我于中心医院第二门诊部对药剂师徐春梅做调查访问,了解到下车镇近几年医药品价格相对稳定,相比前几年整体有所降低,但降幅不大。

2、有关下车镇居民的医普知识

乡亲们的医疗保健意识欠缺,有关部门的医普工作与医普宣传不到位,农民的医疗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获取卫生信息与知识的渠道也有限。在下车镇,个体工商户的医疗知识远远高于农民,据调查,个体工商户通过电视,电脑等信息渠道获得医疗知识,由于经济条件受限,部分农户没有电视,或者为了节省电费而很少使用电视,其医疗知识获取渠道比较单一。青少年的医疗知识水平相对较高,青少年的思维新颖,对新知识的接收能力强,他们在受教育的同时,也接触了有关医疗卫生知识,7月19日,于下车镇中心小学,我通过对小学生徐梦潮与中学生徐丽萍聊天访谈得知,下车镇有关学生疫苗接种,是由政府以通告形式下达至卫生院,由卫生院直接前往学校进行免费疫苗接种,其他疾病预防的相关信息,都由教师以讲授形式教予学生。中老年人的医疗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其主要原因是思想观念较为陈旧,中老年人普遍喜欢看新闻,从新闻里虽然可获取大型疾病与疫情的防控方法,但对于医疗保健等有关知识,并没有相关医疗卫生的专题电视节目。

3、下车镇妇幼保健卫生

从我们调查访问的孕妇这一类人群中反映,下车镇妇幼保健卫生并不完善,小孩生育贫困家庭请接生婆,以传统的接生方式在家里接生,一般经济条件的家庭都会去诊所或者是医院,小孩在出生至满周岁的这段时间里普遍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7月19日,我在下车镇派出所附近询访徐慧芬女士,徐女士说,她的孩子四个月,底子比较弱,体弱多病,她认为主要原因是下车镇没有规范的妇幼保健机构。由于缺乏妇幼保健知识,孩子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小问题,家长一般是手足失措,无法应对,病急乱投医等现象普遍,甚至酿成不容乐观后果。

4、下车镇看病就医的情况

据我们调查走访下车镇中心医院,发现中心医院的硬件设施陈旧,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大部分村民反映下车镇中心医院的医疗水平整体而言不错,但遇到疑难杂症,或是中型病症,医疗水平就出现层次上的落低。中国农村看病就医遵循“乡村医生→乡镇诊所→乡镇医院→县医院→大型医院”这一顺序,下车镇也不例外,乡村医生花费在三十左右,乡镇诊所花费在一百左右,乡镇医院则是几百,县医院倾尽几年积蓄,大型医院则可能导致负债累累。7月19日,我们拜访下车镇名医徐国庆,徐医生说,医院诊所收费不规范,药价太高等陈旧观念潜移默化成了一种意识,久而久之便生成抵触心理,导致小病喝点姜汤,躺一躺就没事了等现象,依靠土药方,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去看病就医,积小成大,这样便有了“一病回到解放前”的一幕。7月19日,在我们医疗组外出义诊时,有百姓反映,曾有不法分子假借医疗机构的名义开展义诊,其实质是从事假药的兜售和叫卖工作,百姓防上当受骗的意识弱,一旦上当受骗了,责任自然就落到政府身上。

(二)下车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基础性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3年在全国部分试点后,在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1、下车镇参保情况

在下车镇,我们对石含村实行区域调查,调查发现,石含村居民的参保指数达到92%,其中,90%以上的居民自愿参保,2%的贫困户是以互助的形式,由乡里乡亲帮他购买,其中,2%的人因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购买,4%的人坚持认为自己不需要购买,2%的人对该项政策缺乏了解,购买意愿低。总得来说,下车镇的人民群众把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称为“民心工程”,老百姓医疗有了保障,“看病难,看病贵”是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已相对改善了“一病回到解放前”的状况。但在实施与完善的过程中,仍存在相关问题。

2、下车镇村民满意程度

只针对临床治疗才可报销,有些家庭平常重大疾病用药费对家庭经济负担很重,因药费使得家庭欠债累累,例如7月18日,我们回访徐科研家,徐妈妈身患癌症,家庭无经济来源,每月药物费用在一千元左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对药物进行补贴,福泽不到诸多需要

