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课堂(精选12篇)
巧妙课堂 篇1
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中比较普遍的就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太积极, 课堂气氛死板、不活跃。针对这一现象, 解决的关键在于恰当运用语言艺术。我们需要学会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 营造出积极的、活跃的课堂氛围, 达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合理应用教学的引导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节课的开头语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像写作文一样, 你的开头精彩, 才会使人有想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如果你的开头都不好的话, 谁还有兴趣去了解里面的内容呢?所以, 老师们在教学中, 都应当注意在每节课的开始尽量利用好语言艺术, 结合各种趣味的语言, 以及小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 使用他们喜欢的语言来激发其学习课程的热情。每个小学生在学习时都比较喜欢老师们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来向他们传播知识。所以, 我们老师在使用引导语时应当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习惯以及心理特征, 选择适合他们的各种有趣的课堂语言。这样才能够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们应该配合学习的内容, 运用语言技巧, 让学生们在每一节课中, 都感受到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 让他们爱上学习。
二、使用多样性的语言, 构建活跃的课堂
1.多用疑问句和祈使句
在语文教学中, 老师在课堂上要多使用一些疑问句, 向学生提问, 这样可以很好地与学生互动,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集中, 同样可以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要多使用些祈使句, 保证学生们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
2.合理使用重音以及话语的停顿和拖腔
老师在课堂教学时, 还要多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 在讲到重点时要加强语气和提高音量, 语速变慢, 还可以相应地使用拖腔, 表示重点强调一些词语或者文章。总之, 就是在该慢的时候慢, 该快的时候快, 重点的地方加强语气, 非重点的地方加快语速就行了, 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努力做到使学生与老师的思维同步。
3.使用多种形式的语言
在语言形式上, 老师们应当注意尽量使用多种形式的语言。在保证语句通顺、语法正确的情况下, 能够很好地表达所要说明的意思。比如说:像陈述句的语言, 你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明确、清晰, 直击问题的重点。在概括式的语言上, 要尽量简练, 做到一步到位, 重点突出, 特点鲜明。
三、多使用肢体语言, 活跃课堂
1.动作语言
老师上课时要有饱满的精神、有活力, 因为只有你有活力了, 你才能让你的学生有激情、有活力。多使用肢体语言, 配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 不要总是保持着站立的姿势。因为这样很容易使你的学生对你这个人产生一种距离感。同样, 你也可以在教学中配合相关的教学内容, 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模仿, 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从而达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全面交流, 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之中学习。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表情语言
有时候,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情语言也是相当重要的。以前有一位历史老师, 他在表情语言上做得非常好, 每一次上课时, 他都会用微笑来面对大家, 即使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 他也不像别的老师那样, 对学生横眉竖眼, 而是以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 给学生以警示。不过, 现在我们大部分老师在上课时, 为了保持自己的威严, 往往会面无表情, 这样就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 使得最后学生都不爱上你的课。由此可知, 表情语言在小学生的语文课堂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合理地利用表情语言来活跃 课堂气氛。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增进彼此的友谊, 这对以后的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与动作语言相比, 表情语言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轻松一点。所以, 我们在以后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 老师应该善用自己的表情语言, 在给学生带去欢乐的同时, 自己也收获了很多。在保证学生的课堂活跃度的同时, 同样也在学生们心中建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三点介绍, 我们了解到若想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就要学会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方法, 学会巧妙地使用各种语言表达方法, 配合相关的教学内容, 给学生们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在这样的有技巧的语言教育文化中, 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从其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课堂语言, 是有效活跃课堂氛围的捷径。所以, 在具体的工作中, 我们老师要根据具体的内容, 利用语言表达的多种方法, 完善课堂语言, 不断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 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水平, 然后应用于课堂中, 活跃语文课堂气氛, 全面提升和改善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巧妙课堂 篇2
摘要:课堂,不是老师的独角戏,是师生共同表演的大舞台,它离不开师生的互动,师生的互动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老师的引导离不开课堂的提问。因此,正确的课堂提问必不可少,教师只有掌握课堂提问设计的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的、高效的。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提问;设计原则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也是如此,开展有效的提问活动必不可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重视课堂提问,巧妙运用课堂提问启发性、兼顾性、探究性的原则,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品质。
