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草地

2024-10-06

天然草地(通用7篇)

天然草地 篇1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中比较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植被—土壤—气候相互作用的复杂大系统, 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大气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 其中植被在固定CO2与释放O2和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陆地表层植被是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反馈和调节系统, 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 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生态服务, 体现出生态服务价值。国内的研究者常采用价值评估方法对草地等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估算研究[2]。

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部, 紧邻青海湖、黄河、长江源区, 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该地区也是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之一, 近几十年来, 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 生态环境逐渐退化。都兰县由于地处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腹地, 平均海拔高度在3 800 m左右, 高海拔导致低大气压、低氧分压的形成, 使得该地区空气稀薄, 氧气缺乏。试验从物质量和价值量两方面对都兰县草地植被固定CO2、释放O2功能进行了评价, 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现报道如下。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都兰县位于青海省中部、柴达木盆地东南缘, 介于东经90°29′~99°16′、北纬35°17′~37°27′之间, 东接海南州共和县、兴海县, 南濒果洛州玛多县和玉树州曲麻莱县, 西连格尔木市, 北邻大柴旦镇、德令哈市和乌兰县。东西长310 km, 南北宽180 km, 跨柴达木盆地和昆仑山山脉两大单元地貌, 总土地面积为4.52×104 km2, 约占青海省土地面积的6%。

都兰县地处高原, 深居内陆, 具显著的大陆性荒漠气候特点, 冬季漫长、干燥寒冷, 春季气温回升快, 夏季短暂温凉, 秋季气温就开始变冷。全年降水量少, 无霜期短, 日照充足, 太阳辐射强烈, 昼夜温差大, 风沙大, 植物生长期短。

都兰县气象指标统计见表1。

都兰县植被的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均十分明显, 草地类型呈环状分布, 由盆地最低处向四周高山的草地类依次为沼泽类、荒漠草原类、干荒漠类、山地荒漠类、草原化荒漠类、山地草原类 (疏林类镶嵌在其中) 、山地草甸类、灌丛草甸类、高寒沼泽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类。

2 数据来源和评价方法

2.1 数据来源

各种草地植被类型的面积、产草 (鲜草) 量数据来源于青海省第1次草地资源普查和都兰县人民政府、海西州区划大队1988年编制的《都兰县农牧业综合区划文集》。

2.2 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价方法

植被固定CO2和释放O2功能评价是根据都兰县草地资源调查资料, 计算各类植被的净初级生长量, 进而估算其固定CO2和释放O2的物质量及其价值量。

草地植被通过光合和呼吸作用与大气进行CO2和O2交换, 吸收大气中CO2并释放O2, 维持着大气中CO2和O2的动态平衡。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式, 植物每生产1.00 g植物干物质能固定1.63 g CO2、释放1.20 g O2, 以此为基础, 从净初级生长量可推算出都兰县各类植被固定CO2和释放O2的物质量。然后, 使用造林成本法估算出各类草地植被固定CO2的价值[采用中国造林成本每吨碳为260.90 元和瑞典税率每吨碳为150 美元 (以100美元换算为641 元人民币计算) ]。使用造林成本法估算出各类草地植被释放O2的价值 (采用中国造林成本每吨O2为352.93元和制氧工业成本每吨O2为400 元) [3]。

草地生态系统的年净生长量计算公式:Qn = Qf·f·S· (1+1/R) 。式中:Qn为草地的年净生长量 (干物质量, kg) , Qf为草地年产鲜草量 (kg/hm2) , f为鲜草折算为干草的系数 (0.325) , S为面积 (hm2) , R为茎根比 (0.38) [4]。

3 结果 (见表2) 与分析

都兰县天然草地植被总面积为212.65 万hm2, 主要为高寒草原、干荒漠、山地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泽, 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35.39%、16.76%、13.99%、9.68%、9.62%。都兰县草地植被年净初级生长量为364.04 万t, 生态系统固定CO2593.38万t, 释放O2 436.85 万 t。其中干荒漠、高寒草原、山地草原、沼泽和高寒草甸固定CO2的量分别为161.65, 136.22, 88.93, 58.04, 53.14 万 t, 分别占固定CO2总量的27.24%、22.96%、14.99%、9.78%、8.96%。使用造林成本法和碳税法估算出都兰地区草地植被固定CO2的价值分别为15.481 4, 57.053 7 亿元, 取两者的平均值则为36.267 6亿元。

都兰县草地植被能释放O2 436.85万t, 其中干荒漠、高寒草原、山地草原、沼泽和高寒草甸释放O2的量分别为119.0, 100.28, 65.47, 42.73, 39.12 万 t, 分别占释放O2总量的27.24%、22.96%、14.99%、9.78%、8.95%。用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估算出各类草地植被释放O2的价值分别为15.417 4, 17.474 0 亿元, 取两者的平均值则为16.445 7亿元。

从植被类型固定CO2、释放O2的价值总量来说, 荒漠草原类、山地草原类、高寒草原类、草原化荒漠类、干荒漠类、山地荒漠类、高寒草甸类、山地草甸类、沼泽类、高寒沼泽类、灌丛草甸类、疏林类分别为0.634 7, 7.900 4, 12.101 2, 2.295 2, 14.359 9, 3.694 5, 4.720 5, 0.008 9, 5.155 9, 0.215 0, 0.445 5, 1.181 4 亿元。从草地类型单位面积价值量来看, 高寒沼泽类 (仅从年净初级生长量考虑) 固定CO2、释放O2的价值最高, 为9 348 元/hm2, 其他依次为荒漠草原类>干荒漠类>疏林类>山地草甸类>灌丛草甸类>山地草原类>草原化荒漠类>山地荒漠类>沼泽类>高寒草甸类>高寒草原类, 分别为4 347, 4 029, 2 991, 2 983, 2 733, 2 656, 2 533, 2 531, 2 520, 2 293, 1 608 元/hm2。

