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农调研新农村建设(精选8篇)
立足三农调研新农村建设 篇1
立足三农调研新农村发展
摘要:在整个社会中农村农民占了很大的比重,农村的建设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途命运,十一五等重要会议中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可以看得出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斩落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关注农村,解决农村现存问题,建设发展完善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关键词:三农新农村改善现代化建设
作者简介:龙金贵,1990年4月25日,男,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94061
43一 调查背景和目的我的家乡是在苏黑龙江的农村,曾经是一度相当的贫困,但是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如今却是另一翻景象,这次,我利用寒假返家的时间,对家乡附近的几个村庄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做了调查,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前后村庄的变化,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时间: 2010-02-12——2010-02-18
地点:家乡附近农村
方式:在村干部陪同下对个别家庭随机进行提问调查,通过村里同学,亲戚朋友了解
内容: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前后变化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受益方面和存在大的问题
二 总体经济状况
(一)经济发展:在公元2000年前我们乡村仅靠农业身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质生活:在90年代的农村里,人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灯,蜡烛照明。走亲访友,上街赶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借助于自行车,二只有5%的人用的是花销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车;出门走的是泥泞路,家中电器设备也是少而又少,全村只有5%的人看过黄河牌黑白电视。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近几年里,房屋全是钢筋水泥转投房,房中的装饰和城里
人不相上下,交通更是不用说,村村通的是水泥路,路上自行车的行驶量多如牛毛,摩托车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农村,几乎95%的人家都有电视机,DVD,电冰箱等电气设备也在农家是常见的,特别是电话手机等联系设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备。新农村建设不愧突出一个“新”字。
(四)文化思想教育:在社会型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都有乐观的积极向上预期,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
(五)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
三 当前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殿咀村,姚家店村都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稳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诸环节链条不够完整,造成初级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越来越重。如我县柑桔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是目前县境还没有一家对柑桔进行深加工的企业,产品全部都是鲜销。三是产业品牌不够响。传统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品牌不多,不响,走出州外的品牌更少,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严重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问题二:受多种因素钳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一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走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行为;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据调查,今年农民购买玉米种、麦种平均价格每公斤为13.41元和18.48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张10.5%和24.6%;磷肥、碳氨、尿素等,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二是畜牧业生产出现停滞迹象。由于我县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可用耕地空间缩减,玉米、红薯等饲料作物播种面积也在减少,加上牲猪饲养方法落后,目前农民牲猪、山羊、黄牛饲养量难以实现有效增长。靠山村有效耕地1300亩,实施退耕还林3900亩,荒山、荒坡都进行了退耕还林,几乎没有多大的空间发展养殖业。三是自然灾害频繁。
问题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调查的3个村,虽然都有县、乡道经过,公路通村率达100%,甚至有的村已经修通了通组公路和桔园路,但是路面狭窄,路况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季冬雪时节,有的村公路根本就不能正常行车。全县公路通村率高和路况差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三是安全饮水难保障。从走访的几个村中来看,大多还存在着饮水难的问题。
问题四: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民没有基本保障。一是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一方面,教育布局调整不科学。北大山村一年级有10个学生,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镇中心完小读书,家长因孩子太小只好实施“1+1”工程(即花一个劳动力去陪读)。一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
一个劳动力陪着,负担还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送一个学生,每学期按400元计算,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二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去搞来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三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目前,我县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四 建设新农村重要举措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是发展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就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中央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头一条就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主要途径。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必须首先立足于农村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都必须以现代农业为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以人为本落实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就是要以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目标,都是紧紧围绕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等等这些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为根本
出发点和落脚点,处处体现了以农民为本的思想。
生产发展要依靠农民,生产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是生产发展的第一要素,同时生产发展也是为了农民,造福农民,使农民充分享受建设和发展的成果;生活富裕就是让农民生活富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也是我们党在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乡风文明,归根到底是农民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通过农民的文明,来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就是指村庄形象必须清洁、整齐,生气勃勃,人与人之间和谐,生态环境好,人与自然和谐,体现出一个友好型农村;管理民主能否实现,关键在农民,农民必须具有科学的民主意识,通过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来实现科学的管理民主化。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二十个字”为目标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推进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农村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其宗旨和目标是使城乡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在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条件的新形势下,推进新农村建设,不能单纯就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而要跳出三农抓三农,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来谋划、来推进,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支持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另一方
