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

2024-09-30

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精选9篇)

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 篇1

如何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学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针对我们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途径。

一、学生资源的内涵。学生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的,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情感、动作等,通过师生互动而生成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学生资源具有生成性、动态性、待开发性、多样性、人为命定性、难以复制性等特点。

二、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依据。

(一)主体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否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否利用学生这种教学资源。

(二)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要根据各种教学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构建。

三、在教学中开发利用学生资源。

(一)开发利用学生个体资源。

1、开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教学资源。学生的许多经历可以被老师在课堂上当作资源来利用。课本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经历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经验才有价值。

2、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学生是学习的动力资源。学生有学习的天性,而这种天性的表现,就是学习对他们原本是有兴趣的。一旦他们体察到了兴趣所在,就会推动我们的教学。

3、学生的个性差异是一种资源。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可以被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的,是可供学生共享的,更可以让学生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使我们的教学能锦上添花。

4、学生的错误是一种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教师应从典型错误入手,让学生把自己这样思考的理由说出来从而让大家发现其思维的障碍点,教师加以及时的点拨,并引导学生积极总结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高质量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学生群体性资源的运用。

1、两人小组的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同桌的两人小组,简单的提问、讨论、动手操作等都可以利用同桌两个学生的资源,以达到教学目标。

2、多人小组的资源。学生讲课、做课件、演课本剧、进行社会调查、比较复杂的提问、讨论等,都可以利用学生自由组合的或就近几桌的多人小组。

3、班集体的资源。依靠教师一个人和几个学生变为依靠全体学生,把所有的同学都被发动起来,大家一起认识事物。

4、学生家庭资源的运用。有的学生家长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能够指导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 篇2

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 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 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内容分析

从了解金属矿物的开发引入, 通过金属冶炼的基本原理, 认识化学是冶金工业的重要科学基础, 化学方法是由金属化合物转变成金属单质的惟一方式, 金属活动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是选择金属冶炼方法的主要依据。金属冶炼过程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改进工艺条件、降低能耗、回收废弃金属制品等, 就成为与冶炼金属同等重要的问题。

三、设计思想

先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引导学生发现金属、合金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媒体展示金属矿物及工业上金属矿物冶炼过程等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采用“学生阅读讨论———师生共同归纳”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课时设计, 具体考虑“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等4个方面问题。

教学流程设计为:多媒体展示多种金属矿物及当代矿物开发水平→展示从金属矿石中提炼金属的步骤→引导学生回顾所学有关金属制备的知识, 由具体到一般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讨论归纳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归纳几种常见金属冶炼方法→合理开发金属资源→活动探究 (研究性学习) 。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金属的冶炼过程, 掌握冶炼金属的本质和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2) 了解我国的金属资源, 了解废旧金属的回收和再利用。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2) 培养应用已有知识经验解释和归纳相关素材, 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节约资源、重复使用、循环再生以及开发寻找金属替代品, 减小资源浪费, 保护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教学重点

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 (主要是金属冶炼) 中的作用。

六、教学难点

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 了解适用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引入有关金属的生活素材, 并让学生举出常见金属物品, 引发学生积极学习欲望。

学生发言:常见物品 (如铜线、金银首饰、铝合金门窗) 。

过渡:我们使用的金属材料有些是合金, 有些是纯金属。而金属 (如Mg、Al、Fe、Cu、Ag、Au等) 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 (游离态或化合态) 存在呢?

学生回答:略。

放映短片: (了解工业上金属冶炼的过程)

投影:通常工业上将矿石制得金属单质的过程分成三步: (1) 富集; (2) 冶炼; (3) 提纯。

探究问题1:写出一个冶炼金属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这一反应。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分析, 然后教师引导导出金属冶炼的原理 (由具体到一般)

小结并投影:金属冶炼的本质:Rn++ne-=R

探究问题2:阅读课本内容 (88页-89页) , 分析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有什么不同, 你如何选择合适的冶炼方法?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探究问题2”, 结合工业冶炼金属常见方法, 揭示金属冶炼方法与金属活动性的关系。

投影:金属冶炼方法的选择

讲述:除了上述常见冶炼方法之外还有如湿法冶炼、火法炼铜等。

演示实验:铝热反应 (课本89页表4-1) 。

学生活动:观察反应现象, 书写反应方程式。进一步理解金属冶炼原理和方法。

学生活动:了解常见金属的冶炼方法 (课本89页表4-1) 。

投影:我国矿产资源简介 (培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意识) 。

探究问题3:根据有限的金属矿物资源, 你认为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金属?

