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草地资源

2024-07-20

天然草地资源(精选7篇)

天然草地资源 篇1

态势分析法即SWOT分析法,最早由旧金山大学Learned教授提出,对研究对象的内部优势和劣势(SW)、外部机会和威胁(OT)进行分析比较,并利用系统方法进行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决策性意义的结果[1,2]。目前SWOT分析法在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被广泛利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环境资源等研究领域也有所涉及。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天然草地面积4 191.72万hm2,占全省陆地生态系统的60.7%,可利用面积3 864.58万hm2,是青藏高原高寒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该文利用SWOT方法分析青海省天然草地资源,对青海省天然草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旨在对青海省天然草地资源进行全面把握,为其合理保护和利用提供建议。

1 青海省天然草地资源的内部优势分析

1.1 天然草地面积巨大,资源丰富

青海省天然草地面积巨大,根据青海省第二次草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青海省天然草地面积4 191.72万hm2,可分为9个草地类、93个草地型,可承载载畜量为1 282.84万羊单位,畜牧业总产值90.11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57.30%,青海省以天然草地为基础的畜牧业经济成为青海省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1.2 天然草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青海省天然草地植物属120科、659属、2 836种,其中常见植物属76科、373属、1 091种,构成了青海省高寒牧区独有的植物区系和种类,是世界上高寒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地区。有40多种植物属国家和国际品味植物,如冬虫夏草(Cordyceps straminea)、雪莲(Saussurea spp)、红景天(Rhodiola spp)等[3]。莎草科植物根系发达,形成厚的草土层,耐牧性较强,以莎草科植物为优势种的草地类型有37个,面积约2 727.24万hm2。

1.3 牧草营养价值丰富,适口性好

青海省天然草地牧草营养价值丰富,具有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的特点。根据青海省第二次草地资源调查42个天然草地牧草营养价值样本测定结果,青海省天然草地牧草粗蛋白质含量为12.93%,粗脂肪含量为3.34%,无氮浸出物含量为46.85%,粗纤维含量为21.25%,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粗纤维含量指标均优于全国天然草地牧草营养均值[4]。牧草适口性好、家畜喜食的牧草263种,在草地面积构成中占主体地位。

2 青海省天然草地资源的内部劣势分析

2.1 天然牧草植株较矮,少有割草场

虽然青海省天然草地面积巨大,但是牧草植株、产量较低,全省以植株高度约5 cm的高寒草甸为主要草地类型,除少数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赖草(Leymus secalinus)等面积分布较小的草地类型外,全省少有天然草地用于刈割打草,冬季草场很难满足放牧牲畜的营养需要,造成牲畜掉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在雪灾年份很难保障牲畜安全越冬。

2.2 天然草地退化严重,牧草产量低

由于超载过牧等,天然草地退化严重,全省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草地面积分别为1 322.14万、798.30万、1 011.02万hm2,占草地总面积74.71%。天然草地退化,不仅使单位面积天然草地产草量降低,而且使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降低,毒杂草数量增加,极大地降低天然草地的使用性能。

2.3 天然草地鼠害、虫害严重

根据青海省鼠虫害预测预报中心数据,2012年青海省高原鼠兔、高原鼢鼠、其他鼠害的危害面积分别为593.33万、226.67万、24.00万hm2;草原毛虫、草原蝗虫、其他虫害的危害面积分别为93.33万、100.00万、18.47万hm2。

3 青海省天然草地资源的外部机遇分析

3.1 国家实行天然草地生态补偿政策

以青海省第二次草地资源调查草地面积和牧草产量数据为基础,对省内畜牧业县进行天然草地合理载畜数量和超载牲畜数量进行计算,平衡单位面积天然草地载畜量,并划定禁牧草地区域,对生态环境脆弱、不宜进行放牧的天然草地实行禁牧。对草畜平衡天然草地给予草畜平衡奖励,对禁牧天然草地给予禁牧补助。2011、2012年青海省累计发放生态补偿资金约40亿元。

3.2 顺利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项目

三江源生态保护项目自2005年开始实施,项目涉及青海省16县1乡,面积约3 360万hm2。至2011年底,青海省三江源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完成退牧还草329.07万hm2、黑土滩治理9.23万hm2、鼠害防治586.43万hm2、灌溉饲草料基地建设1 666.67 hm2、建设养畜28 588户,极大地改善了区内天然草地的生态环境。

3.3 认真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

青海省以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理念组织畜牧业生产,积极借鉴“梅陇模式”、牧业生产合作社等先进畜牧业生产组织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优化畜牧业资源的配置、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生态畜牧业生产中切实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生产理念,避免草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使草地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4 青海省天然草地资源的外部威胁分析

4.1 过度开挖草地植物,导致天然草地退化

青海省天然草地处于青藏高原,分布有冬虫夏草、红景天、发菜等多种药用或食用价值较高的植物资源,由于无节制的采挖致使天然草地遭到毁灭性破坏,植被稀疏而使水土流失严重,天然草地出现大面积秃斑形成黑土滩。据估算,采挖天然草地植物在天然草地退化过程中起到31.3%的作用。

4.2 天然草地建设投入不足,退化草地面积不断增加

虽然青海省目前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退牧还草等项目,但草地建设投入的资金与当前草地生态保护建设的要求、产出和贡献还远远不相适应,天然草地退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4.71%,且退化面积不断增加,天然草地生态系统不断恶化,单位面积天然草地产草量和牧草品质也在不断降低。

4.3 天然草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牧民生活水平低

由于青海省牧区面积较大,牧民居住较为分散,且青海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没有足够的能力改善牧民的生活条件,且畜牧业生产条件也十分落后。省内缺乏畜产品深加工企业,不能满足畜产品深加工和外销的需要,畜产品因为附加值低而经济效益不高。

参考文献

[1]张平.大庆湿地资源保护的SWOT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20(5):96-100.