帮助的患者。据调查,下车镇75%的居民反映他们享受不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居多认为该项政策只是形式上解决重大疾病的部分医疗费用,他们希望今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普及农村百姓的卫生问题,可以受到非重大疾病的一些实在性医疗保障,真正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只对重大疾病与临床治疗才可报销,7月20日,回访农户时我们所回访的光荣之家,老军人徐爷爷去年患上重病,在东莞医治,花费了8万多,但医保只补贴了一万。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参保人普遍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属于商业保险,大多人抱有花三十元买个平安的态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不完全了解或是不了解。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程序过于繁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医疗补助与医疗报销方面程序过于繁琐,通过调查发现,申请这方面医疗报销的村民反映,申请报销的程序不明确,过程中出现左推右推等情况,从报销到资金到位中间所花费的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

5、实施过程中灵活度不高

回访调查时我们发现,部分村民没有购买医保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而是由于经济条件受限,而他们恰恰是很需要的人群。

6、医疗报销区域性问题

我们回访的徐科研家,徐妈妈身患癌症,徐爸爸无固定收入,靠打临工赚钱,两个儿子都外出念大学,两个儿子的学业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家里唯一经济来源是徐爸爸微薄的收入,以及不到一亩田的粮食产量,徐妈妈于去年在江西省临床治疗,由于区域性问题,在外省医治的医用补贴不到医药费的三成。

二 下车镇医疗卫生调查分析及对策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水平难以跟上医疗卫生日益增长的需要,医普知识的宣传与推广的力度不够,以致农村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工作相对薄弱,而解决下车镇医疗卫生现状的可行性方法:

(一)加大医普宣传力度,改变陈旧观念

建设报刊亭,宣传农业与卫生相关知识,县镇级有关部门开设以医疗卫生为主的电视类节目,加大医普宣传力度,增设农民获取医疗及保健等相关知识的途径,从而改善资源获取单一性局面。下车镇政府与卫生部门应当多组织义诊,通过三下乡医疗组义诊这一实例,实践证明,义诊可以对人民群众潜意识的形成保健心理,还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百姓的需要,关注三农问题的首要是农民,通过义诊不仅可以增强百姓的保健意识,还能形成预防胜于治疗这一新观念,普及健康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医疗卫生问题。

(二)

全面改善重扶持,轻监管现象

据调查,下车镇医疗卫生机构各部门职能分散,目标任务不明确,多头管理导致卫生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政府加大对乡镇卫生院财政投入的同时,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更受到“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的驱动下,过多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以致医生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开药,走向误区,在民众心里造成不好的印象,诸多种种都是由于监督与管理失误所导致,下车镇政府在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应当加强监督与管理。

(三)实行药品药价管理督促

乡镇级有关部门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了药品集中采购,维护药品正规获取渠道,切实为患者减轻医疗负担,控制药品价格,同时能够整顿药品流通秩序,实施药品价格的控制,杜绝药商在医院促销药品的现象。通过加强医院药品零售、医疗器械检查和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建立制度,来改变以药养医,从根本上控制药价涨幅不定这一现象,以此缓解农村“天价药”现象。全面实行药品药价监督和药品供应管理是实现下车镇医疗卫生规范的重要手段。

(四)合理规划卫生资源,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针对下车镇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缺乏,实施“每村一个卫生站、一名医生”的建设计划,合理规划调整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大对医疗机构的专业培训,达到合格上岗,广东省从2006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1.6亿元,对欠发达地区的行政村,实行一村一站每年补贴1万元的政策,我们调查石含村以及附近几个村,该项政策落实情况基本到位,近些年起实现卫生服务中心覆盖到每个村镇,为达到“让农民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的目标,缓解“看病难”的问题。下车镇在“一村一站”的合理调整配置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村落布局相对分散这一实际,切实合理规划,落实全覆盖这一目标。

(五)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

关于加强下车镇医疗机构的医德医风建设,可借鉴佛山市医疗机构医德医风建设的成功经验,佛山市各医疗机构患者和院方签订拒收红包的承诺书已经是入院手续的其中一项内容,而且每年还组织市直医疗单位医务人员深入到镇村开展义诊和咨询活动,缓解农村

医疗机构专业水平相对缺乏的症状,增强了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六)加大惩办力度,打击非法分子

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百姓防上当受骗意识,维护百姓权益,对于打着医疗机构的幌子兜售假药的非法分子,政府应当加大惩办力度,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的违法。

