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课程

2024-08-13

《旅游资源开发》课程(共12篇)

《旅游资源开发》课程 篇1

中职学校应该结合自己的校情、专业特色、地域文化特点, 开发出符合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课程资源。结合近年来掀起的骊靬文化热, 笔者认为骊靬文化对旅游类中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骊靬文化的缘起

据骊靬文化研究会考证, 公元前一世纪中叶, “古罗马三巨头”之一克拉苏在与安息国之间的战争中惨败。一部分溃逃突围的古罗马兵东行后归附汉朝, 被汉政府安置于骊靬县 ( 今甘肃省永昌县城西南11km处的骊靬村) , 是为骊靬人。

归附后的骊靬人和其他民族在长期共处中, 已融合成华夏民族的一员。但他们还保留着一些特殊的民俗文化, 称之为 “骊靬文化”。骊靬文化这一概念, 有许多的历史文献依据, 骊靬文化是中华多民族文化在局部地区融合古罗马文化的产物。

骊靬文化旅游资源题材新颖, 意义深远, 富有旅游吸引力。只要配以意境深远、富有民族特色的景物, 开展积极的营销活动, 骊靬文化旅游必将成为西域旅游中的新亮点、中国旅游的热门话题。

二、骊靬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实基础和意义

对于中职生, 应避免整篇课文、整堂课去灌输, 可结合本土文化及专业特色选用适合学生的语文校本教材。

笔者所在的甘肃省永昌县职业中学地处水云山下、金川河畔, 在骊靬景区附近。该地域历史悠久、文化斑斓, 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是可资利用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基本都是本地人, 对这里的本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但缺乏向纵深方向探究的热情。为此, 我们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有选择地把骊靬文化引入校本课程中, 让学生看到 “熟悉处”依然有 “风景”。将这些资源开发为校本课程资源,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质, 最终让他们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 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出色的服务型人才。

三、骊靬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设置

可以利用骊靬文化产业园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优势,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开设以下校本课程。

1. 导游词的撰写

作为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 学会写导游词是最基本的专业要求。骊靬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 自然山水、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诗文歌谣、历史传说都为导游词的创作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带领学生置身山水之间进行导游词的创作和现场讲解, 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诗文书法欣赏

我国历来有 “诗教” 的传统, 古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永昌县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颇有名气的诗人, 如李登瀛、南济汉、胡执礼等, 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同时, 地方政府启动实施骊靬大道和平柱景观工程项目, 规划在骊靬大道两侧竖立“999 + 1”根和平柱, 并在柱身镌刻由中国楹联学会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以上著名书法家题写的楹联, 这些集历史、文学、书法、篆刻为一体的作品既是我们了解骊靬文化的珍贵资料, 也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最好载体。

3. 骊靬文化考证

俗话说, 真理愈辩愈明。骊靬文化现象从1989 年兴起至今, 以其独特的价值, 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关注, 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优势。而对于骊靬文化的质疑也从没有中断过, 这就需要我们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历史考证去还历史以真相。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考察、古籍阅读、辨别真伪等能力, 培养学生求知的精神。

综上所述, 因骊靬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资源的角度挖掘适合旅游专业特点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民族情感, 增强学生导游专业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这些都是新时代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宋国荣, 顾善忠, 程硕年.骊靬探丛[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5.

[2]王萌鲜.骊靬书:一支罗马军团在中国的最后下落[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5.

《旅游资源开发》课程 篇2

海南昌茂花园学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的之一,“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为了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保国家、地方、学校的有效实施,在课程实验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大力挖掘和合理地利用校内课程资源,积极地开发校本课程,努力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目标,真正做到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了一批批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小学生。

现就一年多来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关于校本课程的提出

步入全球信息化、知识产业化、市场经济化的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对生产力的需求实际上是对先进生产者的需求。而先进生产者的塑造自然离不开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学校。作为教育的学校自然应在培养新型人才上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手段上,很大程度取决于开设的课程。以往的课程往往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开设,没有区域之分,更不可能考虑多校的实情,这样千人一面,培养出的人才往往缺乏独创精神,没有关注个性发展。

通过审时度势,认真分析,我们认为只有创办具有特色的学校,利用自身优势挖掘课程资源,开设符合校情的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才能站稳脚跟。

昌茂花园学校是一所社区学校,相对来说,绝大多数学生家境比较宽裕,父母文化素质较高,对子女的渴望值也高。他们希望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过硬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水准。在充分考虑到家长学生的前提下,我校在创办之初,就尝试着将英语作为学校的一大特色,从小学一年级起,每周开设两节英语课,并在每周按排两节课作为兴趣课。让学生自选课程,参加兴趣班的学习。实验证明,这种举措是完全正确的。这也为我校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奠定了基础。

二、总体框架与目标的确立

校本课程的开发,组织与实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的环节相当多,为了对校本课程准确的价值定位,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整个过程中,始终遵循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的原则,不搞形式,不唱空调。

在确立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时,我们组织全校教师座谈会,讨论了“本校具有什么特色?”,“为把学校办成特色学校,你有什么点子?”“开设哪些课程最能符合学校校情和办学宗旨?”。通过集体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学校应本着“天道酬勤,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开设一些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同需要,一改变学生被动接收教育的现状。另外,课程安排学生能做到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还应注意不另外加重家长负担。为了鼓励老师们的积极性,工作超量的校方要适当给予补贴。

在确立校本课程目标时,我们采取“先调查,再讨论,后定项”的方式。即每开设一门课程,都是先调查、摸底,虚心听取家长们的意见,了解社会上的需求,吸取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再看老师有什么特长,要求老师展示自己的才华,然后由拟任课老师写出一份有关课程的培训方案,经校方审议,认为可行,才定项开课。

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管理,学校成立了以李汉昌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课程开发的审议、申报、立项、实施检查、督促、评估工作。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