[2]徐长君,殷亚夫,袁改霞,等.大庆草地资源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990-21992.

[3]李旭谦,杜铁瑛,辛玉春,等.青海草地资源生态功能评述[J].青海草业,2011,20(4):23-26.

[4]尚永成,肖锋,李泉林,等.青海天然草地把基本特点分析[J].青海草业,2011,20(4):31-33.

天然草地资源 篇2

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部, 紧邻青海湖、黄河、长江源区, 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该地区也是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之一, 近几十年来, 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 生态环境逐渐退化。都兰县由于地处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腹地, 平均海拔高度在3 800 m左右, 高海拔导致低大气压、低氧分压的形成, 使得该地区空气稀薄, 氧气缺乏。试验从物质量和价值量两方面对都兰县草地植被固定CO2、释放O2功能进行了评价, 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现报道如下。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都兰县位于青海省中部、柴达木盆地东南缘, 介于东经90°29′~99°16′、北纬35°17′~37°27′之间, 东接海南州共和县、兴海县, 南濒果洛州玛多县和玉树州曲麻莱县, 西连格尔木市, 北邻大柴旦镇、德令哈市和乌兰县。东西长310 km, 南北宽180 km, 跨柴达木盆地和昆仑山山脉两大单元地貌, 总土地面积为4.52×104 km2, 约占青海省土地面积的6%。

都兰县地处高原, 深居内陆, 具显著的大陆性荒漠气候特点, 冬季漫长、干燥寒冷, 春季气温回升快, 夏季短暂温凉, 秋季气温就开始变冷。全年降水量少, 无霜期短, 日照充足, 太阳辐射强烈, 昼夜温差大, 风沙大, 植物生长期短。

都兰县气象指标统计见表1。

都兰县植被的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均十分明显, 草地类型呈环状分布, 由盆地最低处向四周高山的草地类依次为沼泽类、荒漠草原类、干荒漠类、山地荒漠类、草原化荒漠类、山地草原类 (疏林类镶嵌在其中) 、山地草甸类、灌丛草甸类、高寒沼泽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类。

2 数据来源和评价方法

2.1 数据来源

各种草地植被类型的面积、产草 (鲜草) 量数据来源于青海省第1次草地资源普查和都兰县人民政府、海西州区划大队1988年编制的《都兰县农牧业综合区划文集》。

2.2 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价方法

植被固定CO2和释放O2功能评价是根据都兰县草地资源调查资料, 计算各类植被的净初级生长量, 进而估算其固定CO2和释放O2的物质量及其价值量。

草地植被通过光合和呼吸作用与大气进行CO2和O2交换, 吸收大气中CO2并释放O2, 维持着大气中CO2和O2的动态平衡。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式, 植物每生产1.00 g植物干物质能固定1.63 g CO2、释放1.20 g O2, 以此为基础, 从净初级生长量可推算出都兰县各类植被固定CO2和释放O2的物质量。然后, 使用造林成本法估算出各类草地植被固定CO2的价值[采用中国造林成本每吨碳为260.90 元和瑞典税率每吨碳为150 美元 (以100美元换算为641 元人民币计算) ]。使用造林成本法估算出各类草地植被释放O2的价值 (采用中国造林成本每吨O2为352.93元和制氧工业成本每吨O2为400 元) [3]。

草地生态系统的年净生长量计算公式:Qn = Qf·f·S· (1+1/R) 。式中:Qn为草地的年净生长量 (干物质量, kg) , Qf为草地年产鲜草量 (kg/hm2) , f为鲜草折算为干草的系数 (0.325) , S为面积 (hm2) , R为茎根比 (0.38) [4]。

3 结果 (见表2) 与分析

都兰县天然草地植被总面积为212.65 万hm2, 主要为高寒草原、干荒漠、山地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泽, 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35.39%、16.76%、13.99%、9.68%、9.62%。都兰县草地植被年净初级生长量为364.04 万t, 生态系统固定CO2593.38万t, 释放O2 436.85 万 t。其中干荒漠、高寒草原、山地草原、沼泽和高寒草甸固定CO2的量分别为161.65, 136.22, 88.93, 58.04, 53.14 万 t, 分别占固定CO2总量的27.24%、22.96%、14.99%、9.78%、8.96%。使用造林成本法和碳税法估算出都兰地区草地植被固定CO2的价值分别为15.481 4, 57.053 7 亿元, 取两者的平均值则为36.267 6亿元。

都兰县草地植被能释放O2 436.85万t, 其中干荒漠、高寒草原、山地草原、沼泽和高寒草甸释放O2的量分别为119.0, 100.28, 65.47, 42.73, 39.12 万 t, 分别占释放O2总量的27.24%、22.96%、14.99%、9.78%、8.95%。用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估算出各类草地植被释放O2的价值分别为15.417 4, 17.474 0 亿元, 取两者的平均值则为16.445 7亿元。

