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建构

2024-09-10

目标建构(精选11篇)

目标建构 篇1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标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根据布鲁姆的学习理论,要实行目标控制,采取目标优化教学,建构有效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一方面跟着教材走,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另一方面则将教学活动的设置随意化,讲到哪里是哪里,导致了课堂低耗、低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降低。如何改进这一现状,建构有效的教学目标呢?

一、紧扣学情,激发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老师的有效引导。因而,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把握学情,以学生的情况为基本出发点,选择合适的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内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时, 学生计算时将异分母相加,同分子不变。学生的错误让我很快明白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的道理。因而也对教学目标的设置有了清晰的认识。学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究其原因在于,之前的分数计算都是分母相等,分子不同,计算的规则是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学生很明显受到了这个计算规则的影响,导致了错误的解题思路。这也就是说,在进行目标设置时教师要考虑回避这一认知误区,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为此,教师可以设置教学目标为: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转化”的思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目标的设定是让学生学习时既能够知其然,并且还能够知其所以然,由此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新旧联系,深入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新知的建构是基于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新旧联系,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和已有经验入手,找准有效的教学目标,进行课堂设置,并从这个方面找到突破口,让学生深入进行课堂探究。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内容“圆的周长”内容时,我先出示了一个正方形,正方形中镶嵌一个最大的圆形铁环,然后设置了问题情境:两只蚂蚁用同样的速度在爬,一只沿着铁环爬,另一只沿着正方形的边爬,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认为哪一只能最先爬到起点?学生由此展开猜想。此时我让学生思考:正方形的周长和自己有关?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呢?学生因为长久没有复习巩固,将正方形的周长概念与正方形的面积概念混淆在一起。为此,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圆的周长推理过程。通过这个目标设置,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过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知识,让学生既能够巩固所学旧知,又能够在新知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旧知,目标教学也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建构系统,发展思维

在小学数学学科体系中,各个知识点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数学概念之间衔接紧密,这就需要教师在目标设定时, 要基于系统化的数学思维,立足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突破难点,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以此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角形的高”内容时,教材的系统编排是先教学“过直线上或者直线外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段”,然后教学垂线段的相关特点,通过两个知识环节,让学生理解垂线段的性质及其特点:过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最短。为了让学生系统认知这一内容,我将教学重点放在 “过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段”这一内容上,设置目标为:把握垂线段的本质属性。设定这一目标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垂线段在平面图形的运用方面,有效打破学生单纯学习垂线段的想法;二是要让垂线段的教学变成系统化的教学。在数学概念里,其应该是一个有效的数学工具,可以将这个工具放在已经学过的图形中进行运用。根据这一目标, 笔者在教学中结合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进行了动态演示,让学生从图形的某一点做对边的垂线段,以此建立对垂线段这一概念的完整认知,学生既能够认识三角形的高,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高,还能够初步感知图形中的高并不只有一个。从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带领排除负迁移, 为后续从“垂线段”推进到“高”,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随心所欲,教到哪里算哪里,而是要立足学生,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目标的设定更不能盲目,也不能自以为是。而是要以学生的学情为晴雨表,把握学生的学情,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建构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发展思维,同时也让课堂彰显活力。■

目标建构 篇2

积塑拼插建构游戏是幼儿园经久不衰的、幼儿喜欢参与的低结构、开放性游戏,但往往由于教师缺乏对游戏材料特点和游戏发展价值的全面了解、深入研究,所以教师的观察盲目、随意,指导缺位、无效,导致幼儿的游戏时常处于放任自流、低水平重复的状态。

那么,能否借助一套拼插积塑玩具包材料,在保留自主、创意拼插游戏玩法的同时,设置由易到难的问题情境,通过在建构区开展一系列“目标化”积塑拼插游戏活动,激发师生共同游戏的兴趣,帮助教师更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持续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过程、深入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逐步提高教师观察解读幼儿的能力,继而不断优化自身指导行为,促进幼儿拼插游戏水平的提高呢?

德芬创意积塑组件有限(10种形状、5种颜色),拼插造型无限(直线与曲线、平面与立体、静态与动态);配套图纸具体形象地呈现参照范型,令成人和幼儿都跃跃欲试,容易达成共同的游戏目标。参照图纸拼插与自主命题创意拼插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帮助游戏者不断开阔思路、丰富经验、提高技能,并进行更高水平的创造。

于是,借助德芬创意积塑玩具包循序渐进地展开“目标化”的建构区游戏,幼儿、教师、管理者、教研员形成了新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预操作”预测幼儿的困难

为什么很多教师对幼儿在游戏中遭遇的困难视而不见呢?为什么面对3~5名幼儿参与的小组游戏活动,教师仍然存在观察盲点、忽略个别幼儿的求助信号呢?通过录像分析、合作研讨、尝试体验,教师们发现不爱玩、不会玩,不能站在幼儿的角度理解幼儿是一个主要原因。

教师弥补游戏经验从亲身操作、研究材料开始。面对一堆没有分类的积塑、杂乱无章的图纸,教师们也无所适从,更何况幼儿呢?换位思考,分解玩具包、分层投放材料刻不容缓。根据幼儿认知和动作发展的年龄差异,积塑组件要分层投放(小班3种常用组件、中班8种、大班10种)、分类摆放(按形状和颜色),参照图纸也根据造型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进行年龄划分和顺序、进度安排。图纸和组件经过精心选择和组合,不断衍生出难度适宜的探究问题,幼儿先前的游戏经验和拼插技能在后续的游戏情境中得到迁移运用、发挥创造。于是,大家发现人为制造困难的现象少了,材料更大地发挥了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作用,幼儿困惑、放弃、求助等现象都大大减少了。

同时,教师在建构区投放图纸、设置当日问题情境前,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兴趣,还要进行“预操作”,提前经历游戏过程,感受、分辨、放大建构难点,据此想象、预测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幼儿在解决相同造型问题时的反应,这样会极大提高对现场幼儿求助信号的捕捉及恰当解读。例如,大班佳琪老师课前自己拼插恐龙时,发现了模仿建构时的多个难点:头部与脖子的连接、四肢的对称拼接、尾部与身体连接以保持恐龙身体平衡等。基于对本班幼儿原有拼插造型经验的了解,她预测这也是孩子们的建构难点。实践证明对多数幼儿而言,她的预测是准确的,所以游戏中佳琪老师观察的目的性、指导的适宜性明显提高。

由“重结果”到“重过程”

在目标化建构游戏中,教师对幼儿游戏投入了更多关注、更多干预,尤其当幼儿反复尝试都没有达成预期“目标”时,教师会忍不住示范、讲解、告知正确答案。那么,教师是如何理解游戏“目标”,如何解读幼儿的“试误”呢?

在与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师关注的游戏目标是幼儿完成的拼插作品、习得的拼插技能,是游戏的结果;教师忽略的游戏目标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为达成目标的种种努力和坚持、从“失败”中发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这些被教师忽略的游戏目标的实现与幼儿的“试误”过程密不可分。

在中班下学期参照轮廓图纸“金鱼”进行推测拼插的活动中,教师由于不相信幼儿能够解决问题,当幼儿还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尝试、比对时,就过早出示了拼插实物范例,结果引发了幼儿快速复制拼插的现象。

我们与教师对比分析幼儿在拼插实物范例出示前后的行为变化。之前,幼儿面对挑战时自发结伴研究,他们边拼插边对比图纸,发现不一致时有的更换积塑形状、调整拼插方法;有的幼儿选择用凹凸正方形拼鱼身,有的选择凹凸正方形和三角形共同拼插鱼身;有的幼儿探索先拼出金鱼的轮廓再填空,有的选择先拼出鱼尾再拼鱼身……孩子们认真专注,手中未完成的作品姿态各异。但是,在看到拼插好的实物范例后,孩子们放弃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尝试(尽管很多尝试注定失败,但表现了幼儿的主动和创造),直接开始模仿拼插,拼插过程和作品大同小异。可见,不合时宜的干预剥夺了幼儿挑战自己、发挥创造的机会。

