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建构

2024-09-20

探究建构(共12篇)

探究建构 篇1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塑造健全的人格, 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胡适先生在《容忍与自由》一书中指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既然人是一个自主的个体,有独立的思考能力,那么接受的教育就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 而是要培养有独立的思想与见解的完整的人。美术课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美育的学科,在育人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任务。所以,我们美术教师更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的成长,构建动态生成的美术课堂。所谓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碰到超出教师预设框架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时,根据当时实际的课堂环境,重构课堂教学过程。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充满着生命活力的独立自由的个体。那么,如何建构动态生成的美术课堂呢?

一、动态生成的美术课堂离不开适合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是教学设计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就像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阳光、空气、水一样,课堂的动态生成也需要有适合的课堂环境。第一, 老师要留出生成的时间和空间。有的老师为了多讲一些知识,占用了让学生自主活动、思考、理解、体会的时间,殊不知这种纯粹赶进度的教学模式就像一个急于赶路的行人错过了沿途的美景一样。想象是艺术灵魂,那些具有经典价值的艺术作品都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断臂《维纳斯》、微笑的《蒙娜丽莎》 等。因此,美术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展翅翱翔的天堂。第二,给学生一个民主宽松的氛围。要让学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地表达出来,一个气氛森严的课堂一定不会有灵光一现的划过, 一个乌云密布的课堂也一定不会绽放出动态生成的艳丽花朵。

二、动态生成的艺术课堂离不开科学的生成策略

策略是指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在生产、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获得生成的精彩,自然也少不了生成策略的运用。课堂生成策略有很多,比如“将错就错”的策略。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一个偶然的错误可能就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比如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在一次实验中打碎了一只花瓶, 在打扫玻璃碎片的时候他突发奇想,把碎片分为大的、次大的、次小的和最小的,拿去称重,结果他意外地发现大的和次大的重量之比为十六比一, 碎片定律就这样诞生了。在美术教学中,出现学生对美术作品理解的偏差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 要善于在偏差中发现有价值的闪光点。比如在一次《清明上河图》赏析教学中, 有学生把郊外的景色的季节说成是秋天。我没有强行纠正,而是让他说出理由。一位学生说,画面上有驮着木炭的骡子向城内进发,木炭是冬天用的,所以应该是晚秋。还有一学生说,画面上的酒馆写着“新酒”,显然时间应该是在稻子收割以后。学生的回答与我想要的答案完全背离, 我没有急于否定,而是让他们继续思考:为什么在这幅画中既有杨柳吐绿的春天,又有木炭进城准备过冬的晚秋两个不同的季节。最后,经过讨论, 得出一个出乎我意料, 但又很有道理的大胆的推论:画家张泽端在画这幅《清明上河图》时,历经了整整一年,目睹了汴京城里的一年四季的变化,从汴京郊外的春天画起,当画到繁华的汴京城时已经是深秋了。不管这些推论正确与否,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课堂上需要的那划破天际的灵光。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教学中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 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生成的有效资源。总之,我们应该多运用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动态生成进行科学引导,促使学生无意的生成转化为有意义的资源。

三、动态生成的艺术课堂离不开艺术教师的裁剪与催生

并不是每一次生成都是有意义与价值的。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的生成是没有意义的无用资源。这就要求我们的美术教师要练得一双慧眼,对于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可以充分地运用并将其放大,对于与本学科无关的、意义不大的生成,我们则可以合理地调整,适当地缩小。对于完全无用甚至是负面意义的生成,我们则可以委婉地拒绝,将其暂时搁置。动态生成的课堂既不能对出现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 也不能对所有的课堂生成都一一理会。要成为一个关注生成的好老师,既要学会做一个“巧手的裁缝”,面对众多的边角料要能准确地判断它是否可以变废为宝,又要学做一名“催产婆”,面对一个即将诞生的、崭新的生命,要顺利地把他带到这个世界。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我们美术课不能把课堂当作教案剧的演绎舞台, 而是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变化随机处理, 即时“生成”。因为,美术课堂不仅是知识建构的空间 ,更是学生生命活动之场所,它不应该是静止的,而应是动态的、发展的。

探究建构 篇2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科教师积极投身建构高效课堂行动中。本文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特点和实际教学,从高效课堂师生关系、课堂结构及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三方面探究建构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效课堂 高中历史 课堂结构 教学评价

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简称高效课堂,也就是课堂教学不但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高效地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高效课堂是致力于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力求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高效课堂倡导的理念为“自主、合作、探究”,更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正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推广。目前的高效课堂教学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等较成熟的课堂模式。触动我们思考的是,历史课堂教学仍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历史学科呈现的知识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历史课堂教学旨在把这些凝固的知识抽出来,使之变成可感知与理解的知识。高效课堂模式是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体现,对于学生全方位地提升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高效课堂是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的动态高效率课堂。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

建构历史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是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在高效课堂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真正将学生从传统课堂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表问题分析的不同观点,充分尊重学生的才华,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才是历史课堂受益的群体。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课堂关系,从实施的过程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现如今的历史高考科目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高,历史科目的学习讲求史论结合,也就是从史实中得出结论。在高效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分析概括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讲到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时,我就布置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自学及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本的学习,让学生在课上汇报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兴趣很浓,甚至拿来自己家中的一些老物件,以及网上下载的相关旧照片。在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既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参与课堂,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课堂在这方面具有传统教学不具备的优势。

二、高中历史高效课堂要以高效课堂结构为重点

高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师要充分利用45分钟的课堂教学,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高效的组织和管理。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在较短的时间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法、资料展示法等方法,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以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太平天国运动》教学为例,教师课前播放影视剧《太平天国》片段,并提问:你所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对解决今天的三农问题有什么建议?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强烈愿望。

高效课堂有效性的第二个要素是空间要素。学习过程是一系列信息在大脑中处理、分类、加工的过程。教材中不同时代的历史大事件、众多思想家的学术思想等,如果仅凭教师的语言描绘或阅读抽象的教材,是无法再现或感受那种情境。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变静止、抽象、枯燥的内容为动态、生动可感的影像,调动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左右脑同时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在讲到必修1第四单元《太平天国运动》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组间互评的教学步骤,完成:(1)《天朝田亩制度》的制度内容是什么?它的积极性、空想性和落后性分别体现为?(2)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从此次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教训?(3)从历史经验我们得出,政权的牢固是以农民稳定的为基础,从太平天国运动中,你对解决今天的三农问题有什么建议等问题的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探究得出学习成果,从而就成果和当课所学习的内容,讨论并发表意见。在一堂4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开放、灵活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经历初识-了解-分析-运用的过程,从问题中得到启发,结出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硕果。

