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影艺术的(精选12篇)
网络电影艺术的 篇1
当下, 艺术电影主要在一些公益或准公益性的场所放映, 主要形成了“独立艺术影院/艺术中心”和“艺术院线联盟”两种模式。前者是专门放映艺术电影的影院, 但迫于生存压力, 也会放映一些商业电影。后者则是由多家商业影院组成的艺术院线, 每家影院定期排映艺术电影。尽管如此, 国产商业电影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不断挤压着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再加上片源有限、缺乏稳定观众群体、排片灵活度和宣传力度不足,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等艺术院线始终未能长期发展起来。艺术电影至今未能在中国探索出成功的市场生存模式。
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 网络所带来的电影制作、宣发方式的改变, 既已让商业院线获益良多, 也可能为艺术电影的市场之路带来新的契机。上海国际电影节业务副总监沈旸曾指出, “一定要拓展艺术电影发行的想象空间, 尤其现在新媒体和视频网站的发达, 也给艺术电影的发行提供了更多可能。”的确, 随着新媒体和网络建设的成熟, 目前艺术电影的网络发行已具备一定的可行性。此外, 在艺术电影线下放映中片源、观众群体有限和排片灵活性等问题上, 网络艺术影院也具备一定优势。
一、网络艺术影院可行性及优势
(一) 网络观影习惯成熟, 网络视频盈利模式成型
近年来,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 越来越多的观众通过视频网站或相应的移动应用观看视频。中国电影博物馆一项关于艺术影院观众的调查显示, 84.6%的受调查观众表示会通过网络观看艺术电影。尽管其中大部分观众可能仍通过网络下载影片, 但不可否认的是, 网络观影的习惯已经养成, 而视频网站的付费观影模式也正在崛起, 已经拥有一批稳定的受众群。随着版权保护力度的加大, 付费观影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美国网站Netflix就成功从线下的影碟租赁公司转型为付费网络影院, 现已拥有逾5000万订阅用户, 订阅费用7.99美元/月。目前, 国内的爱奇艺、优酷、乐视等几大视频网站均已建立起会员制, 包月费用20元左右, 会员可享受高质量影视资源等其他服务。随着网络支付日渐便捷和普及, 网络付费在具体操作上也比前些年方便了许多, 这也为付费观看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二) 片源不受配额限制
不同于早几年疏于监管的局面, 如今视频网站所提供的影视资源大多解决了版权争端。这些网站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每年都会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影视版权, 而网络视频的版权管理又不受进口片配额的限制, 因此, 网络影院在艺术电影片源上拥有极大优势。
视频网站对于其提供的影视资源质量, 尤其是海外优秀影片给予了极大重视。今年年初美国电影“金球奖”颁奖结果揭晓的第二天, 爱奇艺、优酷网均已将最佳剧情片《少年时代》放上首页, 提供付费点播或会员免费观看。此外, 视频网站对于参与电影发行制作显示出极大的热情, 纷纷与影视公司展开合作。乐视集团更是专门成立了影视制作发行公司, 其2014年出品发行的《归来》, 正是一部有别于普通商业大片的“文艺大片”。这些都表明, 艺术电影网络发行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三) 观影方式更灵活, 市场定位更准确
网络影院可以解决院线排片不够灵活的问题, 观众可以随时随地, 甚至通过任意设备观看艺术电影。最重要的是, 网络影院将不再局限于北京、上海等几个一线城市, 将全国的艺术电影受众集中起来, 充分发挥互联网经济的“长尾效应”。中国电影博物管的观众调查发现, 在对艺术院线建立的意见建议中, 有很多观众表示, 艺术影院不应该仅仅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二三线城市也应该建设相应得艺术院线和艺术影院。而在“长三角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有限探索中, 也曾出现上海的上座率不如浙江、江苏的情况。可见, 尽管目前二三线城市还不具备建立艺术院线的条件, 但其目标受众群仍是相当可观的, 而网络影院恰恰有能力将这批观众凝聚起来。
此外, 视频网站的用户数量众多, 对于宣传经费有限的小成本影片而言, 是一个理想的推广平台。而视频网站可以根据用户的观影行为推测其观影偏好, 从而让艺术电影的营销更加精准。
二、网络艺术影院建设策略
从艺术电影市场发展的角度看, 将艺术院线移植到互联网上显然有助于扩大影响力, 培养稳定观众群。而对于下线生存艰难的“小众艺术电影”而言, 出售网络版权, 主打网络发行, 亦是一条可以尝试的道路。网络艺术影院可以依附于视频网站这一平台, 甚至可以通过版权分销在各视频网站之间搭建一条网络艺术院线。
(一) 开辟专区, 建设多样化的付费点播模式
网络上的艺术电影专区已不鲜见。美国Netflix首页的视频分类中, 就专门设置了“独立电影” (Independent) 分区。国内的土豆网也在电影分类中专设了“文艺频道”, 其中包含了《忘了去懂你》《白日焰火》《她》等多种类型的艺术电影, 更专门策划了名导电影专题。
在付费模式上, 最为理想的便是单次点播与会员制相结合的模式。单次点播可为市场竞争力不同的影片分级定价, 更有利于市场细分。而会员制下, 用户通过购买会员, 可以免费观看任意收费影片, 让市场竞争力较小的影片也有机会进入观众视野。
(二) 打造推荐系统, 以“文艺大片”带动小片
在各类艺术电影中, “文艺大片”无疑更具号召力。因此, 在网络艺术影院中可以通过“片尾推荐系统”有意识地为点播艺术电影的观众提供相关的冷门影片, 即用户在看完一部影片后, 系统为其推荐其他相关影片, 用户可直接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观看。通过分析用户的观影行为, 可以挖掘艺术电影爱好者, 实现精准化营销。
(三) 线上线下优势互补
网络艺术院线与实体艺术影院并非对立和竞争关系, 可以通过构建合理的发行链条, 实现优势互补。事实上, 民间发起的“后窗放映”就定位于全渠道的放映:“首先做影院放映, 随后是网络付费点播, 接下来是以置换资源的传播方式进行免费放映。”在这样的发行链条框架下, 实体影院放映与网络放映的时间差, 应根据影片市场竞争力的不同而异。
对于艺术影片的线下放映而言, 网络艺术影院是极好的宣传平台。目前许多非院线的艺术电影放映信息都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推送。一旦两者形成良性互动, 网络艺术影院将对线下的放映和沙龙活动起到推动作用。而对于网络艺术影院而言, 线下影院的活动策划人员可为网络影院提供更为专业的专题策划, 将线上影院打造成更专业的迷影社区。
摘要:艺术影院和院线建设经过多年探索尝试, 影响力仍相当有限。本文针对艺术电影市场生存现状和困境, 分析了建设网络艺术影院的可行性, 并提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艺术电影,艺术影院,网络院线
参考文献
[1]姜伟等.艺术影院的经营与选片标准[J].电影艺术, 2014 (1) .
[2]高越.艺术影院观众调查报告[J].中国电影市场, 2014 (3) .
[3]李雪, 金璐茜.艺术影院的市场生存探索[N].北京商报, 2010年1月11日.
[4]沙丹.如何破解艺术影院发展困局[N].文汇报, 2014年8月23日.
网络电影艺术的 篇2
[摘要]电影音乐能解释、烘托、揭示电影画面,有补充情节、扩大容量,激发情感的作用;电影音乐还能渲染气氛(背景气氛、环境气氛、时代气氛、地方色彩);电影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在情绪和感情上的概括能力,使其它的任何艺术门类不能比的。
[关键词]电影音乐 作用功能
正文:电影不仅在过去,而且在现在和将来都是影响我们思想、道德、情感的最具生命力的艺术,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人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人类借此来表达爱与恨、生与死、灵与肉等矛盾,达到审美满足。音乐也是一样,人们用音乐表达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一切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反映人类的思想感情。电影音乐,则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体,利用视听的结合,更强劲更完美地反映人类的思想感情。
电影音乐,是音乐范畴中的一个分支,是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同时又是电影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在一部影片中的非自然音响,包括(情调、情景)配乐、插曲、主题歌之类,它是由作曲家在看了影片后根据影片的基调创造出来的用以表达影片画面情绪,补充画面内涵,辅助画面传达导演的艺术理念、思想境界与增强艺术效果,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
在一部影片中,电影音乐非常重要,也非常活跃。自从有声电影诞生以来,电影艺术便被称为声画艺术,它是通过“视”与“听”相结合的形式传达,并为人们所感知、欣赏——画面天然选择了音乐作为搭档。所以它不是单纯的听觉艺术,它是和画面牢牢的粘在一起。人们是在看电影的时候听到电影音乐的,“看”和“听”同时进行着。因此,音乐是对画面的诠释、渲染;画面亦将音乐具象、延伸,二者的奇妙结合,使观众在欣赏电影时产生强烈的感受。可以说,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中,音乐与画面紧密结合为一体,缺了画面,音乐也就无所谓为“电影音乐”,缺了音乐,画面就会枯燥。
作为构成电影艺术的重要元素,电影音乐能有效地发挥其对电影画面的解释、烘托和揭示功能,起到补充情节、扩大容量,激发情感的作用。世界著名电影理论家明斯特贝格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研究一下音乐,那么我们就能更了解电影艺术在美的世界中的真正地位”。苏联著名电影导演E·吉甘也曾说过:“与画面动作配合得适当的音乐,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有高度感染力和深刻思想涵义的音乐视觉形象。”在电影《特洛伊》中阿喀琉斯带领希腊联军与特洛伊人的首次交锋是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这段音乐是运用奏鸣曲式的交响诗。以阿喀琉斯的个人主题音乐作为引子,进而发展为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在配乐上以铜管乐器做为铺垫,营造整体气氛,以木管和弦乐奏出主题,表现希腊人必胜的信心和英勇。副部主题以尖锐的管乐呈现,表现赫柯托耳带领特洛伊人准备迎战的紧张气氛。在两军交锋时,音乐进一步展开,两个主题交织在一起,表现了双方大军都英勇作战,奋勇抗敌。希腊人步步逼近,特洛伊人则紧张而有序地抵抗。两个主题难分难解,经过一番较量后,阿喀琉斯的主题越演越烈,明显压过了特洛伊人的音乐主题。最终以阿喀琉斯的英雄主题结束,暗示希腊人初战告捷。管乐器在这里充分展示了男性的勇敢之美。交响诗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壮观场面。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力量和激情,就像战争中英雄的每一次挥剑。