面要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政策限制,着力培育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统筹城乡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打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 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个人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展开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2] 孙荣欣 王艳萍主编·学术纵横[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立足三农调研新农村建设 篇2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为此, 从改革开放初期, 国家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赋予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和产品的所有权;到2000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 着力为农民减负;再到十六届五中全会, 中央明确勾画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恢宏蓝图, 体现了我党解决“三农”问题一以贯之的政策取向和愈益明晰化的解决思路。
1. 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看, 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
根据国际经验, 当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占到了GDP的30%时,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才有可能, 才有条件由国家财政为主导来提供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公共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004年, 我国GDP的比重已经接近30%。这表明, 我国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顺应这一趋势, 通过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逐步解决“三农”问题。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我国要在本世纪头20年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这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及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 它能否实现, 关键在农村, 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与实现小康社会相比, 农村面临着诸多问题: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等公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村镇规划零乱无序, 脏乱差的现象严重;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与政治思想水平参差不齐等。因此, 全党适应新形势, 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 大力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邓小平于1984年指出:“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 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漂亮, 没有农村这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1]他又指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全, 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 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 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2]但目前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已严重影响到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因此, 发展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成为事关国家的稳定和安全的重大问题。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 新世纪的“三农”问题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 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由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2003年的税费改革, 再到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调整, 体现了我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突破, 势必掀起我国农村发展的又一次高潮。笔者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进行了如下思考。
1. 进一步加强党对新农村工作的领导, 进行政策指导是前提
(1) 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 始终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建设新农村问题, 将解决好新农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党全社会要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政策倾斜, 对农民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充分理解, 要把支持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确保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2) 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要真正把解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一是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为农民增收、农村小康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从思想上端正对农民的认识, 从感情上密切与农民的联系, 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 做到爱民亲民、利民富民、安民护民;三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深入农村, 深入调查研究,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统筹城乡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是关键
由于历史局限及认知因素的影响, 我们的发展观进入了误区:将工业化片面理解为城市工业化, 忽视了农村的工业化以及相应的城镇化……。由此带来的是资源损耗过巨、环境污染严重、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并将统筹城乡发展置于五个统筹的首位。
(1)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 鼓励农民进城。“城市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不仅是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还能带来对服务业的巨大需求, 从而为解决大量“过剩的农村劳动人口”问题创造更为必要的条件。因此, 采取相关措施, 推进城市化建设十分重要。同时, 要尊重农民的基本权利, 支持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为此, 保证进城就业农民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子女入学等问题, 国家已有明确政策,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更得力的措施, 明确牵头部门, 落实管理责任, 加强督促检查, 健全有关法律法规, 依法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各项权益。
(2) 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的范围, 改善农业发展环境。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采取了优先发展城市、发展工业的经济发展政策, 在该战略下, “城乡分治”更加固化了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 对农民致富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是要逐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 逐步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 公平的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 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改善村容村貌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体现
(1) 切实解决好人口问题。当前我国仍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处理好人口增长同经济发展的关系, 仍是我们应长期高度重视的问题。
(2) 保持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国家要加大投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生产单位也要走绿色生产道路, 发展生态产业, 推行清洁工业, 还需要每个公民自觉节约生活资源, 保护环境。
(3) 实施科技兴农政策。科技兴农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具有其重要意义, 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 科技在生产中的贡献不大, 农民致富的本领不强,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大力普及农村文化教育, 培养高素质农民, 为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打好基础。
