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建构

2024-10-16

经验建构(精选10篇)

经验建构 篇1

数学活动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活动。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数学思维, 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数学活动, 充分调动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引发学生在动中促思, 丰富活动经验, 锤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建构数学知识模型, 发展数学素养。

一、利用情境创设, 引发参与探究

教师要充分利用有效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情境中因疑生奇、因奇生趣, 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欲望, 通过积极地讨论、交流、探究、分析数量关系, 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 实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有效地促进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促进, 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拓展了数学知识的探究时空, 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实现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 教学“有余数除法”例2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屏幕呈现教材情景图, 要求学生进行观察, 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提出一系列数学信息和问题:“画面中一个小朋友先搬了15盆花, 另一个小朋友每组摆5盆。”“这些小朋友到底摆了几组花?”“一共有23盆花, 每组摆了5盆, 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列举了这些数学问题, 提出:“同学们通过积极探究, 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了数学问题, 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怎样列出算式?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在问题探究情境中, 学生列出算式:23÷4=?后, 继续探究算式的计算以及同学计算后的算式异同点。通过操作与交流, 学生感悟了这道算式的计算结果中还余下三盆花不能再分, 从而理解了余数的知识点。又如, 教学“小数乘整数”例1时, 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呈现教材中的情景图, 以动态的形式在画面上逐一地闪动四种不同形状、价格各异的风筝, 轻快的曲调随着画面的变化而变化, 并辅以画外音解说……教师提出:“如果让你买风筝, 你准备要买哪一种风筝呢?要买几个?”学生展示了购买3个单价3.5元风筝的计算思路: (1)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元 (15角) =10.5元; (2) 3.5元=35角, 35角×3=105角=10.5元; (3) 4元×3=12元, 5角×3=15角, 12元-1.5元 (15角) =10.5元。

二、经历实践操作, 体验知识形成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上,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去感知数学新知, 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形象思维之间认知特点的矛盾,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想一想等活动,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使学生的手脚动作和脑的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创设广阔的数学思维空间, 激发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 体验与感悟了数学知识的形成, 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例1时, 学生利用一个长方体纸盒操作, 先观察长方体各个面, 再动手用剪刀沿着纸盒的棱剪开, 并把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剪掉, 发现这是一个长方体的纸盒, 把纸盒展开后, 教师提出:“长方体有几个面?长方体在展开前与展开后哪个面相同?哪个面的面积大小相等?请在每个面上标明‘前’、‘后’、‘左’、‘右’、‘上’、‘下’。”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 初步感知展开的长方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理解例1题意后, 教师提出思考题:“这个微波炉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实际上就是求这个微波炉包装箱的表面积。它的表面积指哪些面的面积总和?这些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每个面的面积怎么算?”学生分小组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探究, 生1:“要确定出每一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可以根据微波炉包装箱的长0.7m、宽0.5m、高0.4m的数据。”生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根据微波炉包装箱的长、宽、高, 上下每个面的长0.7m、宽0.5m;前后每个面的长0.7m、宽0.4m;左右每个面的长0.5m、宽0.4m。”生3:“确定每一个面的长与宽后, 就可以计算出每一个面的面积了, 再把这些面的面积相加之后的和, 就是微波炉包装箱需要的硬纸板面积了。”学生在自主动手实践活动中, 通过议一议、量一量、剪一剪等操作活动, 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有效地建构了数学知识模型。

三、注重应用活动, 发展数学思维

教师利用数学课堂平台, 采取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策略, 既要挖掘教材中拓展学生思维的知识点, 并以此为学习载体, 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 运用各自喜欢的思维方式探究数学新知, 分析、理解、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日常生活的事物, 有效地生成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和思维的能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 教师在屏幕上出示实践活动题:红旗中心小学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空地, 学校准备把这块空地整理成小花园, 请大家运用刚学到的知识, 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把准确的数据提供给学校领导。学生理解题意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分组在空地上开始测量这块平行四边形的长和高, 掌握了长和高的数据, 运用学到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这种解决日常实际问题的应用过程, 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验, 又强化了应用数学知识的观察、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又如教学“9+8”时, 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后, 学生通过积极探究, 生1:“先从8里拿出1给9, 凑成了10, 8只剩下7, 再用10+7=17。”生2:“可以用数数的方法, 从9开始数起, 往下数8个, 就能算出9+8=17。”生3:“先把9看成10, 10+8=18, 然后再减去1, 就得到17。”生4:“妈妈说过9+9=18, 我用心推算一下, 9+8=17。”学生多样化解题思维获得拓宽, 验证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进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教师则藉此出示9+9=?来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立足于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 利用开放性的训练题, 巩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广阔性, 提升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有效地建构了数学知识模型。

经验建构 篇2

摘要: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作为一对互为对立的哲学概念,原旨在于探求认识与改造世界的途径和方法。本文试图通过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种不同的法律视角来建构中国的宪政,并指出中国宪政建构所应采取的模式,所应具有的理念,以及如何从实证、经验的角度去实现宪政的长成与发展。

关键词:宪政;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共和主义;法治主义;市民社会;违宪审查

Rationalism and Empiricism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Gao Qin-wei

(Research Office National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9)

Abstract: As a couple of opposite philosophical concepts, rationalism and empiricism aim to explore means and approaches to know and transform the world. In order to construct constitutionalism, this article, from two different law versions, is intended to point out the model and idea of the constitutionalism in China, and how to develop constitutionalism through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Keywords: constitutionalism; rationalism; empiricism; liberalism; democratism; republicanism; rule of law; civil society; unconstitutional review

宪政(constitutionalism)包涵两个层面的内容:规训政府权力与保障公民权利。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最为完美的政治制度,宪政普遍受到世界各国的遵行。不管是名义上的或实质上的,世界各国都标榜自己是现代宪政国家。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宪政是基督教精神的产物。[1]既有超验的正义,又有实在的价值;既是人类理性设计的产物,又是社会自然演进的结果。因此西方大多数国家宪政建构都相当顺利,颇有点像哈耶克说的`“自生自发的秩序(spontaneous order)”一般。[[2]](P1)对于中国而言,宪政是舶来品,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一度被视为富国强民的工具。在引进宪政之初,中国既缺乏宪政的人文基础和地方性资源,更鲜有深邃的宪政建构理论,于是百年来实现宪政成了我们的痛以及长久的梦。深层次分析,中国在宪政建构的时候,缺少一种理性主义的成份,缺乏对其深层次的认知,于是有了曾经多次的宪政失败。宪政到底是什么,中国宪政建构的模式是什么,这些看来极其普通的知识,需要我们重新去把握。就

提升生活经验,建构数学知识 篇3

关键词提升生活经验建构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和保障。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只会增加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抽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无论学生是带着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想法走进课堂,都需要在基于实验的探索过程进行引导、开发、提升、重组,以促进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还原学生生活经验,建构数学知识

数学问题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经验背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我设计了电影院找座位这一真实的场景:事先把教室布置成电影院,先让学生凭借到电影院看电影的生活经验认识电影院座位排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电影票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提取生活原型,将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经历生活经验构建成数学知识的过程,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升华。

二、启发学生生活经验,建构数学知识

数学课堂,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观察、质疑、提问、实践,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发生“碰撞”,激发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学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利妈妈就要过生日了,小利买两盒cD碟送给妈妈作礼物。如果你是售货员,你认为怎样包装最合算?学生一时无从下手,我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果你是售货员,包装物品的包装纸是用得多合算还是用得少合算?”学生都能很快地回答:“包装纸用得少合算”。接着我让学生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纸盒摆一摆、包一包、算一算。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动手探究,学生很快得出结论:cD碟大面和大面的重合叠放包装最省纸、最合算。

