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状况

2024-09-10

海洋资源状况(共4篇)

海洋资源状况 篇1

1 渤海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1.1 自然地理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由北部辽东湾、西部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5部分组成。渤海海域面积约7.8万km2,大陆海岸线长2 796km;平均水深18 m,最大水深85m,水深在20m以下的海域面积占50%以上;拥有海岛410个,其中有居民海岛30个、无居民海岛380个。

渤海三面环陆,东面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连,是个瓶颈式的半封闭内海。由于封闭性强,渤海海水交换周期较长,水体更新90%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导致渤海自净能力差、环境承载能力较弱。

环渤海有辽河、海河、滦河、黄河等50多条河流入海,河口湿地面积广阔,在我国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独特功能。环渤海流域汇水区面积约50万km2,环渤海地区和渤海广阔流域的发展也对海洋环境产生巨大的污染和生境破坏压力。

1.2 社会经济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海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环渤海地区包括京津冀、辽中南和山东半岛等3个城市群,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区域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与城镇化建设高速发展。目前环渤海地区经济密度为全国的4.7倍,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值的3.4倍,高速公路密度为全国的3.1倍,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

2 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和问题

近年来,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渤海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受损,海洋生态灾害和污染事故频发,海洋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2.1 海洋环境质量状况

近岸海域水质污染面积显著增加,重污染海域范围扩大。未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由2001年的1.9万km2增加至2014年的3.8万km2;四类和劣四类水质海域几乎已扩展到除辽东湾东岸以外的全部近岸海域,面积达9 520km2,约占渤海总面积的12%,是2006年同期的2.1倍、2001年同期的4.57倍;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

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局部超标。2013年渤海近岸海域80%以上监测站位的沉积物各监测要素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局部海域重金属、多氯联苯、石油类等污染物含量劣于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近年来渤海湾沉积物的石油类、多氯联苯含量增长趋势明显[1,2,3]。

2.2 海洋生态系统状况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堪忧。2004年以来,渤海河口、海湾等重点海域生态系统均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其中双台子河口、滦河口-北戴河口、黄河口等渤海三大河口区生态系统主要为亚健康状态,锦州湾和莱州湾生态系统主要为不健康状态,渤海湾以亚健康状态为主。

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受高强度海岸带开发利用活动影响,环渤海地区近岸和近海生态系统不同程度地出现破坏退化。滨海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双台子河口湿地面积较20世纪80年代减少60%以上;渔业资源和底栖生物量减少,滦河口-北戴河海域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下降趋势明显,东营广饶沙蚕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的沙蚕种类、密度和生物量均有所下降;渤海渔业资源捕捞压力不断增加,渔获量呈下降趋势[1,2,3]。

2.3 海洋灾害和突发事件状况

渤海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开发和海洋石油运输量逐年增大,溢油事故风险加大。2006年至今渤海共发生132起不同规模的溢油事件,其中2006年长岛海域油污染事件和2011年蓬莱19-3油田溢油事件均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渤海近岸海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2006—2014年期间年均发生赤潮8.6次,年均累计发生面积达2 342km2。近年来,微微藻褐潮、外来物种入侵、水母等新型海洋生态灾害逐渐显现,开始引起社会关注。秦皇岛近岸海域连续6年发生微微藻褐潮,2012年单次褐潮最大面积达3 400km2、持续时间为1~2个月[1,2,3]。

3 渤海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沿海高强度开发是根本原因

据统计,1978—2012年环渤海地区的总体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区域GDP总量由829.2亿元增长至132 075.7亿元,占全国GDP的比例由22.7%增长至25.4%,GDP总规模已相当于长三角的1.31倍和珠三角的3.02倍。在仅占全国总面积5.43%的区域内,集中分布全国总人口的18.3%和GDP的25.4%,密度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和4.7倍,水资源消耗量、能源消耗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10.1%、29.9%、26.9%和29.7%[4]。

环渤海地区围填海等海岸带开发利用活动强度较大,近10年来环渤海三省一市年均批准填海造地约53km2,自然岸线年均丧失40km余,2011年自然岸线保有率已萎缩至26.7%。

