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4-09-30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共8篇)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1

作为**镇**村的一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我严格按照要求,深入村组户进行调查走访,进一步掌握村情民情,结合其它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走访情况及全镇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情况,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地处两市(昭通、曲靖)、两县(会泽、巧家)、五乡镇(炉房、大桥、迤车、老店、崇溪)结合部,俗有巧家“

东南大门”之称。最高海拔老黑箐梁子3202米,最低海拔木桥虫源2080米。国土面积291.2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积148500亩,森林履盖率达48%。全镇辖8个村民委员会,23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139户33027人,其中农业人口31313人,居住着汉、彝、苗等五个民族。2007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814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956万元。全镇种植业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经济作物主产油菜籽,绿肥籽。2006年和2007年该镇分别在小米地村新房子自然村和**村新湾自然村建设卫生文明村示范点及特色产业村示范点各一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设点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产业基础得到夯实。

同时,自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该镇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建设点7个,修建村卫生室2个,新修进村公路23公里及客运站1个,建立仔猪基地2个,生猪养殖小区2个,扶持培养10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2户,2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900户,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进一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各个指导员的调查走访,虽然该镇在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村都呈现出一些共性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条件产,水利化程度低下,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等,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村位居首位,分别为1946.2万元、2134元,而木桥村位居未位,仅645.8万元和1046元。农村经济总收入相关3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2倍多,导致了各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太大。并且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生产属粗放式的,加工能力低,缺乏产业化经营。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都无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上级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2007年,我镇农业人口31313人,劳动力资源19333人,劳动力转移7000人,转移部分初中生仅占30%,而小学或以下文化的达65%,未转移部分初中生所占比例仅为15%左右。为此,我镇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低下,即使转移出去也只能干重活、粗活。农民思想比较保守(来源:好范文 http:///),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四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8个村都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几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调研走访情况,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为民办好事实,解决群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水、电、路的新建与改造,还是民间纠纷的调解;无论是产业的发展,还是诸多纷繁复杂的信访问题;无论是农民的那“一亩三分”地,还是群众碗里的一口粮;无论是一个扶贫点的建设,还是整个集镇的建设,都关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民办好事实事,就发展方面来讲无外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

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就和谐方面来讲无外乎民间纠纷的调解、信访问题的及时处理、社会救济等。每一方面,从大划到小,次生出许许多多,对于农民来讲,也许某一件小事,就能让他火烧眉毛;对一个社或一个村来讲,某一条路的不通或水源的缺少就能阻碍这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民办好事,可大可小,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农民或一个集体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勿“勿以细小而不为”,应尽力服务好、做好每一件关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小事。

(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面对当前农村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镇、农村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切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抓好统筹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镇及农村社保制度的统筹发展,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三)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尽快抓好落实招商引资项目肉联厂、淀粉厂、采沙采石场的建设,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五)逐年规划新农村建设,逐年完善新农村建设机制,逐年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有总体规划,但有总体规划还不行,总体规划总是有缺点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带来诸多不便,每年都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完善,每年都要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一次必要的规划,根据其现有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巩固提高办法等都要进行逐年修订完善,健全方案制度,严禁强迫百姓违背本意实施大规模的建新拆旧,给百姓增加负担,新农村建设应该根据当地实际,进行逐年规划,逐年建设,逐年推进。

(六)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式,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七)加快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认真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执行好免收义务教育学杂费,加强中小学教师管理,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建立教师合理交流制度。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2

1 新农村人居环境理论

1.1 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特征

“人居环境”简单理解为人类居住的环境, 它为人所造, 又反之以其“美育”作用陶冶人的心灵和性情。对于人居环境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范围。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 包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和游憩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城市、社区、建筑等具体物质空间的环境。吴良镛先生提倡“人居环境”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 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 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这说明人居环境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而对于理解新农村人居环境, 也不能片面理解为建新村、盖新房、整治环境卫生、加强村庄规划和改变村容村貌。新农村人居环境包括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各方面 (如道路、电力、水利等基础硬件设施, 也包括医疗养老制度等软件设施) 及对村风民俗的创新与发展, 丰富村民的娱乐生活, 提高村民的素质, 还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水平甚至是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密不可分。协调人类居住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和谐关系, 是建立可持续发展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新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应秉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方向,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前提, 改善农村的新面貌。它必须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也必须满足通过人居环境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和综合实力的提高, 不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成为特色新农村。

1.2 发展新农村人居环境的意义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开展, 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城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内容就是要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建设是改善国计民生的需要。人居环境好了, 居民幸福指数高了, 社会就稳定了, 民生也就得到了改善。人居环境也是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的需要, 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就要加大人居环境建设。人居环境是农村竞争力的重要武器。环境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形象, 展示着这个地方的软实力, 体现着它的竞争力。

2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调研分析

2.1 调研农村介绍

浒石村隶属于湖南省娄底市, 群山环绕, 碧水蓝天, 河流横贯村内, 被称为“娄底最美乡村”。浒石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人文资源。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村民们团结一致, 努力开发乡村旅游, 发展生态旅游。目前, 形成了以仙女峰景区为载体, 天籁寺景点为中心的大熊宝殿, 南岳圣殿娄底三殿等景点。浒石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经营农家乐为生。浒石村的农家乐发展已经形成完整有序的发展模式。浒石村兴办了农家乐旅游服务单位28家, 二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8家, 旅游年收入超2000万元。该村注重文化发展, 每年都有举办舞狮和民间武术传统的活动, 以淳朴的民间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传神地体现出其内涵精华。每逢“三八”妇女节、“九九”重阳节, 村里如期召开座谈会, 教育村民弘扬传统文化。浒石村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人居环境的建设, 且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

高富村坐落于湖南娄底市, 与浒石村相邻。作为邻村的高富村, 在经济发展方面与浒石村存在较大差距。村民主要以外出务工营生, 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劳动力的缺失以及村民文化水平偏低使高富村缺乏发展的活力。在自然环境方面, 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碎石厂及下游产业白水泥厂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环境保护造成森林资源的毁坏, 排放的废气废尘致使空气质量下降, 影响村容村貌。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 经济效益急剧下降, 迫使水泥厂倒闭, 自然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无人管理。高富村在发展中, 缺乏统一全面的规划及制度约束, 各项事业尚需完善。

