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政策

2024-06-29|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进出口贸易政策(精选12篇)

进出口贸易政策 篇1

本文认为, 虽然此前在围绕电视剧出口贸易逆差的讨论中, 多以“文化贴现”、“产业结构”等角度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然而在本文中, 旨在通过对政策制定的本身进行一番梳理与探究, 试图寻找出问题的源头所在。

政策环境

早在2001年,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就颁布了第一项关于“走出去工程”的条例, 即《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 (试行) , 确定了“走出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即“五年内我国广播影视节目在国外的落地和发行放映要有较大的进展和突破;十年内在国外能够具有同西方大媒体竞争能力, 明显改善国际广播影视领域‘西强我弱’的状况”1。

随后, 政府在2004年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一方面, 总局在《意见》中强调要“积极实施‘走出去’工程”, 并且要做大做强一批有影响力、有实力的对外产业品牌。另一方面, 在随后出台的《通知》中, 广电总局又设立了一些门槛, 比如明确要求“各广播影视局 (厅) 、集团 (总台) 今后应及时将广播电视节目及电影出口交易、交换等海外营销和广播影视外宣工作的情况, 及时报总局‘走出去工程’办公室, 以便总局掌握动态情况, 统筹协调”2。

发展至“十一五”期间,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应运而生, 明确了未来五年中将着力发展的九类重点文化产业, 其中, 影视制作业名列第一位。然而, 即便如此, 除了在《纲要》颁布的同年数据显示出我国电视节目进出口告别了逆差:国家广电总局2006年电视剧进口总额为3806.00万元, 而出口总额为6472.81万元3。从2007年至今, 电视剧进出口贸易仍然无法挥别逆差的现象, 此后所出台的扶持政策也效果甚微。

媒体环境

据统计, 近年来, 我国电视剧的年产量基本稳定在550部以上、14000集左右, 2007年年产量达到529部、14670集。目前, 全国每天生产电视剧40集左右, 播放电视剧的频道占全国1974个频道中的89.4%, 电视剧广告收入占全国各级电视台广告收入的50%以上, 占电视节目播出总量的1/4强, 收视总量的1/3。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电视剧生产和播出大国4。

然而, 我国电视剧的生产产量与销售产量之间似乎总是无法划上等号, 并且一直在上演着自己生产, 自己消费的喜感闹剧。如果剔除掉技术层面的原因, 目前产制模式这一块内容是讨论得最为热烈的一个话题。在美国, 体现为制播分离下的协同模式:即在制播分离的前提下, 节目制作方分担节目制作中的一部分资金风险, 作为回报, 他们可获得自己制作的节目的二级和三级销售权5。

反观中国, 早在1999年9月, 我国也提出非新闻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的话题6。到了2009年, 制播分离改革成为广播电视界的一件大事, 原因是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更名为广播电视台, 并出资组建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7。作为国内首家实现“整体制播分离8”的广电体系传媒集团, 文广此举再次引发了针对制播分离的热议。在我国, 虽然有关产制模式的讨论过程已经持续了很久, 但是迄今为止, 对于怎样才算是“制播分离”的定义与概念仿佛仍处于较为混淆的状态中。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在我们目前的媒介市场环境下, 制作方与播出方的地位存在严重不平等, 播出方往往持有国家特许的播出渠道, 从而在区域内实现垄断经营, 出现对所谓的“国有”与“民营”企业不能一视同仁的情况。如此一来就导致了无法将政策加以落实与贯彻, 故而, 制播分离始终只能停留在“看起来很美”的构想之中。

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理论及政策

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就是政府对贸易行为不加任何干涉, 使商品自由进出口, 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9。奠定早期自由贸易理论基础的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Adam Smith, 1723~1790) 和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1772~1823) 。斯密首先提出了绝对成本说和地域分工说, 认为一国以其成本绝对低的产品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可以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 取得地域分工的利益。随后, 李嘉图在斯密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比较成本说, 认为各国不仅可以以成本绝对低廉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 而且可以通过相对成本比较, 发挥各国的相对优势, 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取得比较利益。

保护贸易通常是指使用限制进口、扶持出口的办法, 旨在保护国内产业的政策。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就是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对外贸易活动, 在进口方面设置各种贸易壁垒, 限制国外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在出口方面采取多种措施, 促进和扩大本国商品进入国外市场, 以达到保护国内产业、刺激国内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10。

他国国际文化贸易政策的选择

美国的文化政策主要是采用对内放松管制, 对外扩张的霸权服务政策。他的对内放松管制主要体现在国内三次比较重要的规制调整方面。其中, 第一次政府规制是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 当时政府颁布了《1927年通讯法案》和《1934年通讯法案》, 逐步确立了商业电台的合法地位。第二次政府规制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 其目的是为了遏制电视网的霸权以及扶持电视网以外的相对弱势的独立制作公司。第三次重大调整是《1996年电信法案》的颁布实施, 从而深刻影响了当今世界电视产业的格局。此项法案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制, 旨在通过为电视产业搭建一个环境宽松、各方利益公平竞争的市场大舞台, 从而促进了电视节目渠道的多样化竞争。

在亚洲国家中, 韩国是典型的采取对内保护政策, 对外强力推广其文化产品的国家。从1998年开始, 以金大中总统为核心的新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 并将文化产业作为促进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与中国相比, 韩国在国际文化产业进出口贸易中, 表现为明显顺差的现象, 尤其在广播电视业方面发展极为迅猛。据统计, 韩国广播电视节目在出口方面从2002年之后就一直保持着优势, 平均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 广播电视节目进出口的比例从1997年1∶6.8上升为2003年的1∶0.67。其中, 电视剧就占据了电视节目出口总额的93.6%11。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不管是实行自由主义文化政策的美国, 还是采取保护主义文化政策的韩国等国家, 在政策制定方面, 都各自把立足点放在必须有利于本国文化的发展之上;在市场方面, 都注重对国际文化市场的占领和争夺以及重视文化与产业的结合。那么, 我国目前电视剧作为文化产业中的生产大国, 在对内政策与对外方针方面又做得如何呢?

在迂回前进中的我国国际文化贸易进出口政策

虽然美国作为支持文化自由贸易政策的成功代表, 一直在向全世界极力推崇其“自由化”的市场机制。但是, 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 支持文化自由贸易政策的观点固然具有理论上的优势, 然而, 美国之所以能够在文化产业方面采取看似“无为而治”的方法, 这与他强大的综合国力是无法割裂的。因此, 在现实情况中, 只有极少数的国家可以实行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贸易。

由此可见, 中国在文化贸易政策上采取保护主义的态度当然无可厚非。而关键在于, 不管采取何种政策, 首先在本国内要有一个开放透明的环境, 在政府的适当干预下统一基调。即使如韩国这样一个在国内处于完全垄断市场的国家里, 政府亦通过强制立法以及宽松的政策环境, 来帮助与鼓励国内电视台和民营企业走出一条产业化的道路。但是, 我国在这10年内先后所制定的“走出去政策”却显得畏手畏脚, 有时候甚至是自相矛盾, 政府主导作用不够显著。

倡导现实题材, 严控古装剧的原因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策本身的矛盾

2006年, 广电总局提出了要大力提倡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 而对古装剧的制作播出则加以限制, 原因是总局认为大批量的古装剧制作存在盲从市场、争占资源的现象, 并且跟风和克隆问题严重。与此同时, 总局对一些题材好、剧本好、创作队伍水平高、制作能力强的剧目给予重点关注, 并且在备案、审查等环节给予支持。

然而, 关键问题在于, “好剧本”是如何被定义的, 又是通过谁来界定的?既然之前古装剧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为何要对其实施严控政策?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 就在2006年, 总局不仅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而且就在那一年, 还召开了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 在那届广博会中新增设了“走出去工程”, 着重介绍进军海外市场的电视剧。其中, 古装帝王戏《越王勾践》就是在此次广博会上以“天价”将版权卖到日本, 通过这届广博会, 中国电视节目在海外市场的成交量有100万美元12。

由此可见, 所谓促进“题材比例的均衡发展”只可被视为一个比较片面的理由来看待, 其隐藏在背后的真实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其一, 虽然现在有些历史剧在剧情内容上的确存在盲目跟风现象, 甚至在剧名中时常被冠以“戏说”之名, 然而, 也正是这种“嬉笑怒骂”的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某些“灰色地带”, 是一种另类的社会民情的表达。其次, 是对经济利益获得方面的思考。由于中国与韩国不同, 已经拥有资源与规模十分庞大的国内市场, 在这种得天独厚般的优势下, 致使我们仅仅依靠自身的市场就可以消化掉每年产出的文化产品。也就是说, 对于既得利益方而言, 无论产品走出去与否, 并不影响他们的收益, 与此相反, 若是产品营销到海外了, 或许反而会打破原有的利益链条从而阻碍了他们的生财之道。归根结底, “好剧本”不是由市场决定的, 也不是观众赋予的, 而是由观众之外的意见所左右的政策导向来决定的。

结语

在“十二五”规划中, 政府提出要将文化产业放到世界文化产业格局中去考量, 并且再次重申要科学评估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目标, 制定既有一定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内外统筹, 加快“走出去”步伐, 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

我们看到, 在对待文化产业的规划中, 政府并没有把战略眼光调整到更高的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的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致使文化产业, 尤其是电视剧产业还根本无法拥有国际竞争力, 更不用说要实现十年前所声称的要在“十年内在国外能够具有同西方大媒体竞争能力, 明显改善国际广播影视领域‘西强我弱’的状况”了。

有些学者在分析文化贸易逆差原因时说道:“我国目前还缺乏地方性法规及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支持和引导, 如对文化服务贸易出口单位的税收优惠、外汇优惠、版权优惠、收益分配优惠、出口风险担保以及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完善”13。尤其在目前仍然明确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环境下, 如果在政策制定方面依然瞻前顾后而无法做到客观与面面俱到的话, 那么, 电视剧终将只能被禁锢在狭小的空间内为少部分人群提供自娱自乐的服务, 而缺少了电视剧的文化产业自然也就成为了无稽之谈。■

摘要:如今,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各国文化交流的加深, 文化产业和国际文化贸易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电视剧作为文化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环境中, 虽然政府曾先后出台过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却始终无法顺利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电视剧,进出口贸易,政策

参考文献

[1]来源: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 (试行) 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19/22876/2006/3/cd96314749413600228-0.htm

[2]来源: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598/23688.shtml

[4]《文化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09年04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188页。

[5]朱春阳:权益分割的技巧与市场延展的边界——电视剧产制模式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的比较研究,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6年04期。

[6]《蓝皮书——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年版, 第32页。

[7]《文化蓝皮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10年04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192页。

[9]申艳玲主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2008年08月,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30页。

[10]申艳玲主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2008年08月,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35页。

[11][韩]姜锡一:《韩国文化产业》, 2009年03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40页。

[12]来源:《新京报》, 2006年08月28日, “广博会落幕走出去工程亮相越王勾践进军日本”。

[13]李怀亮、阎玉刚、罗兵、黄鹂:《国际文化贸易教程》, 2007年08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285页。

进出口贸易政策 篇2

来源:总裁办公室

MILY: Arial">[2005]74号)等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33、企业易货贸易项下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是否需要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实行企业货物贸易项下外债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8]30号)进行登记?

