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神话管理(共5篇)
电影艺术神话管理 篇1
电影资料馆是电影艺术档案收藏和管理的主体。台湾电影资料馆的电影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成就突出, 尤其在电影艺术档案管理思维、电影资料馆运作机制以及电影艺术交流等方面颇值得参考。
电影艺术档案电影资料馆台湾
1898年, 波兰摄影师波斯洛·马塔朱斯基在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后的两年, 便宣称电影将会成为一种新的历史资料, 明确提出应视电影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并成立电影资料馆来保存电影, 此后, 电影艺术档案被逐渐确定为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半个世纪以来, 保存电影艺术档案已为各国所共识。自上世纪30年代起各国即相继成立国家电影资料馆, 专责电影艺术档案的搜集、整理和保存。1980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1届会议又通过“关于保护与保存活动影像”的提案, 认定电影具有教育、文化、艺术、科学及历史价值, 已形成一国文化传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地区电影文化资源丰富, 但自台湾电影诞生以来, 由于缺少专门机构负责搜集、整理、保存电影艺术档案, 不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拷贝皆已毁损或遗失, 即或上世纪50年代, 乃至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拷贝皆因电影公司倒闭而流失。这种情况严重导致有关台湾电影史的研究困难。鉴于电影艺术档案流失以及电影资料乏人搜集整理, 1979年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附设一电影图书馆。1989年, 更名为电影资料馆。
台湾电影资料馆位于台北县树林市忠信街9号3楼及4楼的新加坡工业园区, 楼面总面积约842平方米。藏品馆内置独立的制冷系统和气体式干燥及除酸器, 以确保储藏库的恒温控制, 整个藏品馆可常年保持恒温、干燥、无酸环境。资料馆还配有影片清洗室、影片检查室、录音室、翻拍室等影片整理工作室, 设备配置有超音波影片清洁机 (英国LIPSNER SMITH公司生产的CF 7200型) 、16及35mm倒片机、STEENBECK 35mm剪辑机、双画面35mm看片机、有声数据转拷MD与TAPE、计算机等设备。完备科学的馆藏布局与设施为台湾电影资料馆电影艺术档案的收藏和电影艺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依据保存状况, 台湾电影资料馆馆藏资源保存的影片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画质清晰、状况良好者;第二类是影片有轻微酸化、轻微刮伤等轻微受损, 但仍可以转拷为录像带或数字信息者;第三类是影片已旧、脏、锈或偏色, 但仍可以转拷为录像带或数字信息者;第四类则是影片有油斑、油渍、严重刮伤、重霉等, 但仍可以转拷为录像带或数字信息者;第五类则是影片已严重酸化、卷曲、硬化、变形, 无法转拷者。经过30多年的积淀和历任馆长的努力, 目前台湾电影资料馆馆藏资源丰富, 其中包括华语影片14109部、外语影片2896部、电影光盘10928片、电影录像带计16136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台湾电影资料馆配置了有效、准确和崭新的电影数据检索系统。系统收录数据主要包括:“影片部分”收录1951—2002年间台湾出品影片资料;“文献部分”收录1949—2003年间台湾电影相关文献出版资料;“史料部分”收录1949—2006年间台湾电影相关新闻大事纪要;“新闻与纪录片数据库”收录1945—2000年间台湾新闻影片、纪录片片目数据, 相关文献与访谈纪录等;“电影论述广场”收录台湾电影产业观察、影评文章;“影视产业智库”收录台湾电影影展相关统计、台湾电影、电视节目研究统计图表, 台湾电影映演模式统计数据、欧盟影视政策研究等。为了向馆外读者提供资料馆的资源和服务, 台湾电影数据库网站还提供互联网远程服务。
台湾电影资料馆还十分重视推动电影艺术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迄今, 台湾电影资料馆已在美国哈佛大学电影资料馆、加拿大国家电影资料馆、芬兰电影数据馆、巴西国家电影资料馆、墨西哥国家电影资料馆等22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30余次珍藏影片特展, 并在法国电影资料馆、东京国际影展等场馆举办了“侯孝贤回顾展”、“宋存寿导演回顾展”、“20世纪90年代台湾纪录片回顾展”等活动, 大大促进了台湾电影的国际声名和影响。
台湾电影资料馆在电影艺术档案管理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严格遵循国际电影资料馆联会的办馆理念:即维护及保存电影文化遗产, 台湾电影资料馆的职责范围包括:搜集、整理及保存电影资料;电影史料、电影理论的整理与研究;举办电影欣赏活动及电影教育;促进电影文化交流。二、科学和谐的内部管理机制是资料馆运转协调的保障:台湾电影资料馆的组织架构由行政组、资料组、展览组和出版组构成, 四组各有分工, 密切合作。三、电影艺术普及是电影美学熏陶的重要途径:台湾电影资料馆定期举办不同专题的展览。以2009年12月份周末电影主题展为例, 节目安排有“台语电影影片巡回展———戏梦五十”、“南方影展”、“台湾国际动画影展”等专场主题电影周。四、学术研究是电影资料馆电影艺术交流的重要途径:台湾电影资料馆积极创办学术期刊如《电影欣赏》和《电影年鉴》, 出版学术著作, 整理电影史料, 积极倡导电影学术研究的风气。
参考文献
[1]郑淑玉.国际电影资料馆联会与电影艺术档案管理[J].兰台世界, 2011 (1) .