典型案例分析帮助教师重新理解“试误”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意义,意识到自身“重结果轻过程”的观念和习惯会让自己的“指导”变成“破坏”幼儿游戏进程的利刃。老师们逐渐学会用多种方式记录、再现幼儿的游戏过程,尝试站在幼儿的角度解读幼儿多种“试误”表现,学会耐心等待、由衷欣赏,同时对拼插建构游戏在培养幼儿探究兴趣、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方面的重要价值有了深入认识和体会。

由“重预设”到“重生成”

随着一系列“目标化”建构游戏的开展,我们发现虽然“图纸”仅呈现了“部分”预设课程目标和内容,但在实际活动中完成图纸造型往往会成为教师心中的全部目标。教师的眼睛变成了筛子,只搜寻符合目标的幼儿行为,而过滤掉偏离目标的幼儿反应。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与教师商讨调整游戏玩法:第1步围绕主题自由拼插,第2步参照图纸模仿拼插,第3步基于原型拓展拼插。围绕新增“自由拼插”环节教师们展开激烈讨论,反对方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幼儿“插不出作品”;支持方认为只要拼插主题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前期有感知经验,幼儿有能力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表现,就是可行的。游戏活动的3个环节在争论中确定下来,其实每个环节幼儿都有创造的可能,但幼儿的创造往往不能被教师发现和重视,模仿拼插环节完成预设造型仍然是教师最为关注的目标,而充满变数的自由拼插和拓展环节游戏时间明显不足。

我们与教师们一起回顾、寻找、分析幼儿创造的点滴表现——

小班“叉子”自由拼插环节,明明用3块凹凸正方形和1块三角形拼出1个齿的叉子,他兴奋地对老师说“这是我的叉子”,一边做出“插”东西的动作。尽管这个造型比图纸简单,但这是明明的创造,与众不同。

大班“恐龙”模仿拼插环节,鹤鹤参照图纸拼插了恐龙头部,然后将它与自己在自由拼插环节拼插的恐龙身体拼接起来,反复调整了腿部与身体的连接点,让恐龙平稳站立起来。尽管不如图纸上的恐龙造型生动,但建构过程反映了鹤鹤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上的创造。

中班“金鱼”拓展拼插环节,点点、璇璇、峰峰在金鱼原型基础上拓展变形,拼出双头鱼、长尾鱼、飞碟鱼等,他们还计划合作拼装一个大鱼缸,让鱼儿在里面畅游。尽管她们的拓展作品在造型和色彩方面还存在不足,但反映出她们新旧经验的碰撞和丰富的想象。

以情趣为导向 建构目标化活动区 篇3

一、建构情境性的目标化活动区,吸引幼儿互动

【案例一】在益智区中,我为幼儿提供“小动物找家”的学具。即:把小动物卡片压膜后,在背面注明楼层、号码,请幼儿把它们送到相应的房间里。活动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目标化的学具很少有幼儿去操作。于是,我把小动物卡片换成了幼儿喜欢的奥特曼、天线宝宝、小美女等卡通形象,并在每一座小房子上面粘贴了一个大的卡通形象以代表它们的家,请幼儿把带标记的小卡片送回相应的的家里,这个小小的变化立刻吸引了众多幼儿的参与,而且他们是边操作边讲述,仿佛自己也融入了故事情节之中。

【案例二】在进行主题活动“感官总动员”时。为了发展幼儿的触觉,我在活动区中提供了“神秘袋”及触觉板。在活动中我发现只有很少几名幼儿来关注这个学具。于是,我用亮晶晶的纸制作了一个神秘盒,用各种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纸制作了五双精美的高跟鞋,并且神秘地告诉幼儿:“这里面有灰姑娘美丽的高跟鞋,小朋友要先把每双鞋中的一只摆出来,再把手伸到神秘盒中摸一摸,然后把它们逐个配成一双鞋,看哪一双鞋是灰姑娘的?”这个材料的调整,不仅完成了发展幼儿触觉的目标,而且使材料充满了童话般的神秘色彩,深受幼儿的喜爱。

【评析】由于我选择了幼儿喜爱的童话故事和他们熟悉的卡通人物来调整活动材料,因而使原本单调的材料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将幼儿吸引到了情境化的活动区中来,积极主动地与材料进行互动

二、建构延续性的目标化活动区,稳定幼儿互动

【案例一】在科学区中,我先制作了一棵大树,然后引导幼儿到户外感受秋天的特征,并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在这棵大树上来表达观察后的发现。冬天来了,我再鼓励幼儿去发现大树的变化,并进一步再现出来。这棵大树会一直陪伴着幼儿走过四季。

【评析】制作这棵大树的目的,是为了将幼儿经常观察到的事物延伸到活动区之中。面对熟悉的事物,幼儿往往能再现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同时也会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形成主动观察和探索的意识,从而稳定与材料的互动兴趣。

【案例二】我把幼儿在“糖果加工厂”制作的“糖果”投放到益智区中,请幼儿按火车车厢上的数字给小动物喂“糖果”。对于这个喂“糖果”的活动,幼儿非常喜欢。

【评析】“糖果”的功能从单纯的作品延续为幼儿操作的材料,这个延续的过程不仅使幼儿的作品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且也为稳定幼儿互动兴趣奠定了基础,

三、建构游戏性的目标化活动区,激发幼儿互动

【案例】在生活区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绕线团的学具,把硬纸板剪成一个骨头棒的形状,请幼儿把一团团的毛线缠绕到骨头棒上。虽然我为幼儿详细讲解了玩法,但几乎没有幼儿去操作这个学具。于是,我把它设计成一个“小船比赛”的游戏材料。请幼儿缠绕毛线,向外面拉动小船,比一比看谁的小船先到达终点。重新设计的材料马上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来和好朋友比赛看看谁的小船先到达终点,

【评析】游戏使原本简单枯燥的活动材料,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幼儿在练习技能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体验到了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

《纲要》倡导以积极的情绪推动幼儿的认知学习,而幼儿的学习也充满着情感色彩。因此以情趣为导向,建构情境性、延续性、游戏性的目标化活动区更能激起幼儿学习的热情和活动的愿望,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建构探析 篇4

一、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最深层意蕴在于它为人的全面发展设立了一个最高的价值目标。作为人的发展的高级形态和理想形态, 全面发展的人是与现实中正在发展而尚未全面发展的人相对照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首先, 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力得到多方面发展的人。在马克思看来, 人的发展的实质是人的能力的发展, “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包括思维能力”。然而在旧式分工存在的社会条件下, 人们不得不在狭窄的领域和职业上发展自己的能力。实际上, 在现在的高职院校, 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 而其他的如创新能力、耐挫能力和情感意志的培养都被学生忽视, 必须引起德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其次, 全面发展的人是在丰富、全面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发展的人。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要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才能。”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 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 包括诸如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身的关系, 等等。而个人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实际上也就是人的社会化进程, 人的社会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最后, 全面发展的人是具有自由个性, 自由发展的人。只有充分具备自由发展这个条件, 才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每个人普遍得到全面发展, 人类才能真正获得驾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自由, 成为自由发展的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是建构德育目标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 德育超越理论。

德育的本质是一种超越, 它是“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人与培养人, 促使人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 以此实现对现实的否定”。其本质就在于培养主体性的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应该是现时代的理想人格, 我们当今的教育目标应该以重塑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教育为本。那么, 何谓“主体性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 “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 即处变不惊、清醒从容、有所执著、敢于担待的道德人格”。当一个人能够如他所期望的那样从一开始就自由行动时, 才能对实际上发生的事情追究责任。也就是说, 自由意味着责任, 责任必然要以自由为前提。经验表明, 随着道德选择的自由度的提高, 道德责任感越强。

