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美育类课程改革

2024-10-09

大学生美育类课程改革(精选6篇)

大学生美育类课程改革 篇1

对我国如何培养拔尖人才,各界众说纷纭。2007年8月,时任总理温家宝看望钱学森时指出:“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1]高中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如何借助教育创新实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高中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南菁中学教师做了一些尝试,下文将以地理学科为例,阐释如何通过开发地理美育课程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一、南菁高中地理美育课程开发源起

(一)高中地理教育的时代使命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审美情操的培育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对美的鉴赏需要有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和审美评价的专业审美眼光;欣赏美、体验美需要审美情境的营造。[2]地理学科具有丰富的美育要素和独特的美学特征,研究地理问题能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理解生活、创造未来的热情。

(二)南菁高中美育课程基地及乡土资源的优势

南菁高中是江苏省唯一的美育课程基地,学校文化底蕴深厚,校区建设依山傍水,水乡建筑、沈鹏艺术馆、地理科技园、江苏省美育课程基地等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学校所在的江阴市区位条件得天独厚,经济发展优势鲜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形势喜人。总而言之,南菁高中校内外美育资源丰富。

(三)学生美感体验与创新意识培养的需要

高中教学往往受高考指挥棒的制约,教学内容较枯燥,教学形式往往单一。学生在升学考试的驱动下成为解题的“机器”。这使得高中生虽然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却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知识,思维变得僵化。紧扣新课程标准,依托校内外美育资源开发具有美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可促使师生深度开发课本资源,打破课本的知识局限,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接,将地理课堂的空间拓展,给学生问题研究与综合实践提供机会,提升学生的美感体验。

二、南菁高中地理美育课程概览

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不断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着自然地理事物、人文地理事物,不断改变着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创造了地理美。这些地理学科中具有美育价值的事物按照所属领域和范畴,可分为地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等领域。据此,南菁高中的地理美育课程包含以下四个门类。

(一)“我国山水欣赏”——品鉴千姿百态的自然美

1. 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

该课程主要介绍我国的名山大川,介绍旅游景观的赏析方法,探析我国名山秀水景观成因,引导学生对旅游景观进行品鉴并尝试创作山水微景观。其教学活动设计主要有以下内容。

虚拟环境旅游。依托多媒体技术和南菁高中美育体验中心,教师带领学生在虚拟环境中领略我国名山大川,获得身临其境的美感体验。此外,课堂还借助电脑动画演示岩石圈物质循环,再现奇特地貌的演化过程,引导学生对美景成因进行科学分析。

旅游经历交流。学生自制旅游经历PPT,与同学分享自然美,引起情感共鸣。通过活动研讨,学生再将旅游线路选择、旅游景点评价、行程个性化的旅游攻略等整理成旅游行程报告。最后,报告成果在班级展出,并据此评选出旅游达人。

山水微景观创作。依托美育体验中心提供的虚拟技术以及实景打造、盆景盆栽制作平台,学生动手进行山水微景观创作,将自然之美变成自己创造之美。

2. 课程价值认识

马克思认为,自然美的本质是自然与人的关系,即“自然的人化。”[3]地理自然美是指客观自然界中人类认识或改造过的自然事物的美。基于地理课程的美育能够带领学生进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置身风景画中,使其享受美并习得审美能力,懂得如何鉴赏美;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景的欣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在课程中自由伸展;虚拟技术与实景打造让学生将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创造性的行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家乡的农业园区”——读懂和谐统一的社会美

1. 课程内容及教学活动设计

南菁高中立足江阴现代农业园,研究生态农业发展的区位、特点,剖析农业园区的发展状态,为工业反哺农业,为构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发展建言献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基础学习。基础学习主要是指地理课程中与家乡农业园区发展相关的理论学习与感性认识,如什么是生态农业、江阴现代农业园典范有哪些、园区建设的区位与发展状态如何等。课程实施中,学校组织学生了解了申港特种水产养殖、徐霞客热带生态园敢为天下先、科技兴农的精彩故事等。基础学习让学生体验到江阴精神所创造的社会美。