答:如果企业易货贸易项下不发生资金收付行为,则发生的货物贸易债务可以不登记;若企业易货贸易项下预收现汇资金或延期支付现汇资金,则应该按照汇发[2008]30号文的要求办理预收货款登记和延期付款登记手续。

34、保税监管区域内企业是否需要办理预收货款登记?

答:保税监管区域内企业保税或非保税货物出口项下预收货款,应办理预收货款登记。

35、企业在2008年7月14日前的收汇是否需要接受核查?

答:企业已在2008年7月14日前进入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出口收汇不在联网核查范围。

36、软件出口项下收汇是否需要核查?

答:采取海关通关方式的软件出口,按货物贸易申报,其收结汇纳入联网核查范围;采取网上传输方式的软件出口,按服务贸易申报,其收结汇不纳入联网核查范围。

37、银行如何为企业开立待核查账户?

答:企业的待核查账户可由银行直接以企业名义开立,无须企业申请,也无须外汇局审核。

企业未在外汇局办理过基本信息备案的,在开立待核查账户前,需首先到外汇局办理基本信息备案;已在银行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银行可直接为其开立待核查账户。

38、待核查账户中的资金可否直接对外支付?

答:待核查账户支出要严格按照外汇局关于其支出范围的规定办理,不得用于对外支付或还贷。待核查账户中的资金必须先划入该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后方可用于对外支付货款、还贷等支出。

39、待核查账户余额如何计息?利息如何结汇或划转?

答:待核查账户余额按活期存款计息。利息结汇或划转按照现行相关管理规定办理,不需核查。

40、银行如何管理进入待核查账户的不同币种的资金?

答:待核查账户应分币种设置子账户管理。银行可否应企业要求将收到的外汇统一兑换成某一外汇币种(非人民币)存放在账户中,根据现行规定办理,《办法》对此没有特殊规定或限制。

41、由于企业错误申报或银行工作失误而导致的资金错误入账的情况如何处理?

答:银行在为企业办理入账前要认真审核资金性质,无法判断的要及时与企业联系,尽可能避免出现此类失误。

由于企业错误申报或银行工作失误而导致资金错误入账的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处理:

(1)货物贸易项下收汇直接入了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银行可根据企业的更正说明,为其办理该笔收汇划入待核查账户的手续;

(2)服务贸易、资本项下收汇误入待核查账户的,经外汇局核准后,银行方可为企业办理从待核查账户划转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或其他外汇账户的手续。

42、用于进口付汇联网核查的企业操作员IC卡和读卡器是否同样适用于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

答:用于进口付汇联网核查的企业操作员IC卡和读卡器同样适用于

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使用前应先经企业法人IC卡在中国电子口岸进行授权。企业的操作员IC卡已经有出口收汇权限的不需重新授权。

43、银行向企业提供贸易融资服务,在2008年7月14日前已放款,但企业出口货款在7月14日之后从境外收回的,这部分款项是否需要核查?

答:银行向企业提供打包放款形式贸易融资的,企业出口货款从境外收回时需要接受核查;银行向企业提供出口押汇、福费廷、保理等形式贸易融资,在2008年7月14日前已放款,但企业出口货款在7月14日之后从境外收回的,这部分出口收汇(包括余款)不必进入待核查账户,不需接受核查。

44、转让信用证项下贸易收汇如何核查?

答:按照国际收支申报的有关规定应申报为货物贸易的转让信用证项下收汇应进入企业的待核查账户,按规定接受联网核查。

转让信用证项下贸易收汇,银行应当根据转让信用证相关约定判断款项归属,并按照“谁出口谁收汇谁核查”的原则进行解付,其中属于第二受益人的出口收汇应直接划转第二受益人的待核查账户。

属于第一受益人佣金/差价收入的,经外汇局核准后,可以办理待核查账户资金结汇或转出。

45、境内交货境外收汇的,银行如何办理联网核查?需要审核哪些单证?

答:按规定应申报为货物贸易的符合规定的境内交货境外收汇,应当进入待核查账户。需要结汇或划出资金时,收汇单位(境内供货商)应向银行提供《出口收汇说明》、企业操作员IC卡、与境外采购商签订的购销协议或加工合同、发票、货运单据、盖有银行业务公章的涉外收入申报单正本、情况说明函。银行应在审核收汇单位提交的上述证明材料后,登陆核查系统,参照“按规定不需办理货物报关项下的出口收汇”,记录对应的涉外收入申报号和收汇金额后为其办理相关手续。对此类收汇,银行不得为收汇单位出具出口收汇核销专用联。

46、一笔出口收汇分次联网核查的,银行应如何出具出口收汇核销专用联?

答:一笔出口收汇分次联网核查的,银行应在对该笔收汇进行第一次联网核查后出具全额的出口收汇核销专用联,在核销专用联上签注相应的已联网核查金额并复印留底。外汇局以银行签注的已联网核查金额为准为企业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银行对该笔收汇进行第二次联网核查后,应在第一次复印留底的出口收汇核销专用联上签注第二次联网核查金额后提供企业,并再次复印留底。如此类推,直至该笔收汇联网核查完毕。

一笔出口收汇一次性全额进行联网核查的,银行无须在核销专用联上签注联网核查金额。

47、企业2008年7月1日至7月13日期间出口对应的收汇应填写于《出口收汇说明》的哪个栏目内?

答:企业出口日期在2008年7月1日至7月13日期间的出口货物报关单数据由海关向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提供,用于计算相应可收汇额。企业2008年7月1日至7月13日期间出口对应的收汇应填写于《出口收汇说明》相应贸易类别栏中,不得填写在“其他贸易”项下的“其中2008年7月13日前出口但7月14日后收汇的金额”栏内。

48、银行进行联网核查时,误操作多核注的出口可收汇额如何处理?

答:银行可用负值冲减误操作多核注的数据,具体操作参见《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操作手册(银行版)》。

49、《出口收汇说明》上的企业公章可否用企业预留银行的印鉴代替?

答:可以。

50、待核查账户资金可否用于理财业务?

答:不可以。

51、一笔贸易收汇中的银行扣费部分是否纳入联网核查范围?

答:一笔贸易收汇中的小额银行费用,在进入待核查账户前已被银行扣除的,该部分银行费用不纳入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范围。

出口收汇预收款额度是这样计算和取得的?

外汇局根据该企业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的出口收汇额的5%计算出该企业在政策过渡期内的预收货款初始值(B)。同时,外汇局根据企业2008年1至6月期间的出口未核销(以及企业2007年12月31日前出口的远期收汇备案情况)和收汇未核销情况,轧差计算该企业的出口可收汇额初始数据(A)。

如果该企业的A≥0,则A计入核查系统的“关单可收汇”额的“其他”栏目下,B计入预收货款可收汇额栏目下。如果该企业的A<0,则需计算A+B的值(此时A为负值):如果A+B>0,则A+B的结果计入核查系统的预收货款栏目下;如果A+B<0,则联网核查系统中的关单可收汇额的“其他”栏目和预收货款可收汇额均为0。

换一种理解方式,当A为正数时,说明该企业存在出口未收汇净额,则当前可用出口可收汇额初始值为A;当A为负数时,说明该企业存在收汇未出口净额,即该企业上半年收到的预收货款已经过多。

进出口贸易政策 篇3

【关键词】出口贸易;分析

一、义乌小商品市场出口贸易劣势

1.义乌小商品出口仍存在低价竞争行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白热化态势的日趋加剧,我国小商品市场上的竞争也表现的异常激烈。由于义乌小商品出口市场分布集中、商品相似性大,小商品出口企业为了提高销售量、争得客源,经常不惜成本大打价格战,导致了义乌小商品出口的低价竞争。尽管义乌小商品的出口利润已非常微薄:销售一颗纽扣2厘,100根牙签只能赢利1分,1支吸管利润仅有8毫钱,五金产品的利润也不超过3%,绝大部分商品的毛利润在10%以下,而且小商品的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小商品的出口成本明显上升,但是由于小商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格方面,义乌小商品出口企业为了赢得更大的出口量,就只能通过低价来增强出口竞争力。

2.义乌小商品的出口企业还没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义乌小商品出口企业由于自身原因和基础设施的限制,基本都没有建立现代物流体系。目前,在义乌的货运市场上,五种运输方式中,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已经完全萎缩,没有商用市场;而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的发展也非常不平衡。其中,公路运输完成的货运量每年都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铁路货运量只占据了非常小的一个份额,航空货运量所占的比率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以2012年为例,公路、铁路、航空三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运量分另一方面,由于义乌小商品出口企业还没意识到建立自有的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性,在小商品出口运输中也多采用国外的第三方物流,这又导致了义乌现代物流体系建立的进程缓慢。

