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旅游资源开发

2024-10-19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共12篇)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 篇1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 海洋将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家竞争的焦点, 海洋资源在海洋战略地位和意义空前凸显,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成为沿海各国海洋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

英国是海洋强国之一, 地处西北欧, 东、南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 全境由靠近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不列颠群岛的大部分岛所组成, 为欧洲最大的岛国, 面积244 100 km2, 海岸线曲折, 总长约18 835万km (英格兰5 496 km, 苏格兰11 777 km, 威尔士1 562 km) , 其间良港密布, 近岸海域油气、渔业等海洋资源相当丰富。丰富的海洋资源已成为英国的能量之源、立国之本。

一、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

英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海洋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早在18世纪初, 英国就以海运业和造船业领先于世界。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英国是长期石油进口国, 每年石油进口都在1亿t以上。随着60年代北海油田的发现, 1964年英国获得46%的海域开发权。北海油气田的开发, 很快形成了英国海洋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 通过海洋油气开发活动, 还带动了本国造船、机械和电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滨海旅游业及海洋设备材料工业也迅速崛起, 从而推动了整个英国经济的发展。1999—2000年, 英国涉海经济活动产值达390亿英镑, 占英国GDP的4.9%。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英国制定了强调能源多元化的能源政策, 鼓励发展包括海洋能在内的多种可再生能源, 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而海洋, 则是获取这些能源的天然场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 为实现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并减少污染, 英国又进一步加强了对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 把波浪发电研究放在新能源开发的首位。研究表明, 英国海岸线所蕴藏的潮汐能可以提供英国电力需求的5%。2004年4月, 英国政府首次公布了《年度能源白皮书》, 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 并提出要在2020年前, 使国内可再生能源需求比例达到20%。2004年8月, 英国政府设立了5 000万英镑 (约合9 000万美元) 的专项资金, 重点开发海洋能源。同月, 世界上首座海洋能量试验场——欧洲海洋能量中心在距离苏格兰大陆最北端大约100 km的奥克尼群岛正式启动。该群岛自然条件优越, 岛上最大风速可达到190 km/h, 是英国境内发展风能、波浪能和潮汐能最理想的场所。这座投资500万英镑的能源中心建立了一整套体系来实施海洋能源开发, 它将对新型海洋能源技术和设备进行试验和推广, 也寄托了科学家和能源界对未来新型能源发展的希望。获悉, 截至2020年, 英国政府将计划兴建7 000个新的涡轮机用于风力发电。

此外, 英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品消费国家, 2004年有6 641艘海洋捕捞渔船, 直接雇用渔民约11 559人, 海洋捕捞产量约65.4万t, 价值约5.13亿英镑。

二、海洋资源开发管理

英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活动长期以来贯彻以经济效益为主线, 即开发利用与自然补偿对等原则, 宏观上既要求海洋资源的保值、增值和盈利, 又强调海洋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发展, 注重环境保护及生态平衡。英国各项海洋事务起步较早, 每伴随着一项海洋新事务的出现, 均建立一个相应的机构来管理, 这一历史原因导致英国至今既无统一负责海洋事务的政府部门, 也没有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 海洋管理属于分散管理型。英国皇家地产管理委员会、工贸部、环境部和农渔粮食部在对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地方政府则起到监管制约的作用。

1961年英国制定了《皇室地产法》, 该法以潮间带和12海里领海属英国皇室地产这一历史传统为立法依据, 该传统来源于古罗马法的“公共托管原则”, 该原则指出, 从法律性质上看, 空气、流动的水体、海洋和海岸对人类来讲是共同拥有的, 其作为公共财产不应为私人所有。《皇室地产法》规定使用这些皇室地产修建港口、码头、栈桥和管道, 以及围海、填海、进行水产养殖和海底矿砂开采等, 必须获得皇室地产委员会的许可, 由其颁发海岸或海域使用证, 并须缴纳租用费 (地租) , 这就对海洋资源开发管理秩序在法律意义上给予了规定。英国海洋资源管理手段实施海域使用许可证制度, 即对任何海洋资源的开发都必须取得双重许可证, 即作为政府管理行为发放的允许开发许可证和作为产权所有者发放的有偿租赁许可证, 而且都必须严格依照许可证规定的开发项目及期限进行。

英国在海洋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要手段是加强海洋立法, 其法规主要类型有4种, 包括涉及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海洋权益法规、涉及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关法规、地方性立法以及政府各部委发布的法规章程。以上法规构成了英国海洋开发管理的法规系统, 为依法管理海洋资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海洋资源保护管理

近年来, 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注重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 为保证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英国政府一直通过各种途径保护海洋的各种资源。

早在20世纪70年代, 英国苏格兰发展局为开发北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制定了《北海石油与天然气:海岸规划指导方针》, 其基本原则是海洋油气业对海岸区域的利用只能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该方针确定了有关建立优先开发或保护地带的各种准则, 对“优先开发地带”及“优先保护地带”的名称作了法律定义, 以免其遭受破坏。1974年颁布的《海上倾废法》也禁止从车辆、船舶、飞机、气垫船、海洋或陆地构筑物上向海中或有潮水域永久性地投弃任何物质, 以保护海洋环境。

在21世纪初, 英国成立了“海洋管理局”, 该机构定期对英国领海以及周围的海域进行评估, 英国政府的海洋政策也逐渐从海洋开发转移到海洋环保。在收到该机构的第一份评估报告后, 英国政府便通过修改了《大渔业政策》, 禁止在苏格兰西北部海岸以外12海里的范围内使用破坏海床的渔具, 目的是保护苏格兰境内唯一的深海珊瑚礁。同时在该机构报告的建议下, 英国政府还同意将苏格兰西海岸的“达尔文丘”设为“环境保护特别地区”, 树立海洋保护典型。在进行可再生能源开发时, 对海域周围的生物、海床结构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估;在进行可再生能源利用时, 建立了环境监测设备, 评估能源设备对海床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以期不破坏环境, 并保证开发的持续性。

同时, 英国十分重视海岸的管理保护工作。英国议会制定法规管理全英国重要的海岸 (如已成立的海岸保护区) , 并已把管理海岸生态的草案纳入议题。一般海岸管理事业有海岸侵蚀对策 (海岸保护) 和风暴潮对策 (海岸堤防) 两项工作, 这些海岸带管理保护工作尤其对海岸带地区陆地资源 (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业等) 及近海资源如海洋生物、近海水产养殖等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具有保障作用。未来, 任何重大建设都将考虑对海洋的影响。此外, 2002年5月1日, 英国政府提出了“全面保护英国海洋生物计划”, 为生活在英国海域的4.4万个海洋物种提供更好的栖息地。2003年, 在“大西洋东北海域环境保护”公约组织的建议下, 英国政府还建立起了一个包括海洋科学、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等内容在内的数据网络, 全面系统地开展海洋环保, 以此挽救英国的海洋生态系, 保护海洋资源。

摘要:英国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上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注重适当、适度进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 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文章简要介绍了其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以及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 希望对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海洋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简述英国的海洋管理体制[N].中国海洋报, 2000-02-04.

[2]高战朝.英国海洋综合能力建设状况[J].海洋信息, 2004 (3) .

[3]王龙泉, 宋玉芳.英国海洋资源管理一瞥[J].海洋信息, 1996 (4) .

[4]于青松, 齐连明, 等.海域评估理论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空间资源分布的范围,包括的种类,开发利用特点等。

2.了解世界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港口建设和港口贸易的发展。

3.了解世界著名的围海造陆工程。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空间利用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开发海洋空间资源的深远意义。由于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越来越拥挤,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然后让学生了解海洋空间资源分布的范围,所处的环境特点。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和海底,具有气象、水文条件复杂,环境恶劣的特点;最后,讲当前人类在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已涉及的领域。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储蓄、文化娱乐等诸多方面。

关于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世界海洋运输的发展历史,讲述人类在海洋运输中经历了由近海向远洋拓展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过程。特别要指出现代大型船舶的出现和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在海洋运输业的应用,大大促进了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接着,教师可利用课本中《世界主要海运路线》图,介绍世界七大海上交通运输线。最后,介绍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港口的建设。在讲港口建设时,可引导学生读《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图,结合荷兰鹿特丹港发展案例,讲清港口建设要有三个条件:①腹地:即港口的服务区域;②配套设施:如码头、装卸设备等;③在港口的规模、服务功能和范围上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于围海造陆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世界围海造陆的三个典型事例①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②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国建造的人工岛工程;③澳门的填海造陆工程,说明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做好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设。同时还要指出,兴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费用巨大,需要以强大的国力作基础。

教学设计示例

〖引入新课〗

1.读图引入:读课本《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图,说明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涉及生产和生活的哪些领域?关于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探索?

2.录像引入:观看有关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录像片,回答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洋的哪些部分。人类是怎样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

3.讲解: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随着世界人口迅速增长,陆地各种自然资源逐渐走向枯竭,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

〖海洋空间利用的教学〗

1.讲解:目前,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展到工业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科学文化、生活娱乐等诸多领域。然而,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不论在环境方面还是在生态方面,都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2.提问:海洋环境条件和生态条件较陆地有哪些不同;其复杂性和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会产生哪些影响?

3.讲解: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复杂的海水运动;在深海要能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结构和施工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1.讲述:世界海洋运输业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船舶动力的不断更新换代,吨位不断增大,不同运输用途的船舶品种不断增多,海洋航线由近海向远洋不断拓展,导航技术和定位技术不断现代化的过程。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石油生产和运输迅速增长,大型油轮的出现,以及大型集装箱船的兴起,带来了海洋货物运输的革命。今天,现代化的大型集装箱船和巨型油轮可以来往于各大洲港口之间的航线上。

2.读图:课本《世界主要海运路线》图

3.讲解:世界七大海上交通线:①北大西洋航线:美国和加拿大东海岸港口连接西欧、南欧、各国港口的航线;②亚欧航线:连接西欧和亚太地区各国港口的航线;③南美航线:连接欧洲和南美东海岸各国港口的航线;④南北美航线:也叫巴拿马运河航线,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⑤北太平洋航线:北美西岸各国和亚洲国家间的航线;⑥南太平洋航线:美洲西海岸与亚太地区各国的航线;⑦非洲航线:也叫好望角航线,是欧洲、北美洲从西亚进口石油的重要海上运输线。

4.承转:伴随着世界海洋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港口建设也随之得到发展。

5.读图:课本《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图

6.讲解:以荷兰鹿特丹港为例,说明港口的形成和发展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①腹地:即港口的服务区域;②配套设施:如码头、装卸设备等;③在港口的规模、服务功能和范围上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围海造陆的教学〗

1.读图:课本《日本神户人工岛》图、《澳门历年填海范围》图

2.讨论:围海造陆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分析围海造陆的利和弊是什么?

小结:围海造陆是缓解沿海地区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足以满足发展居住、绿化、交通、工业、商业等建设需要的矛盾的重要途径;围海造陆工程耗资巨大,需要有强大的国力作基础,同时还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防止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探究活动

1.设计制作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模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设计制作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模型。可先设计一张蓝图作为底图,然后转绘在矩形胶合板上,再用塑料泡沫板或有机玻璃板做出各种海上设施模型,用乳胶粘贴在胶合板上设计的位置,最后涂上设计的颜色,标上注记,此模型即可完成。此活动可以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幻想力。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 篇3

近年来,南海海域丰富的油气资源再度成为多国能源战略的关注焦点,南海海域已经呈现出资源争夺加剧、油气开采加速、第三方介入加重、主权与利益捆绑加强的态势。为了保护国家核心利益,我国也在不断加紧深水油气资源开发领域的研究。

10月3日,“海洋石油286”号深水工程船提前完成国产软管铺设作业。而此前不久,由“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承钻的我国首口深水高温高压探井于我国南海顺利完钻。我国南海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再获重大突破。

深水油气,大洋深处的宝藏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面临陆上老油田增产困难和进口石油容易受制于人的问题。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或许是一条破解之道。”能源经济学家董秀成教授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这样表示。

国土资源部地质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估算储量占中国油气总储量的三分之一。南海大陆架已知的主要含油盆地有十余个,面积约85.24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到南海大陆架总面积的一半。南海石油储量至少230亿—300亿吨,乐观估计达550亿吨,天然气20万亿立方米,堪称第二个“波斯湾”。其中,70%的资源蕴藏于153.7万平方公里的深水区域,开采难度极大。

媒体统计显示,目前在南海海域作业的石油公司超过200家,几乎所有西方大型石油公司都在南海进行油气资源开采。“目前南海海域的油气资源开发大多集中于各国大陆架一带,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这些国家受制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尚未大规模开发深水油气资源,而掌握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技术的西方石油公司出于种种考虑,没有明目张胆地进入九段线内作业。”董秀成教授告诉记者,随着技术进步和对能源的渴求,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必将进入有主权争议的深海区域,也将必然激化南海的争端。

没有一流的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技术,这一领域的开发便会受制于人。无论是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占据南海油气资源开发的主导权,都要求中国加强海洋尤其是深水油气资源开发能力。

“五型六船”,十年磨一剑

我国对沿海油气资源的开发起步较早。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就已经在海南的莺歌海岸外组织油气资源开发作业,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在渤海等近海利用外国先进技术进行成规模的海洋油气资源生产作业。

