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变式(通用7篇)
渐变式 篇1
摘要:针对市场上台灯的非智能和电能浪费等现象,提出并实现了红外智能渐变式LED台灯并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研究方法是通过热释电人体红外和光敏传感器采集人体辐射的红外线和光线强弱等信息,并通过红外信号处理和光控灯等相关模块做相应的渐变式处理。通过调试最终实现非接触红外智能渐变式LED台灯的控制并实时显示当前时间等相关信息。
关键词:传感器,红外智能,渐变式LED台灯
0 引言
智能家居系统[1]是当今时代的一个主旋律,该系统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节能、智能、安全和便利。其中照明系统[2,3]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通台灯只有开和关2种状态,不能自动调节光线; 而LED智能台灯的设计能够很方便地应用到智能家居中,方便人们进出房间里面,它能够根据人体和光线的强弱来智能控制家庭里面的各种灯具[4]。本设计要实现的功能是当人体进入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监测范围时,信号处理电路检测到高电平信号,使继电器吸合,同时如果光线比较暗,光敏电阻阻值变大使另一路继电器吸合LED灯点亮,如果光线继续变暗则通过光控灯模块使LED灯逐渐变得更亮,若外界光线比较强,LED灯就自动逐渐熄灭。当人离开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监测范围时,即使外界光线再暗,LED灯也不会点亮[5]。通过时钟芯片LED台灯上的LCD液晶屏可以实时显示当前的时间、日期、星期和温度等相关信息。
1 总体设计方案
总体方案设计如图1所示。
本系统主要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2大系统组成,分别由电源模块[6]、红外信号处理模块、光控灯模块、继电器模块、实时时钟模块、DS18B20温度传感器模块、51单片机模块[7,8]和LCD液晶模块这8个模块构成。电源模块主要是为整个装置提供电源能量。
2 硬件系统
2. 1 人体热释电红外传感器
人体热释电红外传感器[9]是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人体红外线( 非电量) 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压( 电量) 信号。人体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控制装置既可应用于安全防盗报警系统,也可用于红外开关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遥测等相关领域。其特点是: 不需要用专门红外线发射源,可隐蔽性好,安装比较灵活,传感器灵敏度高,配合菲涅耳透镜能使传感器检测范围更大。
2. 2 BISS0001 红外处理芯片
BISS0001芯片具有较高的红外传感信号处理性能,配合人体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光敏电阻和部分外围器件可变成一种被动式的红外开关,能很方便地自动开启各类灯具、电风扇和自动洗手池等控制装置,在各类控制系统中应用广泛。其特点是: 具有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和A/D混合功能,内设封锁和延迟时间定时器,可与多种传感器匹配并进行信号处理,稳定性好,可靠性高,工作电压 范围在 + 3 ~ + 5 V。
2. 3 人体热释电红外信号检测及处理电路
由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接收人体辐射的红外信号,并经过BISS0001红外信号处理芯片及外围电路进行滤波、放大和延时等进行处理,最后送到继电器模块来控制光控灯模块,热释电红外信号检测电路如图2所示。
2. 4 光控灯电路
该光控灯电路具有环境亮度检测和渐变式控制功能,当光敏三极管处于亮( 暗) 环境下时能够自动关( 开) 灯,当外界光线逐渐变亮( 较暗) 时,此时LED灯逐渐被熄灭( 点亮) ,由此来实现渐变式自动调光的功能。光控灯电路的总体电路设计如图3所示。
2. 5 继电器控制模块
继电器[10]是一种电控制器件,它内部有线圈,在线圈中通入电流时,就产生磁场,变成电磁铁,在磁极处有个衔铁作为动触点,当通过电流时,由于衔铁被吸合,就可以实现与静触点的断开或闭合,从而控制电路的通断。本设计采用继电器来驱动控制光控灯电路,以达到控制LED灯的亮暗变化。继电器模块如图4所示。
3 软件系统
当进行中断服务程序时,要及时进行现场保护,并将定时器、计数器赋初值,当查询次数为20次时刚好1 s,当秒计数60次时向分进位,当分计数60次时,向时进位,当时计数到24次时,清零。中断服务程序流程如图5所示。