三、活化学生生活经验,建构数学知识

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一旦被激活,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感悟数学,学生就会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表达。

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这一重点、难点的解决置于一个生活情境之中。由购买一元钱的玩具青蛙展开,引出“1元钱你打算怎么付?”于是学生想出了很多种不同的付法。这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得出1元=10角,并使学生对1元为什么等于10角有了本质的理解。四、迁移学生生活经验,建构数学知识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涉及到原有经验的迁移。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才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原有的经验结构才更为完善、充实。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迁移经验而建构新的知识。

我把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运算的教学置于这样的情境中:王兰赠送希望小学的5名同学每人一套12.8元的文具和一本7.2元的《数学家的故事》,王兰要花多少钱?由学生独立解答,板书不同的解法:12.8×3+7.2×3=60(元)和(12.8+7.2)×3=60(元)。学生能主动将已学的运用整数的运算定律使运算简便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中,很快得出结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这样,学生能通过经验的迁移、重组,主动构建、完善新的数学知识。

五、拓展学生生活经验,应用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拓展、延伸学生生活经验。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学了平行和垂直的知识,我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将挂图贴正;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其他形状行不行,为什么?这样,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经验建构 篇4

一、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经历过程

经验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 同时也可以认为是实践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在经历中获得基本活动经验。

1. 经历生活化的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是结果的教学, 而且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能掌握丰富的生活经验很有必要, 教师应积极给予关注。课堂教学一定要与生活中的实际内容相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身边教学资源的载体作用, 创设有利的条件, 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探究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过程。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通过问题情境创设体现出来, 让学生通过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 提出自身感兴趣、特别关心的问题。利用“做数学”活动, 使学生能够对数学内容、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更好地理解的体验。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负数的初步认识”课程时,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 引导他们通过自主的活动认识负数。首先从南京、三亚、哈尔滨这三个城市在冬季某一天的最低气温出发, 结合直观图, 引导学生认识:以南京市的最低气温0℃基准, 三亚市的最低气温高于0℃, 哈尔滨的最低气温则低于0℃。在此基础上, 介绍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以及正数和负数的区别, 明确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接着再通过对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的比较, 进一步丰富对负数的感知。在这些生活化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认识了负数, 而且更好地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发展了思维。学生亲自参与了思维活动, 能够获得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体验, 并创新积累活动经验。

2. 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对于小学生数学的学习, 动手实践这种方式非常重要。同时还要使学生的思维不能始终停留在感性活动经验的层面上, 否则无法在感性认识中对理性的活动经验掌握和揭示, 这样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难以超越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约束, 就难以有效地训练、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所以, 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充分获得感知体验, 在这个前提下, 对学生如何思考、观察、发现、比较进行适时引导, 对感性经验之后蕴藏着的抽象的、理性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概括总结。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 先从生活出发, 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尺、纸工袋、闹钟等熟悉的物品, 找出这些物品面上的角, 并依据这些角的形状, 抽象出大小不同的三个角, 使学生初步体会角的基本特征。接着, 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通过比较, 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特征加深认识, 并明确来自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中的角它们的概念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从而掌握数学中角的相关知识。在这个数学化的过程中, 学生的认识逐渐从模糊趋向清晰, 从形象趋向抽象, 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二、提炼基本生活经验的内化积累

1. 提炼原有的活动经验

对于数学定义的理解, 学生可以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现象中产生联想, 即生活中有数学。所以, 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 立足于“数学现实”,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思考, 亲自动手做数学, 采用各种手段如模仿、观察、实验、猜想等进行材料收集、收获体验, 分析、类比、归纳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积累经验, 做好总结, 实现升华, 不断丰富学生的数学材料, 促进其发展, 使得数学知识能够形成规范化的体系。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来自生活表象的经验,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化”探究。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经验展开教学。在野餐活动分配食品的具体情境中, 让学生分别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是1瓶。1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是半个。再组织学生讨论:半个蛋糕可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同时结合直观示意图,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半个”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在此基础上, 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和读、写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充分提炼了学生原有的活动经验, 并利用学生原有的活动经验, 促进新的活动经验的建构, 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

2. 深化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主要包括两大线索, 即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教材往往追求完美的演绎形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内在的思想与方法, 因此教师要对教材深入分析, 对概念与例题的本质进一步明确, 立足于材料, 引导学生掌握如何概括过程, 把握数学结构、知识体系的形成, 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等。同时,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知识结论的层次上, 内化所收获的活动经验非常关键, 这样才会对数学结论的本质深入掌握, 真正掌握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积累的过程, 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思维。

三、拓展基本活动经验的迁移应用

1. 在反思中推广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把智力活动向思维对象转化展开反省, 亦称之为反思。在数学课堂上, 学生经过探索后, 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同时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价, 使得学生能够将掌握的经验显性化。通过课堂的小结、提炼, 把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强化和推广。

以“三角形的面积”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这部分教学为例, 在课堂总结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得到的?如何把三角形向学过的图形转化?下节课将学习梯形面积, 同学们将如何展开研究?”这堂课学生收获了如何提出问题和如何提炼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师要注意推广, 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

2. 灵活运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的思维不应局限在感性经验上, 而是要善于利用感性认识对理性经验的揭示和获取, 这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不会始终停留在直观具体的感性经验方面。所以,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感知, 要开发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并对学生如何思考、观察、比较、发现等进行适度引导, 能够透过感性经验了解其抽象的、理性的数学问题的本质, 使学生能够对普遍性的、概括性的数学概念充分把握。同时学生可以举一反三,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能够对数学概念灵活运用、顺利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抓住细节·应用经验·建构模型 篇5

一、抓住细节,精心阅读

小学生在做应用题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读题不清,导致做题失误。

例1 A、B两地相距1000米。甲以每分钟500米的速度从A地向B地前行,同时乙以每分钟250米的速度从B地向A地前行。甲乙两人多长时间能相遇?

例2 A、B两地相距1000米,甲以每分钟500米的速度从A地向B地前行,同时乙从离A地600米的地方出发,以每分钟250米的速度从出发点向B地前行。甲乙两人多长时间能够相遇?

例1和例2粗看起来很相似,实际上,例1是相遇问题,例2是追及问题。这两个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学生常常因为读题时不仔细,导致频频出错。

因此,在应用题教学环节中,需要着重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读题能力。学生读完题之后,一定要让学生去思考:这道题讲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条件?需要注意的是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确立解题思路,找出解题方法。

一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学生往往很不适应,教师可以放慢节奏、稳步推进,经过长时间的课堂培养,学生自然就养成了精心读题、读完思考的好习惯。这样的好习惯,是成功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

二、应用经验,形成通感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往往取材于生活,这就对学生的生活经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多去体验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把生活中经历到的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同时数学问题也要与生活经历紧密相连,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1.生活问题数学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要求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例3 王超一家四口的年龄之和为100岁。10年前,他们全家人加起来为65岁。其中,王超比哥哥小8岁,妈妈比爸爸小2岁。今年王超全家人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这是一个典型的生活问题。这样的生活问题单纯靠生活经历算出王超全家人的年龄很难,若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就容易多了。

10年前,王超一家四口的年龄之和为65岁,10年后全家的年龄都相应增加了10岁,也就是65+10×4=105(岁)。实际情况是全家人的年龄之和为100岁,也就是说10年前王超还没出生,于是,王超今年的年龄应该是:105-100=5(岁)。

哥哥的年龄是5+8=13(岁)。爸爸妈妈年龄之和是100-5-13=82(岁),爸爸的年龄是(82+2)÷2=42(岁),妈妈的年龄是42-2=40(岁)。

2.数学问题生活化

与生活问题数学化一样,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把在数学课本上难以理解的应用题放到生活中去,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来帮助理解。

例4 有三根绳子,每根绳子剪成三段,每剪开一段用时1秒,问三根绳子全部剪完,用时多长时间?