4. 增加农民收入, 保障农民利益, 改善农民生活是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和新对策。要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除了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外, 还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关开增收渠道, 逐步建立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2) 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民谋利益。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免去8亿农民税收的“支农”政策, 取缔各种不合理的行政性收费;解决农民土地所有权等深层问题, 赋予农民平等权利, 使其享有准土地所有权;城乡统筹, 协调发展, 使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在税赋、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与城市 (镇) 人口享有相同的国民待遇, 使农民与城市 (镇) 居民享有相同权利和义务的同时, 平等竞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全党和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 做好宣传, 使之深入人心;做好科学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群策群力, 多措并举, 才能最终创建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65
“三农”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3
尊敬的温家宝总理,同志们,朋友们:
我为能给中国发展提出一些个人见解而深感荣幸。“十一五”规划把农村经济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把以人为本作为鲜明导向,把人民而不是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要素。为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一谈富有生命力的农村社区所能发挥的关键作用。
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就是对某个亲情团体的归属感:家庭、社区、朋友。被孤立和离异是造成很多社会问题以及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大量农民工流向城市,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也造成了诸多“空村”现象。不过,这是可以扭转的。
我很高兴地看到,农业研究院的一些专家们主张小规模耕种,农场的平均面积在40亩左右,像日本那样。当今中国的农民家庭平均耕地8亩,在中国广大而多样的农村家庭之间就可以尝试某种形式的合作。
社区规模不宜过大,要小到足以满足家庭的社会需要,这一点在近年来农村年轻一代大规模向城市迁徙的潮流中被弱化了很多。村庄的大小从百十个家庭到几千个家庭不等,大小往往是由地理和历史因素造成的,赋予了社区各自不同的特性。由于社会原因,这些特性往往比规模更重要,所以应该考虑将多个较小的村庄合并,以求得规模经济效应。就我本人而言,我认为应该扭转过来。
每一个村庄都应该有自己的学校。这些设施可以在课余时提供给大家,不论老幼,来丰富农村社区里的生活,组织一些社会、文化活动,体育、音乐、实事论坛、兴趣团体等等。教师在组织这些活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请志愿者、专业能手、活动积极分子、医疗人员、党政干部来帮忙。社区建设,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
除此之外,城镇也应该发展成文化娱乐中心。一个村庄再好也有局限性。人们应该有一个活动中心来聚会老友新朋,接触新思想,各抒已见,享受生活的快乐。
“十一五”规划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政府为基础设施投入,包括公路、铁路和能源建设投入了很多。现在需要为社区基础建设投入同样的力量。
我的几点希望:
——“十二五”规划应该重视社区的发展;
——政府应该重新审视此前关闭的一些小型村庄小学校,将他们合并为中心校。很多10岁以下的孩子不得不到距家较远的学校寄宿,而且班级学生达到甚至超过40人。
我们“老专家”非常珍惜温家宝总理接见的机会。我们感谢外专局组织这样一个招待会,也感激他们对我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关心。
最后,我想在此祝大家春节快乐,虎年吉祥如意。
谢谢大家。
立足三农调研新农村建设 篇4
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八项主要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理解,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推动“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什么是“三农问题”?一般而言,“三农问题”就是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三农问题”具有一般性,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三农问题”,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旧中国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历史问题”。“三农问题”的普遍性在于,二元经济结构普遍存在,而且长时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然而,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质,它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性问题,而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因而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同时期的“三农问题”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并不是只要与农有关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泛泛地使用“三农问题”这个用语,会迷失了问题的要害和本质。什么是眼下的“三农问题”及其性质?我认为,目前的“三农问题”就是城乡产业、收入和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具体说,“农业问题”——农业不稳——实质是城乡产业生产方式的差距过大;“农民问题”——农民太穷——实质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过大;“农村问题”——农村太落后——实质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三农问题”表面上是“农字号”问题,实质是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凝固。
“三农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三农问题”的根治也非一日之功。“三农问题”盘根错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针对“三农问题”的特殊性质,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既是发展的重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解决农业问题,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解决农民问题,核心是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问题,核心是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还必须提出纲领性的发展战略。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相互联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把分散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联接进来,可以做到纲举目张。
第一,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重大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指导思想。党和政府并不是今天才面临和解决“三农问题”,然而,“三农问题”屡治无效,愈演愈烈,从根本上说是长期奉行“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累积性后果。在既定发展模式下,治理“三农问题”局限于农内言农,必然使“三农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城乡统筹发展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根源,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第二,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核心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现代工业为依托,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大农业,是一种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低劳动投入、高消耗、高产出、高商品率和高度社会化的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
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生产活动的主要目标是
农产品产量最大化,以满足温饱。在农产品供给总量短缺时,农产品数量扩张,就可以达到农民增收,供给目标和收入目标“一举两得”。长期以来,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务农,收入增长受到农业资源不足、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过多、农业经营规模过小的致命制约。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农民就业多元化,收入来源也多元化了,虽然农业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性因素。因此,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第四,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缓慢。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当统一起来。改革以来,虽然我国城乡经济和社会都获得了发展,但是,由于“城乡分治、重工轻农”的经济发展战略没有根本转变,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明显改善,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第五,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长期以来,围绕“城乡分治、重工轻农”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城乡歧视的制度安排。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保障。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立足三农调研新农村建设 篇5