[2]台湾电影数位典藏中心馆藏沿革[EB/OL].http://www.ctfa.org.tw/aboutus/index.php.
[3]陈昭珍.国内外影音数据数字典藏现况与趋势暨我国影音信息平台建置相关规范研究[R].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图书信息学研究所, 2010.
[4]韩辉.香港电影资料馆电影艺术档案管理的启示[J].电影文学, 2011 (18) .
浅析魔幻电影与新神话主义 篇2
作为一种20世纪末期形成的文化潮流, “新神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世纪之交西方文化思想的一种价值动向。它既是现代性的文化工业与文化消费的产物, 又在价值观上体现出反叛西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生活, 要求回归和复兴神话、巫术、魔幻、童话等原始主义的幻想世界。”新神话主义的特征与当下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并且体现了诸多鲜明的时代要素, 如虚拟影像的泛滥, 多媒体交互技术的应用, 以及各种传媒推动下多种价值观的拼贴重组等等。
当前的魔幻电影是最受人们瞩目的一个类别, 也是“新神话”元素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典范。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影像艺术, 魔幻电影融合了视听性的魔幻和故事性的魔幻于一体, 给人们超时空, 超经验的奇妙体验。魔幻电影始终站在现代科技的前沿, 用最先进的电脑数字加工和影像摄录技术将仅仅存在于人们脑海的影像变为震撼的视听, 竭力实现人类基于神话思维的想象力最大化。从电影类型上看, 带有魔幻性的电影的起源甚早, 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影类别则是近几年才渐渐为世人接受的。它曾与科幻片与儿童片混淆在一起, 被归为“非现实类”的幻想型电影。在幻想型电影的早期, 很多人认为这个类型的电影无非就是依靠着奇特的背景道具和一些“唬人”技法手段, 产生让人忘却现实的视听感受。这个观念随着电影技术的成熟和特技概念的引入被彻底改变。现在的观众们依然知道这些都是现实世界里不可能发生的现象, 但是影像的逼真性和神话思维的吸引力都产生了难以抗拒的魅力。于是, 幻想电影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电影类型始终占据了电影市场的重要一部分。例如, 2001年, 由著名魔幻小说《魔戒》改编的电影《指环王:护戒使者》横空出世, 次年《指环王2:双塔奇兵》重写魔幻电影横扫影坛的盛况, 2003年上映的《指环王3:国王归来》更是赢得了第76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同一时期, 英国女作家罗琳的畅销现代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系列也被改编为电影, 并于2001年到2005年分别推出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四部影片。
至此, 魔幻电影漫长而又起伏的发展史终于奏响了第一个高音, 其神话般的崛起也成为了“新神话主义”现象的一个经典范例, 映射出现代人对于现实主义的价值观的重审, 并且渴望用神话思维的复兴来克制现代社会对于物欲的痴迷。
二、魔幻电影与新神话主义的思维解读
戴锦华在《解读电影》的序言里论及到电影对于人类长久以来情感与智慧的一种启蒙式影响, 这种影响如今看来尤其适合于对魔幻电影的重新审视。“从杂耍场的余兴节目起, 电影不仅复活了‘可见的人类’ (贝拉·巴拉兹) , 不仅以‘闪闪发光的生活之轮’拯救了物质世界 (克拉考尔) , 不仅满足了人类古老的, 尝试超越死亡和腐朽的‘木乃伊情结’ (安德烈·巴赞) , 而且开启了一个电影大师的时代, 一个电影自如地处理人类全部高深玄妙谜题的时代。”
可以说, 由于影像文化本身的特殊性, 其一诞生就己深深地烙有一种超越现实的神话属性, 而在魔幻电影中, 这种神话属性则以更为炫目的姿态被释放出来, 堂而皇之地于现代物欲至上的理性面前, 表演一场“神话思维”的翩舞。
近几年来, 魔幻电影成为票房的“宠儿”意味着大众心理对于这种娱乐方式的充分认可, 其发展越来越走向成熟, 不再是单纯地以满足观众猎奇心理而制作的奇幻式“风景画”, 而更注重内容情节, 突出魔幻性、故事性, 甚至史诗性。利用神话故事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已经远离神话熏陶的现实人生, 给予人们一个温暖的心灵家园。在魔幻电影的奇特旅程中, 观众“可以消除现存社会赖以维系和生存的理性、道德、法律、习俗等各种压抑的源泉, 让人的生命冲动得以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
魔幻影像强化的神话思维使人摆脱对于金钱物质的过度依赖;祛除作为人类过分的自尊自傲, 重新认识周围的万物生灵;学会以一种生物的状态回归自然的怀抱;释放对于天空星辰的美好遐想;从自然获取生存物质的同时, 心怀感恩与敬畏……
无论是《指环王》系列中的对于善与爱的信念的坚持, 《哈利波特》系列中与自然万物的真诚交流, 还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童话般绚丽的世界, 以及《纳尼亚传奇》中人性化与神性化交织的奇妙生灵, 都能让观众那双疲惫于追车、暴力、金钱和情欲的眼睛获得一次清新脱俗的芬芳之旅。
三、新神话主义精神的现代意义思考
“新神话主义”从现象与本质都与传统的神话主义相区别,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体现为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态关怀与神圣信仰。从其文化属性的归属问题上看, 魔幻电影作为现代“新神话主义”的一个典范, 给予我们大众文化与传统民间文化的融合与互利的实例。