当然, 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并不排斥教育必须从现实规定性出发, 因为理想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需要。从德育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的关系看, 德育不仅是一种理想目标, 而且是一种现实过程;德育不仅具有超越性本质, 而且具有巨大的现实性功能。如此, 德育实践便不能单纯表现为对受教育者作道德规范的简单灌输和行为约束, 而更体现为对受教育者精神需要的激发, 使其在追求精神需要的社会实践过程中, 不断认识周围世界, 创造新的关系世界, 而这种创造反过来又使受教育者的精神得到新的提升, 品德得到新的发展, 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德育超越论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情况下, 研究者们对德育的新认识, 它强调德育应该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弘扬人的主体精神, 这对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具有借鉴价值。

(三) 中外优秀德育思想。

从道德的发展来看, 现代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对过去一切优秀道德的继承和发展。现代德育目标的建构, 可以通过对中华传统伦理精华的“现代转化”, 同时可以通过对国外优秀德育思想的“中国化”, 使德育目标能在厚重和宽广的伦理文化的基础上得以重新建构。

中华伦理, 博大而精深, 概括起来, 有五大精华:公忠忘私的整体主义精神;推己及人的人际和谐原则;尊道重德的道德自觉意识;诚实守信的处事立身品格;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情怀。

国外优秀德育思想如卢梭的“自然论”, 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 杜威的“道德思维发展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论,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三要素理论, 拉思斯等人的价值澄清理论等, 除了上述一些思想家的德育思想值得我们重视外, 还有其他许多国外优秀德育思想道德教育遗产都需要我们在确定高职院校德育目标时加以继承或借鉴。

二、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建构的现实要素

(一) 全球化发展中的伦理要求。

从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开始, 到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又产生了教育国际化、信息网络化等词语, 全球化一词就具有了复合意义。正是在这种复合的意义上, 人们把全球化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这为我们从一个新的视域思考中国道德教育的未来走向提供了一种基本维度, 应努力使道德教育具备真正的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 从而与时代的脉动契合起来。我们应该自觉地把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纳入到宏大的全球化视野之中加以考察。“全球化并不是文化的单一化或西方化, 它更多的是指一种开放的心态、多元并存的取向, 以及共生互补的策略”。同时我们在经济与文化的飞速发展中也要清楚地看到: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是显然的, 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的素质问题、规则问题和知识创新问题。这些都要求我们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同时, 积极反思, 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注重利益与价值的相互促进。在此意义上, 全球化背景下的伦理要求就成为我们建构高校德育目标的重要现实依据。

(二) 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在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 道德教育是一个值得反思的主题。同时人、社会、自然的统一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宏观文化结构的基础。长期以来, 由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被视为人类共同生活中的基本关系, 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则被排除在道德涉及领域之外, 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自然没有进行合理定位,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已迫使人们必须跳出过去那种单纯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利益的局限, 人类必须承担起对自然发展的责任, 结束人与自然即目的与手段二元分裂的对立状态, 变为共存共依的平等关系。因此, 道德所涉及的领域也必然由个人生活空间、社会生活空间拓宽到生态环境空间, 它所规范调整的关系必然扩大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以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而言, 高职院校德育目标的制订一定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要求。

(三) 高职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呈现出了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形态的复杂性、生活方式的自主性、就业方式的灵活性等特点, 从而导致人们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职学生, 相应地会使高职学生的效益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会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使学生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中感到茫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不仅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被引进来了, 而且各种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也随之涌进来了, 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涌入我国, 侵蚀我们的头脑, 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流行于世, 金钱万能论泛滥, 这些思想必然影响高职学生。在高职院校中, “讲吃、讲穿、讲玩”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比较严重。

高职学生的这些价值观现状, 必然对高职院校德育目标提出新的要求, 构建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目标, 必须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 把握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 有针对性地制定德育目标, 实施德育活动。

三、高职院校德育目标的内容建构

1995年国家颁发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试行) 》, 该大纲提出了明确的高等学校德育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无疑应该根据这一大纲的要求来组织实施德育工作, 但同时我们也感到高职教育由于生源质量、培养目标、学校基础条件等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有较大差别, 所以应在大纲一般原则指导下, 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制订能体现高职特色的德育目标。下面, 我结合高职院校德育具体工作谈谈高职院校德育目标的建构内容。

(一) 促进高职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

道德主体性是指个体在德性选择与发展中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与道德主体性相对应的道德客体性是指个体德性发展的消极性、被动性和规范性。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德育过分强调客体性因素, 压制个体的创造性、自主性、能动性等主体性因素。这一做法, 使得高职德育成为一种教育者单方实施, 而受教育者无动于衷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活动。而且, 作为应该从中获益提升自我道德素质, 得到自我发展的高职学生来说, 他们永远处于被动的受教育者这一角色定位, 无疑又大大降低了德育效益。因此, 建构高职院校德育目标, 必须首先解决主体性德育的问题。主体性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主体需要。

高职学生这一特定的道德教育主体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需求。高职学生已经是成人了, 已经有了较强的认知、分析、判断、自立能力, 教师主体性发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如果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教师的主体性发挥就失去了意义。为此, 制订符合高校学生实际的德育目标首要的就是要满足高职学生这个群体的需要。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 主体需要包括爱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 人性完善的需要、人格提升的需要。德育目标要紧紧围绕这些需要来设计。

2. 主体选择。

在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中, 作为主体的高职学生在教育者的价值激励下, 处理同内外部世界的关系时, 应该有自己的道德选择的自主性。正如同拉思斯在其价值澄清理论中所说, 学生会珍爱自己的选择并对其表示满意。当然, 高职学生虽有强烈的主体意识, 但是他们不能自发地解决其道德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问题, 必须进行教育引导、教育服务、教育矫正和教育强化。因此, 高职院校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他们澄清存在于头脑中的某些困惑, 并完全地尊重学生, 帮助他们发展能力。

3. 主体实践。

道德是一种实践理性, 不践行无以感悟自省。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方法, 实际上把高职学生置于纯客体的位置, 忽视了道德主体的自我选择性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 即使再高尚的动机, 再善良的灌输, 都是违背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的。同样, 也只有学生经过主体的道德实践, 才能真正感悟其中, 这与那些说教相比, 道德教化的成效要大得多。

(二) 促使高职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个人始终是作为社会的人, 离开社会的原子似的孤立的个体是不健全的个人。因此, 高职院校德育目标, 必须从人、社会、自然这三个维度去科学建构。人、社会、自然的统一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宏观文化结构的基础, 高职院校德育目标更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要求。主要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既要注重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 又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培养一种协作的精神。良好的个性特点有利于个人独特潜能的充分发挥, 对培养其努力创新和竞争的精神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同时要注意对同行和竞争对手的关注, 培养一种平等协作的精神。高职学生应具备合作的精神, 因此要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2.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方面要弘扬人在自然面前的主体性, 另一方面要礼遇自然,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既要培养和增强其主体意识, 增加其自信, 激发其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 实现对自然的合理利益, 又要培养其对自然摄取的道德准则, 保护生态, 保障可持续发展, 以确保人类生存竞争的道德性和人类更高自由的全面实现。

3. 大学人与社会人的关系。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大学人”的角色存在于校园中, 同时也作为一个“社会人”存在于社会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人”是在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环境下成长的, 与社会文化是有隔膜的。因而在大学德育语境中, “社会人”是指按照社会公民的标准来要求并能够实现某种社会期望和目标的社会角色。“社会人”的德育目标的构建必将是以公民意识为核心内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迅速发展的同时, 许多人已经意识到公民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 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职学生“社会人”的角色同样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三) 成就对高职学生的终极关怀。

人是道德教育活动的根据和基础, 也是德育的归宿, 因此, 高职院校德育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对高职学生的终极关怀。对人的存在而言什么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 即“终极的东西”?我们认为, 这个“终极的东西”应该是也只能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生活的意义。因此, 高职院校德育应该是一种蕴含终极关怀的活动, 即引导高职学生成就生活意义的活动。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 关爱生命。

