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培育学实习报告

2024-08-23

草地培育学实习报告(共4篇)

草地培育学实习报告 篇1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森林培育学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专业名称:林学年级:2009级学号:090410102指导教师:冯金玲教师职称:讲师

二O一二年十二月

一、前言

(一)、实习目的要求

1、基本掌握造林绿化的工序,技术环节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综合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森林培育施工设计

2、纪律:必须参加所有现场调查,现场考察,现场评估,独立完成实习报告。

(二)、计划安排

1、时间:1.5周。12月10日星期一(下午竹种园),星期二校内两山体调查,星期三灵石林场。

2、组织方式:划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老师现场总介绍后,各小组独立调查;

3、内业整理:星期

一、星期四实习辅导

4、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完成(三)、实习内容

1、造林地立地类型(立地级)评价表、造林效果调查与评价;主要树种生长效果(山地与校园、灵石林场)

2、造林施工作业设计(灵石林场)

3、林分改选设计——校园内

4、典型设计表

5、园林绿化树种评价与选择

(四)、外业实习方法

1、观测、目估

2、测定小班因子(标准地调查,样地调查,样圆调查等方法)

树种组成、混交比例、造林密度—半径3.26米、立地级、树高、胸径、冠幅等;

3、竹林调查、造林地调查、杉木、湿地松调查

4、后山台湾相思林改造—城市森林、生态风景林

5、校园绿化树种

二、调查地区概况

(一)福建农林大学两山及创业园竹园

1社会经济概况:位置、范围、面积、劳力、人口、交道、工农业生产概况、林业生产比重

福建农林大学位于福州西郊,面积2700多亩,交通方便,学校注重生态建设,有以观音湖、创业园等为主体的校园景观生态风景。

2自然概况:地形、气候、土壤、现有林情况

农大南山海拔150m左右,北坡,坡度较缓,土壤为砖红性土壤,土层厚度50cm左右,表土层厚20cm左右,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主要树种为人工种植樟树,密度过稀,可补植耐阴树种。农大北山主要树种为台湾相思,包括少部分竹子,台湾相思长势良好,但密度过大,应适当间伐。农大创业园竹园主要有毛竹林,还包括景观效益为主的观赏竹,如佛肚竹。

(二)福清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

1社会经济概况:位置、范围、面积、劳力、人口、交道、工农业生产概况、林业生产比重

灵石山位于福清西部,东山水库旁,海拔1000多米,总面积4082亩,建于1957年,1992年以前为用材林生产基地,92年后改为森林公园,如今公园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包括少部分木材生产功能。公园职工人数57人,起源上看,最早为原始形成,经过天然恢复,再后来通过人工更新抚育,现在以生态公益方向为经营目的。

2自然概况:地形、气候、土壤、现有林情况

灵石山海拔1000多米,坡度适中,土壤为专红性红壤,土层厚度为65cm左右,表土层厚19cm左右,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中下部为人工林,树种有湿地松,杉木,樟树,以及其他常绿阔叶树种。公园引种台湾珍贵树种,在一片采伐迹地上将于2013年春季重新造林。

三、经营规划

经营规划是指根据一定地区的社会经济生产水平,结合林业生产特点,在一定地段上进行森林经营规划,以期达到经营目的,实现森林的多种效益。

(1)工区及小班区划、说明区划的依据、区划结果。

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林业生产特点,经营目的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工区和小班区划,小班区划以山脊线,山沟线等自然分界特征进行划分。区划后还应进行适当的说明。

(2)经营方向:林种、林种规划、造林顺序及多种经营意见。

根据经营目的选择用材林、经济林、生态公益林,防护林等为主要林种,根据具体实际进行林种规划,确定造林顺序,制定相应的经营方案。

四、造林设计:(见表5)

造林设计要求根据造林目的,结合立地条件,通过科学的造林技术要求规划作业设计。主要依据以下几点进行。

(1)树种选择、配置及混交方法。

(2)造林密度。

(3)林地清理和整地方法。

(4)造林:包括苗木规格要求,保护和处理措施、栽植方式、季节。

(5)幼林抚育:方式、方法、季节、次数、年限、施肥及林根间作。

此次实习在灵石山公园的采伐迹地上,自行进行两个小班的区划,并在两个小班分别进行经济林和用材林的造林设计。

经济林设计应该要考虑速生丰产、高产、稳产。在结合适地适树、社会经济条件和造林技术的基础上选择经过选育的省级以上优良无性系苗木营造油茶纯林,整地采用环山开水平梯带整地穴规50×50×40厘米,以垃圾、稻草、芒箕、农家肥等作基肥,每穴加施石灰0.5斤,复合肥0.5—1斤,磷钾肥0.5斤,然后,回填表土,再将穴填满呈馒头状,待造林使用。为保证早产、丰林、稳产、高产,一般栽植密度以株行距2×3米,且每亩在110株为宜。油茶造林选择经

