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程资源的利用(共12篇)
学生课程资源的利用 篇1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 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下, 英语教师必须重视开发利用学生这一基本又极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在八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资源则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互补化等特点。开发利用八年级学生课程资源, 就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和经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方式等。
关键词:八年级英语,学生资源,开发及利用
一、八年级英语学习的现状
北京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许燕提出“八年级现象”是:“事故多发的危险阶段”“思想道德的分水岭, 学习成绩的分水岭, 能力培养的分水岭”。八年级是一道坎儿:一部分适应环境的学生脱颖而出, 一部分不适应的学生, 处于有诸多麻烦状态。而英语学习在这一特殊阶段也受到很大影响。很多学生在这一阶段对英语产生畏学、厌学的消极情绪。同时我们现在使用的新人教版的初二英语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 每单元的Section A部分又增加了一篇较长的文章, 词汇量明显增加, 很多学生都抱怨英语课越来越难, 要记忆的单词越来越多。在这样缺少英语氛围的环境下学习英语, 对学生来说是事倍功半。
二、学生资源的丰富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他们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长处和闪光点。比如, 我们班的几个女生英语口语特别突出, 在学校举办的英语课本剧Little Red Riding Hood中表现出色, 赢得学生和教师的赞赏。赵玉婷同学更是在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安徽省二等奖的好成绩。而有些男生虽然不善言辞, 羞于表达, 但在阅读理解方面能力比较突出, 比如, 我们八年级下册Unit 5 Section B的课文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生词多、句子长, 理解起来难度很大。但班里一些男生能迅速利用Skimming的阅读策略, 通过读标题和每段第一句或者最后一句掌握文章大意, 完成2b和2c的练习。还有一些学生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强, 短时间内能将刚学过的课文进行Retelling, 给其他学生做出很好的示范, 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学生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一) 精心备课, 在新课导入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所谓精心备课, 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备学生”。要考虑到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会和学生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新知与学生的旧知之间有没有关联。要想使一节课真正达到高效, 新课的导入部分是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8 Have you read Treasure Island yet?有一篇阅读课文介绍的是Robinson Crusoe.讲解新课之前, 我播放了一段Robinson在荒岛生存的视频, 视频中他蓬头垢面, 狼狈不堪, 正与食人族搏斗。这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想进一步了解此人以及他的奇特经历。这也为后面阅读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二) 注重发现和利用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势和闪光点,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说, 有事做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重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 更要注重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在课堂上的存在感。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并让他们身上不同的特长有所发挥。这些学生的特长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财富。例如, 我经常根据教学的需要, 请有绘画特长的学生画一些图画, 用以创设情景。学生的画体现童真、富有表现力, 更贴近学生生活,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八年级上册有一个单元Will people have robots?在导入新课时我让潘文路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两个机器人, 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并轻松地导入新课。而针对一些英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我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情景对话, 让他们在课前准备好并在课堂上表演。例如, 八年级下册Unit 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中主要通过谈论几个著名的景点和世界之最, 同时复习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的用法。新课开始之前我让两个口语较好的学生表演一段对话, 谈论我国的几个著名景点, 如the Yellow River, the Great Wall the Yangtze River.然后导出新课单词。这种情景表演, 能有效弥补实物、图片、动作比较单一、静态等不足,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 教师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活动, 注重课下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应该搭建生生交流的多层平台, 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交流和共享。全员能动地学习对于其中的个体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开发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资源。比如, 组织学生表演话本剧, 八年级下册Unit6中Hansel and Gretel就是很好的素材。鼓励学生自己根据课本内容分场景、分角色表演。既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又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除了课本上的素材, 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学生熟悉的故事, 如Sleep Beauty, Cinderella, Little Red Riding Hood等。举办英语竞赛:如词汇过关竞赛、听力竞赛、阅读竞赛、英语书法竞赛和英语综合能力竞赛等。这种活动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也使学生感到英语学有所用, 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英语的成就感。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教育观念发生巨大的转变, 也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八年级这一特殊阶段, 是初中英语学习的分水岭, 教师更要重视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对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巩固尖子生, 拔高中等生, 帮助学困生。开发利用学生资源时, 教师要充分联系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让每一位学生在英语课堂上都有事做, 有话说, 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英语学习上都有所收获, 都能体验英语的乐趣, 享受成功的快乐。
学生课程资源的利用 篇2