道德以生活为目的, 发展人的德性的德育也以生活为目的, 而以生活为目的其实是以某种人们理想的生活为目的。但人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以人首先能生活下去为前提, 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存活的问题, 而是一个关乎人的存在根基的问题。事实上, 从人的实然存在来看, 确实存在着不少大学生自己拒绝生活、毁灭生命的现象。

2. 追求并享受生活的意义。

只有生活有了意义, 人才有了生活和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基础和动力。意义是生活的根基, 也是生活的目的。因此, 在高职院校德育目标中鼓励高职学生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正是从终极关怀的角度, 很好地确证了高职院校德育的价值。此外, 追求意义的过程是一种体验幸福的过程。幸福感所共有的就是内心的踏实与安宁。道德作为使人成“人”的根本条件, 不仅使人文明地存在, 有尊严地活着, 而且使人获得内心的安宁, 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这就表明, 不论每个人的生活意义如何不同, 道德都是必须内含在意义中的。

3. 提升生命的质量。

当人们真正实践道德生活时, 并非仅仅是避免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纷争, 而是在外在利益之下, 道德能给予人一种内在利益。这种内在利益是由自身的道德行动带来的价值认可和对美好人性的发现, 从而获得的心灵舒畅与精神愉悦。这种美好的内心体验是任何物质利益不能代替和比拟的。道德还有助于人在实践道德生活中不断转变和深化对自我和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逐渐增添生命的深刻性与厚重性, 从而有助于人改变和提升人生目标, 提升意义的层次。这样, 将促使人突破有限性的局限, 超越对个体利益的偏好, 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和拓展, 从而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命, 提升生命的质量。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建构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要素的剖析, 提出了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建构的三个方面内容, 即促进高职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 促使高职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成就对高职学生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建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330.

[2]同上, 1979:2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43.

[4]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399.

[5]郭广银, 杨明.传统伦理精华对建构公民道德的启示[J].江海学刊, 1999, (1) .

目标建构 篇5

关键词:工程类专业;工程伦理纬度;德育目标;建构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工程伦理维度下的高职工科专业德育教学研究》研究论文,课题编号:XJK014CDY002.

【分类号】G641

前言

基于工程伦理纬度视域,建构高职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是新时期高职德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传统教育思维及理念的影响之下,高职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缺乏“人性化”、“层次性”和“实践性”。为此,工程伦理纬度下高职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的内容建构,在突出“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应突出专业的特性、职业教育的社会引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创设环境。本文就高职工程类专业如何建构德育目标,作了具体阐述。

一、高职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的缺失

德育教育是高职工程类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全面发展的工程类人才的必然要求。但从实际而言,高职院校在德育目標的建构中,存在三大缺失:一是德育目标缺乏人性化,“人”的主体性地位未能充分体现;二是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与工程类专业的属性要求存在脱节;三是德育目标的实践性缺乏,与高职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目标相矛盾。

(一)德育目标缺乏“人性化”

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德育教育的目标之一,更是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的核心。但是,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固化的教育思维的导向之下,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的建构缺乏“人性化”的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全面培养显然不足。高职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的构建应突出“人性化”,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

工程类专业强调德育教育应兼顾专业特质,德育目标的“层次性”要鲜明。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工程类专业的德育目标笼统,缺乏工程类的专业性,以至于德育目标“空谈”、“泛化”,目标内容的导向性、针对性明显不足。与此同时,在德育教育的设置上,缺乏大学生个体属性的兼顾,德育目标难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德育目标的建构中,目标应突出层次性,针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需求、专业特性,有针对性、有特色性的构建德育目标,更能发挥德育目标应有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目标缺乏“实践性”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导向,德育教育应与之匹配,培育全面发展的工程类人才。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之下,德育目标固化成为说教,德育目标的实践性鲜有体现。依托实践丰富德育、基于实践强化德育价值的目标建构不足,以至于德育目标的实效性不足,弱化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紧扣职业教育特色、突出专业教育要求,德育目标的建构应突出“实践性”,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实现更有效的目标导向。

二、工程伦理纬度下高职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的内容建构

对于工程类专业而言,专业的特性十分突出,工程伦理纬度下德育目标的建构应兼顾“人性化”、“层次性”和“实践性”。一方面,德育目标的建构应突出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全面发展,引导主体的积极实践;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紧扣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尊重学生的主体选择,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具体而言,工程伦理纬度下高职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的内容建构,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一:突出学生德育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德育教育的目标应突出学生的德育主体性,不应将德育孤立或“绑架”,而应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引导。因此,在德育目标的内容建构中,一是要突出学生主体的选择需求;二是要引导学生主体实践,在学生发展上体现主体性、全面性。

1.“突主体、扣专业”。德育目标应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紧扣专业特性、突出工程伦理教育。工程伦理教育应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目标导向应紧扣专业特性,抓住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全方位、多层次建构德育目标。

2.“强引导、注实践”。高职德育目标的建构应强化引导性,并依托高职的职业教育特色,注重主体的实践。德育目标不应拘囿于说教,应结合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强化德育目标的实践性、有效性,紧紧依托多样化的实践搭建,为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获得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实践培养,更有助于工程伦理教育的落实。

目标二:紧扣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强化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德育教育目标的核心,应在紧扣职业教育社会属性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因此,高职工程类专业德育的目标建构,应突出人、职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的伦理要求,实现科学道德、生态道德、经济道德等的培养。

1.科学道德培养。在现代教育中,德育教育应注重科学德育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应追求“真”科学,实现专业技术、能力的双丰收。与此同时,大学生要热爱创新,能够立足专业学习,始终保持尊重创新的良好道德情操。

2.工程道德培养。工程伦理教育强调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应突出生态德育的重要性。和谐发展的大背景、生态推进的大环境,要求德育目标应注重学生对工程伦理的敬畏,进而自觉地规范并引导正确的思想行为。

3.经济道德培养。在经济社会,经济价值道德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工程类专业更应突出正确经济道德的规范与引导,这对于良好的职业道德至关重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高职工程类专业德育教育僵化,德育目标建构缺乏“人性化”、“实践性”和“层次性”。为此,工程伦理维度下高职工程类专业的德育目标建构,关键在于突出两大目标内容的实现:一是突出学生德育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二是紧扣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强化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深化高职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唐杰军.高职铁道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

[2]陈建.高职学生工程伦理素质现状及在专业教育中的培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07)

作者简介:

黎鲲(1982-)女 汉 湖南岳阳市人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生 副教授 基础课部副主任 研究方向:高校管理,中国语言文学。

目标建构 篇6

1 企业会计核算目标

其实, 企业会计核算的目标实质上就是企业经营的目标, 因此, 只要对企业经营目标进行有效地分析, 就能充分了解企业会计核算目标, 实现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企业经营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1 企业经营的根本性目标——资本的税后利润 (Rc)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企业来说, 基本上全部是由资金所有者来投入建设的, 投资者通过投资的形式来实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自身资金的增值, 所以, 企业纳税之后的利润就成为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企业都是由私人投资而进行建设的, 纳税之后的利润都归私人所有, 这也正是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而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企业来说, 所有的收入和资料都是共同拥有的, 如果缺少相应的生产资料, 公有资料也就是公用的资本, 所以, 税后的利润也是公有利润。

1.2 企业经营的前提性目标——职工的薪金收入 (Ri)

对于现代的企业来说, 在经营的过程中物质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另外还包括人员的投入, 因此, 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断引进人力。但是, 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为了赚取相应的酬劳, 企业在经营时, 一定要在扣除相应的物质消耗之后, 还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支付员工的工资, 使员工保持一定的薪金收入。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员工的薪金收入属于企业的收入成本, 也就是说, 企业的收入在剔除成本之后, 一定要有足够的收入为员工支付工资。另外, 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企业经营过程中, 员工的薪金收入都是按劳分配的, 但是在本质上也属于企业的收入成本。其实, 不管是成本还是员工的按劳分配, 薪金收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是一定要存在的, 所以, 将其当作企业经营的前提性目标是非常必要的[2]。