过选育的省级以上优良无性系苗木进行植苗造林。在幼林当年的5月份雨后,每株适量地施入少许尿素催苗进行幼林抚育,第2-3年进行松土、扩穴、除草、灌溉、排水、施肥改良土壤、整枝修剪等抚育措施。主要经营目的是营造速生丰产的经济林。

用材林设计包括首先是确定造林目的,选育大径材的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稳定的树种,结合适地适树原则和树种特性挑选了杉木,樟树,然后清除造林地的采伐剩余物、杂草以及灌木等,对所选择的两种树种采用混交林的方式,具体树种组成为8杉2樟,混交方法采用星状混交,造林地的整地方式选用带状整地挖穴(表60*60深40 底40*40)基肥1000/穴,一般栽植密度以株行距2*2.5米为宜,该用材林造林采用3年生的苗木进行植苗造林,幼林当年进行松土除草灌溉排水施肥改良土壤,第2-3年进行抚育间伐全锄块松、扩穴通带、林地套中、以耕代抚等。间伐开始期为12年,主伐年龄为26年。

五、营林设计

(1)对已造幼林及其它现有林的分类采取措施,如抚育、间伐

幼林的抚育包括对林地进行松土除草、灌溉与排水、施肥、种植绿肥植物或者改良土壤树种、保护林地凋落物;对幼林林木还可进行抹芽接干、修枝抚育等实现幼林林木通直、圆满、高干、速生、丰产和高效。

(2)确定森林保护的原则,提出预防、消灭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措施。

(3)选择营林机械类型,确定营林作业的机械化比例

六、附表(另附)

七、总结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森林培育是指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按既定培育目标,遵照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

区域性都很强的特点。

本次实习围绕造林效果评价、造林调查设计、林分的改造以及现有林经营措施、造林作业设计等内容展开。本次实习历时1.5周,通过这1.5周的实习使得我们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并且掌握培育学的基本技能,为今后可能从事的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

本次实习分为内业和外业两部分进行,在外业实习开始前老师在教室为大家统一讲解实习的主要内容和布置相应的任务以及强调外业中应当遵守的纪律。在老师讲解完实习要求的当天下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校内的大学生创业园进行景观配置、林分改造、散生竹林的调查。通过对创业园的景观配置进行了解并提出改进方案,让我们对园林景观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生竹林的调查让我们对竹子形态特征,地下结构等生长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第二天上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对校内的南山和北山进行造林调查,南山是学校的教学实验林,主要树种是樟树,但是林分过于稀疏,在改造的过程中可是适度的补植耐阴树种;北山的主要树种是台湾相思,但是林分的密度过大,可采取适度的间伐降低林分的密度,使得台湾相思林的林分密度达到一个适宜状态。下午我们小组根据老师的要求对校外的南江滨公园进行了绿化状况调查了解,第三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去到福清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以生态公益方向为经营目的。在采伐迹地根据老师现场的讲解我们小组对采伐迹地进行两个小班的选定,调查其地形、坡度、坡向、坡位以及土壤状况。当所有的外业实习都结束后,老师再次对实习报告的撰写为大家进行讲解。最后我们根据这几天的外业实习进行了实习报告的撰写。

通过本次森林培育学野外实习我们基本掌握了造林绿化的工序,技术环节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以及综合所学专业知识将其应用到森林培育施工设计中。通过这几天的实习使得我们将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并且掌握培育学的基本技能,为今后可能从事的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

校园文化中大学精神培育的论文 篇2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学精神培育存在的不足

大学校园文化以一种外在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对人的意识产生影响,而不是以固定刻板的方式进行强制的灌输。所以,面对当今社会千变万化的大环境,大学生被鱼龙混杂的信息所包围,这些信息不断地对受教育主体意识进行着侵扰和干预,使得大学文化的影响效果减弱,进而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塑造和培育促进的效果不佳问题的存在。

(一)流行文化和大学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精神

培育过程的作用存在一定偏差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行文化以其特有的性质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某种程度上,流行文化以其强有力的流行性对现代大学精神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方面,流行文化和校园文化有积极的一面,流行文化以开放、个性的特色不断地作用于大学生的成长,促使大学生个性发展,造就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倾向于功利化、向钱看等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等都产生着消极甚至是负面的影响。这一影响与大学精神对教育主体的作用是相悖的,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冲击

当今时代,网络由于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自由性,极大地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课外活动的重要一环。网络文化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重要一部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一方面,他对校园文化具有补充作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其文化包含着各种鱼龙混杂的文化信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类别的文化在网络上共生共存,良莠不齐,对大学文化的主流价值取向造成强烈的冲击,进而对认识尚不完善的大学生造成一定的思想冲击,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制约优秀大学精神的形成。

