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承包制度

2024-06-12

草地承包制度(共3篇)

草地承包制度 篇1

我国有着丰富的草地资源, 天然草地总面积为330.99多万km2, 占国土总面积的41.7%, 占世界草地总面积的10.0%, 仅次于澳大利亚, 居世界第2位。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 草地资源不仅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基础, 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屏障。近30多年来, 我国草原尤其是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和荒漠化。探究草地退化的原因, 不同的学者给出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有的认为自然因素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有的学者认为人为因素是造成草地退化的关键因素, 也有的学者认为制度因素是草地退化的深层原因。就制度因素的分析, 着眼点不同结论也大相径庭。因此, 笔者以北方典型的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锡林郭勒盟为例, 梳理了锡林郭勒盟草地产权制度和政策的变迁, 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锡林郭勒盟草地退化的态势, 以此为基础探讨草地退化与草地产权制度和政策的关联性, 提出草地生态问题的治理措施。

1 草地产权制度和政策变迁

从1947年至今, 牲畜及草地产权的传统形式因国家推动的两个过程而被改变, 即牧场资源的蒙古民族公有制和家庭承包制。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后, 废除封建阶级一切特权, 废除奴隶制, 实行牧场资源蒙古民族公有制的集体化, 1958—1978年的公社化使所有私人拥有的牲畜都成为公社或国营农牧场的财产。牧区人民公社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实行两级或三级管理, 一般是公社、生产队两级管理, 规模较大的公社采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与公社运动相一致的是定居牧民的增加, 尤其是贫穷牧户被鼓励并得到资助从事种植业。从1949—1980年, 锡林郭勒盟牲畜的年末存栏数从146.25万头 (只) 增加到527.11万头 (只) , 期间, 种植业也迅猛发展, 播种面积从161.2万亩 (1亩≈667m2) 增加到305.5万亩 (数据来源于1947—2011年《锡林郭勒盟统计调查资料汇编》) 。随之而来是的草地载畜量的急剧上升, 草地退化不断加剧。

改革开放之后, 从1980年开始, 锡林郭勒盟在苏尼特左旗和正蓝旗的一些生产队开始试行牧业生产大包干, 该盟牧区的承包制改革拉开了序幕。于1984年, “牲畜作价, 户有户养”的生产责任制全面推行,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人民公社制度下人吃牲畜“大锅饭”的问题。生产责任制激发了牧民的牧业生产积极性, 不断地扩大牲畜饲养规模。到1984年末, 锡林郭勒盟85%的牧业生产队的牲畜作价归户, 但人们很快发现由于牲畜作价归户只解决了人与畜的关系, 而牲畜吃草地“大锅饭”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在推行“作价归户, 户有户养”的同时, 1984年又推行“草场公有, 承包经营”的办法, 统称“畜草双承包” (后又改为“双权一制”) 责任制。1989年内蒙古自治区开始实行草牧场有偿使用的办法, 并进一步落实草牧场使用权, 到1998年草场承包基本结束。1998—2002年, 为全区草牧场“双权一制”落实工作完善阶段。这一阶段严格管理机动草场, 按照尽量少留或不留机动草地的原则, 进行全面清查。到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牧区“双权一制”工作基本完成。

进入21世纪, 国家针对牧区草地退化严重的问题, 出台了一系列与草地产权制度和政策相关的国家政策:草畜平衡、围封转移、生态移民、退牧还草、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及生态奖补政策等相继出台, 以解决草地退化不断恶化的态势。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发布《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暂行规定》和《关于开展草畜平衡试点工作的通知》, 选择锡林郭勒盟的东乌珠穆沁旗和正蓝旗及其他盟市的旗 (县) 共19个苏木作为试点。2002年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制定《锡林郭勒盟草畜平衡实施细则 (试行) 》, 作为以草定畜的纲领性文件。到2003年10月底, 全盟90%的牧户都已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2001年内蒙古开始大规模的生态移民, 根据《实施生态移民和异地扶贫移民试点工程的意见》, 在全区范围内对荒漠化、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并提出从2002年开始, 内蒙古将在6年时间内, 投资上亿元实施生态移民65万人。2001年11月份锡林郭勒盟盟委、盟行政公署出台《关于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的决定》, 决定实施名为“围封转移”的大规模生态移民工程。2002年9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 其中明确提出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的制度, 并于2002年12月16日正式批准在西部11个省份实施退牧还草政策。2003年3月份, 内蒙古自治区全面部署了“退牧还草”工作, 于2005年全面开展。2011年, 国家在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 (区) 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中央财政每年将投入134亿元, 5年1个周期, 主要用于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助和牧民生产性补助等。