新的课程方案将高中地理的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其中选修共有“宇宙中的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如果让我设计一个研究性的活动方案,我选择的选修模块是“自然灾害与防治”。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模块,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但仍然没有摆脱自然灾害的羁绊,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降低了人类社会前进的速度,减少了国民经济总产值。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摆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面前。同样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自然灾害给我们人民生活、财产安全以及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如近年来特大雪灾、特大破坏性地震、洪涝、冰雹灾害等都一直伴随着我们,全国人民都有深深的感受。现在我们利用身边发生的这些灾害设计研究性活动,首先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其熟练掌握自然灾害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状况,关注人们生活生产,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主动地搜集资料,分析其中隐藏的地理原理。其次该部分内容和“必修1”之间联系密切,可以说是“必修1”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补充和扩展。了解这部分内容,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课外知识的增长,也可以使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措施。同时通过“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活动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学生课程资源的利用 篇3
一、语文能力的内涵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师该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就分别从“听”、“说”、“读”、“写”、“思”和“创新”六个方面来谈。
1.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听”一般有听广播电视、听故事、听报告、听讲演等等,总之,就是听别人讲话。听是口语交际的基本环节,要做到耐心专注,领会意图,抓住中心和要点,做出恰当的反应。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外听一些新闻、故事,然后复述事件的中心大意。
2.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的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思想、演讲、辩论等。要态度自然,注意对象和场合;准确、流利的讲普通话,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心情,努力使对方理解;“说”要与“听”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协调发展。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模仿教师、电视台播音员等,多看新闻、演讲会、辩论会,多做朗读、背诵训练,不断提高说的能力。
3.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读,就是阅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整体感知文章,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熟练使用工具书和多媒体。教师安排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可以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如做摘抄、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读,还可以上升到对事物的感悟。如对书画作品的读,对山水风景的读,对人品的读等等,这是高一层次的读,是对人或事物的精神、品质的理解、感悟。
4.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写”一是指写字的能力;二是指写作的能力。具体做法是:开办课外书法兴趣班(或兴趣小组),从毛笔字抓起。初中生在写字训练上与小学脱了节,应重新重视起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写作上,可指导学生参加各种作文、征文比赛,还可向各级报刊投稿,使学生养成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
5.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思”的能力
通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思的指导和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听、说、读、写”和“思”是互为促进的。如办墙报,除了“写”的能力外,还需要对版面进行布局、装饰等,这些都需要与“思”相配合,用“思”指导“写”才能顺利完成的。
6.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的、高级的能力。学生时代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阶段,他们敢放开的想、大胆的实践,不怕犯错误。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优势,充分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挖掘他们的潜力。
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简单的事,需要语文教师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处理好“听、说、读、写、思”几方面的关系
学生的能力是一个综合的东西,几方面的能力需全面的发展,不能偏废哪一项;当然,根据兴趣和爱好可在某些方面多花些时间和精力,但千万不能放弃任何一项。
2.处理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校、家庭、社会联结起来,把语文活动的范围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用课堂教学指导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来促进课堂教学。
3.跟踪管理,及时总结
对学生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活动,教师要跟踪指导,了解情况,做好记录。学期末进行活动情况总结,得出经验教训,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促进学生的顺利发展。要注意学生的吸收能力,循序渐进,不一蹴而就。
新课标指出:“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和方法外,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积极组织引导,使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提高语文能力,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学生课程资源的利用 篇4
一、学生
学生作为学习者, 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是教学过程中的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不断进步, 学生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学生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 充实自己, 发展自我。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不能一门心思来讲授, 而不注意学生的课堂反映, 不注意利用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不注意与学生互动。有些时候, 语文教师的视野和认知, 可能还不及某些学生。可以这么说, 忽视学生的教学, 是低效的教学, 甚至是无意义的教学。
二、网络
进入二十一世纪, 网络文化突起, 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网络。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要善于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筛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源, 并对其进行加工, 为我所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从网络中精选的动画作为导入媒体, 可以将诗歌朗诵、优美音乐、图片作为教学过程媒体。当然, 语文教师还可以下载、学习其他教师是如何设计某节语文课的, 从而有所启发, 为自己设计新课提供有益参考。
三、电影
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课文素材, 在电影中有所对应。演员的生动表演和对人物的刻画, 可促使学生认真观察,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在课文《茶馆》教学时, 可先让学生观看电影《茶馆》,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电影场景的布置、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 之后, 再让学生角色扮演, 注意抓住人物的内心感受, 体悟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说, 通过语文教师的引导, 学生欣赏电影之后, 对《茶馆》内容的了解和对人物的把握, 更加深刻、到位。
四、电视
电视的功能非常强大, 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其中, 电视剧、电视娱乐节目等可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例如, 教学《失街亭》时, 可播放司马懿与张郃谈论为何街亭为诸葛亮北伐必经之地的片段, 让学生领悟街亭所具有的重要的战略地位, 及学生对司马懿与张郃的人物形象、性格的把握。再如, 江苏卫视近期新开始的《一站到底》节目, 其中有许多语文相关的题目, 教师在教学时可穿插利用《一站到底》节目中的题目及选手的反映, 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5