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重型化特征。2012年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部门所占比重为75.5%,由此产生的大部分污染排放和资源需求被转移至海洋,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重工业向沿海聚集使污染风险加剧,如每年进出环渤海各港口的船舶达66万艘次,将导致渤海海上溢油事故的风险增大[5]。

3.2 陆源污染严重导致海洋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是“陆源污染为主、流域污染为主”,80%以上的海洋环境污染来自于陆源,而80%以上的陆源污染来自于河流入海排放。大量陆源污染物排放入海导致我国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海洋环境污染日益加重[6]。

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居高不下。2009—2014年渤海入海河流劣五类水质断面平均比例为67.8%,主要河流的年均入海污染物总量为94.5万t,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7]。

2010年以来监测结果显示,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严重,监测的134个陆源入海直排口超标排放比例均在70%以上。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沉积物质量不能满足所在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的年均比例分别为86%和34%。排污口污水及邻近海域环境中普遍检出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类、有机氯农药类等有毒有害物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8]。

3.3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海洋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部分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海洋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体制机制不健全,对沿海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布局缺乏顶层设计;市场调节和经济杠杆作用发挥不足,对海洋资源环境价值的认识不足,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尚未建立,海域资源配置和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有待提高;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尚未形成,沿海地方政府海洋环保责任落实考核制度尚不完善,海洋资源环境违法成本低,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利益、体现公众意愿的制度尚未有效建立。

4 渤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4.1 实施严格的海洋环境保护措施

4.1.1 加强沿海发展规划布局的宏观调控

充分考虑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沿海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进一步优化调整临海产业结构,推进沿海经济绿色发展。完善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发挥海洋功能区划的约束性作用,划定海洋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控制和规范各类用海行为。

4.1.2 严守海洋生态红线

推广渤海海洋生态红线管理经验,在全国范围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对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敏感区和脆弱区实施严格分类管控,坚持以强制性手段强化生态保护的政策导向,从严控制红线区开发利用活动。

4.1.3 建立实施区域限批制度

提高沿海地区环境准入门槛,针对海洋资源环境超载、海洋生态红线区、生态破坏严重和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区域,实施区域涉海建设项目限批制度,暂停审批该区域内除污染防治、循环经济和生态修复以外的涉海工程建设项目。

4.2 严格控制陆源污染

4.2.1 依法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以陆源污染防治为重点,按照以海定陆、海陆联动的原则,实施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总氮、总磷等关键指标纳入国家减排体系。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等重点海湾海域,实施排放总量和排放标准“双控”制度。

4.2.2 实施流域海域污染联防联控

建立“河长制”等制度,实施陆海统筹的上下游、陆海间断面考核机制,实施流域海域污染联防联控,强化入海河流污染防治,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逐级分解细化。

4.2.3 建立污染物排海许可制度

建立完善污染物排海许可制度,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加大入海排污口监督监管和联合执法力度,取缔非法或设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

4.3 集约节约利用海洋资源

4.3.1 严格控制围填海及岸线开发利用

实施围填海管制计划,严格执行围填海禁填限填要求,禁止在重点海湾、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区及预留区、重点河口区域、重要滨海湿地区域、重要砂质岸线及沙源保护海域、特殊保护海岛及重要渔业区域实施围填海,对存在“围而不填、填而不建”的区域暂停受理围填海申请。

4.3.2 完善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健全海域、无居民海岛资源产权登记制度,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稀缺程度的海域、无居民海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海域、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征收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细化围填海海域使用金征收类型、方式和标准。

4.3.3 提高海洋资源使用效率

健全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制度,改进海域、无居民海岛资源配置方式,加强市场对海洋资源的配置调控,逐步减少海洋资源行政配置。实施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管理,加快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总量控制制度。执行闲置用海收回处置制度。

4.4 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4.4.1 建立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机制

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纳入沿海地方政府各类发展规划,以区域生态治理推进跨部门、跨行政区的陆海统筹和协调合作,探索“流域-河口-海湾”等综合修复新模式,紧紧围绕湿地、岸滩、海湾、海岛等4类典型生态系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恢复渤海受损海洋生态系统。