2 草地退化的趋势分析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第3、4和5次草原普查数据, 20世纪80年代中期 (1981—1986年) , 锡林郭勒盟草地总面积为29 536.38万亩, 2000年萎缩至28 959.03万亩, 是3次普查中的最低值。2010年, 锡林郭勒盟的草地面积较前期有所增加, 上升至29 057.54万亩。但从总体上看,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10年期间, 锡林郭勒盟草地面积依然呈萎缩态势, 见图1。

根据内蒙古草地资源第3次普查数据, 20世纪80年代中期, 锡林郭勒盟草地退化总面积为14 363.26万亩, 占该盟草地总面积的48.63%。其中轻度退化面积最多, 占退化总面积的48.43%, 其次为中度和重度退化, 分别占退化总面积的41.56%和10.01%。

根据内蒙古草地资源第4次普查数据可知, 2000年, 锡林郭勒盟的可利用草原面积为26 748.34万亩, 草地退化总面积达到21 758.52万亩, 占草地总面积的75.14%, 其中轻度退化面积约为9 671.15万亩, 约占退化总面积的44.45%;中度退化面积8 089.09万亩, 约占退化总面积的37.18%;重度退化面积约为3 998.29万亩, 占退化总面积的18.38%。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 可以发现退化草地正在逐年扩大。2000年, 锡林郭勒盟草地退化面积绝对数大幅增加, 草地退化面积增长超过50%, 前后15年中, 增加退化草地面积7 395.26万亩, 平均每年扩大493.02万亩, 即每年以可用草地面积1.84%的速率在不断扩大退化, 这一数字是惊人的。

根据内蒙古草地资源第5次普查数据, 2010年, 锡林郭勒盟的可利用草地面积为27 426万亩, 草地退化总面积为20 932.87万亩, 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76.32%, 其中轻度、中度、重度退化的草地面积分别为11 042.59万亩、8 306.94万亩和1 583.34万亩, 分别占退化总面积的比例为52.75%, 39.68%和7.56%。与2000年相比, 草地退化面积略有下降, 说明草地在不断的恢复和好转。在不同退化类型中, 重度退化面积大幅下降, 下降比例约为60.30%, 中度退化面积略有增加, 轻度退化面积增加比例约为14.11%, 重度退化向中度退化和轻度退化转化。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比较, 草地退化总面积增加45.74%, 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分别增加58.74%, 39.17%和10.12%, 2010年的草地退化局面仍不容乐观。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0年期间, 锡林郭勒盟的所有旗 (市或管理区) 草地退化情况显著增加, 锡林浩特市尤为严重, 由20.99%增加到84.39%;2000年, 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多伦县、正蓝旗及阿巴嘎旗的退化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比例均超过85%, 其中太仆寺旗的比例达到96.27%, 正蓝旗和正镶白旗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34.67%和43.12%增加到2001年的87.78%和91.61%, 退化面积翻一番多。草地质量最好的乌拉盖管理区的退化面积比例由10%增加到20.75%, 退化面积增加一倍多;从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 除东部的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和乌拉盖管理区的退化比例有轻微增加, 其他各旗 (市) 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其中正蓝旗退化情况明显好转, 退化比例由2000年87.78%下降到2010年的64.65%, 见图2。

锡林郭勒盟草地在1981—2010年期间长期处于退化态势, 但2000年是其生态系统变化的转折点。2000年之前, 锡林郭勒盟的各旗 (市、管理区) 草地处于退化不断加剧的趋势, 退化面积所占比例持续攀升, 是研究时段内退化最严重、最激烈和涉及范围最广的时段。2000年之后, 锡林郭勒盟草地退化的总面积有所减少, 除东部的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和乌拉盖管理区外, 其他旗 (市) 的退化面积均有减少。虽然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和乌拉盖管理区草地退化面积依然大于草地改善面积, 但退化的速度和发生的范围都明显减弱, 长期以来的退化加剧态势得到遏制和缓解。