1、制定课程纲要

一经确定立项的课程,任课教师必须制定本课程纲要。本纲要必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场地、教材选用、教具设备、教学课时、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

至今,学校已立项的课程有:小作家写作辅导、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声乐、合唱、手风琴、电子琴、钢琴、腰鼓、形体舞蹈、儿童舞蹈、国画、素描、儿童想象画、书法、手工制作、男篮、男子足球、国际象棋、武术、计算机操作、英语会话、剑桥少儿英语等22个科目的选修校本课程和信息技术,形体,一、二年级国际象棋,学前班起始的四个科目的必修校本课程。

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同武警总队教导大队联手成立了“少年警校”,经常利用节日组织学生学习军事知识,体验部队生活,参与军训。

2、班级的整合

为了确保选修课程的正常教学,每学期我校都对学生报项情况进行摸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开学初,将学校开设的兴趣班情况汇制成表格,内容包括序号、兴趣班名称、活动地点、辅导教师及简介,活动时间,注意事项等。为了避免出现个别班级爆满而某些班学员不足(少于5人)的现象,学生填报志愿时,须备选一个项目,以便人员的调整。调整后,组成的新班重新建立花名册和点名单,坚持每节课点名,以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着落。(见附表1)

3、统一安排授课时间

为了保证教学的井然有序,学校对选修课程的授课时间作了统一的安排。低年级(一至三年级)定在每周四下午2、3节课;高年级(四至六年级)定在每周五下午第1、2节课。而对必修课则作为常规课纳入常规管理。其中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节,国际象棋课(一、二年级必修)每周一节,形体课每周一节,以加强特色课程的教学力度。

4、教材的使用和编写

为了弥补教材的空缺,我校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编写教材。由李自斌老师编写的《昌茂花园学校信息技术教材》(低段上下册),通过专家评审,已出版,投入使用。李娜老师编写的《昌茂花园学校形体教材》正在评审,即将投入使用。另外,大多数任课教师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教案之中,按照学校要求,按课时写教学计划。可以说这些教案是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是实用的辅助教材,是现行统编教材的延伸,为学生拓展了知识领域。

四、本课程的教学评估

各门课程在其开发、实施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它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因此,在进行课程评价时,我们采用了即时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平时的抽样检查,对课程的既定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作出即时评价,看其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与要求,是否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习兴趣是否浓厚,还存在什么问题,从而对课程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通过学期末的测查,看学生一学期来的收获。测查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成果、作品展览、汇报演出、小竞赛、小测验等,以次来展示学生的才华,同时也对任课教师的工作进行监督。为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每学期末,任课教师都要对所教课程进行一番科学的总结,包括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以次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五、取得的成绩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其主要表现在:

(一)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三)学生的学习状态精神面貌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四)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校由校本课程开发带动的教学成果捷报频至。

其中:集体获得的奖项有:

(1)2002年海口市小学生田劲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2)海口市首届少年军校检阅阅兵分列式优秀单位;

(3)海口市椰岛杯“洁净海口、爱我家园”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奖,教师个人获得的奖项有20多个,学生个人获得的奖项有40余人。

六、尚待解决的问题

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篇3

选择具有科学性、本土性、教育性的民间幼儿文学作品。民间幼儿文学体裁很多,包括童谣、童话、神话、传说、寓言等等。三峡地区盛产民间幼儿文学作品,本园在选择时做到了三点:第一,科学性原则。有些文学作品年代久远,与幼儿的生活气息相距甚远,部分作品还具有迷信色彩,这样的作品被摒弃。第二,本土性原则。在收集民间文学作品时,结合幼儿园当地实际情况,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查看地方史记、走访民间艺人,充分挖掘了便于在幼儿园课程中开展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整理汇编。第三,教育性原则。很多民间文学作品蕴含了辨别是非、好坏、善恶、美丑的道理,用这样的作品来教育幼儿,可以培养他们坚强、勇敢、勤劳、善良的优良品质。

实施多样化的民间幼儿文学教学。一是将民间幼儿文学教学与主题活动的五大领域教学相结合。当前幼儿园课程是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的。一个主题活动围绕一个话题设计,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这五大领域。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及涉及的领域,可以将民间幼儿文学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与渗透。如:中班主题活动《小小厨师》中“好吃的面食哪里来”就是语言活动,童谣《推磨歌》就解说了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大班主题活动《我和你》中的“我是家乡小导游”就是社会活动领域的内容,涉及到了家乡的地名,独具猇亭特色的民间传说《猇亭》《候龙洞》等就成了孩子们一一讲述的内容。二是将民间幼儿文学教学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民间童谣一般都短小精悍,所以可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进行随机教学。如在幼儿吃早餐时,在户外活动中,在幼儿离园前,教一教、学一学、念一念童谣。在班级的区域活动中,也同样可以渗透幼儿民间文学教学。如在图书区中,老师和孩子们将学习的部分三峡民间文学作品的内容用笔画下来,然后装订成册,供幼儿阅览,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阅读兴趣也随之提高。三是将幼儿民间文学教学融合到亲子活动中。幼儿园经常举办“家长半日开放活动”。活动中,教师将“三峡民间文学教学内容”设计成“亲子活动课”,教幼儿及家长共同学习民间文学。有些幼儿在家就当小老师,把在幼儿园学的民间童谣、传说、故事回家一一教给家长。这样不仅巩固了学习内容,也进一步增强了亲子感情。通过幼儿园的引领,广大家长也掀起了学习三峡民间艺术、了解家乡本土文化的热潮。