电影音乐还能够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一般来说,一部艺术作品,作者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对作品所展示的现实生活、人物命运,阐述自己的思想立场、感情态度。不同的艺术作品阐述的方式不同,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最适于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内心微妙的情绪波动, 高度概括地表现人类最内在的心理体验,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在情绪和感情上的概括能力,是任何其他的艺术所不能及的。因此,影片在表达感情和抒情的部分使用音乐是最合适的。《我的父亲母亲》背景音乐的烘托,也起到了极大的渲染作用。伴着悠扬的曲调,配着电影情节,很有煽情的意味,舒展的电影节奏与它很是匹配。在片子的开头它是高亮的,象征着“母亲”萌动的心,她懵懂地一步一步,追求爱情。在“父亲”的去世,“母亲”的悲伤中,搭配一段二胡的独奏,更能体现当时的凄凉,使人内心颤动。,烘托出母亲受到的内心与生理上的痛苦与折磨。当父亲去世后,音乐变得缓慢悲伤,突显了章节的主题。还有,《我的父亲母亲》里奔跑是贯穿整个影片的元素。从最开始初见先生的兴奋,到追先生的急迫,再到雪野中的焦急,最后是通向幸福的奔跑。每一种奔跑的姿势都各不相同,心情也不一样,但都传递着一个相同的主题,这就是爱情。招娣仿佛跑过了一年四季。每一次奔跑的音乐或舒缓或浅悲或哀戚或活跃,同样的奔跑,不一样的音乐表达了主人公不一样的内心情感,扩大了电影画面所能表达包含的内容。影片的最后把这几组奔跑剪接到一起。音乐的高潮与奔跑的节奏配合的极为巧妙,浑然一体,让人的血液也沸腾起来,心中无限向往。最后招娣奔向路的尽头,消失在远方„„
电影音乐还能够准确地渲染气氛,能为影片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包括环境气氛,时代气氛,地方色彩或民族特点等等。在电影《特洛伊》中巧妙的运用女声哼鸣的音乐主题贯穿影片始末,营造了一种悲剧性的气氛。四声调式的运用及多次转调,形成了特殊的希腊式和声。灵巧的转音充满了异域风情,又如天籁之音。在电影的开场及片中每一位英雄面临死亡的时候,主题音乐的哼鸣便会响起,犹如命运之神的无奈叹息,又如无辜的女人们对战争的控诉。这样的设计相当巧妙,也非常符合古希腊文化中的悲剧情结。包括那些恐怖片,不管是日本的还是香港的,基本除了叙述性的言语,演员更专注于表情的的表现,恐怖情绪的调动全都借助音乐来营造气氛,如果没有音响效果,多恐怖的片子也都失去些表现力度。
音乐音响不仅能营造与影片贴切的气氛,还能诉说一些无从表达的心理纠葛,还能传递人物的心灵感受,强化和突出某种动作和动态,恰当的音乐呈现对观众理解电影的情感有促进作用。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许多地方都用了插曲来衬托来抒发人物的情感。比如当“母亲”打井水偷看“父亲”时,音乐体现了“母亲”内心的羞涩和期待。在“母亲”急切等待“父亲”时的插曲又让人感受到“母亲”心中那种淡淡的失望。《我的父亲母亲》中还大量的运用了“父亲”教学生的读书声,这对影片的发展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母亲”很喜欢“父亲”的读书声,而“母亲”每次都是以读书声来做引导者,正是这些读书声让“母亲”产生一种“父亲”一直陪伴着她的感觉。用电影音乐的听觉效果之间直接让观众感受到“母亲”的内心情感,电影画面所没点出的父亲的平淡却又不平淡的一生,也让观众循着音乐的线了解了父亲母亲之间简单纯朴却又深沉绵长的爱情。
电影,有了音乐的进入,才使其作为视听艺术更加丰满,提高了电影艺术的品位。音乐的美使电影产生了新的力量,静态的画面借助动态的持续不断的音乐达到了完美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音乐与电影画面组合成不同的音画关系,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一部影片,音乐、音效、语言的有机结合,交替互补,可以形成单一声音元素所没有的张力和强烈的震撼力。电影音乐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的特殊作用,能给受众带来完美的享受,使其在影片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广播电视新闻新闻学
2班18号
电影是文盲的艺术 篇3
赫尔佐格:1942年9月5日,我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的山间村庄,12岁时我与母亲移居慕尼黑,直到17岁那年才第一次打了电话。从我接触电影之后就迷恋上了这家伙,15岁时我写出了第一个剧本,那时我在一家钢铁厂兼职做焊接工,用一部偷来的35毫米摄影机拍摄自己的第一部短片。进入大学后,我的文学,戏剧和历史课程都是最好的,我喜爱旅行,去过英国,希腊、苏丹、墨西哥,1963年,我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制片公司,并拍摄了三部短片。后面的情况你都知道。
《户外探险》:作为导演,你和其他导演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人们常说你的影片大多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偏僻地区拍摄,在人与环境的交流与碰撞之中巧妙地讲述出人力与天意的对抗,主人公往往是狂热、孤独的狂想者,很多作品有寓言性质。
赫尔佐格:我的电影大多是由自己担任编剧和制片,我会按照我的个人理解去拍摄,而且一般都会超出预算。我喜欢用强烈的美学风格处理人物的偏执和游离状态,这样一来电影就自然而然带有寓言的气息。早期我在拍摄历史题材的剧情片时,历史背景被从影片中剥离出来,而人类的本性才是我最为关注的主题范围。影片并不仅限于对历史的如实描绘,而留下更多的篇幅是对人类历史政治的终极思考。
《户外探险》:在45分钟的16毫米纪录片《闪亮的山》中,再现了1984年梅斯纳尔和汉斯·卡默兰德的伟大攀登。影片中有个镜头我非常喜欢:你和梅斯纳尔在一起,你说你很希望可以就那么一直走下去直到世界尽头。
赫尔佐格:梅斯纳尔谈起了他的一个愿望:顺着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个个山谷那么一路走下去,连头也不回。他说:“或者是我的生命结束时,或者是当这个世界结束时,在它们结束的那一刻可能我还在继续走着”。这也是我一直想到的事情,我十分喜欢这种想法,你突然消失了,离开了,一路走下去直到再也无路可走。我想要带着爱斯基摩犬,背着马鞍袋,就那么一直走到路的尽头。
拍摄《闪亮的山》的起源是因为我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像梅这么一个曾在登山过程中失去自己亲兄弟的人会觉得有必要去第二次攀登南迦峰?究竟是什么在推动他?我曾经问过他,“你有没有觉得自己这么不停地登山有点疯狂?”所有具有创造性的人都是疯狂的,他回答说。我一直觉得他这个人具有蛇的智慧,盘成一团端坐在那里,等待出击的机会。有一次他告诉我,他无法描绘那种使他去登山的感觉,就像他无法解释是什么迫使他活下去一样。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也是一个前期准备,为我想要拍摄的更大规模的作品所做的准备。我想要在最漂亮的K2拍摄一部剧情片,为了做准备,于是我选择在8000米高峰上和梅斯纳尔及他的搭档汉斯一起拍摄一部相对规模较小的电影,以检查高山拍摄的条件。同时,了解后勤补给的困难以及可能会遇到的技术难题。我需要知道在高山上为每个人提供给养是否可行。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Rainer Klausmann发现低温会使摄影机里的胶片像生的意大利通心粉那么断裂开来。之后在拍摄一场巨大的雪崩时,虽然我们站在雪崩发生地点一千五百多米之外,但是强大的冲击波仍然像颗原子弹一样裹着雪团扑向我们。我们的营地被整个吹走,于是我很快便放弃了我的计划。
《户外探险》:当你向梅斯纳尔问起关于他弟弟的事情时,你觉不觉得有点太过头了?
赫尔佐格:梅斯纳尔上过德国各大电视台的所有脱口秀节目,他很会同媒体打交道,他是个出色的对话者,也懂得应付各种媒体状况。他知道在这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我会就他不为人知的那些方面进行挖掘,也知道我可能会就他弟弟遇难的那次登山活动提出问题。
在影片开拍前我就告诉他,“有些东西我会深入地探究,但你是个聪明人,你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开始我很难决定是否该把他哭的那段镜头保留在影片中。最终我打电话告诉他说,“你这一辈子都一直在做那些毫无生气的脱口秀节目,现在我们突然看到了一些你十分个人化的东西,出现在这里的你并非只是又一个出色的运动员或完美的登山者,所以我已经决定保留这段镜头。”当梅斯纳尔看过影片后,他也为我们所达到的深度感到高兴。
起初要想让他作为他自己出现在镜头前十分困难。我们最初拍摄的一段戏就在南迦帕尔巴特峰前面。前一天晚上我们驱车前行,早晨我醒来时看到南迦帕尔巴特峰就在我的眼前。那景象十分壮观,空中没有一丝云彩,南迦帕尔巴特峰就像是梅斯纳尔的宿敌,他的弟弟死在了这里,他自己的大部分脚趾也都是在这里失去的。于是我叫醒梅斯纳尔让他站在了摄影机前,忽然之间他又拿出了那种跟媒体打交道的习惯姿势。我立刻停下了摄影机,告诉他说,“这可不是我想要的方式,如果再这么继续下去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不会浪费哪怕一尺胶片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拍摄。我需要看到你的内心世界。“梅斯纳尔有点吃惊地看着我,那天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一言不发。到了晚上,他过来跟我说,”我想我已经明白了。对他不能讲什么怜悯,因为电影本身就不懂得什么叫做怜悯。
《户外探险》:你曾经说除了家园电影之外,德国电影只创造出过一种电影类型:战前的登山电影。你的《石头的嚎叫》是否想要与这类影片建立某种联系?
赫尔佐格:在上世纪整个20年代,像路易斯特兰克和阿诺德范茨克那样的德国导演拍摄了大量的登山电影,不幸的是这种电影类型后来服从于纳粹的意识形态,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已经无人问津了。我喜欢的是那个创造一种新的当代登山电影的主意,就像彼得弗莱希曼在《巴伐利亚的打猎即景》中利用家园电影的元素和规则,给这一电影类型带来新的深度一样的做法。不过我并不鼓励把《石头的嚎叫》和莱妮·里芬斯塔尔在20年代拍的那些通俗剧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我也没有看过那些影片。我觉得纳粹时期作为电影人存在的里芬斯塔尔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我没法把它完全弄明白,也不敢妄做判断。
我要说的是《石头的嚎叫》诞生的时候遇到过很多问题,与我合作过《闪亮的山》的梅斯纳尔根据真人真事想出了一个能写成剧本的创意,关于第一次成功登顶Cerro Torre——南美巴塔地区一座海拔两千多米形似尖针的山峰的经历。马斯特里,我先前提到的那位依靠风钻来爬山的意大利人曾宣称他到达过山顶,但却立刻遭到了怀疑,而且鉴于他的登山伙伴再也没回来,尸体也没有被找到,人们更加剧了这份疑虑。曾在很多影片中替我当过制片经理的瓦尔特,扎克瑟尔接过了梅的故事,与一位同事一起写了剧本。他才是从一开始就在这部电影背后的推动力量。我很快喜欢上了他们想出的这个创意,不过我也发现剧本中还有很多弱点,尤其是在对话上。所以一开始我有点犹豫不决,是否该接下这个项目,因为我不知道我能用一种自己可以轻松接受的方式将这故事修改到什么程度。最终我们达成了默契,我接手这个项目,第一项工作就是亲自
对剧本进行修改。不幸的是,当我要做出一些真正的改动时,我发现自己面对的竟是一面石壁:尽管我还是获得了挑选演员的权利,这是不幸中的大幸。由布莱德杜里夫扮演的无指——就是那位将梅韦斯特的照片留在山顶上的登山者——是惟一我被允许可以在剧本中进行修改的角色。这剧本迫切需要进行更多修改,但我却被阻止这么做。所以我甚至不能说《石头的嚎叫》是我自己的电影。
《户外探险》:你和梅斯纳尔合作《闪亮的山》的经历是否有助于你拍摄本片?
