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草地

2024-05-11

退化草地(共7篇)

退化草地 篇1

草地退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生态问题, 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草地退化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草地是中国最大的生态系统, 全国草原、草山、草地的总面积达4亿hm2以上, 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2%, 目前全国草原生态环境呈现“局部改善, 总体恶化”态势, 全国9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和盐渍化并且每年以草地可利用面积2%的速度加速退化, 而半干旱地区天然草地退化面积已经占到75%~95%。草地退化将直接威胁着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及草地畜牧业、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少数民族地区甚至成为当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隐患。尽管人们对草地退化问题已经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但有关草地退化的许多理论问题和过程机理尚不清楚, 也不能满足抑制或防治草地退化的需要。因此, 了解草地退化的研究现状、原因及驱动力、防治措施, 明晰进一步研究方向, 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是科学抑制或防治草地退化的现实所需。

1 关于草地退化概念的理解

对于草地退化的概念众说纷纭,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草地退化的定义进行了界定, 由于对草地退化界定与理解有差异, 所以突出的重点有所不同。

1.1 从草地生产力及承载力角度看

草地退化是指生产力明显下降, 是不合理的管理与超限度的利用以及不利的生态地理条件所造成的草地生产力衰退与环境恶化的过程。草原承载着众多的人口, 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生存保障功能。中国草地资源是众多人口特别是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使得草原载畜能力下降, 平均1.4hm2草地养一只羊。有学者指出草地退化是草地承载牲畜的能力下降, 进而引起畜产品生产能力下降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635—2002) 对草地退化从草地生产力角度进行了界定, 表述为, 草地牧草生物产量降低, 品质下降, 草地利用性能降低, 甚至失去利用价值的过程。

1.2 从草地生态系统角度看

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这一复合系统以草原系统为基础, 其运行必须遵循草原生态系统的发展演替规律, 否则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问题。生态系统理论, 认为生态系统总是处于某一平衡状态, 如果偏离了生态系统的顶级状态, 就会发生退化。也有学者指出, 草地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所造成的生物量下降, 饲用价值高的植被被饲用价值低的植被替代, 草地土壤瘩薄化过程所显示的草地生产力下降的逆向演替过程。 (戎郁萍等, 2004;崔庆虎等, 2007) 认为一定生境条件下, 草地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失衡, 系统平衡与稳定遭到破坏, 结构失调, 远离顶级状态, 这种不利于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变化称为草地退化。

1.3 从草地土壤质地角度看

由于人类频繁的活动, 对草地资源不断的开发, 落后的不科学的生产经营方式对草地资源无度的开发利用, 加剧了土壤侵蚀的力度, 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草地退化。任继周, 认为草地退化是由于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扰动所引起的草地植被和土壤质量变坏, 生产力、经济产出和生态服务功能降低, 是草地生态系统远离健康轨迹的演替过程。J.A.Lud weig等认为草地退化不仅是土壤的恶化, 还必须从对长期生产有害的植被进行定义。 (Thind&Dhinon) 指出草地退化指土壤侵蚀和盐溃化及不利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的变化导致草地的生产力下降。李绍良, 认为土壤沙化, 有机质含量下降, 养分减少, 土壤结构性变差, 土壤紧实度增加, 通透性变坏, 有的向盐碱化方向发展, 是草原地区土壤退化的指标。

1.4 从草地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角度看

植被覆盖度指植被冠层垂直投影面积基准地表单位面积的比例或百分数。草地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可以表明草地退化状况。Alfred提出, 草地退化指地上部生物量减少、植被盖度降低等。祝延成, 认为草地退化指草地建群种优势种发生更替, 牧草质量下降, 产草量下降, 牧草植株矮化, 草地覆盖度下降等。李世英认为, 生物多样性或复杂程度降低, 恢复功能减弱或丧失恢复功能, 称之为草地退化。

综上, 这些定义, 可以认为, 由于人为活动或不利自然因素所引起的草地 (包括植物及土壤) 质量衰退, 生产力、经济潜力及服务功能降低, 环境变劣以及生物多样性或复杂程度降低, 恢复功能减弱或失去恢复功能, 即称之为草地退化。

2 关于草地退化现状的表述

2.1 草地退化面积大

草地退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 目前全世界的草地有半数已退化或者正在退化, 《2006年全国草地监测报告》显示, 中国9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渍化和石漠化, 90%以上的天然草地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

2.2 草地退化趋势快、形势严峻

据农业部统计, 在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草地严重退化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30%, 90年代占到50%左右, 21世纪初, 这一数据己经上升到80%以上。通过对中国北方12省 (自治区) 草地质量的评估, 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该区域退化草地中, 轻度退化草地面积占退化草地面积的57.03%, 中度退化草地占30.54%, 重度退化占12.16%, 退化草地面积每年还以可利用草地面积1.9%的速率在扩大。侯众等, 研究表明美国的天然草地退化也很严重, 目前100万km2草原的载畜量只有70年前的40%。

2.3 草地退化因素多, 过度放牧是首要因素

澳大利亚过度放牧使草地退化非常严重, 适应性差和短命的植物数量增加, 土壤侵蚀加重, 已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沙尘暴频繁发生, 威胁当地一些基础设施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刘黎明等, 认为由于长期的过量超载、低投入和缺乏科学管理, 我国草地资源的退化问题愈演愈烈, 面积在不断扩大, 已经成为制约草地畜牧业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同时也已经上升为一项十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2.4 草地退化多集中在西部地区

中国西部地区是生态脆弱、贫困人口集中的经济和社会欠发达地区, 同时还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目前西部草地超载过牧问题极为突出, 导致草地严重退化。如果以省为单位分析草地退化比重, 退化比例最高的是宁夏、陕西、山西3省, 退化草地面积占90%~97%。日趋严重的草地退化问题已给广大西部乃至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综上, 草地退化的形势十分严峻, 对造成草原资源锐减、草地生态不断恶化的原因, 有必要进一步梳理。

3 关于草地退化原因及驱动力的阐述

导致草地退化的原因及驱动力有很多, 概括归纳起来可分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

3.1 自然原因

国内外的多项权威研究和事实表明, 全球变暖趋势明显。2006年美国《科学》杂志的一篇研究论文认为, 地球的热带地区自1979年以来不断扩大, 在过去26年中, 地球中纬度地区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83℃, 气温升高导致地球上干旱地区扩大。全球气候变化是引起草场变化的重要自然原因, 其中降水量的变化尤其重要。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在80年代后一直呈现减少趋势, 由于气候变暖引发干旱导致大面积草场退化。成平, 研究认为风沙、鼠害、虫害也是造成草地退化的自然因素。总之, 旱年, 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及鼠虫等生物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 加快了草地退化的速度。

