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

2024-07-24

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精选8篇)

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 篇1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沙河子镇中心校 贾军利 沙河子镇王党塬小学 王力锋 杨刚虎 郭亮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沙河子镇王党塬小学 王力锋

内容提要

针对农村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结合我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研究了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策略:

一、我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一)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意识淡薄(二)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不良倾向(三)学校校本课程资源严重不足

二、应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一)加强校本教研,再生课程资源

(二)加强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课程资源

(四)大力提高教师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

关键词: 校本课程 资源 现状 对策

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也成为新课改的重点了。国家课程以开发全国统一的、共同的课程方案为目标,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课程的决策权掌握在学科专家手中,是权利高度集中的课程决策模式,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都有统一的规定,但是这种规定是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地方课程是以发展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2

为目标,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并在国家规定的课时范围内,设计和开发的课程,其统一性和规范性仅次于国家课程,但高于校本课程。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无法照顾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情况,无法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这种整齐划

一、千篇一律的课程体系,很难满足现代教育、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而校本课程是在学校办学教育理念、办学宗旨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校的特色、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时间安排上都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弥补了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

根据我们的理解,校本课程资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一、我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一)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意识淡薄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却对其中的某些新知识、新

问题或是臵之不顾,或是一笔带过,极少尝试去寻找资料或与学生共同探究文中的新资源,也不关注教材以外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二)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不良倾向

教师不会挖掘学生拥有的课程资源除班主任之外,科任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往往只在课堂上,课外与学生的接触甚少。因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生活体验不甚了解,其教学就只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学生做什么或怎样做,而学生会做什么,有什么样的意愿,学生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他们的兴趣等课程资源因得不到挖掘而白白浪费了。

(三)学校校本课程资源严重不足

1、电教设施不完善,建校后班班通还没有及时安装到位。

2、图书资源缺乏。

3、教师之间单打独斗,校本课程资源缺整合

4、学校对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二、应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一)加强校本教研,再生课程资源

1、全程校本教研,为课改提供成功保障。

我镇自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各学校执行了以备课组为单位的全程校本教研的决策:(1)在开学之前,备课组就把一学期的教学任务摆出来,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认领内容。接到任务的老师利用假期充足的时间把自己认领的任务进行斟酌酝酿,并搜集各种资料,结合学生实际编制“导学案”初稿,形成雏形。(2)提前一至二周对所需教学的

内容在备课组进行讨论修改,必须做到人人发言,主备老师执笔修改,不断加工冶炼,从而编制出最符合学生实际,收益最高的导学案。(3)、课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一方面对所教学所疏漏的内容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能为以后教学提供前车之鉴。

2、加强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由于传统的备课方式是单打独斗,各自为阵,高耗低效,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效益的提高。于是“导学图”就实行分工合作,备课组一人主备,集体讨论,集体修改,共同使用,让每位教师好的做法,充分体现在“导学案”上,真正做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这样首先就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再次整合,解决了教师之间业务水平差异问题,真正体现了深层次的教育公平。其次是整合了以教材为核心的课程资源。教学研讨活动认真务实,听课评课实事求是,既不过多美言优点,也不隐瞒不足。我要很快融入到了备课组老师中,迅速把握以导学图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机会,使自己快速的进步和成长……”

(二)加强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学校资源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不管条件多差的学校,只要善于发掘,它肯定也包含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利用好学校的资金,加快学校硬件建设,建好微机室、完善多媒体功能、远程教学室;定购更多的图书,备好专门的阅览室,充分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加强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让班级、校园文化成为一种新生的课程资源,同时为学校营造好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2、以教材为核心,积极向课外拓展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无论是社会学科,还是自然学科,都与现实生活与地方文化有很大的关联,那我们学校就应该从这些与学科有关联的又能有利于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外资源,有计划地引入课堂学习之中,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如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应以教材为核心,结合学校地方实际积极向课外拓展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增强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语文教师就应该利用好每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知识,形成能力;又可充分利用农村优势,开发利用农村中特有的自然资源,如让学生去观察春天的草、花、树的变化,感受春雨的绵长,学生便会明白观察事物要细致入微,景物描写要生动形象。

3、充分利用好家庭和社会资源

“不论现代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中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也不能完全取代或否定家庭教育、家庭生活对于人的成长所具有的价值。”家庭生活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生活及家庭文化环境等等。家庭环境较之学校环境更为宽松,学生好游戏、好模仿,而又喜欢野外生活和集体活动。在节假日,与家人一起去郊游,或者到亲朋好友家去做客,使他们学会听,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学会说,说清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学会写,写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在家庭中他们了解了风俗民情,学会了交往,丰富了经历,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着大语文。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形形色色的人,千奇百怪的事,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不管是平

凡还是伟大,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都是活生生的资源,语文教师应该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来教化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课程资源

每一个地方,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有着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一个地名的来由,一种风俗民情,亦或是一片自然风光,一个流传的故事等等,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一定要深入挖掘。学校应该结合本地的实际,发动全体师生收集素材,根据学科特点编辑成册,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四)大力提高教师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师等各方面都有责任共同努力。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校本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一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二是丰富的知识技能素质。要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知识以及教育专业知识。三是勇于创新的能力素质。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方法,树立创新意识,注意发现、勇于创造和充分利用好的校本课程资源。

四是科学的教学管理素质。教师必须学好、掌握好现代管理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和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勤于捕捉,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农村的广阔天地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使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并以极大的热情充分利用现有校本课程资源和不断开发新的校本课程资源,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 崔允漷 著

2、《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文件汇编》 团结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3、《教育科研过程》 新疆大学出版社 杨章宏 著

4、《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平周广强 主编

5、《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6、《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解读》

7、《新课程培训精要》;

8、《中小学校本课程理论与实践》;

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 篇2

一、我国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利用现状

博物馆 (museum) 不仅包括科技馆、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等在内的具有封闭结构的场所, 也包括动物园、植物园等在内的与科学教育相关的露天场所。美国学习改革委员会在1994年的“为个体学习而设的公共机构”国际学术会议上, 首次将“博物馆”界定为“各种与科学、历史、艺术等教育有关的公共机构, 如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历史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