在魔幻电影中, “新神话主义”更广泛的题材包容性与丰富的影像呈现方式使得电影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拓展, 也充分实现了电影作为梦境再现方式的镜像功能。与此同时, 民间文化的智慧内涵也通过大众媒体手段得到了更多人的了解与认同, 神话传说也渐渐走出迷信封建的传统误解。魔幻电影风靡全球的文化现象, 让我们看到“新神话主义”现象已经牵引了更多领域的共同关注, 从中也进一步展现了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表象对立与深层联系。如果说, 21世纪的魔幻电影弥合了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鸿沟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偶然, 而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握手共生则是文化自身发展与开拓的必要要求。
伴随着大众传媒手段的自我完善, 大众文化的普及率与影响力也日益扩大。它可以在短时期内得到迅速传播和普遍接受, 其突出特点是能迅速、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变化, 并把这种变化以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通过其强势媒体和广泛、快捷、大量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 实现了对大众生活空间的占有与渗透。
在此社会背景下, 我们更容易理解“新神话主义”现象出现的重要意义:日渐式微的魔幻民间文化与神话野性思维方式, 以及被人们渐渐遗忘或忽视的原始生存智慧在“大众化”的媒体推广过程中, 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认同。
“新神话主义”现象的复兴很大程度上正是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次双赢的“合作”。“新神话主义”基于民间文化的传统神话思维元素, 利用大众文化的传播空间与传播方式, 结合现代人的全新价值理念, 实现了民间文化对于大众文化的价值提升与内涵注入, 也给予大众重新审视民间文化的良好机缘。据此, 我们相信大众文化向民间文化“取经”的时代己经到来, 而且必须到来。由于两者先天的本质区别, 所以大众文化不可能从文化内涵上取代民间文化的存在。取大众文化的传播手段之长, 与民间文化古老智慧之长, 共同营造富有娱乐性、智慧性, 具有审美导向与价值整合功能的多质性新文化。这是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自身发展的诉求, 也是社会发展, 价值重审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谢迪南.当“新神话主义”成为浪潮[N].中国图书商报, 2004-10-08.
[2]叶舒宪.人类学想象与新神话主义[G]//文学理论前沿: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电影艺术神话管理 篇3
综观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其实未必有多少特别震撼之处,从制作技巧看也无非是通过一个神奇的“变脸器”将现代科技、神话色彩、现实生活揉搓在一起,因而给人们带来颇为新鲜的视觉冲击力。一部颇具神话色彩的《阿凡达》,不仅让无数观众为之疯狂,更炒作出疯狂的票价,从而演绎出21世纪电影市场的神话。制造这一神话的,与其说是鸿篇巨制的影片本身,倒不如说是独具只眼的营销攻略。
“万绿丛中卡梅隆”
核心价值:品牌成长的基因
核心价值是品牌基业长青的灵魂,贯穿整个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品牌核心价值应有鲜明的个性。当今需求多元化的社会,没有一个品牌能成为通吃的“万金油”,只有高度差异化,个性鲜明的品牌核心价值才能“万绿丛中一点红”。如果把一部有票房号召力电影看成是一个品牌,那么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当属导演。
《阿凡达》最大的品牌并非演员,而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无疑,詹姆斯·卡梅隆是二十、二十一世纪最引人瞩目的导演之一,他曾经两度创造电影投资的最高纪录,拍摄过一部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平了一部影片获得奥斯卡奖最多的纪录,并且每一部影片都为以后的电影树立了技术的标杆。在说起詹姆斯·卡梅隆的时候,人们不免要提到另一位杰出的商业片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能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电影巨人相提并论,本身就说明了卡梅隆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詹姆斯·卡梅隆拍过多部创造票房奇迹的鸿篇巨制,《泰坦尼克号》、《异形2》、《真实的谎言》、《终结者2》等。其中,1997年拍摄的《泰坦尼克号》让詹姆斯·卡梅隆无与伦比的票房感召力得到了体现。《泰坦尼克号》推出3个月后,全美票房收入高达4亿7千万美元,而国际票房更是超过了18亿美元,使这部影片成为了影史最卖座的影片之一。这部影片更是获得了14个奥斯卡奖的提名并获得了其中的11个,詹姆斯·卡梅隆也因此获得了第70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颁奖晚会上,卡梅隆近乎疯狂地举起奥斯卡奖杯,大声说出片中的著名台词:“我是世界之王!”
