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

2024-10-11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精选7篇)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 篇1

人类进化、发展到今天均依赖于水, 一切生命离不开海洋。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 热容量最大, 吸收巨量太阳能, 充当着世界气候调节器的“锅炉”, 是推动大气循环、调节全球气候的动力;海洋是“风雨故乡”, 海面每年蒸发巨量海水, 以降水形式洒落全球, 便是海洋赐给大地的生命水;海洋提供着大气中70%的氧气, 吸收、储存着最多的二氧化碳, 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是大气中含量的60倍, 海洋是维系全球生命系统的基础;海洋有很强的净化能力, 不断分解、消除大量来自陆地的有害、有毒物质, 保持着维持人类生存需要的纯净海洋。

从20世纪60年代起, 沿海各国和地区都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 随着新兴的海洋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海洋高新技术广泛应用, 新的海洋资源不断被发现, 海洋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超越了海洋是“交通线”阶段, 更加关注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后生存空间, 是人类天然的归宿, 人类必然走上“重返海洋”的第二次大迁徙, 到海洋里去建设美好的家园。因此21世纪是人类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代。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 陆域资源、能源、空间的压力日益加剧, 人类已将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移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世界, 未来海洋必将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主战场。

21世纪是人类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代。发展海洋战略是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瓶颈,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 也是更好地服务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战略需要。

上海临海而兴,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拓展海洋产业, 既是顺应全球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发展浪潮的需要, 也是上海城市发展阶段转变、城市功能转型的内在要求。因此, 在世界海洋经济大发展的当今社会, 理清发展思路, 分析上海海洋经济发展优势, 找准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因素, 提出初步的建议, 对进一步推进上海海洋经济发展, 建设“海洋强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发展海洋经济的必要性

1.1 海洋资源有助于改善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在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开发海洋资源的举措中, 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关键性的举措。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的重点。海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 各个国家一直争相开发海洋资源, 集约利用好海洋资源, 能够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 资源集约利用是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1]。此外, 合理利用海洋资源还可以缓解资源瓶颈, 例如开发淡水资源、风力发电资源、能源资源等, 这些开拓新资源渠道的方法也可以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做出贡献。

1.2 海洋资源有助于经济结构优化

由于海洋资源的开放性特性, 合理利用海洋资源能够优化经济结构。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提高经济质量增长与效益, 而且可以促进三次产业结构的显著调整[1]。合理调整海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 能够改善资源的配置效果, 这也是助于经济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 深化开发海洋资源, 充分挖掘海洋资源的内在价值, 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很有帮助的。

1.3 海洋资源有助于深化对外合作交流

加快海洋资源开发, 发展海洋经济是加强国家经济对外合作交流的客观要求。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中国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2个市场、2种资源促进改革发展, 需要沿海各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2008年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超过4 700亿元, 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初步形成了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等支柱海洋产业, 在全国均位居前列。因此, 上海有条件为国家对外经济交流做出更大贡献, 发展海洋经济是顺应时势的客观要求。

2 上海海洋资源现状及突出问题

上海海域位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第七个经济发展区 (长江口——杭州湾经济区) , 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目前与上海海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主要海洋资源有: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等。

2.1 海洋空间资源

上海市江海岸线长449.66 km, 其中大陆岸线172.31 km, 岛屿岸线277.35 km。有大于500 km2的海岛13个, 总面积为1 339 km2。上海市大陆岸线已开发利用和规划的约130 km, 占岸线长度的71%, 其中深水岸线已全部开发利用, 主要为港口和临港工业;未开发利用的岸线占29%, 其中杭州湾北岸中段约30 km, 为中水岸线, 浦东国际机场与临港新城之间约20 km为快速淤涨海岸, 边滩宽阔, 已在围海造陆。长江口三岛的岸线开发程度很低, 岸线利用以生态保护、绿化和观光旅游为主, 与其定位是一致的。崇明岛规划为港口和临港工业的岸线集中在南岸, 长度约33 km, 占该岛岸线总长的约17%, 深水岸线基本上充分规划;长兴岛的岸线开发利用规划以造船和港机业为主, 深水岸线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横沙岛的部分深水岸线也规划为港口岸线。

上海市所辖海域海岸滩地分布广泛, 面积大小相差悬殊, 开发类型和开发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滩地总面积645.74 km2, 单个最大滩地位于九段沙滩地东部, 面积106.13 km2。上海滩地位置、大小和形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长江口门处尤其明显。据滩地分布面积、开发现状、地理位置和演化趋势, 5个后备土地资源潜力的滩地区是崇明岛东部滩地区、九段沙滩地区、横沙岛东滩地区、长兴岛滩地区和南汇嘴海岸滩地区, 其面积占整个上海市滩地面积的83.7%[2]。

截至2006年底, 上海港海港港区拥有各类码头泊位1 140个, 其中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171个, 码头线总长为91.6 km。分为洋山港区、长江口南岸港区、杭州湾北岸港区、崇明岛港区、长兴岛南岸港区、横沙汉道港区、横沙岛南岸港区、黄浦江港区共8个主要港区。2009年, 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9亿t, 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 500万标准箱, 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现有3条主要航道, 分别为南港——北槽长江人海主航道, 杭州湾内的金山航道和漕泾东西航道及洋山港航道。

开展滩涂围填是上海缓解用地矛盾的一条主要有效的途径, 但是, 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形式不容乐观, 近年来, 随着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 长江流域入海泥沙量已呈现减少趋势。长江口水域一大批重大工程正在或拟将建设, 如港口工程、滩涂围填海工程等, 这些工程的兴建将在较大程度上改变河口海岸形态以及相互作用过程, 进一步加剧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破碎化程度。

2.2 海洋生物资源

上海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其中包括:浮游植物456种, 浮游动物342种, 近海底栖生物276种, 潮间带生物131种, 鱼卵仔鱼60种, 但是, 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 渔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下降, 水产品的总渔获量大幅度下降, 捕捞强度的加剧及海洋污染的存在对渔业资源造成显著影响[2]。典型渔业资源有中华绒螯蟹、鳗鲡苗等以及中华鲟等珍稀动物, 资源情况不容乐观, 也表现为近年来长江口门以内区域浮游生物种类下降明显, 底栖生物种类和密度下降显著, 浮游植物密度明显增加, 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略有增加。