我国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积累非常深厚的大国, 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资源, 遍布全国的各种博物馆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而且政府正在把博物馆的发展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自从1978年第一所博物馆在中国大陆开放后, 目前已经约有超过2300座博物馆, 包括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四种类型。这些博物馆每年约有8000个展览, 1.6亿的观众, 而且随着国力的增强, 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 中国的博物馆建设在数量上、质量上都将有巨大飞跃。但多年以来,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博物馆作为一种有效教育资源的功能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关注, 博物馆中的传统遗产与学校和教育分离现象十分普遍。据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近2300家博物馆, 5400多个校外活动场所的闲置率相当高, 这说明学校教育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不足。

国内对于博物馆课程资源利用的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宏观视角下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探讨以及博物馆作为学校课程资源的论述。一些研究者亦通过各种理论研究或借鉴了国内外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支持学生学习的有益经验为博物馆教育的设计提出相关建议, 但对于博物馆课程资源利用的微观层面研究相对较少, 许多具体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国外博物馆课程资源利用的现状

约翰·杜威认为, 学校的需求应与外界生活 (家庭、花园、图书馆、博物馆等) 统一起来, 而不是与外界生活相分离。研究表明, 博物馆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课堂相比, 博物馆中的课程资源是丰富的、鲜活的, 并具有开放性, 它以其具体形象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 带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 充分调动其各种感观, 激发兴趣, 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愉悦性情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这是传统课堂无法代替的。

国外对于博物馆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主要集中在对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博物馆现场的实地参观, 因此, 对于博物馆课程资源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博物馆实地参观作为有效的教学手段

实地参观在广泛的学习领域中都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包括科学、历史、文化、语言等在内的学习领域中, 利用实地参观可以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并将这种兴趣转移到课堂之中。大量研究表明, 到非正式学习环境的参观对于学生学习的认知和情感领域都有益。

博物馆的实地参观相比于正规的学校教育, 它针对不同人的不同兴趣, 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知识积累和态度培养,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能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探究学习内容, 学习方式更加灵活生动。

2. 博物馆实地参观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研究表明, 教师在实地参观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角色。这可能会导致积极或者消极的相关结果。一项对于小学生和他们博物馆参观的调查显示, 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参观记忆的深刻和生动性的角色。通过引入经历到课堂学习中, 教师可以创设一种参观时的背景, 从而引导学生回忆起更多的内容。Griffin1994年指出, 教师在学生参观博物馆时的参与情况可以排序为:积极主动参加学生的小组活动, 监视学生的行为, 放任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而且结果显示博物馆实地参观的教育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安排。在他们实地参观小组的研究中, Griffin和Symington1997年报告说, 很多教师将课堂教学风格应用于非正式的学习环境, 并且很少努力去将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和课堂中研究的主题相联系。他们发现, 教师在实地参观中趋向于使用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即关注学生是否完成某个特定任务或者学习单的填写。这些教师相信如果学生不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学习单, 实地参观中的学习就可能没有发生。

尽管理论上强调博物馆教学要与课堂内容契合, 要将参观的内容整合进参观后的课程结构中去, 但是由于来自学生安全、教学任务、时间等方面的压力, 以及教师无法与博物馆进行更好的关于教学资源的沟通, 教师在实践中落实得并不好。这些阻力都是需要博物馆与教师共同面对和解决的, 加大双方的沟通和互助, 能够更好地促进博物馆教学。

三、开发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面临的挑战与思路

新课程使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这个挑战是转变他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更加接近于“学生中心”的教学方式, 并且要求教师将课程和学生日常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育部和博物馆协会都表明可以为教师提供开放的、自愿的实践支持。但与许多西方国家的k-12的教育背景不同, 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使用文化机构来支持学校课程并不是一项传统。更有甚者, 教师们既不知道该如何有效使用博物馆资源, 也没有意愿去知道这些经验对学生学习的潜在价值。因此, 博物馆 (非正规的教育部门) 和学校 (正规的教育部门) 之间是存在巨大隔阂的。

有研究表明, 教师对博物馆的利用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的干扰, 首先, 教师们忙碌的工作状态会使他们在利用博物馆时多出许多额外的任务, 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第二, 教师们缺乏进行博物馆资源利用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有效指导;第三, 有限的资金投入不足以支持校外博物馆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利用;而且对于离开校园的博物馆活动常常会伴随着对于学生安全和责任的考虑。

在确定什么样的博物馆资源会对课程实施和发展有用时, 可以借鉴杜威的观点。杜威认为, 真正的教育一定来自于经验, 这个信念并不是说所有的经验都具有教育性或者具有同等的教育性。经验和教育两者并不能等同。首先, 日常不能对我们形成挑战和刺激的经验是不具有教育性的。也就是说, 教育性经验不仅要使人动手, 也要使人动脑。第二, 经验不仅要是“鲜活的, 生动的和有趣的”, 它们必须要能够被统整, 才具有教育性。研究如何利用博物馆来支持学生学习就需要理解这些经验并且了解它如何影响参观者, 从而更好地加强这些经验的教育价值。

其次, 对于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经验, 学校是开发课程资源重要的责任主体, 要进行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方面要与相关的博物馆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 深入了解和挖掘可以为我所用的各种课程资源, 加强对教师和博物馆馆员的有效培训指导;建立相关的课程资源数据库, 开辟活动基地, 设计能够让学生互动参与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 上级部门也需要加强统筹规划, 帮助学校寻找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让学校与博物馆之间形成“双赢”的合作局面。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教育研究, 2001 (9) .

[2]马云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进程、特征分析与推进策略.课程·教材·教法, 2009 (4) .

[3]杨宝山, 汪书先, 陶礼光, 等.新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教育科学研究, 2005 (2) .

[4]苏婷.校外场馆如何参与新课改.中国教育报, 2008-02-09 (2) .

