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建构游戏关键经验

2024-08-14

幼儿建构游戏关键经验(共10篇)

幼儿建构游戏关键经验 篇1

积木与教育

一、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社会技能学习:借助积木开展各式各样的角色游戏,有助于孩子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学习,也适用家长和老师教导孩子学习各种社会技能。

分享与合作:当孩子在一起建构,你给我递积木,我帮你想办法的时候,领导、分享、合作、协商这些技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和增强。

2.自我表达:积木一种绝佳的独立游戏,给予孩子一个完全的“自我创作”空间,在这里孩子是积木世界的主人,可以尽情地思考、想像,自由地表达、创造自我。

3.建立自信:当完成自己的作品之后,孩子会为自己的智慧、成功和能力而感到骄傲,从而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自信是孩子们面对世界的心理能量。在积木游戏中他们正积攒着这种对未来生活非常重要的能量。

4.爱文化、爱国家:使用特别设计的积木建构出极富表现力的各种代表性建筑和场景,家长和老师在建构游戏过程中向孩子讲述相关的历史人物背景知识,既生动有趣又寓教于乐,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自然会养成多提问、多思考的习惯,也培养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发展幼儿的认知水平

1.发展认知:孩子通过建构积木,把日常所见所学再现出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感受,这个过程梳理、丰富了孩子们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促进了他们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2.学习观察:在使用积木进行拼搭之前就要先进行观察、比较、概括出事物的,然后再搭建出来。在这一系列的过程里,观察力就一点一点得到锻炼和培养了。

3.系统思维:玩积木是一个反复拼搭和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让孩子理解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这得既看大又顾小的理念将帮助他日后更系统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4.空间概念:良好的空间概念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孩子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会自然地认识到各种形状和空间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三维想像模型。

制订计划的能力:在进行积木建构时,不同积木的拼搭顺序,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搭配,都需要有预先的计划,这些对于孩子的构思、预见、规则等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一、基本技能

1.平放:将积木凸口面朝上,凹口面朝下摆放,称为“平放”。

2.平铺:将若干积木按照一定规律平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称为“平铺”。

3.拼合:拼合是指将若干积木水平放在同一平面上并组合成另一个规则的几何形体。例如,两块正方形积木可以拼合成一个长方形。

4.拼搭:根据积木的凸凹口进行不同积木块之间的连接称为“拼搭”。拼搭是积木建构的基础,也是积木建构最重要的技能。

5.错位:拼搭时两块积木在相互接触的一面同时出现各自的凸口或凹口未被另一块积木完全对接的方式称为“错位”。

二、进阶技能

1.加宽:使用积木在建构物左右进行连接使整体呈现宽度上的增加称为“加宽”。加长:在积木一端使用相同高度的积木进行面与面的连接使整体呈现长度上的增加称为“加长”。

2.拼图:将若干积木在同一平面上进行拼合形成不规则图形或特定的图案称为“拼图”。对称:对称是指两块或以上积木之间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一一对应。

3.围合:围合是指将若干积木进行连接,使空间呈现出范围。

规则围合:以规则图形为目的图形进行的围合称之为“规则围合”,如:方形等。非规则围合:以不规则图形为目的图形进行的围合称之为“非规则围合”如:心形等。4.填满:在围合范围内进行均匀平放将围合范围填充至饱和称为“填满”。5.叠高:叠高是将若干积木向上连续拼搭。

规则叠高:用若干相同形状的积木进行完全吻合地、连续地叠高,称为规则叠高。非规则叠高:在进行叠高的过程中使用不同形状积木或出现错位叠高,称为非规则叠高。6.延伸:是指在建构物内部或外部使用积木进行拼搭使之在范围上呈现向内收缩或向外拓展的趋势。

7.交叉:由方向不同的若干积木互相穿过,相互间不处于同一水平线且无面与面的接触称为“交叉”。例如:立交桥

8.收拢:是指在建构物基础上使用错位拼搭使其顶部或底部逐步呈现封闭趋势的过程,例好:金字塔

三、组合建构

1.阶梯建构:使用若干积木进行非规则叠高形成连续的,呈现不同高度的建构物的方法称为“阶梯建构”。

2.砖墙建构:使用若干积木进行间隔交叉排列的错位拼搭,从外观上形成无通缝砖墙形状建构物的方法称为“砖墙建构”。

3.圆形建构:圆形建构是指积木建构中较特殊的一种,一般通过特殊颗粒来实现,可直接使用圆形积木或将两个半圆形积木进行拼合,也可使用弧形积木与其他形状的积木拼合实现。

幼儿建构游戏关键经验 篇2

一、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再现和积累生活经验

区角游戏活动是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幼儿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 就能创造出怎样的游戏情境。区角游戏的内容来源于生活, 同时也是幼儿生活情境的再现。因此, 在指导区角游戏活动时, 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 帮助他们丰富游戏素材。利用先进的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幼儿再现和积累生活经验。教师是孩子游戏的支持者和引领者。当发现孩子的一些游戏活动时, 要及时捕捉, 并利用利用图片、录像等将相关生活场景进行再现。让幼儿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 分享经验、丰富游戏。使有不同生活经历的孩子, 都能借助有限的教育资源, 获得发展。如在开展“大卖场”游戏时, 可以预先将卖场中的物品摆放、人们的买卖活动以及收银员、理货员、促销员的工作录制下来, 让幼儿获得身临其境的直观感知。还有一些游戏活动场景, 如服装厂、染印车间等, 虽然这些地方生产出来的东西孩子们都很熟悉, 也很适合成为孩子的游戏内容, 但是幼儿平时生活中很难参观到现场的制作过程。还有一些地方考虑到健康和安全因素, 不太适合幼儿前往, 如加油站等, 这也可以通过资料片的播放, 帮助幼儿获得相关经验。虽然有的孩子已经有了相关的生活经验, 但是没有通过集中、有预设问题提示的观察, 还不能马上在游戏中再现出来。通过录像资料的呈现, 可节省过多的回忆交流、现场参观的时间。通过有目的地观察交流后, 再开展游戏活动, 可以大大提升效率, 使幼儿在游戏场景的自主创设。在游戏互动中有更直观的经验可供模仿, 有效地帮助幼儿丰富游戏素材。

二、用收集和利用材料的方式拓展开放性游戏环境

皮亚杰说过“儿童认知发展要在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幼儿的活动需要环境的支持。在开放的游戏环境中, 幼儿在与游戏材料的互动中增进智慧、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在创设游戏环境时, 要用收集充足的游戏材料和对材料有效利用的手段来进一步拓展开放性游戏环境。