从植被类型固定CO2、释放O2的价值总量来说, 荒漠草原类、山地草原类、高寒草原类、草原化荒漠类、干荒漠类、山地荒漠类、高寒草甸类、山地草甸类、沼泽类、高寒沼泽类、灌丛草甸类、疏林类分别为0.634 7, 7.900 4, 12.101 2, 2.295 2, 14.359 9, 3.694 5, 4.720 5, 0.008 9, 5.155 9, 0.215 0, 0.445 5, 1.181 4 亿元。从草地类型单位面积价值量来看, 高寒沼泽类 (仅从年净初级生长量考虑) 固定CO2、释放O2的价值最高, 为9 348 元/hm2, 其他依次为荒漠草原类>干荒漠类>疏林类>山地草甸类>灌丛草甸类>山地草原类>草原化荒漠类>山地荒漠类>沼泽类>高寒草甸类>高寒草原类, 分别为4 347, 4 029, 2 991, 2 983, 2 733, 2 656, 2 533, 2 531, 2 520, 2 293, 1 608 元/hm2。

4 小结

根据都兰县天然草地植被净初级生长量计算出其固定CO2593.38 万 t, 释放O2 436.85 万 t。根据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工业制氧法估算都兰县植被固定CO2、释放O2的价值分别为36.267 6, 16.445 7亿元。其中干荒漠类的贡献率最高, 其他依次是高寒草原类、山地草原类、沼泽类和高寒草甸类。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大气中的物质进行交换, 这对维持大气中CO2和O2的动态平衡、减少温室效应以及提供人类、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有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CO2已引起了全球的温室效应;再加上森林、草地退化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都加剧了这一现象, 并带来了一系列可预见的严重后果。在1992年, 全世界16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7年12月份, 各国又在日本京都签订了《京都议定书》, 规定了各国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2009年12月份, 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是一种发展方式的转变, 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以说哥本哈根将是个起点, 不是终点。

概括起来, 地球上主要有四大碳库, 即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圈碳库。碳元素在大气、陆地和海洋等各大碳库之间不断地循环变化。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主要由植被和土壤2个分碳库组成, 内部组成和各种反馈机制最为复杂, 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过程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 将碳储存在植物体内, 固定为有机化合物;其中一部分有机物通过植物自身的呼吸作用 (自养呼吸) 和土壤及枯枝落叶层中有机质的腐烂 (异养呼吸) 返回大气。这样就形成了大气—陆地植被—土壤—大气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在评估植被固定CO2、释放O2的作用时, 常以陆地生态系统每年的有机物质净初级生产量为基础, 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方程式推算CO2固定量和O2释放量。研究只探讨了都兰县草地植被固定CO2、释放O2的功能和价值, 其土壤和凋落物层的呼吸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自然环境中, 大气压或氧分压受到各种因素 (如温度、湿度、风速和海拔等) 的影响, 其中以海拔的影响最为显著, 海拔升高大气压就下降, 氧分压亦随之下降。都兰县的高海拔导致低大气压、低氧分压的形成, 使得该地区空气稀薄, 氧气缺乏。都兰县草地植被的释氧功能对维持该区大气中氧的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 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 特别是由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过分依赖畜牧业和采矿业等资源开发性产业以及资源管理监督不力造成乱采滥挖等, 都兰县生态环境遭到较严重破坏,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刻不容缓。在世纪之交, 国家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都兰县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 (还草) 、海西州牧区防灾基础设施建设、青海省畜用暖棚建设、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综合治理、无鼠害示范区、游牧民定居工程、青海省生态畜牧业等建设项目, 以及今年开始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保护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欧阳志云, 王效科, 苗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 1999, 19 (5) :607-613.

[2]谢高地, 张钇锂, 鲁春霞, 等.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J].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 (1) :47-53.

[3]欧阳志云, 赵同谦, 赵景柱, 等.海南岛生态系统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 (8) :1395-1402.

玉龙县天然草地保护与利用之探讨 篇3

1 全县基本情况

1.1 自然概况

玉龙县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接合地, 北纬26°34′~27°46′, 东经99°23′~100°32′。属高原低纬山地气候, 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貌类型多样, 有高原平坝、河谷梯地、高寒山地, 海拔最高5 596 m、最低1 219 m, 相对高低差较大, 因而形成典型的立体气候, 可谓“一山分四季、隔离不同天”。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天干旱、夏秋多雨、干湿季节分明、年温差较大, 年均气温12°6℃。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530 h, 年平均降雨950 mm。水系以金沙江水系为主要, 金沙江流经近400 km。

1.2 社会经济情况

玉龙县是丽江撤地设市后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延续, 全县幅员面积6 392.6 km2, 下辖16个乡 (镇) , 100个村民委员会, 913个村民小组, 49 097个农户、总人口207 962人, 其中农业人口197 479人, 有纳西、白、傈僳、等十二个少数民族, 其中纳西族占有56%, 是我国唯一的一个纳西族自治县, 同时也是云南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有耕地面积36万亩、林地669万亩、草地195万亩, 农作物以玉米、小麦、豆类、稻谷、马铃薯为主, 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 758元, 粮食总主量9.7万t,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91.2 kg。