(七)贯彻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点完善医疗卫生体制

经调查发现,下车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性水平比较低。下车镇有关医疗卫生部门应当深入了解调查,加强医疗补助条例管理,完善资金筹集与监管机制,实现专款专用,确保合作医疗基金全部参合农民的医疗补助,合理制定和调整农民医疗费用补偿办法,建立健全的合作医疗审核与报销办法。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工作与力度,将合作医疗基金明晰化,让农民参与到其中来,实现全民督促,全民监管,充分调动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了解的积极性。报销机构应当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尽快落实好医疗报销的相关事项。而下车镇卫生及相关部门可以实行农民参与监督和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能力建设,对政府的有关部门,经办机构,以及定点医疗机构制度的规范管理。重点解决好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和贫困家庭的问题。在帮助救助对象参加合作医疗的同时,对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重、难以承担的部分,应给予适当补助。部分贫困户由于买不起医保,政府应针对农村救助对象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的协调互补,共同解决贫困农民看病就医难的突出问题。而对有关医疗

报销区域性问题,应该由政府部门协商,制定相关的跨区域医疗报销制度,以及明确报销尺度与有关注意事项,避免报销程序中出现纠纷,引发不满等现象,与此同时,政府应当视情况来调整政策,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灵活运行机制。

总而言之,下车镇的卫生的核心工作应该围绕经济发展,由经济发展带动医疗卫生的建设,同时医疗卫生建设也可以推动下车镇的经济发展。树立预防胜于治疗的新思想,借助文化,教育大力开展医普工作的宣传与实施。从长远来看,下车镇医疗卫生工作首要任务是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下车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而落实好这些工作,还需要依靠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政府对基本医疗服务的不断投入,从医疗服务体质和机制上探索解决的办法。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社调组组员 蒋烨杰

元和镇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7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校,发展,难题,教师专业化

按照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指导意见和活动要求, 江苏人民教育家第二期培养对象“牵手农村教育”活动于2014年6月11日至13日如期进行。我们中学教师三组来到了江苏宿迁市宿城区三星级高中马陵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宿迁学院附属学校进行调研, 我们在听取学校介绍、听课观摩和交流、组织部分教师座谈交流、校园现场考察中深切地感受到农村中小学校 (下文简称农村学校) 在当今教育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确非常艰难。这不得不引起笔者的思考, 农村学校发展的难题到底是什么? 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应该怎样来破解?

一、农村学校遇到的发展难题是什么

对于这两所学校来说, 校舍以及校园的设施设备已经都不成问题, 因为宿迁学院附属学校是2012年市委市政府调整中心城区教育布局, 投资2.1亿元, 新建的一所学校。马陵中学由政府投资4.6亿元异地建设的新校园也将于今年秋季正式启用。对于江苏广大的农村学校来说, 由于学校布局的调整、数量的精简以及教育政策的扶持, 应该说校舍以及设施设备这些硬件都得到了较好的配置, 缩小了与城市的差距, 在硬件上大体实现了农村和城市的均衡化。那么, 在这样的背景下, 农村学校发展的难题又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是软件尤其是在较低的教师专业化水平上。

二、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为什么比较低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 依托专业组织, 通过终身专业训练, 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实施专业自主, 表现专业道德, 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我们在调研中发现, 在农村学校县区级学科带头人以上的优秀教师数量较少, 比例较低, 而且年龄结构不齐整, 中青年教师中达到这一层次的就更少, 而且他们对教科研以及自身专业化水平发展的热情并不高。在农村学校名特优教师后继乏人, 教师专业化水平比较低下,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 学校撤并分流的因素。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小学入学人数的逐年减少, 各地方都进行了学校布局的大调整, 许多农村学校撤的撤, 并的并, 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农村学校。这些精简后的农村学校, 按照常理, 教师的素质应该要比较好, 但是事实正好相反, 原因何在? 第一, 教师由于来自不同的学校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合力, 因而失去了一些好的发展机遇 ;第二, 由于留在农村执教的教师大多是一些所谓“头脑不活络者”, 或者是安于现状的人, 或者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人, 因此他们的发展后劲不足, 师资实力相对较弱 ;第三, 留在农村学校就读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 这也给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村学校师资整体实力正在不断下降的局面。

