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促进政策

2024-09-17

出口促进政策(共12篇)

出口促进政策 篇1

美国有多个独立的政府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其中提供服务最系统、最全面、最完善、最重要的是1953年成立的美国中小企业局。该局主要职能是帮助、扶持中小企业成长壮大, 协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提供财政、金融、技术等帮助。中小企业局一般不直接提供贷款, 主要是帮助联系商业银行, 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结合企业不同情况, 提供不同类型的特殊贷款项目。主要有:

一、推动出口贷款项目——针对有意开拓国际市场企业

由美国中小企业局审核企业基本情况, 把条件合格企业推荐给有关商业银行, 并提供一定比例贷款的担保。贷款利息由企业与银行商定, 通常与商业贷款相近, 中小企业局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贷款期限5~10年, 担保贷款额最多是贷款的85%, 担保贷款最多35万美元。企业可使用贷款出国参展, 翻译产品资料目录, 购买小型设备、仪器等。

二、出口流动资金贷款项目——针对已有国际订单的急需资金的企业

由美国中小企业局协调企业与美国进出口银行合作。企业可短期贷款最多100万美元, 担保贷款额最多是贷款的90%。单个出口项目期限1年半, 多个出口项目期限最长为3年。贷款用于企业生产出口产品时所需流动资金。

三、国际贸易贷款项目——旨在提高美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

支持方向:为企业贷款进行技术更新、生产线改造, 扩建厂房等。担保贷款额最多是贷款的85%, 担保贷款最多150万美元。

出口促进政策 篇2

徐林清 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摘要]中国财政部从2007年7月开始大幅度下调了出口退税率,短期内将会使广东相关出口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利润率下降。一些基础薄弱、长期以来靠出口退税维持生存的中小贸易企业甚至可能会被淘汰。但从长期来看,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有助于抑制出口的过快增长,减少贸易摩擦,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而为广东外贸及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秩序和宽松的环境。企业必须顺应这一趋势,适时地调整产品结构,充分挖掘企业内部空间,调低生产成本,通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出口商品的销售价格,同时开拓市场,发展多种贸易形式。

[关键词]出口退税,广东,出口企业,外向型经济

一、引言

出口退税是指当产品销往国外时,可以凭海关的证明要求政府退还已经征收的间接税额,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中间产品进口关税等。出口退税是一种被各类国家广泛采用的贸易政策,世界贸易组织明确规定出口退税不应视为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是避免出口国和进口国对同一产品的双重征税,同时,由于各个国家的间接税税率不同,因此只有当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时,才能保证国际竞争的公平性。

中国从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曾经多次对这一政策进行调整,其中除了20世纪末为了应对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幅度调高退税率外,其余几次都是向下调整。中国财政部于2007年6月19日宣布,从2007年7月1日起大幅度调低出口退税率,以控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过大的贸易顺差带来的各种问题。这次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二是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三是将少数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府曾经在2006年9月和2007年4月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过较大的调整,对部分产品调低和取消出口退税。不到一年时间内,政府多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而且调整幅度越来越大,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给整个出口产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广东经济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地方生产总值对外贸进出口的依赖程度很高。2006年广东外贸进出口额达到5272.2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3019.54亿美元,相当于全国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广东的外贸依存度高居全国首位,进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大大高于全国的水平。外向型经济的特点使广东对国家外经贸政策的调整十分敏感。那么,这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广东经济运行,调低退税率将会对哪类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压力,同时又会对广东未来的经济走向产生如何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探讨与分析,为使企业更好地冲减政策调整带来的压力,增强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本文拟从微观与宏观两层面来分析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并提出一定的对策措施。

二、微观层面影响分析:部分行业短期内会陷入利润困境

从理论上看出口退税是为了避免双重征税和保证国际竞争的公平性,但从事实上看它是一种提高本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和鼓励出口的重要手段。根据严才明对中同1994-2005年的数据分析,综合退税比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出口增长率将提高0.515个百分点,可见出口退税对出口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出口退税率又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调节杠杆,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和进出口现状对退税率进行调整。显然,如果提高出口退税率,出口企业出口成本就降低,利润就提高;而调低退税率则使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所以从微观层面看,这次出口退税率的大幅度下调必然会使相关出口企业出口成本提高,利润空间将被压缩。

对照这次出口退税率的调整清单,涉及出口金额规模大、涵盖出口行业范围广是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出台给广东外贸带来的最明显影响(见表1)。短期内广东受影响较大的产业包括纺织服装业、皮革及相关制品行业、塑料制品业、家具行业、石材及陶瓷行业、水泥行业、机械制造行业、化学工业、有色金属行业等。政府从2007年6月1日开始对部分钢铁产品征收出口关税,已经使钢铁产品出口增长受到抑制。广东的纺织服装业是广东的一大优势出口产业,但这一行业平均利润率就不到4%,这退税率虽然仅下调2个百分点,但却使行业平均利润下降一半以上。上述这些行业的产品在广东均属于大宗出口商品(单税号产品出口额在500万美元以上),其中部分行业利润空间本来就比较小,有些行业甚至仅仅靠退税来维持微薄的利润,因此下调退税率将使其受到较大的冲击。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受此次退税率下调影响金额最大。数据显示,1-6月,广东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涉及调低出口退税率项下商品总值为283.3亿美元,占同期广东调低出口退税项下商品出口总值的46.4%;私营企业出口195.3亿美元,占32%;国有企业出口102.7亿美元,占16.8%。“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商品出口所受影响各占一半。1-6月广东一般贸易出口占广东出口总值的29.7%。其中调低出口退税项下商品总值为288.3亿美元,占同期广东调低出口退税项下商品出口总值的47.3%;加工贸易项下同类商品出口292.8亿美元,占48%。此次涉及调整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香港、欧盟和东盟。2007年1~6月广东调低出口退税率项下出口前4位市场分别为美国、香港、欧盟和日本,出口金额分别168.9亿美元、136.2亿美元、96.2亿美元和24.2亿美元,4者合计占同期调低出口退税率商品总金额的69.8%。

总的来说,退税率调整将会使出口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抑制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受退税率下调冲击大的行业可能会出现一次“洗牌”过程,这些行业内的一些中小出口公司基础较弱,多年来靠压价竞销,其利润仅限于若干个百分点的出口退税,退税率下调将使他们首先出局。还有一些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的小公司,如果恰好其产品的退税率下调幅度较大,则其生产经营活动将难以为继。外贸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型的外贸企业,有完整的采购、生产加丁及出口的产业链,出口退税率下调后,他们可以从各个环节人手,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来消化退税率下调带来的影响,甚至可以通过压低原材料采购价格等方式转移负担。另一类是专业的外贸公司,这类公司从其他企业购进货物,然后转手出口。这类企业虽然比重不是太高(广东省内不到四分之一),但因其产业链较短,如果不能有效降低收购价格,则其利润就会与退税率同比例减少,因此这类企业受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影响最大。

还需注意到的是,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正式实施不到一个月后,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公布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共计1853个十位商品税号,占全部海关商品编码的15%,同时规定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新政策于8月下旬正式实行。因为此前出台的退税政策调整基本上不涉及加工贸易企业,因而可以认为这项政策是对退税政策的一个补充。从实际效果上看,因为广东省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占较大的比重,这一政策的实际影响可能比退税政策的影响更大。加工贸易企业应对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策略是通过协商调整产品价格,通过价格调整将部分损失转移给上游或下游企业。部分企业可以考虑将相关生产环节转移到中部和西部地区,因为中西部地区企业综合运行成本仍然要低于东南部地区。条件较好的加工贸易企业,可以以此为契机,适时地改变产品结构,将资本投入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中去。

三、宏观层面的影响分析:信号意义多于实际影响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会对广东部分企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广东出口增长速度减缓,但从整体来看,此次政策调整更多的是信号意义,并不会对广东经济带来太多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首先,从广东的出口商品结构上来看,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占绝对大的比重。2007年1-6月,广东机电产品出口1121.3亿美元,占同期广东出口总值的67.5%,占同期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53.6%。其中涉及调低出口退税率项下的机电产品出口金额为192.7亿美元,占同期广东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11.6%。但此次涉及调整的机电产品税率变化的范围相对较小,涉及调整的商品出口金额所占比重明显低于服装等传统大宗出口商品。此次调整从短期看,对部分机电产品出口会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从长远看,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从广东省出口的主体结构上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65%左右,其他所有制形式在广东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到四成。而外商投资企业因为可以享受到各种政策优惠,其对出口退税的依赖程度并不高。而真正对出口退税依赖程度较大的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其在广东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并不大。所以,退税政策的调整对广东的影响整体来说并不会太大。

再次,从贸易方式上看,广东省2006年一般贸易增长迅速,与上年同期比增长50%,出口额为800亿美元,但这仅仅相当于广东省出口总额的30%左右,广东省加工贸易出口额仍占出口总额的70%。广东省加工贸易的比重不仅远远高于全国的水平(55%左右),也高于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发达地区(60%左右)。对于加工贸易而言,由于加工出口过程中的进口原材料部分为免税,不涉及出口退税问题,只有国内采购的原材料部分和加工增值部分涉及出口退税,因此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因此,相对来说,广东出口企业受出口退税影响的程度要低于全国其他地区。

最后,广东省多数“两高一资”企业及其他出口企业对于政府调低出口退税率的政策早有预期,行动上亦有一些前瞻性的应对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提前减轻了政策的冲击力。例如广东的纺织企业除了对长期合同仍维持原价,自身消化退税率下调成本外,在与外商签订新合同时,都已部分考虑到出口退税率下调、棉花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变动,并以提高出口产品价格的形式来适度转移出口成本。

四、退税率调整政策的利好因素

出口退税率下调和征收出口产品关税的效果是十分类似的。从理论上分析,如果调低出口退税率,则生产者来自出口的收益会随之减少,如果这一收益低于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收益,则生产者会转而在国内销售。内销的增加会降低国内市场上该产品的价格,并使产量降低,最终市场会在内销收益与外销收益相等时达到均衡。这时,相对于退税率调整以前,国内价格降低、消费量增加(消费者剩余增加)、政府财政 支出减少,但企业产量降低、出口量减少。如果仅从短期及经济角度来看,政府减少退税会有一个净福利损失,因为生产者剩余损失要高于消费者剩余和政府财政支出的减少。当然,如果该国是一个大国,则因为出口减少,使该国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贸易条件改善所得甚至会超过价格扭曲的损失,从而使该国获得一个净收益。

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是一个在国际市场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退税政策调整使出口减少,有可能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从而完全有可能获得一个福利增量。即便在另外一些领域中国的进出口不足以影响国际市场价格,退税率下调也有可能使整个国家有一个净福利损失,但由于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这种损失的分布也将是不均匀的,一些地区仍然会从这一政策变革中获益。例如对于广东来说,降低出口退税率可能包含着更多的正面意义。广东省的出口企业多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出口占广东省出口总额的95%),而从整体来说,珠三角出口企业的素质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如果说降低退税率是一次产业大洗牌,那么广东企业相对来说仍是胜出者。

如果这一政策的实施能够减少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对广东来说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中国连续12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针对中国的其他类型贸易摩擦也显著增加,仅2006年一年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调查86起,涉案金额超过20亿美元。而近年来广东是遭遇此类贸易摩擦最多的地区之一,企业饱受其苦。虽说反倾销被很多国家当做贸易保护的重要武器,但之所以中国企业屡屡遭遇此类诉讼,与中国企业之间恶性价格竞争有很大关系。这次退税率下调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取向,就是要减少因产品价格过低造成的贸易摩擦,如果这一目标能够达到,将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国际贸易秩序和良性竞争的环境,对广东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更长远的观点来看,政府一系列贸易政策的实施,会使中国贸易失衡的状况得到缓解,有可能会在较大程度上解除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但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是全面的和长远的,所有的出口商品都会受到影响。2006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率加快,很多珠三角企业已经明显感到出口价格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对于广东这样的外向型经济大省来说,较低的本币汇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主要目标就是缓解过大的外贸顺差,如果最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广东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将是有益的。

