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激趣论文(共7篇)
巧妙激趣论文 篇1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 识字量大, 内容也教为枯燥。因而, 教师教得吃力, 学生学得辛苦, 而且很容易回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学生的注意规律和爱玩、好动、做事没耐心等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采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地识字。
一、直观导入, 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 在教学时, 我先利用实物、图画、活动、幻灯、录像等与之相关的直观景象导入, 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景中。
1. 看实物、图画导入。
例如:我在教“蛋”字时, 我先出示鸡蛋实物, 让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形状, 然后才出示生字卡学习生字。
2. 听声音导入。
在教学“呱、哇、哗”等表示声音的字时, 我先让学生听音辨别动物的叫声, 进而出示生字, 让其模仿动物叫声, 然后才学习生字。
3. 看录像导入。
在学习归类识字三的第1课时, 我又让学生通过录像观看动物世界, 进而认识各种动物及其名称。
这样, 通过看图、听音、观看录像等手段把学生带进生动、形象的情景中, 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为后面生字词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激发无意注意, 轻松识字
兴趣是学习之师。根据学生的注意规律———无意注意占优势, 有意注意正在发展和做事没耐性这一特点,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形式, 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
1. 借助色彩。
课堂上我用不同颜色的粉笔, 突出汉字的不同点, 通过鲜明的对比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汉字“睬、踩”时, 将两个字的偏旁“目、足”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 便强化学生对汉字“睬、踩”的记忆。
2. 借助电教媒体剪辑、组合。
如教形近字“晴、睛、精”时, 我利用幻灯, 将这些字偏旁进行变换组合。幻灯的变换摄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强化了学生对字形、字义的记忆。
3. 借助顺口溜。
遇到难认、易错的字, 借助顺口溜教学。如教学“美”字:羊字没尾巴, 大字在底下;“金”字:一个人, 他姓王, 口袋装着两块糖。顺口溜识字教学, 幽默风趣寓教于乐, 琅琅上口, 易学好记, 学生印象深刻, 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4. 借助动作、实验演示。
如识记“灭”字时, 先用火柴点燃一个纸团, 然后, 用一小铁板向下一压, 火就灭了。这样通过动作实验演示, 学生兴趣盎然, 不仅记住了生字的字形, 而且了解了其义。
三、演练结合, 复习巩固,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在教学中, 我们要创造机会, 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表演, 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主动的求知, 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享受成功的乐趣。因此, 在复习巩固生字时, 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形式:
1. 猜字谜。
如“午”字:远看像头牛, 近看中没头, 要问是啥字, 看看日当头;“喜”字:上村十一口, 下村二十口, 两村合一起, 欢乐不发愁。
2. 做游戏。
游戏的形式很多, 我们可根据不同的内容, 采取不同的形式。例如:“找朋友”———若干个音节放到若干个生字中去, 各自找出自己的伙伴;“换衣服”———给一个字连续换几个形旁, 让其余同学分别读其音、释其义, 讲其用 (造句) ;“捉敌人”———即一群字词到另一群字词中找各自的“对手” (反义词) ;“当医生”———成组出示含有错别字的词句, 让学生扮医生诊治其“病”。
3. 竞赛法。
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我们还可以把各种练习寓于竞赛之中,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进而更好地巩固已学的知识。
总而言之, 在识字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做到以上几点, 那么, 便能改变学生“苦学”、“厌学”的现象,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掌握和巩固知识, 在学习中体会乐趣, 从而达到“我要学”、“我爱学”的境界, 而教师也教得轻松、自在。
巧妙激趣论文 篇2
研究要点: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识字方法,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达到自能识字、自能读写、主动发展的目的。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写小青蛙是保护庄稼的好卫兵。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大都是以“青”为声旁,加上不同的形旁组成的一组音、形相近的字。教学本课可在学生熟读儿歌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读准字音,认记字形。
教学目标:
1.认识“庄、稼”等7个生字。会写“卫、护、情、清”等8个字及以下词语:保护、事情、眼睛。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懂得青蛙是人类的朋友,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字特点,培养主动识字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部首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带大家到生字王国家玩一玩,生字王国里人一个小动物-青蛙。你们想和青蛙交朋友吗?你们认识青蛙吗?了解青蛙吗?它长什么样子呢?还知道它的一些什么?
