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草地

2024-11-06

人工草地(精选7篇)

人工草地 篇1

金阳位于长江中上游起源地, 县域地势南低北高, 气候呈立体带状分布, 无霜期200 d以上, 全年平均气温10℃、年降雨量为1 000 mm, 气候可以分为局地河谷亚热带 (年平均气温18℃以上, 南部金沙江河谷达22℃, 最热月平均气温24~27℃, 最冷月平均气温8~15℃) ;中亚热带 (平均气温16~18℃, 最热月平均气温20~25℃, 最冷月平均气温5~10℃) ;北亚热带 (年平均气温13.5~16.0℃, 最热月平均气温19~24℃, 最冷月平均气温1~8℃) ;温带 (年平均气温<14℃, 最热月平均气温<22℃, 最冷月平均气温<5.5℃) 。由于其气候的多样性, 决定了在金阳人工种草的草品种的丰富性。可以种植冷季性的紫花苜蓿、白三叶、黑麦草等, 也可以种植暖季性的聚合草、皇竹草等草种。

1 人工草地的作用

人工草地种植和利用, 对保护金阳天然草地生态环境、改变长期以来高山农牧民传统的畜牧业的经营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1.1 生态作用

人工草地的形成减轻了天然草场的压力;缓解草畜矛盾;使天然草场禁牧、休牧、限牧得到物质保证, 其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对天然草场生态系统加大了保护作用, 天然草原植被盖度、优质牧草增加;草原沙化、退化趋势减弱、水土流失明显减少。

1.2 经济效益

种草养畜是金阳县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方式。种草解决了季节性饲草供求矛盾, 避免了家畜“秋肥、冬瘦、春死亡”现象, 改变了高山靠天养畜得传统模式, 增加了农牧民的经济效益;因此, 种草业将带动养殖的规模和数量。现在种草被普遍用于饲养肉牛、肉羊生产, 将来人工种草逐渐在养猪、养禽等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由于种草养畜等一些有利的措施, 据调查, 2008年农民在养畜上的收入在2007年的基础上平均增长98.5元。

2 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

金阳县在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 并早在80年代开始了人工种草, 通过试种从引入的白三叶、黑麦草、聚合草、紫花苜蓿、光叶紫花苕、皇竹草等品种中筛选出了白三叶、黑麦草、紫花苜蓿、光叶紫花苕等适合金阳县种植的品种, 在金阳县推广, 为金阳县草食动物“动态、社会、经济”三益的局面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还存在相关问题。

2.1 发展现状

近年来, 金阳县在建设:依达-丙底-热柯觉-天台、桃坪-马依足-老寨子-洛觉、丙底-丝窝-南瓦-依莫合-基足-小银木-青松-放马坪三条绿色长廊的基础上, 进一步强化草地建设, 加大调耕力度, 适度扩大规模, 根据金阳县实际, 坚持以五到位为准则, 即领导重视, 认识到位、依靠科学, 宣传到位、人员包片, 责任到位、典型引路, 示范到位、乡镇干部, 奖罚到位;金阳县人工种草面积达15.03万亩, 新增多年生牧草1.61万亩, 多年生牧草保留达4.3万亩。

2.2 存在问题

金阳县开展种草养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认识不足、科技含量低、种植模式不科学、管理不够完善、虫灾等原因导致人工种草发展滞后。

2.2.1 认识不足:

种草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一些地方政府和农牧民对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其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影响农牧民种草积极性。

2.2.2 种植科技含量低, 管理利用不够完善:

农牧民在种草时间上随意性很大, 不能按时播种;播种方式采用传统的手播方式进行撒播, 导致牧草发芽率低;田间管理、施肥较差, 影响牧草的生长、产量、质量。

2.2.3 虫灾较为严重:

据调查:金阳县人工草场受灾面积1.7万亩。在虫灾较为严重的草场, 金龟子幼虫平均密度为151条/m2。金龟子白天藏于土中, 黄昏后出土活动, 一直危害至黎明, 主要咬食牧草叶片。其幼虫蛴螬终生栖居土中, 活动主要与土壤的理化特性和温湿度等有关。在1年中活动最适的土温平均为13~18℃, 高于23℃, 逐渐向深土层转移, 至秋季土温下降到其活动适宜范围时, 再移向土壤上层。因此蛴螬在春、秋季两季为重。蛴螬喜食刚刚播下的种子、根、茎以及幼苗等, 使受害植株全部脱离地表枯死。