3 草地产权制度及政策的变迁与草地退化的关联性分析

草地资源是牧民安身立业之本, 是他们从事牧业生产的生产资料, 而家畜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 也是他们的生活资料, 牧民在单一的牧业生产经营目标下, 最终目的是多饲养牲畜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 政策既可以鼓励家畜规模的扩大, 也可以极大地阻碍家畜数量的发展。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牧区草地产权经历蒙古民族公有和全民所有制两个所有权阶段, 即草地经营的“大锅饭”。这一时期, 家畜放牧也吃“大锅饭”, 当时的政策抑制了牧民牧业生产的积极性, 因此牲畜数量长期处于较平稳的发展水平上。这说明完整的政策可以引导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草原畜牧业生产中的草畜供求关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锡林郭勒盟家畜大量且无序地发展, 其根本原因是牧区产权制度的改革中, 家畜承包与草地承包在时间上基本上是同步的, 但是, 在实践中, 牲畜承包比较明确, 草场承包难度较大, 承包流于形式, 家畜作价归户1985年就基本结束, 而草场承包却到1998年才基本结束。在这期间, 牧区处于“牲畜私有, 草场公用”的状态, 牧户随意放牧于他人草场,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牧民通过一味增加牧畜头数达到目的。从家畜承包开始到草地承包结束, 大约经历了将近20年时间, 给草原生态造成极大的破坏, 导致草牧场严重退化、沙化[5]。从1978—1999年, 锡林郭勒盟的牲畜头数的变动情况看:1949年刚解放时, 牲畜总量为131.93万头 (只) , 到1978年, 牲畜头数为448.74万头 (只) , 30年的时间增加大概300万头。1980年, 锡林郭勒盟试行牲畜承包到户, 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牧业生产积极性, 此时, 草牧场仍为共有公用, 牧民们只关心扩大畜群规模, 不关心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地退化的后果。到1999年, 牲畜头数高达1 177.36万头 (只) , 比1980年的牲畜增加500多万头 (只) , 但草地面积却减少了0.38万km2。因此, 这20年是锡林郭勒盟牛羊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也是该区域草地退化、沙化最为严重的时期。从1986年到1999年, 锡林郭勒盟家畜从1 174.99万羊单位 (大牲畜按1∶5折算羊单位) 增长到1 676.16万羊单位, 而1995年的载畜量为811.42万羊单位 (数据来源于锡林郭勒盟草原监督管理局内部资料整理) 。这一时期, 由于家畜承包与草地承包时间上的错位, 造成公共资源性质的草地使用超出合理的阈值, 草地资源的耗竭, 使得草地处于放牧无界、使用无偿、建设无责的尴尬境地。因此, 草地破坏严重, 草地退化问题凸现。

2000年之后, 在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草地生态为目的的一系列政策下, 牧民不再盲目地发展牲畜头数, 意识到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经济效益提高并重, 不断降低牲畜的饲养头数, 使得草地退化问题得到遏制和缓解。同时,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的一系列惠牧措施促进了牧区经济发展, 有利于草原牧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2000—2012年, 锡林郭勒盟的牲畜头数由1 177.36万头 (只) , 减少到628.03万头 (只) , 平均每年减少42.26万头 (只) 。而且, 这期间该地区的草地总面积有所增加, 草地退化总面积有所减少, 退化由重度退化向中度退化和轻度退化转化。典型草原植被高度、覆盖率及产草量由2002年的19.0 cm、38.0%和6.83万kg/km2分别提高到2013年的37.8 cm、62.9%和13.91万kg/km2, 植被的高度、覆盖率和产量均有大幅提高。草地生态系统功能逐渐提升, 草地退化问题得到缓解和遏制, 见图3。

注:资料来源于《内蒙古畜牧业统计资料》 (1947—2000年) 和《内蒙古统计年鉴》 (2002—2013年) 。

综上所述, 草地退化的两个阶段1978—2000年及2000—2012年的变化态势和这两个时段草地产权制度及政策的出台、执行情况具有趋同性, 这说明, 草地产权制度及政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发展态势有直接的影响。