随着长江流域农业、工业的迅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流域污染物排海量剧增, 海洋污染严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已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海域之一, 营养盐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增加了7~8倍[2], 优质鱼类品种数量锐减, 生物多样性降低。在排污口等污染严重的区域生态失衡, 某些生态指示生物急剧增加, 部分海洋生物则趋于消失。

2.3 滨海旅游资源

上海作为长江入海口的沿海城市, 具有一定的兼有江河特色的自然景观资源。长江从上海出海, 三甲港成为长江之“尾”, 是上海足以引以为傲的资源。其它在浦东新区、崇明县、奉贤区等各个县区都有一些河道, 正被改造为景观河。上海靠海, 宝山、南汇、奉贤、金山、崇明的海滩以及南汇的芦潮港、浦东新区的三甲港, 都是滨海旅游资源, 并和普陀山、嵊泗列岛相呼应。滩涂海滨沐海风、浴海浪、观日出、尝海鲜等都是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十一五”期间, 上海滨海旅游业产值年均增长将超过15%, 形成东北部崇明三岛、东南部洋山深水港区一临港新城、南部杭州湾北岸等各具特色的滨海旅游区。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滨海旅游体系, 存在开发力度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布局有待完善等问题, 尤其是尚缺突出品牌效应的产品。

2.4 可再生能源

上海海域范围内可利用的风能, 以余山海域最大, 年均有效风能密度在360 kW·m-2以上, 商业开发利用价值巨大。波浪能流年平均介于1.73~5.70 kW·m-1, 平均为2.68 kW·m-1, 这其中长江口外海域最大, 杭州湾海域次之, 但与浙江等地相比储量偏低。潮汐能总蓄积量为1 541万kW, 能量密度介于1.3~2.8 kW·km2, 以杭州湾北岸最高, 北支海域最具开发潜力[3]。浙江、广东等省市已开发利用海洋潮汐能、波浪能, 上海也在开发海洋能源方面积极做出努力, 2010年6月8日, 东海大桥风电场全部风机并网发电, 34台风机巍然屹立在东海之滨的上海, 不仅成为上海市一个新景观, 而且成为中国海上风电事业的一个里程碑。截至8月底, 东海大桥风电场已累计发电4 500万kW·h。东海大桥风电场与燃煤电厂相比, 每年可以节约8.6万t标准煤, 减轻排放温室效应性气体二氧化碳23.74万t, 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3 综合利用海洋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3.1 坚持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管理

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 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及多种复杂因素, 既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又要科学论证, 严格把关, 统一管理, 分级调控。坚持综合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岸线联审制度。经同意使用的岸线, 各职能部门在办理相关手续时不再重复审查, 以提高工作效率。

3.2 优化港口资源、建设合理港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众多, 形成了以洋山港为主体的上海港群、以北仑港为主体的宁波—舟山—嘉兴港群和以南京港为主体的江苏内河港群三大组合港群。各港口港群之间应打破行政壁垒, 建立港口协调机制, 实现功能互补, 扬长避短, 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特色, 形成有分有合、合作竞争、布局合理的组合港群体系, 整体提高长三角港口的国际竞争力[4]。

3.3 保持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物资源作为海洋可再生资源, 要改善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既要尽可能多的利用, 又要保持生态系统的较强的恢复能力和维持其可持续再生产能力。上海海洋资源必须长期养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制定完善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检测与保护行动计划与邻近省份共同合作, 强化海洋生物资源综合管理;在海洋渔业资源管理行动中加强对渔业资源危害较大的深水网的管理, 合理开发海洋养殖资源, 完善各类渔业法规, 促进渔民参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活动;建立健全海洋资源监测制度, 保证海洋资源的资料、数据等信息渠道畅通、真实。

3.4 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

上海滨海旅游业开发应该充分利用其现有的自然资源, 发展以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水上运动、滨海观光为主导的“都市型滨海旅游”。首先, 在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和优化滨海旅游空间布局的基础上, 由特色景点串成优势线路, 不断增强上海滨海旅游业发展后劲;第二, 加强市场研究, 制定市场开发策略, 增加旅游宣传促销投入, 让公众对上海的滨海旅游状况有基本的了解, 不断满足旅游多元化的需求;第三, 强化旅游区域合作, 以上海为龙头, 加强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 重点加强与舟山群岛的旅游互动, 推动长江三角洲旅游业的发展, 形成旅游大市场的格局。

3.5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就上海市的自然条件来说, 风力资源开发大有可为。上海具有潜在广阔滩地, 有风日较长, 电价承受能力较高, 作为一个工业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上海在制造、技术、人力资源上具有相当优势。国际上大型风电制造公司也瞩目上海的优越条件, 希望将某些部件的制造放在上海。在沿海滩涂和东海大桥建设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 既可以解决上海的电力短缺问题, 优化上海的能源结构, 又可以形成一道亮丽的景观风景线, 为滨海旅游增添色彩。而发电机组的制造也可为上海发挥制造业优势, 迈向先进制造业之路提供一个重要方向[5]。上海东海大桥100 MW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对提高我国海上风电场开发设计、施工组织、运营管理能力, 提升大型海上风机装备制造业设计制造能力, 以及加快我国海上风电场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4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原则

此外, 对于上海市海洋资源的整体把握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海洋经济作为一个整体, 只有其内部结构合理了, 才会产生其应有的巨大作用。

4.1 可持续开发原则, 确保海洋资源价值的永续发展

海洋资源是自然界赋予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对沿海城市的发展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海洋资源虽然储量巨大, 但并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因此, 在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 作为一个整体, 开发和保护要同时进行, 侧重于“合理”, 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可做到:根据不同的海域和海洋资源分布, 划分区域, 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海域治理融为一个整体, 实施全面开发与综合治理的策略。不能忽视的是, 在开发过程中, 还要注重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不断加大科研投入, 尤其是海洋科学地质、开发技术研究、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等研究。对近海海域环境承载力进行科学测定, 建立海洋倾废区, 控制排海污染物总量。遵循"科学、安全、经济"的原则整顿并规划海域工作。另外, 还需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及时掌握海域的水质环境状况, 有效利用海洋环境容量, 为经济发展服务。

4.2 高效开发的原则, 确保海洋资源价值的充分实现

在一定时期内, 可供开发的海洋资源总是有限的, 不同的开发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益与效率。因此, 在开发过程中, 必须坚持以科学为主, 结合海洋资源的特性, 深化开发海洋资源, 充分挖掘海洋资源的内在价值, 努力实现海洋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对于海洋城市而言, 又快又好地开发海洋资源的一个重要举措是选择好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还是要以科技为关键因素, 加强海洋资源勘探、开发、加工、储运技术, 结合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 科学规划出有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科技政策, 培养一批海洋高技术人才, 同时保证资金的投入, 为海洋开发服务

参考文献

[1]忻海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9.

