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论文

2024-09-17

巧妙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论文(精选12篇)

巧妙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论文 篇1

课堂导入是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导入环节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引人入胜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能促进整个课堂教学高效进行.犹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良好的课堂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为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建构活动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从而活跃和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并经历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课堂导入的精彩与否,直接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为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与反思,谈谈如何巧妙设计有效的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促进数学课堂教学.

一、巧设悬念导入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巧设悬念,会使学生感到惊讶,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急于了解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抛开一切杂念,尽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如:教师在教学“合并同类项”这节时,可作如下导入:请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然后将这个数乘以7后减去2,将上面的差乘以2后再减去这个数的4倍,最后再将上面的计算结果加上4,老师能马上说出答案.于是有学生半信半疑地说出几个数让老师算,老师都很快算出来了.这时学生感到非常惊奇,在一片惊奇声中有学生问:“老师你用什么妙法把这么复杂的计算快速算出?”老师马上告诉学生:“其实只要将你所说的数乘以10就是正确的计算结果.”学生感到不可思议,接着教师抓住学生产生“悬念”的时机很自然就导入了新课.此时,学生特别渴望破解悬念,于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迅速被激发,兴趣倍增,主观能动性被调动,从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且在知识和方法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优化训练.

二、巧设问题疑障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初中生喜好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和渴望征服一切的好胜信念,教师在新课开始时可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巧设一些问题疑障,使学生处于迷惑、困扰、甚至欲得而又不能的情境,于是学生就会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和迫切的征服欲.此时引入新课,就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思维会很快活跃起来.

例如,在“三角形按角分类”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课前准备好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然后分别只出示这些三角形中含锐角或含直角或含钝角的那一部分,让学生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结果学生判断的结果有对有错,学生感到疑惑.接着教师追问:“为什么同样是一角,有的能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而有的怎么就不能呢?”这一追问立刻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疑障的产生,于是顺理成章地引入到本节内容的学习和探究中.由于学生产生了问题的疑障,所以就会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和迫切心情,于是学生求知欲被激发,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同时使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发展.

三、巧设游戏(或小故事)激趣导入

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由学生感兴趣且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或小故事创设导入的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起探究热情,使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而高效地展开.

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节课时,教师先与学生做一个游戏:将你的年龄乘以3再加上6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知道你的年龄.这种猜年龄的本领,让学生感到很神奇,也很感兴趣,他们迫切希望知道其中的奥秘,于是学生就这样很自然地被老师带入了课堂学习,带进了神奇的方程世界,并进一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共同经历“建模”的过程.

四、巧借关系类比导入

利用某些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特殊关系,通过对照巧妙类比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能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未知的知识对象上,言简意赅.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尝试和研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中学生主体作用凸显,还能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知识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

如教学“分式的加减运算”时,可对照“分数的加减运算”类比导入,让学生自己去类比发现和探究“分式加减法运算”,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巧借演示与实验导入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就需要学生要用内心的体验和创造性的方法来学习.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巧妙导入新课.这样,就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的发展.让学生动手实验还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求 数学奥 妙的过 程中,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圆满进行.

如教学“由三边关系判定直角三角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动手实验,用事先准备好的几组木棒搭三角形(其中让学生准备的几组木棒是教师已设置好,能搭出各种三角形的数量).有的学生能搭出直角三角形,而有的搭出的是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针对如此结果,就会有学生发现搭出的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应与三根木棒(即三边)之间的数量有关系,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这种发现顺利导入新课.并在学生操作实验的兴奋状态下,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高涨,利用实验的结果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在肯定学生获得正确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启迪学生进一步思维,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达到高效完成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六、巧用数学史料导入

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巧用带趣味性的中外数学史料作为导入的材料,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勾股定理”时,可巧用伟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什么要发明勾股定理的感人故事导入新课.通过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斗志,还可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此外,还可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和需要,设计更多行之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如以旧引新、对话启示、巧用多媒体导入等.

总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关键.紧密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以及初中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巧妙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方法,并恰当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会起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设计,改变传统教学中机械、单一的课堂导入方式,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有趣、和谐、富有创造性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提高课堂效益.