4 草地退化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草地承包责任制

30多年锡林郭勒盟牧区草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证明, 牲畜承包与草地承包到户是不可分割的两件大事, 如果它们的实施在时间上错位, 并且错位时间过长, 都会造成草地生态系统灾难性的后果。牲畜承包与草地承包相比, 草地承包更为重要, 因此, 要进一步完善草地承包政策的长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30年的承包期限应考虑延长, 牧民建设草地提高其产出效率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为调动牧民的建设积极性, 承包期限应延长并以法律保护, 牧民才愿意在承包草地上投资、建设和管理。对于草地承包的主体要根据地域不同、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 加快采用不同经营形式的步伐。根据区域特色多种多样的原则, 因地制宜地发展牧区专业合作组织, 并加大政府对合作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 拓展融资渠道, 解决牧区专业合作组织的资金不足问题。

4.2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体系

近10年来, 锡林郭勒盟草地退化局面虽已有所遏制和缓解, 但是草地退化问题依然严重, 治理草地退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在进一步完善草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体系对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尤为重要。目前, 我国关于草地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对薄弱, 生态补偿政策的出台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应急性, 应进一步完善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偿法律法规的建设, 从法律上确定草地生态补偿的合法性和长效性, 让牧民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中, 实现牧区人、草、畜和谐发展。

4.3 加强宣传培训, 进一步提高牧民素质

目前, 一部分牧民的生态平衡意识和草畜平衡觉悟不断提高, 但还有一部分牧民把超载过牧看成是对草地的物尽其用。因此, 要以村 (或嘎查) 为单位, 组织牧民学习有关草地生态平衡和草畜平衡的专业常识, 让他们不断地提高认识, 在确保广大牧民利益的基础上更好的承担起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责任与义务, 树立草地生态治理与恢复的科学责任感和使命感, 将超载的家畜主动淘汰出栏, 实现草畜平衡。

草地承包制度 篇2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承包商的基本要求,承包商的确认、甲乙双方合同签订、施工安全要求及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在所承担新建、扩建、技改、检修、维修、拆卸等工程项目及日常劳务工作的所有承包商。

二、承包商的基本要求及确认

1、所有施工、检修总承包、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的承包商都必须遵守本公司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具有两年以上良好的安全业绩(安全业绩包括近年内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事故率、“三违”发生率和隐患治理等)。

2、承包商持有关材料首先到本公司安全部门进行安全资格确认,经审查合格后,双方签定《甲乙方安全施工合同书》,经双方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后,此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存一份。进行安全资格确认的材料有:

(1)验证乙方营业能力和经营范围是否符合要求(营业执照)。

(2)验证乙方施工管理能力和队伍素质能否满足工程要求(资质等级证书)。

(3)验证乙方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是否健全,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安全许可证)。(4)审核乙方施工安全经历(由施工单位在办证时同时书面提供,主要为施工中发生的各种事故情况和相关部门奖罚情况)。

(5)审核施工单位安全负责人和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资格证。

3、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工程主管部门(发包部门)负责对施工单位进行资质审查,对施工单位的合法性、适应性、可靠性、技术资质水平和安全保证条件进行确认。验证如下证件:

(1)查验安全资格审查情况,有无签定的《甲乙方安全施工合同书》。

(2)确认施工单位营业能力和经营范围。

(3)确认施工单位的施工管理能力和队伍素质。

(4)审核施工单位施工经历。

(5)审核施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所持的特种作业证件。

(6)若存在工程分包,审查分包合同及分包队伍的资质。

4、工程主管部门和施工单位要按《合同法》的规定签定合同书,合同书中必须有安全条款或安全作业协议书,合同书中的安全条款应包括以下内容:(1)施工单位必须遵守国家、省、市和本公司有关安全的规章、制度和规定,服从生产单位的安全监督管理。

(2)施工单位要为承担施工作业的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的机械、工具和设备以及必要的合乎标准的劳保用品和器具。

(3)施工单位要根据国家、省、市和本公司的法令、制度和规定要求,为承担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4)施工单位要制定确保工程项目安全进行的安全技术措施,并交生产单位审核。