五、企业的应对策略

贸易政策的调整目标就是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宏观环境。企业要必须主动地适应这一政策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产品结构、营销策略及赢利模式,以尽快消化政策调整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一,企业要全面、客观地评估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企业的影响,顺应国家政策导向,适时调整出口战略。对于在这次退税率下调中受到较大影响的企业,应当认识到这次政策调整的导向意义。近年来政府已经多次调整外贸政策,表明政府已下定决心解决长期以来的外贸失衡问题和由此引致的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压力及贸易摩擦问题,进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但仅仅是调整退税率也许并不能完全奏效,可以预见,政府必将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来保证上述政策目标最终得以实现。事实上,若干天之后,政府就出台了针对加工贸易的新政策。以后政府除了继续调整退税率及加工贸易禁止性商品目录外,还将在环境、资源、劳动力使用等领域出台新的措施,进一步提高高污染、高资源占用和低附加值产品生产和出口的成本。所以,从战略上讲,企业必须顺势而为,积极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提升对资源性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水平,从而提高出口 产品的附加值,发展技术含量高、能获得国家出口退税支持的产品,走高档化、精品化和白有品牌的产品路线,尽早实现由出口数量导向向出口效益导向的转变。

第二,充分挖掘企业内部空间,调低生产成本。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使出口企业的贸易成本增加,挤占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广东企业应尽可能地挖掘与扩延内部空间,要树立成本节约意识,在设计、采购、施工、生产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将政策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第三,通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出口商品的销售价格,同时增强国际议价能力。出口退税涉及的是增值税、消费税等间接税,而间接税是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转嫁的。如果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弹性比较小,可以通过适当调高产品价格的方法弥补退税率降低的损失,而产品价格调高的同时如果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则其国际竞争力并不会因此而下降。如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弹性比较大,则企业可以寻求更多内销,通过内销来规避国际市场风险,并化解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专业的贸易公司,可通过与国内供货商协商降低进货价,使政策带来的损失由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这类企业应该尽快建立自己的出口加工基地,打造自己的品牌,延长产业链,增强抵御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如果以上这些路子都走不通,则意味着企业必须做长远打算,适时地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模式,必要时甚至要考虑改变投资方向。

用出口技能促进外贸增长 篇3

中国企业正面临人才技能短缺的危机。麦肯锡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很难寻觅到合适的人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由于缺少应用技能,不能适应在世界一流企业就业。麦肯锡公司认为,技能短缺将是影响我国成为产品出口及服务出口强国的障碍。

我国外贸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出口能力,就必须重视企业的出口知识管理以及员工的技能培训。出口技能水平的提高,是企业获得长期出口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同时,广大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外销人员也应该有的放矢地学习出口技能,合理地分配学习资源,切实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就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从事贸易实务研究的周婷博士。

出口技能亟待提高

《进出口经理人》:周博士,您认为我国外贸企业在出口技能培训上处于一个怎样的状况?

周婷:我所在的课题组在2006年曾对我国东部经贸发达的重点省份和地区的外贸企业进行了一次广泛的出口技能培训现状调查,并对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所需的重要技能进行了识别和排序。

根据我们的实证分析,我国外贸企业出口技能培训目前存在以下特点。

其中最主要的是外贸企业对出口技能学习的重视度不够。61%的企业表示内部仅有不到20%的员工学习过出口技能。但大部分外贸企业对出口技能的学习表现出较大兴趣,41%的企业认为出口技能对企业出口绩效的提高程度在30%以上,对出口技能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

随着出口企业规模增大,对出口技能学习的重视度会相应提高,教育程度高的出口部门的员工更重视出口技能的学习。当然,如果企业管理层重视出口技能的学习,员工学习出口技能的兴趣也会随之提高。

我国外贸企业对员工出口技能的培训资源投入有限。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培训经费明显投入不足,54%的外贸企业每年用于出口技能培训的费用在2万元以下,大部分企业出口技能培训费用占企业总体培训费用的比例仅在5%左右。

此外,从允许员工学习出口技能的方式和时间来看,大多数企业出于效率考虑,也是鼓励员工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自学或者是进行短期培训。有限的资金、时间和培训方式大大限制了企业员工出口技能的整体水平,企业期望培训达到的效果仍主要停留在“能够熟练进行业务操作”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外贸企业认为需要政府对出口技能的学习和培训提供强大支持,83%的抽样企业认为,政府的帮助对提高企业的出口技能水平有一定帮助,甚至程度显著。51%左右的企业认为,在刚刚开展出口业务阶段最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扶持。但是39%的企业表示,从未接受过来自政府出口技能的学习帮助,对政府支持的满意程度评价也并不高。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出口技能学习的需求与政府实际提供的支持还存在较大差距。

3类出口技能需求迫切

《进出口经理人》:就目前来说,你认为我国出口企业要实现成功出口迫切需要哪些技能?

周婷:从总体来看,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需要的重要技能更多地体现在如下几点:

国际结算和外汇风险防范 这是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的重要保证。国际结算是出口业务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结算方式的选择不仅关系企业的出口收汇安全,对企业的出口成本核算也有重要影响。

我国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国际结算技能,例如信用证的制作和处理、最佳的付款方式、信用证流程管理、银行托收和国际现金流转等。

此外,由于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企业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确定出口的外汇风险”和“获取和使用国外买方的信用信息”两项技能尤其受到企业的重视。可以看出,国际结算技能和外汇风险防范技能是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的重要保证,事实上也是广大外贸业务人员需重点加强学习和培养的技能。

国际贸易调研和市场信息收集分析这是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开拓市场的重要基础。国际贸易调研是企业了解国际市场、获取订单和国外客户重要的前期准备阶段,关系到企业产品的研发、营销策略的制定以及促销活动的开展。

统计数据显示,发现国外对产品的需求、了解产品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使用Internet及分析数据,是我国外贸企业最重视的国际贸易调研技能。

我国外贸企业关注的国际营销技能主要是如何获取目标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包括获取制定竞争方案的信息、获取目标市场国家状况的信息、获取制定市场进入计划的信息、获取目标市场规则的信息、勾画潜在客户的情况,以及进行基础市场调研。总体上,我国外贸企业应重视出口前期对国外市场信息和出口机会的了解和分析,为针对国外市场需求开发具有竞争力产品奠定基础。

熟悉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从目前我国所处的国际经贸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外贸规模的不断扩大,贸易环境的复杂,市场机遇和风险使得企业认识到掌握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对于成功出口作用较大。

我国外贸企业最重视的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技能包括:影响本国出口的规定、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影响、WTO的规则和影响、贸易规则和反倾销的影响。从总体来看,熟悉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是我国外贸企业的重要技能,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类出口技能。

这一结论也提示广大进出口业务人员,应该尽快掌握国际贸易的有关政策和国际惯例,有效地规避出口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尤其是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以为成功出口以及贸易风险防范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

出口技能是企业重要的智力资产

《进出口经理人》:您认为国际贸易实务技能在出口贸易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周婷:我国外贸企业仅把国际贸易物流等实务技能视为出口的基础能力,并不认为是成功出口至关重要的技能。企业认为如何跟踪出现问题的货物、如何计算运费、如何出具出口商业发票、如何标签出口商品、如何使用原产地证书和如何进行出口包装这几项技能是一切出口活动的基础,也是外销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美国和加拿大的外贸企业也都非常重视物流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认为那是本国企业成功出口应首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我国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战略管理技能重要性的评价中等,有些技能评价偏低,其中只有“供应链管理”技能排序位次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尽管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外贸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仍较低,对于高端的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事实上,这类技能应该是外贸职业经理人以及企业高层管理者需着重掌握的技能。

促进技术进出口发展的政策措施 篇4

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世界经济持续衰退的大环境下, 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上苦下工夫, 从企业自身出发, 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消化吸收后再创新,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各级政府部门也应进一步完善促进技术进出口发展的政策措施, 推动我国技术进出口的发展。

一、中央政府有关促进技术进出口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保障和促进技术进出口的健康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技术进出口中所存在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大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技术含量低等问题, 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措施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扶持、鼓励技术和成套设备的进口贸易。

1. 建立健全规范技术进出口的法律法规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 为加强对我国技术进口合同的规范与管理, 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便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1988年3月20日对外经济贸易部又颁布了与之相配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施行细则》, 形成了最初的对技术进出口的规范。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继颁布, 其中对技术进出口管理和技术进出口合同所作的原则性规定, 使技术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和实施更具规范性。

为促进我国技术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适应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001年10月31日国务院第46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 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该条例既是外贸法的配套法规, 又是合同法的重要补充, 与其他相关的规章一起, 构成一套较完整的技术进出口管理体系。它的颁布和实施, 既保证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规范性, 又鼓励了国内成熟技术出口的顺利进行,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技术进出口的发展, 对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适应技术进出口的新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 2009年2月1日商务部公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9年第3号令——《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管理办法》, 自公布之日起30后开始施行 (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001年第17号令《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它的实施促进了我国技术进出口的发展更加规范。

2. 制定科技兴贸战略方针

随着技术研发的突飞猛进, 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和技术流动来调整对外贸易结构和技术资源配置势不可挡。在准确分析国际经济技术形势的基础上, 我国政府审时度势, 及时提出了科技兴贸的战略发展方向, 并制定了《科技兴贸行动规划》、《科技兴贸“十五”专项计划》、《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等一系列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特别是2003年11月12日, 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3]92号文转发的由商务部牵头八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若干意见》, 初步建立了我国科技兴贸战略体系框架, 内容涉及资金扶持、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多个方面。

为更好地开展科技兴贸工作, 促进技术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2004年1月6日至7日, 商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信息产业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检总局八部门联合在京召开了全国科技兴贸工作会议, 指出我国要抓住战略机遇期, 继续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把扩大引进技术和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 把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结合起来, 赋予科技兴贸工作新的内涵, 促进国民经济朝着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方向发展。

综观我国外贸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主要依靠纺织和轻工产品, 出口上了一个大台阶, 1989年出口比1980年增加252亿美元, 其中61%是由轻纺产品实现的。到1990年代, 我国主要依靠机电产品, 出口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2000年出口比1990年增加1971亿美元, 其中50%是由机电产品实现的。要想实现进出口贸易再上新台阶, 必须依靠高新技术产品来实现。只有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 才能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据悉, 我国已初步建成由20个重点城市、25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1 0 0家“科技兴贸”重点企业组成的科技兴贸出口促进体系。

3. 推出专项促进措施

我国政府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制定了诸多专项促进措施。

1996年底, 为了推动扩大机电产品出口量, 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机械工业部和电子工业部联合起草了“关于‘九五’期间进一步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的意见”。2001年10月, 又联合起草了“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促进机电产品出口的意见”, 经国务院批准, 于2001年11月3日正式发布和实施。这两部《意见》的公布和实施为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指明了发展方向,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2000年7月11日, 为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增强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 我国公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并于2001年1月4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信息产业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软件出口有关问题的通知》, 对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健康发展, 尤其是对软件出口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当今, 我国政府冷静应对, 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保障产品、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顺利进行。商务部将采取7方面的措施, 促进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包括: (1) 综合运用出口退税、进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手段, 支持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大型成套设备、高附加值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2) 加强对重点产业和企业的服务与扶持, 协调解决企业在应对危机、开拓市场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3) 支持汽车出口基地、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开展技术研发、试验检测、产品认证、信息服务、培训等平台建设; (4) 加大重点市场推介力度, 支持企业到新兴市场参展办展, 进行商标注册和质量认证。支持企业发展境外营销网络, 开办售后服务网点。会同驻外经商机构, 搜集经贸信息, 为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提供良好服务; (5) 切实缓解中小企业出口融资难问题。引导融资担保机构积极为中小出口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扩大出口信用保单融资规模;积极引入有条件的境内外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短期险的经营; (6) 推动大型成套设备走出去。进一步完善支持大型成套项目的信贷、保险及结汇等鼓励政策和措施; (7) 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元器件进口, 加大力度敦促美、欧等发达国家放宽对我国的出口管制, 推动贸易便利化建设等促进措施。

二、北京市政府有关促进技术进出口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府关于促进技术进出口的各项措施的同时, 地方政府也积极调研,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措施, 加快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如北京市政府为促进技术进出口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 推出措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建立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 重点用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成果项目转化, 同时制定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北京市财政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等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保证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不断进步的鼓励政策。这对北京市加快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 具有积极效应。

2. 政策引导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为促进北京市高科技产品的进出口贸易, 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若干意见的通知》,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科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意见》, 加大了北京市政府支持科技兴贸的工作力度。

