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

2024-06-27

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精选8篇)

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 篇1

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我的住在安徽省六安市双河镇许楼村,寒假期间,我回到家通过询问父母和亲戚,对我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年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近年来家乡建设发展变化很大,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皆展现了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成果和实实在在的对老百姓的实惠政策。过去都说农村穷,现在可不同了。: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和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多了起来;老百姓也足不出户用上互联网了;乡镇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也进入了农村。

经济方面,我们村新建了养猪场,这不但给村增加了收入,而且也为一些在家务农的妇女提供了一些机会,她们在农闲的时候可以去打些零工比如打扫卫生来赚些钱,还能让一些想致富的人学习养猪技术,将来也可以养猪挣钱。

医疗保障方面,村民都加入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看病的负担,而且我们村还新建了医疗室,让原来的村上医生都在这个医疗室上班,这样不但能统一医疗价格而且也给村民看病带来很大方便,对于双女户(一个家庭只有两个女儿)每年还可以免交保险费。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有55元的补贴,对于双女户,父母自50岁起每人每月还给予50元补贴,这些都给老人的生活提供了保障。而且村里的五保老人都的到了妥善安置,让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安享晚年。

教育方面,原本镇上每个村一个小学,但由于现在在外打工者多在家务农这少,因此孩子大多跟随父母外出读书,而现在各村上 的小学生很少,而且育水平参差不齐,真理规划,将相邻的几个村的小学撤销,再乡邻村子之间建一所小学并有相应老师教书,有校车接送,还专门组织老师考试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学生的入学考试也更加严格。寒暑假村里还有专门的老师设立辅导班来帮助学生补习功课,这样能将留守儿童的学习水平提高,给孩子们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

文化方面,村里经常放电影,给我们带来了乐趣,镇上新建了公园和游乐设施,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原本我们村的公路是坑坑洼洼的沥青路,去年我们镇府给我们修建了水泥路,而且我们村的村庄与村庄之间有各村民共同出钱也修建了水泥路,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新的自来水管系统可以让我们随时用到干净的自来水而不用像以前去井里打水;镇上新建的服装店、超市可以使我们更加方便的买到各种优质的产品。前村里道路坑坑洼洼,红白塑料垃圾随处可见,柴火乱垛、牲畜乱栓、乱七八糟的标语乱写、脏水畜尿乱倒„„而现在,村里专门建立了垃圾池,一些主要的道路也都被水泥路代替,这些大大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发生了很大地变化,生活环境有了改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也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思想也比以前开放了许多。但是新农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摸索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农民思想还是有些封闭,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利益观念顽固不化,有不少农民为个人私利不顾他人利益,教育、就业、处事等观念陈旧落后,着眼于小利;农民工工资仍然难以保障。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仍然难以享受到一些保障保护措施,作业时间延长,作业

量加大,但是工资有时却难以保障;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形成自觉遵纪守法的习惯,收花假币任由其逍遥法外,以不损己利为前提,家庭作坊制造不安全卫生食、物品,邻里矛盾大打出手;小商小贩偷税漏税,黑出租拉人卖货盈利等都习以为常;村班子腐败。就目前来看,很大一部分村班子都安于现状、懒散骄纵、不思进取、指一处打一处、谋求私利,不能胜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存在钉子户,存在亲己关系与利益瓜葛。

其次,土地是农民生存的保障,在耕种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粮食作物产量低。现在农村缺乏农业技术人员,对当地土壤质地、耕作性、水肥特性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发挥土地的生产能力,肥料、农药、水热等的运用缺乏科学的指导;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现代农业设施,引水灌溉不方便,绝大多数是从井里抽水灌溉,费时费力,一旦管子破裂,浪费比较严重;农产品品质低。菜农、粮农、畜农缺乏健康观念,将不安全食品投入市场销售,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和生命健康,如:韭菜农药残留严重、劣质油类、马路暴晒粮食等,老百姓本着“只要能卖好价钱,不管别人怎么样”的想法来做,到头来还是害人害己;农业污染严重。秸秆焚烧、垃圾废物焚烧,农村里的河流普遍看到黑、臭、脏现象,肥料大量流失进入地下水和河道,小型化工厂任意排放污水,严重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影响健康;过于传统,缺乏特色和优势。

农村规划差、难。宅基地抢占、私搭乱建等不按规划来,这里高一块,那里多出一块来,整的胡同里的房屋参差不齐,极不雅观又不

方便;市、集、会等人口聚集场所欠规范。不文明不健康活动应坚决打击,文明风气需要净化,提倡公平交易、设立公用放心称、质量检查力度需要加大。农村缺乏娱乐设施和文化设施。目前,绝大多数农村没有像样的娱乐场地和体育设施,学生放假只是呆在家里看电视,老年人只能坐在村头晒太阳,像一些小型的图书馆和运动场不但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还能学到科学文化知识,锻炼身体,延长寿命。

我国农村地区差异大、贫富差距大、人文地理环境不同决定了建设新农村的难度。

总之,新农村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追求与建设也是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共同建设。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吧!

专业: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 班级:11级土木四班 学号:1101014004 姓名:刘龙

家 建 乡 农 村 设 调 研 报 告

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 篇2

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广西常住总人口为4768万人,其中乡村居住人口为304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比例的63.76%。随着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住宅房屋建设(包括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情况如何,居住条件是否改善,农民生活是否有质的提升,都需要进行实地调研,直接收集及时、确切的信息,为后续的研究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搭建平台,更好地指导广西各地农村住宅建设。

2 调查信息研究分析

根据广西各地气候、经济、环境、资源等不同状况,调研小组在2009年4月~6月期间对桂南、桂中、桂西、桂东等地的10个地级市的34个村屯的村委和村里新农村建设典型户进行了现场走访,调查范围包括村屯居住房屋、禽畜房舍、能源利用、人畜饮水、生活污水排放和电气化设施等。

2.1 住宅房屋

2.1.1 住宅房屋建设规模

住宅规模归纳为四种形式(见表1):