4.4.2 建立实施海洋生态补偿制度

依托陆地征收的排污费用、海域使用金等渠道,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提高用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资金比例,加大对海洋保护区、红线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流域对海域、开发海域对保护海域以及沿海地区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等方式,引导生态受益地区对海洋保护地区的补偿。

4.5 强化统筹协调和监督考核

4.5.1 建立健全海洋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海洋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标准建设。加快制定《海洋基本法》,推动《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修订,推进渤海保护等区域立法,鼓励沿海各地研究制定更加严格的地方性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

4.5.2 建立部门间、地区间的统筹协调机制

坚持以海定陆、海陆联动,建立由海洋部门牵头、各涉海部门参与的海洋污染治理和资源开发的综合管理模式。强化渤海环境保护省部际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在京津冀区域设立跨部门、跨区域协调合作的议事机制,建立数据共享、联合执法、信息通报等制度,形成解决重大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合力。

4.5.3 实施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

建立实施面向沿海各级政府的海洋资源环境管理政绩考核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设定海洋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并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以及违法违规、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并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实行问责惩处。

4.5.4 建立实施海洋督察制度

建立实施覆盖沿海各地区、海洋全系统的海洋督察工作机制,在海域使用、海岛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执法等重点领域,对各级海洋部门和海洋执法队伍依法履行行政管理及执法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监督管理,严格追究违规违纪行为责任。

摘要:文章分析渤海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提出渤海海洋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为保障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海洋环境保护、严格控制陆源污染、集约节约利用海洋资源、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强化统筹协调和监督考核等保护建议。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海洋环境,生态文明,陆海统筹,污染治理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2002—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Z].2003-2015.

[2]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2008、2009年渤海海洋环境公报[Z].2009、2010.

[3]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2010、2014年北海区海洋环境公报[Z].2011、2015.

[4]姜旭朝,方建禹.海洋产业集群与沿海区域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以环渤海经济区为例[J].中国渔业经济,2012,30(3):103-107.

[5]王书明,周艳,李岩.渤海污染及其治理研究回顾[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7-31.

[6]中国科学院学部.环渤海陆域和近岸海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调查与控制对策[J].院士与学部,2010,25(3):305-306.

[7]张顺峰,于洪军,徐兴永,等.环渤海区域近海污染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7):71-75.

[8]卜志国,郑琳,崔文林,等.渤海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8):34-36.

海洋资源状况 篇2

辽宁省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与趋势评价

摘要:根据2004 - 辽宁省近岸海域的生物和沉积物质量监测,对该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作出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辽宁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呈逐年恶化的态势,尤其是重金属Pb和Cd残留量超标较严重,20生物体重金属Pb、As和沉积物As残留量超标率接近100%.作 者:宋伦    周遵春    王年斌    吴金浩    姜北    SONG Lun    ZHOU Zun-chun    WANG Nian-bin    WU Jin-hao    JIANG Bei  作者单位: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海洋环境监测总站,辽宁省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辽宁省海洋水产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 期 刊:水产科学  PKU  Journal:FISHERIES SCIENCE 年,卷(期):2007, 26(11) 分类号:X821 关键词:辽宁省   近岸海域    生物质量    沉积物质量    趋势    评价   

海洋资源状况 篇3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我国宜用于开发的耕地资源和畜牧资源已基本上得到了利用, 今后能用于开发的, 将主要是海洋资源。近年来, 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 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实现了从“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的历史性转变。随着野生资源逐步枯竭,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等对海水捕捞业的限制, 海水养殖业获得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扶持, 加之养殖技术及病虫害防御防疫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应用, 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 我国海水养殖业已保持了多年的稳步增长态势, 远高于渔业整体增长速度。因此本文分析海洋水产养殖企业的财务状况, 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安全能力等方面来评价其未来的发展能力。通过提供和分析海洋水产养殖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等信息, 为海洋水产养殖企业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从而促进海水养殖业进一步发展。