李新水
2006年第7期 ——新农村建设
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全省上上下下的共同认识、社会各界的共同行动。从长远看,新农村建设伴随整个现代化的全过程,是相当长时间内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不是权宜之计,不能一阵子热,要抓住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不放松;从当前看,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千头万绪,不要好高骛远,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急躁冒进,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坚持以“农”为本,就要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5句话20个字,涵盖了“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其中,发展生产是首要任务和主要途径。生产发展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不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提高,农村经济繁荣不了。农业不受重视,农田产出率低,有的甚至荒芜,楼房盖得再漂亮,算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现在之所以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因为有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如果农业不发展,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不能保证有效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从上到下主要精力要去抓吃饭、保供给,哪有精力抓新农村建设,哪有财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农”为本,就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多方面去努力,但必须立足于农村产业的发展,而农村产业的发展,核心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落后的农业谈不上新农村建设。建设新农村,无论是促进生产发展、增加
农民收入,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都必须以现代农业建设为前提。可以肯定地说,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产业基础,现代农业建设的成果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没有现代农业建设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农”为本,就要稳住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来源。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生活宽裕必须建立在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上。农民持续增收,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比重,这一增长点必须紧紧抓住。但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来源,对农民增收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逐渐转向以非农产业为主要来源的工资性收入,但农业收入仍然占我省农民收入的大头。2005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为66.12%、第一产业纯收入比重为59.23%。来自农业或家庭经营的收入虽然不能作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主要增长点,但却是稳定收入的支撑。一旦农业这一大头减收,就需要非农产业更多地增收来弥补。稳住了农业收入这个大头,也就稳住了持续增收的基础;在工资性收入增长门路不宽的现实情况下,促进农业增收,也就减轻了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压力。
坚持以“农”为本,必须把重农强农措施落到实处。从湖北来讲,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加强水利建设,特别是排灌设施的维修改造,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产出能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循环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物质装备能力。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抓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关心农民疾苦,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必须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为关心、最为紧迫的突出问题,在改善农民生存、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障农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等方面下功夫,让农民群众看到实效,得到实惠。从湖北实际出发,当前最紧迫的应当优先解决的是安全饮水、排灌设施维修改造、农村公路建设、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农民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对这些问题要实行财力倾斜,领导精力倾斜,工作力量倾斜,加大力度,加紧实施,加快解决。比如,安全饮水问题就是关系到农民群众健康和生命的大事。讲以人为本,首先要把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来抓。要本着宜快不宜慢的方针,精心规划,周密组织,采取省里统一融资,财政贴息,争取国家增加专项经费用来逐步偿还贷款本金的办法,加大工作力度和工程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三)胡锦涛同志指出:“广大农民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这充分说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把农民需求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农民自己作主,政府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二是要确保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要落实民主制度,村内重大事项要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让农民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三是基层干部要掌握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方法,学会与群众商量办
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善于通过启发教育、民主协商、示范引导等办法,团结、带领、动员和组织群众建设新农村。要坚持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保证农村基层民主健康发展。四是要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村内重大事项必须及时向村民公开,“给群众以明白”。五是开展普法教育。使农民群众增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行使权利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使农民权益保护机制更加健全。■
立足三农调研新农村建设 篇6
立足“三农”狠抓科技培训
开创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2005年,我市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农业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全面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公开承诺为农民办好的十件实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总目标,以实用技术培训为基础,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手段,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培训规划,切实把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
我市是一个农业市,现有农村青壮年劳动力250万人左右,如何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已经成为我市当前一项艰巨的任务。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公开承诺为农民办好十件实事的要求,在3年内分期分批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培训一遍。2005年对9万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37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2006—2007年,随着政府扶持资金的增加、培训设施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2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每年对其中的23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70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2007年底,把232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轮训一遍,使他们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切实提高农民致富本领。
二、大力开展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切实提升农民科技素质