然而,深水油气资源开发面临自然环境恶劣、技术难度大、开发成本高等问题,开发技术基本为美国、法国和挪威等少数几个国家的大公司垄断。担负着开发海洋油气资源重任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成立伊始就面临严峻的技术挑战。21世纪初,世界深水油气钻采水深达到2953米,而当时中国的最大钻采水深不到500米,这2500米,便是中国在深水油气资源开发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技术差距。

“十一五”期间,中海油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深水发展战略,2004年,又提出了建造具有世界最顶尖技术水准的“五型六船”舰队计划。“五型六船”战略,即计划建造五种型号、六艘可在水深3000米海域工作的深水工程装备,组成中国深水油气资源开发的“联合舰队”。

磨剑十年,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技术进入高速发展期:

2011年,深水地质勘察船“海洋石油708”、12缆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两艘深水大马力三用工作船“海洋石油681”和“海洋石油682”相继交付使用。

2012年5月9日,深水舰队“旗舰”“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正式开钻。按照981钻井平台3000米作业深度,基本上南海地区都是其可作业区域。

进入2015年,中国深水工程装备研发制造速度大大加快,据不完全统计,1至9月份,已有超过20艘深水工程船舶下水、试航或者完成交付。(见附表)

除了服务于我国石油企业,这些深水工程装备还在全球多个石油产区为国外客户提供从勘探、开发到生产的全套服务。2015年3月,中海油“海洋石油981”号便在安达曼海海域为缅甸提供了服务。

今年8月24日,由“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承钻的我国首口深水高温高压探井于我国南海顺利完钻。这是继2014年在南中国海发现首个储量超千亿方自营深水大气田陵水17-2后,在该海域的又一口重要探井,将进一步探明南中国海天然气储量。“此次完钻表明我国在攻克南海油气开发面临的系列难题上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对于推动我国南海油气资源开发意义重大。”中海油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局长谢玉洪表示。

以“海洋石油981”号半潜式深海钻井平台为代表的高端海工装备相继问世并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已打破西方一流石油公司在深水油气开采方面的技术垄断,拥有了独立勘探、开发和生产深水油气资源的能力,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技术的国家之一,为进一步开发南海乃至世界深水油气资源打下了坚实基础。

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中国深水油气资源开发能力已经接近世界一流水准,但是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同挪威、美国相比,依然存在短板。”中国石油大学殷建平副教授长期跟踪世界油服公司动态,他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表示,目前我国这一领域有两个方面还需要加大投入:

一方面,在高端的深海装备设计和建造领域,我国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还有差距。率先挺进深水的欧美国家,凭借深厚的技术力量和庞大的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深水装备研发和建造方面的实力,他们的深水人才队伍垄断着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配套设备供货等领域。

另一方面,我国深水人才团队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深水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我国深水人才团队建设起步较晚,目前缺口较大,不能完全满足中国深水油气资源探勘、开发的需求。在具体细分岗位中,深水作业管理岗位,尤其是能够在海外油气区块同国外石油公司开展合作的深水作业管理人员数量还很少。同时,已经建成的深水作业团队还面临着人员流失的风险,各公司对行业人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

不过,同50年前探索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伊始相比,中国已经在开发技术上跻身世界前列,在工程制造方面能够完全自产,在人才储备方面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成的培养体系。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 篇4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陆域资源被不断地开发和利用,然而陆上资源的日益短缺和过度开发使得各国越来越重视寻求新空间以及开发新资源。因此,海洋对人类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有必要在海洋区域去寻找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以支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不断的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开辟各种形式的海洋旅游项目,建设各具特色的海洋旅游基地及设施,使得海洋旅游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海洋旅游为各国的旅游业注入了强劲的发展活力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海洋旅游已经成为人类旅游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周国忠(2005)和贾跃千(2006)等有类似观点,认为海洋旅游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依托海洋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原则,所展开的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海洋游览、娱乐、度假、体育、教育、探险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2]。贾跃千(2006)等认为海洋旅游资源是人类海洋旅游活动的对象,凡是人类海洋活动所指向的目的物或吸引物;黎东梅(2009)则将海洋旅游资源定义为在海洋的自然环境中,通过人类的规划开发和管理,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要,从而引起旅游者旅游的冬季,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海洋资源[3]。国内主要的海滨城市和地区都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开发经验并且结合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大力开发海洋旅游资源,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海洋旅游资源的分类、特征及开发价值

2.1 海洋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征

海洋旅游资源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近海、中海、远海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综合,包括未开发的资源和已开发资源,因此,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可以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不同的分类。从广义上看,也可以说是从基本成因和基本属性上看,可以将海洋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海洋旅游资源和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其中海洋自然旅游资源包括了海岸带旅游资源系统和远洋及深海旅游资源系统,而后者则更多侧重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海洋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和主题文化旅游资源系统,这三大系统中包含了古代文化遗址、海洋文化景准,以及海洋旅游资源的自身属性及特点,可以将海洋旅游资源分为海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前者可以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和天象与气候景观四个主类,综合自然旅游地、河口与海面等十个亚类,砂砾石地型旅游地、岛区、冰川等33个基本类型;后者包括海洋宗教文化、名俗文化、饮食文化等与人类社会生活有关的产物。

随着人类文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向海洋进军的步伐将会越来越深入,海洋旅游资源的范围和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并且在各个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各种海洋旅游资源的分类中,可以将海洋旅游资源主要提炼为两种大类,一是自然海洋旅游资源,二是人文海洋旅游资源,这两类海洋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各有特征。一方面,自然海洋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变动性、参与性、脆弱性等特征。丰富性可以从其多种的资源分类中体现出来;其中海洋景观类的资源由于受地点、季节、时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使得其可预见性和固定性较弱;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开发的深入,游艇、潜海等体验性、趣味性的海洋旅游产品也越来越多从而增加了海洋旅游资源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另外,不同于陆上旅游,海洋旅游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海啸等自然灾害加大了海洋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波动性。另一方面,人文海洋旅游资源多半具有爱国主义特色,同时具有节庆性和延续性的特点。海洋旅游资源中大量的人文素材都是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如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旅游文化项目;随着人文活动的丰富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活动都借助于海洋旅游资源,如沙滩健身、沙滩长跑等旅游节庆活动;功能的丰富性、发展的全方位和交流的多国性使海洋旅游资源在各层次、各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延用。

2.2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

众多国家和地区都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在蓝色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合理整合现有的海洋旅游资源,优化开发特色的海洋旅游产品,尽力形成全面的海洋旅游产业是世界各国正在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之一。21世纪下的海洋经济,使得海洋与民族兴旺、国家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当今世界,海洋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相互沟通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向海洋进军,通过这一方式进行各民族、各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发展海洋旅游的本质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汲取世界优秀海洋资源文化的同时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现代化的潮流[5]。因此,从战略高度认识、开发和利用海洋旅游资源对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充分发挥海洋旅游资源的人文意义和经济意义是未来发展海洋旅游经济的重点和关键。中国是海洋大国,其海域宽广,能够利用的海洋资源丰富,而且潜力巨大。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海洋经济增长目标将占GDP的20%以上,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会更高,同时支出要加大政府引导性投人,重点投向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中国拥有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海洋资源丰富,同时,在国家的大力投入下,发展海洋经济的社会条件也日趋完善。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粗放管理、产业结构性矛盾、海洋科技投入不足、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等问题,但是在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科技兴海、重点投入支柱产业等原则和方法下,海洋经济仍然是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

作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海洋旅游的兴起也是人类物质生活文明和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体现。在人类文明和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海洋旅游资源对人类的吸引程度不断增加、海洋旅游需求日益丰富、海洋旅游产品不断开发等这些都体现了海洋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这充分体现出海洋旅游成为现代人类热衷的旅游活动,标志着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在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的同时,合理全面的开发利用其在海洋旅游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对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另外,海洋资源空间的高负荷区域程度,正好与陆上资源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效应,因此,发展海洋旅游资源对陆上旅游经济有不可替代的推动和促进作用[6]。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个相对完善、全面、合理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体系可以强化海洋意识、繁荣和丰富海洋文化,同时成为海洋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达到共同发展。

3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应对策略

3.1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

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对人类宝贵财富的一种挖掘,这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及优化对海洋旅游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开发过程中更要以长远、全面、综合性的思路作为指导,以此来保证海洋旅游资源安全性的同时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现今对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存在许多亟待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1)海洋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体系不合理,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在开发海洋旅游资源的过程中需要一套综合全面的开发规划,使得各个部门可以相互协调,合理分配和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形成相辅相成的资源共同体,促进各方面的平衡发展[7]。然而,现阶段由于很多海洋部门对海洋旅游资源缺乏综合管理意识,没有形成总体规划,信息交流不足导致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甚至是破坏。

(2)海洋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多受限于传统的海洋旅游项目。海洋旅游产品一般可以分为海洋观光旅游、海洋度假旅游、水上游乐活动、探险等特色旅游等,但是就目前来说,海洋旅游项目的还相对单调,大部分集中于观光、游泳、沙滩活动等简单活动。因此,海洋旅游迫切需要产品创新以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海洋旅游需求。

(3)海洋旅游资源的污染严重。对海洋旅游资源的污染主要分为对海洋自然旅游资源、海洋历史遗迹、海洋文化资源三大类污染损害,这些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染、农业污染、服务业污染遗迹生活污染等方面,其中工业污水、工业废气、油田溢油、农药化肥污染等传统污染源的影响作用较大[7]。生活垃圾等污染也日益成为主要的海洋旅游资源污染源。分析污染原因可知有部分因素是归结于风暴、海啸等自然灾害,然而更大一部分是由于缺乏管理、过度开发等人为因素。

(4)对海洋旅游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结合不足,缺乏高端海洋旅游人才。要形成有生命力的海洋旅游业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海洋旅游资源以及其他实际因素,才能保证其合理发展、有序开发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海洋旅游人才的不足也造成了对海洋旅游的研究和规划不够、海洋旅游的服务水平不足等等问题。

(5)有关海洋旅游资源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综合性的海洋资源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很容易进入一种无序、混乱的局面,不但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也对海洋旅游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6)海洋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合作不协调。海上资源的开发离不开陆上产业的支持,而与陆上资源的对接不充分,不能利用陆上资源的现有优势,也限制了海上资源的辐射效应,也阻碍了海陆协调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思路。

3.2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海洋旅游业是旅游业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一,要发展好海洋旅游业要求走一条可持续性的道路,要严肃认真的对待海洋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要认识到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关系到海洋旅游业的发展,也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海洋生存环境,因此,针对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在今后的开发中更要有具体的解决措施和应对方案。

(1)制定合理、完整、全面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形成完善的开发原则和指导思路。不论是对何种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指导思路,对海洋旅游资源这类一旦开发就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并且难以重整或修复的重要资源来说更要在一个思路清晰、合理经济、综合全面的规划下进行有序合理的开发和利用[8]。对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开发原则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即在开发中坚持以保护为主;二是市场导向原则,即根据市场需求和预测对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三是综合整体开发原则,即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量满足体验者各类需求;四是突出特色原则,即各地区的开发要结合各地实际,形成有特色的风格和形象。

(2)充分与陆上产业相互合作,重视海洋旅游产业的开拓。坚持海陆一体化的原则,加强与陆域产业的互动联系,利用陆域资源优势,形成综合平衡发展。同时,重视实施旅游管理业的集团化、专业化和市场化转变,不断开拓和发展海洋旅游景区、交通产业、海洋旅游旅行社、海洋旅游餐饮业等海洋旅游核心产业,以及加强与社会服务、金融保险等关联产业的结合,形成较为完善的海洋旅游产业体系,实现海洋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3)提高海洋知识体系教育,强化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意识,培养各类高端海洋人才。将各种海洋知识纳入群众的基础教育中去,宣传海洋旅游开发知识,加强海洋旅游开发的意识。不同阶段的专业教育,加大培养各类海洋人才的力度,提高与世界优秀海洋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4)加快海洋资源的立法进程,完善海洋资源法律体系。建立完整的海洋资源法律体系有利用海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有利于提高海洋资源管理的效率,有利于形成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处理海洋旅游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旅游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更好的构建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体系。

4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发展

4.1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

虽然,海洋旅游经济可以作为旅游经济的一部分,但是中国旅游经济本身是一个问世不久的崭新经济领域,不算很成熟,加上受海洋经济要素的影响使国内的海洋旅游经济还属于一个涉足不深的研究领域。国际上,对与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早在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就提出了可持续旅游的想法和概念,认为可持续旅游应该提高接待旅游者一方公共生活质量,同时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享受经历,并且能够维护旅游消费者与旅游供给者双方依存的环境质量。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组织又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这两个纲领性文件,这意味着旅游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己经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国要发展海洋旅游业必须要进一步突出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实施海洋旅游精品战略,注重发展海滨度假旅游、海上观光旅游和特色专项旅游,加大对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投入[9]。实现可持续性的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就要注重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承载力、社会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的统筹规划和发展,在尊重海洋生态环境和保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避免在开发和建设海洋旅游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政绩化、功利化、随意化和低层次化现象。

可持续性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就是要不损害现有资源的基础之上,必须做到不破坏具有开发价值的海洋旅游资源,提倡开发数量和质量并重,在利用海洋旅游资源发展海洋旅游的同时,要保护海洋旅游资源,不恶化海洋的自然生态环境。综合来说,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模式应该是兼顾海洋旅游者、当地居民、后代人的不同需求以及海洋自身的环境承载能力之上,充分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寻求各个方面、各个产业的利益均衡和协同发展。