4 小结

根据都兰县天然草地植被净初级生长量计算出其固定CO2593.38 万 t, 释放O2 436.85 万 t。根据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工业制氧法估算都兰县植被固定CO2、释放O2的价值分别为36.267 6, 16.445 7亿元。其中干荒漠类的贡献率最高, 其他依次是高寒草原类、山地草原类、沼泽类和高寒草甸类。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大气中的物质进行交换, 这对维持大气中CO2和O2的动态平衡、减少温室效应以及提供人类、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有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CO2已引起了全球的温室效应;再加上森林、草地退化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都加剧了这一现象, 并带来了一系列可预见的严重后果。在1992年, 全世界16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7年12月份, 各国又在日本京都签订了《京都议定书》, 规定了各国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2009年12月份, 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是一种发展方式的转变, 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以说哥本哈根将是个起点, 不是终点。

概括起来, 地球上主要有四大碳库, 即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圈碳库。碳元素在大气、陆地和海洋等各大碳库之间不断地循环变化。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主要由植被和土壤2个分碳库组成, 内部组成和各种反馈机制最为复杂, 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过程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 将碳储存在植物体内, 固定为有机化合物;其中一部分有机物通过植物自身的呼吸作用 (自养呼吸) 和土壤及枯枝落叶层中有机质的腐烂 (异养呼吸) 返回大气。这样就形成了大气—陆地植被—土壤—大气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在评估植被固定CO2、释放O2的作用时, 常以陆地生态系统每年的有机物质净初级生产量为基础, 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方程式推算CO2固定量和O2释放量。研究只探讨了都兰县草地植被固定CO2、释放O2的功能和价值, 其土壤和凋落物层的呼吸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自然环境中, 大气压或氧分压受到各种因素 (如温度、湿度、风速和海拔等) 的影响, 其中以海拔的影响最为显著, 海拔升高大气压就下降, 氧分压亦随之下降。都兰县的高海拔导致低大气压、低氧分压的形成, 使得该地区空气稀薄, 氧气缺乏。都兰县草地植被的释氧功能对维持该区大气中氧的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 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 特别是由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过分依赖畜牧业和采矿业等资源开发性产业以及资源管理监督不力造成乱采滥挖等, 都兰县生态环境遭到较严重破坏,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刻不容缓。在世纪之交, 国家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都兰县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 (还草) 、海西州牧区防灾基础设施建设、青海省畜用暖棚建设、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综合治理、无鼠害示范区、游牧民定居工程、青海省生态畜牧业等建设项目, 以及今年开始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保护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欧阳志云, 王效科, 苗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 1999, 19 (5) :607-613.

[2]谢高地, 张钇锂, 鲁春霞, 等.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J].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 (1) :47-53.

[3]欧阳志云, 赵同谦, 赵景柱, 等.海南岛生态系统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 (8) :1395-14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司,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中国草地资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天然草地生产力动态监测及分析 篇2

海晏县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 位于青海湖的东北岸, 西邻刚察、北接祁连、门源, 东至大通、湟中, 南抵湟源、共和, 西南频临青海湖, 境内交通便利, 地理位置为东经100°23′~101°20′, 北纬36°44′~37 °39′, 年均降水量455.8 mm, 境内地形复杂, 高差悬殊。土地总面积34.87×104 hm2, 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29.89×104 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85.78%, 全县辖4乡1镇, 农牧区总人口20 994人, 其中:牧区人口9 878人, 农区人口11 116人, 饲养各类牲畜46.28万头 (只) , 其中:绵羊42.16万只, 牛3.39万头, 马0.45万匹, 平均海拔高度3 000 m以上, 牧草生长期150 d左右。草地类型主要有高寒草甸类、高寒草甸草原类、温性草原类、荒漠类、灌丛类和沼泽类。

2 监测目的和基本情况

监测草原的目的是掌握草原初级生产力变化动态, 评估草原承载能力、预测预报天然草场载畜量。监测的重点类型为高寒草甸类、高寒草甸草原类和温性草原类草场, 分别监测2个高山嵩草+矮生嵩草草地型, 1个矮生嵩草+杂草草地型;2个嵩草+针矛+杂类草草地型;1个芨芨草地型。监测地点的位置详见表1。

3 监测时间和方法

3.1 监测时间

2006~2008年每年8月下旬。

3.2 监测方法

在全县5个乡镇的冬春、夏秋草地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样地, 共设置样地6处, 每样地设置3个1 m2的测定样方, 每个样方进行了3次重复测定, 将样方内的各类植物分别量取高度、盖度、频度。齐地面剪割地上生物量按可食与不可食分别进行称重, 做好记录。

4 监测结果分析

4.1 样地设置情况

各草地类型2006~2008年的植物平均高度、频率、盖度见表2~表5。

从平均盖度、频率、高度来比较, 在高寒草甸类草场中, 植物平均盖度在90%以上, 植物种类较多, 植株的平均高度却较低, 但是, 产草量却最高。在高寒草甸草原类中, 植物平均盖度在80%~90%之间, 植物出现的平均次数变化不大, 主要植物的平均高度比较高, 其平均产草量仅次于高寒草甸类草场。温性类草原的植物平均盖度在50%~60%之间, 植物种类较少, 但各植株的平均高度要高于其他几个类型的植株, 其产草量却在这几个类型中最低。可看出三年中各类草场中的植物种类变化不大, 植株的平均高度在不断降低, 植物盖度也在下降, 大部分草地的平均盖度在50%以下, 部分草场退化面积在不断增加。

4.2 监测草场类型情况 (见表6)

由表6可知, 在2006、2007、2008年三年间, 高寒草甸草原类草场每年平均产草量分别比前一年减少了18%、35.5%。高寒草甸类草场每年平均产草量比前一年分别增加了7.9%、7.3%。温性类草原2007年平均产草量比前一年分别郑家了8%, 2008年比上一年减少了1.6%。从以上数据来看, 我县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草甸类、温性类草原产草草场产量都有下降的趋势, 高寒草甸草原类草场尤为严重, 全县各类型草场的平均产草量也在减少, 说明草场生产力在逐年下降, 草场在逐步退化。