二、文献综述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 早期一般通过设置财务指标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 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逐步形成的杜邦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作为西方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典型代表。杜邦财务评价体系是利用各财务指标间的内在关系, 对企业综合经营理财及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方法, 其中, 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是杜邦指标体系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开始注重用财务指标和其他相关指标相结合, 综合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美国哈佛大学卡普兰教授在1998年出版的《高级管理会计》一书中, 对传统的以净利润或投资报酬率为主的经营业绩衡量指标与方法进行了重大改革, 提出了平衡记分卡评价体系, 主要包括4项综合指标:财务经营业绩指标, 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业绩指标, 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业绩指标, 员工学习、 产品创新与成长的业绩指标。其中, 反映财务经营业绩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成本降低率、营业净利额、现金流量净额等。汤青 (2005) 采用1998年年底之前在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上市的719家上市公司1998-2001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 从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公司规模和公司风险等4个方面选取了可能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多个指标变量进行了实证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若干建议。 郭宪英、赵新宁 (2002) 将样本公司财务指标进行无量纲化, 根据得出数据, 利用多层次分析模型计算出反映公司价值的综合性指标。佘莉蓉 (2008) 根据2004-2007 年的各旅游类上市公司财务数据, 利用SPSS 软件和其他相关软件, 对旅游类的各类上市公司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 包括了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整体分析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等, 得出具体的各类旅游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析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发展谏言。李娜 (2008) 通过对财务报告和财务报表两方面进行分析, 运用财务比率分析法、EVA 分析法等方法, 阐述了如何整体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 杜轩 (2004) 以数学分析方法AHP 为主要工具, 建立了两个层次13个指标的财务状况综合评价体系。选取A 股市场上同行业2 家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比较, 验证了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可行性。

三、海洋水产养殖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研究企业财务状况的目的是为了探讨企业今后的发展潜力、与其他相关企业进行竞争的实力并能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指出方向等。企业财务状况评价指标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能充分反映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企业财务状况指标不应只反映企业的显现能力, 更应该反映其内在能力。而海洋水产养殖企业大多是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的研究是竞争力研究在微观层次的体现。目前,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客观存在,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性力量, 其发展状况对区域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中小企业必须要明确自身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因此, 构建海洋水产养殖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这套体系评价和分析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状况, 具有十分必要的。

(一) 企业财务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海洋水产养殖企业是营利性组织, 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渔业企业追求的财务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也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 影响其实现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海洋水产养殖行业具有以下特点:

(1) 每个海洋水产养殖企业生产的产品大致是一样的, 其产品和别的企业的产品区别不明显;

(2) 其他任何企业想投资该行业都并不是一件难事, 也就是说, 市场进出很容易;

(3) 从全国来说, 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海洋水产养殖企业, 每个企业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分子, 任何企业在生产上的变动, 都不会太大地影响该行业产品的价格。本研究从海洋水产养殖企业的特点出发, 建立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 指标分析

1.偿债能力

(1) 流动比率:

是用来表示资金流动性的, 即企业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数值。一般认为生产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是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周转速度。

(2) 现金流量满足率:

是指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之间的比率。这个比率反映有多少现金留下来, 并投入公司用于资产更新和企业发展。

(3) 权益乘数:

是指资产总额相当于股东权益的倍数。表示企业的负债程度, 权益乘数越大, 企业负债程度越高, 一般会导致企业财务杠杆率较高, 财务风险较大。

(4) 经营活动净流量全部负债比率:

是指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全部债务总额相比较, 表明企业现金流量对其全部债务偿还的满足程度。该指标数值越高, 现金流入对债务清偿的保障越强, 表明企业的流动性越好;反之, 则表明企业的流动性较差。

(5)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同流动负债的比率, 可以从现金流动的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

2.营运能力

(1) 流动资产周转率:

表明在一个会计年度内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的次数, 它反映了流动资产周转的速度。该指标越高, 说明企业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越好。

(2) 固定资产周转率:

是指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净额与固定资产平均净值的比率。它是反映企业固定资产周转情况, 从而衡量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一项指标。 该比率越高, 表明固定资产利用效率高, 利用固定资产效果好。

(3) 总资产周转率:

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周转率越大, 说明总资产周转越快, 反映销售能力越强。

(4) 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比率:

能及时掌握公司经营现金流量营运效率的变动趋势和现时状况, 从而反映营运效率整体水平是否出现了异常的下降。

3.盈利能力

(1) 总资产报酬率:

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利润总额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用以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 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

(2) 净资产收益率:

是指利润额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值, 该指标越高, 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净资产利润率越低, 说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获利能力越弱。一般来说, 负债增加会导致净资产利润率的上升。

(3) 销售净利润率:

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 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它与净利润成正比关系, 与销售收入成反比关系, 企业在增加销售收入额的同时, 必须相应地获得更多的净利润, 才能使销售净利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通过分析销售净利率的升降变动, 可以促使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 注意改进经营管理, 提高盈利水平。

(4) 销售现金比率:

该比率反映每元销售收入得到的现金流量净额, 其数值越大越好, 表明企业的收入质量越好, 资金利用效果越好。计算结果要与过去比, 与同业比才能确定高与低。企业设置的标准值为0.2。

(5) 经营现金流量与股东权益比率:

该比率反映股东的每一元投资所得到的现金流量净额, 其数值越大越好, 表明企业的收入质量越好, 投资利用效果越好。

4.安全能力

(1) 资产负债率:

它表明公司的资产总额中, 债权人的投资额的大小。其比率越高, 公司扩展经营的能力越大, 股东权益越能得到充分利用, 越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利润, 为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 但举债经营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反之, 如果经营不佳, 则借贷的利息由股东权益来弥补, 如果过多负债到无法支付利息或偿还本金时, 则有可能被债权人强迫清偿或改组。

(2) 产权比率:

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之一, 它是企业财务结构稳健与否的重要标志。产权比率越高, 说明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越弱;产权比率越低, 说明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越强。

四、海洋水产养殖企业财务状况实证分析——以Y公司为例

(一) Y公司主要财务指标

本文选择了产业链比较长的Y公司2006-2007年的数据为例 (见表2) 。

(二) Y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1.偿债能力分析

流动比率比上年有所提高, 说明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变好了, 短期偿债能力提高了。而现金流量满足率两年都是负值, 表示经营活动的现金收入不能满足投资活动的现金需求, 企业需另筹资金。权益乘数的降低表明企业负债程度降低, 一般会导致企业财务杠杆率较低, 财务风险较小。经营活动净流量全部负债比率大大提升, 说明企业流动性变好, 现金流入对债务清偿的保障变强。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的提高从现金流动的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提高了。

2.营运能力分析

该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水平较上年均有提高, 表明企业管理人员经营管理和运用资金的能力很强, 说明企业资金利用的效率有很大提高。

3.盈利能力分析

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都提高了, 说明公司在运用资产获利的能力在增强, 销售净利润率、销售现金比率、经营现金流量与股东权益比率的提高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产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安全能力分析

0.4是资产负债率的标准值, 2007年的资产负债率更接近0.4, 股东权益能得到充分利用, 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利润, 为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 而风险更小。产权比率大幅降低, 说明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越来越强。

需要指出, 就偿债能力指标的数据统计结果而言, 理论上讲, 企业的负债率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举债太多, 企业财务风险加大, 还本付息的压力较大, 影响企业的再筹资;但举债太少, 对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较差。但就我国现实状况而言, 数据统计结果也许只能说明Y公司负债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更多地是来自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较窄、政策限制较多等一些客观因素所迫, 而非企业主观行为——主动性地降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五、结论与建议

经过上述分析, 不难看出Y公司的多项财务比率较上年水平有较大提高, 但整体财务比率水平仍偏低。这是海洋水产养殖企业的通病。为了提高海洋水产养殖企业的竞争力, 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改善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1) 扩大销售量, 增加销售收入。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方式, 以优质、安全和高产的服务赢得顾客的信赖, 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加强与顾客企业的合作, 巩固已有的货源, 开拓新的货源, 建立稳固的货源基地。

(2) 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企业应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和内部挖潜工作, 努力降低管理成本, 严格控制营运成本, 减少非生产经营性支出, 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同时, 企业应加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积极学习现代化企业管理经验, 不断提高职工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素质, 通过这些措施, 力争把成本控制到最好水平, 以此减轻由于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3) 若总资产周转率过低, 投资者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分析到底是哪一部分资产出了问题, 帮助投资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公司的资产经营状况。

(4) 可以适当扩大经营范围, 以减少经营风险, 扩大盈利空间, 提高资产的营运效率。

参考文献

[1]杜轩.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综合评价企业财务状况[J].现代商业, 2008 (18) .