1.3 企业经营的社会性目标——国家的税收收入 (Rs)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 纳税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第一是为了弥补企业经营中所消耗的社会成本, 第二是促进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 企业经营中成本的支出不仅包括自身需求的支出, 也包括社会性的支出, 而社会性支出的主要方式就是纳税。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 企业占据着主体地位, 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 一定要通过纳税的形式来确保社会的经济稳定, 给予相应的支持。在我国纳税法律的基础上, 要求企业一定要按照相应的纳税制度来进行纳税, 尤其是企业中的非所得性企业税, 它没有将企业经营的根本效益当作依据, 因此, 一定要通过纳税来实现社会的经济效益, 从而转化成为企业经营的社会性目标。

2 企业会计核算体系

2.1 企业税后利润会计核算体系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税后利润会计核算体系的利益主体是资本所有者, 最终的收入是税收利润, 而综合成本主要包括物质消耗、员工的收入以及税收。假设将企业经营的效益用W来表示, 综合成本用Ct来表示, 而Ct=C+Ri+Rs, 那么Rc=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 也就是W-Ct。通常情况下,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经济效益W和综合成本Ct都会随着产企业的生产产量、规模以及要素等变化而不断变化, 而税收利润会计核算就是要在这种情况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Rc的变化, 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税收利润的最大化。其实, 税后利润会计核算体系的服务主体是资本所有者, 而对于劳动者和国家的效益, 它只是被动地服务, 这实际上是一种现代会计核算体系。

2.2 企业薪金会计核算体系

对于企业的薪金会计核算体系来说, 主要是将企业中的员工当作重要的利益主体, 将薪金收入当作最终的收入, 将物质消耗 (C) 、税后利润以及国家税收等当作综合的成本。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企业经过长期的经营过程之后, 缴纳完税费, 获取到利益, 并且实现员工薪金收入的最大化, 总体来说, 也就是W- (C+Rs+Rc) 的最大化。针对这种情况, 实际是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尽量减少物质消耗, 而且缴纳的税收、获取的成本等也要相应地减少, 从而获得足够的薪金收入。在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由人员控制而出现企业少缴纳税收又少获取利润的情况, 这是企业的一种内部控制手段。虽然说利用这种手段会影响企业利益相关人员的经济效益, 但是, 这也是提升企业员工地位的一种方式, 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进步。所以, 企业应积极适应这种情况, 进行薪金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 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企业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对于企业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而言, 主要是将国家或者是政府来当作重要的利益主体, 将税收收入当作最终的收入, 将物质消耗 (C) 、员工的收入以及税后所得等当作综合的成本。虽然企业税后核算的过程比较繁琐, 但是, 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的税收, 也就是实现W- (C+Ri+Rc) 。在企业的税后会计核算中, 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实际的物质消耗, 积极实现员工税后的利润分配, 从而形成纳税收入。目前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充分地体现税收会计, 但是一般情况下, 税收会计和资本所得的会计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这主要取决于资本持有者和国家、政府对利益的追求。在可以分配的前提下, 税收和税后利润两者是以竞争形式存在的, 体现了社会利益和资本持有者之间的关系, 两者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3]。但是, 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矛盾, 税收和税后利润都可以随着税利之和的增大而增大。因此, 目前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的主要制度是以利润核算为主、税收核算为辅。

3 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中的会计管理制度来说, 主要包括企业的会计人员、档案以及核算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其中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因此, 一定要建立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对会计岗位进行准确的划分, 实施岗位责任制, 主要是对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职位进行划分, 并且要明确每个职位的具体职责, 从而确保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第二, 对会计人员进行良好的管理。在管理企业会计人员时, 主要是分析会计核算和会计部门管理的任职资格, 对相应的人才进行招聘、培训, 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三, 做好会计的交接工作。其中主要包括会计方面的知识交接和会计相关资料的交接。第四, 对会计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会计档案实际上就是会计工作的相关资料, 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类、整理和收藏, 便于企业后续工作的使用。第五, 实现会计的电算化, 其中主要包括选择软件、管理密码以及维护系统等。第六, 认真制定企业会计工作的处理流程。

3.2 创建规范性的会计政策

所谓的会计政策, 指的是在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所要遵守的原则以及企业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一直以来,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存在注重会计科目, 忽视会计政策的情况, 这对企业中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非常不利。如果企业中缺少规范的会计政策, 那么企业中的会计信息就会失去对比性, 也就不具备科学合理的核算依据。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 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或者是管理比较严格的公司都会创建规范的会计政策, 因为每个公司的规模和开展的业务都不同, 所以对会计政策的要求也不尽相同[4]。通常情况下, 会计政策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 基本形式的会计政策, 其中主要包括会计工作遵循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编制报表的基础以及会计期间等;第二, 具体的会计政策, 主要包括会计的要素、会计核算的方法以及确认会计工作的依据等。

3.3 加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管理力度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要想充分发挥会计的重要作用,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完善企业的管理, 一定要认识到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的重要性, 使两者的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到极致。但是, 通过我们对目前的企业进行分析, 发现成本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缺少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工作效率不高以及会计核算方法不正确等, 而管理会计的应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 无法深入发挥作用。所以, 一定要加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管理力度, 提高两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地位, 使两者结合在一起, 实现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 从而促进企业的高效运行。

4 结语

综上所述, 近年来, 我国企业的财政制度一直在不断地变化, 再加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 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都是在企业会计核算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需求, 更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因此, 企业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其引起重视, 确保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良好建构。

摘要:对于企业的会计核算目标来说, 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会产生相应的区别。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企业的经营要以政府、企业相关利益人员以及投资人员的利益为主, 通过对三方的利益进行认真思考, 从而构建良好的会计核算体系。本文对会计核算目标和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进行了详细分析, 希望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会计核算目标,会计核算体系,建构措施

参考文献

[1]丁晓燕.构建循环经济下的会计核算体系[J].特区经济, 2011 (05) .

[2]王景朋.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探讨[J].当代经济, 2011 (10) .

[3]张红琴.关于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22) .

目标建构 篇7

(一)时代声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篇重要报告《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提出了四种基本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教育的未来趋势不仅仅强调知识本身,而且强调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人的和谐情感,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已经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现实需要

应试教育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却忽略情感目标的构建,学生虽然获得高分,却人格分裂,德行分离,这样的教育培养出的人只能成为各行各业的工具,并非赋予情感的全面发展的人。

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的权威地位过于突出,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方法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师的情感投入更是少之又少。此外,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情感发展不稳定,容易冲动,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容易片面孤立。为了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目标的建立。

(三)实行德育的关键

我国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德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同时推动其他各育的发展。德育要想真正地融入到其他方面的教育中,就一定要强调情感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只有确立情感目标,才能有效推动学生思想的转变,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完成德育目标。

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情感目标的方法

(一)知识的讲授与价值的生成相结合

政治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价值因素,用大量的事实案例和趣味性的图片,增加教材的可读性,推动学生主动进行价值构建。如在讲《建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当今学生的消费观与父辈有何不同?这样的消费观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消极影响?在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个人的消费问题进行重新的思考和价值的评判,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做理性的消费者。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之余,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课堂的情感目标也得以实现。