一、历史课程资源
有物质的(课本、等)和人力的资源两类(老师、学生、家长只要经过历史的人)
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物质的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教材是其它资源的基础
可以开发别的资源再结合雨果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评价就可以全面认识了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庐山谈话可以与
可以与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相联系与共产党的政策相联系
家庭成员经历过很多历史事件,另外如讲书法,家长有专业的,另外还有家谱还有别的文物等
要引导
要辨别其真实性
要筛选
学生课程资源的利用 篇6
一、学生
学生作为学习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的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学生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学生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充实自己,发展自我。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一门心思来讲授,而不注意学生的课堂反映,不注意利用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不注意与学生互动。有些时候,语文教师的视野和认知,可能还不及某些学生。可以这么说,忽视学生的教学,是低效的教学,甚至是无意义的教学。
二、网络
进入二十一世纪,网络文化突起,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网络。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筛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源,并对其进行加工,为我所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从网络中精选的动画作为导入媒体,可以将诗歌朗诵、优美音乐、图片作为教学过程媒体。当然,语文教师还可以下载、学习其他教师是如何设计某节语文课的,从而有所启发,为自己设计新课提供有益参考。
三、电影
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课文素材,在电影中有所对应。演员的生动表演和对人物的刻画,可促使学生认真观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课文《茶馆》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看电影《茶馆》,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电影场景的布置、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之后,再让学生角色扮演,注意抓住人物的内心感受,体悟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说,通过语文教师的引导,学生欣赏电影之后,对《茶馆》内容的了解和对人物的把握,更加深刻、到位。
四、电视
电视的功能非常强大,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其中,电视剧、电视娱乐节目等可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例如,教学《失街亭》时,可播放司马懿与张郃谈论为何街亭为诸葛亮北伐必经之地的片段,让学生领悟街亭所具有的重要的战略地位,及学生对司马懿与张郃的人物形象、性格的把握。再如,江苏卫视近期新开始的《一站到底》节目,其中有许多语文相关的题目,教师在教学时可穿插利用《一站到底》节目中的题目及选手的反映,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的形式多种多样,尤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科书、学生、网络、电影、电视等。语文教师要格外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语文教师自身的潜力,参与高中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逐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课程资源的利用 篇7
一、挖掘学生的生活环境资源
农村潜藏着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我们学校位于长江边上, 原本是一个国营农场, 所以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淡水生物资源, 还有丰富的地面植物农作物资源和地面动物资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大多数农村生物教师只是埋头教“书”, 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却忽略了学校外面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 缺乏对生物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导致许多有价值的生物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例如, 在学习地面上的动物——哺乳动物时, 笔者考虑到学生生活环境中有很多种哺乳动物, 所以先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一个DIY活动:建立动物小档案.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对这些动物进行分类, 引导他们思考分类的依据, 从而认识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这种形式比教材安排的让学生通过比较狗、马、兔的图片来进行总结效果要好得多.
每一所农村学校都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 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睛.笔者常常在讲述有关内容时, 把学生有针对性地带到教室外面, 将课堂移到学生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去, 让学生自采标本, 直接观察, 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在认识上得以升华.例如, 观察花的结构, 观察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等.这样,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本领.
二、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资源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农村中学的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中就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生活即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理念.而课程资源的开发或利用过程实质上就是让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生活、学以致用的过程.所以, 在农村生物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学生丰富的生物学实践经验, 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来自农村的孩子每家都有自己的田地, 所以学生基本上经常会接触到农作物, 观察到种子如何发芽、如何生长;观察到周围的小动物的出生及成长过程.同时由于自然条件的优越, 他们甚至可以每天在大自然的怀抱自由的嬉戏, 下河洗澡、抓鱼, 上树捉蝉、逮鸟……所有这些都给他们提供了城市学生无法体验的丰富的生活经验, 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所以教师可以以学生已有的这些经验为基础,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使生物学的教学更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三、挖掘学生的能力资源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 教师在课堂上能留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并不多, 所以教师可以把一些材料比较简单的实验或者需要长时间观察的实验让学生带回家, 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能力, 也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实验学习的方法, 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同时, 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 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 笔者提前一周让学生利用家里现有的青菜幼苗进行实验, 并指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进行跟踪记录, 在正式上课时, 学生带来自己的实验青菜, 对照直观的实验现象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 再加上教师合理地引导, 学生很容易地就能从直观上认识到不同的环境对生物的不同影响.