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1) 在《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中国名牌出口商品目录》和《北京市著名商标名录》的基础上, 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和《北京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生产企业目录》。对《目录》中所列产品生产企业给予重点政策扶持和定期跟踪服务; (2) 增加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支持, 设立科技兴贸专项资金; (3) 加速培育跨国企业集团, 带动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4) 各相关部门加大对科技兴贸工作的财政、金融及技术扶持力度; (5) 加快国家软件出口 (北京) 基地建设, 同时积极推动中关村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 扩大软件出口; (6) 加强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联合工作机制, 建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预警机制等一系列促进措施。

三、进一步完善促进技术进出口发展的政策措施

综上所述, 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 对促进我国技术进出口的发展都给予了充分重视。制定了相应的战略和政策措施, 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到位。

1. 对引进高新技术的企业予以政策支持

企业引进技术不仅是贸易活动, 更是一项投资活动, 而且数额巨大。引进高新技术及设备的投资达数千万、上亿很常见。这样巨大投资对企业的筹资带来很大压力。政府可对引进高新技术的企业予以政策支持:贴息或低息贷款;返还部分所得税等, 以鼓励引进高新技术。

2. 严格审查技术引进合同中有可能损害我国企业利益的条款

对需要政府审查的技术引进合同, 应重点审查有可能损害我国企业利益的条款, 如价格条款中的一次总付、限制性条款是否符合我国法律规定、入门费是否合理、合同的期限是否过长、法律适用条款等, 以增强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谈判中的地位。

3. 对出口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

为鼓励企业的技术出口, 可减免企业技术出口所得收入的税费等。

4. 建立信息平台, 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

在已有的国内技术交易平台上, 进一步加强技术进出口的信息收集和传递, 为技术进出口发展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摘要:加强技术引进、扩大技术出口的各项促进措施对我国产业升级、调整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回顾了政府促进技术进出口发展的政策措施, 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技术进出口,高新技术,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向东:适应新形势加快发展技术进出口贸易[J].引进与咨询, 1994, (4)

[2]吴远彬:进一步推动科技兴贸工作向纵深发展[J].科技成果纵横, 2002, (6)

[3]全国科技兴贸工作会议在京召开[J].科技与经济, 2004, (1) .

[4]华鹰:我国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策略[J].电子知识产权, 2006, (11)

[5]李玮: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学位论文, 2006

[6]李世华:技术进步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位论文, 2006

[7]王文皓朱振荣: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8, (2)

[8]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9]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网站:http://www.bjkw.gov.cn

出口退税政策热点问题(一) 篇5

(一)2014年1月8日

1.2014年起,生产企业按单证信息齐全申报退税,那么纳税申报表的“免抵退税办法出口销售额”栏是否也按单证齐全信息齐全销售额填报?

答: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免抵退税办法出口销售额”应依据会计准则规定确认的当期出口收入申报,即按企业销售账上的出口收入申报。

2.我公司是生产企业,2014年后出口申报时按照单证齐全申报,增值税表正常申报收入,汇总表的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与增值税表不是很容易出现差异么?

答:2014年改为单证齐全申报免抵退税后,你公司应在作了退税预申报,确认了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后再填列到纳税申报表,以确保两者的一致。

3.企业于2013年8月免抵退税申报时已按单证不齐申报,2014年收齐出口报关单后如何处理?

答:对于2014年1月1日以前已按原办法申报的出口货物劳务及服务的,2014年收齐报关单并在电子信息对审无误后进行收齐申报,收齐申报时只计算免抵退税额,不再计算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4.我公司是进料加工企业,2014年1月份的进料加工计划分配率按什么计算? 答:按12号公告新的进料加工办法实行后,进料手册没有核销的按应按原分配率计算,核销后按已核销手册的综合实际分配率计算,系统会自动采集。

5.我公司几年前曾做过进料加工业务,后来不做了。2014年又准备开展进料加工业务,我公司的计划分配率该怎么填写?

答:65号公告规定,从事进料加工业务的生产企业,因上无海关已核销手(账)册不能确定本进料加工业务计划分配率的,应使用最近一次确定的“上已核销手(账)册综合实际分配率”作为本的计划分配率,你公司可使用以前的加权平均实际分配率作为新进料加工手册的计划分配率。

追问:我以前的分配率与现在新登记手册的计划分配率相差太大了,咋办?

答:生产企业如果认为“上已核销手(账)册综合实际分配率”与企业当实际情况差别较大的,可在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当预计的进料加工计划分配率及书面合理理由后,将预计的进料加工计划分配率作为该的计划分配率。

6.2014年1月1日起纸质单证齐全同时还要信息齐全方可申报,稽核信息包括在内么?如果没有稽核信息,是不是就不能申报退税?得等到有反馈信息后才能申报退税?

答:信息齐全包括报关单、增值税发票认证、增值税稽核、消费税专用缴款书等信息,需要用以上信息审核的都需要相关信息齐全后方可申报退税。7.我企业全部都是来料加工业务,之前从来不需要做预申报,也不需要等信息收齐,那2014年后,来料加工业务怎么做?

答:2004年1月1日起,免税申报直接通过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申报即可,不需向退税部门申报。

8.我公司是外贸企业,收购货物出口后无法取得购进发票,可以免税申报么?

答:根据12号公告规定,属购进货物直接出口的,企业应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普通发票及其他普通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农产品收购发票、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等相应的合法有效的进货凭证备查。国家税务总局2013年第65号公告还规定: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从依法拍卖单位购买货物出口的,将与拍卖人签署的成交确认书及有关收据留存备查;通过合并、分立、重组改制等资产重组方式设立的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出口重组前的企业无偿划转的货物,将资产重组文件、无偿划转的证明材料留存备查。你公司若无法取得上述规定的合法有效的进货凭证备案,则不可以申报免税,需申报征税。

9.从2014年1月1日起,需信息齐全才能申报退(免)税,那如果一直到4月30日都无法收齐信息,怎么办?

答:根据61号公告规定,在退(免)税申报期截止之日前,如果企业出口的货物劳务及服务申报退(免)税的凭证仍没有对应管理部门电子信息或凭证的内容与电子信息比对不符,无法完成预申报的,企业应在退(免)税申报期截止之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 1.《出口退(免)税凭证无相关电子信息申报表》及其电子数据;2.退(免)税申报凭证及资料。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实后,企业退(免)税正式申报时间不受退(免)税申报期截止之日限制。未按上述规定处理的,企业在退(免)税申报期限截止之日后不得进行退(免)税申报,应按规定进行免税申报或纳税申报。

10.我公司要注销,但有几张报关单一直无信息,退税款一直未退,我要着急办注销应如何处理?

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65号公告规定,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申请注销退(免)税资格认定,如向主管税务机关声明放弃未申报或已申报但尚未办理的出口退(免)税并按规定申报免税的,视同已结清出口退税税款。根据上述文件,若你公司声明放弃该退税款,并申报免税后,可办理注销手续。

11.我公司是商贸小规模纳税人,原来到区局申报免税,2014年起是否不用到二科申报退税了?文件似乎并未做出明确,那我们该如何申报?

答:2014年起,出口免税货物劳务都不需提交相关凭证及数据到退税部门申报免税,而是直接在纳税申报表相关栏次填报,并将出口相关的资料按出口日期装订成册留存备查即可。

12.我们是一家外贸公司,最近购进一批货物不能确定是否出口,该如何做账?

答:外贸企业应单独设账核算出口货物的购进金额和进项税额,若购进货物时不能确定是用于出口的,先记入出口库存账,用于其他 用途时应从出口库存账转出。

13.我公司突然被告知被列入跨境贸易人民币重点监管企业,在退税时需提供收汇凭证,这是怎么回事?

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企业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提供收汇资料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30号)规定:被人民银行列为跨境贸易人民币重点监管的企业在申报退税时应提供出口货物对应的收汇凭证。我市根据人民银行下发的2013年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对列入名单范围的企业告知按30号公告执行。

14.我公司同一批报关出口不同退税率的货物是否按最低的退税率来退税?

答:根据现行出口退税政策规定,适用不同退税率的货物劳务,应分开报关、核算并申报退(免)税,未分开报关、核算或划分不清的,从低适用退税率。“分开报关”是指分开不同关单或同一份关单分开不同明细。

15.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增加了委托方主管税务机关签章的《委托出口货物证明》,是按合同出,还是每笔出呢?

答:根据《委托出口货物证明》的填列要求,是按报关单填列出具,可填报多张关单。

16.由于经营管理需要,我公司现欲与另一公司合并,合并后我公司注销,所有债权债务全部转到合并后的公司,但我公司现仍有100多万的退税款未审核通过,请问这部分退税款是否可转到合并后的企业? 答:根据65号公告规定,“因合并、分立、改制重组等原因申请注销退(免)税资格认定的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可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申请注销退(免)税资格认定企业未结清退(免)税确认书》,提供合并、分立、改制重组企业决议、章程、相关部门批件及承继注销企业权利和义务的企业在注销企业所在地的开户银行、账号,经主管税务机关确认无误后,可在注销企业结清出口退(免)税款前办理退(免)税资格认定注销手续。注销后,注销企业的应退税款由其主管税务机关退还至承继企业账户,如发生需要追缴多退税款的向承继企业追缴”,依据上述条款,您企业的退税款可转到合并后的新企业退付。

17.我是外贸企业,有一笔来料加工由于外方要货时间较紧,为保证及时交货,除了来料加工手册上注明的加工单位外,又另外委托一个企业进行加工一部分,请问对于另外委托的企业是否也可开具来料加工免税证明?

答:对于未经海关备案委托其他单位加工的货物,税务机关不予出具《来料加工免税证明》,相应的加工费不予免税。

18.我是外贸公司,我们进料加工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不是加工贸易手册上注明的加工单位开具的,该发票是否可办理退税?

答:外贸企业进料加工业务取得的加工费发票若不是加工贸易手册上注明的加工单位开具的,其对应的加工费发票不得申报退(免)税,同时也不得申报抵扣。

19.我是外贸公司,我感觉今年的文件对备案单证的管理加强了,是这样么?

答:12号公告里面有一个第五点第八项的规定: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未按规定进行单证备案的出口货物,是不得申报退(免)税的,只能适用于免税政策;第五条第(九)项第14目规定:出口货物的提单或运单等备案单证为伪造、虚假的适用增值税征税政策,查实属于偷骗税的,应按相应的规定处理;65号公告还规定:出口企业按规定向国家商检、海关、外汇管理等对出口货物相关事项实施监管核查部门报送的资料中,属于申报出口退(免)税规定的凭证资料及备案单证的,如果上述部门或主管税务机关发现为虚假或其内容不实的,其对应的出口货物不适用增值税退(免)税和免税政策,适用增值税征税政策。查实属于偷骗税的按照相应的规定处理。

20.请问取消纸质核销单后,再审核出口收汇核销单信息,那么外汇收汇有时间限制吗?如果外汇发生坏账收不回来,怎么办?

答:30号文件规定:1.出口企业申报退(免)税的出口货物,须在退(免)税申报期截止之日内收汇,未在退(免)税申报期截止之日内收汇的出口货物,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2.公告列举的9类有违规行为的企业以及收汇率低于70%的企业,对这些进行重点管理,并规定这些企业在退(免)税申报时须提供出口收汇凭证;3.属于公告附件3所列原因,不能收汇或不能在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期的截止之日内收汇的,在退(免)税申报期截止之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出口货物不能收汇申报表》,提供附件3所列原因对应的有关证明材料,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可视同收汇处理。21.我公司为外贸公司,出口销售一批商品,销售金额为100万美元(含应付国外佣金5万美元),请问我公司能否开发票时只开95万美元,收到100万美元时贷记其他应付款-佣金5万美元呢?

答:国外佣金是根据出口合同规定的佣金率和付佣方式进行支付的,通常有明佣和暗佣两种。明佣是指根据成交的价格条件在出口发票上注明的内扣佣金,其金额是根据出口发票所列货物乘以规定的佣金率计算而得。在会计上可按出口发票上所列应收货款的净额处理。暗佣又称票外佣金,是指不在出口发票上列明的佣金,而是在买卖合同中规定的佣金率和支付方法,这种佣金一般是支付给中间商或代理商的。支付方法有两种,一是议付佣金,即出口后在向银行议付信用证时,由银行按规定佣金率在结汇款中代扣后,支付给国外客户。另一种是出口方在收妥全部货款后,将佣金另行汇付国外。企业在支付佣金后,应按实际支付金额冲减出口销售收入,即借:自营出口销售收入 ;贷:应付外汇账款――应付佣金。

22.我公司为外贸公司,既有外销也有内销,请问我公司收到的营改增后新开具的货运服务、报关服务、快递服务等专票是否都可以抵扣呢?另外有部分海运费也是增值税专用发票,请问能否抵扣?谢谢!