[设计意图:上课开始,即创设到生字王国玩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揭题,板书:保护庄稼好卫兵(注意“稼”轻声)
3出示课件:课文中的插图,指导看图。
师:请大家仔细看图,谁能说一说图上有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描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一环节诵读儿歌、自主识字夯实基础工。]
二、初读儿歌,寓识于读
1.激趣导读
师:多美的田野呀﹗如果能把这美丽的图画编成一首优美的儿歌那该多好啊﹗别急,儿歌已经编好了,就在它的“家”里,看看谁能找到它?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单纯识字会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在教学中,我顺应儿童心理,创设识字情境,激发学生识读的兴趣,使他们尽快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
2、寓识于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儿歌,遇到不懂的生字,拼拼生字头上的拼音,用自已喜欢的符号划出已经会读的生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没有认字的压力,在无中自已发现了生字,认识了他们。]
(2)指名读一读自已已经会读的生字,再读儿歌。结合指导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学情预测:一个班的的学生素质、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字音读得准,也有的把“清、晴、情、睛”这几个形近字读混淆的,这时老师应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学生。)
a板书7个生字
zhuangjiahaibingqingjingqing
庄稼害兵晴睛情
自读三遍后,小组内进行“我指你读”游戏。
b指名学生领读生字、新词
c齐读生字、新词(庄稼卫兵害虫晴天眼睛事情)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游戏,以实现互动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在游戏中认识了生字,展示自我、学习了合作,感觉到自主识字的欢乐。]
过渡:这些生字宝宝的后几个读音很相近,你们都能自已读准了,现在老师把它们送回课文“老家”,相信下面的小组赛读会很精彩﹗
(3)小组赛读儿歌
(设计意图:运用比赛的形式,同时利用低年级学生好胜的心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生字。)
(4)全班齐读儿歌
过渡:小朋友们真能干,不用老师教,自已就能读准学音,还能流利地朗读儿歌,有了第一份收获,老师的心情特高兴。
[设计意图: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有喜悦,增强自主识字的信心。]
二、字理识字
1、多媒体出示图片(青蛙)
师:聪明的小朋友,你看见图上的是什么?青蛙瞪着一双圆鼓鼓的大眼睛正看着你呢。
点击出示:眼睛
师:眼睛和什么有关?(目)我们怎样记住这个“睛”字?
(1)指名说(结合学习经验说说“睛”是目字旁加青蛙的“青”字)
(2)老师教读顺口溜识记“睛”字:有目是眼睛。
2、自主探究,学习以“青”字为声旁的字。
(1)分小组去读读儿歌中发现有几个以“青”为声旁组成的字,借助读音,读一读,记一记。
(2)指名学生说一说。
(3)触类旁通,识其它几个形近字。
点击出示(请青晴情睛)字体变红
3、拓展训练
老师也把这些字找出来了,把它们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很美的图片,想看看吗?
(1)课件生字开花
(2)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青不同点偏旁)
(3)怎么区别它们?(请和说话有关,所以是言字旁.情和心有关,所以是竖心旁.)
(4)师:这个“青”字真有趣,它喜欢跟不同的偏旁交朋友。你还可以给“青”字加上不同的偏旁朋友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已去探索汉字的秘密,揭示构字规律,举一反三,在学习中达到拓展学习。]
4、师小结:这几个字真有意思,为了能记清它们,我呀想给它们编个儿歌.我给清字这样编的:有水方说清.你们想试试吗?
师:你们编得真好,一个个就像小小诗人,老师也编了一个.请自由读。指名读。
出示顺口溜:有水方说清,日出天气晴;
有目是眼睛,有心是心情;
有言是邀请,有虫是蜻蜓;
换偏旁识字,你我都能行。
5、巩固识记
师:看到同学们高兴的心情,老师想考一考你们,敢干挑战吗?