今年,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要求,会同组织、财政、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建委等部门从全市农村实际出发,确定了实施农民技术教育培训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调动广大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为“三农”服务的责任感,多渠道、多层次大力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
(一)对农民实施“绿色证书”培训。根据规划要求年初就把“绿证”培训工作作为一项工作目标任务,量化分解到各县(市)区,并与县(市)区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在具体实施中,我们以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指导思想,开办了种植、养殖、果品加工、经济四大门类20多个专业,2005年共培训“绿证”学员2.3万人。为保证“绿证”工作的开展,市财政每年拿出5万元,用于“绿证”培训的管理经费。夏邑县今年培训“绿证”学员5000人,开设49个村级班,分农学、养殖、蔬菜、果树、食用菌五个专业,深受群众的欢迎。为保证“绿证”培训工作的质量,我们从经费落实和制度建设两方面着手。在经费落实上有的县(市)区把绿证培训经费直接纳入财政预算,如夏邑县;今年县财政预算48万元用于教师工资、教材等费用,对于农业部和农业厅下拔的“绿证”教育项目经费,市、县两级财政均能专款专用,保证了实施“绿证”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制度建设方面,每年年初市农业局都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工作目标任务,量化分解到各县(市、区),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做到年前有计划、中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从而保证了“绿色证书”培训工作的质量。在抓好管理的同时,我们很注重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今年,全市共建生产示范点167个,分布在全市六县两区一市,其中农学75个,养殖33个,果树34个,蔬菜25个。通过辅导教师的技术指导,“绿证”学员的辐射带动,较好地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们在“绿色证书”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村优秀青年开展以科技为主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几年来,我市夏邑、宁陵、虞城、永城分别被农业部定为“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示范县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县,今年睢县、睢阳区又被确定为示范县,全市共计培训新型农民示范户2万余户,这为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持久有效地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促使项目更好地落实,市农业局按照省农业厅安排,对试点县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内容包括:专业班的设置、教学计划、教材选用、学员到课率、教师备课情况等。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我们结合自己的农业产业结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培训工作的时效性,选择那些科技含量高、具有产业化发展前景、能够较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培训项目,如农业节本增效项目;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的项目;农牧水结合、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的项目;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项目等。如今年永城市紧紧围绕国家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的实施,共计培训核心农户3000户,每户辐射带动10户,共带动3万户农民运用科技搞好农业生产,其中玉米核心农户1500户,小麦核心农户1500户,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受到了农业部、农业厅领导和专家检查验收组的一致好评。
(二)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为使更多的农村青壮年掌握一技之长,今年全市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农技热线、科技下
乡、宣讲团、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广大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全市共召开培训会1万余场次,对37.2万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
1、送科技下乡培训。根据不同的农时季节,市农业局组织农技、植保、土肥、园艺、蔬菜、种子等单位的高、中级技术人员40余名,分赴到全市各乡镇集会,设讲桌、搭展台、挂标语,解答农民的疑难问题,散发技术资料,曝光劣假农资,推广优良品种,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特别是小麦、玉米的播种期和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我们组织农技人员以村为单位进行培训,做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达到技术入村入户到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市共开展农业科技下乡536场次、专家人数达到3300人次,散发技术资料150万份,受益群众112万人次。
2、利用广播电视进行培训。市农业局与市电视台、教育台联合开办了“黄土地”、“专家·农家”等专题栏目,每周定期播出专家讲座。栏目内容丰富多彩,既讲农村法律法规和党在农村的政策,又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还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各县(市)区电视台也都制作了《农民之友》、《植保五分钟》、《农业天地》等节目,据农民反映,农业节目收视率很高,已成为许多农民每天必看的电视节目。全市共制作农业节目专栏563期。
3、依托农业广播学校、搞好实用技术培训。一是各县(市)区农广校分别与电业局联合,开办了农村电工技术中专培训班。如永城市今年招生157人,开办了农村电工班,学制2年,聘请了省电力学校老师和市委党校教师现场授课,学员热情很高,教学效果很好。目前已圆满完成教学计划。二是结合沼气工程项目,举办沼气生产工培训班,今年全市共举办沼气技术培训班200期,培训沼气工技术人员1.2万人次,发放实用技术资料22万册。
4、开通农技热线,解答农民疑难难问题。我们分别与报社和电台联合,开通了农技热线和“豫东田园”两部热线电话,并通过报纸和电台向外辐射,一根热线连着千家万户,做到一人提问题,万人都受益,专家坐诊达到460余人次,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2300多个。
截止目前,全市共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5万户,辐射带动农户20万户,通过培训和示范,推广小麦新品种50个,玉米新品种40个,大豆新品种15个,棉花新品种22个,主推新技术35项,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
(三)抓住阳光工程政策机遇,狠抓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推动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首先,领导重视,建立组织,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1、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在总结去年阳光工程培训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于7月14日召开了全市各县(市)区分管农业的书记、县(市)区长及农业、劳动、建设、财政、教育、科技等部门负责人会议。传达贯彻了全省阳光工程会议精神。市委副书记李新增针对我市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专业技能缺乏,务工收入较低,转移就业困难的现状、强调了转移输出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要求市、县两级有关部门,要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按照全省阳光工程会议精神,切实把我市的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做好。副市长xxx对全市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做了部署安排。
2、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农业、财政、科技、教育、劳动、建设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局长魏作振任办公室主任。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负责对各县(市)区实施阳光工程进行业务指导。
3、出台了与培训相关文件。市政府出台了《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商政〔2004〕54号),制定了《2004—2010年商丘市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全市转移培训工作做了全面规划和部署。
其二,整合培训资源,认定培训机构。为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在去年认定的120所培训机构的基础上,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基础》、《关于做好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并对全市137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包括公办、民办),进行逐一摸底调查,并登记造册,在自愿申报的前提下,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原则意见》,对其中的54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承担职业技能培训的单位,重新认定为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其中市属2所,县(市)区属52所;公办18所,民办36所,在公办学校中,农业部门9所,劳动部门6所,教育部门3所,其中,45所规模较大,师资力量雄厚的培训基地承担了今年的阳光工程培训任务。