答:根据24号公告第五条第(一)款规定:外贸企业出口货物销售额应填报在纳税申报表的“免税货物销售额”栏;再根据财税〔2013〕37号文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用于免征增值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接受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不得从销项税额中 抵扣,所以你公司收到的营改增后新开具的,属于出口货物的货运服务、报关服务、快递服务等专票不可以抵扣,海运费也不允许抵扣。属于内销应税货物所取得营改增后合法的服务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

23.您好!有两个免抵退税申报的问题请教一下:1.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61号的规定,是否意味着自2014年1月1日(所属期为2013年12月)起,生产企业只需对当期单证和信息同时齐全的出口额在免抵退税申报系统进行出口退(免)税申报,对于当期单证和信息不齐全的出口额要等到以后单证齐全并且信息齐全的时候再进行出口退(免)税申报和计算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的出口销售额和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应如何进行填报?如与出口退税汇总表出现差额应如何处理?2.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65号第八条规定,是否意味着纯出口免税货物的生产企业自2014年1月1日(所属期为2013年12月)起不再需要通过免抵退税申报系统进行出口退(免)税申报,而只需进行增值税、消费税的免税申报?谢谢!

答:1.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免抵退税办法出口销售额”应按增值税条例规定出口货物的销售实现时间填列,免抵退税汇总表中的“免抵退税出口货物销售额”则按当期单证和信息同时齐全的出口额填列。2.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按单证齐全且信息齐全的出口额计算填列,企业请在进行了免抵退税预申报通过后确定了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时再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以确保两者之间的一致,如果出现差额 则在下期纳税申报表进行调整。3.免税出口的货物自2014年1月1日起不需要录入系统进行申报,仅需进行增值税、消费税的免税申报。

24.您好,请问税局对以快件的形式出口的货物是怎样管理的? 答:目前以快件形式出口的货物由于未纳入海关监管范围,纳税人无法取得合法有效的退税凭证,暂时按免税处理。

25.一、出口政策经常变动,有时学习运用完一个政策不久又有新的政策出台,当企业发生不同业务时,有无一套实时有效资料可供办税人员随时方便快捷地查阅,以了解业务相关的政策及操作流程呢?最好还能提示失效文件,避免办税人员误运用旧文件政策!

二、关于2013年第65号公告中“生产企业应根据免抵退税正式申报的出口销售额计算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问题:(1)计算依据改变,申报如何衔接?(2)如果按当期正式申报的出口销售额计算当期的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由于出口申报期可在每月15日前,如因单据信息收齐原因而较迟进行出口正式申报的话,则较迟才能计算当期的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将会影响到当期增值税的计算申报,以及会计账务计算工作等,如何更好解决这种时间受限问题?谢!

答:

一、对于国家最新的税收政策,我局都会及时在佛山市国税局外网向纳税人公布,我局还通过政策宣讲、网上访谈、政策解读、下发业务操作指引等各种手段和途径将出口退税政策宣传到位,目前,“税企通”邮箱是我局对企业宣传的一个重要工具,我局会把最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和解读通过该平台下发给企业。也请企业多多关 注。

二、(1)对于2014年1月1日以前已按原办法申报的出口货物劳务及服务的,2014年收齐报关单并在电子信息对审无误后进行收齐申报,收齐申报时只计算免抵退税额,不再计算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2)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免抵退税办法出口销售额”应按增值税条例规定出口货物的销售实现时间填列,与免抵退税汇总表按“单证齐全”填列产生的差额不需要调整;企业请在进行了免抵退税预申报通过后确定了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时再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以确保两者之间的一致,如果出现差额则在下期纳税申报表进行调整。

26.现在的手册核销应该怎样办理,怎样的流程,系统应该怎样做?

答:国家税务总局将对出口退税系统手册核销的内容进行调整完善,目前该功能尚未完善,完善后,我局将根据功能模块的要求制定手册核销相关的业务操作指引。

27:尊敬的陈科长:您好!我单位是纯出口的外贸企业,在此向您提一个有关报关费的规定,由于出口企业涉及国家地区比较多,每次报关出货的港口也都不一样,无法跟船东或是报关行签订长期合作或是月结协议,也无法认识所有码头的报关公司,基本上都是委托货代公司拖车报关和海运手续,所以区局要求每笔出口货物都要提供相应的报关发票问题,我们公司执行起来到处碰壁,因为报关公司发票数量有限,而且大都是跟货代公司签订月结协议,只愿意提供给货代公司,虽然我们已经努力与货代公司及报关公司协商,但是大多数 报关公司都因为我们数量跟金额小,以发票数量有限拒绝与我们直接合作,所以这个要求给我们外贸出口企业造成很大的困扰,而且货代公司抱怨其他地方的出口公司并没有像我们这个要求,所以能否请贵局在报关费重新做一个调整呢?谢谢陈科长

答:当税务部门需对出口货物的真实性进行核查时,出口货物各流转环节产生的凭证是重要的证明资料。出口商品报关费发票的开具单位应与签订委托报关协议上的企业名称一致,当出现“报关发票跟关单上的报关单位不一致”时,将作为疑点要求企业提供相关资料,如货代公司委托报关公司报关的委托协议书等作为依据,以审核该批出口业务的真实性。另外,货代公司开具的发票必须列明报关费项目,若只列“代理运费”则要求有明细清单列明报关费一切项目

28.65号文规定: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出口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的货物劳务,在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增值税、消费税免税申报时,不再报送《免税出口货物劳务明细表》及其电子数据。是否代表下个月开始,免税出口的不再需要录入免抵退税系统?

答:是的。免税出口的货物自2014年1月1日起不需要录入系统进行申报,仅需进行增值税、消费税的免税申报。

29.请解说下第65号文中的第4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采取委托加工收回出口这点。希望理解能透彻点,谢谢!

答: 第65号文中的第4点有两方面:一是进料加工委托加工业务,若出口企业提供的加工费发票不是由加工贸易手(账)册注明的加工单位开具的,而且不能书面说明及提供主管海关出具的书面证 明,其加工费不得抵扣或申报退(免)税。二是来料加工委托加工业务,若出口企业提供的加工费发票不是由加工贸易手(账)册注明的加工单位开具的,而且不能书面说明及提供主管海关出具的书面证明,不得申请开具《来料加工免税证明》,其加工费不得申报免税。

30.根据公告2013年第61号,2014年后企业如何进行免抵退申报?比如:当月出口100万,全部开具出口发票,其中80万单证收齐,20万单证不齐。原做法:全部录入免抵退申报系统,做80万单证收齐,20万单证不齐即可进行正式申报。那2014年后如何操作?

1、全部100万均录入申报系统,正式申报时报多少?80万?那20万单证不齐的如何处理,不进行申报是否要从申报系统中删除?因为目前的系统在正式申报时,单证齐不齐均进行了申报。

2、全部不申报,等20万单证收齐后再申报?请予以解答,谢谢。

答: 在现行的申报期限规定内,若当月出口100万元,其中80万元单证收齐。企业的做法是在出口的次月将80万元录入申报系统进行明细并预申报,在主管税务机关确认申报凭证的内容与对应的管理部门电子信息无误后,方可提供规定的申报退(免)税凭证、资料及申报电子数据,向税务机关进行正式申报。未能申报的部分待单证齐全及对应的管理部门电子信息无误后才能申报退(免)税。

31.税企通的网上正式申报是否一定要完成,来代替导数据出来,门前递交资料?

解读现行出口退税政策及其建议 篇6

关键词:出口退税 政策 经济增长

出口退税政策就是指不同国家的政府在消费地征税的一种原则,这样就可以将出口商品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中所征税费返回给出口厂商,从而就提高了本国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出口退税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逐渐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出口退税制度。出口退税政策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促进国家进出口贸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显著提高。出口退税政策对产品的出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满足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需求,更是有利地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

(一)出口退税的含义及作用

一般而言,出口退税就是指一个地区或者国家出口的商品,退还或者免征在本国生产经营环节中已缴纳过的流转税费。通常出口退税的方式有:对出口货物退税、对出口货物免税及对出口货物的税费抵扣等。

出口退税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出口退税提高了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这主要是因为若一个国家未实行退还间接税的政策,从而就使得出口的商品价格偏高,不具备价格优势,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二、出口退税属于间接税国际协调的一种形式。由于增值税属于间接税,在征税过程中会存在重复征税问题。若出口国未对出口商品退税,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又征收间接税,从而就出现了间接税的重复征税。因此,为了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对间接税进行国际协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出口退税的原则

1、宏观调控的原则。税收不仅仅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因此,国家所实施的出口退税政策不但要遵循国际惯例的要求,而且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充分地体现出国家的产业结构。

2、属地管理的原则。由于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对于国家的税收具有充分地自主权,如果对出口商品不退税,那么就会出现税负顺转和税负逆转两种情况。所以,运用国际税收的协调,可以让世界各国履行消费地征税权,同时世界各国也都是按照属地原则制定流转税。

3、国民待遇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进口商品应该承担与国内商品一样的税费,从而各国对进口商品征收间接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税收公平原则。

二、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出口退税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出口退税是政府鼓励出口、调节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鼓励出口,自1998年,我国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这一举措不但体现出我国的出口能力,而且向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在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此外,我国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大出口不仅仅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更是保证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出口退税对外贸企业换汇成本产生的影响

简而言之,出口商品换汇成本是指出口总成本和出口外汇净收入的比例。通常出口商品换汇成本是衡量某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值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也是某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表现。

出口退税的调整对生产型外贸企业产生的影响是要低于专业外贸流通企业,而且外贸流通企业的利润率是不能够与生产企业利润相提并论的,就拿防治行业来分析生产企业创造的平均利润是外贸企业的3倍以上,所以退税率的下降对外贸流通企业的影响较大。在国际贸易中,外贸企业扮演着中间流通角色,从理论上来分析,出口退税率下降对利润产生的影响是可以通过供应商压价或者向顾客提高价格方式来解决。然而,在不断对外贸企业改革后,大大降低外贸经营门槛,出口自营企业不断增多,而且各个渠道的选择范围也不断扩大,从而外贸企业面临着供销两方面的压力。但是从生产企业来分析,若外销所获得利润减少,那么就可以让企业转向有着更高利润的内销,也就是说生产企业具有更强的主动权和适应能力。

(三)出口退税对加工贸易产生的影响

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资料表明,自1999年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贸易出口额中所占比例一直高于50%。因此,出口退税政策对加工贸易有重要影响。

三、我国现行出口退税政策存在的不足

从当前状况来看,我国现行出口退税政策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支付出口退税额,影响中央政府财力。因为增值税的收入是由中央和地方共享的,但是在退税额方面就是由中央政府单独承担,这样就对中央财政资金带来严重负担,而且会加大地方的免抵调库数额;二、财政预算的编制不严谨,而且退税指标含有计划经济色彩。如今,我国的出口退税是依靠财政部制定的出口退税指标进行的,而不是按照实际发生额实行。也就是说若在年初预算支出未能够预测出本年的出口退税额,或者与之不相符,就会使得一些应退税额不能够退还。再加上外贸出口的规模与实际不相符,对出口退稅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三、法律法规不健全,立法层次较低。当前我国所实行的出口退税是按照国务院2005年制定的《出口退(免)税管理办法(条例)》制定的,由于它属于行政法规,因此在法律体系中地位较低,从而就使得我国当前实行的出口退税制度不健全,影响了出口退税的权威性。而且出口退税在实施方面,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比如说在出口退税政策中,关于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未制定出明确的界限,权责不明确,政策的实施不规范等,从而就降低了出口退税政策的权威性,还助长了出口退税违法行为的发生;四、出口产品的结构较不合理。一直以来,我国出口的产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而且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尽管在短期内可以获得一些利益,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此外,这种产业结构不具备竞争力,很难适应国际市场激励竞争。

四、完善我国现行出口退税政策的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的出口退税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实践中,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因此,我们要想从根本上完善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就应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看待并分析我国出口退税管理的办法,使出口退税政策能够适应对外贸易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为完善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一)不断加大中央财政的收入,合理制定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共享税收的比例,而且要逐步取消对税费的“先征后退”,对出口企业实行“免、抵、退”的税费政策。要在放开出口经营权的基础上,对所有的生产企业、贸易企业等都统一实行“免、抵、退”的方法。