(1)第一关:开火车抢读生字卡。
(2)第二关:识字歌,看谁记得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这一环节采用快速抢答,识记字歌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不仅在游戏中学会了生字的好方法,并激发学生学习愿望。]
三、情感教育
生字宝宝学会了,我们还是回到课文中来吧,请齐读课文。
师指句子:它是庄稼好卫兵,谁是庄稼好卫兵?为什么说青蛙是庄稼的好卫兵?(保护庄稼,捉害虫)
师:你能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吗?(第二句)
师:所以我们应该(生接保护小青蛙)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不捕杀,制止捕杀)
四、指导书写
师:你们真是爱护动物的小朋友,青蛙听了你们的话心情别提有多高兴呀!它给我打来了电话,说想和你们交朋友。不过它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和字写得漂亮的朋友交朋友,你们有信心写好字吗?
(1)读一读7个生字,说说什么结构?
(2)师范写三个有代表性的字在田字格里。(卫庄情)
(3)学生描红,练写,师巡视注意检查,督促养成写字习惯。
(4)展示写得好的生字,评出“青蛙”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自已描红,观察后集体讨论如何把字写好,旨在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锻炼自学能力。创设竟争情境,调动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
巧妙设疑 时刻激趣 篇3
一、趣味之处设疑,激发阅读兴趣
不管是哪个年段的学生,大都比较喜欢趣味性较强的文章。如果在导入时就能利用课文中趣味性较强的部分进行设疑,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那么学生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文章的精彩内容,也就能增强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效果。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会走路的树》,写的是一只小鸟与一棵会走路的树之间的深厚友谊,其实那棵树就是一只驯鹿。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课题的趣味性,在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树会走路”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进行设疑,提问学生“如果树有超能力,你希望它有什么本领?”学生会说希望树能飞、能长出可以给小鸟吃的面包等等,进而教师引出课题“会走路的树”。这样一个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含蓄之处设疑,增强领悟兴趣
含蓄,就是“有余不尽”,就是“令人于言外可想”。课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含而不露或露而不明的含蓄语句。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些句子进行设疑、剖析,有助于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在课文含蓄处设疑,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兴趣,还有利于使学生更加主动地领悟课文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
“闰土”是小说《故乡》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他是迅哥儿小时候的玩伴,二十多年后,当他再次来到迅哥儿家,他前后共说了6句话,但这6句话却用了9个省略号,其中有两处使人印象特别深刻。(1)当见到“我”时,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却又态度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2)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并告诉我“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如果教师在这两处设疑,提问学生“这些省略号表现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有什么作用”,那我们就能由此启发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去领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第一个省略号,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闰土的矛盾、痛苦的心理以及令人惋惜的悲哀变化。对他而言,“我”是他儿时的玩伴,我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但迫于封建等级制度,他又不得不叫我一声“老爷”。由此,我们昔日黄金般的友谊被破坏,在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第二个省略号显示了闰土声音低沉,又断断续续,“饥荒”“苛税”“官”“匪”“绅”已然把他折磨成一个“木偶人”,揭示了闰土性格变化的社会根源。省略号浸透了闰土的血泪,包含了人生的辛酸。
三、矛盾之处设疑,增强探究兴趣
“矛盾”是指两个或更多陈述、想法或行动之间的不一致。很多时候,文学作品中都会出现看似“矛盾”但实际并不矛盾的现象。如说明文《死海不死》的标题“死”与“不死”之间就是一种看似矛盾的关系,在此处设疑,可以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这些矛盾的地方设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挖掘矛盾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我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结尾文字不多,但容量很大,含蓄深刻,言虽已尽而余味无穷。尤其是表示猜测的“大约”和肯定的“的确”之间存在矛盾。教师在此设疑,启发学生反复咀嚼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全文内容进行分析:孔乙己过着可怜的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他是一个多余人。他的出现只是给别人增添了一丝笑料。他是否存在对别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没有人在乎的生死。他有没有死,什么时候死,死在什么地方,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想知道,所以说“大约”;但是,他欠“十九钱”的酒钱已经两年还没有来还账,显然“的确”死了。没有人关心孔乙己的死活体现了孔乙己的悲惨以及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孔乙己人死了还欠着别人的债更增添了他的可悲。
又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描写,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大衣一共被提及四次,他一会儿说“你,叶尔迪陵,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天好热”,一会儿又说“嗯……你,叶尔迪陵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怪冷的……”,以至于最后裹着大衣离开广场。主人公这一自相矛盾的行为并不真的是天气变化使然,而是自己的心理作祟。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细节进行设疑,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上下文进行分析,明确奥楚蔑洛夫一会儿脱大衣、一会儿穿大衣的行为只是为了掩盖他因为根据狗的主人判定狗的罪责诚惶诚恐的心理,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的虚伪善变。
巧妙激趣,助学生“运动参与” 篇4