摘要:成功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活跃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重视数学课堂导入,巧妙设计灵活多样而又恰当的课堂导入方法,使课堂教学进行得自然、和谐、高效、创新.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激发,启迪,促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堂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孙凡哲,孟祥静主编.新课堂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初中数学[M].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巧妙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论文 篇2

内容摘要:练习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尤其是发展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然而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随意练习、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尤其在开展“5+3”课堂教学实验的过程中,在学生根据《自学导航》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教科书上的练习不能适应和满足课堂学习的需要,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课堂实效,成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本人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学生学习负担减轻,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运用能力和整体素质有明显提升,教师导学也更有序、更有效,工作效率有较大的提高。

巧妙设计,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态度;教学质量

一、巧设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一系列精当而巧妙的提问,不仅能够落实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如,教学倍数问题,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愿意参加白雪公主的生日宴会吗?我们来看看有谁来参加白雪公主的生日宴会。”(电脑显示:七个小矮人的动画)教师接着提问:“这七个小矮人凑在一起商量给白雪公主带来哪些礼物呢?”(电脑显示:3个苹果,6个鸭梨,x个香蕉。)问:“谁知道鸭梨是苹果的几倍?”生:“鸭梨是苹果的2倍。”师:“香蕉是苹果的3倍,同学们,你们能猜出香蕉是多少个吗?”(电脑显示:9个香蕉)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活当中有关倍数方面的应用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情绪高涨,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愉快地参与新知的学习。

二、巧制教具,提高学生主动性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不仅能主动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实践使学生从静态学习走向动态学习。通过制作教具、实物操作进入符号操作,让学生由实践活动产生学习需要,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同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钻研兴趣为切入点,使学生乐意参与,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的认识时,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正方形、长方形、圆柱体、球体,接着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拼成一个自己熟悉和喜欢的物体。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高,有的拼成了汽车,有的拼成了小房子,还有的拼成了变形金刚等。然后让他们观察不同的形体有什么区别。这种知识的获取是在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下获得的,而获取的途径更能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记忆,并激发他们的数学潜能。

三、巧编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他们最乐于参与的活动,他们在游戏中认识事物,并在其中汲取生长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我们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使其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会编排一些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取知识。

例如,教学“分数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人数不等的小组,小组的所有成员都作为分母,老师说出一个分数,就让这个组的其中一些学生举起手表示分子,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分数的意义:把整体平分,分子表示这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再通过比较使学生懂得相同分母下,分子越大,数值越大;相同分子下,分母越大,数值越小。游戏的过程是放松的,而学生在愉悦中接受了知识,而这恰恰是我们游戏的目的所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一个乐学情境,使学生从主观上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使他们能主动去学习,愉快去思考、去活动,开心地成长,这样既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又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巧妙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论文 篇4

在21世纪的教育里, 满堂灌已经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让课堂学习活跃起来已经成为现在教育越来越重视的话题. 初中生更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初中数学教学,既要面对着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又要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任. 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数学更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探究机会,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1. 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

当前,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参差不齐的教学水平使得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1.1教学方式单一

随着初中数学被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之内以后,课堂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随之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教师无法展开针对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使课堂上只能呈现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而,在更多的时候教师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与学生互动、因材施教. 更严重的是学生面对枯燥的数学公式产生逃避的心理,学习兴趣更是下降.

1.2课余时间失衡

由于数学自身的特点,大多数的时候只能通过试题来充分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且大多数学生都抱有题海战术的心理,利用课外的休息时间做大量的习题,学生休息不好, 上课打不起精神,学习提不起兴趣,进而陷入恶性循环的过程中去.

1.3缺乏学习兴趣

数学本身的知识点较多,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但是由于初中课程的增加,学习有时难免会感觉力不从心,再加上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网络等都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的情绪.

2. 课堂设计策略

2.1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数学本身的特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马克思用一句话揭示了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应用了数学,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所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以数学本身的实用性为补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学生兴趣的培养的提升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教师必须善于抓住这个特点,将课堂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整合成生活中有趣的数学问题,挖掘学生的求知潜能,从而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

2.2挖掘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规律和奥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本身就是指人们对周围的事物由客观的形态到本质属性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先是通过人们感觉,再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之后,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因为,数学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定义这个层面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隐藏在数学概念之中的数学思想. 例如在初三课本中介绍弦切角的概念时,教师应先让学生思考前面章节学习过的圆周角的概念及形状,总结圆周角的规律,即两边与圆相交,顶点在圆上的角,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将圆周角的两边在圆上旋转,并当出现一条边与圆相交,另一条边与圆相切的情况时,让学生自主命名,进而引出圆切角的定义. 通过这个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弦切角的概念,又理解了由运动变换产生的数学思想.

2.3尊重学生主体性,实现教学多样化

“一切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改变以课堂教授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讨论式教学方式;教师应从过去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且课堂教学应设计出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适合学生口味的学习方案. 遵循主体性原则还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上的发展. 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学生在课堂上面临枯燥的数据、定理,往往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于数学这门课甚至产生逃避的心理,教师应该抓住这点改善课堂教育方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

另外,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和好胜心理. 好奇是每名学生的天性, 学生对有意义的问题有着独有的好奇心, 有趣味的问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若使学生经过一番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之后解决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理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以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另外, 教师应利用课外时间组织竞猜活动,并结合数学教材设置一些猜题游戏,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巧妙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论文 篇5