幼儿民间文学教育为幼儿提供了轻松、愉悦的语言表达环境,也给幼儿提供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幼儿从民间文学作品中,学到了大量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孩子们通过“讲一讲、说一说、念一念、笑一笑”的方式,训练了他们的口语流畅性,说话完整性、连贯性及在众人面前大胆讲述的能力;通过发挥想象,对童谣、故事进行创编,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典型人物形象、曲折故事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都吸引着幼儿,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下,孩子们懂得真善美与假丑恶,初步形成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和团结、互助、感恩等良好品质。可见,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激发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去发现、去创造。

(作者单位:宜昌市猇亭区教育幼儿园)

如何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篇4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值得关注, 原因在于现当代学生对语文教育的需求, 已经从过去的生长性、应对性、即时性需要向着生成性、发展性、策略性需要转变。前者的需要是一种以识记、积累、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学习需要, 目的在于形成一种基于传承的语文能力以被动应对语言语学科学科教育考试或基本生活情景。而后者则是以语文素养的主动形成积极应对未来社会生活中语文问题为指向的学习需要。

无论何种学习需要, 语文教师实施现代语文教育必须开发并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毋庸置疑的:让前一种需要的学习得到生动活泼的改善, 使之能够引起并保持对这一学习的热情, 化被动为主动, 化消极为积极;让后一种需要的学习得到充分而有效的满足, 使之形成未来社会生活所要求的高水准的语文素养, 化接受为建构、化再造为创造, 能动获得面向未来社会生活语文问题的策略性素养。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空间

苏教版新教材的教学已使不少语文老师注意到, 到处都蕴藏着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我们时刻都生活在语文中, 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里, 开放的语文教育应当利用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所有语文资源空间, 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交流, 进一步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社会化。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充分利用校园资源。

学生多半的生活都在校园中度过, 校园是最近便的语文学习资源库。其中, 有形的课程资源包括各科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报刊, 校园里的报廊、布告栏, 广播站、电视台、微机室等等。无形的资源则主要是人, 即老师和同学。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已刻意引导师生利用校园课程资源, 如口语交际中有当一回小记者, 写作中有我的学校, 我的老师或我的同学, 综合实践活动中有办手抄报或校园刊物, 走进图书馆, 举办演讲会、故事会、辩论会等。

2. 努力开发地区资源。

各地区特有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背景中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同时, 教材的编写也积极关注这方面题材。如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资源调查等。围绕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江山多娇”主题, 开展“我来当导游”的活动, 在天目湖景区旅行社的帮助下, 学生实战演习, 切身体会, 不但巩固了文本知识, 了解了天目湖的内涵, 而且能力也得以培养。立足文本, 充分拓展的关键是教师要积极挖掘课文中的潜性资源, 与地区密切结合, 引导学生发现、探索。由此我觉得, 语文教学除了具有它的共性, 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之外, 在教学中还应充分体现它的个性特色。

3.积极建设网络资源。

网络凭借它博大的信息量、远程性、快捷性及其共享等特点, 已成为最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它能打破我们的时空局限性, 实现大一统的局面, 牵起无数条联系网带。例如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时, 我带领同学走进网络世界, 观光了西双版纳的美丽风景、风情、傣族人独特的生活情趣, 网络为我们从视觉上撩开了西双版纳神秘的面纱。随着校园网络建设的推广和远程教育的普及, 师生上网的机会将更多, 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并指导学生浏览、搜索有益信息, 将我们的语文教学带出课本、带出校园、带出地方局限、走向世界, 走向未来。

三.课程资源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空间, 丰富了语文学习内容, 但是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是主要的, 教材规定的目标应该达到, 这是教学的本分, 不可须臾忘却;

2.广泛开发课内外教学资源是为了更好地配合教材使用, 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而不应该反次为主;

3.开发课外资源是为课内教学服务, 将课内的学法、技能迁移于课外, 着重于个体探究式学习和群体合作式学习, 讲求实效, 摒弃过多的非语文因素的渗入。

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初探 篇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行课程的三级管理,任何一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都必须要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支撑,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专项说明,在此说明中都有诸如"教材编写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和有关人士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①或"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②之类的文字说明,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怎样去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呢?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际和小学管理工作实践谈谈在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方面的初步探索。

??一.资源需求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从课程需求、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资源调查,从调查中遴选有益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加以利用。图示如下:

??课程需求→资源调查→资源利用

??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由于学生对周总理的生平、事迹了解甚少,距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年代也较远了,为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教师和学生课前有必要收集关于周总理生平事迹以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然后将资料进行整理供教学中利用。

??再如小学数学中有这样一则实践活动的案例: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这则案例对城市学生能较顺利完成,对农村学生而言,教师事先与学生商议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如大桥、涵闸、厂房、民居等)作为游览的景点,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分工协作去了解相关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及步行或乘车所需时间、游览所需物品等。然后学生借助数、图形、统计图表等表述有关信息,最后让各小组交流游览计划。

??二.资源优势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上升为校本课程加以利用。图示如下:

??资源优势→校本课程→资源利用

??在《湖北教育》第一期上刊登了长阳县教育局撰写的经验文章《巴土文化之花盛开校园》,文章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很典型的资源优势模式。长阳县中小学坚持把以"山歌、南曲、巴山舞"为主题的巴土文编入教材,引进课堂。本着"渗透、扬弃、继承"的原则,充分挖掘巴土文化艺术教育素材,使民族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融通,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③在实践中有的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有这样的困惑:学校内外没有什么可供利用的资源优势。是的,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处在"山歌、南曲、巴山舞"的氛围中,但只要你打开思路,从校内外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中去提炼,你还是会找到资源优势的。如当地有特色的种植养殖、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都是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有一双"慧眼",你找准了这个资源优势,也许就找准了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找准了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突破口。

《旅游资源开发》课程 篇6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而提出的,它要求以学校为实施地点而进行课程的开发。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各类文件的相继颁布,从政策层面上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证,同时也向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则应指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资源为依据,由学校教师自主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语文课程开发活动。