学生的课前参与,包括对教材的提前感知和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通过预习,学生能够对所学所练动作产生练习的欲望,激发体验兴趣。如,针对篮球的“二打一”教学,教师布置学生提前学习,学生通过观察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图片或视频),对“二打一”进行感知与理解,产生学习和体验的欲望。
课前激趣要注意提示和引导,并适时适量地布置任务。
二、课中“保趣”,助学生过程参与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保持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如,篮球课的“三步上篮”,其对脚步的要求是“一大、二小、三高跳”。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教师可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兴趣会相应地提高,有利于参与目标的达成。
“探究性学习”、“理论联系实践”等方法能够把相对枯燥的“师讲生练”变为学生质疑、探索、求知的过程,使学生在项目的学习中保持“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评后“延趣”,助学生课后参与
练习的评价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要积极开展自评、互评、师评。评价时提出改进措施,明确练习的方向,使学生在阶段学习后,仍能继续参与练习。如,篮球的运球急停跳投,对于该项技术仅凭几节体育课的练习,难得其精髓,需要后来的反复练习。在评价时,重点可放在“参与和进步幅度”等方面,而不仅仅是“成绩达标”,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后练习的“兴趣”。
巧妙激趣论文 篇5
关键词:巧妙导入;兴趣;高效课堂
近年来,衡阳市中考改革,思想品德科目实行开卷考试。开卷考试,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此同时,也让一部分学生走进了只要翻书就能完成考试得到高分的误区,从而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索然无味。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打造兴趣盎然的思想品德教学课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更是打造高效课堂、愉悦课堂的突破点。因此,作为教师,可以从导入环节入手,采用不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充满生机的课堂教学。本人根据自己的上课实践,就如何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打造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从生活现实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理论离不开实践,高尚的情操离不开生活现实。只有将思想品德的教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来学习,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真正实现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消费者的权益》时,我在课前收集了身边的消费行为,如学校小商店销售小食品是否标有生产日期、保质日期、QS标志等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现象来导入新课,让学生针对这些消费行为展开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导入使学生认识到了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教学“电视机的变迁”(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4年初审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时,我让学生先介绍自己家的电视机,再阅读教材的阅读角,最后谈谈感受,使学生从电视机的变迁深刻感受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祖国的变化,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萌发报效祖国的壮志。整个课堂,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显著。
从生活现实入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利用时事热点,引发学生的关注
思想品德课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这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与社会接轨。利用时事热点来导入新课的学习,可以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关注,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飞天梦想”时,上新课前,我向大家宣读了第十届中国航展于2014年11月11日至16日在广东珠海举行这则消息,并提问:(1)第十届中国航展会展示些什么?(2)我国的航天成就有哪些?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关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在教学“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时,我从“中国梦”这个热点话题入手,组织学生讨论:“中国梦”的实质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与交流。
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思想品德课新知的讲授与社会所普遍关注或关心的话题联系起来,以备受关注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特点,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用滚动的文字、优美的图片、动听的声音、动态的画面来传递信息,让静止的文字教材丰富起来,立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教学“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剪辑清末中国落后挨打的视频和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的视频进行播放,引导学生探讨其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
在教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特点,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与文字资料,制作成课件,向学生形象直观立体地展现出来,从而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此时再进入新课的学习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
四、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
我们的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初中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强大动力。