这道题学生如果按照惯性思维来做,就会误以为每根绳子剪成三段需要剪三次,共需3秒,三根绳子全部剪完就是9秒。

我经常鼓励学生把数学中不懂的问题,通过动手来找答案。于是,对于这个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找来三根绳子,示范给学生看:一根绳子要剪成三段,总共需要剪几次?通过示范,学生知道了只需剪两次就能剪成三段,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是6秒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围绕典型,建构模型

数学应用题中有很多问题模型,通过对这些模型的构建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更快更好更准确地完成数学应用题的解答。

常见的问题模型有:相遇问题模型(如例1),追及问题模型(如例2),植树问题模型(如例4),此外还有归一问题模型、鸡兔问题模型、抽屉原理问题模型等。

例5 5台小型织布机8小时可以织布400米,10台小型织布机7小时能够织布多少米?

这个应用题属于上面提到的归一问题模型。归一问题模型的解题思路是:先求出1台小型织布机1小时织布的米数,再求10台小型织布机7小时的织布米数。明确好了这样的解题思路,再去求属于归一问题模型的题就很快了。因此,数学中的问题模型构建,都是通过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应用题总结出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边做题边总结这些问题模型,才能把应用题做好;只有不断夯实解题能力,才能彻底避免题海战术。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看起来很难,但只要多让学生练习和总结,培养学生读题时仔细,做题时结合生活经历和问题模型,再难的应用题也会迎刃而解的。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不再谈应用题色变。

经验建构 篇6

【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学生在理解了面积的概念, 掌握了面积单位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前, 已经有了“剪”“拼”“拉”的活动经验, 但对于这种剪拼经验运用的目的性还不是很明确。基于此,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拉长”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亲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 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 感悟数学基本思想, 从而获得最具数学价值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会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量一量等数学思维活动, 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3.进一步感受面积概念的本质含义, 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激活经验

1. 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复习单位面积 (1平方厘米) 。

3. 激活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回忆。

(1) 估计长方形的面积, 出示图1。

(2) 要确切地知道面积, 就是要知道长方形的什么? (学生回答后, 出示图2)

4. 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宽”计算? (提示, 出示图3, 学生回答后课件铺满如图4)

5. 小结:求长方形的面积, 就是求它包含几个单位面积。

二、经历过程, 催生经验

1. 初步感受割补的方法。

(1) 估计、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图5

(2) 教师提供格子图 (图6) , 请学生验证。

(3) 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

(4) 反馈。

(1) 展示生1的作品 (只数了16块, 如图7) 。引导学生怎样继续往下数, 得出图8。

(2) 生2的作品 (图9) , 生3的作品 (图10) 。说说是怎样数的?算式怎样列?

师:能看懂吗?哪种方法简便?

……

2. 巩固、抽象经验。

学生们初步感受了“割补”的方法, 还需要及时地巩固内化。

(1) 求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图11、图12) 。借助图示, 感受“4”既是长方形的长, 又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沟通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

(2) 出示图13, 它的面积算式是什么列的。揭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底×高”来计算。

学生可能会说:沿着底有5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得到底是5厘米;沿着高有3个边长为1厘米正方形, 得到高是3厘米。沿着高把左边的三角形移到右边, 得到一个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

三、解决问题, 巩固经验

1. 在点子图上任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并用一个算式表示它的面积。学生独立创作, 教师巡视指导。

2. 反馈。

引导学生围绕“你画了一个怎样的平行四边形?求它的面积算式是怎样的?为什么可以这么算?”三个问题进行交流。

3. 交流汇报学生作品 (见图14、图15) 。

4. 量出相关数据 (保留整厘米数) , 再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如图16) 。

(1) 量的是哪条边, 算的是谁的面积?

(2) 它还是谁的面积?

(3) 把你想到的长方形画出来。展示学生的作品 (图17) 。

(4) 用“7×3”为什么就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四、拓展

1. 下面三角形和梯形 (图18) 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请任选一个试试)

2. 学生解答, 教师巡视指导。

3. 反馈学生的作业 (如图19) 。

4. 梯形的面积呢?

……

【思考】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 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 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如下几点。

一、找准起点, 激活经验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将新知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系之中, 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得到再现, 衍生出新的知识和经验, 最终实现有效学习。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前, 学生已有丰富的活动经验——用单位面积“度量”长方形。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猜测、验证, 知道4×3就是长方形含有12个面积单位, 即12平方厘米。这个环节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为学习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亲历过程, 积累经验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具体过程符号化, 在感性认识中揭示理性经验, 让学生拥有足够的表象, 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经验、发展思维。

1.直观操作, 支撑经验的形成。

小学生的思维正在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 抽象思维相对较弱, 感性认识较强, 直观操作对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尤为重要。学生在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时, 通过在格子图上的“数”, 不仅使验证更加直观, 而且更加客观清晰。还有在课件上直观地“移”, 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 更好地理解了割补前后图形间的联系。最后, 在点子图上创作平行四边形并用算式求它的面积。这些教学环节, 学生都能直观地感受到转化前后图形间的联系, 对经验的积累有了很好的支撑。

2.表象操作, 实现知识的建构。

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离不开直观操作,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是浅显的。教师还应设计恰当的活动, 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供机会。教师在课件上直观演示把平行四边形“移”成长方形后, 教学并没有戛然而止, 而是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没有直观“移”的平行四边形, 并用算式求它的面积。再如, 在点子图上创作平行四边形, 并用算式求它的面积, 有些学生已经能脱离具体的“移”, 直接用算式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些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操作, 时刻伴随着数学思考, 这样的经验对学生来说是深刻的, 有效地深化了操作的内涵,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解决问题, 应用经验

仅有操作经验、感性经验和思维经验的数学学习是不够的, 学生完整的活动经验的积累不能缺少应用经验。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应用经验的重要载体, 获得的经验可以在解决问题中进行证实和运用。新经验还可以在应用中得到再次的领悟和创生, 在不断反复、连续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的内化。如学生在点子图上用算式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量出相关数据求面积, 以及最后求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学生都能自觉应用新的活动经验解决问题, 在运用新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 催生应用经验。让整节课更加有效、有深度。

四、反思交流, 提升经验

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有丰富的材料和相应的活动作支撑, 更需要适时地反思和交流。倘若活动没有围绕本质内涵进行适时的反思和交流, 学生获得的基本活动经验也将失去数学意义。如果不能将体验抽象、提炼为经验, 那么, 这种经历、体验就白白丧失其应有的价值。如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移”成长方形和画心中的长方形等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学生围绕本课的核心知识, 回顾、反思前后图形之间内在的联系, 与同伴交流、互动, 从而提升经验。

经验建构 篇7

一、活动的背景

小班幼儿入园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进食点心和午餐后,在教师的提醒和帮助下,幼儿能去漱口, 但漱口不到位,即口腔中缺少漱的动作,只是把水含进口中即吐出来或咽下去,并常常借机玩水。《指南》 要求健康教育应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漱口是幼儿餐后护齿的一个良好的卫生行为,会漱口也是幼儿应该具备的自我保护能力。为此,幼儿园有必要设计和组织以“我会漱口”为主题的集体教学活动。小班年级组设计并组织了这个教学活动,但试教的情况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之中。我们通过研讨,发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活动的设计对幼儿的经验把握不到位,如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应该帮助他们学习的新经验又是什么,怎样引导幼儿借助经验主动学习等。根据研讨意见,小班年级组对活动方案进行了调整与修改,并再次试教,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活动的分析