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政策许可的范围内,为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以学校为基础,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语文要到社会的大环境中掌握应用,离开了我们的具体生活环境、文化环境,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证明,由国家统一编制的单一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教育潮流的发展,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需要,不能照顾到所有地方乃至学校的差异,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发校本资源是所有学校、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语文教育终身发展的需要。

(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教师专业化。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实施,往往比较强调教师专业上的个人发挥。在语文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与实施中,一线的语文教师既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又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和评价者,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但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只关注知识能力,而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不仅要求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更让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探求一条捷径。

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应树立现代化的语文教学的目标观,应加强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观仅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来关注,而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育特别关注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语文的实践,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二)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从学生实际出发,既要贴近生活,又要着眼于落实语文学习的目标;学校应该调查、了解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需求,从他们的兴趣、需要出发,选择能够使他们得到更大发展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有利于学生通过科学的分析与综合,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增强自身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出发,依据其现有吸收与表达的能力层级选择、设计课程,要顾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的时间、空间及技术手段方面的条件因素,力求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此外,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往往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的方向。学校和教师应该对社会需求的人才规格、技能、知识、素质进行较准确的预测,从而以此为依据,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使学生走出校门后更加具有迎接社会挑战和抓住各种机遇的能力。

四、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一)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准备

包括思想上的准备和组织上的准备。思想准备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课程的全体参与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是组织上的准备。这里的“组织”应包括:管理组织——提前印发自编的课程提纲、校方建立健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行之有效的领导管理系统;指导组织——教师在指导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上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导处、教科室统一安排下,调集骨干师资构成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指导系统。

(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步骤

1.分析学生的需求

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到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及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心理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培养人格的内在愿望。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因材开发”。其次,还应当分析社会需求,审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社会发展——这样的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2.评估课程资源

只有对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准确评估,才能决定开发的方式与程度。教师和学生是资源开发的重点,也是资源评估的重点。对教师的评估,通常研究教师的教学特长,能力范围等。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包括现实学习能力和潜在学习能力。现实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已达到的学习能力现状,是学生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潜在学习能力,是指通过课程更新,学生可能达到的能力状况,是学生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

3.选择命题方向

了解相关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前沿命题,是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了解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景、具体要求是师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兴趣爱好、选择或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向的基础,因此科学的选择命题方向是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的最终方向。

4.制定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

方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①对课程内容的界定;②课程资源开发的背景;③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④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⑤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如辅导式、对话式、探究讨论式、小组竞赛式等等。⑥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和步骤。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立足于本校实际,遵循教材编写原则,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旅游资源开发》课程 篇7

关键词:旅游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是构成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我国还有许多旅游资源尚待合理开发,还有许多景点需要在可靠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建设工作。《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在教学中涉及讲授旅游资源的类型、成因、分布、调查、评价、开发与保护等内容,它与地理学、环境学、历史学、美学等多学科相联系,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对该门课程在实际教学环节中的探索与改革,无疑会对未来从业人员明确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定位、开发理念、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及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性质与定位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和学科领域十分广泛,如林学、地质学、考古学、生物学、气象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民族学、经济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生态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艺术、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知识等,具有较强的边缘学科性质。国家教育部在1999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有关旅游资源的课程,已明确被列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必修课之一。此外,作者仔细研究了一些全国与旅游相关的其他类院校近几年的教学计划,发现不仅旅游管理专业而且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以下简称森保游憩)也开设了与旅游资源相关的课程。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将《森林景观与游憩》列为森保游憩专业的必修课;西南林学院将《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定为森保游憩专业(生态旅游)的学科基础课;广东海洋大学将《旅游资源调查与规划》也设置为森保游憩的必修课之一;沈阳农业大学的森保游憩专业也将《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列为专业课的必修课之一。由此可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不仅应成为旅游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等院校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二、教学内容框架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综合技术。两者紧密结合,前者是条件,后者是手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旅游资源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旅游业界的高度关注。不同学者对本门课程内容的设置体现了不同的研究侧重点。如何构建一种全新的既适合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又符合农林院校办学特色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当前从事该门课程授课教师需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基础理论教学能否为后续专业教学更好地服务, 以及能否为学生深入学习其它专业旅游课程奠定比较合理的基础。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 作者认为《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课程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旅游资源的概述;旅游资源的分类;旅游资源的调查;旅游资源的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的保护。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来说,《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应遵循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来进行讲解,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授课内容应紧密围绕(GB/T 18972-2003)国家标准这根“指挥棒”来进行。但是,对于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来说,由于培养的主要是从事林业、森林公园及森林游憩规划设计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因而作者认为在授课过程中应重点讲授生态旅游资源相关的知识和评价方法,尤其是森林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法。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使同学充分了解这种特殊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而且也为其能毕业后从事生态旅游区相关的规划设计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采用直观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谓直观式教学方法,是指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有关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较为直观可感的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旅游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广泛,在天空有瞬息万变的天象、气象景观;在陆地有各种自然、人文景观;在海洋中有波涛汹涌的海浪、一望无际的水面和奇特的海洋生物;在地下有神秘的溶洞、地下河流和湖泊;在城市有体现现代建筑和科技水平的城镇风貌;在乡村有浓郁的民俗和田园风光;在赤道地区有热带雨林;在极地有冰天雪地……可以肯定地说,几乎在地理圈范围内的各个区域都有旅游资源的存在。但是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本讲稿的授课方式根本无法向学生展示旅游资源的丰富性、观赏性、独特性及美学性等特征。即使授课教师语言精练贴切、措辞优美华丽,学生也只是在教师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想象力进行主观的臆想。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则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精美的图片展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自制P P T,充分调动学习的自主性