学生活动:讨论金属回收再利用、循环再生、寻找代用品、改良冶炼工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

八、小结

金属的冶炼原理、方法及金属的综合利用。

附课后研究性学习课题:

1. 利用废弃金属铝制取明矾的研究;

2.××社区废旧金属的再利用状况调查与建议;

3. 海底金属资源开发的设想;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3

【关键词】 高中英语新课改 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1-02

一、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及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要求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总体目标是:教师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体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新课标提到“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应该做到语言真实,内容广发,题材多样。”在《高中英语课程实施于案例分析》将课程资源分为课本资源、媒体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乡土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考虑到学生需求、学校条件、教学目的、课本内容、教学时数等因素。对资源利用要充分考虑真实性语言材料,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消除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转移。”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研制组提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拓展内容鲜活、形式活泼的多样化课程来实现,应当拓展英语教材资源,创造英语实践资源,提供英语信息资源和建立英语人际资源。”

广西的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因其自身教育水平、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有其鲜明的特点,区域间的推行应有地区特色,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应因地制宜。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和当地实际,充分考虑95后学生独立个性、敢想敢做、动手能力强等特点,致力于除了教材之外的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课堂更具实效性和生动性。

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1. 关注校园生活资讯,灵活运用英语

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就是最真实的英语教学资源。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时,充分融合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在这些资源利用中,亲身感受英语课堂内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和成就。

(1)在进行“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时”的语法教学时,为了给学生创设更真实的英语语言情景,恰逢将学校将举办高一新生拔河比赛,笔者抓住这个活动,提倡学生组成小组拟为学校出一份英文通知,要求行文中必须用现在进行时表示进行时,然后把作品在班上展示,挑选出一致认为最好的送到学生会公告栏张贴作为学校的通知。

(2)学校将搬迁到新校址,但老校址是抗战旧址,文化遗址,环境优美,不管是学生还是社会各界,对搬迁有赞成有反对。根据这一实际,在进行Book 2 unit 1 Cultural relics教学时,笔者就这一校园资源,组织学生通过搜索资料、采访、讨论等方式积累素材,开展班级辩论赛,并要求学生就辩论结果形成一篇关于“How to write a report on a debate?”的議论文,题目是 “Should me remove to the new campus”,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如何写议论文。

2. 引入媒体和网络资源,以增强学生知识面

(1)昔日的著名歌唱家彭丽媛现在以中国第一夫人身份出现在世人的视野,新闻媒体到随处都可以看到关于她的报导。在进行“Women of achievement”话题教学时,以彭丽媛作为例子引入教学,并结合女航天员刘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高淑珍等伟大女性,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小组讨论、总结出以上诉人物为典型代表的伟大女性的品质和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2)“Women of achievement”这个单元时,引入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China Dream)”到课程学习中来,组织学生用英语讨论、思考“青年学生如何托起中国梦”(How do the youth realize China Dream?)。并且用学生追崇同龄歌手贾斯汀﹒比伯的歌曲——never say never,来激励学生去追寻自己的梦。

(3)Book 4 Unit 2 Working the land 中的 Using language 中话题是“Chemical or organic farming?”教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电视新闻和报纸,搜索有关近期报道的“毒姜”、“造纸厂废水灌溉小麦”、“上海家庭农场的兴起”等事件的报道,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分清哪些是化学农业及其危害,哪些是有机农业及其好处。