四、挖掘学生的兴趣资源
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求知欲的表现, 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 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探知欲望形成强烈的期待,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学习细胞时, 由于认识的对象从宏观的生物体陡然转变为微观的细胞结构, 内容太抽象, 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这一难关, 继续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实验法, 让学生把自己的口腔上皮制作成装片进行观察, 绘制出细胞的形态结构图, 这样直观的认识细胞使学生的思维很快活跃起来, 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使他们感受到细胞的真实存在和其在生物体组成中的基础地位, 通过真实直观的形象, 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8
1 英语课程资源的定义
明确英语课程资源的涵义是积极合理进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提。许多英语教师不能准确把握课程资源的真正内涵, 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 在教学时只知道教授“教科书”, 遵循“教学大纲”, 执行“教学计划”, 把课程资源简单地理解为“教科书”, 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忽视了其它形式的课程资源。那么, 课程资源究竟是什么呢?由于课程资源本身具有复杂性、丰富性、发展性等特点, 再加之不同的研究者处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目的, 所以对其界定就会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学者认为,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吴刚平, 2003) 。也有学者认为, 课程资源包括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程晓堂, 2002) 。由此, 我们可以把课程资源的定义归纳为:课程资源是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 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以及自然界中所有可利用的、富有教育价值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英语教师、母语或第二语言为英语的外籍人士、学习者本人以及学习同伴群体等;物力资源主要包括英语教材、工具书以及学校社会提供的网络资源、图书、报刊杂志、广播影视资料、博物馆、展览馆、直观教具和实物以及各种标牌广告、商品使用说明书等;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异域文化等。
2积极开发利用英语课程资源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充分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 构建丰富多彩、全方位、开放的英语课程资源体系, 对于实施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和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拓展教学模式、开阔教育视野
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扮演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开发者, 同时还要充当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不但要能够开发、利用、筛选、完善课程资源, 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 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与探索。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不断进修业务, 不断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能力, 提高专业素养, 拓宽教育视野, 使教学模式多样化, 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这对教师自身也是一种全面的提高, 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能力。
(二) 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习空间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比较偏重“注入式”讲授, 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讲解教科书上的现成知识, 教学模式非常单一, 不能运用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技能。学生的学习只是一种背诵的机械训练, 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非常有限。这违背了教育的真正目的。要改变这种情况, 首先我们要知道, 教科书只是给学生提供知识的框架, 不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发展性等特点, 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 教师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依据教学大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以兴趣为基点来活化教材。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引导学生广泛开发利用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学生在搜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拓宽了学习英语的空间, 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使学生逐步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主动学习, 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追求者, 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 倡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思想
在传统的课程资源单一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主宰着全部的教学过程,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被动的, 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完全失去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习效果极不理想。比如老师在黑板上画个苹果, 然后要求学生也画一个, 学生只会画出一个和黑板上一样的“老师的苹果”。然而, 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英语课程资源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同时参与其中, 学生通过在生活中探索各种形式的对自己学习有利的课程资源,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老师再让学生画苹果的时候, 学生就能够画出一个有特色的“生活中的苹果, 自己的苹果”。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也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尽可能以不同形式、从不同渠道、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 让学生能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对英语的应用及其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英语课程资源。所谓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英语课程, 并能与英语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 从而进一步开拓教与学的渠道, 更新教与学的方式, 增强英语教学的开发性和灵活性 (段兆兵, 2003)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 结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使英语教学形式多样,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一) 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
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 教师本人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一种。教师的言行、风格、激情和专业素养形成了独特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拓宽自己的视野, 而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 这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才能够融会贯通, 才能突破陈旧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 才能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例如在讲课时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尽可能向学生加入一些西方国家的民俗习惯、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在感到趣味性的同时更能学到广泛的知识。此外, 英语教师运用全英文教学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它不仅向学生示范了标准的发音, 还让学生练习了听力。总之, 教师的处事方式、人生观、世界观等各方面都会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所以,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丰富自己的知识, 开拓视野, 使自己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 做到触类旁通, 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 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
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包括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也都是重要的学习英语的课程资源。首先, 学生自身的经验是一种资源。教师讲解的新知识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并内化为新的经验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此外, 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英语学习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英语充满兴趣的时候, 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更积极主动, 学习效果就会更加显著。再者, 学生应该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 比如讨论、演讲等, 亲自参与其中, 才能把习得的知识掌握得更好, 不会遗忘。
(三) 教材及校园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开发课程资源仅仅理解为教学资料的搜集、练习册题目类型的多样化, 可是学生除了会做题, 又从中得到了什么呢? (李岚, 2007) 在所有的课程资源中, 虽然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资源, 但是在教材的使用上, 要打破原有的照本宣科的“教教材”, 把教材当唯一资源的圣旨, 而是要“用教材教”。教师应该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 依据教材内容, 结合学生兴趣与特点, 尝试通过多样的、有趣的、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学内容。比如根据教学内容增加一些歌曲、视频、图片等, 或者利用多媒体资源, 或者把教材上文字性的东西转变成角色分配扮演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英语角活动, 多组织一些英语比赛, 让学生有条件锻炼自己运用英语的能力, 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英语风采, 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四) 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
除了校园资源, 社会资源也是极丰富的课程资源, 可以被开发利用到英语教学中。例如, 一些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人文景观、历史古迹、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把在学校所学知识利用在实践中,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获得直接经验。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合理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开发利用英语课程资源是每位英语教师的重要责任,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转变教学理念、开阔教育视野、唤起学生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意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只要师生共同努力, 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英语课程资源, 并建立英语课程资源库, 英语教学一定会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2 (5) .
