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艺术辩证法(共5篇)
电影中的艺术辩证法 篇1
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古人说“风定花犹落”之句以为无人能对, 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原对“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 下句动中有静。
清人王船山曾经说过:“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
以上两例说明:辩证法既被应用到文学创作中, 也被应用到文学欣赏中。
“动”与“静”是文学艺术中常用的艺术辩证法之一。“动”是指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静”是指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动”与“静”的统一。在一定的条件下, “动”之所以为人们所注意, 是因为“静”的结果;“静”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注意, 正是因为“动”的衬托。二者互相依存, 没有“静”也就没有“动”;同样, 没有“动”也就无所谓“静”。这种辩证的关系应用到文学创作上, 便形成了文学上的“动”与“静”的艺术辩证法。
王维在他的名作《鸟鸣涧》中就成功地应用了“动”与“静”的艺术辩证法。全诗只有四句却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春山静夜的画图。诗句是这样的:“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诗人为了突兀春山的夜“静”却采用了“动”态的描写手法。如写“花落”“月出”等, 特别是“惊鸟时鸣”的描写, 极画了春山夜晚的安谧、寂静。试想, 在“夜静”“山空”中, 不时地传来几声惊鸟的鸣叫, 不更增其春山夜晚的幽静吗?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碧野曾有“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的美言, 也是艺术上动静辩证法的妙用。
以上的例子是以“动”衬“静”从而达到愈“静”的效果;而鲁彦的著名散文《听潮》则是以“静”衬“动”的典型。
既然题为《听潮》自然应该描写听到的各种潮声。然而作者却在描写潮声之前用了几乎占全文一半的文字来描写潮来之前的宁静:“大海一片静寂”“海睡熟了”“星星也像是要睡了”连作者“自己也睡着了”。每当我们读到这里时, 仿佛也同作者一道进入了梦乡。这段“静”的描写, 正是为了衬托后面“动”的潮声。接着作者按顺序描写了初潮, 涨潮及落潮的全过程。倘若作者没有那段极写海边之静的文字, 上来便像苏东坡那样作“惊涛拍岸”之语, 抑或在人声嘈杂中描写海潮的各种声音, 那么, 海潮初起时的“吐着气”, 落潮时的“隐约的海潮声”, 又怎能描写得真切动人呢?正是因为有了前面那段“静”的描摹, 才使后面描写的海潮之声更加壮美, 令人有感同身受, 亲临其境之慨, 否则, 就不能达到这样好的艺术效果。
“悲”与“喜”也是一对矛盾, 在一定条件下, 它们互相依存, 互相转化。没有“悲”也就没有“喜”, 同样, 没有“喜”也就无所谓“悲”。在文学创作中, 以喜写喜, 以悲写悲是常见的。但杰出的作家往往抓住“悲”与“喜”这一对立范畴的事物相互反衬, 或以“喜”衬“悲”或以“悲”衬“喜”, 使要描写的事物相得益彰, 更为鲜明, 从而取得沁人心脾的艺术效果。
我国古典诗歌的杰作《诗经》中的《采薇》篇是“悲”“喜”互衬的典范之作。
前文中提到的“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这段话, 就是清人王夫之在读此诗时所加的按语。诗中有这样几句:“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这几句诗的大意是:“当年出征抗敌/纤纤杨柳葱绿/今日归途返乡/纷纷雪花满地”。依当时常理, 出征之时, 心情悲凉, 应以悲景衬之。出征归来, 心情喜悦, 理应以喜景衬之。但在这里, 作者一反常态, 以“喜”衬“悲”, 以“悲”衬“喜”, 从而达到“悲”“喜”愈增的艺术效果, 使作品更增其感人的艺术力量。
作者把辩证法应用到艺术上便形成了艺术的辩证法。作者在写作中, 应用艺术的辩证法去观察生活、塑造形象, 使作品充满了逻辑说服力, 更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作者这样创作, 我们读者也应该这样欣赏, 只有这样, 才能“入境悟神”从而在思想上得到陶冶, 在艺术上得到享受, 在习作上得到借鉴。
电影中的艺术辩证法 篇2
在齐默习惯于追求一种“标准化”的音乐配乐标准的同时,许多的音乐人或许也同样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的独特的音乐理念。毕竟是电影配乐,从这点上来说,齐默对于电影里情节细节的把握,用音乐的形式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这点,已经符合电影配乐本身的要求,也确实相当不容易。
《盗梦空间》是一部科幻、惊悚、悬疑、动作和犯罪片。片中的配乐,直击我们的内心深处,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似梦非梦的境界,好像自己就身在其中。跟着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剧中的紧张气氛,每一根神经都跟着情节的跳动而跳动,强烈地吸引着我们跟着情节走,引起我们继续看下去的欲望,且不肯放过一个情节。
另一方面,《盗梦空间》中的配乐,分为开始,高潮,和结尾三个部分。从一开始,音乐就开始制造一个深沉的,紧张的气氛。科布在一次任务中,和他的同伴亚瑟窃取雇主所需要的资料,虽然为未能成功,并且面临着两天之内被杀的危险。但是因为配乐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感觉的到他们在梦里是那种而紧张而有序的操作来窃取斋藤的意念.《盗梦空间》最精彩的部分是盗梦团队在其中三个梦境中同时展开行动的情节,在第一层梦境中,盗梦团队与防御者展开了来激烈的枪战,当然汽车追逐肯定是少不了的,这是影片的常见的表现手法。但出色的音响效果让观众感觉作为都在晃动,带给观众极为震撼的视听享受。