3.2 社会原因

人口增加给草地带来巨大压力。人口政策使各主要牧区的人口大幅度增加, 20世纪50年代, 中国在人口政策上一度采取了鼓励人口增长、放任人口发展的政策。人口的急剧膨胀引发大量资源的消耗, 甚至出现资源的大肆掠夺式利用, 人均占有资源数量大幅度减少, 在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仅依靠自然界本身的物质生产, 人口承载力为每1hm25~7人, 而长城沿线已达每1hm272人。自1950年, 草原牧区人口增加了1倍多, 草地家畜增加了3倍, 草原面积却不断减少。人口增加, 加之草地承载力有限, 必将出现人地矛盾并最终导致草畜矛盾的减税, 引起草地退化。

人口素质低、观念旧是草地退化的潜在原因。建议牧民应该改变从业观念, 外出务工或在当地从事畜牧业产业链上的其他工作, 实现转移劳动力和增加收入。只有发展教育, 提高牧民素质和就业能力, 解决牧民子女的教育问题, 才能为当地居民在非牧产业就业和迁移方面奠定基础。然而要提高人口素质, 转变观念, 改变收入增加来源, 就必须提高受教育水平。而孩子的教育费用对于家庭来讲是一笔高昂的开支。为了支付家庭日益增长的基本生活与生产开支以及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费用, 农户必需增加收入, 所以这一阶段农户的超载率明显增加。这似乎进入了流动性陷阱, 单靠牧户自身是不容易调和的。

3.3 经济原因

农牧民为生计所需, 只能增加牲畜数量、发展牧业, 从而加大了草原负荷, 进而影响草原生态。由于牲畜的超载过牧, 草地牧草生长受到抑制加之牲畜的践踏和草地建设投入匮乏, 日久天长致草地退化, 据统计, 国家每公顷草地投入建设费用仅0.3~0.4元, 而草地产出则是15~20元, 比例严重失衡。由于牧区条件艰苦, 牧民增收困难, 滥挖、滥采导致草地沙化现象也很严重。草原生长着虫草、贝母、野生菌、甘草黄麻、肉苁蓉、发菜等名贵中药材和特产, 每到药材和特产收获季节, 很多牧民在草原上抢挖这些药材, 成为其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其它经济原因, (刘心雨2008, 杨孔雀2008) 认为近几年, 草原旅游业兴起给当地居民增加了收入, 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但因管理粗放, 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李博, 研究表明, 工业发展及城市化过程也导致草原的退化与草原面积的缩小。特别是我国草原区有不少能源基地, 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与重金属矿藏, 近年来由于开矿造成大面积矿区废弃地, 也急待治理。

3.4 制度原因

世界银行认为, 根本性的社会问题和管理问题才是自然资源管理的核心。许多学者也认为, 导致草地退化的真实原因是那些诱导牧场主去适应一种破坏性的草原管理的政策措施。草原产权制度与草地过度利用密不可分, 产权制度设计的缺陷和制度供给的滞后性使草地的使用和保护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诱发了牧民掠夺式经营行为的发生, 致使天然草原被长期过度利用。盖志毅, 研究认为, 由于长时期草场承包不完善, 草地的经营机制、激励机制不健全, 使私有牲畜吃草场资源的大锅饭, 对牧户而言多增加几头牲畜的成本外部化了, 结果却导致草场超载, 草地退化。

4 关于草地退化治理对策措施的研究

4.1 加大教育宣传, 转变观念

对牧民进行科技培训要让牧民知道草原具有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 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 它虽然可以再生, 但如果不合理利用, 最终会导致草场退化、沙化, 使他们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被迫退出草场。要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的紧密联系, 从而转变广大牧民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牧民群众文化层次低, 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方式对牧民广泛耐心讲解草场的保护利用和草地基本知识, 加大牲畜出栏, 提高牲畜质量, 让草场永续利用, 最终实现畜牧产业化, 实现草地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4.2 加大科技推广, 科学利用草地

由于没有科学规划, 自由放牧的强度不均匀, 使局部草原因过度放牧发生退化, 加上牲畜的选择性采食, 使劣质草类生长旺盛, 导致并进一步加剧了草原退化, 因此科学编制草地规划, 科学指导草地资源的保护、建设和利用工作, 是做好草地保护和建设防止草地退化的基础。另外, 要加强草原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 加强草原退化机理、生态演替规律等基础调查研究, 加强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宏观调控技术、优质抗逆牧草品种选育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强草地科学研究, 开展草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研究, 为退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以防事倍功半。铁桂春, 提出推广综合配套技术以达到加快畜群周转, 减轻草场压力, 实现草地生态和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的目的。

4.3 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推进牧区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推进牧区经济结构调整, 完成由粗放经营的数量增长型向集约经营的质量效益型转变, 草地畜牧业以保护草地生态环境与改善牧区生产条件, 增加牧民收入的两大目标相耦合。由放牧型向舍饲圈养型转变, 在农牧交错地带, 充分利用秸秆优势, 使牛羊生产由放牧型向舍饲圈养型转变, 减轻草地压力, 让牧草恢复生长。对特色植物资源进行精细加工和人工种植, 增加牧民收入。草地植物资源 (药用、食用、有毒、木本) 的加工利用是极为重要的, 可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入,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对土地依赖, 是天然草地保护和建设的有益补充。在干旱区, 人工大规模种植麻黄、甘草、黄芪等药用植物, 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4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管理

加强法制建设, 实行以法治草是建设、保护草地生态环境的根本。强化执法监督, 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破坏草地生态环境的行为, 把建设和保护草地生态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大草原执法力度, 严禁滥挖、滥采和乱垦等破坏行为。加快草原法配套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推进草原依法管理。对于那些破坏草地和由于管理不善造成草地严重退化者要进行严肃处理, 用法律的手段来保证草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充分发挥草场监理人员保护草地、管理草地的积极作用。

