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利用

2024-09-27

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利用(精选12篇)

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利用 篇1

一、天然气被世界人们称为清洁能源的原因如下:

首先, 天然气安全可靠。

天然气无毒、易散发, 比重轻于空气, 不宜积聚成爆炸性气体, 是较为安全的燃气。

其次, 天然气绿色环保。

天然气的98%成分是甲烷, 是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 几乎不含硫、粉尘和其他有害物质。天然气热值高, 燃烧产物对环境污染少。据测算, 天然气燃烧时只产生少量二氧化碳与水蒸气, 产生的温室气体是煤炭燃烧的1/2, 是石油的2/3。因此使用天然气造成温室效应较低, 因而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

再次, 天然气方便运输。

天然气的热值较高, 这样就可以减少输配设备和管道, 节省材料, 减少施工费用;液态天然气的体积仅为气态时的1/600, 有利于运输和储存, 利于发展较为偏远的用户。

二、天然气作为一种优质、清洁性、高效的绿色能源, 是国家能源政策推广和普及的能源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天然气勘探不断获得重大突破, 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天然气田, 储量产量快速增长, 同时相继建成了一批天然气长输管线, 开拓了天然气消费市场, 实现了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 展现了我国天然气工业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今我国天然气发展情况比较良好, 为后期的开采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我国天然气储量巨大。

我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国家之一。“十五”以来, 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先后在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东海、松辽等盆地发现了巨大储量的天然气。据了解2012年我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保持了“十五”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 天然气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9612.2亿立方米, 同比增长33%, 居我国历史最高水平。总之, 截止到2012年我国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大幅增加。

2、我国天然气产量不断增加。

自“十五”规划以来, 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天然气进行大量的开发, 至今已经在全国建立了包括川渝、鄂尔多斯、塔里木、柴达木等一大批天然气生产基地。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产量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幅度, 远高于世界4%的年均增长幅度。据了解:我国天然气年产量1976年是100亿立方米, 用了整整20年天然气产量才增至200亿立方米。而现在, 年产量每增加100亿立方米的时间越来越短, 从500亿立方米增至600亿立方米, 只用了0.997年时间。这足以说明我国天然气的产量越来越高, 增速也越来越快!总体来说, 截止到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大幅增加, 产量稳中有增, 我国油气资源的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3、天然气海外市场开发进展情况良好。

近几年来, 以中国石化、中海油等为主体的中国油公司天然气海外业务扩展迅速, 已经遍布了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三大石油公司海外天然气作业产量和权益产量巨大, 剩余可采储量也十分可观。我国首条跨国天然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已开工建设, 中俄、中缅天然气管道项目也相继开始启动。LNG引进也有来实质性进展。三大石油公司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国内LNG项目多达十几个, 现今我国液化天然气进口总量多几百万吨。

三、由于天然气热值高, 燃烧产物对环境污染少, 是未来世界普遍采用的清洁能源。

世界能源结构逐步发生变化, 各国政府也通过各种方式来传达这种趋势, 发展天然气工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改善环境和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所以可以预见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也将随世界的脚步, 将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后期天然气发展的举措

1、加强我国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首先我们要重点勘探开发国内天然气资源, 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 不断发现新的天然气田, 增加产量。针对现今我国在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柴达木、吐哈、松辽、渤海湾、珠江口、琼东南和莺歌海等十几个规模性气田, 我们要采用新技术, 加大开采力度, 增加天然气产量, 为天然气产业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同时要加大力度探索非常规的天然气资源, 开展相关的开发试验, 建立和扩大一批大中型的勘探开发基地, 大力推动天然气资源商业化的开发, 实现天然气储量和产量的稳步增长!

2、实行国际化战略, 加快发展海外市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我们也要加快国际化战略步伐, 坚持“引进来, 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实现我国资源的多元化发展!我国要加快海外市场扩张步伐, 积极参与国际天然气市场的开发, 加快国外天然气资源的引进, 利用国际天然气资源的调配,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为国内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 将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未来竞相发展的能源产业之一!

3、依靠科技, 提高我国天然气能源的核心竞争力。

现今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 我们要加快技术创新, 增加我国天然气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有力的推动我国天然气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天然气能源方面的勘探开发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但依然面临很多难题, 很多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所以我国需要大力加强天然气的技术攻关, 在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大自已的研发力量, 培养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桂菊, 庄新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评价[J];海洋地质动态;2004年10期

[2]郑永彪;肖荣阁;;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及其开发前景分析[J];科技信息 (学术版) ;2006年03期

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利用 篇2

天然气属于世界的三大能源之一,是一种非常好而且非常实惠的化工材料。在全球,大部分的国家都相应的对天然气进行了发展,各种各样的天然气产品层出不穷,并且于一定的程度之上都得到了好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1、天然气方案评价

天然气几乎被利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例如电能、生活、工业以及一些化学的原料等等。其化工方面的利用渠道非常之多,例如一些比较古老的产品--甲醇、尿素和醋酸等。新方案是利用甲醇等直接发电,还有就是利用甲醛制成丙烯等。天然气所选用的运输路线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费用和市场。研究得出的一项技术项目LNG非常经济实惠,且市场前景好,目前已普遍被使用。

天然气在化工方面的利用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其能生产并且合成甲醇或者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天然气合成氨的利用已经遍布全球,是目前最为火热的天然气化工产品,非常经济实惠。故一些需求市场每年都要求增长新的装置。

而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天然气将主要为输出型的装置,但是投资费用也有所上升。不过关于甲醇装置有可能和 MTP 或者MTO这些装置联合起来。因为这样可以为甲醇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及市场需求。而其甲烷的衍生物的开发路线可以总结如下表。

2、化工技术的进展

2.1 乙烷和丙烷裂解制成乙烯及甲烷的转换

目前,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采用氧化偶联的技术把甲烷向乙烯转化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而我国也紧跟时代发展的技术潮流,一些地区也正在加快脚步研制这种氧化偶联的制成乙烯的技术。研究发现,需要使用的催化剂,这可以大大的提高其转化率。使得各种各样的催化剂被提炼出来,最具效益的便是碘发烟硫酸溶液了,其与其他一些催化剂不同的是,非常的经济实惠而且较为的安全。

2.2 天然气能合成甲醇和氨

目前,天然气在化工方面利用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便是生产与合成甲醇和氨了。并且这种技术十分的成熟稳定,能大规模的进行生产了。最近,一些公司还推出了生产绿色甲醇的一项工艺,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大大的减少原材料,使得空气的污染率大大下降,这项工艺已经在加拿大等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投入使用,并于一定的程度之上进行了优化。

2.3 天然气能制成醋酸

在以一氧化碳和甲醇作为原材料的基础之上,再运用另外一种材料就能制成醋酸了。且这种方法目前较为普及,已经作为了生产醋酸的主要方式。

2.4 天然气能够制成油

通过将天然气合成油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将一些偏远地区的天然气气源利用起来。而且用天然气制成的油成分单纯,可以大大的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开辟了一条新的清洁能源之路。将天然气合成油目前有两套装置,这两套各有优势,可视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我国目前天然气现状

3.1 应用前景

我国天然气的产量不断的上升,在世界各国中以能暂露头角,当然,其消费量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自从西气东输的工程建成之后,中部地区的一些清洁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加,也大大的带动了该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性增长。我们坚信,随着西气东输这项巨大工程的完成,我国天然气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而且根据一些相关人员的预测,在天然气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国的石油发展将会进入死胡同,这是大大有益于可持续性发展的。

3.2 发展阻碍

我国天然气的价格比西方一些发达的国家普遍较为昂贵,这是不利于其深入发展,然而,天然气使用安全,方便,又是不可替代的。除了价格之外,还有资源分配的不协调,这也是阻碍天然气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还有就是,国内一些开采技术还不够精湛,不能够有效全面的对天然气进行开采。另外,天然气的发展出现了地区性的垄断,这严重的阻碍了其市场发展的速度。

3.3 发展机遇

我国目前发现的天然气资源丰富,仍有许多没有被开采的天然气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还有就是其制成品附加值高,商品价值也高。我国也有较大的天然气市场,需求量非常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追求的不再是单一的商品,同样也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而天然气具有清洁,便利的特点,是当今乃至未来重要开发的清洁能源之一。还有就是,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多端而且市场的竞争相当的激烈,一些对天然气价格的限制也开始被取消,这大大的刺激了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以及促进天然气的不断向前发展。

3.4 对策分析

加快西气东输的步伐,但是,在开采的.过程中,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注意保护环境,注重人与环境的协调性;提高天然气开采技术,让更多未被利用的资源能够被充分合理的利用起来,尽量不让资源浪费;加快天然气制成品与合成品的开发与研制,大大拓宽天然气在各个方面的使用;制定相关天气使用与开采的法律,所谓无法不成章;加快天然气的普及,降低天然气价格,让人人都能用上天然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积极的寻找替代能源,保护天然气能源,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不论是世界还是中国,天然气发展的良好势头是不可阻挡的,它将会作为新一代清洁能源占据整个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污染化也不断的加剧,清洁能源的需求就会不断的上升。正好,天然气的发展就必然的受到全国人民的青睐与重视。这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虽然目前我国在天然气的进一步发展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障碍,但是,只要我们跟住时代的潮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努力上进,积极进取,正确的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实现天然气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国欣。 天然气合成油的发展及技术经济分析[J]. 国际石油经济,(05)。

[2]马鸣,陈伟,姜健准,何海龙,陈锡荣。 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J]. 石油化工,2005(04)。

[3]雍瑞生,谭斌,王科。 天然气化工的技术进展与发展机遇[J].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04)。

相关阅读:

浅析农村高中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

浅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师选择能力的培养

如何增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乡土音乐开发课程资源 篇3

一、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关键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教师具有发现资源、利用资源的慧眼,能充分地利用自身拥有的独特乡土音乐素质开展教学工作,开发课程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地方资源,补充完善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首先要求教师全面地深入生活,对资源做深层次的认识和探究,这不仅仅需要教师有善于发现和总结的能力,更需要教师在一个长期的充满艰苦的实践过程中努力耕耘。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师在整个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自身还是课程设施的基本条件资源。毫无疑问,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以便给在能力、经验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方法。