班主任工作中的辩证艺术 篇3
【摘 要】 班主任是引领班级发展的一面旗帜,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意义重大。管理好班级的策略和方法有很多,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本文仅就班主任工作中的辩证艺术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 班主任;班级管理;辩证艺术
【作者单位】 湖北省红安县杏花长兴小学。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7-0052-02
班级管理工作事项繁多,班主任责任重大。班级管理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功底,更需要智慧,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不断思考,以求索之心对待技巧,以辩证之道用于实施,为学生创造一个会学、好学、乐学的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环境中得到充分和谐地发展。
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对诗人的描述同样适用于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林林总总,千头万绪,它要求班主任既能够入乎其内,立足当下,将工作落到细处、实处;又能够出乎其外,着眼未来,加强学习与研究。
入乎其内,要求班主任必须从细处入手,从具体的事务做起。首先,班主任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认真了解、研究学生。因为班集体是由一个个千差万别、个性鲜明的个体组成的,只有对他们的生活环境、个性特点、体质状况、思想品质、心理状态等情况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师想从各方面教育人,那么,他首先应当从各方面了解人。”班主任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就要把工作做得细致;要深入到学生中,就要走进他们的心里。在为人处事上,班主任要率先垂范;当学生有需要,班主任要无微不至,要懂得尊重信任学生,与他们平等对话、沟通交流,与学生交知心朋友,用真诚去打动他们。其次,班主任必须及时掌握班级的具体情况,因为班级是一个整体,是学生赖以成长发展的环境,搞好班级建设,能让教育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级日常事务繁杂、琐碎,出勤、卫生、纪律、安全等等一项项工作是如此具体而细微。班主任只有入乎其内,以身作则,踏踏实实把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给学生树立起榜样,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能增强集体凝聚力,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让班级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在入乎其内的同时,班主任还要出乎其外。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炼,然后指导实践。班级工作需要理论的指导。一方面,班主任要善于从繁杂、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树立班级管理的整体观念,在管理班级过程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理论为指导,以发展为方向,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班主任自身也需要加强学习。要当好班主任得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以理论为指导,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理论,为了加快这一过程,班主任应在繁杂的事务中挤出时间,向同事学习,向前辈取经。同时,还要把视野打开,不断去关注国内外新的教育动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研究与探讨,并适当调整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更要勇于创新,用自己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班主任管理着学生的方方面面,小到学生的发型衣着,坐立行走,心理状态,大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思想动态甚至前途命运,形象一点来说就是全方位的教育型保姆。除了要关注这一个个活生生成长发展中的人,班主任还要致力于班级整体的建设与发展。面对诸多事务,一些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结果弄得自己疲惫不堪,对于他们这样高尚的做法,我们自然心生敬意,但心中也不免产生疑问:这种做法真的好吗?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意识到学生是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他们有创造力,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班主任管得过多过死,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班主任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所以,班主任工作,我更推崇的做法是“一张一驰”。“张”指的是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要秉持全面掌握、毫不松懈的态度;“驰”指的是在工作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