4.5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相关机制。首先完善草地承包责任制

有偿使用制度, 使草原的用、管、建与责、权、利相结合。其次大力推行以草定畜和草畜平衡制度, 控制和减少载牧量。加大退牧还草工程、植被恢复工程、人、草、畜三配套工程、草原改良、人工饲草料基地和农区种草养畜等重点项目的投入, 不断扩大实施范围, 完善投入机制。再次, 完善相关机制。加快建立草场流转、生态建设管理机制以及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以补偿草地生态建设和资源、环境、经济损失, 使生态保护和环保产业建立在法制化和市场经济基础上。包利民, 提出进行制度激励, 实现草畜平衡, 核定牧民养殖规模, 通过减畜补偿、超载收费等方式, 使牲畜饲养量超过核定载畜量的付费成本高于养殖收益, 进而限制牲畜数量增长。为遏制草地退化趋势, 维护草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迫切需要建立相关的长效机制。

5 关于草地退化的研究展望

我国的草地退化研究在一些方面有了一定进展, 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还有许多方面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 为此, 应加强以下一些方面的研究工作:

(1) 加强草地退化的社会因素及经济因素分析。研究其对草地生产力、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及草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影响, 为政府制定有利于草地持续利用、防治草地退化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

(2) 加强草地退化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主要包括运用恢复生态学原理及专家系统等技术, 研究草地依靠其生态自身系统恢复草地土壤质量重建的关键技术及其运用的试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为草地退化防治提供决策依据和典型示范。

(3) 加强草地退化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建立草地退化监测研究系统, 对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不同草地退化类型及退化程度的主要草原牧区, 进行监测和评价, 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防治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

(4) 加强草地退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研究。主要包括草地退化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内在驱动机制研究, 草地退化与环境生态安全、土地覆盖变化、草地生产力变化、草地土壤质地变化、温室气体释放等研究。

(5) 加强防治草地退化相关机制研究。主要包括防灾减灾机制、金融、资金支持机制、经济补偿机制。尤其应加强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研究。2011年开始, 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34亿元在8个主要牧区省份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但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补偿标准问题, 其理论依据和计量方法存在诸多问题, 导致补偿标准设置不合理, 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6) 加强草地退化的创新制度研究。包括基于农牧民微观层面的生产、经营制度约束研究, 草畜平衡制度研究, 宏观层面上的草地产权制度研究、草地流转制度创新取向、多样化模式研究、制度创新的适用性与支撑体系研究等内容。

浅谈退化草地评价 篇2

1 草地退化的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草地资源在3.92 亿左右, 占据陆地面积的41.14%, 超过耕地面积与森林面积的总和, 是仅次于澳大利亚位居世界第2 的大草原国家, 我国草原面积分布最广阔的地区在西部地区和一些重要河流的源头。长久以来, 草地的生态功能一直被忽视, 天然草地一直被当做开荒场地, 在20 世纪50 年代, 累积开垦草地1334 万hm2, 有50% 的开垦地随着时间推移生产力下降, 最后被撂荒成为裸地慢慢沙化[1]。退化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草原区域、西北荒漠区域、青藏高原区域等, 据统计每年在以0.5% 的面积退化。北方与西方草原牧区退化面积已经达到7000 万hm2。从数据上看, 草地退化现象已经十分严峻, 达到草原牧区面积的30%。西北地区多草原牧区, 退化率高于草地退化的总水平, 宁夏草地退化最为严重, 占总草地面积的97.37% 左右。由于草地不断退化, 我国草量产值正在逐年下降, 内蒙荒漠草原在逐渐向干旱区推进, 而半干旱草原趋向于低盐碱化形式发展。草地面积在不断减少, 部分牧区就会出现超载过牧的现象, 导致土壤板结盐分上升, 形成土地盐碱化。

2 退化草地的评价

我国草地退化形势严峻, 退化面积占据草地面积的56.5% 左右, 其中轻度草地退化为53.8%, 中度草地退化为32.6%, 草地退化重度的面积达到13.6%, 对草地退化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

2.1草地退化分级

草地退化主要分为3 种等级, 即轻度、中度、重度。轻度退化是指草群保持正常形态外貌, 但是草地的总产量以每年30% 的数量下降, 本土植物或者是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占据总草地面积的50% 左右, 土壤出现轻度的侵蚀状态, 同时有覆砂的现象。草原中度退化是指原来的植物群和本土优势生长植物出现衰退现象, 比如适宜干旱环境的阿氏旋花、星毛萎陵菜、狼毒等显示退化指示植物开始大量繁殖, 草地的总产量以每年50% 的数量下降, 原本具备生长优势的植物种类占据草地总产量的50% 以下, 同时退化指示植物开始繁殖生长, 占据该区域草地的15% ~ 40% 之间, 土壤呈现中度侵蚀, 有覆沙现象。重度退化, 就是原有植物群落与本土优势生长植物基本消失[2]。骆驼峰与牛心朴子等显示退化指示的植物开始杂乱生长, 该区域的草地面积以每年下降60% 的速度增长, 具备生长环境优势的植物只占据草地产量的10%, 甚至低于这个数据, 而退化指示植物达到总产量的50%左右, 该区域地表侵蚀严重, 出现严重的覆沙现象。

2.2划分标准

草地退化的划分标准, 包括价值和生态2 种指标, 价值标准是指某一区域草地群落植物种类在26% ~ 50%之间, 表土呈现损失现象, 植被的生产力逐渐降到10% ~ 50% 之间, 草地达到退化值。生态指标是指地表反射率、暴雨下降的频率、年降水量、该区域土壤侵蚀状态、盐碱化程度、植被群落、人类干扰、土壤营养含量等。

3 治理的措施和意义

3.1治理的措施

可以根据退耕还林措施平衡生态环境, 对退化草地治理, 提高草地的修复能力和生态良性循环。改善牧民经济生产条件, 加强对牧民生态理念的培训, 让牧民充分了解草地的生态功能, 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治理退化草地, 拓展人工草地建设区域, 减少牧业对草场的压力, 巩固草地保护的治理成果。还可以进行草地围栏封育, 减少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地退化, 等到草地自然恢复, 再解除围栏。草地松土改良的应用效果也比较显著, 运用机械改善土壤物理现状, 对土壤实施化学反应, 保障土壤的肥沃性, 促使产草量增加, 比如施洒化肥, 在局部种植乔本科牧草, 达到提升草产量的目的[3]。草地退化严重影响生态安全, 草地保护的有效落实是必须实施的。为了不影响牧民的生活质量, 国家可以给予当地生态补偿, 改变牧民落后的生产格局, 给其进行空间重构, 让大面积的草原得到养息机会, 促使其处于天然恢复的良好状态。