其三,分解培训任务,规范培训管理。市阳光工程办公室根据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下达给我市的培训任务,及时将1.6万人的示范性培训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并自我加压把引导性培训任务提高到10万人。同时,年初召开专门的项目培训会,并与各县(市)区阳光工程办公室签订了项目管理责任书,要求各县(市)区把阳光工程培训列入目标考核,实行目标管理。为体现阳光操作,圆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任务,我们对全市120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进行了公开招标,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的45所培训学校承担了阳光工程培训任务。
其四,安排培训经费,确保培训质量。今年市财政拨出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金44.8万元,管理经费5.2万元。为加强资金管理,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下发了《xxx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商农财〔2005〕39号),并严格按照资金管理办法管理。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的45所培训基地,每次开班前,就将受训人员的基本情况报各县(市)区阳光工程办公室备案,办公室人员到现场核定认可,才将培训券交付培训单位,由学员自己填写。每季度由培训单位持培训台帐和转移台帐到各县(市)区阳光工程办公室接受审核,在查实培训学员实现稳定就业后,财政部门方可将培训补贴资金拨付培训单位,有效地杜绝了培训资金的截留、挤占、挪用现象,切实让培训农民得到实惠。
其五,严格执行“五项制度”。规范阳光工程监管工作。今年是阳光工程规范管理年,我们狠抓了各项工作的规范管理。重点推行了“五项制度”即公示制度,第一节课制度,规范台帐制度,执行月报制度,严格检查验收制度。今年全市统一采用培训券形式,并首次采用网上监管,对培训学员及培训机构的宣传、招生、培训、就业和跟踪服务进行了全过程监管,确保了培训质量,满足了受训农民的要求。
其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为切实转变农民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鼓励他们参加培训、外出务工;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下发了《xxx阳光工程宣传活动月实施方案》(商阳光办〔2005〕3号)文件,要求各县(市)区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活动。市农业局局长、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主任xxx同志就阳光工程培训答记者问,并刊登在xx日报农村版上,市农业局副局长xxx在电台“行风热线”上电话接访了农民关于阳光工程培训的问题。据统计,全市共出简报45期,出动宣传车辆200余辆,散发传单1万余份,制挂过街条幅500余条,如民权县电视台字幕广告10余天,下乡张贴标语500余条。悬挂过街条幅10条,接待农村青年及家长的咨询上百人次,阳光工程宣传月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市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00.6万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26.73万人,引导性培训73.87万人,阳光工程已培训结业10141人,正在受训5313人,接受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90实现了转移就业。培训涉及了20余个专业,其中建筑、电脑、工厂作业、餐饮、裁缝、家政等6个工种的受训人数占总受训数的70以上。由于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带动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达150万人次。较好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了我市经济发展
通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促进了农民增加收入,推动了我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一)抓典型、树样板,提高效益,扩大规模。在搞好教学培训的同时,我们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绿证辅导教师技术承包的果园、蔬菜园、作物示范田、养殖圈为样板,创造典型,让当地群众从看中引发兴趣,并积极参与。例如宁陵县高级农艺师王海更同志是一位绿证教师,他通过技术指导,在xx县程楼乡王兆址村,建成温棚218座,成为全县最大的温棚专业村。在他的带动下,仅程楼乡就发展温棚2300座,面积3500亩,年创产值4000多万元,成为河南最大的温棚无公害黄瓜生产基地,被誉为“黄瓜之乡”。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与北京、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经销商签订了长期供销合同,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夏邑县通过培训和生产示范点的带动,全县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实现了良种化,发展优质小麦达40万亩,新发展蔬菜达15万亩,新发展规模养殖户达2000户。尤其是食用菌生产发展较快,今年新发展双孢菇1800多棚,全县达到4500棚,225万平方米,年产量4.05万吨,年产值1.5亿元,形成以车站、王集、杨集、李集等11个乡镇为主的双孢菇生产基地。此外,还首次建立了白灵菇生产示范点,引进了珍稀菇种白灵菇,一次发展到80万袋,目前生长状况良好。食用菌生产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支撑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一年来,通过典型培训、示范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近100项,创经济效益近亿元。
(二)引进新品种,形成新产业。xx县车站镇洪山庙村绿证养殖班在县农广校教师的指导下,引进良种猪,进行猪的品种改良。采用新技术饲养,提高商品猪瘦肉率。现在,他们的商品猪价格比当地土杂猪价格每公斤高1.4元,仅此一项全村年增收近80万元。养猪规模大了,村里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看到这种情况后,县农广校教师带领他们考察了外地建沼气的情况,并为他们请来专家建立沼气池,现已建成8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猪一一沼一一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为夏邑县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保证该村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县农广校又组织一批年轻优秀的学员成立了养猪技术协会,定期召开会议,交流经验,为养猪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为了发展规模养殖,农广校指导10名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会员,采用入股的方式,兴建了洪山庙村生态养殖示范园。采用统一购料、统一防疫、统一饲养模式、统一销售的方式进行经营,现已引进良种种猪150头,已成为全村养殖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大力发展养猪业。目前,该村养猪生产已成为主导产业,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每年果树生产为全村增收近十万元,出栏商品猪8000余头,创经济效益120多万元。截止目前,我市累计培训绿证学员20万人,近5万名学员进入生产实践阶段。共建实习基地167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等科技项目达2600多项次,推广面积80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4000万公斤,增收优质果品2800万斤,增加收入5100万元。发展专业村近千个,各类专业户5200户。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科技致富带头人,明显提高了农村干部群众的素质,充实和加强了村级领导班子,培养一批带领群众致富的先进典型,为村级组织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三)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进城务工的专业素质,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新渠道。如xx县依托农广校成立了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服务总公司。把一批具有电脑、电焊、缝纫、餐饮、机电、家政服务等骨干专业技术学校作为培训基地,建立10个各具特点的分公司,形成了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集团,按照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培训规划,统一培训岗位规范,统一技能考核和发证要求,切实搞好培训工作。培训后的学员,外出务工月工资收入普遍比不参加培训的高300—500元。该县郭店乡王刘庄村原来有5人在劳动局技术学校培训后输送到常熟务工,从事服装加工,月收入800元,在他们的带动下,年初该村又有600人参加培训后到常熟务工,年收入可达400多万元。又如:作为全省25个重点发展市之一的永城市,通过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完善劳动就业信息网络,推动农民进园区务工等措施,帮助农民实现了“市场就业”。该市农业、劳动、教育等部门共同参与,成立了劳动就业、职业教育、运程教育、农业科技四个培训集团,专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然后再推荐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该市马桥镇闫庙村,总人口1000多人,经过技能培训后,常年外出务工400余人,年创劳务收入325万元,其中具有中专学历的有48人,其他务工人员也都有一技之长。该村支部书记xxx靠在外打工的积蓄,又多方筹资1000多万元;回乡创办了羊毛衫厂,就地安置了附近村的200余人就业。目前,该村大多数农民脱贫致富,万元以上收入的家庭100多户,村里面貌发生了具大变化,劳务经济已成为该村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该市演集镇西街村xx和xx两名学员,在永和职业技术学校接受阳光工程培训后,分别被送到义乌天慧制衣有限公司和波斯登制衣集团,由于技术好,工作积极认真,个人素质好,均被提升为领班,月薪2000元左右。民权县建立健全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推动创业潮,逐步实现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该县花元乡魏庄村青年农民尚东方高中毕业后,经过技能培训后外出务工,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强化自己的技能,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打工者到企业老板。他致富不忘乡邻,在家乡陆续创办了双龙粉业、炉业公司、农化公司等企业,先后安置家乡富余劳动力500余人。已成为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生力军。当地农民都高兴地说:“真是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啊。该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四、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采取正确引导、政策引路、舆论造势的做法,确保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正常开展.1、建立组织,为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市成立了由抓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农业、财政、林业、水利、农机、畜牧、科委、科协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由县(市、区)长任组长,农业副县(市、区)长为副组长的领导组,全市形成了上下通达、协调有力的指挥操作系统,有关单位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使全市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展开。