具体而言,班主任要“张”罗的事项主要包括:把握班级的整体工作思路,制定班级的长期发展目标;培养强而有力的班级干部队伍,建立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做好全体学生的思想工作,抓紧典型学生的心理动态;协调师师、生生、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综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要素,形成教育合力。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班主任也要学会松“弛”。管理班级时,注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处理事情,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可以分工授权,把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如:制定班规、换选班干部、组织小型活动,管理班级图书馆等等,通过建立层次分明、责任清晰的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逐步培养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一部分班级管理的工作交给学生,让班里的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使每个孩子都能在班集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都能在为班级服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同时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培养,自制力得以增强,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陶行知主张"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从班主任的角度上来说,就是既要对班级事务全面统筹,又要善于把具体事务交给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张弛有度。
三、严慈相济,恩威并施
“教不严,师之惰”,“严是爱,松是害”,古话俗语时时在耳,提醒着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把握“威严”二字,即对学生严格要求。“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夏丏尊的话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必然渗透着慈爱。严与慈,恩与威,两者看似相互矛盾,实则辩证统一。威严本身就包含着对学生的慈爱,也只有基于对学生的爱提出的严格要求,才能启动孩子的内驱力,促使他们能够自觉履行要求,从而获得成长;同时,正是因为爱学生,才会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也只有严格要求的爱,班主任才能在学生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获得学生的尊敬。所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运用这一矛盾,做到严慈相济,恩威并施。
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体现最明显的方面莫过于班级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实施。这种严格要求,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所以,要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纪律严明,有规可依,有规必依;在班规实施过程中要依规办事,绝不允许讨价还价。同时,要狠抓养成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规范的道德行为,在这些方面,对每一个学生,班主任都要严格要求。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和无微不至地关怀,会给教育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力量。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要及时引导;当学生没能跟上成长的步调,我们要耐心等待;对学生的哪怕一点点进步,我们应不吝赞美;对学生一些不甚理想的表现,我们应多给予理解和帮助。甚至连批评,都可以从爱的角度出发,本着教育的目的,采用学生乐于接受方法,让学生在爱中收到教育,同时教学生学会爱。
“严”不是严酷,“爱”不是溺爱;“恩”不是毫无原则地迁就纵容,“威”不是毫无情面的强制命令,严慈相济,恩威并施,才能让学生——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美丽绽放。
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个性的复杂的人,所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情况,那么,这就要求班主任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合理的尺度,选择正确的方式,让教育从爱的土壤发芽,经过辩证艺术的浇灌,最终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 赵建玲 张春丽.班务管理中的辩证法[J].教育管理,2013,(7).
[2] 张光慧.小学班务管理的几点意见[J]教育管理,2013,(2).
[3] 陈开华.关于班务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J].教师·学生,2013,(4).
[4] 徐平.正确处理好班务工作中的十种关系[J].时代教育,2013,(16).
[5] 赵娟丽.班务管理浅谈[J].方法交流,2011,(2).
[6] 张慧勇.班务管理艺术谈[J].上海教育,1999,(1).