[2]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3) :26-30.
[3]李岚.走出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的误区[J].山西教育, 2007 (6) :41-43.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9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然而, 许多教师提起课程资源, 就想到教材、图书、图片、光盘等, 而很少想到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实际上, 从广义的课程资源来理解, 学生无疑是决定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从狭义的课程资源来分析, 学生的生活体验、个体知识、思维方式等都是课程、教材开发与实施中重要的素材性资源。同时,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与教育活动的主体, 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
作为数学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1. 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
每位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同, 生活体验也不同, 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学生的生活体验应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以丰富课堂教学, 使之与教学内容、目标发生良性互动, 借助这种课程资源达成教学目标, 同时生活体验得到检验、修正与丰富, 实现二者的畅通、互补与融合。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时, 在课上有意识地提出了三个问题: (1) 如果向东走3米记作+3, 则向东走5米记作什么? (2) 如果向东走3米接着左转向北走2米。如何标记终点与起点的关系? (3) 谁能找出更多的只用数轴不能表示出位置关系的生活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会提出大胆属于自己的问题。不但有课本举例中的温度变化和找座位的问题, 想确定教室内电扇、电灯、窗格、地板砖位置, 课本中某个字的位置, 生活小区中两楼之间的位置等等。由此可知, 只要给学生提供机会, 学生定会发散思维, 参照大量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观点, 还你一个惊喜。
2. 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
受多种因素影响, 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真正关注, 真正做到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真正使课堂成为完整的人的生命成长的空间,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课堂中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尊重、发掘与引导。这也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情境, 尊重学生思维方式和探索性成果, 使学生树立自信, 从而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
3. 开发创新教学方式
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精心设计的数学环境, 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亲身经历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
例如:学习《台球桌面上的角》时, 教材中的内容是利用台球桌上的角, 让学生学习互余和互补的概念。怎样改造CD垂直台球桌的牵强为自然一些呢?教师们创造性地提出如下教学设计, 先去掉CD, 学习互补;再从互补迁移互余, 于是, 有如下教学片段:
教师演示多媒体, 让学生观察打台球, 得到如下图:
进而, 提出以下3个问题, 也让同学们分组探索解决。
(1) 图中有哪些角?
(2) 这些角与∠1有什么关系, 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 并给予适当的分类。
(3) 改变打台球的角度, 图中的角有什么变化?他们与∠1的关系有什么变化?同 (2) 比较, 哪些关系改变了?哪些关系没有改变?
对于问题 (1) 的回答, 学生的回答是一致的。
对于问题 (2) 的回答, 由于图形简单了, 只有5个小于平角的角, 可能性不像教材内容那样多而复杂。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后的回答是:
组1:有三类。
第一类, 大小关系, 如∠1<∠ADB, ∠1<∠EDB……
第二类, 相等关系, 如∠1=∠2;
第三类, 和差等量关系, 如∠1+∠ADB=∠EDB, ∠1+∠ADF=180°
组2:可以分为四类, 组1的第三类可再分为两类, 一类是和为定值180°, 另一类是和差不为定值的。
对于第 (3) 问题的研究后, 学生发现并认识到, 第一类的大小关系中有一部分会发生变化。而第二、三、四类的等量关系不变, 进而形成互补的概念, 为了巩固互补, 再从图中找出一对互补。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探索互余关系。
学生积极探究, 实践验证, 增强了动手能力,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充分掌握了互余、互补的概念。这样通过观察、猜想、探索、实践、验证等数学活动,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使学生真有所获, 确有所得。
二、努力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 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更新传统教学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面临的是新的课程环境、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一是在教学思想上, 要将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二是在教学方式上, 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三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技能;四是在教学准备上, 教师不仅要准备教材上的知识, 还应广取博览, 览大干世界, 取众家之长, 吸收一切文化精华, 为自己所用, 并用之于数学教学。
2. 发挥自身特长, 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 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根据自己的特点, 发挥自己的专长, 挖掘自己的潜能,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 教师要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 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 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
3. 重视对学生的调查研究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编制调查问卷, 课下与学生交流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是否对数学课感兴趣, 希望学到哪方面知识, 希望教师怎样讲课等。这样, 教师通过调查学生情况,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计划性, 可以使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从而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
4. 重视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数学教学内容虽有固定性, 但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新技能、新方法、新策略和新理念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学习, 教学中的不当或有待改进之处要通过反思加以完善。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的方式很多, 如教学日记、录像带、录音带以及教学心得等。教师不仅通过这些方式对自己的教学发展路径做长期跟踪, 对自己的进步做长期的分析, 进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的环节。另外, 同事观察与教学评议、教学经验交流会、数学教学专业网络活动等也是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研究动态, 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
三、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 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这一理念。如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投影仪、幻灯片、电视机、录像机等多媒体手段, 为学生展示精美的图片、播放与数学教学有关的电影、录像、动画等, 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 从而生动地学习。
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10
一、把乡村生活资源引入到美术课堂中