4.2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实践

中国广阔的海域和漫长的海岸线使得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拥有足够的优势和独特的机会,为了利用好现有优势以及开发新增长点,在认识到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可持续性发展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下,很多地区以及城市都依据各地实际提出相应的开发规划和具体的开发方案,积极利用当地优势,开拓各具特色的海洋旅游资源。

以中国渤海海滨的昌黎、乐亭两县为例,此地虽拥有旅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使得整合这两地的旅游资源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10]。在结合当地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资源整合理论的基础之上,把握两地在海洋旅游资源整合上的三大优势,两地政府提出打造整体品牌和实现旅游产品的多层次整合来探索“无障碍旅游”方式。辽宁的丹东邻近黄海,地处辽东半岛东端,良好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海洋休闲特色旅游开发、滨海观光渔业旅游开发、海岛旅游开发和滨海湿地旅游开发方面不断努力,试图突破海洋旅游开发相对滞后的瓶颈,改变海洋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海洋文化底蕴不够的现状,以顺应海洋旅游发展的趋势。同样靠近黄海的青岛作为国内外海洋旅游的热门城市,在与韩国釜山和日本黑潮牧场的海洋旅游优劣势的比较和联系中可以得出要继续深化发展海洋旅游就要采取多种方式开发青岛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新的旅游模式,弘扬当地海洋文化。另外,在比较和借鉴国外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中,山东省充分发挥其三千多公里的海岸线上丰富的自然海洋旅游资源和人文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在其开拓海洋旅游市场的过程中,发掘沿海地区文化内涵、结合当地特色,开展各种节庆活动,如青岛啤酒节、海洋节等等,安排好节庆活动的举办时间和地点,协调海洋旅游淡季和旺季之间的差异[11]。

海洋文化的开发是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热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海洋文化作为一种软优势,一旦得到正确合理的开发和挖掘,所带来的认知效应和品牌效应是其他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优势所不能比拟的[12]。濒临东海的福建省有丰富的海洋文化,鼓浪屿、漳州、泉州等地在开发海洋旅游资源的过程中重点发挥海洋文化特色。同时,利用自然地域、历史联系等基础,与台湾共建区域旅游合作区,在两地深厚的文化基础之上提出“海峡旅游区”概念,实现闽台海洋旅游互动,打造世界一级的特色海峡旅游区。中国广西省是中国唯一既靠近边界又靠近海岸的少数名族自治区,广西省政府提出在海洋旅游资源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广西少数名族的海洋旅游文化与东南亚各地的各类海洋名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开辟环北部湾名族文化与海滨风光旅游圈、北海至台湾高雄的粤闽台文化与沿海风光之旅、环南海的南洋文化与海洋风光旅游圈及北海至加尔各答太平洋连接印度洋的多文化之旅四个方面,不断发展广西与周边国家的海路名族文化旅游,包括体验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之旅以及沿途的多文化为主的城市和村落之旅,感受不同文化下的节日庆典、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将北部湾建成为中国与东南亚连接进而走向世界的海上旅游通道。

在地理优势和政府政策等的支持下,浙江省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脚步一直位于国内前沿位置,从杭州西湖到舟山普陀,在打造优秀人文景观,发展海洋旅游方面不断创造辉煌。在继续发展海洋旅游业的过程中,浙江省应该更加注重显示海洋生态环境自身特点的多样化、更加符合国际旅游管理规范、更加坚持景点综合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13]。舟山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唯一的海岛城市,在目前海洋旅游业和旅游房地产市势挖掘海洋旅游房产景观的潜力,试图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纵向的深度开发。根据将舟山建设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海上花园城市的定位,舟山市政府切实划分出以旅游功能为基础的区域布局,积极招商引资,提升生态环境和打造品牌文化,不断向“海上千岛名市、休闲度假胜地、养生居住天堂”的目标前进。宁波市根据海洋资源的自身特点,同时利用海港航道资源、渔业资源和浅海资源优势合理规划海域和海岸带的开发,注重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模式,不断优化以舟山-宁波为主的海洋旅游总体格局。

5 结束语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 篇5

2010-6-30

海洋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如铁锰结核、钴锰结壳、多金属硫化物等,是未来人类开发利用有价金属(铜、锰、镍、钴、稀土金属等)的重要原料来源。研究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意义深远,海洋矿产可弥补人类持续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

据从事矿产资源勘查与勘探研究的相关机构预测,在21世纪,各种类型的矿物原料消耗将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预计在2001-2050年,全球矿产资源消耗量将成倍增加,如石油增长2-2.2倍,天然气3-3.2倍,铁1.4-1.6倍,铝1.5-2倍,铜1.5-1.7倍,镍2.6-2.8倍,锌1.2-1.4倍,其它类型的矿物原料2-3.5倍。2025年之前,预计全球主要有色金属与贵金属产量的平均年增速为铜12.3%、镍1.5%、锌2.5%、金和银2.2%。

海洋“镜面”面积是陆地面积的2倍多。世界海洋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未来人类开发利用有价金属的重要原料来源。

世界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航空航天技术、原子能、宇宙、激光、计算机等一样,正处于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海洋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矿产资源,部分海底矿产资源的潜在资源量见表1。关于海洋的深度,是人类必须面对并克服的问题,如此才能实施海底采掘并将矿石提升输送至陆地。更何况,21世纪陆地上大量的矿产资源也将从深度约几千米的矿井和深度约500-600米的露天矿中采出。

目前,海底矿床有前景的地质工业类型有铁锰结核、钴锰结壳、多金属硫化物、气水合物(可燃冰)等。

由表1数据对比可以看出,钴在海底推测资源数量是钴在陆地推测资源数量的许多倍(55.2倍);镍和钼的数量也远超过其在陆地推测资源数量(分别达到6.5倍和2.6倍);而锰和银在海底与陆地的推测资源数量大致相等(分别为1.2倍和0.9倍);海底中铜、铂和锌的推测资源量仅是其在陆地的二分之一左右(分别为0.56倍、0.47倍、0.40倍);铅约占陆地资源量的20%左右,而金的资源量更为有限(0.04倍)。

与陆地矿床(特指俄罗斯)相比,海底氧化矿石的特点是主要成分含量较高,而陆地矿床的金属品位随着开采时间的推移呈平稳下降的趋势(见表2)。

地质勘探工作

早在1872-1876年,英国王室一帮人乘坐小型护卫舰,经历了一次长达4年之久的海洋地理探险。在探险过程中采集到了铁锰结核、钴锰结壳和海洋磷块岩。然而,这些蕴藏在深海区域的矿产资源,人类对其真正认识却经历了长达80年的时间。1957年,在塔希提岛(太平洋)东部举办了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在编制提纲过程中,有人提到含Ni(1%)和Co(2%)的铁(钴)锰结核,真相也由此揭开,并立即引起了全球矿业界的高度关注,竞相展开对铁锰结核和钴锰结壳聚集物的研究。美国探险队先是从大西洋开始,之后在东太平洋克拉里昂断裂处发现(1974年)了第一个铁锰结核矿床,上报美国国务院,并向联合国提出了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的申请。1970年下半年到1980年间,掀起了研究铁锰结核的热潮,法国、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几乎每年都派出专门科考船探险,以查明并确定自己采掘的领海范围。

前苏联对深水矿产资源的研究始于1950年,俄罗斯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位于莫斯科)的专家们对人类认识海洋地质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俄罗斯(全苏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正式从事铁锰结核的地质勘探工作始于1970年,在对位于大西洋(几内亚海盆、北亚美尼亚海盆和加纳利海盆)、印度洋(中印度洋海盆、西澳大利亚海盆和迪亚曼蒂纳海盆)、太平洋(中太平洋海盆、南及东太平洋海盆)等区域的勘查研究以后,最终将克拉里昂-克利珀顿结核区域作为进一步研究的目标区域。与此同时,结合海洋考察工作,编制出国际海洋法协定,并以此为框架制定出国际区域的地质勘探工作细则。1982年,协定全文获得通过,且得到多数国家(包括前苏联)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在协定上签字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等,但这并没有妨碍文件的法律效率,因为它得到了世界共同体三分之二以上国家的支持。目前,有155个国家及其联盟(如欧盟)已成为联合国海底国际组织的成员,其中7个成员国(俄罗斯、法国、日本、中国、韩国、德国和东欧联合体)在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域(太平洋)拥有固定的申请区段。印度获得了中印度洋区域(印度洋)区段。美国依然没有加入成员国之列,但始终坚持拟定单独的“海底深水区域问题的临时性协议”的小协议。

如今,美国处于两难境地。因为海洋法协定不仅规定了海底深水区矿产资源的研究与开发规则,而且还规定了大陆架国际线的规则,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北极区域的大陆架外围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社会政治方向与国家政策的改变没有影响俄罗斯对开发海洋矿产资源的立场。根据1994年11月22日俄联邦“关于俄罗斯自然人与法人在大陆架区域外从事勘探与开采海底矿产资源活动”的第3252号总统令,俄罗斯将保持前苏联时期从事海洋工作的连续性,当然也包括当时的争议性问题。

在1976-1982年间,在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域进行了针对15万平方公里海底区段勘探的前期筹备工作。在1982-1987年间,对该区段进行了普查勘探(评估),最终圈定出7.5万平方公里海域进行深入研究工作。

海底矿产资源

1.铁锰结核矿床

根据地质勘探工作进展情况,联合国海底国际组织向俄罗斯颁发了国际证书,授权俄罗斯在申请海域继续从事铁锰结核矿床的勘探与工业开发。在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域,铁锰结核研究的成果源于科学的研究方法。依据对铁锰结核形态形成类别的研究资料,可以按外部特征预判出结核体的化学成分、生产效能(矿层密度/米2)、形成条件和技术成因。有经验的海洋地质专家通过铁锰结核的外观,就可以判断出铁锰结核的地质化学类型、海洋分布区域、埋藏深度。还查明了海洋Fe-Mn矿体成因的纵向地质成带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铁锰结核和钴锰结壳的地质化学类别,并将Fe-Mn构成物划分为6种成因类型,它们都是在海洋深水区形成的。在Ni-Cu-Co结核体的形成过程中,基于水生沉积机理,Ni-Cu型和Ni-Mn型结核体的沉积存在有沉积变质作用,钴结壳的形成过程伴随有水生岩化作用。2Co结壳(注:地球化学专业术语,表示Co含量是铁锰结核中平均钴含量的2倍以上)主要是因水生机理形成的。Fe-Mn沉积物类型呈现为热液壳状,沉积在任何深度的有活性热水源附近。

依据当代地质经济评估观点,最具潜质的当属Ni-Cu结核(克拉里昂-克利珀顿类型)、Ni-Mn结核(秘鲁类型)和钴锰2Co结壳(夏威夷类型)。表3给出了Fe-Mn沉积物的成分及资源量。

最具潜力的是位于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域和中印度洋区域西北部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顿类型。这里几乎全部的含矿面积已经查明,提出开采申请的有8个缔约国(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中国、东欧联盟组织、德国和印度)和4个国际性财团,其投资者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加拿大和日本。在申请区域,根据联合国海底国际组织契约,从2001年起就开展勘探工作。勘探工作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每五年为一个阶段,计划于2016年结束。目前处于第二阶段(2007-2011年)。勘探结束后将进入开发阶段。联合国海底国际组织在此方面要求非常高,针对勘探进程,每年都要进行严格检查。如果某缔约国不能完成协议进度,将会受到行政与金融方面的制裁,直至失去申请区域的国际资格证。联合国海底国际组织的策略就是最大限度地推进地质勘探工作,力争在规定期限内实现人类对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

在俄罗斯和其它申请海域,目前的勘探工作还是令人满意的。在第一阶段完成并提交报告的有印度、日本、韩国、法国、中国、俄罗斯等。据报告数据,含矿面积内(含矿率约0.65%,基础深度4800米)的潜力资源量可能超过4亿吨(干矿量),其中的金属平均品位为Ni 1.42%、Cu 1.15%、Co 0.23%、Mn 30.17%。矿层平均密度为14.7千克/米。如果将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域俄罗斯申请区段的金属贮量换算成潜在指标,即按综合性大型矿床划分,那么可相当于两个大型陆地铜镍矿床(含镍量568万吨,含铜量460万吨)和两个独立的锰钴矿床(含钴量92万吨,含锰量1.2亿吨)。如果每年开采出300万吨结核体,那么可从中产出镍4.03万吨,铜2.88万吨,钴6350吨,锰80万吨。依据俄罗斯中央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山勘查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数据,金属回收率为镍94.6%、铜83.6%、钴92.1%、锰91%。年产值可达到480亿美元。与目前俄罗斯金属生产量相比,相当于镍产量的约20%、铜产量的10%-15%,钴产量超出1倍多,锰产量可满足俄罗斯国内的年消费量。应强调指出,上述所有指标仅针对一种或几种综合性矿石而言,并不包括其中伴生的有价组分:钼、稀土元素+Y。在钼平均品位为0.04%-0.06%时,每年可从中回收金属钼1500吨。