(二)积极借鉴国外制度来完善我国出口退税体制。一方面,要将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成机制,有效地結合出口退税的分享机制和负担机制。由于我国的增值税属于共享税,那么就应该将增值税中去除出口退税额的余额作为共享部分,即先去除再分享。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地方财政收入虚增,避免退税资金出现不足的现象;另一方面,要不断规范进口环节减免税制度,坚持“征多少税额,就退多少税额”的原则,并认真贯彻执行,而且海关代征的增值税、消费税不能够与关税一起进退,而是应该与国内的税政策相一致,从而使得出口退税率达到法定税率,以便真正实现出口商品零税率。

(三)要保证政策的稳定性。自1985年我国实行出口退税政策以来,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过度调整,会使得企业不能够较好地掌握政策环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比如说在2007年7月颁布的出口退税调整政策,没有设置过渡期,不久后就对政策进行了调整,而之前很多企业都在春交会期间签订了订单,由此会严重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状况。因此,保证政策的稳定性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够实现出口退税对经济的调整。

(四)要加强对出口退税的管理。当前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在管理方面还很不完善,而且海关把考核的重点放在进口税收完成方面,很少顾及到出口商品的管理。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海关对出口产品开箱率检查仅达3%,从而就为出口骗税提供了条件,甚至会在报关时出现高退税率产品代替低退税率产品出口。因此,各省都应该提高警惕意识,加强海关、税务、银行和外贸等部门的合作,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对企业的出口实现信息化管理,避免骗税行为的发生。此外,各个部门要加强稽查力度也是很有必要的,对偷税、漏税行为要严厉打击,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健全商品代码的编制和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充分地利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从而完善出口退税的审核系统、信息征管系统以及防伪税控系统,促进这些系统之间的融合,真正地实现计算机技术在征税数据中的应用。同时还应该不断加大应用软件的研发,进一步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率。而且出口退税的电子分析数据要同时在省市级国税机关以及区县机关的应用,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数据应用方面的工作量,还可以提高数据应用的实效性。除此以外,健全商品代码的编制和使用也是很有必要的。要认真听取并总结海关、税务和企业等给予的意见,促使出口商品的代码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尽可能地细化出口商品的代码,从而就可以做到一种商品具有唯一一个商品代码。国家要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海关要加强对进口货物商品代码的管理,若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

参考文献:

[1]张伦俊,祝遵宏.我国税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4期

[2]彭美秀.出口退税政策效应研究[J].学术交流,2004年第1期

[3]赵书博.我国出口退税负担机制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第5期

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业务的影响 篇7

一、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变化轨迹

出口退税是国际贸易交往中通行的惯例, 是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同时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下国际税收协调的结果。我国从1985年开始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制度, 施行出口退税政策的初衷是鼓励企业商品出口, 增强创汇能力, 所以, 出口退税制度主要根据出口贸易增长和贸易收支状况的好坏调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要求及改革开放的进程,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和退税机制历经多次调整、不断完善, 已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一项重要工具, 更是促进我国出口商品公平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手段。

1985年3月, 国务院颁发《关于批转财政部<关于对进出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的通知》, 从1985年4月1日起实施出口产品退税政策,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发的第一个正式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出口退税文件, 标志着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建立。

1994年起我国实行新税制改革, 颁布施行增值税暂行条例,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出口退税制度, 对出口商品实行零税率, 同时对出口商品实行全额退税, 退税率分别为6%、13%和17%三档, 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出口退税制度。但是, 由于出口退税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 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这项政策只执行了一年多, 于1995年及1996年调整降低出口退税率为3%、6%和9%三档。

1997年6月亚洲爆发金融危机, 受其影响, 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缓慢、经济增长迅速下滑。为此, 1998年我国调整提高了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为5%、13%和15%、l 7%四档, 以减缓经济危机所带给企业的不利影响。

2004年1月1日, 因退税率的提高所带来的累计欠退税款过大, 国务院决定改革出口退税机制, 同时调整降低出口退税率为5%、8%、11%、13%和17%五档。

2005年起, 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又调整降低了或取消了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及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 提高了重大技术装备、I T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 2007年7月1日起, 再次调整出口产品退税政策。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税的商品项目达2 831项, 范围之大前所未有, 调整后出口退税率变成5%、9%、11%、13%和17%五档。

2010年6月22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 从2010年7月15日起, 取消406个税号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

二、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业务的影响

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 多年来扮演着政府调控出口、调整产业结构、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及高附加价值产品出口的政策工具, 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 扶持了劳动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品产业的发展, 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缓解就业难题, 增强了本国企业抗击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加快产业的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一) 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业务的积极影响

1.提高出口退税率能促进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动直接影响着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增减幅度。出口增长率一般会随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而呈现出较大的同方向波动, 因为出口退税减轻了出口企业的税负负担, 降低了出口商品的总成本, 增强了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 退税率越高, 出口商品的总成本就越低, 价格优势就越明显, 企业的获利空间也就越大, 越能激发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经营活动的热情, 反之则不然。所以, 出口退税政策变化是促进我国出口贸易额增减诸多因素中较重要的一个因素。

2.带动产品结构调整,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上述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变化轨迹可以看到, 出口退税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 每一次调整都是区别不同的产品调整不同的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出口的产业, 比如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重大技术装备、I T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等的出口退税率不仅不降或少降, 甚至调高了出口退税率;对一般性出口产品和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适当降低退税率;对国家限制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出口产品则取消出口退税。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让企业进入新一轮的优胜劣汰过程, 从而达到提升优质企业, 淘汰落后产能, 增强企业自身改革, 调整企业产品结构的目的。有利于优势企业做强做大, 改变以往主要依赖资源、能源、劳动力等有形要素投入的传统外贸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我国外贸事业全方位的发展, 成为世界贸易强国而不仅仅是贸易大国。

3.促进外贸企业的改革, 促进外贸代理制的完善和发展

出口退税机制改革, 不同企业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 2007年和2010年大规模取消或降低出口商品退税后, 那些外向型生产企业和外贸流通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 尤其是专业外贸公司受到的冲击更大。因为外贸公司的利润率本来就不高, 退税率的取消或者降低致使作为中间流通环节的专业外贸公司利润更加微薄, 多年的外贸体制改革使我国外贸经营门槛大大降低, 具备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快速增长, 外贸企业面临更加艰难的困境, 必须进一步深化外贸企业自身的改革, 加强与生产企业和其他企业的沟通、协调和合作, 大力发展外贸代理业务, 促进外贸代理制的完善和发展。

(二) 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业务的消极影响

1.不利于企业持续稳定生产经营业务的发展。由于历史上的原因, 我国出口企业大多数均属于较低端的制造类企业, 出口产品长期以来依赖于资源类、简单加工和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这不利于我国长期的发展规划, 国家试图通过取消或者降低这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目的就是鼓励企业更新技术, 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但是, 出口退税率调整效应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尤其是传统的老企业, 技术更新和产品换代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 取消或者降低这类产品的出口退税, 长远来说对企业发展是利好, 但短期内必然造成企业成本上升订单减少, 产能下降, 利润率迅速下滑甚至是亏损, 同时, 政策调整过于频繁, 也会扰乱企业的预期计划, 不利于企业正常经营决策的制定, 不利于企业持续稳定生产经营业务的发展。

2.加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摩擦

国际贸易对一国的贸易政策变动十分敏感, 虽然出口退税是一项中性政策, 不同于贸易保护主义, 但调高出口退税率会降低了我国出口商品的成本, 增强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就会影响到一些国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加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摩擦。尽管出口退税是国际贸易中通行的税收政策和贸易惯例, 但在现实中却往往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目标。既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的销售, 更是某些国家攻击和诋毁我国国际形象的一个借口和利器, 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总之, 出口退税制度目前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 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业务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我国历次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及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而进行的相应调整, 它虽然不是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唯一办法,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面临的压力, 支持和扶持了高科技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良性发展, 限制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的出口, 提高我国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从而达到实现国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及平衡国家财政收支的管理目标, 维护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但是, 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只是一种适合短期使用的工具, 不宜作为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出口退税25年记.《国际商务财会》, 2010年第11期.

[2]张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时代经贸》, 2010 (18) .

[3]汪艳.出口退税对广东中小型贸易企业的影响.《现代商业》, 2010 (24) .

[4]吴红玲.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时代经贸》, 2011 (2) .

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篇8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 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纺织品出口遍布全球, 尤其集中在发达国家, 例如美国 (见图1) 。图1展示了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占对世界出口的百分比, 从表1数据可看出从2003年到2013年十年间对美国出口纺织品额占世界总出口额比重十分大, 虽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但是仍然维持在8%~11%区间, 已经远远超出对其他国家出口的比重。

近来, 我国纺织品出口受阻严重, 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表明我国贱金属及制品出口仍有许多不足,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 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一直以来,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截止至2013年年末中国人口总数大约为13.6亿) , 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并且出口到国外的贱金属及制品多以大批量为主, 通过低廉的价格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王金芝 (2013) 认为我国运用了成本领先战略中的人工费用降低型成本领先战略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在发展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我国的竞争优势。

(二) 贸易结构不平衡。

我国纺织品出口以低附加值初级钢铁及半成品为主, 处于产业链的下游, 利润极低。面对当今产业结构不断革新, 初级产品不再具备竞争优势, 而我国出口以钢铁为主, 忽略了其他纺织品的发展, 贸易结构极不平衡。

(三) 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GDP每年以7%左右的速度增长着, 外资流入大于本国资本输出, 出口大于进口, 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以及美联储不断增发美钞使得我国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规模过大, 人民币相对于外币不断升值, 国内出口价格随之上升, 因此我国以价格取胜的纺织品在海外的市场缩小, 不利于出口。

(四) 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后, 各国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复苏, 纷纷实施新贸易壁垒抵制外国产品流入, 例如技术壁垒、绿色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 尤其是对于属于高耗能产业且以低廉价格受到外国消费者青睐的贱金属及制品成为各国反倾销的重点, 直接增加了我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难度, 使得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国外纺织品市场潜力巨大, 那么纺织品出口退税具体与其出口贸易有多大的关联?如何调整出口退税使之达到政府预期的目标?本文尝试通过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进行问题的提出;第二部分引入数据进行分析;第三部分给予相对应的对策建议来解释上述问题。

二、描述性分析

(一) 数据与描述性分析。

本文搜集整理了其统计的关于2001-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数据中的纺织品出口额 (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 2001-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的纺织品出口额不断上升, 尤其是在2008年以后, 我国实施出口退税政策, 下调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 出口额逐年增加。

其中, 表1是对纺织品各大类下的子类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平均值来看, 我国纺织品出口集中在第53-55类商品;从标准差来看, 第63章商品各年的出口额差异最大, 离散程度大, 集中性最差, 而第53章以及第56和58章商品的标准差较小, 分布较为集中;从相应概率来看, 纺织品类商品的概率都在0.3~0.8区间。

三、政策建议

本文着眼于研究出口退税对出口的影响, 并以我国纺织品为研究对象, 发现下调出口退税率可以增加出口额。出口货物退税, 简称出口退税, 其基本含义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综上所述, 如何推动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笔者将给予以下几点建议:

(一) 全面进行纺织业产业的结构升级。

提高纺织品附加值, 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加大自主品牌创新的力度, 以扩大自身的利润空间, 坚持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方式。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山东如意科技集团董事长邱亚夫说:“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仍将是羊毛的重要生产加工国, 羊毛纤维的使用总量仍呈上升趋势;我国羊毛产品的设计能力、时尚水平正在快速提升, 在国际时尚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对羊毛纤维、纱线、面料及服装的加工技术正在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产品向高端化方向升级。”

(二) 政府应对不同的纺织品实行有差别的退税政策。

不同的产品对出口退税的调整的反应度是不同的, 如今纺织品出口结构的失衡表明国家需要加大力度降低一些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从而提高该产品的出口额, 同时, 保持一些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的不变, 从而达到整个纺织品大类出口结构的平衡的同时出口额达到最优。而如何针对不同的纺织品调整出口退税以达到政府的预期目标则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中之重。

(三) 政府应制定多元化的政策体系。

针对目前的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 单一的出口退税政策不再可以如预期的显著地影响商品的出口, 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可以考虑结合货币政策, 金融政策等一系列手段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田丰.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有限[J].国际经济评论, 2009 (3) .

[2]孙立坚, 吴刚, 李安心.国际贸易中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03 (4) :3-21.

[3]陈平, 黄健梅.中国出口退税效应分析:理论与实证[J].管理世界.2003 (12) .