三、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多元化评价

高中历史教学成果的评价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在传统课堂里,主要以教师评价一种模式为主。高效课堂应该对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进行革新,把完善评价机制列入高效课堂建构的重要部分,充分凸显教育的评价功能。

在课上,高效课堂引入得分机制,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在课上展示学案的学习成果,得分高的能获得相应的奖励,通过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小组内小组间的合作竞争意识、探索意识。

新授课后,以高中历史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这一课的评价为例,首先学生自评是否深入探究教师的问题,掌握本课的学习的重难点。其次,提倡学生小组合作的组内和组间的互评。最后,教师基于学生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事实证明,教师的肯定性评价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凸显了教育的评价功能。

四、结语

高效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革新,它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历史高效课堂的建构需要教师从观念、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互动合作共享的活动,实施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建构、探究及互动混合模式 篇3

[摘 要]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化工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传统的讲授,老师讲学生听;另一种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并融合探究及互动模式,这种教学活动过程包括:课前布置任务,课堂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并提出猜想或假设,对假设进行检验及演绎推理,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得出结论。通过一学期的实践与比较,发现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探究及互动混合灵活多变模式的教学效果比传统单一讲授的教学效果要优越。

[关键词]建构主义 探究式 仪器分析 互动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34-03

党中央、国务院早在2006年就做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其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就是要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课堂。大学生四年时光大部分都在课堂度过。因此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教”,即学生能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自主创新的能力。[1]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也达不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2] [3]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师充当引导者。探究教学模式是将科研究引入课堂,以探索、研究为主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及指导下,学生探究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4] [5]互动教学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是通过师生互动,以产生教与学的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课堂上只有把这些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才丰富多彩,才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的天性、兴趣的本能及探究的欲望。

我国西部的民族大学,学生大多数来自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并且很多学生享受了少数民族录取的优惠政策,基础更是薄弱。这些学生由于长期受西部闭塞边远的山区聚居环境的影响,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存在缺陷,独立思考能力较差,更谈不上自主创新。笔者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并结合仪器分析专业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两种教学方法:一种是采用传统讲授的形式进行教学;另一种是采用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并融合探究及互动模式进行教学。笔者在教学方法、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改革,以期为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工作者,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学生聚居的学校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实施方法及过程

(一)参与对象

本研究采用基础相似的化工专业两个本科班进行仪器分析课堂教学实验。化工1班(38人)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讲授,36课时新课讲授+2课时复习;化工2班(39人)采用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并融合探究及互动模式进行教学,也是36课时新课+2课时复习。中间设置段考2课时,每班总共40课时。

(二)建构主义理论融合探究及互动的教学模式设计及实施过程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建立自主建构的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因此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复习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及科学探究。少数民族大学的学生基础一般都较薄弱,建构及探究的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时必须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先要求学生课前复习与之相关的内容。如学习原子发射光谱法时,先要求学生课前复习无机化学中分子轨道理论、电子跃迁等概念,随后的课堂上,学生建构及探究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的原理等新知识就会水到渠成;在学习电位分析时,要求学生课前复习物理化学中相关章节及相关内容,如电化学部分等;同样在学习紫外光谱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课前复习分析化学中可见光谱分析章节中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在复习电解池组成、电极电位、能斯特方程、电磁辐射、摩尔吸收系数等概念,在课堂上自主建构及探究电位分析法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及测量方法等新知识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2.在探究情景中进行建构,在建构互动中科学探究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这种情境是由教师来设计并引导,学生一旦关注并感知情境,就会发现问题并诱发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出发,精心创设教学有趣的探究情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知识建构活动,如猜想、分析、推理论证、讨论交流、演绎推理、总结概括、得出结论等等。例如在学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时,首先要从气相色谱已有知识点出发,气相色谱的流动相为气相,要把被分析的组分全部气化,那么就要把热易分解的物质如何分离分析作为探究问题的情景。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点感知气相色谱不能分析热易分解的物质,而要分离分析热易分解的物质,就要探究用“不需要加热的色谱”来分离分析热易分解的物质。经过学生的分析、推理论证、讨论交流、总结概括,对假设进行检验或推理,发现只能液体作流动相,从而建构高效液相色谱新知识。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围绕这些探究性问题进行一系列知识建构活动,课堂上互相鼓励,相互补充,激烈辩论,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探究、建构与互动活动中,学生不但建构了高效液相色谱新知识,而且其思维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决策及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地提高。这种由教师设计的情境和引导的探究,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及能力是单纯地灌输的教学无法比拟的。

3.在原有“最近发展区”探究中互动,建构新的“最近发展区”

在课堂探究中要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突破原有的知识点“最近发展区”,进入新的 “最近发展区”。新的“最近发展区”是从前面已有知识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但从原有“最近发展区”过渡到新的“最近发展区”有一个过程,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要“察言观色”,观察学生的表情与表达,通过课堂问题探究与互动,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引入新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如在学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时,原有的知识点“最近发展区”气相色谱是组分气化后在色谱柱中进行分离,可通过问题突破原有的知识点“最近发展区”。提问:热易分解的物质如何分离?这样,学生很容想到热易分解组分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必须在常温状态下进行。再问:常温状态下还能用气体作流动相吗?这样,学生很容发展到新的“最近发展区”——用液体作流动相——液相色谱。问:在设备上使用气体作流动相的设备行不行?学生很容易探究到原有的设备行不通。教师又问:流动相液体怎么储存?流动相液体怎么进入色谱柱?气相色谱的检测器可用于高效液相色谱吗?一连串的问题探究中,既从原有气相色谱 “最近发展区”建构了高效液相色谱新的“最近发展区”,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4.在建构、探究与互动教学活动中,特别关照沉默寡言者

民族大学的学生大多数主动性较差,很多学生喜欢沉默不语,最多摇摇头或点点头。在建构、探究及互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照那些思维能力较弱、沉默寡言的学生,在课堂要对“沉默是金”进行否定,对踊跃发言的学生进行表扬,肯定大胆质疑。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将期未总成绩与平时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挂钩,这样促使每个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动口、动脑,在快乐学习中学会推理,学会创新,发现规律,使习惯沉默者不再“沉默”。这样,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都会得到尽情地发挥,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建构、探究与互动的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二、结果和讨论

化工两个教学班段考及期末考核成绩如下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得到不同的考核成绩。运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探究与互动式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的化工2班的成绩明显高于运用传统讲授法的化工1班的成绩;两班段考平均成绩相差还不是很大,但到了期末两个班的平均成绩相差八分之多,并且及格率相差高达十三个百分点之多。这说明学生学习仪器分析课程开始时,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对其学习热情及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提高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学生适应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也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当老师长期采用传统的“满堂灌输”的授课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就会感到越来越枯燥无味,最后导致厌学,成绩越来越差,从而导致期末成绩与及格率大幅度下降。因此只有在教师长期的精心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及互动情境中去进行认知建构,学生才能变成教学中的真正的主体,才能有兴趣地自主探求知识,并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求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表现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在长期推理问题的过程中,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自然得到提高,从而获得较好的期末考核成绩。

三、结束语

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理念下,针对传统的单调的“灌输”教学方式,对仪器分析课程进行了初步改革实践与探索。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我们的改革思路是让学生变成问题的探究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学习、进步,而不是让学生仅仅“聆听”老师的教诲。只有这样,才能把西部民族大学的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思维推理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 注 释 ]

[1] 于学东.“教为不教”理念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135-136.