二是实地调研。南菁高中地理组与江阴市朝阳生态农业园、美天乳业(生态农场)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调研农业园区发展状况了解“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在园区内,学生还可深度挖掘生态农业园“畜(禽)——沼——棚——瓜(果、花、木)”等多位一体综合利用模式的意义,理解人地和谐的真谛。学生还可围绕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发展等撰写调研报告。

三是农场构建。南菁高中校园边角的预留空地已改造成校内农场。学生在校内农场可以体验饲养家禽、种植农作物。同时,地理教师将校内农场空白图制作成了电子版。学生可以在课程活动中进行农场规划,学习如何布置土地、棚舍,如何引水灌溉,如何生态化处理废弃物。在农场构建活动中,学生需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土地肥力以及农场经营管理及经济收入等多个农业发展问题。

2. 课程价值认识

基于地理课程的“社会美”教育关键要体现人为主体的美。江阴众多科技农业园的建设就反映了江阴人为协调人地关系、建设美好家园所进行的一切探索和非凡的才能、智慧与创造力,蕴含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美。[4]课程带领学生了解家乡农业生产成就、调查繁荣的市场、游览特色农业园区、搜集家乡的风土人情等,让学生感知美好事物,激发学生审美联想和想象潜能,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感。课程安排学生结合江阴政区图绘制江阴生态农业园分布地图,编写地理小报和社会调查报告论文集,整合调研学习成果;让学生规划构建生态农业园,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出协调的自然环境、社会秩序和人地关系。

(三)“建筑景观赏析”—创造恒新恒异的艺术美

1. 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活动设计

体现艺术美的地理课程主要通过对我国传统民居、古代著名建筑与现代十大建筑奇迹鉴赏,引导学生赏析南菁新校区的建筑与规划,从而习得一定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规划的能力。[5]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无主题研讨。课堂围绕“我眼中最美的建筑”开展无主题研讨。讨论时,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展示个人学习与研究的成果,最后由学生民主推选出“建筑鉴定师”。

二是校内导游团。南菁高中组建有校园导游团,借此对学生进行导游培训;发动学生自我创造校内建筑景观的解说词,真正领略建筑美感。各级领导、兄弟学校老师来校交流参观校园时,学生导游带领参观校园,体验导游经历,由此培养对美好事物的解说能力。

三是动手建模型。江苏省美育课程基地内建筑设计室提供各种材料,让学生可以模仿精品建筑进行设计、创造。

2. 课程价值认识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筑的美主要表现为“恰当、匀称、表达、优美”。南菁高中的建筑设计由校友完成,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宽广的平台。学生对建筑设计精髓的理解可转变为导游的讲解,成为介绍南菁文化的载体。建筑模型的创作过程是一项考验想象力、力学与美学结合、对人文与科技交融理解的智慧思维过程。学生在课程中可以将耳濡目染获得的美感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建筑模型,实现对美的塑造。

(四)“仰望星空”—领略神秘有章的科学美

1. 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活动设计

“仰望星空”课程带领学生认识常见天体,欣赏其形态之美;了解天体运动的规律,把握其运动之美;掌握天文观测的基本技能,体验天文活动的乐趣与激情,回答对浩瀚宇宙探索的疑问。其教学活动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学习规律。在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必要讲解、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南菁高中不定期外聘专家来校讲座,介绍天文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和把握物质运动规律。南菁高中天文教学得天独厚的支撑是停靠在江阴的“远望号”测量船。学校多次组织天文社到“远望号”学习、观测,了解最新最尖端的天文技术发展动态。

二是观测操作。月食“红月亮”、狮子星座流星雨、土星合月等天文现象的观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天文学的美妙。学生利用虚拟天文馆软件stellarium精准把握观测的时间和角度,利用高倍率天文望远镜与佳能5Dmark2全画幅单反相机捕捉天文美景。

三是天文科普。无数儿童都曾向往星空,梦想着长大能读懂星空。南菁高中天文课程将观测活动拓展到校外、社区,通过开展露天天文观测活动,发挥观测设备优势,进行天文科普活动,让更多人将“灿烂星空”看得更加真切。

2. 课程价值认识

“仰望星空”课程的众多天文观测活动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也能享受到认识星空的兴奋与喜悦。随着虚拟教学环境日益扩大和广泛应用,依托天文软件模拟宇宙环境、演示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电子制图设计未来的月球基地,这些对未知事物神秘感的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高中地理美育课程建设感悟