1.3 畜牧业生产和天然草地保护利用状况

1.3.1 畜牧业生产情况:玉龙县属半牧县, 2009年畜牧业总产值2.3755亿元, 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8%, 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764元.年内出栏大牲畜22 825头匹、猪213 731头、羊65 065只。年未存栏:大牲畜87 507头头匹、其中牛73 094头、马9 081匹、骡3 426匹、驴1 906匹;生猪193 847头、山绵羊131 707只。肉类总产量21 579t、其中猪肉16 004 t、牛肉3 040 t、羊肉1 090 t、奶类产量1 852 t。

1.3.2 天然草地保护利用现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 原丽江县就该县草山草坡进行了全面普查, 查清了全县各类草场、农田、森林等用地面积及草坡资源的分布情况。20世纪90年代初, 丽江县参与了云南省“八五”攻关课题《云南省不同生态环境、优良牧草品种筛选栽培技术研究》温带试验研究, 完成牧草品种筛选, 混播组合、建植示范草场等试验研究, 并进行了全县牧草有害生物的调查。新世纪开始原丽江县作为省级退耕还草试点县, 2000—2002年共退耕还草1.2万亩。2003年开始玉龙县列入了省级农田种草项目试点县, 本年度种草试验1 000多亩,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2009年累计推广农田种草3.5万亩。

2 天然草场保护存在问题

玉龙县草地保护和利用虽说做出了一些成效, 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现今195万亩天然草地中, 按一般退化草场可食牧草产量在150~250 kg/亩, 牧草覆盖度60%~45%;严重退化草场可食牧草产量在150 kg/亩, 牧草覆盖度45%以下这个标准划分, 玉龙县现有146万亩属于退化草场, 其中一般退化98万亩, 严重退化的有48万亩, 就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长期以来由于采用传统落后的自由放牧靠天养畜方式, 对离村社近或饮水方便的草场多次轮回放牧, 对高远草场利用不足, 甚至不利用。加之在牧草生长丰盛的夏秋夏节, 群众没有储备饲草的习惯, 致使部分草场资源和大量牧草浪费, 造成冬春草料不足。

2.2由于牲畜喜欢采食适口性好, 质地较软的优良牧草, 对适口性差, 质地较硬原牧草几乎不吃或者少吃, 加之长期过度放牧, 牲畜的反复践踏, 使草场上的优质牧草无法大量繁殖, 生长稀疏, 所占面积越来越少, 覆盖率下降。而杂劣草和毒草大量狂长, 面积逐年扩大, 使草场质量下降。

2.3 人们在草场开荒种地, 采挖药才, 野生动物在草场上挖洞、啃食牧草的根茎等, 破坏了草场上原生植被, 造成水土流失加重, 使自然退化加剧, 进一步危害了草场的生态环境。

2.4 农民群众受教育水平低, 科技知识不足, 商品生产观念淡薄, 加之业务部门对草食家畜品种改良覆盖面低, 造成牲畜饲养周期长, 出栏数少、存栏数多, 草地的长期超载。

2.5 各级领导班干部和群众对天然草地资源认识不足, 轻草溅草的思想较深, 人们重利用、轻管理、更轻建设。不重视对草地资源的保护, 对草场的投入严重不足, 这与草地经营管理制度上长期吃“大锅饭”造成责任和权利不明确有直接的因素。

综上所述, 针对玉龙县天然草场生产利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有必要对天然草场的利用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 研究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3 对策措施

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首先要提高、转变领导班干部观念, 特别是县、乡领导干部。认真组织学习《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改变传统的轻草重粮的思想, 提高县、乡干部对草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思想认识,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本地方和区域的各项工作;其次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 广泛向农民群众宣传《草原法》、《环境保护法》, 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的科技知识;第三, 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和业务技术水平的指导畜生产的能力。只有领导、技术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提高了, 观念才能力改变。

3.2 加强领导、完善机构

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 国家出台了许多保护草地资源的政策和措施。“十五”期间, 玉龙县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 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 从相关单位抽调了工作人员, 做了大量的工作, 退耕还林还草取得了实效。“十一五”期间, 玉龙县将实施退牧还草项目, 当前玉龙县退牧还草规划已经完成。

3.3 首先试点, 逐步推广, 明确草地使用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玉龙县农村实行了土地承抱到户政策, 森林明确了林地的使用权, 但是草地的使用权问题还没有解决。结合目前玉龙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退牧还草项目的实施, 建议政府在玉龙县草地面积较多的鲁甸乡、黎明乡在草资源国有的基础上按照《草原法》有关规定, 开展草地使用权承包到户的试点工作, 颁发了承抱使用权证。这个工作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各部门相互配合, 逐步摸索, 总结经验, 全县推广。

3.4 依靠技术、增加投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和调动科技术人员和积极性, 用现代科技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进行草地资源的检测管理, 并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草地建设。具体措施:

(1) 建立草场管理制度:做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 提高草场利用率和产草量, 对现有草场, 根据草场生产能力和面积, 核定载畜量, 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配置, 做到草畜配套, 形成草畜比例协调的动态平衡良性物质循环的生态系统。

(2) 推广人工种草, 改良天然草场。经过多年, 我局已试验出了几个比较适宜玉龙县的优良草种, 如多年生的黑麦草、红三叶、白三叶、羊茅草、鸭子、一年生特高多花黑麦草、欧洲菊苣特等, 玉龙县推广农田种植一年生特高多花黑麦草亩产达到8, 000~12, 000kg鲜草, 其经济效益比种植粮食还高。其上述优良牧草种, 可因地制宜地在玉龙县各乡镇推广种植。