4 方案难点及关键技术
方案难点如下:
1传感器采集人体和光线信号比较微弱且极其不稳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这对传感器采集信号处理电路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根据环境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存在光控和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感应距离和灵敏度设定、测量与分析的难点;
3在设计方面采用非程序控制的方式来实现红外智能渐变式LED台灯的控制,由于硬件电路的设计对元器件的性能参数要求较高,这就使得在电路设计、组装调试方面难度加大。
关键技术包括:
1通过人体辐射的红外线和外界光线的强弱来渐变式地控制LED台灯;
2采用人体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模块电路来处理人体辐射的红外信号;
3光敏电阻和红外传感器检测电路配合继电器的使用;
4软件设计中,多个中断同时使用且相互之间不会产生影响。
5 系统的测试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1能够较灵敏地通过感应人体和外界光线的强弱控制LED灯的逐渐亮灭,实现了智能控制;
2红外感应距离为0 ~ 6 m,光敏三极管较明显地感应距离设定为30 cm左右,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定;
3通过与普通白炽灯和节能灯作对比,LED灯有很明显的节能、经济效果;
4通过与普通白炽灯和节能灯作对比,发现LED灯光线比较柔和且是渐变式,能够很好地保护视力;
5能精确地实时显示当前的时间和温度等信息。
6 结束语
通过对系统进行调试与分析,测得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的探测距离是6 m左右且距离可调,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节探测距离。该红外智能系统可以用于酒店、教学楼走廊照明、家用台灯和公共场合室外路灯等。本款红外智能渐变式LED台灯的成功研制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达到了智能控制、节约能源和经济的目的,可以广泛应用于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周洪,胡文山,张立明,等.智能家居控制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张岳军,吴明光.智能照明系统控制网络的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04(4):18.21.
[3]杨恒.LED照明驱动电路设计与实例精选[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4]刘怡静,李大白,魏政霞.人工智能技术在认知无线电中的应用[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1,37(2):51-54.
[5]汤新广.基于认知无线电的OFDM智能侦察监测系统[J].无线电工程,2011,41(4):17-19.
[6]华成英,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郭天祥.新概念51单片机C语言教程—入门、提高、开发、拓展全攻略[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8]沈卫红.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实例与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1999.
[9]赵继文.传感器与应用电路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0]黄继昌.电子元器件应用手册[M].北京: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渐变式 篇2
春末的氧气窒息后变成淡水
淡水变成玻璃
玻璃变成金鱼游向天空
风筝变成脱离天空的金鱼
金鱼变成闪电
闪电击中雨中的亡灵而变成胶靴
天使扔下的汤匙变成阵雨
阵雨变成人群
人群躺在岩石上变成你口袋中遗漏的`星星
《午后晴空》
他梦见自己背着一麻袋黄金满山腰跑
鸽子如雨滴般落下
太阳之城停电
流云从废弃的水泵里溢出
口渴的巧克力天使聚集在云端
汲饮天空
无人的小城
大海干涸后的海床遗迹
梦境之鸟落在蓝色沙漠里,脱下翅膀