[2]刘阿成.上海海洋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3]倪文胜.浅析上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23 (6) :169-171.

[4]徐长乐, 向云波, 张艺钟, 等.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 (6) :501-507.

[5]马涛, 任文伟, 陈家宽.上海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7, 24 (1) :96-100.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 篇2

1、名词解释:海、洋、湾、海峡、边缘海、内陆海、地中海、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海沟、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国际海底区域、公海

2、海洋资源主要包括哪些?

3、我国的四大海盐产区?

4、世界四大渔场?

5、世界七条主要海运路线?

6、为什么说海洋资源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物质和环境条件?

海水和海水化学资源

1、依照原理的不同,可以将现有的海水淡化方法区分为哪几类?

2、蒸馏法海水淡化的经济性主要取决于什么?

3、蒸馏法海水淡化的优缺点?

4、反渗透法海水淡化法的优缺点?

5、电渗析法海水淡化法的优缺点?

6、海水提溴、海水提碘的原理?

7、海水提铀的主要方法?

8、重水的主要生产方法?

海洋矿产资源

1、名词解释:矿产资源、圈闭、油气藏、井口设备、井下设备、丛式钻井、大洋锰结核、磷钙石、海洋砂矿、海底热液矿床、天然气水合物

2、矿物成为矿产资源的标准?

3、海洋矿产资源勘探方法可分为哪几类,主要有哪些具体方法?

4、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5、圈闭有哪几部分组成?

6、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7、钻直井的设备主要有哪些系统组成?各部分的作用如何?

8、海上钻井的基本工作流程?

9、海上采油的主要方式?

10、海上石油平台主要有哪些型式?

11、锰结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12、锰结核的成因假说有哪几类?

13、海底表层矿产开采技术主要有哪几类?

海洋能源资源

1、海洋能资源是什么,有哪些种类?

2、海洋能资源的特点?

3、潮汐电站的选址要求?

4、潮汐电站主要有哪些类型?潮汐电站水轮机主要有哪些类型?

5、潮汐能发电的特点?

6、影响波浪能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计算?

7、波浪能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8、波浪能利用的关键是什么,波浪能发电装置主要有哪些?

9、海流和潮流能发电装置主要有哪些?

10、简述克劳德试验的原理和基本过程?

11、闭式循环海水温差发电工作的原理和基本过程?

12、我国海水温度差能、盐度差能资源的分布情况?

13、盐度差能的开发方法可分为哪两类,其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

海洋港口与航运资源

1、海洋航运生产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2、海洋航运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3、港口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各有什么要求?

4、码头有哪几类,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5、港口的类型有哪几类?港口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

6、集装箱港口的优点?

7、我国港口资源分布情况?

8、船舶的主要构件结构与名称。

9、船舶的操纵系统和通讯导航系统有哪些?

10、船舶尺度、登记尺度、船型尺度、船舶吃水、吨位、船籍、船旗、方便船旗的概念?

11、什么是船级,船舶入级有什么意义?

12、商用船舶主要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特点?

13、船舶的工作原理分为哪几类,高速航船的原理与分类?

海洋生物资源

1、根据生态类型划分,海洋生物可分为哪几类?

2、什么是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3、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

4、什么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其影响因素各有哪些?

5、什么是生态效率?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是什么?

6、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有什么特点?

7、什么是反馈调节,什么是正反馈,什么是负反馈?

8、什么是生物入侵,什么是生态平衡,什么是生态阈?

9、海洋渔业中,什么是均势渔获量,什么是最大持续产量?

10、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1、什么是渔具,什么是渔法?渔具可分为哪些类?

12、拖网、围网、刺网、张网、钓渔具作业的原理和特点?

13、什么叫海水增殖和养殖?

14、海水养殖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英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述 篇3

英国是海洋强国之一, 地处西北欧, 东、南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 全境由靠近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不列颠群岛的大部分岛所组成, 为欧洲最大的岛国, 面积244 100 km2, 海岸线曲折, 总长约18 835万km (英格兰5 496 km, 苏格兰11 777 km, 威尔士1 562 km) , 其间良港密布, 近岸海域油气、渔业等海洋资源相当丰富。丰富的海洋资源已成为英国的能量之源、立国之本。

一、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

英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海洋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早在18世纪初, 英国就以海运业和造船业领先于世界。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英国是长期石油进口国, 每年石油进口都在1亿t以上。随着60年代北海油田的发现, 1964年英国获得46%的海域开发权。北海油气田的开发, 很快形成了英国海洋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 通过海洋油气开发活动, 还带动了本国造船、机械和电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滨海旅游业及海洋设备材料工业也迅速崛起, 从而推动了整个英国经济的发展。1999—2000年, 英国涉海经济活动产值达390亿英镑, 占英国GDP的4.9%。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英国制定了强调能源多元化的能源政策, 鼓励发展包括海洋能在内的多种可再生能源, 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而海洋, 则是获取这些能源的天然场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 为实现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并减少污染, 英国又进一步加强了对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 把波浪发电研究放在新能源开发的首位。研究表明, 英国海岸线所蕴藏的潮汐能可以提供英国电力需求的5%。2004年4月, 英国政府首次公布了《年度能源白皮书》, 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 并提出要在2020年前, 使国内可再生能源需求比例达到20%。2004年8月, 英国政府设立了5 000万英镑 (约合9 000万美元) 的专项资金, 重点开发海洋能源。同月, 世界上首座海洋能量试验场——欧洲海洋能量中心在距离苏格兰大陆最北端大约100 km的奥克尼群岛正式启动。该群岛自然条件优越, 岛上最大风速可达到190 km/h, 是英国境内发展风能、波浪能和潮汐能最理想的场所。这座投资500万英镑的能源中心建立了一整套体系来实施海洋能源开发, 它将对新型海洋能源技术和设备进行试验和推广, 也寄托了科学家和能源界对未来新型能源发展的希望。获悉, 截至2020年, 英国政府将计划兴建7 000个新的涡轮机用于风力发电。