(5)明确施工单位对施工作业中发生事故的责任。

(6)存在分包的施工单位要明确对分包单位所承担的安全责任。

三、人员安全教育

1、凡进入本公司的外来施工人员,施工前都必须接受入厂安全教育。

2、对外来施工人员的入厂安全教育,由公司技术安全科负责组织进行。进入施工现场安全教育由施工单位负责组织进行。

3、技术安全科负责安全教育的存档工作,以备检查。

4、安全教育内容为:

(1)国家、省、市和本公司的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规定,本公司安全生产特点、特殊危险部位及注意事项等。

(2)与施工作业有关的车间(装置、部位)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及安全事项、安全制度、安全设施和对劳保器具的特殊要求等。

(3)针对本公司生产的特点提出施工安全要求,以及施工作业的有关专业安全要求等。

5、经安全教育后,受教育本人要在安全教育记录上签字。然后施工单位到保卫防火科统一办理入厂证。

6、未经安全教育的施工人员,不得办理入厂证,施工单位不得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7、施工人员要严格遵守门卫制度,凭入厂证进出现场施工。

8、施工人员接受安全教育,由工程主管部门负责联系,同技术安全科商定教育时间,统一接受教育。

四、甲乙双方安全职责和义务

1、甲方负责对施工单位人员进行入厂安全教育。

2、甲方负责对乙方作业现场提供安全的作业环境,提出具体的安全要求,重点、关键部位应设专人监护,并根据乙方的合理要求给其创造施工作业的安全条件,在施工过程中甲方有权查处、制止其违章作业行为,并根据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罚。

3、乙方应自觉接受甲方的安全教育,并以队班建制,选配专(兼)职安全员,实行队(班)长负责制,自觉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加强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4、乙方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有权向甲方提出合理的安全要求,并得到落实,有义务遵守甲方的安全要求并落实在施工过程中。

5、乙方在现场施工作业中遇有特殊情况以及危及安全生产的情况,应及时向甲方和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并落实应急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6、由于乙方不服从甲方的安全管理规定,违章作业、违章操作所造成事故,致使人员伤、致残、死亡,由乙方调查处理,所发生的费用均由乙方自理,甲方概不负责。乙方在上报其主管部门时,应同时抄送甲方主管部门和安全技术部门备案。乙方应严格按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进行处理。

7、由于甲方强令乙方违章作业造成的事故,由于甲方不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所造成的事故,由于甲方人员失误(过失)所造成的事故,由甲、乙双方共同调查分析,由甲方承担相应的责任。

8、乙方人员与甲方人员混合作业时,由于甲方生产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或无法预测的情况,又由乙方违规或行为过失所造成的事故,由甲乙双方负责调查处理,甲乙双方按责负担经济损失。

9、乙方单独承包的施工项目,所发生的事故,由乙方负责调查处理及经济损失,甲方概不负责。

10、以上各条中由甲乙双方负担的经济损失的计算方法,按国家及当地政府颁发的法规执行或双方协商解决。

11、遇双方协议时有争议,任何一方有权诉诸法律裁决。

12、甲民工与乙民工之间发生的事故,应由民工队自行解决。

13、凡外来施工单位必须签定并执行甲乙双方安全合同书,双方签字后生效。

五、施工前安全要求

1、健全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网络,明确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的代理人为安全工作第一负责人。明确双方现场安全管理的对口工作人员,并佩戴明显标志。

2、乙方施工前,应根据施工图向甲方提供施工方案,施工平面布置图和施工安全保证措施,做到定人员、定安全措施、定工程质量标准、定检查制度,并经甲方工程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

3、甲方工程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向乙方详细介绍施工现场环境、地下工程(电缆、管线)的位置、走向、深度及厂规厂法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明确安全技术要求,进行技术方案交底,提高安全施工条件。

4、甲方有关人员陪同乙方各级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熟悉作业现场及环境,一同落实安全措施,危及甲方安全生产的关键要害部位,必须设有明显的警戒设施,且甲乙双方必须派专人监护。