南菁高中地理美育课程以项目研究为引领,整合学科教学,丰富教学形式,营造开放的地理教学环境,在“学中做,做中学”,为学生自然成长、创新发展创造机会。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天文夏令营、农业园区实践等活动的参与,树立了美好愿景,锻炼了沟通能力,培育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提升审美欣赏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6]课程运用多样的教学媒体创设虚拟环境,培育学生的创造思维,借助地理教育的社会环境提升学生的积极人格和济世情怀。这样的地理美育课程就创造性地达成了地理教育的大目标:培养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同情以及强烈的道德感,培养学生正直、诚信以及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多年的地理美育课程开发与建设,既提升了南菁师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又促进了学生“有思想会表达,有责任敢担当,有爱心能宽容”南菁气质的培养。近年来,南菁学子在国际创新比赛中,不少融入地理思维、富有美感的作品获得金奖并申请专利,充分证实了地理美育课程在学生创新潜能激发方面的重要作用。

摘要:基于地理课程的美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南菁高中地理组通过开发和实施“我国山水欣赏”“家乡的农业园区”“建筑景观赏析”“仰望星空”等美育课程,搭建起一个美育与创新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和实践中提升发现美、捕捉美、品鉴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科学精神与人丈素养的完美融合,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关键词:地理美育课程,课程设置,审美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沈致隆.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兼谈“钱学森之问”[J].人民教育,2014(3):12-15.

[2]张静慧,任国平.南菁美育:破除“空洞”魔咒[J].人民教育,2014(20):54-58.

[3]徐碧辉.从“自然的人化”到“人自然化”——后工业时代美的本质的哲学内涵[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4-70.

[4]徐悠,叶先进等.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J].试教通讯,2009(4).

[5]叶先进,陈光林.书院文化与江南水乡建筑的融合:“南菁高中新址校园建筑赏析”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2014(2):68-69.

[6]黄京鸿.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大学生美育类课程改革 篇2

学校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怡学生的艺术情操,促进全面发展。同时美育教育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学校综合教育的成果体现。

1、课程安排

为了强化学生美育教育,学校三个年级均开齐、开足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程。不仅使学生得到了体育锻炼,增强了身体素质,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水平,陶冶了艺术情操。同时学校还增设了书法、阅读课,学生在学习之余练练字,看看书,既充实了学生课余生活,又提升了文学修养。

2、美育氛围营造

为加强学生的美育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走廊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策划。我们根据校园布局,在相应位置增设了三字经、经典礼学故事的壁画和勤俭节约的公告、学生文体活动图片展和作品展的橱窗。为达到美育活动效果,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学生的文体氛围,学校加大了对优秀艺体学生的考核和管理,每一学年都会对优秀艺体生进行表彰鼓励,并将活动成果制作成橱窗、展板的形式进行展览,鼓励同学们学习赶超。

在教学楼走廊里,我们悬挂了一批文化图,让文化礼仪教育走进学生日常生活。教室内,各班主任根据班级情况、管理理念对班级文化进行了精心打造,使得整间教室整洁规范、美观大方,同时又蕴含着浓浓的班级文化底蕴。

3、美育活动开展情况 新学期学校开展传统学生文艺演出、手工艺作品展、演讲比赛和师生书画作品展。在春天的气息里,让学生们享受音乐、舞蹈带来的魅力;欣赏充满激情的个人演讲比赛,参与手工艺术作品的创作,感受书香墨趣,遨游在艺术的海洋中。通过一次次文化艺术的洗礼和感染,陶怡学生的情操,获得精神食粮。学生通过艺术的熏陶、活动的参与,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从而端正了学习的态度。

近年来,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美育教育方面虽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但与其他兄弟学校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疑惑和不解,敬请大家给予指导和帮助。我深信,在大家的共同指导和关心帮助下,我校将会继续坚持以“文化铸就品质,创新培育人才”为办学理念,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抓好学校艺术教育、美育教育,以现有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基础,以篮球、合唱两项活动为突破点,力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将美育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平台