此外, 英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品消费国家, 2004年有6 641艘海洋捕捞渔船, 直接雇用渔民约11 559人, 海洋捕捞产量约65.4万t, 价值约5.13亿英镑。

二、海洋资源开发管理

英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活动长期以来贯彻以经济效益为主线, 即开发利用与自然补偿对等原则, 宏观上既要求海洋资源的保值、增值和盈利, 又强调海洋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发展, 注重环境保护及生态平衡。英国各项海洋事务起步较早, 每伴随着一项海洋新事务的出现, 均建立一个相应的机构来管理, 这一历史原因导致英国至今既无统一负责海洋事务的政府部门, 也没有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 海洋管理属于分散管理型。英国皇家地产管理委员会、工贸部、环境部和农渔粮食部在对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地方政府则起到监管制约的作用。

1961年英国制定了《皇室地产法》, 该法以潮间带和12海里领海属英国皇室地产这一历史传统为立法依据, 该传统来源于古罗马法的“公共托管原则”, 该原则指出, 从法律性质上看, 空气、流动的水体、海洋和海岸对人类来讲是共同拥有的, 其作为公共财产不应为私人所有。《皇室地产法》规定使用这些皇室地产修建港口、码头、栈桥和管道, 以及围海、填海、进行水产养殖和海底矿砂开采等, 必须获得皇室地产委员会的许可, 由其颁发海岸或海域使用证, 并须缴纳租用费 (地租) , 这就对海洋资源开发管理秩序在法律意义上给予了规定。英国海洋资源管理手段实施海域使用许可证制度, 即对任何海洋资源的开发都必须取得双重许可证, 即作为政府管理行为发放的允许开发许可证和作为产权所有者发放的有偿租赁许可证, 而且都必须严格依照许可证规定的开发项目及期限进行。

英国在海洋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要手段是加强海洋立法, 其法规主要类型有4种, 包括涉及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海洋权益法规、涉及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关法规、地方性立法以及政府各部委发布的法规章程。以上法规构成了英国海洋开发管理的法规系统, 为依法管理海洋资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海洋资源保护管理

近年来, 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注重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 为保证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英国政府一直通过各种途径保护海洋的各种资源。

早在20世纪70年代, 英国苏格兰发展局为开发北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制定了《北海石油与天然气:海岸规划指导方针》, 其基本原则是海洋油气业对海岸区域的利用只能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该方针确定了有关建立优先开发或保护地带的各种准则, 对“优先开发地带”及“优先保护地带”的名称作了法律定义, 以免其遭受破坏。1974年颁布的《海上倾废法》也禁止从车辆、船舶、飞机、气垫船、海洋或陆地构筑物上向海中或有潮水域永久性地投弃任何物质, 以保护海洋环境。

在21世纪初, 英国成立了“海洋管理局”, 该机构定期对英国领海以及周围的海域进行评估, 英国政府的海洋政策也逐渐从海洋开发转移到海洋环保。在收到该机构的第一份评估报告后, 英国政府便通过修改了《大渔业政策》, 禁止在苏格兰西北部海岸以外12海里的范围内使用破坏海床的渔具, 目的是保护苏格兰境内唯一的深海珊瑚礁。同时在该机构报告的建议下, 英国政府还同意将苏格兰西海岸的“达尔文丘”设为“环境保护特别地区”, 树立海洋保护典型。在进行可再生能源开发时, 对海域周围的生物、海床结构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估;在进行可再生能源利用时, 建立了环境监测设备, 评估能源设备对海床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以期不破坏环境, 并保证开发的持续性。

同时, 英国十分重视海岸的管理保护工作。英国议会制定法规管理全英国重要的海岸 (如已成立的海岸保护区) , 并已把管理海岸生态的草案纳入议题。一般海岸管理事业有海岸侵蚀对策 (海岸保护) 和风暴潮对策 (海岸堤防) 两项工作, 这些海岸带管理保护工作尤其对海岸带地区陆地资源 (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业等) 及近海资源如海洋生物、近海水产养殖等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具有保障作用。未来, 任何重大建设都将考虑对海洋的影响。此外, 2002年5月1日, 英国政府提出了“全面保护英国海洋生物计划”, 为生活在英国海域的4.4万个海洋物种提供更好的栖息地。2003年, 在“大西洋东北海域环境保护”公约组织的建议下, 英国政府还建立起了一个包括海洋科学、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等内容在内的数据网络, 全面系统地开展海洋环保, 以此挽救英国的海洋生态系, 保护海洋资源。

摘要:英国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上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注重适当、适度进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 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文章简要介绍了其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以及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 希望对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海洋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简述英国的海洋管理体制[N].中国海洋报, 2000-02-04.

[2]高战朝.英国海洋综合能力建设状况[J].海洋信息, 2004 (3) .

[3]王龙泉, 宋玉芳.英国海洋资源管理一瞥[J].海洋信息, 1996 (4) .