(三)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融合不好影响大学精神的形成

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对青年人的道德和精神教育,既有着良好的、健康的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内涵,也有着一定的糟粕需要进行扬弃。而时代精神是一种快节奏的东西,其所追求的个性发展、创新精神等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文化有着一定抵抗和冲突,不能很好地与传统文化交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时代精神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要与传统文化进行完美的结合,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极大提高,需要克服传统思想中对中庸、奉公、集体等的过分要求,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以达到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水乳交融,极大促进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培育形成。

(四)缺乏科学表现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导致大学精神培育“形神不和”

大学文化建设要极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需要科学的表现形式,需要把死板的文化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现实中的大学尤其是一些近年来合校升本的院校,校园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是:第一,没有自己的建设思路和独特表现形式,在形式上不断地模仿知名院校,缺乏新颖感和吸引力;第二,对于文化的表现都仅仅注重单个方面,没有认真寻找科学的表现形式,没有最大化地体现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时代精神和学校特色;第三,某些大学文化建设为了迎合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仅仅寻求对大学生有吸引力的东西,而忽视大学文化内涵的体现。由于这几方面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学精神培育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存在“皮毛分离”现象,大学精神的培育仅仅是一种走形式。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与建设目标追求存在较大差异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效果不能较好地发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大学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在对象上,往往不重视大学生个体的意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凭空想象建造与理论相似的产品,很难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有些还仅仅停留在开展各类活动和制定各类制度的层面上,往往通过雕塑、博物馆、校史馆和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忽视了大学文化理论的针对性,缺乏理论的灵活运用,没有让理论变成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细节。

二、大学精神培育需要校园文化建设作用的发挥

对于现代大学来说,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其核心功能之一,其他功能都紧密围绕这一核心进行,优秀大学精神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精神支持。要培育优秀的大学精神,就需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功能,进而作用于大学生这一教育主体,以促进育人质量的提高。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创新大学精神发挥作用的重要方法

大学文化是一个集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特色、学校历史沉淀和先进时代精神为一体的综合体,这是大学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与生俱来的特质,也是新时期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要培育真实的大学精神,实现传承文化和提高育人质量的效果,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就需要创新大学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构建符合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进行精神和文化的传承,这是功利性学习教育所不重视的。新时期大学精神的培育和作用的发挥就是要通过大学文化建设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建设的推进,不断地优化育人外部环境,在制度约束和环境的感化中,逐步提高效果。

(二)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着大学精神的内涵,引导着大学人文教育的方向

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校园文化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任务,都是为了培育能体现有各自学校精神特色和优势的高素质人才,为了传承优秀的文化,为社会主义培育优秀人才。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宏观文化,决定着学校事业发展方方面面的方向和特色,为学校教育提供方向性的指导。要确保校园文化沿着正确而科学的方向发展,就要有好的大学精神的指导。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就要扎根于优秀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之中,体现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通过形神兼备的校园文化形式体现优秀的文化和精神。

(三)校园文化很好地起到了规范限制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不仅是潜移默化地对师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现代大学文化建设也将制度建设拉入建设的.范围。运用制度建设,明确地告诉大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告诉他们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对他们的行为等进行一定规范制约,对他们的偏差思想和行为进行一定的纠正和约束,为大学精神的传承提供一定的保护。同时,优秀的大学文化都会浸染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时代气息,让大学生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提前设定的情景调节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这种规范限制作用不是强制的,而是通过对学生周围环境的设置、美化,来不断达到素质的提高,进而实现大学精神的内化和传承。(四)大学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精神全面升华大学精神是一个不断传承、不断升华的精神集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其升华、传承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手段。我国新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的大学文化,用马克思主义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精神的品质。第二,校园文化通过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强调二者的融合与发展,在二者的融合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内化为大学精神的内容。同时,大学校园文化是通过物质、文化、精神、制度和行为等多种形式展示大学精神的,在构建过程中不断通过这几方面的建设促进大学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三、大学精神的培育需要构建多层次的优秀校园文化

(一)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

没有一流的大学精神,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文化,也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凝练而形成的个性鲜明的思想和理念,是一种文化的长期积淀。大学精神一般凝练在大学的校训中,经过历史的磨砺和广大师生的认可,最能体现大学的核心价值。比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都突出反映了学校的特点和文化气质。同时,大学精神也是开放包容、不断推陈出新的一种价值追求,需要在学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科学创新和发展。

(二)建设形神兼备的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不仅需要形似,而且需要神似。形似就是要重视做好大学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极大地体现大学文化之美。我国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要广泛借鉴西方知名大学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在实体建设方面做到与传统契合,与社会融合,与时代一致,真正体现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同时,还要重视物质文化的创新,促进育人环境的美化和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神似就是要在建设的过程中,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重点突出区域文化和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不断与时俱进,造就齐备的、能体现大学精神文化的文化设施和精神文化。