(二)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效统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但是,教师的权威地位逐渐削弱,强化了学生的地位。学生是将教育影响转化为自身的认知发展与情感陶冶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育方法,探究法、启发法等,都对增加学生情感体验有效果。如一位政治教师在讲授《与诚信同行》时,教师安排学生演了一场情景剧。小明政治考了90分,是班里的第一名,爸爸答应他,如果考了第一就给他买个新的手机。可是,小丽发现老师给小明判错了一题,应该扣二分。这样小明就不再是第一名,也就不能得到爸爸的奖励了。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办?全班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要和爸爸说实话,否则就是个不诚实的孩子。”有的学生说:“可以等爸爸给他买了新手机,再和爸爸讲实话。”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随后教师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了小明的做法。他向爸爸说明了事情的原委,爸爸认为他是个诚实的孩子,为了奖励他,给他买了新手机。不难发现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思考,价值判断逐渐想成,情感目标的构建也逐渐得以完成。

(三)成绩评价与品德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而是要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构,对学生的发展给予综合的评价。品德评价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我国的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评价以马列主义、毛邓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强调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发展,整体完善学生的道德行为;第二,评价要客观。对于学生的品德评价应该看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情操,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态度与行为,力图从各方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品德。正确的评价体系的建构,必然会推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的综合发展;三、评价方法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有利于从各种主体认识学生的道德表现,关注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反思的能力。

(四)构建民主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思政教育情感目标的建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理性地关爱学生,处理好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的关系,使教师的爱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不同于父母的溺爱。教师要信任学生,相信学生都有愿意学习的意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夸奖,成为父母的骄傲。教师的信任会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温暖,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知识技能。师生之间有了相互的信任,教师可以充满信心地授课,学生可以轻轻松松地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在师生的互动中有效构建。

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应该把情感目标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要恰当处理好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理想。只有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发展和满足,教育培养的人才能是全人,未来的社会才能真正成为和谐发展的社会。

摘要: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不仅看重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态度。学会做人则更加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感。因而,笔者认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目标已然变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浅谈一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情感目标的必要性及方法,力图为广大政治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情感目标,建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1999.

[2]刘之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问题[J].高教探索,1986(1).

[3]黄育馥.国外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J].国外社会科学,2002(4).

目标建构 篇8

1 把握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核心价值

幼儿园绘本阅读是语言领域教育内容之一。幼儿园开展绘本阅读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和文化的呈现,让幼儿进入语言学习重要载体。教师要对绘本与幼儿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有全新认识,充分认识选择绘本作为课程教育资源的重要意义。如果说,绘本抓住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作为幼儿人生中的第一本书,那么,阅读是让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开始,是幼儿语言行为和接触书面语言的快乐学习方式[1]。

1.1 正确选择绘本是引发幼儿阅读兴趣的前提

幼儿具有具体思维形象化的特质。绘本以构思巧妙、图画生动、色彩优美吸引幼儿,以丰富的画面传达故事情节,深受幼儿喜爱。从心理学上看,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画书。幼儿通过阅读绘本画面内容,满足好奇心、建构生活经验,开阔视野,启迪智慧、陶冶性情。但由于幼儿缺乏必要的阅读习惯和经验,正确选择绘本中蕴藏丰富“营养”的教育价值,引发幼儿阅读愿望就尤为重要。选择绘本要根据幼儿年龄和心理特点,利用绘本图画的形象化映射、形象化的插图效果和那些画面生动有趣、色彩鲜艳美观的读本,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传递给幼儿正能量的内容与道理,让幼儿在温馨的阅读中获取科学知识,了解社会现实生活,多种方式的感受情感迁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事物和表达思想感受,落实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1.2 科学利用绘本促进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发展

观察能力,是一种有目性地对某种事物持有比较长时间专注的认知过程,是一种必备的学习素质。绘本阅读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发展有重要关系。绘本具有短小精悍、内容简洁的图画结合特点,对幼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引发幼儿阅读兴趣,让幼儿享受着阅读中得到的快乐和一个美好过程,并传达现实中哲理和对心灵美好的滋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语言领域教育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因此,利用绘本阅读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是对幼儿进行母语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利用幼儿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与好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语言教育。科学利用绘本促进幼儿观察能力提高与语言的发展,用绘本的图文并茂和绚丽多彩的画面,刺激幼儿感官和知觉,引发幼儿有渴求阅读中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并通过阅读掌握好句子、好词组等,让幼儿用好句子、好词组娓娓道来的表达名言警句,让绘本做幼儿的“启蒙老师”,促进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发挥绘本阅读引发幼儿观察思考和“说一说”语言体验教育功能,为幼儿一生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3 利用绘本阅读搭建亲子情感走入幼儿内心世界

绘本是家长读给孩子的亲子书,是每个家庭亲子沟通与交流的好途径。情感教育是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一项内容。绘本阅读能让幼儿获得快乐和幸福,起到一种教育感染作用。幼儿情感教育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社会领域教育培养幼儿情感品质,发展幼儿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并形成独立的人性与良好人格。《指南》中提到:“借助故事、图书等给幼儿讲讲父母抚育孩子成长的经历,让幼儿理解和体会父爱和母爱”。绘本阅读能引起幼儿情感体验,也对家长掌握幼儿教育方面知识和了解幼儿认识特点有一定帮助作用。

家长给孩子阅读绘本时,多关注孩子、捕捉孩子内心情绪变化,借助绘本阅读让幼儿融入其中内容的角色之中,慢慢读懂孩子,体验不同角色所带来的爱和喜怒哀乐情感,无形中引发幼儿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孩子在听阅读时把父母的言语、情感、思想毫无保留的接受,促进幼儿对父母有爱戴和尊敬之心,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加深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也使父母对孩子形成情感互动,对孩子成长有进一步深刻的体验。所以,利用绘本阅读搭建亲子情感,那种开心愉悦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也让家长“读懂孩子的百态语言”走入幼儿内心世界。

2 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培养目标建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地把幼儿阅读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目标体系,提出:“利用图画、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对早期阅读目标定位清楚准确,就是加大早期阅读在儿童语言教育的比重,凸显早期阅读在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科学建构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培养目标,要抓住幼儿思维认知特点和最近发展区,根据幼儿学习兴趣和语言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建构不同年龄幼儿绘本阅读教育培养目标体系。

2.1 小班

小班绘本阅读教育培养目标建构见表1。

2.2 中班

中班绘本阅读教育培养目标建构见表2。

2.3 大班

大班绘本阅读教育培养目标建构见表3。

3 幼儿园绘本阅读组织指导策略

3.1 精选绘本引发幼儿主动喜欢阅读

兴趣是幼儿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和内在动力。精选绘本是让幼儿首先映入眼帘开始主动阅读,也是引发幼儿阅读兴趣是开始。精选绘本要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绘本是用画面来说话,它非常强调画面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内容的连贯性。随着幼儿在年龄、心理、视觉和认知上不同层次的发展,幼儿园在精选绘本时要考虑到3~6岁年龄阶段幼儿不同的阅读绘本。尤其在色彩上要重视捕捉幼儿视觉的敏锐性,选择色彩鲜艳明快、图画简单清晰的绘本。在内容上要选择符合幼儿理解能力和具体形象性。如儿歌、散文、经典童话和民间故事、历史、寓言、自然科学等,这些种类和题材集故事情节表达、情感丰富于一体,具有丰富词汇量和发展想像力多层面作用,是幼儿进入阅读殿堂的阶梯。幼儿在绘本阅读时往往与自身的经验、情感相联系,要提供多种阅读书,让幼儿连贯地看书,反复地看书,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品质,引发幼儿主动阅读、主动观察的兴趣,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3.2 品味细读引导幼儿深入观察思考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幼儿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尝试从绘本阅读入手,通过精读细读故事情节,帮助幼儿寻找提出问题的介入点,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与思考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建立观察思考能力习惯,为幼儿养成终身良好学习习惯奠定基石。一是阅读前设置悬念,设疑提问,激发幼儿观察思考愿望和认真品味精读。如绘本《爸爸,你能给我月亮吗?》幼儿最感兴趣的问题和画面就是:“爸爸觉得一头不停地反刍草料的笨牛”“,儿子的欲望就像是飞驰的火车,不停地驶来”。画面的栩栩如生表达了父子之间反差,进而引发幼儿思考。二是采取设疑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调动幼儿提问积极性和开放性思维活动,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提升了幼儿深入思考问题能力。如《猜猜我有多爱你》让幼儿带着问题“你在画面里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绘本中画面的每个细节,引领帮助幼儿理解和体会绘本主题内容。三是让幼儿在完整地绘本阅读后,再说说自己喜欢画面中的什么,以共同分享阅读经验和快乐。教师要挑选比较经典的绘本画,引导幼儿观察与主题紧密联系的细节,激发幼儿联系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更深层次品味细读体会整个主题,使幼儿身临其境、深受其感。