2. 优秀教师流走的因素。“孔雀东南飞”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才流动的一个显著特点。这股人才流动的风同样也在九十年代之后的教育界上演着, 呈现出优秀教师从农村向县城流动, 从县城向大中城市流动, 从不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流动的鲜明轨迹。我们承认这是社会的一种巨大进步, 原来的人才不能流动的机制确实也禁锢了许多人才的发展, 但是在这股人才流动风中, 广大的农村学校实际上就成为了“受害者”, 农村学校以及教师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尊严和发展的空间, 这也是客观的现实。难怪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请省里以后不要再评审什么特级教师了, 农村学校的教师一旦评上就不会在原单位工作了, 他们就得“跳槽”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离开了农村学校, 使得在师资上本来就显得难以为继的农村学校更是“雪上加霜”, 相形见绌的农村学校师资与人才济济的城市中小学校 (下文简称城市学校) 师资在教育教学质量上怎么能进行公平竞争呢?

3. 新任教师低质的因素。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近十年, 新任教师与过去相比其综合素质明显偏低。在高考录取师范院校的学生中, 往往不是最好的学生, 而是中等甚至是中等偏下的学生 (因为好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他们看到高中教师工作辛苦报酬又很低的客观现实, 他们就不愿意报考师范专业, 而去报考那些将来有更大发展余地收入又高的热门专业了) , 尽管这些师范学生在大学也获得了学士或者硕士的学位, 但是当他们踏进教育教学的工作岗位后进取性和创新精神明显缺乏, 成长的步伐比较缓慢, 在工作两到三年后能够独自挑起大梁胜任高年级或者毕业班工作的比例较低,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相比较而言, 在城市学校中年轻教师的情况略微会好些, 而在农村学校的就不行了。因为, 现在地方教育局在公开招聘教师的时候都是实行双向选择, 水平高一些的新教师他们大都会选择优质的城市学校, 而一些水平低一些的教师他们只能选择到农村学校工作, 这样也就导致了农村学校教师新生力量薄弱的问题。当然, 这并不排斥这些农村学校的新教师经过若干年教育工作的锻炼之后也会有人“冒”出来, 成为各级各类的骨干教师, 但是, 这毕竟是凤毛麟角的, 难易改变整体农村教师素质较低的状况。

4. 教师培养低效的因素。教师队伍建设中有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青蓝结对”。许多学校就是靠一大批富有工作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 确保新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使学校发展后继有人,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然而, 在农村学校虽然也有一些富有工作经验的老教师, 但是数量较少, 而且在学科上也不会像城市学校那样齐全。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在农村学校由于“名师”的匮乏, 这些“徒弟”的教育前途就不会像城市学校那样来得幸运了。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学校的“青蓝结对”的成效就相对比较低下, 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主要还是要靠自身平时的实践和积累, 成长的周期相对要长。另外, 从农村学校原有的教师专业化培训的方式来看, 呈现出“高大上”的格调, 与教师的工作实际不符, 听听激动, 做做不动, 找不到自身提高发展的着力点和方向, 这是教师接受这种专业培训后的切身感受。总之, “青蓝结对”以及教师专业化培训的低效, 这是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怎样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的发展水平

农村学校师资、教师专业化的现状确实令人担忧, 光摇头叹息是无济于事的。我们知道, 一所学校最为核心的要素就是教师, 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将决定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面对这个难题, 需要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方能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 扭转局势, 破茧成蝶, 真正实现农村和城市学校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

1. 实行系列倾斜政策, 促进均衡发展。让农村学校教师与城市学校教师相比在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上不逊色, 甚至有所提高, 这是确保农村学校教师安心工作、促进其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 各级政府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努力, 采取有利于农村学校成长和发展的一系列的倾斜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适当提高农村教师工作岗位津贴, 给予农村教师评审职称以及评选各级各类骨干教师以更多的机会, 适当提高幅度重奖农村名特优教师等, 让农村学校教师真正体验到做农村教师的那份尊严和光荣。另外, 还需要制定鼓励和实施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支教以及城市和农村学校教师轮岗等制度政策, 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农村学校去, 产生“鲶鱼效应”,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活和促进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和发展, 实现农村和城市学校教师专业化的均衡发展。