班级管理中的辩证艺术 篇4
既要动之以情,又要晓之以理,做到“情”“理”交融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思想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融情入理、情理交融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在班级管理中,只要我们饱含真情,学生一定会被真情打动;只要我们满带着理,学生一定能被真情折服,班级管理中的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情是班级管理的前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学生接受管理教育的前提。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有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对他们的管理必须先要激其情。当班主任以真挚的爱,用情激励、温暖、鞭策学生,给他们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时,学生会以自己特有的敏感,经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看出老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关爱,于是就会产生“动情效应”,就会对老师产生强烈的依恋仰慕心理而“亲其师,信其道”,并会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自觉愉快地听从和接受班主任的管理。
理是班级管理的基础。青少年学生是单纯幼稚的,他们正在成长中,思想不成熟,是非不分明,处在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的朦胧状态,需要正面加以教育引导。班主任要善于利用科学道理和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实,针对他们的具体问题,由事入理,由浅入深地进行正面管理,力求以理服人,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使其明辨是非、善恶,提高思想道德认识,增进思辨能力,引导他们不断进步。在引导学生明“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到有的放矢,结合学生具体问题摆事实讲道理,力戒枯燥、乏味、无的放矢的空洞说教;要善于抓住最佳时机,在学生内心产生需要时施“理”,才容易被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有耐心,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要允许学生思想行为出现反复,讲究循序渐进。
情理交融是班级管理的关键。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科学地处理好“情”与“理”的辩证关系,既不要“有理无情”,也不要“以情代理”。如果“有理无情”,班主任不仅很难走进学生的心里去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而开展有的放矢的管理,而且也极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抵触和对抗情绪;如果“以情代理”的话,则容易造成对学生的“非理智之爱”,导致他们思想的虚空、松懈及其行为的随意、放纵,有碍学生及班级发展。因此,班主任应当将情与理有机地“化合”,力求做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互动。只有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才有说服力,才能使学生感到情深而意切,真正乐于接受班主任的管理。
既要强调服从,又要宽容尊重,做到“刚”“柔”相济
波斯的萨迪说过:“过度的严厉会造成恐惧,过分的温和会有失威严。不要严酷得使人憎恶,也不要温和得使人胆大妄为。”在班级管理中,太刚和太柔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班级管理才会收到长效。
刚,是指管理制度上的公正严明、一丝不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良好的蓬勃向上的集体,必须要有刚性的纪律来约束每一个个体。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是实现班级目标的一种科学的管理,也是实现班级管理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班主任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应当注意下面几点:第一,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制订工作,使班级的教育与管理活动变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结合。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教、自管的主体作用,才可能使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第二,所订的规章制度要明确具体,宽严恰当,便于记忆,利于执行,使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三,所订的规章制度要多从积极方面鼓励,避免以消极方面限制防范,不应当简单地与“禁令”“处罚”划等号。第四,规章制度一经制订,就要坚决执行,落到实处,把学生遵规守纪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柔,是指情感维度上的宽容大度、以柔克刚。俗话说:“从来硬驽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如果只是偏重于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而忽视师生之间心理互动,对学生没有“人情味”,也会直接影响班级教育管理的成效。如我们学校的一位新班主任,她工作非常负责任,每天一有空就到班上巡检,只要发现学生一点小问题她就会按照“班规”严惩不怠,即使有些学生有正当理由她也不管,并没有运用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的艺术手法,因此,学生就与她形成对立情绪,造成“众叛亲离”。所以,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只靠班规上的条条框框去管理学生是不行的,更重要是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管理中教育引导学生。