赫尔佐格:是的,从某种程度来说Cerro Torre是地球上最险峻和最令人心醉神迷的山峰,再也没有像它这样的地方了。它不仅仅是一座山峰,更是死亡般的恐惧的一个象征。它就像是一根玄武岩做成的3300米高的尖针,笔直刺入云宵,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无法攀登的。第一次得到证实的攀登Cerro Torre的企图出现在70年代中期。我想成功爬上珠峰的人比爬上过Cerro Torre的人大约要多二百倍。当你站在它下面的时候,你就知道为什么它是如此地让登山者感到害怕了。世界上还有比它更高的山峰,但陡峭的绝壁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令攀登Cerro Torre峰变得格外困难。大部分时间里那儿都暴风雪不断,你根本就看不清顶峰的样子。你称它为暴风雪,但事实上在我们的语言中根本没有这样一个词语可以形容那里发生的现象。山顶上的风速随随便便就能达到200公里/小时,拳头大小的冰块像子弹一样射下来,即使你用岩锥和螺栓把自己固定在上面,也照样会被吹走。在靠近Cerro Torre的另一座山峰上,我看到了一幕终生无法忘记的景象:暴风雪敲打着一条瀑布周围的岩石,力量之大令瀑布倒流起来,水流射向空中,化做薄雾。
《户外探险》:你有没有自己去攀登Cerro Torte峰?
赫尔佐格:我两次到达顶峰,当然都是靠直升机上去的。坐直升机上去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勾画好影片所需要的镜头。有几次我也在带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到达过靠近演员们的地方,以便更靠近正在拍摄的场景。我记得第二次乘直升机上峰顶时,我和演员维托里奥·梅佐吉奥诺一起走出飞机,一转身我发现他整个人直直地趴在了地上,用手指抠着冰面前进。他抬头看看我,我问他怎么回事,他十分柔弱地说:“我也想站起来,但我的身子就是不听话,请再给我点时间。”他十分害怕,但不知为何,这件事却让我们俩的友谊更加巩固了。
他之所以害怕可能是因为听到了我和汉斯·卡默兰德在《闪亮的山》中出现的登山,也在《石头的嚎叫》里扮演了一个小角色的对话。我们谈到在山上挖了雪洞,里面储备了八天的给养,以防我们需要紧急避难时使用。捆这些东西的绳子不知怎么松掉了,于是汉斯和我设法把它钉回去。当他看见我准备要去抓那根飘在空中的绳子时,他一把抓住我,他说:“不要贴近斜坡,要直着身子走路,否则你会滑下去的。一旦开始向下滑,那就再没什么能够拉住你的了。你会不断加速向下,从2000米高空掉下去。”这时他看着我的眼睛说:“如果这一幕真的发生了,请向我保证一件事情,好好享受风景。”
《户外探险》:你曾说过之所以拍摄《闪亮的山》就是为了看一下拍《石头的嚎叫》这样的剧情片是否可能。似乎你已经对此下了否定的结论,拍摄本片时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
赫尔佐格:有一次,直升机把我们的演员、攀岩世界杯冠军斯特凡·格罗瓦茨和一位自己也是登山者的摄影师以及我三人送到一处距离Cerro Torre峰不远的山脊上为某场戏做准备。通常总会有一支登山队先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例如建造一个紧急避难的雪洞,把给养和工具拿上山来,然后演员和剧组成员才能跟进。不过在此之前有一场暴风雪已经肆虐了十天,到了那天的前夜雪突然停了,天空变得平静清澈,早上天气也很好,一点风都没有。于是我们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在没有派出先遣人员的情况下就直接飞到了那里。飞机把我们放下去后,三个人就朝拍摄地点走去。突然间,我用眼角瞥见了一番此生未见的非凡景象。在我视野所及之处,我看到在我们下面的云层像一颗巨大的原子弹那样炸了开来。我立刻呼叫还没有飞出视线的直升机,我看到它转了个圈飞了回来,可就在它飞到距离我们50米的时候,突然间暴风雪像子弹一样打了过来。我们被包围在云层之中,暴风雪的时速达到了200公里,温度也在瞬间降低了30度。不过20秒钟的工夫,我的胡子就结成了冰块。直升机颠簸着飞走了,我们发现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没有睡袋、帐篷,食物和技术装备。除了两把冰锥外什么都没有,我们只得立刻把雪挖开钻进去,否则如果待在外面的话只需个把小时就会被活活冻死。
我们在雪洞里过了两天两夜,不吃东西人可以熬50个小时,但是没有水却不行。在那样的情况下,你每天至少要喝3.78升的水,否则脚趾和手指就会冻掉。失去手指和脚趾的情况,95%都是因为脱水而引起的。20个小时后,那位原本身体很好的摄影师已经不行了,他持续发烧开始痉挛,他用步话机发出消息说明晚自己一定是熬不过去了。我们有一台步话机,为了节约电池,每两小时我们才拿出来开个几秒钟。他发出的消息提醒了山谷中的队伍,他们派出两组四名登山队员来寻找我们。在寻找过程中,他们中最强壮的那个人自己也变得神智不清起来,他把手套扔在雪地上,狠狠地咬自己的手指。他坚持要叫侍者来给咖啡买单,他们只好先把他带回冰川去。不过路上又遇到一场雪崩,于是四人别无选择只好自己挖了一个雪洞躲起来,其中有个人丢了墨镜,出现了雪盲迹象。在整整5O个小时后,云层终于打开了口子,但却仅仅只有10分钟。就在这场暴风雪停止的短暂窗口,直升机把我们救了回来,驾驶员十分紧张,还没等到走在最后的我进入机舱就已经起飞了,于是我只好抓着一根铝杆,蜷缩在飞机下的金属框中。飞机降落,我的手已经牢牢地冻在了金属杆上根本拿不下来,最终一名阿根廷登山队员撒了泡尿在我手上,才让我的手解冻了。
《户外探险》:Timothy Treadwell原本拍摄的影片片段是如何变成电影《灰熊人》的?
赫尔佐格:Timothy真的非常喜爱大自然,但已经到了一种上瘾的程度。与熊近距离接触的危险是他所追求的一种快感。大家都知道他所拍摄的就是自己的冒险过程,他在那里做的事情也就只有冒险,而这也是他准备将作品公诸于世的方式。当他在拍片过程中被熊攻击并且不幸身亡后,成了这部影片最大的卖点。
《户外探险》:你们在拍摄和制作《灰熊人》时有哪些挑战?在DVD版本中并没有收录David Lettermn访问Timothy的片段,在原本的电影中Letterman开玩笑说,Timothy最后会被熊吃掉,您认为这一段应该被拿掉?
赫尔佐格:主要挑战在于如何保障提姆的故事及他拍摄影片片段的权益。在制作的过程当中,有一项挑战就是要如何顾及故事的真实性,但又不能显得不近人情。
Letterman很慷慨地让我们在电影中使用这个片段,但不希望收入DVD版本中,他有权这么做,我们也完全能理解。还有另一段致命攻击的录音,我觉得不应该收录在影片中,毕竟这不是一部谋杀片。
说真的我一点也不喜欢Timothy这个人,因为他自认对灰熊的爱只是他一厢情愿,他根本打心里想被灰熊吃掉,最后吃掉他的灰熊也被枪决,解剖拿出胃里的人类尸块,可以说他对灰熊的偏执根本就害了他的最爱,虽然他本身也不想这样。所以我在影片开始提出一个问题:在灰熊黑色眼珠的凝视下,我们究竟是朋友7还是食物?
《户外探险》:您觉得教育大众是自己应该扛起的责任吗?Timothy倍受瞩目的悲剧以及鳄鱼猎人的死亡事件,会让环境保护者放弃激进的行动吗?
赫尔佐格:不,教育最好是留给教育机构来负责,我们只是提供娱乐。重要的议题会吸引伟大的人前来共襄盛举。我们的重点其实不是灰熊、也不是生态知识、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保育问题,单纯是对Timothy很感兴趣,什么样的动机跟背景会造成一个在人类社会里扮演角色挫败的演员,去寻求另一个身份,变成一只灰熊呢?
《户外探险》:您的影片的音乐都很特别,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赫尔佐格:Popol Vuh是我的御用乐团,这是一个1969年成立于慕尼黑的前卫迷幻乐团,Popol Vuh一词来自玛雅文化中说明人的起源的神圣之书,意指“相约之处”,Popol Vuh乐队广泛涉足摇滚、电子,民谣、世界音乐、NewAge……作品风格大多飘缈出世,充满神秘主义,带有强烈的南美,印度等不同民族元素。
《户外探险》:您或许是世界上同时涉足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电影导演中做得最好的一位。您怎么评价自己的影片,不论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
赫尔佐格:有时候,拍电影把我变成小丑,任何人也一样,看看奥森·威尔斯或者特吕弗,他们也全都变成小丑了。有时候,我不应该拍电影,我应该进精神病院。——人们通常称呼我是电影大师,然而我也说:“电影不是学者的艺术,电影是文盲的艺术。”
《户外探险》:您最新的一部影片是什么?
赫尔佐格:6月11日,《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World》(在世界尽头相遇)正式公映,这是一部描写南极洲生物的纪录片。我们从南极第一城——麦克默多站开始拍摄,通过辽阔的南极风景来呈现给观众。我担任了编剧、导演和旁白,我的影片从来不会去人性化那些可爱的动物。更关注的永远是人,还是人。2005年,我和科学探索频道合作了纪录片《灰熊人》(-Grizzly Man),这一次我们再度合作。除了在电影院观看外,《在世界尽头相遇》的DVD和数字网络版也会同步发行。
《户外探险》:在这样的旅行家中,许多人企图驯服自然,这一情况是不是也和上述问题有关?