数学知识的巩固、内化、扩展离不开必要的练习。练习的基本形态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机械的“题海战术”;二是科学的“智慧战术”。我们需要的就是第二种。所谓智慧战术,关键的环节就在于练习设计,练习设计的科学、有数学味、有挑战性、有思维含量、有数学思想才是智慧的。下面关于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题的设计给老师们提几点建议,希望大家根据不同的课例借鉴的采用。

一、练习设计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研读资料。

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联系前我们首先要研读课程标准、数学教材、相关教辅资料。这些资料有大量的题目具有很好的联系价值。必须在练习设计前进行全面通读,知道哪些是基本知识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学生容易错的,哪些是通用的,哪些是有个性的,唯有对所学内容全面整体的把握,才能知道哪些需要练,哪些要重点练,哪些可以少练。

第二步:整合题材。

在研读的基础上,对这些练习进行适当的归类,一般可以归类为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重点练习(强化练习)、应用练习、综合练习等。每个练习还可以进行适当的细化,如基本练习

(一)、基本练习

(二)、练习安排一般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每一小类的题目同样也按照由易到难的次序进行编排。

第三步:创编新题。

每节课都要有一定量的创编题,创编题一般具有综合性、思维性、新颖性、生活性,内容贴切性(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延伸性(适当的拓展区别竞赛题),既然是创编题就需要教师的智慧,需要教师去收集,搜索。

第四步:下水解答。

所有题目编写完以后,教师要把所有的练习做一下,通过下水解答,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不曾预料的问题,以便及时更正。通过下水解答,就能掌握每个环节的练习需要多少时间,通过下水解答也往往会有新的灵感闪现,及时修改完善编制的练习,进一步提高练习设计的质量。练习设计就像写一篇作文一样,需要多次的修改和完善,下水解答能有效地监控练习的质量,这一环节往往被很多教师忽视,需要引起大家的重a视。

二、课堂练习的使用

第一步:学生整体练习。教学中,到了课堂练习这一板块时,一般可以采用整体练习的方式进行。如本节课安排5道练习,教师可以一下子让学生整体练习5道题,而不采用做一题评讲一题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安静地、独立地静下来进行练习,另一方面可以节省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

第二步:全班校对,可以采用同桌互批或前后座互批的方式进行。

第三步:呈现典型错例,认真分析原因,提醒学生注意。教师在全班校对过程中及时捕捉学生的练习情况,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及时提出,让学生一起查找原因,引以为戒。

第四步:及时订正和完善。

第五步:反思练习过程。请学生说说解答这些题目有什么经验和诀窍,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这样的练习操作效果十分明显。

三、各种课型的练习设计 1.新授课的练习设计。

新授课的练习设计一般包括:即时性专项练习、整体知识巩固练习、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所谓即时性专项练习就是指某个例题教学之后的一个新知识点的即时练习,练习的内容一般比较单一和专项,重在知识点的掌握和技能的熟练。所练习的知识点比较单一,前后之间的联系不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题量也不多,一般安排2-3分钟的练习量。

整体知识巩固练习就是指教完本节课所有教学内容以后的一个整体练习,这里的整体练习一般安排由易到难的几个层次,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一个整体的巩固和内化。整体练习一般要安排8-10分钟的练习量。当然,有的新授课也可不用及时性练习,直接采用整体知识巩固练习的形式。因为有的数学新知识之间的练习是比较紧密的,中间穿插及时性练习,会影响教学的流畅性和整体性,因此,设计什么练习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不能搞一刀切。

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应该很容易理解。不过这里要提醒的是,在布置这两项作业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分层,可以采用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进行分层。所谓必做题是对每个学生要求的,所谓选做题当然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的。这里的必做题的难度系数不能超过教材上练习题的难度。选做题不能是竞赛题,只是在新知的基础上适当的延伸,不要过分追求难度,而应该在情景的创设上、解题的策略上、思维训练的灵活性上动脑筋。课堂作业这样要求,家庭作业也同样有这样的要求,家庭作业的分层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数学课外阅读。

2.练习课的练习设计

数学练习课上的练习最好采用板块式的教学设计。在设计练习课的练习题时首先要做的是明确本节课练习的内容应该是什么,要整体进行梳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所练习的内容,由易到难设计几个专题版块,编排时要遵循先单一后综合的原则。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同样采用板块式练习的方式进行。每个版块练习以后要及时捕捉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及时分析、纠正。同时在每个版块练习结束以后要有一个简短的小结。板块练习以后就可以做课堂作业,课堂作业的设计还是应该围绕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设计,这里要对学情进行充分的分析,学生熟练掌握的就可以不练,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要多练,特别是要多加一定量的情境变式题,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效果。