[5]康长运主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Dewey, J. (1900) .The school and societ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 篇3

经过10年的探索与尝试,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出台。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问题,则再次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以上文字,均为教育部所颁布的正式文件所明确的任务或要求。它们也清晰地指明了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的方向。应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新一轮课改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已经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学资源方面,进行了一些的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从而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但同时,细细反思与分析,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我们依然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一、对语文教学资源内涵与外延的认识逐步清晰,但思考不深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影响,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新课改提出的初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理解和开发还比较单一,因此,说到课程资源,常常将其理解为“课程标准” “教科书”以及一些配套的教辅用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课程标准”,教授“教科书”,指导学生完成“教辅用书”等。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大家马上就会想到订购教材,或者编写教材,甚至订购、编写与教材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如今,随着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的推进,老师们在认识层面有了一些进步,也逐步清楚:“语文教学一定要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生活,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语文学科走进其他学科,从而还原其本来面目。”

但是由于受到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多方面限制,以及我们所处的纸质印刷时代时间太久,因此,我们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思考得还不是很全面,利用得也不是很理想。

我们的建议是:千万不要忽视了广大的社会空间,忽视了身边众多的可用资源。一方面,我们要知道,语文的课程资源其实非常广泛,从载体下看,除了书本上的,网络、影视等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从范围上看,除了校内的,校外的人、事、环境等也同样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用好儿童现有的兴趣与生活经验资源、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资源、社区生活中可以寻找与利用的优质资源、学校、家庭成员及其生活与工作的单位、场所能提供的资源、当今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所能提供的课程资源、 以及一些专门的商业软件或免费软件、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光盘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相信当我们打开了语文学科丰富的“社会资源宝库”,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得到全面的促进与提升。

二、对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意义的认识逐步增强,但开发不够

通过学习与实践,老师们对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认识也逐步增强,知道了要努力寻找和发掘与学生学习相关、符合学生逻辑与主题的资料。老师们也逐步清晰,开发语文学科教学资源,既可以让语文教学超越其本身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也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们认识到开发与利用好课程资源,对于转变以往语文教学中那种缺乏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语文教师们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方面,依然做得还不够。

究其原因,个人认为,其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在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和方面上,还有待于培养与加强。

为此,建议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教材的梳理与分析,从而摸清学科教学中所需要的课程资源。如果连教学所需哪些资源都不清晰的话,谈何开发与利用呢?二是在对教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已有资源的思考。比如说,从教学的角度,理清所需要的资源中哪些是已经具有的?这些资源在哪里?我应该如何来利用?还需要哪些保障措施?三是对所需要的资源中暂时还没有的资源,则进行第三步的思考:如何来开发这些资源?需要学校与社区提供怎样的帮助与扶持?老师和学生乃至家庭与社会,需要如何来配合,等等。

也只有这样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思考,才能让每一个资源都能真正发挥其效用;老师所应该具有的必备能力与方法,也才能逐步形成。

三、 对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有所了解,但个性不强

随着探索与实践,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老师也了解得越来越多,比如说学科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经济性原则、共享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以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等,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这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说,是必要的。但同时在对这些原则的探索与实践中,老师们还没有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资源的形成上,个性化还不够。

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4

常州市勤业中学

苏菊良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英语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多样的。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了解它的意义,寻求恰当的途径,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英语课程资源。

关键词: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突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关系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和课程质量的高低的问题。英语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开放的、多样的。英语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了如下描述: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必须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和课程资源观,懂得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能正确使用教科书并恰当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一、对英语课程资源的理解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由于课程资源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发展性,不同的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资源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如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目标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也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我个人倾向与后一观点。据此,可将英语课程资源定义为英语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其中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英语教师、学习者本人、英语学习者同伴群体、母语为英语的外籍人士;物力资源主要包括英语教材、教学挂图、录音录象资料、工具书、课外读物、报刊杂志、电脑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等。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

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英语及英语的运用,对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象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以及其他英语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与课本,他们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很感兴趣,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有提高。

现代教育十分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教学也不例外。由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差异,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也各不相同,单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渠道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因此,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三、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不管哪一种课程资源,都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突出学生个体。既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又要让他们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英语学习任务。要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一般来说,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研究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种种活动,既有利于发现多姿多彩的奖励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成绩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的宝库,与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有益的参考资料。教学方式特别是学习方式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通过调查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上课方式,喜欢做什么样的作业等因素能够归纳出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如何布置作业等,来帮助学生尽快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

2. 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英语资源的选材应该取舍得当,为此不但需要了解所教学生目前已经具备的英语知识、技能和素质,而且还应该兼顾学生中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设计不同的方案,组织多种活动,准备丰富的活动。因此,掌握学生现有英语知识、英语技能和素质的水平以利因材施教,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和素材,是英语课程选材的必要依据。比如我在设计每天的值日生报告时,就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水平编制一段对话,或讲个故事或播段新闻。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活动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3.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向学生指出学习中的差错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的反馈资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出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例如,在现在完成时语法教学后,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的资料,如不规则动词过去式,短暂性动词如何与since, for连用等内容,设计和整理成现在完成时的核查表,让学生及时掌握这一知识。4. 安排学生参加英语课外活动

安排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活动。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我们英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学习英语的氛围:如在课后学唱一些英文歌曲,组织英语书法演讲比赛,开设英语角等,并注意发掘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否则,有些学生就可能因为不用而将学习内容忘记的一干二净,整个教学效果的成效就会受到损失。

5. 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英语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因而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教学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研究,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来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来源于同事,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来源于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等等。作为我们英语教师,要不断地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英语方面的知识做出不懈的努力。英语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英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小组、同伴互助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

四、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怎样让英语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针对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更新教与学的方式,活化教学内容。

英语语境实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内容再加工、活化,使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交际内容,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趣味性和交际性。Read and say:

A: I think foreign languages are more interesting than science.B: I really can’t agree with you.I prefer science.A: I think Chinese is more popular than any other subject.B: I agree with you.Maybe.But I prefer art.上述内容中语言功能包括:(1)用“I think …is/ are more … than….”表示说话者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同时表示自己喜欢它;(2)用“I agree with you.”或“I really can’t agree with you”则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对方观点;(3)在表达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之后使用“I prefer…”是表示说话者有自己的选择;(4)用“Maybe.But I prefer…”来表示说话者不直接反对对方的观点,但表明自己还有更好的选择。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讨论活动,话题是“周末野餐带什么”,让学生在讨论中尽量使用上述的语言形式,并且体验上述的语言交际功能。情景设计为:Suppose we are going to have a picnic this weekend.What shall we take for our picnic?这样,学生便有了“带什么”,“我为什么建议带他?”“我认为他怎么样”,“我同意你的建议”,“我反对你的建议”,“或许你的主意不错,但我认为带什么更好”等等的想法。这就为上述语言交际功能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而且,由于话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周末野餐”,学生参与的热情比较高涨,又由于学生是在谈论自己的真正想法,因此活动也更具有交际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语言的功能,比抽象地讲授“什么语言有什么交际功能”更加有用。2.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如在教牛津英语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适当调整。我们常把check out 作为对grammar的检测提前教学。而有时为了扫除reading里生词的障碍,会提前教vocabulary。有时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某件重要的事情,而教材中有一个内容相关的单元。如果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就可以提前学习这个单元。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中秋节到来时,我提前教学Festivals,让学生进行中外节日比较,对中外习俗,饮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3.拓展学用渠道,补充教材内容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及其运用,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补充,拓展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渠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英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视听环境。教师可在因特网上利用网络搜索功能查寻或是访问英语学习网页,获得相关的信息和资源,来补充或充实教材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英语使用能力,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导入文化内容,补充背景知识。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学生阅读量。生活是语言教学不竭的源泉。教师除了充分发挥现有课程资源的作用,还应关注课堂环境和生活环境,运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对教材进行整合和补充,自主开发语用渠道。教师通过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把语言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总之,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一种材料和工具。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以学生为本,让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面对不断变化的资源更新,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惟有如此,我们的英语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参考资料: 1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

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 篇5

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

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 段兆兵

摘要: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不仅表现在种类的多样性,而且表现在同一种课程资源具有多样的课程价值。不同种类和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资源对课程开发活动提供资源保障。但是要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就需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现(开发的关键),而且要突出特色。

关键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观;特色开发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原来隐藏在课程不同环节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地实现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已成为广大教师与课程改革的组织者和研究者必须面对的共同任务。课程资源这一与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既感到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术语日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

根据信息资源学的观点,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客观存在或存在物。教育资源是构成教育系统的基本因素,是指教育系统中支持整个教育过程达到一定教育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功能的各种资源。教育技术学研究认为,学习资源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物质基础,是指那些与学习者有意义联系的一切客观条件。[1]这些观点为我们认识课程资源提供了参考。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2]由此可见,课程资源与教育资源有各自包含的领域,二者论述的对象不同。而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则与课程资源互有交叉,人们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论述这几种资源的。教学资源是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的条件,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学习的条件,课程资源是课程发展过程中要利用的条件。这些划分,无疑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存在状态。

对于课程资源,已有人进行类别的划分和品种的甄别。这种区分,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课程资源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说明课程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托斯顿・胡森( Torsten Husen)和纳维尔・波斯特尔斯威特(T.Neville Postlethwaite)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将课程资源分为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制定评估方案的资源。[3]泰勒(Ralph W.Tyler)从现代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课程计划的三种来源,即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4]坦纳夫妇( Daniel Tanner & Laurel N.Tanner)从社会、知识世界与学习者的本质对课程来源进行了探讨。[5]在我国,对课程资源的研究和探讨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展开的,目前已成为课程理论界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有人将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和条件性两种。[6]有人对课程资源系统进行分析,将课程资源分为思想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几个子系统。[7]有人对课程资源按照不同标准作了分类,根据来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根据性质,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根据存在方式,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8]这些分类,虽然标准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但也为我们认识课程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基于以上认识,如果把课程资源的存在视为一种像生态系统一样的系统的话,我们就可以勾勒出课程资源系统的大致轮廓,描绘出这一系统的虽略显粗略而又生动的图景。这一系统是由人、材料、工具、设施、活动等五种要素构成的,[9]这些要素组成了有些是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本身具有的、可直接加以利用的资源,有些是为达成一定的教育或教学目的而特地设计出来的资源。人的思想观念、活动方式,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工具的形态、功能,设施的形状、大小、用途,活动的方式、场所等构成了极为丰富的、可为课程发展所用的`资源形态。这样,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学生家庭,就会有不同的课程资源。这一课程资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不断发生着信息和能量的转换,从而使资源不断地进行排列组合,生发出无限多样的资源形态。当然,我们可以把世间万物都当做课程资源,但只有可以引入课程领域的资源才可以视为现实的课程资源。

认识到课程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只是认识了课程资源的一个方面,对于充分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还是很不够的。实际上每一种课程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也是丰富多样的,就是同一种课程资源在不同的教师面前,其性质和功能也是不一样的,从而体现出课程资源多质性的特点。[10]在不同的教师眼中,同样的资源会有不同的作用,对课程的实施会有不同的价值。同样的一座建筑,数学教师可能看到的是线条等几何意义。美术教师可能看到的是形状、线条和颜色等美学意义,经济学教师则可能会更看重建筑的具体位置及其经济意义。这样,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就不仅表现在品种的多样性上,也表现在资源价值的多样性上,还表现在资源间的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上。

二、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开发的关键

课程资源现就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课程资源现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也影响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和效果。可以说,正是课程资源现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起着导向、维持和监督作用,成了影响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因素。美国哲学家赫舍尔在解释存在的意义时说:“最高的问题不是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关切”。“对存在的关切超越存在”,“一切存在都是被阐释的存在”。[11]课程资源相对于人来讲是外在的、对象性的,它不会自觉地进入课程领域,需要主体发挥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去认识和开发。同时,课程资源具有价值潜隐性,如果离开了人的意识活动,课程资源隐藏的价值就难以被认识,更谈不上有效开发与利用。