[4]翁旭青, 马淑琴.FDI?出口退税与加工贸易关系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 (6) :30-31.

出口促进政策 篇9

一、解读此次出口关税上调的特点

(一) 化肥出口继续实行从严限制政策

从出口关税上调方案中可以明显看出, 我国对化肥出口继续实行从严限制的政策, 并且是越来越严。有两个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点:一是磷铵出口政策没有放宽。由于从7月份后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企业经营普遍比较困难, 不少磷铵企业都希望国家能适当放松磷铵出口政策, 但从这次公布的方案看还是维持原来的标准不变。二是限制范围更广。这次方案中, 很明确地提出合成氨等化肥原料也要按化肥出口关税标准一样征收特别关税, 并且除了28号文外, 又以税委会[2008]29号文的形式, 下发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动植物肥料征收出口暂定关税的通知, 决定2008年9月1日起至12月31日, 对除鸟粪外的动物或植物肥料 (税号31010019、31010090) 征收460元/吨的出口暂定关税。现已把所有与化肥相关的产品全部纳入了征收特别关税的范围。

(二) 氮肥类出口受限更大

在本次化肥出口特别关税调整方案中, 对氮肥及合成氨征收150%的特别关税, 而磷肥、复合肥等其他化肥品种是征收100%的特别关税, 氮肥高出其他品种50%。主要原因是近段时间国际氮肥价格涨幅较大, 以尿素为例, 8月份国际尿素价格最高达到了900美元/吨, 波罗的海、尤日内、中东等地价格均在800美元/吨以上, 8月下旬虽有所回落, 但大多都在750美元/吨以上, 以国际市场这个价位, 即使征收135%的出口关税, 我国尿素仍能出口。而磷酸二铵等品种, 由于国际、国内价差相对较小, 基本上难以出口。从国家角度来看, 出口化肥不利于保障国内化肥供给, 影响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大量出口拉高了国内价格, 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另外, 化肥是资源性、高能耗产品, 出口化肥就相当于出口能源。此外, 国家对化肥企业有诸多的优惠政策, 出口化肥即是把给予国内消费者的优惠送给了外国消费者, 在多种因素的考量下, 国家限制化肥出口也是在情理之中。

(三) 淡季出口政策有变

此次出口关税调整限制的范围也在变, 2007年以前是在用肥旺季 (一季度至三季度) 严格限制出口, 用肥淡季 (四季度) 时相对较松, 关税较低, 允许国内化肥适当出口, 此次是不管旺季、淡季, 都用高关税来严格限制出口。

二、对化肥市场影响分析

(一) 短期 (2008年第四季度) 影响

此次关税调整限制化肥在四季度出口, 将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化肥价格预期降低

在化肥可以出口的时期, 出口可以平衡国内供需, 弱化国内市场竞争强度, 出口禁止后, 只能通过国内的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来形成价格。大量的化肥都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 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人们对化肥价格的预期也将降低。

尿素市场的走势则是一个明证。尽管8月上中旬时, 市场就有传言, 说国家将上调化肥出口特别关税, 并且实际出台的方案和原来传言的差不多, 但新方案的正式出台多少还是有些让人感到吃惊, 没想到国家的政策真是这么严。受此影响, 国内尿素市场出现了大幅下跌走势。自9月1日新方案正式实施至11月上旬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 不论是尿素出厂价还是市场批发价, 普遍下跌了700元/吨以上, 高的达到了800—1000元左右, 是今年以来下跌速度最快、下跌幅度最大的一段时期。

2. 价格低点时间推后

以前由于四季度化肥能出口, 下半年国内的化肥价格低点一般在8月份或9月上中旬, 因为每到9月份后, 有些企业就会把化肥囤积在港口, 等到10月1日关税下调后出口, 这样就减轻了国内市场压力, 对国内价格形成支撑, 而后随着出口量的增多, 化肥价格也呈现逐步上升走势。而现在四季度化肥不能出口了, 原有的形成价格低点的条件就不存在了。价格低点的形成不再是由出口因素来确定, 而是由国内化肥市场的自身特点来确实。

3. 经销商在淡储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以前由于四季度化肥能出口, 经销商在淡储中的发言权是不太大的, 生产厂家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如经销商不接受企业价格, 则企业就出口。而现在情况完全相反, 经销商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预计今年会有经销商特别是一些大型经销商会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争取在淡储中多获利。

(二) 对2009年或其以后的影响

虽然从9月1日开始实施的关税新政策, 执行的截止日期是2008年的12月31日, 但这并不意味着2009年开始就不再加收特别关税了。从近些年国家的政策导向看, 国家对化肥出口逐渐从严, 特别是当国际国内化肥价差较大, 导致我国化肥出口量大增, 影响到国内化肥供给, 拉动国内化肥价格大涨时, 更是立即颁布实施高关税政策来抑制出口。笔者认为, 在2009年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国家严格控制化肥出口的政策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这种局面将会导致国内化肥市场出现两个大的变化:

1. 供需矛盾加大

由于不能出口, 大量的化肥都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 这将导致国内供给量大大增加, 而需求情况却令人担忧。今年以来, 由于化肥价格大幅上涨, 超过了农民的心理承受力, 农民少施肥的现象非常普遍, 导致需求量下降, 使得市场的供需矛盾明显加大, 化肥企业特别是那些成本高、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面临更大的困难。如果政策继续从严, 有可能会出现一部分企业因为亏损严重被迫停产减产, 而使得产量下降的情况, 如果下降幅度过大, 则将影响到农民用肥甚至农业生产。

2. 企业整合速度加快

今年以来, 化肥市场进入了典型的“双高”时代 (即生产成本高、产品销售价格高) , 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会继续延持下去。由于产品销价高, 有资源优势或规模优势的企业合理控制成本增长, 使成本的上涨幅度慢于产品销售价格幅度, 企业盈利大幅增加;相反那些管理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 又没有资源优势的企业, 成本居高不下, 上涨幅度远高于产品销价上涨幅度, 出现严重亏损。这样的结果必将导致企业的两极分化现象更加明显, 好的更好, 差的更差, 为化肥行业兼并重组奠定了基础。总的来看, 化肥行业新一轮整合大潮已经来临, 今后这种整合之势将愈演愈烈, 成为化肥市场的一个新特点。

三、在新市场格局下企业的应对策略

(一) 转变心态, 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政策调整

作为化肥企业, 享受的优惠政策非常多, 包括电价优惠、天然气价格优惠、铁路运价优惠、税收优惠等, 尿素属于享受优惠政策最多的一个肥种, 全国平均每吨尿素补贴在190元左右。部分企业对优惠政策依赖较强, 在面对优惠政策要取消或部分取消, 或者出台限价、严格控制出口等不利的政策时, 就会表现出抵抗情绪。笔者认为, 化肥企业一定要转变心态, 因为化肥牵涉到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大计, 国家对化肥的监管力度将会不断加强, 关税政策调整幅度也会比较频繁 (因为要适应市场变化) , 对此化肥企业一定要从国家大局的角度来认识这些政策, 要以坦然、积极的态度来迎接政策调整。

另外, 从长远看, 化肥的市场化改革, 即“两取消一补贴” (取消优惠政策、取消限价, 直接补贴给农民) 是种必然趋势, 对此企业应提前做好准备。

(二) 苦练内功, 提高竞争能力

化肥企业一定要眼睛向内, 苦练内功, 要强化管理, 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在降成本、降消耗上下大功夫, 努力使自己的生产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 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三) 审时度势, 确定企业发展战略

激烈的市场竞争, 使得化肥企业两极分化现象更为明显, 强者更强, 弱者更弱。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就显得非常的关键。作为强者, 就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 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 做大做强, 使自己的优势更为明显, 更能经得起激烈市场竞争的冲击。作为弱者, 就应该认清形势, 抛掉幻想, 主动加入到大集团、大企业中去, 使自己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四) 利用优势, 在国外直接办厂

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出口和市场开拓, 我国化肥在国际市场的地位迅速上升, 拥有广泛的市场基础和强大的竞争力, 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果仅仅因为国内严格限制出口而将国际市场白白丢掉实在可惜。在此情况下, 比较好的选择就是直接去国外办化肥厂, 利用国外丰富的天然气、煤炭、磷钾矿资源进行生产, 然后利用国外巨大的市场资源进行销售, 从中赚取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利润, 以减少我国的能源消耗, 更为有效地占领国际市场, 以及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 产品种类最多, 氮、磷、钾、复合肥生产技术都非常的成熟而且较为先进, 也为国外办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五) 向上游延伸, 走矿肥联合之路

化肥企业是高消耗行业, 原材料成本占据了生产成本中的绝大部分, 氮肥主要依赖于煤和天然气的供给, 磷肥和钾肥主要依赖于磷矿和钾矿的供给。作为化肥生产企业, 要主动向上延伸, 走矿肥联合之路。采用入股、联合开矿、买断销售权或买断部分销售权等形式, 控制或部分控制矿产资源, 以保证自己所需矿产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

(六) 拓展市场, 确保产品销售顺畅

由于不能出口, 所有的产量都在国内市场销售, 将使得国内化肥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更加残酷。企业一定要有忧患意识, 提前做好准备。要加强与经销商合作, 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大力实施品牌策略, 不断开拓市场, 巩固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 确保自己的产品销售顺畅。

(七) 出现困难时积极反映, 争取地方政府支持

目前不仅国家层面对化肥企业的优惠政策很多, 扶持力度很大, 而且地方政府特别是农业大省对化肥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也非常大。例如, 湖南近几年一直对化肥生产企业实行奖励政策, 对本省尿素生产企业4至7月生产并销售给省内化肥经营主渠道的尿素, 每吨给予20~30元不等的奖励, 同时环保、水利部门对尿素生产企业减半征收每年度4~6月份的排污费和缓交每年度水资源费。作为化肥生产企业, 当遇到困难特别是单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困难时, 要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 争取他们的支持, 渡过难关。

当然, 有困难找政府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是在目前这种机制下的一种应对之策。从长远来看, 化肥生产企业还是应该苦练内功,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以适应化肥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四、探讨化肥市场改革之路

笔者认为, 改变目前化肥生产与价格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化肥市场化改革。早在2005年化肥市场化改革问题就已提出, 当时也提出了草案 (征求意见稿) , 但近些年出于稳定物价的需要, 将改革进程推迟。目前化肥市场化改革已出现了比较好的时机, 应加快进程。这种好的时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化肥市场上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 能确保化肥产量的稳定性。我国化肥生产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 生产成本高, 市场适应能力差, 对优惠政策的依赖性强, 如果过早地取消优惠政策, 将导致这些企业难以生存, 造成化肥产量急剧下降, 进而影响农业生产, 这是政府部门最担心的, 也是迟迟没有推进化肥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到今天, 我国化肥市场已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 它们不论是化肥产量还是市场影响力都非常大, 特别是今年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后, 造成化肥企业两极分化现象非常突出, 好的企业由于成本控制得好, 受益于化肥价格的大幅上涨, 经济效益大幅增加, 而差的企业由于成本高, 产品的销售价格上涨不抵成本上涨, 生存都非常困难。这样就为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劣势企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通过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整合, 将会保证化肥生产的稳定增长。

二是化肥价格大幅上涨后, 取消优惠政策所产生的矛盾不再像过去那样突出。在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出台《改革和完善化肥价格调控机制的方案 (草案) 》, 提出要对化肥市场进行方向性改革后, 相关部门曾对取消优惠政策给化肥企业及化肥市场可能带来的影响做过专题调查, 其中一个部门得出的结论是:以煤为原料每吨尿素的生产成本平均将增加328~365元, 以天然气为原料将增加383~394元, 而另一个部门则认为没有这么多, 全国平均每吨尿素的优惠只有180~200元。前一个部门认为, 取消优惠政策后, 每吨尿素出厂价将提高到1980~2015元 (煤头企业) 及2033~2044 (气头企业) 元, 尿素零售成本将提高到2154~2187元。当时的尿素价格比较低, 出厂价在1600~1700元的水平, 成本或价格若增加300~400元/吨, 增幅在18%~28%, 不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市场影响都比较大, 但现在的尿素出厂价格已高达2300元左右, 若增加300、400元的成本或价格, 增幅只相当于13%~17%, 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从近几年特别是今年的化肥市场情况看, 现行的化肥运行机制确实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农民保护不力, 尽管政府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限价根本限不住, 农民成为目前这种机制最大的受害者, 一些化肥生产企业及经销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笔者认为, 既然限不住, 还不如放开化肥价格, 逐步取消对化肥企业的优惠政策, 把给生产企业的这部分优惠直接补贴给农民, 让农民得实惠。放开了化肥价格后, 一些优势企业看到有利可图, 肯定会加大化肥产量, 然后通过市场竞争, 价格肯定会降下去或者维持在一个合理价格水平, 农民既得到了补贴, 又能以比较合理的价位买到化肥, 这实际上对农民来说是最有利的。