把玩一颗钻石
楼群逆风生长
渐变式 篇3
因提升小波变换继承了经典小波多分辨率特性,同时具有独特优点,故其应用日益广泛[1,2,3,4,5]。文献[4]提出了基于提升小波变换的自适应小波变换框架,通过选择最优预测器和更新器增强降噪效果。文献[5]在分析机械振动信号时频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渐变式阈值选择与量化策略,对最优提升小波包树的叶子节点的系数,从高频率到低频率用不同的阈值进行量化处理,取得了比传统小波包阈值降噪方法更好的降噪效果,这是一种阈值优化的思想。本文用深度优先合并树作为同一状态信号的提升小波包分解树,通过建立提升小波包树叶子节点阈值优化选择数学模型,并针对模型特点,设计了求解模型的基于平移搜索窗的蚁群算法,进一步优化各叶子节点的阈值,改进了提升小波包渐变式阈值的降噪性能,同时具有更好的在线性能。
1 提升小波包变换
1.1 提升小波包变换算法
文献[5]给出了插补细分提升小波
(1)分解算法:
①分裂。将第(j,n)节点系数djn奇偶分裂为djno和djne,j=0,1,2,…,L;n=0,1,…,2j-1;②预测。第(j+1,2n+1)节点的系数为
式中,p[l]为预测器系数。
③更新。第(j+1,2n)节点的系数为
式中,u[l]为更新器系数。
(2)重构算法:①反更新。由(j+1,2n)、(j+1,2n+1)节点系数求取(j,n)节点的偶系数:
②反预测。由(j+1,2n+1)节点的系数和(j,n)节点的偶系数求取(j,n)节点的奇系数:
③合并。将奇偶系数djno和djne合并得到第(j,n)节点的系数djn。
提升小波包两层分解与重构过程如图1所示。
1.2 深度优先合并树提升小波包分解
文献[6]研究了提升小波包变换的移频问题,给出了移频算法,避免了提升小波包分解过程中的高频成分频率混叠现象。文献[7]提出了一种先序分解后序搜索的提升小波包最优基分解算法,空间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的自下而上搜索[8]的最优基分解算法,在典型应用分解5层时,空间效率提高1倍以上。本文的仿真实验部分应用了以上移频算法和最优基分解算法。
即使同一状态的不同组信号的提升小波包分解,最优基也是不同的,对每一组信号都进行最优基搜索,并分别确定各叶子节点的阈值,这样的运算代价很高。本文提出对同一状态信号用深度优先合并树作为统一的提升小波包分解树,并用优化模型求取统一的阈值。此方法避开了每一组信号降噪过程中的提升小波包完全分解、最优基搜索和阈值确定运算,在线性能好。
深度优先合并树及阈值根据样本数据计算确定,深度优先合并树由样本数据最优树合并而得,如图2所示。
(a)树1 (b)树2 (c)合并后
2 渐变式阈值优化数学模型
阈值降噪方法是依据小波分解后有用信号与噪声信号对应大小不同的小波系数(即能量信噪分离)而提出的最常用的降噪方法,其中,阈值的选择与量化策略直接影响降噪质量[5,8]。文献[5]根据发动机缸盖振动信号的特点以及提升小波包变换的性质,提出了提升小波包渐变式阈值选择与量化降噪方法。
渐变式阈值设计如下:以最佳树叶子节点为序,从左至右记信号在最优基下的分解系数为dj11[k1],dj22[k2],…,djrr[kr],…,djss[ks],s≤2L,
kr=1,2,…,2M-jr,且
式中,τ为噪声标准差σ的估计值;median()为中位数函数。
式(6)表明τ的求取采用原信号的噪声标准差估计,即τ为全局统一阈值估计。由式(5)容易得到τ1=0,τs=τ,即阈值从第1个节点到第s个节点由0过渡到τ。为保留缸盖振动信号局部特征,选用硬阈值函数对小波包系数进行量化处理。
以上渐变式阈值选择方法,虽然通过阈值渐变过程对噪声进行适应,但是τ的确定仍需估计,并且不同的估计方法直接影响降噪效果,另外,各叶子节点的阈值依据小波包系数长度比进行计算,在灵活性上存在不足。为解决以上问题,建立如下阈值优化数学模型:
式中,F′i j t、Fi j t分别为降噪前、降噪后第i类和第j类样本的第t个特征的Fisher标准判别率;C为状态类总数;T为特征总数;si为第i类状态的最优基树对应的节点数;μi t、σ
优化数学模型的目标函数希望选择合适的各叶子节点的阈值,使每一特征的Fisher标准判别率[9]较降噪前的相对增长均值最优。
显然,各阈值的定义域为非负实数,此处约束没有体现阈值的渐变性,而是为了方便蚁群算法对模型求解,同时,也给了各叶子节点的阈值更充分的选择空间,仿真结果可以验证阈值的渐变特性,所以,仍然称以上数学模型为渐变式阈值选择优化数学模型。
3 基于平移搜索窗的蚁群算法
3.1 连续域蚁群算法