3.2治理意义

草地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问题, 比如水土流失, 风沙多发、土地荒漠化等。而且, 草地保护治理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土地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土地退化不但可以有序的发展节粮畜牧业, 还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体现, 既跟进自然规律, 又贴近经济规律, 是国家积极倡导的低耗、高产的生态产业。在我国有55 个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在拥有草地区域, 草地问题在全局统筹的视角上来讲也是民族问题, 草地分布区域多集中在边疆边缘区域, 我国2.1km2大陆边境线中占据1.4km2的草原牧区, 草地治理关系到边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安定, 与此同时, 还跟脱贫致富紧密联系在一起。

4 结束语

如果忽视草地资源的治理保护, 不但会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 还会给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生态灾害, 所以草地退化这一问题具备实践研究性, 希望本文浅析的内容给相关研究者提供帮助。

摘要:草地是绿色生态的载体, 对生态平衡, 改善生态环境, 维护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起协调作用。我国拥有位居世界第2位的草地面积, 草地物种资源丰富, 具备防风固沙和涵养水源, 以及保护生物多样化的功能, 同时还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工业文明的推进, 对草地植被破坏十分严重, 草地退化形势不容乐观, 草地生产力不断下降, 甚至呈现荒漠化, 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只有正确评价当前的草地退化状况, 才能做对应的解决措施。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上, 进一步对退化草地进行评价。

关键词:退化草地,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蒙荣, 袁清, 杨劼等.退化草地植被生态恢复系统工程设计[J].中国草地, 2001, 23 (2) :7-11.

[2]刘伟, 周华坤, 周立等.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生物量的分布模式[J].中国草地, 2005, 27 (2) :9-15.

退化草地 篇3

1 牧草营养价值特性

1.1牧草的化学组成影响牧草化学组成的因素有植物的生长阶段、草地的植物组成、土壤的营养情况、气候因素及草地的经营管理等, 因而牧草干物质的组成通常变化很大。牧草的粗蛋白含量占干物质的比重为3%~30%, 粗纤维为20%~40%, 含水量为65%~85%, 碳水化合物为4%~30%, 纤维素为20%~30%, 半纤维素为10%~30%。

牧草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一些独特的复合物构成, 其中最重要的是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的独特构造以及它与蛋白质、木质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决定牧草的营养价值;而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对牧草利用率的影响很小, 除非其中一种或几种在日粮中处于缺乏或过量状态, 将会对其他营养成分及饲料的消化造成影响。

1.1.1碳水化合物牧草中的碳水化合物由淀粉、糖、果胶、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组成, 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通过复杂关系组成细胞壁, 其结构是决定牧草消化能力的重要因素。牧草细胞壁的消化由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发酵来完成, 因此, 影响瘤胃微生物种类的因素也对消化植物细胞壁起直接作用。

粗纤维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果胶等组成的混合物, 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细胞壁中, 其高低直接影响家畜对饲料的利用率。一般认为, 饲草料ADF含量高于30%时, 会降低饲料其他营养素 (如蛋白质) 的利用率。通常测得的粗纤维只是包括部分半纤维素、纤维素以及大部分木质素在内的一种复合物。

1.1.2粗蛋白质蛋白质含量是评定牧草营养价值最重要的指标。研究表明, 牧草蛋白含量随牧草种类、生长天数、生长季节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

1.1.3氮氮是植物蛋白质的重要组成成分, 氮提高了植物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也就增加了牧草粗蛋白质的含量, 还能使叶片嫩绿、枝叶繁茂、粗纤维含量降低。

1.1.4磷磷能促进植物含氮物质的代谢, 提高植物蛋白的含量, 增加牧草分蘖, 促进可溶性糖类贮存, 降低粗纤维含量;此外, 磷可以改善天然草地草层的植物成分, 磷增加了豆科草的产量, 也就增加了可食牧草中粗蛋白质的含量。

1.2消化率

对牧草营养价值最重要而简单的测量是其消化率。牧草表现的消化率因不同植物种、不同变种及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而异, 它随生长季节的推前而略有降低, 同时, 因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大幅度变化。

2 草地退化现状分析

草地退化是草地生态学中日益严峻的问题。对草地退化的概念, 不同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理解, 并对草地退化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总而言之, 草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由于人为活动或不利自然因素所引起的草地质量衰退, 生产力、经济潜力及服务功能降低, 环境变劣以及生物多样性或复杂程度降低, 恢复功能减弱或失去恢复功能。草地退化是草地生态系统在其演化过程中, 其结构特征、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功能过程的恶化, 即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环境的恶化。

从我国草地退化程度及分布区域来看, 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面积较大、退化程度较严重的地区, 大多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并以1.43×108hm2/年的速度在退化。在我国西部六省, 轻度退化面积7 298.62 hm2, 占退化总面积的51%;中度退化4 933.6 hm2, 占退化总面积的35%;重度退化面积2 021.12 hm2, 占退化面积的14%。

3 不同时期天然草地营养成分研究概况

牧草的饲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化学成分、消化率、适口性、能量值、动物的饲养效果等方面。有关牧草营养评价方面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较多, 牧草茎叶中粗蛋白质含量随放牧压力的增加而增加。放牧能增加牧草中粗蛋白质等的含量, 降低粗纤维等的含量。汪诗平认为, 牧草中粗蛋白含量在放牧的中后期 (7月20日~9月20日) 随着放牧压力的增大而增加, 而较轻放牧压力下粗蛋白质含量随放牧季节的后移明显下降。还有的研究表明, 牧草不同的器官, 其营养物质的含量也不同, 叶子比茎秆含较多的蛋白质和胡萝卜素, 而纤维的含量比茎秆少;不同的生长阶段, 其营养物质的含量也有很大的变化, 在生长的早期阶段, 蛋白质含量比较高, 随牧草的生长, 可消化蛋白质的含量逐渐减少, 而粗纤维则呈相反的趋势。牧草的化学成分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如温度、湿度、土壤及肥力等。董景实等对主要优良牧草产草量及其营养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 牧草的营养品质主要由粗蛋白质和粗纤维的含量决定, 粗蛋白含量越高, 其营养品质越好, 粗纤维含量高则差。