1. 活动目标的对比

目标的变化:

(1)由关注知识的学习(牙齿、龋齿、漱口的知识)转变为关注幼儿探索的过程(第二次活动的目标2是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2)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目标由教师期待幼儿愿意坚持漱口转变为幼儿的积极参与)。

目标是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并对活动过程具有导向的功能,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式。

2. 活动过程的对比

过程的变化:

(1)活动组织由教授式学习(教师介绍漱口方法)转变为探索与分享式学习(同伴探索、教师协助总结漱口方法)。

(2)活动形式由个体学习(幼儿独立探索漱口方法)发展到群体共同学习(共同探索、讨论、交流与分享漱口的方法)。

(3)新经验的学习由教师的主导转变为幼儿的自主获得(观察、探索、讨论、交流与分享等)。

两次活动目标、过程和成效的不同,基于我们对幼儿经验认识的不同。第一次活动时,我们把幼儿的经验定位为“理性经验”,即“漱口”的学习必须依赖对牙齿的认识,其实,这样的经验离小班幼儿是很远的。设计和组织第二次活动时,我们关注幼儿已有经验的利用和迁移,如牙痛或拔龋齿的经验,并将这种经验与学习漱口自然关联起来,激发幼儿学习漱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重视幼儿自主发现漱口后口腔依然不干净的问题,并自主探索能将口腔漱干净的漱口方法,引导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三、活动的感悟

“经验”是一个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具有多种功能。

1. 激活经验——学习与发展的起点

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初入园的幼儿也对漱口有一定的经验,但并不了解为什么在进食后要漱口。 这就是“我会漱口”活动的起点。第二次活动,我们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漱口后吐出的水中有黑色的饼干屑(这是选择奥利奥饼干的原因),帮助幼儿初步认识漱口对清洁口腔的作用,为活动的展开开了一个好头。

程友伟

2. 迁移经验——体验漱口的意义

我们的调查发现,小班多数幼儿都有牙痛的经验,这是一种“伤痛的经验”,在本次活动中具有重要价值。第二次活动,教师请患有龋齿的孩子谈自己牙痛或拔牙的经验,帮助大家深刻感知进食后清洁口腔的意义;通过组织幼儿吃饼干后漱口,漱口后照镜子发现口腔还是不够干净,激发幼儿探索漱口方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 建构新经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激活经验,是帮助幼儿从容地站在学习与发展的起点;迁移经验,是帮助幼儿体验经验与学习的关系;建构新经验,则是幼儿探索解决问题,实现主动学习的过程。

(1)尝试探索,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

幼儿在尝试与探索中发现自己漱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漱口后口腔依旧留有饼干的碎屑,也是通过尝试与探索,发现要用水不断冲击口腔,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从而掌握正确的漱口方法。这些都是建立在幼儿的自主操作之中,不是由教师直接教授获得的。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充分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并通过探索性操作获得新经验——漱口的正确方法。

(2)同伴学习,帮助幼儿丰富经验。

同伴是幼儿最直接的学习资源,同伴学习是丰富幼儿经验的有效方式。第一次活动中虽然有幼儿尝试学习漱口的环节,但它是教师引导下的个体学习,幼儿的学习经验无法得到丰富和提升。第二次活动中,教师在两次幼儿自主漱口活动中均提供了同伴之间相互观察、学习、分享的机会,帮助幼儿在与同伴互动中丰富经验,为建构新经验打下基础。

(3)主动建构,让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

经验建构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三位一体”模式

近年来, 随着“就业难”问题的日益凸显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大学生创业教育日益受到学界与高校的重视, 许多高校在实践的过程中建立了适合校情的创业教育模式, 以此指导并推进创业教育。宁波大学在多年创业教育实践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课程渗透、实训导向、管理先行”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

一、大学生“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

宁波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源于学校长期以来坚持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2001年起, 全校以一级学科为单元实行按类招生、按类培养, 一年或二年后学生进入专业教育, 四年级进行专业方向模块分流, 基本形成了拓宽口径、发展个性、注重创新、适应需求的人才培养特征。在人才培养模式中, 面向学生选择的课程结构体系居于核心地位, 该课程体系结构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大类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以及专业方向模块、创新创业计划等组成, 其中创新创业计划作为对平台与模块的有益补充, 成为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 遵从人才培养模式对创业教育的要求, 秉持“培植创业精神, 服务学生成才”的理念, 提出了“课程渗透、实训导向、管理先行”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其中创业教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技能的基础, 创业实践训练是为了发展与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技能, 创业教育管理则是服务于课程与训练的保障, 三者相互作用, 共同促成大学生具有创业精神或走上创业之路。

二、“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运行

宁波大学在多年的创业教育实践中, 紧紧围绕“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课程、实践与管理, 重点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实践探索。

(一) 建设“平台+模块”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使学生学有所得

根据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大多需要跨学科、综合性、个性化的知能储备, 学校参照总的课程体系结构, 又专门为创业教育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课程是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 主要设置KAB创业课程、中小企业管理学、创业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和企业法律法规等课程。模块课程是通过创业实验与实践等间接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 包括创业实践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和创业环境课程。这一课程体系并非是平台与模块的简单叠加, 而是相互渗透与有机融合。平台课程是为引导学生入门, 模块课程则是为学生打开创业的多彩世界, 两者的有效组合, 使创业教育课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 建构“窗口”式的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 使学生学有所用

大学创业训练是一个模仿创业或尝试创业的学习、体验与参与过程, 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 学校将过去开展的学生课外创业活动、学科竞赛、探索性创业设计、社团活动、创业训练学术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加以整合, 进行有效开发, 形成贯穿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包含创业竞赛、商场实践、专利申报、投资融资和校企合作等五大类创业实践窗口, 并以项目的形式每学期滚动推出。学生可根据自己爱好、能力和特长选择相关项目和时间, 通过参与创业活动获得学分。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按“总体设计, 分项实施”的原则, 实行项目负责制, 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组织实施。具体的计划类别如下:创业竞赛窗口———定期组织开展“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技能竞赛等, 培养学生从寻找商机开始, 到制订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管理的全过程模拟。商场实战窗口———利用学校开放性实验室和各类创业 (孵化) 基地 (园区) 以及创业示范基地等资源, 组织大学生在仿真环境下正式涉足商场, 参与市场竞争, 体验创业实践。发明创造窗口———鼓励大学生开展创造发现活动, 指导学生将获得的科技成果申报专利或通过技术市场或其它场所进行成果转让等。投资融资窗口———组织学生在仿真资本市场环境下开展如何部署融资和筹资战略, 如何寻找股权投资者并与其打交道, 如何在资本市场中获取债务融资等。校企合作窗口———定期组织开展企业合作洽谈小市场、举办校企合作对接会,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 将企业的研发项目与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和创业创新系列大赛有机结合。

(三) 变革创业教育管理, 使学生的创业行动有保障

自创建“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以来, 学校对创业教育的管理进行了重大调整, 建立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明确各自的权责利, 同时, 还通过创业指导与学分管理保证每个大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创业教育, 使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有制度的保障。

1. 创新管理模式。

学校成立由党政领导、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职能部门以及二级学院负责人组成全校的创业教育领导小组, 由教学副校长具体分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创业指导中心, 具体负责全校的创业教育工作, 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其开展工作。各学院成立创业教育指导小组, 具体负责所在学院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 同时接受创业指导中心的指导。