在讲授旅游资源类型这一章节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兴趣,尝试改变以往传统单纯抄写的作业形式,加入电子作业的布置。例如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 B/T18972-2003),旅游资源共分为8主类、31亚类、155种基本类型。可分别设立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水域风光旅游资源、气候天象旅游资源、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古典园林旅游资源、古代建筑旅游资源、古代陵墓旅游资源、城乡风貌旅游资源、文学艺术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饮食习俗旅游资源、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以及民族节庆等多种旅游资源的类型,要求学生自己或小组形式选择旅游资源类型,通过课外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在下次上课之前以电子课件的形式完成。作业的考核则通过学生走上讲台讲解自己的PPT来体现,并计入平时成绩中。作为未来旅游方面的从业人员,旅游专业的同学应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作者认为学生自制PPT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学习的思维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了语言表达能力,并加强了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达到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另外,由于旅游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单纯依靠授课教师搜索图片和所需资料,则不可能面面俱到,并且耗时耗力。通过要求同学自制PPT,则对于完成较好的作业, 教师不仅可以适当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让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互动、交流, 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永久性的宝贵资源,教师加以储存、利用,来及时改进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教学资源。

(三)带着问题观看录像资料

录像在旅游教育中已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赵功彦在“录像在旅游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已详细阐述了录像教学所具有的优点:录像具有直观即时性;录像具有翔实鲜明性;录像具有实际应用性;录像具有高效性;录像的使用方便性。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古文化丰富多彩,名胜古迹成千上万。运用录像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正是解决目前在旅游专业教育中出现的各种训练难题的好措施,所以应该重视它,利用它。但是,就教育本身而言,现代教育技术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它不可能代替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并且能够左右其它教学因素的主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此,作者提出了“应带着问题观看录像资料”的观点。例如,在讲授园林艺术旅游资源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亲切之感,为同学播放了苏州四大名园。再如,讲授聚落景观时,同学观看了西递、宏村的录像资料。如果单纯地让同学观看录像,则达不到教学上预期的目标,时间久了,个别同学课堂上会产生困倦之感。因此,在播放之前,就要求同学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诸如以下的问题:以苏州四大名园为例,思考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在哪里?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构景要素和主要构景手法是什么?以西递、宏村为例,思考徽州民居的特点是什么?在建筑中是如何运用风水思想的?录像播放完毕之后,及时进行小组课堂讨论或提问。通过这种授课方式,从开始就使同学在观看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在观看过程中随时记好笔记,避免了观看时的“漫无目的”和“心猿意马”。

(四)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

所谓案例讲学法,是指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其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作者认为在讲授旅游资源开发这一章节时,可引入该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开发模式之前,可先引入案例进行讨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

(五)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旅游资源以其客观实在物的方式存在于不同的地区和地域之中,仅仅依靠课堂理论教学、图片、影像资料等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有些旅游资源必须要旅游者亲身去感受,方能体会到它们的魅力所在。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摸索,作者认为利用一切条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开展实地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可以使学生亲身融入到旅游景观当中。《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实践教学环节可选择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遵循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开发这一模式来进行,最终达到理论—实践—理论的目的。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及时发现旅游资源规划、开发和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帮助学生充分消化和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找到学习的动力,同时又培养了他们未来从业所具备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吕氏春秋·察今》里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即做事情要根据情况而论,该变法时就必须变法。有关《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课程无论是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还是作为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必修课,对启发、培养学生开阔视野和日后进一步进行科研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这门课程仍沿袭传统基础理论教学范式的老套子,授课教师不认真研究合理的教学体系和方法,没能突出其实践性, 则不仅教师自身教学技能不会提高,培养出的学生也不会具备旅游行业中新兴高级复合型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因此,是该到了教师“变法”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朱桂凤.“旅游资源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4) .

[2]欧阳刚.“旅游资源学”课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广西高教研究.2000, (4) .

[3]周宇虹.《旅游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体会[J].职业技术.2006, (18) .

[4]赵功彦.录像在旅游教育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1995, (4) .

[5]马耀峰, 宋保平, 赵振斌.旅游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旅游资源开发》课程 篇8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新一轮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 需要地方、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 开发出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因此,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一、体育课程资源阐释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 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 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 要达到新一轮课改的目标, 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即是指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体育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1. 体育课程的内容资源

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内容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 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和锻炼效果。当前体育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的开发重点集中在竞技体育上, 这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 高竞技、复杂规则限制的项目很难使之积极参与其中。而那些非竞技的、新兴的娱乐项目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健身理念、科学健身方法等, 又由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匮乏, 难以在学生中间展开, 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教材是体育课程基本的而又特殊的课程资源, 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意志, 反映了国家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 是学校落实《纲要》的参照性标杆和尺度, 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本着‘一纲多本’的原则, 博采众长编写高质量教材。”而传统的教材多以竞技项目为主, 以基本技术、基本战术、规则为主要内容, 缺少具体帮助学生参与锻炼、指导练习的手段与方法, 学生参考和利用的价值较低, 教师在选用教材内容时也自觉不自觉地走入“教教材”的误区。因此, 全面、科学、优质、利用率高并具有特色的教材是体育课程急需开发的教材。

2. 体育课程的时空资源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特有的教育功能和锻炼价值,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适应”作为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以往学校体育只重视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课程改革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自然活动显得十分重要。拓展体育课程空间, 将校外体育活动场所 (如家庭、社区、校外俱乐部等) 、自然环境等纳入体育课程空间, 通过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社会体育竞赛等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 同时对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 加快课外、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拓展, 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 体育课程的物力资源

长期以来, 由于受竞技体育观念的影响, 学校体育设施严格按照竞技体育的规格来配置, 致使学校体育设施基本上是为有一定运动基础的学生而服务。而许多身体条件较为普通的学生特别是女生, 难以体验到体育设施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这也是学校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上难以突破, 以及一些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来的重要原因之一。体育设施作为体育课程实施中的条件性资源, 既要服务于运动基础好的学生, 更要服务于大多数运动基础较弱的学生,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设施应有的功能。因此, 开发和利用适合大众型的体育设施资源将有效地促进体育课程改革。