3. 利用校园周边环境创设真实课堂情景

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优美,有几处文化遗址,两条河流交汇于校门口,周边是纯朴的村落,远处群山环绕,远离城市的喧嚣,有错落有致的田园风光。通往学校的道路也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已破烂不堪,在学生回家和返校期间极其容易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笔者也运用这些情况创设了两个最为真实的课堂情景。

nlc202309031116

(1)在进行Book 3 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教学时,在课堂教学的speaking环节,给为学生创设了情景:有十几个来自市某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到我校参观、交流,作为学校的接待人员,你们该如何使用英语给他们介绍我们校园。学生在进行角色对话时非常认真,分工明确,活动效果显著,能灵活运用课本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表达。

(2)针对学校外的交通状况,作为最直接受害者的学生,如何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讨论后,用英文拟一份报告,以“How to solve the traffic jam around our school?”为题,要求把这份报告以班级名义向学校“英语部落”推荐,与同学们分享,并在学校宣传栏展示。学生们集思广益,建议并动员学生家长尽可能的不开私家车到学校接送孩子,以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交通拥堵现象。。

4. 乡土资源是最丰富的教学资源

笔者所工作的城市是这是少数名族和客家人聚居地,有不少特色的名俗文化,尤其是瑶族节日“盘王节”。贺州是一个旅游城市,有闻名于世界的黄姚古镇,国家4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外国游客比较多。同时,农业,尤其是蔬菜种植业是贺州的一大产业,贺州被誉为“菜篮子”。这些丰富的城市区域资源,若用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增长学生见识,更能是学生有主人翁的参与意识。

(1)黄姚古镇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在增加收入的同時,由于超负荷的接待游客,导致了部分建筑受到损坏。另一方面,当地居民为了招商,拆毁了部分古建筑,有些古建筑则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所以在学习Cultural relics时,设计了一个Discussion环节,讨论“How to protect Huangyao Ancient Town?”为保护黄姚古镇出谋划策。

(2)贺州作为“菜篮子”,蔬菜生产大面积推广,但大部分都是化学农业,而学校周边正是大面积种植蔬菜的农田,学习“Chemical or organic farming?”之前,教师就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到附近的菜地了解菜农是进行什么样的农业,如何进行种植?在课堂中,学生一起分享收获,对化学农业的不良影响了解更多,而对有机农业的推广渴望更深。

(3)Book 3 Unit 1谈论的是Festivals。而在贺州,人们过的节日特别之多,可谓数不胜数,基本上一年中每一个月都有地方节日。在学习了不同的节日的来源和庆祝方式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用英语制作贺州local festivals卡片,介绍当地节日,如瑶族“盘王节”、“三月三”、“开年节”等等。学生通过实践,有利于加深对本地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意识。

三、反思和改进

通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得到提升,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都有了极大提高。

由于广西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是第一年,尽管可以借鉴其他省份的做法,但是由于自身地区间英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和差距,而学生需求和发展,需要英语教师在推行新课改中因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开发更好出的更真实的课程资源,切实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在实际教学中,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还不是很成熟,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但是笔者相信,在摸索和实施当中多与其他教师交流,多听取学生需求,形成系统,课程资源的开发会更顺利更广,新课程实施的效果会更好。

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浅说 篇4

摘 要:围绕“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个主旨,就小学体育课

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结合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学生和课内资源、课外资源诸方面的开发利用 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大凡重大的教学改革,总以课程改革为核心,顺应着课程改革的热潮,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则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积极利用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是包括小学在内的各年级体育教育顺利实施“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就可以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1]

一、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教师须做到“三要”

首先,教师要牢固确立体育“课程”和体育“课程资源”意识。有专家指出,所谓体育课程资源,指的是在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富有教育价值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自然地理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总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常常只注重如何将原有体育课程中规定的教学内容读熟、教会,至多也无非是教透、教好,少有对“课程”和“课程资源”进行选择、改造、开发、补充、利用的想法和做法。事实恰恰是,教师只有充分具备了“课程”意识,才会深入思考“课程”。课程问题,其实质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它要回答的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师只有充分具备了“课程”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去寻找“课程资源”,诸如: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