2.2 调研对比

调研湖南省娄底市特色旅游名村浒石村与高富村的人居环境, 从基础设施、社会保障、自然环境、文化与娱乐方面对比分析两村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不同, 并找出目前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问题, 为未来发展特色农村的人居环境寻求新思路。

浒石村严格按照《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浒石村整建规划》的要求, 沿河修建5.8km村级公路主干道。在村部合理统一的规划下, 以村中财政与农户自愿出资结合的方式, 修建与主干道相连的道路, 做到了“有农户则有路”。而高富村, 尽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修建柏油的主干道, 但村庄内较偏远地域的农户通道仍是泥泞小道, 出行不便, 造成村中“孤岛”。从而造成以村为单位的内部发展不平衡。村内有经济能力的农户, 自行修建与主干道相连的宽阔通道, 擅自毁坏耕地、占用公共用地及他人用地, 影响整体规划。

随着经济的发展, 高富村村民陆续自建、扩建、重建房屋。但改善住房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村庄布局散乱、有新房无新村、建新不拆旧、农民建房乱、沿路建房、耕地农田建房等。建筑材料随意堆放路旁, 影响主干道车辆正常通往。而浒石村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 有条有理, 村民住宅错落有致, 统一分布在主干道一侧。全村清一色的现代建筑, 外观整齐, 且全部使用了卫生厕所。还专门建筑房舍, 以供家畜放养, 这改变了以往人畜混居, 家畜粪便随意倾倒的乱象。浒石村目前正在上级专项资金的帮扶下, 专门设计适宜于家庭使用的环保型沼气池, 零污染、零排放。在项目完工后, 浒石村115户人家将家家户户建有一个沼气池, 供应日常生活燃气。

注:图表所示高富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各方面资金投入都不如浒石村, 这也是高富村基础设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社会保障这一惠及与保证村民生活的环节, 浒石村与高富村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 做了大量的完善工作。两村均贯彻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养老制度, 使全村符合条件的村民享受农村养老保险的福利。浒石村配备有村级的卫生室, 保证村民看病方便;发放一些健康知识宣传单, 提高村民的健康意识;建有福利性的养老院;给予孤寡老人一定的资金补贴;逢年过节村干部会组织慰问, 把关怀的温暖送到村民的心坎。对高富村而言, 村中多数老年人子女外出务工, 无法随时照料, 村中制定相关制度关爱老人的制度, 保证老人安享天年。尽管受资金的限制, 但在上级的帮助下, 高富村为村中孤寡老人修建新房, 保证居有所, 老有所依。

风景宜人的浒石村, 由于农家乐餐饮业的蓬勃发展, 致使浒石村生活垃圾 (菜叶、餐桌遗留饭菜、酒瓶等) 繁多, 但并没有造成浒石村环境脏乱差。村里制定了严格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村内各户均设立垃圾桶, 在此基础上, 村里有序摆放10个垃圾箱, 对垃圾及时作外运处理。村干部每月定时深入各农户, 进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卫生评比, 按评比结果, 给农户发放“最清洁”“清洁”标签, 要求农户粘贴于家门口醒目处, 并把评比结果公布于村部。

高富村在村容整治方面制定的了一系列措施和条文, 但多数都未能贯彻实施, 成了一纸空文。由于资金的局限, 高富村对于村民日常生活的垃圾处理方式为, 修建距离居民点较近的露天垃圾水泥池, 将垃圾集中堆放焚烧。在天气炎热, 垃圾未及时焚烧时, 常常一股恶臭, 也易造成蚊蝇及病菌的产生, 附近居民对此颇有微词, 且垃圾未分类处理的情况下集中堆放焚烧, 在对空气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下, 也存在安全隐患, 不仅不利于环境卫生的改善还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

图2整体所示高富村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浒石村, 且在这方面的具体实施中, 高富村要起步晚。因此浒石村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村容干净整洁, 而高富村, 村容差、卫生差、废弃物多, 环境污染严重。

浒石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对村民文化素质相对要求高, 村民主动学习, 提升自我的意识强烈, 文化氛围良好。在与外来观光游客的交流中, 带来思想文化的浪潮, 使浒石村村民逐渐摆脱落后的小农思想, 不断学习新的思想文化, 与时俱进, 引领新的思想潮流。且村部对于考取大学的学子给予资金奖励, 鼓励青年学子学习, 这对整个村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潜在的成效。浒石村作为旅游名村, 娱乐场所与设施自然丰富多样, 及观光与休闲一体的钓鱼山庄, 可供村民散步怡情的廊桥、人工湖。高富村村中文化素质稍高的年青人, 皆长期定居于外, 村中村民文化水平低, 思想境界不高, 对外界新的思想难以接受, 且知识获取途径少。村民多数对传统的文化习俗全部保留, 包括一些封建迷信的习俗。村民唯一的娱乐活动是玩牌, 更甚的是部分村民沉溺于此, 发展成赌博, 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 不利于家庭的和谐相处。

注:图表所示为某年两村在文化与娱乐方面的支出, 浒石村在这方面做的较为好, 村内文化氛围浓厚, 村民文化素质高, 然而高富村在这两方面投入几乎为零, 文化较为落后。

3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湖南省娄底市两村的调研分析可知, 浒石村注重人居环境建设, 并取得良好建设成果的。而高富村处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初期, 受资金, 自身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局限, 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对于目前我国的新农村而言, 在人居环境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而这些问题也将是制约发展特色新农村的重要因素。

在新农村的发展过程中, 经济发展是关键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需要保持环境和生态的平衡。人居环境的建设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难取舍的难题。

随着“返乡”热潮的掀起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 村民开始通过自办家庭作坊、乡办企业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这一过程使得污染型企业向农村转移, 并造成空气、水源、土壤等污染, 严重影响村民人居环境质量。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存在部分农村为拉动经济增长招商引资, 在开发过程中不注重生态环境, 毁坏森林, 倒卖土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农村发展的黑洞。由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绝大部分村民便放弃自种, 造成大量农田、土地的荒废。显然, 经济的发展不是靠破坏环境来换取, 也不是靠放弃土地来带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 原生态的优势, 建设一个更加宜居的环境, 共创碧水蓝天绿草的生态环境。

在新农村的发展过程中, 国家逐渐普及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五保供养、农村养老保险等。其贯彻和执行必须依靠乡镇村委等基层。但一些社会保障制度村委难以做到及时、透明、透彻理解地传递于村民, 使村民在不了解或盲目追风的情况下选择保险方案。且合作医疗以及养老保险都要每年定时去农业合作社或银行办理业务, 这给年老行动不便的老人带来困难, 一些村民由于未及时办理而失去享受福利的权利。