(三)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和统一

优秀大学精神的培育,必须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进一步丰富文化内容,形成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第一,校园文化建设要继承优秀文化和包容时代精神。文化传承是现代大学的一个基本功能,我们需要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指导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要打破封闭保守的传统,用包容的精神吸纳一切时代优秀文化,使得与历史和谐,与社会融合,与世界同步。第二,要达到现实需要和发展前瞻的统一。大学的另外一个职能就是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一种现实需要。同时,校园文化建设更需要主动超越现实,引导社会文化潮流和趋势,在现实和未来统一中进行丰富发展。第三,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各要素的和谐统一。校园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要素组成的整体,需要在各个方面共同发展来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提高。

草地培育学实习报告 篇3

动能

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冲关过坎、克难前行,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动力接续,开辟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境界。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当前,随着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相应放慢;随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农民外出务工增收难度加大;随着财政收支矛盾凸显,像过去那样每年都大幅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已难以做到,这些在相当长时间内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传统动能的边际效应相继弱化。同时,要完成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课题,同样需要充分发挥农业农村改革创新的综合效应,提升改造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必须以改革为根本途径,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等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源。通过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重要举措,改变不合理的农业供给结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深化“三权分置”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等重大政策举措,优化要素配置,唤醒沉睡资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提供必备的资金、土地等物质条件;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下乡等政策措施,激活各类人才到农业农村创新创业,使之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还必须进一步创新抓手、平台和载体,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壮大新产业新业态。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新产业;要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要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返乡创业园等载体,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新平台,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新平台,再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为改善农业供给、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添新动能。

“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绝不意味着放松宏观调控,削弱对农业的支持保护。相反,该增加的投入、该给的补贴还要继续投、继续补,要通过改革让投入和补贴更有效率,这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我们鼓励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新旧动能转化,但要始终牢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进行传统生产的农户还是大多数,制定政策、出台举措的基本面还是要照顾普通农户,绝不能以牺牲大多数农民的利益为代价。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 篇4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第 1 篇

一、调查课题名称: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发展情况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式:实地考察,企业访谈、问卷调查

四、调查意义:重点对财政关于产业培育的实际具体措施、效果、存在问题等展开了详细的了解,通过调查客观的了解目前县市财政在产业培育方面的实效和存在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科学合理的发挥财政功效,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调查正文:

(一)市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产业在我市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数据统计等形式,仅 2010 年,我市产业开票销售总额达 36.9 亿元,入库税收 1.8 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达 7.8%和 5.1%,产业已成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刺激了我市经济的总体发展。目前,我市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全市已拥有各类产业企业 50多家,其中一些产业(企业)在国内外(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宏大特钢厂自主研发的球团链蓖机关键制造

技术及应用项目、圣达铜业的合金接触线等。

(二)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发展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已取得了如下成绩。

一是目标方向明确。我市产业的发展目标基本明确,即是力争将四大产业园打造成全市产业的集聚区、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发展方式转变的先行区。到 2015 年,力争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 30 家,其中,超 50 亿元以上企业 1 至 2家,30 亿元以上企业 2 至 3 家,10 亿元以上企业 8 至 10 家。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化工新材料产业园、虹桥园区产业园和城东环保科技四个特色产业园。

二是组织机构基本完善。在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成立了推进产业倍增发展领导小组,小组主要负责研究解决规划布局、政策引领、要素整合、扶持措施等重大问题。

三是力度措施逐步加大。近年来,我市在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的基础,逐步加大了对产业的扶持政策执行,如:将产业的发展作为对园区、乡镇考评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台了《加快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产业发展倍增计划》和《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和若干政策》等一系列规划文件,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扶持政策及保障措施。

(三)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县市财政在新形产业培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资金扶持额度有限。近年来,产业逐渐在我市经济中占据的比重加大,产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企业,目前,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很多企业都面临着资金困难,尤其是融资难的问题,年,全市投入在产业的扶持资金额为万元,年,为万元,从扶持资金的角度来看,扶持资金的额度总体偏少。

二是财政资金申请的审批流程繁琐。对于企业而言,效率是其生存的重要法则,目前,从调查情况来看,市县财政资金的审批流程繁琐,步骤较多,时间也较长,对于帮扶促进企业的发展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是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不足。我市市县财政扶持企业,在财政资金方面的监督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财政资金使用的事先预防,事中跟踪,事后审计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四)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的建议

通过调查,在汇总并分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在加快产业培育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多渠道帮扶产业发展。除去市县财政专项帮扶资金外,在面对企业融资困难的实际环境下,市县财政可以与银