2在俄罗斯申请区域贮藏的4亿吨铁锰结核中,按2006-2007年平均价格计算,矿产中的金属估计价值达到9120-9550亿美元。

2.钴锰结壳

就研究深度、勘探程度及最终开发而言,钴锰结壳并不逊于铁锰结核,且在最近5-7年间难分伯仲。如果说铁锰结核蕴藏在深海凹地“软”海底沉积物的表层,那么,钴锰结壳则是沉积在水下海山的基岩表层,深度在1450-3200米之间。钴锰结壳为聚集的集合体,厚度约6-7厘米,矿层平均密度为60-100千克/米2。与铁锰结核一样,钴锰结壳也呈多层构造。最为常见的是三层钴锰结壳体,由上(褐煤层)、中(疏松层)、下(白煤层)三层构成,具体成分见表4。结壳的主要有价组分构成为Co0.51%-0.58%、Ni 0.44%-0.5%、Mn 20.75%-21.3%,伴生组分:Cu 0.12%、Mo 0.04%-0.06%、Fe 15.8%、稀土元素(轻质)+Y 1.5-2千克/吨,贵金属Pt 0.21-0.5克/吨。就钴品位而言,结壳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含钴0.4%-0.8%的普通型,分布在深度500-3500米的各类含矿物料中;另一种是含钴约1.6%的富矿型,常见于深度约2000米的上层区域。结核矿体通常沿海山周边赋存。在一座海山上可能会出现约8-10种矿体,每种矿体的平均面积为32-120平方公里。

相对于钴锰结壳而言,有针对性的地质勘探工作始于1986-1987年,由全苏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在麦哲伦海山区域完成。在进行勘探的海山当中(2008年统计数据),最具价值的当属南部海山群,包括MA-

15、MЛ-30、MЖ-

35、MЖ-

36、MЖ-37a与MЖ-37b、MЖ-39等海山。在申请区域范围内,毛矿储量大约为3.5-4亿吨,其平均品位为Co 0.56%、Mn 21%、Ni 0.45%,矿藏中钴锰镍的储量分别为190-220万吨、7400-8400万吨和150-180万吨。因此,可将钴锰结壳划分为综合性矿床,亦即富含钴特大型综合矿床、低含锰中型综合矿床和综合型镍矿床。若每年开采100万吨干式结壳毛矿,则产品价值在15亿美元以上,如果按2006-2007年全球市场价计算,钴锰结壳矿床潜在的金属总价值在4000亿美元以上。

目前,相关机构已准备就麦哲伦海山区域钴锰结壳区段勘探提出申请。不过,由于联合国海底国际组织还没有制定出正式的含钴结壳找矿与探矿规则而暂时搁置。

3.深水多金属硫化物

深水多金属硫化物于1978年在东太平洋隆起区域被发现,发现这种新的海洋矿产意义重大。1985年,俄罗斯全苏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组织专家在东太平洋隆起区域专门针对深水多金属硫化物开展了勘探工作,此项工作一直持续到东太平洋隆起的南部区域。

从1986年开始,针对深水多金属硫化物进行的地质勘探工作重点区域转向北大西洋海岭,如今世界各国地质工作者在该区域已发现超过15个硫化物聚集体,其中俄罗斯发现8个,美国3个,法国2个,美国与英国合作1个,美国与法国合作1个。在该区域,德国也表现积极,中国与日本的地质工作者也参与了专项勘查工作。由俄罗斯地质工作者发现的深水多金属硫化物的矿物特点如表5所示。

由俄罗斯地质工作者勘探出的深水多金属硫化物聚合体的总资源量可达7500万吨干矿。

深水多金属硫化物是世界各国非常关注的资源。有一些国家的地质工作者对北大西洋海岭区域进行了研究,但截至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向联合国海底国际组织提交研究结果。另外,还没有制定出国际海洋区域从事多金属硫化物找矿与探矿的规则。不过,在最近几年,人类对多金属硫化物的勘探热情特别高涨,这非常有利于围绕深水多金属硫化物在其它海域开展工作,例如,在西太平洋所属的巴市亚新几内亚国家经济区,在深水1600-1800米处发现丁帕克玛努斯深水多金属硫化物聚集体,其品位为铜5%、锌22%和金13.5克/吨。此次新发现大幅度提升了深水多金属硫化物在海洋矿产资源中的地位,拥有深水多金属硫化物勘探与开采权的一家国际矿业公司,计划在2009-2010年实施工业开采,并向国际市场供应此类矿产品。无论此项计划进展如何,可以确定的是:第一,将开创开发海洋矿床的先例,第二,将为制订海洋矿山地质工作的国际法律奠定基础。不管怎样,开发资源(在国际区域或者在区域性经济区)应当有统一标准,并要征得至少三方的同意,所谓三方就是取得开采权的国家、计划开发海洋矿产的企业或公司和联合国海底国际共同体法人代表。总体而言,这样做将对开发深水多金属硫化物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加快在深水多金属硫化物区域申请探矿的法律制定,明确国际海域地质勘探工作的方向。

开发中央海岭(位于国际海域)深水多金属硫化物的不利因素是:陆路运输线路过长,而且产业结构配置不理想。前述的帕克玛努斯矿体在此方面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该矿体所在区域的采矿基础设施齐全,新几内亚海距新爱尔兰岛最近的货物港口不超过100公里。在利希尔岛偏东区域正在开采罕见的拉多拉姆矿床,在布干维尔岛南部(所罗门群岛)正在开发一个多金属含金矿床。另有几个大的矿山项目也在新几内亚岛开发。在珊瑚海南部的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目前正在开发世界资源量排名第三的镍钴矿床。

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南部的深水多金属硫化物工程项目前景较好。在该岛屿查明的硫化矿成分具有品位高的特点,其矿石品位为Cu 3.7%-5.5%、Zn 20.1%-21.9%、Pb 2.3%-9.3%、Au 4.8-20克/吨和Ag l213-1900克/吨。

4.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可燃水)是针对固体矿物的特殊叫法,它只是在一定条件(压力与温度)下稳定的类冰水合物,主要埋藏在大陆架深部和深度400-500米或更深的大陆斜坡处。世界各国对气水合物的研究非常重视,完成了一系列钻探工作,特别是在深度819-1111米沉积层发现了厚度110米的气水合物矿层,气水合物的体积浓度为70%-100%,生产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

在俄罗斯领海最具前景的工程项目位于杰吕根盆地(鄂霍茨克海)萨哈林岛边邦附近。为此,全苏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参与了研究工作。在该区域的勘查总面积达到2000平方公里,查明气水合物(体积浓度70%-100%)矿体排放点187处,评估出鄂霍茨克海气水合物中气体资源量约4-4.5万亿立方米。据2008年有关资料介绍,俄罗斯边疆海域全部气水合物的资源量达到20万亿立方米。

结束语

人类对世界海底矿产资源的研究毋庸容质疑,因为海底矿产资源是未来开发的有形资源。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合理进行经济、社会、市场方面的评估,并要考虑地质经济的合理性,这些是研究与开发海底矿产资源的基本观点。为此,全苏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经过全面分析后,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在俄罗斯,成立海洋矿业机构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因为开发工程项目(铁锰结核和钴锰结壳)涉及太平洋海域,从而为远东海岸地带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进而巩固远东地区的核心地位,最终达到稳固俄罗斯在远洋领域的地理政治地位。如果确认到2020年能够实现铁锰结核和钴锰结壳的工业开发,那么,尝试对其开采已经刻不容缓。实施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包括有:深水钻探,制造无人居住和有人居住的深水潜水装置,地质勘探、实验研究和工业采矿的航海安全保障,以及矿料的运输保障体系。当前,深水潜水装置的潜水深度可达6000-6500米,能够开展作业研究的有法国、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为了扩充并培养新的海洋专业领域的专家,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在中学及高校增设海洋专业方面的新课程,适时培养海洋专业的地质学家和矿业工程师。

总之,世界海洋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深海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世界一项长期战略。除了上述几种资源外,还有许多有重要价值的矿产资源,也都等待着人类去开发利用。人类对深海的探索和研究相对于探索陆地来说才刚刚起步,随着人类新需求的出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对深海的不断探索,还会在深海底发现更多新的矿产资源。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 篇6

【关键词】江苏省;海洋旅游;生态战略

十八大以来,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出台,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海洋旅游以海洋为旅游场所,集观光、娱乐、探险、运动、疗养于一体,是近年来备受旅游者喜爱的新型旅游活动形式,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不仅有助于开发海洋、利用海洋,而且有助于保护海洋、管控海洋,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江苏拥有比较殷实的海洋资源,大力开发海洋旅游,将有利于形成江苏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在开展海洋旅游的过程中,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证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江苏海洋旅游业发展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1 .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影响江苏省海洋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江苏海洋旅游开发的优势进行分析,有利于集中优势,提升海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1)区位优势。江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毗邻上海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既沿海又沿江,是我国经济开放度最高的省份之一,经济发展活力最强,发展最快。江苏境内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线,京杭大运河和长江从该地区穿越而过。优越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海洋产业发展也非常迅猛。2015年最新数据显示,江苏海洋产业总产值和以往相比继续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88亿元、3037亿元、3081亿元,分别占海洋产业总值的 4.5%,47.4%和48.1%,海洋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海洋第二产业占比。

(2)资源优势。江苏省海洋资源丰富,海域辽阔,海洋动植物资源种类多样,所属海域内拥有各种虾类、龟类、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以及海带、紫菜等水生植物,这些海洋动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给海洋旅游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同时,江苏拥有众多优良渔场,海洋资源综合指数高。现有的苏马湾、连岛等海洋旅游胜地以及苏州海洋馆、南京海底世界、常州金鹰海洋世界和南通海底世界等多个知名海洋馆也是江苏海洋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所在。利用海洋资源的优势,加大对海洋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并结合当地历史和文化背景,发展特色海洋文化产业,提升海洋发展的综合实力,将是江苏海洋旅游发展的未来方向。

1.2 劣势分析

(1)生态环境脆弱。据《2013年中国海洋质量公报》和《2013年江苏省海洋质量公报》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海洋旅游的兴起,大量旅游者涌入沿海地区,甚至超过了当地环境能够承受的容量,对当地的海洋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海洋自然、人文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破坏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海洋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导致海洋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下降,影响了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沿海渔民普遍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加之当地政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引导,导致沿海养殖业和种植业缺乏规划和监管,超出了当地环境承载力,日益加重了沿海海域的污染,使近海养殖业品种的种类大为减少,质量明显下降,生态平衡面临威胁。如果不积极寻求方法,治理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系统将形成恶性循环,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将难以持续。

(2)深远海洋产业开发不足。江苏省海洋产业开发尚停留在沿海阶段,深远海洋产业有待开发。深海开发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海洋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对海洋产业形成规模性产业链产生了负面影响。新兴海洋产业例如海洋装备制造以及生物制药业等起步时间落后于别的沿海地区,失去了发展优势;海洋渔业企业中暂无能够带动区域海洋产业发展、起模范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缺乏发展后劲。远洋旅游、深海观光等前景好,效益高,且对环境影响小的海洋旅游项目基本处于空白,以目前的旅游产品很难吸纳到优质、稳定的观光客源。

(3)基础设施不完备。网络化的、快捷方便的交通运输体系是海洋旅游开发的基础设施保障。近年来,随着沿海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推进,江苏虽加大了对沿海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沿海地区多处于苏北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尤其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极度落后于苏南地区和其他经济发达省份,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程度相对较低,加之港口集中运输体系不完善,导致沿海地区和其他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特别不方便,给海洋旅游开发造成了极大障碍。

1.3 机遇分析

(1)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契机。江苏沿海地区开放度高,经济发达,亦是政策效应的“富矿区”。为了进一步深化落实海洋强省的发展战略,在“十二五”期间,针对海洋开发,江苏省政府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的方针政策。此外,还建构了“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以六大示范区为平台、六大工程为引擎、六大基地为载体,全面提升海洋强省重大战略载体支撑和服务功能的战略构想。江苏省是我国海洋大省之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既是江苏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力推进海洋旅游开发的难得契机。

(2) 国内海洋旅游热的兴起。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居民收入逐年增长,国民的旅游消费出现了新热点和新需求。“去国外看别样大海”成为当前国内旅游的热点,美国的夏威夷、马绍尔群岛,东南亚的普吉岛、巴厘岛等著名的海岛每年接待的中国游客大为增长,为抓住这些新需求,国内各大旅行社应景推出了各类海岛游旅游产品。江苏海洋旅行开发前景广阔,如能抓住这一良机,开发深海旅游市场,打造国际化的旅游产品,将极大激发海洋旅游产品的消费潜力。

1.4 挑战分析

(1)开发成本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的前提,而保障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虽然近年来江苏正逐渐加大对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投入力度距离建设海洋旅游大省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2)来自周边市场的竞争。随着海洋旅游的发展,海洋旅游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如新加坡、夏威夷、巴厘岛等一批国外海洋旅游景点已建设多年,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日臻成熟,知名度较高且客源稳定。江苏省与上海、浙江相邻,海洋资源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如无法形成自身的特色,无法创新旅游活动,则很难吸纳到充足的客源。此外,国内其他海洋旅游知名度较高的地区,如海南蜈支洲岛,分界洲岛等地,具有浓郁的热带风情,常年碧海蓝天,且具有相对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江苏省海洋旅游的强竞对手。

2.江苏省海洋旅游产品设计

综合分析江苏海洋旅游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设计适合本土情况且具有竞争力的独特海洋旅游产品,是江苏省海洋旅游发展的方向。为此,应将生态保护放在绝对性的战略高度,深度挖掘海洋文化的亮点,打造特色的亚热带海洋休闲观光主体,培育江苏海洋旅游品牌,促进江苏海洋旅游的纵深发展。具体而言,要着力打造以下海洋旅游产品。