2. 采取合适培训方式, 保障专业发展。过去那种远离教师和教育教学实际的培训, 确实没有什么成效。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对此,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有所作为, 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培训方面的研究, 另一方面必须要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 从而真正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下面提供三种培训方式供学校参考。第一, 请进来。我们从农村学校的调查中看到教师对培训都持一种比较热切的态度, 但是他们需要的是能够适合他们并能对他们的教育教学真正起指导作用的培训。他们认为, 一些所谓的“专家”只有纯粹的理论, 而没有课堂教学具体的操作实践, 这样的理论最好也难以走进他们的心灵, 也无法实现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 ;反之, 只有课堂教学的生动实践, 而讲不出其中的道道, 上升不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这样的教师培训也难以达到提升的目的。他们最需要既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 又要有自己亲身实践经验且成效比较显著的教师来对他们进行培训, 因此学校可请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一线教师来校进行示范教学, 与教师一起进行交流研讨, 讲问题, 讲方法, 讲突破口。这种方法, 实惠、接地气、有成效, 不妨多试。第二, 走去出。“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先进地区、先进学校是教育教学的领跑者, 农村学校可以选送一部分教师到先进地区、先进学校进行对口交流培训, 学习先进的理念、方法和经验, 为我所用。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比较有效的培训方式。第三, 自培训。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挂钩的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可以依托学校的课题研究项目, 根据专家意见认真做好课题组成员相应的培训工作, 可以请学校中比较权威的教师做相应的辅导报告, 立足现实, 寻求突破, 也可从从优势学科中加以总结提炼其中的经验和做法, 在其他学科中进行推广实施, 并在实践中根据学科特点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依托课题搞好校本培训, 从实效性角度来看, 这是一条十分可行的方式。

3. 实施多元教师评价, 呵护教师发展。当前学校在教师评价上存在较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过分看着和依赖考试评价, 甚至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当作是教师评价的唯一依据。我们知道, 考试评价是为考试的评价, 目的是为考试价值主体正确使用考试结果提供决策依据, 为考试主体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考试提供决策依据, 最终是为了促进和实现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对于学校领导而言, 考试评价只能是教师评价中的一个方面, 对教师评价必须实施多元评价, 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 在整体上加以考量。我们在调研中发现, 一位市级学科领军人因为在高三第二学期开学初的一次考试中学生的B级率不够理想而被取消了执教高三的资格, 该教师认为学校对他的处理很不公平, 内心极不舒坦, 从此一蹶不振, 在教科研和专业化发展上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和热情, 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在农村学校, 本来像这样级别的教师数量就极少, 应该是个“宝”了。其实, 学校领导只要真心实意地与该位教师进行适当的交流, 这个问题通常就能比较顺利地加以解决, 而不至于出现这样令人尴尬的局面。因此, 在农村学校实施教师评价的时候, 千万不能只看眼前, 必须看其一贯的表现, 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效等;千万不能急功近利, 冷酷无情, 必须立足长远, 要多一些善意激励, 多一些人文关怀, 精心呵护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这样才能有利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有利于农村学校的整体和长远发展。

4.重视自主研修学习, 实现自身发展。实践证明,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和水平是制约当前新课改和学校发展的瓶颈。农村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和内部发展环境, 这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和发展。但是, 真正让教师充满职业荣誉感和实现与时俱进的专业化发展, 还得靠教师本人, 因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靠的是终身学习, 对于教师本人来说平时的自主研修学习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利条件, 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并带着这些问题, 向大师学习, 向书本学习, 向优秀教师学习, 向学生学习, 积极寻找化解这些问题的策略和举措, 并且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尝试、探索和实践,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及时总结和反思, 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思想。如果农村学校教师能够专心致志地围绕问题进行教学研究, 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和积累, 那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就会在其脚下不断延伸。这样的教师数量越多, 农村学校发展的空间就会越大。

元和镇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调查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18-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农户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的条件或形式转移给第三方承包经营,原承包方或第三方履行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在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土地零散,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竞争力弱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农村土地延包30年政策的落实,农民享有了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在稳定农户家庭承包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规范土地有序流转,进而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对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栋川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镇地处姚安县中部,是姚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辖21个村(居)委会,374个村(居)民小组,2008年底,有农业人口77653人,家庭承包耕地面积57409亩,家庭承包经营农户19823户。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切实把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来抓,强化引导,注重规范,努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目前,我镇土地流转主要通过一是农民自发组织,主要由农民直接与接包方协商,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的形式,农民自发流转的土地较为零星,流转的规模小,流转期限短,多数在五年以内,在补偿标准上差别较大。有的甚至是无偿的。二是政府引导。政府引导是镇、村、组各级组织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基础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统一流转的形式,政府组织流转的土地大多连片,组织流转的规模往往较大,流转期限较长,多数在五年以上,在补偿标准上较为统一。到2008年末,我镇共流转承包土地12246.81亩,涉及农户6911户,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1.33%。