行、各类风投企业联合,共同帮扶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缓解政府资金压力,也可以降低风险,共同承担,另一方面,也可以优化企业的融资平台。对于双方而言无疑是双赢的利事。

二是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效率。作为政府财政部门而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企业申请财政补足的审批流程,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提供一站式服务,一些可要可不要的流程改减即减。

三是加大对资金的监管体系建设。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管体系建设,降低风险度,防止国有资金的流失,关键在于防字上要下功夫,要逐步建立事先预防、事中跟踪,事后审计的体系,对于企业和政府而言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企业是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同时,帮扶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和内容,它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优化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减少行政审批流程、加强资金运营监管等,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服务我市的经济发展。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第 2 篇

为加快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国已经把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提到了战略高度。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也在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尽快使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支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带动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目前,全市拥有软件服务业企业 1000 余家,5 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2009 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 864 亿元,增长 18%。其中,软件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 435 亿元(占全省的 67%),同比增长 24%;软件出口 1.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5%。浪潮服务器连续 14 年蝉联国产品牌销量、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三项第一。但电子信息产业较其他副省级城市在产业规模、龙头企业、人才结构、市场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新能源产业。我市已形成国内唯一完整的太阳能光热产业链,拥有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骨干企业,以及一批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具备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和行业带动能力。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2009 年,我市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 1 千千瓦,太阳能光伏产业中的电池组件封装年产 100MW, 6 电池片产能达 50 MW。但该产业存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更新慢,产业结构不尽不合理,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弱,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国家级环保科技产业园产业聚集度不高,综合配套能力不强的问题。

半导体照明产业。我市在半导体照明领域已经具备比较良好的科研基础和产业化发展基础,拥有在国内外处于优势地位的核心技术。科研方面,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实验室是国家首批建设的五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科研实力雄厚,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产业化方面,从材料研发、外延生长、管芯制作、器件封装到应用产品制造,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半导体照明研发体系和产业链,形成了以浪潮华光为龙头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2009 年 11 月 6 日,总投资达 40 亿元的山东省最大光电子项目――浪潮(济南)光电子产业园正式奠基开工,建成后的园区将成为国内唯一拥有碳化硅衬底材料、外延片、管芯、封装器件和应用产品完整产业链国内一流光电子园区,年销售收入将实现 90 亿元,利税达到 20.8 亿元。但是,相对于先进城市,目前我市半导体产业应用产品研发生产能力仍较薄弱,上下游配套能力尚未形成,集聚效应、辐射效应有待进一步加强。

生物医药产业。生物与医药产业在我市发展迅猛。目前,济南市从事生物制药研究的企业约 300 家。其中,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达 60 家,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认证 52 家,占总数的 86.7%。拥有国家药品批准生产文号800 多个,其中常年生产的有 350 多个品种。拥有济南国家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基地,入驻生物医药企业 62 家,其中研发机构 28 家,生产企业 34 家。2009 年,由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平台服务中心牵头,联合山东大学、省药科院、省医科院等 6 家单位建成的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正式落户我市。从总体上看,我市生物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地位和作用与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集成电路产业。我市是国内第八家拥有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的城市,集成电路设计已形成一定基础,浪潮、山大、华辰泰尔等一批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设计能力。2009 年,山东华芯半导体有限公司成功收购德国奇梦达公司西安研发中心的核心研发团队,组建华芯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中心,其 12 英寸集成电路项目位列央行济南分行和山东省发改委公布的高新技术项目之首,获得投资 20 亿元。另外,山东省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已经完成了主流 EDA 软件的采购和部署,大大推进了集成电路设计平台的建设。但我市集成电路产业还存在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强;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还处于空白;缺乏高层次人才;有利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完善的问题。

综合来看,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有了一定规模基础和优势条件,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一是发展速度不快。随着国家及周边地区相继制定了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并加大了扶持力度,在发展速度上同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二是规模偏小。尤其在生物医药、半导体等标志性领域产业上尤为突出,企业在行业中缺少知名度。三是技术支撑薄弱。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多、研发装备落后、技术人才不足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特别是产业技术领军人才更为稀缺,企业科技开发基本处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应用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二、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尽快抑制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把有限的要素资源引导和配置到优化存量、培育新的增长点上来,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对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而且对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我市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突出重点,倾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围绕以新兴产业促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进行发展战略研究,以超前的规划和超常规的政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建议加快制定我市发展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扶持措施,并加快新兴产业规划区域内的配套设施建设,引导新兴产业关联企业到规划区域内集