2.1 海洋垂钓

江苏省范围内拥有我国重要的四个大型渔场,海洋渔业资源发展前景广阔,可以将海洋旅游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发集传统性与新颖性为一体的海洋垂钓休闲体验项目,以此来进一步提高江苏海洋旅游的吸引力。海洋垂钓活动具有一定的海洋竞技性,具有众多的潜在客源,可在充分考虑安全性和观赏性的基础上,选择在风浪较小、海水肥美的区域开发海洋垂钓项目,定期举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海钓比赛,丰富海洋旅游的内容,提高江苏省海洋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2 海底观光、潜水

江苏海域近海岸平均深约2~3米,海水透明度较高,适合开发海底观光和潜水项目。海底观光项目可以让顾客远离喧嚣,深入海底,近距离感受海洋,欣赏水下的美丽世界;潜水项目则可以让游客体会新奇、刺激的感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对此类旅游产品的需求日益上涨,而我国目前此类旅游产品还相对稀缺,可以在近海岸安全性较高的海域发展潜水项目,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高端海洋旅游产品。

2.3 游艇、邮轮游

游艇和邮轮是当今时尚的旅游工具,定位高端。游艇具有体积小,速度快的特点,适合短距离观光,还适合开展海上垂钓项目。和游艇相比,邮轮体积大,行驶缓慢,但可达性高,适合游客较长时间的休闲度假游。游艇和邮轮游的推广,有助于提高当地海洋旅游产品的品质,吸纳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极大促进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江苏省优良港湾众多,全年气候温和,应利用现有条件,大力扶持造船业的发展,并修建现代化的码头等基础设施,建立游艇会所,打造游艇、邮轮等海洋旅游品牌。

3.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的模式

江苏省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具备开发海洋旅游的基础和潜力,但江苏海洋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在海洋旅游开发上,应学习世界各大海洋旅游地开发的经验,密切结合本省海洋生态特色,制定出符合江苏省省情的海洋旅游开发模式。

3.1 政府主导,规划先行

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目前面临两方面的挑战。第一,海洋资源的有限性导致海洋旅游开发新区旅游业在与原有产业的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产业间的冲突和矛盾;第二,海洋旅游这种城市公共服务具有“正外部性”,这种“正外部性”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通过市场调节来予以实现。因此,为了促进江苏海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借鉴先进经验,听取专家意见等方式,制定出事关海洋旅游开发的土地、财税、海洋等方面的科学合理的政策,鼓励和引导海洋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良性融合发展。应打破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职权分割的现状,设立跨部门的海洋旅游管理协调机构,并简化流程,实现海洋旅游新区整体规划与管理;通过对土地用途的限制,鼓励、促进现有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向海洋旅游及相关服务产业延伸;通过降低对海洋旅游产业的税收、对海洋旅游开发海域的使用给予优惠或补贴等形式,鼓励海洋旅游开发,完善海洋旅游产业链。

3.2 保护生态,适度开发

江苏省海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海洋旅游开发应立足于生态保护,选择性开发。首先,尽量维持海洋原有的地形地貌,保持海洋的自然风貌特征。其次,适度开发,对海洋游客容量加以限制。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按照立体开发理念,陆地、海洋、天空三方面联动,拓展海洋旅游发展的新空间。要加大对游艇、邮轮产品的开发力度,发展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海上旅游项目,推动游艇、游轮发展成为海上饭店、海上宾馆,将“海上游,海外住”打造成为游客向往的生活方式。同时,应充分利用好海域领空,开发空中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乘坐直升机、小型飞机、热气球等工具从高空领略大海的辽阔和美丽。立体开发既有助于拓宽海洋旅游活动的空间,增加游客的体验,同时也有助于充分保护海洋的生态环境。

3.3 挖掘特色,差异发展

江苏省具有的亚热带和温带海洋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根基。此外,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沿海地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海洋文化也成为了吸引广大游客的独特优势。在海洋旅游开发前期,应做好调研工作,应在深入发现和挖掘历史、文化特色和人文底蕴的基础上,借鉴世界知名海洋开发的成功经验,协调海洋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促进各海洋产业间的优势互补,因地制宜,重点培育具有江苏特色的海洋旅游项目,开发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海洋旅游品牌的美誉度,促进海洋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4.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

4.1 游客人身安全方面

在海洋旅游过程中,游客可能面临溺水,暴雨,台风,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安全事故不仅会使人身和财产受到损失,更会影响当地旅游的声誉,对所在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在海洋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设立完善的气象观测和灾害预警设施,提高信息准确性,在恶劣天气采取强制措施禁止游客出海,确保游客人身安全;同时,应建立起完善的救生防御基础硬件设施,通过多种途径向游客宣传自救措施,提高游客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降低发生突发自然灾害时造成的损失。此外,应完善相关的交流机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及时公开信息,保障游客及公众的知情权,树立海洋旅游开发区域正面、良好的公关形象。

4.2 基础设施方面

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更新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旅游活动的开展,影响了旅游产品品质,导致吸纳高端度假游客的能力难以提高。因此,要根据不同海洋旅游开发区的具体情况,创新模式,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当地政府应通过信贷、与社资本合作多种途径,筹集资金,给予景区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景区和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

4.3人才保障方面

海洋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海洋旅游产品的品质。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紧缺。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可与全国知名高校联合培养海洋旅游相关专业的人才,并建立培训机制,提高海洋旅游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吸纳优秀的海洋旅游管理者和服务者。

参考文献:

[1] 张扬,任怀锋.海南特色离岛游SWOT分析与对策[J].新东方,2014(6):47-50.

[2] 王跃伟.舟山市海洋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3] 张瑞霞,江海旭.国内外海洋旅游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215-217.

[4] 陈素文,郑耀星.发展海洋旅游业的战略构想及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5] 黄丹,李悦铮,杨新宇.辽宁省海洋旅游地空间竟争与合作[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25(11):1054-1056.

[6] 丁宁,李悦铮.辽宁海洋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J].2015,27(5):85-89.

[7] 陈烈,王山河,丁焕峰等.无居民海岛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以广东省茂名市放鸡岛为例[J].经济地理,2014(5):416-429.

作者简介:

易爱军(1973-),女,湖南湘潭人,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核算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

舟山高端海洋旅游开发研究 篇7

关于高端旅游的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文章较少, 主要围绕高端旅游业态的类型、旅游市场开发潜力、高端旅游者的类型和特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消费行为变化、以及高端旅游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国内旅游专家和业界资深人士对高端旅游的定义和内容见解各异。有论者认为:“高端旅游”的理念可以概括为具有高素质的旅游者、具有高品位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具有高质量和特色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高资质和高素质服务的旅行社、具有高资质和高素质的投资商、具有高资质和高素质管理部门的现代旅游。[2]高端旅游是建立在高收入基础上的一种高品质、高品格和个性化的旅游形式。[3]

一、舟山高端海洋旅游发展简况

舟山是我国最大的群岛, 素有“千岛之城”的美誉, 境内海洋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且特色鲜明, 是浙江海洋旅游的核心地区。近年来舟山海洋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舟山的高端海洋旅游开发已经引起舟山政府及旅游专家学者的重视。《舟山市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考察调研专家组强调, 今后几年舟山市旅游重点应是在保持中低端客源市场的基础上, 突破现有的高端旅游市场形势, 吸引更多高端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王大悟认为:舟山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 现在舟山的海洋旅游正步入“拓展视野, 提升理念, 推出精品, 打造品牌”的新阶段。舟山的旅游发展要注重高端市场与大众市场的协调发展。大众旅游市场靠的是普及性的观光, 薄利多销, 这永远是舟山旅游产业的经营基础。但舟山是美丽的亚热带群岛, 拓展高端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游艇等。梁保尔认为:舟山可重点推出海洋运动娱乐游、海洋健康疗养游、海洋文化游、海洋风光游、海洋购物游。此外舟山要努力办好高层次的海洋节庆活动, 凸显娱乐主题, 以海洋节庆为先导创建品牌, 充分展示舟山的海洋资源、海洋科技、海上赛事、海洋文化内涵, 提高知名度。

二、舟山开发高端海洋旅游优势

(一) 舟山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舟山位于中国最富裕及最具经济活力的长三角地区, 北与上海、南与宁波等大中城市隔海相望;东接公海, 面向浩瀚的太平洋, 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海上门户。舟山是以群岛组成的省辖地级市。舟山市由星罗棋布的1390个岛屿组成, 区域总面积2.22万km2, 其中海域面积2.08万km2, 陆域面积1440km2, 常年有人居住的岛屿有98个[4]。市辖定海、普陀、岱山、嵊泗二区二县, 总人口98.6万。舟山本岛面积为502km2, 仅次于台湾、海南、崇明岛, 是我国第四大岛。为我国开展高端海洋旅游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

(二) 市场细分和市场优势

舟山高端海洋旅游市场按照不同的标准, 有不同的市场分类。如按地理细分, 有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其中国内市场又可分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市场, 中西部地区市场, 西北部市场等。主要客源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市场, 这类客源素质都较高, 高收入、知识丰富、追求品味。国际市场又可分为:东亚、东南亚市场, 欧洲市场, 美洲市场和澳洲市场等。浙江省列客源国前几位的是:日本、韩国、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德国、泰国、意大利等。所以舟山也应关注这一块客源市场, 大幅提高入境接待人数。舟山高端海洋旅游市场的定位, 应该是从其自身的实际出发。舟山海洋高端旅游对未进入的细分市场, 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发掘其市场潜力, 依据自身的条件和状况, 确定一定的评价标准, 从中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目标市场。

(三) 舟山海洋旅游资源优势

舟山具有得天独厚的海岛、海洋型旅游资源, 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于一体, 有着明显的海岛风光、海洋文化、佛教文化和隐逸文化等特点, 目前旅游资源主类覆盖率100%, 亚类覆盖率83.87%, 基本类型覆盖率64.52%。现有旅游单体858个, 有219个优良级旅游单体。其中有地文景观单体227个, 水域风光类单体200个, 生物类16个, 天景气候景观12个, 遗址建迹45个, 建筑与设施类416个, 旅游商品类旅游单体49个, 人文活动类65个。岛屿众多, 许多无人岛都可以开发成旅游目的地。舟山以“海天佛国, 海洋文化, 海鲜美食, 海滨休闲”为特色的海岛旅游, 已成为舟山市的一大支柱产业。舟山旅游集佛教朝拜、山海观光、海鲜美食、滨海运动、环境疗养、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多旅游功能于一体。

三、舟山高端海洋旅游产品开发

对高端市场主要靠产品, 对高端需求必须有相应的高端产品去满足。

(一) 海底探奇旅游

海底探奇旅游开发就是以发展海洋旅游为前提,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和海洋知识为核心, 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游客去海底探奇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5]目前, 进行海底探奇旅游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运用全封闭式的观光潜艇;二是自由的个人式海底探奇旅游。据旅游界有关人士预测, 在不久的将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除了因身体原因不能进行自由潜水探奇旅游外, 大部分游客会选择这种方式。而自由潜水探奇旅游不仅具有游泳的锻炼功能, 而且能有效地加大游客的肺活量和利用海底微量元素来治疗游客的某些生理疾病。即使是乘坐观光潜艇, 当游客看到与陆地上截然不同的海底世界时, 心情也会感到格外舒畅, 从而忘却紧张的工作节奏, 全身心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所有的一切都对游客的身心产生有利的作用, 从而升华旅游的本质属性——使游客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舟山海底地貌、海水深度和海洋技术等为海底探奇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 豪华邮轮旅游

被称为“海上流动度假村”的邮轮是世界旅游从观光游向休闲游和度假游转型的产物, 世界邮轮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 邮轮旅游是目前国际旅游市场上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旅游市场, 近年来一直保持着8%~9%的增长速度, 远远超过国际旅游业4%的整体增长速度, 邮轮旅游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带动作用[6]。邮轮客的消费能力、购物热情都高于一般游客, 顾名思义, 邮轮旅游就是典型的高端海洋旅游之一。邮轮旅游甚至能对相关产业带来推动作用, 形成一种包涵着多个产业的邮轮经济, 据国际旅游组织的统计, 停靠港每接待一名游轮游客创造的平均收入高达1341美元。鉴于此, 修建邮轮码头是舟山参与邮轮经济的最好方式。所以舟山沿海港口要加强港口配套设施与服务, 争取延长邮轮的停靠时间。沈家门现在的港口基础设施及其他娱乐设施相对完善, 是建设邮轮码头的最佳地。邮轮界的行家科比麦克唐纳在考查舟山时说过, 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豪华邮轮的组合, 是目前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一种必然趋势。2008年4月, 舟山开始投资建设群岛邮轮环游项目, 该群岛邮轮环游项目是舟山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的突破口, 有利于整合群岛旅游资源, 拉动舟山各特色岛屿之间的旅游开发, 同时接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 打造最具舟山和海洋特色的旅游精品。