5、乙方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作业,并到公司安全技术部门备案。

6、乙方必须对所有施工人员配备必要的劳保用品及安全装备。

六、施工单位安全管理

1、施工单位进入生产区施工作业,要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和甲方的各项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1)施工作业人员进入厂区后,只能到允许进入的作业区域进行施工,不准乱跑乱窜,严禁携带烟火等进厂。

(2)进入生产装置的施工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着装,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帽以及工作要求的劳保护具。

(3)严格执行《厂区动火审批制度》,按制度的规定要求和程序办理动火证,落实安全动火措施,做到“三不动火”,经监护人确认后方可动火,一张动火证只能用于一处。动火人要持特殊工种作业证上岗,实际动火人要与动火证上的人员相符,如临时更换动火人要重新办理手续。

(4)禁止用汽油或易挥发性溶剂洗刷机具、配件、衣物等。

(5)严格执行《进设备作业安全管理制度》。进设备作业必须按规定办理进设备作业许可证,根据分析结果,选佩适用的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等特殊防护用具,安全监护人到位后,方可进入设备内作业。

(6)厂内动土必须办理动土作业许可证,落实安全措施,防止损坏地下电缆、管道。严禁在施工现场占用、堵塞消防通道,施工结束后,必须及时清理平整。

(7)设立临时电源必须符合安全规定。必须办理用电证,持证作业。电工作业要严格执行“三票”制度,进入容器所使用的临时照明,要采用安全电压和防爆灯。移动式电器具要设漏电保护装置。露天开闭设备要有防雨、防潮设施。严禁乱接乱设电源。

(8)严格执行高处作业安全规定。脚手架搭设要符合规定要求,高处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施工现场必须设置安全护体或安全网等防护设施,必要时应设安全警戒区,由专人看管。禁止抛扔工具、物件和杂物等。

(9)严格执行起重吊装作业的安全规定和该工种的安全规程,吊装作业要有方案和安全措施,并经有关部门审批。

2、严格车辆管理。

(1)进入生产区域施工作业的机动车辆,必须经过技术安全科审批。

(2)车辆阻火设施齐备、完好,符合国家标准。车辆要按指定线路限速行驶,按指定位置停放。

(3)施工单位必须做到文明施工,应做到。

①施工机具和施工材料摆放整齐有序,不得堵塞消防通道和影响生产装置人员的操作、巡检。

②严禁触动正在生产的管道、阀门、电线和设备等,禁止用生产设备、管道、管架及生产性建筑物做起重吊装锚点。

③施工临时用水、用风,要办理有关手续,严禁用消防栓供水。

④高处作业必须采取防止火花飞溅的遮挡措施,电焊机接地线规范,不得将地线裸露搭接在装置设备或框架上。

⑤施工废料要按规定地点分类堆放,严禁乱扔乱堆,要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4)运行中的生产装置区域内的改扩建、检修等施工动火作业,均为一级动火,原则上节假日和夜间不得安排动火作业,有专项安全措施的工程建设项目,在五一节、国庆节、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前,由工程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报告,由安全、生产、设备等部门检查确认,共同会签,报请主管领导批准后,按一级用火管理程序办理,其它时间按正常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七、安全监督管理

1、为确保施工全过程处于有序受控状态,工程主管部门要负责组织施工单位编制施工进度网络计划与专项安全措施,负责与安全管理部门和生产装置负责人进行衔接、交底。

2、工程主管部门和施工所在生产单位要职责明确,对安全施工实行有效监督,并有安全否决权。

(1)做到组织落实,措施落实,特别要加强对边生产、边施工作业的安全监督和管理。

(2)严格按本公司有关安全制度的规定和有关要求,监督施工单位办理作业许可证和各项施工作业票证。

(3)监督施工单位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纪律,只要现场有施工人员,就必须有安全监护人员。

3、工程主管部门、安全部门和生产装置要抓好施工隔离措施的落实和现场情况交底。

(1)审查、批准施工单位的施工区域隔离方案,组织对区域隔离措施完成后的验收。

(2)凡与改扩建、检维修等施工项目有关的工艺管线、下水井系统等,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有毒有害及可燃介质的工艺管线隔离必须加盲板;通往下水系统的沟、井、漏斗等必须严密封堵;施工隔离区内凡与生产有关的工艺设备、阀门、管线等,均应有明显的警示标志。