蚁群算法作为一种新型进化算法,最初用于离散域的优化问题,因其在求解组合优化问题中性能优越,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10],其应用也从求解离散域组合优化问题,扩展到求解连续域优化问题。文献[11]最早将蚁群算法用于连续空间优化问题的求解,先用遗传算法对解空间进行全局搜索,再用蚁群算法进行局部优化;文献[12]提出一种基于网格划分策略的连续空间蚁群算法,通过将各变量均分为s等分,使s个变量的连续函数优化问题转化为s级决策问题,然后由粗到精,逐步向最优解聚焦,该方法适于有界变量问题;文献[13,14]针对目标函数具有可加性和单调性的多阶段决策问题,提出一种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动态窗口蚁群算法,该算法能较好求解多变量强非线性的大规模复杂多阶段决策问题;文献[15]综合网格划分和动态窗口蚁群算法的优点,针对火力分配中的射击时机分配问题(单边界变量的单目标单约束连续优化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平移搜索窗口的蚁群算法,该方法从解空间的最差可行解区域开始,窗口通过平移逐步移向解的更好区域,本文针对渐变式阈值优化数学模型特点,设计求解渐变式阈值优化数学模型的平移搜索窗蚁群算法。
3.2 蚁群算法设计
3.2.1 搜索窗的设定
记最优提升小波包树叶子节点阈值τki的第D组搜索窗口Wi kiD=[Wi kiDB,Wi kiDE]⊂[0,+∞),i=1,2,…,C;D=1,2,…;ki=1,2,…si,Li kiDB、Li kiDE分别为第D组第k个窗口的起点和终点,则记初始搜索窗口为Wiki1=[Wiki1B,Wiki1E](基准区域),再记网格宽度为Δ l(搜索精度),窗口的网格数为S,每个窗口包含S+1个网格点,
第D组搜索窗构成的蚁群算法的搜索空间如图3所示。
3.2.2 蚁群搜索
如图3所示,在第D组搜索窗下,
(τ1,τ2,…,τsC)=(W11DB+Δ l×1,W12DB+Δl×3,
W13DB+Δ l×2,…,WCsCDB+Δ l×1) (10)
蚂蚁第x级行走的转移概率公式为
式中,hxy(d)为蚁群算法第d次迭代时第x级变量第y个网格点的转移概率;τxy(d-1)为第d-1次更新后的第x级变量第y个网格点的信息素量;ηxy为第x级变量第y个网格点的启发式信息;α、β分别为信息素和启发式信息的重要程度参数。
初始状态信息素矩阵中设置为τxy(0)=a,a为常数;启发式信息矩阵中ηxy为
ηxy=|WxDB+(y-1)Δ l-Wx1B| (12)
式(12)表明,希望选择离初始窗基准点远的网格点,即希望每次窗口更新有较远平移,以快速到达最优区域;启发式信息随窗口平移具有动态自适应性,离基准区域越远,各网格点的启发式信息差异越小,启发式信息的作用也相对减弱。
第d次迭代结束后,即每一只蚂蚁构造可行解一次,对信息素进行更新,采用本次迭代最优更新法[16]:
式中,ρ为信息素挥发系数;(1-ρ)为信息素保留系数;
3.2.3 窗口平移
根据前D-1组搜索窗口下发现的最好解τ1b,τ2b,…,τsCb,以最好解为窗口中心进行窗口平移,得到第D组搜索窗口。
注意窗口平移时不应超出变量定义域,控制式为
WkDB=max(τikb-0.05,0) (14)
3.3 蚁群算法描述
算法有三层循环,外层循环为窗口平移,停止条件设置为连续若干次窗口平移位置均没有变化;中间循环为蚁群算法迭代,停止条件为连续若干次迭代均不能发现更好解;内层循环为蚁群的一次迭代过程。算法描述如下:
4 仿真实验
某移动装备12150L型、V形12缸4冲程柴油机,测点为右6缸盖,空载,1000r/m,测试正常和右6缸失火两种状态,采用空间同步采样[17],每工作循环采样512点(fs=4266.7Hz),选取正常状态和失火状态各15组信号,每组取4个工作循环,分别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全频带内阈值降噪。
方法1:在各频带内采用自适应阈值τ,并用软阈值函数量化,τ由下式计算[18,19]:
方法2:采用文献[5]的渐变式阈值选择与量化策略,采用全局统一阈值,选用硬阈值函数。
方法3:采用本文阈值优化方法,分解深度优先合并树如图4所示,蚁群算法参数设置如下:
τxy(0)=100,α=1,β=1,ρ=0.04,Q=0.2,A=40
对降噪前后的信号进行两层提升小波包分解,分别提取第四频带(第二层第四个节点)内能量、标准差、有效值,重构信号的波形指标、脉冲指标、峰值指标、偏斜度、峪度指标,并做参数平均。分别由式(9)计算两类状态各特征的Fisher标准判别率,以比较不同方法的降噪效果。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a)正常状态分解树 (b)失火状态分解树
由表1可知,用方法3降噪之后,各特征的Fisher标准判别率较方法2增大明显,说明方法3的降噪效果优于方法2,而方法1最差。本文方法的降噪效果较文献[5]的方法又有明显增强,同时,本文用了深度优先合并树对振动信息进行分解,使运算复杂度也较文献[5]有明显降低。方法3的降噪阈值如图5所示。
如图5所示,阈值由低频到高频呈递增趋势,说明所选择阈值能适应噪声分布特点,在噪声多的高频带用大的阈值降噪,较大限度地去除了噪声,保留了有用信息。
5 结论
(1)用深度优先合并树对同一状态信号进行分解,避免了完全提升小波包分解、最优基搜索和阈值确定的运算,在线性能更高。
(2)渐变式阈值优化数学模型以特征的可分离性最优为目标函数,实现了最优提升小波包树各叶子节点阈值的优化。