4.3 草畜平衡分析 (见表7)

从表7可知, 海晏县天然草场始终处于严重超载状态, 而且超载率较高。主要原因由于重牧超载对草地压力很大, 没有给草地牧草一个休养生息繁衍的机会, 使大部分优势种群逐年退化, 草地生产力不断下降。

5 采取措施

针对草场超载严重的现象, 必须加强围栏封育工作, 有计划地适度使用, 同时进行划区轮牧工作, 提高围栏草地利用率, 减少水土流失, 保护草地生态环境, 实行“以草定畜”。积极采取轮流封育、补播牧草等措施, 消除毒杂草和鼠虫害, 逐步恢复草地生产力。

加强草原生态系统的监测管理, 对草地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周围环境的生态学特征进行动态监测, 每年进行一次调查, 获得草地现状的信息。然后对现状进行系统分析, 提出对草原管理和保护的对策。

天然草地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 篇3

1 天然草地群落多样性研究的目的

目前,作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群落多样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等指标是反映物种多样性的定量数值,体现了群落的结构类型、组织水平、发展程度和生境差异,有着极为重要的生态意义[1]。

1.1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王文颖[2]、李秋年[3]、赵忠[4]等人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特征及变化规律的研究,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保护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由于江河源区的植被保护不仅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且还具有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尚占环[5]等人对宁夏香山荒漠草原区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为宁夏中部干旱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并对中卫山羊这一重要种质资源的保育提供科学指导。

1.2 草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

孙海群[6]等在青藏高原对小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的研究中中,揭揭示示了了群群落落特特征征与与生生态态因因子子之之间间的的密密切切关关系系,为为该该类类型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杨力军[7]等对达日建设乡高海拔地区高寒草甸进行多样性研究,旨在为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青南高原作为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是青海省重要的天然放牧地,它的稳定发展和维持一定的多样性对控制高原水土流失,保持长江、黄河源头及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1.3 指导人类活动

王树茂[8]就不同生产活动对草地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如何采取合理的管理利用措施,在充分利用草地资源的同时,保护其多样性和稳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赵哈林[9]等对在沙质草地上放牧强度对草地群落多样性、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和初级生产力影响的综合研究,得出当地适宜的牧草的利用率和草地载畜量,为当地的放牧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天然草地群落多样性研究的方法

草地群落多样性研究一般分为样地调查(取样)和数据分析两步。目前,由于人们研究群落多样性的目的、内容等方面不同,因此在取样和数据分析上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存在差异。草地群落多样性研究的取样方法主要有以下5种。

2.1 样方法

样方法就是面积为正方形或长宽比小于4∶1的矩形取样单位。使用样方作为取样单位就是样方法,它是面积取样中最常用的方法。采用样方法首先要确定样方的大小,既要保证体现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又要把取样的人力和时间减到最小,可以通过巢式样方绘制种—面积曲线,以获得样方最小面积。

2.2 样圆法

样圆法就是使用圆形取样面积进行植被分析的方法。由于在测定重量时该方法的边界不易严格遵循,而样方法却方便得多,因此除了测定频度外,一般不使用样圆法。测定草本植物频度的样圆面积规定为0.1 m2(直径36.5 cm),重复50次。

2.3 样线法

样线法是以长度代替面积的取样方法,在株丛高大且不隐蔽的草地上用以测定盖度和频度较样方法更为方便、准确。

2.4 样点法

样点法也叫电测法,是草地植被定量分析的传统技术之一。样点法是将细而长的针垂直或成一角度穿过草层,针所接触的植物体部分称为样点样本。测定次数视草地状况和精度要求测300~1 000个点。测完后统计针刺总次数,每种植物与针接触的总次数、全部种与针接触的总次数等数据,通过公式能计算出植被盖度和频度。

2.5 距离法

距离法是在样地内随机取定一些样点或样株,然后测量每个随机样点或随机样株与其最近的同种个体距离,以计算密度、盖度和频度等的取样方法。距离法主要适用于不便使用样方法和样点法取样的灌丛,同时对草本群落也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3 天然草地群落多样性的研究动态

由于环境质量的好坏、群落的使用价值、群落演替的进展性与稳定性大体上与群落的多样性呈正相关,因此在实践中可用它作为评价环境质量和比较资源丰富的指标,也可用作测定群落演替阶段中演替方式、速度和稳定程度的指标[10]。利用群落多样性研究草地的内容十分丰富。

3.1 退化演替与群落多样性

王文颖[2]等研究了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生态系统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分析了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关系。结果显示原生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不同退化程度的群落类型。这与赵忠[4]等人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研究结果相似,虽然草群盖度大、物种丰富,但大多数草地多样性随退化程度的加重而降低。

3.2 空间特征与群落多样性

孙海群[6]等对青藏高原小嵩草草甸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海拔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呈近似“钟形”的变化趋势。建群种小嵩草的相对多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生态优势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则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尚占环[11]等对干旱地区山地荒漠草原阴坡植物群落空间异质性的研究中发现: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在几个尺度范围内变异呈周期性波动,变化尺度为6~7 m,与牧道密度变化规律较相似,说明了牧道分布从山脚至半山腰密度逐渐增大,导致了群落结构多样性随之变化的周期性特征。尚占环等还对不同山坡、坡向及坡位的群落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质山坡的群落多样性大于石质山坡;阳坡物种较少,群落多样性也很低,植被覆盖度低,水土保持能力极低,不利于植物繁育,仅在坡上零星散生一些物种;在同一山坡上的不同位置,在生长季节由于家畜对灌木采食较少,对草本植物采食较多,土质山坡上部群落中灌木优势度较高,导致了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下降;石质山坡由于生境碎化严重,山坡中下部由于长期放牧造成牧道密度较大;山坡中部处于灌丛和草本群落的交错地带,边缘效应导致山腰群落多样性比山脚高;石质山坡山顶区域物种稀少,多样性很低。