出口促进政策 篇10

1.1 减少出口收汇风险

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近两年企业面临的风险变数不断增加,采用出口信用保险,其所承保的责任范围几乎涵盖了国际贸易中所有非被保险人所能控制的信用风险。出口企业可以将无形的市场风险转化为有形的风险管理,保障经营利益。

例如某进出口有限公司2014年接到土耳其一份70多万美元的订单,在出口过程中,由于土耳其国内政局发生动荡,货币在几个月内对美元贬值近30%,造成买家不愿意支付货款,不久又宣告破产。该笔订单使用资金几乎相当于公司注册资本,不能收回将对公司经营造成极大影响。正是由于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企业获得62万美元赔款,从而保障了经营。

1.2 有利于开拓新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

出口信用保险制度通过保险公司对国外客户的信用风险、财务状况以及该国政府的政局动态、经济形势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评估,指导并帮助出口企业正确选择出口对象,使出口商可以放心地结识新客户、开拓新市场,通过强化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的信用保险支持,有利于出口企业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例如2013年,某企业积极开拓非洲市场,与一家埃塞俄比亚公司签署了金额5950万美元的出口合同,付款方式为2年远期信用证。由于该国别风险高,付款期限长,企业对做与不做非常犹豫。最后企业通过出口信用保险保障了该笔合同的实施,并且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打开了埃塞俄比亚市场,与进口方的合作领域也答复拓展。

1.3 有利于出口商采取灵活的更具有竞争力的贸易结算方式,如赊销、D/P、D/A等来争取出口成交机会。

买方市场下,出口商如果继续一味地坚持稳妥的结算方式,势必会将自己置于不利的竞争位置。出口信用保险则可以免除出口商对于使用基于信用基础的支付方式的顾虑。

1.4 出口信用保险便于出口商获得贸易融资,提高企业的资金效益和竞争力。

出口信用保险具有一种担保功能,出口企业凭借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提供的保险凭单或担保,可以从商业银行获得信贷,帮助企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现状

出口信用保险与进出口信贷、出口退税作为我国三大贸易促进工具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出口信用保险工作,国务院每年外经贸政策均必不可少出口信用保险内容,两届政府总理都强调出口信用保险立竿见影的外贸促进效果。

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国信保”)是我国专业开展该项业务的官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享有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伴随着我国加入WTO而成立,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外交、外贸、产业、财经政策,支持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从2010年起,承保规模超过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同业机构,成为全球最大的官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近两年,国家尝试放开出口信用保险短期险市场,引入人保、平安等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市场竞争,但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各项机制尚不健全,业务规模很少,出口企业主要还是依托中国信保开展出口。因此本提案调研背景主要依据中国信保业务数据。

3 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对企业覆盖面依然偏少

以安徽省为例,据调研,2013年安徽省有实绩的出口企业为4765家,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企业860家,覆盖面仅18.05%。

3.2 对出口渗透率低

2013年,全国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额只占一般贸易额的29.2%。

3.3 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机构业务过于集中于个别地市

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过于集中于一些地市,很多地市覆盖面不足。

3.4 企业经营思路不够开阔,对信用险利用不充分。

一些企业家族式管理和官僚式管理成分较多,企业经营思路保守,普遍存在政策了解不深、开拓市场能力不足、融资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制约了企业抢抓机遇快速发展。一些企业在交易过程中过于相信老买家、大买家、欧美地区买家,对买家提出的一些不合理条件及要求一味屈从,心存侥幸思想。实际上没有出口信用险的支持保障,一旦发生风险,多年经营收益便可能毁于一次贸易。

3.5 地方政府对出口信用保险重视程度不足,鼓励政策不多

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较强,不同于一般商业保险,需要政府在保费、平台建设、企业培训、企业接触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国家和很多省级政府近年来在这方面已经做出很多努力,但地市级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支持力度还应加大。

4 建议和要求

如何大力促进外经贸快速发展,是各地市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并需要持续努力的现实课题。寻找适合地方特点的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方式,鼓励企业扩大出口、防范收汇风险,是一个有效的工作抓手。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工作交流,积极引导出口信用保险与各地市有关政策相结合

出口信用保险是一项将金融政策与贸易政策相结合,实现产业、外贸、外交等政策的战略性目标的综合性政策业务。就全国来说,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每年的工作任务在国家对外贸易促进体系中有着明确的交代。对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不足的地市来说,应该通过将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引入地方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定期沟通机制、建立信息交流渠道等方式,实现地方外经贸发展目标的共同参与、共同决策,使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更具政策性,能够围绕地方发展目标开展工作。

(2)打造服务平台,为企业投保搭建桥梁

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对人力素质要求高,受经费制约雇佣从业人员数量较少,形成了地市企业覆盖面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各地市政府可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组织企业与出口信用保险机构集中对接,在政府和商务部门网站上开辟投保窗口、理赔快速通道等方式,引导企业使用出口信用保险。

(3)政府购买服务,为中小企业孵化营造环境

针对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国际竞争力弱、成本敏感等特点,研究和出台促进中小企业投保的财政支持政策,并以“差额缴费、补贴直补”的方式,使投保企业只需缴纳自付部分,减轻经营压力,调动利用保险扩大出口积极性。此外,建议以项目的方式有重点的组织地区优势产业集中投保,并要求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给予专项服务,指导和帮助企业组团出海,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4)协调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信贷相结合,帮助出口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当前银行收紧信贷,出口企业普遍面临资金困难。地市政府应该出面,积极打造出口融资服务平台,加强商务、信保、银行的资源整合和联手合作,通过保险带动出口信贷,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5)加大对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的培训宣传力度

支持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参与政府与出口企业座谈会和外贸政策宣讲会,并鼓励通过举办专题培训、赔款仪式、吸引媒体聚焦等方式,大力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到出口信用保险的必要性、承保政策、申请程序等,增强企业保险意识,提高外贸出口企业的投保率。

(6)落实“走出去”战略,助推企业进军海外市场。

以大型成套设备和海外工程承包等为支持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关于国家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大型企业转变项目运作理念,利用中长期出口信贷保险和海外投资租赁保险工具提高“走出去”投融资能力,争取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提高海外承包工程项目规模,实现以“走出去”带动出口,拓宽企业发展空间。

出口促进政策 篇11

9月15日,财政部等五部委公布了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涉及资源类产业、加工类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涉农产业。本次调整后的税率升降兼有,涉及“两高一资”的产业出口受到负面影响,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受到正面影响。

政策调整

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包括:进出口税则第25章除盐、水泥以外的所有非金属类矿产品以及煤炭、天然气、石蜡、沥青、硅、砷、石料材、有色金属及废料等;金属陶瓷,25种农药及中间体,部分成品革,铅酸蓄电池,氧化汞电池等;细山羊毛、木炭、枕木、软木制品、部分木材初级制品等。

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商品包括:钢材(142 个税号)出口退税率由11%降至8%;陶瓷、部分成品革和水泥、玻璃出口退税率分别由13%降至8%和11%;部分有色金属材料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5%、8%和11%;纺织品、家具、塑料、打火机、个别木材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非机械驱动车(手推车)及零部件由17%降至13%。

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商品则包括: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 产品和生物医药产品以及部分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等,出口退税率由13%提高到17%;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出口退税率由5%或11% 提高到13%。

将此前已取消出口退税以及本次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对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的商品进口一律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资源公司影响各异

对资源类行业而言,受影响的主要是钢铁、有色及煤炭类上市公司。

142个税号的钢材出口退税率由11%降至8%,下降3%。目前,中国钢材与国际钢材有着30%以上的价差,远远大于3个百分点。钢材出口可以通过提高价格转移成本。例如,中国和美国市场的热轧卷板的市场价格差是200多美元/吨,冷轧卷板市场价格差230 多美元/吨。出口钢材的价格上调3%,不会影响出口。而且此次列出的出口退税下降的142 个税号的钢材产品中,出口量相对较大的普通热轧板卷、冷轧板卷、10~20mm规格普通中厚板均不在调整范围之内。所以,此次出口退税的调整对企业的利润影响不大。

80个税号的有色金属产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5%,其中铝制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8%~11%,铜和锌制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5%~8%。针对的是铜、锌、铝等大部分半成品,这些资源性产品能耗高、污染高和附加值低产品。这是国家继续限制资源类、能源类产品出口,鼓励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政策的延续。但有色类上市公司受的直接影响不明显。

由于目前中国是铜和锌的净进口国,铜和锌以及铜材和锌材出口量仅占国内铜和锌消费量的6%左右,由于国内和国际铜锌价接近,降低出口退税应对铜锌出口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不过,由于国内需求大,对相关企业影响有限。

铜上市公司,如云南铜业(000878)和江西铜业(600362),已经在今年2月被取消了出口退税优惠,影响很小。锌业股份(000751)几个锌上市公司的出口比例都在8%左右,受其影响也不大。

长期来看,政策调整对电解铝企业却构成负面影响。目前,铝及铝材是海关所列的重点出口商品之一。由于国内外铝材价格接近,铝材出口退税的下调造成出口成本提高,带来的2%~5%的利润损失,国内铝型材大量出口的现状将发生改观,长期看对上游电解铝有负面影响。但电解铝的上游产品氧化铝因产能快速扩张导致价格下降,最终电解铝企业的业绩变化还待跟踪,目前上市的电解铝公司此次未受出口退税调整的直接影响。

取消了煤炭等商品的出口退税,而此前煤炭的出口退税率为8%。

目前,煤炭上市公司2006年煤炭出口合同已基本签订完毕,已签订的合同在2006年底前报关出口的仍可以享受原有的出口退税,因此,该政策并不影响煤炭上市公司2006年业绩。2007年执行的煤炭合同量不再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优惠,要视新签订出口合同中煤价格是否能够上浮抵消出口退税取消导致的成本上升。但总体看会拉低上市公司业绩。

纺织出口遭遇打击

对于加工类产业而言,纺织品出口影响最大。此次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低为11%。海关数据显示,2006年1~8月纺织品服装出口913.5亿美元,预计2006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137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7%。

按下半年出口量占全年55%推算,第四季度纺织品服装出口约377亿美元,折合约3000 亿人民币。由于出口总额中包括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不涉及退税问题,因此,不受退税率下降的直接影响。而在目前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比例约为70∶30。退税率降低2个百分点,那么,第四季度全行业减少营业利润约42亿元。

以上只是简单的数字估算,实际上多数企业在与外商谈判时,出口退税率、棉花价格、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变动均可通过提高产品价格适度转移。不过,由于9月中旬才宣布下调出口退税,四季度订单通过提高出口价格而传递出去的可能有限。但另一方面,属于9月14日之前(含14日)已经签订的出口合同,出口企业可以选择继续按调整之前的出口退税率办理退税。由此推算此次退税率下调对纺织行业的利润影响应小于上面42亿元的估算。不过,明年的价格转移比例应会有更大的提供。

电子、医药利好

此次政策调整,对于电子、医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却是一个利好。

对于电子行业而言,电子元器件类中的片式阻容元件、薄膜电容器、金属永磁与其他永磁体、线路板、液晶显示板等19项;整机类产品中的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彩色视频投影机、数字电视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等31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原来的13%上调为17%。

在对几个相关子行业的影响方面,磁材与液晶显示板行业应该是受益最大的两个行业之一。对相关公司也带来较大的业绩提升。

目前,我国磁材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已占有一席之地,我国磁材资源也比较丰富,相比国外企业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出口份额也已具备相当的规模。退税率的调整将有利于国内企业更积极地融入国际市场,改变在技术水平上仍处于劣势的状况。

液晶显示板行业是目前国家大力扶持的行业之一,但目前液晶价格一直保持在较低价位,加之国外企业的挤压,国内液晶行业处于尴尬境地,这次调整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液晶行业的发展,引导企业扩大出口,推动行业良性运转。

对于医药行业而言,维生素A、维生素E、其他维生素及其衍生物、含有青蒿素的中式成药等四类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原来的13%上调为17%。