中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及利用研究 篇4

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对资源的大量索取,使陆地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峻。海洋拥有相当于陆地将近2.5倍的面积,是名副其实的“聚宝盆”,它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化学、矿产等资源。鉴于此,世界各国家纷纷迈开了向海洋进军的步伐,全世界范围内开发和利用海洋的高潮已经掀起,我国当然也不例外。

1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及利用现状

1.1 海洋生物资源的概念

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指生活在海洋的所有生命有机体,其中包括微生物、低等和高等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1]

1.2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及利用现状

总体来说,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我国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图1显示了2001—2010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从图1得知,从2001-2010年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占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但总值在逐年增加。我国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步伐逐年加快,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例如: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方面,主要是围绕海洋药物展开的。表1显示了我国海洋生物药业2007-2010年增加值情况。

数据来源:2007-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由表1可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有力实施,海洋生物医药业逐年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成果诱人,潜力巨大。我国利用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和自动化技术以及分离纯化和化合物结构分析鉴定技术,开展海洋生物抗肿瘤活性物质、抗心血管疾病活性物质、抗病毒活性物质、海洋药物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对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爱滋病及一些疑难杂症的防治药物方面也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总体上,由于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起步晚,所以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2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粗放性

首先,我国传统的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一些新兴的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例如,目前国内虽然有不少单位从事海洋药物研究、开发,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海洋药物开发投入高、周期长等的特点,使得整个研究水平还停留在有限的几种海洋生物和几类海洋药物上,海洋中很多的活性物质成分并没有被真正被开发利用起来。其次,作为捕捞大国之一,我过的捕捞技术和设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我国近海捕捞主要以中小船为主,这使得大部分船只的远海作业涉及较少,资源利用不均衡,从而降低了整体的利用效率。再次,从行政管理方面来说,我国的海洋管理机构职权有限,综合管理能力薄弱,使得海洋经济的发展缺乏一套完善的宏观指导和规划。

2.2 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2.2.1 外来物种入侵

通过压舱水传播、海洋养殖引入等途径,许多外来物种入侵,使我国管辖的海域内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长此以往,将会导致我国海洋生物资源濒临崩溃,难以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满足人民对海洋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

2.2.2 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一方面给我们带来强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我们不适当的方式,无形中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近些年全球开始变暖,海水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若干变化,如:所含营养、酸碱度、含盐量等。同时,企业为了盈利,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上游区域为了减轻自身排污的压力,普通民众缺乏对海洋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等导致近海海域污染加重,环境质量急剧下降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如赤潮)大量增加,使得海洋生物大量减少,脆弱的海洋已经给我们发出了警示。

2.2.3 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

我国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是不可持续的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压力。首先,影响了捕食者———被捕食者这一食物链之间的数量关系,改变了当地物种数量结构。其次,大型的鱼种成熟比较慢,对这类鱼种的捕捞会使该鱼种体积变小甚至惨遭灭绝。再次,选择性的捕捞,会改变目标鱼种的性别比例,对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产生巨大影响。

3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策

3.1 完善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强化政策引导,提升全民族海洋意识

近20年来,国家先后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20余项,为加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综合管理打下了基础。但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比较滞后。所以要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协调与管理,还应不断完善与充实我国海洋资源的法律体系,以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从中央到沿海地方各级政府应通过不同形式,开展海洋生物资源教育工作和海洋意识宣传活动,提升全民族海洋意识。

3.2 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综合开发

首先,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我们应该以经济、生态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政策和法规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海洋管理体制。突出渔业资源保护和增值,建立并发展渔工商内外贸一条龙的经济体制,逐步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农牧化、产业化和工程化。同时,积极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深化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拓展海洋产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扶持边远海岛发展。其次,“随着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海洋带来了污染物入海量居高不下,污染面积扩大,赤潮灾害频繁出现,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的问题。”[2]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海洋文化教育,提高全民海洋意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赢。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规范海洋空间开发秩序。再次,海洋生物资源作为海洋经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因海制宜,强化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综合管理,突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增值,逐步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产业化。

3.3 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我国海洋国际竞争力

2009年9月,国务院作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渔业、海洋装备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深海产业等。为提升我国海洋国际竞争力,突出海洋特色,可以进行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发展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炼制等生物技术,重点在生物制品、资源高效利用、生物材料和特种功能性产品的研发,不断提高开发水平。使其充分转化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样既可以进行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洋渔业服务业和海洋水产品加工等活动,也可以以海洋生物为原料或提取有效成分,进行海洋药品与海洋保健品的生产加工及制造活动。

3.4 完善海洋生物资源科技产业化创新体系,建设高新成果园区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首要特征是海洋高新技术。我们应按照《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的部署,坚持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发展战略性海洋高技术产业群。同时,应以高新成果评估、高新成果转化、高新成果推广应用和高新成果产业化为创新方向,建设高新成果转化园区和产业化园区。为给园区建设提供资金保证,各级政府要将海洋生物资源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科学有序的开发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本文在简要介绍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详尽分析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可以促进中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及利用,中国

参考文献

[1]王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对策[J].生物多样性.1997,5(2):347-350.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 篇5

一.用海洋文化丰富语文课堂

赞可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 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用独特的海港景观欣赏惠特曼的《啊, 船长, 我的船长哟!》, 给学生独特的体验, 回望海滨的千帆竞发, 感受她的意味深长。高尔基的名篇《海燕》、苏教版读本中的《六月, 我们看海去》、刘再复的《读沧海》等等教材中的很多内容, 就是引导我们对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燃起学生生活体验的火苗。

区域内数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谚语、歇后语不乏经典语言, 如“老大多撑翻船”“你有春风, 我有夏雨”“穷奔沙滩富奔城”等, 是古镇语言文化的精粹, 把它们引入语文课堂, 可以让学生一下子进入语境学习语言, 让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用我们所处的独特的海滨环境, 引导学生关注课外生活, 用海洋文化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走进语文, 从而思作者所思, 悟作品所悟, 必然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 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二.用海洋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要加强美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用海洋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海洋文化, 以海洋文化作为载体, 引导学生鉴赏海洋文化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 美的语言, 逐步引导学生发现美、品读美、创造美。

地名文化是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 吕四相传为吕洞宾四来此地而得名, 清咸丰年间当地文人张宗绪所撰《慕仙楼志》阐明了吕四地名文化的内涵, 集中反映吕洞宾的嫉恶如仇、至善至美的崇高情操。这里是兵家纷争的军事要塞, 佛道聚集的祥瑞之地, 这里有保国抗倭的英烈故事, 古树银杏的美丽传说, 廖角分潮的美妙景观, 这些都是海洋文化中的美育素材, 若引入语文课堂, 可给学生生动形象的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 真正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特点。