3.3 人类活动与群落多样性

董全民等[12]在2年中研究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放牧率的提高,优良牧草的盖度和比例降低,杂草的盖度和比例增加;多样性指数在中度放牧时最大,对照最小,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处于二者之间;均匀度指数在轻度放牧时最大,重度放牧时最小。王仁忠[13]通过分析放牧、火烧、刈割、采药、水淹等干扰因子及不同干扰频率对草地生态系统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阐明各干扰因子及不同干扰频率的不同作用;王树茂[8]也对采伐、开垦、放牧、刈割、施肥对群落多样性影响做了相关研究。这些都为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及制定合理的草地利用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4 群落多样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Wittaker将群落多样性共分为3类,即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γ-多样性指数。在研究同一地点或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应用的是α-多样性指数,其主要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相对多度分布模型、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态组织水平独特的可测定的特征之一,可作为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14]。物种多样性指数是把丰富度与均匀度结合起来的一个统计量。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的不同结合方法或同一结合方式给予的权重不同都可以形成大量的多样性指数。如辛普森指数、香农-威纳指数、Gini指数、Brillouin指数、Mac Arthur指数等。对多样性指数的使用虽然频繁,但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天然草地 篇4

草原虫害 (主要是蝗虫) 是我国草地重大生物灾害之一, 尤其蝗灾对草场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每年对畜牧业生产、农牧民生活和生态环境都造成较大危害和经济损失。多年来, 草原蝗虫的防治主要是采用见效快, 毒性强的化学药剂进行, 对迅速控制蝗害的发生、扩散、降低农牧业损失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化学药剂治蝗存在着成本高、用量大、安全性差、技术难等弊端。大量使用化学药剂治蝗, 易造成人畜中毒、污染草场, 同时杀灭蝗虫天敌, 危害草原生态环境, 破坏生态平衡。因此, 采取科学应对措施势在必行。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草原虫害的发生, 减少杀虫剂对草原的污染, 保护博州草原资源和维护生态安全, 2001年博州开始在天然草地进行养鸡治蝗试验, 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后逐年推广牧鸡牧鸭治蝗技术, 使之成为草地保护的一项新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 博州在牧区草原上, 投放草原鸡进行治理蝗虫, 5年来共发放麻花鸡、肉杂鸡等品种鸡15万羽, 蝗虫控制面积100多万亩, 草原牧鸡饲料、医药投入则明显低于规模化集约饲养, 经对比试验可降低成本50%以上。而且鸡肉品质鲜美细嫩, 风味独特, 又是纯天然、绿色的食品, 深受顾客的青睐, 据市场调查, 草原放养鸡价格比普通肉鸡价格高80~120%。草原牧鸡不但取得了较好的生物治蝗效果, 避免农药对草原带来的污染, 还为当地牧民增加收入。但牧鸡灭蝗需要科学的组织管理作保证。我们经过几年试验不同品种的草原鸡进行放养治蝗, 探索出利用草原鸡治理草原虫害的有效防治技术, 为规模化推广放养草原鸡治理蝗虫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

2 草原牧鸡治蝗技术要点

草原牧鸡指鸡的一种饲养方式, 而不是鸡的品种, 是由集约化舍饲向草原放养鸡的延伸。草原放养鸡是以放牧为主, 舍饲为辅的饲养方式。

其方法是选用统一的优良品种鸡, 统一进行孵化, 统一进行防疫、统一进行育雏驯化, 在蝗虫进入最佳防治期统一将育成驯化的鸡群投放至发生蝗虫的草地放牧, 啄食草地上的蝗虫。达到草原治蝗的目的和为牧民增收。

2.1 品种选择和育雏驯化

牧鸡品种的好坏是关系治蝗成效的关键, 培养健壮无病鸡群是治蝗的基础, 因此牧鸡应集中在大型种鸡场进行孵化, 切勿从那些不符合孵化卫生管理要求的鸡场购进鸡种。草原牧鸡应选择适应性强、抗病力好、耐粗饲、个体中等、能适应昼夜露天生活、肉质细嫩味美的鸡种。

通过对麻花鸡、肉杂鸡和肉鸡与野鸡杂交鸡等不同品种的草原牧鸡从育雏驯化、牧鸡治蝗效果及不同品种的增重对比测定, 结果表明治蝗效果差异不大, 其中蛋鸡与野鸡的杂交鸡生长最慢, 麻花鸡次之, 肉杂鸡生长较快, 肉质鲜嫩而深受牧民欢迎。治蝗牧鸡选择肉杂鸡较为适宜, 它具有体格健壮、耐寒、适应性强、反应灵活、活动范围广、勤于觅食、生长速度快等特点, 是牧鸡治蝗的较理想的鸡种。

考虑到本地高山草原地带的气候因素, 鸡苗主要是选用春雏。治蝗鸡的孵化一般在3月底~4月初, 到4月底开始进入育雏阶段, 整个饲养分为育雏期20~25天, 过渡期~510天和放牧期70~80天。

2.1.1 统一与孵化场签订合同

统一委托质量可靠的孵化场签订合同进行孵化并在出壳二十四小时内注射马立克疫苗免疫。

2.1.2 指定无传染病鸡场对雏鸡进行管理

指定无传染病鸡场指定专门饲养员对雏鸡进行选育, 防疫, 训练, 并签订育雏指标合同。合同要求:春季本地区昼夜温差大, 且低温多变, 必须采取保暖措施在室内育雏, 喂饲全价配合饲料, 促进雏鸡生长发育。为适应野外放养, 鸡群采用地面平养, 但容易感染鸡白痢、鸡球虫病等疾病, 所以要进行预防投药:3~7日龄饲料中加病毒灵、氟哌或阿莫西林;12~15日龄饲料中拌入氯苯胍、球虫王等抗球虫药物。每周交叉饮用万分之二的高锰酸钾水或大蒜水, 进行肠胃消毒;同时每周两次带鸡消毒。