3 对策

3.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 农民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在有限的土地上要实现经济新的增长点, 当前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合理规划, 大力推动种草养畜, 实现农牧民增产、增收。在传统的畜牧业中, 人们一味的追求家畜的数量, 衡量畜牧业发展与否较多都以该地区的牲口数目为依据, 这样就导致草场超载现象的产生。种草养畜不仅能在单位草地上生产出更多的优质牧草, 还能给农牧民带来一些新的经济亮点, 但必须是以草为本, 以草定畜, 使畜牧业、畜牧业生产得到良性发展。

3.2 依靠科学、推动草业发展

在开展种草进程中, 科学选种、精耕细作、科学施肥、搞好田间管理, 及时进行除草、防虫、治虫工作, 提高牧草产量、质量;认真宣传牧草的收割、饲喂技术, 提高牧草的利用率、转化率。

3.3 虫灾治理

3.3.1 人工捕捉:

幼虫每年随地温升降而垂直移动, 地温20℃左右时, 幼虫多在深10 cm以上处取食, 一般在夏季清晨和黄昏由深处爬到表层, 咬食苗木近地面的茎部、主根和侧根, 且多沿垅向移动, 在新鲜被害植株下深挖, 可找到幼虫集中处理。

3.3.2 化学防治:

幼虫危害严重时, 可亩用25 kg呋喃丹掺细沙, 均匀洒于受害草场。灌根要求清晨、傍晚作业, 用叉子沿床面垅向叉出深10 cm, 间距2 cm小孔, 用25%辛硫磷乳油300倍液灌注小孔。可用喷壶配药, 现用现配, 充分搅拌, 至药液为乳白色, 药液反复灌洞至满为止。

3.4 增草增畜、打造绿色畜牧品牌

绿色食品成为21世纪消费的主流,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特定的生产方式, 经专家机构认证, 许可使用绿色标志和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加大种草力度, 提高草食性家畜的比重, 发展生态畜牧业。

3.4.1 树立“立草为先”的意识, 要抓住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机遇, 大规模发展林下种草、调耕种草, 力争3~5年内建成草地5.5万亩。

3.4.2 绿色食品具有纯自然性和环保性, 发展畜牧业要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市场, 走绿色畜牧产业之路。做到:一是要有稳定的绿色畜产品, 形成绿色畜产品就必须具有优质牧草;二是产品加工远离工业污染区;三是产品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具体的过程中可由点到面, 循序渐进, 大户带动, 专业村先行, 建立绿色畜牧示范基地, 形成以优良品种—优种繁育—优质饲草—优法育肥—精品加工的畜牧产业生产过程。

结语:金阳县有良好种植人工草地的自然环境, 只要树立“立草为业, 种草养畜”的新观念, 就能推广科技种草, 以草定畜, 为畜牧业持续发展大好基础, 提高农牧民思想素质, 加强土地资源的开发、种植、利用, 推动传统的游牧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变。

摘要:畜牧业是金阳县各族人民发展经济, 增加收入的重要产业, 但金阳县草业科技基础差, 投入低、草业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 草畜矛盾较为突出;因此, 种草养畜是缓解人畜争地争粮的必然选择, 人工种草更是畜牧业发展的质量指标和推动力。

关键词:人工草地,现状,对策

人工草地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区年平均气温为-4.2℃, 最低气温为-13.1℃, 最高气温为11℃, 海拔高度为3 456 m, 牧草的生长天数为153 d。年降水量510.2~532.8 mm。该试验区主要种植4龄披碱草, 在种植前该草地已经发生严重退化, 土壤属于高山草甸土。

1.2 试验材料

试验选用钾含量为64%的氯化钾和氮含量为45%的尿素分别作为氮、钾肥, 使用苯磺隆含量为11%的可湿性粉作为除草剂。

1.3 试验方法

试验分别把苯磺隆的浓度分成3个级别, 分别为2、4、6倍, 然后分别对4龄披碱草人工草地进行杂草灭除工作, 杂草灭除10 d后, 按照不同的肥料浓度进行施肥。设4个施肥处理, 分别为:氮的含量为78 kg/hm2, 钾的含量为0 (A) ;钾肥和氮肥的含量分别为35 kg/hm2和113.2 kg/hm2 (B) ;钾肥和氮肥的含量分别为65 kg/hm2和145 kg/hm2 (C) ;以不施肥料作对照 (CK) 。正交设计共12个区块, 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5 m×4 m, 共36个小区, 共占地面积1 000 m2。