退化草地 篇4

1 肃南县草地退化现状

1.1 草地退化的概念

草地退化是人为和自然因素引起植被和土壤质地变差, 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失调、生产能力下降、生态功能衰退[13,14]。草原退化首先表现为植被异质化, 植被的异质化导致土壤的异质化[15,16,17]。在干扰下, 植物群落的退化、沙化演替进程较快, 而土壤质地、养分和有机质变化明显滞后[18,19]。草原退化导致土壤贫瘠, 持水保水能力下降, 影响草原生态环境。草原荒漠化、沙尘暴的发生都与此有很大关系[20]。

1.2 草地面积减少, 草群结构变劣并逆向演替, 虫鼠害和毒杂草化严重

1983年肃南县严重退化, 草地面积占总草地面积的16%, 到2002年“三化”草地面积占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4%, 其中退化草地面积占总草地面积的31%[21]。毒草化是继荒漠化后第二大严重危害草原的因素。毒害草会降低草地的生产能力和牧草品质, 直接影响草地质量和载畜量。2002年山地草原和山地草甸草原上生长的毒害草分布面积占草地的41%。在撂荒地、过度放牧、严重退化地段, 狼毒、醉马草、臭草等有毒有害杂草盖度达95%, 植被组成变劣, 产草量显著下降[9]。草地虫鼠害也是危害草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目前调查, 在全县45万hm2的退化草地面积中, 鼠害危害面积达20万hm2, 占退化草地面积的45%, 全县草地退化严重, 动物饲养量大幅度减少[22]。

1.3 土壤退化, 草地土壤肥力下降

植被与土壤是陆地景观中最为突出的2个组成部分, 二者的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9,23]。草地的退化包括草的退化和地的退化, 两者相互反馈、相互影响[18,24,25]。在草地的退化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和腐殖质特征的变化[26]。土壤物理退化多表现为风蚀沙化, 化学退化一般为土壤元素失衡等, 生物退化表现为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减少,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Na、Fe、Mn、Zn和Cu等含量降低, 生物量及生物活动作用减弱, 草地土壤肥力显著下降[27]。

2 草地退化原因分析

2.1 自然原因

2.1.1 气候因素。

气候变暖是影响草地植被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自1970年以来, 肃南县年平均气温持续上升, 1990年以来上升为4.3℃, 与1970年相比升高了0.7℃, 上升幅度为19.7%。截至2003年, 干旱草原面积占全县可利用面积的42%。干旱、暖化的气候不利于牧草生长发育, 产草量低, 加速了草地退化[21]。自然灾害频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 加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干早、洪水、冰雹、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也是造成肃南县天然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21]。2.1.2虫鼠害严重。虫鼠活动频繁, 并与牲畜抢食牧草, 破坏植被, 影响牧草生长发育[28]。肃南县蝗虫和鼠兔为害较为严重, 全县虫鼠危害面积占草地可利用面积的26%, 平均虫口密度80头/m2以上, 蝗灾发生严重地段甚至出现牲畜缺草死亡现象。肃南县鼠害以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最为严重。在鼠兔危害区, 牧草损失比较严重, 出现草荒, 严重危害区甚至成为次生裸地, 土壤有机质、养分及含水量显著降低, 土壤肥力下降, 牧草产量大幅度减产, 草地退化严重[29]。

2.2 社会原因

2.2.1 对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草原超载严重。

肃南草原自承包到户和牲畜作价归户后, 农牧民人为加大草地利用的强度, 超载过牧破坏了草地的生态平衡, 使天然草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29]。据肃南县2002年资料统计, 草场理论载畜量从冬春到夏秋由72万个羊单位增加到104万个羊单位, 而2003年草场在冬春和夏秋实际载畜量分别超载36%和38%。不仅如此, 那些优良的牧草, 即牲畜喜欢采食的牧草受害最重, 这就为毒杂草的快速蔓延提供了生长所需的营养和空间。此外, 长期过度性的牲畜践踏会使土壤透气透水能力降低, 土壤性状恶化[30]。

2.2.2 草原建设与保护投入不足, 管理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往往非常重视对草地的科学化管理, 多措并举提高草场生产能力, 而我国在草场管理技术和资金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由于草场基础管理不足, 畜牧业发展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加上牧区地形、水位、气候等自然条件恶劣, 管理工作困难重重。近些年来, 尽管政府加大了草原建设和保护投资力度, 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重畜轻草、重使用轻管理的情况, 草畜动态平衡的核查机制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2.3 滥垦、滥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

滥垦、滥挖、滥采对于草原生态影响严重, 由于肃南县珍贵药用植物资源丰富, 每年都有大批乱挖滥采药用植物的人员以此为生, 对草地的破坏非常严重, 大面积挖掘的草地甚至出现退化现象。与此同时, 近年来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力度也越来越大, 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 而忽略了对草地的生态保护, 无序开采、乱砍乱伐, 草地被认为破坏, 草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3 肃南县退化草地的恢复及防治对策

3.1 落实草原保护制度, 加强对草原的保护

把特殊生态作用的草地划定为基本草地, 加大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力度。通过多重措施, 促进可食牧草生长, 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逐渐恢复草原生态。以草地承载力为标准, 按照草原类型、产草量和放牧规律, 严格有效地控制载畜量, 达到草畜平衡[31,32,33]。充分利用肃南县丰富的水资源, 种植优质牧草提高草场的畜牧承载能力。并可实行季节性休牧, 以保护牧草正常生长和繁殖[34]。

3.2 加大植被保护力度, 扩大人工草地面积, 遏制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封育禁牧是退化草地恢复最经济的技术方法[35]。通过围栏禁牧使草地得到合理的休养, 增加植被覆盖面积, 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实行退牧还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加大人工草地面积, 使草畜关系趋于平衡。结合现有的耕地和产业结构调整机会, 不断扩大优质牧草的种植, 建立人工草地也是草地工作的重点, 要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加大草地保护与建设的步伐,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草地生态环境。

3.3 采取有效措施,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加强草地保护与建设, 提高全民保护草地、建设草地的意识, 促进草地生态良性循环。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草原生产能力, 逐步改变完全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建设高产人工草地, 不断改良草原和牲畜品种, 提高草原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兴办工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 提高城镇化水平, 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为减少养畜、减轻草原压力打下基础, 为实现草原轮牧、休牧、禁牧开辟新的途径, 拉动当地草地生态环境的快速发展。