吕四渔号唱响江苏, 走进央视, 屡获金奖, 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汛期间, 渔舟进港, 渔号此起彼伏, 响彻吕港上空, 场面热闹非凡, 令人精神振奋。叶圣陶有言“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面临这种环境场合和气氛, 学生很快进入《滕王阁序》中所述“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的意境之中, 引发与王勃相同的情感共鸣。海洋文化中的吕四山歌《鹤城升起一轮朝阳》《渔家妹是一枝花》《思念》可以直接引入诗歌课堂, 让学生感知其时代性、哲理性和进步性, 从而产生丰富的美感。这种语文课堂上的海洋文化审美活动, 就是以教师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 撞击出审美体验。

三.用海洋文化激发创新意识

吕四以其惠灵之气孕育了不少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杰, 形成了激发后人创新意识的人杰文化。明彭大翼游历山川、呕心沥血, 撰成的百科著作《山堂肆考》, 被悉数收入《四库全书》。陶桂林, 求实创新, 潜心建筑, 终成名闻遐迩的建筑大师。自信自立的现代吕四人以其拼搏创业精神唱响了家乡发展的主旋律。语文课堂中, 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创造空间, 丰富了多样的海洋文化实践体验活动锻炼学生创造思维, 并以独特的滨海生活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种类繁多的吕四海鲜造就了独具一格的海鲜文化, 说明文教学中可融入海鲜菜肴的制作方法和海洋生物标本和贝壳工艺品制作的过程等内容;从吕四节日民俗和渔民出海规矩探寻区域风土人情, 可引导学生散文的阅读与写作;让学生整理区域内山歌小令、采集神话传说, 在语文课堂演唱演讲;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渔民生活故事, 探访海域渔业生产和保护的情况, 从平凡的滩涂中认识其不平凡的深沉底蕴, 写好调研文章;撰写家乡特产广告词, 组织家乡海产模拟推介会等等, 这些都是鲜活的、动态的、开放的、体现创新发展的语文活动课, 创造了语文课堂的亮丽风景,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批判, 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 篇6

关键词:人文旅游资源;海洋建筑;花鸟灯塔;灯塔文化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民族风貌的集中反映, 它既包含人类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又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侧面。灯塔作为人文旅游资源中的一种, 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建筑文化的集成展示、宗教文化的重要标志、时代精神的体现、海洋文化的重要内容, 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舟山花鸟岛“灯塔文化之乡”拥有得天独厚的灯塔人文旅游资源和海洋文化, 对其历史底蕴及人文内涵的挖掘、科学定位、协调开发对该地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特点

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人类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近年来, 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和发展, 旅游经济活动越来越紧密地与人文资源相结合, 努力挖掘、开发和利用人文资源, 打造本地特色的旅游形象和品牌成为提升旅游产业的主要手段, 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人为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的特点。首先, 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具有人为性, 它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人为建造的, 在挖掘、开发人文旅游资源的过程中, 也体现出人为性特点———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定位、规划、实施都需要人力的积极介入和筹措。其次, 人文旅游资源的产生与它的时代有关, 人文资源的性质、风格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上海东方明珠塔、迪尼斯乐园等, 都是根据现代人和城市发展需求和时代发展需要而打造的人文景观。再次, 长期的发展演变中, 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 使人文旅游资源带上鲜明的民族特征。最后, 受文化传统、社会习俗、气候条件等影响, 人文旅游资源地域色彩明显, 如黄土高原的窑洞、北京四合院、江南粉墙黛瓦。

二、灯塔资源的人文内涵剖析

灯塔是航标的一种, 是人类征服海洋, 保障安全通航的重要产物, 其负载的文化寓意十分丰富。

第一, 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早期灯塔是我们先人智慧和勤劳的象征, 它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建筑特色和水平, 体现了当时航海水平、航海商贸发达程度, 是海上交通避险保航的重要保障设施。近代的中国灯塔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流与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文化与海事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 更是中国历史上遭受外国侵略与开埠通商、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疯狂掠夺、中国丧失主权有国无门的屈辱的重要历史见证。

第二, 建筑文化的集成展示。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 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由于早期灯塔多为塔形的多用途建筑, 其建筑造型独特、风格各异、建设精美, 每座灯塔都各有特色, 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 因此, 灯塔算得上是当时的地标性建筑, 也是一道人造的亮丽景观。

第三, 宗教文化的重要标志。早期很多人造灯塔本身就是宗教建筑, 后来加以利用, 才有了灯塔的功用。千百年来, 中国沿江沿海所建的塔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祈求佛祖制伏海怪, 保佑渔民, 另一个是设置明显的目标体, 以此作为视觉助航标志。作为宗教建筑的塔, 它本就是受信众顶礼膜拜的精神殿堂, 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建造时代不同、所代表宗教不同, 风格也各不相同, 在较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宗教文化的发展, 这些灯塔也是最能代表当地文化的人文景观。

第四, 时代精神的体现。在人类的文明史上, 灯塔一直是人类文明进化的见证者、引导者和保护者。今天, 灯塔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应用价值。灯塔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灯塔精神, 灯塔精神其实就是灯塔人的精神。其核心就是敢于冒险, 甘于艰苦, 忠于职守, 乐于奉献。当代人的创新精神、拼搏精神、创业精神、吃苦精神, 这些特有的气质, 加上勤奋好学, 造就了今天的中国经济, 造就了一个一个的奇迹。而灯塔同样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吉祥、圣洁、无私、高尚、普度众生, 这些特有的寓意, 形成了灯塔独一无二的指引性、标志性、唯一性的特点, 灯塔的象征意义与时代精神是相吻合的。

第五, 海洋文化的重要内容。灯塔文化作为航海文化的分支, 理所应当是海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而且由于灯塔有长期服务渔民群众的特殊功用, 所以它也融入到了渔民、渔村的生活之中, 可以说, 一座灯塔就有一段历史, 就有不少传说和故事, 人们也在与灯塔长期共处中, 形成了对灯塔的感情依托, 创作了不少的文化作品, 如赞咏江心屿双塔的诗词就有146首等等。