2 结果与分析

2.1 苯磺隆对草地群落的影响

在使用苯磺隆1年后, 2倍浓度以下的草地群落杂草数明显偏高, 4倍浓度下的草地杂草数量平均值最低, 6倍浓度的物种多样性和4倍结果的物种多样性相同。在苯磺隆浓度不断的提高下, 杂草数量明显降低, 生殖比例明显减少 (P<0.04) ;在使用苯磺隆2年后, 试验草地的杂草数量明显小于第1年, 但是差异并不是非常的明显。在第2年时, 2倍以下的苯磺隆杂草数量指数最高, 6倍浓度以下的杂草种类最少。4倍和6倍浓度的苯磺隆的杂草多样性指数是相同的, 2倍以下浓度的杂草多样性指数最高。

通过使用苯磺隆, 杂草的覆盖面积有了很大的降低, 而且使用的苯磺隆浓度越高, 杂草的覆盖面积越少, 禾草的覆盖度随着苯磺隆使用浓度的提高, 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药物使用1年后, 6倍浓度下禾草的覆盖度比2倍的覆盖度高16.1%, 差异非常的明显 (P<0.06) , 第2年禾草的覆盖度整体性高于第1年, 6倍以上禾草的覆盖度最高, 4倍以下浓度覆盖度最低。通过比较可知, 3种浓度下禾草的覆盖度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P<0.02) 。在人工草地主要的群落作物为禾草, 试验证明, 覆盖度的变化符合试验要求。

2.2 不同施肥处理对草地群落的影响

通过使用肥料, CK和处理C禾草增加数量呈现出快速生长→缓慢生长→快速生长的趋势, 整体来说禾草类植物的数量获得了提高。生物量之间差异比较明显 (P<0.04) , 在施肥第2年后, 禾草种类的植物数量增多, 增长趋势趋于平缓, 与第1年相比, 生长幅度有了很大的降低,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使用的氮肥为速效肥料。通过施肥, 杂草的覆盖度降低了很多, 与CK相比, 处理C杂草的覆盖度要远低于CK, 差异明显 (P<0.05) 。禾草的覆盖度在肥料使用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也增加了很多。在第2年, 杂草的覆盖度和第1年相比没有发生变化, 禾草的增加趋势和第1年相同, 不同水平的禾草覆盖度差异明显。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使用苯磺隆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工草地中杂草的种类和覆盖度, 且苯磺隆的浓度越高, 禾草的覆盖度和数量就越大, 通过使用肥料, 禾草的覆盖度增加了很多, 杂草的覆盖度变化较小, 不过在使用肥料第2年后, 杂草的数量降低了很多, 而禾草的数量提升了很多。由此可知, 使用苯磺隆浓度为6倍、尿素65 kg/hm2、氯化钾65 kg/hm2时, 禾草的覆盖度和数量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而杂草的覆盖度和生物种类最低[5]。

参考文献

[1]张洪生, 邵新庆, 刘贵河, 等.围封、浅耕翻改良技术对退化羊草草地植被恢复的影响[J].草地学报, 2010, 18 (3) :339-344.

[2]施建军, 马玉寿, 董全民, 等.黑土型0退化草地优良牧草筛选试验[J].草地学报, 2007, 15 (6) :543-549.

[3]贾纳提, 李学森, 卡兹别克, 等.施肥对新疆天山北坡多年生人工草地生物量的影响[J].草食家畜, 2013 (1) :50-54.

[4]施建军, 洪绂曾, 马玉寿, 等.施肥和杂草防除对三江源区人工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J].草地学报, 2011 (5) :724-728.