二、义乌小商品市场出口贸易的劣势的解决方法

1.避免低价竞争,提高义乌小商品的持久出口竞争力

第一,实现产品结构升级,避免低价竞争。义乌小商品低价竞争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结构相似甚至雷同,原料、生产工艺非常接近,造成产品间相互替代性很强,市场上同等档次的商品过多,没有形成差别和梯次,往往某一种商品的降价会引起许多其它类似商品的降价。近两年来,义乌的出口市场转向了以发达为主,发展中国家为辅的状况。我们要适应国内外需求的变化来推进产品结构的升级,适应不同国家、不同收入的阶层的需求,生产出不同档次、不同设计、不同生产工艺的产品。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还可以避免产品间的可替代性而带来的低价竞争。

第二,积极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增加小商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由于义乌工业企业许多都是传统的产业,技术落后,设备简单陈旧所以必须依靠高新技术改造这些产业,才能生产出出口竞争力相对较强的小商品。因此,地方政府要引导和培育一批有能力的企业生产高中档产品,通过改造促进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推出更别致、美观、新颖、耐用的高档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使义乌小商品实现从低价优势到技术优势的转变。

2.支持和鼓励小商品出口企业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第一,加强物流运输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并均衡规划物流运输中不同运输方式的发展。由于物流运输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义乌小商品的出口运输过于依赖公路运输。为了促进小商品出口运输方式的平衡发展,在今后物流运输的长远规划中,应该加强对铁路运输和航空運输的投入,取长补短,疏通物流运输发展中的瓶颈,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运输方式可能隐藏在深处的发展潜力。

第二,鼓励第三方物流和个私物流的共同发展,并支持义乌小商品出口企业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随着义乌小商品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小商品出口企业不仅需要强大的物流运输业的支持,而且有能力来建设强大的物流运输业。

义乌小商品出口贸易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世界的小商品采购中心。小商品的出口数量和出口成交额逐年大幅增长,市场的外向度也进一步扩展。不过,义乌小商品出口贸易也还存在很多不利于其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如:出口贸易壁垒增多、缺乏持久的出口竞争力、自主品牌和创新意识薄弱、还没充分运用现代物流体系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因此,要促进义乌小商品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为义乌小商品出口开辟出更宽广的道路。义乌市应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规范和扶持流通性外贸企业,加强对外贸诈骗案防治力度;拉长小商品产业链,提高对外贸易对社会经济的拉动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两型社会”。

作者简介:

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篇4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 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纺织品出口遍布全球, 尤其集中在发达国家, 例如美国 (见图1) 。图1展示了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占对世界出口的百分比, 从表1数据可看出从2003年到2013年十年间对美国出口纺织品额占世界总出口额比重十分大, 虽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但是仍然维持在8%~11%区间, 已经远远超出对其他国家出口的比重。

近来, 我国纺织品出口受阻严重, 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表明我国贱金属及制品出口仍有许多不足,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 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一直以来,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截止至2013年年末中国人口总数大约为13.6亿) , 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并且出口到国外的贱金属及制品多以大批量为主, 通过低廉的价格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王金芝 (2013) 认为我国运用了成本领先战略中的人工费用降低型成本领先战略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在发展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我国的竞争优势。

(二) 贸易结构不平衡。

我国纺织品出口以低附加值初级钢铁及半成品为主, 处于产业链的下游, 利润极低。面对当今产业结构不断革新, 初级产品不再具备竞争优势, 而我国出口以钢铁为主, 忽略了其他纺织品的发展, 贸易结构极不平衡。

(三) 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GDP每年以7%左右的速度增长着, 外资流入大于本国资本输出, 出口大于进口, 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以及美联储不断增发美钞使得我国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规模过大, 人民币相对于外币不断升值, 国内出口价格随之上升, 因此我国以价格取胜的纺织品在海外的市场缩小, 不利于出口。

(四) 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后, 各国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复苏, 纷纷实施新贸易壁垒抵制外国产品流入, 例如技术壁垒、绿色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 尤其是对于属于高耗能产业且以低廉价格受到外国消费者青睐的贱金属及制品成为各国反倾销的重点, 直接增加了我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难度, 使得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国外纺织品市场潜力巨大, 那么纺织品出口退税具体与其出口贸易有多大的关联?如何调整出口退税使之达到政府预期的目标?本文尝试通过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进行问题的提出;第二部分引入数据进行分析;第三部分给予相对应的对策建议来解释上述问题。

二、描述性分析

(一) 数据与描述性分析。

本文搜集整理了其统计的关于2001-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数据中的纺织品出口额 (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 2001-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的纺织品出口额不断上升, 尤其是在2008年以后, 我国实施出口退税政策, 下调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 出口额逐年增加。

其中, 表1是对纺织品各大类下的子类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平均值来看, 我国纺织品出口集中在第53-55类商品;从标准差来看, 第63章商品各年的出口额差异最大, 离散程度大, 集中性最差, 而第53章以及第56和58章商品的标准差较小, 分布较为集中;从相应概率来看, 纺织品类商品的概率都在0.3~0.8区间。

三、政策建议

本文着眼于研究出口退税对出口的影响, 并以我国纺织品为研究对象, 发现下调出口退税率可以增加出口额。出口货物退税, 简称出口退税, 其基本含义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综上所述, 如何推动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笔者将给予以下几点建议:

(一) 全面进行纺织业产业的结构升级。

提高纺织品附加值, 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加大自主品牌创新的力度, 以扩大自身的利润空间, 坚持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方式。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山东如意科技集团董事长邱亚夫说:“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仍将是羊毛的重要生产加工国, 羊毛纤维的使用总量仍呈上升趋势;我国羊毛产品的设计能力、时尚水平正在快速提升, 在国际时尚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对羊毛纤维、纱线、面料及服装的加工技术正在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产品向高端化方向升级。”

(二) 政府应对不同的纺织品实行有差别的退税政策。

不同的产品对出口退税的调整的反应度是不同的, 如今纺织品出口结构的失衡表明国家需要加大力度降低一些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从而提高该产品的出口额, 同时, 保持一些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的不变, 从而达到整个纺织品大类出口结构的平衡的同时出口额达到最优。而如何针对不同的纺织品调整出口退税以达到政府的预期目标则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中之重。

(三) 政府应制定多元化的政策体系。

针对目前的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 单一的出口退税政策不再可以如预期的显著地影响商品的出口, 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可以考虑结合货币政策, 金融政策等一系列手段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田丰.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有限[J].国际经济评论, 2009 (3) .

[2]孙立坚, 吴刚, 李安心.国际贸易中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03 (4) :3-21.

[3]陈平, 黄健梅.中国出口退税效应分析:理论与实证[J].管理世界.2003 (12) .

[4]翁旭青, 马淑琴.FDI?出口退税与加工贸易关系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 (6) :30-31.

进出口贸易实务感想 篇5

进出口贸易这门课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学科,通过系统地学习进出口贸易理论和实务,我们了解了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了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基本做法,熟悉了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同时掌握了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经过近一学期的进出口贸易理论课的学习,同时在老师平时的悉心教导下,我对进出口贸易这门学问有了崭新的认知与了解,并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感想,也为我们将来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学期学习了六章国际贸易实务知识,虽然看上去很少,但是这六章里包含的知识却很多很充实。而且,这六章有五位不同的专业老师给我们上课,更深一层次的增进了我们的理解与掌握。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基本内容有了总体上的了解,一学期的学习收获很多,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同当事人是合同的主体,合同的标的是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签订合同的当事人都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他们都享有合同规定的权利及承担约定的义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标的都是有形商品,为了明确责任,交易双方应具体约定成交商品的名称、质量、数量、包装等交易条件。

2、国际贸易术语有利于正确约定交货条件和合理确定成交价格,也有利于在履约过程中正确运用贸易术语和按国际贸易惯例行事。

3、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货物贸易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确保及时有效地完成进出口任务,在对外洽商交易、订立合同和履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购销意图和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切实订好买卖合同中各项装运条款,并正确缮制和运用各种有关的装运单据。

4、由于国际货物运输方式不同,故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相应的分为海洋运输保险、陆上运输保险、航空运输保险、邮包运输保险。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中的重要作用,就交易双方如何如约定买卖合同中的保险条款做了具体说明。

5、价格条款涵盖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作价原则的贯彻,成交价格与作价办法的确定,贸易术语的使用,计价货币的选择,以及佣金与折扣的合理运用等方面的内容。

6、支付条款的内容,主要包括支付手段、支付方式、支付时间与地点等。国际货款的支付方式包括汇付、托收、信用证付款等方式。支付条款内容包括时间、地点等的合理约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法律意义,以利于合同的顺利履行,维护交易双方的正当利益。

7、商品检验直接关系到买卖双方在交接货物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双方应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约定好买卖合同中的商品检验条款,以利在履行进出口合同和处理交货品质争议时有据可依。

8、交易双方应在买卖合同中约定异议与索赔、违约金与定金、不可抗力和仲裁条款。有利于促使合同当事人认真履约,也有利于有关方面根据事实、分清是非、明确责任和依法妥善处理履约过程中发生的争议。

9、为体现公平交易和实现双赢原则,必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正确展开商务谈判,依法订立买卖合同和合理约定合同条款,依约履行合同,并采取正确的救济方法处理当事人违约的问题。

10、订立合同的的形式包括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以行为表示三种。合同的名称、内容、模式并无统一规定,如何确定取决于双方当事人。切实了解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基本做法,有利于正确选择和合理运用対销贸易的各种形式,以充分发挥其在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1、对进出口合同的履约顺序的具体环节进行了详细介绍,遵守合同的具体责任和义务,要贯彻“重合同、守信用”的原则以维护合同的严肃性。

以上是我通过对国际贸易的学习所领悟到的,其中也容纳了我个人对这门学问的感想和认识。总之,通过对进出口贸易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刻的感觉到,国际贸易这门课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系统地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使我们了解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做法,熟悉了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同时也掌握了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国际贸易,我发现了这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光要求我们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还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国际贸易知识,并且要学会把各门知识融会贯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生活阅历。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观点和看法,并且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有利于学生学习。如果能补充上一些实实在在的案例让学生主动分析、加上老师的讲解,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今后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也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进出口贸易:半边日头半边雨 篇6

2015年8月9日,中国各大财经媒体纷纷报道“中国进出口7月‘跳水’”的消息。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8%。其中,出口1.19万亿元、进口9302亿元,分别下降8.9%和8.6%。在中国经济偏冷的2015年,进出口贸易“双降”的这一表现让人揪心。

而让人为之震动的还有近期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度贬值。8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2298,贬值幅度达到1.86%,创下有数据统计以来的单日最大降幅。接下来的两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贬值,这3天贬值幅度接近4%。人民币贬值的这次冲击波引发了全球对中国汇率的空前关注。2015年下半年的中国出口贸易或从中获益。

为何进出口双 “跳水”?