在好莱坞同行看来,卡梅隆是一个偏执狂和烧钱的机器。然而在很多普通影迷眼里,这些指责完全无关紧要,它们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就是出于嫉妒的恶意攻击,世界上只有一个詹姆斯·卡梅隆,那就是大英雄詹姆斯·卡梅隆、大天才詹姆斯·卡梅隆、无与伦比,无所不能的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当《阿凡达》戴着影史票房冠军《泰坦尼克号》导演卡梅隆历时4年精心打造的力作的桂冠高调亮相的时候,也一并带来了无数观众对《阿凡达》的期望,带着同样的期望——《阿凡达》能否超于《泰坦尼克号》便足足吊起了观众的胃口,于是能否超过《泰坦尼克号》的票房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电影的传播话题。詹姆斯·卡梅隆无疑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的一个品牌,不管他做什么、拍什么都能引起关注。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这一点跟张艺谋的电影很像,从《英雄》开始,到《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一路走来,张艺谋赢得票房靠的就是自身的话题:第一部武侠电影、奥运会之后的华丽转身等等,电影也同样引起了社会话题,有褒有贬,电影票房也在一片骂声和质疑声中节节攀升。这次《三枪拍案惊奇》更是质疑颇多,最后无非是期望带来失望,失望带来希望的“恶性循环”:有的人是冲着热闹去的、有的人就是为了看看电影到底是否像他们所说那么烂——但不管怎么说,票房才是硬道理,不管你用什么话题吸引观众,不管你电影到底好不好看。
凭什么足以让中国电影人汗颜
受众:电影营销永远的关键要素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说:“营销就是发现需求,并去满足它。”电影是播给观众看的,观众接受与否是一部电影营销效果的实质。如果把《阿凡达》当做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受欢迎的程度史无前例,世所罕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原因很简单,观众认为这部电影好看!你可以用上所有的溢美之词来赞美《阿凡达》,有人说它高瞻远瞩,有人说它发掘到了人类的共鸣,但也就是一部电影而已,不必将其神化。电影就是要好看,而且看完之后觉得很满足,这就是《阿凡达》与其他影片的最重要的区别。
电影,根本的功能还是娱乐,娱乐什么?当然是视听感官的娱乐,人们进电影院看电影和回家看碟或从网上看电影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电视或电脑无法提供电影院才有的视觉效果。质量就是生命。《阿凡达》的质量不在于它的故事性、更不在于它的主题性,而在于它的技术性和想象力——精美的画面、宏大的场面,加上3D、IMAX光影技术的运用等等,足以让《阿凡达》成为一场视听盛宴。当孩子们为触手可及的树精灵欢呼的时候,当你看到一发子弹向自己射来的时候,当你感觉自己置身于潘多拉星球的时候,那种感官的刺激是不言而喻的。《2012》便是因为做足了视觉效果才获得乐观的票房,《泰坦尼克号》同样如此,但做好视觉效果的前提是,故事要讲得通、讲得圆,新很难做到,因为我们脑海里已经有太多的故事套路和情节,再新也难超出人们的想象,也难脱离人之常情。
卡梅隆敢于花十几年时间构思、创作、拍摄一部《阿凡达》是由衷让人钦佩的,相比国内粗制滥造的“产品”,“山寨”的产品不知道要强多少倍,我们不要叫嚣什么“好莱坞流水线”下来的产品,或者说是“好莱坞模式”的产品,但观众的热捧已经说明了一切。难怪青年导演陆川看了《阿凡达》之后感叹:这部电影足以让中国的电影人汗颜!当然了,人家底子厚,有足够的资本和基础进行“厚积薄发”,二十世纪福克斯、派拉蒙等全球电影公司全力支持。但回过头来说,就算是有大投资和制作,没有好的构思、创意、技术、流程、团队又怎么会有《阿凡达》一夕的爆发呢?正如零点调查机构总裁袁岳所说:很多产品,如艺术、高科技类等产品性概念是很难从消费者处获得的,因为那时他们自己也不清楚想要什么。但看到做出的概念性产品时,他们通常能告诉你:“我不喜欢这个东西的……”、“它要是……就好了”。
每一个观众眼中都有一个“阿凡达”,有人看到的是“暴力拆迁”与“反暴力拆迁”,有人看到的是环保和对人类的警示。不管看到什么,对电影本身的评价都是:Good,Very good,这就够了。
什么是《阿凡达》最大卖点
饥渴营销:物以稀为贵
饥渴营销,顾名思义是让你的产品、你的营销模式达到或者造成市场、消费者饥渴的状态。饥渴的背后充满着欲望,无论是心理的还是生理的。饥渴的状态会让人发疯从而会想尽办法去获取得到。
近年来,3D电影虽然大行其道,詹姆斯这次所拍的《阿凡达》是一部典型的3D影片。而3D银幕资源的稀缺,则是助推商家制造现代版“物以稀为贵”火爆场面的一个至为关键的诱因,越是“一票难求”,影片的诱惑力越强,正如房托制造抢购风一样,越是热销、越是紧俏,就越能刺激人们的消费欲,票价步步攀升也就顺理成章了。
《阿凡达》被誉为是电影业分水岭的作品,主要在于它是首部全片使用3D实拍+3D动画的影片,导演卡梅隆团队发展出新一代“立体摄影机”、“表情捕捉技术”以及“虚拟摄影机”等,摄制技术突破令CGI虚拟角色更逼真,加上3D立体动画处理的天马行空的特殊复杂场景,成为《阿凡达》最大的卖点。为此,《阿凡达》从雏形到最终出炉,耗时14年,耗资5亿美元。詹姆斯·卡梅隆早就撰写了好莱坞式的《阿凡达》剧本初稿。可惜当时的科技还达不到将这个神话故事充分呈现的程度,于是卡梅隆转身拍摄了一艘沉船的故事——《泰坦尼克号》。不过卡梅隆一直没有放弃《阿凡达》。当近年来《指环王》等特效大片出炉后,他看到了希望。在与索尼公司接触后,卡梅隆开始了对《阿凡达》的科技包装。《阿凡达》使用两台索尼HDCF950高清摄像机进行拍摄,这两台摄影机犹如人的双眼,可拍出不同角度的画面。卡梅隆不但亲自掌镜,其还特意为《阿凡达》创新性地开拓了虚拟摄像机拍摄,使自己直接看到计算机生成的角色并及时指导演员的表演。