3.3 迁移经验引领幼儿大胆展开阅读想象

《指南》要求,开展绘本阅读要“引导幼儿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图画内容”。优秀绘本要能充分激发幼儿阅读和想象力,让幼儿的内心世界不断衍生作品内涵,进而迁移生活经验。幼儿在阅读时会与自身和现实世界进行联系,或者把自己作为角色置身于绘本之中。而在阅读中让幼儿对绘本里即将展开的情节故事进行预测可以引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根据封面上相拥在一起的兔子,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以往阅读文学作品的经验,大胆进行迁移、想象和猜测:它们在说什么?这本书里可能会讲些什么有趣的故事?幼儿享受着想象所引发的快乐,这些想象内容让幼儿不仅仅只局限在绘本本身,还有效的培养了幼儿大胆质疑、猜想、预测等主动学习的能力,促使幼儿更深入地品读绘本,展现绘本,尽情享受着大胆想象阅读带来的无穷快乐!

3.4 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阅读绘本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幼儿园要创设绘本阅读环境,让幼儿有对绘本阅读延伸、扩充和想象的空间,引发幼儿主题阅读后在区域游戏里进一步拓展对绘本的理解和探究,使幼儿更细致入微地感受绘本内涵。一是绘本区域环境创设,可根据绘本故事内容,为幼儿设置表演头饰、服饰道具等,引发幼儿通过肢体动作、语言、表情等来表现对故事的理解或续编故事。二是区域绘本阅读要与绘本教学环境创设有机整合,营造良好的阅读的氛围,引发幼儿积极、愉快地融入绘本阅读环境的多元素认知学习中。如,班级创设情境阅读区角,引导他们利用“听一听、说一说”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大胆尝试续编、仿编、创编以及角色表演,来表现对绘本内容产生的强烈共鸣,更充分的完成了绘本阅读培养目标,更深入的理解了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三是充分挖掘区域相互渗透的阅读价值。如,艺术区域中可投放绘本《小黄和小蓝》,向幼儿传递色彩的概念;探索区域中可投放《胡椒生长在哪里》,为幼儿展示科学的奥妙;数学区域中可投放《好饿的毛毛虫》,为低龄幼儿启蒙数学常识等等,有效迁移幼儿阅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探究绘本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与阅读创造能力的发展,最终完成高效愉悦的学习过程。

3.5 家长配合开展多种形式绘本阅读

家长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影响幼儿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绘本阅读可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向家长传递幼儿教育特点和经验。家长配合对开展幼儿阅读有积极延伸和促进作用。

家长有目的引导孩子边看边聊,提高幼儿对阅读兴趣和对语言表达能力。亲子共读绘本,对幼儿语言的获得具有直接和即时的影响。幼儿园的绘本图书相对有限,而在家庭中,亲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绘本阅读环境,幼儿和家长也能从容不迫的细致阅读绘本,也能帮助家长更好的了解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如绘本《小威向前冲》,在家长与幼儿共读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角色互动,作品中将生育知识趣味化,拟人化的讲述了胚胎的由来和发展过程。家长适时的参与性技术会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和情节。除此之外,阅读过程中家长的配合,也是一种家教的指导模式,是充分利用家长教育资源的一种方式。目的是给幼儿更多语言运用能力和提供更多锻炼、提高的机会。

总之,幼儿园开展绘本阅读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幼儿最近发展区,从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方面,科学建构培养目标和实施有效的指导策略。阅读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享受,是让幼儿拥有一个色彩斑斓的童年和让幼儿受益一生的学习习惯。幼儿园绘本阅读目标建构与组织指导策略,就是通过多种渠道和创建适合环境,引发幼儿绘本阅读兴趣,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感受现实生活的丰富与美好,感受绘本语言和图画美感,发展幼儿想象力、观察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摘要:绘本是以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交织互动的一种图画书。它是以构思巧妙、图画形象生动、色彩鲜艳优美和丰富的画面故事情节深受幼儿喜欢,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认知特点。3~6岁幼儿是人生阶段语言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期。幼儿园开展绘本阅读是学习贯彻落实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应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幼儿园绘本阅读是语言领域教育内容,其培养目标应在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目标体系中。基于此,阐述幼儿园绘本阅读的目标建构与组织指导策略,使幼儿拥有一个色彩斑斓的童年和培养幼儿受益一生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幼儿园绘本阅读,培养目标建构,组织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目标建构 篇9

一、当前技工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许多技工学校任课教师还没有把握技工学校教育的本质;我国技工学校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西方一些国家的路子, 还未形成一种完全成熟的体系;技工学校教育的教材问题比较突出, 许多新技工学校专业教材短缺现象仍很严重,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下大力气编写了一批教材, 但是其中一部分并不完全适应技工学校教育的特点;一些专业的实训课存在着经费、设备、场地、师资不完备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极不利于技校生掌握相应的技能。一些学生进校学习两年之后, 仍然没有掌握应具有的技能和技术, 为了能在毕业后比较顺利地找到工作岗位, 不得不去应急性地考取一些职业资格证书。

较高的生师比一方面造成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 教学质量难免会下降, 长此以往, 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进而影响学校的德育教学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 高等职业院校是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 国家和各级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因而发展迅猛。各类技工学校都忙于建专业、扩规模、求效益, 而忽视了内涵的发展[2]。

二、“工学结合”视野下技工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建构

(一) 在生产实习中培养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对职业的崇敬、热爱、执着和奉献的精神, 体现了职业人的精神风范和职业素质。职业精神以爱岗敬业为核心包括职业道德、诚实守信、服务人民等内容。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由于具体职业的利益和要求各异决定了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 并通过其职业性体现出特定职业的职责或价值。在全部课程中, 技校生对实习课程最感兴趣, 实习指导教师要在专业技能讲解中抓住时机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让学生把对职业道德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实习中技校生直接从事职业活动, 把自己在课堂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也会逐步形成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责任心, 从而获得一种职业满足感。

(二) 在工学结合中提高心理素质

工学结合不仅可以培养技校生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而且对于技校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的锻炼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在工学结合中对技校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纠正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缺乏、学习针对性不强、期望值过高、责任感缺乏等问题。通过工学结合, 一方面能促进技校生对职业进行准确心理定位, 树立自信心和忧患意识, 促进健全人格的完善。在实习活动中促进技校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合理规划。实习活动可以强化技校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真实地指导技校生对特定行为真切体验以及对错误认知的矫正,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自我概念, 从而能够理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有利于学生对自我潜能的挖掘, 为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打下良好基础[3]。

(三) 重视高尚师德对技校生的示范作用

技校生德育的执行主体是教师。“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 培养高尚的师德不仅是教师自身修养的需要, 而且是对技校生进行德育的需要。在生产实习中选择企业中的典型模范人物、技能高手做指导教师, 能够实现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影响和心灵的共振。比如, 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生陈刚毅是“全国交通工程技术人员的楷模”, 也是承德技师学院特聘辅导员。教师高尚的道德思想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它能帮助技校生提高道德认识, 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道德意识。教师高尚的道德行为对技校生有直接的示范作用, 能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4]。

结束语

技工学校德育工作正在探索过程中, 历史不长, 经验不足, 特别是在工学结合视野下, 技工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各种问题, 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进行科学的分析, 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出一整套适合技工学校这一特殊群体的德育工作体系。

摘要:就技校生而言, 德育主要是对技校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的特点, 各技工学校对技校生德育非常重视, 全社会对德育的重要意义也达成了共识, 做好工学结合背景下技校生的德育工作, 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本文将主要探讨工学结合视野下技工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建构。

关键词:工学结合,技工学校,德育,建构

参考文献

[1]施敏发, 姚祎.“工学结合”境遇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02:24-25.