赫尔佐格:没错,他们谈起自己的旅行用的都是这样的军事术语:我们征服了山峰、我们从珠峰凯旋归来。这让我无法忍受。而且住在山区的当地人他们并不爬山,对于大山他们比那些所谓的冒险家要尊重得多。在这种冒险行为的背后有着一种令人厌恶的哲学。我想用一条臭河沟来作为比喻,对我来说,现在所说的冒险这一概念就像这河一样腐败发臭。在1910年的时候,当你从非洲回来后向女王们讲述自己射杀了多少头大象时,你是多么了不起的英雄啊!可现在如果你在派对上说出同样的话语,别人一定会拿香槟酒泼在你脸上,有多少泼多少。不用过多久,探险家们也将会受到同样的待遇。
论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异同 篇4
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是艺术领域里完全不同的两个艺术门类, 虽然有许多的不同点, 但艺术却又是相通的, 所以, 这两个艺术门类又会有它们的相近与相似之处。本文就是针对音乐与电影这两个艺术门类, 论述其间的相同与不同。
一、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创作基础
1. 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是不同的物质媒介
音乐艺术是以声音为其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 音乐意象的塑造, 是以有组织的音为材料来完成的,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1]电影艺术是指心灵与视听感官按照一定的理念逻辑, 凭借摄影镜头有序组接而构制运动意象的艺术。[2]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而电影是视听艺术、感官艺术与想象的结合。音乐艺术离不开声音, 声音是音乐艺术的物质基础, 也是音乐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电影艺术离不开画面, 画面是电影艺术的物质基础, 也是电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2. 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创作抒发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主要形式, 是最能显现和拨动心弦的艺术。[3]音乐艺术不可以将作者的思想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 因为它没有视觉的空间, 但音乐艺术可以通过音乐特有的语言来进行描述, 同样可以使人体会到身临其境的艺术感觉。音乐艺术家是以独特的音乐语言进行描述, 来表达其思想感情。
电影艺术则不然, 它可以通过镜头的剪辑具有再现现实的巨大可能性。电影在最大限度地再现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又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内心生活。最客观的在线生活形式, 总渗透并流露着最主观的理解与体验。艺术家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将思想感情融入到作品中, 既有视觉的冲击力, 同时又让人们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内在情感。
二、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艺术形式
1. 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存在形式
音乐艺术是听觉、时间的艺术;电影艺术则是现实的直观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展现要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完成, 是抽象的, 不会有具体的物质存在, 只有在记忆中体现;电影艺术中的电影作品则是一个具体的事物, 通过镜头的运用达到一种具体形式的存在。电影是借助演员的表演对情节进行动态的表现, 让人们有一种面对面的交流的感觉。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相比, 音乐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间接性, 只能让人们在聆听音乐时通过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和感受;而电影艺术则是直接性的, 人们只需观看一部片子就可以明白它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2. 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构成形式
音乐艺术用音符在纸上表现出音乐中的旋律, 在纸上的每一个符号都不能被孤立出去, 每一个符号都有它自己对整曲乐章的贡献, 只有在一起才能表象出这个乐章中旋律的灵魂, 才能称之为一首完整的乐曲。
电影艺术中通过创造者用一个个不同拍摄手法的镜头来表现艺术作品。而这些镜头远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每一个镜头中都寄存着创作者的情感, 不是给人表面上的视觉效果, 而是使作品中的艺术感染力更浓厚。
3. 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创作形式
每个能发声的物体都有自己的形式, 通过它们各自不同的声音形式来表现各自的特征。不同的声音形式, 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内在感情。音乐艺术中声音不仅有形式的不同, 而且还有民族、地方风格的不同。不同民族、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 形成不同的风格、音调、特色。这些声音状貌又可以表现不同的事物、不同人的感情。这样一些外部现实被音乐艺术塑造出来, 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创作性。
电影艺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划分。按内容题材, 可以分为故事片、动画片、美术片、舞台艺术纪录片等等;按媒介形式, 可以分为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黑白电影和彩色电影、标准电影和宽银幕电影, 还有立体电影、全景电影、香味电影。[4]这些不同题材不同媒介形式的作品, 体现了电影艺术的创作性。
三、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作用
1. 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对人能力培养的作用
音乐艺术通过的旋律来传达给人们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 在这个过程中使人们的心灵得到陶冶, 情感得到升华。在陶冶情操的同时, 提高了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电影艺术运用镜头剪辑和画面创造美, 展现美。人们在观影时, 可以忘却生活中的琐事, 使人们的感情得到陶冶和升华。在欣赏电影艺术作品的同时, 我们也可以在影片中寻找到生活中的点滴, 是我们情感得到释放。
2. 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都具有提高爱国情操的作用
音乐艺术可以提高我们的爱国情操。通过爱过歌曲的欣赏和演唱, 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增强了我们的群体认同感, 提高民族的凝聚力, 充分发挥了音乐艺术的功能, 无形中起到了培养爱国情操的作用。
电影艺术学习都强调艺术作品的内容和题材。由于电影艺术涉及的技巧比较多, 所以涉及多方面的知识, 因此电影艺术要不断学习, 来增强作品中思想与情感的表达。目前我国的爱国主义电影发展势头很好, 让我们观看到了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 通过对这些电影作品的赏析, 使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加, 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爱国情感。
通过总结, 我们了解了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不同点和相似之处, 掌握音乐艺术和电影艺术的不同特点, 可以更好地提高欣赏音乐艺术和电影艺术的能力, 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促进音乐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发展, 只有这样, 我们的艺术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摘要: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从艺术创作的基础、形式、功效上看, 两种艺术形式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着相同之处。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 电影艺术是视听艺术。但它们都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使欣赏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既陶冶了情操, 又提高了艺术鉴赏水平。
关键词:音乐艺术,电影艺术,创作基础,艺术形式,艺术作用
参考文献
[1]、齐易, 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电影艺术中光影的审美价值论文 篇5
一、光影刻画人物形象
光影在影响影片画面风格的同时,也细致入微地塑造影片中的人物。在电影创作中,用光影来对人物进行塑造是电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段之一,它是刻画人物形象的精灵。所谓用光影来刻画人物,就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以及人物性格的变化,发挥光线对人物外形和内在的表达作用。在电影视觉语言中,为人物构造光影效果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会使人物形象更丰富生动,构成人物的形象符号;另一方面它会构造人物性格,完善叙事结构。电影中有的角色还没有开口说话,通过光影的变化,我们就能够判断出他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是主角还是配角。在影片《古墓丽影》中就是用光影来塑造主角和配角。女主角劳拉和管家威尔森在房屋里交谈的一个场景,劳拉的脸上被光影打出一道外轮廓,像刀锋一样锐利,完全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而站在她后面管家的脸上却是平面光,没有亮点。这就是告诉观众劳拉是影片的主角,故事是围绕她而展开的。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的新婚之夜,大红色的灯笼把屋子照得灯火通明,而一袭黑衣的老爷从旁缓慢出现,强烈的明暗反差突出了老爷这个人物的冷漠无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象。在电影作品中,虽然通过动作、服装、对白……都可以表现人物形象,但通过光影的刻画可以强调人物的造型特点。合理的光影设计不仅可以强化人物外形美感,同时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表现人物心情愉快的剧情,通常会打出明亮的光影,用饱和度较高的色调,带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当表现人物心情低落的剧情,通常会打出灰暗的光影,降低饱和度,带给人伤感忧郁的感觉。在动画电影《小马王》中,当史比瑞特和小雨坠入爱河,在河里嬉戏时,整个场景色彩斑斓,柔和的彩霞照耀着它们,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把它们相互偎依的情感传递给观众。在影片《辛德勒名单》中,当辛德勒得知他工厂中的一些工人会在不久后被押往奥斯维辛集中营,他内心十分忐忑。所以,当辛德勒在和史丹谈论这个消息时,导演通过近景镜头,用光影对他们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强化了人物的形象。
对辛德勒的主灯光采用了较为平淡的正面光,展现给观众冷漠、麻木的面部表情;然而此时的辛德勒却十分担心他的工人,所以此时导演在辛德勒的背景上制造了明亮的光线效果,与他暗淡的面部形成反差。明与暗、黑与白的强烈对比效果暗示了辛德勒内心的矛盾,让观众进一步体会到影片的内涵。此时史丹知道自己要去的是一个堪比地狱的地方,心中自然无比痛苦。因此,导演对史丹的面部光影处理得比较暗淡,来反映他低落的情绪。史丹身后的背景被处理得较亮,暗示出这些工人们的未来是饱含希望的。合理运用光影来刻画人物形象,可以对影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没有光影的附着,演员表演得再逼真、再细腻,其美感都会大打折扣。出色的导演总是在一部片子中通过光影这个媒介来刻画人物造型,间接描绘人物内心世界,使光影成为一种双关意味的视觉符号。
二、光影暗示情节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光影会使人产生异乎寻常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因此,在电影艺术中不同的光影就会有其自身的象征意义。观众通过视觉而引起心理上的领悟与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目的。光影可以展现一种时空关系,环境中日夜、晴雨的光照会给人天壤之别的感觉。
白天的明媚阳光会使人心情舒畅;雨季的滚滚乌云会使人感到忐忑不安。因此,运用不同的光影可以对影片进行叙事表意的作用,使影片的节奏时紧时松,曲折离奇,为影片制造悬念,为剧情埋下伏笔,吸引观众的好奇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光影运用在电影艺术中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一种造型手段,同时是一种叙事手段。
在影片《现代启示录》中,有一场戏是伟拉德上尉和四个士兵与可滋的士兵进行激烈交火,船长菲利浦被长矛射中,不幸身亡,战士蓝斯把船长进行了水葬。整个场景呈现了傍晚时分的.红色影调,光线经过水面的反射跳跃闪烁,不但表现出士兵对船长的哀悼之情,而且暗示了导演对战争残酷无情的强烈批判。在电影作品中除了通过蒙太奇等镜头组接方式来进行叙事,光影的变化同样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带给观众心理暗示。其中不同的灯光色彩就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绪,有光亮的地方象征着希望与未来;而有阴影的地方暗示着危险与恐惧。例如,在动画电影《狮子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辛巴和娜娜在草原上嬉戏,整个场景光鲜亮丽,炫目的光线与饱和的色彩交相辉映,导演在此刻意弱化了阴影的效果,使画面明快流畅。