《阿凡达》60%的画面采用了CG (Computer Graphics)动画制作,40%的镜头由真人演出,真人演员仅37人,但打造该影片的幕后工作人员却多达2000人,其中800名是特效人员。卡梅隆还动用了40000个处理器、68太字节(1太字节相当于1万亿字节)的存储器来创造潘多拉星球。为了捕捉演员细致真实的表情,《阿凡达》启用了独门秘笈——创新面部捕捉头戴设备,该装置的核心是一个距离演员面部仅几英寸距离的微缩高清摄影头,以广角镜头记录演员面部细微表情,然后将95%的面部动作传送给计算机内的虚拟角色。单纯故事在被高科技隆重包装后,结合了卡梅隆10多年心血的“天神”终于在2009年底正式“下凡”。
观众想要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就必须去3D影院、IMAX影院。3D银幕一张的产值相当于普通银幕的10倍。而《阿凡达》的上映,更催生了3D银幕的增加,目前我国仅有700张3D银幕。在北京,最大的IMAX银幕——中国电影博物馆,若想一睹《阿凡达》尊容,就得提前一周进行预约;有南京影迷连夜坐火车前往上海寻找拥有IMAX的影院;而深圳的影迷则在赶赴东莞看IMAX的路上……IMAX是Image Maximum的缩写,意为“影像最大化”,是一种巨幕电影,由加拿大IMAX公司推出,是目前全球视听效果最好的影像系统。IMAX影院集电影技术之大成,银幕最大,图像最清晰,精密度也最高。目前亚洲最大的IMAX荧幕是在东莞万达国际电影城,高29.5米、长25.9米,按照一个标准的篮球场(28×15米)计算,几乎有2个篮球场的面积。IMAX影院图像呼之欲出,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融入电影当中。
铺天盖地的艳美之词捷足先登
前期造势:未观其影,先闻其声
《阿凡达》的疯狂,其实是运营商炒作出的一场电影盛宴。《泰坦尼克号》、电影大师卡梅隆、号称5亿美元的巨额投资,这些都成为商家刻意放大的卖点。未观其影,先闻其声,铺天盖地的溢美之词已经先入为主地覆盖了整个网络空间,由不得人不关注、不动心。这些才是真正夺人眼球、刺激观众神经的奥秘所在。《阿凡达》在宣传营销上很是下了一番工夫,单是推广费用就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5亿美元。不管是近几年在好莱坞被玩儿到极致的病毒营销,还是植入手法,抑或是高科技新奇玩意儿,《阿凡达》一个都没落下。
2009年6月,《阿凡达》联手快餐业对电影进行宣传,《阿凡达》的投资公司福克斯放弃了同好莱坞合作最多、最有经验的“汉堡王”(Burger King),而是同麦当劳签了合同。因为跟卡梅隆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只能是最大的。《阿凡达》与麦当劳网站联合开通了一个颇为神奇的网站——上传你的正面照就可以合成出一张变身成为纳美人样貌的图片,并且是伪3D的动态效果。这一招儿果然极具吸引力,不少影迷跟网站都搞起了“你的纳美人造型”之类的活动,把电影的人气无限抬升,当然这种趣味性病毒营销还是要具备一定技术实力的。
在2009年7月份的圣地亚哥动漫展上,卡梅隆就宣布将在8月21日那天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影院免费放映长达15分钟的片花,届时还将在网络上首发预告片。卡梅隆在声明中表示:“我们要做的是前所未有的事情,这将是一次社会营销的试验。我们将于8月21日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IMAX3D影院和部分3D影院进行放映,我们要让全球的影迷们都能免费观看这15分钟的《阿凡达》片花。这一天将成为‘阿凡达日’。”结果线上申请能够观看《阿凡达》片花的入场券成为这之后一月的影迷最大工作,不敢说抢破了头起码也足够刀光剑影了。而《阿凡达》也成为影史上第一部在全球范围影院先期试映片花的电影,并且你还要正儿八经地拿着凭证去看。
电影艺术神话管理 篇4
关键词:美国超级英雄,超能力,神话,英雄,个人英雄主义
美国超级英雄电影近十年来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该系列的成功除了精湛的好莱坞制作水平之外,归根结底还是英雄本身的故事,超级英雄系列中基本上都是拥有各种超能力的英雄们与恶势力进行生死搏斗,最终都能拯救人类这一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十分赞颂英雄的故事,其中以各国神话故事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而神话中个各类英雄与现今美国的超级英雄们有着很多相似的特征。而其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希腊的神话,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们拥有与美国超级英雄一样的特征,如超级的能力、面对的都是强悍的对手、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个人英雄主义等。可以说他们的故事之间有着极多的相似性,而通过对比这些相似之处,可以给我国动画电影工作者在此类型电影的艺术创作上提供一点思路。
一、西方神话对于英雄的诠释
马克思说:“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于人类一强有力的影响。”高尔基说:“一般来说,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应。”也就是说,神话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神话的起源是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之中与大自然抗争的结果,他们对大自然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风雨雷电,森林中大火的燃烧,太阳和月亮的运行等产生了巨大的惊奇感觉,于是认为他们都是有生命的东西,管他们叫做神。他们不但把太阳、月亮当做神,还把各样的动物、植物当做神来崇拜。
