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024-05-18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共11篇)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篇1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 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 而从属于艺术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的艺术创作水平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对美术的爱好,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就要把美术课设计得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又耐人寻味。而在课堂教学设计中, 教学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 其可以起到优化课堂结构、增强课堂凝聚力、缩短导入新课的时间及提高学习效率等作用。因此, 教师就应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下面谈一谈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采用直观创设

如“中国画山水”或是“水彩风景”的教学中, 在课堂的开始部分运用祖国 (如长江三峡、九寨沟风景等) 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录像, 画家 (包括教师) 的国画山水或是水彩风景作品的欣赏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此时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就较为容易, 学生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又如在初二“写意葡萄”的教学中教师可运用课前准备好的葡萄录像让学生观察葡萄的叶、藤、果实等的特征及其生长规律, 给学生设计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

再如在初三的“手工动物”教学中每堂课前, 用不同的材料准备一件制作精细、栩栩如生的手工作品, 在课堂的开始部分让学生欣赏, 学生羡慕不已, 这样激发其好奇心, 继而进行制作方法的讲述与示范, 学生就会全神贯注, 很快就掌握了所学知识,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采用示范创设

示范创设就是在美术课教学中运用熟练、准确、生动的作品制作给学生示范, 创设浓厚的艺术氛围, 使学生对美术教师一蹴而就的作品示范产生仰慕之情而跃跃欲试, 达到激发学生兴趣与增强教师语言感染力的目的。美术课教学的示范有两种:一是在课堂上进行具有即兴表演性的作品示范, 以教师的精湛技艺与作品生动的艺术效果吸引学生, 激发其求知欲;二是讲解技法理论过程中的示范可将其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增强讲述力与课堂活力。

如在“写意花鸟”的教学中,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前用较短的时间作一幅栩栩如生的花鸟画, 以胸有成竹的精彩的具有即兴表演性的作品示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入情境, 而后进行新知识的讲解与技法示范, 这样无疑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凝聚力。

又如在水彩画教学中, 讲“干画法”和“湿画法”的技法时, 学生不易掌握, 教师就必须一边讲一边示范, 可以画一个苹果示范“湿画法”、画一本字典示范“干画法”, 这样学生就不觉理论的枯燥, 也较容易掌握。

三、采用故事创设

故事创设就是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 运用教材中作品内容的故事情节、历史背景或作者的短小故事来增添美术作品欣赏的趣味性, 使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如在欣赏我国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时, 可运用当时南唐后主李煜既想重用韩熙载又怕他另有图谋, 故派宫廷画家顾闳中暗中窥探的历史背景及其目识心记回去后所绘作品中的五个场面的故事情节创设教学情境。

又如在欣赏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家, 画家徐悲鸿先生的写意作品时可以简要介绍其在十分贫困的境况中坚持学画, 成名之后创办中央美术学院, 还把卖画所得捐于支援抗战的感人经历, 来激发学生对画家的崇敬之情, 不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如在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的作品时, 可以运用其“画鸡蛋”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教师讲述作品的艺术特色而感到枯燥和苍白。

四、采用音乐创设

美术与音乐虽有视觉与听觉之别, 但其在节奏、韵律、意境方面都有相通之处, 美术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制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运用音乐名曲创设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 陶冶其情操, 激发其灵感与激情, 使学生在优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写生、创作。

如水彩、国画、素描或手工等的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制作美术作品时伴以音乐创设浓厚的艺术氛围, 使学生心情轻松愉悦, 不会感觉技能练习的乏味;同时, 又在节奏、韵律与意境中受到一些启发, 更好地完成美术作品的制作, 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在美术教学中, 美术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 上述四种方法是最基本的, 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往往在一堂课中要结合运用。美术教学中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摘要: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巧妙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法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不断创新。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篇2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兴趣高昂,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节课的好与不好,与导入有直接关系。一个好的开始,等于向成功迈进了一步。下面就结合教学实例,谈一谈在课堂导入环节我是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时,我在课堂导入时给学生们讲述了“盲人摸象”故事,小朋友边听故事边哈哈大笑。教师:你们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 学生:因为盲人看不见整只大象,把大象变成了柱子,变成了绳子,真好笑。教师:那同学们知道盲人为什么会把大象当成了柱子和绳子吗?学生1 :因为一个盲人只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是柱子。学生2:另一个盲人只摸到大象的尾巴就说大象是绳子。

教师总结:大家说的很好,因为盲人只从一个角度去观察物体是不全面的,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才能说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老师希望小朋友们能学会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不要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