(三) 高档游艇旅游

游艇运动自17世纪在英国发源, 便作为达官贵人的生活奢侈品, 在位列高档消费娱乐的三个项目———游艇、F1赛车和高尔夫球当中, 游艇最为昂贵, 它的价格动辄上百万元, 甚至上亿元。目前, 世界游艇业年消费额高达400亿美元, 已成为一个庞大、热门的产业, 被称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商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 游艇运动作为一种舶来品, 开始为中国人认识, 并首先在上海、深圳、厦门、珠海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兴盛开来。2004年, 舟山市普陀区就依托港口、区位和旅游资源的优势, 开始着手游艇产业开发, 引进了“阿尔法”公司。2005年5月30日, 普陀区有关单位与澳大利亚IMC国际游艇顾问公司等3家企业签订了游艇规划设计等项目的合作协议, 在东港建设游艇码头。普陀区还引进市内外企业投身游艇产业开发, 着手规划鲁家峙游艇码头。2006年, 阿尔法船舶制造 (舟山) 有限公司就向瑞典出口6艘玻璃钢游艇, 又向挪威出口了4艘木质游艇。该公司打算扩大生产规模, 将生产的各种游艇销往欧洲市场, 这标志着舟山游艇产业正在孕育新突破[7]。

游艇不仅可以带动海上观光、海上休闲娱乐、海底潜水、夜间海上项目等旅游活动的开展, 还可以有效弥补舟山乃至整个浙江省海上旅游产品的不足, 而且还可以用游艇来带动舟山旅游房地产的销售, 因此舟山发展游艇业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四) 海岛赛事旅游

业内人士认为:高端旅游产品并非面对高档消费者, 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为旅行者提供一种体验。所以赛事旅游实质是一种体验性的旅游。体育赛事与旅游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行业, 但两者携手可以创造无限商机, 尤其是国际赛事能带来国外高端旅游客源。舟山群岛附近海域岛礁众多、鱼类资源丰富, 适合开展矶钓、船钓等专业海钓运动[10], 全国性的海钓大赛已在舟山连续成功举办了好几届, 舟山群岛国际海钓邀请赛暨全国海钓锦标赛已经成为舟山海岛富有特色的品牌赛事。优良丰富的沙滩资源有利于竞赛运动开展, 全国沙滩足球锦标赛将在舟山连续举办五年。海岛自然旅游资源吸引了户外运动的开展, 全国首届海岛户外赛——2008首届中国舟山群岛普陀海岛户外运动公开赛在朱家尖举行。在白沙建设特色主题钓岛;在秀山岛兴建海泥主题公园, 开展滑泥、攀泥、泥浴等运动项目;在朱家尖、桃花、嵊泗, 广泛开展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滩摩托车、沙滩滑翔伞等沙滩运动, 让游客在健身的同时还可以细细地品味运动的快乐。

(五) 海岛生存游

海岛生存游也是一种体验性的旅游, 要求游客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及一定的生存知识[11]。许多现代人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生活的太久, 尤其是大多数的初、高中及大学生。这些人急需走出大都市, 亲近大自然, 释放身心。同时困于工作压力的年轻上班族也是重要客源。这种海岛生存训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 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激发创造性的活动, 给人以思考。试想, “在岛上的夜空下, 一个人远离都市尘嚣, 望着满天繁星, 人的心灵无疑会更接近一种空灵的状态。”另外, 在自然状态下的野外生存, 需要团队协作, 这有利于缓解都市里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冷漠。最后, 在超极限的自我挑战中超越自我的感觉, 还将帮人们找回自信。具体生存活动可以是海岛野战、露营、摸海螺、取火存火、收集淡水等。目前岱山已有类似的海岛生存游出现。

(六) 海岛旅游度假区

所谓度假区, 是指以自然资源为基础 (如海滩、湖泊、山林等) , 通过提供娱乐休闲设施以及多种服务项目, 为旅游者创造愉快、宁静、轻松的环境, 满足旅游者休闲康体娱乐等需求。[12]相对于观光旅游而言, 度假旅游主要针对高端市场, 消费水平高, 停留时间长, 旅游时间安排更合理, 带动功能更强。发展海岛度假旅游能促进和带动舟山会议及培训、购物、游览、运动、康体等方面的发展, 促使舟山旅游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达到更好的平衡。因此发展海滨度假旅游不仅是市场定位从大众市场向高端消费市场提升, 产品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的提升, 更是旅游地发展模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从趋同化向个性化的提升。舟山是海滨资源大市, 全市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有20多处, 沙滩面积居浙江省之首, 沙滩、海水、环境都很优越。

要创造一个有想象力的度假地, 要选好海滨度假开发突破口[13]。要从海滨旅游的无主题开发到主题性开发;要从传统的岛上旅游向海面、空中、水下发展;要创建文化旅游区。酒店装饰要有地方文化氛围, 海滨的众多石头要好好利用起来, 要把舟山海洋文化与海滨度假区结合起来, 建设富有舟山文化海味的海滨旅游区, 努力发展具有中国海洋文化特色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

四、结语

国家海洋公园及其旅游开发 篇8

自1872年美国国会批准设立了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以来, 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多达1万个风情各异、规模不等的国家公园。在我国, 国家公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和矿山公园。对国家公园的定义“一个国家公园, 是这样一片比较广大的区域。它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 通常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占据及开发的影响, 这里的物种具有科学的、教育的或游憩的特定作用, 或者这里存在着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在这里, 国家最高管理机构一旦可能, 就采取措施, 在整个范围内阻止或取缔人类的占据和开发并切实尊重这里的生态、地貌或美学实体, 以此证明国家公园的设立;到此观光必须以游憩、教育及文化陶冶为目的, 并得到批准”[2]。可以看出, 设立国家公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 但综观以上我国各种类型、规模的国家公园, 唯独缺少海洋类或滨海类国家公园, 这在海洋占地球面积达70.8%的数据下, 显得有些讽刺意味。在海洋环境日益受到人为严重破坏的今天, 国家海洋公园的建设迫在眉睫。

1 海洋公园与国家海洋公园

目前, 我国尚无正式批文设立国家海洋公园。国内称为海洋公园的较著名的有香港海洋公园和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 该类公园性质实为以海洋为主的大型主题公园, 总结其特点如下:① 都是以海洋为主题的大型主题公园;② 人造景观多于自然景观;③ 以娱乐和休闲为主;④ 主要目的均为经济效益;⑤ 主要依赖海滨进行旅游开发;⑥ 主管部门为旅游局。

如前所述, 在我国, 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和矿山公园均有与其行政级别相对应的级别, 但国家海洋公园绝不是国内现有海洋公园在级别上的一种定位。笔者认为:① 国家海洋公园应在国家海洋局的领导下设置, 而一般意义上的海洋公园目前归属于旅游局管辖;② 国家海洋公园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海域生态环境, 而一般意义上的海洋公园主要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③ 国家海洋公园应属于国家公园的概念范畴, 而一般意义上的海洋公园实质为以海洋为主的主题公园;④ 一般意义上的海洋公园因其需要设置许多游乐设施, 所以主要位于海滨或海岸, 而国家海洋公园所辖范围包括海滨、海湾、海岛和周边海域等。

在我国, 海洋公园和国家海洋公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必须加以区分。对于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可界定为:由中央政府指定的, 旨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海洋矿产蕴藏地以及极具价值的海洋景观和历史遗迹等的, 供国民游憩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特定地域空间。主要包括海滨、海湾、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等[3]。

2 国外国家海洋公园的建设情况

总体来说, 国外对于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比较混乱:国际保护自然及自然资源联盟 (IUCN) 定义为“国家公园”, 美国则称为“国家海滨公园”, 加拿大称其为“国家海洋保护区” (1994年, 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将“国家海洋公园”更名为“国家海洋保护区”) , 而澳大利亚则称为“海洋公园”。

1992年, 第四次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世界大会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召开, 通过了面向21世纪保护区发展的行动计划——《加拉加斯行动计划》, 其中也指出要发起一项主要计划以建立沿海和海上保护区[4]。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最先给予了关注, 通过设立一系列的海上 (海滨) 自然保护区来实现对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

美国的国家海滨公园直到1934年才出现 (佛罗里达大沼泽国家公园, Everglades National Park, 1934) 。此后, 加拿大 (安大略省Fathom Five国家海洋公园, 1986) 、澳大利亚 (全球最大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大堡礁国家公园, Great Barrier Reef Marine Park, 1979) 等西方国家也相继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国家海洋 (海滨) 公园或海洋自然保护区, 用于海岸带及海域生态系统保护和公众游憩活动。目前, 国家海洋公园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差距较大。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西方沿海发达国家海洋环境保护意识较强, 对海洋保护的力度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其国家海洋 (海滨) 公园的发展较为成熟;而在亚洲, 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也相继建立了多个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兼顾海洋资源适度利用的国家 (海洋) 海滨公园, 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海洋景观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推动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3 国家海洋公园旅游开发

目前, 多数海洋保护区以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 不适宜开展大规模的公众游憩娱乐活动;但也有部分海洋保护区在完善生态系统保护管理的前提下, 面向公众开展相当规模的游憩娱乐活动, 如美国的国家海岸公园, 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国家海洋公园等[5]。在2010年年初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会议上, 海南省明确表示将积极推进国家海洋公园建设, 并将申报第一批国家海洋公园。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环境保护处处长陈刚介绍说:国家海洋公园具备两个性质, 从资源上看是一种允许面向公众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从自然资源的保护上看, 国家海洋公园也是保护区的一种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功能主要是以保护为主要目的, 一般不提倡旅游发展, 而国家海洋公园则是在不影响自然保护的前提下, 允许开展适度的生态旅游。

3.1 开发原则

3.1.1 保护为主, 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

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首要目标, 任何开发行为必须要服从于保护的目的。对于公园内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的海洋生物、矿产、海洋景观和历史遗迹采取重点保护的措施, 禁止一切开发行为, 并设为核心保护区, 以保持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自然演替状态。

在核心保护区外围区域, 在不破坏的前提下, 有节制地进行旅游开发, 同时要严格控制游客的参与性行为。

3.1.2 制度先行, 健全与完善制度原则

我国其他国家公园, 如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等都有相关法律和法规加以约束控制, 如《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和《风景名胜区条例》等。国家海洋公园作为上升到国家政策的海洋自然保护区, 如果离开了制度的支撑, 何谈保护?何谈开发?所以, 在进行审批设立国家海洋公园之前, 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就必须要健全和完善起来。

3.1.3 突出特色, 体现与彰显个性原则

国家海洋公园的开发自然是依赖于海滨、海湾、海岛和周边海域等海洋生态环境, 但这并不代表国家海洋公园的开发就会千篇一律, 突出特色, 体现和彰显个性仍是国家海洋公园开发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如, 澳大利亚大堡礁国家海洋公园, 作为世界上七大自然景观之一, 由沉睡海底千百万年, 亿万个细小珊瑚虫堆积演变形成的伟大而又壮丽的珊瑚礁, 就是它最大的特色, 曾被列为“一生必去的50个地方”, 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人前来参观游玩。

3.2 开发策略

3.2.1 明确主管部门权责

我国目前还没有像美国“国家公园局”这样的机构来统一管理国家公园体系, 各类国家公园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如, 地质公园的主管部门为国土资源部, 自然保护区的主管部门为国家环保总局和林业部等, 国家森林公园主管部门为林业部, 而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主管部门为建设部。这就导致了国家公园在建设当中出现开发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和盲目跟风建设等问题, 虽然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统一国家公园的主管部门不太现实, 但作为国家公园体系一分子的国家海洋公园的主管部门必须明确权责, 就目前国家海洋公园建设情况来看, 应由国家海洋局来主管国家海洋公园的建设管理工作, 并直接设置管理机构负责日常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 地方政府及环保、林业、国土等相关部门负责协调和配合[3]。

3.2.2 加强专家指导力度

国家海洋公园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和非常庞大的工作, 涉及的专业领域也很广泛, 从建立法律法规, 到理论体系构建, 再到具体实施操作, 必须要有众多的专家参与, 才能顺利地完成。所谓专家, 是指在某个领域积累了多年经验, 并且理论上有一定造诣和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人员。在引入专家参与和指导建设国家海洋公园的同时, 必须要加强专家指导力度, 目前, 我国的专家作用并不明显, 很多时候专家提出了相关建议, 只是被搁置到一边, 最后还是由领导拍板制订各项事务, 领导不是万能的, 必须改变这种现象, 真正将专家的指导作用发挥出来, 切实把好国家海洋公园建设关, 并加强各个方面的理论建设, 为加快成立我国的国家海洋公园体系而献计献策。

3.2.3 科学合理制订规划

旅游发展, 规划先行。① 应该进行国家海洋公园的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只有准确地把握了目标地域的资源分布、丰度和特色等方面, 才能切实做出合理的相关旅游产品。② 要对国家海洋公园的生态安全影响进行评价。其主要目的是运用多学科知识, 对国家海洋公园的旅游开发进行生态可行性分析。③ 国家海洋公园旅游发展潜力分析。主要是从国家海洋公园旅游开发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④ 根据以上3个步骤, 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规划。鉴于国家海洋公园属于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特殊类型, 功能分区大概由以下3个部分组成:核心区 (杜绝一切开发行为) , 缓冲区和实验区 (允许有限度的开发行为) 。规划必须严格控制参观者数量, 核心区禁止游客进入, 只在实验区内进行一定范围的参观游览行为。

3.2.4 规范引导游客行为

国家海洋公园旅游开发实质上应属于生态旅游范畴, 而生态旅游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游客的自身素质。因此, 必须要大力加强有关海洋知识的普及, 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让游客了解到海洋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 使游客能自觉地参与到海洋环保工作中。游客在游览参观过程当中, 既获得了科学知识, 又得到了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的熏陶, 自身素质得到了提升。

3.2.5 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目前, 我国的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甚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海洋公园, 并且国家公园的建设均比国外要晚, 这就要求在国家海洋公园的建设上要积极加强与国际上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 要总结国内其他国家公园 (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 的管理经验和失败教训;另一方面, 还要积极研究学习其他国家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如, 美国国家海滨, 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国家海洋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经验) 。少走弯路, 尽快将我国的国家海洋公园建设工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 结束语

国家海洋公园开发建设是一项庞大繁杂的系统工作, 需要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科学、正确的领导, 并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顺利开展, 一旦建成, 不仅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大有裨益, 而且将会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新目的地。由李悦铮教授主持的《大连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6]最先提出将长山群岛建成中国第一个国家海洋公园。该规划已于2009年11月13日经大连市委第九十六次常务会议, 市政府第二十三次会议讨论通过, 并以市政府文件形成下发实施。目前, 海南省正积极申报国家海洋公园, 厦门建设海洋公园正进入申报审批阶段, 连云港市海州湾国家海洋公园项目已经通过评审, 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国家海洋公园项目进行评审, 而国家海洋局也已经考虑在西沙建设国家海洋公园。国家海洋公园正在也必将成为国家公园体系当中重要的一分子。

参考文献

[1]MACKINTOSH B.The National Parks:shaping the system[M].Washington DL:U.S.Interior Dept,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5:12.