4. 体育课程的实施资源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 被动地被评价, 缺少参与意识, 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 感到体育学习和锻炼枯燥无味。因此, 在培养体育兴趣的体育课程资源上还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 只有那些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5. 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通过教学活动传递到学生中。体育教师师资水平、师资力量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体育教师, 如何开发与利用, 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 凝结教师集体的教育智慧,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深度挖掘自身的潜能, 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开发课程资源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新《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及内容取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明确指出了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身体健康为主线, 寓教于动的综合性课程,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因此, 要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中始终以此为基点, 教学内容根据地域特征、学生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加以选择, 保证这些素材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

1. 拓展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丰富和拓展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利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在拓展过程中, 一切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资源。但事实上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都加以开发和利用, 而应当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选择那些符合学生兴趣、爱好、需要和认知特点的资源进行开发。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 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 切忌选择那些技术要求过高, 学生很难完成的内容, 应将那些娱乐、休闲、新兴的体育锻炼内容纳入进来。

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无论体育课程如何改革, 体育教师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既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 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素材资源的载体。因此, 充分挖掘体育教师的潜力,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是人力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课改的进程中, 体育教师应当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 即从原来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 从一个“教书匠”转变为一个课程的研究者。角色的转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们应当为体育教师创造条件, 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技术,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体育教师自身也应当加强学习, 积极思考, 参与教学研究, 在改革的实践中提高自己, 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

3. 挖掘潜在课程资源

潜在课程资源隐含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上, 以及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中, 它不具备直接的显性的课程价值, 需要主体在开发利用中进行合理有效的赋予, 方能进入显形课程资源领域, 再经过开发利用转化为实现课程的组成部分和实施条件。要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氛围, 开展学校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讲座等, 建立学校体育传统节日、体育传统项目, 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 培养一批极具人格魅力的教师。完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 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布局, 通过体育设施的便捷使用吸引学生, 这将大大提高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4. 建立开发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体育课程资源评价体系, 使评价指标具体化, 能够给开发过程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为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而加以改正。同时, 利用评价体系增加各学校之间的交流, 互相学习和借鉴, 取长补短, 为更好地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提供捷径, 更好地为体育课程改革服务。

5. 共享校内外资源

体育课程资源除了应加强校内的开发和利用之外, 还应向校外 (社会、自然环境) 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原创性的特点, 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交流平台, 以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成果的分享渠道, 提高使用效率, 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 互相借鉴, 互相学习, 建立良好的共享机制, 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总之,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体育课程的地位要进一步得到提高, 要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积极有效地开发本课程的资源, 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 本着科学有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科学筛选, 从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深入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贺.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浙江体育科学, 2004 (3) .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充分利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 篇9

一、利用绘画形式, 理解教材组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画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让学生画出“我眼中的语文书”, 可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的构成, 对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由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 (低年级语文园地) 、选读课文、生字表等几部分组成。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这几部分详细解读, 让学生明确各类内容的学习要求。

在学生熟悉教材之后, 教师要创造性地整合教材。教师可选择一个形象代替课本, 然后让这个形象的各部分体现语文教材的构成。教师可在黑板上用形象的图画演示创作, 边创作边用生动的语言讲解各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如用一棵苹果树代表“语文书”, 树干代表“精读课文”, 树枝是“略读课文”, 树叶是“生字表”, 树上的苹果表示“回顾拓展”和“口语交际·习作”, 树上的鸟巢就是“选读课文”……一本语文书被演绎成了一棵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果树, 生动地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教师的示范引领结束后, 可让学生进行创作。学生的创意独特而新颖。下面就是学生眼中的语文书:

二、利用数学算式, 全面解读教材

爱尔兰教育家叶慈曾说:“教育不只是将空桶装满, 它是将火焰点燃。”让数学走进语文课堂, 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一道加法算式:14+14+7+7+1+9+2=?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教师把1写在等式的右边。原来, 这个1就代表正要学的那册语文书。等式左边的数字分别代表了14篇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7个口语交际·习作、7个回顾·拓展、1个单元综合性学习、9篇选学课文、2个生字表。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讲解本学期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 以让学生对教材有整体的认识, 明确本学期的学习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学习编排常识, 拓宽读书范围

探索未知领域永远是学生渴求的, 教师应引领学生去发现不曾了解的事物。新书发到手后, 学生都兴奋地翻看着。除了课文, 书上还有许多学生忽略知识,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一下。比如引导学生读“教材说明”, 了解编辑的意图, 了解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比如通过看封二, 可以懂得开本、印数、定价等, 可以算出有多少学生在使用这本书, 可以算出这么多书共需要多少钱, 更可以认识到一本语文教材对提高一代人语文素养的价值和意义。孩子们体验到了发现的快乐, 有了收获后的喜悦。课后, 我布置了作文, 孩子们把自己的收获与喜悦真实地表达出来, 他们发现, 原来语文书除了课文还有这么多东西可学, 感觉收获很大。

四、抓住课题资源, 培养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写作方面, 学生常常苦于无话可说, 其实, 语文书中的课文题目就是一种很好的资源。让学生熟悉语文书的目录, 然后创造性地进行课文题目大串联, 写成一篇与众不同的小作文, 未尝不是很好的习作训练。下面是一个范例: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小学。课下, 我和《槐乡的孩子》一起观察《蜜蜂》采蜜;用鲜花摆放出别具一格的《花钟》;在《金色的草地》上放《风筝》;和《小摄影师》一起在《奇怪的大石头》旁捉迷藏, 《玩出了名堂》。体育课上, 体育老师带我们举行《爬天都峰》比赛, 第一名的奖品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语文课上, 《孔子拜师》探讨《矛和盾的集合》, 《好汉查理》解读《科里亚的木匣》藏在哪里, 《盘古开天地》一斧子劈出《陶罐和铁罐》, 同学们因为《一次成功的实验》, 获得了老师的《掌声》……一场《秋天的雨》降落在大地, 我们坐在教室里《听听, 秋天的声音》, 《望天门山》欣赏《饮湖上初晴后雨》……