2. 加强创业指导。

建立校、院、系三级学生创业指导网络, 建设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热心学生服务的创业指导队伍, 形成一个由现场咨询、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等形式的创业指导机制, 开发由创业前期准备、创业步骤、市场机遇的把握、创业前的市场调查、工商注册程序等功能模块构成的创业指导网站, 引导学生正确设计创业规划, 指导学生做出适合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创业选择,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创办实业。

3. 实施学分制管理。

创业教育贯穿学生入学到毕业4个学年,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能力和特长选择相关项目, 按照“总体设计、分类实施、自愿分流、阶段考核”的原则, 采取“项目管理、学分审核、后续跟踪”的办法组织实施, 并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有一次参与创业活动。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创业学分, 作为大学生毕业时的必修学分和评定奖学金的依据。

三、实施“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的外部条件支持

“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的顺利运行还得益于学校为此提供的其他外围支持性条件, 主要表现在科学评价机制的建立、良好环境的营造、优秀师资的打造以及校外合作等方面。

1.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机制。教育评价对保证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 学校制定相应的科学化评价机制:一是创业教学工作考核机制。将学院的创业教学管理水平、创业课程 (项目) 开设数、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参与率等作为学院及其党政领导班子教学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并将考核结果与学院的资源获取直接挂钩, 形成学院党政一把手的创业教学质量责任制。二是教师创业教学质量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学生评教、学院评教、专家评教, 全面、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创业教学工作, 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直接挂钩, 从而保证了创业课程教学的质量。三是激励政策机制。对在创业教育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学团队进行大力表彰、奖励、引导, 培育一批自主创业典型。学校还将教师创业教育课程培训工作量和创业过程指导工作量纳入到教师年度工作量中, 并对教师指导的优秀创业大学生和团队给予奖励。

2.良好的创业环境。学校主动适应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一新形势, 从创造创业环境和强化创业教育为出发点,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业教育, 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一是将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统一纳入教务部门管理, 与基础课、专业课一样进行统筹安排, 提升创业课程的地位。二是设立“创新学分”与“技能学分”, 这些学分可以与第一课堂的任意选修学分互换, 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选修创业教育课程。三是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 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业, 为志在创业的大学生创造了充裕的时间。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与创业相关的活动, 如举办大学生创业项目展和成果展, 邀请创业知名人士、政府官员以及创业杰出校友等来校巡回演讲, 举办系列的“创业之路”讲座等。五是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台、黑板报等媒介, 科学合理地评价、宣传和评论大学生创业活动, 宣扬以创业为荣、主动创业、以创业实现人生价值的主流创业观。

3.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一支勇于创新和实践、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 在校内招聘一批以各专业教授和中青年学科技术能手为核心的骨干教师, 作为稳定的教学师资, 同时选送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以提高创业教学水平、引进优质教学资源为目的学习深造, 鼓励骨干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企业体验创业过程, 熟悉企业的运作、发展、管理与经营, 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聘请一批国内创业教育专家、政府部门的主管企业的官员、知名企业的老总或管理者以及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或投资家, 作为兼职教师。这批流动师资承担部分教学任务的同时, 还定期为大学生开设讲座与指导实习, 以弥补校内教师在实践方面的不足。

4.健康而持续的校外合作。高等院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资金紧张、场所紧缺等现象。为破解这两难问题, 学校主动走出校门, 积极寻求与政府、企业的合作, 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形成一些有效机制。一是合理配置校友、海外“宁波帮”人士的各类捐赠, 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 建立大学创业中心大楼, 为大学生在学期间的创业提供启动资金与场地。二是争取政府对学校实训实验区与实验室建设的投入, 或以与政府共建的方式来推进创业实训模拟空间的建设。通过共建或额外投资, 学校为学生创业实验开辟专门的创业活动场所、定期开放相关实验室及实验器材以及建立大学生校内实训基地。2007年学校积极主导宁波市十大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主持了机电模具、经管经贸、IT产业和文化服务四个人才培养基地的筹建, 并积极参与其他六个基地的建设, 以基地为平台, 利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倒逼机制”加强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互动。三是通过校企合作, 充分利用校外丰富的实习资源, 学校为大学生的创业及其实验在校外建立了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实验室与大学生创业园, 真正做到企业出资、学校搭台、学生唱戏的新格局。

(周秋江, 宁波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科员、讲师, 浙江宁波315211;赵伐, 宁波大学副校长、教授, 浙江宁波315211)

参考文献

经验建构 篇9

一、新时期服务型政府的科学内涵

在这十年的历程中, 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理论研究在中国行政学界的这片浩瀚天空中犹如繁星闪烁,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掣肘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中的一些问题, 并由此提出未来中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突破口。这就决定了新时期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其一, 系统性。新时期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念体系, 它作为一个系统, 广泛涉及政府管理的全方位体制机制, 表现出对内的自洽互补和对外的开放融合, 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其二, 整体性。新时期行政体制改革, 不仅仅限于狭义上的国家行政机关的机构改革和调整, 也不是行政体制单项和专项改革, “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 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 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

其三, 协作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发展给公共事务治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针对公共管理产生的碎片化、空心化等问题, 政府大力倡导协作模式的建构与制度化的跨界合作, 这对于维持稳定的公共社会秩序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在社会秩序建构中的基本经验

政府是社会秩序的主导者, 自身建设是建构和谐社会秩序的前提和基础, 对公民意识的培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考察中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走过的路径, 可以发现通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逻辑, ”也可以从中看到公民意识潜移默化的发展历程。更进一步说, 政府的执政理念与执政能力直接影响到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秩序。

在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中, 政府的管理理念将更趋向科学化、民主化,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得以确立。这就要求政府摒弃传统的“官本位”思想, 政府官员处理社会问题, 不再是“轰轰烈烈走过场”的“面子工程”。相反, 政府应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倾听群众呼声, 集中群众智慧, 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提供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以此确保政令的畅通无阻, 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

(2) 公共服务理念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方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增强成为了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3) “信息理念”彰显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大胆创新。信息社会中的政府应当树立动态、变化的信息观念, 这也是电子政务对于政府运行机制的核心要求。在中国, 虽然政府经过多次的改革, 但政府间的职能性分权还不够。

三、服务型政府在社会秩序建构中面临的困境

虽然十年来,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作为社会秩序主要供给者的角色和地位都未发生变化, 但在政府转型的过程之中仍面临诸多的困难。

第一, 在行政体制内外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事业单位关系的机制创新”往往是政府的“单边行动”, 似乎只是政府一方的事。

第二, 政府在制定政策规范时, 改革与创新往往成为口号, 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未能以制度化渠道合法地表达, 极易导致社会矛盾与冲突, 影响社会的有序运行。

第三, 社会民生问题的背后, 折射出来的是道德理念的缺失, 进而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 如何维持社会秩序的平稳运行成为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虽然市场化带来了效率, 但却不能实现社会公平。

四、服务型政府在社会秩序建构中的重要突破口

当前, 我国仍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转型期, 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与和谐发展。

第一, 建立完善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以及信息传播机制, 不断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开拓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新兴互动平台, 确保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信息传播的机制大致分为四类:一是自我传播, 二是人际传播, 三是组织传播, 四是大众传播。这四种传播方式各具特点, 其中最具权威的是组织传播, 最易失真的是人际传播, 收效最明显的是大众传播, 最关键的是自我传播。”

第二, 丰富政治参与形式,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府参与, 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第三, 转变民主协商方式, 使公民有效地参与公共讨论, 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总而言之, 面对转型期社会的风险, 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潮流中始终坚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方向, 应以调控、引导为主, 多方位加强与完善社会建设, 积极培育公民意识, 形成多元主体互动合作、共同治理的美好局面。从而政府可以真真正正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从而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3]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7463.htm.