从《乡土音乐进课堂》的教学设计开始,笔者就迈出了挖掘、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的步伐。因为陕北民歌颇具特色,而笔者又是地道的陕北人,所以笔者决定从陕北最原始的民歌入手。经过反复琢磨,发现教材是课程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于是就把几册教材串联起来,进行深入探究,从中寻找到彼此相关联的知识点,以求发展成延续性的课题。笔者搜索《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内容,发现其中的《同一首歌》《我的祖国》《大中国》构成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于是就萌生出将“走进陕北乡土音乐”世界与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结合起来的想法,并贯彻到教学中,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自身素质决定着课程资源开发发挥效益的水平。虽然自己是地道的陕北人,但笔者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切实了解陕北民歌的精华,找到最优的教学方案。首先,努力钻研前辈名家的唱功技巧。如认真地倾听郭兰英、王昆等老一辈歌唱家的录音,反复琢磨,刻苦练习,仔细揣摩陕北民歌的歌唱艺术。在一次讲课中,笔者关掉播放器中的原唱,亲自示范,以最本真的面貌再现陕北民歌的魅力。歌声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和着音乐打起拍子,课堂上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资源。笔者在互联网络里寻找素材,先后登录十几个网站,找到了大量资料,使自己这个土生土长的“陕北娃”成功转型为音乐领域一名合格的“陕北导游”。课堂教学中,笔者向学生介绍陕北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与特产资源,同时给学生们放映陕北风情的影像画面,如古老的黄河、纵横起伏的黄土高原、陕北腰鼓、土窑洞、放羊人、毛驴与剪纸艺术等,让学生走进浓浓陕北的风情。在这次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多种方法,扩大了学生对陕北民歌的认识,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民歌的丰富内涵。

二、学生是课程资源的活水

学生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智慧、有求知欲、有困惑的求知者,是最生动活泼的课程资源,一旦他们进入教学过程,将成为课程的重要建构者,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因为学生的创造、反馈、困惑等,将能建立一个深不可测的资源宝库。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就能够收获一笔可观的音乐财富。秉持学生是课程资源活水的念头,笔者采取了多种措施,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的积极性。

在初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曲后,笔者对演唱者做了介绍:“歌者叫阿宝,是黄河岸边一个土生土长的放羊人。他刚才唱的歌叫《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他的演唱方法叫原生态唱法。”突然有位学生举手提问:“老师,什么叫原生态唱法?”笔者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激发学生了解原生态唱法的好机会,所以让他们各抒己见。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都踊跃发言。有的认为原生态唱法是人们在干活的时候唱的;有的认为原生态唱法是人们随心所欲唱出来的;有的认为原生态唱法是用当地的方言唱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以后,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参于热情,然后对他们的说法加以补充,说明原生态唱法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实际生活中创造的一种原汁原味的唱法。它是最自然、最本能的唱法,不必考虑声音的位置、共鸣等。通过这种讲解,学生们对原生态唱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音乐知识有了更深的探究,同时以更充沛的热情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

在教《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笔者开始心里很没底,因为与同级的教材相比,这首曲子有一定难度。众所周知,民歌与现在的学生距离较远,尤其对于首都北京的学生来说,陕北民歌更为陌生。如果要在短短的一节课里,让学生收放自如地演唱陕北民歌,恐怕很难完成这个任务。因此,笔者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意愿,先让他们自己找出歌曲中最具表现力的地方,然后再进行歌唱练习。学生们马上自由组合或小组,并选出小组长,让小组长带领组员,分析整首歌曲具有的音乐特色。有的组总结出“方言”是学习这首歌的重点;有的组认为“甩腔”最体现陕北民歌的特点,是这支歌中最具表现力的地方;有的组模仿阿宝,在自己的头上扎了“白毛巾”;还有的组利用课桌、凳子摆出迎接红军归来的场景。学生们站在教师的面前,不再拘谨,随着音乐,放声高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还加上了适度的动作表演。在活泼生动的表演与快乐自在的歌唱中,音乐课学习成了轻松愉快的事情。这样的课看似有点“乱”,有点“闹”,却体现了快乐教学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音乐火花,使凝固的课程资源变得鲜活生动。

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是师生共同放眼周围的人和事,放眼生活,放眼社会的一种探究过程。只有当广大师生的生活、经验、情感、困惑与智慧等素材性课程资源真实地融入课程,只有当各种有利于教学的条件性课程资源渗入教学过程时,师生才会真实感受到:这种丰富多彩的课程,是他们的人生课堂,是他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教学才有可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有可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恢复课程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而音乐课程,无疑也需要这种教学过程。

音乐世世代代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浩瀚如烟的乡土音乐更是生动形象的地方史,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浓缩了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作为音乐教师,要深度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抓住精髓,让学生体会精妙,使他们从乡土音乐入门,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优美动听的旋律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天然火山灰开发利用前景预测 篇4

关键词:火山灰,开发利用,预测

火山灰是火山爆发时喷射出来的大量尘埃或微。在爆发的过程中由于喷发能量和风向的不同, 火山灰的颗粒分布也不同距火山口较近的位置大部分为熔岩经冷却后形成玄武岩或是安岩、流纹岩, 距火山口较远的位置大部分是5.10m的颗粒成为火山渣, 最远端的粉状颗粒为火山灰。

1 火山灰的分布与储量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边缘, 是一个多火山的国家, 现有火山660多座。火山喷发形成了锥型地貌, 而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分布在火山口的周围几十公里乃至几百公里的范围内, 根据有关资料反应, 火山和火山灰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山东、云南、贵州、台湾、海南、新疆、西藏等十二个省份, 所以我国是一个火山资源丰富的国家, 在北方尤其以吉林省长白山脉地区最为丰富, 且品质较好。以长白山天池辉南县三角龙湾两个火山口为中心方圆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分布有火山灰, 形成了长白山的火山灰区域和三角龙湾火山灰区域。吉林的火山灰分布在辉南、靖宇、抗松、长白、安图、龙井、恒江、柳河等八个市县区域, 有火山灰的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 火山灰覆盖厚度可达四十多米。仅辉南县大椅山一处火山灰储量就有两亿多立方米, 预计全省储量可达几百亿立方米以上。辉南的火山灰以三角龙湾为东部起点一直绵延至西部的小椅山火山口, 东西长约150km, 南北宽约30km, 地质储量是非常可观的。

2 火山灰开发利用现状

火山灰作为一种天然矿产资源, 在人们的固有思维中没有, 煤矿、铁矿和原始森林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地质勘探、科技研发, 投资力度远没有煤铁矿产那样受到重视, 对火山灰的认识只是表观认识。对火山灰的化学品质、物理性能、准确分布、地质储量、可采储量没有系统完成的研究成果现阶段的开发利用处在小规模初级开发利用。根据火山灰轻质隔热保温性能生产了建筑块材, 只利用了火山灰的单一性能, 忽略了火山灰的其他性能, 现有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生产工艺不先进, 产品单一经济效益比不高。还属于民间自发开发利用阶段没有形成总体、现代化、综合开发、综合利用, 造成了矿产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 火山灰开发利用的契机

由于天然能源的日益减少, 工业化程度的提高, 碳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逐渐加大, 全世界范围的节能减排引起广泛的关注, 并采取实际措施, 建设部也相继出台了建筑节能的强制标准及相关政策。火山灰作为一种天然的矿产资源, 埋藏浅、储量集中、交通业较为便利, 开发过程不需要烧结转化, 没有有害副产品排放, 能源消耗低、产品转化率高。火山灰的品质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工业废渣, 火山灰产品可享受工业废渣转化利用的相关优惠政策, 节约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给火山灰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机遇把握这个机遇可使火山灰的开发利用走向快车道。

4 火山灰可开发利用的途径

4.1 先期条件

火山灰的开发利用应定位于高起点、大规模产业化, 综合开发的模式, 应以科学研究为先导明确开发的上下游产品, 生产设备的研发与引进、生产工艺流程的制定。确定开发利用的范围, 进行地质勘探, 查明矿产储量和可开采储量, 形成总体布局、总体规划, 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 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 招商引资。

4.2 可开发的相关产品

火山灰产品的开发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根据市场需求分阶段先易后难的开发产品。火山灰的建材产品, 利用火山灰的天然活性, 作水泥的混合材料, 经磨细可生产无熟料水泥, 即可应用于建筑工程也可作为生产小型轻质砌块的胶结材料, 形成产业链条。

利用火山灰的轻质、隔热、隔声性能生产轻质墙板、屋面保温板、外墙保温墙板, 做外墙保温墙板可省去外墙苯板保温层, 降低工程成本节约施工周期。深度开发可结合新农村建设、设计生产大型房屋构件, 现场拼装别墅和普通民房, 抗震性能和保温性能均优于现有结构的民房。

化学工业:磨粉作过滤剂、干燥剂和催化剂石油化工的分子筛和储酶载体。

塑料、填料工业:玻璃的高级磨料, 塑料抛光荆、橡胶填料、硬塑料填料、牙膏、肥皂及其它日用化工填料。

玄武岩、纹流岩、安山岩, 利用其造形奇特和镂空的优点, 可开采部分原石做公园、小区人造景观的材料, 其效果可以和太湖石相媲美, 也可选取外形较规则的原石经切割加工做成斧垛石用于高档建筑的外墙饰面, 可加工成台阶石、马路牙面, 利用其天然透水性可加工成人行步道砖和广场砖。

火山渣颗粒和密度较大是良好筑路路基层材料, 具有透水、坚硬、抗裂性能好的特点, 高速公路的水稳基层已开始试用, 效果很好, 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结 篇5

(2012)

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矿产开发利用检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字【2012】64号)及朔州市转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矿产开发利用检查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文件精神的规定,***矿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对201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总结,总结如下:

一、矿山概况及采矿许可证变更,延续和转让情况,采矿权抵押、冻结查封情况。

1、矿山概况:***矿位于朔州市山阴县境内,行政区划隶属山阴县***乡镇管辖,***矿始建于***年***月采矿许可证由朔州市国土资源局于***年***月颁发,证号***,有效期限至***年***月***日,经济类型为个体企业、开采矿种为***、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生产规模***,矿区面积***平方公里,***矿开拓方式为公路段运输开拓、采矿方式为组合台阶采矿法。

2、采矿许可证变更,延续和转让情况***矿始建于***年***月***日,采矿许可证由朔州市国土资源局于***年***月***日颁发,证号***,有效期限***年,采矿权人为***,采矿许可证延续:***年***月经朔州市国土资源局批准延续颁发采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号:***,采矿许可证变更、转让。***矿于2010年11月向山阴县国土资源局申请报件进行采矿许可证的变更,现已变更矿区范围。