2、建立责任制,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明确规定,各县(市、区)主要领导为这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农业副县(市、区)长为直接责任人,各乡镇主要领导为具体责任人,把这项工作纳入县、乡工作目标管理,并且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真正把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摆上县、乡两级议事日程。同时,建立健全了培训网络和培训体系,为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多方位筹措经费,确保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除国家扶持的项目资金外,市、县(市)区财政也拔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培训。有的县把这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也有的县从水费中列支,同时,我们也从农业事业费中拨出一定的经费,用于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总之,我们本着“财政补一点、部门拿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原则,多渠道筹措经费,用于教师工资、试卷打印、印刷教材、购置教具和音像教学等。经费使用力求节省,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做到专款专用,确保了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4、落实优惠政策,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为了保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各县(市、区)都相应制定了优惠政策。“绿色证书”获得者,可优先申报农民技术职称;优先承包集体的土地、坑塘、经营场所、承担科研和开发项目,解决农业贷款;优先提供科技服务、示范推广和发放技术资料;优先选配村干部等项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参于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5、搞好检查指导,确保工作质量。我们组织有关单位定期;不定期对各县(市、区)农民技术培训情况进行检查。查人员、查笔记、查作业、查制度,促进培训工作的进展,使之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1、继续抓好农业科技培训。运用科技下乡、广播电视、散发资料、制作专提等形式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006年培训70万人。
2、抓住阳光工程项目,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2006年培训农民工23万人。
立足三农调研新农村建设 篇7
党和国家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 近十年来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如取消农业税, 推出“农民工”维权方案, 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杂费;基本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等。但是时至今日, 中国的“三农问题”依旧, 某种程度上甚至还有所恶化。
2005年10月11日,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 描绘了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丽图景。
建设新农村, 经济是基础。如果经济不发展, 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所以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 改善衣食住行, 提高生活水平。建设新农村, 还必须提高农民思想、文化、政治素质, 使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从根本上治理脏乱差, 改善人居环境, 让广大农民安居乐业。
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蓝图非常美好, 然而如何建设, 关键还在于资金、人才和技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应该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和层次, 它与高等本科教育不同, 是根据现实社会中岗位 (群) 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 培养第一线实用性 (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 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高职院校的生员百分之八十以上来自农村, 国家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吸引这些来自农村的学子投身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 给他们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同时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授方面的优势, 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比如开办村官班, 在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组织任职。
1 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新农村建设输送大量急需的合格的人才
高职教育是一种大众化高等教育, 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新农村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人才, 目前主要依靠职业教育, 比如中职、成人职业教育、技术培训,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高职教育办学定位为:培养各类高技能型专业人才;把办学目标定为:培养懂技能、会管理、能创新、能生产经营的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将教学、科研、产业同“三农”需要相结合;积极创办“三农”专业, 如农村手工艺、农副产品加工、高科技蔬菜、土木建筑工程、电子维修、农业产业化等。深入研究涉农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研究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衔接, 改变不合理的状况, 如:教育层次单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等, 建设结构合理、课程科学、层次衔接、类别相通的教育培训体系。
2 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从乡村干部情况来看, 村主任和村支书等农村基层干部普遍学历不高, 因此加大面向农村培养人才的力度, 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是新世纪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数以亿计的懂技术、会生产、能管理的人才。高职院校可以增设“三农”需要的专业, 为新农村培养各类人才, 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抽出一部分骨干教师深入农村或扶贫点进行技术指导, 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 比如与农业部门合作开展养殖业、防虫技术、网络营销等培训课程。降低贫困地区高考分数线, 使更多的农村孩子到高职院校读书, 并回当地服务。
减轻农民负担, 减免农村困难学生的学费, 吸引农民子女到高职院校读书。减免学费的农民子女, 实行哪里来哪里去的原则, 毕业后回当地服务。
建立政府买单, 学院培养新农村技术人才的新体制。从农村生源中, 确定一定数额的免费生, 有针对性地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
目前高职学院大部分生员来自农村, 但90%以上农村学生毕业后留在城市, 原因是农村条件差, 经济收入低, 不愿回农村创业。为此必须从机制上加以创新, 建立高职院校培训, 政府买单的新机制。地方政府在加大对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 应实行学校培训政府买单的资金转移机制, 比如:乡镇级政府上报计划, 县级政府审核汇总, 上报市级政府, 市政府指定本级政府所属的高职院校, 对于分数线符合上高职院校的农村子女, 在填志愿时必须填写回乡创业。录取后由学校、政府与其本人签订协议, 并承担违约责任, 免收学费、住宿费, 其费用由政府转移支付培训学校。学院培养政府买单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有效措施, 是培养新农村建设实用性人才的新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新农村培养数以亿计的建设和创业人才, 必须实行高职院校培训, 政府买单的教育新政。创新高职院校办学机制, 才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向安强, 阮灶新, 中国农村社会的世纪选择———从科教兴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2]骆中钊, 戎安, 骆伟, 新农村规划、整治与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3]王毅,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4]张新民,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构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