本次进出口“双降”,其中一个原因是2014年7月中国进出口贸易异乎寻常的增长而产生的反差。所以,实际的跌幅并没有这么大,仍在正常的范围之内。

2015年6月,中国进口贸易额大幅下跌,也许对此我们不必揪心,因为外贸顺差似乎并不是坏事。虽然我们并不希望顺差值过大,而是希望它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过,7月不仅进口额下跌,出口额也出现不小幅度的下降,而出口贸易额下跌则表明“中国制造”的形势趋冷,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实际上,这种趋势早已现苗头。那就是成本的大幅上升,削弱了“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致使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似乎已不可延续。

2015年1~7月,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9.3%,下滑幅度大于一般贸易。一直以来,计算机及电子产品、纺织品服装都是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传统强项”,但数据显示,这些原先的增长点,2015年出口下滑严重。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前7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4.44万亿元,同比增长1.2%,占出口总值的57.2%。同期,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与玩具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1.61万亿元,下降1.3%,占出口总值的20.7%。

“中国制造”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滑严重表明,由于用工成本的大幅上升,使得“中国制造”的人力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

“中国制造”成本已与“美国制造”缩小至4%

关于“中国制造”,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日前发布的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显示,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即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

BCG报告认为,中国制造业面临很大的压力。10年前,中国的制造成本低,而如今成本水涨船高。这主要归咎于3个原因。一是中国工人的薪资提高,从2004年的每小时薪酬4.35美元,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涨幅达187%。而实际上,10年间,中国的物价涨幅抵消了中国工人工资提高的一多半。二是人民币汇率波动。2004~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升了约35%。三是能源成本上升。中国的电力成本从2004年的7美元/千瓦时,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千瓦时,而天然气成本则从5.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上升到13.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涨幅138%。这么大的涨幅,“中国制造”消化起来真的比较吃力。

而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吗?并非如此。传统的西欧发达国家,原本已经高企的生产成本也在上涨,比如瑞士、比利时、瑞典和法国等,但远没有中国的涨幅这么大。英国和荷兰制造成本并没有多大波动。而印度还没有出现制造成本飙升的情况。

在这25个经济体中,制造业竞争力上升最突出的是美国和墨西哥。这主要得益于它们持续的生产力提升、稳定的汇率和巨大的能源优势。美国正是凭借这些优势,使中美两国的制造成本差距被缩小到了5%以内。

“中国制造”物流成本高达18%

2014年11月9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0.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这一比例是美国的2倍多(8.5%),并高于日本、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

该采购报告指出,在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平均占成品最终成本的10%~15%;在发展中国家,各种低效现象导致物流成本显著增高,占成品成本的15%~25%。而对中国的制造商而言,物流成本可高达生产成本的30%~40%。

201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超过10万亿元,如果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能降至发达国家10%的平均水平,那么,我国每年可节省物流成本约5万亿元。在物流成本中,公路收费占大头。在中国的物流成本中,公路收费所占的比重,几乎与燃油费用的比重相当,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进口加工企业在撤离中国

由于“中国制造”成本的迅速攀升,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日前在印度签约。2015年8月,富士康宣布,未来5年将投资50亿美元,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建设电子设备制造厂。富士康还表示,有意在印度其他邦兴建制造工厂。富士康的客户包括苹果 、黑莓、小米及亚马逊等。

其实,在富士康之前,一些原本在中国从事制造业的中外企业,也将目光投向了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纷纷前去投资建厂。印度和越南工人的月工资只有300~500元人民币,而中国工人工资水平在3000~5000元。这10倍的落差,让企业不得不考虑转移制造能力。

而“美国制造”也开始回归美国。2015年,苹果将投入1亿美元,把部分电脑生产线迁回美国,这也将是10多年来苹果生产首度回归美国本土。苹果CEO蒂姆·库克表示,希望这次生产线的回迁能推动其他公司将工厂搬回美国。一直以来,像iPad、iPhone5还有其他行销全球的苹果产品,都是在中国生产的。

机器人大军来了

说到底,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取决于“中国制造”的竞争力。那么,中国制造该如何重塑自己的竞争力?近期“‘机器换人’席卷珠三角”这样的新闻让人眼前一亮。2015年夏天,我们已经看到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形成了一支机器人大军,加入到了“中国制造”的行列。

让我们来看看东莞首家“无人工厂”。在打磨车间里,60台机器手正日夜不停地打磨一个个手机中框结构件。它们被分成10条生产线,每条线只有3名工人负责看线和检查。从前完成这些工序需要650名工人。一台机器手可以替代6~8名工人,现在打磨车间还有60名工人,很快将减少到20人。

在广东佛山,大量的焊接机器人进入焊接生产线,焊接机器人的效率为人工的3倍,质量合格率也从80%提升到99.8%。

使用机器人替企业大幅度地节省了成本。工厂焊接工序自动化改造效益如下:如果以纯人工方式生产,10名工人的人工费、培训费,加上原料浪费和废品消耗等费用,一年的成本约为955万元。如果用机器人设备实现自动化生产,每年的成本约为172.4万元,每年能节省780万元成本。两套设备可轻松完成年产30万件的焊接任务,设备的投入在1~2年内可收回成本。

中国的机器人生产,正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成为前途不可限量的新兴产业。东莞目前从事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已有200多家。目前在整个珠三角机器人行业版图中,工业机器人是绝对主角。

据深圳机器人协会统计,深圳工业机器人企业有190多家,服务型机器人有45家。珠三角仅深圳、东莞和佛山3地的机器人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就有近500家,产值总额近千亿元。

可我们的担心也油然而生:机器人会夺走工人的工作岗位吗?2015年5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5年第一季度的重要经济数据,其中有一点让人感到很新鲜:GDP的增速在下降,就业率却在上升。这表明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互联网经济对中国就业贡献巨大。互联网所创造的新的岗位,比失去的工作岗位多很多。

在数万家实体商店倒闭的同时,却诞生数以百万计的网店,并同时出现了数百万的快递大军。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曾对4800家中小企业的调研显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每失去1个岗位,就会创造出2.6个新的工作机会。

到2025年,电子商务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可减少1.3%~4%的用人需求,相当于1000万~3100万个岗位,却能创造出约4600万个新的工作机会,其中包括很多高技能职位。读到这样的数据,你还会为机器人夺去了人们的工作岗位而担心吗?

或许,这就是“互联网+”为我们勾画的新经济版图。

进出口贸易政策 篇7

关键词:出口退税政策,多元化贸易,出口贸易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出口规模从1978 年的97.5 亿美元增加到2014 年的2.34 万亿美元(见表1)。随着出口规模不断增加,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见右图),从1980年的0.9%增加到2014 年的12.2%。其中,2002 年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0%,首次超过5%;2010年,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0.4%,首次超过10%。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其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位次不断提升。1980 年我国出口贸易世界排名第26 位,2009 年我国出口贸易世界排名首次位列世界第一。如今,我国继续保持着出口贸易世界第一的地位。

单位:亿美元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出口退税额的原始数据单位为亿元,采用历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数据转换得到。

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出口退税政策。1985 年,为了鼓励出口,我国制定了包含出口退税政策在内的一系列相关贸易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的制定,实际上就是为了保持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公平竞争而实施的政策(Milledge W. Weathers,1986)。我国出口退税额从1985 年的6.11 亿美元增加到2013 年的1 698.48亿美元,1985 ~ 2013年出口贸易规模与出口退税额二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991 7,属高度相关。那么,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贸易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通过构建模型,利用1985 ~ 201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注:2011 年之前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年鉴》,2012 年之后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

二、相关文献回顾

关于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亚当·斯密(1972)认为,在各种奖励出口措施中,退税最合理,通过退税既不会减少货物的输出量,也不会驱使资本违反自然趋势转投入某些特定产业,破坏社会资本的自然平衡和劳动的自然分配。大卫·李嘉图(2005)也认为,对出口产品征税有可能导致各种不利结果和无效率,因而需要退税。从实证结果来看,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刺激出口(Chao et al.,2001),出口退税率提高会促进本国对第三国的出口量,降低国外竞争者对第三国市场的出口量(Chen et al.,2006)。可见,出口退税政策对提升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以我国出口退税为研究对象开展的实证研究中,武敬云(2011)研究发现,无论是在长期内还是在短期内,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都是显著而有效的。尤其是出口退税率的上调,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都对出口具有促进作用(张晓涛、杜伯钊,2014),出口退税率的提高能够刺激出口(窦彬,2013)。部分学者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出口退税的激励作用较为显著(江霞、李广伟,2010)。出口退税对加工贸易收支具有一定的贡献,短期内出口退税增加对加工贸易收支具有J-curve效应,但对加工贸易进口的正向促进效应大于出口的正向促进效应,因而导致加工贸易收支恶化(袁晓玲、张江洋,2014)。然而,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额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国外需求才是影响我国出口额的主要因素(兰宜生、刘晴,2011)。因此,需要制定最优出口退税率,并制定最优出口退税政策,即最优出口退税政策应该因行业和产品而异。对于高新技术行业和高品质产品,应该加强出口退税力度,而对于低技术行业和低品质产品,应该对其出口征税(盛丹、王永进,2013)。

总之,虽然国内外学者通过建立各种实证模型,就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然而,仍有两个问题未引起重视:一是开展的研究中基本没有考查出口退税政策的阶段性变化,并将这种阶段性变化纳入到实证模型中;二是研究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规模影响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但几乎没有就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地位提升的研究。本文在实证研究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中,同时考虑了这两个问题,有益地补充了现有文献。