二、巧设疑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在课堂导入时我先复习了百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让学生想一想十以内数的意义和百以内数的意义的不同,然后在黑板上写一个千位数和一个万位数让学生读写,这时大部分学生都不认识,产生了疑问,接着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

对于十以内和百以内的数我们都掌握的很牢固了,那大家想不想认识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三、贴近生活,引起学生共鸣

学习《千克和克》时,我在教学导入时注意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请学生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千克和克有多重,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们吃的雪糕有80克”,“我的体重是30千克”,“一头牛有200千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千克和克的经验构成了其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数学现实。

四、动手操作,增强学生学习的挑战性

教学二年级《统计》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老师在课堂上做一次问卷调查,提问同学们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并在黑板上记录数据。2.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么多组的数据,我们怎样才能比较清楚地知道全班同学各自喜欢什么活动呢3.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表。4.展示自己的统计表。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生活化并且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过程。学生不仅体验了活动过程,学会了与同伴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解决实际问题。

巧妙引入数学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篇3

一、 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教学中,要善于设置一些问题,制造思维悬念,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意向,激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

为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这个课题笔者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明为测量池塘AB的宽度,他先在池塘AB外取一点C,连接AC﹑BC然后取AC ﹑BC的中点D﹑E,量得DE的长度,便得到池塘AB的宽度.这是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来,学生就进行思考:AB、DE是两条不同的线段,难道它们之间会有某种联系吗?从而形成悬念,激起学生对这一课题的学习兴趣.

在讲“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课前我拿出一个打破的镜子并把它画在黑板上,对学生说:“今天看谁能‘破镜重圆’?可古语说‘破镜不能重圆’但是今天你们将可以推翻这句老话,用你们的数学智慧加上灵巧的双手一定能实现这一梦想.”

就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制造悬念,创设情景,不仅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体念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是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二、动手操作,使学生积极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实验来发现数学结论能促进学生思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内容时,笔者是这样安排和学生一起完成下面的操作的:

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分别用三种颜色将三个角表示出来,再用剪刀把三个角都剪下来.

(1)你想怎样处理剪下来的三个角?

(2)把三个不同颜色的角拼在一起,你会观察得出什么结论?

(3)你用什么方法能够解释“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

经过学生们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他们能找出很多说明结论的方法,当然从中也体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所带来的乐趣,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又例如,讲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以让学生取一张等腰三角形的纸片,把两腰叠合在一起,学生在观察叠合的情况后便自然而然得出性质的内容.讲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时,也可以设计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将水装满柱体容器,然后注入锥体容器内,使学生看到倒三次刚好倒完,定理的得出也就不难了.

总之,学生动手动脑,通过实验,引出新课题,兴奋不已,思维极为活跃,这样学生不但能牢记掌握知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勇于探索知识奥妙的兴趣,让他们成为获取知识的劳动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选择“日历中的方程”这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先给学生观察一幅画出了一个横列一个竖列的挂历,然后说出自己得到的数字之间的关系;再圈9个数字的正方形让学生再观察,再说出自己得出的规律.该问题对初学方程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让学生亲自从事这一游戏,深入观察日历中“数”的规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动了脑又动口.

二次函数应用问题在整个初中阶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历来也是中考的热点,但对很多初三学生来说都有一种惧怕心理.最值问题和运动中的二次函数问题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引入拱门问题、喷泉问题、隧道问题、扔铅球问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习题中解脱出来,变得“乐学”,进而“好学”.

由于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这样的引入使得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解疑过程当中,认真研究,最终悬念得以解答,使学生获得知识,学得快乐.

四、重视课题学习,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数学课本很多章都设有课题学习,但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常常被很多老师忽略,觉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这些内容跟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非常感兴趣,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特别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在上八年级下册19.4课题学习重心这节课的时候,上课一开始笔者用手指顶住一个四边形薄木板的一个点使木板保持平衡(这个点我作了记号),放下,让一个学生来顶这薄木板,可他老是不能使木板平衡.再换

(下转第57页)

巧妙激发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篇4

一、搞好课前预习, 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学习动机

教师在课前必须要求学生预习教材, 要做到学生不预习就不讲课。而预习不是让学生随便看看教材, 而是教师必须首先对本课的重要性、必要性、地位和作用作简要介绍, 然后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 或者布置一些具体的预习任务,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学习动机。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给予重视或适当的评价。对预习做得好的学生, 尤其是对学生的独到见解, 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适当表扬。这样, 学生的劳动得到认可, 就会有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所以我认为课前必须预习, 明确预习目的, 将预习结果反馈给学生。