人工草地 篇3

但近年来, 由于受自然灾害 (冰灾、旱灾) 、管理使用不当及病虫鼠害等因素的影响, 部分草地逐渐退化, 给节粮型畜牧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草畜平衡矛盾日显突出, 从而制约了节粮型畜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了有效遏制草地的退化速度, 延长人工建植草地的使用年限, 提高草地的载畜能力, 保障草食动物饲草来源, 降低养殖成本, 增加养殖经济效益, 现将提高人工建植草地使用年限的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供参考。

1建植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

根据环境、气候、地势、土质等自然条件资源, 按养殖规模及养殖种类, 选择适应性强、适口性好、营养丰富、产量高的优良牧草品种, 参照人工草地建植规程及要求, 适时建植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

2人工草地的合理利用及管理

2.1合理利用草地充分利用围栏, 根据养殖规模及养殖方式, 合理进行划片放牧、轮牧及休牧, 严禁过度放牧。

2.1.1放牧型草地:应掌握好适时放牧的时间, 如在早春放牧过早, 萌生的优良牧草被过早采食, 会影响全年牧草的产量及质量;如放牧过晚, 牧草的适口性和营养价质都会降低。适时放牧的时间:以禾本科牧草为主的混播型草地应在牧草开始抽茎时放牧;以豆科牧草为主的草地应在牧草侧枝长出时放牧;结束放牧的时间应在牧草停止生长前30天为宜。

2.1.2刈割型草地:主要是刈割牧草晒制青干草。刈割时间应在牧草开花期, 这段时期的牧草品质高、产量高。根据生产需要, 每年刈割2~3次, 每次刈割留茬高度应在6 cm左右, 以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 最后1次刈割时间应安排在初霜前完成, 以利于牧草的休眠及来年牧草的生长。

2.2除杂在退化的草地上毒草和杂草大量孳生, 不仅降低了可食用牧草产量, 还危机家畜的健康和畜产品质量。为了加快草地的恢复, 提高草地生产力, 必须对毒草和杂草及其它异物进行清除。除杂方法: (1) 在毒草、杂草少和不影响牧草利用的前提下, 及时采用人工方法除去毒草和杂草。 (2) 在休牧区可根据牧草种类及要除去毒草和杂草的种类选择性地使用化学除草剂。

2.3追肥对休牧区草地、放牧后的草地及刈割后的草地要及时合理地进行追肥。

2.3.1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混播的草地及禾本科牧草草地, 追肥时选用复合肥最佳, 一般每次每公顷用氮、磷、钾为16∶16∶16的复合肥100~150 kg。如有发酵好的农家肥, 每公顷用量15 000 kg左右, 同时施用效果更好。

2.3.2豆科草地在追肥中, 可根据牧草的长势情况, 轻施或不施氮肥, 重施磷钾肥。一般在植株生长旺盛期, 不影响牧草产量及质量的前提下不施氮肥, 每公顷用磷、钾肥各200~250 kg;在植株长势弱, 不影响牧草生长及品质的前提下, 在追磷、钾肥的同时, 可追少量氮肥, 每公顷用含氮量为46%的氮肥20~30 kg。

2.3.3每年草地的最后1次追肥, 应安排在秋季牧草进入休眠期时进行, 一般只追施磷、钾肥, 每公顷用磷、钾肥各150~200 kg, 以利来年牧草的生长。

2.4补播在不破坏或少破坏草地原有植被的情况下, 在牧草长势差或退化的地方补播生长性能好、品质好的牧草, 从而达到提高草地生产能力的目的。一般选择在秋季土壤水分好、牧草生长最弱的时期, 以利补播牧草的发芽生长。

2.5灌溉设施的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 尽可能地完善草地灌溉设施的建设, 从而确保草地的高产、稳产。

2.6病虫害及鼠害的防治草地的病虫鼠害时有发生, 要做到常观察, 及时发现, 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使病虫鼠害得到及时防治。

3小结

人工草地 篇4

1人工草地建设的意义

人工草地是现代化草地畜牧业生产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其生产规模和生产力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草地畜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一方面,它能用来弥补天然草地产草量的不足,有效减轻天然草场的放牧压力,进而保护和恢复天然草场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它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家畜提供量多、质优饲草,通过牧草的储备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进入21世纪,人工草地已经成为我国草业建设和环境治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创造新的草地生产力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草地集约化的经营[1]。因此,人工草地对于维持草地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呼伦贝尔市人工草地的发展