(3)基于平移搜索窗的蚁群算法,从阈值的基准可行解区域开始,依据蚂蚁发现的最好解进行窗口平移,逐步移向更好的解区域,最终求取满意阈值。
(4)从求取阈值的分布可以看出,缸盖振动信号中噪声由低频向高频呈逐渐增强的趋势,验证了文献[5]提出了的渐变式阈值的选择方法(式(5))的合理性。
重复与渐变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重复与渐变的排列规律和构成形式;
2、运用重复与渐变的构成原理装饰手提袋。教学重点:加深重复与渐变构成原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掌握重复与渐变的排列规律和构成形式以及徒手绘制的表现能力。
教具:课件、手提袋等辅助工具。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教师教学用具及学生学习用具,提醒学生注意集中精神。
二、导入新课
(欣赏)斑马身上的线状条纹以及沙滩上鹅卵石的反复出现与从疏到密的排列,表达了节律的美感。
三、讲授新课
大自然鬼斧神工,物象千奇百怪,生活中的物象常常会呈现出有趣的排列现象。人们受到大自然的启迪,也会把这种现象应用于现代设计中。
感受生活中的设计与装饰: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上的窗户、由小贝壳排列成的花边,都是重复构成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1、什么是重复?重复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相同的物象反复排列。
观察图片(海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什么是渐变?渐变是一种有序的变化。色彩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排列。形状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排列。
3、思考:观察图片(树叶)中的排列属于重复还是渐变?
四、作业: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装饰手提袋。或徒手绘制一张重复与渐变排列的设计图案。
五、教师巡回辅导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一个手提袋,这节课就请大家做一个小小设计师,用重复与渐变的构成原理来为自己的手提袋装饰打扮一下。
2、在装饰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剪裁,粘贴,绘画等方式。
3、出示范作。
六、小结
渐变中的教育理念 篇5
第一, 关于听课与观课。近段时间以来, 教师之间相互说“观课”的比说“听课”的人逐渐多起来了。细细玩味, 觉得此中有深意。听课, 是“听”某位老师讲课是否精彩, “听”某位老师讲课的逻辑性是否完满。更为高明的听课者, 还可以“听”出某位老师的学科修养是否深厚, 讲课时的语气语调是否拿捏到位……而“观课”就不同了, 重在“观看”学生上课时的状态, 比如,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在课上的面部表情;看到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时的那种专注;看到学生们就某一个主题彼此交流时的状态;甚至于看到 (察觉到) 学生们思考问题时课堂所呈现出来的“思维场”有着怎样的律动。
听课是“听老师如何讲课”, 观课是“观看学生如何上课”。新一轮课改的核心任务是为了转变 (或曰改善) 学生的学习方式。反观我们今天的课堂, 还是“老师讲、学生听”为大多数, 因此, 我们可能还是习惯于说“听课”。但, 毕竟教师们说“观课”的逐渐多起来了, 这是否意味着新一轮课改的理念逐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 所接受, 并且在行动上有所改变呢?进而, 是否预示着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评价维度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呢?
行文至此, 我忽然想到, 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们是经常说“看课”的, “看”与“观”是同义词。想想也是, 偌大一个操场, 听体育老师讲课似乎有点勉为其难;更何况体育课上, 学生是要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 通过自身的实践, 自主习得体育活动的某项技能, 养成科学健身的方法。“光说不练嘴把式”, 体育课教学如此, 对其他学科的教学而言是否也有可资借鉴之处呢?