[2]韩凤芝.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1:40-41.

[3]袁艳红, 李源泉.“工学结合专班”顶岗实习生的权益保护[J].职业时空, 2014, 01.

目标建构 篇10

【关键词】大学体育;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建构;整体教育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明确:大学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目标以体育文化与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品德素养多元整体发展。从而表明了大学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取向。然而,课程目标多元整体发展战略的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的价值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设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才得以实现课程教育目标。课题以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建立多元整体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管理,探究课程教学目标建设与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体育教学建立多元整体目标与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健康素质和人文社会素养的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高素质人才形成的基本要素,社会意志需要未来人才心身健康全面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是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说明促进学生心身多元整体发展是体育教育的特性。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全面性、健康多维性和体育教育功能多元性,产生了课程教学多元整体目标的时代特征。同时,现代体育强大的人文魅力也构成大学生体育参与目的的多元化发展,调查显示大学生锻炼身体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着力增强人文素养提升,更全面修善身心成为他们体育参与和学习的共同追求。人才成长的全面性需求是 体育课程多元整体目标建设的依据,反映出课程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

二、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盛行分数管理。分数是评定学业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分数被绝对化,分数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异化为控制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工具,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

(二)“权”为本。学校管理不能没有权力,但是“权力至上”却与教育主旨和使命相背离。教育管理的权力是服从于学校培养人、造就人的使命,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权力都会摧残人、摧残精神、摧残文化。权力管理也影响形成了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现行体育课中教师们习惯于“教师为主导”,并不提“学生是主体”。教学方式突出教师威严与地位,压制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与主动性。

三、重建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多元整体目标教学

(一)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学校教育应改变“家长式”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由教师、学生、教育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管理会议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师和学生有法定形式和正常渠道参与课程教学管理工作,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机制的建立大力促进民主教学环境的创建,形成民主宽松、创新共谋的教学空间,让广大师生真正成为教育发展的主人。

(二)建立以“育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研究制度

多元整体目标的实施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索过程,教研部和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探索、创新的职责。同时,课程多元目标的建立与推行对教师也提出转型要求,教师角色要由“教书匠”转换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学会反思、研究、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需。体育教学研究必须以课程发展为本,以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为本,从?“教书育人”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育人质量、提升教育价值的目的。

(三)建立课程教学多元评价机制

教学考评是学校管理的日常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和控制作用。因此,应重建推进课程目标教学的多元评价机制,由教师、学生、课程专家、评价专家、教学管理组建评价机构,科学民主地进行评价设计和实施评价。建全多元评价体系,形成整体性、开放性的动态评价,推动课程多元整体目标的教学实施。

(四)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制度

建立长期的、开放的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师也要注重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调整知识结构,树立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北京,教体艺[2002]13号

[2]陈聆.解读新课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石鸥.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5]周瑞琪.对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思考[J].武汉体院学报,2003(5)

目标建构 篇11

锁定一个目标。伴随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效益的日渐提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培养目标定位不恰当势必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方向, 进而影响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 华锐学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学生出路为导向, 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求和就业需求、创业需求、继续深造需求, 采取“依据所需、科学分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用以见效”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调整并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修订“以实践教学为主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课程培养计划, 强化实践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制定系统的实践培训规范、技能培训规定和实践课程标准, 逐步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制度规范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督导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开眼界、长才干、强能力, 不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修正和创新, 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

构建两个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关键在于两个口, 即“入口”和“出口”。“入口”就是要严格监控教师的授课质量, 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任务, 合理配置实践教学环节, 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 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去, 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出口”就是引入学生评价体系, 通过网上评教和课堂评教, 让学生对实践教学质量、难易程度、满意程度做一个量化的评价, 以修正实践教学质量指标。为此, 一是构建监管体系。学院设立了实践教学中心和督导督察室两个机构, 对全院各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和质量监控, 编制实践课程标准, 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抓好六个落实 (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落实和考核落实) , 强化四个环节 (开学准备环节、期初安排环节、期中检查环节、期末成绩评定及总结环节) , 以确保“入口”质量。二是构建评价体系。学院主要通过日常课堂评价、网上评教、同行评价和期末评教四个环节来考量“出口”质量, 由教学部汇总相关评价信息后反馈相关系 (部) , 好的给予表彰奖励, 差的限期整改提升。

强化三个载体。学院将实践教学融入“三个课堂”, 实现“三课联动”, 改革第一课堂, 活跃第二课堂, 拓展第三课堂,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实践教育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践素养。一是改革第一课堂, 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实验、实训外, 还进一步优化了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学年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 (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二是活跃第二课堂,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 进一步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学院自2007年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 历年均取得较好的成绩。2013年学院有2支参赛队获省级二等奖, 7支参赛队获省级三等奖。三是拓展第三课堂, 以强化育人质量。在各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上, 把专业认识实习、专业 (生产) 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等环节作为引导学生走向本专业实际工作岗位、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第一、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紧密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常抓不懈, 先后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中小学实习基地、学校与社区合作基地、学校与政府合作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五类实践教学基地, 既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需要, 又不断推动了实践教学的改革。为此, 学院多次被评为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及河南省第二届优秀志愿服务集体。

实现四个结合。学院除加强日常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外, 还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加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一是开展专业“交朋友”活动, 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相结合。为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程度, 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 每年邀请校内外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新生进行专业基本素养教育, 引导新生认识自己的专业。二是开展校内“才艺比拼”活动, 实现课堂学习与课外检验相结合。通过在校内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英文配音大赛、经典话剧演出、艺术作品展等各类校园“才艺比拼”活动, 让学生展现“才艺”, 大秀“绝活”。如艺术系音乐专业举办的班级小舞台活动, 实现了课堂与舞台的对接, 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 效果很好。三是开展“体验式”教研活动, 实现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提高相结合。在教学中, 一是将教学的难点与科研中的难点相结合, 由教师提出一些研究课题, 让学生参与并设法解决, 如新媒体发展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等课题。二是当学生基本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初步建立后, 给学生寻找科研课题, 或将科研课题分成几个子项让学生参与进来, 并鼓励他们到图书馆、实验室查资料、做实验。三是开展“下基层”活动, 实现校内锻炼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每年, 学院都会开展“走基层、长才干、做贡献”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与中小学教师角色对换活动、工厂车间实习活动等, 这些活动大大优化了学生的理论架构, 进一步夯实了学生的实践基础, 缩短了校内与校外的“距离”, 为学生更好地转换角色、适应环境、胜任工作提供了保障。比如, 学院与上海大众信阳销售服务公司、信阳润和包装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经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近年, 华锐学院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理念, 积极推广参与式、互动式、情景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安排了模拟法庭、英文影视配音等实践教学环节, 广泛开展了社团、科研创新、创业研习与尝试、学科竞赛、暑期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 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2014年, 学院学生考研录取人数继去年的344人之后再创新高, 达到523人, 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逼近20%。理工系所有专业考研率均超过30%, 其中物理学专业为47.37%, 生物技术专业为46.43%, 地理专业为35.71%, 化学专业为32.82%。另外, 考取“985”“211” (“985”院校19人, “211”院校140人) 等重点大学的人数明显增长, 其中不乏被中科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和著名高校录取的学生。

【目标建构】推荐阅读:

英语建构07-19

诗性建构10-16

经验建构10-16

建构机制10-19

建构原理10-20

秩序建构05-10

艺术建构05-11

舆论建构05-16

建构原则05-16

建构品德05-24

上一篇:海洋资源状况下一篇:国际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