“刚”与“柔”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柔性的宽容不是姑息放纵,也绝非不讲原则。如果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只是偏重于“柔”性管理,过多地迁就学生,迎合学生不切实际的要求,拿原则做交易,那么个人主义倾向就会抬头,班级利益就会受损害,也会影响着班级教育管理的教育质量、教学效益和学生成长。反之,如果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也不切实际,毕竟学生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规定进行适当的变通。对于一些违反基本要求的,要一视同仁严格按照班规执行;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学生要求则可适当放低,鼓励其进步;对于性格较为敏感、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有小错误不要给予过多的批评,点到即止往往能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对于屡教不改的,在关心爱护的同时严格要求、严格监督,引导较为顽劣的学生走上正途。这样因人而异的规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既要快速反应,又要耐心等待,做到“快”“慢”结合
在信息时代,工作的高效率、生活的快节奏已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工作、生活、学习都离不开“快”字,有时候“快”的确出成绩,但育人工作却不能一味求快,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做到张弛有度、快慢结合,才能使班级团结、紧张、活泼地健康发展。
快,就是要求班主任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快速反应。一要跟上时代节奏,建立“高速信息网络”。班主任要建立班级信息网络,培养一批认真负责、关心集体、以身作则的班干部,成为班主任的耳目,及时得到最基层的声音;要加强与少先队大队部、教务处、任课老师等之间的联系,及时得到他们对本班学生表现的评价;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习惯。二要快速判断信息,果断作出决策。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班主任在掌握了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必须快速判断、快速决策、快速办理。很多事情如果错失最佳教育时机,就会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于违反纪律的同学,要及时进行耐心的说服和引导;对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使其进步;对于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解决,使其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对于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三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实行分权管理、民主管理。班级管理工作十分烦琐,假如什么事都是由班主任说了算,班级管理效率的追求就会落空。因此,班主任不应高度集权,而是要实行分权分治、民主管理。班主任同班委会各委员、小组长应该明确分工,理清职责,要让各位管理助手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其中,班主任要清楚哪些事是要班主任亲自去做的,哪些事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办的。对于学生可办的事,班主任应该乐观其成,积极鼓励,让学生干部在实践中迅速成长,大胆工作,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慢”是相对“快”而言,班主任要善于等待教育时机,对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教育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地取得进步,最后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班主任一旦发现班级中的坏现象、坏问题,立即火冒三丈,暴风骤雨、劈头盖脸地来一通批评,表面上看,似乎是干净彻底地把问题解决了,实际上,学生内心不服,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对立的情绪产生,不但降低了班主任的威信,而且也对班主任以后的工作留下了隐患,设置了障碍。因此,班主任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头脑冷静,不能图省事,简单粗暴地处理,而应该针对学生实际,适当地“冷处理”,给学生改正的机会。在后进生转化的过程中,出现反复的现象也是正常的,要学会等待,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会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难免前功尽弃。