(3) 加强放牧管理:根据牧草生产的规律, 采取舍饲和放牧相结合的方法, 改变传统的靠天养畜的生产方式。在冬春季牧草萌芽恢复生长期, 要减少放牧次数和减轻放牧强度, 采取舍饲圈养, 补料。在牧草丰盛的夏秋季节, 则可放牧利用。对严重退化的草场, 修建围栏, 实行禁牧;对一般退化的草场, 修建围栏, 采取休牧, 轮牧制度。

(4) 晒制、贮备青干草和表贮、氨化饲料:夏秋牧草丰盛, 将尽可能地收割田边地角、刈割草地、庄稼地里的杂草、以及放牧利用困难的草场上的牧草, 晒制成青干草贮备。对农作物秸干进行贮藏氨化贮存, 以解决牲畜全年均衡需要和饲草饲料生产的季节性矛盾, 做好冬春饲料贮备。

(5) 进行畜种改良, 加强饲养管理:引进新品种, 进行杂交改良, 合理配置畜群结构及规模, 适时淘汰老、弱、病、残的牲畜, 推广短期育肥、异地育肥技术, 做到适时出栏。加强疫病防治, 做好牲畜的防疫和驱虫工作, 通过采取综合措施, 提高畜产品质量, 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

天然草地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 篇4

1 天然草地群落多样性研究的目的

目前,作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群落多样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等指标是反映物种多样性的定量数值,体现了群落的结构类型、组织水平、发展程度和生境差异,有着极为重要的生态意义[1]。

1.1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王文颖[2]、李秋年[3]、赵忠[4]等人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特征及变化规律的研究,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保护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由于江河源区的植被保护不仅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且还具有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尚占环[5]等人对宁夏香山荒漠草原区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为宁夏中部干旱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并对中卫山羊这一重要种质资源的保育提供科学指导。

1.2 草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

孙海群[6]等在青藏高原对小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的研究中中,揭揭示示了了群群落落特特征征与与生生态态因因子子之之间间的的密密切切关关系系,为为该该类类型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杨力军[7]等对达日建设乡高海拔地区高寒草甸进行多样性研究,旨在为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青南高原作为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是青海省重要的天然放牧地,它的稳定发展和维持一定的多样性对控制高原水土流失,保持长江、黄河源头及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1.3 指导人类活动

王树茂[8]就不同生产活动对草地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如何采取合理的管理利用措施,在充分利用草地资源的同时,保护其多样性和稳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赵哈林[9]等对在沙质草地上放牧强度对草地群落多样性、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和初级生产力影响的综合研究,得出当地适宜的牧草的利用率和草地载畜量,为当地的放牧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天然草地群落多样性研究的方法

草地群落多样性研究一般分为样地调查(取样)和数据分析两步。目前,由于人们研究群落多样性的目的、内容等方面不同,因此在取样和数据分析上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存在差异。草地群落多样性研究的取样方法主要有以下5种。

2.1 样方法

样方法就是面积为正方形或长宽比小于4∶1的矩形取样单位。使用样方作为取样单位就是样方法,它是面积取样中最常用的方法。采用样方法首先要确定样方的大小,既要保证体现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又要把取样的人力和时间减到最小,可以通过巢式样方绘制种—面积曲线,以获得样方最小面积。

2.2 样圆法

样圆法就是使用圆形取样面积进行植被分析的方法。由于在测定重量时该方法的边界不易严格遵循,而样方法却方便得多,因此除了测定频度外,一般不使用样圆法。测定草本植物频度的样圆面积规定为0.1 m2(直径36.5 cm),重复50次。

2.3 样线法

样线法是以长度代替面积的取样方法,在株丛高大且不隐蔽的草地上用以测定盖度和频度较样方法更为方便、准确。

2.4 样点法

样点法也叫电测法,是草地植被定量分析的传统技术之一。样点法是将细而长的针垂直或成一角度穿过草层,针所接触的植物体部分称为样点样本。测定次数视草地状况和精度要求测300~1 000个点。测完后统计针刺总次数,每种植物与针接触的总次数、全部种与针接触的总次数等数据,通过公式能计算出植被盖度和频度。

2.5 距离法

距离法是在样地内随机取定一些样点或样株,然后测量每个随机样点或随机样株与其最近的同种个体距离,以计算密度、盖度和频度等的取样方法。距离法主要适用于不便使用样方法和样点法取样的灌丛,同时对草本群落也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3 天然草地群落多样性的研究动态

由于环境质量的好坏、群落的使用价值、群落演替的进展性与稳定性大体上与群落的多样性呈正相关,因此在实践中可用它作为评价环境质量和比较资源丰富的指标,也可用作测定群落演替阶段中演替方式、速度和稳定程度的指标[10]。利用群落多样性研究草地的内容十分丰富。

3.1 退化演替与群落多样性

王文颖[2]等研究了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生态系统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分析了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关系。结果显示原生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不同退化程度的群落类型。这与赵忠[4]等人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研究结果相似,虽然草群盖度大、物种丰富,但大多数草地多样性随退化程度的加重而降低。