育雏期为20~25天, 雏鸡平均体重达350g以上, 完成免疫程序为:5~7日龄新城疫La Sota+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滴鼻;12~14日龄法氏囊疫苗双倍饮水;16~17日龄注射禽流感疫苗;19~20日龄新城疫La Sota+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滴鼻。在育雏期每日定时定量喂料, 每次喂料时吹哨或敲击饲料铁盆召唤雏鸡进行训练, 形成条件反射, 听从指挥。将健康均匀, 体重达350g雏鸡, 在5天内分发到草原放牧的每户牧民中进行放牧前训练。此期间免疫程序为:26日龄用法氏囊中毒疫苗双倍饮水;30日龄用鸡新城疫+禽流感重组二联活疫苗进行滴鼻;35日龄用新城疫灭活油乳苗半量肌肉注射。

2.1.3 放牧前训练

育雏进入3周龄左右, 体重在350克左右的雏鸡已经可以逐渐适应自然温度。这时可以根据鸡群对条件反射的本能, 视天气情况将雏鸡引出室外饲喂进行驯养。在驯养过程中应注意: (1) 每次饲喂、饮水都要以固定吹哨或敲击饲料盆给以信号, 定时移动饲料槽、饮水器。因鸡接触土壤, 水、料易污染, 应勤给水, 料应少喂勤添, 饮水器、饲料槽移动距离可逐渐加大, 由室内向室外, 扩大雏鸡活动范围, 使鸡群逐步适应室外生活环境, 听从信号指挥; (2) 坚持放养定人, 喂料定时定点的日常管理; (3) 勤观察, 注意鸡粪是否正常, 及时发现行动落伍、独处一隅, 精神萎靡的病弱鸡, 隔离观察并治疗; (4) 刮风下雨停止放出, 以防意外。驯养10天左右, 雏鸡平均体重在500克左右, 鸡群就形成了“吹哨或敲盆—采食”的条件反射, 鸡群可闻讯即来, 听讯即归, 形成早牧晚收的习惯, 便于管理。这时即可将雏鸡运送至蝗虫发生地进行治蝗。

2.2 草原放养治蝗

2.2.1 放牧地点的选择

应选择在虫口密度中等 (一般混合头数15~20头/米2) 危害较严重的平原荒漠草地, 同时要兼顾草场平坦开阔、植被低矮、灌丛密度小、地面不积水、交通方便、离水源较近等因素。

2.2.2 搭建牧鸡棚舍

牧鸡棚舍搭建应为活动式, 要按草地走向, 选择地势高、背风向阳, 昼夜温度变化相对不大的平地中间, 搭建坐北朝南鸡舍, 四周设排水沟, 鸡舍要做到既防风、防雨、保温防暑, 又不积水。同时选场时也要考虑通风、换气、供水等的需要。鸡舍多用帐篷搭建, 舍内为鸡提供站立、攀飞的横木以提高放养鸡的“野性”。

2.2.3 放牧中的管理

根据气候条件、蝗虫发生生长规律和鸡的活动规律等, 宜牧期应根据当地的蝗虫的龄期实际情况进行控制, 在5月底开始至8月中下旬结束。每户放养鸡群以1000~2000只为宜, 人员2名。开始每日早晨出牧时要在饲料中混入适当的沙石, 工作人员要吹哨, 同时在地面撒下少量混入沙石的饲料, 引导鸡群远离鸡舍向草场四周散开, 晨喂以牧鸡能主动扑食蝗虫停止。雨天或炎热的中午最好不出牧, 这样既避免了天气太热, 又延长了放牧时间。

在放牧期间还要注意: (1) 无论上下午, 出牧前都不补喂饲料, 只给饮水, 使鸡处于饥饿状态下, 提高扑食蝗虫量, 同时也便于信号引导; (2) 因出牧时间较长, 天气又热, 因此要配备足够的乘凉和避风雨设备, 有条件可以搭建栖架、网床。以防鸡群炎热中暑、雨淋或寒冷相互挤压和减少球虫病发生造成死亡;要保证牧鸡的正常饮水, 并且做到每晚鸡群回舍后充足的饮水; (3) 活动鸡舍要设置在草地中间。这样首先可使鸡群的覆盖面积达到最佳, 减少转场次数;其次是可使出牧鸡群与鸡舍的距离缩短到最小, 便于放牧人员对大风、暴雨、冰雹、炎热, 特别预防鼠、黄鼠狼、狐狸、鹰、蛇等天敌的侵袭加强放养场地巡查处理; (4) 放牧转场时间应根据灭蝗效果而定, 当虫口密度下降到1~3头/米2时即可转场 (一般3~4天即可转场1次) ; (5) 每日下午收牧时要补料, 每只鸡每天平均50~70克 (视虫口密度而定) 左右。鸡群在大量采食蝗虫后, 蛋白质水平已经超过其营养需要, 但能量和矿物质却不能满足其机体需要, 因此, 补饲饲料不能用全价饲料, 应该突出对能量和矿物质的补充。一般补饲日粮为:玉米82.5%、葵花油渣15%、骨粉2%、食盐0.4%、0.1%矿物质添加剂, 另100千克饲料加250克多种维生素, 维生素现吃现拌; (6) 牧鸡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 不得有丝毫的疏忽和懈怠。