1. 把收集材料作为拓展开放性游戏环境的前奏曲。

充足的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操作的有效保证, 能使孩子在游戏中自主选择、大胆创意, 这也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及在游戏中的发展。那充足的游戏材料从哪里来?靠老师单方面的收集是有限的, 要发动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 实现家园共同参与游戏的前期准备工作。当发现收集来的材料不够理想时, 可根据季节特征、课程进行和孩子们的兴趣等因素, 巧妙地加以引导, 逐步丰富。如, 我们在开展大卖场游戏时, 经过前期的经验分享, 孩子对游戏已有了初步的构想。于是发动孩子收集大卖场里的“货物”, 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与日俱增。我们除了对孩子收集来的商品大加赞赏, 激发孩子参与的热情外, 还要关注材料的数量、品种、实用性、安全性等因素。通过教师巧妙的引导, 使材料更具价值。收集材料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幼儿创设游戏环境的积极性, 还能使幼儿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构想, 进一步提升游戏经验。丰富的材料配备也是开放性游戏活动成为可能。

2. 把对材料的有效利用作为拓展开放性游戏环境的主旋律。

当材料收集到一定丰富程度时, 如何引导孩子有效利用材料, 共创开放性游戏环境?我认为要做到精、巧、新。首先, 我们要引导孩子对收集来的材料进行筛选, 使游戏材料更“精”。这么多的游戏材料, 肯定不是每一样都适合的。于是让孩子在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中自主选择, 进一步完善游戏环境。例如, 我们在开展“娃娃家”游戏时, 孩子想要为娃娃过生日, 于是就收集来了各种各样的“蛋糕”, 有上下分体组装的蛋糕盒, 有泡沫做的大号蛋糕盒, 还有小号的折叠式蛋糕纸盒……在这么多蛋糕盒中, 让孩子边游戏边自主选择。在一次次尝试中, 孩子们发现上下分体组装的蛋糕盒, 虽然很漂亮, 但是不便于携带。泡沫的太大, 小桌子上摆放不方便。小号的小巧玲珑便于携带, 非常适合游戏。这样做给了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和自主的游戏氛围, 使幼儿在游戏中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能更好地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是拓展开放性游戏环境的有效形式。其次, 要使品种繁多的游戏材料“巧”而不乱。孩子们对于新收集来的材料充满好奇, 往往会全神贯注地摆弄, 而使原来就很杂的材料更加凌乱。我们要引导孩子利用已有的材料巧妙分类和布局。建立一定的规则, 便于自主地整理取放, 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如孩子们喜欢的大卖场游戏, 当发现“营业员”对大堆流动快速的“货物”束手无策时, 教师可以及时介入:为孩子提供开放性的货柜, 引导幼儿设计分类标识, 引导幼儿分工合作。让幼儿在合理的规则指导下, 共创有序的开放性的游戏环境。

三、用问题的解决和情节的发展推进和丰富区域内容

丰富的区域游戏内容不是靠老师预设出来的, 而是教师通过在游戏中观察幼儿与材料、与同伴的互动情况, 在新出现问题的互动解决和情节的发展中不断推进和丰富起来的。

1. 当游戏出现“新问题”时要在游戏材料、介入方式、时间、空间、及知识点等方面作出及时有效的回应。

在幼儿游戏时, 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悉能力, 及时去接孩子抛出的球。但是, 教师不能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 应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 以适当的方式去接, 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接和抛的过程中巧妙地介入游戏, 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 达到不断丰富区域游戏内容的目的。

2. 要把游戏结束后的讲评环节, 作为用问题的解决和情节的发展推进和丰富区域内容的有效契机。

在这一环节中, 要组织幼儿围绕游戏中的突出问题集中展开讨论, 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师生共同在分享交流中解决问题、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例如:在过端午节时, 娃娃家里需要粽子→去超市买 (买不到) →让加工厂做 (没材料) →共同收集材料。“端午节还有什么习俗?”→制香袋、赛龙舟→制作→提供多种材料→布局游戏空间……—系列区域游戏内容, 顿时丰富了起来。于是, 在交流中把游戏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展现了出来, 能让孩子展开积极的讨论。使一个原本不起眼的区角游戏, 在孩子们的智慧碰撞中, 不但想出了许多新的玩法, 还为下一次游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充分体现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 共同建构游戏内容。

区角游戏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 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生活经验是区角游戏的“源”, 材料是区角环境的“泉”, 教师的策略性指导是游戏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 是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的关键因素。幼儿园区角游戏的有效“建构”, 需要在教师耐心观察、用心聆听幼儿游戏中的言语中, 在与幼儿共创开放性游戏环境及宽松的心理环境中不断优化。

摘要:区角游戏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 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在区角游戏中, 孩子们除了可以在游戏中获得实践经验、拓展知识外, 还能获得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力求为幼儿创设开放的游戏空间和自主的游戏氛围。如何为幼儿建构丰富多姿的区角游戏呢?可以说:生活经验是区角游戏的“源”, 材料是区角环境的“泉”, 教师的策略性指导是游戏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同时还需要教师在游戏中耐心观察、用心聆听幼儿, 在与幼儿共创开放性游戏环境及宽松的心理环境中不断优化。

游戏可以使幼儿获得数学关键经验 篇3

一、逻辑关系

1.按物体的属性求同与分类,建立幼儿初步的“集合”观念。这里说的“属性”是指事物的特性,例如,物体的颜色、形状、质地、用途、数目等。“求同”就是挑出其中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而“分类”就是按事物各自相同属性进行分组,“集合”就是指有相同属性的全体。发展幼儿的“集合”观念可以通过教师专门准备的学具让幼儿操作学习,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如果幼儿具备了给物体分类的能力,就说明他们已能概括(抽象)出物体的共同属性,这为他们抽象出同类物体的数量特征提供了前提,是认识数量的必要准备。

2.发展幼儿“一一对应”的观念以及确定两组物体的“多”“少”“等量”关系的经验。在这一阶段,幼儿的对应能力已有了很好的发展,一般来说,幼儿3岁半以后是对应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幼儿在自发游戏中往往不经意地就运用了一一对应的方式,如在每个玩具车上放一个玩偶,他们运用最多的就是一一对应的方法。

3.发展幼儿简单模式的经验。小班幼儿可以在教师提供的范例板的帮助下,通过一一对应的方式来体验有关“AB规律”的模式,如图形排列三角形、方形、三角形、方形、三角形、方形……这项活动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到“开头的”“后面一个”“再后面一个”“最后的”这样一些有关空间关系的理解和推理方面。做完这项活动后,再分别要求幼儿说说这些物体是怎么排的,这样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从语言的节奏中体验到次序的规律。另外,幼儿在开始玩这个活动时往往意识不到排列的规律,因此,要备有全范例板、半范例板和填空范例板三种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水平选择使用,教师也可根据不同幼儿的需要推荐他们使用某种范例板。除了形状变化的范例板之外,我们还可以提供大小、颜色、方向变化的范例板。

二、数和量

1.发展幼儿按顺序念数词和计数的经验。在数数方面,小班年龄段的幼儿一般只会从1开始,按顺序往下数,如果遇到干扰就不会数了。他们也不理解物体总数的含义,说不出物体的总数,有个别幼儿只能做到伸出同样多的手指来比划。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点数物体方面存在的不同困难,多安排他去完成计数5以内物体的任务,并引导他说出总数,即一共有多少个。