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传说是对于远古历史、社会生活及人与自然斗争中时间的记忆。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往往是人和神的后代,他们体魄健美,品德高尚,往往是在自己平静的生活中得到了历险的召唤,随后经历了无数艰险,斩妖除魔,克服了巨大困难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随后回归现实生活以得到的超能力造福人类。
古希腊人崇拜诸神,也推崇人间的英雄,这些英雄都是当时人类的杰出人物,代表敢于向自然和社会恶势力斗争的伟大精神。所以古希腊人认为这些人是非凡的,把他们与神联系起来,提升到半人半神的地位。如,特洛伊之战中的阿基琉斯是海神女儿之子,普罗米修斯是宙斯与凡人的儿子。
二、美国超级英雄的产生与发展
美国的漫画在二战前还没出现过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超级英雄形象,直到DC公司(DC Comics)的超人出现,这是第一个拥有超自然能力的超级英雄,因为他出生在外星球,所以在地球上则拥有超越普通人的各种能力,肩负着保卫地球和灾难中拯救人类的使命。从此之后美国漫画界了超级英雄创作的巅峰时代。
二战期间,美国国内引发了一场对超级英雄漫画的狂热,漫威公司(Marvel Comics)的美国队长是当时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是一个被科学家造就出来的超级战士,在漫画中美国队长参加了二战,与纳粹的间谍门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甚至直接参加刺杀希特勒的行动。这一切的故事设计,在当时极大的迎合美国民众的口味,在当时战况还不明朗的情况下,超级英雄们就像人们心中的那个救世主,不断地给美国人民带来胜利的希望,尤其是那些在战场上的美国士兵们,他们从漫画中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征战的途中常常都是拿着漫画度过。从这个角度来说,超级英雄的快速发展期确实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如果不是二战的特殊历史时期,也许还不会有那么狂热的创作激情,和也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市场反应。
进入90年代之后,漫威公司(Marvel Comics)由于经营上的问题濒临倒闭,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在2005年,漫威做了一个有关生死的赌博,他们准备自己投资拍摄一部电影,在此之前,好莱坞拍过几部超级英雄的电影,如《蝙蝠侠》《X战警》《绿巨人》等。而这次在生死抉择之上漫威选择了自己拍摄钢铁侠。“只有在绝境处,英雄才能发挥他的最大潜能”漫威做到了。钢铁侠一上映就好评如潮,漫威运气很好,这部电影的成功也与此时CG技术水平有着很重要的关系,精彩且毫无破绽的画面在观众眼里钢铁侠就是生活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有了成功的电影,2009年漫威被迪尼斯收购,迪斯尼以40亿美金的代价买下漫威5000多个超级英雄版权,迪斯尼有很多公主,但是缺少男孩角色,从此迪斯尼可以讲男孩的故事了,而漫威则可以在此平台上更加快速的发展。自此之后,漫威拍摄的超级英雄电影就一部接一部的成功,而漫威创造的超级英雄组成的超级英雄宇宙一次又一次的拯救地球,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影响全球的超级英雄电影文化。
三、美国超级英雄的造“神”方法
美国著名神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在其著作“千面英雄”中归纳了全世界范围内神话英雄的成长经历,总结出神话英雄历险之旅的标准道路及核心单元为启程——启蒙——归来三个部分。启程阶段,英雄收到历险的召唤并离开日常世界勇敢的进入超自然的神奇区域,在其过程中接收到一些意外的帮助并且跨越第一个阈限。启蒙阶段,英雄在那里遇到巨大的困难及考验,一般都会得到传奇般的力量或者某人的指引最终接受考验获得胜利。归来阶段,英雄带着神奇的力量从神秘的冒险之旅归来并带着超人的能力赐福于他的人民。这个模式是坎贝尔先生研究了自上古时代各国神话后得到的惊人的相似逻辑,著名导演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就是按照他的这一模式而创作的,这一模式在美国超级英雄系列的创作中更是如此,如,超人成年后发现了搭载自己到达地球的飞船,然后接收到极地母船的召唤,知道了自己身份的真相,随后与来自克星的囚犯展开了输死的搏斗,最后赢得了胜利并宣誓保卫地球的人民。
当然,对美国超级英雄系列电影而言,其造“神”的成功,除了这一模式之外还有着很多其他因素。
1. 超级英雄的传播“阵地”
古希腊的神话故事都是通过祭司、预言者和诗人等口耳传布而保留下来,每一代人都会根据当代的现实情况对神话内容进行一些修改,直到公元前12-公元前8世纪的英雄时代,古希腊神话才最后形成,可以说神话是上千年中一个区域里所有人的梦。美国的超级英雄最初诞生于漫画家手中,而当年漫画、报纸等还是一种主流的传播媒介,其受众群体非常广泛,这使得该内容有长时间与大众接触的机会。通过几十年时间的发酵,超级英雄成为了美国社会普遍认同的概念。与其相似的还有日本的动漫产业,很多可以说大多数漫画在其影响力很强之后陆续改变成电影电视,如深深影响我们的机器猫、七龙珠、海贼王等。而在我国,这一阵地却一直没有搭建起来,致使我们的动画电影成无源之水,没有经过受众长期熟悉的形象和故事在电影中及难成功,这个现象使得我们的超级英雄似乎只有孙悟空这一个。
2. 超能力的获取方法