3.复习课的练习设计。

复习课的练习设计,大致和练习课的练习设计的方式方法差不多,只是在联系的范围上更广一些,题型上更要丰富一些,整合度更高一些。在进行板块练习时既可以按知识点进行分块练习,也可以采用分题型分块练习,如:填空、选择、操作、简答题以大题型的匪类方式进行练习。如要练习填空题,可以收集本单元的重点填空题、典型填空题、让学生整体练。这样学生建构的知识可能更系统化。复习课上的练习设计和练习题的操作,基本上和上边所谈的练习课的操作要领没有多大区别。

巧妙设计练习题探索 篇6

一、设计导语性练习

导语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上,教师往往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趣味性较浓的问题,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如在七年级上册(湘教版)教材中的《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练习:将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假如这纸有足够大)连续对折20次后,它的高度有一栋34层的楼房那么高吗(假设每层楼高3米)?经过对折多少次后,它的高度(理论高度)能达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呢?看到这个问题后,学生有的迫不及待地开始演算,有的在一起互相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新课引入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设计新概念的识记与理解的练习

新课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一要求也赋予了作业更丰富的内容和多维的形式。学生学完新概念或定理后,教师可以针对所讲的内容设计一些简单而又易于区分的练习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分辨新、旧知识的异同点。这类练习可以是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也可以是口头练习、表演练习、实际操作等形式。练习的方式可以边问、边答,也可以演算结果、当堂练习,也可以用游戏的形式进行表演。如在七年级数学上册(湘教版)《多项式》的教学中,在学完了单项式、多项整式、同类项的概念后,将写有下列代数式的卡片发放到各个合作小组的同学手中:■,3a-2ab+1,-m3n,■,3mn3,■,(-3)2。然后,分别让拿到单项式、多项式的同学走上讲台,并让台下的同学指出哪些同学手中的是单项式,哪些同学手中的是多项式,再让他们找出其中的同类项。再将拿到整式的同学排在一起,让没上讲台的同学把手中的卡片拿上讲台,让他们说说刚才不上来的原因。这样,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识记和理解。

三、设计巩固知识的练习

学完一节课后,学生对所学内容需经过“理解——应用——巩固”的过程,特别是对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有的还需要经过一个“模仿——理解——掌握”的过程。设计此类练习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因此,此类题的编写应做到内容少而精,形式丰富多样,尽量选一些让学生能选择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运算推理的练习题。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举例》中,学完新课后,可以安排如下练习进行当堂训练:

①x2-6x+5=0

②x2-5=0

③2x2+7x-7=0

经过这样一组练习题的探究可知:方程①可选用因式分解、配方法、公式法解题,但用因式分解法最简单;方程②可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形平方法;方程③一般选用公式法。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不同方法,对不同的题,可灵活地选择使用。

四、设计查漏补缺的练习

学完新课,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总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细致地批改作业,对学生练习中产生的各种错误要进行认真分析、归纳总结,找出错误的根源。在分析讲评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同类练习,但选题时应注意避免题目简单和重复。如在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时,学生往往容易漏掉“验根”这个解题步骤,教师可安排如下解方程的练习:

阅读下列解题过程:

解方程■-■=■

解:去分母,得x2-1-(x-1)=2

整理得x2-x-2=0

所以x1=2 x2=-1

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1=2 x2=-1

请指出上述解题过程是否正确?如果有错,请加以改正。

这样变换一下练习方式,让学生体验一下“老师批改作业”的感受,往往能达到预期目标。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只有保证作业练习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巧妙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论文 篇7

一、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练习总是和教学如影随形,设计的练习是为了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什么知识、培养哪方面的能力、突出什么重点、攻破哪个难点,等等,教师要一一考虑到.因此,新授课的设计练习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功;练习课的练习设计应以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数学活动课的练习设计应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知识点时,我安排了三节课.第一节课是和学生共同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安排的课堂练习就是看图求各图形的表面积,同时改变题目为主要形式,旨在学生能熟练运用计算公式解题,形成基本的解题技能.第二节课是变式练习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饼干盒贴标签、楼房的下水管用料、长方体的水槽、长方体的玻璃鱼缸等,把对表面积的理解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既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题的技能.第三节课是动手活动课:表面积的变化.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议一议,发现其中的规律,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新颖有趣,注意趣味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趣味性练习应该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练习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局限于书面作业,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项制作.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教材知识进行延伸、演变、补充,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积极状态.