[2] 张立峰.提高大学生数学素质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12):41-42.

[3] 周红锋.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初探[J].大学教育,2014(1):39-40.

[4] 刘欣.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J].大学教育,2014(1):7-9.

[5] George Tekos,Christina Solomonidou.Constructivist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Optics Concepts Using ICT Tools in Greek Primary School:A Pilot Study[J].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2009(18):415-428.

多元情境建构多彩英语课堂探究 篇4

一、生活情境,引导表演

从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对话可知,其中大多数对话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因此,学生在锻炼英语的听说能力时可以用生活中的某个小片段为情境,进行英语对话训练。

在进行三年级英语Unit 3“Is this your pencil?”的cartoon time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扮演cartoon time中的角色进行情境复原。S1:Is this my lunch box?S2:Yes,it is.S1:Where’s your lunch box?S2:It’s over there.S1:Ha!Ha!S2:What is it?S1:Cakes!This is for you,baby.S2:No!Thank you.在这种用扮演角色来进行对话的教学中,刚开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觉得在克服英语听说技能的同时还要增加角色表演,他们有点不敢尝试。但如果学生经常坚持参加这种角色扮演的对话,他们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就会感觉到在情境中这样表达是否恰当,从而增强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这种简短的小对话,可以让初学英语的学生尝到英语对话的乐趣,并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进行对话,增强了学生的表达。同样,用生活情境的方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增强学生对英语对话的喜爱。

二、体态情境,帮助记忆

身体语言是语言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常常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在英语学习中,结合身体语言会加深学生对语言对话的理解,也能使学生的英语对话更加地道。所以,用体态情境来学习英语也是一种迅速提高英语的方法。

在3A Unit 1“Hello”一课的cartoon time模块教学时,教师就要求学生用动作加上语言对话的形式来模拟课本中的情境。S1:Good morning.S2:Good morning,bobby.S1:Good morning,Sam.S2:Good morning.S1:Hi,I’m bobby.S2:Hi,I’m Sam.对于刚开始正式的系统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这种对话词汇量少,语法简单,句子简短,很适合他们作为入门英语的对话训练。教师在学生对话的时候发现,对话基本没什么问题,但是要求在对话的同时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有点困难,这主要是缺乏系统的英语情境对话训练造成的。

有的教师觉得体态情境的模拟没有其他情境模拟重要。其实不然,体态情境也是英语听说训练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它主要训练学生用简单的体态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在听的过程中,有部分信息是在体态情境中体现出来的。

三、游戏情境,升华口语

游戏可能是每一个学生最为喜欢的一种放松方式,而调查也证明在游戏中学生学习最快。在英语教学中也可以穿插游戏环节,将英语知识和游戏相结合,这样既保持游戏的趣味性,又能愉快地学习知识。

在Unit 7“On the farm”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先制作一个格子图,再将写好对话内容的卡片放在不同的格子里,用掷骰子方法来决定跳几格。在拿到所有对话卡片之后和搭档将对话模拟出来。S1:Sam,look at my pictures.S2:Bobby,what’s this?Is it a duck?S1:No,it’s a chicken.S2:What are these?S1:They’re pencils!S2:Who’s this?Is this you?S1:No!That’s my sister,Tina.在这个小游戏中,学生需要一边顺利地掷到卡片,一边将卡片对话结合情境模拟出来。如果不小心将骰子投过而错过卡片,他们就需要第二次轮回。这个小游戏,给平时枯燥无聊的英语对话增加了趣味性,不仅将游戏的趣味性结合在英语教学中,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英语对话。

创设游戏情境,能让学生在有较高兴趣的前提下学习,迅速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实效。在选用游戏来辅助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选择或设计合适的游戏,这样才能使教学变得轻松愉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进行情境教学,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确的引导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情境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呆板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创造和谐生动的情境是提高教学效果重要的教学方法。

摘要:情境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寓教于乐性、注重学生认知的自主构建等特点符合英语学科及学生认知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以及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创建生活情境、体态情境、游戏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口语能力。

关键词:英语,情境教学,生活情境,体态情境,游戏情境

参考文献

[1]邹志超,龚少英.情境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6(04).

探究建构 篇5

思想品德“建构一拓展”协同发展复习课模式探究

口余莲芬

新课改提出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复习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复习课就是“炒旧饭”或者老师满堂灌而学生貌合神离的现象屡见不鲜。

为了让复习课也能上得精彩,我校政治教研组初步建立了“建构一拓展”协同发展课堂复习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初中思品复习教学中,以协同理论为基础,以形成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拓展为目标,以师生共同活动为主要方法,而构建的比较稳定的思品课堂复习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

一、“建构一拓展”协同发展复习课模式的基本程序

课堂教学是双主体活动,因此,“建构一拓展”协同发展课堂复习模式必须由学生学的亚模式与教师教的亚模式构成。两个亚模式中,学生学习的模式规定和制约了教师教授的模式。根据这一思路,我组建立的“建构一拓展”协同发展课堂复习模式的基本框架如下:

这种复习模式从导人到结束新课,总共包括五个主要环节:新闻链接、引导探究、建构网络、练习反馈、反思总结。五个环节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任何一个环节设计不够精细,都会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二、“建构一拓展”协同发展复习课模式各环节的运用

(一)新闻链接

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其源头活水就是我们最鲜活的生活。通过教师或学生提供的时事材料进行导人,既有强烈的时代性,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探讨的热情。它含有教师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新闻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二是创造使学生理解教学目标的环境和氛围,使目标实施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的一种兴趣。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教科版九年级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的单元复习时:

【导入】新闻链接――微博(十八岁高二学生刘若曦“微博”意参选人大代表)

微博内容:“还有十天,我便成为一名成年的中国公民。经与父母商讨,我已决定参选今年深圳市福田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姓名:刘若曦,年龄:十八岁。参选理由:依法参选人大,是宪法赋予每位公民的权利。理念:人民代表为人民。为民众表达诉求、争取利益。口号:民主政治,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请投下你神圣的一票。”微博,是当下时新和亲切的词,也很生活,由此引入,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兴趣。这则微博内容涵盖了整个第四单元的主干知识,具有全局性,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二)引导探究

该环节要求学生自主整理教材,初步理清知识,运用所学单元知识,针对新闻链接环节的材料,自主提出问题,学生内部自己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实施。

如:也以《又到两会时》的复习进程为例,第二环节:通过提出两个问题进行引导探究。

问题一:一个叫“江陵哭哭死”的网友认为:一个刚满十八岁的人参选人大代表,纯属作秀,炒作出名,这让中国民主只具有象征意义。(本网网 )你怎么看?

(学生激烈争辩。支持和质疑声此起彼伏。)

问题二:结合第四单元的内容,针对这则微博内容,提出问题。(学生活动:你问我答――即提出问题的同学,可任意指定班上的同学回答所提问题)

新闻链接中,微博的内容,本身是没多大冲击力的,那怎样让课堂气氛热烈,就需要在提出问题环节下工夫了。这个设计,通过两种不同的声音,支持声和质疑声,学生在辩论中高涨情绪,而且用来支撑自己观点的这些知识点,都是在本单元学习中了解到的,一定程度初步熟悉单元知识。提问的同学有权利请班上任何一个同学回答他所提问题,这样你问我答,学生参与度就更高,也通过关注同学而更加关注和落实单元基础知识。

(三)建构网络

该环节,学生小组合作,建构单元知识网络。学生可采取任何形式构建横向或者纵向的.知识树或者知识框架。表格式,框架式、问题式、花型等等形式,简洁直观,包含整个单元知识脉络。整理好后,部分小组展示并讲解梳理知识的成果,达到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集体互评互学,系统熟悉单元知识的目的,

如:《又到两会时》复习课的第三环节:构建网络,梳理知识

1、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构建知识网络(8分钟)

2、请两个小组上讲台展示并介绍小组的知识梳理成果(3分钟)

3、按照知识内在逻辑,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一起进行复习分析,夯实基础。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网络,理清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利于深入理解教材,又能相互交流学习心得,相互评价,相互启发、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合作精神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够夯实基础,学以致用。

(四)练习反馈

完成基础复习的环节后,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查,这一检查主要从练习人手,在练习中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创造性思维。教师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练习运用的题目要有针对性,所练习的题目应符合“最近发展区”,应既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后的可能水平,以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又能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应有对中考的适应性和预见性。二是通过练习运用,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形成类属观念,能与随后的学习任务明确联系,能融会贯通新旧知识。

如:《又到两会时》复习课的第四环节:练习反馈,巩固知识

(在复习中,根据课前准备统计的学情问卷调查结果,了解到学生学习本单元的重、难点知识集中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依法治国,对此,分别采用链接四川中考材料题和近期时事甘肃校车事故(图片、视频)材料来突破重、难点,巩固和提升能力。)

1、针对复习完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板块内容,通过以下试题来巩固

19.(,乐山中考)(12分)

材料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国家发改委启动“共绘新蓝图――我为规划建言献策”活动,政府有关部门依据《建议》和民意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交全国人大审议、讨论,通过。

材料二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我们要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哪些道理?(6分)

(2)请你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就如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言献策。(6分)

2、针对学生复习了依法治国这一板块知识,通过播放甘肃校车事故的视频、展示事故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为了避免类似校车事故的发生,可以提出哪些建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

3、链接中考题

(2011.攀枝花)46.小张是攀枝花市某校九年级学生,在学校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他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准备以“参与基层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参加活动,那么他最应该选择去的地方是

A.米易县人大B.金江镇人民政府

C.竹湖园居委会D.东区政协

(注:请学生来分析答案,适当引导选择题做题方法和技巧)

通过近三年四川的中考题以及最近的时政热点设题进行练习反馈,有针对性、前瞻性。学生自己来分析答案,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顺势引导做题技巧,夯实基础,便于接受。

(五)反思总结

该环节要求学生对练习反馈中的问题能自觉检查、自动发现问题、自动纠正;要对整个复习内容,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反思、全面回顾。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一是在这一节课里,我复习了什么?哪些方面掌握了?哪些方面还需要努力?二是这些知识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有什么值得总结的经验?三是我以后要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学习?学会自我反思是学生进入心理良好发展的较高境界,这一阶段的达成,需要教师作比较长的训练。但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需要我们长期坚持。这一环节,可以通过一个综合性强的题目或者活动来达成学习目标。

如:《又到两会时》复习课最后一个环节,可设计一个“跟帖”活动:

学生活动:我们也来“跟帖”

【进入讨论区】:我们的议案,我们的权利

帖一:网友“我是自己”说: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我也是有心人士。假设我依法参选,谁能帮我设计一个参选口号呢?你的参与____________。

(方式:小组合作。每个小组拟定一个参选口号,比赛看哪个小组的口号更能组织群众,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帖二:网友“汪汪的猫”说:明年是新一届领导人换届选举年,我想对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一些建议,通过一定途径反映出来。比如:

你的参与___________。

(方式:学生自由说。关键适时引导学生提出建议,比如拓展到弱势群体、民生问题、教育资源分配、学生压力等,或其他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建议。)

帖三:网友“伤不起”说:法律上说“我”是国家的主人,政治课堂中,老师也说“我”是国家的主人,可“我”怎么也感受不到我的主人翁地位,所谓民主,口号而已,哪来民主?

你的参与___________。

跟帖活动,本身符合学生兴奋点。这些帖子的取名和内容都有时政性和生活性,启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敢于思考,激发学生潜力。这个活动也与导人中的新闻链接前后呼应。整个复习过程用一个案例串联起来,中间重、难点的突破采用视频、图片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这样让复习课也能上出新授课的趣味。

这五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有待解决,当然,这些问题也是这个教学模式发挥更大成效和完善的方向。

三、“建构一拓展”协同发展复习课模式的思考

1、“新闻链接”环节中,新闻的选择很有讲究,既要注重时政性,又要具有生活性,更关键的是,既然是复习课,那么选择的新闻材料,最好是能够涵盖整个这一课或者这一单元的内容,具有全局统筹性,并且能够指引接下来的几个环节的复习。

2、“引导探究”这一环节,在教学实践中,这一环节要真正发挥课堂最大效用,它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很高,要求在学生对单元知识有一定熟悉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很容易出现“冷场”。学生针对材料,提出的问题过大,其他学生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回答甚至是答非所问,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是借班上课,这种冷场的局面就更容易出现。怎样完善这一环节,让它既能承前启后,又能对一般学生都适用、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这亟待解决。

3、整个教学环节,我们主要阐述的教师如何教,而这些教学活动是否真的能完全生成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比如,最后一个环节――反思总结,是采用活动的形式,还是拓展探究的形式,或者是学生自我总结这一节课复习的得失,到底哪种形式能够真正地达到提升能力,发展潜力的目标呢?