俗话说:“性子急喝不了热稀饭。”就像高速行驶的机动车骤然迫停易出事故一样,学生在情绪冲动的情况下犯错误时,班主任如果给其来个“急刹车”,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还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因此,当碰到类似情况时,我们应给学生一个自省的“缓冲地带”,待其冷静后再实施教育,避免师生之间的情绪对立。如果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能准确把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注意“快”“慢”结合,班主任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能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既要自我管理,又要加强指导,做到“放”“收”有度
我们常用“形散而神聚”来概括散文的特点。散文因为形散而有韵味,因为神聚而有灵魂。管理一个班级就如同抒写一篇意境幽远的散文。良好的班级作风、优秀的学生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班级管理的“神”;开放的管理方式、民主的班级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班级管理的“形”。而要做到班级管理的“形散而神聚”,必须处理好管理中“放”与“收”的关系,做到收放有术、收放有度。
所谓“放”是在班级管理上的宏观管理谋略,就是放手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舞台。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在一些班务工作管理、生活管理和一些社会活动的组织上,让学生来自主管理,注重学生自我存在的价值。比如让学生参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班级活动的设计、各项工作的总结评比等等,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要切忌家长作风,不搞一言堂,及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不断强化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和责任心;要努力创造一种民主气氛,为学生行使民主权利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比如,设合理化建议登记簿、开展合理化建议评奖等,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唤醒沉睡中的能力,使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成功的幸福,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在的创造力,使班主任真正成为一个“向导、助手和顾问”。
所谓“收”是在班级管理上的微观管理谋略,就是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督促和检查。一方面学生自我意识,特别是自我评价能力越来越强,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世界观处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阶段,它的可塑性很大,它还不是很成熟、很稳定的,对于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复杂的同学之间的矛盾、师生之间的矛盾和与社会问题有关的矛盾等,由于自身没有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又缺乏生活和社会经历,他们不可能超越自身局限性,去正确认识和处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这些复杂矛盾和问题。所以,在班级管理上,必须在放的同时还要适当的收。班主任在管理上要发挥主导作用,以身作则,深入到学生中去,做到脚勤、眼勤、耳勤,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的发展动态,处理在学生中随时发生的突发事件,同时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进行有效的指导。
风筝能飞上天,全在收放之间。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收”,便会一头栽下来;把线扣住不放,风筝因为受到束缚同样也飞不高。只有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风筝才能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天地之间。在班级管理中,既不能单纯地“放”,也不能单纯地“收”,应当把“放”与“收”贯穿于整个班级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根据班级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放”与“收”。如果只抓不放,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既不利于发扬学生民主、搞好班级工作,更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而不抓,完全让学生“自主”管理,教师袖手旁观,工作就会乱套。应该针对班级管理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时段,采取先“放”后“收”,或者先“收”后“放”的方式,坚持“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放”“收”结合,做到“放”与“收”的辩证统一。
吉他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表现分析 篇5
[摘 要]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听艺术”,其中音乐艺术作为声音艺术的精华,成为影视声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乐器演奏的乐曲、歌唱以及各种风格、各种类型的音乐都可能被用于影视作品的音乐艺术创作中。本文重点在于分析吉他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及其艺术构思和设计,并得出其在明确电影的意义、强化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起着其他电影因素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吉他;电影音乐;艺术表现