铁力市第四中学

2018年10月

2018年9月18日

三楼美术室

铁力四中美术社团活动

2018年10月13日

三楼美术室

大学生美育类课程改革 篇3

一、欣赏自然美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等都属于自然美。人们说, 美育像春风, 无处不在, 令万物充满生机;美育又像春雨, 润物无声, 深刻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美之韵》教材无论是低年级, 还是中、高年级, 都是以单元的形式, 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从《美丽的四季》到《诱人的瓜果》, 从《花儿芬芳》《奇石美》到《神秘的星空》, 图片的选取形象逼真, 语段的描写生动具体, 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 设计了“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环节, 能触发学生的想象, 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教学中可抓住作品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美, 唤起学生美感、陶冶学生情操。

二、关注生活美

生活美是美的现象形态之一。指人类社会创造事物的美以及人类精神、行为的美, 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现在的小学生, 正处在儿童与青年的过渡阶段, 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对较高层次的美感到枯燥无味, 由于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 常常善恶不辨。因此, 教师要通过综合活动校本课程中美的教学, 引导他们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 引导他们鉴赏含蓄的美, 联系生活实际, 让他们懂得劳动的美、助人为乐的美, 体验亲情美、友爱美、成功美, 爱护身边美的环境。如高年级《亲情美》一课, 教学时在《爱的奉献》的音乐背景下, 学生欣赏一组亲情照片, 其中有一幅画面十分感人:汶川地震时, 一位母亲在灾难降临时紧紧抱住孩子……救援官兵挖出他们时仍保持着这个姿势。此时, 每一名学生都会深深体会到美就是人间真情, 美就是和谐, 就是和睦相处。这动人的情景怎能不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呢?

三、感知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 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 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美之韵》通过剪纸、根雕等艺术作品的欣赏, 使学生感知那些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所焕发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而对学生进行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的教育。如《变换的线条》一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线条的形状、体验线条的性格、表现线条的美感、拓展线条的作用, 使学生感知线条疏密、粗细、刚柔的艺术感染力。再如《精美的贺卡》《可爱的泥娃娃》等课, 通过读一读、赏一赏、做一做等环节, 使学生感知艺术之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唤起人类行为的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可见, 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并积极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 对学生自觉感知艺术之美、接受审美情感教育, 具有现实的意义。

四、体验成长美

有人曾说, 成长美是竹笋露出地面的欣喜, 是花开刹那的艳丽, 是树木参天的超越, 是海纳百川的气势。当然也有风雨的打击, 蜕变的痛苦, 变化的不适。一个人的成长不也是如此吗?小学生每天都在亲人的呵护下、在老师的关爱下慢慢地成长。他们又该如何体验成长之美呢?校本课程《美之韵》通过《我的身体》 一课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的奥秘; 《我会学习了》《学会感恩》《在实践中成长》《在规则中生活》等内容则引领小学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冷静地选择、坦然地面对生活, 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学会在军训实践中锻炼自己, 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每个人都有梦想, 人生没有梦想将是空虚的, 就如同飞机失去航标, 船只失去灯塔, 终将被社会所淘汰。为了引导学生心怀崇高的梦想, 《美之韵》校本课程分不同年段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低年级, 教师通过《长大了做什么》一课, 让学生互相述说童年的梦想;中年级, 《我的理想》一课给孩子们搭建畅想未来的平台;高年级, 《我的梦想》一课中, 首先展示宇航员太空授课的画面和运动健将刘翔飞腿跨栏的瞬间, 然后, 学生展开讨论: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的教学, 学生不仅懂得了梦想是美好的, 还深深地领会到要想实现伟大的梦想, 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 好好学习,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将来实现光辉而灿烂的梦想!