3、采矿权抵押、冻结查封情况;采矿权未作抵押,未被冻结,未被查封。

二、矿山生产情况:***矿是个体企业,***年开始建矿投产,2012年共动用储量***吨,实际采出量***吨。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或开采设计实施情况。***矿在开采过程中按照开发利用方案落实实施,不存在越界开采行为。

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三率”情况。

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2012采出矿石量***吨,动用资源储量***吨。

2、“三率”情况:根据开发利用方案选取矿土回采率为95%。采出原矿品位CaO:54.72%、MgO0.32%。

五、矿产资源补偿费、采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价款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等法定费用缴纳情况,附各项规费结缴票据复印件。

本矿自建矿至今几年来,按照国家规定足额缴纳各种规费,2012年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元,缴纳采矿权使用费***元,并按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分期缴纳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元,根据本矿具体情况如实地填报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

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执行情况。***年聘请有资质的单位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均通过专家组的评审,按照方案对露天采场边坡崩塌进行检测的要求,我矿严格按照方案的要求,安排值班人员三班对采场边坡进行24小时不间断检测管理,及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将矿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

七、上一年检和日常监督检查,督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2012年***矿在上一年检和日常监督检查、督查未发现问题,故无整改内容及情况。

八、是否存在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采矿行为。2012***矿按照编制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进行布置和土方剥离,其剥离的面积在采矿许可证圈定的矿区范围拐点坐标和限定的开采深度以内无私挖乱采行为

利用本土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 篇6

挖掘地方资源形成地域特色

我校地处当阳市沮西平原两河镇——三国故地麦城,南面汉宜公路,东临沮水河流,这里不仅交通便利,而且特产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声名远扬,诸如:麦城苦瓜,形丰色深,以微苦清凉著称;民主地瓜,质亮皮薄,以脆嫩清甜得名;史家沙坝花生,颗大粒饱,以细腻甜嫩名世;特别是糜城莲藕,“生食落口化,摔地成粉渣”,为藕中珍品,闻名遐迩;更有两河大蒜,以其苗壮苔粗,肉嫩皮薄,香味悠长,回味良久而远近闻名。村民们田间种植的是特产,平日里谈论的是特产,用以维持日常开销的是特产,发家致富奔小康的还是特产。特产种植养育了两河人民,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特产种植以其特有的本土优势营造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教育氛围,无论是村民还是土生土长的师生,他们都对特产种植有着特殊的感情。于是,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选定上,我们充分考虑了本土特产种植这一资源优势,结合我校实际,把本地特产种植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打造“适合本校”的特色课程,以期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领导高度重视师生全员参与

1.领导重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迎来了机遇。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定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策划、研讨、制定开发的目标、内容、原则、制度等,适时制定了学校开发纲要及开发实施方案,确保了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顺利实施。校长挂帅、教学副校长主管,是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和按序实施的关键,它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但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及时的物质保障和必要的经费保障。学校领导多次联系村组干部和种植专业户,并派出开发组成员参加全镇特产种植表彰总结大会。正是因为领导的高度重视,开发的过程才会显得顺利并按步遂愿实施,达成预定目标。

2.课程纲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有整体发展的观念,又要突出校本特色,即“适合本校”的特色。开发某一门校本课程,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内容,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有纲要,纲要就是课程开发的依据,课程开发的指南,甚至可以说是蓝本。围绕特产种植这一内容,我们首先组织开发组成员共同策划、研讨并编写了“适合本校’的校本开发课程纲要,在纲要中我们把课程总体目标定位为“开发地方资源,培养动手能力,服务地方经济”。三维目标确定为:①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河特产的种植品种、种植历史、种植方式、种管收售全过程以及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广阔前景,明白两河特产与发家致富、与本地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发展特产种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②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实践、统计、分析、讨论、探究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两河特产的地方价值,教育学生关注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朴素情感,增强学生发展与提升家乡特产品质的意识,为振兴家乡经济服务。课程纲要从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原则、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出了明确要求,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依据和指南。

3.框架设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

开发校本课程,一旦确定内容,就要从整体上设计开发框架,如对《两河大蒜》的开发。《两河大蒜》按单元编写,共设计四个单元,依次为:两河与大蒜、大蒜的生产与管理、大蒜的开发与综合利用、我与两河大蒜,共14课,每课设计五个板块,如《两河大蒜的种植历史》一课为五个板块:溯源篇、知识篇、实践篇、小结篇、创新篇。整体框架的设计让选定的内容既有开放性又有限定性,既有自主性又有定向性,便于就地取材,彰显地域特色。

4.课文编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集成

组织课文编写是课程开发中的重要环节,编写前教师实地参观、调查访问、测量统计,亲身实践,组织教师搜集资料图片,全面获取材料。如对《糜城藕》的编写,编写组成员多次亲临糜城,走访糜城老人,了解糜城历史;座谈种藕能手,学习种植技术;涉足糜城荷塘,考究荷藕生长;参观转化利用,瞻望开发前景;自购糜城莲藕,品味深入研究;查阅网络书籍,印证实地调查。为了学习糜城藕的美食制作方法,编写组成员跑遍了两河镇藕食做得好的餐馆和农户,学得了凤萍餐馆蜜饯藕、西城酒楼藕排、宋家大酒店藕饼、香满楼藕丝、家常餐桌藕片等各具风味的制作技巧。课文编写行文力求亲和甜美,课堂情境设置力求生活化。如《我的大蒜情结》一课的一段行文:在两河镇农村,家家户户种大蒜,大蒜被两河人称之为“摇钱蒜”。的确,两河人从种蒜中得到了实惠。种蒜,让原本拮据的手头变得宽余了;种蒜,让家庭旧貌换了新颜;种蒜,让日子越过越红火了。一茬又一茬,一年又一年,两河人与大蒜结下了不解之缘,同大蒜结下深情厚谊,同学们,你,两河的新一代,你一定亲眼目睹过父母种蒜有多么艰辛,一定亲身感知过父母对大蒜的期待是多么强烈。也许,暑假里,你都会同父母一道冒酷暑顶烈日到田间刨沟排籽,体验播种的劳苦;也许,星期天你会勇敢接受蒜辣刺心的灼痛和父母一起下田划苔,体会收获的喜悦。蒜农的孩子爱大蒜,相信你对大蒜定有一份特殊的情感。那么,请敞开你的心扉,尽抒胸怀,让我们一起来感知你的大蒜情结吧。

5.课堂教学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校本课程课堂教学重在实践,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国家课程中,各学科偏重书本知识、结论性知识的教学,校本课程则强调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最大可能条件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机会,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重视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深入自然、社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大蒜经济效益调查》一课的教学,为了让学生知道蒜苗、蒜苔的经济效益,我们让学生调查和访问蒜农,学生对大蒜的收益有了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识,实践能力有明显提高。通过分析比较同时段同一作物亩产与收益状况,直接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本课程的教学不仅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特产种植,热爱家乡的情感。

6.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检验

课程开发与实施效果如何,要通过课程评价来检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探索性的实践研究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我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对课程开发、实施的全过程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探索。(1)学校评价:通过评价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的开设价值,根据形势的发展预测教育的需求,推动校本课程深入持久远行。(2)教师评价:以鼓励、表扬和肯定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各种实践能力的提高,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卡,促进各方面素质的提高。(3)学生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关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突出个性特征的张扬。

7.全员参与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群研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光靠少数人是不行的,它需要全员参与,各部门通力合作,校本课程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在我校,每位教师都围绕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开展相关内容的研究,都有自己的子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又是一种集体的事业,它不仅需要领导、老师、学生的参与,还需要家长、社会等的合作、理解、支持、交流与配合,因此,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与社会共同开发的课程,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村组、学校与家长共同开发实施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共同劳动的成果。

注重教师培养着眼学生特长

1.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注重专业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能脱离本土社会环境。本土特色是校本课程的生命与活力所在,本土社会环境中蕴含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丰富资源,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的重要载体,开发本土资源教学,有利于学生感悟家乡人文气息、激发爱我家乡情感。这样的课程才是“适合本校”的课程。形成本土课程特色依赖于对本土优势资源的深入挖掘与科学筛选。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活动,深入挖掘与科学筛选本土优势资源需要熟悉本土社会环境,需要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培训,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因此,课程开发中既要注重专业教师的发掘和使用,又要注重专业教师的培养与造就,还要注重专业教师的充电学习和培训提高,要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的特长,结合本土社会环境,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着眼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它着眼于使每一个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都能有切实的提高;着眼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既满足学生已有的兴趣与爱好,又激发和培养学生新的兴趣和爱好,既培养和发展学生已有的个性特长,又寻找和挖掘出学生潜在的能力和优势并加以培养,使之成为新的特长,从而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高,人格培养得以完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扩展了学生生活经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满足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走向成功,可谓收益多多。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我校利用本土特色资源,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开辟了用武之地,增进了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责任感、成就感,从开发过程中的切磋研讨、制定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到编写课文、教学实施、课程评价,众多教师参与其中,拓宽了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研究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经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4.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与完善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内容相应地表现出开放性、拓展性和连续性,它在开发后的使用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内容生成,不断有新的现象出现,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面世,因此要继续挖掘,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进行后续开发,使之成为持续生成的、品位不断更新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搭建了平台,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同时,它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现存的经验可供参考,要靠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因此,它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虽然我们的尝试、探索、实践才刚刚开始,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的研究内容等待我们去探究,还有许多的资源等待我们去挖掘、去开发。只要领导重视,上下一心,全员参与,锲而不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迎来辉煌的明天。

魏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篇7

地热是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相比,具有洁净、高效、投资少、见效快和可持续利用的特点。

目前,邯郸魏县、大名等地地热开发混乱,并存在开采量过大、地热井间距过小等问题,严重破坏了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以魏县一小区为例,探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对邯郸东部平原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1 基本概况

邯郸市东部平原地热资源丰富,根据有关资料,将邯郸地区划分出6个地热亚区,其中3处地热田,3处地热异常区。具体可分为邯郸—磁县地热田,广平—魏县地热田,大名地热田,鸡泽—曲周地热异常区,邱县地热异常区,馆陶地热异常区。如图1。

根据《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区域地质志》,魏县构造上处于中朝准地台(Ⅰ级),华北断坳(Ⅱ级),临清台陷(Ⅲ级),丘县断凹(Ⅳ级)。临清台陷位于河北省南部,凹陷面积广阔,形态不太规则,大致走向呈北北东向延伸。丘县断凹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东西宽约40km,南北长约87.5km,面积约3500km2。魏县位于丘县断凹南部边缘,四级构造单元图见图2。