一、吉他音乐在电影中的主要作用
吉他音乐与电影相辅相成,两者密切配合,既能展示出音乐的视听效果,又能体现电影的主题内容。一部好的电影,如果不能和音乐紧密结合,就不可能达到视听合一的艺术效果,也可能影响电影的画面效果,影响整体性。电影中的吉他音乐如果和电影配合得好,既具有独立性,又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吉他音乐和电影画面配合,让观众能深刻体会到有声源音乐,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叙事和抒情作用
有时电影情节中没有对白,往往通过一两句音乐来表达电影的情节,这通常就暗示观众特定的故事情节,如电影《赤壁》中周瑜打仗的情节,没有对白只有音乐,这就暗示着周瑜会打这场仗。通过音乐可以反映电影中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表明作曲家和导演对人物的一种理解,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吉他音乐作为音乐中的特殊表现形式,通常表达着比较欢快的心情,吉他音乐成为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表明电影情节中人物的特征,参与电影的创作,深刻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能够推动电影剧情的发展,深化电影的主题。
(二)烘托气氛作用
音乐成为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原因是音乐具有烘托氛围的作用,音乐与电影能有效地结合,能起到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电影画面感的效果。吉他音乐亦如此,吉他音乐以细微的方式为电影烘托气氛,并不是简单地对电影内容进行重复。如电影《禁忌的游戏》中古典吉他音乐《爱的罗曼史》,作为插曲在电影中烘托气氛,电影讲述的内容主要是反对战争,表述了战争的危害性特别是对幼小儿童产生的影响。通过音乐揭示了人类最恶劣的行为,将战争一系列不好的现象活生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且通过古典吉他音乐烘托电影的背景氛围,表述了人性中最丑陋、最卑劣的一面。吉他音乐以其特定的音调在电影中表达电影的剧情和强化特定时期的时代背景,这种吉他音乐加强了电影的认识功能,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
(三)贯穿整体作用
音乐贯穿电影的整体过程,音乐就如一条丝带,把电影中一些分散的画面结合起来,具有贯穿整体的作用。由于电影的时间通常为2个小时左右,在这有限的时间内需要表达电影的全部内容,如果都通过镜头、画面表达,那需要占有很大的空间。而音乐不占空间,音乐可以通过旋律、音调将画面串联起来,使各零散的画面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试想一下,在电影《禁忌的游戏》中如果没有古典吉他音乐作背景,而是单纯的电影对白和画面,那电影所要表达的效果就远远没有这段古典吉他音乐给观众的效果好,且电影的段落零散。正因为音乐能起到贯穿整体的作用,才使得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更加深刻,那段吉他音乐,在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连接作用,既能在观众心中获得深刻的艺术效果,又能贯穿电影整体,达到电影艺术上的统一,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渲染效果。纵观电影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知道,电影音乐开始为无声电影,后演变为有声电影,只是在无声电影时代主要是聘请乐师在放映电影时演奏音乐,实质上,在无声电影年代我们就已经意识到音乐对电影的影响力,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音乐与电影结合能达到视听统一的效果。所以,音乐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在电影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电影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紧密结合。
二、吉他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
吉他音乐作为电影的灵魂,体现着电影的一种艺术和精神,也是电影的一种氛围、一种情绪的渲染。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影通过吉他音乐向观众表达电影的主题和思想。作为电影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吉他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既要与影片的内容结合,又要展现特有的音乐风格,展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一)吉他音乐能确定电影的主题
任何一部电影都有其特定想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或者是喜庆的,或者是悲哀的。而吉他有其独特的演奏色彩,有其特有的节奏和旋律,一旦运用到电影中,配合其特定的旋律,就会产生不同的基调,从而确定电影的镜头。
如影片《歌舞青春》中,每次画面中出现男主角遇到女主角的情节时,都会出现吉他音乐,音乐在电影中激昂地演奏着,观众一听到影片的音乐就立即能联想到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试想,如果将吉他换成双簧管,那演奏出来的音乐就会非常明快,这种旋律就和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不一致。又如影片《如果•爱》中,将吉他音乐运用到电影中,就能确定电影的主题,即表达导演和作曲者对爱情的观点,如果将风笛运用到电影中,那风笛的优美旋律和影片中的爱情主题就不一致了,所以,吉他音乐能确定电影的主题,和电影紧密结合能达到视听统一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效果。