2.发展幼儿给大小系列和长短系列物体排序的经验。在学习物理量过程中,这一阶段的幼儿也表现出一定的学习潜力。如在玩套杯、套碗、套盒等活动中,他们能轻松地区分其中最大和最小的材料,知道通过对应的方式判断出相接近材料的大小,但是由于他们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量的比较中,还很难认识到量的相对性。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套杯、套蛋玩具等,引导幼儿两两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或提供与实物相应的排序范例板让幼儿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排出3~5个物体的序列,指出其中最大(小)或最长(短)的物体。

3.发展幼儿的时间观念。小班幼儿虽然还不能建立年、月、日、时、分、秒等时间概念,但对一些笼统的表示时间的词汇还是能够理解的。例如,表示时间段的有“早上”“晚上”,表示时态的有“以前”“正在”“后来”,表示时间长短或先后的有“很久很久”“一会儿”“先……后来……”等。由于表示时间的词语都与一定的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事件来引导幼儿学习和领会。

三、空间与形体

1.发展幼儿区分空间关系,尤其是以自身为中心指出物体空间位置的经验。空间关系的学习内容包括区分相邻的与分离的物体,如A、B、C三者,A与B相邻,B与C相邻,A与C被B分离,教师可以利用“间隔排列”的活动来进行空间关系的教学。对于空间方位知识,小班幼儿应该能够区分并说出自己身体部位的上下方位和以自己为中心的物体的上下方位,而且也能够区分和说出以客体为中心的上下方位,并能做出相应的向上、向下的动作,如向上举起双臂、向下蹲两次等。教师可以引导这一阶段的幼儿开始学习辨别前后方位,但是要注意他们所能理解的空间方位的区域仅限于直接感知的范围内,如自己身体部位的前后方位,紧挨自己或靠近自己的物体的前后方位,离自己不太远且正对着自己的物体的前后方位等。

2.发展幼儿区分物体平的面与不平的面、封闭图形与开放图形的经验。几何形体可以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小班幼儿还不具备研究立体图形的能力,他们仅能从立体图形的某一面来发现简单的平面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除此之外,这一阶段的幼儿绝大多数都能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甚至梯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做出正确的配对,即按范例取出相同的图形。教师可以根据以上要求结合自己所带小班幼儿的实际水平来设计图形教学活动。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直属机关幼儿园)

重视幼儿建构游戏中的需要 篇4

结合幼儿的活动现状提供材料,引发幼儿新的探索和实践活动

结合孩子们活动中缺乏情境营造和建筑顶部造型单一的问题,我们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讨论:“除了我们现在搭建的,你们的妈妈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有哪里?“”除了楼房,街道上还有什么?”“楼房顶部都是一样的吗?”“你见过什么样房顶的建筑?”围绕着新的话题,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很多孩子都说妈妈经常去威海路步行街逛商场。于是,我们便从网上搜索了威海路步行街的图片,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孩子们有了新的发现:步行街两侧有不同样式的建筑,在街道上还有休息的小座椅、花坛、漂亮的路灯等等。接着,我们重点引导幼儿观察不同建筑的房顶造型,孩子们惊喜地发现,有的楼房是尖顶的,有的楼房是圆顶的,还有的是半圆的„„随后,我们又从网上搜索了大量不同造型、不同顶部样式的建筑图片,以及不同花园、休息场景的图片材料,张贴在墙板上,以支持、丰富、拓展幼儿的活动。

新的材料立刻引发了孩子们新的探索和实践。第二天,孩子们便围在图片旁边观察、选择自己想要表现的内容。同时他们还开始商量着在建筑之间表现美丽的花坛,搭建休息的座椅等等。可见,基于幼儿活动需要的材料,是最能激发幼儿活动、引发幼儿创作的,是最有价值的。

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使幼儿在与材料互动、师幼互动、同伴互动的过程中提升活动水平

适宜的材料能够支持孩子的活动,但不能解决孩子活动中的全部问题。教师还要充分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分析孩子们活动中的问题,结合问题和需要,选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才能更好地提升幼儿的活动水平。一般来说,孩子们在建构活动中会经历模仿再现、合作完善、自主创作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孩子们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教师也必须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思考、探索和解决。

第一个阶段:模仿再现阶段

此阶段,孩子们的活动多表现为模仿图片、同伴、老师的作品。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信息、同伴资源、教师示范等,引导幼儿学习、了解、掌握搭建的方法。比如方圆连体楼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建筑,很多孩子都想去搭建。但是该如何搭呢?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我们发现大多数孩子只能建构出圆形或方形,却不知该如何进行组合。这充分说明在搭建方圆连体楼的活动中,楼体的连接是个难点。于是教师便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上的建筑:“看看这个楼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孩子们都能够说出是圆形和方形的。“那我们应该按什么步骤来搭呢?”通过讨论,孩子们得出结论可以先搭方形、再搭圆形,也可以交换顺序。“那搭好一个,第二个该从哪里搭起呢?”(这是连体楼连接的重点)带着这个问题,老师鼓励孩子们进行实践。通过同伴的对比、师幼作品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发现,原来搭好一栋楼后,另一栋楼要紧挨着旁边的楼房搭建,这样就可以完成了。通过这样的观察、实践、对比、学习,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连体楼的搭建方法。

第二个阶段:合作完善阶段

通过大量的模仿,孩子们掌握了更多、更丰富的搭建经验。在这些经验的支持下,孩子们的活动更加自主和丰富了。孩子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同伴的活动,他们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了。抓住这个契机,老师进行了适当的介入:“你们每个人搭建的楼房都很好看,但是马路上只有楼房吗?还有什么?还可以丰富哪些场所,妈妈会更喜欢?”带着老师新的问题,孩子们开始了新的活动,他们开始建筑马路,将楼与楼之间连接起来,有的孩子还搭上了座椅,但这些情景的表现还是比较简单和粗浅。为此,教师结合孩子们的需求提供了新的花园、街道的图片和照片,以丰富孩子们的经验,提升孩子们的活动水平。新的材料支持了孩子们的活动需要,他们建筑的花园、路灯、座椅等更加丰富和美丽了。

第三个阶段:自主创作阶段

有了前期的活动经验,孩子们不再满足于模仿作品。他们开始尝试着进行新的创作。比如,在方圆连体楼的建筑经验得到很好的运用后,孩子们开始尝试方圆方结合、高矮高结合等不同的连体楼。在评价中,教师抓住幼儿闪光的地方,引导幼儿欣赏,并鼓励幼儿进行思考:“除了这些连体的方法,还可以搭什么样的连体楼房?”通过讨论,孩子们活动的目的性增强了,活动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起来。

幼儿的建构水平是在操作、摆弄、探索中经过一定的积累与感悟而得到发展的,教师要留给幼儿探索与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反复尝试,在尝试中积累经验。活动中,教师针对幼儿建构特点、发展水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阶段、有目标、有重点地让幼儿尝试学习。第一阶段,帮助幼儿选择材料,它是建立在幼儿初步具有根据需要选取建构材料的意识上,让幼儿学习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运用材料,发展看图的能力。第二阶段,针对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出现的技能问题。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有目的地探索学习,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第三阶段,解决幼儿在搭建中出现的空间位置安排不合理的问题,活动中师幼共同探索解决问题,融技能学习于解决问题中,幼儿在玩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技能。

幼儿建构游戏关键经验 篇5

活动目标:

1.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2.感知材料的特征、性质,并能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建构材料,围绕主题进行建构。

3.让幼儿学会分工合作,爱护建构材料和建构成果。

活动准备:

1.各种花片、插塑

2.活动前,带幼儿到社区的街道参观

活动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活动:

师:平时,我们上学、放学经过社区时,你们看到了什么?“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让幼儿说一说街道中有什么,如:房子、花圃等)

二.组织幼儿讨论:

1.师:街道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们该选择什么材料来建构呢?