辛巴和娜娜在动物群中奔跑穿梭,动感十足,让观众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辛巴和娜娜在打闹的途中,突然离开了荣耀石的范围,顿时画面暗淡了,光影也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场景中的侧光和底光成为主要光线,明暗对比逐渐变强,使观众的心情也由轻松转向为紧张,预感到剧情在这儿会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光影的变化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不同的光影所营造的氛围是迥然不同的,它会引领观众去体会导演的创作意图。光影对于电影艺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用光的美学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光影艺术风格上的突破对影片的画面风格进行创新,并使之与故事情节紧密联系,更好地完成抒情任务,成为更高层次上为造型与叙事服务的模式。
三、结语
光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基础,也是一切艺术行为都要极力表现的元素之一。电影的出现为光影的应用提供了最好的介质,光影也从最开始的照亮拍摄对象这样一个服务于拍摄的任务逐步转变为电影艺术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当代电影,对光的运用非常灵活。随着电影创作观念的不断发展,创作者的审美意识日益成熟,不仅关注光的物质意义,更加重视光的造型功能、表意功能与叙事功能。在电影中利用光影的律动营造一种环境氛围、利用光影的效果强化人物形象,利用光影的表意暗示情节发展,可以为观众提供美妙绝伦的视觉盛宴,把观众带进一个变换万千的影像世界。
电影音乐的艺术赏析 篇6
[关键词]电影艺术电影音乐欣赏
一、电影音乐概述
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艺术,而且是一门以导演为中心,集表演、摄影、美术、音乐等多门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电影和其他“综合性视觉艺术”(如歌剧)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电影这门艺术有它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在于完成这门艺术的最后一道综合程序是要观众参与来完成的。
由于欣赏电影是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这就使得电影必定要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艺术。因为人类所具有的感官体验是和视听同时进行的,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把一部已经配有中文字幕的影片在播放时关掉扬声器,只看字幕和画面,尽管影片的内容都能看明白,但是你会觉得心里非常难受。几乎是在电影诞生的同时,人们就发现了这个“心理排斥”现象。早期的电影是没有声音的,被称为“默片”。它只有流动的画面,是单纯的“电影”。1895年的12月28日,法国发明家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中,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这不仅仅标志着“放映术”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被称做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影片的《工厂大门》,是以设在里昂的卢米埃尔兄弟自己家的工厂作为背景拍摄下来的工人下班的景象。尽管人们看了影片后惊喜万分,但是随之而来的反映就是“心理排斥”总觉得影片少了某些因素。卢米埃尔兄弟,马上想到了“音乐”,他俩在放映的同时邀请了钢琴家做现场的伴奏,所演奏曲目均是通俗的小品音乐,也可以说世界上最早的电影音乐由此而诞生了。从中可以看出,音乐也是最早加入电影这门综合艺术的成员。在当时。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地位却是很低的,音乐只是成为弥补视听不平衡的一种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了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现在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已成为电影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电影音乐的主要作用
电影音乐与纯音乐作品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既要有相当完美的艺术性、独立性,又必须顾及与电影画面的关系。因此在写作或欣赏电影音乐前必须明白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即:在电影中,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描绘作用
这是较为常见的处理手段。主要用音乐渲染、烘托画面的情绪和气氛,加强画面所表现的事物的节奏特征。如汽车、火车的奔驰,人物间紧张地追逐,风啸雷鸣、海浪汹涌等,还可以对自然景象加以描绘,比如草原、海洋、科幻片中的太空景色等。
2、抒情作用
主要用于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内心思想与感情、心理的变化等。音乐表达了作曲家对特定人物的理解和态度,带有一定的评价意义。观众通过音乐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人物,并唤起对人物的爱憎,电影音乐的抒情作用通常在电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剧作作用
音乐参与影片的情节发展,成为影片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包括刻画人物的复杂内心矛盾、表现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它能直接推动剧情发展,深化影片内容。
4、背景气氛作用
音乐以特定音调、乐器音色、风格,在影片的局部或整体中表现时代特征、民族特点、地方色彩,强化特定的影片基调与气氛。这时电影音乐加强了它的认识功能。把观众引入特定的情景之中。
5、结构贯串作用
同样的音乐在影片中多次反复(或变化反复)出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起着纽带作用,既能使整部电影完整、统一,又能使观众在心理上获得前后贯串的感受。
三、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关系
由于电影音乐是电影综合家庭中的一员,所以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关系的处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一般来说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有四种形式。以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为例子。
1、音画同步
音乐基本上与画面吻合,情绪、节奏一致,视听统一,观众在观看画面时,不知不觉地接受音乐。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音画关系。这种形式类似美术中的素描,即音乐与画面的内容完全相同,音乐随着画面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片头音乐的处理就是如此。影片开始后的第3分12秒钟,音乐进入。这段音乐长达7分33秒钟,在这个长度中电影画面有这些镜头:酒吧、酒吧的另一角、酒吧里众人合唱(此段需做前期录音)、军队行进的合唱。在这7分33秒钟的音乐中。节奏及情绪都和每一次镜头的转换保持同步。
2、音画平行
音乐并不解释画面,而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将画面贯串起来,造成一种完整的形象。比如画面是一组短镜头,描写时间过程、人物成长或脑海中回忆的各种片断时,音乐只表现出一种情绪或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画面的蒙太奇更为凝聚集中,以加深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又比如,影片中的人物开始回忆往事,时间跨越几十年,画面中出现回忆者的各种时代各种不同情绪的场景,而音乐只是刻画“回忆”这一情绪,并不顾及各个时代,各个场景。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第17分23秒钟至第29分11秒钟,有一段长达11分50秒钟的音乐。在这个时间段里电影画面有以下一组镜头:马路上逃难的犹太人群在德军监视下神情痛苦地行走着、一个犹太人家庭在德军监视下整理着离家的行李、逃难的犹太人群被德国人辱骂、广场上犹太人群登记身份、辛德勒与人在车上谈论生意、生产铝锅的车间、辛德勒的工厂在广场上招工、生产搪瓷产品的车间。这么多的画面,但是音乐只有一种情绪——“痛苦”而且乐队写得非常简单,速度非常缓慢。不管画面如何变化,音乐似乎在独立地走着。
3、音画对位
“对位”是音乐的术语,指两条旋律同时出现,时分时合,似乎各自独立,但是关系极其严谨。在这里指的是音乐与画面形成类似音乐中两个声部的对位关系。时而同步。时而不同步,甚至与画面在情绪、气氛、格调、节奏、内容上造成对立、对比,从另一个侧面来丰富画面的含义。产生一种潜台词。形成新的寓意,使观众得到更深的审美享受。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第35分27秒钟电影画面有四个内容组成:辛德勒和妻子在酒店边吃饭边谈话、辛德勒和妻子一起跳舞、辛德勒和妻子睡在床上讲话、辛德勒在火车站送别妻子。这一段音乐从饭店的小提琴手的独奏开始,一直是舞曲风格。有时候音乐与画面紧密相关(跳舞时),有时又有所分离(夜深人静时)。音乐和电影画面如同两个复调声部,时分时合。
4、音画逆行
音乐与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截然相反,形成强烈的反差,给观众一种视觉和听觉的不协调的感觉,并由此产生心中的震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1小时58分19案叫绝秒钟,画面是:德国军人强迫犹太人不分男女,全部脱光衣服检查身体,被检查出他们认为不健康的人,就被拖到边上处死。广场上,惊恐万分的犹太人哭着、喊着、跑着。而此时有一个德国军人拿起一张唱片,并通过扩音器向广场播放。唱片里传出优美的抒情歌曲声,与画面里惊恐的场景完全相反。这种强烈的反差在观众的心里产生极大的震撼。
5、音画游离
电影音乐并不直接为剧情服务,而是起到扩大空间、延续时间的作用,它并不渲染影片的细节,而是用相当独立的姿态以自身的音乐力量来解释或发掘影片的内涵。观众可以在音乐与画面游离的情况下,自己领悟影片的真谛,得到丰富的联想与感受。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第67分45秒钟,画面是辛德勒站在山上,俯瞰着城里的全景,这时城里纳粹正对犹太人进行屠杀,一队队犹太人死在纳粹的枪口下。而这时候的音乐是一首由童声演唱的歌谣,旋律优美动听,和残酷的画面毫无关系。观众在圣歌般的音乐声中,感受画面的残酷,此时的观众通过音乐已经感受到影片的内涵了。
结语
网络电影艺术的 篇7
关键词:电影,艺术,群鸟,民族特色
1 电影的开端
电影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的法国巴黎,卢米埃尔兄弟是“电影之父”。1895~1930年,电影的发展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商业性浓重的美国电影、探索艺术的法国电影、宣传政教的苏联电影。
2 电影的成熟期
1930~1966年,是世界电影的成熟期。电影告别了无声时代,开启了有声的新纪元。
2.1 美国
精明的美国人意识到这是一个更具潜力的市场,他们加重了影片的商业性色彩,采取了标准化的操作来生产影片,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类型电影。如经典的音乐歌舞剧《雨中曲》,西部片和强盗片等。这类影片以盈利为首要目的,按照一定的模式来规范影片的拍摄手法和故事情节。在电影风格上大多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影片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也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娱乐性强,较为肤浅。虽然这一时期有希区柯克风格鲜明的悬疑片,如《群鸟》《电话谋杀案》;有电影史上经典的《公民凯恩》,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美国电影是观众本位,经济原则至上的商业电影。电影的艺术性融合于商业性中,并且是以服务于商业性为大前提的。
2.2 欧洲
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艺术电影运动。在1942~1956年,意大利开展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这一时期的电影不要严谨的故事情节,不要刻意的加工,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以此来反映社会现状。导演们喜欢用非职业演员来表演,如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就是用一个真正的工人来扮演角色。此时的电影是高度的写实,与美国娱乐性的电影不同,它有着导演的社会关怀。而在1958~1962年,法国也掀起了电影新浪潮运动。在继承法国电影追求艺术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电影无论是在拍摄手法上还是情节叙述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如特吕弗的《四百击》和戈达尔的《筋疲力尽》,这两部影片带有强烈的个人自传色彩,对传统的道德观念提出了质疑。此时的电影脱离政治,提倡以真诚打动观众,渴望挣脱传统的束缚。对于演员,同样采取非明星制度,在摄影方法和剪辑上,都有所创新。
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和瑞典导演伯格曼则更能代表欧洲电影的艺术本位风格。费里尼的代表作《八部半》有新现实主义电影写实的影子,但是他用丰富的想象力来传达感情,用荒诞的场景来营造气氛,意在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主题深刻隐晦,开创了意识流的先河。伯格曼的《野草莓》不仅是有着复杂哲学涵义的电影剧本,更运用了出色的摄影技巧,是欧洲艺术电影的集大成者。
2.3 亚洲
在同时期的亚洲,与经济本位的美国电影和艺术本位的欧洲电影不同,中国电影更侧重于政治传化功能。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电影,多为鼓动人民参与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三代导演,多是用写实的手法记录百姓生活,有关注社会的,也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的。
而同属亚洲的日本却在50年代进入了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小津安二郎就擅长于描写细碎的家庭琐事和反映家人间的恩恩怨怨,力求以日本传统的审美方式来审视平常状态下的普通日本大众,他的代表作如《东京物语》。这些影片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电影史上获得了一席之位。可以说,当时的日本电影是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艺术电影。
3 电影的发展期