第二, 关于培训与研修。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 现在说“校本研修”的时候多了, 说“校本培训”的逐渐少了。笔者琢磨, “校本研修”要更妥贴些, 理由如下。
我们选择“研修”而非“培训”这个词, 首先是凸显了教师的主体性。“校本研修”的主体是教师, 是教师自己在“研修”, 是一种自主自觉的行为。“培训”的主体是谁呢?不甚清楚, 可能是多主体, 如, 学校、教育学院、行政部门, 但无论是谁, 被“培训”的对象却一定是教师, 因而教师由主体变成了客体。
其次, “研修”一词更能表达出教师作为专业人士立足本职工作不断学习研究的实际状态。有效的学习, 其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改善自身的思维方式, 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 所以说只能是“我要学”才有效。如果是“要我学”, 那效果可就要大打折扣了。
因此, 用“校本研修”的确要比“校本培训”更好些, 好就好在更能彰显“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鉴于上述理由, “校本研修”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其关键还在于, 唤起教师作为专业人士之尊严, 将研究作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确能如此, 对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 尤其对我们的学生而言, 真的是善莫大焉。
渐变式 篇6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图层的意义;掌握多个图层运动渐变的方法, 并且能正确使用图层的控制命令。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小球运动的分析与探讨, 使学生正确理解flash运动的特征, 并能通过运动特征来实现运动渐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素材的合理利用及正确评价, 提升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鉴赏力;通过课堂间各种形式的合作,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培养他们协作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2、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多个图层运动渐变的实现及图层的相关操作。
教学难点:运动渐变的实现。
3、学情分析:
在上一课时中, 学生已经学习了元件的创建及应用, 也学会了简单对象的运动渐变, 这为本节课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但是运动叠加涉及的图层多、补间多, 运动较复杂, 这对学生来说就具有了一定的难度。在flash学习中, 我发现学生往往“动手先于动脑”, 而事实上, 在动画制作过程中, 运动的分析往往比动手更重要, 这就需要在本节课中颠覆他们的这一习惯。此外作为高中生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 全完有能力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相应的分析与讨论, 进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4、教学过程:
4.1 水晶弹力球掉了——新课引入
师:大家有没有玩过水晶弹力球?
生:玩过。
师:老师现在手上就有一个弹力球, 因为不小心, 我把球掉在了地上, 它会做什么样的运动呢?
生:弹跳运动。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正确!如果不考虑能量损失, 这个球就会始终保持这种运动。下面老, 师要考验一下大家, 看同学们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素材, 用动画模拟小球的弹跳运动。
4.2 让我来试一试——学生实践任务一
学生打开“弹跳.fla”, 根据所提供的素材进行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相互交流。
教师屏幕展示小球弹跳运动效果, 以供部分同学参考;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视并给学生提供相应帮助, 同时记录学生的典型错误, 以便在课堂中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
该任务设的设计, 我主要考虑两点:其一, 让学生用已有知识, 实现小球的弹跳运动;其二, 在实现运动的过程中, 渗透一些图层操作知识。由于在第2课时学生已经学会了对象的简单移动, 所以弹, 跳运动的实现, 对于大部同学来说没有问题。但是由于该任务中涉及到两个图层, 这样操作难度就增加, 学生出错的机率也增加。然而, 错误是最好的老师, 它往往能锻炼学生耐挫能力, 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 我把学生的错误进行收集、提炼, 应用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4.3 寻找为什么——学生典型错误探讨与分析
师:许多同学成功地实现了小球的弹跳运动, 但老师发现有部分同学的小球, 运动非常的奇怪, 下面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帮他们解决。
师:哪一位同学需要大家的帮助, 请举手?
生:老师, 我!我!
教师根据前面的巡视、观察, 从而选出更具典型性的错误进行展示。
学生积极主动分析作品出错原因。
教师邀请“专家”同学帮忙解决问题。
最后老师总结:为了防止图层的误操作, 可以使用图层控制命令, 例如隐藏及锁定功能。
设计意图:
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photoshop, 对图层的概念有一定程度理解。所以, 在问题分析的环节上, 让学生主导整个过程, 激发他们的思维, 培养他们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问题解决环节上, 我推出“专家”组, 这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4 更上一层楼——教师提出新问题
师:如何实现两个球碰撞的动画效果?
教师通过形象的手势模拟和影片的播放, 让学生仔细观察该动画的运动规律。
师:该动画中有几个对象在运动?能不能在一个图层中实现两球的运动?
生:不能, 因为他们是同时运动的。
师: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帮忙, 把小球的弹跳运动改成小球的左右运动。
教师选择积极性较高的学生来完成以上操作。如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 并适时地对学生的操作加以肯定。
师:刚才那位同学完成的非常好, 下面我们再请一位高手来帮老师完成右侧小球的运动!