(1)单户庭院楼房,一般房屋占地面积90m2~100m2,庭院占地面积200m2,部分村屯由于宅基地占地面积宽裕,单户占地达到1~2亩以上;

(2)联排多户楼房,每户占地面积约100m2;

(3)独户楼房,占地面积有80m2~100m2、100m2~150m2、150m2~250m2等几种规模,其中以占地面积100m2~150m2的住宅居多;

(4)围合楼房,占地面积350m2~700m2。

2.1.2 存在的问题

(1)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农民的“盖房热”势头迅猛,有些房子规模布局适度,造型美观、功能完善,既满足住户宽裕生活需求,也符合节能省地型农村住宅建设的要求,充分反映了农民的聪明才智和规划主管部门的贴心服务。但是有些地方也存在由于条件限制,规划建筑设计与农民建房的需求之间有不甚合理的断层;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房屋建设片面追求“高、大、洋”,占用大面积土地建设空心房(户主很少居住,在城镇另有房产),形成空心村(村民常年出外务工居多,旧宅基地荒置);有些村由于无统筹规划建设,或是村委会管理不到位,乱盖乱建现象较为严重,造成房屋外观参差不齐,村容村貌不容乐观。

(2)外墙材料一般采用本地砖厂生产的实心烧结红砖,是农村普遍存在的现状。有少数村因地制宜,采用当地山石加工成的空心砌块,但是质量也不能保证。实心黏土砖是一种资源消耗型产品,不仅大量破坏土地,消耗能源,而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空心黏土砖同样消耗土地。国家墙改“禁实禁黏”政策已经在城镇住宅建设中基本落实,但是在广大农村由于诸多原因仍然未能落实。

(3)屋面未做隔热层,夏天炎热时节最上层房间由于室内温度高不适合居住,当作一层架空层,可兼做仓储室。

2.1.3 几点建议

(1)由于农村住宅最大的特点是纳生产与生活于一体,因此住宅建设不能脱离农村实际,盲目照搬城市模式,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技术条件、自然条件(气候、地理环境等)、风俗习惯,修建符合农民新农村组织结构方式、符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房屋。屋面可考虑设置隔热层,根据农村不同富裕程度的农民需求设计高、中、低档住宅。

(2)政府主管部门可实行乡村“禁实”试点,选择一些村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修建节能省地农宅,由墙改办提供激励机制,补贴农户一定费用,推进农村“禁实”工作。同时,加大对砖窑厂的整顿力度,从源头上截流,关闭粘土砖瓦窑厂,利用墙材专项基金支持转产生产新型墙材的企业。

2.2 可再生能源利用

2.2.1 牲畜粪便的资源化处理

目前,农村牲畜粪便的资源化处理主要是制备沼气。调查中发现,以养殖为主的村屯或是自养禽畜的家庭一般都建有沼气池,有集中式、分散式两种。集中式沼气池规模一般在70m3以上,分散式沼气池规模有8m3和10m3。农村沼气一般用于家庭炊事、沼气灯照明,大型养猪场的沼气池可以供应村镇企业的集体食堂炊事。调查点沼气入户普及率见图1。

分散式沼气池生态模式是在农户庭院建地下水压式8m3或10m3沼气池,池顶坐落至少10m2猪舍,养猪不少于两头,侧面建1m2厕所,人、畜粪便自动流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所产沼气用于家庭炊事、照明。这种以沼气池为核心,改厕、改厨、改圈的“一池三改”模式,通过养殖牲畜,沼气入户,沼渣(液)用于农田、果园施肥,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立体综合生态链,既可为村民提供能源,改变农民砍树伐林、燃烧薪柴的破坏生态习惯,又使村容整洁,有利于改善环境卫生条件。

农民积极使用沼气的原因有几点。

(1)由于沼气灶的热效率约是煤炉灶热效率的3倍,所以1m3沼气相当于3.3kg原煤,可使65kg水从20℃煮沸,能使一盏沼气灯(亮度相当于60瓦电灯)照明6个多小时。一个8m3的沼气池常年运行,可产沼气350m3以上,满足一家四口日常炊事、照明的需要。

(2)这种模式有利于保持村、户周围的环境卫生,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能有效地实现村镇人畜粪便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另外,利用沼气做生活用能,既方便又快捷,而且干净卫生,减少了家务劳动强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3)属于国家省地市县乡扶持资助的沼气池建设项目,农户只需要投入劳动力和500~1500元的资金,乡镇派沼气建设服务队进行指导,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投产见效。

但是在沼气后续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大部分农户缺乏有关沼气方面的科普知识,技术力量薄弱,后续管理较差。沼气池的后期管理,关键在于沼气池的日常维护。由于大部分农户缺乏有关沼气池的科普知识,导致后续管理跟不上,沼气综合利用率较低,个别农户甚至放弃沼气池的使用。

(2)农户建造沼气池缺乏配套的资金支持。对一部分农户而言,筹集建沼气池的资金有一定困难。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不仅影响沼气池的发展速度,而且也影响在建沼气池的质量。

除沼气池外,在农村还以生物质(农作物秸秆、稻壳、木薯杆、薪柴、林业加工废弃物等)为原料,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使生物质在气化装置中发生热化学反应,进行能量转换,产生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可燃气体,即以低品位固体生物质能源产生高品位优质气体燃料,用于炊事、取暖、发电等。此工程系统规模通常从几十户到上千户,在节约能源的同时,还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在武鸣县太平镇七星屯,由生物质裂解气技术服务公司提供现场技术支持,试点开展了利用当地材料木薯杆(渣)进行生物质气化提供全屯燃气工程。

2.2.2 太阳能利用

在广西农村太阳能主要应用于制备生活热水。太阳能热水器具有节能、方便、安全、无污染等优点。相对于城市房屋,农村住宅不仅可利用光照资源更好,而且没有高楼大厦的遮挡,采光面足,应用范围广,安装也更方便。农村房屋以庭院为主,很少有高层及小高层,所以,绝大部分农村住房具备安装普通太阳能热水器的条件。

调查发现农村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家庭比例极小,一般应用在家庭富裕、生活给水管网配套完善、水压稳定的农户。