二、巧设导语, 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孩子天性好奇, 当他们接触到新事物时, 往往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 大胆提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认为,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如果能用几句有感情的叙述或一段发人深思的故事, 或向学生提几个问题, 或在黑板上勾勒几笔, 或用播放幻灯、录音、录像等手段, 借此吸引学生, 可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他们“课伊始趣也生”。

三、巧妙设疑, 培养思维, 激发兴趣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选准突破口, 巧设疑点, 相机善诱。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 有疑问才有思维, 经过思维才能解疑, 有所进取。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政治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 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 口悱悱”的状态,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 教师给予解惑, 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四、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 说不可不善”, 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 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一个优秀教师必须要有严谨、简洁、精练、准确和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 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文学语言修养, 善于运用丰富多种修辞手段, 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促进记忆的持久, 思维的活跃, 想象的丰富,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政治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气势流畅的排比, 加上恰倒好处的态势语言, 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打动我们的心灵, 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以“情”动人, 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教育是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投入自己的感情, 进入角色, 饱含感情, 深入其中, 绝不能“漂浮”在教材和学生之外。教师要与学生、与教材中的人物 (事件) 共同感受, 共同呼吸, 融为一体。如我在讲初三政治教材中“百年悲怆”和“艰辛的探索”的内容时, 总是充满激情地讲述那段屈辱和悲壮的历史, 由衷地发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呐喊。这时的学生总是深受感动, 不是泪流满面, 就是义愤填膺。再如我讲七年级政治教材中“防患于未然”的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 加强道德修养, 从小事做起, 预防违法犯罪。我读了一个25岁的死刑犯写给弟弟的绝笔信, 此信中的内容感人至深, 我以主人公的口吻充满感情地朗读, 学生以当事人弟弟的身份认真聆听。我眼眶湿润, 声音哽咽, 学生则泪流满面, 泣不成声。

六、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提高学习兴趣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是时代的要求, 是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是开发学生智慧的手段,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现代教学手段包括幻灯、投影、扩音、录音、电视、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灵活多样, 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 内容丰富, 教学信息的超文本链接, 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所以恰当地、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作用。但现代教学手段也不是越多越好, 不可滥用, 用得不好反而会让人觉得画蛇添足, 影响教学效果。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篇5

说句实话,几经尝试与探索,我依然陷入糊涂迷惘之中。并没有找到符合我心中的我理解的新课标新理念的课堂教学方式。

还是一次不知所措而又无可奈何的课堂实践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这是教鲁迅的《风筝》这一课。“穷则思变”,我尝试让学生来提问,看看效果如何。上课伊始,我简要介绍了课文后说:“下面的时间,大家利用工具书和手中的资料来自学课文。二十分钟以后,每个同学都要提出你所不懂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质疑提问的兴趣,我又说了一番“学则须疑”“提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的道理。半堂课以后,我结束了学生的自学,提出了学生提问和听记的要求:“提问的同学力求让其他同学听明白,听的同学要在书上做下适当的记号或简要的笔记。不要提和别人类似的问题。按小组座位顺序先后进行。”将近下课的时候,学生的提问结束了。出乎我原先的预料,问题繁多,可谓“五花八门”,这里我不一一例举。正当我一筹莫展之时,下课的铃声响了。我如释重负,可紧跟着的下堂课怎么办呢?利用十分钟的课间,我急寻对策:一把问题归类,类中选点,以点带面;二抓住涉及课文重点及难点之类问题,不及其余。可令我惊讶的是,一上课就有学生举手了,说要回答某某的问题。我习惯性的允许了。竟然回答得很好。我当然大加赏识,并灵机一动的说晋升她为小语文老师。这下可炸开了锅,学生们使出了浑身解数,展开了同学之间的互动“捉对撕杀”,争做小老师。当然,在这过程中老师适时的点化、纠正、总结、明确是必需的。这既给说的学生自信,又让听的学生信服。同时也避免了课堂上的各种浪费。更绝的还是课堂临近结束之时一些优生要求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因为刚才的“切磋”与“砥砺”使他们对自己的问题有所感悟、有所心得,并深入探究而修成“正果”。虽然课文的重点难点淹没在学生的“题海”之中,虽然课堂的前后少了“序”,各题之间失去了逻辑性,显得粗拙而不精致;但是,我感觉到这堂课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也许“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指这样的意思吧!