正确的课程资源现之所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是有多种原因的。首先,对课程资源的研究和探索还处于初始阶段,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尚未形成。在目前人们对课程资源还存在模糊认识,有的教师连什么是课程也不清楚[12]的情况下,课程资源对他们来说就更是一个陌生的词语。如果不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现,不帮助教师去分析和探索课程资源的内涵、性质、种类和在课程目标实施中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一句空话。其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特点决定了必须要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课程资源观。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要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3]这对于长期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的教师来讲,将是教学行为方式的变革,是一种角色的转换,是一种范式的自我更新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做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如果没有对课程资源明确而清醒的认识,没有切实有效的开发利用方式,这种变革、转换和更新就不可能实现。第三,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专业的自觉和理性是影响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等主观领域对教师工作成效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要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首先需要去分析课程的目标、内容,也要分析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要去认识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的种类、分布,还要设计开发的程序和方式,估计开发产生的效果。也正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能力得到发展,对教育、教学、课程,特别是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得到提升,最终形成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观。也就是说,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当然,只有教师得到良好的发展,才可能实现对课程资源更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课程资源观的形成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动态过程,是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增长和不断更新的过程。因此,要促进教师课程资源观的形成不能急于求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而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缺乏往往会制约教师正确课程资源现的养成。因此,在目前尤其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研究。研究的方向应该是服务课程改革,促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研究的重点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对课程资源的概念、性质、种类和存在状态的研究,对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以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关系研究,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过程、步骤与利用方式、方法的研究,以及对具体学科的课程资源及其开发模式的研究,更应重视总结广大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总结出的实践经验。其次,抓好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要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对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以及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意义的认识。及时向教师介绍课程资源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推广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总结出的好经验,不断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使教师在培训中接受新的课程资源理念,逐步形成对课程资源的正确认识。第三,广大教师要注意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形成科学的课程资源观。良好的经验是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而经验的形成不是随意的、自然的,要依靠主体的积极思维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写作、录像、研究等方式进行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课程资源观。当然,实践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对人的发展具有肯定性价值外.还包含对人的发展的否定性因素。[14]因此,教师的反思要克服经验主义的消极影响,不要被自己的经验束缚了手脚,成为纯粹的经验主义者,而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理性的分析,及时地“扬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课程资源观。

三、课程资源开发要突出特色

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就是要根据具体地域特点、学校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资源开发更加合理有效。

我同地域间各种资源在种类、多寡、存在状态和结构上差异很大,沿海与内地之间、北方与南方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平原与山区之间、水乡与干旱荒漠区之间、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汉族聚居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自然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出此,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出地制宜,要体现出地域特性、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不盲目追求课程资源的统一性,不要羡慕有些地方课程资源的优越性,应保持不同地域间这种资源的多样性,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把地域资源局限变成区域资源开发,特色资源开发。以体育课为例,利用草原可以学习骑马运动,利用山地丘陵可以开展登山运动,利用沙丘。可以开展爬沙丘、滑沙等运动。[15]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价值观、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对面都不相同。这样,课程资源的开发就要尊重民族差异,充分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保持民族文化的继承性和独特性,处理好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保持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转化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有效实现特色开发。仍以体育课为例,如蒙古的摔跤、藏族的舞蹈、朝鲜族的荡秋千等许多民族传统体育和民间体育活动项目[16]都可以被引入课程。

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性和任务,其所在位置、历史传统、培养目标、办学宗旨、师生结构、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方面各不相同。大学与小学之间、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之间、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新学校与老学校之间、地方学校与企业学校之间存在着很大区别,在管理方式、教学方法、办学理念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具体来说,每个学校的教师、学生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身心发展特点、个性发展特点上有巨大差异,每个学校的校园面积、建筑风格、社区环境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千差万别。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城市学校可以更多地开发校外公共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工厂、街道等资源,而农村学校则可以利用更现实的动植物、山川、江河等自然资源。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展现每个学校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学校各向的角色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应该把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与特色学校的建设问题结合起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促进特色学校的建设,在特色学校建设中注意培育并优化学校的课程资源结构。

目前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仍然主要是按学科的方式来呈现的。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作用。有些学科以训练人的思维,开发人的智力,训练人的心智操作技能为主要任务;有些学科以陶冶人的情感、情操,提高人的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而有些学科则以训练人的动作技能和某些操作技巧为主要任务。这就决定了不同课程的目标要靠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来实现。基础性、工具性课程目标的实现要开发书本等课程资源,以此来训练人的认知能力;技术性、操作性课程目标只有通过操作和练习才能实现,工具和设备就必不可少;情感性、人文性课程目标主要通过陶冶、体验、渲染等方式来实现,那么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和品格的环境等资源就是必需的了。可以说,不同的学科都有实现其目标的“特效”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特色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这里有三点应该注意:一是,既然不同的学科具有适合自身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要注意开发最适合各自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不盲目仿效其他学科教师的做法,不去“依样画葫芦”,弄巧成拙;二是,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也就是说,同样的课程资源可以为实现不同的课程目标服务,不同的学科可以运用同一种课程资源,因此,应提倡课程资源共享,这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三是,课程资源具有替代性,如果没有最适宜的课程资源,可以由那些特征和性能近似的其他资源代替。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是其他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关键,教师的价值观、知识现、学生观、发展观等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开发利用方式和开发程度的大小。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认知策略、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有对事物特有的看法,有自己的经验、兴趣、爱好、专长和个性特征,在教学中也有不同的风格。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最大可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每个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专长,做到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具有自己的个性。三是,教师也要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分享他人创造性的成果,取长补短,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法,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成为不断成长进步的新型教师。四是,要注意发挥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教师是开发课程资源最基本的力量。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主动性,也要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作用。只有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注:

[1][9]杨蕾,钟志贤.RBL:为研究性学习打开一扇门[J].教师博览,,(2).

[2][8][10]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3]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12.

[4]Ralph W . Tyler.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 culum and Instructicn[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5] Daniel Tanner & Laurel N.Tanner.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ory into Practice [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London: 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1980.

[6]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开发利用途径[J].上海教育.,(12).

[7]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1]薛晓阳.知识社会的知识现[J].教育研究,2001,(10).

[12]钟启泉等.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2,(8).

[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14]徐继存.教学理论反思与建设[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16.

[15][16]李建平.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呢?[N].中国

[1] [2] 下一页

教育报.2001-10-21.

(摘自:《课程・教材・教法》,.3.)