例如,学习“圆周率”后,我布置学生上网收集有关数学家祖冲之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数学大国的历史,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统计图”后,我布置学生把本班学生喜欢上的科目制成统计图,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向相应的科任老师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等等,做到教学相长……这些源于生活的、不拘一格的数学练习,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三、重视差异,注重人文

以往的练习大都是老师布置多少,学生完成多少,学生较少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而且面对不同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的是无差异的课堂练习,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对自己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改变“一刀切”的作业布置,要根据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练习,增加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供学生选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张扬个性.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的整理与练习课时,设计了以下一组题:一张长10分米,宽6分米的铁皮,张师傅用它来做一个高是1分米的无盖铁皮盒,你知道这个铁皮盒的容积有多大吗?大部分孩子想到在铁皮的四个角剪下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然后求出长方体的容积.少部分孩子探讨出“容积最大是多少”,尽量不浪费材料:剪下4个长为6分米,宽为1分米的小长方形,以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作为底面,四个小长方形作为侧面.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大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孩子们争着让我出难题考考他们……

四、注重实践,体现综合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再发现”,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使学生从传统的模仿中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来.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练习课上,设计了这样一题:

给你以下5种型号的纸板,你能作出多少个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试探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篇8

一、课堂练习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安排“练习”这个环节, 是有它的意义的: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教师所讲的新知识, 即便是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探索而发现的规律, 也不可能个个都能达到灵活运用的地步。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练习, 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及法则的应用。课堂练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同时也是学生掌握“双基”、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二、目前初中数学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练习在教学中作用重大, 数学教师对其较为重视, 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1. 题海战术。

一直以来, 初中数学教学都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这一教育理念造成了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单纯的“熟能生巧”的过程, 认为学生只要大量地、重复地做练习, 就能提高数学成绩和学好数学, 从而大搞“题海战术”。但常常事与愿违, 大量、重复的练习只能白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导致课堂训练效率低、教学效果差, 从而进一步导致课内受的损失要课外去补, 又徒增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 形式单调。

形式单调也是数学课堂练习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首先, 一些教师在给出课堂练习时, 只有常见的计算、证明等, 不能让学生提起兴趣来。其次, 在进行练习时, 练习方式也过于单调, 常常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喊某位学生回答, 回答正确坐下, 然后教师再提下一个问题, 再请一位学生回答, 这样一问一答间练习就做完了。再次, 在讲评练习时, 经常由教师书写或讲解正确答案, 甚至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干脆把答案一一对完了事, 且大多讲评是就题论题, 而不对解题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总结, 对解题方法和策略等也不去做进一步的提升。结果导致学生对课堂练习失去了兴趣, 做起练习来也不认真。

三、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一般要求

尽可能地减轻学生身上背负的过重的课业负担, 还给学生一个快乐的、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时代, 是教师的光荣使命。在不加班加点的情况下, 用什么办法保证学生学好数学呢?合理的课堂练习设计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1. 有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 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各个方面。”这就确定了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 是培养学生把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因此, 在给出课堂练习时, 数学教师应多考虑从实际问题出发, 使学生明确学以致用的思想, 并在应用中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能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使之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 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 教师在讲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 就可以提供这样的场景:让两个学生上讲台表演, 两人从教室的两端同时起步相向而行, 经过一定时间后相遇。这样的应用题改变了以往应用题的叙述方式, 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时代性, 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有层次——注意坡度和梯度的结合。

数学新课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众所周知, 学生接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是有差别的, 基础也有好有坏。因此,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 要充分考虑到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 一方面要兼顾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要兼顾基础不同的学生, 保证课堂练习的层次性。一般来说, 课堂练习设计应从一些基本上不需多少思考的模仿性练习逐步提高到需要一定思维才能解决的综合性练习。例如, 在八年级“分式的加减”一课中, 就可以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这样一组即由不需通分的同分母分式加减, 到可直接通分的异分母的分式加减, 再到要先对分母进行因式分解, 再通分的异分母的分式加减。只有推出这样有目的、有层次的练习, 才能让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成功喜悦, 进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 有花样——注意题型和形式的多样化。

在结合教学内容给出相应练习时, 需要注意到题型和方式的多样化。如果总是出一些机械的重复性的练习, 且题型又单一乏味的话, 就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这一科目的积极性。因此, 练习除了给出常见的计算、证明题以外, 还可以添加填空、选择、说理等题型。另外, 在进行课堂练习时, 练习方式也不必那么单调, 可以多样化, 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 在证明某些问题时, 需用到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此时可先请一位学生回答要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三个条件, 接着马上再请另一位学生把余下的证明过程完成, 如果证明内容较多, 还可以再请第三位、第四位学生接着完成。这种类似于“接龙游戏”的教学方式, 使回答问题的学生动了起来, 同时也让坐着的学生紧张起来 (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间、不知道谁就要接着回答问题)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 又使课堂气氛活跃和紧张起来。

4. 有变化——注意一题多解的选择。

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 多角度、多层面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也是很重要的手段。“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 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材中, 有许多内容可以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 如加以精心设计, 对学生加深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 在平行四边形的内容中, 有一题要求证明一组线段相等且平行, 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 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选取了一种常规思路:以平行四边形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来找全等的条件去证明两边相等和平行。为了达到一题多解的目的, 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把两个结论放在一起看, 考虑用什么图形和方法证明一组边平行且相等。这种一题多解的练习方式, 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 既能促进知识的迁移, 又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要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应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堂练习呈现给学生,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数学技能、情感、态度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篇9

一、以“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 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 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 从而积极性高涨, 思维活跃, 注意力集中, “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 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 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创设新型的教学情境, 正是“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教育思想在数学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我们要积极探索, 大力倡导, 如何在练习中体现“新”字.