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他提出如果以社会为学校, 教育的材料、教育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优化。如果恰到好处地开发乡村丰富的课程资源, 可以创建优质高效的美术课堂。乡村生活资源独具亲和力, 可以积极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描绘出多姿多彩又独具本土特色的艺术作品。“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 乡村独具特色的丰富的生活素材正是美术课堂取之不尽的原生态资源, 如何把熟知而丰富的本土化生活资源反映到艺术作品中, 是我们一直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根据我校 (注:此处指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中心小学, 下文同) 实际的地域特点及优势, 依据教学大纲计划, 笔者对身边的生活资源进行了搜集、挖掘和整理, 充实到美术教学中。如我校周边的乡村, 盛产丰富的五谷杂粮, 这对我们来说是太珍贵的美术素材了。五谷画的取材正是来自农民所种的各种谷物粮食等, 经过设计和粘贴据可以制作成别具装饰意味的作品。这种制作工艺虽然简洁, 但品位高雅, 既有雕塑的艺术造型特点, 又有绘画艺术的色彩视觉效果。这么得心应手和拈之即来的生活资源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孩子们虽然对它们很熟悉, 但却没有留心观察它们, 他们很少想到利用五谷的形状和色彩可以设计创造出一幅幅充满童趣又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所以, 笔者鼓励孩子们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生活和事物, 因为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孩子们由刚开始的“陌生”到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相同图样排排队》一课时, 将家乡的五谷引入课堂, 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利用五谷的颜色深浅, 不同形状设计来粘贴。有的学生用五谷杂粮制作出各种有趣可爱的卡通动物形象, 如2008年奥运标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等形象;有的学生利用五谷制作出简洁明快的风景画、人物画、水果静物等, 如袁文锦同学制作的《家乡美景》、李琴同学制作的《可爱的米老鼠》等, 都很有创意。
打造优质有效的美术课堂, 将五谷杂粮等生活资源融合到美术课堂, 教师推陈出新的创作和指导, 制作独显本土风情的儿童画作品, 是我校的特色。此外, 家乡的大砖头、小河里的粘土、各种碎花布、棉絮、树叶、玉米皮等均可设计制作出具有乡土气息的艺术作品。例如, 苏教版第三册第八课《什物拼贴》便是利用稻草、豆子、玉米等材料或各种碎花布, 进行粘贴制作;第十六课《叶子片片》是利用叶子的颜色、形状, 制作出一幅幅可爱的动物画面等。
二、利用乡村自然环境资源, 优化美术课堂
乡村虽没有城市的繁荣, 但乡村质朴的天然景色尤为迷人, 那成片的果园、大面积的荷花池、古老的小河湾都是繁华背后的净土, 更是美术创作的资源。如何发挥自然环境资源的作用, 使各种自然环境资源与美术课程有效结合呢?我们通过创新性的活动来推动孩子们艺术创作思维的发展, 让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探索者, 学会主动的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美术教师要真正成为拓展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会走路”, 鼓励他们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 在大自然中多学习、多探索。例如, 苏教版第一册第2课《走进大自然》, 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大自然, 从自然中的美丽色彩入手, 让孩子们用心感受大自然的色彩, 体验自然带给自己的美感和享受, 愉悦了身心, 陶冶了情操。
笔者还时常带着孩子到户外踏青和取景写生, 野外纵横的树林、丛草、野花, 水中的小鱼, 空中的鸟儿, 老河上的断桥, 还有野地里的油菜花等, 都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此时, 笔者便根据这一有利时机, 及时点拨, 授以必要的取景知识及绘画技巧, 让孩子们用画笔将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表现出来。阳春三月, 漫坡的梨花、桃花, 白的似雪, 红的似霞, 娇艳欲滴, 为乡村增添了无限的美感。置身于这样如诗如画的环境里, 学生们陶醉了, 在他们的啧啧惊叹声中, 让学生们以梨花、桃花为主要的表现对象, 结合乡村的房舍建筑, 绘制出家乡美的画面。在绘画的过程中, 笔者要求学生首先要认真地进行多角度观察, 然后细致准确地表现出梨枝、梨花的结构, 并结合想象, 表现出他们心中美丽如诗的乡村景象。
通过带领学生到大自然里寻找美术创作素材,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 学生的作品也各具特色。有的学生以小河湾的丛草、野花、歪脖树、小鸟为主题创作出美丽的画面, 如程佳佳同学的《美丽的小河湾》, 非常的优美和惬意;有的学生以古老的断桥为背景, 表现出一种古朴缺失的美, 如陆雨辰同学的《老河上的断桥》等。一幅幅精心绘制的美术作品, 无不体现了小作者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三、利用乡村人文资源, 优化美术课堂
人文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文明成果的总和。如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历史遗存、思想观念、科学技术, 现实世界中的资产、资本、权力、关系都可称为人文资源。我们的家乡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具有家乡特色的布鞋、棉鞋早已远销各省, 每年的农忙过后, 乡民们便在家里做起了手工业, 忙着赶制各种不同式样、不同种类的布鞋和棉鞋。以此为切入点, 笔者教育孩子们珍惜家乡人们的劳动成果, 并为父老乡亲的聪明才智而自豪, 让学生们以家乡的布鞋和棉鞋为思路, 引导他们设计创作出了关于家乡特色产业的画面, 如《做鞋的姑娘们》、《奶奶做的老虎鞋》、《我设计的鞋》等, 从而培养了孩子们的创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也让他们了解了家乡质朴的风情和民俗劳动。还有家乡的民间剪纸、泥人、风筝, 村子里的红白喜事, 各种传统的节日等文化资源, 都是美术课堂或缺的美好素材。例如, 在上《人物装饰画》这一课时, 笔者利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这一活动教育孩子们缅怀革命先烈, 引导学生回忆家乡英雄们的英勇事迹和革命故事, 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热爱心目中的英雄, 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并以此为思路创作了《我最崇拜的人》、《我最爱的人》等英雄形象。再如, 通过端午节吃粽子这一节日习俗, 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吃粽子活动的起源, 还可以用粽子形象创作装饰画作品, 等等。
家乡的人文资源是丰富的, 美术课堂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研究课题, 选取不同的人文题材进行整合, 为课堂所用, 从而达到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
乡村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纯朴的大课堂, 在乡村的大课堂里有着取之不尽的、独具特色的创作资源, 美术创作所追求的创意和创新都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通过细心的发现和搜集, 将生活里的可利用资源经过整合, 运用到美术课堂中来, 培养孩子们自觉地去发现美、探索美、创造美。利用乡村里的各种资源, 并巧妙地将它们引入美术课堂, 使美术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单调乏转变为现在的丰富、多样和生动, 变成充满趣味性的具有本土风情特色的新课堂。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要主动推进创新性美术教学, 重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 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亲切关注, 让他们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 创造有益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 让美术课堂丰富和活跃起来, 凸显美术创作和学习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2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学生课程资源的利用 篇11
[关键词] 农村;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103-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在语文课程资源平台上,农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那么,农村教师怎样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呢? 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
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但不少教师却浪费了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怎样开发学校课程资源,使学校变成不只是学生读书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生活地方呢?
1、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