初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6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凡是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列入地理课程资源的范畴。开发课程资源,不仅为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参照条件,为教师提供各种教学素材、案例、条件和手段,丰富教学模式,并且也有利于开发校本课程,更重要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创新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唯教材是举的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使学生懂得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智慧。课程资源的开发: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初中地理课程资源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校内资源

1.1.1文本资源:教材(教科书)资源、图书资料

主要包括教材及相关文字资料。虽然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正呈下降的趋势,但仍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再说作为文本资源的教材也不是以往相对固定的教科书,而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由师生随时补充、完善的学习材料,尤其地理学科比其他学科有更多的动态数据,以及更多的新的地理事物的发生,要求教师更加关注这些文本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当而必要的补充,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对各种版本的教材进行优选,组合,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渗透思想方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1.1.2教学用具:挂图、模型、标本、罗盘

包括世界地形图、世界政区图等教学挂图;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等教学模型和标本;罗盘、照相机等教学器材等。这些教学用具,可以适当的指导学生进行制作,一方面可以充实学校的资源库,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1.3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素材库、录象、影碟等

1.1.4校内人力资源:科任教师、班主任、学习专长生以及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等学校风气。

教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教师本身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又是课程资源可法和利用的主力军。因此地理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地理教师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其一,提高理念素养,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掌握必须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了解地理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其二,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而且也应该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地理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地理学习与探索。

学生是人力资源中的变量,是联结家长与教师的纽带,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扮演着[1]

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要把改变学生角色放在一个显著的地位。学生角色的转变要注意:其一,学生应该成为地理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地理学习的主人;其二,学生应该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与探索性活动服务;其三,学生要很好地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斡旋”,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成为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1.1.4其他学科资源

目前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要淡化学科体系,使地理课教学由单学科转向综合发展,再到跨学科的综合,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锻炼能力。整合学科课程资源,如把地理课与历史课、政治课、语文课、物理课、化学课等相结合,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络等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机的整合等,使教学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服务,构建一个跨学科、跨范围的地理课程体系

1.2 校外资源:

1.2.1科普场所: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天文台、地震台、水文站、纪念馆、青少年宫等

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而学校图书馆兼备了这两方面的属性,是目前最可利用的资源。科技馆、博物馆、天文台、青少年宫等场所,一方面可以提供活动场所和活动资料,另一方面也拥有众多的专业人士。积极开发和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领域,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智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2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

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资源有社区的地形、地貌、地势;植被;天气、气候和季节等。

1.2.3人文景观(乡土资源):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活和生产经验宗教信仰、民俗活动、文物古迹等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引导学生研究这些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红学生也会学会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

1.2.4媒体资源:报纸、报刊、网络

电子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地理课程资源极大地丰富化。它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地理科学的视野,扩大了对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活动和大地关系的认识深度;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平台之一,媒体资源既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也是其补充、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途径。当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减少媒体资源的负面作用。网络资源从内容上看,涵盖了工作、学习、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谓是包罗万象;从形式上看,包括了文字、声音、图像等;从数量上看,浩如烟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服务对象上看,即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这些资源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这样使师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

1.2.5社区人力资源:

政界、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人员、家长,这些人中,不少是地理专家或者是与地理相关的人士,请他们有计划地给学生开讲座、一同设计地理活动,或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等等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社会和地理学科的了解。课程资源的利用

2.1 与教材进行整合:取舍、增删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们的做法大都是“用教材教”,惟教材独尊,视教材为“圣经”,不敢越教材半步,备课、上课等各个教学环节,只是重视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重视方法技巧训练。对开发课程资源,既没有强烈的意识,更没有实际行动。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比如: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生活;对教材内容顺序作适当调整,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改写,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除此之外,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资料等,都是教师要合理利用的资源。

2.2 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堂

课堂开放包括教材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开放的教材具有变动性、多样性、发展性等特性,因此必须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利凭借;教学过程的开放提倡即兴创造,使得课堂教学不在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在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的模式。使学生能真正获得全面发展。[2]

2.3 开展研究性学习

社区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社区是多样的,正如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的,所以我们的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其一,深入社会生活就能体验角色。组织实践活动,首先重在体验。可以组织学生“当一天小农民”、“当一天小工人”,或者“今天我当家”,当“小小导游”等,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让学生把这些体验写下来或办小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二,汇入自然生活就能认识世界。可以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可以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生活世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学校与社区应该建立稳定的联系,建立校外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创设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其三,融入精神生活就能打造人品。学校应有机开发社区资源,恰当地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让学生进行“我家的开销情况”、“邻里关系”、“村庄安全状况”“化工厂对农田的影响”等社会热点调查,再进行研讨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向社会发起倡议。

2.4 促进学科融合:

地理科学综合性很强,与其他各门科学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交叉性和互补性。地理课程资源与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之间也存在着交叉和互补。所以,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既要体现地理课程资源的特色,又不能形成学科壁垒,最终要促进学科间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发展

2.5 建立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课程资源库一般包括以下环节:资源调查,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明确调查目标;编制调查工作手册或方案;制定调查工作计划;组织实地调查;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并使资源库能够与其他教师、学校等实现共享。

参考文献

[1]常华锋.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 篇7

1、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的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吉林省9个市级城市随机抽取的15所中学。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书籍、上网查询中国知网多方的大量查阅相关的课程资源及体育课程资源等方面的资料了解体育课程资源前沿的东西以确保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1.2.2、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吉林省体育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对个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对当前的中学体育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确定本课题的可行性。

1.2.3、问卷调查法

按照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对所设计的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其中信度要大于0.87,效度要大于0.85,然后确定正式问卷,问卷发放范围涉及全省9个城市的各级各类中学。本调查问卷共设计四套,分别为专家调查问卷、体育教师调查问卷、非体育类教师调查问卷、中学生调查问卷。其中专家调查问卷发放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100%;体育教师调查问卷45份,回收45份,回收率100%;非体育教师调查文卷60份,回收58份,回收率96.7%中学生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97,回收率99%。

1.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编号,运用SPSS9和EXCEL数据库系统对问卷进行分析处理。

1.2.5、逻辑分析法

按照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根据统计出来的数据结果,对吉林省城市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逻辑归纳总结。

2、结果与分析

2.1、课程资源及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

早在1949年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R.Tyler)就曾论述过课程资源的问题,并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加强校外课程以及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等观点(拉尔夫·泰勒,1994)。钟启泉教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也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而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我们可以得出:课程资源是支持学校的课程,并能够转化为学校的课程。课程资源是一切可利用的人、物、金钱以及自然资源等的总和,即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总和。