这次误入“藕花丛中”,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层的体会。犹如登上新高,望见更行更远之景。我如获至宝,决定深入探究,形成一种新的课型。

我想,这种课型应该以质疑为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热情的动力系统,以探究为课堂学习的主要过程和主要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课堂学习的终极目标的一种课型。暂且命名为质疑探究型。

那么,这种课型以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呢?它的课堂结构有那些环节?它所采用的只要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是什么呢?

知后行是尝试,行后知是“真知”。为求把新课标新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探索一个新一轮教学改革背景之下的教学新课型,我反复实践与思考,对这种课型终于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索性理解。

这种课型在课堂结构上有什么样的规律呢?经过多次实践。我认为有四个环节:

(一)解读:学生自主阅读,实现与文本的内在交流,力求打通与文本的“绿色通道”。

(二)疑读:与作者进行平等交流,质疑问难,形诸文字。

(三)共读:学生提问,老师主持,学生之间交流疑难和阅读心得,切磋砥砺。

(四)研读:重拾疑难,师生探究。这一环节应充分施展老师激发与点拨的才能。在时间的分配上,我认为应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兴趣,合理“详、略”,使问题的探究在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和契合课文学习目标两者之间表现得既灵活自如又能扎实深入,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课堂质量。

这种课型采用什么样的学法和教法呢?经过摸索,我认为学法主要为两类:一类是以默读、圈点读、作读书笔记等为主的自读质疑法;另一类是以讨论、辩论、演讲等为主的阅读探究法。从教法这个角度来说,主要有点拨法、讨论法等。

这种课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堂为学堂,特别看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和主体作用。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怎样发挥的呢?改革的春风有熏人的一面也有迷人的一面,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中该怎么处理?在眼花缭乱的“新理念”春色中,确实迷住了一些“喜新厌旧”的“好色者”。偏激者甚至企图抛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自己把自己晾在课堂之外、教室门旁,似乎还洋洋得意于自己的“一言不发”。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可或缺。从哲学角度来看,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学的一对主要矛盾,而两者分别构成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课堂的变化过程中,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矛盾的发展变化而互相转化相辅相成。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更不能人为地加以弱化。

创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篇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创设各种导入方式, 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堂课可以说就已经上成功了一半。具体来说,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导入新课。

一、用精美的视频吸引学生

精美的图片、视频对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 当教师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时, 那集声音、色彩、动态为一体的课件深深地吸引着学生。随着画面的不断变幻, 那色彩艳丽的鱼儿, 形状独特的珊瑚以及各种海藻等等, 让学生为之惊叹。学生不时发出一阵阵赞叹, 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随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海底世界如此美妙, 那这些动物、植物是如何在海底生活的呢?它们有多少种类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海底世界》一课吧。这样,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带着探索海底世界的奥秘而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以动听的故事吸引学生

动听的故事往往是学生的最爱。学生从小就是听故事渐渐长大的, 所以讲故事对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教师能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入新课, 那同样也是很有诱惑力的。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 教师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引入。教师可绘声绘色叙述后羿为了人类的生存, 一连射下九个太阳后, 给大地留下一个太阳, 使得人们得以生存。讲完故事后, 学生还沉浸在故事之中。这时教师话语一转, 让学生想一想:后羿能射到太阳吗?如果不能, 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来说明为什么不能。这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纷纷埋头读书, 很快从书中找出答案, 以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来说明为什么射不到太阳。这样, 学生的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 学生学得主动, 理解得深刻。

三、以导游解说词吸引学生

旅游是很多学生假期游览祖国山河的大好时机, 而优美的导游词可以把学生引领到山水之间,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 教师可以导游的方式, 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武夷山的山山水水, 并配以美丽的画面, 把武夷山山峰的险峻、奇特造型以及九曲溪水的清澈、静美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的同时, 产生向往之情。这时再让学生来学习课文, 学生就会带着渴望向往的心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这样, 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 并有了美的情感体验。

四、以美妙的歌声吸引学生

学生都喜欢唱歌, 播放和课文有关的歌曲, 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 教师在上课时可播放事先准备好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优美的歌声, 舒缓的旋律引领学生走进歌词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 体味歌词中所表现的景色, 想象孩子们在北海公园泛舟湖上游玩时的欢乐情景, 然后去了解作曲家作曲时的愉悦心情和党给我们带来幸福美好生活的感激之情。这样, 学生就会心情欢快的进入到学习新课当中。这样, 歌曲成了他们最好的向导, 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 去感悟, 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五、以简洁的图画吸引学生