2.幼儿分组讨论,学习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正确选择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建构材料进行建构。

3.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如:房子很高,要用大一点的插塑来建构,如炮筒;游乐器械就可以用童乐高来建构,等等。

三.幼儿建构,教师指导

1.幼儿自由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进行建构。

2.教师巡视幼儿的游戏情况,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

3.指导 幼儿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正确选择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建构材料进行建构。

4.让幼儿将搭好的物体摆放到指定的地方。

四.教师讲评、结束

1.幼儿自评、互评游戏情况。

2.教师根据幼儿选择建构材料进行建构的情况进行小结,提出不足之处,提出一次游戏的要求,结束。

教学反思:

当孩子想得到老师帮助时,老师并没有马上告之方法,而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经过一番努力,孩子们终于想出了解决办法,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幼儿建构游戏关键经验 篇6

引言

飞英塔(塔里塔)、府庙(庙里庙)和潮音桥(桥里桥)是湖州城内的三大着名古建筑,俗称“湖州三绝”。这三座古建筑体现的包含、层叠的特点是非常具有特色的。通过建构游戏创造性的表现三座古建筑的特点,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

游戏目的1、根据自己的理解建构“湖州三绝”。

2、通过叠加、垒高、架空的方法和从里到外、从下到上的建构顺序体现湖州三绝所表现的层叠、包含的建筑特点。

3、能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绘画材料进行作画,体验快乐的情感。

4、安静倾听同伴的讲话,并感受大家一起谈话的愉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参观过飞英塔、府庙和潮音桥。幼儿已有叠加、垒高、架空等搭建技能。

2、材料投入:原木积木,纸盒、泡沫等。

3、环境创设:张贴飞英塔、府庙和潮音桥的图片。

游戏玩法

1、飞英塔(塔里塔)第一步搭建里塔,可以用积木也可以用罐子代替。第二步搭建外塔,将内塔围在中间,适当运用垒高和架空的方法,使之可以透过外塔看见中间的里塔。第三步封顶,塔搭建得比内塔高的时候就可以封顶。第四步搭建塔顶。

2、府庙(庙里庙)第一步搭建里庙,确定“庙里庙”整体的位置。第二步搭建围墙。第三步搭建辅助物,从里庙外廊柱两侧开始搭建,用不同类型积木相结合的方法,增加材料的多样性。第四步搭建外庙的庙门。

3、潮音桥(桥里桥)第一步搭建桥墩,注意控制好桥墩之间的距离。第二步搭建桥面,注意左右对称和保持平衡。第三步搭建下面的小桥,注意控制好和主桥的距离,使之远看时产生“桥里有桥”的感觉。

要点贴士

1、文中给的是“湖州三绝”完整的搭建图,其中第一、第二步为基本步骤,第三、第四步为延伸步骤,教师组织活动时可根据本班孩子的能力决定完成的步骤。

2、幼儿可以用分组的方式分别建构飞英塔、府庙和潮音桥,下次再轮换搭建。

3、搭建的材料可以是原木积木、纸盒、泡沫等。

4、搭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要抓住建筑层叠、包含的特点,可以有不同的搭建方法。

5、在家庭中玩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适当减少搭建环节,可以用家中的物品作为搭建的替代材料。

游戏价值

幼儿在搭建飞英塔、府庙和潮音桥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湖州三绝”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搭建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图片中的建筑物,思考把平面图像转变为立体建筑的方法,有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力。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摆弄,促进了幼儿小肌肉动作的发展。小组游戏中的讨论和合作,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提高幼儿交往与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

首先,我觉得在活动中为全体幼儿提供了一个富有探索性的学习环境。象肯德鸡全家桶、饮料杯、彩笛卷盒子等这些废旧物品对孩子们来说既新鲜又熟悉,这些物品特别是彩笛卷盒子变化大、操作性强,这为幼儿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因此,孩子们在操作中个个兴趣浓厚、思维积极,根据他们已有的经验,建构出方法不一的围墙,教师对这些建构作品分别给予肯定和鼓励,有效地调动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最后,在积累经验的同时,帮助幼儿学习新的建构技能,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也大大满足了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和成功的体验。这是我对建构活动的第一次尝试,在活动中肯定存在许多问题,如在活动中是否应选择同种材料(象都是口大、底小的桶形)或完全形状不同的材料,因为同种材料也有多种搭法,不同材料的建构方法就更多了。因此,还有待于老师们共同探讨、研究,希望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幼儿建构游戏关键经验 篇7

一、创设适宜的数学问题情境

创设包含有数学问题游戏情境的要求是:其一, 游戏之间具有买卖关系。游戏中的买卖关系, 不仅增添了幼儿同伴互动的机会, 并且为幼儿提出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交流彼此的数学思维提供了平台。 其二, 游戏的角色任务中蕴含解决数学问题的要求。如收银员需要统计顾客的消费, 收款和找钱;销售员需要帮顾客挑选适合的产品, 包括大小、颜色、数量, 等等; 理货员需要分类整理和摆放货品, 便于顾客寻找;顾客则要提出自己的消费要求和付费。游戏中幼儿在完成角色任务时必须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 如分类、排序、测量和计算。其三, 游戏材料必须是数学问题情境的承载物, 使一个个富含数学的问题油然而生。

二、提出针对性的数学问题

游戏初期, 幼儿自发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有关问题的情形并不多见, 因为他们尚不能将已有的数学经验与现实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 这时教师的引导便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可扮演顾客向幼儿扮演的角色提出含有数学内容的消费要求, 如顾客来到了“小甜心奶茶吧”, 点了一杯珍珠奶茶。服务员随意取了一大把珍珠放到了杯子里, 顾客说自己不能吃太多的珍珠, 只需要10颗就够了, 服务员就必须只放10颗珍珠来满足顾客的要求。此时不仅丰富了游戏情节, 也引发了服务员的思考, 原来有些顾客对珍珠的数量还有要求, 以后他会主动询问顾客的要求, 而当自己成为顾客时也会提出自己的要求。久而久之, 幼儿就学会在一定的游戏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

三、关注幼儿的解题思路

引导幼儿尝试讲述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和解决的方法, 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外显化, 这是极为重要的。当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向幼儿提出数学问题时, 不要只满足于幼儿做得对与错, 而要更关注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譬如, 教师扮演顾客拿了10块钱到蛋糕房买了一个6块钱的蛋糕和一个5块钱的蛋糕, 收银员说:“钱不够, 还差1块钱。”这时顾客可有意反问: “怎么不够啊, 你算给我看! ”收银员说:“5加5是10嘛, 6比5多1, 要11块哎。”