教材中的题型设计, 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但就习题本身而言, 练习形式比较单调.因此, 在挖掘快乐因素上主要应在组织完成练习的形式和对习题处理方法上下工夫.比如说, 可以根据儿童的好动、好胜、好表现的天性, 让学生“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 在活动中得到快乐;让学生“比”, 使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前进, 共同提高;让学生“炫”, 使学生在考别人中进步, 取得成功的满足;让学生“用”,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所以在创设题型时, 要关注学生, 让他们快乐学习.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平时的练习操作中, 也要尽量创设能让学生更多参与进来的形式通过我们的精心设计, 让全体学生都加入到这样的练习形式中, 就能体现出教学的全体性.如有些问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 有些习题用讨论、争议的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口味, 除此之外, 在练习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创设游戏性, 娱乐性较强的练习, 使单调的数学习题趣味化和多样化, 真正起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这样, 才能充分体现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 课堂要开放, 学生思维要开放”的思想, 寓“新”于“教”, 寓教于乐.

二、以“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 运用不同的方法, 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 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需要开放式的课堂结构, 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

(一) 方法的灵活性

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 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题.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时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在教学时, 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 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人人都有收获.

(二) 层次的灵活性

由于受文化环境, 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 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 在作业设计时, 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 使每名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精心设计练习层次, 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致, 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

三、以“亲”缩短学生的距离感

“生活味浓”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 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 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 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是快乐的.比如说, 学生熟悉的情境、游戏也可以成为习题的内容, 这样的设计, 既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了更好的依托, 又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增强了练习的乐趣, 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1.处理书上的练习, 使之更加丰满

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 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 就显得抽象而呆板, 如果教师能创造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 将数学练习融入于生活中, 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经过教师智慧的闪动, 使数学题耳目一新, 产生的效果也是天壤之别.

2.运用生活经验, 寻找练习材料

数学来源于生活, 我们的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 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不难发现, 老师只要精心设计, 练习无处不在.课堂生成的这些练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数学的应用意识.

3.创造练习材料, 感受生活数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 只是留意, 就会发现, 要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老师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老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结合教学内容, 尽可能创设贴近生活的练习, 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 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练习, 具有活力的东西.我们的数学课堂也是一个生成练习的平台, 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比赛, 产生数据, 再生成和本课时有关的练习.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策略探讨 篇10

一、注重突出学习重点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部分数学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应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题目,并注重练习设计的梯度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不断树立学生的解题自信,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解乘法口诀内容时,多数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很多学生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教师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如可设计如下题目:小明在果园里采摘苹果,共摆放3行,每行5筐,小明共采摘多少筐苹果?这类题目学生很容易计算出来,学生从中能够体会乘法口诀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学生成功的解答出题目,获得了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适当增加练习题目难度,如设计乘加、乘减题目,将学习的重点内容,通过设计的练习题目体现出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的重点。如在上个题目的基础上,教师只需要添加一问,便可将题目的难度提升,即:小明给小刚家送去了两筐苹果,小明家还剩多少筐苹果?

总之,小学数学重点知识较多,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应充分把握教学内容,明确重点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同时,通过学生解决课堂练习题目,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训练技巧融入

为获得预期课堂教学效果,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应注重训练技巧的融入,尤其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上,通过对比设计课堂练习,帮助学生理清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乘法与除法知识点后,教师可设计如下课堂练习题,帮助学生正确区分乘法与除法的不同。题目一:已知小明家喂养24头黄牛,小刚家喂养的黄牛数目是小明家的2倍,问小刚家喂养多少头黄牛。很显然这一题目比较简单,很多学生能够顺利解答出题目,即,24×2=48,小刚家喂养黄牛的头数是48头。接着教师可设计如下题目:题目二:小明家喂养24头黄牛,是小刚家喂养黄牛头数的2倍,问小刚家喂养多少头黄牛。堂训练题目二与题目一较为相近,不少学生仍按照上题思路解答,显然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此时,教师应带来学生一同阅读题目,分析题目一与题目二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明白题目二的正确解法应该为:48÷2=24,即,小刚家喂养24头黄牛。

小学数学有很多相近知识点,教师进行课堂设计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及目标,寻找课堂练习题目与教学知识点间的融合点,设计出典型又能帮助学生理清易混淆知识点的数学题目,为学生打牢坚实的数学基础。