太阳能热水系统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在于:

(1)农民的购买力不足。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收入及外出务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纷纷返乡,这部分的收入在减少。农民经济收入的减少导致其购买力下降,所以太阳能农村市场将会面临很多困难。

(2)我国广大农村水质环境与城市差距很大。农村用水多为打井取水,水质硬,且未经净化处理,含泥沙、腐蚀性氟、氯离子较多,导致太阳能不锈钢内胆易腐蚀,严重的两三年会锈穿漏水,这需要企业生产出专门解决这类问题的产品。

给出的建议:

(1)可以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让利、农户自购的方式,让农户只需花很少一部分钱就能用上太阳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

(2)将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先行试点,然后推开。同时出台具体政策,设定每个农户购买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家电的补贴数额,或者把太阳能热水器等纳入家电下乡的品种,统一运作;

(3)在村镇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的同时,房屋建设规划时应该考虑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问题。

2.3 生活供水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生活用水的供给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地下水井取水,供应各户或几户合用,利用手压泵或电动水泵取水,各家屋顶设置不锈钢水箱;二是村里集中挖水井或是取用水库、山泉和渠道水源,通过高位水塔、水管网供应至每户用水点;三是少数条件好的农村采用市政自来水。村屯生活给水方式见图2。

存在问题:

(1)水文环境条件差,易形成苦咸水。防城港市鲤鱼江村通心坝屯地下水受海水影响,水质不稳定,酸咸化,村民饮水安全没有保障;

(2)地下水水质不达标,缺乏必要的水净化处理设施,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

(3)设施老化,缺乏维修,供水能力不足;

(4)一些村屯人畜饮水困难仍然存在。

提高农村饮水安全水平,实现农村用水城市化,应该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

2.4 电力建设和用能情况

2.4.1 调查现状

调查中发现,除一个边远山村未通电,只能依靠小型发电机供电外,其余村屯在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中获得实惠,切实改善了农村用电环境,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农网电费同网同价,执行枯水期和丰水期分时电价。家庭电器在农村日益广泛使用,电磁炉、电冰箱、电饭锅、彩电等几乎家家齐全,部分富裕农户还安装了分体空调。村民家里照明使用白炽灯和日光灯比较普遍;部分村屯公共道路安装了节能型路灯。与乡镇较近的中心村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到位,一些偏远村宽带安装仍是空白。农户用电费用情况见图3。

2.4.2 存在问题

(1)在一些村夏季用电高峰期会出现电容量不足,空调跳闸现象,这是因为原安装电气变压器容量偏小,随着村民家庭电器化使用程度的提高,已经不能满足用电负荷的要求。

(2)目前国家所推行的“农村电气化”并不涉及到农户住宅内的电气设计,农电只管户外,不管户内。而室内电气设计这一部分,划归建设系统进行管理,但是农宅基本上都是在宅基地上的自建房,从设计、施工到采购、用料,均由农户自己完成,无专业技术指导,因此农宅电气安全管理上仍存在隐患。

2.4.3 几点建议

(1)合理配置电网资源,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适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少的先进农网。

(2)组织人员对农村电网危险点和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对安全状况较差的中低压线路进行改造,对老化严重的配电盘、电容盘进行维护更新。对存在表箱锈蚀严重、供电半径过长、配电超负荷、中低压供电设施老化和电压低状况差等问题彻底解决。

3 结语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直接收集新农村村镇建设相关基础资料信息,针对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误区,提出参考意见。为探索广西农村节能省地型住宅规划建设,统筹利用可再生能源,综合运用适宜的生态策略的后续行动提供资源平台。

参考文献

[1]广西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 篇3

关键词:湛江蛤岭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状况

一、对外宣传中的湛江蛤岭村

蛤岭村,在短短的十几年里迅速成长并崛起了,并赢得了“全国文明村”的美好称号,令人瞩目。蛤岭村是一条革命老区村庄,位于广东省吴川县吴阳镇。该村东濒南海,西临鉴江。蛤岭村总面积约700亩,现有农户218户,人口约1300人。近年来,蛤岭村先后投入2300多万元,如今已建成了高标准的环村大道、自来水、大门楼、文化长廊、公厕、集体猪舍等一批项目和十里荷塘。蛤岭村还被评为“湛江最美的村庄”之一。

蛤岭村注重主要干道的净化,该村村落环境整洁,村道保洁方面作得相当到位,村内住楼布局相当规范。比起10年前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蛤岭村率先走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典型的行列。

二、下面是这次调查中显露出蛤岭村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状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

1.蛤岭村的建筑。纵观蛤岭村的建筑,笔者最深刻的印象是贫富差别相当明显,环绕着大路的楼房,几乎都是很豪华的别墅,起初让人感叹到蛤岭村的新农村建设十分成功,然而如果顺着小道走进去,就会发现依然存在着很多低矮的平房,家里面的设施极其简陋。十分成功的新农村建设背后仍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贫富差距问题。

2.学校设施。在整个蛤岭村,只有一间幼儿园,而孩子要上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需要到镇、市里面去上学,教育负担重,教学质量不高,加上近年来学生日趋减少,很多学校合并,对于农村的学生造成一定的不便,因此教育问题依然是村民们觉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3.医疗设施。农村村民希望满足的另一个现实需求是医疗问题,据调查有50%的村民会选择区村卫生所看病,而对于乡镇医院,县中型医院及著名医院的看病比例逐渐减少,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仍无力支付较高的医疗费用,虽然参保率有所增加,但报偿标准低,仍存在因病返贫,看病难的现象,农村医务人员水平较低,该村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健全,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新农村建设真正惠及村民的切身利益的仍不多。

(二)村民的收入

据调查数据显示,表明大多数村民们都处于低收入水平,新農村体制改革并没有使他们在收入方面得到提高,生活收入基本靠家庭劳动力外出打工维持,家庭收入单一;在家的一般靠打散工维持生活。村民的思想也较为保守,以至于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技术新观念,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导致自身的经济水平提不上来。