3.4 创新草业发展制度, 采用先进的草地修复技术

退化草地 篇5

关键词:高原草地,草地退化,因素

我国草地总面积约4×108 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41%。其中西部六省区 (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 的草地面积约为2.7×108 hm2, 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70%, 是我国天然草地的主体[1]。青海省是我国黄河、长江等主要水系的发源地, 青海省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高原草地生态系统资源丰富, 草质柔软、营养丰富, 具有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以及纤维素含量低、热值含量高等特点, 是发展高原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但是, 由于长期忽视了对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 粗放经营、超载过牧, 使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优良牧草逐渐丧失竞争和更新能力, 同时毒杂草比例增加[2]。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受损, 无疑对该地区环境与经济、社会安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草地退化是草地生态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其结构特征和能流与物质循环等功能过程的恶化, 是生物群落 (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 及其赖以生存环境的恶化, 它既包括植被的退化也包括土地的退化。由于人为活动或不利自然因素所引起的草地质量的衰退, 生产力、经济潜力及服务功能降低, 环境变劣及生物多样性或复杂性降低, 恢复功能减弱或失去恢复功能, 都属于草地退化, 因而草地退化是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3]。脆弱的生态环境是青海省高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自然因素, 人为干扰和不合理利用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 气候变暖变干则是加速草地退化的辅助因素。

1 青海省高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概况

目前, 青海省现有土地72.23万km2, 其中可利用草地为31.61万km2,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3.8%, 中度以上退化草地7.3万km2, 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23.09%;各种类型的草地垦殖面积已达16.96万km2, 其中黄河源地区为4.86万km2, 长江源地区为1.21万km2, 环青海湖地区为6.03万km2, 柴达木地区为4.86万km2;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3.4万km2,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24%, 其中,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10.7万km2, 黄河流域为7.3万km2, 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8 814万t, 输入长江的达1 232万t;全省沙漠化面积已达12.52万km2, 潜在沙漠化面积为9 800 hm2, 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及黄河源头地区。目前, 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1 000 hm2左右的速度扩大[4]。高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 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从结构上来看, 形成“黑土滩”甚至沙化, 恶性杂草的比例增加, 草场质量降低;从功能上来看, 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严重丧失。全省由于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8.396 6亿元, 其中以草地生态破坏损失值最大, 为9.707 6亿元, 占总损失值的52.76%[5]。

2 青海省高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分析

2.1 自然因素

(1) 草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青海省草地的生境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其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特征的脆弱性和气候水热因子的匹配性差两个方面。青海省由于寒冻等原因, 土壤分化微弱, 土层薄, 土质疏松, 易受风蚀、水蚀和融冻剥离。土壤侵蚀严重, 土壤质地较差、肥力低下, 使草地自身孕育着退化的内在因素。同时, 该区草地多分布于高海拔地区, 虽然水分条件相对较好, 年降水量在300 mm以上, 最高可达800 mm, 但热量条件差, 一般年均温在0 ℃, 最低温度可达-30~-40 ℃, 限制了草地植物的生长。

(2)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引起青海省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自然原因, 其中降水量的变化尤其重要, 整体呈现干旱化的趋势。年均气温在波动中呈现增长的趋势, 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来增温的趋势更为突出, 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 由于气温变暖, 使土壤水分损失增加, 导致区域干旱化, 进而加速草地退化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 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 气候变化时间超前于全国, 增温率明显高于全国同期水平, 这表明青海省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王根绪等[6]对江河源区气候变化的研究表明, 近40年来的总趋势是:气温升高, 降水量增加, 但降水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春冬季降水明显增加, 对植被生长起重要作用的夏季降水却明显减少。马玉寿等[7]评述了全球变暖对达日县草地退化的影响, 认为全球气温升高所引起的荒漠化, 应是处于半干旱—半湿润的达日县草地退化、大片“黑土滩”产生的主要原因。

2.2 人为因素

(1) 超载放牧

超载放牧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草畜平衡是维持草地健康发展的基础。草地长期超载放牧, 使牧草产量普遍下降, 草层盖度变小, 高度变低;生草土结构被破坏, 土壤肥力下降;草地生态系统处于退化演替状态之中。目前, 青海省部分地区放牧家畜的数量已大大超过草地的承载能力, 草地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严重的草畜失衡关系。草原超载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草场面积减少使草场面积的绝对量减少:二是牲畜头数的增加使牲畜占有草场的相对面积在减少。自1982年实行牲畜承包到户后, 牧民群众重视发展牲畜数量, 牧草在生长季被牲畜反复利用践踏, 牧草得不到繁衍生息的机会, 草地原生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大量毒杂草滋生蔓延, 优良可食牧草比例大幅度下降, 植被盖度下降, 出现了大量的裸露地和次生地。植物群落组成结构趋于简单, 土壤种子库得不到足够的补给, 造成草地退化。周兴民[8]等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站开展的长期放牧试验表明, 重要的牧草地因牲畜过度啃食和践踏, 优良牧草比例大幅度下降, 地上及地下部分生物量也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线性下降。与适度放牧比较, 冬春牧场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下降15%和21%, 而夏秋牧场则分别下降54%和40%左右;与此同时, 由于长期践踏, 土壤板结, 表面硬度增加2~3倍, 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下降50%, 沙粒含量增加了50%以上, 造成土壤导水率降低, 进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沙化。

(2) 过度开垦

草地垦荒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一种短期行为, 其结果必然是“一年开荒, 二年打粮, 三五年变沙梁”。这是由于耕作破坏了草地植被, 松散了生草土层, 裸露松散的沙质土地在干旱的风沙中极易受风蚀。每当风季来临, 疏松的细沙土随风而起, 成为沙丘的物质来源, 同时, 开垦缩小了草地面积, 增加了草地的家畜负荷量, 从而引起草地植被的退化。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剧增, 为解决粮食问题, 从而大规模开垦草地。青海省草原开垦面积为38万hm2, 其中有21.25万hm2集中在青海湖环湖地区。草地过度开垦是造成草地退化沙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滥樵乱挖

青海省高原草地蕴藏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在一些地区普遍存在的樵采、挖药和搂发菜等活动会大面积的破坏草地, 引发草地退化。