画画本是学生常见的方式, 没有什么新奇之处, 但教师如果能边叙述边简洁的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画还是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的。如教学《风》时, 教师用寥寥数笔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一幅风景画, 让学生从飘扬的红旗、起波的河水、摇摆的树枝中感受到了风的存在, 并让学生也来参与画画, 看看还能用什么来表现风的存在。这样, 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 纷纷举手, 请求参与。在教师的引领下, 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对文本的学习之中。学生学得主动, 同时也让学生在画画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以知识抢答的形式吸引学生

知识抢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经常能够在电视中看到各种知识竞赛的场面, 也渴望能亲自参与这种活动, 所以当教师把这种形式搬入课堂, 以这种方式导入新课,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望。如教学《江凡》一课时, 教师设计了几轮有关安全防火知识的抢答题, 让学生运用平时学到的或听到的知识来抢答, 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 抢答积极, 学习的热望完全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话语一转, 引入新课, 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江凡是如何利用平时学到的防火知识救了自己和三十多个邻居时, 学生的兴趣依然浓厚, 很快就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而且学的主动。这样, 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内容, 又积累了安全防火常识, 还对学生进行了安全常识的教育, 可谓一举多得。

七、以名人的事迹吸引学生

名人一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名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尤其是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如在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定要争气》这类课文时, 给学生讲名人小时候是如何学习的, 学习的动力是什么, 让名人发奋学习的事迹和崇高的志向感染学生, 激励学生,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就会自觉动脑筋, 主动去克服困难, 进行有效学习, 这样学习就会变得自觉而轻松。

八、以快乐的游戏吸引学生

做游戏是每个孩子喜爱的活动, 如果把这种活动运用到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同样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第三册《丁丁冬冬学识字》这一单元时, 其中有一课是关于人体头部各部位器官的内容。上课伊始, 教师可采用指鼻子的游戏引入新课, 就使学生的乐趣被调动起来, 个个聚精会神地盯着教师, 认真地听着教师说的每一个词语, 生怕指错。每当有学生指错时, 教室里都会发出阵阵欢乐的笑声。然后, 教师又用贴图的方式把写有眼睛、鼻子、耳朵等生字词语让学生贴到对应的图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之中, 而且对学的生字词语记得牢固, 学得扎实。让学生在喜欢的游戏中学习知识, 更能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引入方式不止这些, 还有许多, 如猜谜引入法、问答式引入法、电影片段引入法、古诗文引入法等等, 不论哪种, 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在这种动力下学习, 就能学得主动、积极。学生乐学、爱学, 进而就能创造性地学习,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篇7

一、减轻负担, 让学生从思想上想学

长期以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 老师想尽办法加班加点, 大搞题海战术, 增加作业数量和作业难度, 挤占其他非考试学科的时间进行“查漏补缺”学生的头脑整天被课业的重复压得昏昏沉沉的, 早已厌倦了这样的读书方式, 那还有兴趣参与课堂学习?我就从减轻学生负担做起, 优化课堂结构, 实行精讲精练, 向课堂要效益, 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巧妙驾驭课堂, 引导学生“以学为乐”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阵地, 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对师生双方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习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把握时机, 利用“五个巧妙”, 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巧妙设置导语, 创设情境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往往得益于一个生动的导语。因此巧设导语, 因势利导, 就可以在上课伊始就可以抓住学生探究的心理, 激发其兴趣, 活跃其思维, 从而提高积极主动性。例如教师的简单的几句话, 一个小故事, 或是一个演示, 一幅画面, 都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 从而激发求知欲, 很快如情入境。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 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场面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那豪放, 激越, 壮阔的场面。以此导入, 结合文本的叙述, 学生很容易领略到西北的豪迈和地域文化特点。课后学生还经常问“什么时候再上这样的课?”听到这样的问话, 谁不欣慰?

2、巧妙提问, 加深理解

问是教师有目的的设疑, 以引起学生的积极的定向思考的一种方式, 是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控制手段。艺术的, 适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能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 愚者问的笨。人力定胜天, 只在每事问。”因此, 语文教学中巧妙的艺术的提问, 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培养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巧妙讲解, 深入浅出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我们不仅能够表达思想概念, 而且还能够把最复杂的色彩最细腻的图画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 一个语文老师要善于发挥三寸不烂之舌, 在讲台上用优美而又富有魅力, 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此时, 适当的幽默诙谐的语言无疑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有一次在课堂上, 组织学生复习古诗文背诵, 要求学生快速背出古诗内容和作者。有一位学生因为紧张把《峨眉山月歌》的作者说成了白居易, 其余的同学一阵哄笑, 当事人面红耳赤, 如何帮助他成了当务之急。这是我示意学生安静, 说:“你背诵得很熟练, 不过如果李白知道了, 估计会从土地公公那儿跳出来控告白居易侵权。”所有同学不仅哄笑, 只听当事人说:“我会为李白主持公道, 保证这样的冤案不会再发生。”在轻松之中, 既纠正了他的错误, 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4、巧妙利用实践, 展示自我