文化防腐的有效建构:东亚的经验 篇10

摘要:东亚国家和地区由于具有相近的文化背景,所以反腐败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具有相近的经验。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合理挖掘、进行有效的公民廉洁教育、发挥权力精英的廉政示范效应成为它们共同的特点。从文化治理层面上对这些经验和特点进行总结,对于中国反腐败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化防腐; 传统资源; 东亚经验; 国家整合

中图分类号:D73.31.3文献标志码:A

在类型学意义上,由于同处东亚文化圈,所以东亚地区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相近的文化支撑,这也就使得该区域的反腐败具有类似的特点。总结东亚地区反腐败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尤其是文化防腐的成功经验,对于同处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反腐败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传统:思想资源的合理改造

在政治学研究中,自从韦伯以后,关于文化与政治体系发展的探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根据学术界一般观点,与倡导廉洁价值的基督教文化传统相比较,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人情关系,这导致东亚社会形成了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界限非常模糊的局面。“东亚传统的价值观把向庇护人送礼看成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流动被看成合理合法的,这也就使金钱由公流到私容易得多,数量也多。因此,东亚的政治领导人比西方领导人更容易涉及私人和经济领域。”[1]但是实际上,儒家文化本身与廉政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关系,比如廉洁的日本和新加坡是儒家文化主导的国家,但是腐败非常严重的菲律宾却是东亚唯一的基督教国家。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是否能够对本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进而挖掘其中合理性资源。

在东亚文化传统国家治理结构中,君主专制体制占据了主导地位,君主通过官僚组织控制了财富分配过程,大部分国家资源成为君主的私人财产。不仅如此,情与理构成了国家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伦道德关系渗透在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了联系社会结构的有机网络。在韩国典型的表现为“家长权威主义传统、自由民主主义传统、小集团性生活传统,而在这些传统中,家长权威主义传统占有主导地位。”[2]即使韩国建立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以后,由权威主义传统所形成的支配和服从的政治文化传统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在韩国经济开始迅速成长以后,由于整个国家社会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政治文化层面。[3]所以,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官僚体系利用地位为本人和家庭谋取不当利益,从而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氛围,人们不再将腐败视为一个违规的的问题,而是尽量去适应这种状态,“人们正确地或错误地相信腐败是普遍的,官员们的廉洁性就被降低。如果他们抵制腐败,他可能发现难以履行职责。”[4]因此,政府、企业和国民之形成了相互不信任关系,权威至上、熟人优先和讲究人情关系的政治文化氛围在韩国社会中成为主轴。由于政治文化的强大的内在力量,如果韩国社会中的这种政治文化理念不加以改变,滋生腐败的土壤和环境就不会彻底消失,反腐败也很难取得实效。“透明国际”对韩国的评判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韩国的腐败指数一直停留在4分左右,属于中等水平。[5]在这个排行榜中,韩国虽然摆脱了“最恶劣的行贿国家”称号,但仍处于第3档,被列为发生行贿行为可能性很大的国家之一。可见,韩国虽然进行多年的反腐败,但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效果,究其原因,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原有政治文化传统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和革新。

随着韩国反腐败程度的深入,韩国人越来越认识到政治文化对于腐败的结构性影响,“对于清理腐败问题,将对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从严重的结构性腐败开始进行清理,不仅要斩断其枝叶,还要连根拔起”。[6]基于此,韩国政府试图从政治文化层面对于腐败进行综合治理,于是,“建设清廉的人文氛围”成为韩国政府的努力方向,并具体提出反腐败的三大目标和五大推进方向[7]。在此基础上,为了吸引民众积极参与到反腐败的进程中,韩国政府与政党、市民团体等各界代表签订了以建立没有腐败的先进型透明社会为特征的《反腐败透明社会协议》,主要包括:非法政治资金上缴国库,修改国会议员不受拘捕的特权制度,引入股票全权信托制度,鼓励居民参与立法等内容,可见,通过公民的有效的参与,进而改变传统的政治文化,已经成为韩国政府反腐败的新思路。不仅如此,加强文化防腐的措施也成为韩国各界的共识,在国家清廉委员会大力推动下,“改善重视人情和关系的社会文化”明确地被作为韩国反腐政策的核心战略,在这个方针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国民生活文化实践运动。在这种背景下,韩国的整个社会对反腐败的氛围在发生变化,腐败开始成为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异端。

与韩国的治理路径不同,新加坡在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基础上,建构起现代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使其有效的起到文化整合[8]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起到文化防腐的作用。具体来讲,由于新加坡原属英国的殖民地,没有完整的价值认同体系,文化多元和种族分离是当时社会的典型特征。实现有效的国家认同整合,重建价值体系就成为当时新加坡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反腐败的理念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提倡和引导。“建国的惯例是文化多元和种族的不平等,发展共同的理念、规范与价值观,使特定国具有共同的价值观、社会巩固感和命运观。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形成共识、秩序与稳定,才能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发展”,[9]传统的儒家文化体系就成为国家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建国以后,李光耀大力倡导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价值观,发动了自上而下的“文化再生运动”,以此来形成新加坡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国民认同价值体系。1991年新加坡政府正式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确立了新加坡国民的五大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新加坡树立社会共同价值观过程,同时也是积极培养公民对于国家的认同过程,“通过各种途径打破种族之间的隔阂,教育人民超越狭隘的宗族观念,用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把各宗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统一的‘新加坡民族意识”。[10]这种国家认同有力地推动了新加坡的现代国家建设进程,并且将反腐败的内涵有机的包含在其中。在这些提倡的价值观中,李光耀提出作为新加坡人具体行为准则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其中就有“廉耻”二德。他认为,廉耻就是廉洁奉公,反对各种形式的腐败。可以说,就是通过对原有价值观的改造,反腐败被鲜明嵌入到整个国家认同价值体系框架中。如李光耀所指出:“在新加坡创造了一种政治文化。在这种政治文化下,人民不必花大笔的钱就可以涉足政治,不必靠大量的金钱资助就可以中选,当选后也没有欠下人情。”在别的国家,“金钱政治是个很大的问题”;而在新加坡,“从政的人可以大公无私,不欠别人的情”。[11]新加坡通过将古典与现代有机结合,重塑起现代国家的社会价值体系,建立起包括防止腐败在内的国家认同体系,形成了以廉为荣的现代国民意识,有效的建构起防止腐败的文化体系。

与新加坡、韩国不同,儒家的伦理观念传播到日本后,被进行了改造,形成了“耻感文化”,[12]经过日本社会武士阶层的提倡,成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接受的内容,形成了迄今为止影响日本社会生活的重要精神力量。这种耻辱感“对贪污腐败等不名誉的行为构成巨大的恐惧和威慑力量。把肮脏的人排斥在纯洁的群体之外,则是日本社会惩处品行不端者的硬性规则。”[13]所以,由于有这种严格的对于个人的约束文化力量,使得日本的反腐败有了很强大的文化和心理基础,形成对于腐败等破坏名誉行为的强烈的鄙视态度,“同体的强烈注视的眼光或集团的意志的话,就不可能有类似于这样的对场所的消灭。这意味着在由共同体这一观念所神圣化的场所中不能允许存在被玷污了的场所。而这种被玷污的场所则是原本就不应该存在的场所。”[14]在日本,如果一个人的腐败丑闻被公开化,不仅他本人、甚至他所在机构都会承受巨大的社会外在压力,就可以看到这种传统文化经过现代化改造以后的巨大力量。