(4) 地方经济发展

公路和铁路常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但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 路基工程、挖填方、施工便道和临时站场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进而影响区域生态环境, 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平坦草场和缓坡草地车辆可任意通行, 这虽给行车带来了方便, 但确也使草场受到破坏。随意形成的道路和多条并行道, 毁坏了许多可利用的草场。以公路为中心的两侧退化和辐射性退化是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汪诗平[9]对青海省治多县草地退化研究表明, 到目前为止, 约有1/3以上的草地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状态, 约有10 000 hm2的天然草地已经荒漠化或沙化, 主要分布在水源和居民点附近。

(5) 旅游业的发展

近几年草原旅游兴起, 旅游确实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是由于人类对草地过度践踏和旅游利用, 加之管理粗放, 从而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3 草地管理

(1) 草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多年来牧民群众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惯给草地退化造就了很大的潜在因素。牧民只利用草原而不建设草原, 草场是公用的, 而牲畜是自己的, 在草地利用上重利用、轻保护建设, 长此以往使草地趋于逆向演替。

(2) 草地放牧利用制度和畜群结构不合理

在草地利用上, 不合理的放牧制度, 如夏秋草场因放牧时间短而利用不足, 冬春草场则严重超载, 导致了高寒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畜群结构不合理、适龄母畜比例偏低、长寿畜多、周转慢、效益低等原因, 导致了草地畜牧业的低经济效益而使得牧民加大草地的载畜量来提高经济收入, 最终导致了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恶性循环。

2.4 野生动物对草地的影响

(1) 植食性小哺乳动物

植食性小哺乳动物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草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及其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青藏高原草地形成危害的植食性小哺乳动物主要是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鼠害的增加加剧了草地退化。一是鼠类与牲畜争食牧草, 加剧草与畜的矛盾。据测算, 青海省至少有高原鼠兔4亿只, 每年消耗鲜草1 000万t, 相当于1 000万只羊的食量, 造成青藏高原牲畜严重缺草。二是破坏草场。挖洞、穴居是鼠类的习性, 挖洞和食草根, 破坏牧草根系, 导致牧草成片死亡, 害鼠挖的土被推出洞外形成许多洞穴和土丘, 土压草地植被, 也引起牧草死亡, 成为次生裸地。据统计, 黄河源头区因草原鼠害造成的“黑土滩”型草场退化面积已达200万hm2, 部分草原已失去放牧价值。

(2) 草原虫害

在青海省对草地形成危害的害虫主要是草原蝗虫类昆虫和草原毛虫。近年来, 各地蝗虫灾害频繁发生, 20世纪90年代在环青海湖地区就有4年发生中、重度的蝗虫灾害, 灾害严重时, 草场植被严重啃食, 家畜食物匮乏, 草地载畜压力增大, 草地退化加速。草原毛虫主要啃食嵩草属植物幼嫩的根茎, 也是危害青藏高原草地的主要害虫之一, 青海省境内草原毛虫分布面积达106.19 万hm2, 其中危害面积达70.17万hm2, 灾害严重时可使草地退化[10]。冯冰等[11]报道, 青海省玛曲县鼠虫害面积 (除去正在控制的面积) 4.89万hm2。草地毛虫的虫口密度40~120头/m2, 平均60头/m2, 每100头日食量1.5 g, 危害时间按3个月计, 每年可损失牧草1 655.48万kg。

(3) 大型野生草食动物

在人口密度较小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分布有数量较多的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 如藏野驴、野牦牛、藏原羚等大中型草食动物。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 这些野生动物数量增长较快, 特别是藏野驴善于成群奔跑, 对草地的践踏十分严重, 加上啃食作用, 该物种已经在局部地区对草地构成了威胁, 若种群密度超过一定限度将会导致草地退化。大型野生草食动物对草地的负面影响已引起了地方政府、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科研人员的注意。如何处理好野生动物保护与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又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3 小 结

青海省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极为脆弱, 一经破坏在短期内很难恢复, 退化草地的治理工作难度极大, 且退化草地的治理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部门必须针对造成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在政府部门的统筹安排下, 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制定措施改良草地, 科学管理、合理利用草地。

参考文献

[1]廖国藩, 贾幼陵.中国草地资源[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6:346-347.

[2]武高林, 杜国祯.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探讨[J].自然杂志, 2007, 29 (3) :159-164.

[3]崔庆虎, 蒋志刚, 刘季科, 等.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原因述评[J].草业科学, 2007, 24 (5) :20-25.

[4]张耀生, 赵新全.青海省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与草业科学的发展[J].中国草地, 2001, 23 (5) :68-74.

[5]魏克家, 施玉辉.青海省草地生态平衡问题的探讨[J].四川草地, 2000 (3) :9-12.

[6]王根绪, 李玉其, 程国栋.40年来江河源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冰川冻土, 2001, 23 (4) :346-352.

[7]马玉寿, 郎百宁, 王启基.“黑土型”退化草地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草业科学, 1999, 16 (2) :5-9.

[8]周兴民, 王启基, 张堰青, 等.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草甸植被演替规律的数量分析[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87, 11 (4) :276-285.

[9]汪诗平.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植被退化原因及其保护策略[J].草业学报, 2003, 12 (6) :1-9.

[10]何孝德, 王薇娟.青海省草原毛虫分布区域及为害等级划分初探[J].草业科学, 2003, 20 (8) :45-47.

退化草地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姜家甸草场地处北温带,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季干旱多风, 升温迅速, 夏季多雨炎热, 秋季凉爽, 冬季漫长寒冷, 气候干燥少雪。年平均气温4.3℃, 极端最低气温-35℃, 极端最高气温37℃, ≥10℃年积温2 930℃, 无霜期132 d, 年平均降水量411 mm, 多集中于6—8月, 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 年蒸发量1 761~1 842 mm。姜家甸草场地势平坦, 西高东低, 海拔134~151 m, 小地形有微起伏, 形成大小不等的碟形洼地和局部地段的低湿地, 夏季大雨后易形成内涝。

1.2 试验设计

选择地势平坦地上植被均匀羊草草地为试验地, 试验设5个处理, 分别为深松+灌溉 (A) 、深松+施肥+灌溉 (B) 、深松+施肥 (C) 、深松 (D) , 以不处理作对照 (CK) 。小区面积2 000 m2 (100 m×20 m) , 过道5 m。3次重复, 随机排列, 试验于7月初进行。施肥标准:施纯N 140 kg/hm2、P2O560 kg/hm2、K2O 150 kg/hm2, 经深松后用四轮车带施肥箱施肥, 然后镇压。灌溉采用移动式喷灌机喷灌, 出水量为45 t/h, 喷灌时间设计为3 h。深松:深松采用9SF-2.45型草原松土机进行, 幅宽2.45 m, 犁铲间距35 cm, 松土深度14~18 cm。