(二)流转方式

我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多在农户之间进行,流转形式主要有转包、出租两种形式:

1.转包,是承包方将部分土地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和价格转包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由村(居)委会作宣传动员,召开户长会,通过民主协商,制定流转规划,作出种植计划和流转年限,然后由村(居)民小组统一转包给种植大户进行规模经营,作物种植有蚕桑、蔬菜、烤烟、西瓜、水稻等品种。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如我镇的清河村委会抓住了土地流转这个契机,发起成立了清河现代烟草农业有限公司,将17个村民小组712户农户的1035亩土地以每年700元/亩的价格以合股的形式流转给现代烟草农业有限公司经营,年终由公司在按每亩700元的红利分给各农户(农户亩收入合计为1400元/年)。在清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式的带动下,我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形成规模;代动的产业有烤烟种植,人工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蚕桑种植,西瓜种植,优质稻种植。全镇转包面积为11745.81亩,占流转面积的96%。

2.出租,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村(居)委会,由村(居)委会通过招商引资以一定期限租赁给大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作物种植有梨枣、石榴、葡萄,出租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承租方按出租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出租面积为501亩,占流转面积的4%。

二、流转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流转层次低,效益不明显

主要表现一是农户间转包、出租的多,租赁、转让等流转形式少;二是流转短期行为多,长期流转少。三是口头协商流转的多,书面约定流转的少。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户在土地流转时,以口头协议进行流转的多,未签订书面协议或合同。即使有的签订了书面协议,内容也很简单,条款不规范不健全。调查中了解到多数农户土地流转都是发生在父子、叔侄、亲戚及邻居之间,多为被动流转,经营不善,导致地力下降,流转收益少。

(二)流转行为不规范,易引发矛盾纠纷

调查中发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几乎都是口头协议,没有签订流转合同,少数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内容也不尽完善,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易引发矛盾纠纷。

(三)流转信息不畅通

流出流入方难以对接:我镇绝大部份的土地流转处于自发阶段,无中介服务组织,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形成,流转信息不畅,一方面出租方找不到承租方,只能请人代耕或无偿倒贴转包;另一方面想扩大经营规模的专业大户,又难以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对象,难以通过有效的流转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农民认识上有差距,集约化经营难形成。我镇人均占有土地量较少,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小,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农民念土情结较为严重,加之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土地收益又有提升,农民把土地看得更加珍贵。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心存误解,有的认为土地流转就是对承包地的重新调整,也有的怕流转土地,政策一变失去承包权,就会没有“依靠”、不“安全”;另外,大多数农民小农经济思想意识依然比较严重,小富即安,投资兴业怕担风险,务工经商怕丢地权,满足守土经营的现状,难以形成规模经营。

三、栋川镇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建议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土地集约化使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结合栋川镇的实际,要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提高土地流转质量,需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要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让农民意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前提。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引导农民增强流转土地的自觉性。要大力宣传政策法规。要大力宣传《土地承包法》、《合同法》、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相关的政策法规,教育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知法、懂法、用法。要加大典型引导力度。乡镇和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或外出创业有成人员和种田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从而转变思想观念,投身非农产业,加快土地流转。

(二)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要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和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各项机制。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必须制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实行登记制度,由村委会备案,乡(镇)土地流转管理部门登记;二是强化管理服务,乡镇土地流转管理部门要及时向农民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三是培育和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健全完善土地流转市场,积极开展土地流转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四是土地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防止以流转土地为由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三)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允许农户把土地作为要素在市场上依法自由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保障农民权益。建立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对于引导农户流转土地多,增收效果显著的乡镇和行政村给予奖励;对于通过转包、租赁、入股等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并能切实带动农户增加收益的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进行重奖,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

(四)把加快劳务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拓宽农村土地流转的空间

要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为农民外出就业创造条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搞好信息服务、政策服务、法律服务和组织管理,为农村劳动力永久性、实质性向二、三产业转移提供条件,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出得去,挣到钱,留得住,使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向城市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必然条件和有效空间。

(五)提供优质服务,为农村土地流转营造良好的环境

上一篇:昆虫的作文下一篇:约法三章造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