“建构一拓展”协同发展复习课模式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开拓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懈努力坚持的过程。用课堂模式指导教学,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课堂模式,这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创设探究活动 建构精彩科学 篇6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升探究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新课是精彩课堂的前奏。进入一节科学课,应恰当的创设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可采用小实验或游戏切入要探究的问题,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个玩塑料纸的魔术,一小块塑料纸,用手去接近它,不会被吸在手上,然后放在一双手掌间摩擦,塑料纸就会被吸在手掌上或身体其他部位,然后让学生将准备好的面包包装袋拿出来照样子做(手必须是干净干燥的),也会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教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我先让学生把手放在喉结部位,问有什么感觉?学生面面相觑,无言以答。接着让学生各自大声说一句话、唱一句歌或喊“啊”,把手再放在喉结部位有什么感觉?学生争相举手,抢着回答:麻麻的,痒痒的,在颤动,在抖动,……。使学生在了解“振动”前概念的同时,急切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教学六年级上册《电能从哪里来》时,课件显示儿歌:电灯电话电动机,电变声光和动力。有了电,多方便,电的用处说不完。让同学们齐声朗诵后思考,既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和最大动力。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生动而有趣、形象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有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科学问题。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殿堂。

二、亲历操作研讨,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实验时要做到:

1、制定目标。让学生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即实验要探究的问题。

2、设计实验。主要弄清楚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实验步骤。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设计好实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靠学生的想象,学生会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

3、观察记录。在实验前,要让学生对可能出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测。在实验中,要时刻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注意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给学生出示实验记录单,让学生边做边认真填写。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4、总结结论。将观察到得现象分析比较,测量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交流形成科学结论。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内涵。

以上发现式探究课型基本模式,也是科学课程的主要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接受式探究课型,则需要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教学时让学生在相互研讨的基础上提升科学素养:教师也要在备课时查阅大量有关科学素材,以便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同学生分享。

三、应用科学结论,实现探究价值

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科学,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问题,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能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如在教完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一课后,我设计了“巧找缝衣针”问题,一根缝衣针掉进草木灰里,如何很快找到?在五年级下册探究了“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后,让学生想想怎样将有虫的豆子同好豆子很快分离出来?在研究了“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死海淹不死人?在掌握了“金属的热胀冷缩”后,让学生思考:铁道上的钢轨在连接处为什么要留缝隙?架线工人在架电线时,在冬季和夏季应注意什么?

在完成了探究过程,应用了探究结论后,应对整节课进行小结,让学生谈收获、说感想。除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外,也可遍首儿歌,让学生朗诵,让学生回味无穷。在教学完《电能自从哪里来时》我编写了这样的儿歌:小小电池各不同,化能光能转电能。日常用电靠电站,风水热光变为电。电网输送千万里,灯亮万盏机器转。更重要的是,要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外观察探究,如五年级下册《证明地球在自传》教学时,用“摆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性质”即“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传。课后可布置这样的观察思考:大多数架豆、牵牛花等具有缠繞茎的植物茎向那个方向缠绕,为什么会这样?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建构 篇7

一、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接受性学习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教师不把问题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例如:“比的基本性质”的学习,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化简比、求比值中去猜测比是不是具有和除法、分数类似的性质,再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二、创设探究的情境,引出探究的问题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应简单地直接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说:请同学们报数,无论你报哪个数,老师总能马上判断它是不是能被3整除,你们信吗?一试,果真如此,学生被教师的本领折服,头脑中便会产生疑问。教师问:想知道秘诀吗?请同学们随意举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并观察它们都有些什么特征,然后记录下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了这节课,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提供探究材料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学生在探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实物、学具、图片、表格等)。充分利用教具、电化教育等现代教学技术,从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经验转化成一种可操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材料,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从感知、表象到抽象的外部条件。例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去发现长方体具有哪些特征,并加以归纳、总结。

四、体现探究特点

积极、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依赖于恰当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教学中,教师依据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让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逼近整个问题的解决,以凸显学生的探究过程。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问:你能否能把梯形的面积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请把你的方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多种拼法,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观察:原来的梯形和

新拼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新拼成的图形面积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这样的探究经历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五、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作保障。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去束缚学生,而要让学生自由地发展,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观察、思考,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比较,以获取丰富的感知材料,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用剪刀沿一条棱把它剪成六个长方形,再去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对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不仅理解透彻,而且容易记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既拓展了思维,又学到了知识。

六、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

让学生学会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其在人类活动中的合作精神,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合作交流是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目的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个体先进行自主探究,对需解决的问题有了初步答案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合作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与经验、思想方法,并获得了自己反思和修正的机会与体验。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时要注意:一是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二是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方法。

探究建构 篇8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应该符合中学生心理和智力的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以学生为本, 注重学习自主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课程, 术语很多, 学生对其有一种神秘感。如果一开始就灌输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学生不易接受, 会产生畏惧心理, 对其以后的学习会造成心理障碍。所以, 教学中, 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 遵循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 让学生听得进、听得懂, 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渡过入门阶段。

1. 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同,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 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教学和实践, 面向全体学生制定符合大多数学生现有水平的课程标准, 让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得到发展。

2. 多列举富于启发性的实例

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比较抽象, 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 学生的记忆是不会持久的。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例子, 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计算机虽然种类繁多, 其基本结构或其主要构成却是大同小异的。要想深入地了解计算机, 必须从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开始。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进行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和人的活动过程进行比较。

三、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乐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 持续稳定的内驱力

首先, 教师可通过文字资料或形象生动的投影等多媒体手段,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在信息社会, 只有掌握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工具———计算机, 才能有效地参与各项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内心产生学好这门课程的愿望。其次, 教师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成果, 通过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在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取得的成绩, 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消除对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畏惧感。另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现在世界各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把当前社会即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转变为学生的需要, 从而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2. 充分有效的实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很多知识点都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掌握。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用较少的时间、最通俗的语言讲清楚知识点, 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上机实践。