2 区域地温场特征

区域地温场的水平变化特征是热异常区呈北北东向和长条状相同排列,与基底的凹凸,活动断裂与火山岩分布等有密切关系。

论证区附近分布有南和断凸,馆陶断凸、广宗断凸等。在凸起部位地热梯度一般为2.6~3.8℃/100m;而在凹陷部位,则反映为温度较低的地热场。本区所在丘县断凹属于温度较低地热场,其地温梯度一般为2.2~2.5℃/100m。

据区域地热地质资料,地热场的垂向变化特征总结如下:

⑴在基底高凸或开启性大断裂附近,一般均可出现地热梯度变化异常。

⑵地温在恒温带(深度25m)以下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各时代地层的地热梯度值分别是:第四系(深度500~600m)一般为2~3℃/100m;上第三系(深度为600~1200m)为3.0~3.7℃/100m;基岩顶部(深度1200~4000m)为3.09~4.15℃/100m;进入基岩内部后,地热梯度普遍降低为1.8~2.4℃/100m,在碳酸盐岩分布多为2~2.7℃/100m

⑶地热场的垂向变化,主要受构造因素控制,同时还受到地下水循环条件、地层岩性、岩层富水性、地层密实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⑷地层温度和地热梯度变化与地层内的载热流体(油、汽、水)性质无关。

3 区域热储层特征

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及馆陶组,属河流相沉积,砂岩中的热水水质较好,矿化度1-2 g/1。馆陶组的砂岩一般较明化镇组稳定,是本区内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层段。

1、明化镇组热储层

为本区主要热储层之一,层厚一般为638-984m,上部为第四系覆盖,从含水砂岩发育特征分析,明化镇组热储层为半固结细砂岩及含砾砂岩,厚度较稳定,砂粒自下而上逐渐变粗。单层砂岩厚度10-15m,砂层平均厚度约700m,砂岩百分比30-45%;孔隙度为23-33.3%。

2、馆陶组热储层

为本区最重要的热储层,为一套中新世坳陷发育时期形成的红色砂泥岩建造,全区普遍沉积,部分区段缺失下部地层,沉积厚度一般为350-670m,一般从凹陷边缘向凹陷中心厚度递增,砂体发育,砂岩单层厚度大,一般为10-20m,累计砂层厚度290~601m,砂岩占整个剖面的13~41%,孔隙度为27-32%。现已开发利用的地热井基本取用本热储层热水,取水深度在1200~1800m之间,水量为1500-2000 m3/d,井口温度50℃-60℃,矿化度高,一般大于2.5g/L。

4 魏县地热资源单井可开采量

由于本区地热开发较晚,经验缺乏,借鉴《天津地区地热单(对)井资源评价技术要求》,单井可开采量应控制在最大降深不大于30m。

根据小区地热井抽水试验资料,该井静水位埋深25m,动水位埋深80m,水位降深为55m,出水量90m3/h,单位涌水量为1.63m3/h.m。计算方法:首先根据抽水试验资料求导出渗透系数,然后计算降深30m时的涌水量,即为可开采量。

式中:K—渗透系数,m/d;

Q—涌水量,取2160 m3/d;

M—含水层厚度,取135.5m;

sw—水位降深,55m;

R—影响半径,上第三系地热井间距一般不小于1000m,半径取500m;

rw—井的半径,据钻孔资料取0.07m;

代入公式计算,得

降深sw为30m时,R取350m,根据裘布依公式,地热井日开采量为

即50m3/h。

5 开采期排放的总热量

据康达地热井抽水试验资料,该井静水位埋深25m,动水位埋深80m,水位降深为55m,出水量90m3/h,水温为57℃,含砂量小于万分之一。

康达地热井开采热储层为上第三系馆陶组,地热资源较丰富,热储按50年计算,供暖期为120天,洗浴每天按4小时计算,全年折合为60天,所以每年开采180天,开采量为1200m3/d,计算热水井开采50年排放的总热量。

公式:Qw=B·Q采·ρw·Cw(tw-t0)

式中:Qw-热水井开采期内所排放的总热量(KJ);

B-开采期限(d),取9000天;

Q采-热水井日采量,取1200m3/d;

ρw-水的密度(kg/m3),57℃热水取0.9845×103kg/m3;

Cw-水的比热(KJ/kg·℃),取4.2kJ/kg·℃;

tw-热水平均温度(℃),取57℃;

t0-恒温带温度(℃),本区取16℃;

代入数值得Qw=1.83×1012KJ。

6 热储层单位面积可采热储存量

计算公式:Qr=k·h·Cr·(tr-t0)

式中:Qr—热储层单位面积可采热储存量,KJ/m2;

k—热储层地热采收率,按《地热资源评价方法》(DZ40-85)规定,大型沉积盆地的新生代砂岩当孔隙率大于20%时,地热采收率定为0.25;

h.—利用热储层厚度,本区馆陶组利用热储层厚度取135.5m;

tr—热储层地热平均温度,取57℃;

to—地层常温带温度,本区取16℃;

Cr—热储层平均热容量(KJ/m3×℃),按下式计算:

Cr=ρc×Cc×(1-a)+ρw×Cw×a

ρc―岩石的密度,砂岩取2.6×103kg/m3;

ρw―水的密度,57℃热水取0.9845×103kg/m3;

Cc―岩石的比热,砂岩取0.879 KJ/kg﹒℃;

Cw―水的比热,取4.2 KJ/kg﹒℃;

a―热储层岩石的孔隙度,根据钻孔资料,本孔砂岩热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5%;

7 地热井布井合理间距

按照热储层可采热储量与地热井开采50年所放总热量保持均衡的原理,计算地热井开采期排放总热量Qw所需地热田开采时的热面积F。

式中:F—热水井开采50年影响范围的地热田面积(m2);

Qw—热水井开采50年所排放的总热量(KJ);

Qr—热水井热储层单位面积可采热储存量(KJ/m2);

代入数值得F=31..838125×1012×106=4.8×105m2;

将地热井开采时的影响面积视为圆形,计算该圆的直径即可求得布井合理间距。

据圆面积公式F=πR2,求得开采影响区直径R=390.88m。

综上,取水量为1200m3/d时,地热井开采影响半径为390.88m,合理布井间距是781.76m。

8 供暖方式

本小区供暖方式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低温热水地面辐射是以不高于60℃的热水为热媒,在埋置于地面以下填充层中的加热管内循环流动,加热整个地板,通过地面以辐射和对流的热传递方式向室内供热的一种供暖方式。

地面辐射供暖充分利用了传导和辐射的原理,它具有节省居室面积、节约能源、温度均匀、卫生舒适及运行费用低等优点。本区地热水温度一般为55~58℃,适宜本供暖方式。

地热水经水泵提升至井口经过除砂、除铁后,通过管道输送至小区热交换器,在换热站中,由微电脑温度控制器将一部分回水(35℃)与热水(57℃)混合后调温至45℃,然后由循环泵加压供出,经供水管输送至各住宅楼,其他回水用作小区清洁等,最终排入下水管道,进入城市污水管网。

9 单口地热井供暖面积计算

式中:Qn-采暖全年耗热量,GJ;

C-水的比热容,取4.2 KJ/Kg·℃;

ρ—地热水密度,根据《地热资源评价方法》(DZ40-85),57℃时热水密度为0.9845×103kg/m3;

V-地热井供暖开采量,供暖期为120天,每天开采量为1200m3,则全年开采量为144000 m3;

T1-供水温度,57℃;

T2-回水温度,取30℃;

代入数值可得Qn=16076.4912 GJ。

式中:Qw-采暖设计热负荷,kw;

Qn-采暖全年耗热量,GJ;

n-采暖期天数,120天;

tn-室内设计温度,根据《地面辐射采暖技术规程》(JGJ142-2004),全面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时,室内计算温度的取值可降低2℃,取16℃;

tp-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根据《河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规程》,邯郸地区取0.1℃;

tw-采暖期室外计算温度,取-7℃。

代入数值得Qw=2243kw

式中:F-供暖面积,m2;

Qw-采暖设计热负荷,KW;

q-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W/m2,取经验值50 W/m2;

代入数值得F=44860 m2。

1 0 小结

地热是宝贵的矿产资源,地热供暖是国家重点发展项目,因此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本文通过计算魏县地热井日开采量、单口地热井可负担的供暖面积以及开凿多口地热井时合理的布井间距,希望对邯郸东部平原的地热开发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摘要:在充分搜集邯郸东部平原地热资料的基础上,以魏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为例,探讨邯郸东部平原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

关键词:魏县,地热,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地热和矿泉水探矿权及采矿权申请指南.河北省国土资源厅,2009.

[2]天津地区地热单(对)井资源评价技术要求,2006.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探析 篇8

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薄弱。其主要表现:

(一) 信息产业体系不健全。

信息资源产业是指以信息资源为生产劳动对象, 提供信息形态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群体。我国还没有明确界定信息资源产业内涵和产业分类。

(二) 信息产业运行机制不畅。

一是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局限。政府的信息资源, 尤其是统计信息资源, 是用纳税人的钱建设的, 它应当向社会免费提供。统计资源向社会提供只能有出版成本, 而不能有信息费用。更不能将政府资料划归某些专有部门经营, 这样就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统计资料无信息费地向社会提供是繁荣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措施。政府资料向社会提供除了原则外, 还有很多具体问题, 应当逐一解决, 应将政府信息的公开化程度作为各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标志, 鼓励政府信息向社会发布。二是电信网与广电网间的政策屏障。电信不给广电以因特网的进入权, 广电不允许电信网进入视频服务。这项政策将会严重影响我国未来通信、网络与信息的发展, 会拖后国民经济的增长。两网间的障碍, 将会严重损害信息产业的明天。三是信息服务业不够开放。当今经济全球化, 经济信息服务也应当是开放的。我国已经是WTO的成员国, 国外的资金、技术进入中国, 这将有利于中国信息企业的成长。将使中国社会的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扩大, 信息人员的素质逐渐增强, 信息用户的收益不断提高。

(三) 信息产业资源统计不规范。

我国还没有规范的信息资源产业统计体系, 无法确切地了解信息资源产业整体发展状况。同时, 信息资源目录与定位体系的建设仍然是薄弱的环节。

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和途径

(一) 明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目标。

信息资源的开发问题实质是信息服务业的繁荣问题, 应当是政府、用户、从业者几方面共同努力。

政府的作用是营造环境、规范运行规则、建立符合国情的信息资源管理制度, 促进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紧紧围绕政务公开、重大基础信息库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开展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部门间信息的共享, 以及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 尽可能为提供、鼓励、引导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服务。目标是:加快重点领域信息资源开发步伐, 建立国家支持、市场推动的运行机制, 开发高质量、多样化信息资源, 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形成主要业务网络化、信息交换规范化、信息公开制度化。