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是什么?袁振国认为,体育是人类原始动力的文明表现,体育更是一种精神———强力的冶炼,冒险精神的培养,运动习惯的形成。所以说,体育不等同于达标训练,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体力活动,体育也不是整饬纪律和惩罚的手段。[2]体育新课程以全面育人为根本目标,提出了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教学理念。由此,我们领悟到,面对从儿童到少年期的小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关怀、拓展和提升生命,体现生命价值中的亮丽和神采。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技能,而且在于人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所以,在教学思想上,教师要从传授知识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生命、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解决生命生活中诸多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知识的积累运用上,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努力个人日常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充分发挥教育智慧,随机应变地灵活糅合教学过程中师生生命律动、交流、碰撞中所激发生成的新知识。[3]

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经过若干年师范教育和长期教学实践的我,在体育教学的各种专业知识上,说是训练有素恐怕不算过分,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也完全做得到得心应手:在20世纪90年代,学校体育运动队总在全市田径运动会上技压群雄,独树一帜;进入21世纪后,我又带领体育组内年轻的同仁们协力拼搏,连续6年在全市田径运动会上勇夺桂冠,便是有力的佐证。无庸讳言,任何一位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总有强弱之别,于是,如何发挥教师本人的专业特长,以此展示学生的体育活动或比赛特色,自然成了如何充分利用教师自身资源的极其重要的环节。我的专业优势在田径项目上,除连续多年在宁波市体育传统项目田径比赛中夺冠外,先后将多名学生送入宁波市或浙江省少体校,还将两名学生送入浙江省体工大队。

二、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教师须对学生“三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组成力量,一旦失去了这个力量,所谓教育,事实上也就失去了支撑的根本。所以说,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首先,重视学生的参与热情。

热情是最好的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身心发育快而情绪变化一般又较大,尤其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做好热情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工作。通常适宜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复式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运动兴趣,努力形成“有趣、幽默、活泼、多变”的教学风格和现场氛围。

其次,重视学生的生活信息。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体育新课程教学也强调“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这就是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生活世界是运动技能以及各种体育教学素材的主要来源,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世界中获得的各种体验和认识,赋予教学内容以更真实的生活意义。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生活世界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应该明白,体育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就越能体现教学的价值。教师更需要着力探索新旧联系,促进技能同化,即以学生已有的生活、运动经验为生长点,通过对新旧技能之间的联系

与比较,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找到附着点,形成对原认知结构的扩张、丰富、分化,进而达到融会贯通。如家庭体育中的跑步机运动、社区体育中的游泳池嬉戏和街头体育中的旱溜和街舞等。

再次,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教师制定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爱好,要选择深受学生喜爱并且能够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有价值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项目的内容,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在体育教育中学生自己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其整个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要比教师的说教来得直接而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践或者是教师的经验来代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定比赛规则,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践活动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能降低课程资源成本,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方面,成功开设了十六年的少年军校课程,帮助我们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综上所述,教师和学生,是体育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两者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其中,学生的热情、体验途径和信息来源,靠教师去激发、去引导、去收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又起着主导作用。这里,需要教师本身要有坚定的敬业精神,有足够的热情,有丰富饱满的专业素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体育教育也才会出现名师出高徒、高足扬师名的蓬勃气象。

三、开发利用好校内资源

现实存在并已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是形成体育课程因素的基本来源,也是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进行的实施条件。它包括体育教师、学生、体育课、体育教材、各种参考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器材、校内体育场地设施、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少年军校、运动队训练、校内运动会与各种体育竞赛、体育夏(冬)令营。校内体育课程资源还包括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校内体育课程资源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4],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也最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现代体育教育课程理念,并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体育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四、开发利用好校外资源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参与、访问、讲座、讨论、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体育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中,有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校外体育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各种体育资源。积极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既可调整和改革体育课程结构,又可拓宽和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

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 篇5

校外课程资源是目前我校正在实施的一项新课程,是现代课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校开展的校外自然和社会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做如下总结:

1、制定了合理的研究方案

学校组织部分管理者和教师,通过分析学校优势、劣势、生长点、学生特点以及社区环境等制定符合学校和社区情况的行动方案。

2、组建合作小组

研究小组中包括校外的研究者和学校的管理者以及积极性高的教师参加,合作小组成立之后,要在小组内分工,并定期召开讨论会,讨论课题进展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必要时,可以请家长和社区人士参加。