五、激励创造美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 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通过美育培养起来的感受美和鉴赏美都是为了创造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在教学《我们的小城》时, 可设计如下环节:1.歌曲导入:请随着歌曲唱一唱《小城故事》, 听后说一说我们家乡的古城有什么特点?2.读一读:读完“兴城古城”介绍之后, 你有什么感想?小组内互相交流。3.规划未来:画一画未来的家乡或写一写未来的古城。通过画面或文字的再创造,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家乡美,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课程建设自查报告 篇4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省教育厅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结合我校实际,现对我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自评自查总结如下:

一、工作指导思想: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普及和发展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深入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功能、地位以及重要性有正确、全面的认识,熟悉并能够很好地贯彻有关艺术教育的法规政策。能够很好地处理艺术教育与学校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工作得到协调发展

二、工作措施及取得的成果: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营造美育氛围。学校制定了《美术教室管理制度》《美术器材管理制度》《音乐教室管理制度》《音乐器材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美育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学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美育工作,把它列入了学校重要工作,无论在资金,还是师资、场地都进行了重点倾斜。为加强领导力量,专门组建成立了美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校中层及音乐、美术教研组长为组员。实施“工作层层负责,人员分项调配、目标分项确定、任务分头落实、问题协调解决”的工作管理机制,为美育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引导、激励学校美育的发展,使人、财、物等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使用。

(二)抓好美育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全面实施艺体教育。

1.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保证了开齐学科,开足课时,开全内容,为了进一步提高美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每学期都安排音乐、美术教师进行一定数量的教研课、示范课、汇报课等高效课堂展示活动,确保了美育课堂的充实、高效。

2.学校还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拓宽教学思路。美育课程不只是音乐、美术教师的事,而是学校的实事、大事。学校组织其他学科的教师与美育教师一起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力争让美育课程融入其他课程当中。在语文、英语、思想品德等课中,配上录音、录像、图解、小品等,以优美动听的旋律,新颖的艺术构思,娓娓动听的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课文的内容,同时又得到了美育熏陶。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学校需要配备具有很高艺术素养的专职艺术教师。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校没有办法配备专职的艺术教师。但是我校从全校教师中选出了4个有能力而且也热爱艺术教学的教师兼职,其中2个音乐教师,2个美术教师。学校对艺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五个“需要”:需要“时刻准备着”变化;需要“时刻准备着”思考;需要“时刻准备着”学习;需要“时刻准备着”应对;需要“时刻准备着”在新的变化、思考、学习、应对中,再准备!

2.学校重视美育教师的业务培训,支持美育教师进修、观摩和到文艺团体实践。美育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广博的素养、广阔的视野和广泛的实践。因此,学校为美育教师提供艺术课程开发及培训所需的运作经费,真正把重视艺术教师继续教育落到实处。

(四)配齐教学设施,保证经费投入。

1.学校克服场地紧张的困难,设立了音乐专用教室1间,活动室1间,美术专用教室1间,充分保证了美育训练、活动场地,确保了活动的正常开展。

2.为了保证美育课程的教学及活动,学校配备了足量的教具、学具。配备了电子琴、手风琴、成套打击乐器、音响器材、成套绘画工具、一体机等,满足了美育教学的需要。

(五)适时开展美育课外活动,推动美育教育全面深入发展。

1.广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每学期,学校都会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合唱、舞蹈、鼓号队、简笔画、剪贴画、剪纸、儿童素描、书法等各类兴趣

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都有教师辅导训练,每周三下午进行集中训练。采取学生自主报名参加的方式,力争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艺术领域找到自己的空间,使每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全面发展。在每年的大型集会或市县演出活动中都会展示各兴趣小组风采。

2.深入开展大课间活动。每天4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也是美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在优美的旋律中,在矫健的舞姿间,在悠扬的曲调里,学生情感完全融入,不仅学到的美育知识,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存在不足与需要整改之处:

1.教师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部分美育教师专业不对口。

2.美育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融合渗透不够深入,没有深入挖掘,内容不细致,不系统,甚至有些流于形式。

3.美育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健全。课程标准和学科目标中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但对美育要求较笼统。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对美育指标的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刚性不够,存在走过场现象。

4.学校开展了各种美育主题活动或相关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美育的效果难以得到全面巩固。