根据本地草原气候, 一般草原放牧为6月份, 放牧期为6~8月蝗虫生长发育期间, 放养一批, 草原放牧肉杂鸡活重达到2.5~3.0kg左右。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草原牧鸡治蝗有很多优势, 牧鸡灭蝗试验, 既可以治虫, 又可以给草原增加有机肥料, 提供绿色鸡肉食品, 同时还可以调动广大农牧民积极参与到灭蝗的工作中去,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草场自己保护, 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牧鸡治蝗与传统的化学药物治蝗相比, 具有“防效高、成本低、无公害、增加草地土壤肥力、促进牧草生长”等优点。对增加牧民收入、减少污染、保护草地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发展畜牧业具有战略意义的生物控害措施。草原放养肉鸡为无公害产品,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 大大减少了草原蝗灾的发生更是可以大大降低草原病虫害的程度;同时, 草原病害防治的投药量可谓是大幅减少 (在放养肉鸡密度达到一定时, 可以免于投药防虫防害) ;相对饲养牛羊, 放养肉鸡有经济效益见效快、回报高、环境承载量大、饲养成本低等明显优点。同样, 此种经济模式, 也构建了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形式存在, 集牧鸡吃虫 (主要是蝗虫) 、减病等作用;达到省工节本高效的要求, 有利于发展高效、生态牧业, 不仅促进牧民增产增收, 同时能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所以, 牧鸡治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生产模式。

摘要:经过对草原鸡几年的放养治蝗试验, 在品种选择、牧鸡驯养、放牧治蝗、疫病防治等方面探索出利用草原鸡治理草原虫害的有效防治技术, 为规模化推广放养草原鸡治理蝗虫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

天然草地 篇5

1 青海省天然草地资源的内部优势分析

1.1 天然草地面积巨大,资源丰富

青海省天然草地面积巨大,根据青海省第二次草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青海省天然草地面积4 191.72万hm2,可分为9个草地类、93个草地型,可承载载畜量为1 282.84万羊单位,畜牧业总产值90.11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57.30%,青海省以天然草地为基础的畜牧业经济成为青海省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1.2 天然草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青海省天然草地植物属120科、659属、2 836种,其中常见植物属76科、373属、1 091种,构成了青海省高寒牧区独有的植物区系和种类,是世界上高寒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地区。有40多种植物属国家和国际品味植物,如冬虫夏草(Cordyceps straminea)、雪莲(Saussurea spp)、红景天(Rhodiola spp)等[3]。莎草科植物根系发达,形成厚的草土层,耐牧性较强,以莎草科植物为优势种的草地类型有37个,面积约2 727.24万hm2。

1.3 牧草营养价值丰富,适口性好

青海省天然草地牧草营养价值丰富,具有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的特点。根据青海省第二次草地资源调查42个天然草地牧草营养价值样本测定结果,青海省天然草地牧草粗蛋白质含量为12.93%,粗脂肪含量为3.34%,无氮浸出物含量为46.85%,粗纤维含量为21.25%,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粗纤维含量指标均优于全国天然草地牧草营养均值[4]。牧草适口性好、家畜喜食的牧草263种,在草地面积构成中占主体地位。

2 青海省天然草地资源的内部劣势分析

2.1 天然牧草植株较矮,少有割草场

虽然青海省天然草地面积巨大,但是牧草植株、产量较低,全省以植株高度约5 cm的高寒草甸为主要草地类型,除少数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赖草(Leymus secalinus)等面积分布较小的草地类型外,全省少有天然草地用于刈割打草,冬季草场很难满足放牧牲畜的营养需要,造成牲畜掉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在雪灾年份很难保障牲畜安全越冬。

2.2 天然草地退化严重,牧草产量低

由于超载过牧等,天然草地退化严重,全省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草地面积分别为1 322.14万、798.30万、1 011.02万hm2,占草地总面积74.71%。天然草地退化,不仅使单位面积天然草地产草量降低,而且使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降低,毒杂草数量增加,极大地降低天然草地的使用性能。

2.3 天然草地鼠害、虫害严重

根据青海省鼠虫害预测预报中心数据,2012年青海省高原鼠兔、高原鼢鼠、其他鼠害的危害面积分别为593.33万、226.67万、24.00万hm2;草原毛虫、草原蝗虫、其他虫害的危害面积分别为93.33万、100.00万、18.47万hm2。

3 青海省天然草地资源的外部机遇分析

3.1 国家实行天然草地生态补偿政策

以青海省第二次草地资源调查草地面积和牧草产量数据为基础,对省内畜牧业县进行天然草地合理载畜数量和超载牲畜数量进行计算,平衡单位面积天然草地载畜量,并划定禁牧草地区域,对生态环境脆弱、不宜进行放牧的天然草地实行禁牧。对草畜平衡天然草地给予草畜平衡奖励,对禁牧天然草地给予禁牧补助。2011、2012年青海省累计发放生态补偿资金约40亿元。

3.2 顺利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项目

三江源生态保护项目自2005年开始实施,项目涉及青海省16县1乡,面积约3 360万hm2。至2011年底,青海省三江源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完成退牧还草329.07万hm2、黑土滩治理9.23万hm2、鼠害防治586.43万hm2、灌溉饲草料基地建设1 666.67 hm2、建设养畜28 588户,极大地改善了区内天然草地的生态环境。

3.3 认真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

青海省以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理念组织畜牧业生产,积极借鉴“梅陇模式”、牧业生产合作社等先进畜牧业生产组织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优化畜牧业资源的配置、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生态畜牧业生产中切实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生产理念,避免草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使草地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4 青海省天然草地资源的外部威胁分析

4.1 过度开挖草地植物,导致天然草地退化

青海省天然草地处于青藏高原,分布有冬虫夏草、红景天、发菜等多种药用或食用价值较高的植物资源,由于无节制的采挖致使天然草地遭到毁灭性破坏,植被稀疏而使水土流失严重,天然草地出现大面积秃斑形成黑土滩。据估算,采挖天然草地植物在天然草地退化过程中起到31.3%的作用。

4.2 天然草地建设投入不足,退化草地面积不断增加

虽然青海省目前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退牧还草等项目,但草地建设投入的资金与当前草地生态保护建设的要求、产出和贡献还远远不相适应,天然草地退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4.71%,且退化面积不断增加,天然草地生态系统不断恶化,单位面积天然草地产草量和牧草品质也在不断降低。

4.3 天然草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牧民生活水平低

由于青海省牧区面积较大,牧民居住较为分散,且青海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没有足够的能力改善牧民的生活条件,且畜牧业生产条件也十分落后。省内缺乏畜产品深加工企业,不能满足畜产品深加工和外销的需要,畜产品因为附加值低而经济效益不高。

参考文献

[1]张平.大庆湿地资源保护的SWOT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20(5):96-100.