1.3 土壤特征

在每试验小区内用土钻分别取0~10、10~20、20~30、30~50 cm的土壤, 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机械组成 (表1) ;测定p H值、含盐量 (表2) ;测定有机质、速效氮、磷、钾 (表3) 。可以看出, 试验前土壤黏重, 含水量较低, 容重较大, 土壤孔隙度不好。进入7月份, 雨水充足, 盐分得到了充分的淋洗, 表层盐分含量低。

1.4 调查内容

在试验前和采草后采用样方法, 在每小区内选取50cm×50 cm样方, 用目测法确定群落盖度, 查出0.25 m2内的羊草株数及杂草株数, 用直尺测量每种植物10株的株高并求平均值。将其地上部分齐地面刈割, 带回实验室阴干并称干重, 测定其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牧草生长情况

各小区处理1个月后对牧草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各处理牧草的密度、盖度及牧草高度有明显差别, 差异显著。处理A、B、C密度盖度及产量显著增加, 这里主要是虎尾草等一年生杂草遇水肥等快速生长而致。但处理D、CK各性状差异不显著, 甚至深松处理当年产量等性状低于CK (表4) 。

2.2 牧草处理前后的营养成分

对试验前和处理1个月后的牧草 (羊草及杂草) 分别取样, 带回实验室阴干后测定其营养成分 (表5) 。从表5可知, 羊草经施肥处理后, 粗蛋白比未施肥的处理有较大提高, 灰分、粗纤维、粗脂肪差异不显著。

2.3 试验第2年牧草生长情况

试验进行第2年于5月26日和6月20日对密度及株高进行了调查, 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并采用LSD法进行组间多重比较, 结果见表6。

经处理后的第2年处理C密度、株高与CK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而其他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肥效经1年的释放后已尽失, 而深松处理可将板结的土壤疏松, 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切断羊草地下根茎, 促进羊草无性繁殖, 提高土壤肥力和草场生产力。

注:表中数据是3次重复试验的平均数, 鲜草重指羊草加杂类草的重量。

(%)

3 结论与讨论

(1) 深松+施肥措施可明显改善盐碱退化羊草草地土壤理化性质, 恢复草地生产力。

(2) 深松+施肥后羊草的粗蛋白达11.69%, 较未处理的有很大提高, 其他处理则无显著性差异。

(3) 深松处理后第2年的密度有显著性增加, 产草量提高, 与CK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

注:同列数据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有相同字母或无字母均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参考文献

[1]赵明清, 李树生.天然羊草草地改良效果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 1996 (4) :66-70.

[2]陈自胜, 刘文志.羊草草地松土施肥效果的研究[J].中国草地, 1992 (2) :28-32.

[3]魏振凯, 解大志, 王辉.辽宁退化草甸草场改良效果[J].中国草地, 1993 (5) :41-44.

[4]王志峰, 赵明清, 徐安凯, 等.盐碱退化羊草草地恢复效果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 2001, 26 (2) :41-42.

[5]张文军, 张英俊.退化羊草草原改良研究进展[J].草地学报, 2012 (7) :4.

[6]张为政.松嫩平原羊草草地植被退化与土壤盐渍化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 1994, 18 (1) :50-55.

[7]申忠宝, 张月学, 潘多锋, 等.施氮对人工草地羊草种子产量和构成因素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 2012, 34 (5) :58-62.

退化草地 篇7

关键词:乌兰县,天然草地,草地退化,高寒草甸,矮生嵩草

草地退化是指以草本植物为主要植被类型的生态系统逆向演变的过程, 草地退化的直接反应首先是草地产草量下降。青海省天然草地产草量在20世纪80年代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单位面积产量下降30%~80%[1]。目前, 西部六省区因各种因素造成的退化草地总面积为1.43×108 hm2[2]。本文以不同退化程度矮生嵩草型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 旨在分析研究区天然草地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类草地群落结构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乌兰县为研究区, 乌兰县不同退化程度矮生嵩草型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在研究区内沿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4个退化演替梯度设置10 m×10 m的样地4个, 在每个样地内随机设置1 m×1 m的样方, 重复3次。样地、样方记载内容为:样地内地面情况;样方植物种类、植被覆盖度、草丛高度及经济类群产量等。

1.3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Excle2003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退化程度矮生嵩草草地情况比较

不同退化程度矮生嵩草草地情况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 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不断加剧, 研究区天然草地植物种类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这是因为未退化、重度退化草地处于草地演替的两个终极状态, 能够给天然牧草提供的生境比较严格, 而轻度退化、中度退化草地相对于未退化、重度退化草地而言, 处于草地演替的中间过渡状态, 能够提供的生境处于未退化、重度退化草地两者之间, 原生植被以及毒杂草均可以存活。但是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深, 原生植被优势种的生态位逐步缩小。

另外, 重度退化草地由于毒杂草的生长, 使其在植被盖度与草丛高度等方面与其他草地无明显差异, 这对研究区草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并不影响。

2.2 经济类群产量比较

不同退化程度矮生嵩草草地经济类群产量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 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 草地优良牧草产量逐渐降低, 其中禾本科牧草产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莎草科产量变化不大, 但是相比可以看出, 重度退化草地莎草科产量仍为最低。另外, 重度退化草地总产草量最高, 主要原因在于毒杂草产量高, 而其又不被放牧牲畜采食。

3 讨论

研究表明, 研究区退化草地在植被盖度与草丛高度等方面与其他草地无明显差异, 笔者认为水分充足地区和水分缺乏地区退化草地的标准应该有所不同, 应对当地草地调查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这些退化草地应该与低盖度、低产量的退化草地区别对待。

退化草地在牧草可食性以及营养价值上劣于原生优良牧草植被, 但是乌兰县地处青藏高原,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态意义重大, 生态价值不容忽视。建议对研究区退化草地进行生态置换, 并进行生态补偿。

参考文献

[1]杨汝荣.我国西部草地退化原因及可持续发展分析[J].草业科学, 2002, 19 (1) :23-27.

上一篇:渐变式下一篇:倾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