每一册书, 我们都把课题拿来进行习作练习。对学生来说, 这不仅是一次写作机会, 更是有效了解和利用语文教材资源的机会。

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篇10

一、生活数学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描述, 其直接来源是现实生活, 并最终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是其理解与运用数学知识的基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所学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 实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 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 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实现生活经验的数学化。

1. 利用生活数学素材。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相当广泛, 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能成为数学课程资源。例如:一年级学生通过观察“小小的火车票”, 综合运用了位置的表示方法、认识了时间、练习了人民币的换算;四年级通过联系春游情境中的租车问题, 渗透估算的策略与思想;六年级通过制作圆柱形笔筒, 加强学生对圆柱侧面积和底面积的认识。此外, 像购物小票、商场折扣、话费清单、衣服标签、存款利率等都可以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重要资源。实践证明, 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更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便于学生理解, 有助于数学课堂效率的提高。

2. 挖掘媒体数学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 扩大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范围, 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通过报刊书籍、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媒体, 教师可以获取大量的数学资源, 特别是新颖的、即时的、富有时代感的数学课程资源。

例如, 通过当前人们特别关注的重要事件来引入数学课堂, 如大学生运动会的获奖情况,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通过互联网查询地球上的水资源现状, 如“地球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在全部水资源中, 97.5%是无法饮用的咸水, 2.5%是淡水, 0.26%能被人类利用”, 在学习百分数的同时, 渗透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等等。通过多媒体获取数学资源, 速度快、范围广, 可以拓宽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二、人文渗透

数学是在人们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它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深入思考, 体现了人们渴望认识世界、追求真理的美好愿望。数学本身属于自然科学, 但数学的发展历程又体现了丰富的人文性, 教师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1. 介绍知识背景事件。

对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和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介绍, 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全面, 并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形成饱满的立体式的认识。例如, 在学习圆周率时, 通过介绍割圆法及祖冲之的伟大成就, 赞扬了古人的伟大智慧, 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使学生对圆周率的认识突破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冰冷的关系式, 形成了更加立体的完整的记忆。又如, 通过介绍二进制与计算机的发明,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发展对科学技术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 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2. 讲解数学历史故事。

数学故事包括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小故事。数学家的故事主要是通过介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 展示其研究发现的艰辛过程, 通过其执着的追求与高尚的品格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启示。如《华罗庚的故事》、《陈景润的故事》、《高斯的故事》等。数学小故事主要是通过编写与教材内容有关的, 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的小故事来启迪学生智慧, 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例如, 数学小故事“不会说话惹的祸”, 描述的是一个小朋友不会说话, 把他的好朋友全都气走了, 在学习“倒推法”的同时, 学生也感受到了说话技巧的重要性, 使其乐在其中, 知在乐中。

三、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来源于教师精心的预设, 而数学课堂教学的灵动性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把握与运用。所谓数学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有利于推动教学进程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表现。

1. 利用意外情景资源。

数学课堂中往往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形。在“意外”发生时, 是惊慌失措还是借机引导, 体现了教师的课堂驾御能力。例如, 在一年级教学“进位加法”的研究课上, 学生准备的学具不够用, 有两个孩子还为了一个圆片的“归属”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完全不顾忌后面还有老师听课。教师见此情形, 并没有急着定夺, 而是先把“学具不够用”的问题抛出来, 让学生出主意, 引导学生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 最后圆片的“归属”问题也迎刃而解。

2. 利用错误情形资源。

数学学习是在学生的自我尝试与自我修正的过程中进行的, “错误”的发生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情形, 它是新旧知识衔接故障的体现, 是学生最真实学习情况的外露, 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调整的重要信息反馈来源。对待学生的错误, 教师首先要采取包容的态度, 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 然后把“错误”转化成可以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 为后面的教学服务。

例如:在一节教学“小数除法”的数学课上, 教师选了三位同学上台板演, 其中有一位同学出现了错误, 没有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开始计算, 结果比正确答案缩小了10倍。在反馈时, 教师利用这一错误, 进一步复习巩固了小数除法的算理, 并引导学生利用乘法来进行检验, 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和技巧, 衔接自然, 学生也易于接受。

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潜能 篇11

(一)人文性:校本课程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它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乃新课程的宗旨,贴近生活的资源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身心发展水平,可延伸教材文本,充分体现生活的真实性与多样性。合理利用充满情趣的教学资源,可以针对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如音乐、体育、历史、传奇、科幻、风俗人情、世界文学、名人传记、环境保护、海外旅游、时事外交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强烈持久的兴趣与求知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学习、发展能力。

(二)实践性:英语课程资源具有广阔而丰富的来源,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学生可以开展研究,将零散无序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如:

1.常见的缩略语:WTO:WorldTradeOrgamzauon(世贸组织),VOA:VoiceOfAmerica(美国之音),APEC:AsianPacificEconamicCommunities(亚大经济联合体),WHO:World HealthOrganization (世界卫生组织),UNESCO:United Nauons EducationScienceCultureOrganizatio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NBA:National BasketballAssociation(全美篮球协会)等。

2.网上流行的语言如B4:Before,BBL:Back Later,BBS:Bulletin BoardSystem,BION:Believe h OrNot,BTW:By The Way,CU:See You,DL:DownLoad,GA:GoAhead!IC:I See,JAM:JustA Moment, msg:Message,OIC:Oh!ISee,PBM:Play By Mail(game),POV:Point Of View,RfD:Request ForDiscussion等。