人居环境建设中往往忽略文化建设这一薄弱环节, 造成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不相协调。目前, 多数农村存在村民文化娱乐场所的缺失, 文化活动单一, 书籍获取途径少等问题。村民普遍文化素质低, 对传统的思想全盘固守, 包括一些封建迷信习俗的盛行, 尤其是在大部分农村中约定俗成地推崇红白喜事大张旗鼓的兴办, 造成铺张浪费。这就有必要加强优秀的思想文化宣传, 增加文化设施, 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丰富村民在农闲时间的文娱活动, 尊重农村的优良习俗, 摒弃封建迷信思想, 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

4 发展特色新农村的建议

新农村人居环境中, 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切不可选择其一盲目开始, 边解决边发现。这将导致在建设中不断涌现无法预计的问题及矛盾。决策者应分析本村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水平, 找出本村人居环境建设亟需解决的主要矛盾, 进行有序的规划, 并制定相关措施, 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经济的支持才能快速建设农村, 才能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易因本村经济水平有限、资金短缺遭遇瓶颈。除村中自有资金外, 要善于利用国家政策引导, 申请专项资金帮扶。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也是途径之一。

人居环境的建设并非村委班子, 上级领导的事, 关系到每一位村民切身利益, 建设依靠村民, 建设成果由村民共享, 需要每位村民的参与, 支持, 团结一致的奋斗。要切实不断地做好宣传工作, 取得村民的信任理解与支持。要在建设中听取村民的意见, 主动采纳村民好的建议, 特别是在村容整治, 环境卫生这一环节, 更需要依靠村民的自觉, 才能创造一个清洁, 美丽的卫生环境。

在特色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 不容忽视教育问题。只有重视教育,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直以来, 学校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源地。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中, 能从小树立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主人翁意识、和承担社会责任意识, 有助于孩子了解农村的未来发展方向, 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的高素质人才打基础。

可适当引入能人和有经济实力的人士入村落户, 不仅可以带来信息的流动, 为本村的发展思路注入新血脉, 还可以丰富资金的来源。

建设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多姿多彩的文化环境, 给予村民一个“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的良好人居环境, 是建设特色新农村永恒的主题。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 新农村的建设必将日新月异, 农村人口将以新的面貌, 新的风尚, 迎接具有幸福感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1]谢建卫.从人性空间与场所精神看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D].江西师范大学, 2008.

[2]周晓娟, 陶亮, 曹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研究——以金山区廊下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 2008 (z1)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湛江蛤岭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状况

一、对外宣传中的湛江蛤岭村

蛤岭村,在短短的十几年里迅速成长并崛起了,并赢得了“全国文明村”的美好称号,令人瞩目。蛤岭村是一条革命老区村庄,位于广东省吴川县吴阳镇。该村东濒南海,西临鉴江。蛤岭村总面积约700亩,现有农户218户,人口约1300人。近年来,蛤岭村先后投入2300多万元,如今已建成了高标准的环村大道、自来水、大门楼、文化长廊、公厕、集体猪舍等一批项目和十里荷塘。蛤岭村还被评为“湛江最美的村庄”之一。

蛤岭村注重主要干道的净化,该村村落环境整洁,村道保洁方面作得相当到位,村内住楼布局相当规范。比起10年前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蛤岭村率先走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典型的行列。

二、下面是这次调查中显露出蛤岭村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状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

1.蛤岭村的建筑。纵观蛤岭村的建筑,笔者最深刻的印象是贫富差别相当明显,环绕着大路的楼房,几乎都是很豪华的别墅,起初让人感叹到蛤岭村的新农村建设十分成功,然而如果顺着小道走进去,就会发现依然存在着很多低矮的平房,家里面的设施极其简陋。十分成功的新农村建设背后仍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贫富差距问题。

2.学校设施。在整个蛤岭村,只有一间幼儿园,而孩子要上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需要到镇、市里面去上学,教育负担重,教学质量不高,加上近年来学生日趋减少,很多学校合并,对于农村的学生造成一定的不便,因此教育问题依然是村民们觉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3.医疗设施。农村村民希望满足的另一个现实需求是医疗问题,据调查有50%的村民会选择区村卫生所看病,而对于乡镇医院,县中型医院及著名医院的看病比例逐渐减少,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仍无力支付较高的医疗费用,虽然参保率有所增加,但报偿标准低,仍存在因病返贫,看病难的现象,农村医务人员水平较低,该村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健全,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新农村建设真正惠及村民的切身利益的仍不多。

(二)村民的收入

据调查数据显示,表明大多数村民们都处于低收入水平,新農村体制改革并没有使他们在收入方面得到提高,生活收入基本靠家庭劳动力外出打工维持,家庭收入单一;在家的一般靠打散工维持生活。村民的思想也较为保守,以至于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技术新观念,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导致自身的经济水平提不上来。

(三)农村的文化建设

走访中,发现蛤岭村只有唯一的一个文化活动中心,而没有其他诸如合唱队、舞蹈队、戏曲队之类的文化组织,假日休闲娱乐比较单一,消费力度不大,但据说该村在节假日的时候也会邀请一些戏曲团来本村表演,事实上真正会去看的村民占多数,只是满足少数群众的需要。但对于一个新农村来说,这方面仍需要继续提高,应该在本村积极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

(四)村民的政治素养不高

大多数年村民的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虽然该村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但是村民们对新农村的了解不够深,只知道个大概,并没有对关乎切身利益的政策深入了解。新农村的真实内涵并没有完全落实到每个村民的观念中,村民对新农村的建设要求知之甚少。调查显示该村村民会偶尔去关注村务宣传栏,了解村务,但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五)基层带头人和领导班子组织建设不强

调查表明,在村民眼中,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落实得还不是很好,村民普遍持有不认同的态度。村干部向村民们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不够,导致村民对新农村严重缺乏认识,导致对村干部在新农村相关建设中有所误解。

三、蛤岭新农村建设现状原因分析

(一)农村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一方面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镇中心读书完成小学学业。很多学生因为上学太远而怨学、辍学,家长也因负担重而听之任之。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5-6万元,这相当于8年多的纯收入。