3、让学生走进社区

学校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这样的活动可以是学校集体策划的,也可以是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小组的活动。学校要有阶段总结研讨会,每一个活动也应该有小范围的总结,对创造性的成果给予表彰和鼓励,并及时纠正和改进出现的问题,以达到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教育目的。

4、社区人士走进来

一方面学校打开校门欢迎社区人士来到学校学习、参观;另外,学校根据社区人士和家长资源状况,积极组织社去人士和家长参与学校的丰富教学计划。学校要为社区人士的到来做积极的准备,同时也要对于活动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及时反馈,好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合作。

5、社区课程资源管理

初中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6

资源无处不在。一个英语教师只要心中有了资源意识,就不会对教学感到茫然。有资源意识的教师,在他们眼里,再平凡不过的东西都是富有情感的,都是资源。广义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材料、教学环境所组成的物的资源和教师、学生等所组成的人的资源。

一、英语教材的内部资源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它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以笔者之见,课程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

内部资源即教材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学生课堂用书和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册、挂图、卡片、音像带、多媒体光盘、读物等。

外部资源即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因此,开发英语课程资源主要是开发其内部资源,即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英语教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而要充分挖掘英语课程的内部资源就要善于活化教材。

教材总是存在着局限性,这是因而:1.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统一编写的,它无法满足课堂的具体需要。2.教材是知识载体。外语教学过程包括两个转换:一是把自然语言的运用事实转化为知识,以教材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教材编者的任务;另一转换是把教材所承载的知识转换为言语行为,使之成为交际中的言语,这是教师的任务。在这两个转换过程中,难免产生失真现象。3.教材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收入所有能有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信息。4.教材是由专家们编写的,而专家们离“具体的学生”还有些遥远。因此,挖掘英语课程的内部资源的首要任务就是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纠正和补充,克服教材的局限性,使教材丰满和充实起来。

实践也证明了照“本”宣科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若只限于教材,就只会是死教书、教死书。而早已广为推广的张思中“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十六字教学法是活化教材的成功范例。它使传统的“教教材”改变为“用教材来教”。张思中的“适当集中、反复循环”打破英语教学常规和教材体系,把单词和语法提前集中教,符合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其“阅读原著”大大扩充了教材内容,大大发展了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和语感;其“因材施教”带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张思中“十六字”教学法正是由于能本着义务教育英语教材的宗旨,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依外语学习的规律,大胆地、科学地活化教材,才使之成为一种快速高效,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教学法。

二、开放式教学环境

自“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发展”计划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已逐步更新,但教学的全方位环境:教学意识、手段、方法仍需下大力气进行改革,否则难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信息能力与创造能力的需求。素质化教育要求开放式的教学及其环境,要求全方位的自我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锻炼。基于网络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将提供主动、探索式学习,综合能力训练的场所,提供挖掘学习潜力的机制,预计该环境将成为21世纪中小学辅助教学环境的主导。其中,课件的开发与集成,是此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来源较窄,主要来源于教材、实验及教师授课。而新型的开放式网络教学则具有:(1)开放性:学生可得到源源不断的、及时更新的教学资源,学习可突破时空限制;(2)交互性:使教、学双方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机会在网上发表见解和交流,遇到问题时可通过E-mail和在线交流方式获得帮助;(3)集成性:利用多种形式及媒体学习,可使若干教学阶段:讲、听、作业和考试融为一体;(4)自适应性:通过在线测试进行学习效果评估,并据此来调整学习策略、内容和进度。总之,学生可获得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灵活、更开放的学习方式。

三、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当教学物质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尤其对于那些物质条件已经饱和或物质条件已经限定的学校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教学人力资源。其中教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工教材,使其功能最大化

有的教师认为上课就是教书,既然教书,书上对教学内容的呈现过程就是教学过程。所以在使用新教材以来,许多教师在承认其优势的同时也在抱怨新教材存在生词太多、阅读量太大、部分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等诸多问题。对此,教师应转变观念,不要局限于课本,也不要盲从教材。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学习习惯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增、减、改、编等加工处理。