3.2 空间特征与群落多样性

孙海群[6]等对青藏高原小嵩草草甸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海拔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呈近似“钟形”的变化趋势。建群种小嵩草的相对多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生态优势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则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尚占环[11]等对干旱地区山地荒漠草原阴坡植物群落空间异质性的研究中发现: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在几个尺度范围内变异呈周期性波动,变化尺度为6~7 m,与牧道密度变化规律较相似,说明了牧道分布从山脚至半山腰密度逐渐增大,导致了群落结构多样性随之变化的周期性特征。尚占环等还对不同山坡、坡向及坡位的群落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质山坡的群落多样性大于石质山坡;阳坡物种较少,群落多样性也很低,植被覆盖度低,水土保持能力极低,不利于植物繁育,仅在坡上零星散生一些物种;在同一山坡上的不同位置,在生长季节由于家畜对灌木采食较少,对草本植物采食较多,土质山坡上部群落中灌木优势度较高,导致了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下降;石质山坡由于生境碎化严重,山坡中下部由于长期放牧造成牧道密度较大;山坡中部处于灌丛和草本群落的交错地带,边缘效应导致山腰群落多样性比山脚高;石质山坡山顶区域物种稀少,多样性很低。

3.3 人类活动与群落多样性

董全民等[12]在2年中研究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放牧率的提高,优良牧草的盖度和比例降低,杂草的盖度和比例增加;多样性指数在中度放牧时最大,对照最小,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处于二者之间;均匀度指数在轻度放牧时最大,重度放牧时最小。王仁忠[13]通过分析放牧、火烧、刈割、采药、水淹等干扰因子及不同干扰频率对草地生态系统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阐明各干扰因子及不同干扰频率的不同作用;王树茂[8]也对采伐、开垦、放牧、刈割、施肥对群落多样性影响做了相关研究。这些都为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及制定合理的草地利用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4 群落多样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Wittaker将群落多样性共分为3类,即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γ-多样性指数。在研究同一地点或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应用的是α-多样性指数,其主要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相对多度分布模型、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态组织水平独特的可测定的特征之一,可作为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14]。物种多样性指数是把丰富度与均匀度结合起来的一个统计量。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的不同结合方法或同一结合方式给予的权重不同都可以形成大量的多样性指数。如辛普森指数、香农-威纳指数、Gini指数、Brillouin指数、Mac Arthur指数等。对多样性指数的使用虽然频繁,但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天然草地资源 篇5

1 乌兰县概况

乌兰县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 境内地貌以祁连山山地和柴达木盆地的次级盆地为主, 地势南低北高;冬季漫长、寒冷, 夏季短暂、温凉, 具明显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年均降雨量176 mm, 降雨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年蒸发量2 000~3 000 mm;年均气温3.79 ℃;年日照时数3 182 h[1,2]。

2 乌兰县天然草地分类及植物组成

据青海省第二次草地调查, 乌兰县分布有高寒草原类、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类、高寒草甸类、山地草甸类和低地草甸类6个草地类 (22个草地型) 的天然草地。其中, 高寒草原类包含紫花针茅型和紫花针茅、杂类草型2个草地型;温性草原类包含芨芨草型、米蒿型和芨芨草、针茅型3个草地型;温性荒漠类包含沙蒿型、盐爪爪型、红砂型、猪毛菜型、驼绒藜型、金露梅型、白刺型和梭梭型8个草地型;高寒草甸类包含矮生嵩草型、线叶嵩草型以及具高山柳的苔草、嵩草型3个草地型;山地草甸类包含垂穗披碱草型、具圆柏的针茅型及具云杉的杂类草型3个草地型;低地草甸类包含芦苇型、赖草型及马蔺型3个草地型。

根据调查, 乌兰县天然草地植物属43科、110属、197种, 其中禾本科18属、36种, 莎草科4属、14种, 豆科5属、13种, 菊科12属、20种, 藜科7属、15种。

3 乌兰县天然草地植被特征

由于乌兰县地势南低北高, 且降雨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减少, 使得乌兰县天然草地植被的植物种类、植被覆盖度及植株高度从东到西逐渐减少或降低, 植被分布表现出东部茶卡地区、中部德令哈盆地和西部怀头他拉地区3个典型的植被层次。由于气温、水分、土壤、盐分等环境条件所限, 乌兰县天然草地植被植物生活型属旱生或趋于旱生, 大多植株矮小且多呈丛状, 株高10~150 cm, 植物多属深根系且根系发达, 对其适应寒冷、干旱及盐分大的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另外, 乌兰县天然草地群落结构简单, 植被覆盖度较低。

4 乌兰县天然草地资源的利用

在利用乌兰县天然草地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对其进行准确定位, 即乌兰县天然草地不仅是当地草地畜牧业的生产资料, 而且是维护柴达木盆地脆弱生态系统平衡的屏障。作为生产资料, 应该进行适宜载畜量计算, 严格控制放牧强度, 防止因超载过牧造成天然草地退化, 实现天然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屏障, 应该综合考虑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避免盲目重视经济效益而舍弃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唐兴起.乌兰县草地资源及生产力分析[J].青海草业, 2008, 17 (3) :18-23.