(三)农村的文化建设

走访中,发现蛤岭村只有唯一的一个文化活动中心,而没有其他诸如合唱队、舞蹈队、戏曲队之类的文化组织,假日休闲娱乐比较单一,消费力度不大,但据说该村在节假日的时候也会邀请一些戏曲团来本村表演,事实上真正会去看的村民占多数,只是满足少数群众的需要。但对于一个新农村来说,这方面仍需要继续提高,应该在本村积极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

(四)村民的政治素养不高

大多数年村民的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虽然该村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但是村民们对新农村的了解不够深,只知道个大概,并没有对关乎切身利益的政策深入了解。新农村的真实内涵并没有完全落实到每个村民的观念中,村民对新农村的建设要求知之甚少。调查显示该村村民会偶尔去关注村务宣传栏,了解村务,但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五)基层带头人和领导班子组织建设不强

调查表明,在村民眼中,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落实得还不是很好,村民普遍持有不认同的态度。村干部向村民们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不够,导致村民对新农村严重缺乏认识,导致对村干部在新农村相关建设中有所误解。

三、蛤岭新农村建设现状原因分析

(一)农村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一方面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镇中心读书完成小学学业。很多学生因为上学太远而怨学、辍学,家长也因负担重而听之任之。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5-6万元,这相当于8年多的纯收入。

(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

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来搞去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另一方面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规章制度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目前,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完善,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三)耕作的土地因扩建村房而减少,又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因此很难实现村民真正富起来

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工业反哺、工农互促、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等,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鲜明时代特征。但是在蛤岭村却找不到任何的企业,这样很难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能发现的就是一个收费景点蛤岭新农村生态园。“民以食为天”,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大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发展,农业都在其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身为农民的蛤岭村村民却无地可耕,无地可作。

(四)新农村建设的办事机构、人员、经费、设备没有真正落实

地方领导力量不到位,工作没有思路,资金不落实,问题不解决,几乎完全停留在农民自发建设的阶段。新农村建设涉及部门多,上级投入资金渠道按部门下达,一些单位对试点建设选择和项目审查标准不一,投入分散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影响建设效果,且条条框框多,不利于实施单位具体操作。时间紧、任务重,准备工作不够。

(五)管理意识不强,村民自治落实不到位

蛤岭村虽然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民议事制度等,作到了制度上墙,但大部分“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实,没有人管理和过问。其次管理不够到位,调查显示有60%的村民对于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导表示不满意。

四、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面对吴川蛤岭新农村的问题,应从实际出发,作到注意新农村村民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真正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蛤岭村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重点投资项目

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建设、土地、发展与改革、农业等有关部门,以村委为单位,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农村现代化为标准,对村庄、道路、学校、卫生所、商业网点、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布局。

(二)针对解决蛤岭村学校设施建设不足问题及村民文化素质较低问题,当地政府应投入资金注重设施建设和维护

吸引知名企业兴办学校,并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实行的义务教育政策,注重村民教育和再教育问题。注意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提高村民素质修养。加强村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三)健全蛤岭村医疗设施设备和医疗保障体系

据调查有50%的村民会选择区村卫生所看病,而对于乡镇医院,县中型医院及著名医院的看病比例逐渐减少,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仍无力支付较高的医疗费用,虽然参保率有所增加,但报偿标准低,仍存在因病返贫,看病难的现象,农村医务人员水平较低,该村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对此各级政府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可实施对乡村医生实行补助制度。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

(四)针对村民收入提高不大,贫富差距明显问题,应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先富带后富

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积极引进外来企业的投资发展,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先富起来的村民,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收入转型,运用知识增产增收,实现农村人口收入比重和途径的转型。

(五)针对新农村中的弱势贫困群体,建立健全农村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

要不断完善对农村贫困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率,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农村社会救济保障制度,逐渐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发展以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为基础的农村福利事业,对农村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加大救济救助力度,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六)解放民思想,充分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把新农村的真实内涵落实到每个村民的观念中,动员群众一起加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积极参加村务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当地政府也应拓宽反映民意的途径,真正做到关心群众,联系群众。真正做到让村民当家作主。

(七)大力推进农村政治建设,努力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强化村民自我管理服务

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 篇4

调研成员:

调研时间:2011年1月底

调研地点:广东省化州市宝圩镇调马村

本调研报告说明:

(一)调研目的:了解化州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发现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据此探索建设的新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和对策建议。

(二)调研地点:广东省化州市宝圩镇调马村

(三)调研对象:调马村的农村基层干部、普通农户。

(四)调研方法:走访村组农户、发放调查问卷等具体调研方式。

(五)调研内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农村集体经济、文化设施、村组干部、普通村民等文化建设要素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村民文化需求现状等。

(六)本调研报告将所获结果进行归类,力图真实反映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时间紧、面较窄,调研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在以后的调研中进一步深化,报告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一、调马村的基本情况

人口情况:据调马村委黄书记介绍,调马村共10个自然村,小村庄20多个,共有人口3186人,年收入<1300元低保共126户,残疾40多人。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

土地资源:调马村为丘陵地貌,共有水田1315亩,旱地500多亩,蕉地1500多亩,人均拥有土地0.4亩。

经济来源:当地没有工业,收入来源单一。村委的唯一收入是山坡地出租费3000元/年,村干部的工资420元/月,今年3月后至今工资仍被拖欠。村民的主要收入以每年2次水稻种植及香蕉种植为主。香蕉亩产约3000~4000斤, 种值成本约1500~2000元/亩,香蕉价格景气时1.3元/斤,不景气时0.2元/斤。市场景时每亩纯收入约1000元。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好的地方:

调研发现,调马村的文化设施相对较为齐全。村里有文化活动室、祠堂、寺庙、广播等文化设施,基本每户都有有线电视收看,另外村里还有两个篮球场(广州琶洲区援建)和一个排球场。

每到村节,村里都会举行春节运动会。运动项目比较多,有篮球赛、排球赛、拔河比赛、乒乓球和象棋等等。春节运动会是村里的大事,吸引了许多村民的参赛和观看。

存在问题:

1、数量较少。村里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村里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也很少。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素质相对低。村里没有自己的文化队伍,文化队伍建设缺乏引导。村里庆祝重要节日时,只能花钱请乐团来表演。

3、经常性差。村里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没有形成规模;村里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打牌,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

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

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四、调研总结

新农村建设调研 篇5

课题:新农村建设调研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由于新农村建设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是很多的孩子(包括农村)可以走进课堂,享受被教育的权利。他们在接受科学知识,人文教育的同时,也享受着德育,美育,体育的熏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优势以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值得肯定的,但到底是不是国都做得很好呢?我所见到的一些现状甚是让我担忧。

关键词:新农村 义务教育 三农

正文:

2011年 7 月 14 日,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位于江苏北部的苏北地区进发,途中我们在 隶属宿迁市的泗阳县和宿豫县开展暑期实践活动,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通过发放传单和调查 问卷以及面对面和农民同志交流,认真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并拍摄照片,记录在新农 村建设下的农村人民的生活状态。苏北民风淳朴,环境优美,号称生命圣地,向来以发展旅游业为振兴苏北经济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地理缘故,苏北交通不便,尤其是属于山区地带的宿豫县,因为人才资源稀缺,所以宿迁市的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落后于与之毗邻 的盐城,镇江等市或地区。

1、扫盲工作仍需继续开展 在我们开展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农民朋友竟然不认识汉字,当我们把调查问卷 发到他们手上时,有一位农民朋友说: “你们发这些,我不认识怎么办”。这句话对于我们大 学生来说是很震撼的,国家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民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农村生产,不管是国家下达的重要文件,还是国家给与农村的科技技术支 援,都需要农民朋友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如果部分农民不能识字必然对新农村建设的实 质内涵不了解,对国家给与他们的新技术新思想不能接受,从而影响到整个村子乃至整个乡 镇的新农村建设的进展。2.农村也要加强思想教育 在我们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当我们问及是否了解国家近几年对新农村建设政策时,许多人摇 头表示不知道,当我们举例说到关于农村房屋建设,以及国家免除农业税等方面得话题时,他们才能意识到这些原来就属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只是他们平时都没有系统的了解过国家的新农村政策。通过这些事情也让我们意识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了解国家政策是我们的权利,也是 我们应尽的义务,生活在国家的政策之下,如果连国家的基本政策都不了解,我们很难在国 家框定的社会秩序下顺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3、及时获得最新的农产品买卖渠道 这次新农村建设调研,我们在宿豫县高家坪村签订了大学生村镇挂职锻炼基地,我们从宿豫 县的多个村子了解到,很多村子原本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但是当人们怀揣热情投入到新型农 业生产并得到劳动果实之后,却苦于找不到宽广的市场需求,或者因为外界的收购价格过低 打消了再生产的积极性。作为国家最先进的人才队伍,我们大学生应当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 能动性以及自己的特长,把网络和计算机引入农业生产环节,利用网络和计算机帮助农民群 众获得更多的市场需求以及更多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使他们发展新型农业的积极性得到增 长,为增产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大学生暑期教育调研 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作为首支到达地震灾区签订支教基地的队伍,签订大学 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是我们有一项重要的任务。之所以签订社会实践基地的原因有三。一是每年暑假大学生应当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认真了解当前社会形态,了解国家的基本 国情,这对于我们今后进入社会工作,能更好更快的了解社会打下一定得基础;二是在许多 大学生眼里,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对于学院每年下发的暑期社会实践 表格仅仅盖上签收单位的公章就算完事儿,当然也有的同学凭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实践单位,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找到一个合适的实践单位,他们很难迈出这一步,针对这样的情况,学院应当提供社会实践基地,为以后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让更多的学生更好的进 行课外实践活动;三,就以往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来看,很多队伍到了当地后才联 系实践单位,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因此他们的实践活动是在探索 中进行的,但是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很短暂,往往等到大家适应了环境,摸清情况准备好 好锻炼的时候,活动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为了有目的的开展实践活动,也为了使我们的 支教活动准备的更充分一些,在我们签订实践活动的同时,我们积极与当地的学校沟通,比 如在宿豫县高寨子镇中心小学,我们与小学总务老师聊了很长时间,从谈话中我们了解到,该学校的硬件设施在整个宁强县来说是比较先进的,学校的每间教室里都配备了多媒体设 施,这在小学教育来说是非常先进的设备,但是该小学懂得电脑技术的人员不多,很多老师 宁可在黑板上多用粉笔画图也不愿意利用电脑授课,这样一来造成了资源利用率降低。我们 学院对于学生计算机的要求很高,一些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我们都能用到得心应手,因此 结合高寨子镇中心小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我们学院学生的特长,在明年的寒暑假支教活动中我 们会尽可能选派电脑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到这里实习,一来给学生讲述课外知识,二来帮助该 学校的老师

更好的掌握电脑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带来便利,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 动活泼。不论是农村大人还是农村的孩子,他们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身处山区他们接受先进知识的机会很少,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相比,在诸多方面他们都有很多需要改善和学习。农村人民 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迅捷的信息通道才能更好的发展生产,把自己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农 村的孩子非常渴望新知识,除了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他们更需要从不同的渠道获得不同的 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应当引起当地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也是每个支教志愿者应当给山区孩 子们培养的。作为一个山区孩子,上大学是他们毕生的梦想,在大学校园里,来自山区的孩 子和来自大城市的孩子有很大差别,虽然都考上了大学,但是二者的见解思想,个人修养,思想素质有很大的差别,我认为原因就在于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二者接受教育的平台不同: 大城市的孩子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虽然有的东西并没有深入学习,但其影响却是深渊的,这应当算是人生阅历的一部分。而山区的孩子没有便利的条件,弹钢琴、学画画,学电脑对 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奢求,有的孩子甚至没有学过英语。我希望山区的孩子通过大学生支教能够获得更多知识,从科学文化素养等各方面全面提高自己,尽可能缩小自己与城市

孩子的差距,竖起信心,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参考文献:作者:徐滇庆 书名:《经济命脉系三农》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