(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

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来搞去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另一方面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规章制度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目前,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完善,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三)耕作的土地因扩建村房而减少,又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因此很难实现村民真正富起来

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工业反哺、工农互促、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等,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鲜明时代特征。但是在蛤岭村却找不到任何的企业,这样很难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能发现的就是一个收费景点蛤岭新农村生态园。“民以食为天”,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大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发展,农业都在其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身为农民的蛤岭村村民却无地可耕,无地可作。

(四)新农村建设的办事机构、人员、经费、设备没有真正落实

地方领导力量不到位,工作没有思路,资金不落实,问题不解决,几乎完全停留在农民自发建设的阶段。新农村建设涉及部门多,上级投入资金渠道按部门下达,一些单位对试点建设选择和项目审查标准不一,投入分散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影响建设效果,且条条框框多,不利于实施单位具体操作。时间紧、任务重,准备工作不够。

(五)管理意识不强,村民自治落实不到位

蛤岭村虽然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民议事制度等,作到了制度上墙,但大部分“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实,没有人管理和过问。其次管理不够到位,调查显示有60%的村民对于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导表示不满意。

四、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面对吴川蛤岭新农村的问题,应从实际出发,作到注意新农村村民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真正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蛤岭村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重点投资项目

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建设、土地、发展与改革、农业等有关部门,以村委为单位,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农村现代化为标准,对村庄、道路、学校、卫生所、商业网点、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布局。

(二)针对解决蛤岭村学校设施建设不足问题及村民文化素质较低问题,当地政府应投入资金注重设施建设和维护

吸引知名企业兴办学校,并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实行的义务教育政策,注重村民教育和再教育问题。注意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提高村民素质修养。加强村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三)健全蛤岭村医疗设施设备和医疗保障体系

据调查有50%的村民会选择区村卫生所看病,而对于乡镇医院,县中型医院及著名医院的看病比例逐渐减少,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仍无力支付较高的医疗费用,虽然参保率有所增加,但报偿标准低,仍存在因病返贫,看病难的现象,农村医务人员水平较低,该村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对此各级政府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可实施对乡村医生实行补助制度。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

(四)针对村民收入提高不大,贫富差距明显问题,应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先富带后富

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积极引进外来企业的投资发展,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先富起来的村民,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收入转型,运用知识增产增收,实现农村人口收入比重和途径的转型。

(五)针对新农村中的弱势贫困群体,建立健全农村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

要不断完善对农村贫困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率,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农村社会救济保障制度,逐渐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发展以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为基础的农村福利事业,对农村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加大救济救助力度,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六)解放民思想,充分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把新农村的真实内涵落实到每个村民的观念中,动员群众一起加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积极参加村务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当地政府也应拓宽反映民意的途径,真正做到关心群众,联系群众。真正做到让村民当家作主。

(七)大力推进农村政治建设,努力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强化村民自我管理服务

新农村建设建设调研报告 篇4

篇一: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要求,近日我就**镇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辖24个村,农业人口8600人,农村劳动力2100人。全镇总面积4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万亩,林地4.3万亩,水田0.13万亩。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实现稳步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镇党委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致力于发展第一要务,全镇经济呈现出了高速增长势头。20全镇gdp总量3225万元,同比增长48%。农民人均收入2600元,同比增长37.5%。农业总产值1764万元,同比增长48.5%。全镇粮食总产1606万吨,枣桑薯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8%。红枣产量600吨,增收120万元,畜牧产值达0.05亿元,同比增长43.2%。劳务输出836人(次),创收752万元。继续推行村财镇管制度,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化解债务9.6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组织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镇村道路、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修建村级公路25公里,畅通了乡村道路;农村计划生育、安全饮水、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稳步推进。

(三)科教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逐年加大了对科教卫生事业的投入,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8所小学,均达到“普九”标准要求。大力实施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等科教工程,年培训农民达430人次,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脱颖而出。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大面积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结合“五五普法”活动,以《宪法》为核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在全镇24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和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据统计,全镇“两委”126名干部平均年龄为38.4岁,高中、中专以上就有54名。全面建立和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实行村务公开“五统一”制度(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述,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仍需我们倍加努力。

二、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阶段。农作物、红枣、蚕桑和畜产品等主导产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且更多地追求数量增长,忽视了质量和品牌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变大,靠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正常运转。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相当一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农民思想普便比较保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缺乏干事创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截止2007年,我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知识层次低下,认识程度不高,严重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应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缺乏诚信意识,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信行为出现。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这些现象虽然出现在少数人身上,但对社会不良风气的助长也是不容乐观的。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教育设施落后,上学难现象依然存在,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落后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保障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对新情况、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相当一部分干部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和“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很少有人关心集体事业,一些政策、规划在农村因参与支持面小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多数村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意见很大。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镇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依托煤焦化工业园区的带动效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一路三网”(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水平。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有限的支农资金,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5

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搭建起广大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一、“巾帼文明科技示范工程”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活力

(一)活动起因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妇联参与新农村建设优劣并存。首先,妇联组织健全,联系广泛,政令畅通,而且**市农村妇女劳力占农村劳力的65%以上,她们的作用举足轻重;同时,近年来各级妇联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彰显了妇联组织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实力,有着良好的工作基础。但也看到,农业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市场化的新要求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又离不了技术和资金的投入,而这恰恰是妇联的“短腿”。由此,2006年9月开始,**市妇联联合**市科技局和财政局推出了以“妇女 科技 文明 和谐”为主题的“巾帼文明科技示范工程”,科技局把该工程列为科技开发项目,从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了80万元的专款,财政部门负责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妇联负责发动妇女组织实施。工程计划用两年多的时间,在全市培养10个建有村级科技培训学校、科技示范推广组织、科技主导产业或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和乡村文明的“巾帼文明科技示范村”;培养60个依靠科技致富、能辐射带动5-10户家庭致富且在精神文明领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巾帼文明科技示范家庭”;培养500名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巾帼文明科技示范能手”,并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工程的推出和实施,将科技部门的科技优势、财政部门的资金优势和妇联组织的群众工作优势有机地契合到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取得了三部门工作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效果。

(二)主要做法

工程实施过程中,妇联部门与科技、财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协作,紧密配合,推动了工程顺利实施。

一是加强领导,建立工作督导机制。**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妇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主要负责人、各市区委分管副书记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各市区、各镇、示范村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各级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我们分解了目标,落实了任务,制定下发了工程验收标准,定期开展调研督查,定期召开座谈会、现场会,定期编发简报通报情况,指导工程稳步推进。