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是指全面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 着手编制地区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加强法制建设。信息资源产业部门主要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 确定重点任务和优先发展次序, 利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以及技术方法, 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为社会公众提供普遍服务。重点主要集中在推进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信息产品的商品化, 信息流通的市场化和信息开发的产业化。目标是:围绕政府、事业、企业等领域的重点需求, 实施国家信息库工程, 通过公共和专用信息网络, 向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

(二) 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运行机制。

机制包括市场机制、结构机制和程序机制。合理的机制是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动力。理顺机制对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至关重要, 特别是对宏观政策的制定和顶层政策的设计来说, 理顺运行机制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市场机制。计划经济时期, 政府的信息需求多通过行政办法来解决。随着政府机构改革, 事业单位脱钩和企业化, 政府的信息需求要尽量多的通过市场渠道来满足。政府机构应有足够的信息预算, 并要更多地通过公开招标等办法, 解决服务的需求问题。政府成为信息资源开发的用户, 将会对信息服务业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

结构机制。信息开发的社会化、专业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信息资源的开发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传输、存储、转换、分析等生成有用信息的过程以及人们智力创意活动生成信息的过程。信息资源的利用是指将信息用于管理、决策、生产、学习以及文化娱乐等活动以实现信息价值的过程。从经济视角研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果:一是形成新时期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即信息资源产业, 二是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因此, 结构机制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贯穿着产业化和资源配置的思想。

程序机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支撑, 需要将信息加工成信息库, 需要对大量信息资源进行编目和定位, 需要加强对信息交换、服务标准的制定, 需要可靠的安全保障以及有效的管理等多方面的条件。因此, 信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需要制定严密的工作程序。

(三) 完善企业改革, 创造企业发展机会。

企业需求信息是一种投资行为, 因为信息服务能为企业带来竞争能力的提高和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有利用机会发展的可能性, 以及社会提供有现实的市场机会。搞好企业, 经济繁荣才可能有更大的信息资源开发的市场机会。

(四) 鼓励信息企业的创新。

信息资源的开发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产业创新问题, 是一个供给导向的产业。是要由创业者来发明新业务, 并宣传、培训用户, 发展用户。在很大程度上, 用户是由企业家创造的。我们的政策要鼓励企业家创新, 企业家也要加强自已的创新能力。发现机会, 创造机会, 让用户队伍成长起来。信息化的宗旨就是以数字化、网络化、市场化、全球化、大众化、个性化的方式, 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数字化和网络化就是把各种门类和形式的大量信息有组织地装在联网的计算机中, 是必要的技术和基础;市场化和全球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大众化和个性化是社会和人类的必然需求, 也是在市场经济中取胜的法宝。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和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健全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制度, 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 提高审批效率, 扩大登记备案和事后监督的范围;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的财政政策和信息资产管理办法;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表, 优先制定并大力宣传贯彻信息资源分类、共享、基础编码等国家标准;推进公共文献基础数据库建设, 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形势突飞猛进,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已经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将成为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最先进的生产力。

摘要:社会要进步, 经济要发展, 都必须注意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已迈入信息社会, 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社会生产力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利用 篇9

色素是食品、日化和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工业原料,自1856年英国人帕金合成第一种色素——苯胺紫以来,合成色素就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天然色素相比,合成色素具有色泽鲜艳、色彩丰富、性质稳定、着色力强、坚牢度大、调色易、使用方便、成本低等特点。然而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多数合成色素对健康有害,有的有致突、致畸、致癌等严重的毒副作用。为此,发达国家已立法规定禁止使用合成色素,我国批准使用的合成色素也从55种减少至6种。自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都相继投入开发安全性高、又有一定保健功能的天然色素,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天然色素已成为食品着色剂的主流,并且每年以5%~10%的速度增长。目前美国天然色素的年销售额已超过2亿美元,日本天然食用色素的市场份额达200多亿日元。全世界允许使用的天然食用色素已达50多种,年需求量超过10000吨。

在众多天然色素中,叶绿素是最早被开发和利用的色素之一,且用量最大,叶绿素(chlorophyll是光合作用膜中的绿色色素,共有a、b、c、d等4种结构,其中叶绿素a (C40H70O5N4Mg)和叶绿素b是主要类型,在高等植物叶绿体中主要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叶绿素c和d存在于各种藻类,常与叶绿素a并存;叶绿素c罕见,一般在某些金藻中。叶绿素分子是由两部分组成,核心部分是一个卟啉环(porphyrin ring),在环中含有一个镁原子,其功能是光吸收;另一部分是一个很长的脂肪烃侧链,称为叶绿醇(phytol),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丙酮、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在颜色上,叶绿素a呈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天然植物中叶绿素极不稳定,受到光照、氧气作用时会发生光解反应,生成一系列小分子物质如乳酸、柠檬酸、琥珀酸、马来酸等而褪色;在加热下,植物组织被破坏生成乙酸、吡咯酮羧酸、草酸、苹果酸、柠檬酸等有机酸。由于酸的作用,叶绿素发生脱镁反应生成脱镁叶绿素而变为褐色;在新鲜的植物中存在各种活性酶如叶绿素酶、蛋白酶、酯酶、脂氧合酶、过氧化物酶、果胶酯酶等,在一定条件下均使叶绿素分解、破坏。因此未经过化学修饰过的天然叶绿素稳定性差、保存时间短,必须将其进行化学处理。叶绿素卟啉环中的镁原子可被H+、Cu2+、Zn2+所置换生成相应的盐,置换后的盐其性能比叶绿素本身更加稳定,易于保存,这就是叶绿素色素制备的基本原理。

2食用天然色素-叶绿素的制备方法概述

2.1原料

传统制备天然食用色素叶绿素的主要原料是蚕砂,但蚕砂生成期长、资源有限,不能满足人们对叶绿素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从绿色植物中提取天然叶绿素是目前开发的热点。从理论上讲只要是绿色植物均可提取叶绿素,大自然的绿色植物极其丰富,考虑到其色素的含量、提取的难易程度等因素,目前已经研究的原料有:菠菜、空心菜、姜叶、莴笋叶、仙人掌叶、毛竹叶、香蕉叶、大叶黄杨、桃叶、海篷子、银杏叶、牡丹叶、箬竹叶、茶叶、蔗叶、杜仲叶、甘蓝叶、苦瓜、三叶草、青草、紫堇茎(叶)、丝瓜叶、麻渣、飞机草(香泽兰)、空心莲子草(水花生)、水葫芦、马缨丹(五色梅)等,其品种达40种以上。由于这些植物中的色素含量很低,因此提取色素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是这些技术能否规模化运用的关键。

2.2基本工艺过程

提取色素的基本原理是将不稳定的天然叶绿素经过化学处理成为性能稳定的叶绿素盐,只要是从天然绿色植物提取叶绿素均遵循这一原理,其基本工艺过程见图1。

原料处理包括水分的去除、泥沙的清洗和原料的粉碎,其目的是使提取率、溶剂回收率、原料使用率达到最佳状态。浸取过程一般采用乙醇、丙酮、苯、氯仿、乙醚、石油醚等溶剂,考虑到食品安全、溶剂易得和价格等因素,多数选用乙醇和丙酮。影响浸取效率的因素有溶剂与原料的比例、浸取温度、浸取时间、浸取次数、搅拌、避光、浸取促进剂等,考虑到溶剂回收、成本和浸取效率等问题,一般是两次浸取,并选择搅拌、避光和温度在60℃以下进行。皂化主要是将叶绿素酯结构皂化为酸结构,使之溶于水,皂化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影响皂化完全的因素有碱种类、碱浓度、温度、时间、搅拌等,皂化的一般条件是:氢氧化钠、pH达12左右、1.5~2小时,50~65℃。脱镁是在酸性条件下用H+取代卟啉环中的Mg2+,脱镁的完全与否直接影响取代效果,脱镁的影响因素有酸度、温度和时间,脱镁的一般条件是:盐酸、pH达2~3、0.5小时、40~50℃;取代反应是产品成败最关键的过程,影响因素有:金属种类、盐形式、离子浓度、温度、时间、搅拌、放置时间等;取代反应的一般条件是:铜盐或锌盐、2小时、50~65℃。后序的沉淀、溶解、干燥过程一般按常规操作即可,试验的最佳条件用正交试验确定。

2.3产品的形式

产品的形式有液态和固态,但为了便于保存,以固态为主;根据所含金属元素的不同,固态色素有叶绿素铜钠盐、叶绿素锌钠盐、叶绿素铁钠盐等,其中以叶绿素铜钠盐居多,近来叶绿素锌钠盐是成为研究的热点,由于中国膳食结构的原因,使中国人的微量元素锌普遍不足,研究表明锌与体内近100种酶有关,缺锌可导致食欲减退、生长发育停滞、性发育迟缓,因此叶绿素锌是目前认为十分有发展前景的补锌产品。

2.4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从绿色植物中提取色素的研究由来已久,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不断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报道,但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报道少之又少,原因如下:

2.4.1原料未实现综合利用,绿色植物中的叶绿素含量很低,新鲜植物色素的含量一般在0.05~1.0%之间,即使提取率达100%,仍然会产生数量庞大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如不进行综合利用,必定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将大量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突破点。

2.4.2原料利用率低,提取色素品种单一,除少数研究从一种植物提取多种物质,如从菠菜中提取叶绿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从杜仲叶提取叶绿素、β-胡萝卜素等,多数研究只提取一种色素,其它都当废物弃去。实际是任何一种植物所含色素不止一种,例如空心菜就含有叶绿素和叶黄素两种色素。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表明,叶黄素是一种优良的抗氧化剂,可预防老年性眼球视网膜黄斑退化引起的视力下降和失明,还可预防细胞衰老和机体衰老,具有抵御游离基对细胞和器官的损伤,从而可预防机体衰老引发的心血管病和肿瘤等疾病。因此必须注重多种物质的提取,使原料充分利用。

2.4.3天然色素的颜色、稳定性比合成色素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长时间在光照、热及酸性环境中,天然色素的稳定性、抗氧化性、抗还原性及抗微生物作用等都需进一步解决。