如,在教学“网络交往新空间”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已广泛地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评论网络呢?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较为熟悉,对此有太多的感触,激起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再如,在教学“拥有财产的权利”时,我首先借用了网络流行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这一句话,让大家思考:(1)事实真的如此吗?(2)你爸的钱就是你的钱吗?(3)为什么电视广告大多借用明星、名人?通过这几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轻松地解决了财产的所有、财产的继承、无形的财产几个问题,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富有艺术性、挑战性与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仅可以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还能够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发表了个人的独特见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是一种愉悦的双边活动。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特点,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我们就一定能够打造高效的课堂,享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
巧妙激趣论文 篇6
一、实验依据
新学期开学时通过与个别学生谈话调查及认定调查、访问等形式, 对全年级193位同学的心智及学习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及认定, 见下表:
心理学研究表明, 完成各类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心智发展作为生理前提。调查表明, 本次实验对象的心智发展都已达到本科目的最低要求, 具备了学好物理的生理条件。
调查同时表明, 学生的程度相差很大, 且教学效果不理想。我认为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没有做到立足学情、创新教学, 从而导致了课堂的低效。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的关键是学生思考些什么。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研究如何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 诱导学生条理性思维, 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气氛中去体验并学习尽可能多的东西。但学生的思维活动如何表现、反馈?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思路、了解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障碍、避免学生可能产生的思维游离等, 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实施过程
为全面推动课题的深入开展与实施, 我们准备分两个阶段:
(一) 依靠教师引导, 学生相对独立阶段
经过初一的学习, 这时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知新能力。但长期单一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思维的惰性;同时,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限制了对问题整体的把握。因此,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采取一系列的方法, 去激发学生学习与钻研物理的兴趣。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联系生活, 引发兴趣
物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紧扣课本知识, 利用生活实际问题来促进学生思维, 让学生有真实感、亲切感。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课本知识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 让他们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亲身体验学习知识的价值。
例如, 在“机械运动”这一节里, 我们在课上放了两分钟的影片“生死时速”中的一段录像, 并简要介绍了情节的起因、经过, 而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采取一种妥善的方法解救车上的人质。这样, 就可以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 并进一步去追根溯源, 从而使相对运动与静止的知识得到更好的掌握。
2. 巧妙设问, 减小梯度
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有时是较复杂的, 对学生极易造成思想上的顾虑。最初的教学中, 我们对重难点进行“分步提问, 降低梯度”处理。例如, 在复习“简单的运动”时, 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一艘小船顺流而下, 两岸青山相对而走。从而提出问题:“什么是参照物?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紧接着, 引导学生以这些问题为记忆支点, 思考第二个问题:“如果以小船为参照物, 青山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如果以青山为参照物, 小船的运动情况又是怎样的?”并要求学生讲明谁是参照物, 谁是研究对象。第三个问题就推进为“两船速度不同, 分别以对方做参照物, 相向、同相运动, 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这样既理解了概念, 又发展了想象力。同时, 由于他们所面对的问题较简单, 回答也较积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 一题多问、层层推进
我们要承认学生的认知程度存在偏差。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在处理题材时力求做到坚持发展教育的统一要求, 全面实现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每一节课都学有所得。例如, 在讲水的沸点时, 我们做了“纸锅烧水”的实验。这个实验的新异性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急于得知问题的真相, 却无从下手。这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书中的沸点表以及出示着火点表, 找出水的着火点与常温、常压下的沸点, 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 “水沸腾时的现象”。最后才提出为什么“纸锅可以烧水”。这样, 学生就可以循着教师设定问题充分思考。但要注意在过程中训练学生动笔记录思维过程、动手操作实验验证、不急于发表见解的习惯。这样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完成第一个问题时也会尝试着解决第二个问题, 而一些优生也不会觉得上课的内容没有挑战性, 学生的参与热情保证了他们的发展、提高。
(二) 教师组织思维热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独立思考阶段
由于在第一阶段我们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第二阶段有意识减小教师的参与量, 把思考的时间、空间最大限度留给学生。本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 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善于组织思维热点, 诱发学生思考、讨论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情、教情出发, 充分挖掘教材中一些可以引发学生思维的内容, 如教材中的重难点, 生活中不常见的现象等。我们就可以通过思考题及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到“大气压与沸点关系”时, 我们拿一杯刚停止沸腾的水问学生, 能否让这杯水不加热而重新沸腾。由于学生日常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便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当教师完成该实验后, 学生的思想便经历了“怀疑——确信——困惑”过程。因为他们所观察到的实验结论对他们的原有认知结构造成很大冲突, 恰恰正是这种冲突会诱发学生思维, 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讨论, 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 最终获得解决。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来, 使学生在参与思考的过程中主动接受知识, 这样学生会理解得更透彻, 记忆得更深刻。