二是建立了政府引导、个人及社会多元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市政府在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8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引导资金,各市区财政又安排了配套资金108万元;各示范村为扶持产业项目、整治村容村貌共投入资金718万元;各市区妇联为扶持示范户、示范能手扩大规模或新上项目,与农信联社联合出台了小额贷款优惠政策,除示范户、示范能手个人投入外,银行为84名示范能手发放贷款1332万元,为44个示范户发放贷款748万元。政府引导,个人、社会多元投入机制,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是传播技术,实行多渠道教育培训机制。三年来,各市区从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入手,使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解决了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技术扩散“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做到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促进了一批成熟、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各示范村都建起了一所妇女科技培训学校,配备了书籍和电脑,制定了学习培训计划和制度,还建立了机制灵活、形式多样、以妇女为主的科技推广组织,常年组织妇女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学习培训活动。各示范村针对不同产业和农民的不同需要,聘请2位或3位专家作为技术顾问。一方面,每月举办一期培训班,组织示范能手、示范户和被带动户集中学习,聘请专家进行技术讲座,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集中收看种植、特种养殖等科教课件。在进行理论培训的同时,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遇到的问题进行实地诊断、对症下药、现场讲解,提高示范户、示范能手的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分散学习期间,示范户与带动户结成对子,生产中随时切磋技艺,互相促进。对解决不了的问题,与授课专家连起了热线电话,随时请教。理论培训与实地指导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培训机制,为示范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人力资源和技术保障。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6

一、几点启示

1、要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华西村经济的发展,吴仁宝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没有吴仁宝,华西固然也能像其它农村一样能得到发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正是由于有吴仁宝这样的好带头人,华西才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群众共同致富的好带头人。

2、要建设新农村必须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华西村正是立足本地资源,从发展小五金起步,逐步发展壮大。农村与农村的情况不同,经济基础也不一样,资源优势也不一样,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实际,找准符合本村的发展道路,才能走上富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3、要建设新农村必须必须要坚持制度创新。华西村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整套具有华西特色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创造性地提出了提出“一分五统”(即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的发展建设大华西的新举措,建立了“企业合作制、厂长负责制、经理监管制、工代议事制”的管理体制,对员工实行“首位高工资、末位淘汰制、违章辞退制”,在分配机制上,坚持“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这些创新理念和举措,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来这里创业,使华西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华西经济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4、要建设新农村必须首先发展农村经济。华西村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把华西建成了年产值超过400亿元,闻名全国的“天下第一村”。华西发展了,华西人富裕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华西的村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因此,农村要发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从发展农村经济做起。华西的实践证明,只有走集体经济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二、今后工作的思考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感受最深的是,当前我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建好班子,配强队伍。华西村之所以能够永葆先进,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绩,最关键的就是有一个好班子,一个好的领路人。我们要借鉴华西村的经验,一是要在村级班子建设上,着力打造村级领导核心。二是要在党员队伍建设上,注重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在农村党员中深化和拓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在武广客运专线等重点工程项目上发挥把好无职党员带头作用。三是在后备干部培养上,大力培养村级后备力量,保障班子队伍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实现“制度管人、有章理事”,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2、理顺思路,强化管理。要通过强化制度管理,进一步推进基层的民主建设,一方面落实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四民主二公开”制度。另一方面抓好党内民主,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党员干部与群众的交流,畅通联系渠道,让群众监督党员,评价党员,要广泛收集当前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以及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各村的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制定本区的发展目标规划,力求使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实际,达到群众满意。

3、抓住关键,促进发展。目前,我区农村位于城郊结合部,正处于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大好时机,近3-5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前,规划好长远。首先,做好群众教育培训工作。通过组织讲课、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等措施,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工作,真正培育一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让群众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规划,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即满”思想,形成人人谋发展,人人思发展的良好局面。其次,依托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鼓励和引导群众发展二、三产业,壮大区域经济。围绕区委提出的建设中部地区率先发展的现代化经济强区的战略思路,解放思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好土地的最大效益。

4、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一是进一步加快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二是要加强依法治村,进一步提高新农村科学管理水平,以明确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核心,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村务工作流程,努力建立程序规范、便民高效、权责一致的一整套依法行政体制机制。三是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提高村级领导层的运行能力,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的创新能力,通过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利用,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的探索方面,华西的经济发展带给我们很多好的经验和思路,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长效机制问题。不可否认,老书记对华西村的巨大贡献,在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村逐步发展壮大,规模在日益庞大,华西村合并了周围的10多个村,村党委现有31个支部,38名副书记,14个常委,10多名候补委员,村集体下设了50多家企业,人员结构和组织层次也在日益增多。老书记在华西村担任了48年的书记,个人影响力、控制力应该来说是深入人心、举足轻重,但是,个人的影响力和威信力在一个地方被过分的强调,当个人的控制力远大于一个群体的控制力之后,不知道是否是一件正常或不正常、合理或不合理的事情,一旦老书记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不存在后,华西村是否仍然能够平稳、健康的发展,以前所隐藏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个人、集体和私营经济利益分配问题,华西中心村和大华西村之间的矛盾问题是否会有所爆发,老书记培养起来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是否有能力驾驭这些复杂局面。个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建立一种更加长效的、科学的、合理的管理体制来保障村级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多的应该体现出制度的、体制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而不是依靠个人的决策能力。

2、激励机制问题。目前,华西村成立的50多家企业中,绝大多数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都是老书记的子女或亲属,我们不过多的评价老书记的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是否可行,对我区是否有借鉴意义,但是,如何来保障村支两委成员的正常、合理的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如何更好的发挥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既保障村民集体的利益不被侵犯,也要保障好村支两委成员正常、合理的经济待遇是我们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不至于因为村级换届工作让一些村上干部的辛苦和努力付之东流,挫伤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山西新农村建设村级调查报告 篇7

一、被调查村基本情况

(一) “一肩挑”、地处平原、农区型村庄占多数, 村庄规模不同

调查显示, 村支书、主任“一肩挑”情况占多数, 被调查的33个村中有19个村的村支书、主任“一肩挑”, 占57.6%。14个村地处平原, 占42.4%;10个村地处丘陵, 占30.3%;9个村地处丘陵, 占27.3%。农区型村有19个, 占57.6%;而城郊型、城郊型兼农区型、工矿型、城中型分别有9个、2个、2个、1个, 分别占27.3%、6.1%、6.1%、3%。