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 篇6

念党恩

爱家乡 ”暑期主题学教活动

“在“江苏省十大爱民警察”颁奖那天,我哭了。哭是因为我在默念长眠于老山的战友们的名字,我在告诉他们,我没给他们丢 脸。” 这是“排雷英雄”尤建华同志在陈桥街道育爱村为青少年宣讲事迹时的生动场景。

在宣讲过程中老尤几度声音哽咽,不能自已。他说:每当回忆往事,尤似在眼前。老尤极力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深吸一口气,接着为孩子们讲下去,“步兵贾文学,这个常说自己的梦想就是战争结束后回去当个警察的河南人,在敌人密集的弹雨中倒下去了,我将满身是血却依旧温软的贾文学紧紧地搂抱在怀,我向他发过誓:我一定要活着,一定要完成他的梦想,做一名警察,现在我替他活着,我就得活得光荣、活得有价值。”

育爱村8组曹姝琪同学代表全村的青少年学生向老尤献上了红领巾,她说:”要向尤建华伯伯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丰富青少年的暑假生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今年,陈桥街道育爱村两委会和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负责同志,根据全村青少年学生夫妇在外工作、学生暑假活动相对偏少的实际,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精心策划了“学英雄 念党恩 爱家乡”的暑期主题学教活动。在陈桥街道办事处领导的指导协调下,此次主题学教活动安排了3个主题内容,分别是:学习尤建华同志先进事迹、陈继善讲革命先烈陈彦明的故事、青少年学生汇报演出。

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 篇7

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经过10年的努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爬坡阶段,还存在一些十分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化”上,即物化、空心化、空壳化。所谓“物化”,是指新农村建设着力实施面子工程,道路硬化、粉墙饰壁、改造翻新,是否符合各村各镇特色,几乎不加思量;所谓“空心化”,就是有硬件少软件,新建房屋多了,地方文化少了,形成“千村一面”之势;所谓“空壳化”,就是国家“政策、投资、建设进村”,而“村民出村”,年轻人、能人大量涌进城里,致使村里人口凋零且严重老年化。这种状况显然与“新农村”目标背离。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建设“物的新农村”,更是建设“人的新农村”。[1]二是农村空壳化、空心化已成事实,户均3.1的人口,且都是老人和小孩,小孩长大了能不进城?中国的新农村,有村有房少人,有人且是老人。试问,没有人气的新农村还是我们致力于建设的吗?

(2)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统计与分析。此板块共4个问题。

问题一:您知道新农村建设吗(知道612人,占73.00%)?

经过10多年的建设,“新农村”建设工程已深入人心,73%的人都知道,并能说出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27%不知道的人中,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妇女。

问题二:这些年上面在新农村建设都做了哪些事?

按选项比例大小依次为:修路、种植养殖、整饰环境、招商引资、文化宣传等。

问题三:您认为新农村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多项选择)?

按问题选项人次的多少依次为:能干的人都进城了(98.09%)、村官留不长久(72.55%)、领导还是个人说了算(71.36%)、一刀切(67.30%)、村里好的传统没人传承(61.22%)、爱搞一阵风式的面子工程(56.56%)。

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即村里人气和上级领导。能干的人都进城了,他们的示范效应不断扩善,村子越来越空,人气没了;领导讲政绩、好面子,新农村建设工程重表不重里,脱离村情,村民的认同度低。这诸多问题中其实有个关键因素,就是“能人”(或乡贤)的缺少,能人都进城了,村里缺了主心骨,村里发展各自为政,上级领导来村后无人可协商,脱离村情、一刀切、个人说了算等现象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问题四:您对今后新农村建设有什么期望(多项选择)?

村民首选项是“劝说能干的人留下来(占94.87%)”。一个村有稳定的“能干人群体”的存在,村俗得以传承,经济发展符合村情,他们的影响力会使年轻村民返乡创业,人心趋于稳定,表里如一的新农村必能展现。在对“其他”项做出选择的人中,多数都希望有“稳定的带头人”,充分说明“能干之人(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乡贤情况调查统计与分析。此板块共7个问题。

在要求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素质四个方面“列举您心目中的乡贤”时,选择结果是:选男性(占78.0%);年龄偏长,≥46岁的占64.0%;接受教育的高低不被特别看重,接受初中、高中、大学教育的乡贤者几乎各占三分之一。就“素质”而言,居首为德行和本事,学问次之。

在问及“您觉得什么样的人能称得上乡贤”时(多项选择),村民们看重的前三类为:能带来大家致富的人(87.0%)、德高望重的人(58.0%)和经验丰富的人(44.63%)。

当问及“您认为乡贤对新农村建设重要吗”,在“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四个选项中,认为“很重要、重要”的占81.0%。很多人认为乡贤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他们在就有了“主心骨”。

在新农村建设作用方面(多项选择),认为乡贤的作用表现依次为:经济作用(47.49%)、文化作用(38.30%)、政治作用(21.60%)与其他(14.08%)。目前,农村很多纠纷、冲突,首选的解决途径仍是由宗族长老、村里德高望重之人来裁定,而不是首先考虑走政府或司法途径来解决。为什么乡贤的政治作用不被太看重就可以理解了。

在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村民对乡贤也有具体的期盼和要求。

在问及“乡贤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应体现为”时(多项选择),依次为:在村里办实业(86.63%)、带头种植养殖(83.65%)、传承挖掘当地特色工艺与产品(76.97%)和请人来投资(65.51%),村民选项排序所表现出的诉求与新农村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目标相一致。

在问及“乡贤对新农村政治建设的作用应体现为”时,回答集中体现在“主动并公正地调节村民矛盾纠纷”和“参与村民自治工作,监督政府工作”两方面,这与新农村建设中的“管理民主”相呼应。

在问及“乡贤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应体现为”时,村民的选项十分广泛,分布也比较均衡,主要诉求体现为:创建和谐、稳定秩序、传承文化。这也与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要求殊途同归。

4. 结论

通过对调查统计结果的分析,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农村要小康,新农村建设工程是重要的抓手,新农村建设将继续深入地推进。