2.4.4工艺过程复杂,溶剂回收率低,即使是同一植物,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品种间其成分都有差异,因此很难像化工生产那样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的、标准的工艺过程,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改变工艺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工艺过程难以掌控。

3叶绿素对环境及健康的作用

3.1对环境的影响

3.1.1叶绿素参与全球碳循环

2008年第8期《science》杂志发表了日本一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叶绿素d是一种能使光合作用在近红外线照射下进行的物质,并且是在吸收波长为700~750nm下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色素,是地球上碳循环的驱动力之一,对地球上的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若将全球范围内叶绿素d吸收的二氧化碳换算成碳,每年大约有10亿吨,相当于大气中平均每年二氧化碳增加量的四分之一。

3.1.2叶绿素作为环境污染监测的标志物

植物中叶绿素含量是植物生理生化及生态调查中的一个重要测量参数。它不仅是表达植物生物量的一个指标,也是检测植物健康程度及环境因子的关键指标。环境中的污染物与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可通过环境中叶绿素的含量变化,了解环境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例如植物在受低浓度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氯气等气体污染物危害后叶片叶绿素/Cb值呈上升趋势,叶片叶绿素总含量呈下降趋势。可以由此确C a定各种植物抗大气污染能力的大小,并对大气污染状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生物监测。

3.2叶绿素对健康的功效

叶绿素是生命体赖以生存的重要内源物质,有着广泛的生物活性,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保健佳品。近来的研究表明叶绿素有以下功能:

3.2.1造血功能

1912、1915和1930年诺贝尔医学奖和化学奖获得者Dr.Alexis Carrel、Dr.Richard Willstatter和Dr.Hans Fisher发现叶绿素分子与人体的红血球分子在结构上很是相似,唯一区别是叶绿素的核心为镁原子而红血球分子核心是铁原子。因此,叶绿素能对产妇与因意外失血者会有一定的疗效。

3.2.2帮助解除体内杀虫剂与药物残渣毒素

美国营养学家Bernard Jensen博士指出,叶绿素能除去杀虫剂与药物残渣的毒素,并能与辐射性物质结合而将之排出体外。此外,他还发现一般健康人的血球计数比病患者高,但通过吸收大量的叶绿素之后,病患者的血球计数就会增加,健康状况也会有所改善。叶绿素也是很好的天然解毒剂,可以中和各种垃圾食品中含有的防腐剂、添加剂和香精等在体内积存的毒素,并将其排出体外起到净化血液的作用。

3.2.3养颜美肤

据英国医药期刊和美国外科杂志等报导,叶绿素有助于克制内部感染与皮肤问题。Temple大学在1200名病人身上,尝试以叶绿素医治各种病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2.4促进新陈代谢,强化免疫系统功能

研究表明叶绿素具有清肠胃、清血、消炎、杀菌、解毒、平衡体内的酸碱性,提升免疫系统、增加红血球,促进新陈代谢等功效。叶绿素还能预防感染,防止炎症的扩散,具有杀菌消炎的作用。对于很多炎症特别是皮肤发炎、外伤、久治不愈的胃溃疡、肠炎等都有良好的效果。同时有抗衰老、抗癌、防止基因突变等功能。

3.2.5保健功能

维持酶的活性,酶是人体内化学变化的催化剂,负责各种化学物质的合成和分解工作。若体内酶不足,一些化学物质得不到充分的分解与合成,就会形成过氧化物质自由基,它破坏人体的正常细胞,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而叶绿素可以维持体内酶的活性,使其发挥出极强的抗氧化作用,抵抗自由基,延缓衰老。

3.2.6脱臭作用

因为叶绿素可以抑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硫化物。因此能使口腔、鼻腔、身体散发出的口臭、汗味、尿味、粪便味等异味消失。

3.2.7疾病的治疗

叶绿素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叶绿素铜钠盐可通过调节造血调控因子IFN-γ、TNF-α及IL-6的代谢,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造血功能,从而有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在肿瘤治疗方面,日本石化公司和明冶制果公司利用叶绿素研制成功感光药物,使其有选择性地集中到癌组织或血管上,然后通过激光照射该感应药物,激活药物中的活性氧来破坏癌细胞或使新生的肿瘤细胞死亡。

在预防肿瘤方面,叶绿素有抑制癌细胞生成的作用,与维生素C、维生素E及β胡萝卜素相比,叶绿素降低致癌物质毒性效果更好。叶绿素中所含叶绿素a的药物功效能使人体组织细胞的活性增强。叶绿素a对于消化道溃疡和消化道炎症有极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能调节胃液酸度,消除炎症,促进组织新生。叶绿素还有助于消除体内累积的二恶英等有害物质。在崇尚健康的今天,天然叶绿素被许多国家重视,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畅销商品。综上所述,可以预计,叶绿素的消费量将有大的增加。

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利用 篇10

苔藓植物 (Bryophytes) 是绿色植物界细小而构造上相对简单的一大类群, 是种数仅次于种子植物的高等植物[1]。近年来, 江苏、湖北、云南、广东等省市相继成立了面向资源开发的苔藓植物研发机构, 其研究重点集中在自然界苔藓植物的种群分布、生态价值和人工栽培技术三个方面, 但在其综合价值特别是旅游价值开发方面还未取得重大突破。四川省境内的川西山地及高原地区多中高山、高原, 有很多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甚至干旱气候区都分布着大量的苔藓植物, 与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江汉平原等地区相比, 这里的海拔高差大, 气候垂直带明显, 从河谷到台地和山顶依次分布着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高山永冻带等气候垂直带谱[2], 而且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风景优美独特, 为苔藓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里的苔藓植物无论是植被面积还是生长状况, 都由于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特征和环境优势而生长旺盛、景观秀美, 形成了大面积的天然苔藓群落, 为合理开发苔藓植物资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里还居住着藏、羌、回、纳西、彝等少数民族, 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3], 由于对苔藓植物价值的了解不多, 导致当地居民虽然有依靠苔藓植物获得经济收入的需求, 却没有能够找到合理利用的途径, 很多无组织的采集行为还导致了苔藓植物资源的破坏。随着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 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研究的热点[4]。苔藓植物在川西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不可复制的景观效果, 通过深入研究其生活习性和生长环境, 结合旅游产业, 坚持从自然资源保育需求出发, 合理开发其生态旅游价值, 为旅游扶贫贡献力量。

2 苔藓植物资源

苔藓植物在中国境内有三大分布中心, 其中之一位于西藏、云南和四川交界处[5]。这一地区平均海拔较高, 人口相对稀少, 工农业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染物的影响相对较轻, 苔藓植物成片集中分布现象非常突出。这里的苔藓植物已经明显适应较高海拔立地条件, 高山、亚高山苔藓植物分布的生态范围广, 群落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非常强, 很多种类能在高寒、高温、干旱和弱光等其它陆生植物难以生存的环境中生长繁衍, 并依靠植株与生长基质之间的紧密结合来取得很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如丛藓科、真藓科和紫萼藓科等科中的耐旱种类能长期忍受干燥和阳光直接照射, 甚至能生活在裸露的岩石和沙丘上[5]。苔藓资源和景观不仅能够发挥保持水土、保护环境的作用, 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也具有其潜在的价值。由于高山、亚高山苔藓植物的正常生长离不开原生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 因此难以在其他地区大面积规模化的引种和栽培。这是由于苔藓植物形体微小, 结构相对于其它高等植物更为简单, 限制了其生物量的积累和对环境污染的抵抗能力, 苔藓植物对空气污染的敏感程度往往超过种子植物十倍以上, 在一些空气或水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无法正常生长[6]。因此苔藓群落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栽培的, 只有在当地才能充分展现其独特的景观效果, 具有很强的不可复制性和一定程度的不可移植性, 如果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开发, 有望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进而为当地脱贫致富提供新的增长点。

3 苔藓植物资源的旅游价值

根据已故苔藓植物学泰斗陈邦杰教授的研究成果, 川西北森林地区“地势高亢, 气候干燥、寒冷, 雨量少。除部分地区有真叶林外, 其余大部分皆是亚高山灌丛草地, 苔藓植物多集中生长于森林地带[5]”。天然的常绿阔叶林往往伴随着林下和林间发育良好的苔藓层, 苔藓层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 使土壤对雨水更具有渗透性, 有苔藓层地段同裸地相比, 其径流较为缓慢和均匀。苔藓与森林之间也是一种和谐共生的机制, 苔藓群落是森林土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因子之一, 在保持水土、形成小环境和昆虫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天然苔藓群落具有很强的吸水和保水能力, 并能在降雨的间期, 通过慢慢地向土壤中释放水分, 来维持湿润的环境, 调节着水分的径流量与蒸发量。由于土壤中的速效氮很容易流失, 导致苔藓植物基本无法持久地加以利用, 因此其自然状态下的生长主要依靠从临近植物的凋落物和降雨获得氮素, 基本上依靠森林中其他植物掉落物来提供氮素的滋养。

川西森林地区山高坡陡, 农业用地少, 牧业和林业用地较多, 农户参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较多, 依赖林业的程度高, 因此在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 农民家庭生活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7], 导致当地居民对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有着迫切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为依托的, 而天然林之所以比人工林地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旅游开发价值, 就在于天然林具有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8], 可以开展森林观光、避暑、度假、野生动植物观赏、登山、探险、漂流等多种旅游项目。这些资源的开发和项目的开展, 都依赖于天然林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更新。而森林中高山苔藓植物的生长状况是森林健康状态的重要指针, 苔藓群落的发育是否完全, 能否大面积地覆盖地面并形成多层次的立体景观是亚热带常绿天然林区别于同样立地条件下生长的人工林地的一个重要标志。当高山、亚高山苔藓集中生长在一定地域时, 往往形成自然地理中的植被奇观。它们集中密集生长的地段往往位于森林的深处, 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林间杂草的生长, 形成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比如都江堰、汶川、茂县、黑水及其周边地区的天然苔藓群落往往与天然林成交错分布, 呈现为天然林本底中的独特斑块, 极大地丰富了森林的景观形态。例如龙门山一带就集中了大量的苔藓群落, 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天然苔藓园。这些天然苔藓群落与当地核心旅游资源距离适中, 龙池、卧龙、三江等保护区内超过3000km2的天然苔藓园与周边主要交通线平均距离在12~30km以内, 满足普通人群徒步到达的空间距离要求, 具有可开发的观赏和科普价值。