比如,把难度较大的听力材料加工成文化背景知识欣赏的材料;把简短的、地道的会话材料加工成训练学生口语的材料;将内容丰富、设计新颖的趣味阅读材料加工成学生表演的台词等。经过加工处理的教学材料能更灵活地用于课堂,真正做到让教材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材。例如,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英语第二册,Unit 6 Speaking 中,教材是这样设计和编制的:根据书中所提供的照片去一一介绍照片中的人物。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笔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增的处理,先用幻灯片呈现一张本人的家庭照片,让学生去猜猜照片中的人物。接着又提供一张周杰伦的家庭成员合影,让同学们编一个对话并一一介绍其中的人物,再让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全家福向大家展示并运用本课的生词自编对话并表演。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创编了数段精彩的对白。

2.活用语言,使其魅力个性化

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使用的语言,它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媒介,同时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载体。然而,不少教师往往重视知识传播的途径,而忽视知识传播的载体——语言;或者只重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及科学性,而淡化语言传递的趣味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在平铺直叙的课堂中,学生听课时容易走神,甚至丧失学习英语的动力。教师应学会用语言吸引学生,学会在语言上做文章,充分体现体态语言的生动性以及会话语言的趣味性。比如,教师在提问时,一个淡淡的微笑加上期待的眼神,学生就能获得鼓励的信息:Have a try? 一个疑问的眼神,加上脑袋微微倾斜的动作,就能马上把学生的目光都吸引过来:What’s this? 颔首微笑给学生的是赞赏:Well done!耸起双肩,双手一摊,意思是:I’m sorry.You haven’t got the right answer.这些形象、直观的体态语言不仅代替了课堂的指示语,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有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和敢于尝试的勇气。同样,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会话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幽默性等特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让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说”的机会,则能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获取语言信息,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许多教师习惯用“What about you?”或“What do you think of...?”相反,如果运用“Who can give me a better answer?” “I’m sure you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right?” 等鼓励性和肯定性语言,就更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的自信与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3.发挥教师的“主动学习”并以此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

教师要通过不断主动学习来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学科专业知识的最大问题是知识窄化,学科专业知识不单是解题能力,还包括教师具有的所教学科的各种知识。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因此教师的业务应该不断进修。

在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的今天,传统教学活动中的一些落后方式和做法正在受到现代教育的冲击。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该更好地开发教学资源,使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求异创新、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使教学资源开发活动更加切合实际,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以提高教学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研究 篇7

1 首先要摒弃开发就是开荒的传统理念。

不论是解放以前或是解放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在人口、粮食问题的压力下, 我国经历了多次大规模开荒的时期, 农业的重点由南疆拓展到了北疆, 耕地由山前平原延伸到沙漠边缘, 大规模的林地、草地、湿地被改造成了耕地, 历史的变迁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总认为土地的开发就是开荒, 就是扩大农业的规模, 直到上个世纪末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后, 一些政府部门立即提出大开荒的应对方略。继后中央相继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和重视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后, 才初步克服了开发就是开荒的传统理念, 但远没有达到摒弃这一理念的境界, 在考虑土地的发展思路时, 总是念念不忘开荒, 甚至还把开荒作为今后大开发的重点, 把扩大农地规模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 而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建设用地发展的研究则远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这种传统观念必须尽快扭转。

2 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 土地浪费严重

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 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 特别是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 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 土地浪费严重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 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 特别是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 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部分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或先用后报, 宽打宽用, 少征多用, 早征晚用, 多征少用, 甚至征而不用。

3 土地退化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起因, 恢复则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前提

土地的退化和恢复是两个长期的过程, 其机理更是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这项研究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 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 今后必须加大投入, 继续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3.1 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对耕地的

需求量会日益增多, 解决耕地资源稀缺问题的出路在于一方面“开源”即加大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复垦;另一方面“节流”即节约和合理利用及保护耕地, 提高土壤质量, 提高耕地的产出水平。由于农业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土地几乎都已被开垦用于种植业, 其余土地的生态条件较差, 因此应当弱化后备资源开发, 重视对已利用地的挖潜整理。