(三)层次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学生的智力潜能的挖掘与能力培养也是持续发展的。校本课程资源的设置要有系统,有层次,注重知识结构的广度、深度与梯度,使学习活动逐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初一的校本教材可以从音标教学入学,培养学生识记单词与口语交际能力;初二侧重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初三则着重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真正学会“用”英语,逐步以不同形式,通过不同渠道接触、感受、体验、运用英语,发展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渠道

(一)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教师要有意捕捉与渗透积极的情感因素,和谐的人文环境对健康美好的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1.在教室与校园适当地张贴或展示英文的标志与警示牌、名人名言、英语黑板报、英语贺卡、广告等,进行校园文化宣传,从自然地理到饮食娱乐,从人物传记到科学探险,从交通安全到环境保护……热点问题空间无限,学生耳濡目染,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受与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2.英语角:英语角是校园英语学习的一大亮点,不同年级的英语爱好者在这里用英语交流思想,畅谈英语学习体会,分享经验与乐趣。邀请外籍教师与外国友人加盟英语角,大家一起策划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英语会话、课本剧表演、学唱英语歌曲、影视原文配音、英语故事会、开展英语讲座等。英语角自由亲切的氛围,开放的活动能使师生加强沟通,使各层次的学生均受益匪浅。

3.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促使学生在听说各方面都能得到锻炼。可以在广播中播放学生喜爱的英语歌曲、英语新闻、韵文小诗与经典文章,校园电视台可以播放英语教学录像如《GOGO学英语》、《迪士尼英语》、《走遍美国》等,它们能适应现代教育形式的需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与条件。

(二)报刊杂志与校本课程的有效结合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与阅读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现行的英语教材《新目标英语》Go for it与人教版JEFC教材语言摄入量是有限的,而英语报刊杂志的优势在于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时代感强。学生可以读到新闻故事、人物专访、卡通漫画、小说连载……其内容从家居、汽车、摄影、美术、体育、旅游到电脑,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将英语报刊杂志的教学资源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能丰富课堂教学,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

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篇12

一、落实社区课程资源的组织管理

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的主要力量是教师,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不同的教师生活的社区和学校都是不同的,从而让他们获得到的课程资源也各不相同,再加上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个人努力,不能够确保社区资源开发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力量,很难有效协调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因此为了确保社区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要系统性地组织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并加强社区课程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第一,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为了确保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长效发展,必须逐步建立专门的课程资源开发的组织机构,为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课程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失去课程资源开发需要进行长期的机构管理,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进行课程资源的更新和完善。第二,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制定总体规划,在规划的引导之下组织学校以及教师开展社区课程资源开发,保障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序发展。第三,积极协调社区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者之间的关系,确保双方的良好沟通,保障学校和社区的双向开放。第四,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对课程资源开发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采用有效的开发途径进行资源整合,确保课程资源的系统化。第五,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需求,建立科学有效的保障制度,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突出社区课程资源的主体价值

教师对于课程的内容了然于胸,并且针对课程体系进行过深入探究,他们能够有效把握哪些课程内容与社区紧密相关,从而保障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针对性。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而他们能够了解成人以及社区居民,对他们的认知水平知识能力等都有一定的掌握,这样在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能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工作。另外,课程资源需要教师传递给成人以及社区居民,那么让教师亲自参与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对各项课程资源进行科学处理和利用,则会大大提高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发挥自身在社区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第一,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途径,获取课程资源,如教师可以将互联网、杂志、报纸、电视节目等作为媒介,收集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有用资料。第二,教室可以采用实地考察、参观以及专访等形式开发社区课程资源,并在这一过程中做好记录,必要时可以采用拍摄记录的方式,确保课程资源的丰富性。第三,教师可以从自己生活的社区当中获取课程资源。每一位教师生活的社区不同,通过他长期的教学经验以及敏锐的观察力,他们能够在自己的社区生活当中开发出更多的社区课程资源。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自己的亲人朋友,获取更多不同的课程资源,提高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第四,教师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来丰富和开发社区课程资源。不同的教师掌握的社区课程资源也不尽相同,他们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获得更多的社区课程资源。

三、发挥社区课程资源的全面协助

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需要社区各团体和机构的协调配合,因为社区课程资源是存在在社区里的,那么必须找到熟悉的社区课程资源的相关人员和机构,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水平。社区是一个具有教育功能的场所,但是社区的团体和机构以及社区业务骨干人员的日常工作重点并不是教育,因此,他们在社区资源开发过程中充当协助者的角色。社区团体和机构必须提高对教育的参与意识,深刻地意识到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社会团体以及全体人民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当中,并为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做出自己的贡献。就目前而言,社区机构和团体参与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不足,尤其是社区团体和机构的领导部门,主要将重点放在内部员工的教育和素质培养上,忽视了借助自身资源对成人以及社区居民进行教育培训。社区团体和机构必须从根本上提高意识,从而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设置一个专门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并配备相应的人员;为社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内部丰富的资料支持;规划专门的参观路线,并配备专职的讲解人员和辅助设备。

四、引导社区课程资源的主动参与

成人以及社区居民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社区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参与作用,因为他们生活在社区当中,在日常的生活和总结当中能够接触到很多社区课程资源,他们也是具有发言权的。成人以及社区居民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尚未掌握完善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备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指导。在成人以及社区居民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进而激发他们参与的主动性和热情。另外,教师也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思考掌握社区课程资源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收益。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之下,成人以及社区居民可以利用以下方法对身边的社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第一,进行社区调查,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第二,去到周围的企业进行调查访问,获取相关的课程资料。第三,从家人以及其他媒体当中获取大量的社区课程资源。如果成人以及社区居民都能够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进行收集和整理,那么会为社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极大的帮助,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并从中受益。

上一篇:mba品牌营销下一篇:新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