2.2、吉林省城市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分析

2.2.1、吉林省城市中学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2.1. 1、体育教师现状分析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执行者和主力军,体育教师的观念、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的利用现有资源的能力都是直接影响体育课程资源的关键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吉林省城市中学体育教师性别结构为:女性占15.6%,男性占84.4%。根据专家意见,城市中学女教师的比例在25%—30%比较合理。由此可看出吉林省城市中学体育教师男女比例不合理,男性体育教师所占比例过高。从年龄结构上可以看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这有利于中学体育教学。(如表2所示)

从随机调查的吉林省城市中学体育教师学历来看,研究生学历的有6人,占13.33%,本科学历的有35位,占77.77%;专科学历有4位,占8.88%,其学历层次是合格的。从教师职称解构上看,吉林省城市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情况如表3所示。根据专家意见,高级、一级、二级教师的合理比例应接近于1:2:4,由此可看出吉林省城市中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2.2.1. 2、吉林省城市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及相关活动的现状分析

对体育课班级组织形式的调查发现:男女合班上课的占总体上课班级的一半以上,上课人数基本上都是一个教学班级为主。由于学生人数多,男女生不分班,体育教师上课很难兼顾男生和女生,也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不能达到最好教学效果。

2.2.2、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长久以来,体育课程内容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形成了“专家设计课程、教师教课程、学生学课程”的模式。这使得广大体育教师将体育课程内容视为国家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手脚,他们成了接力项目的运动员,兢兢业业的保护好上边传下来的接力棒,也使得最宝贵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被浪费了。

2.3、制约吉林省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因素

2.3.1、学校主管领导对体育的支持重视程度

学校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来到台面,这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大的方向。虽然素质教育口号响亮,但是学校的升学压力并没有减小,家长要成绩,学校要排名,就连学校的科任老师们也实行排队打分制,使得应试教育无法放松,素质教育疲软。所以,学校领导在社会,教师及家长的的压力下教育的重心倒倾,看重的重点在其他主科上,对体育的教学无法重视,也使得一些有想法,有作为的体育教师无法伸展,无处伸展,有过作为的体育教师得不到其他任课教师同等嘉奖,这便影响了体育教师的任课,创新的积极性,使得体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及开发。

2.3.2、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教师的知识能力

教师的观念与意识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教师的知识能力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教师如果不具备课程开发的意识,就不能使丰富的课程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据调查,吉林省城市中学的体育教师中研究生和本科生所占比例超过90%,且这部分人都为中青年教师,只有少部分几个岁数大的体育教师是专科毕业,能否充分调动吉林省体育教师开发创新的积极性是吉林省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吉林省城市中学体育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性别、职称结构不合理,除学历外,性别、职称结构均不合理。

3.1.2、课堂以外的体育组织形式和内容少,项目过于陈旧和竞技化,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少数学校课外活动时间仍然有被挤占的现象。

3.1.3、对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落后,缺乏开发的思路、模式,不能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3.2、建议

3.2.1、建议学校及上级主管领导加强大局意识,提升体育教师及体育课堂在学校的位置

3.2.2、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3.2.3、提高体育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当前吉林省9个市级城市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对每个城市随机抽取一到两所中学进行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调查分析,共抽取十五所中学。结果表明,目前吉林省城市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一定问题。

关键词:吉林省,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

参考文献

[1]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5-8,177-178.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24-30.

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 篇8

【关键词】学术性高中  课程资源  开发现状  实施途径

目前,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办“放眼未来”的教育越来越成为各校的共识。有学者提出,建设学术性高中是我国传统的重点高中形成办学特色、追求高水平发展的一种选项。我校是地区龙头学校,在九届四次教代会通过的学校理念文化纲要中,明确提出我校的办学目标:“办现代学术高中,树优质特色品牌”。这就要求学校各项教育要素进一步优化升级,其中课程资源的建设就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高中新课程实施后,学校具有了课程的开发权,其后必然面临的一个课题就是对课程资源的选择。现在梳理一下我校现有的课程资源。

一、我校课程资源的校本开发现状

我校课程资源的校本开发是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天文特色为增长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社团活动,不断丰富校本课程资源,最终开发出具有我校特色的精品课程。在学校理念文化辐射之下,我校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我校校本课程资源库已有资源主要有:

1.“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校本课程

依托“晓庵天文研究所”,校本课程以学科为基础延伸开发,开发研制个性化的校本教材(分别命名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概览》《怀想诗意的天空》《高中数学与基础天文》《天文视窗》《高中物理与天文》《宇宙化学》《宇宙与生命》《谈天说地》《史海天文》)并每星期安排课程进行授课,已成为我校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晓庵天文”校本课程出版,并荣获省、市一等奖(同时也是我校省首批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的阶段成果)

2.研究性学习

我校把研究性学习与科普特色建设相接,提倡学生以天文、机器人、人文历史、教材延伸、社会学科等为对象开展课题研究,注重人文类、社科类与科技类的均衡。研究性学习课题由“研究性学习中心组”精心调研,以适合学生学情、契合教师专业成长、配合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而设置。每年有对课题的考评,评选优秀课题和优秀指导教师,挑选优秀课题结集出版。

3.学生社团

育英学生社团,是我校学生基于共同的志趣和爱好,自愿结成的具有固定成员和特定活动的群众团体。我校社团在学校活动及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且为我校争得了很多荣誉,我校在众多社团中着力打造了一部分精品社团,如育英文学社、育英诗社,拥有自己独立的社刊,全部彩刊印刷,内容详实,紧贴校园生活,体现了我校书香之气;晓庵天文社团还建立了“晓庵天文台”网站并进行维护更新,记录活动,宣传天文知识。

4.竞赛课程

我校开设五科竞赛的选修课: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竞赛。从1998年起,我校就开始选拔在相应科目学习上表现优秀的学生,组织他们进行竞赛辅导。近十几年,五门竞赛进入省代表队的选手有12人次,进入国家集训队的选手有5人次的骄人成绩。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教师们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形成较丰厚的课程资源。且有被誉为“金牌教练”的数学组郭建理老师以及其他各组经验丰富的老师组成力量雄厚的师资资源。

二、我校课程资源与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诉求的差距

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把对学生发展有利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建立起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库,并对之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维护,使之为学生发展和学校建设服务。学术性资源库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学术水平和课程开发水平成就的重要标志。对学术性高中来说,更应在课程资源库上走在前面。