1966~1980年是世界电影的发展期。此时的德国正在开展新电影运动。导演们试图克服电影的商业性,更多地展示给观众电影的美感和深度。施隆多夫的《铁锡鼓》就能反映那个时期电影的特点。他通过对一个变态小孩心理的描写来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伤害,主旨深刻,引人深思。这一时期的欧洲电影其实还是以反思人类历史,关怀社会为本位的艺术电影。
4 总结
美国电影是商业文化主导的,但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注意到艺术美学的重要性。欧洲电影是艺术文化主导的,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结合商业的因素,让自己的艺术电影更有市场,更具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范志忠.当代电影思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唐纳德·伊·斯特普尔斯.美国电影史话[M].张兴援,郭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邵牧君.西方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网络电影艺术的 篇8
一、电影艺术的特点及独特魅力
电影显然是一种艺术。这种20世纪诞生的艺术类别, 以现代科技为手段, 以画面与声音为媒介, 在运动着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银幕形象, 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不仅如此, 电影还是一种由纯视觉艺术发展而成的视听艺术。蒙太奇是电影最基本、最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电影的蒙太奇, 除了镜头内部、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关系外, 还包括画面与音响、音响与音响之间的组合关系, 由此形成各个有组织的片段、场面, 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电影还可称为时空艺术, 它兼有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性质, 能将各种形式的时空组合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 再现物质世界的时间、空间关系。银幕上的世界是一个特殊的时空复合体。
一直认为电影里的艺术是最美的, 那些美仑美奂的画面, 那些看似无意却是精心安排的场面, 那些委婉动人、荡气回肠的情节……总之, 电影里所有美的一切都令人着迷。有人认为电影像文学, 有人认为电影像戏剧, 也有人认为电影像绘画, 还有人说像音乐, 等等。其实电影既像它们又不像它们, 电影就是电影, 因为电影是吸取、包容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的因素、集它们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它通过画面和音响, 以及电影所独具的特殊表现手段———蒙太奇来塑造银幕形象。银幕形象通过可见的画面和可闻的声音具体、直接地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
作为艺术的电影, 是诞生于众多古老传统艺术, 如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等之后最年轻的艺术。它和古老传统的艺术相比, 只能算是小弟弟。可它后来居上, 最年轻的艺术———电影, 以其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 闯进了世界艺术之林, 一跃而成为最富群众性、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巨人。其所以能如此, 恰恰是由于它年轻, 有它自己的优势。电影不仅是诞生于古老传统的艺术之后, 而且它是吸取和消化了这些艺术的所长而又扬弃了它们的所短, 有机综合了多种艺术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因此, 综合性是电影美的本质所在。
电影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而形成综合性的审美特性, 就其实质来说, 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有机综合。它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 克服了纯视觉艺术难以满足人们对听觉形象的审美需求和纯听觉艺术难以满足人们对视觉形象的审美需求的局限, 而具有可以融合视听两者之长的优势, 成为一门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
二、艺术名义下的“暴力和色情美学”
综合电影的种种, 电影里的艺术的确令人着迷。可慢慢地发现, 越来越多的非艺术的东西充斥进了大家所热爱的电影, 艺术和非艺术之间变得越来越混乱, 它们之间的界限似乎模糊了。如果说好莱坞电影曾以歌颂人性的善良、博爱、自由、平等而赢得世界的尊重的话, 那么现今充斥着色情、暴力、犯罪等所谓社会问题、探讨人性扭曲的电影在对人们的感官进行猛烈的刺激之后, 留给人们的无疑只剩下躁动、恐慌和心灵的迷失了。
前段时间从报上看到过这样一条新闻:某天凌晨1点, 杨女士刚刚参加完聚会, 往家里走。这时街上人流稀少, 当杨女士独自一人走到一条寂静无人的小巷子时, 两个黑影突然从背后向她袭来。一人冲上去把她按倒在地, 另一人伸手要抢她的皮包。杨女士慌了手脚, 想到自己随身携带着的5000多元现金和一部刚买不久的手机, 倒在地上的她尖叫着本能地护住了自己的手提包拼命挣扎。这时, 一把锋利的尖刀架到了她的脖子上。在冰凉的疼痛中, 杨女士无力地松开了手。两个人趁机夺过皮包后飞奔逃跑, 转眼就消失在黑暗中。后来在看守所中, 这些孩子告诉记者, 他们羡慕电影里人物的生活方式, 并且决定要像电影中演的一样一起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他们商量着在外面混到20岁, 希望能当上电影中所谓的“老大”。
同样的事例还有很多。陆良县某中学初中生李高敖与同学在教学楼前遇到闲逛的王某。因李高敖曾与王某的弟弟打过架, 王某在辱骂声中用脚踢了李高敖。被殴打的李高敖不是找老师反映或报案, 而是回宿舍找到一把弹簧刀, 并喊了3个同学助阵。4人返回教学楼前找到王某理论。对骂中, 李高敖拿出刀就朝王某胸部刺去……庭审中, 充满幼稚的被告人说:“我和同学们现在最爱看的就是那些江湖恩怨、打打杀杀的影片, 只要你够狠, 谁还敢欺负你呢?”
这样的案例并非孤立事件, 电视电影中到处都有宣扬暴力、色情的镜头和画面。一些中学生被充斥暴力和色情的电视电影所误导, 暴力倾向也就有了愈演愈烈的可能。一位初一学生说:“不是我喜欢暴力, 是因为暴力整天围绕在我身边!电影里不都是这么演的吗?”看着这些鲜活的事例, 听着这些令人揪心的话, 我开始思考电影的艺术到底怎么了, 忽然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救救孩子!
再来看看国外, 《环球文萃》曾登载的有关消息说, 美国动作巨星、银幕英雄施瓦辛格的传记出版时, 一个美国女孩极其兴奋地对记者说:“我就是喜欢看他杀人。是的, 我就是喜爱看他杀人!是的, 喜欢看杀人!是的, 喜欢杀人!是的, 杀人!”我想这个女孩如果真有机会目睹一场真的凶杀场景, 会很冷静且极有兴趣地旁观。
充斥着色情和暴力的影片实在是多的无法列举。像《天生杀人狂》、《杀死比尔》等, 由于影片大量运用了蒙太奇、黑白与彩色互换、MTV的手法, 对视觉极具冲击力。看完后我已是一身大汗, 朋友突然问我:“有没有杀人的感觉?”这些宣扬所谓个人英雄主义的影片, 为了取得理想的票房收入, 无不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 制造出大量残酷的凶杀和爆炸场面来冲击人们的视觉。电影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丑恶人性的张扬对人们有多么负面的影响就更不用说了。
那么, 试着有理性地命定它是“艺术”的, 可这明显还是无法说服我们自己。实际上很多的影片让人实在无法把它与艺术二字联系起来, 那的确是活生生的、血淋淋的暴力或色情的场面, 最可怕的还就是那种所谓艺术化了的、夸大的场面。一部有关越战的片子一开始就是这样的镜头:一把刀架在一个美国士兵的脖子上, 因为他勇敢地不透露一点消息, 刀开始向上运动, 还是慢镜头, 然后有力而缓慢地向下砍去, 人头缓缓地与脖颈分开, 鲜血冲天而起, 殷红了整个银幕, 这时编导及时地打出片名。
这又怎么能让大众理智地、努力地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光怪陆离的电影呢?电影, 你究竟怎么了?曾经令人砰然心动的艺术, 似乎越来越模糊。不知从何时起, 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听到“暴力美学”这个词汇。电影评论中, 一批新锐导演的作品被认为与“暴力美学”相关, 如美国的昆廷·塔伦蒂诺、中国香港的吴宇森等。一些武侠电视剧, 以及原本单纯可爱却被加入暴力内容的卡通画, 被联系至“暴力美学”;一些新推出的电子游戏产品, 也争先恐后以“暴力美学”作为卖点;一些新闻类作品, 如犯罪实录电视采访、展示残酷场面的新闻摄影作品, 也被贴上了“暴力美学”的标签。如今, 它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实实在在地存在。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 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的暴力面和暴力行为的。昆廷·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是近几年暴力美学的典型代表, “拿斧子削尖脑袋挤进江湖”这么血淋淋的事情是暴力, 但又被冠以“有美学倾向和美学目的”。而这种美学, 被不断地扭曲, 甚至有些支持人士声称“暴力程度与票房收入成正比”。于是越来越多的暴力和色情场面贯穿在电影里, 艺术与非艺术似乎也越来越模糊。
这究竟是艺术还是纯粹的暴力和色情?以艺术的名义, 色情和暴力, 在心理禁忌的最后限度下, 似乎还在全方位地探索着。
请还电影一片纯洁的天空吧, 我们爱电影, 也爱艺术。
摘要:作为艺术的电影, 是诞生于众多古老传统艺术如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等之后年轻的艺术。它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而形成综合性的审美特性, 就其实质来说, 它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有机综合, 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 具有可以融合视听两者之长的优势, 成为一门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暴力、色情等非艺术的东西充斥着电影, 艺术和非艺术之间变得越来越混乱。充斥着色情、暴力、犯罪等所谓社会问题、探讨人性扭曲的电影在对人们的感官进行猛烈的刺激之后, 留给人们的无疑只剩下躁动、恐慌和心灵的迷失。
谈电影艺术表演的特性 篇9
表演艺术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三位一体”性
演员以其自身为创作的手段和工具。演员创作的材料就是演员自己的脸、五官, 自己的肌体, 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等等。表演艺术的特点是:创作者、创作的工具和材料、创作的成果 (人物形象) 全部统一于演员自身, 形成“三位一体”。比如, 银幕上的聂耳是从演员赵丹的肌体、语言、情感、心灵等表现出来的, 创作者就是赵丹。这是表演艺术独具的特性。
“三位一体”的特性决定了演员要去磨炼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形体、五官、声音、语言以及各种外部技能 (包括骑马、射箭、开车、游泳、擒拿、格斗、歌唱、舞蹈、演奏等等特殊技能) , 并掌握一整套表达内心世界及情感的内部心理技巧。当然也包括演员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和积累及各方面的修养等。
二、“身份双重”性
表演艺术创作中, 演员一方面表现为人物形象———角色, 另一方面又作为形象的主人———创作者, 两者“合二为一”。这就决定了艺术创作中演员必须过好双重生活, 掌握双重人格。它是演员表演时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演员要化身为角色, 进入角色的规定情境, 过着角色的精神生活;同时, 演员作为角色的创作者, 又时刻监督着自己的表演, 驾驭表演角色的整个进程, 使其沿着正确的创作目标行进, 这就形成演员创作角色时其身份的双重特性。表演术语中, 演员作为创作者的“我”, 称为“第一自我”;所扮演角色的“我”, 称为“第二自我”。如潘虹创作的角色陆文婷, 就是她构思并体现出来的“第二自我”。
三、“对立统一”性
表演创作中所有的形象, 一方面都离不开具体的演员。如张良的董存瑞、白杨的祥林嫂、孙道临的肖涧秋、张瑞芳的李双双、斯琴高娃的虎妞、李纬的盘老五、刘子枫的赵书信等等;另一方面又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剧中人物、舞台角色。演员在艺术创作中必须熟悉和驾驭矛盾、对立的双方———自我与角色。一方面要了解自我创作的优势、弱点和特点, 探索自我的创作路子;另一方面又要熟悉角色, 寻找到自我与角色的桥梁。优秀的舞台演员郑振瑶所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 成功地塑造了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三个形象:《邻居》中的明大夫、《城南旧事》中的宋妈、《如意》中的金绮纹,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演员在创作中找到了通向角色的沟通点和桥梁, 将演员“第一自我”与角色“第二自我”融为一体。
四、“艺术流派”性
演员表演风格各异, 神采不一, 但归根结底可分为两大流派, 即“表现派”和“体验派”。
1.“表现派”
“表现派”主张演员从外部的动作接近角色, 首先要像这个角色, 慢慢才能达到表演的成熟。一般说来, 属“表现派”的演员, 戏路子宽, 演啥像啥。他们有较深的表演功底, 善于创造多种不同的银屏与舞台形象, 而使之到达酷肖的境地。
比如, 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一生创造了许许多多动人的艺术形象, 其中有《马路天使》中诙谐的吹鼓手, 《十字街头》中正义的老赵, 《为了和平》中正直的老教授, 《聂耳》中热情的聂耳, 《林则徐》中刚正不阿的林则徐。另外还有, 《乌鸦与麻雀》中的“小广播”, 《烈火中永生》中的许云峰, 《李时珍》中的李时珍, 等等。特别是“林则徐”, 赵丹在影片中非常出色地把握了这个人物的风貌, 赋予他以十分鲜明的色彩:雍容大度的仪表, 炯炯有神的目光, 神采奕奕的气质……人物的步态、眼神、一招一式, 都表演得洗炼、分明。在动作和道白方面, 赵丹还吸收了我国传统戏曲程式中的有益部分, 创造出符合电影表演的形体动作和语言。如见驾时的跪拜, 斟酒时的手势, 摘下顶戴时的动作, 都显得干净利落、线条健劲而又潇洒。在企图挽救危局与琦善发生激烈争执而终遭摈斥时, 他强抑住满腔怒火而发出的悲愤语言, 简直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迸出来的, 铿锵有力, 逼真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在情绪。
由此, 我们可以说, “表现派”着重“表演”, 特别强调所演角色外部形体动作, 即强调“形似”。
2.“体验派”