中,把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光源产业作为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加快实现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聚,围绕产业链上下延伸、产业集群配套协作,大力实施产业带动功能强、集聚功能突出的工业项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夯实产业总量扩张的基础。对我市刚起步的环保节能、风电设备制造、特高压输配电设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及配套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等新兴装备制造产业,加大支持力度,发展配套产业,加快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集聚,使其尽快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财政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在现有良好条件和基础上,加快建设创新载体,扶持传统产业的企业投资新兴产业,吸引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新兴产业领军企业。抓好和谋划一批有利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技术项目,集中力量抓好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优势资本向重点企业集中,全力支持优势骨干企业自主创新,加速打造经济总量大、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全力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使之尽快形成气候,产生效益,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占领技术制高点,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技术水平,加大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同致力于项目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切实提高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着力加强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和环境。同时与高校联合,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鼓励企业通过委培、定向等方式与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等。

(六)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新兴产业项目给予切块扶持,切实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加快推进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借力资本市场,加快推进优势企业在国内和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的步伐,用好上市募集资金,加强资本运作和再融资能力,11 实现低成本扩张和产业升级。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第 3 篇

一、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厦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客观必要性

厦门由于特殊的区位和资源禀赋,长期以来,资源匮乏是我们发展中的短板。因此,建立在资源和要素大量供给基础上的传统产业绝非厦门未来发展的优势。新兴产业由于其更多地依赖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较好地弥补了资源短缺所带来的不足。

当前,世界经济结构孕育深刻转型,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同样,国内各个地区在产业发展上也呈现出百舸争流的竞争局面。十二五时期,厦门经济特区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突破,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就必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作为抓手,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约化、基地化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厦门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首先是政策优势,特区政策扩大到全市、岛内外一体化发展、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等,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机

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是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在中国社科院发布《2010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商务环境与创新环境都排在全国前十。2011 年 11 月发布的《2011 中国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报告》显示,厦门位列 2011 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排名第一。2010年我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2053 亿元,工业总产值 3781 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值 1315 亿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特别是随着三维招商的推进,国内一批科研院所和研究型企业落户厦门,先进、新兴技术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福建省正在推进实施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战略,客观上要求厦漳泉三市加强产业分工和协调,厦门有必要、有条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先行一步,更好地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此外,厦门良好的生态和生活环境,也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厦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进展情况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工作。2011 年 3 月 8 日,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发改委、财政局、统计局、经发局、科技局、信息化局、海洋渔业局、环保局、文产办、火炬高新区组成的厦门市推进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发改委,负责领导小组具体日常工作。目前,已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能和任务分工。

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以专题工作会议、下达任务分解等多种形式推进相关工作。在有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市发改委编制的《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由市政府批复并向社会公布。各有关部门正依据规划着手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研究部署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规划编制工作及六大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目标、统计指标界定范围等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进落实重大项目。

由于国家和福建省尚未出台统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制度,为全面掌握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规模、发展状况和内部结构,市统计局依照国务院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在福建省已出台的现代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完成了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构想。该构想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点、六大产业的统计范围、指标选择原则、指标设计以及评价方法,尽可能准确统计和评价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预测各产业未来发展走势。

(三)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涉及电子、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相关行业,其中,电子行业作为厦门传统三大支柱之一,具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实现了产业的规模聚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含移动通信、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软件服务、网络增值等信息服务、高端软件、文化创意等行业。针对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制造业进行数据汇总测算,2010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制造企业有 52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938.85 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951.78 亿元,实现利润总额 44.15 亿元,拥有从业人员 4.99 万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总额超过 259.36 亿元,规模以上软件企业 582 家,行业从业人员累计达到 5.2 万人。

2、生物与新医药产业

厦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是厦门重点培育发展的十三条产业链之一,近年来以海沧投资区为重要生产研发基地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实力与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包括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的生物医药产业,医疗设备和医用材料,生物育种产业和生物农业,海洋生物技术及其他生物产品。2010 年厦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相关企业有 29 家,15 实现工业总产值 55.28 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54.22 亿元,实现利润总额 10.45 亿元,拥有从业人员 0.77 万人,工业产值上亿元生物与新医药企业共 16 家,行业龙头地位显著。

生物制药企业在竞争中迅速壮大,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代表企业有 16 家,其中医疗器械企业 6 家,生物制药企业 9 家,生物农业企业1 家。企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医药产业研发投入迅猛增长,企业科研人才储备充分,与科研院校合作力度加大,行业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创新型企业特别是生物工程制药企业与中药企业,在全行业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增速迅猛,医疗器械传统优势行业稳步发展,行业总产值逐步提升。

3、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范围较广,所涉及到行业较多,界定范围存在较大争议。一般来说,新材料产业包括稀土功能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新型化工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及其他如工程塑料、高性能膜材料、导体照明材料、微电子材料及产品、纳米材料及产品等。按以上标准统计,2010 年厦门新材料产业相关企业有 31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42.85 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144.4 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6.52 亿元,拥有从业人员 1.86 万人。该产业由冶金、化工、化纤等传统产业企业在技术升级中孕育而生,产品应用范围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节能环保产业