一、启发性:抓住提问契机,激活学生学习动力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设计课堂提问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启发性。课堂导入时,初读感知时,合作学习时,教材赏析时,课堂训练时,都是提问的好时机,在合适的时候提出合适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化解难题,促进互动性活动,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充分打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被充分调动。如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中用了大量的典故,学生不好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抓住契机,从这几个典故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启发。如,典故的内容是什么?典故的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什么联系?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去了解这些典故。例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描写的是孙权。“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描写的是刘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描写的是刘义隆。“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拓跋焘。“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描写的是廉颇。知道这几个典故的内容,从而加深了印象,然后由浅入深,通过这几个典故的内容去思索典故与当时社会现实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份以及心情,归纳出答案:孙权建立吴国,打垮了百战百胜的曹操大军,保卫了国家。南朝宋武帝刘裕起兵讨伐了桓玄,平定了叛乱,流露了作者对英雄的敬佩之情,包含了作者积极抗金的情感。由上例可以看出,这样设计问题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学生进行启发,非常有利于学生梳理思路,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整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了学习之旅,促进了互动性学习,这样,要比直接讲解文章效果好得多。在启发性提问的帮助下,学生也能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对文本的探究学习。
二、兼顾性:介入分层意识,分层对待学生群体
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悟性不同,学生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学生学习效率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在分析《鸿门宴》一文时,教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项王摆宴是一场阴谋吗?项庄舞剑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樊哙具有鲜明的人物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绘的?樊哙闯入帐中有何目的?刘邦逃脱前做了什么部署?这些问题设计出来后,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自愿回答问题,而是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了不同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完成了回答,课堂氛围渐浓,这看似无心,实则有意。教师实际上是根据问题的难易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够独立解决了老师给他们的问题,学生表面上看不出老师的分层教学,老师也并没有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师生关系依旧很好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在上面的案例中,体现了这种分层意识,实际上体现了教学兼顾性的原则,教师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本,对学习内容进行梯度分解,根据难度系数展开问题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对症下药,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度,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
三、探究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设计巧妙 课堂生辉 篇3
[关键词]课堂设计作文教学教学经验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巧妙的教学设计,就会迅速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接受的角度,从发挥学生积极性的角度,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思考、创造、表现的机会,以此来开启学生的思维与聪明才智。
今年六月份,送走了毕业班,我接了高一新生。回顾高三教学,我的感慨颇多,尤其是整个高三的作文教学,我有很多遗憾之处。经过高中三年的训练,很多学生依然是为了作文而写,他们的作文很像旧时科举考试的八股文。我意识到,这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乏指导造成的。于是,在新的一轮教学中,我对三年的作文教学进行了整体规划,同时重视每次作文过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开学伊始,一场秋雨骤至,我急忙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秋雨的特点并体会雨后的感受。于是,在作文课上,我就给学生出了命题作文“雨”。
学生写完后,我进行了仔细的批阅,发现学生写的基本上都是抒情性散文,语言很美,文字很华丽。然而内容空洞,只是把自己所知道的优美的词汇堆砌上去,少了思想,少了感情,更别提创造了。于是,根据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我连夜制作了课件,给学生上了一节欣赏课——“雨的诉说”。
我把它设计成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一个问题进行剖析,且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第一环节,叫做“雨中品情”,分别为学生呈现了杜甫的《春夜喜雨》,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苏轼的《定风波》。通过电脑画面和我的解说,引领学生去感受雨中的不同情怀,体会透过雨所传达的欢喜、悲苦、雅致和禅意。最初时,学生还不敢说,或者说是体会不深,欣赏不进去,到了后来,学生越来越投入,甚至搞起了课堂辩论。
第二环节,叫做“雨中人生”,为学生提供了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让学生在这首词中体会人生滋味。可喜的是,经过上一个环节的欣赏,学生谈得有情有理,也合情合理,真的融入了文学作品,进行了个性化的欣赏。
第三环节,叫做“我们的雨”,就是让学生评点自己的作文,同学们都畅所欲言,大都找出了自己的不足。学生懂得了用挑剔的眼光去欣赏文学作品,去欣赏自己的作文。
这一节课是在学生的遗憾声中结束的,他们还没有把自己的想法都表达出来。课后,我的课代表跑到我的办公室告诉我,同学们要求把这次作文重新写,我欣然同意。同学们第二次所写的作文,让我看到了变化,更让我看到了希望。原来,只要教师设计巧妙,学生兴趣就会提高,课堂就会生辉。
语文课堂如何巧妙引导 篇4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导”在学生疑问时
古人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有智慧的教师常在学生疑问时引导。青年教师张玉栋执教《泊船瓜洲》, 讲到“对愁眠”时, 学生不明白:诗人为什么发愁?教师如此引导:让学生读诗句, 明白作者是“客”, 故因离乡而愁, 让学生回忆含有“客”字的诗句——“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体会旅人的思乡之愁;接着问:诗人经常看到什么思乡?引导学生回忆带“月”的诗句——“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然后宕开一笔:这个夜晚, 连月亮都落下去了, 陪伴诗人的只有乌啼、霜满天, 他怎能不愁?最后, 教师讲述作者屡试不中的失意, 忧国忧民的情怀……至此, 学生完全理解诗人为何要“对愁眠”了。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导”在学生错误时
学生理解错误时, 教师必须“拨乱反正”。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 学生不理解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艰辛, 认为居里夫妇是有名的科学家, 一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帮他们做具体的提炼工作, 他们只要坐在研究所里等着分析研究数据就行了。面对学生的错误理解, 王红老师适时引导, 先讲述镭的提炼过程及其恶劣的工作环境, 接着播放居里夫妇提炼镭时的视频。目睹了居里夫妇在烟熏火燎的环境中辛苦忙碌的情景时, 学生们被深深震撼了, 纷纷感叹:“原来, 这一点点镭的提炼竟是这么艰辛!原来, 科学家搞科学研究是这么不易!原来, 任何成就的取得都不会一帆风顺……”学生对课文、人物, 甚至人生都有了更深的领悟。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导”在知识缺失处