四、分享游戏中的数学问题

同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游戏交流分享环节,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交流和讨论游戏中的数学问题, 如顾客带的钱不够了怎么解决, 怎样根据顾客拥有的钱数, 向他推荐合适的消费项目等。也可以邀请幼儿介绍自己在游戏中是如何解决数学问题的, 如有的幼儿将自己的理发工具分门别类地摆放; 有的幼儿将电器按大小排列, 还贴上了相应的价格标签;有的幼儿能够按照顾客要求做出一个正方体的电视机……这些做法的交流可以扩展幼儿数学思维的空间。

在采取上述策略时需要注意如下三点: (1) 尊重幼儿的游戏。教师必须以尊重幼儿的游戏为前提, 不能为了数学教育而影响幼儿的游戏, 将角色游戏变成幼儿数学学习的练兵场。 (2) 适时放手。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把握好“指导”与“放手”之间的关系, 在保证幼儿获得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的同时, 有充分的独立自主发展的空间。 (3) 注重应用。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去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而不是知识的新授和再教育。

幼儿建构游戏关键经验 篇8

[关键词]契机生成教育 科学经验 幼儿教学

过去的科学教学更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轻视情感态度的培养;重视课堂学习,很少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因此,抓住生活和游戏中的契机是帮助幼儿建构科学经验最直接的方法。我们借助对以下案例的观察与分析,来看看幼儿的探索行为是怎样发生、发展、持续的。

案例:“探索蜘蛛”(大班)

有一天,我们刚好在进行户外活动玩得正起劲。“看,墙上有一只大蜘蛛!墙角还有好大一张蜘蛛网!”明明的大嗓门吸引了我们每个人的目光。大家七嘴巴舌地说开了。我注意到孩子的关注点转移到了蜘蛛的血液上。回教室后,我小结了孩子提出的问题,拿出《百科全书》,告诉他们,关于蜘蛛书里的内容,孩子们催促着:“老师,快讲讲!”在读的过程中,我有意在孩子们关注的问题处稍作停顿,以便孩子将书中内容与自己的疑问相印证、理解。

第二天,我先问孩子:“关于蜘蛛的知识你了解多少?”孩子都说着自己的发现。然后,我请孩子观看《蜘蛛》的录像短片,鼓励孩子从中找到答案。看后,我们又去捉来蜘蛛做实验。

放学时,家园栏里已经张贴出了孩子的实验结果,蜘蛛的血是淡黄色的,蚂蚁的血没有颜色,蝴蝶的血是棕色的,我并将孩子做实验的照片放在了我们的家园博客中,家长也被孩子那份热情所感染,禁不住都说:“我家的小宝贝,胆子可真大,真能干,回家,我们再找找,看看还有什么没发现的!”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孩子总会骄傲地对老师和同伴说:“看,这是我的发现!我和爸爸一起上网找的,这是我和妈妈在回家的路上发现的!”此外,豆豆的爸爸是医生,活动后还主动给我们送来了“麻雀”的标本,我们班的孩子对小动物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案例的分析:

一、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孩子的兴趣和关注点上生成的

蜘蛛的突然来访,引起孩子的关注,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孩子的好奇心。老师利用生活中的偶发事件,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利用孩子的好奇,抓住契机,生成最自然、最具体和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从以上的案例中,教师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孩子出现疑惑、困难、有发现、有争论时进行有目的、富于智慧的引导。

二、给幼儿正确的引导,理性地组织活动

其实,孩子天生对科学具有一种“崇敬”的心理,这个活动恰恰迎合了孩子的探索兴趣,在以上案例中,孩子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大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劲头,而这便需要老师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幼儿探索的焦点问题,使其成为有价值的学习。孩子的有些问题在想象和真实之间,孩子的有些问题,听起来很幼稚简单,但这是孩子联系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思考的结果。我很容易感受到其中潜在的道理,体会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美好的愿望。在想象和真实间,我引领孩子把想象和真实有机地统一起来。

讲解蜘蛛时运用了信息资源——《百科全书》,从中让幼儿理解了图书的意义,丰富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在案例中,我更多的是聆听、筛选出孩子的问题,教给了孩子遇到难题的解决方法,如:和爸爸妈妈上网搜索、留心身边的生活等查询和收集信息的途径。

三、基于实践,鼓励孩子在“做中学”

老师应做活动的观察者、参与者、交流组织者。在活动“蜘蛛”的开展过程中,最初的预设结束活动是我为幼儿提供材料,制作、绘画蜘蛛。于是我问孩子:“关于蜘蛛你还有哪些问题想了解?”大家问得最多的就是“蜘蛛的血液是什么颜色的?”答案书上没有,我建议孩子在以后的时间去找寻谜底。面对孩子们的疑惑,我并没有放弃,而是支持孩子的想法和做法,调整教学策略,将活动场地转移到户外。当老师建议:“蜘蛛对我们人的皮肤有害,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抓”时,我们找来工具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活动中,孩子不仅把蜘蛛作为实验对象,而且把实验拓展到了其它小昆虫。全体孩子积极参与,集体商讨、协作,将探究活动推向了高潮。实验后,孩子们看着丧命的蜘蛛、蝴蝶、蚂蚁很伤心,于是,又产生了新的疑惑,我再次介入,组织孩子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引发了孩子的理性思考,增进孩子对昆虫的同情与关爱之心。“孩子天生就是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勇于探索,乐于创新及探究的热情,尊重生命,乐于分享、交流的精神品质和态度。

四、基于预设,显于生成

有人认为,集体教学活动是随机生成的,不用备课。但我们主张的是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蜘蛛”这一主题以预设的活动形式展开,孩子受到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时时拓展生成出属于他们的新主题。所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就不可能有教学中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找到孩子的基本经验、兴趣和教育目标间的最佳结合点,老师再进行充分的预设,才能随时接住孩子抛出的“球”。以下的预设方案帮助我找到幼儿的探索兴趣,找到探索的起点,增加教学的生成性。

教学方案“蜘蛛”

预设目标:

1.认识蜘蛛。观察蜘蛛的外型特征和活动特点,了解蜘蛛的生活习性,发展观察力。

2.对蜘蛛有探索的兴趣,通过实验从中找寻答案。

材料准备:放大镜、透明玻璃片、塑料手套、玻璃瓶、纸巾、关于蜘蛛的录像、书籍

预设过程(如下图所示)

五、家长是老师的教育伙伴,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因为不同职业的家长,就可能是某方面的专家。案例中,家长作为老师的教育伙伴,从提出问题,资料收集、查询,标本的制作与整理,到問题的解决,老师都是通过家园联系栏作为桥梁和家长进行沟通。开始收集资料时,部分家长的态度并不是积极、主动的。但看到了孩子的研究成果,家长也积极地参与到了其中。其实,让家长了解教育背后所蕴涵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他们也非常乐意参与其中。家长这重要的教育资源丰富了我们的教育内容,也为我们的教育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抓住生活和游戏中的契机生成教育帮助孩子建构科学经验,在探索活动中孩子不断有所发现,不断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关注孩子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的内在诱因,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需要,才能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