天然草地资源 篇6

1 肃南县草地退化现状

1.1 草地退化的概念

草地退化是人为和自然因素引起植被和土壤质地变差, 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失调、生产能力下降、生态功能衰退[13,14]。草原退化首先表现为植被异质化, 植被的异质化导致土壤的异质化[15,16,17]。在干扰下, 植物群落的退化、沙化演替进程较快, 而土壤质地、养分和有机质变化明显滞后[18,19]。草原退化导致土壤贫瘠, 持水保水能力下降, 影响草原生态环境。草原荒漠化、沙尘暴的发生都与此有很大关系[20]。

1.2 草地面积减少, 草群结构变劣并逆向演替, 虫鼠害和毒杂草化严重

1983年肃南县严重退化, 草地面积占总草地面积的16%, 到2002年“三化”草地面积占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4%, 其中退化草地面积占总草地面积的31%[21]。毒草化是继荒漠化后第二大严重危害草原的因素。毒害草会降低草地的生产能力和牧草品质, 直接影响草地质量和载畜量。2002年山地草原和山地草甸草原上生长的毒害草分布面积占草地的41%。在撂荒地、过度放牧、严重退化地段, 狼毒、醉马草、臭草等有毒有害杂草盖度达95%, 植被组成变劣, 产草量显著下降[9]。草地虫鼠害也是危害草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目前调查, 在全县45万hm2的退化草地面积中, 鼠害危害面积达20万hm2, 占退化草地面积的45%, 全县草地退化严重, 动物饲养量大幅度减少[22]。

1.3 土壤退化, 草地土壤肥力下降

植被与土壤是陆地景观中最为突出的2个组成部分, 二者的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9,23]。草地的退化包括草的退化和地的退化, 两者相互反馈、相互影响[18,24,25]。在草地的退化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和腐殖质特征的变化[26]。土壤物理退化多表现为风蚀沙化, 化学退化一般为土壤元素失衡等, 生物退化表现为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减少,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Na、Fe、Mn、Zn和Cu等含量降低, 生物量及生物活动作用减弱, 草地土壤肥力显著下降[27]。

2 草地退化原因分析

2.1 自然原因

2.1.1 气候因素。

气候变暖是影响草地植被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自1970年以来, 肃南县年平均气温持续上升, 1990年以来上升为4.3℃, 与1970年相比升高了0.7℃, 上升幅度为19.7%。截至2003年, 干旱草原面积占全县可利用面积的42%。干旱、暖化的气候不利于牧草生长发育, 产草量低, 加速了草地退化[21]。自然灾害频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 加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干早、洪水、冰雹、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也是造成肃南县天然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21]。2.1.2虫鼠害严重。虫鼠活动频繁, 并与牲畜抢食牧草, 破坏植被, 影响牧草生长发育[28]。肃南县蝗虫和鼠兔为害较为严重, 全县虫鼠危害面积占草地可利用面积的26%, 平均虫口密度80头/m2以上, 蝗灾发生严重地段甚至出现牲畜缺草死亡现象。肃南县鼠害以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最为严重。在鼠兔危害区, 牧草损失比较严重, 出现草荒, 严重危害区甚至成为次生裸地, 土壤有机质、养分及含水量显著降低, 土壤肥力下降, 牧草产量大幅度减产, 草地退化严重[29]。

2.2 社会原因

2.2.1 对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草原超载严重。

肃南草原自承包到户和牲畜作价归户后, 农牧民人为加大草地利用的强度, 超载过牧破坏了草地的生态平衡, 使天然草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29]。据肃南县2002年资料统计, 草场理论载畜量从冬春到夏秋由72万个羊单位增加到104万个羊单位, 而2003年草场在冬春和夏秋实际载畜量分别超载36%和38%。不仅如此, 那些优良的牧草, 即牲畜喜欢采食的牧草受害最重, 这就为毒杂草的快速蔓延提供了生长所需的营养和空间。此外, 长期过度性的牲畜践踏会使土壤透气透水能力降低, 土壤性状恶化[30]。

2.2.2 草原建设与保护投入不足, 管理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往往非常重视对草地的科学化管理, 多措并举提高草场生产能力, 而我国在草场管理技术和资金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由于草场基础管理不足, 畜牧业发展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加上牧区地形、水位、气候等自然条件恶劣, 管理工作困难重重。近些年来, 尽管政府加大了草原建设和保护投资力度, 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重畜轻草、重使用轻管理的情况, 草畜动态平衡的核查机制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2.3 滥垦、滥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

滥垦、滥挖、滥采对于草原生态影响严重, 由于肃南县珍贵药用植物资源丰富, 每年都有大批乱挖滥采药用植物的人员以此为生, 对草地的破坏非常严重, 大面积挖掘的草地甚至出现退化现象。与此同时, 近年来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力度也越来越大, 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 而忽略了对草地的生态保护, 无序开采、乱砍乱伐, 草地被认为破坏, 草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3 肃南县退化草地的恢复及防治对策

3.1 落实草原保护制度, 加强对草原的保护

把特殊生态作用的草地划定为基本草地, 加大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力度。通过多重措施, 促进可食牧草生长, 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逐渐恢复草原生态。以草地承载力为标准, 按照草原类型、产草量和放牧规律, 严格有效地控制载畜量, 达到草畜平衡[31,32,33]。充分利用肃南县丰富的水资源, 种植优质牧草提高草场的畜牧承载能力。并可实行季节性休牧, 以保护牧草正常生长和繁殖[34]。

3.2 加大植被保护力度, 扩大人工草地面积, 遏制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封育禁牧是退化草地恢复最经济的技术方法[35]。通过围栏禁牧使草地得到合理的休养, 增加植被覆盖面积, 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实行退牧还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加大人工草地面积, 使草畜关系趋于平衡。结合现有的耕地和产业结构调整机会, 不断扩大优质牧草的种植, 建立人工草地也是草地工作的重点, 要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加大草地保护与建设的步伐,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草地生态环境。