呼伦贝尔市人工草地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从牧区最初的引种驯化试验开始,经过中间试验和大面积的混播组合推广试点到种子繁殖基地的建设,历经5年的科学实验,进入了全面建设人工草地阶段[2]。随着科研和生产实践的不断探索,全市人工草地建设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多年生人工草地保有面积从20世纪60、 70年代仅有的近百亩发展到20世纪末的二十多万亩,人工草地类型也逐渐达到多样化,试验筛选出大批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牧草品种,农牧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呼伦贝尔市人工草地建设摸索出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新途径。

进入21世纪,在退耕、退牧还草、沙地治理和牧草良种补贴、 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等草原生态建设项目和政策推动下,资金投入加大,人工草地随之进入了快速发展新阶段,特别近年来因部分天然草地的严重退化,草畜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粗放的靠天养畜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畜牧业的生产需要,由此更加推动了人工草地的建设,使生产技术措施日臻成熟,相继涌现出一批种草养畜专业户和草业公司,调动了农牧民人工种草的积极性,改变了牧区靠天养畜的传统观念和经营意识,同时增加了农牧民经济收入,使人工草地建设逐步向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推进,达到增产、高效的目的。

截止2015年底,全市多年生人工草地保留面积达到8.84万hm2。但从整体水平分析,人工草地面积仅仅占天然草地总面积的0.1%,世界发达的欧洲国家人工草地占全部草地面积的50%以上, 而我国人工草地占天然草原的2.0%。可见目前的人工草地建设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加大人工草地建设力度, 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现代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3呼伦贝尔市人工草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呼伦贝尔市人工草地建设规模尽管逐年加大,但由于受高寒、 连续的干旱和管护不到位等因素的干扰,导致人工草地逐渐退化, 特别是高标准高质量的人工草地保有面积比例相对较小;半农半牧区因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作物产出收益明显大于牧草产出收益,导致多数退耕还草田2~3年后退化。加上农牧民“靠天养畜”观念没有根本的扭转,导致人工种草意识淡薄,投入能力较低,大多数农牧民完全依赖于国家的政策扶持,缺乏自主自发的投入能力。特别在草原牧区进行人工草地建设难度大;半农半牧区人工草地建设同样因投入大、效益差,多数农牧民不愿种草,因此严重地阻碍了人工草地的发展。

3.1优质高效牧草品种种源的限制

随着国家对草原生态保护和治理的高度重视,加上呼伦贝尔草原地处高纬度高寒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导致人工草地建设对牧草品种的选择受到极大地限制,因此给人工草地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不仅仅满足生态用途,同时考虑高品质、具有较强耐寒性的优质丰产的需要,因此牧草种源紧缺,难以满足大规模建设人工草地的需要。

3.2人工草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率较低

近年来,呼伦贝尔人工草地建设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用于牧草收获、加工的机具设备普及率低,包括储藏与运输等设施配套装备投入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制约着人工草地的建设质量。

3.3人工草地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不高

人工草地建设是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牧区因劳动力缺乏,尤其是实行承包制后,牧户多为分散单独经营,基本是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很难成为承担草产业的经营载体。目前经营合作组织规模小,成员数少,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了草业的发展。

4对策思考

4.1充分开发发展人工草地的资源优势

呼伦贝尔草原处于寒温带和中温带大陆性气候,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资源,是营建人工草地的水土资源保障。同时呼伦贝尔草原具有全国现存面积最大、质量最好的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为人工草地和饲料地建设提供了较好的资源。虽然有一定面积的草原退化、沙化,但只要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优势,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把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与人工饲草料生产体系结合起来,就能推进人工草地和饲料地建设,使其更好地发挥出生态功能,为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资基础。

4.2着重培育驯化和推广适应性强的优良牧草品种

优良牧草种子是人工草地建设的基础保障,引种驯化培育优质高效牧草品种,是建设高效益人工草地的有效途径。就目前牧草种源缺乏的问题,应加快优质高效牧草种子繁育工作,其一,充分开发利用本土天然牧草资源优势,自主驯化培育本土野生优质的牧草品种;其二,积极探索草种、牧草生产模式的新途径,提高品种选择、栽培、管理利用和种子生产等技术,规范种子生产方式。建设不同区域、不同生境的优良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对于禾本科牧草可在牧区建立草籽繁育基地进行扩繁,对于豆科牧草特别是苜蓿的繁育,在当地选择适宜地块建立草籽繁育基地,对适应呼伦贝尔高寒的苜蓿品种建立专门化苜蓿生产基地,逐步推广,实现牧草品种区域化、规模化生产格局。