三、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演变

1. 出口退税制度逐步建立与完善(1985 ~ 1993 年)。改革开放前,由于特殊的政治、军事及经济环境,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尚未建立。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1985 年3 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对进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并规定从1985年4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标志着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正式建立。虽然此时期我国出台了出口退税政策,但尚未实行增值税,出口产品的营业税、增值税都纳入消费税系列。1988 年前,我国只退生产环节的增值税和最后环节的产品税。1988年后,在流转税方面我国实行了彻底的退税制度。但我国出口退税率不高,直到1993 年我国出口退税率也仅为11.2%。

2. 出口退税率调整频繁(1994 ~ 2000年)。这一时期,出口退税率调整频繁。1994年,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税制改革,确立了增值税的主体地位。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即按照17%的退税率对出口企业所征的税全额退税,实际调整后的平均退税率为16.63%。1996 年,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减少骗税,我国对出口退税率作了大幅度调整,将17%的出口退税率下调到“3%、6%、9%”不同档次,平均退税率降至8.29%。为应对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造成的严重影响,在1998 ~ 1999 年间我国又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

3. 重点进行退税结构调整(2001~2007 年)。这一时期,我国在出口退税方面针对出现的问题重点进行了退税结构调整。2001 年初,我国开始实行“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可凭借有效的欠退税单据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2002 年初,我国对生产型企业的自营和委托出口货物和没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委托出口的货物,全部实行“免、抵、退”税的办法。2003 年10 月我国进行了出口退税政策改革,加大中央政策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同时进行了退税结构调整,将出口退税率调整为17%、13%、11%、8%和5%五档,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降低了3个百分点左右。

从2007年7月1日起我国调整了2 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 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10 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我国出口退税率结构由原先的17%、13%、11%、8%和5%五档调整为17%、13%、11%、9%和5%五档。

4. 应对金融危机的出口退税政策(2008 年至今)。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了应对恶化的国际贸易环境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我国进行了多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在2008 ~ 2009 年的两年时间内,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对产品出口退税率进行了多次上调。2010 年国家为了更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针对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品,陆续降低了出口产品的退税率。2014年2月27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有关问题的公告》(2014年第13号),目的在于进一步发挥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提供出口服务的优势,支持中小企业更加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2015 年1 月1 日起,国家再度调整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

总之,从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及政策演变来看,出口退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我国出口发展目标,并成为我国整个出口鼓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彭水军、张文城,2012)。

四、实证研究

1. 模型构建。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最直接表现是出口退税额,因而将出口退税额作为出口退税政策的一个代理变量。此外,自1985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政策调整通过影响出口退税率从而影响出口退税额,进而影响出口贸易。因此,采用虚拟变量来衡量出口退税制度改革,作为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另一个代理变量。研究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将出口贸易规模作为被解释变量,出口退税政策作为解释变量,得到模型(1):

式(1)中:EXt表示第t年的出口贸易额;TSt表示第t年的出口退税额;D表示出口退税制度改革。由于自1985年之后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改革经历了四个主要时期:1985 ~ 1993 年、1994 ~ 1999 年、2000 ~ 2007 年和2008 年至今,所以引入虚拟变量D衡量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即在1985~1993年间取值D=0,在1994 ~ 1999年间D=1,在2000 ~ 2007年间D=2,在2008年以后D=3。

我国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大大提升了我国出口贸易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于是在式(1)的基础上引入出口贸易地位(STt)这一被解释变量代替出口贸易额,得到模型(2):

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1)单位根检验。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能够防止“伪回归”,使得模型估计更为准确。采用ADF法,检验出口贸易额与出口退税额这两个变量的平稳性,结果见表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出口贸易额与出口退税额这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为平稳变量。

注:∗∗∗、∗∗和∗分别表示通过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单位根检验中有截距项,但无趋势项。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根据表2 的检验结果,在检验出口贸易额与出口退税额二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时,需要采用一阶差分数据进行,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出口退税是出口贸易的Granger原因,表明随着我国出口退税额的增加,出口贸易额也会增加。

(3)估计结果分析。结合上述分析,根据模型(1)估计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可得结果如式(3)所示:

估计中,R2=0.988 6,DW=1.997 0,MA(1)表示一阶移动平均,用于克服异方差。从估计结果来看,所有变量的系数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模型拟合程度高。出口退税和出口退税制度改革这两个解释变量的系数分别为0.646 6和0.320 6,系数大于0,表明出口退税与出口退税制度改革这两个变量对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确实有助于促进我国出口贸易。

对模型(2)进行估计,可得结果如式(4)所示:

估计中,R2=0.969 5,DW=1.997 0。从估计结果来看,除出口退税制度改革这一变量的系数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之外,其余变量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出口退税和出口退税制度改革这两个解释变量的系数分别为-2.541 7 和-1.216 1,表明当出口退税额每增加1%,衡量我国出口贸易地位的数值将下降2.541 7,我国进行出口退税制度改革也使得衡量我国出口贸易地位的数值下降1.216 1。实际上,衡量我国出口贸易地位的数值下降,表明我国出口贸易的世界排名在提高,我国出口贸易地位在提升。因此,出口退税与出口退税制度改革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国际地位的提升。

那么,为什么实行出口退税政策能够促进我国出口贸易?首先,通过调整出口退税,能够规范出口贸易环境。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出口隐含的污染排放与能耗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1)。在2012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2]49号)中指出,需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改善贸易环境。近年来,我国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尤其是限制那些高污染、低性能和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减少了附加值低的产品以及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出口产生的贸易摩擦,有助于引导企业良性发展,大力出口那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贸易价值,规范贸易环境。其次,通过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影响出口商品结构。我国出口商品种类繁多,影响出口商品结构的因素也比较复杂,但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已经成为调节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不仅降低出口商品的总成本,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贸易出口,加大本国的贸易程度,而且通过改变出口的总成本影响出口商品结构,对于不同种类的出口行业起到不同程度的鼓励作用。从2007年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看,我国初级产品出口额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分别从2007年的615.09亿美元和11 562.67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 072.83亿美元和21 027.36亿美元,初级产品出口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都在快速增加。然而从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构成来看(见表4),初级产品出口仅占我国出口贸易的5%左右,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的比重则高达95%左右,工业制成品出口在我国出口额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提高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参与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口商品会越来越多,初级产品的出口额相对下降,从而实现对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注:2012年之前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3年的数据来源于《海关统计201312》。

五、结论与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在出口退税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出口贸易逐年迅速发展,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起到支持对外贸易发展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一方面,出口退税使得企业为了满足出口需要急剧扩大,消耗大量的国内资源。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将出口退税作为企业利润首要的而且主要的来源,对出口退税的依赖严重。因此,需要降低消极影响,正确引导企业出口退税,进而发挥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正面作用。

1.加快制定出口退税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出口退税缺乏法律支撑,更多的是靠相关法规及条例来执行。没有出口退税的法律作为依据,无法满足日益多样化的退税要求,退税资金不能按时到位。由于出口退税促进出口贸易融资,因而需要建立和完善出口退税立法系统,加快立法进程,从而为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与经济发展环境,使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制度上保障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确定合理的出口退税率,保持出口退税的稳定。频繁的出口退税率变化无法保持出口退税的稳定。一方面,导致企业经营失去一个稳定的政策预期,对其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及生产成本测算、采购计划等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出口企业会形成一种对退税的依赖性,忽略了对质量、技术、研发、营销的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化,失去对自身外延式扩张与内涵式潜力挖掘的强烈动力。因此需要保持出口退税率的稳定。在退税对象方面,可以按照一定特征进行归类,根据出口形势和经济调控需要,设定出口退税的进入和退出门槛。在退税力度方面,根据宏观经济指标和策略预定调控指标组成的一揽子因素,自动生成各种情况下的退税率组合。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往往会影响到一国经济增长。在加工贸易产业链方面,需要充分重视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密切联系,拉动更多的产业参与国际分工,扩大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同时,注重自主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

4. 推进企业的重组与整合,鼓励实施多元化贸易战略。为了降低不利影响,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实施多元化贸易战略至关重要。一方面,重视和大力开展服务贸易,保持服务贸易与国内GDP基本同步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非洲及拉丁美洲国家贸易的力度,扩大出口贸易市场分布,降低贸易风险。

参考文献

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进出口贸易政策 篇8

关键词:出口退税,钢铁出口,影响,建议

一、出口退税政策变动分析

(一) 出口退税的经济意义

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贸易大国, 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出口退税作为一种行政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外贸易额的数额, 是指税务部门将商品所含间接税退还给出口商, 使其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从宏观上讲, 其作用途径可以表示为:出口退税率上升→出口退税额上升→出口成本降低→出口商品竞争力增强→出口量增加→GDP上升→财政收入增加。我国目前的政策是调低甚至取消部分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加重了钢铁出口企业的成本负担, 从而导致了国际钢材市场价格上涨。国际需求减少, 相应降低国内出口量。

(二) 钢材出口税率调整的原因分析

1. 减少贸易摩擦

截止到2014年11月, 当年我国累计钢材出口量为8361万吨, 同比增幅高达46.8%, 预计今年钢材出口量将会突破9000万吨。钢材的大量出口, 减少了国内货物积压, 缓解了国内一部分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 但由此导致的贸易争端也逐渐增加。2014年引发的贸易制裁数量明显增加, 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不约而同地对中国钢材产品的进入设置各种贸易或者非贸易壁垒, 提出反倾销诉讼。暂不提该行为的合理性, 但是倘若我国不对该现象进行有效处理, 那么国际贸易摩擦势必愈演愈烈。

2. 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

产能过剩是我国钢铁行业形势低迷的一大原因。目前中国已有20万家钢铁流通商, 总量超过10万亿元的行业流通规模, 但整体呈现散乱和质量低下的特点。由低质钢材和交易的低效性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增加, 也给行业转型带来了一定难度。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无形之中加剧了产业竞争, 进而借用市场的手段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从而提高钢铁行业的集中度。