3.2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实现质和量的统一。切实保护耕地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效力, 制定耕地保护的专项规划, 严格执行用途管制;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建设, 明晰耕地产权, 建立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土地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 调整土地利用行为,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对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管, 防止因利益驱动而多占、乱占耕地;建立耕地变化的动态监测系统。

4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

4.1 要加强教育和宣传, 使各级领导和大众充分考虑资源和生

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充分认识到破坏自然、掠夺自然, 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要关注人, 也要关注自然;要满足人的需要, 也要维护自然的平衡;要关注人类当前的利益, 更要关注人类未来的利益。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逐, 忽视生态效益, 只求索取, 不讲投入, 掠夺式利用, 将加剧地力退化和环境恶化, 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 充分认识到土地不仅是财富之母, 更是民生之本。要积极转变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 用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4.2 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实施土地年度计划管理, 加强土地宏观调控。

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结构, 使之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衔接。将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 规划引导与成片开发, 标准引导与保证质量作为结构调整的原则,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

4.3 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

把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上升为法律行为, 对任何破坏土地市场秩序的行为, 都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以提高违规成本。

4.4 严把用地审批关, 坚决纠正、收回各种违规、不符合国家产

业政策的项目用地, 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备案和批后核查制度, 建立土地利用信用评价机制。

4.5 完善供地政策和标准,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减少耕地占用的基础性作用。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控制制度。进一步细化各业用地标准, 严格按标准供地。

4.6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为:挖掘耕地资源潜力, 加强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 提高耕地等级。

5 结束语

总之, 土地是民生之本, 发展之基, 财富之源。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 无不与土地息息相关。因此, 持续关注土地资源开发及利用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中新网.国土资源部公布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OL].2006-4-5.[1]中新网.国土资源部公布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OL].2006-4-5.

[2]马海涛.中国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与利用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 2005年.[2]马海涛.中国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与利用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 2005年.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8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语文课程资源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就是做饭的米、渡河的船,它往往也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所以研究它对语文教育及其改革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沿革

就教材资源而言,西欧中世纪的教材以宗教教條为主要内容。文艺复兴以后,人文学科兴起,古典文学渐渐成了语文课程的主角。教学的目的始终是进行文学熏陶和道德教育。到了近当代人们不断对这种语文教学传统提出了质疑和反对。例如法国的皮埃尔·克拉腊克在《法国语文教学》一书中说:学习本国语言并不是成为文人学者,不是为了口才出众或成为一个天才的作家。美国的杜威也说:“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 。这些意见在新的教材中得到了反映,报刊、信件、律令、广告、说明书、图表、新闻等都可以作为教材。时至今日,以教材资源为焦点的课程改革仍是西方教育改革的中心。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依据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依据应当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首先,是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不是某一个极端。

其次,是依据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进行。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把语文课上成游戏课、电教课、思品课、乡土地理、历史课等四不像。

第三,要依据“课标”的阶段目标进行。要从学生的发展实际来开发和利用资源。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1.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实现多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其次,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强化了学习的效果。

2. 有利于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

首先是心理倾向方面的影响。语文学习不再是死的知识而是鲜活的实践,语文资源不再是膜拜的对象而只是学习的材料。其次是语文资源拓展有利于灵活性、实践性、综合性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等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

3.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活自由的形式,丰富多样的内容更有利于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发展

教师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要掌握更多的资源,做相对于“一滴水”的“一桶水”乃至“长流水”。

四、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方法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1. 教科书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教材仍然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但要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2. 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合理整合教师资源。教师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教师应适时展示自己的朗读、口才与风采,述说自己的见闻经历、思想感觉,蹲下身子与学生分享探究、讨论、交流的快乐。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要把学生的思想观念、见闻经历、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纳入课程资源。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探讨、研究,其影响是经常、深入、平等、自由的,因而是高效的。

3. 家庭和社会是课程资源的巨大宝藏

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旅游、参观、访问、调查都是学习语文的形式。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现实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即是语文学习。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的教育,这种“爱”与“被爱”的过程,就是亲情教育的主要内容。