4.3加大投入提高人工草地建设机械化装备水平

人工草地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国外发达国家在发展人工草地时多采取集中连片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 并注重发挥大型装备的高效率,投入也比较大。呼伦贝尔草原牧区一些牧户配套的小型机械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应积极落实各项惠牧政策,广辟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人工草地规模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机械装备,着力配套以围栏、水利、机电井、灌溉等设施建设,同时完善饲料加工机械、青贮窖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高标准高质量的人工草地建设。

4.4依靠科技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和龙头企业

依靠科技支持的新兴产业项目,科技部门要大力开展相关的科技培训,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积极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扶持和建设一批实力强、带动力大、 专门从事牧草饲料种植、加工的草业龙头企业,提高草产业组织化水平。同时,加强草业技术推广体系、市场体系、信息体系及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促进草业健康、持续发展,提高饲草产业化经营水平。

摘要:从呼伦贝尔市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人工草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阐述了人工草地建设在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工草地,建设,发展对策,呼伦贝尔

参考文献

人工草地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贵州牧草种籽繁殖场内进行, 地处东经107.13°, 北纬25.31°, 海拔950 m, 年均温15.9℃, 无霜期280 d, 年空气相对湿度为86%, 年降雨量为1 300 mm。土壤为黄壤, 肥力中等。

1.2 试验设计

1.2.1 供试草种:

扁穗雀麦、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紫花苜蓿和白三叶

1.2.2 小区设计:

对混播组合进行小区试验, 小区面积为10 m2 (2 m×5 m) , 每个混播组合3次重复, 各小区进行随机排列, 采用条播方式播种[5]。混播组合及小区播量见表1。

1.2.3 测产:

进行常规管理, 在草地盖度达到85%以上时开始进行测产, 并进行干物质产量和牧草粗蛋白含量测定, 总结出较为理想的牧草混播组合。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播组合的干物质产量

其3年的干物质产量波动不大, 表现出良好的产量稳定性。组合1、7、8干物质产量分别达到7 222、6 173、7 479 kg/hm2, 表现出良好的产量。组合3最低, 但也达到了3 201 kg/hm2。见表2。

kg/hm2

将各混播组合人工草地连续3年干物质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其区组间F=2.147 048, 小于F 0.05=3.738 892, 说明各混播组合其3年的干物质产量表现差异不显著。其处理间F=245.313 1, 大于F 0.01=4.277 882, 说明各混播组合间的干物质产量表现差异极显著。

2.2 各组合粗蛋白含量

单位面积粗蛋白含量大于1 000 kg/hm2的为组合1、3、4、8, 其它组合也基本保持在900~1 000 kg/hm2。混播组合8粗蛋白含量最高, 达到1 128.43 kg/hm2, 其茎叶比也只有1.75∶1, 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性状。见表3。

3 小结

通过对多年生人工草地的试验研究, 以禾本科牧草 (扁穗雀麦、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鸭茅) +豆科牧草 (紫花苜蓿、白三叶) 进行不同组合混播, 可保持较好的牧草生产, 其中综合牧草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含量表现较为理想的牧草混播组合是: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白三叶, 每667 m2播量为1.5+1.5+0.25+0.25 kg, 采用条播方式进行播种。多年生人工草地的建植, 采取禾豆混播, 可明显提高草地产草量和牧草品质。

参考文献

[1]胡自治.人工草地在我国2l世纪草业发展和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意义[J].草原与草坪, 2000, (1) :12~15.

[2]陶勤南.农业试验方法设计一百例[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89~104

[3]王元素, 陈全功, 樊晓东.云贵高原山区草地生物改良技术研究[J].草业科学, 2004, (2) :30~33.

[4]李才旺.提高多年生人工草地建植当年产草量的研究[J].四川草原, 1999, (1) :5~7.