四、学以致用, 提高学习实用性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最高成功体验是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指挥计算机, 实现自己的创意, 完成一定的工作。所以, 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让学生学到的知识用得上。

1. 组建课外兴趣小组

根据学生的特点, 组建若干兴趣小组。兴趣小组需要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从而达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2. 组织各类竞赛活动

结合学校艺术节及其他一些重大节日、活动, 组织网页制作评比、计算机绘画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爱好和兴趣。

3. 注意与其他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技术课, 二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前者是基础, 后者是实践。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整合, 既有利于其他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 也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使得信息素质的培养显性地和隐性地贯穿于各科教学当中。

五、发挥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的优势,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今社会信息量是“爆炸式”地增长, 所以应从实际出发, 加强师生之间的讨论, 从而将信息素质教育融于整个教育过程, 把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通过专题课、课外活动、咨询指导等多种形式的讲解溶解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良好的信息素养, 这样才能获取广博的知识。

探究性教学的模型建构和实践 篇9

探究性教学是指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需要探究的特定问题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特点, 适当地筛选、挖掘一些教学内容, 设计改编成适于学生模拟科学家科学研究方式的“课题”, 提供给学生, 并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索、思考、实践, 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最终学会知识,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不同, 探究性教学可以有多种模型, 以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1) 第四章第三节二氧化硫化学性质探究性教学为例, 有以下的基本模型。

二、教学模型

如附图所示

三、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了解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技能:学习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培养人文精神。

2. 教学重难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 教学组织过程

(1) 课前准备。学生调查二氧化硫气体的来源及危害。

(2) 新课引入。

(1) 学生:介绍自己调查的结果。

(2) 教师:二氧化硫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是大气严重的污染物, 如何测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或检验食品中是否使用二氧化硫漂白, 捍卫自身利益, 保护自身健康?如何合理利用二氧化硫?我们需要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

(3) 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师提问]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学过哪些非金属氧化物?这些非金属氧化物具有哪些性质?通过什么样的化学实验及发生的现象了解它们所有的性质?

[教师引导]从物质的类别角度推测SO2可能是什么化合物, 为了证实你的推测, 请提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证明你的推测。

[学生探究]

假设1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

实验1 (1) 用试管取二氧化硫溶解后的溶液约1mL, 并滴入2~3滴紫色石蕊,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2) 有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中, 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振荡, 观察有何现象发生?

结论1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 能跟水、碱性氧化物和碱反应

[教师引导]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推测S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同样为了证明你的推测, 请提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证明你的推测。

[学生探究] (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的迁移)

假设2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

实验2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氢硫酸中, 观察溶液有何现象发生?

结论2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 +4价硫化合价降低被还原。SO2+2H2S=3S+2H2O

假设3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实验3将二氧化硫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观察有何现象发生?或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溴水中, 观察溶液有现象发生?等等。

结论3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4价硫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教师提问]二氧化硫除了上述化学性质外还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探究]阅读课文并实验演示: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再将试管加热, 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归纳]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能使品红化合成无色物质, 无色物质分解又生成品红和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只能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 而不能使所有的有色物质褪色, 如石蕊试液。

[教师引导]从漂白原理、漂白过程的可逆性, 比较二氧化硫与HCIO、H2O2、O3等有机色质褪色的异同。

(1) 学生小结。

如图2所示。

四、评价

建构有效数学课堂探究的实施方略 篇10

关键词:有效,课堂探究,课堂学习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是一个能构建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 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缘于此, 本文对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堂探究与实施的方法策略作些探讨, 让数学的课堂探究更有意义和实效, 让学生的主动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一、数学课堂有效探究的“三维”理论

根据数学新课程的要求, 数学课上开展的各项探究活动不是教学的目的, 而是实现课程目标、落实课程内容的手段及方法. 一堂数学课, 从学生课堂探究的角度来看, 它应该是层次分明的, 即学生通过眼看 (课件、动画、影片、图片等) 、手动 (剪、裁、贴、拼) 、口读、耳听等肢体活动来达到对知识点最初的感性认知, 然后通过讨论交流、探寻争辩、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知, 最后升华到情感的体验, 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达到认知、能力、情感的和谐统一. 设计数学探究活动只有从上述三个思维出发, 全面考虑, 才能使课前设计的各种探究活动更有意义, 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力度更大.

1. 肢体的活动———数学课堂探究的第一维度. 这一维度的探究特点是:体验、观察、操作、感受知识

案例1在教学“梯形”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等腰梯形的概念及性质. 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手中的等腰梯形的观察、度量、折叠等方法来探究等腰梯形, 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等腰梯形的认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让学生能积极动脑、动手、动口.

通过这种肢体性的探 究活动使 数学教学 更加直观 、形象, 易于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视、听、触觉意识,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等腰梯形的认识, 对头脑中等腰梯形性质的数学模型掌握得更加牢固.

2. 思维的激发———数学课堂探究的第二维度. 这一维度的探究表现形式有:讨论、交流、探究、推理、归纳等

在上例动手探究等腰梯形的活动之后, 学生肯定有满肚子的话要说, 此时我设计了一个相互交流活动的环节. 让学生充分交流, 从中教师作出必要的引导, 层层深入. 通过这一活动, 学生可以享受到合作学习、数学说理以及思维方法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 即应该是建立在第一维度的基础之上的. 为提高探究活动的质量教师预先设计了讨论题也应具有引领思辨, 激发联想的作用.

那么, 究竟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探究才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促进呢? 究竟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探究才能是学生的发展真正具有教育的价值? 笔者从如何设计与实施数学课上有效探究出发, 阐述应对方略与同行商洽.

二、数学课有效探究的设计策略

1. 巧设生活情境 , 彰显探究魅力

设置数学问题情景, 以提供数学思考的机会, 只有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 努力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把握好新知教学的起点, 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因此, 在课堂活动设计中, 笔者总会想尽办法去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直接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朴素道理, 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告知学生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强化, 在生活中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案例2数学“生活中的不等式”时, 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情境:世纪公园的门票价是每人5元, 若一次购票满30张, 每张票可少收1元. 某班有27名学生进行春游, 当班长准备好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门票时, 爱动脑筋的小李同学却喊住了班长, 提议买30张票, 但有的同学不明白, 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 买30张票, 岂不是“浪费”吗? 请你想一想, 小李同学的提议对吗? 说说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生活, 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程度. 所以“创设生活情境”应成为数学课堂活动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从而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开展数学课堂的建构活动要联系实际, 关注生活. 如教学增长率问题、利率问题、测量问题、以太阳从地平面上升起来的现象联想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用概率来预测是否亏本、利用数据的收集整理来货比三家等问题, 都要尽可能选择生活化题材, 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

2. 建构数学实验室 , 积累探究体验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意识上的建构活动, 是主体头脑中建立并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及其经验内化的过程. 在课堂建构活动的设计中, 笔者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拼一拼、画一画等活动方式, 为学生建构“数学实验室”, 将抽象的数学学习落实在具体的建构活动当中.