[2]徐长君,殷亚夫,袁改霞,等.大庆草地资源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990-21992.

[3]李旭谦,杜铁瑛,辛玉春,等.青海草地资源生态功能评述[J].青海草业,2011,20(4):23-26.

天然草地 篇6

1 肃南县草地退化现状

1.1 草地退化的概念

草地退化是人为和自然因素引起植被和土壤质地变差, 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失调、生产能力下降、生态功能衰退[13,14]。草原退化首先表现为植被异质化, 植被的异质化导致土壤的异质化[15,16,17]。在干扰下, 植物群落的退化、沙化演替进程较快, 而土壤质地、养分和有机质变化明显滞后[18,19]。草原退化导致土壤贫瘠, 持水保水能力下降, 影响草原生态环境。草原荒漠化、沙尘暴的发生都与此有很大关系[20]。

1.2 草地面积减少, 草群结构变劣并逆向演替, 虫鼠害和毒杂草化严重

1983年肃南县严重退化, 草地面积占总草地面积的16%, 到2002年“三化”草地面积占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4%, 其中退化草地面积占总草地面积的31%[21]。毒草化是继荒漠化后第二大严重危害草原的因素。毒害草会降低草地的生产能力和牧草品质, 直接影响草地质量和载畜量。2002年山地草原和山地草甸草原上生长的毒害草分布面积占草地的41%。在撂荒地、过度放牧、严重退化地段, 狼毒、醉马草、臭草等有毒有害杂草盖度达95%, 植被组成变劣, 产草量显著下降[9]。草地虫鼠害也是危害草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目前调查, 在全县45万hm2的退化草地面积中, 鼠害危害面积达20万hm2, 占退化草地面积的45%, 全县草地退化严重, 动物饲养量大幅度减少[22]。

1.3 土壤退化, 草地土壤肥力下降

植被与土壤是陆地景观中最为突出的2个组成部分, 二者的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9,23]。草地的退化包括草的退化和地的退化, 两者相互反馈、相互影响[18,24,25]。在草地的退化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和腐殖质特征的变化[26]。土壤物理退化多表现为风蚀沙化, 化学退化一般为土壤元素失衡等, 生物退化表现为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减少,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Na、Fe、Mn、Zn和Cu等含量降低, 生物量及生物活动作用减弱, 草地土壤肥力显著下降[27]。

2 草地退化原因分析

2.1 自然原因

2.1.1 气候因素。

气候变暖是影响草地植被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自1970年以来, 肃南县年平均气温持续上升, 1990年以来上升为4.3℃, 与1970年相比升高了0.7℃, 上升幅度为19.7%。截至2003年, 干旱草原面积占全县可利用面积的42%。干旱、暖化的气候不利于牧草生长发育, 产草量低, 加速了草地退化[21]。自然灾害频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 加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干早、洪水、冰雹、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也是造成肃南县天然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21]。2.1.2虫鼠害严重。虫鼠活动频繁, 并与牲畜抢食牧草, 破坏植被, 影响牧草生长发育[28]。肃南县蝗虫和鼠兔为害较为严重, 全县虫鼠危害面积占草地可利用面积的26%, 平均虫口密度80头/m2以上, 蝗灾发生严重地段甚至出现牲畜缺草死亡现象。肃南县鼠害以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最为严重。在鼠兔危害区, 牧草损失比较严重, 出现草荒, 严重危害区甚至成为次生裸地, 土壤有机质、养分及含水量显著降低, 土壤肥力下降, 牧草产量大幅度减产, 草地退化严重[29]。

2.2 社会原因

2.2.1 对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草原超载严重。

肃南草原自承包到户和牲畜作价归户后, 农牧民人为加大草地利用的强度, 超载过牧破坏了草地的生态平衡, 使天然草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29]。据肃南县2002年资料统计, 草场理论载畜量从冬春到夏秋由72万个羊单位增加到104万个羊单位, 而2003年草场在冬春和夏秋实际载畜量分别超载36%和38%。不仅如此, 那些优良的牧草, 即牲畜喜欢采食的牧草受害最重, 这就为毒杂草的快速蔓延提供了生长所需的营养和空间。此外, 长期过度性的牲畜践踏会使土壤透气透水能力降低, 土壤性状恶化[30]。

2.2.2 草原建设与保护投入不足, 管理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往往非常重视对草地的科学化管理, 多措并举提高草场生产能力, 而我国在草场管理技术和资金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由于草场基础管理不足, 畜牧业发展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加上牧区地形、水位、气候等自然条件恶劣, 管理工作困难重重。近些年来, 尽管政府加大了草原建设和保护投资力度, 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重畜轻草、重使用轻管理的情况, 草畜动态平衡的核查机制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2.3 滥垦、滥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

滥垦、滥挖、滥采对于草原生态影响严重, 由于肃南县珍贵药用植物资源丰富, 每年都有大批乱挖滥采药用植物的人员以此为生, 对草地的破坏非常严重, 大面积挖掘的草地甚至出现退化现象。与此同时, 近年来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力度也越来越大, 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 而忽略了对草地的生态保护, 无序开采、乱砍乱伐, 草地被认为破坏, 草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3 肃南县退化草地的恢复及防治对策

3.1 落实草原保护制度, 加强对草原的保护

把特殊生态作用的草地划定为基本草地, 加大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力度。通过多重措施, 促进可食牧草生长, 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逐渐恢复草原生态。以草地承载力为标准, 按照草原类型、产草量和放牧规律, 严格有效地控制载畜量, 达到草畜平衡[31,32,33]。充分利用肃南县丰富的水资源, 种植优质牧草提高草场的畜牧承载能力。并可实行季节性休牧, 以保护牧草正常生长和繁殖[34]。