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并非摒弃教师的讲, 对于学生不懂的知识, 恰恰是要教师去讲的。李卫东老师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 一个学生质疑:文章的最后为什么用“奇特”这个词?教师如此引导:这是一个什么词? (中性词) 如果是你, 写到这儿会用什么词? (高尚、美丽、和谐……) 作者季羡林先生为什么用“奇特”呢?学生靠已有知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教师因势而导, 让学生观看二战期间德国人残害犹太人和战后德国总理向被害者谢罪的视频,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结合对课文的理解, 使他们体会到德意志民族的“奇特”之处:既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 又有歧视、戕害其他种族的局限性, 加深学生理解。
四、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导”在重点关键处
文章的重点需要“重锤敲打”。张祖庆老师执教《最好的老师》, 学生读通课文之后, 教师就主要问题引导思考、辩论:“怀特老师是最好的老师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结合文中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进行了激烈讨论:他是最好的老师, 因为他善于引起学生思考, 不让学生盲从;他培养了学生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不唯师, 只为实;他的教育方法独特新颖, 让学生终生难忘……教师只弹指一点, 便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在读书思考和自由表达中, 教学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五、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导”在主旨深化处
有些文章含义深刻, 学生无法轻易理解, 这时要为他们铺设阶梯, 让他们更容易理解。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望月》时, 在学生找出了“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之后, 王老师说:“有人说, 《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 一为想象, 一为观察, 一为回忆。也有人说, 《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 一个代表过去, 一个代表现在, 还有一个代表未来。还有人说, 《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 一个有童话味, 一个有散文味, 一个有诗歌味。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学生赞同。王老师又说:“那你们认为作者写得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道:“好!”王老师接着说:“于是有人就问作者是不是这么想的, 怎么想得这么妙?想知道作者怎么回答的吗?”学生迫切地说:“想!”这时, 王老师恰到好处地公布作者的答案: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压根儿就没想到这些!……其实, 一篇文章, 就像天上的一轮明月, 每个人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就像那一个个映在江中的月亮, 人人心中都有与众不同的一轮明月……这就叫——千江有水千江月!至此, 学生恍然大悟, 对课文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巧妙安排作业设计 篇5
葛丽辉
语文教学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光靠课堂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课本知识或教师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大量的知识和各种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堂之外去学习和培养。平时布置的课外作业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和有益的补充。可如何布置呢?布置怎样的语文作业才扎实有效?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改革原来 “抄、背、练”的老三套。为此,我积极尝试,努力创新,从作业形式,内容评价等方面着手,在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在评价上倡导参与激励,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1.设计可操作的家庭作业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布置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唱一唱,查一查等不同形式的作业,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海洋,充分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启发了思维,激发了想象。
如学了《动手做做看》后,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做这个实验;学完《三个儿子》一课后,让学生小组表演课本剧,帮助孩子树立勇于克服自己弱点的信心和勇气,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上完《找春天》这篇课文以后,让学生课外学唱一首关于春天的歌曲。另外,还可发动学生,自己讨论设计、编排黑板报、小报的版面,将各种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设计开放型的家庭作业
例如我在教完《秋天的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一文后布置开放型的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秋雨的喜爱。孩子们兴趣盎然,回家作业的展示有动手画的风景、有用笔写的作文,还有动口朗诵的美文……这样,软性的、开放型的家庭作业,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学生也易于接受,乐于完成,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经过多次实践认为,语文家庭作业应设计成开放型的,这样,由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质量肯定有好坏),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方面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们无法一下子改变学生,改变家长,但可以立刻改变每天布置的作业量和作业的形式,跟一刀切bye—bye,让每个孩子在适合自己半径长度的范围画最美的圈……
3.设计多层次的课外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巧妙预设,预约课堂精彩 篇6
王崧舟教《孔子游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以“老师(孔子是老师)—课堂(老师要上课,上课就应该有课堂,那么孔子的课堂是怎样的?)—课文(老师上课应该有课文,那么孔子上课的课文是什么?)—课题(课文都有题目,那么孔子上的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为线索贯穿课堂教学,不仅把孔子从神圣的殿堂上请了下来,给了学生亲近感,那种以课堂对“课堂”、课文对“课文”来引领学生研读、品悟文本的做法,更让学生有了一种轻松感、愉悦感和精神的向往。这便是预设,便是预约的精彩。在进入对“课文”的学习阶段,王老师针对“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一句,作了这样的补充(在屏幕上呈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水是什么样的?水是方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水是什么样的?水是长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水是什么样的?水是直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水是什么样的?水是曲的。这样的补充,自然也是预设,也是预约的精彩。
蒋军晶教《已死的母熊》(长春版五年级下册),其中有个片段,叫作“变着花样读”,如下:
师:《已死的母熊》虽然是篇古文,但字不难认,只有“遂”一个生字,请大家自己大声读。
(生自由大声读)
师:读是读对了,但是没有读古文的感觉。听老师读,你们感觉一下。(师范读)未必和老师读得一模一样,但是要读得有点感觉。
(生练习,试读)
师:(出示竖排的文章)你发现了什么?
生:竖排,要从右到左读。
师:是啊,同学们,古人写文章,是自上而下写,从右往左写。竖排的《已死的母熊》,你们会读吗?
(生练习,试读)
师:同学们,古人写的文章,不但竖排,而且没有标点,这样的《已死的母熊》,你们会读吗?
(生练习,试读)
师:同学们,古人写的文章,不但竖排,没有标点,而且是繁体字,这样的《已死的母熊》,你们会读吗?
(生练习,试读)
师:这么一遍一遍读,说不定有人会背了吧,谁想试试?
(生试背)
这样的“读”不也是预设吗?如果说这个预设也算精彩的话,那么,不也是预约的精彩吗?