初中的学生对一切充满了好奇, 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在教学中抓住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特点, 在形成初步感知后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展示自己的才华, 实现自己的价值, 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登上地球之巅》一文时, 在学生复述完课文后, 组织学生根据课文信息动手去画登山队行军图。结果虽然有所不同, 但每个人都在认真准备着, 一丝不苟的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一幅幅行军图中。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5、巧妙总结, 加深思考

总结不是对教学过程的简单重复, 而是从教学目的出发, 对教学重点、难点及时的整理回忆, 以达到巩固新课, 加深理解, 激发兴趣的目的。总结的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如在对《山中访友》进行总结时, 我先抛出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美不美?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开始思考、讨论, 场面异常热烈。最后有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美在语言, 例如……”真是有理有据。又有同学说:“这篇文章美在思想, 课文赞美了人与自然为友……”又是头头是道。又如教学完《观舞记》后, 让学生把《安塞腰鼓》与其比较, 进而引导学生比较中外文化的区别。这样既复习旧知识, 又联系了学生的思想, 进行了美的教育。

三、抓住综合实践课, 诱导学生“愿意学”

枯燥的理论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所以教学中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产生某种兴趣, 并驱使他去努力参与, 直至自己满意为止。因此, 我结合教学实际, 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活动。如学完《黄河颂》后, 组织学生举行诗歌朗诵会;学完《荒岛余生》后, 让学生回家后把故事将给家人听, 同时在班上举行“探险故事会”, 让学生把好听的故事将给同学听;“我也追星”课上,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追星观”。语文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看到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听讲, 作业, 练习这些枯燥的过程, 而且还有丰富多彩, 充满情趣的活动。以此开激发他们的兴趣, 使他们从内心愿意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充当了组织者, 引导者, 促进者, 导演者等角色, 运用各种技巧,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习的欲望, 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 语文出版社, 1995年。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篇8

下述案例就是笔者通过创设情境来导入新课的。

师:我今天非常激动。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你今天上公开课。

师:不是的, 是因为今天我收到了一条短信。 (拿出手机念信息:我的手机号码中了一等奖, 叫我先汇款后领钱。) 我今天上午就想去汇款, 但是我要上课呀, 那我应该先上课还是先去汇款呢?

生:老师, 不要去, 那是骗你的。

师:我想问一下在座的老师, 没收到过这种短信的老师请举一下手。

(没有老师举手)

师:呵呵, 可见很多老师都收到过类似的信息。其实这是一个小插曲, 是我们身边的一个诱惑, 那么我们今天就以“身边的诱惑”为话题来聊一聊。那么, 什么是诱惑呢?

生:诱惑就是有吸引力的东西。

师:请大家看屏幕上诱惑的含义和非洲吸血蝙蝠的故事。 (多媒体显示《驴子与蝙蝠》的寓言故事)

非洲夏夜的草地上, 一头强壮的驴子在安详地吃着草。一只小小的吸血蝙蝠悄悄地落在驴子的后蹄处, 用它细小的舌尖轻轻地舔驴子的脚踝。起初驴子不断抬蹄或用尾巴来回扫动, 渐渐地它被舔得很舒适, 不再烦躁, 仍继续吃草。就这样, 驴子被麻痹了, 蝙蝠一会儿就在它脚踝处咬开了个小口, 终于与同伴轮流喝干了驴子的血。“杀人蝙蝠”仅仅施以舒适而致命的诱惑, 就杀死了比自己大千万倍的对手。

师:看了这个寓言故事, 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生:诱惑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 甚至断送生命。

生:诱惑会致命。

生:要当心不良诱惑。

师: (导入新课) 当蝙蝠舔驴子的时候, 驴子感到很舒服, 被这个舒服麻痹了, 招惹了杀身之祸, 这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诱惑。那么我们人类社会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呢?这就是今天这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

(多媒体显示课题:身边的诱惑)

上述案例使用了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笔者以一等奖短信的故事引入, 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我是先汇款, 还是先上课?这个问题的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 并巧妙地把知识由教师的问题转化成学生决策的问题,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自然引出诱惑。接着笔者又从《驴子与蝙蝠》的寓言故事入手引出现实的诱惑, 这样导入新课,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说明诱惑就在人们身边, 同时也比较自然地揭示课题。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有效学习的良好开端。除了以上所使用的方法, 笔者平时还会采取以下策略。