4 基于苔藓植物的旅游产品开发

生态观光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川西地区在四川省境内乃至全国的苔藓植物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和资源优势, 只要在保护的同时充分加以利用, 就能向市场提供一大类全新的集观光、购物、科普于一身的产品。

4.1 天然苔藓植物科考旅游

苔藓植物与地衣、藻类一起, 被喻为植物界的开拓者, 其个体虽然微小, 但一旦形成植物群落, 对于自然界特别是森林的作用和意义却非常巨大。对高山、亚高山苔藓植物无形的生态价值的宣传和科学知识的普及, 是其科普价值的重要体现, 也是将其作为旅游产品开发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成规模分布的天然苔藓植物群落是一种独特而宝贵的自然资源, 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是难以再生的, 由于其形态和生理方面的局限性, 比林木更容易遭受人为干扰的影响和破坏。因此苔藓植物科考线路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与周围森林资源及其科考产品的结合并尊重苔藓植物生态学的研究成果, 比如应该精确计算徒步到达和穿越天然苔藓园的距离, 穿越苔藓园的道路应该以步行栈道为主, 同时为了防止过多和过于密集的道路网对苔藓植物群落及其生长环境造成破坏, 防止人、畜、宠物和游人携带的植物种子对其生长繁育构成威胁, 应该尽可能做到远距离观赏。苔藓植物的观赏价值主要体现在微小植物的群体生命力, 一般来说不鼓励游人在数十厘米的近距离上观察苔藓植物, 因此为了满足一部分游览者继续学习的兴趣, 应该在天然苔藓园的入口处设置一定数量的解说牌或标本, 对于一些难以企及但观赏价值、科普价值较高的群落, 应设置瞭望站点, 通过望远镜来观察。部分距离城镇和聚居点较远的观赏点可以在就近设置露营地, 由于露营地可能带来水和空气污染, 还应该考虑其方位、高差、朝向等因素。对于靠近民族村寨等聚居点的观赏点, 有必要建设简易的苔藓植物观测点或小型博物馆, 观测和记录与当地苔藓植物生长相关的土壤、水分、气象等指标, 集中介绍本地苔藓植物的种群特征和环境特征, 并可以结合人工栽培的苔藓植物制作和销售相应的纪念品。四川九寨沟县于2003~2005年连续两年进行了真藓群落人工繁育和栽培试验, 并在九寨黄龙机场的应用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试验证明在合理的人工干预下,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藓丛的繁殖速率, 并进一步实现其观赏和生态防护价值[9]。这是苔藓植物在我国规模化应用于风景区工程建设实用开发的第一次探索。九寨沟县和雅安市还是国内第一个进行苔藓植物模拟草坪成坪试验并予以评分的试验地, 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果[10], 为规模化人工栽培真藓类种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4.2 苔藓植物园观光旅游

苔藓植物的人工栽培和繁殖技术已经取得一定的突破, 为建设人工苔藓园奠定了技术基础。由于川西地区环境污染相对于工业发达地区轻得多, 为苔藓植物的人工繁育奠定了环境基础。国内已有研究者对部分苔藓种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栽培试验研究, 为苔藓植物规模化人工栽培奠定了基础。通过人工栽培, 很多苔藓植物能够像草坪一样覆盖地面, 密集生长的苔藓植物相互连接, 形成大片的地毯状绿化效果。而且与普通草坪相比, 大多数苔藓耐荫性更强, 养护管理规模及其需要投入的机械设备更少, 视觉效果更加美观。国外作为园林地被应用较普遍的有金发藓属 (Polytrichum) 、桧藓属 (Rhizogonium) 、提灯藓属 (Mnium) 、白发藓属 (Leucobryum) 等。由于天然苔藓园需要严格加以保护, 不能随意采集, 因此人工苔藓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天然苔藓园的不足, 为到访者提供相关知识的普及和优美的视觉享受。

人工苔藓园的建设应该注意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不求形似, 但求神似。天然苔藓群落往往以其独有的气势震撼人心, 人工苔藓园则应该突出独到的匠心和韵味, 比如利用苔藓植物制作盆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工艺之一。古诗中“雨滋苔藓浸阶绿”就是对庭院中苔藓的生动描述, 由于形态微小, 质感细腻, 传统园林中苔藓植物多作为山石盆景的点缀或背景, 营造“一拳太华千寻, 一勺江湖万里”的审美意境。苔藓植物体繁殖速度相对于维管束植物慢, 但其后期养护管理成本低廉, 并且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观赏效果。苔藓植物人工生产的结皮层有着一般的人工草皮所无法具备的优点, 如更加耐荫, 恢复期需水量少, 无严重病虫害, 质感细腻等。而且生产单位面积的苔藓结皮层无论是直接生产成本还是运输成本、人工铺设成本都比生产同样面积的草皮卷成本低得多, 并且在荫蔽、潮湿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取得更好的观赏效果和经济效益。

4.3 基于苔藓植物的旅游商品

分布于川西森林地区的苔藓植物极为丰富, 其栽培不需要深厚的土壤, 农家的簸箕、凉席即可提供良好的栽培条件, 并能实现立体栽培, 采集和加工技术也易于培训和掌握。因此, 苔藓植物不仅仅大量应用于中药五倍子生产, 其自身还可以作为民间单方或复方中的成分加以应用。比如市场上常见的泥炭藓, 川西拥有大量的天然资源, 其保水能力是普通药棉的10倍, 并且具有止血、杀菌功能。利用苔藓植物制作的食品古来有之, 例如四川地区民间称为“地木耳”的食材, 就属于典型的苔类植物。与通常人们所理解的“青苔”不一样的是, 苔藓植物的颜色异常丰富, 仅绿色的层次就非常明显, 如鲜绿、暗绿、褐绿, 有些种类呈蓝灰色、黄褐色、褐色、红色或黑色, 有些种类具光泽。这些特点使得它们被制作成工艺品之后往往具有独特的魅力。川西地区的天然苔藓资源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优越, 空气污染胁迫很小, 因此长势良好, 形态秀美, 质感细腻, 是制作工艺品的良好材料。除利用鲜活植株外, 干燥的苔藓植物可以加以染色, 定形, 制作工艺品。当地少数民族村落还有用干燥的苔藓纳鞋底、铺床垫、做枕头的习俗, 都是对苔藓植物合理有效的利用。在利用现代工艺加工制作微型植物玻璃工艺品方面, 苔藓植物也有其形态微小和质感细腻等优势。

5 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天然群落的产品开发主要应强调以保护为基础, 在保护中考察和观光, 严格遵守国家及部门相关法律法规, 避免对其生长环境和植物群落的破坏。由于天然林中的苔藓植物不属于乔、灌、草中的任何一层, 基于航拍的森林调查和林业样地调查难以摸清其实际分布, 更难以判断其生长状况和景观特性, 因此应该在森林资源调查和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之上, 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区域进行实地考察, 结合走访当地居民, 获得其分布范围、面积大小、群落组成、生长状况、景观品质等第一手资料。水环境和空气质量的优良是苔藓植物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 为了可持续利用自然界的苔藓群落, 必须在开发相应旅游线路和产品的同时, 规划设计一定数量的监测站点, 适时或定期对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进行监测, 保证环境因子被控制在苔藓植物能正常生长繁衍的范围以内。由于对苔藓植物的美学评价至今还没有建立起客观标准, 可以参照草坪和地被植物景观的评价指标。从苔藓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的三江、卧龙、都江堰等地反馈回来的信息, 可以看到目前对天然苔藓植物资源观赏价值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 不少游客对于苔藓植物的印象还普遍停留在“青苔”这一层次, 还需要有关部门通过深入详细的调查规划, 合理开发配套科考旅游产品, 积极引导当地社区参与, 提升天然苔藓植物群落的旅游吸引力, 为推动当地扶贫旅游的发展做出贡献。

苔藓植物人工栽培需要从自然界采集种质资源, 在采集的过程中也必须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避免在采集过程当中对自然生长的苔藓群落造成严重破坏。解决的技术途径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延长资源圃内植株繁殖时间, 即自然生长的苔藓尽量少采, 通过延长栽培时间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观赏等应用价值;二是利用苔藓植物个体较小的特点, 通过立体栽培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量。人工栽培产品还应遵循科学开发的流程, 避免松散经营, 以形成统一的品牌和形象。比如规模化的人工栽培必须依赖种质资源的搜集和配子体繁殖试验, 要及时将研究成果在基层推广形成实际产品并带来收益, 鼓励当地居民发展立体栽培技术, 利用人工栽培成果加工制作衍生产品, 同时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手段和工作规则, 避免过度采集以保护天然群落。在此基础上可根据不同种类的形态特征和观赏价值建立一定规模的苔藓植物园, 并争取建成西部地区第一个以科普、观赏用途为主的苔藓植物繁殖基地和苔藓植物开发研究所。在经营苔藓园的同时, 通过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开发机构的交流, 建立组织培养室等科技含量比较高的配套设施, 筛选可育性强的种类, 研究孢子繁殖的途径, 从中选出繁殖力强、观赏价值高的种类, 为进一步的规模化应用打下基础。

摘要:指出了川西地区天然林分布着大量苔藓植物, 它们拥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通过对直接利用自然界苔藓植物和建立人工苔藓植物园两个方面应用实践的探索与展望, 在生态恢复和人工栽培试验研究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通过基于苔藓植物的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来实现藓类植物规模化应用的途径。

关键词:苔藓植物,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胡人亮.苔藓植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135;

[2]周华明.四川西部高山高原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技术对策[J].四川林业科技, 1999, 20 (4) :56~61.

[3]王雪梅.论四川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川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21 (10) :41~45.

[4]彭德成, 潘肖澎, 周梅.我国旅游资源和景区研究的十个前沿问题[J].旅游学刊, 2003, 3 (6) :76~82.

[5]吴鹏程.苔藓植物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68, 179.

[6]吴玉环.苔藓植物生态功能及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J].中国沙漠, 2003, 23 (3) :215~220.

[7]徐薇.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四川农村社区的影响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01 (1) :45~50.

[8]胡宪文.森林旅游——迈向21世纪的林业支柱产业[J].江西林业科技, 1998, 2 (5) :38~41.

[9]孙俊峰, 陈其兵.苔藓植物联合乡土草种应用于植被恢复工程的初步研究[J].四川草原, 2005 (3) :16~18.