四、改进措施

1.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专业人员加强艺术教育工作的专业指导和师资培训。

大学生美育类课程改革 篇5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在普通高等院校既是知识课、文学课,更是一门人文精神的传播课,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这种职能在理工科院校显得尤为重要。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北京大学的孔庆东教授认为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语文就是人学。那么,大学语文课程如何发挥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呢?从目前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来看,功利化的工具性教育已经使他们感到厌烦。工具性教育注重的是教育的结果,而人文价值观教育则更注重过程。大学语文课程要真正实现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功能,就应当通过快乐的情感体验式教学手段,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陶养学生情感,升华其人生追求,最终完成人的教养。那么,大学语文如何才能实现这一使命?其传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对传统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是课程改革的起点,对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思考是改革与实践的基础。

一、美育与大学语文教学的关联

美育即审美教育,亦即快乐的情感教育。它能造就和谐的、自由的、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和心灵,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西方,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了划时代的美育理论,认为理想的人格就是既有统一的理性,又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既能从事哲学思考,又能创作艺术;既充满力量,又温柔;既有理性的成年性,又有想象的青年性,因此,他指出“我们有责任通过更高的教养来恢复被教养破坏了的我们的自然(本性)的这种完整性”。[1]这种“较高的教养”就是美育,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格的完整性。西方的美育理论发展到20世纪,对美育的具体实践问题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美学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联姻而产生了一大批有鲜明实践导向性的理论成果,在诸如美育心理学、学校艺术教育、艺术课程、艺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大大超越席勒的思辨性美育理论。

在我国,20世纪初近代学者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将西方美育理论引入中国,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教育学与伦理道德学相结合,其基本思路是“救国先救人,救人先救心,救心须去欲,去欲靠美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美育纳入了伦理教化的范畴,使美育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民族特征。但是,这种美育理论执着于社会改良,忽视了美育对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人文关怀和特殊价值。目前,我国教育界存在着一种不良倾向,即用一种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美育,并因为美育没有实用的功能而排斥美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只有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才能使“德智体美”教育相得益彰,共同提高。我国当代美育研究却仍在重复前人的理论,很少有从事美育理论研究的学者走进课堂,这种现状导致了长期以来与美育具有本质关联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在普通高等院校被忽视。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虽然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却一直处于边缘性的位置。在实用主义态度的影响之下,它也因为没有直接的实用功能而被排斥。

现代美育命题提出,美育的本意是感性教育,即在理性教育的同时,对人的感性方面,即感知、想象、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进行教育。其中,最本质的是情感教育,它可以统领感性教育的其他方面。所以,美育的本质及核心就是推行情感教育。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文学与文化的载体,充分显示出其情感性的特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曾说:“所有的好诗,都是从强烈的感情中自然而然地溢出的。”[2]基于此,美育与大学语文教学具有内在的关联。一方面,美育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提供了最佳的思路,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课程是审美教育的基本领域,它使美育走入课堂,有助于美育的具体实践有效展开。

二、大学语文的美育化教学

美育化是将美育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动态过程,其实质是情感教育,教育的核心是推行情感教育。如果说美育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改革的起点,那么,美育化教学过程就是推进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最有效的途径。必须承认的是,在以往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与研究中,研究者们都不同程度地看到了大学语文所具有的塑人功能,而到底哪种途径更为有效?我们认为,衡量的关键就是看这一途径是否既符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又能有效链接师生的课堂模式。

教育现象学学者一直强调和关注“生活体验”,他们认为体验具有持久的重要性和意义,是意义的产生之处,是生动、充盈而丰满的,以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的教育理念也是鲜活的,比抽象理论更具诱惑力和说服力。大学语文课程以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为主要内容,其中囊括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展示了各种人生境遇,空洞的说教不能激活学生的文学思维,枯燥的填鸭式教学不能展示其情感的丰富性,它更需要一种生动、鲜活的教育理念作指导。美育化的教学过程正满足了这种需要。