(二)吉他音乐能在电影中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音乐具有贯穿电影整体的作用,同一主题贯穿电影可以统一整部电影形象,但是如果将它运用到影片中细化画面就显得粗糙了。此时,可以通过变奏的方法,使同一主题的音乐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在音乐中变奏的方法最主要就是通过改换音乐,也就是说在同一旋律的吉他音乐中使用不同的节奏,就能创造出不同感情色彩的音乐。如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同一旋律的吉他音乐出现了多次,但通过节奏的变换使各段音乐都表达特定的含义。吉他音乐一响起时,就出现女主角从以前的时代出现,而男主角就会看到女主角仿佛就在自己身边。如果此时用大提琴的方式演奏,那么就会和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格格不入。
电影中的音乐在电影中并不只是一种配乐的角色,它必须和电影有效结合,和电影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既能与电影画面寻求审美对位,又能概括电影的主题和思想,和电影构成一体,或者能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或者能贯穿电影的零散情节,使其能主动地和电影中的各画面相结合,从而实现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三、吉他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表现效果
(一)情感的烘托与反衬
吉他音乐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电影主题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电影艺术中,吉他音乐能够为整部电影烘托气氛,传达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通过吉他音乐的特定风格,我们能够在观看电影时感受到电影所反映的故事背景,人文气息。例如《花样年华》中背景吉他音乐的运用将整部影片描述在淡淡的忧郁中,电影画面里女主角提着饭盒去买面,沿着狭窄的小巷拾级而下,昏暗的灯光照在她郁郁寡欢的脸上等一系列悠缓的画面相结合,刻画出女主人公的孤独与无奈,造成整部影片怀旧抒情的气氛。使观众久久不能忘却。一曲暗含忧伤的吉他将电影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例如美国大片《翠堤春晓》中,片中响起的吉他音乐《当我们年轻时光》是施特劳斯赶到码头送与之相爱的女高音,此时的吉他音乐与电影情节发展密切相承,烘托着电影人物的情感。
(二)电影故事的真实感与虚构性的时空转换
吉他音乐在与电影色彩搭配中,能够令观众领略电影故事的真实感与虚构性,使人们在亦假亦真的故事情节中体验电影的虚构性与现实的真实。从而为故事的结局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疯狂的石头》色彩与吉他音乐的配合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性,片中音乐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段反复出现的极具谐谑曲意味的变形了的古典乐曲《四小天鹅》舞曲。该片的色彩并没有经过特殊的处理,正是这样颇具现实生活感的色彩画面配上一首变形的吉他乐曲,才使观众在虚幻、搞笑的故事情节中深刻体会另一种生活的真实。
(三)电影意境的无限伸缩
吉他音乐能够无限拓展电影的意境,从而带给我们想象的空间。例如《云水谣》最后一部分,雪山永远留住了舍己救人的陈秋水,于是在王碧云的画笔下圣洁的雪山抹上了鲜血的颜色,伴着深沉而忧郁的吉他音乐,周围的色彩隐为黑白,只有雪山那一抹欲滴的鲜红占据了画面的显要位置,留给我们关于这段感情的无限遐想。
四、吉他音乐在电影中运用的几点启示
(一)吉他音乐的创作与构思,必须符合电影主题的整体需求
首先,当我们把吉他音乐加入到一部电影中,其便成为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对于吉他音乐的创作应当是建立在电影的题材、主题、剧情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环境状况等方面基础上,尽量做到使吉他音乐的听觉形象与电影画面的视觉形象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形象有机而完美地结合,并体现整部电影所要表达的鲜明主题。吉他音乐还应当根据电影剧情和画面长度分段陈述、间断出现。这就要求吉他音乐的曲调节奏必须与电影画面所表达的节奏相对应。其次,吉他音乐必须与电影画面水乳交融。一般而言,音乐按照在电影中出现的方式,可以分为现实性音乐和功能性音乐。现实性音乐能在电影画面上看到声音的来源:如画面出现音乐会上表演的器乐、声乐节目等;功能性音乐在银幕上看不到声音来源而有作曲家为影片创作的音乐,其中表现画面人物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渲染环境气氛等。所以,好的电影吉他音乐应当和电影所要表达的画面水乳交融,尽量达到声像并茂。
(二)吉他音乐的风格应当根据电影主题的需要而确立
一部好的电影,其内含的音乐是有着其独特风格的,因此,吉他音乐应当根据电影所表现的艺术风格来确定主题音乐的性格特征、音乐布局和高潮的设置。吉他音乐应当和电影中的语言、环境等有机结合,每一段吉他音乐都应当与电影气氛以及画面紧密相关。在电影情节发展需要的时候,作曲者还应当采用大量音乐资料加以剪辑来改编成电影吉他音乐。电影吉他音乐作曲必须懂得乐队、乐器和配器,在作曲的时候考虑用什么样的乐队、用什么类型音乐、如何配器,另外电影乐团的作曲和指挥对音乐的长度和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也尤为突出,在和画面配音时这方面的适应能力也特别强。
从上面的探讨可知,吉他音乐在明确电影的意义、强化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起着其他电影因素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电影艺术工作者只有把吉他音乐的特色从其他音乐中剥离出来,提炼出其中具有表现力与生命力的元素,并把二者有机糅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电影的艺术创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