教师可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如讲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时,老师可以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课堂,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做好教材的“二次开发”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熟悉青蛙,但在农村青蛙是常见的“有益动物”。于是,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3、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红领巾实践基地”即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红领巾小记者队、红领巾导游队等等”,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1、结合农家知识,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例如当教到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等。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利用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父母打工、做农活、捕鱼、种蔬菜……体验。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如第九册第5课《挑山工》一课中讲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农村的孩子有的挑过担,课堂上可以引导他们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积极挖掘社会课程资源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 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菜农大户等进行采访,并写出采访记录,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的能力。
2、开发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情感
作为农村小学,应当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每个地方的农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从中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比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节”为点,引入到各种“节”或“俗”的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节的习俗,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还藏着这么多知识,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3、积累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渠道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在学习第八册《积累?运用八》“读读背背”时,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问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会使学生的习作富有个性特征和乡土色彩,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课程资源的利用 篇12
(一) 课程资源的涵义
在传统教学中, 教材、教辅用书是学生学习的“全部世界”, 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视为唯一绝对的教材。在这种单一、狭隘的课程资源观指导下, 教师的教学往往仅围绕教材进行, 现实的生活却被远远的隔离于教学之外。它使师生的视野越来越狭窄, 教学活动陷入一种机械的重复,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无法感受到职业生活或学习生活对个人智慧的挑战所带来的兴趣和发展张力。
根据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 (学生发展) 的各种因素。包括学校内的实验室、图书馆、各类教学设施、实践基地, 学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及工厂、农村、部队等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等) , 同时还包括教师知识、人格、品德和学生的经验以及校内外网络资源和其他信息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生的学习世界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教科书, 多彩多姿的世界都能成为课程资源。
(二) 新课程理念与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基础课程改革要求广大物理教师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物理课程资源理念, 并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物理教学服务。
1. 新课程所倡导的物理课程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物理课程理念: (1)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生活; (3) 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4) 注重学科渗透, 关心科技发展; (5)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物理课程资源, 积极、合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以建构开放的、丰富的物理课程资源, 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 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发掘学生潜能,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 物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要使物理课程理念变为有效的物理教学实践, 实现物理学科的教育功能, 有赖于广大物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相关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创造性利用。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 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科书本身就是已经筛选了的课程资源, 它虽然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 但因与物理教育活动关系最为密切, 是物理教育行为实施中最常规的媒介和载体而成为最主要的物理课程资源。教科书不仅本身是课程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 它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往往起到引导作用。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 充分考虑到物理学科的特点, 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 拓宽物理学习的途径, 拓展物理学习的时空。以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为例, 我们可以看出该教材增加了大量有关物理与文化、物理与科技、物理与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突出了物理教材的丰富性和科学性, 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加强了学生对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另外, 该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特色栏目, 如“说一说”、“做一做”、“STS”等, 通过这些栏目的设置加强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另外还有“科学漫步”、“思考与讨论”等各部分交织组合在一起, 更符合信息时代知识组成的方式, 也符合青少年的阅读品味, 活泼而又跳跃性强, 给师生一个很大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空间。
同时,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 各地可以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适应不同地区需要、不同特色的多样化的教科书。在课程实施中, 教师不要受某一种教科书的束缚, 可以参考、利用其它不同版本的教科书, 有外语阅读能力的还可以借鉴和利用国外的教科书。另外,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校本课程, 组织教师及社会力量编写教学补充材料, 并指导选择、利用这些资源。
(2)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中的很多教学内容要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 而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必要的科学仪器。因此, 实验室成为物理课程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 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现有器材的作用。学校和教师应大力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 充分挖掘其实验功能, 做到一物多用;充分利用多年闲置的器材开发新的实验, 做到废物利用;还可以对现有仪器和实验以及过时的仪器和实验进行改造和优化组合, 设计出新的实验。