案例3在讲“圆的概念”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活动:先设问, 将细绳的一端固定, 拉紧细绳, 另一端在纸上慢慢移动, 会形成怎样的图形? 有的学生马上讲出了答案, 有的学生还在比画, 还有一名学生的答案竟是椭圆 (他在比画中因细绳未拉直而画了一个近似圆的图形) . 我也没否定. 然后, 我利用“几何画板”做了圆与椭圆形成的不同演示, 当我做椭圆形成演示时, 大家都瞪大了眼, 在“哦”的一声后, 我知道大家已明白了圆和椭圆的概念. 于是就请学生将实验结果———圆的概念在课堂上宣读, 同时也让学生提早知道了椭圆的概念.

设计意图:构建“数学实验室”这一活动平台, 可使学生理解一些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 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 使“做数学”成为可能. 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大量活动中, 积累有关的经验, 发展数学思维, 这就体现了“纯文本教学”向“体验教学”的转变. 所以“数学实验室”是我设计数学建构活动中常用的策略.

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建构探究 篇11

关键词:高校干部;意识建构

高校领导干部在学校建设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高校领导干部的形象是学校价值理念、文化氛围、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凝结。尤其是在高校“去行政化”的今天,高校干部既要做好管理者,更要做好服务者、研究者,发挥领导干部在高校建设中的中坚力量。对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领导,他们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在建设管理方面的独特性。笔者以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结合学校在从中师转向高师的过程中取得的种种成果,重点探究幼儿师范高校领导干部需要建构的意识。

一、树立带给师生及社会意义的价值意识

高校领导必须结合高师高专教育改革的总趋势和重要任务,建构起三种价值意识。

(一)对幼师职业的价值认知与培育

通过转观念、促改革和强内涵,增强学前师范教育的吸引力和贡献力,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人的就业与全面发展紧密对接,夯实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幼师职业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为社会、国家、地区、家庭和个人创造价值。

(二)对教研团队的价值引领与建设

抓住学前教育改革中涉及的重点和热点,以及高师教育发展的特点及难点,并以此作为促进教师教育视野、观念、方法、行为等专业素质提升的核心命题和重点课题。比如,加强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通过教研交流和互助提高等途径,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

(三)对学校办学优势的价值澄清与创建

建立健全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和管理体系,学校干部及时了解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实施计划,领悟学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捕捉改革与发展的契机,以此培育学校新的文化、课程、活动、品牌、师资、管理等核心优势,发挥学校在区域乃至全省的引领性和示范性作用,带动学前师范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贡献价值和力量。

二、关联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发展意识

发展意识就是要建立起顺应国际趋势,紧跟时代潮流的理念。目前,发达国家普遍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抢占人力资源早期开发高地的重要战略举措。为了紧跟时代潮流,学校干部要随时了解和掌握国外最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策略,不断探索新时期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规律,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目前,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国家高等院校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为了在众多院校中生存发展,我们就要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意识。

(一)树立内涵式发展的意识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已经完成了“规模扩张、学科布局、校区建设”三大历史任务,而当今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己成为发展主题。质量优先的内涵式发展,就是更具特色的发展、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可持续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要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在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上下功夫,在提高质量、深耕学术上下功夫,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上下功夫。

(二)树立以改革促活力的意识

处在转型发展中的高等院校,未来5年至10年将进行一场重大结构性调整。今后的学校,最终将由市场选择、由社会评价。要想在高度竞争的时代出彩,关键是要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学校蕴藏的无限活力。因此,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不只是单项改革,还是综合改革;不只是增量改革,更是存量改革;不只是学校主导的改革,更是组织全体教师自觉参与的改革。

(三)树立依法治校的意识

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有两条,一是依法治理,二是共同治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我们要建立完善以大学章程为龙头的制度体系,并保障其有效实施。

(四)树立与政府、社会保持良性关系的意识

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政府、学校、社会关系的新型格局正在形成。大学作为自主办学的主体,一方面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在用好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自律机制;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在获取社会资源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社会,接受社会的选择和监督。

(五)树立国际化办学与教育技术应用的意识

开放是时代潮流,国际化是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必须强化开放办学与国际化理念,全方位推进开放与国际化进程,把开放和国际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新的科技革命引发教育教学观念、内容、方式方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变革。“互联网+”概念对教育而言,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互联网+课程”“互联网+教学”“互联网+学习”“互联网+评价”等新模式将不断涌现。《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高等教育版》预测了2015年至2019年加速高等教育技术采用的关键趋势,其中,自带设备(BYOD)和翻转课堂将在1年内被采用;“创客空间”和“可穿戴技术”在未来2年至3年被采用;自适应学习技术和物联网将在未来4年至5年被采用。

三、勇于面对各种挑战的改革意识

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各方面的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期”。教育更是面临巨大的挑战。站在中国社会和教育全面改革深化的今天,我们的干部要拥有改革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要科学分析研判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深化改革、破解发展瓶颈和难题。笔者认为,全体干部要以一种不进则退的紧迫感,投身于学前师范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endprint

(一)对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建构的变革尝试

大学课程的三种取向论认为,大学课程要“以个人的价值取向为目的,恰当地处理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知识发展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因此,结合幼师学校特点,探索模块化教学,使课程既能促进个人发展,又能满足社会需求,更能促进知识的发展。安阳幼专将逐步形成公共基础课程(文化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艺体类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比重适当、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

(二)突出幼儿园发展导向的幼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

充分了解《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核心思想,深入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紧密结合幼儿园发展的现实。在课程内容改革中,融入优秀幼儿园保教案例,把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吸收幼儿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等的新成果。

(三)开展实践教学的深层次变革

受国际幼师教育“回归实践”思潮的影响,各国高师院校均将教育实践课程视作培养幼师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国内很多实践课程仍然重结果轻过程,极大降低了教育实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我们应开展实践教学的变革,坚持“社会实用”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建立加强实践课程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体化的评级体系;系统建立一整套从入学直至毕业包括入学教育、见习观摩、参观、体验性实习、提高性毕业实习等内容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全方位、立体化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四、需要更多的引导与支持的责任意识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未来的领导者》一书中写道:“领导并非地位、特权、头衔和金钱,领导是一项工作,这就是责任。”我们要自觉增强责任感,准确定位,勇挑重担。我们不仅要担责,还要尽责,更要守责。对于学校干部而言,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培养合格人才