3. 节能减排, 提高资源利用率

钢铁行业属于“两高一资”行业, 且我国钢铁行业目前处于“两头在外”的局面, 钢材大量出口的背后需要铁矿石大量进口来支撑。出口退税政策变化一定程度抑制了国内钢铁产量, 减少出口量, 能够提升整体资源利用率, 达到节能减排的效用。倡导环境友好型贸易方式,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二、出口退税对我国钢铁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 我国钢铁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材生产国和消费国, 其政策和钢材产量变动都会在国际市场上产生重要影响。自2009年钢材出口量骤减后, 近5年来我国钢材出口量一直处于稳步回升的状态, 进口量则基本持平。据统计, 2014年1~10月, 中国粗钢产量约6.85亿吨, 同比增长2.1%, 增速放缓7.1个百分点;钢材产量约9.34亿吨, 同比增长4.7%, 减缓6.9个百分点。然而2014年国内钢铁价格依旧低迷, 螺纹钢价格已低于3000元/吨, 其他钢价也不尽如人意。附2007~2014年钢材进出口量及同比增长量图:

面对行业整体低迷的现状, 钢铁业转型成为必然的选择。目前我国从政策上严格限制了钢铁业的投资, 努力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 争取早日实现钢铁产能置换。2010年~2014年间, 我国已淘汰钢铁产能1.2亿吨, 炼钢9亿吨,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矛盾。其中, 2014年全国总计淘汰炼钢产能3110万吨, 提前实现了“十二五”钢铁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任务, 为钢铁业的产能升级打下了基础。从出口方面来看, 2014年我国钢材出口量增速迅猛, 钢材出口量为8.21亿吨, 同比增长了59%。2015年第一季度, 我国钢材出口增幅高达32.7%。然而随着出口数量的增加, 国外市场份额的比重有所增加, 我国钢材出口遭海外贸易壁垒的现象也是频繁出现。据统计, 目前全球共有333项有效的钢铁贸易“双反”措施。其中, 以我国为对象的有84项, 排全球首位。就2014年一年, 美俄等国对我国发起的“双反”案件已近30起。印度甚至于2014年8月对中国钢材关税增加一倍。这就足以说明, 我国钢材强势出口对国际贸易造成的影响相当之大, 侧面反映出我国钢铁产能过剩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与“一带一路”政策对我国钢铁出口贸易的影响

2015年虽然“取消含硼钢出口退税”的政策尚无细节, 但关键内容落地的消息已经足够对国内钢材出口及钢材市场走势产生影响。而“一带一路”建设, 有利于我国钢铁企业走向海外, 消化过剩产能。且沿线国家钢铁产业投资潜力大, 国际产能合作前景广阔。

1. 我国钢铁产品出口增速短期放缓

新政策的出台预计短期内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钢材出口, 导致出口钢材价格上涨、数量萎缩;但长期影响不大, 2015年国内钢材出口仍能维持高位。原因可分为以下三点:首先, 政策无法改变国际市场的刚性需求以及国内钢价偏低的优势。其次, 政策出台已属意料之中, 不少钢铁企业早已未雨绸缪。最后, 在“一带一路”的规划的沿线64个国家中, 70%以上为钢材产品净进口国, 这为我国钢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钢铁出口增加应是大势所趋。

2. 我国钢铁产业结构的优化

我国的工业结构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特点, 钢铁产业首当其冲。目前能源短缺情况日益严重, 优化升级钢铁产业, 以高附加值钢铁生产为主的呼声越来越大。出口退税率的降低和“一带一路”政策的双重压力, 会加剧我国钢铁企业的竞争压力, 优胜劣汰, 提高行业集中度。

3. 推动国内外钢铁产品市场价格上涨

国内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下降会增加钢铁企业的成本及税收负担, 而这部分的成本则通过钢材价格表现出来。而“一带一路”对钢铁的巨大需求又会进一步推动钢价上涨, 甚至有可能抬高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不过国际钢铁价格水平上涨反过来也会部分抵消退税率下调对于钢铁出口的负面影响。

三、我国钢铁产品出口贸易的政策建议

(一) 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利好效应

钢铁企业应当及时调整在海外市场的战略布局, 加强国家间的产业合作。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双边合作产业园的政策, 重点发展与沿线钢铁净进口国之间的合作机会。充分利用双边互惠协定, 释放国内过剩产能, 让钢铁企业走出国门, 发展国际市场。

(二) 赏罚分明

政府对低质钢材出口限制明确, 但却未对优质钢材出口及技术革新给与充足的政策扶持。在面临机遇与挑战的时候, 政府应当积极给与政策引导, 让钢铁企业认真反思自身的结构化缺陷, 主动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 关税政策不宜频繁变动

出口税率的不稳定性, 将会紊乱市场预期, 造成价格异动。同时, 由于关税政策效果存在滞后期, 在尚未明朗情况下又再次变动, 无法掌握合适的尺度。因而对于政策的实施, 一步到位好过小步前进。钢铁企业也应当提高自己对政策的适应能力, 做到提前预测, 及时跟进。

(四) 合理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

第一, 钢铁企业受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权力影响极大, 自身难以整合资源, 需要国家积极介入。第二, 钢铁业兼并重组在对象选择上就应该强强联合, 考虑核心竞争力差异的因素, 选择具有优势互补及竞争力强的企业作为重组对象。

(五) 把握“互联网+钢铁”新机遇

单一的企业经济体竞争可以转变为平台经济体竞争, 传统产业出口口径狭窄, 借助新兴科技平台可以帮助行业更快地转型升级, 开阔贸易口径, 早日实现“中国制造2025”。

参考文献

[1]高金田, 王玲玲.出口退税新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J].经济论坛, 2005.

[2]杨之刚.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出口退税制度改革[J].税务研究, 2004.

[3]陈平, 黄建梅.我国出口退税效应分析理论与实证[J].管理世界, 2003.

[4]隆国强.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 1998.

进出口贸易政策 篇9

在展开讨论前, 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相关的基本政策规定。

一、贸易方式的不同, 分别执行不同的出口退税政策

㈠一般贸易、进料加工 (包括对口进料加工) 。以一般贸易、进料加工方式出口货物的,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 执行的是“免、抵、退”税办法。“免”税, 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 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 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 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 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㈡来料加工。在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执行的是免税政策, 即免征加工费收入应缴纳的增值税, 且对为加工该产品所发生的进项税额不办理退税, 应当结转到该产品的成本中去。

二、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包括对口进料加工) 的海关监管制度

㈠来料加工业务, 在材料报关进口时, 一般是办理进口材料免税手册的, 所以整个的加工过程必须接受海关的监督并报送有关资料。对于结余材料的处理方式基本为三种:第一种是办理材料退关手续;第二种是办理余料结转手续;第三种是办理补交进口环节的相关海关税金, 做进口材料处理。

㈡进料加工 (包括对口进料加工) 业务, 在材料报关进口时, 一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进行正常的报关进口, 交纳进口环节的相关海关税金, 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一般贸易方式, 如果这些材料在进口环节需要交纳关税的, 则企业一般都不会选择, 因为已经交纳的关税, 海关一般是不予办理退税的。所以对于企业的进料加工 (包括对口进料加工) 业务, 一般也采用办理进口材料免税手册的方式报关进口, 其操作规程与上述来料加工业务基本相同。

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我国对于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包括对口进料加工) 实行的是不同的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 但报关的手续是基本相同的。我们就从这两种主要贸易方式的各种不同的退税率的情况, 通过分析、比较和测算来选择企业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从事国际贸易。

在具体展开前, 我们先把本文中所论工业企业所涉及的几种税种及附加以及相应的税率作个框定, 并将几个计算时所必须的参数作出假定, 同时也对报关的选择及贸易方式作出设定。

税种及附加以及相应的税率框定如下:

参数假定如下:

报关及贸易方式的选择作出设定如下:

以下业务所涉及的不同贸易方式下的进口材料报关进口时, 我们设定均采用办理进口材料免税手册的方式报关进口, 因为在这种方式下, 相关的手续以及费用基本相同。这样还可以在下面的计算中将加工费和进口材料成本分别作为计算的基数, 方便结论的得出, 不必要采用国家税务总局相关文件中规定的繁琐的计算方式。

对于进料加工贸易方式的选择, 我们设定为进料加工贸易方式的一种特殊形式, 即为“对口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因为可以做来料加工的业务, 在能够减轻企业税负的前提下, 将来料加工业务直接转变成“对口进料”加工业务是一种最好的选择。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有关规定, 对于“对口进料”付汇和收汇的核销, 可以办理相抵手续, 也就是可以按差额结算并核销, 这里的差额其实就是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下的加工费。同样退税部门也将“对口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按差额结算并核销的业务, 视作付汇和收汇均已核销, 并按自营出口业务中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办理出口退税。这样既没有增加办理海关手续等的费用, 也没有增加相互的收付汇的相关费用, 更没有因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而增加资金成本, 而且还可以获得退税。

三、退税率与征税率相同的情况

通过前面的出口退税政策、贸易方式及税种等的表述, 我们就能得出, 工业企业的来料加工业务除了需要交纳加工费的0.12%其他附加外, 还必须将为加工该产品所产生的进项税额结转到该产品的成本中去。而同样的这笔业务, 如果企业改为采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 则实行的是增值税“免、抵、退”税办法, 不但只需要交纳加工费与进口材料成本两者之和的0.12%其他附加, 并且还可以获得为加工该产品所发生的进项税额的返还。

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来指导企业管理者如何对一笔业务的贸易方式做出正确的选择, 以获得利用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而带来的收益。

㈠采取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下的税金负担

1、应结转到成本中的进项税额

进项税额转出额=b*X*17%

2、计算应交的税费

因为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实行的是增值税免税政策, 应交的税费只有其他附加, 所以应交的税费为:

应交税费=X*0.12%

㈡采取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的税金负担

1、应结转到成本中的进项税额

因为退税率与征税率相同, 所以当企业采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时, 应结转到成本中的进项税额为零。

2、计算应交的税费

因为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实行的是增值税“免、抵、退”税办法, 应交的税费只有其他附加, 而且还可以获得为加工该产品所发生的进项税额的返还, 所以应交的税费为:

3、税金负担=进项税额转出额+应交税费=[0.12% (1+1/a) -17%b]*X

㈢当采取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下的税金负担等于采取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的税金负担时, 则有:

(17%b+0.12%) *X=[0.12% (1+1/a) -17%b]*X

通过简化后得出:

b=0.12%/ (2*17%a) ≈0.353%/a

㈣通过计算结果显示, 我们就可以作出三种不同的选择:

1、当一笔业务的加工费中有进项税的成本所占比率 (b) 等于0.353%除以加工费占该笔业务需要的进口材料成本的比例 (a) 的商数时, 也就是b=0.353%/a时, 则我们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贸易方式承接这笔业务, 对企业的税负都是相同的。

2、当b>0.353%/a时, 则我们应该选择采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 这样企业的税负就相对较低, 甚至还可能有净现金流入。

3、当b<0.353%/a时, 则我们应该选择采用来料加工贸易方式, 这样企业的税负就相对较低。

四、退税率小于征税率的情况

当退税率小于征税率时, 工业企业的来料加工业务的税负与前述相同。而同样的这笔业务, 如果企业改为采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 则实行的是增值税“免、抵、退”税办法, 除需要交纳加工费与进口材料成本两者之和的0.12%的其他附加外, 还需结转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 即加工费乘以征税率与退税率之差, 并以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扣除为加工该产品所发生的进项税额的差额为基数交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下面我们也同样先通过计算, 然后根据得出的结论, 来决定选择何种贸易方式。

㈠采取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下的税金负担

由于工业企业的来料加工业务的税负跟该业务中所加工产品相对应的征税率及退税率均无关, 所以税金负担和第一种情况是相同的, 即为:

㈡采取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的税金负担

1、应结转到成本中的进项税额

因为退税率小于征税率, 所以当企业采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时, 应结转到成本中的进项税额为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即加工费乘以征税率与退税率之差。

进项税额转出额=X* (17%-c)

2、计算应交的税费

因为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实行的是增值税“免、抵、退”税办法, 由于退税率小于征税率, 则应交的税费有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其他附加, 因为前面已经按加工费计算了进项税额转出, 所以为加工该产品所发生的进项税额也可以获得退还, 所以应交的税费为:

应交税费= (X+Y) *0.12%+[X* (17%-c) -b*X*17%]* (7%+5%) -b*X*17%

这里我们要注意, 当进项税额转出额大于b*X*17%时, 我们就直接可以做出选择, 放弃进料加工贸易方式, 只有选择来料加工贸易方式才是对企业有利的。

所以, 只有当进项税额转出额小于b*X*17%时, 我们才有必要通过计算来做出选择何种贸易方式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 也就不存在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 则应交的税费和第一种情况是相同的, 计算公式仍为:

3、税金负担=进项税额转出+应交税费=X* (17%-c) + (1+1/a) X*0.12%-b*X*17%=[ (17%-c) +0.12% (1+1/a) -17%b]*X

㈢退税率小于征税率的情况下, 当采取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下的税金负担等于采取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的税金负担时, 则有:

通过简化后得出:

㈣同样, 通过计算结果显示, 我们就可以作出三种不同的选择:

1、当一笔业务的加工费中有进项税的成本所占比率b=[ (17%-c) +0.12%/a]/ (2*17%) 时, 则我们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贸易方式承接这笔业务, 对企业的税负都是相同的。

2、当b>[ (17%-c) +0.12%/a]/ (2*17%) 时, 则我们应该选择采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 这样企业的税负就相对较低, 甚至还可能有净现金流入。

3、当b<[ (17%-c) +0.12%/a]/ (2*17%) 时, 则我们应该选择来料加工贸易方式, 这样企业的税负就相对较低。

五、举例验证上述两种情况下的分析结果

1、假设有以下已知条件的一笔业务:国外客商提供的加工报价为10万美元, 而他们提供的被加工材料的报关进口金额为50万美元。并假设在可预见的一定时间内的汇率维持在1美圆比6元人民币。

2、当退税率和征税率均为17%时, 很容易就能计算得出:

可以计算得出:

则加工费中有进项税的成本的金额为:

10*6*1.765%=1.059万元

所含的进项税额为:

1.412*17%=0.18万元

采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时的税金负担为:

10*6*0.12%+0.18=0.252万元

采用来料加工贸易方式时的税金负担为:

(10+50) *6*0.12%-0.18=0.252万元

也就是说,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 如果根据分析计算得出的加工费中有进项税的成本所占比率b=1.765%时, 我们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贸易方式承接这笔业务, 对企业的税负都是相同的;而当b<1.765%时, 则应采用来料加工贸易方式;而当b>1.765%时, 则应采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

从数字分析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 要完成360万元人民币的产值, 有进项税的成本只有1.059万元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当增值税退税率和征税率均为17%时, 我们采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是最佳的选择。

3、当退税率小于征税率时, 我们假设退税率为13%, 征税率为17%。我们利用上述的计算方式及假定资料, 同样也很容易就能计算得出:

可以计算得出:

则加工费中有进项税的成本的金额为:

10*6*13.53%=8.118万元

所含的进项税额为:

8.118*17%=1.38万元

采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时的税金负担为:

10*6*0.12%+1.38=1.452万元

采用来料加工贸易方式时的税金负担为:

也就是说,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 如果根据分析计算得出的加工费中有进项税的成本所占比率b=13.53%时, 我们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贸易方式承接这笔业务, 对企业的税负都是相同的;而当b<13.53%时, 则应采用来料加工贸易方式;而当b>13.53%时, 则应采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 以上的计算结果均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上的, 当假设条件发生变化, 则计算方式及其计算结果也必然会发生变动, 譬如增值税的征税率、附加税 (费) 率等, 也同样可以作为一种可变条件列入公式中。

进出口贸易政策 篇10

1 贸易结构优化关键和目标

1.1 贸易商品结构优化目标

根据出口贸易结构发展理论, 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 初级阶段以发展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 随着贸易结构的优化, 资本和密集型产品增大出口, 初级产品减少出口, 我国贸易机构的优化, 需要以国际贸易理论为支撑, 改善贸易条件和利润, 必须走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相协调发展的模式, 服务贸易促进货物贸易的结构升级和转型, 货物贸易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需求空间。因此, 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必须实现扩大升级和转型目标。

1.2 贸易方式结构优化目标

目前我国贸易方式分为三种, 各种贸易方式采用的出口免退税政策是不同的, 三贸易方式出口退税 (豁免) 。在不同的政策, 一般贸易方式和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中, 采用免抵退的税收政策, 而来加工贸易方式使用只免不退的税收政策, 对于进料加工方式, 其料件则可以实行免税的政策, 这种不同的出口退税方式, 直接影响了企业税务筹划, 进而影响了贸易方式的选择。

一般来说, 企业选择加工贸易方式的好处多于一般贸易方式, 来料加工贸易方式的好处多于进料加工贸易方式。这就造成加工贸易方式对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带动作用出现不利影响。我国自主产权的商品出现大幅度下滑, 加工贸易方式盛行下, 加工贸易企业产业积聚, 可能带来的资源耗费过程, 也直接影响了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 为此贸易方式结构的优化, 有利于最终提升我国贸易结构水平, 贸易方式的优化, 同时提高了加工贸易水平和层次。

1.3 贸易区域结构的优化目标

我国贸易结构水平和层次, 一部分要通过贸易区域结构层次和水平来呈现。根据目前情况可见,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西部, 水平和速度远远赶超西部,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大量的企业在东部兴起, 然而这种东部企业繁盛, 西部较少的现状, 直接影响了我国国际贸易现状, 表现之一就是, 东部企业的对外出口额数量巨大, 西部偏少, 与之相互对应。东部企业享受了更高的出口退税优惠幅度, 西部整体优惠额度偏少, 这就造成了非公平和非均衡问题, 从而造成了贸易区域结构不平衡。贸易区域结构的优化目标, 就必须调整出口贸易政策, 适度向西部和中部倾斜, 鼓励中西部地区出口贸易的积极发展, 从实现贸易区域结构平衡为基本要求, 利用出口退税政策和东部地区出口优势, 带动西部地区贸易发展, 并鼓励东部对外企业实现向西部的转移, 实现区域贸易平衡和稳定发展。我们要创新观念, 依据比较优势原则, 合理布置加工贸易, 遵循梯次递进的规律引导加工贸易向腹地延伸。鼓励东部发展空间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转向中部地区并逐步辐射至西部地区。对于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沿海地区, 可以按比较优势, 重点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4]。

1.4 贸易主体结构的优化目标

出口退税率的大小, 直接影响我国税收大小和财政实力状况。我国人口众多, 外资企业在我国国内市场进行开场办公, 一方面利用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 国内市场提供了广阔的需求资源和政策环境。因此, 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越来越多, 但是不合理的出口退税政策, 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 影响了国内税收状况。出口退税税率过高税收过度流失, 出口退税率过低影响贸易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因此, 应当针对不同外资企业主体, 确立不同的出口退税率, 按照不同的产业, 不同区域, 以及不同贸易方式, 选取高效、节能和先进技术的贸易主体, 给予鼓励和高出口退税率优惠, 对于有污染的, 非节能型贸易主体给予低出口退税率, 或者不给予出口退税率优惠, 从而实现对贸易主体结构的优化。

2 出口退税优化贸易结构的策略

2.1 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限制“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产品出口, 发展低碳经济