结论二:相对于物质资源,新农村建设更离不开的是村民,其中以乡贤最为重要。

结论三:农村少了乡贤以及乡贤的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空壳化、空心化现象将继续存在,为此,乡贤及乡贤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结论四:挖掘乡贤,培育乡贤群体,发挥乡贤作用是新农村建设重要工作。

三、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价值分析

通过对CNKI及相关网站检索,专论乡贤对新农村建设的价值与作用的文章一篇都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本文从理论和新农村建设实践两维度对乡贤的价值进行分析。理论是基础,实践是目的,从理论角度探讨乡贤价值是为新农村建设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撑,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

1. 乡贤的理论价值分析

就经济学理论而言,讲究“投入—产出比”,讲究要素生产率,乡贤与等量的个体或群体比较,产出比和生产率都要高,其产生的边际效益也十分明显。

就人力资源理论而言,讲究的是人力配置、激励、培训与队伍建设,其目的是追求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乡贤作为一种不可多得的珍贵人力资源,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培训、配置、激励和使用,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产生人力资本的放大效应。

就名人效应理论而言,讲究的是扩散效应。所谓名人效应是指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4]乡贤是乡里人之翘楚,有相当的影响力,在当地是实至名归的名人,他们会被作为一种人格符号、偶像、标杆被村民们崇拜、模仿和追随。

2. 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价值分析

乡贤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群体,在国家、政府、社会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的今天,他们的作用不可小觑,不仅理论上的作用可见,根据前面的统计分析看,其实际价值与作用也是独特的、重要的。以下本文对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进行较具体的价值分析。

(1)熟悉本乡本土,利于新农村建设规划更符合乡情村情。前面统计分析显示,“一刀切”、“上面说了算”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新农村建设重表不重里,脱离实际。乡贤久居乡土,对当地的地形地貌烂熟于心,对气候特点、土壤结构,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等了如指掌。当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时,他们的意见和观点至关重要,通常乡贤会从系统和特色来思考发展问题,把本乡本村有利的不利的因素综合考虑;并在此基础上,突出本乡本村之特色,一般都不会因上级权力影响而人云亦云,坚持自己的观点。介于乡贤对本村的情况的熟悉程度和在村民中的影响力,会一定程度克服当下新农村建设出现的“面子工程”、“盆景工程”,使新农村建设规划更贴近乡情村情,真正实现“一村一品”。乡贤群体的这些优势条件不是政府或社会所具备的。

(2)精心治理小环境,产生示范效应。我们应该关注到一种现象———那就是在乡村,凡是当地能人、又本事和威望的人,他们自己家的院子、农耕地等都治理得不错,一切都与大自然相协调,也许这与经济状况有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人都会自觉不自觉以乡贤为榜样,树立经济效益意识,尊重自然,重视小环境的治理和建设。可以想象,受乡贤“名人效应”的影响,如果家家都如此,我们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多好的一幅景象。这种景象在当今由村民自己打造的连片“农家乐”村都可以看到。

(3)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产生导向作用和凝聚效应。乡贤长于地方,心系天下。他们非官非僚,或退官闲赋在家,却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意识,不计个人得失,为发展乡里倾其所有。这种情况在地方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中,特别是西部生态环境治理中屡见不鲜,并产生了或正产生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和凝聚效应。

如:有23年来在毛乌素沙海边缘植树、种草,自垫资金800万的平凡女人,全国治沙模范的牛玉琴;还有原中共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退休后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2]

(4)聚小成大,聚点成线,变他律行为为自觉行为。新农村建设,国家和政府应当首责。由于诸多因素,国家和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管完理尽。村民们的家长里短、分角斤两之事要靠村民自行解决,如风俗文明、管理民主与协商等。乡贤生于乡土,精于本土事务,是地方的领袖和标杆,在乡贤自律行为影响下和贴心的说服中,村民会逐步重视与学会主动规划生产、规范言行、整洁环境,个体间效仿践行,形成群体力量;聚点成线,形成新农村建设接力赛。假以时日,村民将逐步把新农村建设的他律行为变为自发行为。

(5)作为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的桥梁。某种程度上讲,新农村建设也是一场变革,涉及到一些冲突:文明与不文明、政府规划与个人安排、家庭利益与村集体利益、投资分配、产业布局等,极易产生纠纷和矛盾。此时,乡贤利用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在群众中的影响力,站在国家和社会的高度,以公正的立场,务实有效的沟通技巧和说服力,说服当事人依法维护个人利益,服从大局,服从国家利益。与政府出面解决问题相比,问题强度会降低,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等也会减少,且一般不反复,这对于顺利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极有裨益的。

四、乡贤群体的培育与开发

随着我国城镇化推进速度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继续深化,各地乡村涌现的乡贤或各类“能人”,外出打工淘金或举家迁移到城市趋势仍将存在。加之多年城乡二元体制运行的结果,更加剧了许多乡村面临“空心化”的困境,[3]即使有个别乡贤留下来,也是垂垂老矣。至此,呼唤乡贤,发现乡贤,积极进行乡贤培育与开发刻不容缓。

1. 搭建凝聚乡贤的平台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商品经济大潮、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导致乡贤影响力、凝聚力的弱化,乡贤与村民为了各自的生计忙碌着,就是乡贤与乡贤之间也鲜有联络,这大大埋没了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有必要采取措施将分散的乡贤凝聚起来。参考我国东南一些地区的做法,建立乡贤理事会是可行的。通过乡贤理事会平台,将乡贤聚集在一起,一是能放大乡贤的影响力,感染、凝聚更多乡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二是原本无处寻觅的乡贤们,通过乡贤理事会随时与村民保持联系,使村民有了“主心骨”;三是利用乡贤理事会具有的公益性、熟人社会的特点,能低成本的、更务实的化解乡邻纠纷。所以,搭建凝聚乡贤的平台是培育乡贤和开发乡贤价值的基础。