4. 教学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要善于及时地把握课堂上生成的资源。例如课堂上的一些“小插曲”“突发状况”,如果善加利用,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5. 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拓宽学生学习面

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五、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对语文教师的素养要求

1. 要有新的课程资源观

教科书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是“真理的代言人”“知识的传声筒”“课程计划”执行者与“教学内容”完成者。实际上,教师也是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创新的主体。

2. 要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如何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语文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满眼是“资源”的时候,更要学会取舍,要慧眼识珠,不断优化、开发和利用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实际上,任何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思路都是不拘一格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本身就是创造。

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 篇9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课程资源有个科学的认识。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呢?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教科书并不是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课程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了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只是空谈,很难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开发并且利用适宜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践的前提,而课程实施者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程度又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强度,也就决定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学的基础,更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师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语文学习富有活力就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

三、如何开发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处处留心,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资源等着我们去发掘。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和功能特点的不同,我主张把课程资源进行如下划分:

1、校内课程资源:

① 教室

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要充分利用教室这个教学环境使学生沐浴在书香的良好氛围中。我们要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如图书架上要摆放着各种图书,教师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天天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教室里的队角、特色角、抬头标语,教室里的生物角、饲养角、展示角和黑板报等一起构成了室内动态知识源。

② 图书馆、阅览室、宣传长廊、实验室等

图书馆、阅览室内藏有大量图书,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小型校内资源库。而宣传长廊、实验室等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

③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景点、设备设施、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校园中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研究性学习版面、学生网页、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等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如通过参与校园文体活动,获得写作素材。而学生通常对形象直观、活泼生动的学习方式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发挥校内室场的作用,变换课堂,比如学习植物、春天、四季等自然知识时,就可以把课室安排在学校的操场、生物园等地,让学生实际接触大自然,把学习语文变成一件乐事,也必将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结合校园生活这个教学资源开展应用性习作活动,例如:通知、留言条、寻物启示、请假条、书信、借条。

④ 校内人力资源—教师

人力资源是人们容易忽略的重要资源。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的生活阅历、实践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就是一本知识丰富的“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互相借经验、借智慧,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

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生成,使单一的观点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

2、校外课程资源

①社会、生活资源

社会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显性资源,也包括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文体活动、生活过程等隐性的资源。

学生的学习内容源于生活,超越生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触动往往比单纯的听、说、读、写更深刻。语文,不是枯燥的读背,而应该是在实践中学得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该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教师应该把课内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学习贴近生活。如交通安全警示句、春联、日历本上的小知识、广告、歌词等。只要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收集,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在生活中学知识、长学问,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必将逐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从而使其各种语文能力得到锻炼。

我们也要让学生学会链接生活,提高写作能力。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们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事,说一说,写一写,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②自然、乡土资源

自然风景、人文名胜等资源使得语文课堂更加广阔。教师应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增强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青山绿水”是山区的特点,“牛羊成群”是草原的特点,“碧海银沙”是海边的特点„„区域不同,特点各异。城乡之间也各有特点:城市学生熟悉的是竞争、下岗、经商、工业园、喧嚣的城市„„而农村学生熟悉的是鸡鸭、禾苗、立体农业、蔬菜基地、宁静的乡村„„因此只有开发利用好具有浓郁地方

特点的课程资源,才能被学生所熟悉,才具有亲切感和感召力。此外,我们还必须把握不同地区的人文性,让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闪耀人文校本之光。

③网络、时代资源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而我们对现在置身的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有着真切地体验和感受。它拥有许多适合我们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例如: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局部地区的战争、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恐怖主义、伊拉克、“9.11”、非典、禽流感等高频率词语的使用等等。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只有认识了时代,把握了时代脉搏,观察社会中的敏感话题,才能开发好语文课程资源。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获得知识才会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④社会人力资源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在我们身边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应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课程教学服务。比如很多家长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多朋友、亲戚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或拥有从事某项活动的丰富经验。学生在与他们的交流与交往中必然会累积大量的感性的知识。同时,这也给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参与讨论,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

上一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下一篇:投资管理股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