费尔巴哈说:“每一个人,都向往和热爱在对象物中、在别的东西中的自己。”“他之爱别的东西,也只是在它是他的本质的表现的情况下”产生的。人们之所以喜爱文学作品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希望“通过别人的创作来得到满足”,并在作品中重新发现自己,在对象世界中得到肯定。文学比其他对象更能使人得到这种肯定。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文学作品中发现、肯定自己呢?主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在创作和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善于调动和提高自己的审美经验。可见,大学语文的美育化教学须将作品置于人类审美经验的高度,使学生从中调动和提升自己的审美经验,这是激发他们的文学思维、认识自身的重要环节。读《诗经·蒹葭》,那朦胧含蓄的情感表达、执着美好的人生境遇浸入心灵;品《谏逐客书》,其中包含的胆识与智慧值得深思;唐有飘逸与沉郁的交响;宋有理性与感性的合奏;元有悲与喜的交加……文学作品将人引入审美的历程。审美是人情感本质的实现,它实现的是个性情感的创造性表现与升华。一个人的愉悦、痛苦、狂欢、焦急、憧憬、悲哀等内心体验,个体的压抑或满足、丰富或枯竭、敏锐或麻木对于他的生存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个体的生存不仅仅在于一个人有道德、有智力、有健康的身体,也不仅仅在于有财富、有权利、有名誉,而且在于有丰富的情感需要和得到情感的满足。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化重视引导学生进入审美之境,丰富其情感体验。

美育是靠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而不是一种单纯由施教者把持的对受教者的美的灌输。在我们看来,恰恰是个体的审美体验在美育中有着绝对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美育最终是靠个体的心灵来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面向生活世界,强调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文学氛围中强化基本的生活经验,这种强化主要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实现。美育化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心灵的感受性,唯其如此,才能使美育的理念与大学语文课程的本质相关联发挥作用,实现双赢。“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象的活泼性有关,就范围而论与想象的丰富性有关。分析能力占主导地位必定剥夺了想象的激发与威力,对象领域的进一步限制必定减少了他们的丰富性。爱抽象思维的人往往具有一颗冷漠的心,因为他们把印象分解了,而印象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打动人的心灵。专业的人往往具有一颗狭隘的心,因为他的想象力限制在他的单调的职业圈子里,而不能扩大到陌生的表现方式中”。[1]文学作品提供的是间接的生活、情感体验,要完成由对象性的体验到心灵体验的过程,必须以想象力为媒介,在师生的情感互动中强化心灵的感受能力。

正确的美育,应该能够促进智育与德育,成为智育与德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尽管智育、德育、美育三者各有专司、各有侧重,“然人心之知情意三者,非各自独立,而互相交错着。如人为一事时,知其当为者‘知’也,欲为之者‘意’也,而当其为之前(后)又有苦乐之‘情’伴之:此三者不可分离而论之也。故教育之时,亦不能加以区别。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4]大学语文的美育化教学同样强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处理好感情、道德、理智的关系。大学语文课程是兼顾德育、智育、美育这三者的。美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在于它不仅可以净化人的情感,提高人的想象力,而且可以促进人的心理结构的“内化”,将道德、知识等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成为一种真实的人格力量。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大学语文的教学引导学生热爱美和憎恶丑,在情感上受到陶冶。鲁迅指出:“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文学和学术不同,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所谓增人感,就是指以情感人,美育化的思路是在情感的陶冶中、观赏的愉悦中接受思想教育,寓教于乐,以美启真、以美储善。

美育与大学语文课程的诸多遇合使得二者可以相互促进。以美育理念为指导,以快乐教育为手段,以情感陶养为指向,以人文素质为目标,推进大学语文的美育化教学改革与实践,让大学生在过程教育中体验人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实现人的全面教育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普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通才,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育的人文性和理想性都意味着应该为学生的各种潜能的发展提供机会,从而造就素质全面、人格健全的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人文艺术教育的缺失,使得比较偏重于理工科教育的学校很难培养出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对我们已不是陌生的教训,因此,以大学语文课程为基础阵地,建构以美育理念为指导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是今后教学改革与探索的重点。

摘要:美育化是将美育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动态过程, 其核心是推行情感教育。而大学语文作为文学与文化的载体充分显示出情感性的特点, 所以, 美育化思路是推进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有效途径。以美育理念为指导, 美育化的思路可以全面推进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语文课程为基本领域, 美育实现了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真正走入了人的心灵。

关键词:美育,大学语文教学,美育化,情感

参考文献

[1][3][德]席勒著.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3, 48-56.

[2]转引自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 (下册) [C].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89.