因此,笔者想说,生成固然重要,固然会有精彩,但它真的很难预约;而预设,虽说不怎么讨人喜欢(指的是课堂上不能太重预设),但对于课的精彩来说,它还是很可以担当或者担待的。
那么,如何在预设中把精彩加以预约呢?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预设要“多功能”
这里指的是在一个教学环节或者教学片段中尽可能多地体现“教学价值”,以实现教学效果的“多元化”。如某教师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在词语学习板块,教师在黑板上写了“小嘎子、胖墩儿”两个名字,领着学生朗读之后,特地将“小嘎子”作了一番玩味:先是提醒“嘎”字的书写要注意——应该怎么写,应该怎么写才会好看,并令学生书写;再是告诉学生这是一个人名,他的真实名字叫张嘎,是一名出色的小侦察员;然后又告诉学生“嘎子”是冀中一带(即北方)的一种方言,并与听课老师(不同区域的)进行对话(我们这里是怎么说的)。这个教学案例,至少蕴有三大功能:1.写字;2.识词(解名);3.文化的渗透(方言)。这是一个教学环节,但“一个”当中有“三”,这便是“多功能”。其实,上面提到的蒋军晶的课例,也是具有多功能性的。看起来它只是在反复地读(包括背),可依次出示竖排的、没有标点的、是繁体字的《已死的母熊》,便是一种文化(古体文的表达方式,甚至包括楹联文化)的渗透了。顺便说一点,笔者曾试着对如何才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提出过三个评价指标,即三个“有”:有思维含量;有情感因素;有文化渗透。蒋军晶和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那位老师都很不错,不错就不错在他们的课有文化的渗透。语文是母语,是民族的骄傲,所以,语文课一定要有关于民族性的“文化渗透”。
二、预设要“多维度”
所谓多维度,就是要让课“立体”起来。立体者,活动的连续、持续也。课堂活动是“多边”活动、“多层”活动、“多向”活动,如果只是“一次性”地考虑或安排,势必影响到活动的质量与效果,甚至连“课”都不是。某教师教《一夜的工作》(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进行了“四维”处理:1.自读。即组织学生围绕“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看了总理一夜的工作,你感动吗、敬佩吗、自豪吗”这两个话题与文本对话;2.师读。通过观看总理一夜工作的录像,介绍何其芳写作《一夜的工作》的背景,教师在音乐声中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3.评说。教师以“听了老师的介绍和朗读,你们有什么新的感受与大家交流吗”为话题,让学生展开评说;4.写练。经过以上的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两个题目(①极其简单中的不简单;②给区长或市长写封信,谈谈你的想法),让学生任选一个写一写。如果说“自读”是对文本的感知,那么,“师读”就是对文本的感受,“评说”就是对文本的感悟,“写练”就是对文本的感应;如果说“自读”是对形象的初识,那么,“师读”就是对形象的再识,“评说”就是对形象的加深;“写练”就是对形象的加固。因此,可以说,这个“多维度”的预设,不仅是精彩的,更是精妙的。
三、预设要“多视角”
文本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就是说,在课的预设上,我们完全可以将文本处理得像人一样“活”。王崧舟执教《与象共舞》(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两上”,或称“一个人的同课异构”。什么意思?就是王老师就《与象共舞》这篇课文上了两节课,一节课以“阅读本位”为价值取向,教学目标指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一节课以“写作本位”为价值取向,教学目标指向“对言语形式的理解和运用”。此课一出,产生了轰动效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应?课有新意。毫无疑问,这个新意,就是精彩,而这个精彩,自然是预设的精彩,而非生成的精彩。《金钱的魔力》(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是一篇略读课文。虞大明执教这篇课文,是以“鬼”(确切地说是以“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切入,然后按“鬼证”(从文中找出能证明托德和老板是“鬼”的证据)、“鬼相”(像“鬼”的样子,即托德的表情和老板的言语)和“鬼品”(托德和老板所反映出的道德品质)依次展课;而张祖庆执教这篇课文,则是以“漫画”(即漫画式特写镜头)切入,然后对文本加以“聚焦”,即集中到托德的“笑”和老板的“话”这两个点上,让学生反复而又细致地读“漫画”、析“漫画”、品“漫画”和演“漫画”,以此领悟马克·吐温语言的特点(幽默、诙谐、讽刺和夸张)。虞老师和张老师的课都很精彩,但是,这个精彩,除了课堂上的演绎,跟他们这种别致的预设也是不可能没有关联的。《与象共舞》可以“一课两上”,《金钱的魔力》可以“一文两‘切入”,可见,对于同一篇课文来说,“多视角”不仅大有空间,还很有余地。
四、预设要“多阅读”
生成指向于课堂,预设指向于文本。既然预设是指向于文本的,那么,预设就一定要“多阅读”,即对文本作细致的多遍的阅读。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文本是有“秘妙”的,而秘妙是需要发现的。课的预设,只有将文本“秘妙”发现并提取出来,然后转化为课的教学思路、教学线路和教学把握,才能有望得到课的精彩。孙双金执教《鞋匠的儿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在潜心阅读和细心体察的基础上,发现了文本的“秘妙”:这是一篇可以拿来教给学生品读文章方法——“追问法”的好课文。于是,“追问”不仅成了孙老师教学这篇课文的旨意,而且成了课堂上行进、铺展、连接、传承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识追问(了解追问的概念和定义)、尝追问(尝试练习追问)、理追问(归纳追问的特征和方式)和会追问(学到追问的本领)。于是,整篇课文的教学,不枝不蔓,不杂不乱,不细不繁,实现了真正的“一课一得”。某教师教学《扁鹊治病》(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通过对文本的深究细察,发现课文根本没写扁鹊是怎么“治”病的,寓意的对象也不是扁鹊,而是蔡桓公(因为不是扁鹊不医治,而是蔡桓公不接受医治),于是,该教师把教学的路径确立在了“这篇课文到底写谁,为什么”上面。这是一个别样的预设。显然,这个“别样的预设”也无疑是来自于教师对文本的“多阅读”。
五、预设要“多考虑”
这是对预设的“成果”而言的。也就是说,已经预设好了,我们不妨对这个预设作再思忖、再斟酌、再推敲,改进它,甚至否定它。某教师执教《窃读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预设了这样一个“练笔”:让我也运用动词刻画内心独白的方法,写一段我的读书故事:1.偷看课外书的经历;2.背着父母看书的经历;3.买到喜欢的书的感受。
预设好了之后,该教师思忖:如果学生没有“偷看课外书”“背着父母看书”的经历和“买到喜欢的书”的情况,如何下笔?于是,她把它改成了:1.偷偷地上网;2.偷偷地看电视;3.偷偷地跑出去玩; 4.偷偷地吃东西……显然,这样的“经历”是每一个孩子都曾有过的。这便是“多考虑”。
于是,想到了青年名师叶静,她教《文成公主进藏》(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对预设的一个练笔,五易其稿;想到了窦桂梅,她教学《秋天的怀念》(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光一个导入,就改了12次……这些,都可以说是“多考虑”的典范。
精彩是课的境界。每一位执教者(无论是公开课、竞赛课,抑或是家常课)都渴望课的精彩。虽然预设不是“课”,但是,只要我们对预设重视了、用心了,就完全可以预约到课的精彩。
巧妙提问 打造快乐课堂 篇7
一、利用故事猜想的方式来提问
教材上的东西学生已经比较熟悉, 不够神秘了, 那么,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抓住他们的兴奋点, 让他们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呢?我觉得可以时不时来点神秘的东西——故事猜想。