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思考 篇11

关键词 饲料资源;开发利用;非常规饲料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72

饲料资源是指一些能用作家畜饲料的资源,一般是指各种天然饲料物质,经过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一些矿物质、动植物,使其成为饲料,满足养殖的需要。我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各种动植物、矿物质丰富,如小麦、豆类、玉米等常规饲料和玉米酒精糟、苹果渣等非常规资料等都可以被开发利用,十分有利于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对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可开发利用的饲料资源

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结合当地的资源储备情况,多针对一些易开發、潜力大、数量多、需求大的资料。而玉米、苹果、葵花等是乡镇中常见的资源,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具有可行性。

1.1 玉米蛋白粉

玉米蛋白粉的原料是玉米,通过将玉米脱胚、碾碎、过滤渣滓、提取淀粉得到黄浆水,对其浓缩和干燥处理后所得的产品即为玉米蛋白粉。如果利用湿磨法加工,会形成20%~70%的粗蛋白质,其含量比玉米还高[1]。这种蛋白粉含有丰富的纤维、胡萝卜素、铁、天然黄色素及氨基酸,更易消化,相比豆粕、米粉,有更高的饲用价值。在畜禽饲料中,玉米蛋白粉的含量约为60%;在鸡饲料中,为了保证鸡的采食量,以低于5%为宜;而在猪饲料中有15%的用量,猪食用玉米蛋白粉有助于其消化,有较好的适口性。玉米蛋白粉还可以与豆粕搭配使用,达到平衡氨基酸的目的,同时肉牛和奶牛饲料中也可加入玉米蛋白粉,但添加量约在30%[2]。需要注意的是,玉米蛋白粉在使用时要检测霉菌的含量,在育肥牛羊时要注意适量,避免对动物健康造成威胁。

1.2 玉米芯

玉米芯即玉米脱粒后剩下的穗轴,占玉米质量的20%~30%。玉米芯含有较丰富的营养,包括0.5%~0.7%粗脂肪、50.0%~52.9%可溶性无氮浸出物、32.0%~36.0%纤维素、2.0%~6.0%粗蛋白、30.0%~33.1%粗纤维、3.2%~3.5%粗灰分、35.0%~40.0%粗纤维和半纤维素[3]。主要用作草食动物的饲料,而且使用方式简单,只需用粉碎机将其粉碎后用水浸泡,在混合到其他饲料当中即可。而且玉米芯饲料有非常多的益处,既能节省饲料,又能帮助家畜消化。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干喂玉米芯,以免消化不良,要按比例搭配其他饲料。玉米芯作为饲料使用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节约,将很多丢弃的玉米芯回收利用,喂养家畜,育肥效果良好。

1.3 苹果渣

苹果渣是由果核、果皮、残余果肉等果汁加工剩余的副产品组成,其本身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矿物质、可溶性糖、纤维素、维生素等。将其做成风干做成饲料后,成分更是多样,包括26.94%粗纤维、7.56%粗蛋白、50.0%~52.9%可溶性无氮浸出物、3.95%粗脂肪、2.23%粗灰分、0.09%磷和0.24%钙。同时,苹果渣饲料中含蛋氨酸、赖氨酸高出玉米1.2倍、1.7倍,含铁量高出玉米4.9倍,维生素B2的含量高出玉米3.5倍。另外,无氮浸出物中总糖的比例高于15%。

苹果渣饲料已经有了一定的开发,但由于苹果渣中水分含量达75%~80%,易腐烂、降解,既不利于存储,又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自然晾晒、人工干制、鲜渣贮存等是目前常用的保存方式,自然晾干易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人工干制则需要大量的投资,这两种方式的弊端比较明显。而鲜渣贮存安全可靠、简便易行、还可作为多汁饲料喂养家畜。将苹果渣和玉米秸秆一起存储,具有很多好处,如适口性强、廉价、营养高、味香和质软。苹果渣主要用于反刍动物的饲养中。

1.4 葵花盘

葵花盘是取出葵花籽后剩余的部分,将其用作饲料也属于废物利用。将葵花盘制成饲料后营养丰富,含有5.04%粗脂肪、6.9%粗蛋白、25.5%中性洗涤纤维、18.0%粗纤维、14.2%粗灰分、0.12%磷、45.6%无氮浸出物、1.23%钙和25.2%酸性洗涤纤维。并且,无氮浸出物和粗蛋白的含量几乎与粮食中的含量持平。此外,芳香果胶也是其中一种成分,作为多糖,制成饲料,能够提高牲畜的食欲。

葵花盘制成饲料的方式十分简单,只需撕成小块后用粉碎机将其粉碎即可成粉。这种葵花盘粉的营养价值极高,相当于大麦的70%~80%,玉米的60%~65%。即可直接喂养,又可配比其他饲料喂养。葵花盘若不制成粉,也可以青贮,或与玉米秸秆混贮,比例为1∶3。混贮的方式能够提高营养价值,有3.2%粗脂肪、49.6%无氮浸出物、7.4%粗蛋白质、10.2%粗灰分和20.2%粗纤维。

1.5 马铃薯渣

马铃薯是第四大粮食作物,其价值不言而喻。马铃薯加工过后剩余的残渣含有4.1%~4.9%粗蛋白质、8.4%粗纤维、0.14%粗脂肪,将其用作饲料,缺乏营养价值,且适口性差,虽然干渣和鲜渣都可以作为饲料使用,但品质较低,能够混合其他饲料使用是最好的。另外,也可以将马铃薯渣和秸秆一起青贮,既增加了钙、粗蛋白、磷的含量,又降低了粗脂肪、干物质、粗纤维的含量。

2 促进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首先,开发利用非常规饲料可以弥补饲料供需不足的现状,但非常规饲料中所含的营养易受原料配比的影响,不同的比例其粗蛋白、干物质、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均有所不同。因此要研究合理配方,多次试验,保证最终的配方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原料中的养分,提高消化率。其次,加工方式的不同、原料来源的不同会对饲料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设计配方前要做好营养成分的测定工作,在日粮的配置中平衡营养素的浓度。保证其营养价值能够满足畜禽的需要。再次,在饲料合成过程中需要用一些方式来提高商品的价值,如香味剂、色素、抗氧化剂的使用,及氨化、制粒、粉碎、发酵等处理。最后,为了保证饲料的安全性,要严格检测原料中的有毒物质或抗营养因子,用添加剂或通过特殊的加工处理方式来消除其毒副作用。

3 结语

养殖业的大力发展,给饲料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现有的饲料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必须要大力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玉米蛋白粉、玉米芯、苹果渣、葵花盘、马铃薯渣等都是一些常见资源,平时的利用率不高,大都当作废料处理,但将其制作成饲料营养丰富,既能缓解资源紧张问题,又能变废为宝,满足养殖业的需要。同时,还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涂远璐,孟梅娟,高立鹏,等.体外产气法评价南方农区非常规饲料资源的营养价值[J].江苏农业学报,2015(4):855-864.

[2]谷子林,陈宝江,陈赛娟,等.我国家兔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养兔,2012(11):4-7.

[3]楼立峰,范京辉,章学东,等.桑叶粉作为家禽饲料资源的研究概况[J].浙江农业科学,2013(12):1663-1666.

充分利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 篇12

一、利用绘画形式, 理解教材组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画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让学生画出“我眼中的语文书”, 可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的构成, 对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由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 (低年级语文园地) 、选读课文、生字表等几部分组成。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这几部分详细解读, 让学生明确各类内容的学习要求。

在学生熟悉教材之后, 教师要创造性地整合教材。教师可选择一个形象代替课本, 然后让这个形象的各部分体现语文教材的构成。教师可在黑板上用形象的图画演示创作, 边创作边用生动的语言讲解各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如用一棵苹果树代表“语文书”, 树干代表“精读课文”, 树枝是“略读课文”, 树叶是“生字表”, 树上的苹果表示“回顾拓展”和“口语交际·习作”, 树上的鸟巢就是“选读课文”……一本语文书被演绎成了一棵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果树, 生动地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教师的示范引领结束后, 可让学生进行创作。学生的创意独特而新颖。下面就是学生眼中的语文书:

二、利用数学算式, 全面解读教材

爱尔兰教育家叶慈曾说:“教育不只是将空桶装满, 它是将火焰点燃。”让数学走进语文课堂, 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一道加法算式:14+14+7+7+1+9+2=?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教师把1写在等式的右边。原来, 这个1就代表正要学的那册语文书。等式左边的数字分别代表了14篇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7个口语交际·习作、7个回顾·拓展、1个单元综合性学习、9篇选学课文、2个生字表。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讲解本学期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 以让学生对教材有整体的认识, 明确本学期的学习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学习编排常识, 拓宽读书范围

探索未知领域永远是学生渴求的, 教师应引领学生去发现不曾了解的事物。新书发到手后, 学生都兴奋地翻看着。除了课文, 书上还有许多学生忽略知识,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一下。比如引导学生读“教材说明”, 了解编辑的意图, 了解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比如通过看封二, 可以懂得开本、印数、定价等, 可以算出有多少学生在使用这本书, 可以算出这么多书共需要多少钱, 更可以认识到一本语文教材对提高一代人语文素养的价值和意义。孩子们体验到了发现的快乐, 有了收获后的喜悦。课后, 我布置了作文, 孩子们把自己的收获与喜悦真实地表达出来, 他们发现, 原来语文书除了课文还有这么多东西可学, 感觉收获很大。

四、抓住课题资源, 培养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写作方面, 学生常常苦于无话可说, 其实, 语文书中的课文题目就是一种很好的资源。让学生熟悉语文书的目录, 然后创造性地进行课文题目大串联, 写成一篇与众不同的小作文, 未尝不是很好的习作训练。下面是一个范例: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小学。课下, 我和《槐乡的孩子》一起观察《蜜蜂》采蜜;用鲜花摆放出别具一格的《花钟》;在《金色的草地》上放《风筝》;和《小摄影师》一起在《奇怪的大石头》旁捉迷藏, 《玩出了名堂》。体育课上, 体育老师带我们举行《爬天都峰》比赛, 第一名的奖品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语文课上, 《孔子拜师》探讨《矛和盾的集合》, 《好汉查理》解读《科里亚的木匣》藏在哪里, 《盘古开天地》一斧子劈出《陶罐和铁罐》, 同学们因为《一次成功的实验》, 获得了老师的《掌声》……一场《秋天的雨》降落在大地, 我们坐在教室里《听听, 秋天的声音》, 《望天门山》欣赏《饮湖上初晴后雨》……

每一册书, 我们都把课题拿来进行习作练习。对学生来说, 这不仅是一次写作机会, 更是有效了解和利用语文教材资源的机会。

上一篇: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下一篇:诗的鉴赏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