3.2 加大植被保护力度, 扩大人工草地面积, 遏制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封育禁牧是退化草地恢复最经济的技术方法[35]。通过围栏禁牧使草地得到合理的休养, 增加植被覆盖面积, 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实行退牧还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加大人工草地面积, 使草畜关系趋于平衡。结合现有的耕地和产业结构调整机会, 不断扩大优质牧草的种植, 建立人工草地也是草地工作的重点, 要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加大草地保护与建设的步伐,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草地生态环境。

3.3 采取有效措施,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加强草地保护与建设, 提高全民保护草地、建设草地的意识, 促进草地生态良性循环。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草原生产能力, 逐步改变完全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建设高产人工草地, 不断改良草原和牲畜品种, 提高草原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兴办工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 提高城镇化水平, 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为减少养畜、减轻草原压力打下基础, 为实现草原轮牧、休牧、禁牧开辟新的途径, 拉动当地草地生态环境的快速发展。

3.4 创新草业发展制度, 采用先进的草地修复技术

天然草地 篇7

1 研究内容

对绿壳蛋鸡在果园人工草地放养啄食优质牧草、虫子作为补充, 然后投喂自配饲料, 与天然林地上放养, 投喂自配饲料2种不同方式的饲养效果观察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

2 试验区概况

试验点分别在福泉市双谷村养殖户和龙里县元宝村养殖户。其中:福泉市双谷村为林 (果) 下散养绿壳蛋鸡示范基地, 有梨园近0.2万hm2, 养鸡专业户285户, 饲养绿壳蛋鸡10万羽。龙里县元宝村有桃园近66.67 hm2, 养鸡专业户35户, 饲养绿壳蛋鸡2万羽。2个试验区远离工业区1 km以上, 坡度平缓, 水、电、路三通。

3 试验方法与措施

3.1 试验材料及来源

参试绿壳蛋鸡为贵州大学选育的长顺绿壳蛋鸡和江西东乡绿壳蛋鸡。

3.2 试验安排

选用165日龄的长顺绿壳蛋鸡和东乡绿壳蛋鸡, 分别设2个试验组在果园人工草地上放养和2个试验组在天然林地上放养, 每组110羽, 共计440羽。试验时间:2012年5月初开始, 试验期为350天 (1个产蛋周期) 。

3.3 鸡舍

维修好的砖房和新建简易砖房, 鸡舍干燥、通风、防鼠。

3.4 饲料

选用产蛋鸡专用浓缩饲料, 比例为浓缩饲料30%、玉米65%、麦麸5%。

3.5

试验前在果园下建植人工草地。草种组合为白三叶 (30%) +紫花苜蓿 (30%) +多年生黑麦草 (20%) +鸭茅20%, 其中紫花苜蓿和白三叶播前经过根瘤菌接种, 并施复合底肥50 kg/667 m2, 经测定鲜草产量在4 300~5 000 kg/667 m2。天然林地选择未经放牧的林地, 草地植被由狗尾草+早熟禾+飞蓬草组成, 经测定鲜草产量在2 500~3 000 kg/667 m2。

3.6

在果园人工草地放养的试验1组每667 m2投放试验鸡不高于80羽, 在天然林地放养的试验2组每667 m2投放试验鸡不高于50羽。

3.7 定时补料

整个试验阶段为产蛋期, 根据每组试验鸡的产蛋阶段投放相应数量的饲料, 分别为早、晚2次投料;其它时间在草地上、林地里轮牧自由采食。同时对每组的产蛋量进行称重, 作好投料、采食、生长情况及疾病的观察、记录。

4 结果与分析

4.1 放养采食情况

试验1组在果园人工草地上放牧, 采食优质幼嫩牧草、成熟果子、虫子、牧草籽实作为补充饲料, 鸡群较集中, 有利于防疫、治疗和鸡蛋的收集, 管理方便。试验2组在天然林地上放牧, 采食低矮幼嫩杂草、树叶、虫子作为补充饲料, 鸡群比较分散, 部分鸡飞到树上栖息过夜, 不利于分区轮牧和鸡蛋收集, 管理不方便。

4.2 放养轮牧情况

果园人工草地上牧草留茬不低于2 cm, 保障充分采食, 确保草地80%的植被覆盖度, 从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保证牧草再生恢复的水、肥条件, 避免由于过牧造成的草地退化。试验结果:在果园人工草地上放养每667 m2草地鸡载畜量为40~60羽, 轮牧周期为10~15天。在天然林地上放养每667 m2草地鸡载畜量为25~30羽, 轮牧周期为7~10天。

4.3

放养时间为全天候, 在中午气温高或雨天, 试验鸡多在林下或灌丛里、高丛草间和临时遮阴栅下栖息。

4.4 产蛋期试验结果

试验1组成活率为96.8%, 料蛋比4.7∶1, 平均每只鸡可获利润101元。试验2组成活率为94.5%, 料蛋比5.4∶1, 平均每只鸡可获利润85元, 见表1、表2。

5 效益分析与讨论

5.1 试验结果表明, 在果园人工草地上放养的绿壳蛋鸡成活率高, 野外采食量多, 可降低精料25%~30%, 鸡群较集中, 有利于防疫、治疗、饲养观察和鸡蛋的收集, 管理方便, 每667 m2可放养绿壳蛋鸡40~60羽, 经效益分析测算每只鸡可获利润101元。

5.2 在天然林地上放养的绿壳蛋鸡, 野外采食量不多, 降低精料10%~15%, 鸡群比较分散, 不利于管理, 每667 m2可放养绿壳蛋鸡25~30羽, 经效益分析测算每只鸡获利润85元。

上一篇:跨平台数据库下一篇: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