村总户数、村总人口数、就业人口数、劳动力总数、从事农业人口数统计情况见表1。

(二) 主导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

调查表明, 农村的主导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 占到村总数的66.7%, 其中种植业占60.6%;养殖业占6.1%。这种情况主要集中于农区型村庄 (65.5%) 。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有3个, 占9.1%;其中采煤 (工矿型) 占3%, 砖厂 (工矿型) 占3%, 加工工业 (城郊型) 占3%。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有1个 (城中型) , 占3%。

(三) 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 推进时间越短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越低

调查显示, 33个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小值为2550元 (该村为推进村) , 最大值为25980元 (该村为试点村) , 均值为7591.12元。将33个村按照试点村和推进村比较发现, 2006年全省第一批试点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均值达11099.83元, 2007~2011年这五批推进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均值为6811.407元, 2007~2011年, 推进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值呈下降趋势, 2007年推进村均值为7562.5元, 2011年推进村均值为5698.75元。通过与各地市农委访谈得知, 这是由于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推进方式造成的。2006年, 山西省选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均是经济条件好、有产业支撑、领导班子强、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庄。而2007~2011年选定的推进村其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较差。因此, 2011年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村庄经济条件较差, 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值与2011年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 仅仅高出1.7%, 见表2。

二、新农村建设总体情况

(一) 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占八成, 均做过新农村建设规划

调查资料显示, 6个村为2006年试点村, 占18.2%。另外27个村是推进村, 占81.8%, 见表3。

被调查的33个村中有32个村做过新农村建设规划, 占97%。调查中发现, 33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重点推进村中有7个村的新农村规划用地来源为耕地, 占到村总数的21.2%。20个村新农村规划用地来源为空闲地, 6个村占60.6%;新农村规划用地来源为旧村改造, 占18.2%。

(二) 产业带动型为主要模式, 多方共同投资占主体

从新农村建设模式看, 被调查的33个村中有19个村为产业带动型, 占57.6%;有7个村为城镇辐射型, 占21.2%;而城中村改造型、村企共建型、部门帮建型共占21.2%。这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的方式是产业带动, 而在缺乏后续产业的村庄新农村建设无法推进, 如政府出资将路灯安好后, 有的村因为交不起电费, 管护费用过高, 路灯经常不亮而成为摆设。

从新农村建设投资看, 25个村填写了新农村建设投资情况, 其中14个村是国家、村集体、其他投资主体共同投资, 占25个村的56%;5个村是由国家单方投资, 占25个村的20%, 6个村由村集体或村干部个人投资, 占25个村的24%。这表明新农村建设的多方共同投资占主体,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村及富裕农民作为村干部的村, 村集体或村干部个人投资的情况较多。

三、新农村建设实现情况

(一)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实现情况

1. 全部实现机耕、机播的村庄占五成左右, 全部实现机收的村庄不足两成, 水利条件较差。

数据来源: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源于《山西省统计年鉴2012》, 其余数据通过调研数据计算得到。类型及年份1属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2属于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从机耕面积占村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看, 18个村达100%, 占54.5%;5个村为50%~100%, 占15.2%;7个村为5%~50%, 占21.2%;2个村为0%, 占6%。从机播面积占村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看, 15个村达100%, 占45.4%;5个村为50%~100%, 占15.2%;9个村为5%~50%, 占27.3%;3个村为0%, 占9%。从机收面积占村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看, 5个村达100%, 占15.2%;2个村为50%~100%, 占6%;4个村为5%~50%, 占12.1%;21个村为0%, 占63.6%。

关于水利条件, 分别通过机井覆盖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比两个指标来衡量。从机井覆盖率看, 每百亩机井眼数大于1眼的有8个村, 占24.2%;每百亩机井眼数不足1眼的有24个村, 占72.7%。从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比看, 11个村达100%, 占33.3%;3个村为50%~100%, 占9%;8个村为5%~50%, 占24.2%;10个村为0%, 占30.3%。

2. 农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百分比不到50%的占到八成, 工业生产总值占比不到50%的占到七成。

从农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看, 3个村达100%, 占9%;6个村为50%~100%, 占18.2%;20个村为5%~50%, 占60.6%;6个村为0%, 占18.2%。从工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看, 4个村达100%, 占12%;3个村为50%~100%, 占9%;13个村为5%~50%, 占39.4%;13个村为0%, 占39.4%。

3. 六成以上的村庄没有成立合作社。

2011年没有成立合作社的有20个村, 占60.6%;成立1个合作社的有6个村, 占18.2%;成立2个合作社的有2个村, 占6.1%;成立3个合作社的有2个村, 占6.1%;成立5个合作社的有1个村, 占3%;成立6个合作社的有1个村, 占3%;成立8个合作社的有1个村, 占3%。

(二)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实现情况

1. 乡土人才较少, 三成村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 村村都有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从村拥有乡土人才数看, 21个村的被调查者认为村拥有乡土人才数不足100人 (包括100人) , 占63.6%;12个村的被调查者认为村拥有乡土人才数不足1001人 (大于100人) , 占36.4%。从乡土人才类型看, 13个村为农业人才, 占39%, 20个村为农业、工业人才, 占61%。从村集体文化娱乐活动数看, 每年活动12次及以下的有22个村, 占66.7%;每年活动在12次以上、200次以下 (包括200次) 的有11个村, 占33.3%。关于村文化体育广场的调查, 4个村没有文化体育广场, 占12.1%;29个村有文化体育广场, 占87.9%。现已建成的文化体育广场中, 面积不足1100平米的有13个村, 占28个村 (5个村数据缺失) 的46.4%;面积在1100~5000平米的有12个村, 占28个村的42.9%;面积在5000~10000平米的有3个村, 占28个村的10.7%。关于村内刑事案件立案数的调查, 2011年1个村刑事案件立案1件, 占3%;32个村均没有发生刑事案件, 占97%。调查显示, 33个试点村或重点推进村中, 32个村 (1个村数据缺失) 拥有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基本实现每村一点的要求。其中, 12个村有1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5个村有2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3个村有3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6个村有4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2个村有6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1个村有7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1个村有8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1个村有10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1个村有11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分别占32个村 (1个村数据缺失) 的37.5%、15.6%、9.4%、18.8%、6.2%、3.1%、3.1%、3.1%、3.1%。关于农家书屋及老年活动中心的调查, 32个村有1个农家书屋, 占97%;1个村有3个农家书屋, 占3%。6个村没有老年活动中心, 占32个村 (1个村数据缺失) 的18.8%;26个村有1个老年活动中心, 占32个村 (1个村数据缺失) 的81.2%。