干部要把幼师培养作为第一要义,让学生在不久的将来都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我们要时刻把握幼教职业的发展趋势,让学校的教育与时俱进;注重服务,要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主动意识,深入学生,体恤生情,解决问题,少摆一些“官架子”,多接一些“地气”;注重管理,把学校办学宗旨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好,引导学生逐步拥有才淑气质,为将来的人生打好坚实基础。

(二)建设一流学科

领导干部要把学科建设作为重要职责。学科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什么样的学科,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在学科建设上,领导干部要提升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是影响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高校领导干部要增强课程领导意识,丰富课程领导知识,不断促进专业成长。同时,改善课程领导作风,积累实践智慧。

(三)引领学术研究

领导干部要把学术研究作为日常的必修课。创新是学术研究活动的根本目的与意义,也是一切学术研究的生命所系。可以说,学术研究是改革创新的基础,也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高校领导干部要做勤奋的“研究者”。将个人学术兴趣融入学生培养、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之中,积极面对时代发展对学前师范教育的需求和要求,认真研究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增强研究的全局性、前瞻性和实效性,为课程改革与学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降低改革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同时做好“解释者”角色,发挥学术研究成果的引领价值,真正把学术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得到彻底改变,提高教育实践的效益和质量。

(四)发展师资专业,搭建教、学、研、发一体化的发展平台

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与国内外知名学校的互访交流,广泛参与课题研究,以此来提高教师适应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等综合改革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同时,要建立与教师沟通交流的心桥。学校要体恤教师的需求、困惑和感受,对教师盼、急、忧、怨等问题要及时解决,让他们安心讲课,安心教研。

(五)寻求丰富教育资源的合作意识

互通互联的合作伙伴关系己成为今天发展的主要模式。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在学校办学模式上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做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整合者和利用者,联合相关院校、行业企业、幼儿园和科研单位等,共同组建学前师范教育联盟,采取学校聚点(汇聚地市主要幼教资源)、专业团队建点(对接重点示范园所建立交流站)等联动发展模式,拓展产学研合作广度和深度,推动校际、园校间资源整合,实现学校、园所、企业和地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1.走进同行当中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定位是幼儿教师培养培训中心、幼儿教育信息网络和科学研究中心、社区早期家教推广服务中心。这样的定位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掌握最前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积极与同行保持密切联系。将各种有价值的、有启发的行业观点、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转变为有实效的行动策略,提升培养培训的质量,发挥信息科学的价值,强化早期家教的意识。

2.深入产业链实践终端

幼教专业属于高度职业化的专业,需要在实践中理解知识,积累经验。领导干部要深入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园,研究、分析幼儿教育的规律,善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专业的设置、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好地满足幼儿园的需求和发展。要善于发挥学校人才、信息、教学等资源优势,与更多的幼儿园实践基地联合,通过园校互动、产学研结合,使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3.进入社区

社区教育在当代也成为了幼儿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走进社区社会当中,注重和当地的社区合作,一方面积极宣传,引导社会、社区、家庭切实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尤其针对广大的农村地区,更应该发挥学校专业的优势,更好地服务社会,增强社会效益,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也可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建立学生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实际,树立公益精神。

探究建构 篇12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 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它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 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 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 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 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 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二、如何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呢?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 认为应该解决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学生如何分组

语文教师可将全班学生按语文成绩排序,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打乱好、中、差学生, 再综合考虑学生的身高、视力、性别、守纪情况、性格爱好等进行微调。“师徒对”是最小的语文学习细胞, 主要负责上课讨论、督促、帮教、考查, 课后订正过关。前后4人组成“合作小组”, 任命1名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 负责上课组织讨论、安排分工, 课后检查作业。每班任命5个左右大组长, 每人负责1~2个“合作小组”, 主要负责预习作业, 课堂练习的检查、批阅, 课后作业的收发, 对小组长的督促、检查。同时, 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大组长、小组长的培训、指导, 保证“合作小组”的正常运转;加强小组合作的文化建设;为促进小组的活跃度, 还要积极探索建立小组评价、评比的方式。

2. 语文课堂教学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框架

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 学习目标明确, 任务和板块清晰, 训练到位, 达成度高。在教学中不统一使用“教学案”, 但增设“课前预习作业”;在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时, 明确教与学的方式;摒弃以教师讲为主的方式, 改变成以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为主的方式, 训练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 尽量安排一定的书面表达训练。

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流程

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流程是怎样的呢?它又有哪些要求呢?

1. 课前预习、作业完成情况

每个小组组长对组内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教师抽查或小组互查) , 迅速打等第 (A~D) 。组内成员全部完成的, 加1分;完成特别好的, 加2分;组内有学生没有完成的, 减1分;特别不理想的组, 减2分。

2. 小组讨论情况

小组分工合理, 能积极开展讨论, 讨论有序的, 加1分;表现特别好的组, 加2分;小组长不能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讨论的, 减1分;不进行讨论的组, 减2分。

3. 课堂展示情况

组内学生勇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本组观点的, 加1分;勇于展示并分析透彻的组, 加2分;组内同学不善于发表观点的, 减1分;整个组在其他组展示后还是无法发言的, 减2分。

4. 课堂巩固情况

当堂训练及时完成, 且小组长完成批阅的小组, 加1分;组内成员能及时订正好的组, 加2分;小组长不能及时批阅的, 减1分;组内还有学生不能完成, 且师傅不教徒弟的, 减2分。

5. 活动组织和纪律情况

小组合作过程中, 比较认真, 纪律较好的, 加1分;组织不好, 效率低下, 甚至违反纪律的, 减1~2分。

6.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能及时完成作业的组, 加1分;若组内有学生完成作业有困难, 其他成员能及时辅导帮助的, 加2分;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的组, 减1分;有师傅不愿意指导徒弟的, 减2分。

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 合作学习前, 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自主是合作的前提,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 苦思而不得其解时, 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2) 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如果处理不好学生之间的关系, 可能会加剧两极分化, 优生更优, 差生更差。为此, 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 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其次, 小组成员的分工必须明确, 要求人人有事做, 且分工要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 努力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第三, 教师在指导时, 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操作活动, 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3) 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 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 促进合作学习。

上一篇:创业类社团下一篇:海洋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