2. 巧设问题, 多角度训练
在教学中, 我们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思考性较强、解决策略比较丰富的问题。当这些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 首先要求学生不要一下子就埋头于具体的解法, 而是要求他们充分、多角度地去思考, 解决这些问题会有哪些解法?准备选择什么方法?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法?在学生先思考的基础上, 专门拿出一段时间让学生们交流各自的想法, 并引导学生对典型解法进行讨论、分析、评价, 选择最优方案, 并加以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监控。问题解决后, 对解题过程中运用的知识要进行总结、反思, 达到掌握与巩固。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 其探索精神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当确定的最优解法为学生提出的多个策略中的一种时, 学生便会产生确信感,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自信与兴趣。
3.注重对思维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学校受教育, 很大程度是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做准备。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思维方法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复杂的,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具体的题目、实验、寓言对学生进行训练与讲解。比如, 在批评一些同学的思维没有方向性时, 我便给学生讲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学生在笑声中就体会到了思维方向的重要性。
三、实验注意事项
1.让学生在热情参与中培养自信
在教学中, 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热情地参与到课堂中。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教师时时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 对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要不厌其烦、及时地解决, 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多肯定、多鼓励, 多采用期待效应。
2.教育、培养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对课堂产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强的内驱力, 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培养每一个学生, 尽可能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得到发展、提高。学生学有所得, 成就欲得到了满足, 就会对课堂产生兴趣。
3.锻炼、提高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加强备课环节, 有针对性制订教学计划, 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思维的空间, 体验成功的愉快。在教学中, 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并教会学生合作。我们认为在学校学习知识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与做人的道理, 以便为以后的终身教育与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一段时期的学习, 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科学探究意愿明显加强。在2012年四月, 我们开展了一次观摩课“浮力的复习”。课上, 学生灵活多变的思路与活泼的课堂气氛给旁听教师留下很深的印象。总之, 教师要善于培育一个高效的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并在其中提升素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这是共识。教育也需遵从创新性原则, 教师要从“疑”与“思”入手, 善于围绕重点、热点来引疑、导疑, 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师生应在平等合作、积极探究中,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高效课堂得到培育。
关键词:合作学习,中学物理,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曾琦.在新的平台上评价合作学习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 2002 (1) .
巧妙激趣论文 篇7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设计了有趣的故事情境.为了使学生能够轻松的掌握看似零碎的概念,本节课通过提供大量的实例,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并感悟概念的实质.整节课以问题链的形式展开,通过巧妙设问,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反思、提炼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解决问题的始终.本文主要从三方面结合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对《数列的概念及表示》的教学实施过程的一些认识.
1 优化数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本课教学第一部分安排了4组情境,具体内容如下:
情境1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列数:
普卢士天文学家提丢斯(Titius,1729—1796)推出了太阳到行星距离的经验定律,并预言了新的行星的存在!
提丢斯的具体做法是:将0加在这列数字的最前面,然后每个数字都加上4,再将每个数字都除以10,得到一列数,将这列数列成表格与当时已经探明的太阳系六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作对比,如表1所示.
情境2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将“一尺之棰”视为一份,那么每日剩下的部分依次为
情境3彗星每隔83年出现一次:
情境4 1984年至今,我国参加7次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
设计意图第1组情境通过给学生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第2组数,与当时已发现的太阳系中,太阳距离六大行星的实际距离有紧密的联系,天文学家提丢斯就是利用这个表格预言了天王星的存在,请同学们猜想2.8个天文单位处是否有行星的存在?通过这个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告知学生,学完本节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继续研究表格,也许同学们也能预言新的行星的存在,成为天文学家.这里主要目的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学好本节知识做好铺垫.后3组情境通过名人名言,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与数字相关的问题,得到(3)(4)(5)三列数,为第2部分学生活动做好准备.