2. 垃圾处理方式不同,

五成以上的村庄绿地面积不到10%, 五成以上的道路全部硬化。关于垃圾处理方式, 采取集体清运的占42.4%;采取当地处理的占54.5%;采取无处理但有固定堆放点的占3%。对于专职保洁员, 8个村 (24.2%) 没有专职保洁员, 25个村 (75.8%) 有专职保洁员。关于保洁员是否签保洁责任合同, 13个村 (39.4%) 没有签保洁责任合同, 20个村 (60.6%) 签有保洁责任合同。关于垃圾池个数, 7个村 (21.2%) 没有垃圾池, 6个村 (18%) 有垃圾桶, 20个村 (60.8%) 有垃圾池。

关于绿化程度, 2个村 (6.1%) 绿地面积占村域面积的50%~100%, 4个村 (12.1%) 绿地面积占村域面积的10%~50%, 19个村 (57.6%) 绿地面积占村域面积不到10%, 6个村 (18.2%) 绿地面积占村域面积的数据缺失。

关于道路硬化程度, 17个村 (51.5%)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100%, 11个村 (33.3%)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50%~100%, 4个村 (12.1%)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10%~50%, 1个村 (3%) 道路没有硬化。关于铺设排水管道情况, 6个村 (18.2%) 铺设排水管道占道路总长的100%, 6个村 (18.2%)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50%~100%, 12个村 (36.4%)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0%~50%, 9个村 (27.3%) 未铺设排水管道。

(三) 医疗福利保障的实现情况

1. 村村都有卫生所。

关于村级医疗卫生机构, 25个村 (75.8%) 有1个卫生所, 3个村 (9.1%) 有2个卫生所, 4个村 (12.1%) 有3个卫生所, 1个村 (3%) 有5个卫生所。33个村的卫生所达标率均为100%。关于卫生人员数, 12个村 (36.4%) 有1个卫生人员, 6个村 (18.2%) 有2个卫生人员, 8个村 (24.2%) 有3个卫生人员, 2个村 (6.1%) 有4个卫生人员, 2个村 (6.1%) 有5个卫生人员, 1个村 (3%) 有6个卫生人员, 1个村 (3%) 有8个卫生人员, 1个村 (3%) 有10个卫生人员。

2. 低保户和五保户按等级领取金额不等的保障金。

关于低保户, 低保户不足10户的有8个村, 占24.5%;低保户不足55户但多于10户的有17个村, 占51%;低保户达55~220户的有8个村, 占24.5%。关于低保户福利, 各村均通过信用社一折通打到低保户个人账户, 等级各不相同。

关于五保户, 5个村没有五保户, 均为当地敬老院 (养老院) 抚养, 占15.2%;5个村有1户五保户, 占15.2%;4个村有2户五保户, 占12.1%;3个村有3户五保户, 占9.1%;4个村有4户五保户, 占12.1%;3个村有5户五保户, 占9.1%;1个村有7户五保户, 占3%;3个村有8户五保户, 占9.1%;1个村有11户五保户, 占3%;1个村有12户五保户, 占3%;1个村有24户五保户, 占3%;1个村有30户五保户, 占3%;1个村有38户五保户, 占3%。对于五保户福利, 5个村由当地敬老院抚养, 占15.2%;1个村由村里抚养五保户, 占3%;27个村五保户通过信用社一折通领取保障金, 占81.8%。

3. 试点村和2010年以前的推进村社会养老保险对60岁以上老年人全覆盖。

8个村 (均为推进村) 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占24.2%;24个村的60岁老年人全部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 占72.7%。

(四) 管理民主实现情况

调查过程中发现, 不到两成的村庄每个月均对重大决议事项公开讨论, 管理民主情况并不乐观。2011年村重大决议事项数和村公开讨论数为12个及以上的仅有7个村 (21.2%) , 而12个以下的村占到78.8%。

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问及“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时, 排名前三名的分别是“缺乏资金” (33.3%) 、“居住卫生环境亟待改善” (18%) 和“吃水困难” (12%) 。此外, “教育问题” (9%) 、“整体搬迁的村庄面临严重的就业问题” (6%) 、“村庄缺乏规划” (9%) 、“政策制约无法进一步发展” (6%) 、“缺乏后续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 (3%) 、“老龄化问题” (3%) 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问到“您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时, 回答“应该增加资金及政府支持” (30.3%) 、“村庄应整体搬迁” (6.1%) , “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培养职业农民” (6.1%) 占到多数。另外, 有的人认为“应该给予好的政策”、“加强教育”、“推行煤气化”、“村民参与维护基础设施”, 均占3%。

五、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调查数据显示, 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占66.7%, 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格局。其中, 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占到60.6%, 养殖业的仅占6.1%。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生产内部养殖业发展较慢, 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发展。从三产产值看, 农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50%以上的仅占27.2%, 工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50%以上的仅占27.2%, 可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并未给农民带来可观收入。目前, 第三产业 (外出务工) 收入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二) 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卫生亟待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环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道路、环境、卫生、水利等基础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 缺乏系统合理的生产生活设施规划, 农村基础设施及环境卫生等成为农民关注的焦点。

(三) 资金缺口较大, 对项目资金的需求度高

调查显示, 新农村建设中多方共同投资占主体,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村及富裕农民作为村干部的村, 村集体或村干部个人投资的情况较多。而在一些村, 由于煤炭资源整合, 村里缺乏后续产业, 村集体资金缺口较大, 成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硬约束。

(四) 教育、就业仍是新农村建设中民生工作的重点

在有关民生的问题中, 教育、就业是农民关注的问题。通过与村干部访谈了解到, 村里卖地盖楼房, 村民变市民后, 虽然住上了楼房, 孩子入学、农民就业、养老问题凸显。由于并村政策, 原来在本村就能上学的孩子得到外村上学;即使村里有学校, 由于资金缺乏、教育质量下降, 不少孩子到城里去上学, 出现了“有学校, 没学生”的尴尬局面。占地前靠土地为生的农民, 由于没有一技之长, 就业困难, 即使就业了收入也不高。因此, 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非常必要。

摘要:自2006年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 山西省各个地级市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各地市进展不同。文章结合山西省11个地级市33个村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资料, 对调查村基本情况、新农村建设总体情况、新农村建设实现情况、新农村建设中问题及难点、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新农村资金缺口较大, 教育、就业仍是新农村建设中民生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村级调查

参考文献

[1]王再文, 李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 2007 (02) .