例如我在讲到八年级思想品德“交往的艺术”这一节时, 就设计了一个故事猜想:国王梦见自己所有的牙齿都掉了, 于是, 他找来智者为他解梦。智者说:“陛下, 你很不幸, 每掉一颗牙齿, 你就会失去一个亲人。”国王大怒:“你这个大胆狂徒, 竟敢胡言乱语, 给我滚出去!”国王找来另外一位智者, 向他诉说自己的梦。智者听完说了一句话。国王听完这句话, 命人奖赏这位智者100个金币。
故事猜想来了:“你能猜出这位智者说的是什么吗?”针对问题, 学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又在思考的基础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然后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参考答案是:“高贵的陛下, 你真幸福呀, 这是一个吉梦, 意味着你比你的所有亲人都长寿。”学生先是若有所思, 然后是恍然大悟、哈哈大笑。在此基础上, 我又引导说:“前后两位智者说的是不是一个意思?”学生回答:“是!”“但是为什么得到的结果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借机导入知识点:表达很重要, 一定要学会表达。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 一气呵成。
二、一波三折式的分阶段提问
我们常说事情的发展是一波三折, 如果提问题也能够作到一问三折, 那就会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并且为自己每一个阶段的胜利成果而快乐。
例如我在讲到八年级思想品德“交往的艺术”这一节时, 就设计了一个一波三折式的分阶段提问:古时候, 有个人请客吃饭, 看时间过了, 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 主人心里很着急, 便说:“怎么搞的, 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 心想:“该来的没来, 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喽!”于是就都悄悄地走了。
提问1:为什么这些客人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几位客人, 越发着急了, 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 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 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 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
提问2:为什么剩下的客人又走了好几位?
有一位老者脾气最好, 他对主人说:”你这样说话不合适……“一语未完, 主人急忙说:“我不是说他们!”气得老者也拂袖而去。
提问3:为什么最后一位老者也拂袖而去?
其实问题并不难, 在把问题拆成三个之后就更简单了, 学生可以回答, 而且回答得非常开心, 最后大家在哈哈大笑中开始反思主人的问题。我趁此引导:“这位主人本来满心欢喜地请客吃饭, 最后客人却都走了, 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教师借机导入知识点:怎样去表达呢?表达有哪些技巧呢?整个教学过程就水到渠成了, 而且学生也在课堂上收获了很多的快乐。
三、想象或借用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
例如我在讲到八年级思想品德“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宽畅”这一项目时, 就利用《三个和尚》的FLASH动画设计了一个情境:“大和尚说挑水他挑得最多, 二和尚说新来的应该多干活, 小和尚说年幼身体太单薄呀, 老和尚说我年老不口渴。那么, 如果你是四个和尚中的一员, 你觉得该怎样解决没水喝的问题?”
学生分组展开了讨论, 并且积极发言, 答案可谓五花八门, 有些甚至令我始料不及, 例如: (1) 轮流挑水 (2) 轮流抬水 (3) 合理分工:挑水、烧水、扫地、做饭 (4) 雇人挑水 (5) 装自来水 (6) 打井或喝山泉水 (7) 订购大桶水 (8) 搬庙……在愉快的气氛下, 学生的思维之泉被打开了, 我也顺势总结:“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很有创新精神。这里头的前三条主要涉及到合作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要讲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宽畅。”
巧妙拓展 演绎课堂精彩 篇8
一、在学生感受漠然时, 让拓展点燃思维的火花
文本的语言各有特点, 有的能让学生从文字的本身一下子品味出其中蕴含的深意, 感悟出语言所传递的内涵, 读懂语言表达的情思;而有的文字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多深的内蕴, 学生在品读时, 感受只停留在文字字面之上, 内心毫无触动, 这里正是老师需要充分关注的地方。在文本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火花的地方加以有效拓展, 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激发, 让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从漠然走向真切, 走向生动。
《郑和远航》一课重点写了郑和远航时的规模大, 范围广, 时间长。其中, 课文对远航时的规模之大, 是通过一组数据的描写表现的:“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 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 宽60米, 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 可以乘坐一千多人, 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学生读这样的数据, 能说出规模很大, 但课堂上学生读书时的表情却又显示他们的内心并没有真正触动, 并没有真切体会到这些数据所表达的意义。这时, 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一段资料, 有关郑和远航近一百年后, 西方著名航海家远航介绍。其中, “87年后, 意大利人哥伦布第一次远航, 只有三条帆船, (最长的只有35米) , 船员88人;92年后, 葡萄牙人达·伽马第一次远航, 只有四条帆船, (最长的不足40米) , 船员170多人。”同样的数据, 可不同的时间以及不同的数量对比, 这时再让学生来体会描写郑和远航规模的语句, 学生的思维之弦被拔动起来, 对文本的感受在对比中加以深化, 体悟出了文字所表达的令人惊叹的远航规模, 也读出文字背后所表现的民族的自豪和骄傲之情。正是在课前对学生学情的充分把握, 此处预设了相关拓展, 课堂的学习感悟因而走向应有境界。
二、在学生理解歧义时, 让拓展引领认识的回归
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 学生在学习描写公仪休拒收鲤鱼说的一段话时, 我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问题, 一名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身为鲁国宰相, 就送两条小小的鲤鱼, 是不是礼送得不够丰厚呢?如果送的不是鱼, 而是金银财宝, 结果还会是这样拒收吗?这个问题也激起班级更多学生的赞同, 看来, 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的东西也已影响到学生的认识和想法。不过, 好在以前教这篇课文时, 曾经就有过类似问题的产生, 再教这篇课文时, 我再次对学情做了充分的预测, 所以没有以我的灌输来改变学生的认识, 而是适时安排了拓展故事让学生阅读, 这就是公仪休拔葵去织的历史故事, 在学生阅读中来体会公仪休是一个怎样的人, 再对照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公仪休拒收鱼时说的一段原文, 这样, 学生终于发现一个真正的公仪休, 他做事的准则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更不会因诱惑的变化而动摇。这样, 在讨论交流中, 学生的自我认识重又回归到课文表达的主旨之上, 并激起了学生对人物发自内心的钦佩之情, 课堂的拓展预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在学生情感迟钝时, 让拓展激发内心的波澜