2 巧设数学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新课程提倡教师创设探究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数学探究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为了能够有效的开展探究活动,本课围绕教学主线展开有效的设问,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结论.主体教学过程如下:
2.1 巧妙设计教学思路,提炼课堂的教学主线
如图1所示.
2.2 巧妙组织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请同学们观察,情境中的5组数,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它们的共同特征?
结论①上述问题情境中都是一系列数;
②这些数有一定的次序,前后位置不能颠倒,并且有些数可以相同,但表示不同的意义.如情境4中,出现了两个16,但第一个16表示1992年参加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第2个16表示1996年参加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
通过讨论,得到这些情境的共同特点:都是一组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数.
教师:(归纳)我们给出的这些数都是一列列的,并且是有一定次序的,前后位置不能颠倒.我们把这样的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引入课题,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5组数,首先发现它们都是一列一列的数,初步感知这列数有顺序关系,数字可以相同,教师通过情境中实例分析,概括总结出数列的概念.
2.3 巧妙设计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1)归纳总结,形成数列的概念.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由数列的概念知:数列的研究对象是数;掌握数列的概念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列、次序.(板书)
问题1 1,3,5,7是一个数列,7,5,3,1也是一个数列,这两个数列是不是同一个数列呢?
问题2 1,1,1,1,1是不是一个数列呢?—1,1,一1,1,—1,1呢?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1的辨析,使学生理解,数列中的数是有先后次序的,两个数列即使所含的数完全相同,只要排列的次序不同,就是两个不同的数列.通过问题2的辨析使学生理解,数列中的数只要求按一定次序排列,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通过两个问题的辨析、理解,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概念的关键词,更透彻的理解概念.
2)归纳总结,形成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和摆动数列.
问题3你能用不同的标准给下列数列进行分类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分类标准,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有一部分学生会从数的多少和次序等方面初步进行分类,当然也会有学生从数的形式上分类,加以点拨,这可为后面写通项公式打基础,也会有学生从前后项的关系入手,这为后面学习等差等比数列等做好铺垫.过程中教师提炼概括,给出定义:
一列数按多少来分类,可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
按大小次序来分,可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和摆动数列.(板书)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板书)
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首项),第2项,…,第n项,…
问题4你能不能根据规律写出问题情境中引入的数列(1)和(3)的部分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觉的寻找数列的项和序号的一一对应关系,为提出问题5做好准备,教师适时给出数列的一般形式及表示方法.
3)数列的一般形式:a1,a2,a3,…,an,…,或简记为{an}.
4)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问题5从问题4大家可以发现,数列中的每一项与其序号之间形成了一种一一对应关系,请问这种对应关系是我们高一时学过的什么关系?
数列的每一项与该项的序号有对应关系,即在数列{an}中,对于每一个正整数n,都有惟一的数an与之对应,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设计意图问题5通过项与序号的一一对应关系,对比联系高一已经学习的函数关系,得出结论,数列可以看成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该函数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就是这个数列.其表达式即为数列的通项公式,此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5)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n}的第n项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成an=f(n),那么这个式子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4巧妙设计数学例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1根据下面的通项公式,用列表法分别写出数列的前5项,并作出它们的图像.
问题6从图像观察,数列的图像有何特点?
问题7例1中实际上用了3种方法表示了数列,你能概括出是哪3种方法吗?
问题8数列的表示法和以前所学什么知识的表示法是一致的?
设计意图设计以上简单应用并提出3个问题有以下两个作用:
①通过数列的图像和函数的图像的比较,得出数列的图像由离散的点组成;
②通过数列的3种表示方法和函数的表示法的一致性,强化数列是一个特殊的函数.
例2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0,2,0,2.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写数列的通项公式,主要是寻找an与n的对应关系an=f(n),具体方法为:①整体把握,局部考虑;②合理变形,探求规律.如果只知道一个数列的前几项,写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一般不惟一.
3反思教学内容,提升探究能力
1)知识结构:如图2所示.
2)探究方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
【巧妙激趣论文】推荐阅读:
巧妙激趣 轻松识字10-12
巧妙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论文09-17
如何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论文07-04
巧妙设问07-18
机智巧妙07-19
巧妙化解05-24
巧妙创设06-12
灵活巧妙07-27
巧妙课堂08-16
巧妙处理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