幼儿建构游戏关键经验 篇9

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园课程体系适应于按年龄编班的教育形式,针对幼儿园课程进行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多基于同龄幼儿进行,忽视了混龄游戏及混龄交往中蕴含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彼此之间的年龄、知识经验、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的差异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有待于我们积极的开发和利用。幼儿园要想有效利用混龄游戏的教育资源,使混龄游戏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建构混龄游戏课程来实现,或者说,混龄游戏的教育价值要以幼儿园课程为媒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基于混龄游戏的幼儿园课程建构是指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原则的指导下,对幼儿园混龄游戏的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评价等各种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活动方案的过程。将混龄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首先了解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握幼儿发展需要与教育要求之间的融合点,建构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游戏课程。

二、基于混龄游戏的幼儿园课程建构的理论基础

将混龄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建构科学适宜的课程体系需要遵循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认为,幼儿需要游戏是因为他们“不得不经常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但是,通过这些适应,幼儿并不能像成人那样有效地满足其个体情感上甚至是智慧上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幼儿就去游戏。在皮亚杰看来,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越高,游戏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产生认知冲突。在混龄游戏群体中,幼儿之间的发展水平各异,通过互动与合作,彼此之间较易产生认知冲突,幼儿在面临新的认知冲突时,不仅要用原有图式去同化新事物,还需要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以达到认知上新的平衡,进而使其认知水平获得进一步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幼儿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的空间就是幼儿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游戏可以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儿童的游戏行为总是趋向于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在混龄游戏活动中,由于幼儿彼此之间的游戏发展水平不同且距离相差不远,大龄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成人了解和把握小龄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小龄幼儿会在大龄幼儿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使游戏水平、游戏内容、游戏体验有所提高,游戏的开展会提升一个层次,从而形成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另外,大龄幼儿经常会利用机会展现自己,并表现出对小龄幼儿的关心和帮助,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其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强化和发展。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中指出,个体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榜样)表现的行为及其行为带来的结果进行学习。而且榜样越是多样化,观察者就越有可能作出创造性反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启示我们,如果幼儿的游戏活动仅局限在同龄同伴范围内,幼儿彼此之间会缺乏榜样和范例。在混龄游戏环境中,小龄幼儿可以通过观察大龄幼儿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学习和模仿,大龄幼儿由于有小龄幼儿以其为榜样,会更加自觉地以模范的标准要求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龄幼儿的自我管理。

(四)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生态环境系统适应性调节的必然结果,个体发展着的同时也重新构建着其所在环境。他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不是通过其中发生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客观性”或“现实生活性”产生的,而是源自儿童对这些因素的直觉或解释。在混龄游戏过程中,幼儿间的不同组合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且这种多样化的组合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会赋予环境资源以更丰富的意义。幼儿独自游戏、与同龄同伴游戏及与异龄同伴游戏时的态度和行为有很大差异,不同年龄的组合能够促进幼儿表达和互动的多元化发展,让幼儿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基于混龄游戏的幼儿园课程建构方案

(一)幼儿园混龄游戏课程的目标确定

混龄游戏课程的宗旨是让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在游戏中获得最好的发展,相对于同龄群体而言,混龄群体中的孩子年龄、经验与能力各异,要使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在现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就需要对混龄课程的目标进行谨慎地设定和协调。

1.混龄游戏课程目标要注重整体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基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追求,我国幼儿园课程方案无不试图从整体的视角进行立体化的系统的构建和设计。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整体性的,以习惯的养成、兴趣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为主要内容,孩子们之间的年龄差距一般不超过四岁,虽然其身心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却有许多共性的发展目标,只是不同年龄的幼儿可能达到的水平不同而已。在设定混龄游戏课程目标时,要把握幼儿发展的共性,依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兴趣,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

2.混龄游戏课程目标要注重层次性

考虑到混龄群体的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游戏开展前,教师要从不同年龄幼儿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出发,充分考虑各年龄幼儿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既确定较宽泛的整体目标,也拟定确切的分龄目标。并且,这些目标要涵盖认知、能力与情感等各方面。有了明确的共性目标和分龄目标,教师在设计混龄游戏方案时就有了依据,组织活动时也就有了侧重点。2012教育部正式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五大领域出发,详细阐述了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适宜发展目标,教师应认真研读并掌握这些知识信息,并将其作为混龄游戏教育实践时的重要指导资料。

3.混龄游戏课程目标要注重发展性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育应走在发展前面。制定的目标需要高于幼儿的现有水平,但应在最近发展区内,即幼儿在教师、家长或者同伴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水平。混龄游戏背景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标准,教师在衡量幼儿即将达到的水平时,可以从资料和现实经验两方面获取信息,大龄幼儿的发展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小龄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发展较快的幼儿也可以为发展较慢幼儿提供参考标准,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那些本身发展较快的幼儿,争取为每个幼儿设定符合其发展水平的适宜目标,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获得最佳发展。

(二)幼儿园混龄游戏课程的内容选择

课程内容直接决定了幼儿在混龄游戏中将会获得哪些经验,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混龄游戏课程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

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更容易切入所有幼儿的经验结构之中。教师要能充分了解每一年龄阶段幼儿的兴趣、需要,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筛选出适合混龄游戏课程的内容,并对之进行准确细致地分析,找准内容当中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关注点。2.混龄游戏课程内容要找准切入点

学前儿童作为学前教育的对象,同样也是主动发展着的人,他们应成为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根本来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发展到更高水平的幼儿所需要的游戏也会发生变化。因为他们的兴趣范围增多、水平提高,原来能引发其兴趣的游戏可能会逐渐失去吸引力。因此,课程内容的兴趣性必须具有层级性,遵循从单一到多样、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

3.混龄游戏课程内容应选择适合的形式开展

混龄课程的内容选择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哪些领域的内容比较容易混龄。表演活动、音乐活动、体育游戏和艺术欣赏这类活动,对能力技巧的要求并不严格,可以适当采取混龄游戏的方式进行。而像拼音、数学、科学这类内容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新授的音乐、美术、体育对技巧的要求比较高,这些内容更适合分组进行。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是看起来不太适合混龄的课程内容,在教师的灵活组织和安排下,也同样可以发挥混龄游戏的作用。

(三)幼儿园混龄游戏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混龄游戏的组织与实施主要涉及到3个方面的问题: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组织形式的选择及游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支持。

1.混龄游戏环境创设应具有层次性

同一种环境对于混龄群体来说,其内涵能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也印证了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即发展着的人不能被看作是环境在其上任意施加影响的一块白板,而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并时刻重新构建其所在环境的动态实体。混龄环境创设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通过幼儿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互动,实现多种层次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关注混龄群体中幼儿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混龄游戏活动的环境创设应充分考虑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比如幼儿用椅可分为高、中、低3个层次,椅背上贴有不同颜色的标签用来区分适用对象,便于小班幼儿使用适合自己的椅子。将低年龄段幼儿常用材料放在较低的位置,在使用一些游戏设施时要考虑低年龄段幼儿的使用方便等。此外,在精神环境创设上,教师要为幼儿营造被接纳、关爱与支持的氛围,形成一种宽容、团结的大家庭式教育环境,让幼儿在与同龄同伴、异龄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体会到兄弟姐妹式的生活。