(3)凡在运行的装置区域内施工作业,而又无法实施区域隔离的,必须由有关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制定安全措施和施工方案,并逐条落实,检查确认。

4、生产单位必须加强边生产、边施工作业的安全管理。

(1)制订边生产、边施工作业的事故处理预案,并组织职工进行学习和演练。

(2)制定精心操作、保持平稳的相应措施并认真执行。(3)现场有施工作业时,严禁就地排放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介质正常采样、脱水等操作要预先通知施工单位暂停施工;遇有异常情况如紧急排放、泄漏、事故处理等,要及时报警,及时报告处理。

承包商管理制度 篇3

1目的

加强对承包商的安全监督管理,减少和避免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违章及事故发生,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健康与环保。2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向本公司作业现场提供服务的承包商管理。3 职责 3.1 生产科

3.1.1负责与承包商签订安全协议书;

3.1.2负责动火、动土等作业许可证和临时出入证的办理,负责相关人员的安全培训;

3.1.3负责承包商施工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

3.1.4负责设备安装及检维修承包商的资格预审和承包合同的签订。3.3 办公室

3.3.1负责建筑施工承包商的资格预审和承包合同的签订; 3.3.2负责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验收与管理。3.3.3负责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4 管理内容与要求 4.1承包商资格预审

承包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资质否决: a)没有合法有效的承包工程(项目)的相应资质; b)曾经发生过有影响的人员伤亡事故和质量事故。4.2承包商选择

4.2.1办公室负责组织对承包商进行评价与选择。对承包商评价内容有:

1)承包项目的资质;

2)是否有安全管理机构或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3)是否有健全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4)是否对作业人员进行了安全教育培训;

5)参与项目的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包括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等; 6)是否曾经发生过伤亡事故和质量事故; 7)施工设施及安全措施是否齐全。

4.2.2承包商按以上内容向办公室提供资料,生产科、办公室人员参加对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选择,选择信誉好、安全管理扎实的单位作为项目的承包商。4.2.3项目需要招投标时,由办公室发布含有安全要求的招标通知书,投标单位需要出具含有安全方案的投标书,作为选取合格承包商的重要依据。4.2.4 对长期合作的承包商,办公室建立承包商档案,并到生产科备案。4.3开工前准备

4.3.1 承包商在与公司签订施工合同的同时,须签订“安全协议书”,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明确双方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并由生产科审查同意。4.3.2项目施工前,生产科向承包商就项目进行安全交底,承包商根据安全交底情况编制施工方案、安全作业规程和应急预案,并报生产科审查。4.3.3由办公室协助生产科对外来施工人员进行入厂安全教育,结合本公司实际,讲解公司的安全方面的规定要求,对本作业场所的重大危险因素、危险源告知。承包商应对所有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为员工配备劳动保护用品。4.3.5 办公室对资质审查合格并经过入厂安全教育的外来施工人员办理临时《入厂证》,无入厂证的人员不得进入施工现场。

4.3.6施工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应由被施工部门对其进行作业现场的安全教育。4.4施工过程安全管理

4.4.1 在施工过程中除应按施工要求制定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外,并应遵守本公司的相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要求,避免造成意外伤害。4.4.2 在承包工程中,承包商不得将工程转包和分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个人。

4.4.3 在承包工程期间,应按照公司安全管理考核规定,对施工人员进行考核,并将相关考核以书面形式告知承包商。

4.4.4承包商负责人要准时出席公司生产科组织的有关会议,按时完成公司生产科布置的各项安全工作。

4.4.5 施工过程中如发生意外事故时,承包商应听从本公司的统一指挥。4.4.6 生产科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形成记录。4.4.7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的违章管理参照本公司安全生产考核规定执行。4.5 承包商档案管理

4.5.1 项目完工后,办公室和生产科根据合同履行情况,对承包商的表现进行评价,汇入承包商档案,作为是否续用的依据。4.5.2 办公室保持合格承包商档案,内容包括:

1)承包商的资质证书复印件; 2)过去3年的安全生产业绩;

3)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目录; 4)特种作业人员证书复印件; 5)安全生产表现评价报告等。

上一篇:掌握识字方法下一篇:资金管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