三、以灯塔为核心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价值

灯塔文化是重要的人文资源。很多国

灯塔类海洋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探析

———以舟山花鸟灯塔为例

■付雄马丽卿

家都先后发行过多套灯塔邮票, 我国也发行过一套五枚《历史文物灯塔》特种邮票和一套四枚《现代灯塔》特种邮票;有关灯塔的文学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灯塔看守人》、《到灯塔去》、《灯塔守望者》等文学作品, 《灯塔世家》、《守望者》、《远岛》等影视作品都深受群众喜欢。在旅游领域, 以灯塔元素为创意的旅游商品不断推出, 以参加、了解、体验灯塔生活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也成为沿海旅游的新亮点。然而, 国内外迄今为止仍只是把灯塔作为航标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尚未把灯塔文化视作旅游发展主题进行策划。挖掘灯塔文化内涵, 打造“中国灯塔文化之乡”, 不论是从历史、旅游, 还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 都具有显著意义。

(一) 弥补海岛旅游人文因素不足的缺陷

目前我国海洋旅游和海岛旅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人文旅游资源。在一些海岛海域, 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景观资源都十分丰富, 但往往人文因素匮缺, 因此, 深入挖掘以灯塔文化为核心的人文旅游资源, 打造“灯塔文化之乡”, 能有效地弥补区域旅游的短腿, 形成综合开发优势。

(二) 形成独特的旅游竞争力

随着海洋旅游热的逐渐升温, 沿海各地兴起了以“渔俗文化”为主的海洋旅游, 缺乏个性、千篇一律的项目造成了客流的分散及资源的极大浪费。而通过发掘以灯塔为核心的人文资源, 则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旅游竞争力。

(三) 形成错位发展态势

一个能吸引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首先要根据本地实际, 量体裁衣, 制定出具有个性化产品, 形成品牌并使众人皆知。一些海域中的灯塔已颇具广泛知名度, 借助灯塔的文化底蕴, 明确“灯塔文化之乡”的宣传品牌, 与周边岛屿旅游形成错位竞争, 既符合海岛旅游新趋势, 又赋予旅游发展新内容、新生命, 有利于打造“人无我有”、“中国第一”的旅游特色品牌。

四、花鸟灯塔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一) 花鸟灯塔概况

花鸟灯塔位于浙江省嵊泗县, 舟山群岛最北端、长江口至太平洋国际航线上, 又称花鸟山灯塔。花鸟灯塔是建筑美学与科学技术的集合, 塔身呈圆柱形, 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花鸟灯塔始建于清同治九年 (1870年) , 是当时中国海关海务科筹设灯塔计划中首批建造的灯塔之一。花鸟灯塔是一本活的历史教科书, 是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疯狂掠夺的历史见证。现今的花鸟山灯塔仍是我国东南沿海、东南亚地区及经由东海进入长江口的重要标志, 对往来于上海、宁波港的船舶有着非常重要的引航、导航作用。

(二) 打造“中国灯塔文化之乡”战略目标

根据花鸟乡的资源实际, 充分利用花鸟山灯塔的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把灯塔历史人文资源和花鸟独特的海岛自然资源结合起来, 建设“中国灯塔文化之乡”, 把花鸟岛打造成世界岛屿中的独一无二的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海上仙岛, 促进文化保护与开发协调、人文旅游和自然景观旅游完美结合的可持续海岛旅游发展的典范。

(三) “中国灯塔文化之乡”建设路径

1. 立足花鸟乡实际进行项目建设。

海岛生态环境、灯塔文化、海洋文化是花鸟旅游的几张王牌, “中国灯塔文化之乡”项目建设要立足花鸟的地域特点、人居分布、现有资源等现实因素, 按照不同功能的设计项目, 把花鸟岛打造成“灯塔园”或“灯塔岛”。 (1) 建设灯塔主题公园。以花鸟灯塔为核心的西北角区块打造灯塔主题公园或游览园, 开展灯塔主题体验式旅游。 (2) 建设微缩灯塔园。花鸟灯塔景观过于单薄, 可按照花鸟岛地形情况, 选择不同国度、不同类型, 不同建筑风格、体现民族特色的10个-20个灯塔, 建造成微缩灯塔。 (3) 建设灯塔文化村。利用花鸟岛南北岙居民区, 打造以灯塔文化主题街、灯塔文化广场为重点的灯塔文化村。 (4) 建设灯塔旅游会馆、灯塔观光度假别墅, 使灯塔与休闲度假产品结合, 提供住宿、餐饮、会议等系列项目, 解决游客食宿等基本供应问题。 (5) 开发以灯塔为元素的旅游商品。设计和制作灯塔元素为核心的灯塔旅游纪念品、土特产, 制作有关灯塔历史文化影视作品, 注册“灯塔”或“灯塔之乡”品牌。

2. 突出灯塔独特的人文优势。

要努力挖掘、充实灯塔在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海洋文化、时代精神等丰富的人文内涵, 同时, 把具有花鸟特色的双拥文化、生态文化、渔俗文化、佛教文化等内容不断补充、融合进灯塔文化之中, 不断增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不断丰富灯塔文化节的内涵, 如举办灯塔航标文化展、航标文化论坛、花鸟灯塔历史图片公开征集等, 进一步扩大花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在打造“中国灯塔文化之乡”过程当中, 把灯塔文化的诸多元素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方式, 使群众对灯塔的自身历史、人文传说、名人轶事等都能耳熟能详。

3. 坚持保护与开发协调、人文类旅游

资源开发必须遵循保护和利用的协调性原则。灯塔文化资源是一种保护性资源, 在开发的过程中, 要尽量减少对历史文化以及海岛自然环境的破坏, “遵循灯塔及其附属建筑与周围景观保护相结合, 灯塔所在地的改造、保护与开发相协调的原则”, 要使花鸟灯塔的人文旅游资源价值得到实现与发展, 同时不能改变花鸟灯塔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根本属性。

4. 坚持整体开发综合利用、打造“中

国灯塔文化之乡”, 发展花鸟人文旅游, 必须坚持整体开发和综合利用。首先, 要把花鸟乡旅游开发放到嵊泗全县旅游发展的大局当中, 在突出灯塔文化元素个性特色的同时, 加强与其他乡镇在功能布局、线路安排、交通解决等方面的整体性开发, 降低开发利用成本, 在整体开发中提升开发效益。其次, 花鸟旅游开发要考虑花鸟岛与周边10多个岛礁的整体开发利用, 在景点建设和功能布局上统一协调、有效互补, 克服花鸟岛陆面积小, 景点建设难展开、旅游线路难拉长的要素制约。最后, 要注重观光与体验、灯塔文化游与渔俗文化游、军事体验游与宗教文化游等多旅游产品的有机结合, 增加旅游可选性, 提高目的地吸引力。

近年来, 各地在挖掘、保护、培树本地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上各显神通、各树一帜, 努力树立本地的旅游形象和品牌。舟山花鸟“灯塔文化之乡”要充分挖掘海洋建筑类灯塔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历史内涵, 立足具体实际科学定位, 坚持保护与开发相协调、整体开发综合利用相一致, 走出一条适应本地特色,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品牌之路。

参考文献

[1].马丽卿.论我国无人岛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9 (2) .