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是建立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之上的, 这种传统的粗放型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与之相对的是, 我国出口增长也深受这种模式的印象, 劳动密集型, 附加值低, 牺牲环境, 实现中低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贸易结构, 难以满足“十二五”规划“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应该基本确立以低排放为目标的, 公平的国际合作机制, 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应该通过提升高能效效率, 使用清洁能源技术来达到减排高效目标。这就要求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 采用出口退税制度, 对“两高一资”商品取消出口退税, 例如, 耗能高, 污染严重的有色金属产品, 水泥、钢铁等, 应限制出口, 减少出口退税额, 抑制此类行业的产能过剩。鼓励高新企业出口, 提高优惠幅度, 增强产品附加值, 优化贸易结构现状。同时, 对“两高一资”企业, 随着出口退税优惠额度的取消, 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提供, 国外难以通过低廉的价格获取我国良好的初级资源, 保护我国国内资源出口, 提升国内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贸易顺差, 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 形成和推动我国良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2.2 引导外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技术外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跨国企业发展迅速, 国外企业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在国开工办厂。外资企业发展, 一方面活跃了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容易形成恶性竞争, 同时由于外资企业重工业在国内的发展, 对国内环境形成严重影响。此类外资企业的长久发展将会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应合理改革出口退税制度, 形成差异和个性化的退税机制。例如明确各种产品出口退税率以及出口退税的方式, 欧盟中实行增值税制度的国家, 普遍采用“征多少, 退多少”的“零税率”政策, 我国即使因为国情原因不可以实行完全的“零税率”, 也应该明确各种出口产品的具体出口退税率[5]。可以有效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鼓励外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技术外溢, 提高外资高新技术产业的商品出口优惠幅度, 甚至实现全额退税刺激出口, 提高产品附加值。对于污染严重的初级工业商品, 应调整出口退税率, 减少税收政策支持, 促进贸易结构的优化。另外, 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外资企业中, 可以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通过干中学, 将国外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我国国内企业, 提升国内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

2.3 出口退税逐步向服务贸易倾向的政策

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 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是贸易结构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我国贸易结构现状来看, 与国外相比较, 我国出口贸易以货物贸易为主, 而服务贸易远远不能赶超国际水平。服务贸易作为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 存在紧密的联系。一方面服务贸易为货物贸易发展提供有效的协助和保障;另一方面, 货物贸易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 应该积极鼓励我国运输, 保险和金融等服务贸易产品出口,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服务贸易的支持度, 改变我国服务贸易一直有国外提供的现状, 在出口退税政策良好支撑下, 形成我国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和国际通信等服务贸易模式, 将会最大程度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

3 结语

我国自确立出口退税制度以来, 出口退税率一直不断调整, 差别退税政策对优化我国贸易结构有直接和明显的现实效应, 目前, 我国贸易结构的应该, 应用从贸易商品结构优化, 贸易方式结构优化, 贸易区域结构优化和贸易主体结构优化等四个方面具体确立合理的优化目标, 这样才能根据我国贸易现状, 合理确立出口退税政策, 因此, 本文基于出口退税调整现状, 探索实现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的政策, 本文最后总结我国出口退税优化贸易结构的策略: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限制“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产品出口, 发展低碳经济;引导外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技术外溢;出口退税逐步向服务贸易倾向的政策。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益坚.出口退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支持效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孙江洪.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5 (4) .

[3]郑青青.论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对贸易结构优化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4]桂小鸿.完善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促进贸易结构优化[J].现代商业, 2010 (5) .

[5]薛少莹.完善出口退税制度优化贸易结构的若干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4) .

[6]孙金鹏.完善我国出12退税共同负担机制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J].财政研究, 2005 (10) .

[7]王雪梅.我国出El退税新政策效应及问题研究[J].学术交流, 2004 (6) .

[8]徐全红, 林浩.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出路——非中性出口退税政策——以2004年新出口退税政策进行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 2005 (1) .

进出口贸易政策 篇11

有分析认为,从这些数据来看,反映中国的内外需疲弱,而且内需更是差于外需。

按人民币计价,9月份国内的出口按年下降1.1%,跌幅比8月份的6.1%大幅收窄5%;进口则按年下跌17.7%,跌幅比8月份的14.3%扩大3.4%。

中国贸易的进出口负增长已经持续几个月了,9月衰退式贸易顺差扩大到603.4亿美元,为历史上第二高。按人民币计价,当月贸易顺差为3,762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纪录。

有分析指出,9月份中国进口跌幅扩大,并连续第11个月出现负增长,为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以来持续最长的跌浪,显示中国内需疲弱,经济还在下行。

其实,对于这些进出口数据,市场不要对此太敏感。因为,就当前全球的经济形势来说,进出口贸易数据下降十分正常,不仅中国是这样,国际上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全球经济疲软,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要增长快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中国的出口形势已经开始好转,应该是可喜的成绩。

最为重要的是,中国的进口之所以会出现持续11个月的负增长,而且这种负增长越来越大,这不仅在于中国的外部需求减弱,或中国内需比以往要少,更在于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快速下跌。以同比计算,哪一项大宗商品的价格不是大幅下跌。

比如石油的价格、矿产品的价格。当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下跌时,即使是进口量增加,进口额大幅下跌也十分正常。比如,石油的价格同比下跌幅度那样大,中国进口额岂能不降低?

如果说,由于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下跌而导致中国进口额下降,这对中国来说是好事,可以用更少的钱购买更多的东西。何乐而不为?市场根本上就不用想到中国对这些产品的内需在减少。

况且,早几年中国经济过度增长,导致对外部产品的过度需求并由此引起中国不少产品的产能过剩,目前中国经济调整,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减少也是正常。比如对矿山资源产品就是如此。

还有,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战略的转型,早就从以往对外部的经济过度依赖逐渐转向为内在需求的扩张上,从早几年开始,中国GDP的增长已经开始转移到内需上。

如果说,这个目标真的在逐渐实现,这不仅会导致中国经济对外部需求的减弱,也是中国经济真正走出困境的正解。

如果说,中国经济真的走上这条路并导致当前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放缓,市场对这些数据就不用太敏感了。

还有,8月份人民币的贬值,尽管对中国的出口起到作用不会想象的那样大,但肯定会有积极的影响,第三季度出口跌幅在收缩,有此因素。

当前更为重要的是今年以来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增长之政策,估计会在第四季度显现出来,因此中国内外需求都可能在这过程增加与扩张。

如果这样,中国第四季度的进出口贸易总体情况会比第三季度要好。所以市场根本就不用对此过度担心。特别是不要因此认为中国经济不好人民币将再贬值。

对于政府来说,一定要紧密关注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变化,绝对要关注人民币离岸市场不要用这些数据重新来炒作人民币的贬值,从而让刚稳定的人民币汇率重新回到贬值的态势上来。

进出口贸易政策 篇12

一是取消了553项产品的出口退税。主要包括: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 盐、溶剂油、水泥、液化石油气、肥料、染料、金属碳化物和活性炭产品、皮革、一次性木制品、非合金铝制条杆及非机动船舶等商品。

二是降低了2, 268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主要包括:植物油, 化学品, 塑料及其制品, 箱包, 纸制品, 服装、羽毛制品, 石料、玻璃、宝石、贵金属及其制品, 钢铁及其制品, 风扇、缝纫机、高尔夫球车、家具、玩具和其他杂项制品等商品。

三是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主要包括:花生果仁、油画、雕饰板、邮票和印花税票等。

从政策调整的商品范围来看, 主要涉及高耗能、易污染、附加值低以及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此次政策调整的目的, 主要是针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调整我国持续高速增长的贸易顺差, 减缓巨额外汇储备压力。

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 较进口来看, 出口贸易商品数量及金额均不断大幅上涨, 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导致贸易顺差不断增大, 外汇储备节节攀升, 就目前为止, 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突破一万亿美元。长时间贸易顺差所产生的巨额外汇储备, 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起到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 也带来了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就目前来看, 我国人民币汇率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将保持稳步上涨的趋势, 这将导致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危险;同时, 如何有效地利用好这笔金额巨大的外汇储备, 也成了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 我国目前需要在稳定外贸进出口的前提下, 适当的调整进出口比例及结构, 降低贸易顺差的增长速度, 使外汇储备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来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 出口退税率结构由原17%、13%、11%、8%和5%五个层次调整为17%、13%、11%、9%和5%五个层次, 这就使我国相关商品的出口成本增加, 在增加国内财政税收的同时, 对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进而减缓贸易顺差的增长, 缓解外汇储备压力。

(二)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改变出口的增长模式, 促进企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我国出口商品目前还是以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 虽然已经过多次政策的调整, 但由于调整的力度较小, 未能有效地解决该问题。此次调整, 把重点放在了主要出口商品上, 涉及2, 831项商品, 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 通过大幅下调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明确国家引导的出口方向, 促使企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增加商品附加值, 迫使外贸出口企业由简单的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实现优胜劣汰, 扭转我国部分出口商品低价竞争的局面, 提高出口的整体效益。

(三) 减少贸易摩擦, 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自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利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 不断扩张海外市场。在给国外当地消费者带来廉价优质产品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的与国外相关产业出现利益冲突。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关于我国被诉倾销、补贴的案件就不断发生, 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对进口国相关产业造成极大冲击, 导致贸易摩擦频繁发生。而在国际市场上, 有些国家或地区认为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属于政府补贴的变形, 将导致不公平竞争, 欧盟就该问题对我国多次提出过异议, 相关贸易纠纷时常发生。此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也有利于减少部分由此产生的贸易纠纷, 为我国创造较为宽松的国际贸易环境。

出口退税调整已经有一段时间, 政策调整实际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程度, 我们现在仅以钢铁为例 (数据采集海关统计数据) 。 (表1)

可以看出, 钢铁出口在2006年度内增长速度十分的迅猛。到2007年钢铁及其制品在出口退税政策大范围调整后, 出口金额增长放缓、数量大幅度下降。2005年12月当月钢铁及其制品出口182万吨, 价值为10.8亿美元;2006年12月当月钢铁及其制品出口555万吨, 价值达到35.4亿美元, 较2005年12月出口数量激增204.9%, 出口金额增长高达230.6%;而2007年12月当月钢铁及其制品出口479万吨, 价值为37.6亿美元, 较上一年度同期出口数量降低了13.7%, 出口金额增长仅为5.2%。钢铁及其制品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 有效地减缓了钢铁出口增长过热的情况,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有效地调整了钢铁及其制品的行业产业结构, 使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调整其出口商品结构, 从原来的低附加值产品改变为高附加值产品, 因此钢铁及其制品出口数量有所减少, 但出口金额却略有增加, 同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产前抑郁症下一篇:汉日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