[2]郭宪英, 赵新宁.我国水泥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析[J].山东建材, 2002 (3) :48-49.

[3]赵春雷.浅谈企业财务状况分析方法[J].会计之友, 2006 (11, 中) :52-54.

[4]刘秀琴, 王全喜.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财务评价及成长状况分析[J].现代财经, 2006 (4) :91-94.

[5]王敬, 李华.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 2006 (7) :150-152.

[6]佘莉蓉.旅游类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8 (35) :352-354.

[7]王雄军.利用财务报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J].粮食问题研究, 2002 (4) :52-53.

[8]高晓红, 俞书伟.企业竞争力含义及其指标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 2004 (7) :15-16.

[9]柯原.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4) :57-60.

海洋资源论文----胡康琼 篇4

姓名:胡康琼

专业:建工学院土木1004班

学号:2010011426

内容摘要: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膨胀和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于是我们不得不把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浩瀚无垠的海洋,有着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但各种各样丰富的海洋资源还没有被大众了解。充分了解海洋资源,对人类将来的生存和生活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如何将海洋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及运用成为当今世界资源开发的最主要的问题。在进行资源开发的同时,海洋环境的保护也是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我们要做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物,捕捞,渔业,水产,食品,环境。

目录

(一)富饶的海洋水产资源

(二)海洋捕捞

(三)渔业资源

(四)海洋食品加工

(五)海洋环境污染和治理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海洋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现如今,海洋丰富的资源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对海洋的开发早已经不再困难。从原来的海洋渔业资源到现在对海洋深层各种矿产资源的开采。还有人们所进行的各种海水养殖等产业,都是对海洋的一种开发和利用。

但是随着人们对海洋的进一步探索,我们蔚蓝的海洋也开始在发生着一些变化。海洋的水环境质量逐渐恶化,海水污染严重,造成海面出现赤潮现象。沿海和近海海域多数传统优质渔业资源日趋枯竭。海水富营养化和营养盐失衡,海洋生态环境丧失或改变,危及海里的各种水生动植物。对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在海洋开发的同时偶小的防止海洋遭受污染,这是我们大家首先解决的难题。在海洋的保护和环境的治理方面,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海洋生物保护以及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机构。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游侠开发,合理建设水产养殖,保护海洋。对于各种海洋产品要做到合理捕捞,在食品加工方面也要安全卫生。

在我们享受着海洋带给我们的各种资源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保护海洋的义务,让我们与海洋和谐相处!

正文: 一.海洋水产资源

简介:

海洋水产资源发展海洋水产业的各种(类)资源。

世界水产品中的85%左右产于海洋。许多海洋动、植物可供药用或作工业原料。狭义的海洋水产资源一般指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和其他有捕捞价值的海洋生物(海兽及鲸等),其中以鱼类为主体,占世界海洋水产品总量的80%以上。

海洋水产资源具有再生能力,利用合理,并辅以人工增、养殖,即能永续作业,资源长盛不衰。反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就会减少,资源就会衰退,甚至枯竭。此外,保护海洋水域不受污染也是保护水产资源的重要方面。

分类:

按资源性质(或功能)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和水域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按其对水温的适应能力,可以分为冷水种、温水种和暖水种3类。

按生物的基本生态类型,分为海洋浮游生物(如毛虾、燐虾、海蜇等)、游泳生物(如鱼类、头足类、鲸类、海豹、海龟、海蛇等)和底栖生物(如贝类、虾蟹类、海参等)。

世界海洋鱼类资源状况:

世界海洋鱼类有11675种,占世界鱼类的58.2%,大体分为3类:①水深<200米的大陆架鱼类有9130种,占海洋鱼类的78.2%;②水深>200米的深海鱼类有1010种,占8.65%;

③大洋自表层至水深100米处的大洋性鱼类有1535种,占13.15%。

我国水产资源状况:海洋水产品产量约占水产总产量的57.72%,其中以鱼类数量占绝对优势。中国海洋鱼类约有1700余种,其中经济鱼类约300种,常见的高产量经济鱼类约60~70种。此外还有沿海藻类约2000种,虾蟹类近300种;经济软体动物约200种。