整体来看,本次出口退税率调整涉及到品种几乎涵盖了除维生素C以及B族维生素外的所有种类维生素产品,这对于新和成和浙江医药这两家国内最主要的维生素A系列产品以及维生素E生产企业构成了较大的利好,另外浙江医药的主打产品辅酶Q10同样在税率调整的范围内。

国内出口青蒿素类的上市公司包括昆明制药(600422)以及复星医药(600196)的子公司桂林南药等,但值得关注的是在相关税号中似乎查找不到昆明制药,该公司是否将会因此受利还待确认。

涉农产业扶持为主

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涉及到的农业包括农药及农产品。取消了25种农药及中间体的出口退税。

而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出口退税率由5%或11%提高到1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的既定方针,农产品出口对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具有重要作用。据测算,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以2005年的出口额计算,农产品出口共创造了5400多万个就业岗位。

上半年农产品出口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粮食出口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大幅下降。因此,提高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退税,应该视为是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扶持。而对相关上市公司能带来多大的收益,还待观察。

出口促进政策 篇12

关键词:出口退税政策,多元化贸易,出口贸易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出口规模从1978 年的97.5 亿美元增加到2014 年的2.34 万亿美元(见表1)。随着出口规模不断增加,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见右图),从1980年的0.9%增加到2014 年的12.2%。其中,2002 年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0%,首次超过5%;2010年,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0.4%,首次超过10%。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其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位次不断提升。1980 年我国出口贸易世界排名第26 位,2009 年我国出口贸易世界排名首次位列世界第一。如今,我国继续保持着出口贸易世界第一的地位。

单位:亿美元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出口退税额的原始数据单位为亿元,采用历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数据转换得到。

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出口退税政策。1985 年,为了鼓励出口,我国制定了包含出口退税政策在内的一系列相关贸易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的制定,实际上就是为了保持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公平竞争而实施的政策(Milledge W. Weathers,1986)。我国出口退税额从1985 年的6.11 亿美元增加到2013 年的1 698.48亿美元,1985 ~ 2013年出口贸易规模与出口退税额二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991 7,属高度相关。那么,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贸易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通过构建模型,利用1985 ~ 201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注:2011 年之前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年鉴》,2012 年之后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

二、相关文献回顾

关于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亚当·斯密(1972)认为,在各种奖励出口措施中,退税最合理,通过退税既不会减少货物的输出量,也不会驱使资本违反自然趋势转投入某些特定产业,破坏社会资本的自然平衡和劳动的自然分配。大卫·李嘉图(2005)也认为,对出口产品征税有可能导致各种不利结果和无效率,因而需要退税。从实证结果来看,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刺激出口(Chao et al.,2001),出口退税率提高会促进本国对第三国的出口量,降低国外竞争者对第三国市场的出口量(Chen et al.,2006)。可见,出口退税政策对提升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以我国出口退税为研究对象开展的实证研究中,武敬云(2011)研究发现,无论是在长期内还是在短期内,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都是显著而有效的。尤其是出口退税率的上调,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都对出口具有促进作用(张晓涛、杜伯钊,2014),出口退税率的提高能够刺激出口(窦彬,2013)。部分学者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出口退税的激励作用较为显著(江霞、李广伟,2010)。出口退税对加工贸易收支具有一定的贡献,短期内出口退税增加对加工贸易收支具有J-curve效应,但对加工贸易进口的正向促进效应大于出口的正向促进效应,因而导致加工贸易收支恶化(袁晓玲、张江洋,2014)。然而,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额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国外需求才是影响我国出口额的主要因素(兰宜生、刘晴,2011)。因此,需要制定最优出口退税率,并制定最优出口退税政策,即最优出口退税政策应该因行业和产品而异。对于高新技术行业和高品质产品,应该加强出口退税力度,而对于低技术行业和低品质产品,应该对其出口征税(盛丹、王永进,2013)。

总之,虽然国内外学者通过建立各种实证模型,就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然而,仍有两个问题未引起重视:一是开展的研究中基本没有考查出口退税政策的阶段性变化,并将这种阶段性变化纳入到实证模型中;二是研究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规模影响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但几乎没有就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地位提升的研究。本文在实证研究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中,同时考虑了这两个问题,有益地补充了现有文献。

三、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演变

1. 出口退税制度逐步建立与完善(1985 ~ 1993 年)。改革开放前,由于特殊的政治、军事及经济环境,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尚未建立。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1985 年3 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对进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并规定从1985年4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标志着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正式建立。虽然此时期我国出台了出口退税政策,但尚未实行增值税,出口产品的营业税、增值税都纳入消费税系列。1988 年前,我国只退生产环节的增值税和最后环节的产品税。1988年后,在流转税方面我国实行了彻底的退税制度。但我国出口退税率不高,直到1993 年我国出口退税率也仅为11.2%。

2. 出口退税率调整频繁(1994 ~ 2000年)。这一时期,出口退税率调整频繁。1994年,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税制改革,确立了增值税的主体地位。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即按照17%的退税率对出口企业所征的税全额退税,实际调整后的平均退税率为16.63%。1996 年,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减少骗税,我国对出口退税率作了大幅度调整,将17%的出口退税率下调到“3%、6%、9%”不同档次,平均退税率降至8.29%。为应对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造成的严重影响,在1998 ~ 1999 年间我国又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

3. 重点进行退税结构调整(2001~2007 年)。这一时期,我国在出口退税方面针对出现的问题重点进行了退税结构调整。2001 年初,我国开始实行“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可凭借有效的欠退税单据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2002 年初,我国对生产型企业的自营和委托出口货物和没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委托出口的货物,全部实行“免、抵、退”税的办法。2003 年10 月我国进行了出口退税政策改革,加大中央政策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同时进行了退税结构调整,将出口退税率调整为17%、13%、11%、8%和5%五档,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降低了3个百分点左右。

从2007年7月1日起我国调整了2 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 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10 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我国出口退税率结构由原先的17%、13%、11%、8%和5%五档调整为17%、13%、11%、9%和5%五档。

4. 应对金融危机的出口退税政策(2008 年至今)。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了应对恶化的国际贸易环境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我国进行了多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在2008 ~ 2009 年的两年时间内,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对产品出口退税率进行了多次上调。2010 年国家为了更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针对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品,陆续降低了出口产品的退税率。2014年2月27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有关问题的公告》(2014年第13号),目的在于进一步发挥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提供出口服务的优势,支持中小企业更加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2015 年1 月1 日起,国家再度调整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

总之,从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及政策演变来看,出口退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我国出口发展目标,并成为我国整个出口鼓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彭水军、张文城,2012)。

四、实证研究

1. 模型构建。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最直接表现是出口退税额,因而将出口退税额作为出口退税政策的一个代理变量。此外,自1985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政策调整通过影响出口退税率从而影响出口退税额,进而影响出口贸易。因此,采用虚拟变量来衡量出口退税制度改革,作为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另一个代理变量。研究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将出口贸易规模作为被解释变量,出口退税政策作为解释变量,得到模型(1):

式(1)中:EXt表示第t年的出口贸易额;TSt表示第t年的出口退税额;D表示出口退税制度改革。由于自1985年之后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改革经历了四个主要时期:1985 ~ 1993 年、1994 ~ 1999 年、2000 ~ 2007 年和2008 年至今,所以引入虚拟变量D衡量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即在1985~1993年间取值D=0,在1994 ~ 1999年间D=1,在2000 ~ 2007年间D=2,在2008年以后D=3。

我国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大大提升了我国出口贸易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于是在式(1)的基础上引入出口贸易地位(STt)这一被解释变量代替出口贸易额,得到模型(2):

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1)单位根检验。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能够防止“伪回归”,使得模型估计更为准确。采用ADF法,检验出口贸易额与出口退税额这两个变量的平稳性,结果见表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出口贸易额与出口退税额这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为平稳变量。

注:∗∗∗、∗∗和∗分别表示通过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单位根检验中有截距项,但无趋势项。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根据表2 的检验结果,在检验出口贸易额与出口退税额二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时,需要采用一阶差分数据进行,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出口退税是出口贸易的Granger原因,表明随着我国出口退税额的增加,出口贸易额也会增加。

(3)估计结果分析。结合上述分析,根据模型(1)估计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可得结果如式(3)所示:

估计中,R2=0.988 6,DW=1.997 0,MA(1)表示一阶移动平均,用于克服异方差。从估计结果来看,所有变量的系数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模型拟合程度高。出口退税和出口退税制度改革这两个解释变量的系数分别为0.646 6和0.320 6,系数大于0,表明出口退税与出口退税制度改革这两个变量对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确实有助于促进我国出口贸易。

对模型(2)进行估计,可得结果如式(4)所示:

估计中,R2=0.969 5,DW=1.997 0。从估计结果来看,除出口退税制度改革这一变量的系数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之外,其余变量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出口退税和出口退税制度改革这两个解释变量的系数分别为-2.541 7 和-1.216 1,表明当出口退税额每增加1%,衡量我国出口贸易地位的数值将下降2.541 7,我国进行出口退税制度改革也使得衡量我国出口贸易地位的数值下降1.216 1。实际上,衡量我国出口贸易地位的数值下降,表明我国出口贸易的世界排名在提高,我国出口贸易地位在提升。因此,出口退税与出口退税制度改革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国际地位的提升。

那么,为什么实行出口退税政策能够促进我国出口贸易?首先,通过调整出口退税,能够规范出口贸易环境。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出口隐含的污染排放与能耗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1)。在2012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2]49号)中指出,需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改善贸易环境。近年来,我国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尤其是限制那些高污染、低性能和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减少了附加值低的产品以及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出口产生的贸易摩擦,有助于引导企业良性发展,大力出口那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贸易价值,规范贸易环境。其次,通过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影响出口商品结构。我国出口商品种类繁多,影响出口商品结构的因素也比较复杂,但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已经成为调节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不仅降低出口商品的总成本,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贸易出口,加大本国的贸易程度,而且通过改变出口的总成本影响出口商品结构,对于不同种类的出口行业起到不同程度的鼓励作用。从2007年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看,我国初级产品出口额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分别从2007年的615.09亿美元和11 562.67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 072.83亿美元和21 027.36亿美元,初级产品出口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都在快速增加。然而从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构成来看(见表4),初级产品出口仅占我国出口贸易的5%左右,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的比重则高达95%左右,工业制成品出口在我国出口额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提高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参与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口商品会越来越多,初级产品的出口额相对下降,从而实现对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注:2012年之前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3年的数据来源于《海关统计201312》。

五、结论与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在出口退税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出口贸易逐年迅速发展,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起到支持对外贸易发展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一方面,出口退税使得企业为了满足出口需要急剧扩大,消耗大量的国内资源。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将出口退税作为企业利润首要的而且主要的来源,对出口退税的依赖严重。因此,需要降低消极影响,正确引导企业出口退税,进而发挥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正面作用。

1.加快制定出口退税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出口退税缺乏法律支撑,更多的是靠相关法规及条例来执行。没有出口退税的法律作为依据,无法满足日益多样化的退税要求,退税资金不能按时到位。由于出口退税促进出口贸易融资,因而需要建立和完善出口退税立法系统,加快立法进程,从而为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与经济发展环境,使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制度上保障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确定合理的出口退税率,保持出口退税的稳定。频繁的出口退税率变化无法保持出口退税的稳定。一方面,导致企业经营失去一个稳定的政策预期,对其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及生产成本测算、采购计划等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出口企业会形成一种对退税的依赖性,忽略了对质量、技术、研发、营销的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化,失去对自身外延式扩张与内涵式潜力挖掘的强烈动力。因此需要保持出口退税率的稳定。在退税对象方面,可以按照一定特征进行归类,根据出口形势和经济调控需要,设定出口退税的进入和退出门槛。在退税力度方面,根据宏观经济指标和策略预定调控指标组成的一揽子因素,自动生成各种情况下的退税率组合。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往往会影响到一国经济增长。在加工贸易产业链方面,需要充分重视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密切联系,拉动更多的产业参与国际分工,扩大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同时,注重自主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

4. 推进企业的重组与整合,鼓励实施多元化贸易战略。为了降低不利影响,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实施多元化贸易战略至关重要。一方面,重视和大力开展服务贸易,保持服务贸易与国内GDP基本同步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非洲及拉丁美洲国家贸易的力度,扩大出口贸易市场分布,降低贸易风险。

参考文献

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上一篇:使用体验设计下一篇:巧妙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