文章不是无情物, 学习语文一定离不开情感的相伴相随。课堂的情感, 一方面是文本自身蕴含情感的挖掘, 另一方面, 是恰当教学手段运用对课堂情感的营造。而有的课文因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 一时无法与学生产生情感的碰撞, 这时, 老师就应注重引以积极的激发, 从而让学生的情感真正在课堂上荡漾起来, 教学因有了学生的情感参与而情意绵绵, 回味隽永。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描写红军战士过草地的课文。可生活在现在的学生, 已经对长征那段曾经的艰苦经历无法想象和理解了。我在让学生读读“饥寒交迫”这个词语时, 学生非常冷静, 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时, 我补充拓展了一段红军过草地时的视频:一名战士正趴在草地洼地里艰难地捧起脏水来喝, 又颤抖着手拔一棵野菜放进口中嚼着, 可刚咽下就伏下头一动不动, 他牺牲了。我告诉学生, 过草地像这样因为饥饿与寒冷而倒在草地上的战士有近万人, 后面的战士循着前面战友的尸体就能找到部队前行的方向。现在, 再读饥寒交迫这个词语, 说说通过这个词语, 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你又想到了什么。这时, 学生已经被深深地打动着, 内心涌起巨大的波澜。这样的情感也为接下来课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促动着学生一点点走近情感的高峰体验。
巧妙课堂 篇9
一、设好问, 教师首先要多挖掘教材, 吃透教材
我们知道备课是前提, 上课是中心, 备课是上课的基础, 所以备课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等。教师要吃透教材, 课堂要达到明确的教学目标, 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要预设上课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准备处理方案。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 挖掘一些常人看不到的知识点, 达到课堂高效化、轻松化。
二、设好问, 教师在提问题时不在多, 而在于精
只有教师课前备好课, 才能使所提的问题有的放矢。如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草船借箭》就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描写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等人物形象的句子, 找出通过环境、心理、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性格特征的句子;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画出可以体现桑娜夫妇善良、关心他人的品质, 找出哪些可以体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动词。《再见了, 亲人》这一课就有很多动词可以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感情, 让学生找出体现他们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深情厚意。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用的,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的是锻炼小组合作精神, 问题应该就有创造性和思考性。刚刚我举得这些课文的例子都是只需提一两个经典的问题, 而不需要罗列一系列问题叫学生回答的。打造高效课堂, 就需要我们教师巧妙地提出问题。
三、设好问, 务必抓住实质紧扣中心, 富有趣味
设好问还要注意提问题的趣味性和紧扣主题。比如学习《金色的鱼钩》一课时, 我们要学生找到体现课文主旨或中心的句子, 这一问题就紧扣中心。另外, 我们在这一课找出可以体现老班长精神品质的句子时,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快速找并有感情的读出来, 或是分小组找, 看哪个小组找得快、找得准, 再给予一定的奖励。
巧妙设问是点明课文中心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中, 教师要借不同的问题来呈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问题发挥到实效, 呈现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巧妙课堂 篇10
一、巧设悬念导入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巧设悬念,会使学生感到惊讶,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急于了解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抛开一切杂念,尽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如:教师在教学“合并同类项”这节时,可作如下导入:请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然后将这个数乘以7后减去2,将上面的差乘以2后再减去这个数的4倍,最后再将上面的计算结果加上4,老师能马上说出答案.于是有学生半信半疑地说出几个数让老师算,老师都很快算出来了.这时学生感到非常惊奇,在一片惊奇声中有学生问:“老师你用什么妙法把这么复杂的计算快速算出?”老师马上告诉学生:“其实只要将你所说的数乘以10就是正确的计算结果.”学生感到不可思议,接着教师抓住学生产生“悬念”的时机很自然就导入了新课.此时,学生特别渴望破解悬念,于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迅速被激发,兴趣倍增,主观能动性被调动,从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且在知识和方法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优化训练.
二、巧设问题疑障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初中生喜好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和渴望征服一切的好胜信念,教师在新课开始时可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巧设一些问题疑障,使学生处于迷惑、困扰、甚至欲得而又不能的情境,于是学生就会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和迫切的征服欲.此时引入新课,就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思维会很快活跃起来.
例如,在“三角形按角分类”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课前准备好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然后分别只出示这些三角形中含锐角或含直角或含钝角的那一部分,让学生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结果学生判断的结果有对有错,学生感到疑惑.接着教师追问:“为什么同样是一角,有的能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而有的怎么就不能呢?”这一追问立刻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疑障的产生,于是顺理成章地引入到本节内容的学习和探究中.由于学生产生了问题的疑障,所以就会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和迫切心情,于是学生求知欲被激发,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同时使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发展.