1.创设具体的情境。可以通过录音、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也可以利用歌曲、照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师生的讲述, 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 (如故事情境、现实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 之中, 在激发情感引发联想的同时,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认真思考一些问题, 由此导入新课。

2.典型事例或材料导入。主要通过语言表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把与教材内容十分贴近, 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或材料提供给学生, 然后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 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由此导入新课。

3.温故引新。就是通过复习, 回顾旧知识, 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需要或知识的运用出发, 通过类比、归纳、演绎和迁移等方法引入新课。

4.开门见山。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和《实话实说》栏目的导言, 三言两语、简明扼要地切入正题。

导课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课题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新课学习的主要意图, 激起求知欲, 不要长时间没有进入主题, 使学生在等待中丧失兴趣。

2.导入要体现新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激起学生迫切学习的积极性。

3.导入后营造的情境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水平。

4.创设的情境要有探究空间, 少而精, 呈现的问题让学生感到可望也可及。

与此同时, 导课时还要让学生领会教师设置问题情境的意图, 由情境就能知道本课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篇9

一、利用实验, 导入新课

引言课是学习物理的第一堂课, 是开课之首, 目的是进行学习动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引言课讲得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到以后学生学习物理的情绪。一堂好的引言课可以影响一个学期, 一个学年, 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为此, 我采用实验式导入新课。教师以一个魔术师的姿态来演示以下的实验: (1) 表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教师以魔术师的动作出示预先准备好的杯子和硬纸板, 将杯子盛满水用硬纸板贴住杯口, 然后再将其倒置过来, 教师松手前请学生注意观察, 并猜测将会发生什么现象。此时很多学生在猜测“硬纸板一定会落, 水一定会洒!”, 然而在教师松手后却不是学生想象中的那样, 于是学生就会想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教师出示一个“空”烧瓶 (其实里面放有少量碘) , 再出示一盏酒精灯, 点燃并对烧瓶微微加热, 学生看到烧瓶慢慢变为紫色, 移开后烧瓶又慢慢变为无色, 觉得奇怪, 就越想学习物理, 弄清其中的奥秘,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3) 做摩擦起电的实验。教师先在讲台后摩擦一支塑料钢笔 (不让学生知道你在干什么) , 然后出示在讲台上并靠近预先准备好的小纸屑, 发现纸屑被吸引, 而同学们的塑料钢笔却没有吸引纸屑, 于是会让一些同学想起这上小学学习过的自然现象, 它也是一个物理现象, 同学们就会知道物理与自然、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二、复习过渡, 导入新课

知识是连贯的, 可流动。复习旧知识, 以旧带新导入新知识对调动学生学习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例如:在初三学习功率之前, 我让两位体重相同的学生, 到办公室分别取相同的教材之后回到三楼教室, 要快些, 看到一前一后喊报告的学生, 我问在座的学生:他们做功了没有?学生思考之后回答, 做功了, 进一步激发学生, 那么请大家帮助他们计算他们做了多少功, 完成之后再问:他们做功快慢一样吗?物理学中用什么来表示做功快慢?这样, 处理好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知识。

三、设疑置悬, 导入新课

“学贵有疑”, 疑是积极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 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初三物理动能势能机械能一节授课前, 我先将一篇关于“一坠落的烟缸引发的命案”报道读给学生听, 提出:高楼上的烟缸没有做功, 但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 物理学中怎样解释?学生非常想解答问题, 就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用讨论式, 导入新课

在学习电路连接方式一课时, 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展开讨论:我们每个同学家庭中的用电器都是怎样连接的?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开始阅读本课内容、实验验证, 增强学习动机。

总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在进行每一堂课的教学中, 都必须激发学生学习,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有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随时调整导入技能, 做到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激发学生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树立信心, 克服困难。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教师运用导入技能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是新时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然取向。通过导入技能, 激发兴趣, 变苦学为乐学,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 (修订二版) .