3.3 采取有效措施,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加强草地保护与建设, 提高全民保护草地、建设草地的意识, 促进草地生态良性循环。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草原生产能力, 逐步改变完全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建设高产人工草地, 不断改良草原和牲畜品种, 提高草原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兴办工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 提高城镇化水平, 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为减少养畜、减轻草原压力打下基础, 为实现草原轮牧、休牧、禁牧开辟新的途径, 拉动当地草地生态环境的快速发展。

3.4 创新草业发展制度, 采用先进的草地修复技术

天然草地资源 篇7

1 研究内容

对绿壳蛋鸡在果园人工草地放养啄食优质牧草、虫子作为补充, 然后投喂自配饲料, 与天然林地上放养, 投喂自配饲料2种不同方式的饲养效果观察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

2 试验区概况

试验点分别在福泉市双谷村养殖户和龙里县元宝村养殖户。其中:福泉市双谷村为林 (果) 下散养绿壳蛋鸡示范基地, 有梨园近0.2万hm2, 养鸡专业户285户, 饲养绿壳蛋鸡10万羽。龙里县元宝村有桃园近66.67 hm2, 养鸡专业户35户, 饲养绿壳蛋鸡2万羽。2个试验区远离工业区1 km以上, 坡度平缓, 水、电、路三通。

3 试验方法与措施

3.1 试验材料及来源

参试绿壳蛋鸡为贵州大学选育的长顺绿壳蛋鸡和江西东乡绿壳蛋鸡。

3.2 试验安排

选用165日龄的长顺绿壳蛋鸡和东乡绿壳蛋鸡, 分别设2个试验组在果园人工草地上放养和2个试验组在天然林地上放养, 每组110羽, 共计440羽。试验时间:2012年5月初开始, 试验期为350天 (1个产蛋周期) 。

3.3 鸡舍

维修好的砖房和新建简易砖房, 鸡舍干燥、通风、防鼠。

3.4 饲料

选用产蛋鸡专用浓缩饲料, 比例为浓缩饲料30%、玉米65%、麦麸5%。

3.5

试验前在果园下建植人工草地。草种组合为白三叶 (30%) +紫花苜蓿 (30%) +多年生黑麦草 (20%) +鸭茅20%, 其中紫花苜蓿和白三叶播前经过根瘤菌接种, 并施复合底肥50 kg/667 m2, 经测定鲜草产量在4 300~5 000 kg/667 m2。天然林地选择未经放牧的林地, 草地植被由狗尾草+早熟禾+飞蓬草组成, 经测定鲜草产量在2 500~3 000 kg/667 m2。

3.6

在果园人工草地放养的试验1组每667 m2投放试验鸡不高于80羽, 在天然林地放养的试验2组每667 m2投放试验鸡不高于50羽。

3.7 定时补料

整个试验阶段为产蛋期, 根据每组试验鸡的产蛋阶段投放相应数量的饲料, 分别为早、晚2次投料;其它时间在草地上、林地里轮牧自由采食。同时对每组的产蛋量进行称重, 作好投料、采食、生长情况及疾病的观察、记录。

4 结果与分析

4.1 放养采食情况

试验1组在果园人工草地上放牧, 采食优质幼嫩牧草、成熟果子、虫子、牧草籽实作为补充饲料, 鸡群较集中, 有利于防疫、治疗和鸡蛋的收集, 管理方便。试验2组在天然林地上放牧, 采食低矮幼嫩杂草、树叶、虫子作为补充饲料, 鸡群比较分散, 部分鸡飞到树上栖息过夜, 不利于分区轮牧和鸡蛋收集, 管理不方便。

4.2 放养轮牧情况

果园人工草地上牧草留茬不低于2 cm, 保障充分采食, 确保草地80%的植被覆盖度, 从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保证牧草再生恢复的水、肥条件, 避免由于过牧造成的草地退化。试验结果:在果园人工草地上放养每667 m2草地鸡载畜量为40~60羽, 轮牧周期为10~15天。在天然林地上放养每667 m2草地鸡载畜量为25~30羽, 轮牧周期为7~10天。

4.3

放养时间为全天候, 在中午气温高或雨天, 试验鸡多在林下或灌丛里、高丛草间和临时遮阴栅下栖息。

4.4 产蛋期试验结果

试验1组成活率为96.8%, 料蛋比4.7∶1, 平均每只鸡可获利润101元。试验2组成活率为94.5%, 料蛋比5.4∶1, 平均每只鸡可获利润85元, 见表1、表2。

5 效益分析与讨论

5.1 试验结果表明, 在果园人工草地上放养的绿壳蛋鸡成活率高, 野外采食量多, 可降低精料25%~30%, 鸡群较集中, 有利于防疫、治疗、饲养观察和鸡蛋的收集, 管理方便, 每667 m2可放养绿壳蛋鸡40~60羽, 经效益分析测算每只鸡可获利润101元。

5.2 在天然林地上放养的绿壳蛋鸡, 野外采食量不多, 降低精料10%~15%, 鸡群比较分散, 不利于管理, 每667 m2可放养绿壳蛋鸡25~30羽, 经效益分析测算每只鸡获利润85元。

上一篇:毛衫设计下一篇:电工实习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