以美国康涅狄克州的乔特中学为例,它是全美排名第三的学术性高中,在世界各地招生,有38个国家的学生在该校就读,多种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学校课程中既有法文、西班牙文、拉丁文,也有日文、中文和韩文等选修课。虽然我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已经有了较突出的成就,但距离学术性高中课程资源的诉求还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

1.课程资源的专业素养要求不够

学术性普通高中与传统意义上的高中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学术的专业素养,在专业素养方面能否给学生创设以学术专业的环境,使之在学术氛围中成长学习。学校确立学术性的方向就体现了学术特色,为学生提供具有特色的课程选择,使学生在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中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学术素养和专业精神。我校现有的校本课程资源虽也体现了丰富性多样化的特色,但严格来讲,其对学术的专业素养要求还是不够,很多资源仅仅停留在基础性课程资源、丰富性课程资、发展性课程资源的层面上。

2.课程资源的学科前沿力度欠缺

学科前沿知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高中教育阶段,最主要的还是教给学生确定的、基本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法,有些学科部分知识要求对掌握的程度进行深化拓展,就体现了相应的前沿性、学术性。我校的校本课程资源如竞赛课程等虽已比较成熟,但力度上仍有所欠缺,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性课程资源。

3.课程资源的品牌权威分量不足

我校的“晓庵天文”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苏州教育的一大亮点,在近几年又发展极为迅速,形成了较为可观的校本课程资料,可以说已经形成优势甚至品牌效应,但还应该继续不断扩充课程资源学术性的宽度和深度,保证课程资源数量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使其品牌权威分量更为充足。

三、我校课程资源走向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的途径

培养学术型学生,建设学术性高中,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改革,形成一系列的学术课程。学术性普通高中的课程资源,应该具有学术性、创新性,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因此,应对我校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使其符合学术性高中的发展目标,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1.依托课程基地,构建学术性课程资源

我校“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成为江苏省首批课程基地后,课程资源的开发更是发展到新阶段,是我校特色校本课程资源迈向学术性课程资源的最重要支撑。开发《晓庵天文》课程,是以“天文”为切入点,引导高中学生借助已有学科知识,领悟天文科学的无穷魅力和根本价值,涵养科学的人文素养,并希望树立学生的学术意识和培养学术素养。突破学科边界的传统框域,以某一主题为主线,跨学科遴选课程资源,对国家课程的各学科进行“二次开发”,从中挖掘出与“天文”相关的“知识点”,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的“生长点”;并依托各类校本天文资源(晓庵天文台、晓庵天文公园、天文景观、天文辅导老师等)以及校外天文资源(王晓庵纪念馆、南大天文系、紫金山天文台、吴江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努力寻找“天文”与国家课程的“结合点”。开发的九本教材,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结合,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综合,表达出了天文的探究之趣、人文之美、和谐之韵、学术之精,体现了科学与人文融合、学校与社会融合、学习与研究融合、课程与学术融合。让晓庵天文校本课程资源走向文化,走向精品,走向学术。

2.遴选优秀课题,发展学术课程资源

我校是最早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且一直坚持了十几年的学校,多次承办苏州市甚至江苏省大型综合实践研讨活动。每年都会将学生的研究性课题好中选优并集结成册,总课题为《放飞翅膀》。近几年的研究性学习,再上新台阶,研究性学习已由“课题”走向“专题”转向“课程”,成为学校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再遴选最优的课题成为精品课程甚至学术课程资源。在2014年12月,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中学(中职)精品课题现场展示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我校研究性课题“Stellarium(虚拟天文馆)对望远镜观测的优化研究”“我校天文望远镜的使用及运用研究”等课题组代表我校在研讨会上作成果展示,其学术视野、学术素养、学术精神都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彭钢主任评价为:“校园环境不仅仅美,而且富有文化含量和学术气息”;“天文公园不仅提供新的活动场所,而且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发展了新的学术课程”。

3.打造精品社团,丰富学术课程资源

自2007年开始,学校大规模的开展社团活动,如今已有社团30多个,并有一批社团已发展成为精品社团,成就不俗。其中育英电视台专访获得苏州市中小学电视节目金奖,育英文学社荣获苏州市“社团之星”,并有两人出版专著;育英诗社社长徐子蘅已加入江苏诗人协会、江苏作家协会,多次利用诗社活动开设诗歌讲座,在发表大量诗歌的同时,还对红楼梦研究颇有心得,有多篇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论文发表于国内知名刊物,体现出相当高的学术能力和水准。这些精品社团的成果已经出了相应的社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育英文学社、育英诗社等与其他学校甚至像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社团多次联谊,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也为建设更多更充实的学术课程资源贡献了力量。

4.联合国际办学,延伸学术课程资源

我校在2010年与美国“安生国际课程中心”合作,成立国际班,除了保留中国高中的优势课程和开设TOEFL及SAT的备考课程等学术英语课程外,还引进了由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美国大学预修课程——AP课程,帮助学生在完成课业取得一定成绩后获得大学学分,开设有AP经济学、AP微积分、AP统计学等课程。在国际AP课程班成功举办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突破,举办“国际课程校本实验”项目,为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禀赋潜质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成果显著,所有国际班毕业生均升入美国大学,其中有多名学生考进世界排名前列的加州大学、布朗大学、华盛顿大学、康奈尔大学等,有一半学生拿到美国全额奖学金。

以上课程资源,均是我校目前以及未来重点要打造的学术性高中所需要的学术性课程资源。此外,在竞赛辅导、自主招生考试上也已经在向学术性迈进,并且还有每个月至少1次的学术讲座、人文课堂也正在开展之中。不仅是这些显性课程资源需要我们全面优化,学校的隐性课程资源也应该广泛挖掘,比如我校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我校学校精神(包括诗书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跑精神、理想主义精神、科学理性精神、自由独立精神等)、我校师生素养(包括人格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学术素养等),都是可以获得学术性课程资源的途径。

根据我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学校需要在学术性师资建设、学术性社团建设、学术性课程体系建设(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布局、统筹实施。通过这些建设,把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选择,将个性发展落到实处。进而实现“质量一流,素养全面”的质量理念,打造学术性普通高中,培养创新型全面人才。

上一篇: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下一篇: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些小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