学生上台完成作品剩余的部分,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 提示一些图层操作命令如:新建、改名、删除等。
师:这位同学完成得非常好。
掌声一片。
设计意图: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直观地理解运动叠加, 我在设计题目时, 先从1个球的弹跳转变成2个球的碰撞, 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在问题的解决上, 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尽可能让每个同学都参与思考与分析, 让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在新知识的传授上, 我点到为止, 让学生自己尝试、发现。
4.5 创新与提高——学生实践任务二
师:通过小球的弹跳及碰撞的分析, 大家对flash运动有了更深的认识,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个作品“长风破浪.fla”。这个船上的“艺术家”由金欣烨同学提供, 大海、蓝天和长风破浪的船都出自戚朝辉同学之手, 作品的合成由老师来实现。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来感谢这两位同学为我们提供的精彩素材!
教师测试影片, 学生发现该作品没有运动效果。
师:大家能不能对该作品进行适当的修改, 做出复杂的动画效果呢?
学生自主设计, 实现多个图层运动叠加。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的素材, 作为本节课的一个任务, 这不仅能提升部分同学的学习信心, 也能够激发其他学生学习的激情, 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同时, 老师也可以借此传递自己对学生的肯定及赞赏,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了展现学生的个性, 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我在该任务的设计上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
4.6 这是我们的舞台——学生作品展示与点评
教师选择几个具有特色的作品进行展示, 并请若干同学进行点评, 学生点评后, 教师进行肯定、鼓励,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的展示, 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 这有利于增强学生成就感,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学生的点评, 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而且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参与意识, 通过点评可以使学生得以发现和感悟, 从而获得更大的提高。另外教师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 它对学生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4.7 让我们完成对话——自我评价与检测
设计意图:
自我评价与检测表, 是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所设计, 并通过问答形式呈现。该表的评价内容取代了教师“小结”传统模式, 颇受学生的喜爱。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检测, 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正确的认识, 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并及时调整教学。所以这“对话”不仅是学生与自己的对话, 也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一种交流。
5、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中, 我颠覆自己传统的教学方法, 试着让学生来“主导”整个教学过程, 使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中逐渐淡出。在课堂中, 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他们思维活动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创新思维和能力得以展现。然而, “学生主导”也需要讲究方法与策略, 否则可以会导致课堂“乱”、内容“偏”、进度“慢”, 最终无法完成教学目标。针对“学生主导”的教学策略, 我想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5.1 教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
在设计课堂任务时, 首先要对学生程度及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凭借教师的教学经验及学生的作业反馈, 我们首先要能够预测到学生会怎么想、会怎么做, 然后再设置相应的问题, 这样才不至于使教学过程偏离教学目标。
5.2 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和点拨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除了具有一些中学生的共性以外, 还具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 因而不管我们在课前怎么“备”学生, 我们还是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这样学生主导课堂就会出现许多“小插曲”, 影响教学进程。这时, 教师就要在关键时刻进行引导, 扭转课堂, 让教学过程回归有序。