有效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10

一、巧设情境来激趣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妙的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猪八戒吃桃”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口渴,唐僧派孙悟空去化斋,悟空很快扛回一个桃树枝,共有12个桃。八戒急得直流口水,叨咕着:“我食量大,一定要多吃几个。”悟空想了想对八戒说:“我和沙师弟各吃桃子的四分之一,你吃八分之二怎么样?”八戒高兴极了,直说:“谢谢猴哥,谢谢猴哥,分给我的多。”悟空和沙僧都笑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俩为啥笑吗?猪八戒说的对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会明白了。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分数的意义过渡延伸,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巧用悬念来设疑

在导入新課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三、巧用教具省“时”省“力”

小学生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节省教学时间和力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利用圆柱体木块教具,改拼成长方体木块,圆柱体的一个圆面就转化成了长方形。学生很快就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己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的意义”时,老师出示一面国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这是一面国旗,它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时,美丽的国旗也使学生受了艺术美的熏陶。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篇11

一、从职业的自豪感导入

在第一学期开学之初, 面对学生生源情况比较复杂 (来自河北几个不同的县、学习基础差、没有音乐基础等) 的情况, 我总是在每次上课的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职业自豪感教育, 给学生讲幼师专业的就业形势, 讲“幼儿园老师是孩子一生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幼儿园里经常用到的一首教学曲子”等,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例一:如歌曲《玛丽有只小羊羔》的导入, 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家从不同的地方来到这个学校, 都怀揣着一个美丽的梦想, 那就是将来做一个优秀的幼儿园老师。 其实, 一个人童年的记忆是最深刻的, 幼儿园老师往往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 我们选择的这个职业是非常高尚的, 希望大家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曲子《玛丽有只小羊羔》是幼儿园教学中的经典曲目, 希望大家能够用心学。 ”此导入方式从强化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自豪感入手, 很快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果较好。

二、从关键字导入

“关键字”必须是能概括音乐主题的字, 同时必然是内涵广泛有话题内容的字。 这种导入方式主要是借助学生联想丰富和热衷表达自己观念的特征, 主要优点是简洁生动, 在进入音乐教学和欣赏之前就启发学生张开联想的翅膀, 为后面参与音乐体验做必要准备, 并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实例二:如学习《幸福拍手歌》, 我写下了“幸福”两个字, 请学生谈谈:“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起什么? 说说自己感觉幸福的事情。 ”大部分学生能很快联想到家人团聚、亲人关爱、助人为乐、有成就感等。 然后, 我继续引导学生表达幸福的方式, 可以有笑、喊、哭、鼓掌等外显的方式, 也可以有默默品味、心中欣喜等内敛的方式等, 从而逐步导入本课主题。 特别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联系这首歌时, 要多联想自己记忆中幸福的时刻, 投入真实的感情,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从日常生活话题导入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音乐同样源于生活。 教材所选用的音乐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从相关的日常生活话题导入音乐课教学会显得自然贴切, 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实例三:如歌曲《好日子》的导入, 我首先出示一系列节日或日期: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五一、十一、生日、寒假、暑假等, 笑着问:“看到这些日期后, 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共同点是什么? 请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这样导入虽然简易, 但如能掌握好, 就能从一开始就非常自然而生动地获得这一课所需要的气氛。 有时根据具体情况, 还可以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导入音乐课题, 这体现了教育的灵活性, 也可以称之为教育智慧。

四、从图片式导入

实例四:在学习“进行曲”一课时, 我设计在音乐课刚开始, 大屏幕上先出现建国50周年时天安门广场隆重、威武的阅兵式镜头, 奇怪的是没有音乐 (引发问题) , 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 并向老师提出疑问, 教师反问:“根据你们的观察, 什么样的音乐在此时播放最合适? ”此时, 如梦初醒的学生各抒己见, 自然选了“一堆”进行曲, 教师板书:进行曲, 然后导入新课。

五、从音乐导入

实例五:在学习《保卫黄河》一课时, 媒体先播放《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黄水谣》, 展示黄河两岸秀丽旖旎的景色, 当音乐进行到“自从鬼子来, 百姓遭了殃, 奸淫烧杀一片凄凉… … ”时, 媒体展示日本人残害中国百姓的各种画面。

教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这首歌曲是哪个历史时期创作的吗?

学生:抗日战争时期。

教师: 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都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 八年间日本人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呢?

《黄河大合唱 》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最经典的作品, 由光未然作词, 冼星海作曲。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 其中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为人们所熟悉。 本课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和教师的导言, 创设一种同本课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 起到了导入新课的作用。

六、利用故事导入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同学们大多比较感性, 喜欢听一些情感故事。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 在教学的开始阶段适当地运用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节课的时候, 教师在课前就可以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故事。 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地情节, 让学生认识故事的主线“梁祝相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 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正确认识, 之后引导学生欣赏音乐, 就能够使学生对音乐的各个部分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 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涵, 同时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护理工质量论文下一篇:口腔数码摄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