2.混龄游戏活动组织形式应具有灵活性

根据年龄跨度不同,混龄游戏可分为小跨度混龄(大带中、中带小等)和大跨度混龄(大中小、大带小等)。根据参与游戏的幼儿人数规模,可划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与个别活动。每一种组织形式都有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只有互相配合才能有效发挥混龄游戏的教育功能。比如,小跨度混龄更适合需要较多认知参与的游戏活动,对于年龄相近的幼儿来说,其经验和思维特征比较接近,从而能更加有效地对话与沟通。相反,某些以动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游戏活动更适合采用大跨度混龄,如由大、中、小班幼儿共同参与的体育游戏中,大班幼儿往往乐于作为榜样为中小班幼儿作出示范,并在游戏中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

3.教师应及时为幼儿提供支持与引导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他们可以自主进行的活动,而幼儿园混龄游戏作为实施混龄教育的一种途径,需要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发展目标进行适当的支持和引导。首先,教师要帮助幼儿在混龄游戏中发挥其自主性。在游戏内容、时间、活动形式等方面都要关注幼儿自己的选择,同时,教师还应保证异龄互动的自然性,避免提出过度苛刻的互动要求。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异龄幼儿在游戏中进行交流与沟通。社会学习理论启示我们,幼儿天然的年龄差异可以构成异质游戏群体,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与不同能力、不同性格的同伴相互交往,彼此之间拥有大量可供模仿的榜样。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优势,采取合适的时机与方法加强幼儿之间的互动。再次,教师要保证各个年龄段幼儿在游戏中均获得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在实施混龄教育时,既要关注各年龄幼儿的发展,也要关注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教师要防止因过分关注某年龄段幼儿而忽视其他年龄幼儿的发展,同时,还要兼顾其认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需要,避免造成幼儿的片面发展。

(四)幼儿园混龄游戏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是混龄游戏课程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和判断混龄游戏课程价值的过程。从拟定目标、选择内容、活动设计到计划的实施、教育结果的测评等都需要科学的评价做导引。混龄游戏课程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混龄游戏课程实施的评价,即广义的评价,包括:对混龄游戏环境创设的评价、对教师指导行为的评价、对混龄游戏时间与组织形式安排的评价、对游戏材料的评价等;另一方面是对幼儿在游戏中行为的评价,即狭义的评价,包括:幼儿在游戏中是否互帮互助、是否遵守游戏规则、语言水平与技能技巧等是否有所提高等。

幼儿建构游戏关键经验 篇10

关键词:纸盒创意;合作能力;鹰架构建

所谓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拥有良好的合作能力不仅能使同事关系和谐,团队具有凝聚力,更是高效完成社会任务的重要因素。

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幼儿扎堆游戏的场面,但这种现象并不一定意味着幼儿合作行为的产生,很多时候,幼儿是处于观望、模仿或互换玩具玩等状态;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经常会将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其合作完成任务,从表面看,这种形式为幼儿的合作行为提供了平台,但只要悉心聆听幼儿的对话,会发现很多幼儿其实都是在自圆其说,并没有有意识地去倾听同伴的观点而展开讨论。所以,这些所谓的合作都是流于形式、无实际效果的。

作为社会性形成和发展关键期的幼儿阶段,重视其合作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重要课程。我们应该更多地找寻契机,让幼儿在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养成配合、分工、协商、解决问题等合作意识。当发现幼儿在活动中做出合作行为,教师应抓住典型,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并迁移合作经验,让幼儿体验合作的愉快,感受合作的成果,激发幼儿再次合作的欲望,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固,并逐渐成为一种内在的行为习惯。

一、幼儿合作行为产生的契机

“纸盒创意”活动是在“创意美工”园本特色大环境下的一个班本特色内容,是幼兒尝试利用主材料(各式各样的纸盒),借助辅助工具,运用同伴间的讨论、协商、轮流、分工等合作技能,发挥一定的想象与创造能力,创作出美工作品,并能在生活、游戏中运用的一种创意活动。

“纸盒创意”时间一到,幼儿便忙碌起来:

三号区今天造了霸气的“大一班银行”,大家正在为银行装窗户,女幼儿提议给银行装上旋转大门,大家都很赞成。

部分男幼儿在建高架桥,有负责做桥墩的,也有负责搭桥面的,还有帮忙运材料的,桥墩倒塌时幼儿正在一起想办法。

四个好朋友准备制作一个动画人物,大家正在讨论画什么样的五官,才能让这个形象更威风。

以上是在“纸盒创意”活动中常见的画面,幼儿为了完成一件创意作品,从活动开始就为合作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机会:设计图绘制过程中的交流、比较、讨论→创意制作过程中的分工、取料、制作→作品呈现过程中的协商、摆放、说明,这些环节中幼儿的表现充分证明:“纸盒创意”活动的过程,既是幼儿进行创意的过程,也是幼儿合作的过程,这种活动最大的特点是为幼儿合作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二、幼儿合作行为策略的缺乏

虽然幼儿的合作行为很容易在“纸盒创意”活动中发生,但是我们仍发现幼儿在需要合作完成的活动中,出现合作失败的例子。

1.协商意识的缺乏导致合作失败

周三的“纸盒创意”活动开始,三号区的幼儿今天准备建高楼大厦,设计图结合了大家的意见——“绿色小区”。大家开始分工合作,小蔡想要承担主体部分的制作,于是她向大家提出意见,但是媛媛也想负责,他表示不同意,觉得应该由他负责。

小蔡:“我已经想好了,让我先来,下次再给你做可以吗?”

媛媛:“不行,你上次已经做过了,这次我先选!”

小蔡:“那大家说,让谁来?”

其他同伴有赞成小蔡的,也有赞成媛媛的,大家互不相让,最后不欢而散……

案例中我们发现,幼儿有初步的协商意识,但不懂得谦让,所以初次协商失败后,幼儿就放弃了,合作也就终止。可见,提高幼儿的协商能力是幼儿合作行为养成的关键。

2.规则意识的缺乏导致合作失败

自主活动区,轩轩已经开始搭建高楼了,子扬负责运材料,于是他不停地往场地中间运。很快场地上堆满了各种材料。忙着搭建的轩轩一个没注意,把整个主体房屋给撞翻了。看到满地的材料和倒掉的房子,大家都傻了,不知道怎么办,还有几个调皮的开始起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任何一个活动或游戏顺利进行的保障。“纸盒创意”活动也是如此,幼儿容易兴奋,自我控制能力也有限,所以具体明确的活动规则,能有效地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幼儿合作的效率。