[2].张立山.小议历史灯塔的保护[A].中国航海学会船标专业委员会2007年沿海、内河航标学组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7.

[3].王国政.百年灯塔的修葺保护探讨[J].中国海事, 2010 (9) .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 篇7

(一) 政府信息公开推进。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 上海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从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公开渠道、公开数量和质量、绩效考评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首先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推进体制, 明确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市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同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在全市层面统筹工作推进, 并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考核。2008年5月1日修订后的《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正式发布。市政府办公厅随后发布了《关于印发政府信息公开三个工作机制的通知》, 健全了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的工作规范, 建立政府各部门间信息发布的协调机制, 完善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保障的工作机制。同时还制定了《上海市行政机关公文类信息目录备案管理办法》, 健全完善了公文类政府信息管理及公开属性审核。

(二) 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

自从国家《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后, 上海市在黄浦、徐汇和松江三区应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国家标准开展了电子政务的原型试点, 开发了相关应用试点系统, 并对国家标准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同时, 在水务、空间地理、法人和人口四个领域开展数据库信息分类编目和公开属性审核等的试点, 对各业务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详细梳理, 形成一系列的编目规则、审核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并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开发了公文备案系统、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等原型系统, 为下一阶段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面上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信息公开基本上仍为单向发布。

虽然上海市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取得很大成果, 但目前政务信息公开基本上是单向的信息发布, 不涉及部门间乃至跨区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要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其面临的统筹协调难度会更大, 且为了实现长效的运营管理, 机制上必须有所创新。

(二) 缺乏制度性安排和统一标准支撑。

在历年开展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的试点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这些试点仅在一些局部领域开展, 相关标准尚未完全统一, 尚不能成为支撑本市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且截至目前为止, 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的梳理仍处在较无序的状态, 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缺少制度性安排, 也没有和已有的电子政务系统形成资源整合, 充分体现出政务信息资源增值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缺少全市性的业务支撑机构。

上海市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开展至今, 一直没有全市性的业务支撑机构, 相关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制定等基础性工作缺少合适的主体来担当, 客观上影响了上海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上的推进速度和力度。

三、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议

(一) 宏观层面:

制定全市性指导性政策。宏观层面的指导性政策主要用于明确“为什么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主要包括:

1.指导意见。明确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意义, 强调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总体任务;提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措施和保证措施。

2.总体规划。制定中长期和短期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 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 策略和路线, 以及任务和项目。

3.实施细则。提出当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工作目标、工作原则, 明确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 提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

(二) 中观层面:

加快管理条例的出台和相关配套法规的完善。由于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电子政务下一步深入发展的基础, 几乎与每一个政府部门都有直接关系, 其中涉及管理体制、各主体间的权利义务等多方面关系, 亟需确立一部法规予以协调, 同时修改完善其他法律法规。

1.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制。

针对目前在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建议明确全市性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专门机构, 确定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权限在专门机构与政府各部门间的纵横分配。

2.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

通常来说, 政府主体是政务信息的产生者和拥有者, 而非政府主体则是政务信息的获取者和受益者。只有明确政府主体与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等非政府主体间的权利义务, 用立法的形式规定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准确地共享相关信息资源、保障信息资源的质量, 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的可操作性。

3.信息资源的分类开发利用。

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政府部门之间;二为政府与企业、个人两个层面。条例需针对两个层面的不同特点制定政务信息资源政府内部共享和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的政策导向、促进措施和管理方式等。

4.完善与共享利用相悖的法规。

鉴于目前掌握权威业务数据的部分政府部门因上位法的限制或国家部委的具体要求, 无法实现与横向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 也基本不向社会公众公开, 因此国家各部委要尽快梳理并修订与之相背的政策法规及部门规章, 将其中与之存在冲突与矛盾的条款去除。

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为了避免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犯, 应该注意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配套立法。明确互联网上有关著作权、版权等相关制度;同时对于侵犯相关权益人的侵权行为, 应切实加强相关政府监管。

6.完善信息公开条例。

在具体实践中, 政府部门经常以信息涉密为由拒绝公开相关内容, 因此需进一步对涉密信息的内容、范围、密级等进行明确界定, 限制各政府部门人为扩大保密范围、提高密级等行为发生。同时, 对于在当前阶段确实不宜公开的政务信息, 应在保密期满后及时解密, 使原来的秘密信息成为能被社会公众获取的普通政府信息。

(三) 微观层面:确立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可分为建设类、运营类和管理类三大类, 针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制定。

1.建设类管理制度。对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项目建设, 要加强项目前期规划、顶层设计、项目立项的管理, 同时进一步明确后续招投标管理、工程建设、项目验收、运行维护等各阶段细化管理要求、明确各阶段管理重点、厘清部门职责。

2.管理类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数据审核、安全保密、绩效监督等方面。需要明确政务信息资源质量鉴定的方法, 规定信息资源安全保密管理的相关管理制度。同时需要加强绩效监督, 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从规范制定、项目建设、业务应用、运行维护、制度落实等各方面进行绩效管理, 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能在政府部门得到落实。

3.运营类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平台管理、业务应用、日常维护等运营规范。这部分管理制度是最为具体的操作规范, 因此需明确每项业务、每个岗位的管理需求和工作职责。

摘要:政务信息资源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 如何通过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 促进对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部门之间, 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共享利用, 是摆在信息化主管部门的面前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上海市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法规、标准体系的现状, 提出了下一阶段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需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制定、修改和完善。

关键词:信息资源,政策共享,电子政务

参考文献

[1].石宇良.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研究[J].电子政务, 2009

[2].高永.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 2008

上一篇:走进希望小学下一篇:慢性有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