超级英雄都会有自己的超能力,一般一个超级英雄只会有一种自己的特殊能力,这与他如何诞生有着紧密的关系。总结美国超级英雄形象的诞生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来源于神话背景。如雷神托尔,他的原型为北欧神话中的雷神托尔,是众神之父奥丁的长子。他的特殊能力就是那雷神之锤。二是来自科学的意外。如蜘蛛侠,他是一个普通的人类,无意之中被科学实验使用的蜘蛛咬了一口,而获得了蜘蛛的特殊能力。三是使用科技的道具。如钢铁侠、蝙蝠侠,他们都是富二代,拥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从而有足够的能力和财力去开发特殊的盔甲和道具,当他们用这些盔甲和道具武装自己之后则拥有了超越他人的能力。四是外星力量。如超人、神奇四侠等,要么来自外星,要么被外星射线等特殊物质辐射过,从而获得了超级能力。这些超能力的获得方法都十分符合逻辑,而且容易让人接受。
3. 个人英雄主义
个人英雄主义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时期,在西方发展史上,高度重视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具有最高价值,这一思想体系鼓励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开拓自我发展的空间,提倡通过个人奋斗维护个人权利,获得个人利益,这就有力的推动了社会发展,成为西方人反抗传统特权和等级制度的精神基石。
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为了追求个人成就也会在冒险和挑战中寻求个人的价值实现,如阿格硫斯明知自己会战死在特洛伊的战场上,为了流芳百世最终还是选择冒险和荣誉。同时,个人英雄主义还体现在蔑视权威上,他们反对束缚,个人至上,当个人利益收到侵害时,英雄们会毫不犹豫的反抗权威与其对抗。当神成为权威时,普通人也会蔑视反抗,古希腊有很多人类英雄战胜神的故事,如,希腊猛将狄俄墨得斯刺伤了美神阿芙洛狄特,又打败了战神阿瑞斯。所以在西方神话中人是可以挑战神的权威的,这一点更加体现了西方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世界观。这与其他文明中神的高高在上,绝对统治是截然不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的电影中英雄们根本不会在乎最高权利集团所带来的束缚,往往独立独行,不论对手多么强大,他们依然敢于迎战。
可以说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就不会有美国的超级英雄,美国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个人的力量可以拯救世界,这一点上美国显然继承了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美国建国以来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个人成就,鼓励以一己之力面对各样的竞争有着重要的关系。美国超级英雄电影中随处飘荡着星条旗,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的理念,把英雄与国家联系在一起,,他们做的善举都是为了这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上生活着的人民。这让超级英雄们有了归属感,人们期盼着他们能取得每一次战斗的胜利,为他们而欢呼鼓舞。
4. 与时俱进地“造神”原则
美国著名神学家约瑟夫·坎贝尔说:“一个社会需要英雄,因为时代需要强有力的英雄形象,凝聚时代的精神。”且不说超级英雄其影响力如何,光看这个英雄世界的数量就可以令人咋舌。美国超级英雄的数量在几十年间就远远超过了西方世界用了千年历史才创造的神话人物,粗略估算仅漫威公司就创造了5000名以上的超级英雄,其中家喻户晓的形象超过百人。是什么给他们带来那么多的创作灵感?
前文提到,神话人物来自于现实生活里,人们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对于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的一种崇拜,其实“神”就是在当下的劳动背景下所涌现出的特殊英雄符号,高尔基说:“古代‘著名的’人物,乃是制造神的原料”。这种“造神”原则同样体现在美国超级英雄的创作中。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建国时间短暂只有200多年,主要移民来自欧洲,所以他们本身没有什么历史沉淀,也没有文化底蕴,仅有的神话传说也是来自欧洲大陆。但这恰恰使他们急于寻找属于自己当下社会中所需要的英雄人物,因此每一个超级英雄的故事都来自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如二战时期的美国队长,工业发明发达时期的钢铁侠、蜘蛛侠,冷战时期的神奇四侠。每一个时期都有该时期特色的超级英雄,比如,让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成为蜘蛛侠,这大大的拉近了超级英雄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一点满足了当时年轻人成为超级英雄的愿望。因此蜘蛛侠有着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老实说笔者以前也曾今幻想过是否被某种生物咬一口就可以成为拥有超能力的英雄角色,更不用说年纪更加小的漫画受众群体了。蜘蛛侠真正的让我们感受到,超级英雄也许就是周围某一个普通人。在美国社会中,蜘蛛侠有着独特的亲和力。可以说美国人对于超级英雄的创作是与时俱进的,是符合社会当前的热点和大众口味的。
四、结语
在分析美国超级英雄的创作方法之后,我们可以将其用于本国未来此类型电影的创作。作为全球仅存的几个数千年历史不断续的国家,中国的神话不亚于古希腊神话,从保存最完整的“山海经”到古人的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都有着非常多的英雄等待我们去挖掘,只是我们不能局限于老祖宗的神话世界,每年只拍孙悟空,不能让传统文化中的神话英雄成为我们的枷锁。而应该学习美国的超级英雄系列的“造”神方法,创造属于我们现在时代的中国的超级英雄。