2. 召唤乡贤回乡

改革开放导致许多乡村精英进城发展,或仕途,或求学,或经商,中国新农村建设正呈现空壳化、空心化。截至2014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4.77%,农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4]乡贤进城了,“主心骨”没有了,新农村如何建设。根据调查,村民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期许,首选“劝说能干的人留下来占94.87%”、认为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很重要、重要占81.0%”。

召唤乡贤回乡,让他们用自己在外积累和具有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反哺桑梓、泽被乡里,对凝聚人心、扭转目前农村“三化”现象大有裨益。召唤乡贤回乡,要做到回得来、留得住,积极营造吸引乡贤回乡生活、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3. 树立新乡贤

新农村建设的“新”,在于要有新的标杆性人物,这些人物能带来新气息、形成新风尚,促进乡村经济新发展,推动社会新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重新定义乡贤内涵,树立新乡贤就显得十分必要。

所谓树立“新乡贤”,是指突破地域性,品德高尚、自愿到乡村做贡献的贤者,称之为“新乡贤”。目前人口加速流动,地域界限被打破,很多人离乡发展,少回或难返故土;而另一些人离开城市主动去乡村创业发展。为此,为了确保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有必要对乡贤持发展认知观,即凡愿意运用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等,为一乡一村发展作贡献,且行为保持相对稳定性的人,谓之“新乡贤”。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吸引各种能人返乡、来乡兴业发展与生活,逐步形成新的、较稳定的“乡贤群体”。

4. 处理好乡贤管理与村“两委”关系

在当前体制中,村“两委”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乡贤则是乡村中有声望、有威信、有能力的群体。村“两委”与乡贤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对村“两委”与乡贤的关系处理可以考虑两种途径:一是主辅关系,重大的问题是要坚持村“两委”的主体地位,把乡贤作为一种重要的有益补充,献计献策,带头执行村“两委”的决策;二是融合关系,即考虑依据一定的标准,让乡贤或进入村党支部,或进入村民自治委员会,特别是后者。这样就可以让乡贤始终处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凸显位置,而不是游离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边沿,同时能更好地使乡贤的行为与国家、政府保持一致,产生协同效应。

5. 加强对乡贤的培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时代也赋予了“乡贤”更多新内涵。为使乡贤对新农村建设有更大贡献,对他们进行培训很有必要。根据调查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培训应:一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率先垂范;二是帮助资深乡贤接受新观念,新乡贤要尊重传统乡贤,相互学习,以促进乡风文明;三是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种植养殖技术,促进生产发展;四是懂得基本的市场知识和经济知识,树立效率效益意识,以期生活宽裕;五是修身塑行,懂得建章立制,促使村容整洁;六是学会包容、广纳谏言,推动管理民主。通过对乡贤进行以上各方面的培训,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泉根.中国乡贤文化研究的当代形态与上虞经验[J].中国文化研究,2011,(04).

[2]张彦军.广告中“名人效应”的心理学分析[N].兰州学刊,2003,(05).

[3]葛凡等.牛玉琴:每棵树都像我儿女[J].西部大开发,2009,(02).

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 篇8

摘要: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9亿多是农村人口,因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如果有效地开发好这一资源就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结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就如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 开发 新农村建设 措施

中图分类号:S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35-02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要求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新农村建设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出路。因此,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

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9亿多,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优势资源。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5.8%,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38.04%,且青壮年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同时,由于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赶不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造成大量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存在。[2]

总结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力资源质量都不高,而且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也不合理。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必然要考虑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1.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集中体现:

(1)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过多,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3]。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人力资源还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给城市也带来诸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

(2)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所从事的产业,第一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1%,第二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第三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农村人口多集中在第一产业,即以劳务为主。

(3)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够,观念转变还不到位。全国很多地方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还没有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而纳入公共财政框架。

(4)大量优秀青壮年和有知识人才外流,加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难度。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大量向工业和城市转移,在这个转移进程中,青壮年和有文化的劳动力必然是首当其冲。事实上,在滚滚的“民工潮”中,最有能力留在城市的就是那些青壮年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优秀人才。于是,在劳务输出地区,农业劳动力就呈现出为女性化、老年化和儿童化倾向。因此,在这样一个人口质量和结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必然会引起很多的困难。

2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质量低下的现状已成为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瓶颈。如何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当前,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指对农村劳动力的挖掘、培训及合理使用,即通过农村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出实际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重要而且十分迫切,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能够加快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3)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4)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起到保障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财富的增加越来越依靠提升人力资本来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丰富,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和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4]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

第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新型农民来打造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打造现代农业。因此,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扩大和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范围与力度,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能力,大面积惠及现代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6]。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当前,在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背景下,应该就地取材培养实用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现代新型农民。

第三,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流动和使用制度。

对传统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制度进行创新,建立起便于农村现有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行政制度。农民流动催化乡村发展,既有农民外出就业促进不发达地区乡村开放,引起资金、信息向乡村流动的作用,又有回乡农民工自身持续发展的作用。以市场为中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人力资本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按照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和转化的资本量,建立人力资源的使用制度,从而实现劳动力的最优配置。

第四,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绿色通道。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起始于80年代农村人进城务工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余年。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村人力资源的第一次转移,通过第一次转移让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入城市,接触现代化的大工业,部分农民工中的优秀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企业的锻炼,学到了管理和技术,提升了本身的价值。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人力资源的第二次转移。通过两次转移,极大的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引导他们回家乡发展,既把城市文明带回了农村,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又利用所学到的一技之长,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改变农民思想观念,更新农民生活方式。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面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影响着劳动者的行为选择。要淡化农民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守成意识;同时,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和持续的开发,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倡树立“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和“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让农民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真正掌握科学技术,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实现知识致富[7]。

总而言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中,优先安排农村教育的发展。要解决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推进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农村要考虑的问题,而是需要举国统一行动的全局性问题。所以,国家要统一部署,城市要主动参与,农村要全面动员和全员参与。

参考文献

[1] 张晓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06(12).

[2] 魏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5(9).

[3] 俞敬忠.如何破解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难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9(8).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5][6]易小芳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

[7] 孙巧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作者简介

上一篇: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下一篇:在顺平县村“两委”换届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