三、巧设游戏(或小故事)激趣导入
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由学生感兴趣且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或小故事创设导入的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起探究热情,使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而高效地展开.
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节课时,教师先与学生做一个游戏:将你的年龄乘以3再加上6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知道你的年龄.这种猜年龄的本领,让学生感到很神奇,也很感兴趣,他们迫切希望知道其中的奥秘,于是学生就这样很自然地被老师带入了课堂学习,带进了神奇的方程世界,并进一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共同经历“建模”的过程.
四、巧借关系类比导入
利用某些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特殊关系,通过对照巧妙类比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能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未知的知识对象上,言简意赅.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尝试和研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中学生主体作用凸显,还能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知识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
如教学“分式的加减运算”时,可对照“分数的加减运算”类比导入,让学生自己去类比发现和探究“分式加减法运算”,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巧借演示与实验导入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就需要学生要用内心的体验和创造性的方法来学习.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巧妙导入新课.这样,就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的发展.让学生动手实验还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求 数学奥 妙的过 程中,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圆满进行.
如教学“由三边关系判定直角三角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动手实验,用事先准备好的几组木棒搭三角形(其中让学生准备的几组木棒是教师已设置好,能搭出各种三角形的数量).有的学生能搭出直角三角形,而有的搭出的是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针对如此结果,就会有学生发现搭出的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应与三根木棒(即三边)之间的数量有关系,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这种发现顺利导入新课.并在学生操作实验的兴奋状态下,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高涨,利用实验的结果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在肯定学生获得正确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启迪学生进一步思维,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达到高效完成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六、巧用数学史料导入
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巧用带趣味性的中外数学史料作为导入的材料,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勾股定理”时,可巧用伟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什么要发明勾股定理的感人故事导入新课.通过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斗志,还可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此外,还可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和需要,设计更多行之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如以旧引新、对话启示、巧用多媒体导入等.
总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关键.紧密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以及初中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巧妙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方法,并恰当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会起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设计,改变传统教学中机械、单一的课堂导入方式,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有趣、和谐、富有创造性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提高课堂效益.
摘要:成功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活跃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重视数学课堂导入,巧妙设计灵活多样而又恰当的课堂导入方法,使课堂教学进行得自然、和谐、高效、创新.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激发,启迪,促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堂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巧妙导言激活生物课堂 篇11
关键词:导言;兴趣;思维;激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1
导言是一堂课的开场白,一节好课需要有一个好的导言,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好的导言能起到激活课堂的作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对教学导言的优化设计及运用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总结。
一、类比式导言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相似性,把一个事物已知的特殊属性迁移到另一个未知的事物上去。欧拉说:“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也就是说类比一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未知的目标,二可以帮助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经。
例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节课,可以这样导言:
“在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一条条繁忙的运输线。那么,在我们人体内有没有这样的运输线呢?从消化系统获取的营养和从肺部获取的氧气,是怎样运输到人体的每个细胞的呢?”短短几句话就直接提出了需要学习的中心内容——循环系统,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探索的问题。
二、置疑式导言
置疑就是通过教师的情境激发,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产生探讨的愿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容易引起人的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结合教材特点,引起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这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拥有健康是每个人的心愿,所以,了解自己、增进健康是每个人的追求。我们常常会想:我的健康状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简练的语言,却能极大的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讨的愿望。接下来的课堂活动,效果当然是没话说了。
再如,开始“人体的呼吸”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我展示了一张婴儿嚎啕大哭的照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小孩一生下来,便有哭的本领,后来才学会笑’。为什么婴儿常常是啼哭着来到人世的?有人说,因为人间的苦难多于快乐,婴儿不愿来到人间,所以会哭。真是这样的吗?”学生否定后我告诉他们:“啼哭标志着婴儿呼吸的开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人体的呼吸系统”。看似荒谬的问题却能使课堂变得不平淡,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抒情式导言
导言需倾注教师的感情,采取恰当的抒情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畅游。优美的语言,经由教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其情感也会感染学生。
例如,在进行“人的生殖过程”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我没有沿用课本标题,而是将课题定为《生命赞歌》,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言:
“生命是一首赞歌。生命在嬰儿第一声嘹亮的啼哭中诞生。正是一个个平凡的母亲,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交织成一首首令人心动的旋律,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生命赞歌。今天,让我们唱着生命的赞歌,携手青春的梦想,感悟人世间的奇迹;让我们唱着生命的赞歌,迈着欢快的步伐,轻松走向美丽的新世界。”从而奠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在学习生殖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感恩教育的德育渗透。这节课,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泪流满面,家长们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满意。
四、趣味式导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探究、创造的原动力。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就是好奇心强。教师可以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使课堂产生愉快的学习气氛。
我校是一所全寄宿学校,学生宿舍生活有严格的纪律要求。所以,在“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言:“(脑筋急转弯)时间:23时17分;地点:学生宿舍C栋;事件:宿舍管理老师正在检查宿舍,走到525宿舍,发现3床同学起床走动,宿管老师却没有批评他,为什么?”(学生争着回答说“他上厕所”)
再如:“眼和视觉”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们会将人的眼球和照相机的结构进行比较。上这节课前,我收集了几张学生外出实践活动拍摄的“精彩瞬间”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然后导言:我们看到这位同学拿着照相机在拍照,他拍下了什么呢?(展示照片)看到这些记录美景、见证欢乐的照片,也许有的同学正在为那天没带相机而后悔和遗憾。其实我们每个同学都时刻带着一部天然、高精度的“照相机”——那就是我们的眼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部“人体照相机”。
这两节课,由于导言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趣味式导言还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尴尬情绪。例如在“人的生殖系统的结构”这部分教学时,一上课学生就表现出一种兴奋、紧张、尴尬的情绪,对这部分知识想了解又不好意思。于是,我安排了两张图片(一名酷似男骇的女婴照片和一名酷似女孩的男婴照片)请他们辨别。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转移了,激烈的争执起来。学生能不能分辨出婴儿的性别并不重要,最好是不能辨别。然后我告诉他们:大家不能辨别是因为人在婴儿期许多外表特征相似,我们是根据生殖系统结构的不同来区分性别的。学生自然地被带入探究的学习氛围中,紧张和尴尬也不知不觉的消失了。
五、实验式导言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理论和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初中学生还比较习惯于形象思维,好奇心强烈,对实验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特点,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知识,再引入新课。
例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请学生做助手做几个实验。实验一:助手面向同学,请同学观察他的眼睛。教师突然快速用手在助手眼前晃过,其他同学观察助手反应。实验二:助手双手平伸。教师突然用手咯吱助手腰部,其他同学观察助手反应。(最好事先了解情况,找一个反应明显的学生)实验三:助手双手背后。教师站在助手后面,拿出牙签示意给其他同学看(不让助手看到)。教师用牙签扎助手的手,其他同学观察助手反应。
然后请其他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分析:“刚才我们做的三个实验,主要是在人体神经系统的参与调节下完成的。人的每一个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生动活泼的课堂导入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了新课学习中。
六、故事式导言
用学生喜爱的故事作为导言,能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对教学有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同时,又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一种期待、企盼和渴望的心情。童话故事《捧空花盆的孩子》常常被人们用来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我在组织“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结合多媒体的画面辅助教学,选用了童话故事《捧空花盆的孩子》来导入新课。提出:为什么煮熟的种子不能发芽?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自身条件呢?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获得美感,情感想象也获得了审美喜悦。学生听了故事之后,学习的兴趣当即倍增。从而也真正达到了教师设计此导言的教学目的。
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课堂导言,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把学生带进神秘的生物世界,使学生对生物学习始终兴趣盎然。
巧妙应对课堂突发事件 篇12
备好课, 认真钻研教材、学法是每一位教师上课前都必须认真准备的。但是, 课堂教学并非时时都会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序顺利进行。有的时候因为一些小意外, 而打乱了原有的教学安排也是在课堂中经常遇到的情况。下面这则案例, 是我在上课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案例描述】
记得那是一次参加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当时上课的是一个陌生的班级, 我在心里筹划着自己精彩的导入以及如何和学生进行亲切的自我介绍。由于是第二节课, 之前有一个学校的集体跑操。在课堂准备时, 有点紧张, 也有点兴奋。可是当天, 学校的广播系统出现了点问题, 上课的时间已经过去了5分钟, 学生才姗姗来迟, 体育委员和班主任领着学生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学生中有了议论的声音, 因为是新老师, 所以学生总会评论两句, 这个时候班主任让同学们迅速整理衣服准备上课。可以想象我当时的心情, 由开始的期盼已经变成了焦急。因为我在心里盘算着自己的课堂导入时间已经不够, 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且有可能影响到我后面上课的流程。心想真是“节外生枝”, 所以在这种紧张又略带失望的心情中我开始了新课的导入, 课题是《做一个勇敢承担责任的人》。于是我加快了语速, 讲了一个面试的故事, 结果可想而知, 我讲得不精彩, 学生也没有很快进入角色。可以说我精心设计的导入付之东流了, 当时我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案例分析和反思】
课后, 我把当天上课的情形仔细回想了一遍, 突然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一个多么好的教学契机。上课学生因为突发原因迟到, 可以说是每个教师都不愿意碰到的, 而在这次教学突发事件中, 我完全可以换种方法处理。对我们双方来说一切都是新的, 我们还不太了解。在学生安静之后, 我完全可以大胆舍弃自己预先的课堂导入, 因势利导地和学生谈谈从操场来到教室这段时间内谁主动承担了责任。大家也可以迅速留心自己身边的人, 我们的体育委员有计划地领队并维持秩序, 班主任老师让大家整理好衣服的关切的话语, 同学们在课堂中迅速安静下来的表现, 无一不体现着大家对集体的一份责任。正好我可以迅速切入主题, 既节省了时间, 又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 岂不是一举两得?如果当时自己能发挥教学机智, 把握教学良机, 无疑能为这节课增色不少。
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够及时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让自己迅速适应课堂的小意外, 并能带领学生, 利用好课堂现有的生成资源, 就能够变被动为主动, 让生成更为精彩, 课堂更为有效。我认为在课堂上为了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课堂的转变, 可以采用一些小策略:如, 摆脱窘境策略。
摆脱窘境策略是指教师能发挥教学机智, 让当时比较尴尬或者难堪的局面迅速化解, 起到及时弥补, 甚至增色的策略。
教学过程是一个及时生成的过程, 没有哪节课会按照你预先设计的流程一帆风顺地走下去, 换句话说没有及时生成的课堂也不是好的课堂。教学中, 有时候会因为学生或者学校的一些突发情况, 而影响了你预先设计的环节。因此在备课时不可能作好准备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 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 寻找应变对策, 而不应该照既定思路去继续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教师能够拓宽思路, 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捕捉课堂的有效资源, 也许真的能为你的课堂增色不少。
【巧妙课堂】推荐阅读:
巧妙设计和谐高效课堂07-14
巧妙设计成就精彩课堂06-17
巧妙使用课堂评价语08-12
巧妙应对课堂突发事件05-11
巧妙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论文09-17
如何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论文07-04
巧妙设问07-18
机智巧妙07-19
巧妙化解05-24
巧妙创设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