3.分享意识的缺乏导致合作失败

子园和佳佳准备一起用纸盒做机器人,两人有商有量。一人负责做身体,一人负责四肢,在材料区选材时,两人都选择了牛奶盒,佳佳想把手臂做长一点,但是剩下的牛奶盒已经被子园拿完了,他准备给机器人做一顶帽子。佳佳要求子园把牛奶盒给她用,但是子园理直气壮地说:“你把手臂弄那么长干什么,我要做帽子的!”佳佳很生气:“帽子做小点也可以,我的手臂长一点好看!”两人谁也不让谁,最后各做各的……

喜欢独占是现代幼儿的通性,在活动中,由于材料、工具有限,幼儿往往会因为不愿意与同伴分享而导致合作的失败,这对幼儿合作行为的养成极为不利。

三、幼儿合作行为的鹰架构建

幼儿的合作行为和能力的发展仅靠幼儿的相互学习和模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进行构建,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结合在“纸盒创意”活动中幼儿出现的合作冲突问题,我们积极地为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构建鹰架。

1.借用操作材料,引发幼儿合作

在第四周的活动中,我们给幼儿提供了大小不等的纸箱,让他们自己找伙伴将纸箱设计成人物、动物,通过组合的方式呈现。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从选择合作同伴开始讨论,有的很快就找到了合作者,有的是先找盒子再找伙伴,方式不一。但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很自然地就投入到合作的行列中……

活动中,我们提供给幼儿最多的是原材料和少数的半成品,在幼儿对材料的二次加工中,教师刻意地设计了制作困难,让幼儿在解决困难的同时,激发同伴间的讨论、协商,使合作成为一种必经的过程和需要。

2.使用影像记录,推动幼儿合作

朱××和汪×两人一边交流,一边互相合作完成他们的“无敌”机器人,机器人的耳朵经常会掉下来,两人开始讨论。

汪×:“双面胶多用一点,可以的!”

朱××:“好的,你拿着我来贴!”

汪×:“用手按一下,使劲一点!”

朱××:“我很使劲了!”

汪×:“待会给他装上眼睛吧!”

朱××:“我在材料间看到了很好的材料,过会儿你去拿吧,那

种圆形的塑料片!”

观察到这一幕,教师在活动结束的时候,用照片记录的形式,向全班幼儿展示了他们的作品,并表扬他们相互协商的合作行为,两个小家伙非常开心,其他小伙伴也向他们投去羡慕的眼神。

利用相机、手机等科技产品,帮助我们随时记录幼儿活动的精彩瞬间,这些影像资料不仅能记录幼儿的成长,还有一个绝妙的用处,就是用来推动幼儿的合作。每当发现身边有效、和谐的合作行为时,我们会拍下来,在分享的时候让当事者看着照片回忆自己与同伴的合作经历,让幼儿觉得教师很重视他们的行为,促使他们更有兴趣参与合作,也给其他幼儿榜样示范的作用,有效地推动幼儿的合作行为。

3.采用竞争游戏,激励幼儿合作

纸盒搭建比赛一声令下,幼儿分组开始活动,我们的竞赛规则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纸盒搭建作品,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第一组的幼儿马上冲进了纸盒储藏区,开始不停地往场地上搬运各种纸盒,并开始各自叠高……

第二组幼儿也不示弱,也运了很多的纸盒、纸箱,但不同的是,他们开始讨论搭建的内容,很快又进行了分工,有的負责搬运,有的负责场地上的搭建,很快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纸盒桥。

游戏结束时,让其他两组的幼儿当评委,觉得哪组获胜了,大部分幼儿都把票投给了第一组,在说原因时,幼儿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第一组的作品很漂亮,一看就知道是桥。”

“第二组的人都自己管自己,看不出搭了什么?”

“第一组的速度快,而且作品很有趣!”

“第二组的人都会一起帮忙做……”

虽然幼儿的语言朴实,但是听得出,幼儿能感受到竞赛中组员间合作的重要性。

让幼儿进行一些竞赛式的游戏活动,能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和集体智慧的强大。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能体会合作的成功感,激发合作的兴趣。同时,因为教师、同伴的赞赏和掌声,也给幼儿更大的合作动力。

4.巧用指导评价,支持幼儿合作

小花用纸盒做了一个立体相框,想再做个三角支架,但发现立不起来,于是将三角剪成两段,说:“怎么搞呢?”她问郭×:“你知道那个立体的三角形怎么弄啊。”郭×用手比划了一下,说:“就剪出那个长长的然后折起来。哎呀,我帮你吧。”她拿过剪刀剪起来,小花很快抢回剪刀大叫:“还是我自己来,你把我的线都剪没了!”小花尝试剪了椭圆等,都没有成功做好支架。郭×拿着做好的乌龟给小花看,小花又皱眉大声说:“你别吵我啦!我烦死了。”教师发现后,采用以参与活动的方式进行了“示范性”引导,让小花自己意识到,郭×是想帮助她,自己不耐烦的情绪表现会伤害到小伙伴。

在操作活动中,小花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希望与同伴一起进行操作活动,并有求助行为和分享自己作品的行为。但是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不愿意同伴帮她剪,也没有采取同伴的指导意见,并对同伴的分享行为表现出不满的情绪。

教师的指导评价是幼儿在合作中的“顾问”,当幼儿遇到合作问题时,教师能以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时候给予指导和评价,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丰富合作经验。

如活动开始时,教师要起到激发幼儿合作意识的作用:设置合作互动的活动情境,引导幼儿开展活动前的讨论,通过协商分工,分配各成员的职责,在活动伊始就让幼儿融入“合作”的氛围中;与此同时,在活动中的指导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仅要指导幼儿的合作方法,更要鼓励幼儿的合作行为,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针对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教师可采用直接指导、隐性指导、参与式指导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结束时,教师可组织集体分享经验的活动,让幼儿介绍自己的合作伙伴,谈谈合作的感受,说说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让同伴来出谋划策。在解决合作问题的同时,幼儿不仅能互相学习经验,积累合作技能,还能使幼儿产生愉悦的情绪,为培养合作能力提供了精神动力。

四、幼儿合作行为的规则制定

幼儿有效的协同合作是建立在合作规则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保障幼儿合作的顺利进行,结合创意活动中合作的培养目标,与幼儿一起共同制定有关“纸盒创意”的各种图文并茂的提示规则图。

规则的制定能有效促进合作的进行,但也不能阻碍幼儿的自由发展空间,所以我们采纳幼儿的意见,给活动制订了“三要”:要友好,要协商,要分享。“三不”:不争抢,不喧哗,不无理。我们用照片实录的方式展现活动规则,将照片结合文字分别张贴在活动室的各个角落,让幼儿更有亲近感。为了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积极性,我们还定期进行调整,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成为班级同伴学习的榜样!

合作规则的接受是产生合作行为的前提条件;合作交往策略的给予,有效解决了合作中的冲突。两者结合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斯玉玲.合作区域促发展[J].幼儿教育,2009.

[2]杨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魅力中国,2010.

[3]宋永艺,廖丽君.浅谈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刊,2010.

[4]田连娟.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M].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出版社,2010.

[5]李倩.论活动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

[6]王华芬.幼儿园建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J].当代学前教育,2012.

[7]董旭花,韩冰川,王翠霞,等.小区域,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上一篇:慰问困难群众下一篇:做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