三、注重设计的趣味性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对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教师应充分把握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设计趣味性较强的题目,以营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如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目时可融入一些动画片、英雄人物、卡通形象或设计成与游戏相结合的题目。

例如,当讲解100以内加减法知识点后,教师可在黑板上指定9个数字,然后要求学生填入到九宫格中,使每行之间呈现一定的规律。当学生看到这样的练习题目时,积极性会显著提高,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同时,当学生每完成一行数字填写,教师应多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如此整个课堂的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学生主动思考、不断验证,教师不断鼓励、积极引导,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小学数学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目时,应注重趣味性方面的考虑,一改传统课堂练习“题海战术”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乐于学、主动学,不仅能减轻教师劳动量,而且能提高课堂训练效率,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应结合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数学题目的设计,确保题目的趣味性。

再谈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篇11

关键词: 数学课堂    练习设计    问题解决    思想方法

数学是美丽的,数据会说话,符号会引路,思想能震撼,方法会导航。然而数学的形式化、定量化特征往往使数学知识的面孔是刻板的、冰冷的。只有亲近它才能感受到它的亲切;只有思考它才能体验到它的丰富;只有探索它才能领略到它的魅力。怎样让学生揭开数学美丽而神秘的面纱,畅游在数学问题的海洋中?我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得出以下感受。

一、练习内容课要抓住教学目标,体现出其科学性和思想性

每堂练习课都必须有教学目标,这样教师的教学思想就会清晰,练习的针对性才会增强,练习题的设计才会有的放矢。练习课中,在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的同时,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因为数学练习(特别是应用题)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的,其内容、情景反映出社会生产的主旋律,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形成良好的思想感情,对学好数学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练习无目标,缺乏针对性,就会造成盲目的练习、练习再练习,使学生产生乏味心理,降低对练习课甚至是数学课的兴趣。

二、精设练习,目的明确

现代的社会是信息时代,时间就是生命,事事讲究效率。教学也不例外,既要增强练习效果,又要节省练习时间。练习就必须有明确的目的,练在“刀口”上。例如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难点就在于除数转化为整数后,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该如何移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几组针对性练习:

(1)0.53÷1.02         4.1÷0.9

(2)0.125÷1.2         4.771÷0.25

(3)0.81÷2              10÷1.2

(4)1.2÷0.17           0.6÷1.375

只要求学生标出除数变成整数后,被除数的小数点的位置即可。之后再进行观察比较,这样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优化练习,层次递进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一般是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因此要讲究练习的梯度,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这样更要求教师设计练习时要有坡度,合理编排练习的层次,以求得多层次中的实效。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模仿性练习。这类练习是基本练习,与例题相仿,必须让全体学生都过关。

第二,专项性练习。这类练习一般是为解决难点知识或重点知识点的,紧紧抓住知识点,使学生能很快掌握新知识。

第三,对比性练习。这类练习一般用于解决容易混淆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

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针对学生解题时容易把分率和具体量搞混的现象,我特地出了以下两道题:

1.有两条绳子,第一条长4米,第二条比第一条长1/2,两条绳子长共多少米?

2.有两条绳子,第一条长4米,第二条比第一条长1/2米,两条绳子长共多少米?

通过这样对比,学生印象深刻,在以后的做题中,就知道注意首先要看清题目,理解题意,分清分率和具体量,解题时就不容易出错了。

第四,针对性练习。该练习是解决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发现的问题的练习。

第五,综合性练习。这个练习应放在最后一个层次,它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练习有了层次性,才能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防止练习层次颠倒,以及跨度太大和太平淡的弊病。

四、善设练习,多样有趣

由于数学本身的特点及儿童的年龄特征,且单一的重复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这更需要教师在练习形式上多费点心思,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性强,符合儿童好奇、好玩的心理特点,强化练习效果。

一是题型设计多样性。可以填空、判断、选择、操作等题型。“角的分类”的练习,我设计了填空,按一定顺序给所学的角排序,画各种不同的角,以肩关节为顶点,体侧和手分别为角的两边演示直角、锐角、钝角、平角,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有效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二是出示题目的方式多样化。如采用听算,听算是指教师口述练习内容,学生进行练习的一种训练形式。听算的内容可以是中算题,也可以是数量关系较简单的文字题、应用题。如:2.5与3的和除以5,商是多少?由学生口述出算式。若要计算出得数,则计算不可复杂。听算训练,节省了板书或出示题目的时间,增大了课堂练习密度。更重要的是在听算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还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适当使用电教媒体,发挥其信息量大,转换方便,反馈及时的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是练习要求多样化。如应用题的练习即可设计为:A.找条件和问题;B.只列式不计算;C.根据线段图编应用题;D.根据算式补充条件或问题;E.根据问题补充条件;F.根据条件问题、连线,等等。

总之,练习的设计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做到目的明确形式新颖、层次分明、生动有趣,使练习能起到巩固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技能、激发兴趣、提高学习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人教版.