现代照明和太阳能产业链是厦门市十三条产业链之一,也是厦门发展节能环保新兴产业的重点。节能环保产业包括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资源循环利用和废旧商品回收、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等。2010 年厦门节能环保产业相关企业有 40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70.9 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67.99 亿元,实现利润总额 4.09 亿元,拥有从业人员 2.31 万人。

主要节能产品有节能灯、节能型建筑玻璃、铝合金隔热型材、PVC 塑料门窗型材等,其中节能灯产量约占全球的近1/4。环保产业以提供配套或为客户提供整体方案为主,有机废气和废水膜处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包括废旧轮胎回收再生产、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废纸回收再生产、废金属加工利用、农业废弃物和竹木三剩物回收利用、城市餐厨垃圾回收利用等,其中废纸回收再生产年创产值近10 亿元。全市现有节能技术服务企业 20 多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企业节能提供融资、诊断、设计、安装、培训等系列服务。全市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工程面积至累计已达 100 万平方米。

5、海洋高新产业

厦门市在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时,将与海洋相关的产业整合成为《厦门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

划》,但规划中的行业与其他新兴产业之间存在较多的交叉重复,涉及到工业的主要是海洋装备制造,即造船业。涉及海洋高新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包括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装备、游艇租赁及服务。2010 年厦门此类产业相关企业有 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23.23 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23.5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 2.67 亿元,拥有从业人员 0.27 万人。

厦门海洋产业目前仍以传统的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和临海工业为主,海洋生物、游艇及海洋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和现代海洋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尚处于萌芽、技术储备和培育阶段。海洋生物产业方面,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制药、调味品、调理食品、种苗等海洋生物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形成增加值十多亿元的规模。游艇及海洋装备产业方面,我市规划并相继启动了海沧游艇制造基地、翔安欧厝游艇产业制造集中区、五缘湾帆船游艇港、香山游艇会所、东坑湾游艇会所等建设项目,现有 11 家游艇制造企业、14 家配套企业和 12 家贸易商。目前估算,我市游艇产业链条的产值已达 30 多亿元,其中,游艇制造产值超过 5 亿元,出口 4800万美元,已连续三年占全国出口的三分之一强,出口市场以欧美、东南亚和香港地区为主。同时,开展了海洋舰船防腐材料的研制及应用工作,形成了数亿元的产业化规模。海水利用业方面,我市出台了《厦门市海水综合利用规划》,一

批海水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获得了突破,海岛、船舶专用小型海水淡化正装设备通过设计定型,已投入批量生产,海水冷却和脱硫技术得到了应用,某些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条件。海洋能及海洋现代服务业方面,经初步调查,我市潮汐能较丰富,年双向发电量储备为 24 亿千瓦时,盐差能理论上装机功率储备为114.9 万千瓦。波浪能和海水冷源均有一定的储备量,为下一阶段研究和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奠定基础。海洋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条件较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6、文化创意产业

通过多年的培养与扶持,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目前我市逐步确定了动漫网游业、影视与新传媒业、创意设计业、演艺娱乐业、古玩艺术品业、印刷复制业、文化会展旅游业、互联网文化服务业等八大产业群体作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门类,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加速聚集的良好势头,对厦门市经济增长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010 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 39 亿元,动漫、网游等数字内容企业数已达 62 家,从业人员 1986 人,全年总收入达 4.32 亿元,实现增加值 3.03 亿元,比增 73%,年创税利 1.76 亿元。今年以来,动漫网游业继续发展壮大,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中国电信动漫平台以及中国动漫集团控股子公司中娱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喜人,带动了

一批动漫内容提供商来厦投资,截止目前围绕厦门手机动漫基地聚集的各类动漫、网游等数字内容产业企业数已达 202家,形成了聚集发展的态势。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前景看好,工行、农行等六家金融机构将在十二五期间将提供 500 亿元授信额度支持厦门市文化企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初步测算,2010 年,厦门市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的产值规模为 1230 亿左右,按平均增加值率计算工业增加值为300 亿左右,占当年全市 GDP 比重为 14.5%左右。综合来看,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具备一定规模基础和优势条件,但仍处于萌芽、培育阶段。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不够清晰,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

目前,我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尚在研究制定阶段,各职能部门在调研分析新兴产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行业交叉,如海洋新兴产业中的海洋生物制药与生物新医药产业内容相重叠,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数字内容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内容存在交叉,节能环保中包含了新能源的内容,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内容,产业边界不清晰,导致重复计算,数据不够准确。而且战略性新兴产业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会随着产业的发展需要发生

阶段性的变化。数据不实、不准,将会导致研判失误和政策偏差,影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项培育发展工作的开展。