[2]张祖民, 王寒.浙江企业新生代外来工问题调查报告[J].调研世界, 2013 (01) .

[3]田亚平, 李虹, 李超平.新农村建设的村级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衡南县工联村为例[J].经济地理, 2007 (27) .

[4]李东升, 李蕾.新农村建设中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10) .

[5]丁奇, 张静.新农村规划建设实施后的动态述评——以北京市远郊区村庄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0) .

[6]王大勇, 焦雷.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6) .

[7]张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镇政府绩效评估[J].前沿, 2011 (20) .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8

启示一:建设的根本目的——激发内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韩国新农村运动特别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首先注意的是激发国民进取精神,引导国民进行自我教育,利用典型事例对农民进行现身说法,注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新村运动最终转变为“民间主导型”群众运动,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我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作用,调动农民和农村自身的积极性,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摆脱贫穷、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第一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象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订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第二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第三要依靠农民辛勤劳动。进行农村组织体系创新,让农民真正组织起来,即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国家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和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

启示二:开发的模式构建——跨区域发展

韩国将新村运动放置在国际交流、国家发展的大环境下,进行跨区域整体结构性调整,不仅是农村,城市也开展;不仅是农民群体,还包括大学生、教师参与;不仅是本乡关注,还吸引海内外的各种力量。在指导思想上,韩国新村运动引导各地,把每个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品,紧紧抓住“特”字这把可持续发展的标尺,使各区域各有所长、各有所得。在资金筹措上,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大量开发性商业投资,国家主要解决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很少直接投资到有关企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是“民间主导型”。

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基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市场化背景下进行的,实质是改革开放的深化,要跳出农村研究农村,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走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发展的道路,使资源、要素优化组合利用。在指导思想上,把城市支持农村提到新高度,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互动的力度,积极推进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在农业生产上,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生态旅游、蔬菜等优势产业。在城市化发展上,搞好二、三产业的布局,推动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增强城镇的经济总量。在资金筹措上,除增加政府投入外,从宏观上统一调度有限资金,重点解决农村发展“瓶颈”问题,重点推广以奖代补、招投标制、实物补助等建设模式,解决农民、农户、乡镇难以解决的道路、科技、教育、卫生、人力等重大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启示三:建设的重点领域——改善人居环境

韩国新村运动设计实施一系列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的家乡建设活动。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的新村运动先在农村开展后,以振兴国家为动力,迅速波及工厂、学校及城市,向全国范围扩展。1970年11月至1971年7月,韩国政府为全国所有农村每个村免费平均提供300袋水泥,限制农户不得自行处理水泥,而要用于村里公共事业。地方政府为用好这些资源,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农村公路、住房条件、农村电气化、农村自来水、水稻品种、村民会馆等生活环境上,设计了近20种建设项目,如修建桥梁、修筑河堤,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村级公路等。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目前,我市农村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产品总量不足、渠道分散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落后城市的局面仍呈扩大之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应全面分析我市农村社会经济现状,根据轻重缓急,以改善人居环境、生产条件、增加农村公共品投入为切入点,提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领域,确定10~20种适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项目,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启示四:建设的运行秩序——分阶段推进

韩国新村运动于1960年前后在农村小面积试验阶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1970年才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日程,长期被忽视的农业才开始受到重视,最终取得显著成效,扩大实施范围,并从政策上确定下来,几十年始终如一,形成政府统筹指导型分阶段协调推进模式,每一阶段都依靠既有生产因素获得最大经济成果。一是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重点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如改善厨房、屋顶、厕所、公路等。二是扩散阶段(1974-1976年)。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现代化建设活动。重点从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改善和提高。三是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这一期间,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为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和乡村文化的发展。四是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政府大幅度调整新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国性新村运动民间组织,信息宣传和培训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承担。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财政、物质、技术和服务等支持。五是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韩国新村运动起步很实、导向很明,政府用“看得见”的事实引导农民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使韩国新村运动走上全民参与、全境展开、实践先行、自觉持久的良性运行轨道。

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韩国1978年时基本相当,相对分布不均衡,因此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仍然很艰巨,责任依然很重大,建设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立以政府统筹指导为主、分阶段协调推进的模式,对不同经济状况的村镇进行分类指导,建议借鉴韩国新村运动在基础建设阶段、扩散阶段、充实和提高阶段等不同时期的建设模式和经验,针对不同镇村的发展状况,科学确定新农村建设路径,在宏观上调控好开发点、联动轴和辐射面,达到“以线串点”、“由点到面”,让农民得到实惠,让增收的现实唤醒农民。

启示五:建设的核心思想——科技教育先行

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深层原因是人才缺乏、教育低位,贫困的根本因素在于信息缺失、文化落后。韩国之所以能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里走完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道路而出现“汉江奇迹”,韩国自己认为就是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并坚持不懈地开展新村运动。他们指出新村教育是新村运动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他们把一切正规和非正规的区域社会教育活动和新村运动同步进行。可以说,韩国农业的迅速发展是伴随着新村运动进行的,每一步的成果都离不开新村教育的贡献。所以,韩国至今仍坚持把加强农业科技和推广工作,加强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作为发展农业的关键环节。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因此,必须教育先行。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教育观,立足于本市农村发展,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思想,把农村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勤劳朴实的民风提升为开放文化、发展文化;其次,树立“以效为本”的现代教育质量观,立足于把适用的先进农业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积极探索农民培训的办学规律,进一步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就业能力。最后,建立整体发展思路,按多维、整体、系统要求,在动态过程中协调发展,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分层次、有重点的配套组织,在政府统筹参与、农民主动参加、社会全面关注的教育培训机制下,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和造就现代新农民,走出一条立体推进农村教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李山水,许泳峰.韩国的农业与新村运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8-58,168.

[2]黄立华.韩国的新村运动及其启示——有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成功经验[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16-118.

上一篇:女工家庭美德之星下一篇: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