5.3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让学生主导课堂, 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平等和谐的发言环境, 让我们的课堂绽放思想交流的火花, 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摘要:本节课的内容, 出自《多媒体技术应用》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第三章“二维动画制作”部分。二维动画 (flash制作) 的教学, 总共需要9个课时, 而当前这节课是属于第3课时。
关键词:多图层,教学检测
参考文献
[1]黄斐《居住区智能家居控制探究》.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2年2月
渐变式 篇7
《花鼓》是按照快——慢——快三部性结构原则进行布局的综合性再现单三部曲式。其附属部分包括完整的引子、连接、尾声三个部分。作曲家把这三部分的音乐材料设置为“同一材料”, 而且没有明显的旋律, 以特定的节奏模式为主要特征。其节奏型与皖北民间歌曲《凤阳花鼓》极为类似。 (“凤阳花鼓”在演唱时, 每当唱完“正词”段落后, 要连续补唱四遍“咚、咚、咚、咚、呛!”) 。作曲家用空五度音在钢琴上模拟这种锣鼓节奏, 在音乐最开始处渲染热闹的气氛。
1、引子:
为了在听觉上更接近锣鼓音响色彩, 作曲家用两个四度和弦叠在一起 (也可以说是中国的琵琶和弦) 、并突然改变音区、加上重音来表现“呛”的特性。
乐曲的引子总共1 4小节, 可分为六个节奏组。作曲家在引子部分的节奏安排非常用心, 是随着音乐情绪的起伏而变动节奏或者说是节奏变化更确切地表达了音乐情绪的变化。
由图3中可以看出, 这六组节奏模式并不是任意地组合在一起, 而是有规律地进行:首先从六组节奏模式的发音点密度来看, 引子的节奏安排呈现出不规则的“橄榄形”。其次, 乐句的开始是很有个性的起句节奏型 (见图1) , 并反复一遍加深印象;接着是对起句节奏的扩展, 并逐渐增加发音点, 加紧节奏密度, 形成节奏紧张度的流动, 给音乐运动带来张力。最后, 在发音点密度不断加大的同时还配合以形态的不断变化 (从后十六与四分音符的结合到后十六与两个八分音符的结合到连续的八分音符三连音再到连续的十六分音符) 这种节奏上的有规律递增是民间锣鼓音乐的典型特点。从表四得出, 这段音乐就是逐渐地增加发音点的密度, 并在这个区域形成了音乐运动的高潮点, 而后又逐渐消退。节奏密度的变化使节奏运动从相对松弛进行到相对紧张的状态。而在引子即将结束时, 第 (6) 组节奏模式中的每一个发音点都被给予重音, 加上节奏密度的放缓, 发音点的减少, 用来提醒主题即将到来。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 这个片段的节奏整体运动是处于一种渐变的状态: (1) 发音点密度的渐变 (8—1 0—1 2—16—7) ; (2) 力度渐变 (f——cresc.——ff) ; (3) 节奏层的渐变 (单层——双层——单层) <见谱例>。三者共同作用, 充分反映出节奏运动的张力, 使音乐充满了弹性和活力, 表现出民间“打花鼓”热闹、欢腾的民俗风情。
2、连接段:
连接段也是1 4小节 (6 4——7 7) , 节奏模式的运用与引子完全一样, 但作曲家为了避免单调的重复和增加音乐的氛围, 在音高、调性和力度给予了变化。
上图是引子和连接节奏模式 (1) 的对比, 只是音高上做了调整:第一个音由空五度变成纯八度, 其后则以向上大二度的严格模进;力度上由f变为没有明显力度标记;连接段的节奏模式 (2) 仍是对引子节奏模式 (2) 的向上大二度严格模进;节奏模式 (3) 的前一小节是大二度模进, 后一小节则为小二度模进, 并出现转调的倾向;节奏模式 (4) 、 (5) 都是向上小六度模进, 调性从G宫转到b B徵, 为中段调性的出现作铺垫。节奏模式 (6) 的音高变化稍微不同:
连接段的节奏运动特点与引子完全一样, 在此不再赘述这一段主要是运用音高、调性的变化推动音乐的发展, 使音乐在重复中仍保持着前进的动力。
3、尾声:
尾声只有1 1小节, 还是沿用引子的音型材料, 也有六组音型。但节奏层变为双层结构, 速度变为 (p r e s t o) 。除了速度的变化这段节奏的最大特点就是节奏密度的整体性放慢的变化。见图
从图6可以看出, 尾声中这六组音型与引子中的六组音型在结构上形成呼应。尾声中的六组音型按照节奏运动的惯性又可以分为三大组: (1) (2) 为一组, (3) (4) (5) 为一组, (6) 为一组;使得节奏密度整体上表现为“紧——缓——疏”, 节奏运动的效果则表现出从紧张逐渐趋于平稳, 音乐情绪从热烈到缓和, 从而在相对平静中结束全曲。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花鼓》的附属部分节奏运用的做大特点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渐变。发音点的渐变、节奏密度渐变、力度渐变最后导致音乐情绪的渐变。整体上看附属部分是以同样的节奏材料, 配合其它音乐元素的变化贯穿于全曲, 具有一定的回旋性质, 对于全曲的音乐情绪起到强烈的凝聚力作用, 在结构上又起到平衡的作用。而引子部分的节奏特征实际上已经暗示了整部作品的节奏特征和音乐发展的基本趋势。
摘要:瞿维的钢琴曲《花鼓》是我国上世纪40年代, 具有民族风格的一部极有代表性的钢琴佳作。本文从新的角度对《花鼓》附属部分的细部节奏特征进行分析, 探索作曲家在创作中对于本曲附属部分的节奏设计与运用所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特征, 及其在整体音乐运动中的作用。
关键词:锣鼓节奏,节奏密度,发音点,渐变
参考文献
[1]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2]张巍.《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3]左霞.“钢琴上的‘花鼓’”.钢琴艺术.199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