立足三农调研新农村建设 篇8
长期以来,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涉及农村生活的电视剧创作在不同时期多有经典之作。1990年代中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策,大写、特写农村和农民,探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成了当代电视工作者崭新的历史使命。这些电视剧作品紧跟时代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出现了众多反映农村复杂生活状态,表现新农村建设实践的优秀作品。这些电视剧以和谐为主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融汇时代风貌,展示新农村建设的辉煌成就,礼赞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如《刘老根》、《乡村爱情》、《美丽的田野》等为代表的电视剧,或以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带头人为主人公展现变革时代的乡村精神,或以令观众向往的、富有特色的乡情、乡景描绘来展现新农村的美丽图景,在观众心灵深处荡起层层波澜。
二、“三农”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艺术成就
“三农”题材优秀的电视剧创作者们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着眼于新农村建设中异彩纷呈的生活实践,聚焦新农村建设中不同层次人物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三农”题材电视剧的思想深度,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时代画像,弘扬主旋律。主旋律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取向。艺术工作者有了这种精神、这种价值取向才能反映主旋律,写出主旋律的鲜明乐章。艺术只有汇入时代的主流,才会有广阔的前途,才会有传世之作。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说的就是艺术和时代的关系。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战略之一。这些电视剧创作者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绘了这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写史,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言,用五彩缤纷、形象生动的电视剧创作出了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力作。
2.贴近生活,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新型农民形象。“三农”题材电视剧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真实的现实语境中凸现人物的思想、精神、理念,在农村生活的基础上多层次地开掘和表现人物个性。《花开美丽的季节》讲述两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当“村官”,决心用新思路、新观念改变农民的思维的当代大学生形象;《村官》塑造了肖龙这个机关干部主动走出舒适的机关大院到石头湾当村主任,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形象;《乡村爱情》塑造了青年人在爱情、婚姻、事业、生活等方面的新的追求的形象;《清凌凌的水 蓝盈盈的天》塑造了农村基层干部在发展村办企业,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的形象;《暖春》展示了人间的传统美德,塑造了善良、勤劳、宽容、体贴和奉献精神的农民形象……
3.贴近实际,深入地思考存在的问题。“三农”题材电视剧不仅呈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社会现实,更对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青山绿水红日子》一剧告诉人们:在建设新农村,发展高效农业的同时,揭示出了“环境立省”的和谐发展理念,把“环境立省”放在发展战略的首位,他们自觉地认识到“环境立省”不仅是贵州的一大财富,也是中国的一笔财富。《乡村爱情》超越了物质的积累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渲染了农民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向人们提出了新时期农民的心理变化和矛盾,从实际上向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如何解决“人”的问题。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新要求,代表了未来农民的风貌。《文化站长》提出了“文化”与“经济”怎样联合的问题,闯出了一条“以文化促经济,以经济促文化,从而达到文化发展,素质提高”的文化发展路子,大大地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女人的村庄》和《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妇女”如何参与经济建设的问题,把她们组织起来,养宠物猪、生态猪,从而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4.贴近群众,寻找适合农民欣赏的表现技法。“三农”题材电视剧表现目前农村生活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方法是丰富多彩的,如《美丽的田野》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为一体,既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客观的描绘,又用浓烈的浪漫主义彰显了农民对农村的希望与对未来的美好设想。《村官李天成》、《刘老根》、《圣水湖畔》、《插树岭》、《女人的村庄》、《乡村爱情》、《喜耕田的故事》等电视剧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和地域文化特色,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质感,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诙谐幽默的人物对话、滑稽逗人的动作表演,加之民歌,民间艺术、方言土语等本土艺术手段的运用,直观展示了黄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呈现出丰富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三、对“三农”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殷切期待
1.注重地域间的平衡。纵观近几年来的“三农”题材电视剧创作,在全国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东北地区,尤其是吉林、辽宁二省的“三农”题材电视剧创作可谓好剧连台,无论从内容、思想、还是艺术手法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而其他省市偶尔也可看到几部“三农”题材电视剧,但剧本数量少得可怜。因而,其他省市应向东北地区学习,结合当地的实际多出精品、快出精品,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协调一致。
2.注重对“三农”政策电视剧的进一步挖掘。如“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养老金的发放”、“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兴农战略模式,“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等力争用农民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形式把这些内容表现出来。
3.坚守“三农”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价值取向。优秀的艺术精品应与时代精神相吻合,始终坚持人文关怀。在这个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中,电视剧创作者应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农村电视剧的创作中来。要求艺术家们要一如既往地坚持 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并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实践,表现他们的真善美和精神风貌。
4.进一步深化“三农”题材电视剧的思想蕴含。列宁说:“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托尔斯泰富有独创性,因为他的全部观点,总的说来,恰恰表现了我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列宁的这段话说的是俄国的革命,其实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同样适用,因此电视工作者应该牢牢地把握住电视剧创作的艺术规律,在纷纭复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形象。塑造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典型,展现中国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大潮中的心灵世界,以此来反映新农村的时代趋势。
5.坚持“下基层、听民意、察民情、创精品”的思路和原则。电视剧创作者要不怕吃苦,深入生活,贴切生活,才能做新农村建设的艺术“代言人”。要写出当前真实的“三农”问题,没有对农村基层生活的全面了解和亲临现场的切身体验很难完成。如果能够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深入农村、深入生活,发现新农村建设中的焦点、难点和热点,正视新农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那就能像作家阎连科所说的“要写的是农民,而不是像农民”。
毫无疑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呼唤“三农”题材电视剧的新繁荣, 只要我们的电视剧创作者都来关注农村,关注农业,关爱农民, 真正参与新农村建设;只要我们的电视剧创作者脚踏实、满腔热忱地走进农村这片沸腾的土地,就一定能激发起强烈的创作冲动和热情,谱写中国“三农”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篇章。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文化软实力在河南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焦作师专中文系)
责任编辑 谢然子
【立足三农调研新农村建设】推荐阅读:
新形势下农信社服务三农调研思考10-16
三农工作调研06-27
新“三农”09-16
新时期三农工作07-28
2011服务三农及县域经济调研08-02
农村三农问题调查报告10-03
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讲话稿:立足新起点 谋求新作为 推进新发展08-22
立足新理念构建新课堂05-08
“三农”法律制度建设08-12
农村商银行“三农”工作总结的报告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