大学生美育类课程改革 篇6

关键词:美育,艺术教育,社团,素质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它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虽然是以工科类专业为主的中专学校, 但十分重视以美启德、以美育人, 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

一、设置美育职能部门, 构建美育师资团队

长期以来, 我校始终将美育视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综合素质拓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设置职能部门、聘请专职教师、引入校外专家、挖掘校内资源等途径, 构建了一支高效、专业的美育师资队伍。还结合各级各类大合唱、心理剧、舞蹈等竞赛活动, 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业辅导, 形成校内外师资共同培养的模式。此外, 还注重挖掘校内教师的美育特长, 充实美育师资队伍。

二、拓展美育课堂教育,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美育的主渠道, 是实施“以美启德, 以美育人”的主阵地。在设置了艺术教育职能部门后, 原来的美育专题讲座被拓展为《音乐欣赏》和《素描》等美育选修课, 以保证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有机会接受较为系统、专业的艺术课堂教育。

三、整合美育活动资源, 陶冶学生艺术情操

“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是我校开展美育活动的重要理念。通过将美育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各级各类竞赛、社团活动、德育教育等日常教学管理活动结合起来, 不仅极大地拓展了美育活动平台, 也通过活动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

1. 美育与艺术节的融合

艺术节是展示学校艺术品味, 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挖掘学生艺术潜力,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从2012年开始, 在校领导的支持和统筹下, 每年开展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为了展示艺术节成果, 将各项艺术类比赛中的优秀节目, 通过精选、加工、整合等艺术加工, 呈现给全校师生及校外友人一场视听盛宴。我校艺术节活动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并得到大众媒体的高度评价。

2. 美育与健康周活动的融合

我校每学期举办一期以身体健康、心理和谐、社会适应良好为主要内容的健康周系列活动, 以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为特色, 通过心理创意大赛、心理剧表演、心理辩论赛、同伴教育、心灵电影分析、家校互动等活动载体, 激发感情、碰撞思维、涌动激情, 呈上了艺术与激情、智慧与技巧、团结与合作的校园文化大餐, 把德育与美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最大程度贴近学生的文化需求, 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3. 美育与“工技杯”竞赛活动融合

“工技杯”文化技能大赛是我校一项影响面广、参与度高的文化技能大赛, 目前已经举办到了第七届, 学生的参与率达100%。每届“工技杯”大赛竞赛项目约为30项, 涉及专业技能、文艺特长、基础技能比拼等方面。通过将美育与“工技杯”技能大赛结合起来, 让美育切实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 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文化生活紧密结合, 让艺术教育具备更好的根基。

4. 美育与“文明风采”“璀璨星光”等竞赛活动融合

作为一个缺乏艺术类专业的工科学校, 我们将全国“文明风采”和上海市“璀璨星光”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作为我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活动过程中, 我们注重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在竞赛中体会艺术的魅力, 收获成功的体验。在每一届的大合唱比赛和舞蹈比赛中, 我们在师资引进、节目选择等方面都充分考虑我们的个体优势和专业特色, 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努力付出, 我们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我们所排练的合唱节目在上海市璀璨星光中职生合唱比赛中先后获得两次二等奖, 一次三等奖的好成绩;我们结合我校数控、模具专业特色编排的舞蹈———《快乐的灰领》, 获得上海市徐汇区中职生舞蹈比赛一等奖, 国盛集团首届艺术节舞蹈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5. 美育与学生社团活动融合

学生社团也是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有效载体。从2010年9月开始, 学校先后开设陶艺社、踢踏舞社、街舞社、素描社、动漫社、合唱队、摄影社、插花社、茶艺社、国画社、硬笔书法社、毛笔书法社、海报设计社、黑板报设计社等艺术类社团, 将艺术教育与每周一次的常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 使美育教育常态化, 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激发学习艺术的兴趣, 提升艺术修养。

四、搭建成果展示平台, 激发学生艺术潜能

为了展示艺术教育的成果, 学校搭建了各种展示平台, 在社团日、健康周、心理活动月、艺术节等活动中通过展板、舞台汇演等载体进行集中展示, 向全校师生汇报教育成果的同时, 也增强学生的艺术成功体验, 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我们还注重家校互动, 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家长开放日, 艺术教育的成果也通过舞台汇演的形式呈现给家长。

上一篇:电影艺术神话管理下一篇:象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