“体验派”主张演员从内在的情绪接近角色, 使“有意识”变成“下意识”, 达到“我”就是“角色”的境界。“体验派”要求演员在表演中注意揣摩角色的心理, 注重刻画人物性格, 努力在情绪上靠拢角色。演员的表演, 主要是缩短和解决演员本人同角色间的差距和矛盾。因此, 不论是由内到外, 还是由外到内, 目的都是要把角色生动地表演出来。但从表演艺术的发展趋势来看, 似乎强调“体验”角色的多一些, 运用“体验派”的表演方法较普遍一些。演员们认为, 只有把角色的内心想什么“体验”准了、深了, 才能找到外部动作, 把“体验”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微电影创作的艺术特征 篇10
微电影的概述
微电影, 是电影产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产物, 它是电影行业中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微电影的时长一般都很短, 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将一个故事的内容, 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意义, 用画面的形式完整的表现出来, 是一件极困难的事情, 还要将剧情中的层次进行细致的划分, 以提高自身的质量, 吸引观众的目光。所以, 想要创作出一部好的微电影, 需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及先进的制作思想。
我国电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 应当充分的重视微电影这一新兴的电影表达方式, 微电影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微电影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水平, 实质上就是对电影行业在发展中的速度以及质量水平的一种反映, 在电影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微电影的创作, 不仅仅只是为了在电影市场中谋取相关的经济利益, 而是在电影行业中的一种创新, 为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微电影, 最开始的发展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人, 拿着自己的DV利用生活中的各项事物作为背景,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影视短片, 然后相关人士通过对影视短片的分析与研究, 将简单的影视短片转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微电影”。微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 不能过分的重视经济效益, 也不能仅仅依靠相关赞助商对微电影的投资进行发展, 而是要从微电影创作的艺术特征为出发点, 充分的挖掘微电影在创作中的艺术特征, 充分的发挥艺术特征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微电影在创作过程中, 不论它所表达的内容形式多么的超现实, 它还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创作人员在对微点影进行创作时, 运用各种表达手法将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融入到微电影的创作中去, 这在很大程度上将生活中存在的现实情况带入了微电影中。微电影主要是以普通观众为主, 所以在其创作的过程中, 要将表达出来的内容接近于生活, 但是在表达手法上不能够过于的普通, 要具备一定的艺术色彩, 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普通观众对微电影的要求, 才能够吸引普通观众的眼球, 真正促进微电影的发展。
微电影的视觉艺术特征
时长较短是微电影的特点, 微电影在创作过程中要在有效的时长里将画面中的视觉元素综合在一起, 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微电影中不断的创造出视觉冲击力, 才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如何增强微电影中的视觉艺术特征, 对于微电影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微电影中的画面色彩
画面色彩是微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微电影在创作过程中, 在对画面色彩进行设计时, 不仅仅要符合故事中多涉及到的环境背景, 还要在设计画面色彩时充分的融入到视觉效果中, 画面色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微电影的视觉效果, 可以通过画面色彩来丰富微电影中的主观情调, 在设计时要遵循画面色彩在运用中的规律, 同时也要突出微电影画面色彩中的特点。画面色彩在微电影中的合理设置, 能够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对于微电影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也是增强微电影视觉艺术特征的重要途径之一。
2、微电影中的镜头画面
镜头画面是微电影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微电影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它能够有效的烘托出微电影中的视觉艺术效果, 根据微电影中故事情节的发展, 镜头画面在要跟随着变换, 对于微电影中镜头的运用手法也要随着情节的延伸而不断的变化, 要在符合情节叙述的同时, 还要将微电影中的视觉感展现出来, 提升微电影中的视觉艺术效果, 例如:《行者》这部微电影中, 在镜头画面的转换与镜头的使用上就非常的到位, 导演在影片中使用无对白、长镜头这一种表现手法, 将一个僧人在城市之中缓慢的脚步展现出来, 僧人在影片中的每一步都非常的慢, 而电影的环境背景是高楼耸立、人潮拥挤的城市之中, 这一镜头画面将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反差完美的展现出来, 这部微电影所要概述的中心思想就是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 人们正在逐渐的丧失自我, 而僧人在城市中的缓慢前行, 正好与城市人群中的快速前行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 这一镜头画面不仅仅将微电影中的视觉艺术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还将微电影的主旨很好的传达给了观众。
分析微电影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特征
微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 有属于自己的艺术特征, 这些独特的艺术特征让微电影这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区别于其他传统的电影表达方式。
艺术特征, 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精神层次, 艺术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与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一系列文化部分处于同一位置。第二个是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层次, 将艺术当作是艺术家表达自身情感、思想等一个过程, 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第三个是艺术结果层次, 将艺术定性为艺术品, 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存在。
微电影的制作人员, 在对微电影进行创作的过程中, 通过对其艺术特征的认知与运用, 用微电影这一电影表达方式来体现出自身的审美观, 将自己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想法融合在微电影的创作中去, 使微电影能够更加的贴近生活。微电影创作的艺术特征,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故事独特的故事表达方式, 瞬间吸引观众的目光
传统的电影模式, 在对故事的表达方式上, 电影大部分时长都在90分钟左右,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对一个故事进行叙述, 可以采用很多的表达方式, 将故事中的各个层面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展现出来, 可以沿着故事结构中的主导线对故事进行阐述, 对故事中的人物与场景可以进行深入的刻画与设置, 将故事中所要表达的思想采用一系列的艺术手法烘托出来, 让观众能够在看电影的过程中, 真切的感受到电影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等。但是对于微电影而言, 由于自身时长上的限制, 所以在对故事进行阐述时, 对于表达方式要进行合理的运用,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要运用合理的表达方式, 将故事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 设置故事中相关情节时, 要将各个部分有效的整合起来, 充分的利用微电影中各个环节上的时间, 将微电影中的每一分钟进行有效的规划, 控制微电影中的时间, 在微电影有限的时长里, 突出故事的中心思想, 抓住观众在电影情节上的目光, 让观众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微电影故事中含有的情感感受, 让观众的情绪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动。
就表达方式来看, 一部优秀的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 创作的过程更加的困难, 对于表达方式的要求更加的苛刻。例如:陈欧, 自己代言的广告中, 用强有力的语言, 配合着动感十足的画面, 开头直接的第一句话直接表现出了广告内容的中心, 由于时间的限制, 无法将全部的思想表达出来, 所以将画面进行快速的转换, 以陈欧自己为主导线, 直接的将要表达出来的内容, 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出来, 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观众的目光吸引住, 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将独白与自身的动作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虽然整个电影广告时长较短, 但是却将中心思想用极为丰富的话语及优美的画质所表现出来, 达到了其预期的效果, 也很好的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2、具有真实性, 大众心声的体现
从微电影发展的初期来看, 网络中一部分网民将自己制作的视频短片上传到网络上, 网络中一部分的视频短片点击量激增, 引起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视频短片的制作、发展, 对视频短片的各种建议、讨论促进了视频短片的发展, 网络视频短片在空间上没有太多的局限性, 只要其中的内容没有触碰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底线, 就能够将视频短片上传至网络上, 而这种没有太多局限性的视频短片, 在经过专业人士以及商家的研讨, 形成了如今的微电影这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从微电影的发展过程来看, 微电影中的故事题材的形式非常多, 无论是哪一类型的题材, 都是来源于现实中的生活, 微电影制作者对这些现实题材进行改编, 通过自娱自乐的形式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给展现出来, 让观众在欣赏的时候, 也能够从中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现象, 引发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现象的讨论与思考, 因为微电影中的内容贴近人们的生活, 所以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大众内心的声音, 能够唤起大众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结语
微电影是电影产业在新时代发展中, 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所形成的一个新兴的产物。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 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人们对于微电影这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 充满了好奇心;微电影的出现,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电影产业中经济市场的形势, 提高了电影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水平, 有效的促进了电影行业的发展。
网络电影艺术的 篇11
关键词:艺术电影;商业电影;电影产业
国家广电总局在2013年初的新闻通气会上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①但从国产电影票房数据来看,艺术电影所占的市场份额甚微。国际电影界普遍认为,艺术电影以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出现和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的建立为起点。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四、第五代导演凭借其影片对人文社会的深入挖掘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随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艺术电影的创作逐渐走入困境。曾经在80年代惊艳西方主流电影节的中国艺术电影正遭遇严重的生存危机,它失去了应有的话语权,丧失了它应该具备的影响力,它被逐渐地边缘化了。[1]
1 我国艺术电影面临的发展瓶颈及原因
艺术电影的发行策略及运作方式存在问题:2015年4月,王小帅携电影《闯入者》走进各大影院,导演及制片公司本想趁五一黄金周捞一把,但影片首日却仅有1.42%的排片量,这也使很多想看此片的影迷“扑了空”。为迎合观众的观影需求,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很多影院都把档期内大部分黄金时间让给同期上映的《何以笙箫默》《赤道》等,由于排片量过低,致使《闯入者》上映4天后只有260多万的票房收入。[2]长期以来,中国艺术电影集体无意识形成了“先获奖后发行”的发片策略,期望通过更多“高大上”的头衔获取更好的国内票房,然而当其作品拿回放映时,却因票房惨败黯然收场。电影《青红》(王小帅)虽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但在国内只获得300多万票房;《孔雀》(顾长卫)在柏林电影节拿到了银熊奖,但在国内票房依旧不见起色;贾樟柯更是在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电影节接连有所获斩,但仍没有摆脱票房低迷的厄运。众多艺术电影的票房收益和其知名度及艺术水准都形成了巨大落差。