人工草地 篇6

1 青海省天然草地基本情况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 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天然草地主要分布于海拔3 000~4 700 m地带。根据青海省第二次草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 青海省天然草地共分10个草地类、93个草地型;全省草地面积4 212.72万hm2;天然草地面积4 191.72万hm2, 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3 864.58万hm2;人工草地 (含改良草地) 面积2.10万hm2;全省退化草地面积3 131.46万hm2, 占草地总面积的74.71%, 其中轻度退化草地面积1 322.14万hm2、中度退化草地面积798.30万hm2、重度退化草地面积1 011.02万hm2。由于受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影响, 天然草地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明显。另外, 青海省天然草地牧草营养成分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 即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高, 粗纤维含量低。

2 青海省建设人工草地的必要性

21世纪以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草原超载过牧等因素的影响, 青海省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等天然草地生境日益恶化, 生态环境日渐脆弱。全省74.71%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严重威胁着草地资源;退化严重地区, 植被盖度大幅下降, 水土流失加剧, 植物立地条件恶化, 种群结构发生变化, 优良牧草数量剧减, 最终造成优良草地减少。另外, 青海省草原“三化”的局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草原基本草场保护制度、划区轮牧禁牧休牧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还未得到很好落实, 围栏封育、人工种草、舍饲圈养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为保障青藏高原生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证草畜平衡, 必须扩大人工草地建设面积, 提高优良牧草产量;人工草地的大面积建设, 也将减少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生态成本, 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生态效益。

3 青海省发展人工草地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等投入的不断加大, 青海省人工草地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严重影响着人工草地的建设。

1) 农牧民种草积极性不高, 人工草地种植规模小。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青海省人工草地建设除生态建设项目外, 农牧民自发种植的人工草地面积很小。农牧民一般主要利用圈窝子、休闲耕地种植, 面积较小、田间管理措施粗放、水肥供应极为缺乏, 人工草地产量和面积很难形成规模。根据青海省第二次草地资源调查项目结果显示, 青海省草地总面积4 212.72万hm2, 天然草地面积4 191.72万hm2, 而人工草地 (含改良草地) 面积仅2.10万hm2。

2) 生产效益不显著, 投入相对较少。随着青海省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草畜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地区的农牧民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生态效益, 天然草地退化十分严重。为此, 青海省根据实际情况, 逐步开展了农区耕地复种饲草、圈窝子种草等项目, 扩大人工草地建设面积, 缓解草畜矛盾。但是由于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使得生产效益不太明显;另外, 单纯的靠政府扶植建设人工草地, 远不能满足青海省草地生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3) 缺乏适应本地区的优良牧草品种。由于受青藏高原气候条件的影响, 适应青海省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豆科牧草较少, 优质植物蛋白饲料匮乏。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品种虽能在水热条件较好的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流域生长, 但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一般种植面积较小。

4 青海省人工草地建设发展思路

1) 继续开展人工草地生态建设项目, 扩大人工草地建设面积, 提高农牧民的认识。继续开展退牧还草、“黑土滩”治理、牧草飞机播种、圈窝子种草、农区耕地复种饲草等项目, 制定人工草地建设扶植等相关政策, 鼓励农牧民、企业单位积极发展人工草地建设生产;合理规划、布局项目建设地点, 进行集中连片规模种植, 形成规模效应, 为周边农牧民起引导、示范作用。

2) 加快优良牧草引种、育种进度, 为青海省提供适应本地区的优质、高产牧草。积极加大牧草引种、育种科研力度,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牧草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与推广。加强对人工草地的田间管理, 提高单位面积牧草产量、饲草料品质和单位面积人工草地经济效益。

3) 加快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结合游牧民定居工程, 开展传统粗放型畜牧业经营方式变革。积极开展草地生态畜牧业, 坚持推行“冷季舍饲、暖季放牧”的生产方式, 把人工草地建设作为实现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切实改变单纯追求牲畜数量、盲目发展的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提高单位面积人工草地的转化效率、单位牲畜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实现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的转变。

4) 积极引导草产品企业健康发展, 推进人工牧草市场化经营。加强对草产品企业的引导与扶植, 对于实现草产品的市场化经营、提高农牧民对人工草地建设的认识具有积极意义。还要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本地草产品企业, 建立牧草种植与深加工一体化企业。

5 建议

人工草地 篇7

1 研究内容

对绿壳蛋鸡在果园人工草地放养啄食优质牧草、虫子作为补充, 然后投喂自配饲料, 与天然林地上放养, 投喂自配饲料2种不同方式的饲养效果观察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