[2]韩海荣.森林资源与环境导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3]谢欣.国家海洋公园建设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25 (7) :50-54.

[4]王维正.国家公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5]刘康, 刘洪滨.国家海滨公园开发与保护的平衡[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23 (4) :97-103.

浅析共同开发海洋资源争端的解决 篇9

预防争端的发生应是共同开发协定所追求的目标,因此首先共同开发协定在涉及的各方面都应尽量制定得详细、清楚些,但这并不意味着争端不会发生,争端解决程序不重要。实际上,在协定中规定争端解决程序,本身就能对不当行为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阻作用,并可促进就解决分歧达成共识。将争端解决程序规定在协定中,当事国会认为这可缓和国家间敏感的海域划界问题上的对峙,投资者则会认为它能增加协定执行的可预见性并可营造一个好的投资环境。因此,绝大多数共同开发协定都有争端解决程序。

1 争端的分类和解决方式

协定是当事国意愿的体现,因此就争端解决程序在协定中作出相应规定并不是强制的。

共同开发区争端按争端的主体可划分三类: 第一类是共同开发协定的解释和适用争端在各个当事国之间; 第二类是开发机构与承包商有关石油的解释和适用发生的争端,这里开发机构可指国家,也可指联合管理局( 或委员会) ; 第三类是承包商之间就共同经营协议的解释和适用发生的争端。

1. 1 当事国之间的争端

跨界或主张重叠海域共同开发协定的解释和适用,与其他国际条约一样,缔约国进争端解决程序,以预先确定有关协定的解释和适用问题争端的解决途径。

有的共同开发协定规定以外交谈判来解决,如马来西亚和泰国谅解备忘录仅原则规定争端或纠纷应通过协商或谈判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除此之外并未作其他进一步的规定。

有的协定规定以调解方式解决。如冰岛和挪威等协议第九条规定: 双方谈判争议的问题进行协调,如果不能达成协议,问题应该提交调解委员会由三个人组成的。在调解委员会提出建议之前,除了可以说出详尽理由外,合同双方不能进行或继续勘探开发活动。签约双方应各指定一人为调解委员会成员,委员会主席由两国共同任命。

有的规定仲裁解决。如英国和挪威的有关弗里格油气田的协定第二十八条规定,关于条约的解释,适用引起的任何争端,许可证持有人,管道这些所有者之间的任何其他协议的剩下问题应该交给政府间谈判,或向弗里格协调委员会解决。如果没有处理好,任何一方政府可以将争端提交仲裁解决。仲裁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有的规定由国际法院或国际组织来解决争端。在苏丹和沙特阿拉伯协定里,如双方不能通过协商解决纠纷,将争端提交国际法院。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协定指定三种方式来解决纠纷,分别是一种友好的方式,诉诸阿拉伯国家联盟,诉诸国际法院并接受强制管辖权和指示临时措施,如果一方不遵守国际法院判决,他方就可以解决协定规定里所承担的义务。

英国国际法和比较法学院提供的共同开发示范文本规定,当事国之间关于本协定的解释或应用产生的分歧或争端,首先要提交调解,如未能解决,则提交仲裁。为此,协议规定了较详细的仲裁程序和组成方法。

可见,当事国之间就共同开发协定的解释和适用而发生的争端,可以参照 《联合国宪章》第三十三条的规定,用协商、谈判、和解、仲裁、国际法院、外交途径等任何和平方式加以解决,并不存在一致性或倾向性的争端解决方法。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基本要求与对方协议选择适合其争端情况的任何和平解决方式,不受任何其他限制。

1. 2 开发机构与承包商之间的争端

这里,开发机构可以是一个缔约国或联合管理局( 或委员会) ,另一方为承包商。开发机构都与承包商订有石油合同,合同规定的最常用的争端解决方式是仲裁或商事仲裁。如果没有规定解决方式,有学者认为,华盛顿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 ICSID) 可能是个合适的选择。根据该中心的规定,它适用于争端当事方一方为缔约国,或是该缔约国的任何下属机构或代理机构,另一方是另一缔约国的公民( 自然人或法人) 的情况。选择该中心的优点包括对所提交争端的不可撤销性及其裁决的易于执行,但选择该中心的前提条件是有关开发机构的国家和承包商的国籍都必须是1965 年华盛顿 《关于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的投资争端公约》的缔约国。

1. 3 承包商之间的争端

共同经营协议一般都会对承包商之间的争端解决作出规定。许多情况下是将争端提交当地法院,也可以由任一承包商所属国的法院管辖,甚至可以推到承包商所属国的政府加以行政解决。在对争端的解决方式不能达成协议的情况下,承包商之间也可以协商将争端提交仲裁。

2 争端解决适用的法律

争端解决适用的法律,主要是根据上述争端分类的不同,分别依据共同开发协定、石油合同或经营协议的有关规定来确定,一般争端条款中适用法律的选择都分别规定在这些文件中。

共同开发制度中的法律关系主体也很多,如两个签约国政府间、政府( 通常以国家石油公司或该国能源部长为代表) 与设立的共同开发联合机构间、政府( 通常以国家石油公司或该国能源部长为代表) 与承包商间、联合机构和承包商间、承包商同经营人间、承包商同第三方服务供应商间、经营人和经营人间等都存在着法律关系。这些关系均由“可适用的法律”调整。

共同开发协定在这个类似金字塔的结构中占据着最高地位,它统领共同开发的整个法律体系。共同开发协定通过设立共同开发区、确定管理模式( 如超国家的联合管理局)和基本合同形式、分配管辖权等,将法律的适用作了基本的原则性规定。由于共同开发协定是国家依据国际法签署的,而国际法只规范国家间关系,不能直接对日常石油经营活动作出实际控制,如果要对承包方、经营人产生约束力,实现共同开发区的商业开采,则它需要借助石油合同、经营协议等国内法加以实施。而石油合同和经营协议的法律适用,必须与共同开发协定原则性的规定相符合。上述法律关系和法律不同层面的适用,都是为了保护共同开发及其商业性开采活动的顺利、合法进行,也是为了避免日后协定执行或经营活动中可以产生的争端。

当发生争端时,共同开发协定、石油合同或经营协议一般都指明了法律的适用。如果这些法律文件中没有指明,可根据下列四种方案选择适用的法律: 1选择两当事国之外的法律体系,即第三方的法律。这种选择往往是发生在私人性质的业务合同,其中石油合同中还偶尔出现在国家和承包商之间。当然,国家基于主权的考虑,一般不允许国家及其机构采纳这种方式。该法律被选择的概率主要取决于特定的法律制度在国际层面上的使用情况以及该法律制度在英美法或大陆法中是否有类似的基础。2 “最小公分母方式”,当事方国内的法律系统的中共有的法律原则。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在20 世纪60 年代和他方签订一系列的合同,1986 年,英法海峡隧道协议,在争端解决适用法律上采用了这种方式。英法协议说道: 合同由英国和法国共同法律原则调整,没有统一的原则情况下,由国内和国际法院所适用的国际贸易法的一般原则调整。3以国际公法代替原适用的国内法。最初这种方式主要限于国家之间的合同,后来在国家与外国投资人以及私人之间的金融协议中也得到运用。但这种选择并不太适合处理需要适用具体规则的案件。4与国内法同时适用国际法或一般法律原则。这实际上是试图用国际法或一般法律原则来限制国内法的适用,或者说是用国际法来评判国内法。如果国际法或一般法律原则已构成国内法的一部分,适用任何一种法源都可得到一致的结果。1965 年华盛顿 《关于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的投资争端公约》第42 条1 款规定: 当缔约方发生争端而没有指明法律适用时,法庭应适用争端一方缔约国的法律( 包括冲突法规则) 以及适宜适用的国际法原则。

在适用法律未指明的情况下,以上四种方式只是为共同开发区争端各方选择适用的法律提供了一个参考。各当事方可根据争端的类型及争端的主体确定解决争端适用的法律。

参考文献

[1]曾加,魏欣,等.中日东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争端解决[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2(4).

[2]孙传香.国际能源合作开发的争端解决机制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9(4).

[3]李威.论国际能源法在国际法体系中的定位[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4).

[4]曾加,李鑫.拉丁美洲能源合作开发争端解决机制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3(6).

[5]窦云凤.解决投资争议国际中心(ICSID)与中国[J].河北法学,2000(4).

海洋药用鱼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10

我国海岸线漫长,辽阔的海洋内蕴藏着丰富的药用鱼类资源。据文献记载,医药工业利用鱼类作为原料制造药品已有较长的历史,如鲨鱼或其它鱼类的肝脏提取鱼肝油,用鱼精制取鱼精蛋白,鱼肉制取水解蛋白,鱼软骨、骨髓韧带制取软骨素,还可从鱼类中提取细胞色素丙、卵磷脂等药品。

近年来,我国已能从河豚肝脏中提取物用作抗癌药物;从太平洋鲱鱼的精巢中提取脱氧核苷酸,对病人白血球增生有明显作用;从带鱼鳞中提取鸟嘌呤,用作治疗白血病的新药6—硫代鸟嘌呤(6—TG)的原料[1,2,3]。因此,研究开发这些海洋药用鱼类资源,了解这些鱼类的品名、在海洋中的分布、用药部位、主要药理作用等都显得十分重要。

2 海洋药用鱼类的主要类型

我国海洋鱼类已发现有1500多种,其中海洋药用鱼类主要有100多种,它们分布在我国沿海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疗效[4],见表1。

3 海洋药用鱼类的特点

由于海洋鱼类生存在高盐、高压、缺氧等艰难而苛刻的环境中,它们为适应生存,竞争生存空间,形成并产生了一些结构独特而药理作用非常显著的海洋药物[5],主要特点分述于下。

3.1 种类繁多,资源丰富

海洋药用鱼类有100多种,有的属于硬骨鱼类,有的属于软骨鱼类;有的具有很强的毒性,如河豚等,有的则是人类常常食用的鱼类,如大小黄鱼;有的是常见鱼类,有的是稀有物种。

3.2 细致采集,深入加工

海洋药用鱼类长期生长在海水里,体内含有大量的水分,为便于贮存、运输,需要经过干燥处理,如捕获鲜品后应立即加工入药,或冷冻以防腐[6];此外,海洋鱼类的体内或体表含有较多的盐分,需要经过特殊的去盐处理。

3.3 营养丰富,药食两用

海洋药用鱼类大多味美可食,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因此在食疗、药膳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而且由于它们生长在盐分较高的环境中,咸能入肾,益肾助阴;软坚散结,可治疗痰浊、淤血等症,又能调和五脏[7]。如鲟鱼、鲥鱼等属补气之品,常用于治疗疲倦乏力、呼吸气短、自汗、脉搏细软无力之气虚症;而带鱼肉、黄鱼胆等药性寒凉,具有消热解毒的作用,可广泛用于各种热毒的病症;海马、海龙等都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等功效。

随着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国海洋药物已由技术积累进入产品开发阶段,未来20年将形成一批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在抗艾滋病、抗肿瘤、卫生保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之,我国海洋药用鱼类资源非常丰富,正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焦炳华.海洋生命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5-7.

[2]王征,董平原张天民,等.海洋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中的主要问题[J].食品与药品,2006,8(4)∶1-4.

[3]王淑民,管华诗.海洋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药物,2006,25(6)∶56-61.

[4]许实波.海洋生物制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3-18.

[5]张兴德,刘汉清.海洋药物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2)∶126-128.

[6]卞俊.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进展和展望[J].海军医学杂志,2007,28(1)∶84-87.