参考文献
[1]周伟.美国超级英雄漫画的文化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1.11,
电影艺术神话管理 篇5
一、地名蕴含的生态隐喻
在距都市十万八千里的山林里, 有个叫“永宁村”的地方。如村名所述, 这里的人与妖希望永远能过着安宁的生活。 影片用一个如诗如画的远景为我们展示了永宁村的周围环境:群山环绕、植被茂密、水色秀丽, 人和妖就在这宛如仙境般的世外桃源过着无忧无虑、无欲无求的生活。海德格尔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称为“诗意地栖居”。“永宁村”不正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诗意栖居的理想家园吗?透过地名的表层含义, “永宁村”在更深层意义上象征着一个美好而又遥远的生态愿景。
“顺天府”, 字面上寓意一切人、事、物都应该顺应自然、顺应天道。但在影片中, “顺天府”干的都是违背天理、 忤逆天道的勾当。当顺天府头目葛千户带人封杀“永宁村” 时, 村民葛大娘怒斥道:“你才是逆天, 剑齿虎, 长毛象, 哪一个不被你们人赶到无处容身, 你们要活, 就不能给我们一条生路吗?”由此看来, “顺天府”的命名实际是暗含极大讽刺意味的。“登仙楼”是个神秘而高端的奢华餐厅, 达官贵人们在此品尝着以妖为原料的山珍海味以求延年益寿、 长生不老。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 就开始大肆掠夺自然, 残杀野生动物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欲望, 可以说, “登仙楼” 就是人类贪婪的缩影。
二、人物角色蕴含的生态隐喻
影片重点塑造了宋天荫、霍小岚、罗刚这样的正面人物, 在现实生活中, 他们就像是保护动物的志愿者。男主人公名叫宋天荫, 这绝非偶然。“天荫”是指来自上天的庇护, 这恰好暗合了他“保长”的身份。霍小岚和罗刚都是天师, 起初以捉妖赚钱为目的, 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 从抓妖天师变成了护妖天使。
葛千户以及为他效忠的天师、大押店老板娘、宰妖师、 吃百寿宴的达官贵人都是导演设定的反面人物, 他们形成了一个抓妖、卖妖、宰妖、吃妖的产业链, 影射了现实社会中猎杀贩卖野生动物的产业链。葛千户, 从表面看是有权有势的商人, 实际是披着数层人皮的老妖。这也令我们想到现实中, 有一些官员表面上提倡保护动物, 但实际上脱下工作服走到豪华包厢里, 便开始对着满桌山珍海味大快朵颐。[1]在现实生活中, 天师就是生态环境最直接的破坏者;大押店老板娘就是专做地下野生动物买卖的黑心店家;宰妖大厨就是高级餐厅的厨师长, 且擅长烹饪野生山珍;参加百寿宴的达官贵人, 则是这条产业链形成的元凶。
三、故事情节蕴含的生态隐喻
宋天荫被老妖后托胎于腹中并生下小妖王胡巴, 是电影最奇特的情节, 其中蕴含的生态寓意也最深刻。从影片的表像看, 人怀妖胎的情节十分不可思议, 但实际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一体同生的亲密关系。影片中宋天荫与胡巴的父子深情令人动容, 这对“父子”之间的每个眼神和动作都透露出浓浓的爱意, 成功地将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民胞物与” 的思想传达给了观众。电影中, 妖不容于人间, 它们要想在人间活动就必须穿人皮、说人话。妖修炼成人形的逻辑隐含着人比妖高一个等级的观念。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在告诉我们:万物都是平等的, 没有贵贱高下之分。可人类妄自尊大, 自认为是万物灵长, 对自然采取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极不平等态度。 影片中设计妖穿人皮的情节是想表达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控诉, 也传达出了对万物平等的期盼。
男人怀孕?!这不仅是影片吸引观众进影院的噱头, 更是导演别有用心的安排。女人最主要的社会功能——生儿育女转移到了男人身上, 这表明了女性的解放。影片中霍小岚与宋天荫的社会角色也实现了对调:霍小岚行走江湖, 捉妖赚钱;而宋天荫则承担了女性的义务:生孩子, 喂孩子, 缝补衣服。不仅如此, 影片接下来出现的一系列女性角色:大押店老板娘、宰妖女厨师、贵妇等也都强势且具有社会地位。 自然与女性的隐喻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中的母亲原型。 在生态女性主义者看来, “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人类”主要指男人, 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是“男性中心主义”, 他们批判传统的大男子主义和一切反自然的行为。[2]影片有意安排男性怀孕并展现女性的强势地位, 是对男与女也即是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彻底解构, 体现了重新建构男性和女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大胆想法与主张。
摘要:电影《捉妖记》在地点名称、人物角色、故事情节的设计中运用了大量隐喻, 表达了对当下生态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强烈关怀。
关键词:电影,生态,隐喻
参考文献
[1]百度电影吧.《捉妖记》你看到了什么?[EB/OL]http://tieba.baidu.com/p/39263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