2 试验区概况

试验点分别在福泉市双谷村养殖户和龙里县元宝村养殖户。其中:福泉市双谷村为林 (果) 下散养绿壳蛋鸡示范基地, 有梨园近0.2万hm2, 养鸡专业户285户, 饲养绿壳蛋鸡10万羽。龙里县元宝村有桃园近66.67 hm2, 养鸡专业户35户, 饲养绿壳蛋鸡2万羽。2个试验区远离工业区1 km以上, 坡度平缓, 水、电、路三通。

3 试验方法与措施

3.1 试验材料及来源

参试绿壳蛋鸡为贵州大学选育的长顺绿壳蛋鸡和江西东乡绿壳蛋鸡。

3.2 试验安排

选用165日龄的长顺绿壳蛋鸡和东乡绿壳蛋鸡, 分别设2个试验组在果园人工草地上放养和2个试验组在天然林地上放养, 每组110羽, 共计440羽。试验时间:2012年5月初开始, 试验期为350天 (1个产蛋周期) 。

3.3 鸡舍

维修好的砖房和新建简易砖房, 鸡舍干燥、通风、防鼠。

3.4 饲料

选用产蛋鸡专用浓缩饲料, 比例为浓缩饲料30%、玉米65%、麦麸5%。

3.5

试验前在果园下建植人工草地。草种组合为白三叶 (30%) +紫花苜蓿 (30%) +多年生黑麦草 (20%) +鸭茅20%, 其中紫花苜蓿和白三叶播前经过根瘤菌接种, 并施复合底肥50 kg/667 m2, 经测定鲜草产量在4 300~5 000 kg/667 m2。天然林地选择未经放牧的林地, 草地植被由狗尾草+早熟禾+飞蓬草组成, 经测定鲜草产量在2 500~3 000 kg/667 m2。

3.6

在果园人工草地放养的试验1组每667 m2投放试验鸡不高于80羽, 在天然林地放养的试验2组每667 m2投放试验鸡不高于50羽。

3.7 定时补料

整个试验阶段为产蛋期, 根据每组试验鸡的产蛋阶段投放相应数量的饲料, 分别为早、晚2次投料;其它时间在草地上、林地里轮牧自由采食。同时对每组的产蛋量进行称重, 作好投料、采食、生长情况及疾病的观察、记录。

4 结果与分析

4.1 放养采食情况

试验1组在果园人工草地上放牧, 采食优质幼嫩牧草、成熟果子、虫子、牧草籽实作为补充饲料, 鸡群较集中, 有利于防疫、治疗和鸡蛋的收集, 管理方便。试验2组在天然林地上放牧, 采食低矮幼嫩杂草、树叶、虫子作为补充饲料, 鸡群比较分散, 部分鸡飞到树上栖息过夜, 不利于分区轮牧和鸡蛋收集, 管理不方便。

4.2 放养轮牧情况

果园人工草地上牧草留茬不低于2 cm, 保障充分采食, 确保草地80%的植被覆盖度, 从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保证牧草再生恢复的水、肥条件, 避免由于过牧造成的草地退化。试验结果:在果园人工草地上放养每667 m2草地鸡载畜量为40~60羽, 轮牧周期为10~15天。在天然林地上放养每667 m2草地鸡载畜量为25~30羽, 轮牧周期为7~10天。

4.3

放养时间为全天候, 在中午气温高或雨天, 试验鸡多在林下或灌丛里、高丛草间和临时遮阴栅下栖息。

4.4 产蛋期试验结果

试验1组成活率为96.8%, 料蛋比4.7∶1, 平均每只鸡可获利润101元。试验2组成活率为94.5%, 料蛋比5.4∶1, 平均每只鸡可获利润85元, 见表1、表2。

5 效益分析与讨论

5.1 试验结果表明, 在果园人工草地上放养的绿壳蛋鸡成活率高, 野外采食量多, 可降低精料25%~30%, 鸡群较集中, 有利于防疫、治疗、饲养观察和鸡蛋的收集, 管理方便, 每667 m2可放养绿壳蛋鸡40~60羽, 经效益分析测算每只鸡可获利润101元。

5.2 在天然林地上放养的绿壳蛋鸡, 野外采食量不多, 降低精料10%~15%, 鸡群比较分散, 不利于管理, 每667 m2可放养绿壳蛋鸡25~30羽, 经效益分析测算每只鸡获利润85元。

上一篇:中考思品试卷下一篇:医学英语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