二教育:有效的公民社会化

在政治文化形成过程中,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向个人灌输政治系统通行的价值观;约束并教育系统成员遵守系统的规则,履行系统规定的角色。”[15]而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社会性组织采取公民教育形式来实现,反腐败价值观形成过程,也是一种社会化过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采取有效的公民教育手段,才能使得反腐败的理念内化在民众心中,从而实现文化防腐的效果。一般意义上公民教育是指“国家培养国民具有效忠国家之意识,获取有效参与公民生活所必需具备的知识,态度和技能,进而发挥其责任心和荣誉感,形成良好公民的过程”。[16]有效公民教育既是文化传递和再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公民培育和生产的过程,可以说,公民教育在塑造现代公民中发挥了重要意义,而新加坡的防腐教育就渗透在各种形式的公民教育活动中,在形成现代公民意识的同时,也构建起文化防腐的价值关怀。

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最早是从儿童时期开始的,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对于以后成人阶段的政治态度具有重要影响。[17]所以,青少年是进行廉政文化教育的重点人群,在形成了崭新的现代国民意识以后,新加坡分别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开展各个层次公民道德教育,针对不同的对象,注意德育内容的循序渐进,课程由浅入深。小学德育课程涉及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五个主题,到了中学阶段,学校都设立了廉政和反腐败的课程,并结合各种实际案例使青少年认识到贪污如同贩毒等活动一样,是对社会的一种罪恶。而在韩国,政府颁布的《课程改革大纲》就明确了培养面向未来社会所需要新人是教育的重点,其中就特别谈到了培养过程中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反腐败教育。同时,新加坡针对社会其他阶层,开展多场社会道德教育活动,如礼貌运动、生产力运动、国民意识周、华族文化等,有针对性的举办座谈会、讨论会、展览,并通过电视、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介进行全民反腐倡廉教育。在新加坡的公共场所,到处可以看到反腐倡廉的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新加坡的地铁站台公交车内、高楼大厦上都有政府制作的各种宣传画和标语,告诉人们要保廉促廉,让人处处感受到廉洁自律的氛围。

而在香港,廉政公署机构专门设立了社区关系处负责全香港的反腐工作,并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进行廉政教育。为了实现廉政公署“肃贪倡廉”的工作目标,社区关系处社会教育组联合相关学校,以建立廉洁风尚和培养良好公民为宗旨,推出了系列的德育教材[18],这些教材主题包括金钱与物质、公平、自律及关怀别人内容。并且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通过喜闻乐见形式,让青少年培养出廉洁正直的操守,建立正确清晰的价值取向,成长为良好的社会公民。不仅如此,社区关系处还制作了许多的电视片、广告片来宣传肃贪倡廉,同时根据真实个案制作电视剧集及电台广播剧,介绍廉政公署反腐败的过程,并且在社会大众定期招募“廉政之友”会员,开展与廉政教育有关的活动,形成完整的廉洁教育的社会动员网络体系。

针对商业机构,香港廉政公署社区关系处定期探访不同行业,诸如银行业、建造业和证券及期货业等热门行业,举办防腐讲座,鼓励私营机构制定公司纪律守则,并通过培训短片及宣传刊物向职员提供有关法律及道德问题的培训。[19]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香港道德发展中心,进行推广商业道德工作。同时,推广廉洁楼宇也是该处的一项主要工作,主要通过组织业主组织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举办防腐讲座,提供实用清单供有关人士在执行楼宇管理工作时采用,堵塞其中可能产生的贪污漏洞。针对公共机构,社区关系处定期为政府部门雇员举办反腐教育活动,讲解经常出现的贪污危害,并就遇到的案例处理方法提供意见,并通过培训短片协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每到节假日,每个公务人员都可能收到社区关系处的一个电话簿,上面印发了《香港防止贿赂条例》,同时注明接受利益的有关提示,如亲人的范畴和送礼的标准,关系密切的同事之间礼尚往来标准,一般同事间礼尚往来的标准。如果超过规定标准,就要向特首申报利益。在对社会大众进行廉政教育同时,廉政公署也特别重视利用新兴网络技术对公众进行教育,专门建立了网站,内容包括各种形象生动的防止腐败的内容[20]。

这些有效的公民教育形式,取得了很好的防腐败效果,香港社会对于反腐败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实名举报贪污的比例不断上升就是典型的例证,实名举报在廉政公署成立初期仅为35%,1997年为68%,2007年则高达73%。同时市民中也形成对腐败不可以容忍的态度,香港2006年的民意调查显示,市民对贪污,特别是公务员贪污的容忍度接近为零,也就是完全不能容忍。[21]

三、精英:廉洁角色的社会示范

在传统上意义上,威权主义体制在东亚地区占据主导地位,政治精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此后一些国家实现了民主化转型,但是包含领袖人物和知识阶层的精英人物仍然具有很大影响力,精英之间文化氛围对于整个国家政治体系有重要的影响。“领袖人物是组织、领导者;知识阶层则负有双重使命:以传统文化为主要精神资源创建新的道德观念,并将这种新道德观向大众灌输和传播。”[22]也就是说,充分发掘政治精英和知识阶层的示范作用,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转型有重要的作用,反腐败也是如此。

新加坡之所以在廉洁建设方面非常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领袖人物能够以身作则,“政府最高层领导人必须树立好榜样。没有人可以超越法律,不然人们就会对法律的意义和公正感到怀疑,并加以嘲讽,整个社会也因此而混乱。[23]在这些权力精英群体中,总理的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前总理李光耀就是廉政示范的最重要的推动者。新加坡建国之初,各种形式的腐败十分盛行。1954年成立的人民行动党在建党初期就提出了“打倒贪腐”口号,其党徽中间白色部分就是表明“廉洁与正直”,并且人民行动党内阁成员就职时一律统一白色装宣誓,以表明反腐败的决心。人民行动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李光耀就明确提出“廉是立国之本,清为当政之根”。对于腐败的严重后果,李光耀认识的也非常清楚,“人心是有情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人心是无形的碑,记载着为官者的千秋功罪”。[24]李光耀不仅从理论上对反腐败进行了总结,实践上也是身体力行。他父亲一直做钟表生意,没有担任过任何一官半职。李光耀母亲去世时,他不仅拒绝了所有的花圈挽联,还把所有的礼品捐助给公益事业。李光耀至今住着父亲留下的老房子,而政府安排的官邸主要是用来进行外交礼仪活动,办公用的是自己的私家车,并且自己花钱买汽油和维修保养车辆。

不仅如此,由于新加坡精英选拨体现了典型精英主义的原则[25]。所以,新加坡政府大力推行高薪养廉政策,重视发挥精英的作用,给予反贪部门以很大的权力,以便对腐败者进行最严厉的制裁,公开提出“贪污是精英的坟墓”,“强调人们把担任公职贪污受贿的人看成社会公敌。”[26]正是有类似于李光耀领导人和政治精英的示范作用,带动了新加坡国内形成了共识:“政府和人民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当政府致力于改进人民的生活,而又获得人民拥护时,这将激励领袖多加一把劲,把工作做好,反过来,这股凝聚力脆弱,国家将遭殃。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只照顾成员的利益,而人民也对政府失去信心。”[27]这样,政府和人民之间就形成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增强了国家治理的权威,实现了国家自主性[28],国家的整合目标得到了实现,反过来进一步强化政治精英主义的责任意识,使其形成了不能贪、不敢贪的廉政文化氛围。