地球上生物资源的80%以上在海洋。据科学家估计,海洋的食物资源是陆地的1000倍,它所提供的水产品能养活300亿人口。可是目前人类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仅占其总量的2%,还有很多可食资源尚未开发。人们在海洋中若繁殖一公顷水面的海藻,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相当于40公顷耕地每年所产大豆蛋白质的含量。光近海领域生长的藻类植物加工成食品,年产量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总产量的15倍。

总结:种属繁多:20多万种(动物18万种,含16000多种鱼类),鱼、虾、贝、藻等。

用途:食用和药用;养殖、增殖等可持续利用

二.海洋捕捞

简介:

海洋捕捞业,从渔场利用方面划分,一般分为沿岸捕捞业、近海捕捞业、外海捕捞业和远海捕捞业

沿岸水域---水深40米以内,近海水域---水深40-100米,外海水域---水深100米-大陆架边缘,深海水域---大陆架以外.我国海洋捕捞业生产的特点:

海区角度:我国捕捞产品产量主要来自于东海,其次是南海和黄海,来自渤海和其他海区的捕捞量较小。

渔获品种角度:我国海洋捕捞产量中,鱼类所占比重最大,为渔获物总量的67%,其余依次是虾蟹类、贝类和藻类。

我国沿岸和近海海洋捕捞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近海底渔资源利用过度,捕捞强度超过资源再生能力。

2、捕捞结构严重失调,捕捞生产秩序混乱。

3、渔船数量增加,船舶趋于小型化:违规渔船的存在是我国海洋捕捞强度失控的主要原因。

4、近海水质污染严重,加剧了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

三.渔业资源

1、沿海大陆架(从海岸——200米深的海底)海域海洋渔业资源集中,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而渔获量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

原因: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物质因而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丰富。

2、温带地区海洋渔业资源集中。

原因: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来自腐烂的生物遗体。温带地区暖流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

3、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温带地区一些国家渔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中国、日本都位于温带地区。

中国:利用浅海渔场、浅海滩涂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养殖业;

远洋捕捞发展很快。

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北太平洋渔场(如:北海道渔场)太平洋 东南太平洋渔场(如:秘鲁渔场)大范围渔场 东

北大西洋渔场(如:北海渔场)大西洋 西北大西洋渔场(如:纽芬兰渔场)东南大西洋渔场

四.海洋食品加工

概述:

由于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越来越多地成为人类保健食品、海洋药物的重要来源。开发海洋食品已成为今后发展方向。

海洋生物独特的脂肪酸:

海洋生物含有独特的脂肪酸。海洋生物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含有一定量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更为禽畜肉和植物性食物所不含,这种脂肪酸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以鱼油为原料制成的药品的保健食品对心血管疾病有特殊疗效.海虾、海鱼中钙的含量是禽畜肉的几倍至几十倍;牡蛎中富含锌;海带中富含碘元素;鱼肉中的铁最易被人体吸收;用鱼骨、牡蛎壳等加工制成的“海洋钙素”、“生物活性钙”对防治缺钙有独特疗效。

海洋生物含有的生物活性成分:

海洋生物中还含有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在许多生物资源中含有对生物体和人体具有重要的调控生理功能作用的有效成分。科学家将这类有效成分命名为生物活性物质。如海藻中含有的牛磺酸,可有效防止膳食脂肪吸收,具有降低血胆固醇、降低血压等功效。五.海洋环境污染和治理

在此同时海洋也受到了很大的污染,防止海洋污染的措施主要有: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立足于对污染源的治理;对海洋环境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健全环境保护法制,加强监测监视和管理;建立海上消除污染的组织;宣传教育;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环境。

1、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立足于对污染源的治理;

2、对海洋环境深入开展科学研究;

3、健全环境保护法制,加强监测监视和管理;

5、宣传教育;

6、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环境。

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国家海洋局1 中国海洋政策1 海洋出版社,1998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1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1 海洋卷,1995

上一篇:虚拟学习情境下一篇:目标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