保卫和开发海洋的福星 篇11

一望无际的大海不仅美不胜收,而且还蕴藏着无数宝藏。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等问题日趋严重,各沿海国家不断加快海洋开发步伐,海洋经济发展迅速。1977年世界海洋经济总产值 1100 亿美元,1980 年达到 3400 亿美元,1990年猛升至 6700 亿美元,2000 年达到 15000 亿美元……大规模、全面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各沿海国家的发展战略。

全球变化是国际社会的热门课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加,导致了温室效应,而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东临太平洋,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国家之一。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 1.8 万多公里,沿海岛屿有6500 多个,岛屿岸线约1.4 万多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按我国主张,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包括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近300万平方公里,它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我国有4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13%的沿海省、市、自治区。因此,海洋在我国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21世纪被人类称为“海洋世纪”。然而,要想对这一占地球面积70.8%的不断运动着的水体进行全面、及时的了解,掌握其活动规律,探清其蕴藏的巨大资源,靠一般方法是很难的。就目前和可以预见的将来来看,海洋卫星是认识海洋真面目的最佳利器,利用它可以经济地、方便地对大面积海域实现实时、同步、连续的监测。它已经被公认是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的主要手段。

大洋神探

我国海洋卫星的发展目标是建起一整套海洋卫星体系,它包括3个卫星系列,分别是海洋1号(海洋水色卫星系列)、海洋2号(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系列)和海洋3号(海洋监测卫星系列)。我国正逐步形成以卫星为主导的立体海洋空间监测网。

2002年5月15日,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1号A星升空,它也是我国海洋水色卫星系列的第1颗卫星,质量为368公斤,运行在高798公里的太阳同步近圆轨道,以可见光、红外探测水色、水温为主,设计寿命2年。

该卫星采用3轴姿态控制,载有10通道海洋水色扫描仪(分辨率1.1公里,量化级数10比特,光谱范围402~885纳米,10.3~12.5微米)和4通道CCD海岸带成像仪(分辨率250米,幅宽500公里,量化级数12比特,光谱范围420~890纳米)。海洋水色扫描仪主要探测叶绿素、悬浮泥沙和水温等,用于评估渔场、预报鱼讯、监测海洋污染和冰情等;CCD海岸带成像仪主要用于监测悬浮河口泥沙、海岸带生态等。星上数字图像信息经X频段数传系统向地面站发送。

海洋1号A星通过对海洋水色要素的探测,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治、海岸带资源开发和海洋科学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它的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同国外同类型卫星比较,它不仅体积小、质量轻、技术指标先进,而且可见光和红外遥感探测并存,谱段较全,对于提取海洋水色和海表温度等多种信息,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据国家海洋局统计,在海洋1号A星在轨运行的685天里,共实施了1805轨卫星境内外探测,获取了大量的海洋监测数据,用户达126个单位,覆盖了国内的海洋管理和生产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部门,在海洋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为海洋环境预报提供了实时数据和产品服务,在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海洋环境保护与灾害预警、海洋科学研究及国际与地区间海洋合作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效益。

科研人员利用海洋1号A星数据制作了52幅我国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口地区的资源调查和植被分类图、岸线动态变化图、河口悬浮泥沙分级图等,监测到我国沿海发生的赤潮灾害16次,对我国渤海每年冬季3个月左右的结冰期进行了海冰预报,并获取了大量南北极冰盖数据,为科学考察提供了基础数据。

在没有海洋卫星之前,我国渔民只能凭经验出海作业。而利用海洋1号A星数据,有关部门制作了3~9月份逐月平均的海温和叶绿素分布图,并及时向海洋渔业生产部门提供服务,增加产量,仅此一项直接经济效益就十分可观。利用海洋1号A星的相关资料,我国与美、法等国的海洋研究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我国在海洋遥感领域的国际地位,推动了我国海洋立体监测体系和空间对地观测体系的建设。

2007年4月11日,我国第2颗海洋卫星——海洋1号B星由长征2号C火箭发射升空,进入距地球798公里高的太阳同步近圆轨道。

海洋1号B星是海洋1号A星的后续星,质量442公里。星上载有一台10频段海洋水色扫描仪和一台4频段CCD海岸带成像仪。该卫星在海洋1号A星的基础上研制,其观测能力和探测精度进一步增强和提高。该星用于接替已到寿命的海洋1号A星,对我国所管辖的近30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水色环境实施大面积、实时和动态监测,并具备对世界各大洋和南北极区的探测能力。其实时观测区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海岸带区域等;其他观测区采用星上记录,过我国境内回放接收;主要探测要素为叶绿素、悬浮泥沙、可溶有机物及海洋表面温度等。

虽然海洋1号B星是海洋1号A星的接替星,同属海洋水色系列卫星,基本延续了海洋1号A星的主要设计,但其各项指标和功能都有了较大提高,取得多项技术突破:星上的海洋水色扫描仪和海岸带成像仪的性能都大幅提高。与海洋1号A星相比,由于寿命延长、性能提高,海洋1号B星提供的信息量增加了3倍以上,使用价值成倍增长。它可对赤潮、悬浮泥沙等实施有效监测,其中赤潮是其水色探测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口的悬浮泥沙也是该海洋卫星重点监测对象。

该星尚属业务试验型海洋水色卫星,用户将开展业务试运行。其后续星海洋1号C星、1号D星将正式实现业务化运行。

新星高照

2011年8月17日,我国用长征4号B火箭发射了我国第1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2号A。该卫星使我国海洋卫星首次以厘米级定轨精度和微波探测方式,全天时、全天候地获取宝贵的海洋动力环境数据,能极大提升中国海洋监管、海权维护和海洋科研的能力。这也标志着中国海洋卫星向系列化、业务化方向迈出一大步。它于2012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与已在轨运行的海洋1号卫星相互配合,分别以微波、光学两种观测手段,把海洋动力环境监测与海洋资源探测相结合,构成了空间立体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立体监测体系。

海洋2号A是中型卫星,质量1575公斤,集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体,具有高精度测轨、定轨能力与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探测能力,使我国首次具备了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海洋的能力。其采用三轴稳定方式,运行在970公里高的太阳同步轨道,2天即可实现对全球90%海面的观测,设计寿命3年,主要使命是监测和调查海洋环境,获得包括海面风场、浪高、海流、海面温度等多种海洋动力环境参数,可直接为灾害性海况预警预报提供实测数据。卫星上装有雷达高度计、微波散射计、微波辐射计和校正辐射计,以及16副各种类型的天线,是目前国内天线最多的卫星,覆盖了8个频段,同时搭载了用于星地激光通信试验任务的激光通信终端。

星上的雷达高度计是通过向海面垂直发射脉冲信号,分析回波特征得到海面高度和有效波高、风速等信息,经过处理可获得全球大地水准面、重力场、海表面地形、海流、海浪、潮汐、海表面风等动力参数信息,同时还可获得海冰含量、湍流边界等海洋信息。它用于探测海面高度、有效波高、重力场、大洋环流、有效波高及风速等海洋基本要素,海洋雷达高度计测量数据的进一步反演结果,可以应用于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动力学、海洋气候与环境监测、海冰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其测高精度优于5~8厘米,有效波高测量范围为0.5~20米,有效波高测量精度优于10%或0.5米(取两者之间大值)。

星上的微波散射计是利用不同风速下海面粗糙度对雷达后向散射系数的响应变化,通过发射脉冲信号,测量海面回波的特征,获得全球全天候的海面风场,为海洋环境预报、风暴灾害警报、航线规划、海洋工程等服务。它用于探测海面风速和风向,测量的风速范围为4~24米/秒,风速精度为2米/秒或10%;风向测量范围为0~360°,风向精度为±20°。

星上的微波辐射计本身不发射电磁波,只被动接收海洋表面和传输路径上的大气的辐射亮温,进而反演得到全天时、全天候、大范围的海面温度、大气水汽含量、海面风速等信息,在渔场预报、气候预测和全球变化等方面,以及气象、植被和土壤湿度方面提供服务。它用于探测海面温度、海面风速、大气水蒸气含量、云中水含量、海冰和降雨量等。海面温度的观测精度达1K,海面风速精度2米/秒。

星上的校正辐射计通过对上层大气液态水和水汽含量的测量,专门用于向雷达高度计提供同程大气校正数据。它测量雷达高度计观测路径的水汽含量,为其提供校准服务。

海洋2号A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在轨运行的、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大面积、高精度、全球连续探测海洋高度场、浪场、风场、流场和重力场等海洋动力环境信息能力的海洋遥感卫星,可在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资源开发、维护海洋权益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连续有效监测风暴潮和巨浪等极端海洋现象,提高海洋灾害预警的时效性和有效性;提供识别重要渔场信息,为大洋渔业资源开发提供技术保障;卫星获取的数据能够有效监测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极地冰盖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及利用研究 篇12

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对资源的大量索取,使陆地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峻。海洋拥有相当于陆地将近2.5倍的面积,是名副其实的“聚宝盆”,它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化学、矿产等资源。鉴于此,世界各国家纷纷迈开了向海洋进军的步伐,全世界范围内开发和利用海洋的高潮已经掀起,我国当然也不例外。

1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及利用现状

1.1 海洋生物资源的概念

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指生活在海洋的所有生命有机体,其中包括微生物、低等和高等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1]

1.2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及利用现状

总体来说,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我国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图1显示了2001—2010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从图1得知,从2001-2010年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占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但总值在逐年增加。我国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步伐逐年加快,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例如: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方面,主要是围绕海洋药物展开的。表1显示了我国海洋生物药业2007-2010年增加值情况。

数据来源:2007-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由表1可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有力实施,海洋生物医药业逐年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成果诱人,潜力巨大。我国利用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和自动化技术以及分离纯化和化合物结构分析鉴定技术,开展海洋生物抗肿瘤活性物质、抗心血管疾病活性物质、抗病毒活性物质、海洋药物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对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爱滋病及一些疑难杂症的防治药物方面也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总体上,由于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起步晚,所以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2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粗放性

首先,我国传统的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一些新兴的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例如,目前国内虽然有不少单位从事海洋药物研究、开发,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海洋药物开发投入高、周期长等的特点,使得整个研究水平还停留在有限的几种海洋生物和几类海洋药物上,海洋中很多的活性物质成分并没有被真正被开发利用起来。其次,作为捕捞大国之一,我过的捕捞技术和设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我国近海捕捞主要以中小船为主,这使得大部分船只的远海作业涉及较少,资源利用不均衡,从而降低了整体的利用效率。再次,从行政管理方面来说,我国的海洋管理机构职权有限,综合管理能力薄弱,使得海洋经济的发展缺乏一套完善的宏观指导和规划。

2.2 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2.2.1 外来物种入侵

通过压舱水传播、海洋养殖引入等途径,许多外来物种入侵,使我国管辖的海域内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长此以往,将会导致我国海洋生物资源濒临崩溃,难以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满足人民对海洋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

2.2.2 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一方面给我们带来强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我们不适当的方式,无形中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近些年全球开始变暖,海水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若干变化,如:所含营养、酸碱度、含盐量等。同时,企业为了盈利,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上游区域为了减轻自身排污的压力,普通民众缺乏对海洋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等导致近海海域污染加重,环境质量急剧下降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如赤潮)大量增加,使得海洋生物大量减少,脆弱的海洋已经给我们发出了警示。

2.2.3 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

我国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是不可持续的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压力。首先,影响了捕食者———被捕食者这一食物链之间的数量关系,改变了当地物种数量结构。其次,大型的鱼种成熟比较慢,对这类鱼种的捕捞会使该鱼种体积变小甚至惨遭灭绝。再次,选择性的捕捞,会改变目标鱼种的性别比例,对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产生巨大影响。

3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策

3.1 完善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强化政策引导,提升全民族海洋意识

近20年来,国家先后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20余项,为加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综合管理打下了基础。但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比较滞后。所以要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协调与管理,还应不断完善与充实我国海洋资源的法律体系,以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从中央到沿海地方各级政府应通过不同形式,开展海洋生物资源教育工作和海洋意识宣传活动,提升全民族海洋意识。

3.2 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综合开发

首先,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我们应该以经济、生态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政策和法规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海洋管理体制。突出渔业资源保护和增值,建立并发展渔工商内外贸一条龙的经济体制,逐步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农牧化、产业化和工程化。同时,积极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深化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拓展海洋产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扶持边远海岛发展。其次,“随着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海洋带来了污染物入海量居高不下,污染面积扩大,赤潮灾害频繁出现,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的问题。”[2]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海洋文化教育,提高全民海洋意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赢。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规范海洋空间开发秩序。再次,海洋生物资源作为海洋经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因海制宜,强化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综合管理,突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增值,逐步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产业化。

3.3 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我国海洋国际竞争力

2009年9月,国务院作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渔业、海洋装备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深海产业等。为提升我国海洋国际竞争力,突出海洋特色,可以进行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发展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炼制等生物技术,重点在生物制品、资源高效利用、生物材料和特种功能性产品的研发,不断提高开发水平。使其充分转化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样既可以进行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洋渔业服务业和海洋水产品加工等活动,也可以以海洋生物为原料或提取有效成分,进行海洋药品与海洋保健品的生产加工及制造活动。

3.4 完善海洋生物资源科技产业化创新体系,建设高新成果园区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首要特征是海洋高新技术。我们应按照《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的部署,坚持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发展战略性海洋高技术产业群。同时,应以高新成果评估、高新成果转化、高新成果推广应用和高新成果产业化为创新方向,建设高新成果转化园区和产业化园区。为给园区建设提供资金保证,各级政府要将海洋生物资源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科学有序的开发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本文在简要介绍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详尽分析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可以促进中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及利用,中国

参考文献

[1]王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对策[J].生物多样性.1997,5(2):347-350.

上一篇: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下一篇:民族主义和社交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