其次, 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实验室的丰富课程资源, 必须改变实验室的封闭式管理状态, 通过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或者建立实验走廊等各种形式, 鼓励学生主动利用实验仪器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实验室应该不断增加和更新仪器设备, 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可靠的物质条件。
第三, 倡导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学校实验室应该为师生自制教具、进行物理实验提供便利。有些创意新颖或制作精巧的自制教具和实验可以作为学校的常规仪器和实验保留下来, 它们不仅有助于物理教学, 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热情。
最后, 信息技术要进入物理实验室。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相结合, 是物理实验现代化的标志, 也是当今物理实验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在获取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应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室, 加快中学物理实验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为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创新的途径。
(3) 加快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挂图、幻灯片、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都是常用的多媒体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 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广播和电视的科技信息是直观和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应实时收集这些信息, 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主动地通过这些渠道丰富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在物理课的学习中要学会设计和应用智能型软件, 注意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意义的实况录像或图片。善于利用快录、慢录、显微摄影等技术手段拍摄的音像资料, 向学生展示物理过程的细节。另外, 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的管理, 建立音像资料的数据库, 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 以提高利用效率。
(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 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开阔眼界, 拓宽思路。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物理教育信息资源, 可以极大地拓宽教学空间, 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 支持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网上沟通。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与科学教育相关的网站, 介绍搜索方法, 可以下载一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内容, 在教学中使用。
(5) 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社会课程资源主要来源于报刊、电视、科技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青少年宫、公园、游乐园, 以及社区、工厂、农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要充分开发社会教育资源, 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 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6)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然中的许多现象可以成为物理课程资源, 因此对自然资源也应该认真加以开发和利用。例如, 利用太阳光可以研究光的传播、光的色散等现象;利用水可以研究运动、研究浮力等。只要用心去想、亲自去做, 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给物理教学带来无穷的乐趣。
(7) 努力发挥师生作用,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师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要努力发挥教师在仪器制作和实验创新方面的积极性, 积极开发新的实验。要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内设计并建立科技景点 (如太阳钟、风力发电机等) , 积极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进一步转变观念, 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学生可参与的学习物理的空间。
(三) 物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应处理好两对关系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 凡是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一切人、财、物等因素, 经过教师的认真、慎重地筛选均可纳入到物理教师课程资源的视野。但是, 在选择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时, 教师应处理好以下两对关系。
1. 要处理好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关系。新课标和新教材关注并重视课外物理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并非由此而轻视课堂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的教育价值。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它们在性质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就初中、高中教育阶段来说, 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主导地位, 校外课程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起到一种辅助作用。课堂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物理素质主阵地的地位不能动摇, 只是以往我们忽视了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在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 但决不意味着在整个基础教育范围内从根本上改变了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2. 要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在开发与利用物理课程资源中, 学生将会更多地直接接触实际生活, 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感性知识、直接经验加以总结、归纳和提升。在关注学生参与实践、开展活动的过程中, 应注重间接经验的指导作用和引领价值。掌握了经过反复检验的间接经验, 就可以避免直接经验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大大简化“尝试错误”的过程。就学生学习而言, 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 不能因重视课外学习或在实践中学习而轻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2]钟启泉,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李尚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23) .
[6]徐继存, 段兆兵, 陈琼.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 2002, (2) .
【学生课程资源的利用】推荐阅读: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5-26
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09-14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09-06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0-29
如何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修日志)09-22
建设学生需要的课程08-14
试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07-25
哈佛大学学生对课程及任课教师的评价06-15
大学生创业课程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