多数走进影院的观众观影更偏重于视觉刺激观感或者知名明星的参演等方面,再加上现在中国二线城市电影院猛增,大多普通观众群体艺术素养的局限性,导致他们在选片时总会避开艺术电影。
2 艺术电影的突围之路
2.1 建立艺术影院,创设“影迷文化”
艺术电影凭借其“高雅艺术”的意识形态堡垒有着自己的观众群和特定的观看程序,艺术院线不能像商业影院一样一轮轮更新影片,通过影片的快速更迭带给影迷丰富的观影体验,其重点在于营造一种电影文化氛围,建立“影迷文化”。艺术院线的排片应针对具体时间段内对某个流派的电影或某个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具体导演做系统的回顾放映,或者播放在各大电影节获奖的优秀外国艺术影片,以及电影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典影片,并定期邀请有影响力的电影评论家或者影片制作人与影迷一起讨论、分享观影体验。在影院运行上,艺术院线可以在观众的观影环境上加以改造,在艺术院线建立配套的其他文化设施来增加票房以外的收入,如影像图书馆、咖啡厅、酒吧、展览馆藏、餐厅等具有独特电影文化设计的文化活动场所,以此扩充自己的发展空间。
2.2 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
艺术电影因自身固有的局限性无法在现代的电影环境中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为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国家需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给予艺术电影以扶持和帮助。国家可以建立艺术电影专项资金委员会,建立艺术电影资助的相关法律,扶植艺术电影的发展。在电影融资方面,艺术电影专项资金委员会可对融资困难的团队补发一定的资助,相当于制片方向政府借钱,等影片上映取得票房收入后再归还借贷钱款。在发行方面,对于一些新人作品等可能存在发行不理想的电影给予拨款。在艺术影院的建设和运营方面,委员会可帮助影院更换放映设备,并通过媒体帮助艺术影院宣传其文娱活动。[3]
2.3 挖掘艺术电影中的商业元素
电影的艺术属性和商业属性并不相互矛盾,艺术电影不一定非要曲高和寡,商业电影也不一定就是故事结构单薄。在艺术电影中融入商业元素,既能获得艺术水准的口碑,又能拿到巨大的票房收益。在艺术电影的制作中,制片方可对艺术电影中明星的使用、剧情的包装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带动增加艺术电影的市场号召力。王家卫执导的影片《花样年华》就是艺术电影商业化挖掘成功的代表,导演王家卫自身就是一个卖点,影片也不乏梁朝伟、张曼玉等知名影星,虽然讲述了电影中老套频繁的爱情,但在情节构思上另辟蹊径,如“缺席”的人物处理、艳丽多姿的中国风的代表旗袍、独特的音乐和环境等处理博得了大批观众的好评。王导的另一部影片《2046》,则完全依靠张曼玉、巩俐、章子怡、梁朝伟以及刘嘉玲等影星,再加上杜可风作为影片的摄影师,使电影获得了不俗的票房。艺术电影追求人文关怀与艺术精神,并与商业手段更好地结合,是实现艺术电影“意义”和“利益”双丰收的根本途径。
2.4 树立导演品牌
品牌效应在电影市场化运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品牌形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影的市场空间和营销成绩。观众对知名导演的知名度、期待值都对影片的发行、放映有着不可轻视的影响。在国内导演中,现阶段能够带有品牌标签的也就只有第五代导演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更多的电影从业者并不具备这样的品牌效应。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变现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道显示,到2014年为止,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6.49亿人民币,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6.1个小时。我们应抓住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机遇,在猫眼、微票儿、格瓦拉等电商以及腾讯视频、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上对相对陌生的优秀导演及其代表作进行报道推广,深入报道阐释导演的影像风格,加大观众对这些导演的熟悉程度。
2.5 拓宽艺术电影进入市场的渠道
不同的影片影像风格、表现手法等各不相同,我们不能谋求所有风格的影片在进入市场时所采取的策略的趋同,而是要因片而异。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正在尝试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视听体验,一些院线市场排片量少的影片相继转战互联网网络院线的付费点播平台,以避免上院线的电影面临巨大的票房压力。导演王晶就曾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宣布与爱奇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王晶导演将其部分影片在网络和院線同步上映,通过互联网公司参与电影制作来争取更多的票房收入,更深一层地挖掘影片的艺术价值,还可以通过降低票价等方式来获取影片收益。
3 结语
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存在追求过高的经济利益而忽略电影作为七大艺术门类之一的文化内涵属性的现象,把严肃的产业低俗化、娱乐化,导致中国电影不能在更高的电影奖项中崭露头角。艺术电影凭借其在思想上的高度及其对日常缩影的人文关怀,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最有利因素。
注释:①内容来自2013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新闻通气会通稿。
参考文献:
[1]杨菊.艺术电影“死”了吗?——兼论电影产业时代艺术电影生存的合法性[J]. 电影评介,2008:3-4.
[2]唐玲玲,梁辰凌子,王冠.“互联网+”下我国艺术电影发展的新出路[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105-110.
网络电影艺术的 篇12
一、艺术电影的缺失
根据我国当前院线汇总的官方数据统计显示, 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电影到2010年9 月28 日的总票房则已经突破上亿元, 是中国文艺片票房十几年发展的新高。这对于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中艺术气息薄弱情况来讲, 不愧为一剂强心针。《山楂树之恋》文艺片电影在商业发展中的成功, 充分论证了精细化艺术内容的号召力和产业价值, 这与《孔雀》上映之后的结果非常相似。尤其是在2002 年, 张艺谋执导的《英雄》这部电影, 更是掀起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中开始制作商业电影的热潮。随后上映的《十面埋伏》、《夜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等商业大片, 促使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更加浓重的商业化气息。正是过分追求商业化的现象导致中国艺术电影在发展中出现了缺乏危机意识的盲目自信, 以及轻视艺术发展的问题。通过从这点进行分析, 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和制作方面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由于中国电影市场2004 年在整个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 所以这年被称之为“中国发展年”。在本年中, 整个中国艺术电影的产量首次突破了200 部, 与2003 年相比提高了60%, 这也是整个电影年中所创下的最高记录。但是, 这些记录只是盲目的向数量和盈利看齐, 在一定程度上酝酿了乐观的情绪。同时, 随着多部商业电影对艺术电影不断产生挤压, 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商业电影作为一些文艺电影导演中出现创意不足和文化意识缺失的借口, 从而诱导中国电影观众逐渐靠向充满娱乐性的文化内容和媚俗的文化内容靠近。然而, 很多艺术电影中的激情与真诚逐渐被抹杀, 甚至很多粗暴的语言符号泛滥于电影市场中。
二、电影市场的结构失调
1、市场集中度低, 规模经济效益差
随着产业化改革不断发展, 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产业产量虽然不断增加, 但是电影产业的集中度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中国电影集团在我国整个电影市场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2001 年的制作片市场份额虽达到了32%, 但随后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直到2005 年直线下降到10%。我国其他电影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 生成集中度较低, 经济效益差, 严重制约了中国电影规模经济的发展。
2、企业间竞争不足, 市场结构不合理
中国电影市场的产业集中度较低, 便伴随着整个电影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呈现出不充分的现象。虽然当前制定的发行体制打破了整个中影公司的发行独家垄断, 但是中影集团的参股及控股的电影院线的票房却只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左右。尤其是中影集团的电影进口分公司, 垄断了我国每年20 部国外影片的进口权, 拥有较高的竞争优势[2]。
例如:当前国外电影公司更乐于选择中影作为主要合拍片的中方合作者。直到2008 年底, 我国依然有17 家国有电影制片厂尚未完成改制现象, 而更多的是由国有全资电影发行放映, 并没有构建起科学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从而难以真正突出独立自主和自负盈亏的现代电影市场主体。同时, 当前国有电影企业凭借着自身多年的经营经验, 与政府间存在纷繁复杂的联系, 所以便需要获得政府的保护和支持。
当前中国的34 条电影院线在发展过程中, 其规模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明显性。同时, 在2008 年对本院的前十强的票房进行合计统计, 总票房为3115 亿元, 占整个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的78%, 清楚的看出整个院线间呈现出不平衡的现象, 从而形成典型的“金字塔”型结构。
三、中国电影市场和艺术电影结构协调发展的策略
1、集群化发展, 实现产业规模效应充分释放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 其具备的产业融合性直接决定了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多种资源, 集群化发展趋势较为明显。但是, 中国创意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其发展规模较小, 发展特色不突出。因此, 在中国艺术电影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应该不断强化特色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 积极构建优势条件突出的创意产业基地, 打造系统完整的创意链条, 从而促使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能够较好的凸显出来。同时, 政府还应该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全面监管集群化产品和电影市场服务, 合理的将影视制作集群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统一起来。
2、选择市场准入条件, 构建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为了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电影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共化, 便需要充分利用公共的文化力量来构建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发展的新格局。同时, 还应该合理分配电影审评、评片、电影专项资金及各类基金的使用, 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只有让政府的、国家的资本逐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才能够取得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 促进中国电影市场更好的向前发展。
3、秉承文化价值, 充分突出艺术电影的审美意义
为了有效改变中国艺术电影的缺失现象, 在制作艺术电影的过程中应该秉承艺术电影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尤其是在当前中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电影产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3]。因此, 在当前世俗文化和电影艺术产业的发展中, 应该秉持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 在电影中塑造出极具中国特色的人物醒悟, 合理的将典型的中国人物呈现于电影屏幕中, 充分全面的反映出中国人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表情语调、行为准则, 以便满足现代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要求。
四、结论
总而言之, 在当前中国艺术电影缺失和电影市场结构失调的背景下, 要求中国电影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不断创新电影艺术, 从观念创新到体制构建、从管理到经营都需要有效结合时代发展的形式, 不断优化中国艺术电影市场的发展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中国电影市场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影市场:“偏心眼”的艺术[J].记者观察:上;2015 (9) :32-33.
[2]张丁心.论中国当下电影市场对电影艺术的解构趋势[J].创作与评论;2015 (12) :74-79.
【网络电影艺术的】推荐阅读:
网络电影艺术特征研究11-21
童话电影艺术的08-03
音乐电影艺术的09-28
电影的艺术特色07-31
电影的网络未来06-05
电影艺术的无尽魅力05-29
电影艺术表演的特性07-27
民族动画电影艺术的09-27
微电影的艺术创作分析05-13
动画艺术与电影的融合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