(二)产业规模较小,龙头带动与支撑作用不足。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兴起,目前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存在着产业规模小、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弱的问题。从我市情况看,突出表现在行业龙头企业缺乏、带动性不强,产业链偏短偏细,规模效益不明显,企业在全国行业中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按测算,列入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 年产值规模为 1230 亿左右,按平均增加值率计算工业增加值为 300亿左右,占当年全市 GDP 比重为 14.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显然还远远不够。随着国家及其它沿海城市相继制定了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并加大了扶持力度,我市新兴产业在发展速度上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技术推进力。

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但目前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的问题。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多、研发装备落后、技术人才不足,特别是产业技术领军人才更为稀缺。企业科技开发基本处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应用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任务是抢占核心技术的制高点,需要拥有自主核心技术、构建完整的产业链,而这些靠引进是得

不到的。如果继续依靠引进,只能是处于加工组装的产业中下端,形成一种加工型的、资源消耗型的产业,就背离了将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到战略高度的初衷。

(四)全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战略性新兴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产业发展中发挥 战略性引领和技术先导的作用,具有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产业技术尚不成熟,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明显的收益,对企业效益和经济增长的贡献无法快速显现,因此得不到高度重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说的多做的少。在发展环境方面也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一是政策支持不到位,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不明确或执行不力,与国家相关部门衔接不够。二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机构缺失、不足,技术创新成果转移机制不完善;三是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缺失,投融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若干建议

从我市情况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通过政策引导、专项支持、重点培育等手段,快速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更多创新型、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向新兴产业集聚,逐步形成集合资金、人才、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不断做大产业规模,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社会经济科

学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一)立足厦门实际,突出发展重点。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一哄而上,贪大求快,一定要立足厦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突出产业特色,分清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协调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分析现有产业竞争能力、发展前景的基础上,选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集中资源,在一些关键性的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在现有产业技术不断升级中嬗变出新兴产业。

1、选好发展重点。目前厦门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有色金属等方面发展优势较为明显,资金技术基础也较为雄厚,应作为发展重点,通过优化升级,培育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海洋高新产业也有一定的基础,可以依托厦门的多家海洋科研机构,目前主要是要做好成果转化工作,促其产业化发展。至于节能环保和文化创意产业,当前主要是要培育基础,加大扶持力度,营造发展环境。

2、积极与台湾产业深度融合和对接。目前台湾面临着第四波产业转移浪潮,厦门要发挥对台优势,弘扬敢拼善赢精神,在光电、精细化工等领域积极与台湾地区的企业建立合作共赢机制,抓好和谋划一批有利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的高技术项目,3、发挥产业集群效应。要加强新兴产业园区规划和配套建设,引导新兴产业关联企业集聚到规划区域内,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加快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聚,围绕产业链上下延伸、产业集群配套协作,大力实施产业带动功能强、集聚功能突出的工业项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夯实产业总量扩张的基础。集中力量抓好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优势资本向重点企业集中,全力支持优势骨干企业自主创新,加速打造经济总量大、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引导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集聚发展。

(二)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高其引领带动水平的总体目标出发,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厦门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财政支持、政府采购、公共服务、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和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对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可采取一企一策、一业一策的办法,促进其快速成长、健康成长。加快建设创新载体,扶持传统产业的企业投资新兴产业,吸引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着力加强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掌握核心技

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和环境。同时与高校联合,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鼓励企业通过委培、定向等方式与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等。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保护功能,完善创新成果权利共享模式。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作用,加强与国家部委、省里的对接,发挥各职能部门对承担子产业培育工作的基础性、综合性管理功能,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的协调以及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实。统一新兴产业的统计口径,尽快建立科学准确的统计体系,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提供保障。

(三)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厦门市科技进步条例》规定,市财政科学技术投入应占本级财政可供安排财力支出的 4%以上,其中创新与研发应占 2.5%,仅 2011 年,市财政就安排 8.8 亿元。随着财力增加,我市财政科技投入将水涨船高。政府除了要保障投入外,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鼓励和引导国外研发机构与我市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千方百计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保证

到十二五末期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达到 4%。积极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深度合作,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同致力于项目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切实提高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投入多元化、管理市场化的原则,引导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创新,建立和完善包括股权融资、担保融资、上市融资、创业投资、政府配套支持等多种融资方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体系,充分运用政府投入、社会融资、风险投资、金融信贷以及吸引外资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解决所需发展资金。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借鉴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尽快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集约效益,整合科技资金投入,包括争取国家各类专项资金和市各职能部门掌握的资金,发挥引导作用。借力厦门建设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契机,加强政府、企业、银行三方沟通协调,加强金融创新,大力发展创投、风投、科技银行等新型金融业态,为企业创新提供市场资金,扩大产业投融资规模。借力资本市场,进一步降低上市企业奖励门槛,加快推进优势企业在国内和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的步伐,用好

上一篇:制造企业三折页文案下一篇:大学毛概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