与以上这些国家和地区相反,在印尼和菲律宾等东亚国家,贪污腐败之所以衍生为一种社会风气,与苏哈托、马科斯等上层社会精英的腐败有重要关联。在马科斯担任总统期间的菲律宾,“公开考试、竞争择优”的文官选聘原则是马科斯本人建立起来的,但他的同窗好朋、亲信等可以不通过文官考试而被委以要职。”[29]由于这些权贵精英人物的带动,在这些国家形成了具有裙带性质的资本主义,宗族和宗派观念和政治原则结合,原有政治格局开始演变成庇护式的封闭权力结构,“官员对其职位的忠诚,不是一种对规定了其职责范围和内容的非个人任务所作出的非个人承诺,而是一种建立在与统治者完全是个人关系上的仆人的忠诚,以及一种原则上没有原则的义务。”[30]在这种国家政治分布格局中,政治精英形成了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国家权力成为政治精英谋取私利的工具。政治精英个人私利高于国家利益,使得整个社会价值观发生了紊乱,导致了国家共同价值观的缺失,严重败坏了整个社会信仰体系,阻止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同时使得本应当发挥重要作用知识分子阶层[31]很难在建立廉洁国家中有所作为。尤其是对整个国家廉政文化氛围的形成很难发挥引领作用,从反面的角度树立了社会政治精英的不廉洁的形象,于是整个社会廉洁的氛围也很难构建起来。

结 语

总结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防腐经验,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从传统、教育、精英层面来建构文化防腐的网络已经成为这个地区共同经验,这些经验已经内化到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治理体系中,成为其制度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三十年市场化改革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迁,腐败成为影响社会前进的重大障碍,而总结东亚地区的文化化防腐经验,不仅可以为我们提炼出有效的制度意义,并且也可以为重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提供文化和价值层面的参照,尤其将后者放在整个现代中国国家成长过程中来考察,也许就会为我们提供一条有效文化整合的道路。

[1]李路曲.东亚模式与价值重构:比较政治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8.

[2]【韩】韩昴助.韩国民主主义与政治发展[M].法文社1990:152-153.

[3]对于个人来讲,政治文化控制和指导着有效的政治行为;对于集体来讲,政治文化又提供了系统的价值结构和系统的理性思维结构,这些都保证了机构和组织行为的延续性。参见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对于韩国来讲,传统的政治文化惯性对社会各个层面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4]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146~147.

[5]资料来源于透明国际网站,见http://www.transparency.org/

[6]徐宝康.卢武铉强调治理腐败和推进改革[M].人民日报.2004-6-8.

[7]三大目标分别是廉洁的公务员、透明的政府,以及通过建设健康社会提高国家竞争力;五大方向包括:推进定期反腐败活动并改善制度,促进反腐败实践活动,鼓励国民参与协商,保证举报、处罚的实效性,努力制定高效的实质性对策。

[8]即新加坡从一个殖民地转向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改造形成了自己核心价值的,这种共同的价值的建立不仅对于新加坡的反腐败的有积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起到了后殖民地国家文化整合的作用。从现代国家建设的相关研究来看,认同系统的重新塑造、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对于现代国家的整合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即充分展现了认同性整合对于现代国家建设重要意义。参见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页.

[9]陈祖洲.从多元文化到综合文化[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36.

[10]李文.新加坡的种族关系的融合及其政治影响//亚太地区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36.

[11]李光耀.李光耀四十年政议选[M].现代出版社,1996:486.

[12]所谓耻辱感主要来自对名誉和尊严的诋毁和伤害。根据武士的价值观,一个人越是为了名誉牺牲其财产、家庭以及自己的生命,就越被认为是道德高尚的人,关注钱财从来不是武士的作风,在他们看来,“名誉”的含义等同于“清洁”与“善良”,其反义词是“污秽”和“罪恶”。日本人追求清净无尘的生活,他们的心理特异性多来自喜爱洁净及与之相联系的厌恶污秽。他们被训练成遇到侮蔑家庭名誉或者国家荣誉,就视若污秽或疱疥,必须通过申辩洗刷干净。相关内容见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在现代日本社会,耻辱感对贪污腐败等不名誉的行为构成巨大的威慑力量,把肮脏的人排斥在纯洁的群体之外,则是日本社会惩处品行不端者的硬性规则,例如1989年轰动日本政坛的利库路德丑闻事件。

[13]李文.东亚国家廉政文化建设比较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6,(5):51.

[14][日]中村雄二郎.日本文化的罪与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

[15]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5.

[16]陈光辉.公民教育的意义、内涵、目标以及沿革//明日的公民教育.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版,第78页。有效而良好的公民教育不仅对于反腐败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一个国家的良好的公民社会形成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后者对于前者的可持续建构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17]曾繁正编译.西方政治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45.

[18]这些教包括《公民小先锋》、《思与行初探》、《财富·人生》、《公平一二三》、《开拓人生路》、《公平·财富·人生》、《思与行》等,从这些教材的表面名称来看,完全看不出有廉洁教育的含义在里边,但是实际上凸显出整个廉洁教育在公民教育的框架下的有效意义。

[19]根据2005年统计,廉政公署至今已为200名公司董事、1400名会计师,以及1200名工程师、建筑师和测量师的“专业持续发展课程“提供诚信培训。见廉政公署网站http://www.icac.org.hk/.

[20]例如2007年1月,廉政公署推出名为“活力小TEEN地”的儿童网站,利用互动媒体向小学生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廉洁意识和诚信品德。这也是廉政公署自2000年推出针对13至17岁青少年的“另有TEEN地”网站8后,再度开设针对儿童的廉洁教育网站。“活力小TEEN地”网站通过生动活泼的漫画、“智多多”动画故事以及益智网上游戏,向6至12岁的小学生灌输诚实、公平和守法等价值观。

[21]武少民.香港反腐,廉政公署功不可没—专访香港廉政专员汤显明[N].人民日报,2008-2-10.

[22]李文.东亚国家廉政文化建设比较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6,(5):51-53.

[23]刘亚林.新加坡廉政建设[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45.

[24]张永和.李光耀传[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445.

[25]这种精英主义在新加坡的国家体重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公务员的培养和选拨过程就体现这一个原则。对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没有全国统一考试,但要进行高难度综合心理能力素质测试,要回答上千道题的问题。新加坡政府为了把优秀的大学生吸收到公务员队伍,在大学里设立了“总统奖学金”和“武装部队奖学金”等各种奖学金,对获得这些奖学金的优秀学生,根据政府需要的专业,帮助完成学业,有的送出国留学。受政府资助的优秀学生,条件是毕业后当公务员,为政府服务若干年后才得离开。在新加坡领导人看来,公务员的素质越高、处理好问题的可能性越大。新加坡的政府干预只能较强,政策的执行主要靠公务员,所以精英主义原则及精英主义决策在新加坡政治中显得尤其重要。在反腐败和防止腐败中,精英的作用就显的非常重要。

[26]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162.

[27]以上内容为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的公开讲话,参见刘守芬:《新加坡廉政制度研究》,北京大学2003年版,第191页

[28]任勇.国家自主性:政治发展中的一个变量[J].重庆社会科学.2004,(3):120.

[29]王士录.东盟各国政府的廉政建设问题[J].东南亚.1989,(4):30.

[30]Linz:TotalitarianandAuthoritarianRegimes,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Addison-Wesley Publising Co,1974,P260

[31]包括知识分子阶层没有有效地对政府进行监督,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动廉洁的公共教育等。由于知识分子阶层对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构有主导性意义,所以这些国家反腐败建设中就缺少了这一个重要的环节。

上一篇:紧急手术下一篇: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