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学生理解知识, 形成技能、培养情感的有效途径, 在学生认知建构、思维训练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优化课堂练习设计就成为了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教师只有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 紧扣课堂教学目标, 科学设计练习内容, 精心组织练习形式, 才能优化课堂练习, 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一、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课堂练习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 切记平均使用力量。设计既要有梯度, 又要有层次;既可集中训练, 又可分散训练;既要突出教学重点, 又要突破教学难点。

1. 自主验证。

对新授课, 上课伊始, 教师可让学生先猜想, 再验证。教师先通过猜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再让学生在自主验证的练习中理解知识,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 在教抽屉原理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猜测把4枝小棍放进三个玻璃杯中有多少种方法, 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放一放, 动手验证。学生通过多次摆放, 发现把四枝小棍放入三个玻璃杯中, 总有一个玻璃杯里至少有2枝小棍, 从而深刻理解了“总有”“至少”的含义。这样的验证练习, 虽然费时多, 但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验证, 这比教师空洞的讲解更加直观有效。

2. 专项训练。

一节课往往有几个知识点、能力点, 但是这些知识点、能力点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轻有重。有的是知识目标, 有的是技能目标;有的是教学的重点, 有的是教学的难点确定。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们要花时间进行专项训练。对一节课需要通过专项性训练突出哪些重点, 突破哪些难点。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 总体规划, 才能提高练习效率。例如, 在二年级乘法口诀的教学中, 教师就不能让学生死记口诀。因为死记口诀在应用过程中出错率很高, 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每一句乘法口诀时, 教师要进行乘法与加法的对比专项练习, 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真正含义。

二、设计要讲究训练技巧,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紧扣教学目标, 还要讲究技巧。对于那些难理解、易混淆的知识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训练。巧妙的练习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对照练习。

教学中有些题目从文字上看好像区别不大, 但实质上差别很大, 这时教师可以设计对照练习。在学习了乘法与除法计算后, 教师可以这样整合训练:已知甲数是乙数的整数倍。当已知乙数, 求甲数, 用乘法计算;当已知甲数, 求乙数, 用除法计算。这类题目学生犯错误率往往比较高, 教师要经常把这类题目进行对照练习, 这样就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2. 探索练习。

数学练习设计要讲究层次, 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 要让学生在练习之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例如, 在教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时,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 教师出示下列练习:20×5=____, 40×5=____, 8×50=____, 250×4=____, 50×40=____, 60×50=____, 让学生算一算, 说一说积的末尾有几个零, 为什么按以前的规律计算, 积中会多出一个零呢?通过讨论, 使学生清楚多出零的原因;进一步练习:25×4=____, 125×8=____, 250×4=____, 1250×8=____, 说一说积的末尾有几个零?通过合作讨论, 最后总结出积的末尾有几个零的计算诀窍。

3. 多变练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 经常有这样的学生, 通过学习例题, 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方法, 随堂练习都能做对, 可是, 条件的顺序一变, 或把条件与问题互换, 就感觉解题很困难。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 发展其变通思维。例如, 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后, 有的学生认为三角形面积计算就是:底×高÷2, 而没有掌握高与底必须是对应的这一教学难点, 从而在解题中经常出错。这时教师可以设计多变练习:给出三角形的两条底、一条高, 或两条高一条底的长度 (有一组底与高对应) , 计算面积。这样的多变练习, 不仅让学生突破了教学难点, 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反馈练习。

在每堂课的主体教学完成后,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份反馈练习, 让学生自主检测、自我评估, 这既利于学生迅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又有利于教师依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特别是练习课上, 教师更应该找出学生作业或练习中的的错误, 因材施教, 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要力求新颖有趣,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课堂练习不能只求数量, 而应该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性的练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趣味练习。

小学低年级阶段, 学生活泼好动, 如果长时间进行高密度的训练, 学生注意力就会分散, 这时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抢答等练习活动,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 在小学低年级认识规律的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例题后, 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在教室墙壁上按颜色规律挂气球, 先让学生分组去挂, 再让学生分组汇报为什么这样排列?进而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规律。这个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广, 兴趣高, 学习效果好。

2. 一题多练。

做课堂练习时, 如果教师给学生的题目太多, 就会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反感, 如果我们把几道题目整合为一道题, 学生的练习兴趣就会大增。例如, 在教完100内加减法时, 教师可出示这道题:把11、12、13、14、15、16、17、18、19这九个数填入九宫格里, 使每一横行、竖行和斜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和都等于45。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往往热情很高, 他们经过反复的计算调整, 最后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 就改变了单一、枯燥的题海战术, 达到了一题多练的教学目的。

上一篇:出口促进政策下一篇:比赛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